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范文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精选(九篇)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

第1篇: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环境;南康区;修复技术

引言

河道为构成水环境系统和城乡河湖水系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各行业用水量急剧增大,各类污染物不断被排入河流而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水体中有机物、悬浮物、氮磷含量过高造成的水体黑臭、浑浊和发绿等问题;河流含氧量的降低和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威胁的河流水体安全。所以,河流水系统属于污染治理和生态失衡的综合性复杂体系[2]。不同区域的河流受污染特征、类型不同,相应的污染源也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导致仅仅依赖于生物、化学或物理修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彻底修复水环境的目标[6]。鉴于此,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和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提出了某两种或多种技术集合的多方位生态修复体系,然后将其应用于赣州市南康区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大大提升了河流生态服务功能和河道的水环境恢复能力。

1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是一种以技术集成、统筹管理、综合治理、长效运行为基本原则,通过内源控制、人工净化、外源截留以及自净强化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见表1。

1.1外源污染控制

实践表明,初期雨水对河流水体的污染程度更大,为改善水质状况无法仅仅依靠点源污染控制。因此,多方位生态修复采取了一种工程化雨水处理技术,即雨水原位自动膜滤设备,通过采取具有膜过滤和前处理一体化的超低压膜过滤工艺,对雨水径流污染物进行高标准的去除。选择折叠式滤膜作为滤芯,在保障过水能力的同时实现截污的目的。通过设置水体贮存池,由此可大大降低人工维护的成本和截留污染物的累计,从而延长滤芯的工作年限。该设备能够有效降低雨水污染含量,因此通常安装在雨水管网的入河末端,经系统过滤可防止直排河道产生的二次污染[7]。自然河岸的“可渗透性”利用驳岸生态滞留系统恢复,由此减少未排入管网系统的雨水流入受纳河道的污染负荷和径流量[8]。水系的水运、防洪等功能为传统驳岸的最根本的目标,由此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产生一定的破坏。基于自然材料的生态驳岸可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环境条件,具有增强水岸自然景观、涵养水源和保护水土等功能。另外,将栖息地和生物走廊等修建于生态驳岸,可形成具有良好渗透性的水陆交界面,从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和水体自净能力。根据滞留系统能够将驳岸、水陆面构成一个整体,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途径有各种植物间隙、孔洞、空隙等,同时空气中的氧气在不同水流速度下被携带至水体,有利于水体的净化。因此,大幅度降低水污染物排放量、恢复河流湿地及河道的生态系统、严禁新占河道与湿地等为解决河道面临的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

1.2内源污染控制

城市河流水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源入河沉淀的影响,即底泥对水体环境可产生二次污染。氮磷、重金属等在外源污染有效控制的条件下也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进入水体,并在河道底部逐渐积累,对河流上部分水体产生影响。对此,可采取机械清淤和生物酶底泥修复相结合的内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具有可持续性好、去除污染率高及减少快等优点[9]。机械清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底泥和河流水体的理化性质,但该项措施的投资成本较高,一般适用于污染负荷高的小面积水域修复。在受污染程度较低、涉及范围较小的区域比较适用生物酶底泥修复技术,从而显著提升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有害有度污染物的能力。另外,底泥理化性质的可持续性在提高微生物活性后得到重要保障[10]。

1.3人工净化体系

河道水环境系统在外界污染物迅速进入河道时产生失衡或不稳定,通过采用应急措施确保河流水系统的完整性。因此,河道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通过人工净化干预体系提升[11]。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措施为超微净化水工艺,见图1。该技术是采用超高压气水混合法形成大量的微小气泡,由此实现增大水体氧容量和氧化有机物、去除各类污染物的目标,从而大大提升水体能见度,在河流水体净化方面具有较强有效性。超微净化水处理技术可逐个消除河流重金属污染、含氧量低、水体黑臭、浑浊、发绿等常见的水质问题,具体的净化过程为:微米级气泡可迅速去除发绿水体中的黏附藻类;携带正电荷的超微气泡能够直接分离、吸附水体中的泥沙和胶体,从而净化浑浊的水体;水体中的有机物在超微气泡破裂和沉降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氢氧基作用下发生分解、氧化,由此可实现治理黑臭水体的目标。

1.4水体自净化

应根据河道不同的受损和受污染程度,采取相应的管理、修复和治理策略,从而提高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各项治理措施的成效。当前,水生态系统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强化水体的自身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水体自净过程见图2。对生态系统受损不严重、受污染胁迫时间不长且水质超标不严重的那些河道,采取以减量为主的措施,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改善水体质量,减少入河污染量,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自组织功能自然修复。挺水、沉水、浮叶植物为构建水生植物群落的主要内容,其中挺水及浮叶植物群落发挥着维持水体环境和增强景观效果的作用。在维持生态多样性和系统稳定的条件下对水陆系统之间的能量、物质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将水下草皮布置在岸边较浅水域,如四季常绿矮型枯草等。为提高深水区景观度将四季常绿、体形较高的水下森林一般布置在中部较深区域。群落的构建主要考虑如下原则:氮磷等富营养物质主要由沉水植物的吸附作用消除;通过有效控制悬浮物,显著减少氮磷的释放;通过光合放氧促进铁、铝与泥质中磷的有效结合,降低磷含量;充分发挥沉水植物的功能抑制藻类的繁殖与生长。针对生态功能结构完全受损退化、水质严重恶化和长期污染物超负荷输入的河道,采取养护、修复、减量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措施加快污染物减量化步伐,如通过实施补水换水、布放人工水草、投加微生物、修建曝气及清淤池等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引入旁侧湿地进行强化治污,尽快为河流生物群落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另外,枝角类浮游动物在实现动物蛋白与有机物、蓝绿藻转化的同时,又可作为天然饵料被鱼类摄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此阶段的工作重点为如何提高重建生物群落的增殖率、成活率以及确保建成的治污设施持续高效的发挥作用,这也是中小河道生态整治和环境修复易被忽视的环节。

