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剂学研究范文

药剂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剂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剂学研究

第1篇:药剂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中药药剂学; (webquest); 教学

在中药专业领域中,《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应用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和阐明中药制剂与剂型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药物剂型、新的实验方法不断出现,我国药品的生产也从仿制为主转变为以创新为主,中药新药的开发将成为医药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中药制剂生产也将在药品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对中医药事业和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就要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中药专业人才。而中药药剂学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水平的高低对中药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有着较大的影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基于webquest模式的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新型学习模式。利用webquest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创新性思维,拓展知识层面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 webquest简介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webquest可理解为一种“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授课单元。其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webquest教学模式中,呈现给学生一个可行的、有吸引力的任务,并且提供一些资源,学生可以此定位,迅速利用其他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和富有趣味性的学习。webquest模式主要包括情景、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6大模块。

webquest的教学设计上共包含两个水平层次[1]:一种是短期webquest,另一种是较长期webquest。短期webquest是专门为1~3课时的课程单元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获得和整合,所以,在每个短期webquest结束的时候,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大量新的信息,并且理解它们。较长期webquest一般将持续1周到1个月,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拓展和提炼,所以,在完成了一个较长期webquest以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能够将知识进行某种方式的转换,并要求他们通过制作一些可供他人在线或离线交互的多媒体作业来证明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2 《中药药剂学》的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中药药剂学》的实践性、探讨性教学要求突出。其学科特点与webquest理念不谋而合。中药新药的研发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等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如设计一个剂型改革的课题,学生须通过网络查阅大量文献,根据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设计出一套科学、完整的研究方案。其中包括选题依据、提取工艺设计、成型工艺设计、质量标准研究等多方面内容,要明确研究目的和要求,选好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制订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这些均需要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中掌握中药新制剂开发的基本思路。而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正是webquest的魅力所在。

目前国内中药类专业《中药药剂学》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程内容以教材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种弊端。

2.1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即使学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掌握得较好,但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不大,创新性素质未得到充分发挥。中药药剂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个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开发过程,需要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组方、确定制备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涉及的学科多,需要大量专业理论、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但现有实验课教学一直采用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模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老师逐一讲解实验内容、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后,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操作,完全没有发挥出主动思考的能力。而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整合多学科知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设置一种网络的虚拟情景,设计一些具有吸引力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案例观摩,协作讨论等方式完成课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参与性和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2 师生缺乏交流目前大多数高校师资相对紧张,学生人数多,单凭上课的时间学生很难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而通过网络的讨论板块,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对学生的设计和思路进行评价,并通过不同小组的互相讨论,达到教评结合的效果。

2.3 团队合作意识的缺失现有教学模式,同学之间学术交流和情感交流少,学生不能学到怎样与他人沟通与合作,团队意识薄弱,给学生就业和工作带来严重不利。众所周知,一个好的产品一定是由团队合作开发的,引入网络小组协作的模式,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分工协作,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如何改革传统的《中药药剂学》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级中药专业人才,是当前中药高等教育正在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中药药剂学》教学开展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社会发展形势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中药学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中药药剂学》webquest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课程知识点划分单元板块,每一单元板块采用短期webquest方式。主要依据情景、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6大模块为主线进行[2]。如图1所示。图1 《中药药剂学》webquest教学模式设计

3.1 情境模块情景模块即单元学习内容背景提出。教师利用预先准备好的网络资源,构建以学习目标为依据、学生感兴趣并且是学生目前知识和能力水平能及的课题背景,然后以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在中药胶囊剂的学习中,采用剂型改革构建背景,让学生将一个颗粒剂改为胶囊剂,展示颗粒剂与胶囊剂在服用方法、载药量、药物选择、制备工艺等多方面的不同特点,来激发学生的研发欲望。

3.2 任务模块任务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webques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这些能力包括创造性地分析、综合、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如针对前面剂型改革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浏览网络资源,查阅文献,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选择合适的处方(注意处方中各药物的特性是否适合制成胶囊剂);

②提取工艺的设计(注意二者在载药量方面的差别,确定适宜的提取工艺);

③成型工艺设计(注意胶囊剂辅料的选择);

④质量标准研究。

3.3 过程模块过程模块描述学习者完成任务所需要经过的步骤。这一部分是探究的关键,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知道完成任务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可通过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将任务分散到各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学生分别负责某项任务,而后再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共同建构知识,塑造学生的学习个性。

3.4 资源模块资源模块即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资源和工具,这些网络资源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网页、期刊文章、视频、邮件等。必要时还可以由学生上传在学习过程中新发现的资源。