2实例应用

以赣州市南康区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为例,治理项目位于南康区龙岭镇内,堤线从丫叉村到大树下,河流全长13.33km,本次治理8.58km。河流中TP、NH3-N、COD浓度分别为1.6mg/L、12.5mg/L、290.2mg/L,属于劣Ⅴ类水质,现状河流透明度极低、水体发黑发臭等问题突出。由于上游河道没有设置相应的截污措施,使得各种污水和部分降水直接进入河道,考虑选用隔膜导流处理受污染水体,隔膜的外、内层分别为聚酯纤维膜和土工膜,布置于南康区河道南岸2km处。通过导流作用,将部分污水流至下游可降低进入南康城区段的污水量,由此实现部分非溶解性污染物的有效拦截。针对直接排入河道的雨污水,为提高底泥和水体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与呼吸强度,氧化和消减底泥内源污染,采取将生物酶投入至河道激活其活性的措施,由此实现底泥的原位治理和河道黑臭底泥现状的改善[12]。根据水质相关要求利用河流生态技术,进一步美化环境维持水生态系统循环。在河道综合整治项目中引入超微净化设备技术,这是受污染河道尤其是城市河流治理的有效方法,水质净化指标见表2。根据表1可知,南康区河段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河道水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康区城市水环境治理项目,通过抛洒、投放的方式构建浮游和底栖动物群落,以鲫鱼、鲢鱼为主的鱼类群落以及以伊乐藻、矮型苦草为主的沉水植物群落,形成了自然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项目实施2个月后,河流水体由之前的淡绿色逐渐转变为清澈见底、无色透明的水体,河流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TP、NH3-N、COD等污染指标降低至0.4mg/L、8.1mg/L、23.5mg/L,显著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和地表水环境状况。

第2篇: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范文

关键词:水电站;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水利工程

1引言

水电能源一直被认为是可再生的、绿色环保的。但近年来,世界水电工程的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日益产生矛盾。如今对于小水电建设项目是否“环境可承受,社会公众可接受”日益成为相关各部门研究其能否大规模建设的关键问题。近年来,许多国外学者对小水电建设在对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小水电工程体系”,并指出“小水电科研必须广泛涵盖生态工程,并与环境结合”。目前,国内小水电站建设发展快速,小水电站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例如,本项目研究区域内一些水电站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在需要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一些水电站的修建存在生态环境方面问题,现需全面整改,在整改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一些水电站现需保留,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否则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小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经过对研究区已建小水电站的实地调研,发现研究区小水电站大多是引水式梯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如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1不满足生态流量要求。引水式水电站的建设,特别是梯级水电站首尾相连,致使整个河流存在较长的减水河段,导致河流下泄流量减少,河床,甚至导致河流断流,不满足水电站下游生态流量需求。如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对下游水生生物的生存将会存在极大的影响。2.2存在安全隐患。经调研发现,研究区还存在一些年代久远、运行管理存权存在争执的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危及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及公共安全。如不及时进行安全管理,后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3存在水环境污染或水生态破坏。经调研发现,研究区一些建设中的水电站,由于施工组织的不利,施工弃渣场处理不当、建筑垃圾堆放不合理等,存在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或者水生态破坏。如不及时进行相关施工组织措施的修正,水电站建成后会对河流水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4对周边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破坏。水电站工程的施工,特别是引水式电站需修建相应的引水隧道,隧道的施工以及施工弃渣对周边山体破坏严重,致使山体,植被消失,严重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如果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3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意义及作用

3.1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意义。本项目根据研究区小水电站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区水电站的建设及运行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影响生态环境的对象、影响的范围等,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减缓水电站建设对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的范围;并建立相应的工程措施修复周边生态环境;为后期小水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修复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对于今后不同地区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在生态修复方面起到参考作用;从而可以减少和避免生态问题对小水电站建设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水电站生态修复,使小水电站建设达到水利防洪、发电灌溉、保护生态、改善水质、美化环境等多重功效,为发展我国的小水电站建设提供参考借鉴。3.2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作用。3.2.1减少自然灾害。水电站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生态保护,在水电站周边造成地表水土流失,促使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水电站周边进行人工生态修复可以促使地表植被快速生长,以保持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水电站上下游修建一定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流的自然流态,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适时的对小水电站进行生态修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3.2.2提高水电站经济效益。小水电站的建好后,随着水电站的运行,以及对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控制,水电站周边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灾害接踵而来。这样河流水资源就会持续减少,而应用生态修复后,就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需水量,不但会使水电站的使用寿命有所增加,也会大大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