如在剂型改革课题中,主要提供4个方面的资源。

①基础知识: 中药颗粒剂、胶囊剂单元知识点、重点、难点。

②实验操作: 颗粒剂、胶囊剂实验操作视频等。

③相关文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期刊文章。

④开阔视野: 剂型改革的经验之谈、心得体会。

后两方面内容不直接给出相关资源,教师通过搜索、整理、筛选和分类,仅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搜索引擎、链接网址和关键字等,学生必须自己进行收集、取舍、分析,构建一个完全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3.5 评价模块webquest采用评价测评表来考察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评价模块一般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间的互评和教师评价。另外,根据学习者学习任务的不同,评价测评表的形式也表现为书面作业、多媒体创建、网页和其他类型。

3.6 结论模块结论模块是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的阶段。在这一部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各组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优化本组的设计方案。同时安排一个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过程,为下次的webquest教学提供借鉴。

4 结束语

本课题的研究实践表明,webquest模式适用于《中药药剂学》的课程教学,它将单纯的课堂教学改革为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有机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来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做到敏锐观察、勇于求异、丰富联想,敢于创新,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生采用合作、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学习的协同意识,培养强烈的团队精神。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为webquest教学模式在中药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一个有益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第2篇:药剂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BL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由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两门学科组成。其中生物药剂学通过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药物动力学则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它的研究原理与方法在新药设计、新剂型新制剂开发、药物质量评价、提高医疗治疗水平和药品管理等方面应用广泛。

近几年,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分析问题、试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稍显不足。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以下就我教研室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浅谈几点体会。

1、优化教法

1.1适当应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其实施方法为: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总结汇报。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在讲授口服药物的吸收时,以1968年澳大利亚发生的暴发性“苯妥英钠胶囊中毒事件”为原型设计问题。先介绍事件的过程,并由此引出以下问题:患者服用苯妥英钠胶囊后,怎么会出现上述症状?苯妥英钠胶囊产生毒性反应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为什么临床常常出现同种药物不同药效?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更易产生兴趣。在讲授药物代谢内容时,以多巴胺为例将PBL教学法引入课堂。这种教学法,问题是PBL教学法的核心,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是运用PBL教学法的关键。问题的选择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与日常生活相关。同时,所举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

1.2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单一的教学手段用于教学往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难以提高甚至产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主要借助于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等传输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我们在讲授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肾脏的生理结构等知识点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图片、动画等将抽象复杂的理论概念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充实具体、生动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2板书教学。多媒体虽然有诸多优势,也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但对于这门课程,在药物动力学部分由不少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采用板书的形式对公式进行推导更为直观,并结合相关例题进行讲授,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2、注重实践环节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注重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教育的重点。在现有实践教学中,教学仪器和实验动物往往不能满足课程的需求,使得实验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探索性的实验,为此本教研室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2.1转变实验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学生上实验课往往按照老师给的实验讲义进行操作,很少去思考问题的原因,同时存在对实验现象观察不自信,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2.1.1验证性实验。主要是经典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对于验证性实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先根据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熟悉实验原理和步骤。实验课开始时,由教师进行提问,促使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预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2.1.2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应分层次教学,既要有基本实验的训练,也要适当开展综合性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综合性的实验需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个实验环节中学会规范实验操作、科学记录实验数据、正确处理实验结果,最后规范的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

2.2指导学生处理数据、绘制图表

药物动力学部分经常需要进行大量而繁琐的数据处理,目前常用的计算软件有DAS、3P87/3P97、WinNolin等,可以进行线性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的拟合与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应用上述软件处理自己的实验数据,得到相关药动学参数及各种图表信息。这一方面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药动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公式的运用,另一方面也能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革考核方式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从单一的笔试逐步转变为多种形式。以往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平时成绩或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70%,这样就容易存在学生为应付考试考前突击背课本、背讲义的现象,使得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在我们对学生多方位考察,将期末考试、实验教学、实习报告、平时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提高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进而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在历次PBL过程中以及在综合性实验中的相关表现,如主动性、积极性、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适当的评分,并在总成绩中占适当的比例,尤其是在这些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与适当的加分鼓励。

总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本教研室尝试着进行一些教学改革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不足,今后会不断加深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探讨,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专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印小星,杨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科学出版社:2009

第3篇:药剂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舒乐宁;,,药效学

摘要:目的根据舒乐宁洗剂的功能主治,研究该药的抗炎、抑菌作用。方法按照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药物的药效学研究筛选规程,选择抑菌试验和抗炎实验对该药进行研究。结果舒乐宁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淋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作用较强。结论舒乐宁洗剂有良好的抗炎、抑菌作用。

关键词:舒乐宁; 药效学

舒乐宁洗剂是我院的传统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苦参、地肤子、了刁竹、百部等组成,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适用于女性各类型阴道炎,如霉菌性、滴虫性、细菌性、淋菌性等,以及由湿热毒引起的全身瘙痒、湿疹、痔疮出血、肛周炎等,疗效确切,深受患者欢迎,本实验对该制剂进行主要药效学研究,为开发新药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NIH小鼠,体重18~22 g,动物合格证号:2002A001; SD大鼠,体重180~220 g,动物合格证号:2002A003。所有动物均购自广东省卫生厅医学实验动物场。动物随机分为5组:A.舒乐宁洗剂低剂量组:71.4%舒乐宁洗剂外涂;B.舒乐宁洗剂中剂量组:100%舒乐宁洗剂外涂;C.舒乐宁洗剂高剂量组:140%舒乐宁洗剂外涂;D.阳性对照组:洁尔阴外涂;E.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外涂。

1.2 受试药物舒乐宁洗剂: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舒乐宁洗剂经水提浓缩后制成所需浓度的药液供实验用,批号20020903。

洁尔阴洗液:成都恩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20427。批准文号:(93)卫药准字z32号。功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主治妇女湿热带下。且其剂型和用法与舒乐宁洗剂相同,故在抗炎试验中选择作为阳性对照药。

1.3 实验方法

1.3.1 抗炎实验按抗炎药筛选规程[1,2],进行以下实验。

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症实验:小鼠18~22 g,雄性,60只,随机分5组,每组12只。各组小鼠分别于左耳前后两面涂药,30 min后再涂药1次,第2次涂药0.5 h后于每鼠左耳两面涂100%二甲苯致炎剂0.02 ml致炎,右耳作对照。致炎后0.5;1;1.5 h再分别涂药1次,致炎4 h后处死动物,沿耳廓基线剪下两耳,用直径9 mm打孔器打下双耳同一部位圆片,电子分析天平称重,计算肿胀度:肿胀度(mg)=左耳片重(mg)-右耳片重(mg)。

小鼠皮肤血管通透性实验[3]:小鼠18~22 g,雌性,65只,随机分5组,每组1~3只。各组小鼠分别腹部皮肤涂药,30 min后再给药1次,第2次给药0.5 h后小鼠尾静脉注射0.5%(NS配)伊文氏兰0.1 ml/10g体重。然后,立刻腹腔注射0.6%冰醋酸溶液0.2 ml/只。20 min后断头处死动物,剪开腹部皮肤肌肉,用6 ml生理盐水分数次洗涤腹腔,吸管吸出洗涤液,合并洗涤液加入生理盐水至10 ml,离心3 000 r/min 30 min,上清液于590 nm处测OD值。

大鼠足跖肿胀实验(蛋清法)[5]:180~220 g大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组,每组10只。实验前大鼠麻醉(10%水合氯醛溶液,30 mg/kg ip),用改良容积法测量各组大鼠右后足跖正常体积(在足正面作一清晰标线),然后涂药,0.5 h后第2次涂药,1 h后在右后肢足跖皮下注入0.1 ml新鲜蛋清(100%),同时再涂药1次,测定致炎后1,2,4,6 h 右后肢足跖体积,每次测量后涂药1次。

1.3.2 体外抑菌实验[1]100%舒乐宁洗剂和洁尔阴洗剂分别从1∶5或1∶10用肉膏汤作2倍稀释至1∶320共7或6个稀释度,每管总量是1 ml,蒸汽灭菌。对丙型链球菌的实验尚需在灭菌药液中另加1%葡萄糖,对淋球菌则另加10%兔血清。对白色念珠菌则应用沙保氏培养液稀释药物。空白对照为不含药物的培养基。每排药液的各个稀释度及空白对照管分别加入10-3的实验菌液(6~8 h培养物)0.1 ml,37℃培养18 h观察结果。对白色念珠菌的试验则用24 h培养物,药液加菌液后培养48 h观察结果。以完全抑制实验菌生长和药物最高稀释度定为该药物的抑菌效价。

1.3.3 统计处理方法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别采用t检验法,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舒乐宁洗剂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肿胀有抑制作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未达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2.2 舒乐宁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淋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作用较强,结果见表3。表3 舒乐宁洗剂抑菌实验结果(略)

3 讨论

3.1 根据舒乐宁洗剂的主治功效,观察该药抗炎消肿和抑菌作用,抗炎实验结果说明:舒乐宁洗剂有良好的抗炎消肿作用和抑菌作用。具体表现为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肿胀,抑制由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由醋酸所致的小鼠血管通透性升高。

3.2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舒乐宁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淋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作用较强。

3.3 药效学实验表明舒乐宁洗剂药理作用确切,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19.

[2]陈敏珠.药理学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6.