4生态理念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由于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应该在水电站开发设计时就引入生态理念,树立环保意识,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加入生态设计理念,以达到在水电站开发建设运行工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树立生态理念、环保意识,采用适当的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在水电站建成运行后要及时对周边进行生态修复,使水电站工程可持续长久发展。4.1加强水电站工程边坡防护设计。边坡防护是水电站工程开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整体建设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传统的边坡防护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喷混凝土或者浆砌石护坡的方式,该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边坡防护效果,但不利于对植被的保护,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因此,为了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可在边坡防护设计中采用喷混植被混凝土护坡方式,即达到边坡的防护,又能有效促进植被生长,可有效地预防水土流失。此外,还可将边坡防护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结合,增加水电站工程生态景观的观赏性。4.2保持水电站工程周边水土。水电站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区域产生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特别是引水式小水电站,修建引水隧洞,施工区域较长,施工时间也较长,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地表进行防护,避免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在施工结束后对永久占地地表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以恢复植被。对于施工临时道路,应采取洒水等措施,以减少扬尘等风蚀危害。在施工场地的周边,应修建临时排水设施。以达到对水电站工程周边的保护,减少生态破坏。4.3优化工程结构设计。在传统的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中,特别是对于小水电站过程,一般采用土石坝。但修建土石坝会对地表产生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所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条件满足设计要求时,优化工程结构。例如,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可采用混凝土坝,或者橡胶坝,或者挡水闸门等,以此减少土石开挖,降低水土流失。再例如,在小水电站施工过程中采用钢结构围堰代替土石围堰;引水式小水电站采用渡槽工程代替引水隧洞等。最大限度的对水电站工程进行结构优化,减少地表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小水电站工程的可持续发展。4.4树立环保意识。在小水电站工程开发建设的同时,应该从工程的开发建设到施工以及后期的运行,自始至终贯穿环保意识,以达到对水电站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得小水电站工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首先,在小水电站工程的设计中加入生态环保理念,增加一定的水土保持生态设计,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电站修建对生态的破坏。其次,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对于施工地表要及时进行覆盖,施工结束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时进行修复,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再次,在水电站运行过程中,也要树立环保意识,要在运行盈利的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修复治理,最终恢复水电站建设之前的生态环境。

5已建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措施

5.1退出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退出类水电站,水工建筑物需拆除或者整改,以实现水电站所在流域的生态景观恢复;清除河道淤塞,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这些水工建筑物在拆除的时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二次破坏以及发生一些安全生产事故等安全隐患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施工措施,以避免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5.2整改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未拆除的水电站,但是需要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提出相应的工程设计及施工措施。对于研究区不满足生态流量要求的水电站,需分析河流流量以及河流生态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确保下游的生态流量以保障下游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研究区存在安全隐患的水电站,需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工程改造措施,使其能够安全运行;对于研究区存在水环境污染或水生生态破坏的水电站,通过对水电站上下游污染水源的水质化验分析及底质化验,研究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使其水环境及水生态得到改善;对于研究区对周边山体存在严重破坏的水电站,需设计相应的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生态修复。5.3保留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保留及整改完成的水电站,需要监督后期的生态流量问题。提出一些生态流量监管设施,确保生态流量下泄;以及下泄生态流量是否会导致水电站发电效益减少以及应对的措施等研究。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水电站生态环境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会使得河流流量不满足生态流量,对水电站下游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还会导致水电站周围水土流失;还会导致水电站周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此可知,当前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通过生态环境修复来降低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逐步实现水电站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共存。针对研究区域小水电站工程的现状,对于不同的工程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研究水电站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等的优化措施;对水电站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加大投入,增加植被覆盖率;并进行综合恢复,重视土壤改良和植物配置;进而可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促进我国水电站工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昌红.邱静.刘达.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浅议[J].广东水利水电,2010(10):33~35+39.

[2]张彦文.白龙江流域引水式电站的环境风险评估及减水河段生态系统恢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侯涛..黄滔.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288~289.

[4]王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42+44.

第3篇: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范文

投诉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对设备设施方面的投诉业主对设备设施设计、选型不合理或对设备运行质量不满意。如电梯经常停电、停梯维修,供电供水设备经常出现故障等。产生投诉的原因是业主使用的物业与期望有差距。业主使用物业、支付物业管理费,总是希望物业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并感觉方便舒心。

第二类、对管理服务方面的投诉业主对物业服务质量的投诉主要有以下方面: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物业服务是否规范、标准,物业人员礼仪礼貌是否得体,服务态度是否热情,办公或居住环境是否安静服务时间和服务是否及时快捷等。业主感觉到服务质量低于期望值肘,就会因不满而投诉。期望值来源于用户日常得到正常服务的感觉和物业公司的服务承诺。如果服务承诺过高,容易因期望值落差而投诉。另外当某项服务“失常”时,如工作人员态度恶劣,日常运作出现故障、维修人员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等,业主会以投诉来倾诉自己的不满。

策略三:对业主的投诉要求提出处理意见,遵循公司的经营原则,满足用户的部分合理要求,很少有业主投诉是为表示“彻底决裂”的,大多业主用投诉来向物业“谈判”,使物业重视其投诉,并能解决其投诉的问题。物业公司要站在“公平、公正、合理、互谅”的立场上提出处理意见,协调解决好用户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类、收费方面的投诉主要是各种分摊费和特约维修费。如水、电、清洁、绿化、公共设备等分摊费用及换灯、换锁等特约维修费用。物业服务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商品。业主总希望用最少的付出购买到最优质的服务,物业公司则希望服务成本最小化,这矛盾集中反映在缴纳各类费用这一敏感问题上。

第四类、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投诉因停电、停水、电梯困人、溢水及室内被盗、车辆丢失等突然事故而造成投诉。这类问题虽有其“偶然性”和“突发性“,但因事件本身很重犬,对用户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麻烦而导致强烈的投诉。

处理用户投诉,一般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策略一:接到投诉时,首先要假定我们的工作存在问题,耐心听取或记录投诉,不当面反驳业主意见,业主前来投诉,是对物业某些方面的服务有不满或意见,心里有怨气。此时若一味解释或反驳,业主会认为物业不尊重其意见而加剧对立情绪,甚至产生冲突。所以要耐心听业主“诉苦”并进行记录,使业主感觉到物业虚心诚意的态度,随着诉说的结束其怨气也会逐渐消除。