第4篇:药剂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三七;镇痛;机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75-01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1],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传统认为具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作《本草纲目》云:“三七止血,散血,定痛。”三七总皂苷(PNS) 三七提取的活性有效成份,PNS对化学性和热刺激引起的疼痛均有明显的阻抗作用,且PNS是一种阿片肽样受体激动剂,不具有成瘾的副作用 [2],且毒副作用较小,本文对三七的镇痛作用的进行药理研究,为三七饮片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三七主要化学成分

三七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效成分是三七皂苷和人参皂苷类。三七总皂苷可达8.19%-29.4%,将三七总皂苷水解,得到人参二醇与人参三醇。目前已从三七根中分离出12种单体皂苷成分。迄今为止,从三七不同生长部位中已分离出120种单体皂苷成分。此类单体皂苷成分不含齐墩果烷型(oleanane)皂苷(如人参皂苷R0),主要是20(s)-原人参三醇型[20(S)-protopanaxatro1]四环三萜皂苷和达玛烷型的20(s)-原人参二醇型[20(S)-protopanaxadio1]。将三七总皂苷进行酸水解,得到人参三醇(panaxatri01)和人参二醇(panaxadi01),但未得到齐墩果(oleanolicacid)。在三七的不同生长部位中,其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皂苷组成不尽相同,含量各异,地下部分以20(s)-原人参三醇型为主,与其二醇型皂苷的含量比为3:1左右;而地上部分则相反,以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为丰。三七除皂苷类成分外还含有三七素、氨基酸、黄酮类、挥发油、甾醇、糖类、有机酸、聚炔醇类等成分。

2 三七总皂苷镇痛机制

据相关研究证明,脑室内少量三七总皂苷注入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三七总皂苷与电针效应相似,具有明显抗炎、免疫调节及镇痛作用,并提示三七总皂苷可能是阿片样肽受体的激动剂而不具有成瘾的副作用。高明菊,崔秀明等通过SD大鼠实验证明大剂量的三七引片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4]。三七、三七总皂苷与氢化考的松相似,采用扭体法,热板法及大鼠光辐射甩尾法等多种镇痛模型实验均有明显镇痛作用,对化学性刺激性引起疼痛亦有明显镇痛作用,能明显抑制巴豆油、角叉菜胶、冰醋酸、蛋清等多种致炎剂所致小鼠耳廓炎症和大鼠足肿胀,小鼠腹腔诱发炎症均有明显对抗作用,对摘除肾上腺鼠也有一定抗炎作用。三七对内脏的疼痛也有镇痛作用。而且其作用为吗啡受体阻滞剂一纳洛酮所部分拮抗,是一非成瘾性阿片样受体激活剂。其具体机制为:PNS是一种阿片肽样受体激动剂[3],具有镇痛效能,其镇痛部位可能在中枢。Rb 1是PNS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而Rg 1无镇痛作用,试验发现PNS对热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的镇痛作用亦可被Nx阻断,吗啡受体阻断剂纳洛酮能阻断三七皂苷的镇痛作用。这提示PNS的镇痛作用可能通过OLP起效应,这种作用起效快,维持时间长。

3 三七总皂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PNS能刺激内皮细胞分泌氧化亚氮,对内皮细胞的生长有维持和保护作用PNS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周青[6]报道了三七总皂营能够明显提高心肌组织含量,这可能是三七总皂苷抑制心肌细胞肥厚,改善心肌重构作用的机制之一。何敏等[5]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制作前降支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结果发现,不同剂量(25m/kg体重,50m/kg体重,100mg/kg体重)的PNS片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50mg/kg体重和100mg/kg体重均能显著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100mg/kg体重能显著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水平,3种剂量都能使游离脂肪酸和血清丙二醛水平下降,这可能与其抑制心肌过氧化损伤有关。PNS还可使AMI后冠脉循环中更多的心肌营养血管开放,营养血流量增加PBQ;可对抗由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效应:能提高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及对抗再供氧造成的损害,同时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

4 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有关PNS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较多,已证实其在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血液系统等方面有较强的生理活性,现今的关于三七的镇痛机制研究多是在单体的化学成分水平研究止痛效果及机制,对其镇痛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孤立和分散,今后可以考虑进行某一水平的多位点或从外周到中某一纵向通路的综合研究。中药应用于疼痛给药方式灵活,治疗副作用小,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发扬中医药特色。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王一菱,陈迪.吴景兰.三七总皂甙抗炎和镇痛作用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35.

3. 李淑慧,李晓辉,楚延.三七总皂苷抗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0,31(9):676-678.

4. 高明菊,崔秀明等.三七饮片的抗炎和镇痛作用比较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21(5):24-26.

5. 何敏,徐济良,血塞通分散片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1):33.

第5篇:药剂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类凝血酶;药动学;放射免疫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R91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059-04

Pharmacokinetics of a thrombin-like enzyme injection in chinese healthy volunteers

SHEN Wenyu1, DI Weiqing1, LIU Hongda1, ZHANG Jingchao1,NIU Huisheng2, LI Huaifen2

1. Liaoning Nuokang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Shenyang 110171; 2.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Radiology Institute of Radiological Medicine Research, Tianjin 30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heamocoagulase agkistrodon (HCA) injection after a single dose in chinese healthy volunteers. Methods: 30 male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hree groups, receiving 1 U,2 U, 4 U HCA injection, respectively. Every group had ten volunteers. The drug concentration in human serum were determined by radioimmunoassay method, and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by DAS software. Results: The serum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fit the two-compartment model after iv 1 U, 2 U, 4 U HCA.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as follows: its t1/2α required 34-55 min, t1/2β required 301-351 min. CL were 0.001 1, 0.001 2, 0.000 9 L/(min・kg), respectively. Vdwere 1.357 0, 0.593 4, 0.410 1 L/kg, respectively. AUC0-tn were 16 518.38, 22 405.67 and 29 531.41 μU/(min・ml), respectively,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Conclusion: The characters of in vivo pharmacokinetics of a single dose administration of HCA fit the first-order dynamics equation and two-compartment model.

[Key words] Thrombin-like enzyme; Pharmacokinetics; Radioimmunoasssy

蛇毒类凝血酶(Snake Venom Thrombin-like Enzyme, SVTLE)是蛇毒中与血浆凝血酶性质相似的一类酶的总称[1-2]。注射用尖吻蛇毒血凝酶是蛇毒类凝血酶的一种冻干粉针剂[3-4],是从尖吻蝮蛇蛇毒中采用现代生物化学分离提取技术分离纯化得到的,经药效试验证明具有良好促凝血作用及止血效果[5-6]。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7-8]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特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领域中各种蛋白质、激素、小分子药物和肿瘤标志物的定量分析。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测定单次静注注射用HCA后的血药浓度,考察其在健康人体内的代谢规律。

1 仪器与材料

LKB-1282γ-计数仪、MD-T3高速离心机(德国马丁公司),SP-100 HPLC高压液相仪(美国菲罗门公司),BioSep-SEC-S-2000分离柱(300 mm×7.8 mm),LKB-Pharmacia 2211 Superrac 全自动收集器,UV-3000全自动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

注射用尖吻蛇毒血凝酶冻干粉针剂(规格:每瓶含1 U HCA冻干粉,批号:060116),HCA标准品(冻干粉,纯度:>98%),均由辽宁诺康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NaI125,批号0303,3.8 GBq/ml(Amersham Phamacia Biotech),完全福氏佐剂,批号:F5881,规格:每毫升含结核分枝杆菌 1 mg (H37Ra, ATCC25177) ;不完全福氏佐剂,批号:F5506,规格:每毫升含液体石蜡0.85 ml和卡介苗0.15 ml;琼脂糖批号:9006A-2790;驴抗兔血清抗血清(IgG),D-616,均由SIGMA公司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试验方案

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HCA 1 U、2 U和4 U三组,每组各10人。平均年龄为(21.40±0.84)岁,体重指数为(20.88±1.62),三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医院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证明肝肾心肺功能、血液及凝溶血系统等各项指标均属正常。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2 检测方法

2.2.1免疫动物和免疫剂 大耳白兔4只,雄性,体重2.5~3.0 kg,常规饲养。免疫第55天后4只兔分别由颈静脉放血处死,血液静止凝固后,5 000 r/min离心20 min,少许留作滴度测定,其余叠氮钠(NaN3) 0.1% 终浓度小包装(5 ml/瓶),-70℃冷冻保存。

2.2.2 血清HCA抗体效价采用琼脂糖(Agarose)双扩散法检查。抗体血清的效价>1∶32或接近 1∶64。

2.2.3 标记抗原(125I - HCA)制备与分离采用 Sephadex G-50柱(1 cm×30 cm) 分离纯化,标记反应液,全部上柱分离;收集标记抗原。

2.2.4 血样采集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5 min、15 min、25 min、35 min、45 min、1 h、1.5 h、2 h、2.5 h、3 h、4 h、6 h、8 h、12 h取静脉血,离心15 min(4 000 r/min),分离上层血清于-70℃保存待测。

2.3 方法学确证

2.3.1专属性利用辽宁诺康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HCA制备的兔抗HCA多克隆(Polyclonal antibody)抗体血清,用标记抗原(125I-HCA)完成抗体结合曲线。结果见图1。结果表明,选择70%结合率时的抗血清滴度为1∶64。滴度越高抗血清中的抗体越少,同时抗血清中杂质干扰也越少,所建立起的RIA方法越理想。

2.3.2标准曲线的绘制使用新鲜配制125I-HCA液(标记抗原)、HCA标准液和将存放在-60℃低温冰箱中保存的正常人血清和待测血样在37℃水浴中解冻待用。HCA-RIA 空白标准曲线反应系统为 125I-HCA(标记抗原)、抗血清(抗体)和HCA(标记抗原),37℃孵育0 min,4℃ 2 h,加分离试剂后4℃ 2 h,6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净上清,测量剩余沉淀的放射性活度。

图1 尖吻蛇毒血凝酶放射性免疫分析标准曲线

Fig.1Standard curve of heamocoagulase agkistrodon-radioimmunoassay (HIA-RIA)