策略二:对业主的遭遇或不幸表示歉意或同情,让业主心理得以平衡,投诉的问题无论大小轻重,都要认真对待和重视,要采取“移情换位”思维方式,转换角色,设身处地站在业主立场上,感受业主所遭遇到的麻烦和不幸,安慰用户,拉近与业主的心理距离。

策略三:对业主的投诉要求提出处理意见,遵循公司的经营原则,满足用户的部分合理要求,很少有业主投诉是为表示“彻底决裂”的,大多业主用投诉来向物业“谈判”,使物业重视其投诉,并能解决其投诉的问题。物业公司要站在“公平、公正、合理、互谅”的立场上提出处理意见,协调解决好用户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策略四:感谢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工作和完善工作的依据,投诉是业主与物业公司矛盾的最大屏障。能向管理公司投诉,表明业主对物业还持信任态度,物业要有“闻过则喜”的度量,把业主的投诉加以整理分类,从业主角度检讨、反思公司的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及服务工作。

第4篇: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范文

【关键词】变电检修;技术;问题;注意事项;解决措施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电力行业的输电设备以及电网规模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进步明显。但是同时对输电和供电的稳定安全以及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也有了更高要求。这需要变电检修工作给予更可靠的保障,变电检修技术从传统的故障维修转变为定期维护再继续发展到现今已经普遍应用的状态检修,虽然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变电检修的概念理解

变电检修的意思是企业采用先进的大型设施来进行生产,企业依据电力体系的工作情况来对电力体系进行预防性的修检,变电检修可以使电力生产设施的维修资金降低,而且在电力设备保质期内可以维护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线监测和预先检测的结果是变电检修判定时间间隔而进行的依据,变电检修比较早的一种是以可靠性为主的检修,这种结论是从实际经验和分析的数据中来判断的,判断设备会产生的哪些问题,且设备会因为哪些故障对设备产生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根据分析的结果来对变电检修制定计划,这样就能对变电检修的间隔进行合理的安排,不清楚说的什么,从而对变电检修的资金也就降低了,突发事件出现的概率也会下降。

2 变电检修的现状分析以及技术发展客观评价

我国电力技术的水平在不断发展,变电检修已经逐步发展为大范围的状态检修,状态检修作为预防性工作的一种,状态检修的工作人员对变电设施的问题和运行状态采取预防性的措施,状态检修即使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认可,但状态检修的管理技术人员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工作的复杂性、长久性和重要性,检修的工作的问题依旧存在不少。

我们从检修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得知,检修的技术发展对事故检修和预防性检修都息息相关,同样的状态检修也是如此。状态检修的实施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把基础扎牢,才能使状态检修事业稳定地发展,从而使利益能够长期获得。供电量的提高是降低现场工作量和减少变电全停次数的主要目的。停电次数的减少不但可以提升供电的稳定性、而且减少了线损和维护的工作量,从而提升了经济效益,降低了成本维修,供电的可靠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样人身与设备的安全率也会得到提高。

3 变电检修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检修工作中的管理问题

变电检修的基本的工作都是人工来做的,所以检修水平的高低,管理工作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目前,电网发展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了,对于检修工作来说就更繁琐复杂,由此可见,如果管理工作做的不好很容易造成检修过期的问题,甚至导致重检、漏检现象,对变电的常规运作产生影响。

如今对于检修方式的广泛使用来说,更科学更优秀的管理有很关键的作用。检修工作记录的不全面是检修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变电检修在工作中应该对每次检修的结果进行准确的记录,这些记录是对变电设备运作情况的分析,也是作为对变电设备进行安排检修的依据。变电检修的记录如果不完整,那么会导致对变电检修后的结果分析产生影响,这样变电检修没有有用数据进行分析,变电检修的制定计划也会有麻烦。甚至部分偏僻区域的变电站对变电检修的相关数据和成本分析都没有进行记录,从而导致因变电检修的工作记录不完整对变电检修工作的运行和实施产生了严重影响,且可能同时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

如果变电检修的管理工作不够好,很有可能导致技术员工在状态检修的过程中因专业认识不够、检修周期安排不合理、没有对检修项目更科学的管理,导致员工对检修工作进行盲目的开展,没有一定的计划和目的,这就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3.2 检修方式和设备陈旧问题

状态检修目前应用虽然很广泛,但部分地区的检修方式还是沿用以前的定期维护方式,故障检修的方式在一些地方甚至还在使用,这些沿用检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虽然能够对故障的发生产生一定作用,但对于现在更加庞大更加现代化的网系统来说作用还差的很远。

目前各个电力企业的供电设备有新有旧,部分地区的变电站的设施已经接近或已经超过服役期限,但是还在运行中,这就使得检修工作量加重,并且超负荷的运作设施在变电检修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检修误差,轻则会对工作维护的进行产生影响,重则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危及电网的稳定运行。

3.3 检修工作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

如今大多数的检修工作都没有一定的计划,只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去进行检修,而没有在带着计划和目标的情况下去进行检修。而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检修难免在检修的过程中造成工作效率低、耗费时间长等问题,并且检修工作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检修设施的安全性也不能得到保证。

有的变电检修员工在检收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在变电检修的进行中应付了事,粗心大意,没有把握检修的重要环节。检修人员在变电检修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检收结果的偏差,而在变电检修的进行中会忽视小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日后安全事故的重要隐患,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在变电检修的时候没有工作目的去进行检修引起的。

3.4 检修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问题

第5篇: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范文

什么是“兔唇”

所谓“兔唇”即是唇裂,常与腭裂(俗称“狼咽”)同时存在,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面部各结构相互联结融合障碍所致,是最常见的颜面部畸形,约占所有先天性畸形的9%-14%。我国唇腭裂的发生率约为1.82‰。