HCA-RIA复合正常人血清标准曲线反应系统为125I-HCA(标记抗原)、抗血清(抗体)和HCA(标记抗原)和一定量的正常人血清,加分离试剂后, 4℃ 2 h,6000 r/min离心10 min,测量剩余沉淀的放射性活度。

冻溶血样按标准曲线制备方法处理后,测定放射性活度。

按上述方法进行样品测定后表明,用RIA法测定人血清中 HCA的浓度范围在 0~50 μU/ml。

2.3.3 HCA-RIA精密度RIA精密度是指一个样品经反复测定的实际测量值的离散度,不是具体的数值或cpm数,其离散度越小,则能区别的样品量差别越小,也就是分析系统的精密度越高,通常以复管精密度RSD(%)表示,因为样品RSD(%)的大小与样品中待测物的含量有关,系统的精密度必须用不同待测物含量的样品的RSD(%)值制作出精密度图表示。图2为注射用尖吻蛇毒血凝酶-RIA精密度曲线,检测范围 100 μl血清样品中0~180 pg,40~100 pg时精密度最低,最低检测限可达20 pg/100 μl血清,有效测定范围应该为20~160 pg/100 μl血清。

图2尖吻蛇毒血凝酶放射性免疫分析精密度曲线

Fig. 2Precision curve of heamocoagulase agkistrodon-radioimmunoassay (HIA-RIA)

2.3.4 HCA-RIA准确度结果表明, HCA-RTA测定100 μl血清中HCA的20~140 pg精确度很高,回收率超过90.0%以上,有使用价值。

2.4 数据处理与药代动力学参数

采用DA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确定最佳权重和最佳房室模型。根据确定的权重和房室模型,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半衰期(t1/2)、分布容积(Vd)、清除率(C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AUC0-t)等。

2.5结果

2.5.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代动力学参数

单次静注注射用尖吻蛇毒血凝酶的体内过程经DAS软件分析符合二室模型,静脉注射1 U、2 U和4 U后的重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1,统计矩参数、平均血药浓度拟合的参数见表2。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及静脉注射注射用尖吻蛇毒血凝酶后重要时相点的血药浓度比较见图3、4。

图3健康志愿者单次静脉注射注射用尖吻蛇毒血凝酶后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Fig.3 Mean serum concentration-time curves of heamocoagulase agkistrodon after a singledose of heamocoagulase agkistrodon inject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

3 讨论

HCA-RIA质量控制是保障测定数据的可靠。减少自愿者的个体差异,保证给药的准确无误,取血时相准确,样品处理分装保存规范。样品HCA含量测定在标准曲线、精密度检验、整批实验的偏差、漂移和设定批间批内的质控样品等方面,以保证测定的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药代动力学特征:单次静脉注射注射用尖吻蛇毒血凝酶的体内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二室模型;由于药时曲线出现多峰、尾点反跳等现象,药时曲线不典型(可能与给药剂量较低、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等因素导致检测误差较大有关),因此按个体药时曲线拟合的房室参数变异性太大,不能真实反映该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因此采用统计距参数、平均血药浓度拟合房室参数、药时曲线直观分析揭示该药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统计距参数和平均血药浓度拟合房室参数的AUC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显示其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9 537、0.990 870。在药时曲线直观分析(图4)中单次静脉注射1 U、2 U和4 U后体内药物浓度降为初始浓度1/2、1/4、1/8的时间三剂量之间比较一致,约为90、360、720 min,说明三个剂量的半衰期大致相同,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翟宁,陈正杰,冯军,等.尖吻蝮蛇毒中一种新类凝血酶的分离纯化[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10):601-603.

[2]欧光武,李威.尖吻蝮蛇类凝血酶的研究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9-11.

[3]唐松山.具有止血活性的尖吻蝮蛇蛇毒类凝血酶:中国,02138630.7 [P].2002-11-22.

[4]傅宏义,周磊.蛇毒类凝血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4):245-247.

[5]韦军民,朱明炜,张忠涛,等.尖吻蝮蛇血凝酶对腹部手术切口止血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新药杂志,2006,6(14):1126-1129.

[6]郑颖,沈居仁,范泉水.蛇毒血凝酶的比较[J].蛇志,2008, 20(3): 218-219.

[7]纪渤,王建,杨志,等.小鼠尾静脉注射125I标记的抗CEA人鼠嵌合抗体rch24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25(1):29-32.