最佳诊断时间――孕18~28周

现在,唇腭裂的产前诊断已不是难事。不过有些孕妇迫切要求尽早超声检查以排除唇裂,却操之过急。事实上,虽然在胚胎发育的第7周和第12周,胎儿上唇和腭基本已完全形成,但此期唇部软组织菲薄,超声声像难以分辨和显示,无法诊断唇裂。但如果近晚孕期时,受胎儿肢体遮挡、羊水较少等影响,超声难以扫查到胎儿面部,也容易漏诊。

所以,产前超声检查诊断唇腭裂的最佳时间在孕18~28周。此时,胎儿面部发育完全,唇部组织结构已能被超声所分辨,且羊水量较多,有利于胎儿面部的观察,也是行胎儿全身畸形筛查的最佳时间。

最新的筛查工具――三维超声

最新的三维超声可以显示出胎儿面部的立体图像,更直观清晰地观察唇部的缺陷。但是准妈妈们在接受超声检查时必须了解的是,任何检查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隔着肚皮“看”宝宝,受到检查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特别是一些超声显示困难和声像图不那么典型,比如说程度较轻的单纯腭裂,检出率非常低。

发现胎儿唇裂――留还是流?

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有唇腭裂,宝宝的去留问题让很多家长焦虑。事实上,不同类型的唇腭裂其预后不相同,单纯唇裂没有合并其他结构异常者,一般较少合并染色体异常;唇裂合并腭裂者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大大提高,需要抽羊水或脐带血检查胎儿染色体。如果没有合并其他严重畸形,染色体也正常,宝宝出生后大多数可以行手术修补治疗。

我们在临床中接触到的患儿家长,大多数勇敢地接受了现实。他们积极咨询医生的意见,接受进一步检查。当没有发现其他合并异常时,他们多选择让有缺陷但是鲜活的小生命来到人间。

由于多数唇裂合并腭裂手术方式相对复杂,需分期手术,术后还需要对宝宝的发育进行长期跟踪,检测听力、营养、牙齿及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所以家长一旦决定了留下宝宝,就注定了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我们对这些家长深表敬意,并且告诉他们:家长的关爱和呵护能帮助宝宝树立自信,让先天残疾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顺利地走好以后的人生路。

家里添了一个唇裂宝宝,家长最迫切的愿望便是消除孩子的缺陷。有的家长甚至先对外封锁消息,要求尽快手术,在亲友来探视前让新生宝宝恢复正常面貌。在这种普遍心态下,媒体报道的生后几天内的新生儿唇裂修复技术受到患儿家长的追捧。有的家长认为:唇裂修复手术时间越早效果越好,这家医院水平就越高。这种认识其实是片面的。

尽管唇裂修复术的历史悠久,唇裂修复技术也不断发展、成熟,但对于手术的最佳时机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常规唇裂修复手术安排在患儿出生后 3~ 6 个月,是因为此时患儿情况已趋稳定,能较好地适应外在环境, 手术危险性减小。而且,此时口唇已有一定发育, 结构比较清晰, 且唇组织具有良好的弹性,有利于手术。

新生儿期唇裂修复术

近年来兴起的生后 48小时 内(新生儿期)唇裂修复术,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新生儿对疼痛反应迟钝, 对缺氧有一定的耐受性, 即使不用全身麻醉, 在局麻下也能顺利完成手术;新生儿睡眠时间长, 鼻腔分泌物少, 便于创口清洁护理;可以尽早改善喂养方式, 恢复良好的口腔功能;术后瘢痕不明显, 外鼻和牙槽嵴形态容易矫正, 并可促进其向正常方向生长发育。新生儿期唇裂修复术还有一个受家长欢迎的心理原因,是它早期地缓解了家长的惊恐、负疚、无助感、使一个不幸的新家庭尽快地愈合创伤,给患儿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另一方面,新生儿期唇裂修复术也有缺点。比如,新生儿面色较红,唇部结构不甚明显, 唇红缘难以辨认,容易错位缝合;新生儿唇部组织脆弱,难以形成一个理想的组织瓣, 手术操作困难, 术后效果不易令人满意; 对新生儿的手术操作有一定的危险性,等等。

“一次性”解决不了问题

到底是按常规在生后3~ 6 个月时进行修补,还是尽早地在新生儿期施行手术,两种选择其实各有利弊。家长应根据患儿的全身情况、唇裂程度、当地医生的技术水平、医疗条件、家人的意见等综合考虑。家长要知道的还有,由于在接受唇裂修复术后,患儿还处在不断地生长发育中,因此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大部分唇裂的修复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还需进行二次修复。对唇裂修复效果的评价,不仅要看外观是否正常、瘢痕是否明显,也要观察在以后的发育中,继发畸形是否严重。

此外,手术治疗只是唇腭裂修复的一部分。事实上,唇腭裂的治疗是一个包括整形外科、五官科、口腔科、语音病理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干预在内的序列治疗。这些治疗甚至要持续到患儿青春期,家长面临将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治疗护理过程,千万不能有“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急躁心理。

推荐常规治疗程序

唇腭裂患儿出生时,家长的不良心态很可能会影响求医的态度。希望患儿家长首先树立唇腭裂可治的信心,同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唇裂宝宝出生后,家长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治疗:

* 出生后2~4周初诊,并开始术前牙床矫正;

* 3个月左右接受唇裂修复术;

* 2岁左右接受腭裂修复术;

* 2.5岁左右开始语言治疗,每半年一次;

* 3岁左右接受心理治疗;

* 5岁左右接受腭咽闭合不全的治疗;

* 学龄前开始,视情况接受唇腭裂二期修复;

* 15岁以后可接受正颌外科治疗。

在长期的治疗中,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摒弃自卑心理,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健康的有用之才。

相关链接

第6篇: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修复 自然和谐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forces of nature, play the ability to repair itself ecological system, speed up the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promote the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but also in the new period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ecological crisis faced by our country, clarifies the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hoping to researchers in this area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loss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natural harmony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以及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环境不堪重负,过度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水土资源的流失及生态系统的退化,继而恶化了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在我国,每年的土壤流失量与土流失面积非常巨大,远远大于世界上平均水平,而且土壤流失量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近年来,在全球水土流失继续向恶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土流失总体上在减轻,强度在下降,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总的水土流失格局也没有改变,甚至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进一步恶化,因此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不得不积极采取措施来遏制的生态问题。

2 实施生态修复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修复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是在以人工措施辅助的条件下应用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来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者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的一种理念,辅以人工是为了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科学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有着自身演替规律可以自己完成自身的更新并具有强烈再生能力,可以自己恢复。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生态修复遵循自然生态本身所具备的自然规律,靠其循环再生能力恢复植被,从而来治理水土流失,使其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水土流失面积巨大,情况复杂,在当前社会经济状态下,水土流失问题已刻不容缓。研究表明完全依靠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很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存在很多弊端,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实行的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示范区等措施,已经验证了生态修复在增加地表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的良好效果。有专家研究表明生态修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水保工程效益,如通过自我修复形成的林分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比同龄人工林林分平均增加5立方米,质量也远远胜于人工林,而且森林土壤肥力及土壤涵养水分养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水土保持措施采取生态修复,可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成绩,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植被,较好的减少或控制水土流失。

3 实施生态修复的具体应用措施

3.1加强生态修复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缺乏足够理解与认识,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让群众逐渐了解生态修复这种措施,接受生态修复的观念,使群众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认识到生态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逐步提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而努力。

3.2加大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的力度

生态修复应在技术上科学、经济上可行,这就需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不断的创新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丰富生态修复的理论,提高生态修复的科技含量。要开展多方面关于生态修复专题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及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来总结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然后创建属于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可行的科学体系,从各方面研究的结果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

3.3生态修复需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

生态自我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的。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但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宜一样的方法,不同水土流失地区生态修复的潜力、时间不同,大多数植物生长的状况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当然,实施生态修复仅仅靠自然基础并不够,因为单单依靠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恢复植被原有原生态面貌的,还必须依靠制定各种人工措施,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因此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修复,还要正确对待生态自我修复与人工治理的关系,既要让生态环境在良好的环境自己主动的恢复,又要添加必要的人工辅助,两者合二为一,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自我修复是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两场革命,修复中我们首先要从思想出发改变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传统习惯,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转变,实施各方面的综合治理。在发展生态修复时,我们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还是要以解决群众当前的经济收益问题为重点,保证群众基本收入和稳定的生活条件,无论如何调整都不能减少农民的收入,不能为此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要实施具体的措施发展农业和林业时,比如在发展林业时,如果我们需要封山,就需要在山脚下,比较低的地方来发展农业,种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果树,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

第7篇: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范文

【关键词】变电检修;问题;处理方法

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国家将更多注意力投向了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大量的电力设备投入了电力企业中,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设备数量的增加也提高了对电力系统安全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变电检修工作的重要性越加明显。

1 变电检修的概念

变电检修是指对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故障的设备进行的检查和维修,以保障供电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通常来说变电检修工作在检修设备时都会针对那些易发事故或多发事故的点来进行,除此之外也包括设备自身老化出现故障或因为人为原因出现故障的情况。

2 变电检修中存在的问题

2.1 检修方式存在问题

我国的绝大多数供电企业采用的都是定期检修或者故障检修的方式,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故障发生的数量,但是随着电网系统越来越复杂和庞大,对于故障的预防和处理越来越困难。同时由于目前供电企业所采用的变电检修设备单一,检测方法不够科学等原因,缺乏针对性,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故障发生的点并及时解决,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2 变电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足

对于变电检修工作来说,变电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变电检修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检修人员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求检修人员足够细心。但是目前我国的变电检修队伍整体欠缺专业性,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非常有限,这也使得我国的检修技术水平发展非常缓慢并且一直落后于变电设备的更新和升级的速度。同时检修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也会增加检修工作的困难,无法发现一些潜在的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故障,不利于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2.3 变电检修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由于变电检修工作是人工操作的过程,所以检修的水平还受到管理工作的质量的影响。检修工作伴随着电网的日益发展、庞大而变得更加的繁琐和复杂,这时候就必须依靠管理工作来发挥自身作用,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那么很可能会造成超期检修、重复检修或者漏检等情况,对变电设备正常运行危害巨大。同时变电检修管理仍然采用人工方式来进行管理,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缺乏相应的信息平台支持,这样工作量巨大同时工作效率也不高,如果人工对于信息的处理不够及时和准确,那么必将会印象变电检修管理的质量,影响变电检修的效率。目前变电检修管理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基础管理不完善、运行记录和检修记录不完整、设备档案记录有缺失,或者是相应资料没有按规定进行归档管理等,导致后续工作中可以调用的信息资料非常有限,影响了变电检修工作正常开展。

2.4 变电检修缺乏目的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检修部门对于变电设备的检修都是按照检修周期按部就班的进行的,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不仅会造成检修资源的浪费,同时检修人员也无法意识到检修工作的重要性,这种走过场的检修工作时间长了,很容易为电网运行带来安全隐患,最后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3 相应问题的处理方法

3.1 推广状态检修技术

状态检修技术是由美国首次提出的一项新兴技术,也是目前为止最高效和最优性价比的检修技术,其原理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同时根据故障诊断技术所掌握的设备健康运行时的状态进行分析和对比,来确定设备维护、检修工作的具体内容、时间等,并据此指定维修方案,选取适当的维修方法。状态检修的主要构成方面有三点: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状态预测,首先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的状态,然后经过故障诊断阶段找出存在故障的设备,或者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然后进行检修,最后监测数据进行状态预测,具体的流程如图一所示。