第6篇:药剂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课程体系改革 中医类院校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0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黔教高发【2010】242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4-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我校四年制药物制剂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包括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和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两部分内容。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1]。通过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分析候选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为以后的临床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实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本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要突出中医药特色,结合近几年来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总结与分析了课程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1.课程任务

基于我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中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因此,本教研组确定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药物质量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或新药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我校于2008年才在本科生中开设该门课程,由于学时较少,由开设之处的54学时变成36学时,而且受总学时数的制约,尚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因此,本教研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初步编写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药荆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实验讲义。

2.1调整理论课内容

专业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四年制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将生物药剂学中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因素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口服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重点讲述;药物动力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隔室模型、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及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重点讲述单室模型中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以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将其他内容作为自学内容或简单介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生物药剂学部分与药剂学、新药研制与进展课程紧密衔接,简化重复部分,重点讲解制剂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优化的原则,并引用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研究的最新报道,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某些中药剂型的制备工艺、辅料选用、作用机理认识更加清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开放性实验增设实验教学,并用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实验课是巩固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许多大中专院校已开设,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受总学时数的制约,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对是否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已在2007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问卷调查,82%的学生认为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很有必要。因此,本教研组将符合教学规律的本校教师的一些比较适合的科研成果,列入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开放性实验中去,在2010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了探索,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初步建立并探索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如开设了芍药甘草汤灌胃后小鼠体内芍药苷的血药浓度测定实验,三中盐酸小檗碱的溶出度测定实验等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开放性实验。

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填鸭式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设置悬念等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多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针对性的去思考,同时在某些章节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讨论,这些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1加强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多学科的集合体,知识面较广,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荆学以及数学等部分教学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的内容“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时,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的相关内容;结合中药药剂学中软膏剂与栓剂的知识,讲解“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皮肤给药”与“直肠给药”的教学内容。

3.2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充分运用观代化教学手段

生物药剂学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以讲解为主,学生感觉难度较大,难以理解。为此,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如在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时,适当引入药理学中所学具体药物的体内过程与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如在讲解体外溶出度研究时,引入研究实例三中盐酸小檗碱体外溶出度研究等。同时下载一些相关的具有中药特色的硕博论文,把所讲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老师口授以及黑板、粉笔和挂图、幻灯等,难以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立体、直观地认识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行为。而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动画模拟现实的能力,使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原理、真实的实验过程等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从而使生物药剂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改革考核方式

摒弃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历次作业、分章小测试、课题表现等纳入最终成绩评定,确定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认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改革后比较适合中医类院校药物制剂专业的教学,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未开设实验课程,仅靠开放性实验难以满足本门课程更深入的学习,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建立成熟的实验教学,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同时推动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第7篇:药剂学研究范文

摘要: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其与工业化生产和医疗用药紧密相关,实践性与操作性都很强,但传统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单一。笔者结合学校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和五年制高职特点,在学校2010、2011级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型实验课程,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通过与传统教学方法对比,新型的实验教学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就五年制高职药剂学创新型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阐述创新型实验的方法与过程,希望给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 :药剂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其与工业化生产和医疗用药紧密相关,实践性与操作性都很强。传统的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验证实验为主。一般由教师先讲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学生依葫芦画瓢按实验步骤一步步完成。这种做法的最大缺点是学生不需要主动构思,不动脑,机械操作,学生的个性与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在这种教学氛围下的学生在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法适应现代医药的要求,与生产岗位要求相脱节。因此在五年制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型实验势在必行,以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专业教学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从业多年,认为改革须从根上来,只有真正扭转了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治疾”。笔者结合学校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和五年制高职特点,在学校2010、2011级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型实验课程,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具体改革过程如下。

一、创新型实验的方法与过程

1.将学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与创新方法教学组

传统教学组按传统药剂学实验方法教学,创新方法教学组按新方法进行教学,开展分组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学生按3~4人/组进行自主分组,在分组中兼顾学生学习情况,在性别、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也作适当兼顾,以使各小组实验水平相当。

2.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实验指导

与以往教学围绕知识点展开不同的是,创新型实验在原有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把实验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和应达到的实验目标通过实验指导书很明晰地告之学生。借助指导书,学生可以进行初步的预习,了解整个实验的目的以及相关的步骤,不至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脱节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背景、实验项目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自我完成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仪器的组装与调试、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参加实验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意识。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的创新型实验能使学生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状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课堂质量。

3.创新实验培养模式,开展开放式教学

所有常规实验均2人/组,1套实验仪器,创新型实验一般为1~2人/组,既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又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于部分优秀学生,特别是参加省、市技能比赛的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开放性药剂实验室提供学生制备药剂的多种原料、辅料和仪器,学生根据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制剂处方和工艺阶段的实验。如在制备乙酰水杨酸片的实验中,可以通过片重差异、硬度、崩解度、溶出度等完成制剂的质量标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协助学生的角色,协助学生完成实验,同时对其中如混合方法、制备软材、制颗粒等关键技术的操作进行指导。

实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使得学生有机会使用较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开放性实验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结果分析

对笔者学校2010、2011级药学学生不同教学方法药剂学实验成绩进行比较,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药剂实验教学中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后,二个年级学生的药剂学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且均有显著差异(p<0.01),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三、讨论