状态检修具有诸多优点,例如减少了设备检修的费用、节约了人力资源、避免了重复检修造成的浪费、提高了检修效率等,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贾少设备隐患,使变电设备可以更安全和稳定的运行。对变电设备检修方式进行优化,对于变电设备的安全、持久、稳定运行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节约资源。

3.2 加强变电检修管理模式

电网检修在管理方面很多时候出现问题,是由于信息没有及时归档造成缺失或是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这样会导致管理效率低甚至出现严重的管理失误,所以想要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充分的利用起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管理系统进行重建,使用便捷的管理系统来对整体进行统一管理,让整个检修过程从计划、部署到反馈、记录都实现信息化和系统化。同时将设备管理和检修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让整个电网系统可以进行整体管理。在变电检修管理中还可以使用现代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进行辅助,对于检修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在检修工作中因为管理问题而出现的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等一系列问题。

3.3 加强检修人员专业素质培训

想要提高检修水平,就要从提高检修人员的专业素质入手,如果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供电企业引进了先进的设备,想要更好地掌握这些设备就必须要求检修人员掌握更为科学的检修技术,同时提高检修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检修工作。对此检修部门应该经常组织检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多为他们提供条件学习先进检修技术,全面而系统的进行检修理念、新型检修技术、新型检修方式等一系列培训,提高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还可以将常见的设备、现场问题等进行汇总,让学习和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起来,由深到浅的落实于日常工作中。在培训结束后要组织检修人员进行考核,对未通过考核的人员应该组织重新培训,同时还应该对检修人员进行安全常识等培训,是他们在面对突况是能更加保护自身安全。

3.4 加强制度监督

检修工作也应该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检修工作的依据,真正做到谁带队谁负责,将权责分明并落实到人,将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切实执行,保证检修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互相提醒互相监督,真正解决习惯性违章问题,抑制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我国在变电检修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为题,想要真正提高变电检修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找出这些问题并进行解决。良好的变电检修工作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所以检修工作应该伴随着电力设备的更新而不断优化,不管是检修技术还是检修方法都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真正减少甚至避免事故发生,保证我国电力事业可以健康、稳定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选智.变电检修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2:142-143.

第8篇: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范文

据统计,世界上可供人类饮用、易于取到的淡水只占世界水资源的0.26%,其中有68%为地下水。除了最早期的人类是以“干净”的地表水为水源外,其他时期地下水一直是人类的主要饮用水源。

我国地下水面临污染问题

我国21个省市和27个主要城市的统计表明,有1/2以上的城市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几乎所有的农村地区也是以地下水为主要的饮用水源。作为很多地区唯一的饮用水源,地下水对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过量开采及补给不足,地下水资源极为匮乏。与此同时,地下水的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最新的地下水质量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平原地区约有1/4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污染,面积达到49.6万平方千米,近一半大中城市城区的地下水遭受污染并呈加重趋势,污染区域从点状污染向带状和面状污染发展。北方城市的地下水污染重于南方城市,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其中,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污染是近年来非常突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

我国的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时,每升水中的硝酸盐氮不应超过20毫克。世界卫生组织、欧盟和美国则规定,这一数值不应超过10毫克。即使按低标准衡量,我国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的地区仍然很多,如北京、西安、沈阳、兰州、银川、呼和浩特等北方城市均有大面积超标区,有的地区超标倍数高达4-5倍。北京市约有1/4的地下水硝酸盐超标。

“蓝罂症”与地下水氮污染

地下水氮污染中比较常见的是硝酸盐的污染。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的硝酸盐,有80%会随着尿液被排出体外,另外20%会储存在人体内。硝态氮在人体内经过消化系统后被转化成亚硝态氮,后者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失去输氧能力,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婴幼儿因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血红蛋白经亚硝酸盐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的速度比成年人快得多,因此,其死亡率亦要高。人们俗称的“蓝婴症”就是因为婴幼儿食用了含硝酸盐的食品或水,致使体内缺氧而在皮肤上出现蓝紫色斑纹,并伴有呼吸短促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因窒息而亡。

1960年前后,在德国与奥地利交界处一个小村落出生的200名婴幼儿中,约一半得了蓝婴症,其中1/3死亡,1/3出现缺氧症状。这类惨剧的发生足以引起人们对硝酸盐污染的重视。

除了能引起死亡外,硝酸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时候是潜在的。

硝态氮为具有强烈致癌特性的亚硝酸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能合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它可以诱发消化系统疾病。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安阳县是全国有名的食管癌高发区,据测定,当地饮用水、土壤和食物中硝态氮严重超标。江苏省南通地区肝癌死亡率偏高,也与当地饮用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较高有关。

另外,硝酸盐含量过高会干扰机体对维生素A的利用,导致维生素A缺乏症,并且可致血质下降,抑制中心迷走神经,使得心动过速。最近,美国环保局(USEPA)发现,长期接触高浓度的硝酸盐可能会导致膀胱癌和卵巢癌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癌。

地下水氮污染除了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外,还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的氮污染可以改变地下水的环境,使许多有毒的重金属离子砷(As3+)、汞(Hg22+)、铬(Cr3+)等在水中富集,最终使浅层地下水成为无氧毒性水,给使用地下水的人类带来危险。

地下水氮污染的来源

在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不少环境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界不合理的开发引起的,地下水的氮污染问题也不例外。地下水氮含量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部分。

天然土壤中的硝酸盐是地下水氮污染的主要天然来源。此外,沉积地层中地质成因的氮,也可以成为地下水中氮的天然来源。

人为来源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动物粪便及污水灌溉、城镇生活污水、含氮的工业废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农业的非点源污染。

我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1%,耕地面积却只有世界的6%,能够以这么少的耕地养活这么多的人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也与广泛使用合成肥料分不开。氮肥的大量使用,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粮食生产的根本问题,使得我国的粮食产量翻了几番。但是,随着国内新垦区逐渐开发殆尽,以及传统的农业技术已经接近极限,农民只能通过使用更多的氮肥来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2002年,我国化肥的施用量达433.9亿千克,其中氮肥215.7亿千克,约占50%左右。大量研究表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20%-35%,过量的氮肥排入环境后,破坏了自然界氮的循环平衡,不仅使得肥料利用率下降,而且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未被植物吸收的氮肥,一方面会随着降雨径流流入地表水体系中,造成河流富营养化:另一方面,也会进入土壤,迁移至地下水中,污染地下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施用化学氮肥最多的国家之一,该国的研究表明,地下水中硝态氮浓度的增高和化学氮肥施用量之间呈正相关。在美国主要玉米产区的水井中和西欧许多地区的地下水中,普遍发现存在着硝酸盐的危险聚集。2005年,有学者在对北京平原农村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浅层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尤为严重,特别是菜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全部超标。分析认为,过量施用氮肥是其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主要原因。

其他的人为污染源及潜在污染源包括富含氮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家肥、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等。其中,垃圾填埋场造成地下水氮污染的事例非常常见。垃圾填埋后经雨水或者地表渗透淋滤会产生垃圾渗滤液。垃圾渗滤液中含有高浓度的氨氮和硝酸盐。许多垃圾填埋场没有渗滤液收集措施,致使产生的渗滤液直接排入到地下,进入地下水,导致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地下水被严重污染。

修复地下水氮污染

其实,地下水本身是具有一定自我净化的能力的,只是它的自我更新速度非常非常缓慢,平均更新周期是1400

年。如此长时间的更新周期也就意味着,地下水一旦被污染,仅仅依靠其自身完成全部净化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鉴于地下水的特殊性,科学家把用于地表水脱氮处理的许多工艺改善后用在了地下水氮污染修复上。

地下水污染中较常见的是硝酸盐污染,所以在地下水氮污染修复中研究较多的是硝酸盐的去除问题。地下水硝酸盐的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处理方法。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是将硝酸盐集中于介质或废液中,起到了废物转移或浓缩的作用,并没有彻底将硝酸盐氮去除。而且,再生高浓度废液同样需要处理,所以此种方法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化学修复技术则主要是利用还原剂将硝酸盐氮还原。

和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处理方法可以从根本上将硝酸盐转化为无毒的氮气,没有废物转移的缺陷。生物修复的原理就是在人为的作用下,强化自然界水体中的反硝化作用。脱氮菌一般是兼性厌氧性细菌,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或者其他形式的氮化合物。

反硝化菌还可以利用环境中存在的易氧化的固相有机碳(SOC)进行反硝化作用。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自然界含有SOC的材料,如锯屑、草秸等构筑成多孔渗水处理墙,放置于垂直于污染地区的地下水流方向的水体中。这些含有SOC的材料可以为反硝化细菌创造厌氧环境并提供碳源。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垃圾渗滤液经过含有SOC材料所制成的反应墙之后,能够得到脱氮修复。加之,采用固相有机碳进行反硝化作用有“转废为宝”的优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锯屑、草秸、棉花甚至报纸等价格低廉而且易得,不会给地下水带来其他的污染,只是处理速率可能相对比较慢一些,而且利用这些材料做成的反应墙使用寿命不会很长,要考虑更新问题以及废弃的反应墙处理问题。

第9篇: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海河流域现有综合规划是1986年编制的,已经难以适应现今流域 经济 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进行修编。结合流域当今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阐述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指出了规划修编工作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海河流域是我国 政治 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

规划修编要重点把握以下八项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坚持人与 自然 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 发展 。三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四是坚持流域水利发展与区域 经济 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强化流域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考虑流域各方面对水利需求的同时,牢牢抓住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防洪保安要求高的特点,在规划中着重解决生态环境修复、供水和防洪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六是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妥善协调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水利规划与其它行业规划的关系。WWW.133229.COM七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现行规划是修订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八是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原则。规划修编力求体现先进性、 科学 性、经济性,并应重视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提出新成果,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的需求,突出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流域综合规划应对流域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岸线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项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海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突出解决以下四方面重大问题。

1.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沟通流域水系,组成海河流域“二纵六横”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配置引江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引黄水以及非常规水等多水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受水区和非受水区用水,城市和 农村 用水。

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提出主要省际河流水量分配规划方案.加大农业节水、 工业 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统筹灌溉规划、城乡供水规划,以及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建议规划等,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

2.维护河流健康,构建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

确立河流生态功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确定基本生态水量,开展北运河等生态修复试点,保障白洋淀、七里海等重要湿地生态用水。

以京津等大中城市水源地、省界缓冲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出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及分阶段目标,提出地下水限采方案,建立完善的水质水量监控体系。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拟定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太行山等重点区的水土保持方案。

3.实施洪水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沟通水系、相机调度,注重洪水资源利用。加强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防治、洪水资源利用和岸线利用规划,制定不同标准下的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及措施,提出洪水调度方案调整意见。

4.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有序可行的水管理能力保障体系

提高流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协商机制。完善水利应急机制,积极调处和预防以晋冀豫漳河上游和京津冀晋省界地区为重点的水事纠纷。加强水利信息化.提高水利行业自身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