第一,在开展创新型实验中,师生的角色定位要转变,老师要从课堂的“主讲者”变成“辅助者”。也就是说,老师作为辅助人员不能每次对学生有问必答,而是要借助各类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一方面启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转变专业教师授课理念同样重要,要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植教师内心深处。

第二,创新型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完成相应的项目时,应积极采取方法,启发学生的拓展思维,不能拘泥于学生做完的实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如在配制炉甘石洗剂的实验中,可提出组分不同配比、不同组分的解决方案,对相关因素进行多维度观察,获得实验结果。从而对混悬剂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和更广泛的理解,同时对混悬剂润湿剂、助悬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等理解更全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

四、小结

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课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但该课程的实验改革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参加的学生也很有限,今后我们将不断思考探索,让药剂学实验教学的项目、内容、形式上更加适合于五年制高职要求,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宏飞,赵欣,徐希明,戈延茹.对药剂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时代教育,2009(9).

[2]皮之军,李建海,于敏,凌云峰.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

第8篇:药剂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自微乳给药系统;固体分散体;环糊精包合物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中,第Ⅱ,Ⅳ类属于难溶性药物。对于第Ⅱ类药物,溶解度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因素。通过适当的增溶技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维持其在胃肠道高的溶出水平是此类药物开发的关键[1-2]。第Ⅳ类药物溶解度和渗透性均低,需要经过化学结构修饰或者先导化合物的合成来进行优化,开发难度比第Ⅱ类要大得多。

 

目前,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方法主要分为物理修饰和化学修饰。成盐或者前药的设计是药物化学修饰2种主要方法。微粉化,亚稳定性的多晶型物、共结晶结构体、自微乳以及固体分散体等属于药物的物理修饰[3-5]。其中,自微乳、固体分散体以及环糊精包合物是应用较为广泛的3种增溶方法。本文将从概念、应用特点以及目前发展情况对以上3种增溶方法进行综述。同时,对各方法中辅料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并结合近几年难溶性药物增溶的研究热点,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概述。

 

1自微乳

 

自微乳是由油相、乳化剂以及助乳化剂组成的等向同性混合物,口服后遇体液在胃肠道蠕动下可自发形成粒径为20~200 nm的O/W型乳剂[6]。自微乳中药物呈高度分散状态,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的溶出。而且,自微乳可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减少肝脏首过效应、逆转P-糖蛋白外排、减少体内以及体间药动学的差异性等[7-9]。

 

1.1自微乳处方自微乳处方的形成取决于油相、乳化剂以及助乳化剂的组成、药物在溶媒中的溶解度、自微乳化面积、粒径以及粒径分布等[6]。

 

亲脂性药物在肠道吸收程度与肠细胞及细胞间隙乳糜微粒的数量和分布有关。乳糜微粒与肠道淋巴循环系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乳糜微粒的大小和数量会随着吸收油相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长链不饱和型脂肪酸(>14)可以刺激肠细胞产生更多的乳糜微粒,有利于短链和中链脂肪酸的淋巴转运[10-11]。而且,相比于血管细胞,肠道内皮细胞有着更多结点,体积较大的赋形剂通过结点进入淋巴管。所以,自微乳中油相一般选用不饱和植物油。植物油分子体积大,有利于药物的淋巴转运。同时,植物油可以刺激肠道产生乳糜微粒,而且,易被人体吸收,安全性较高[12]。

 

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加入,防止油相聚集,减少辅料自由能对体系热稳定性的干扰。一些自微乳辅料还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见表1。乳化剂以及助乳化剂的选择一般由与其混合的油相形成自微乳化面积相关,药物的溶解度只是参考因素[9]。其中,高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e lipophilic balance,HLB)非离子乳化剂剂,由于其形成的乳剂,稳定性以及药物释放特性均不会受到离子强度以及pH变化的影响,而且毒副作用小,被优先选择[6]。而且,将HLB 9~10之间的乳化剂进行混合使用,可以产生更小的粒径,低HLB的乳化剂在此充当耦合剂的作用[13]。

此外,乳化剂以及助乳化剂的分子结构、药物分子疏水基团的长度以及链接位置也会对处方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6,14]。

 

伪三元相图是评价自微乳处方最有效的方法,包括加水滴定法、加油滴定法、加乳化剂滴定法、交替加入法[19-20]。其中,加水滴定法应用最为广泛。

 

1.2自微乳中聚合物材料的应用为了达到理想的药效,自微乳载体量须高出原料药几十倍。但是,长期服用后,人体对油性溶媒的耐受性会下降,而且,毒副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近几年,Soluplus,HPMC,PVP,凝胶等聚合物材料在自微乳制备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20-23]。聚合物的加入减少油煤溶剂的使用量,抑制药物的成核现象以及晶体的生长,延缓药物的再沉淀反应,稳定药物胶束,使药物浓度在胃肠道长时间处于过饱和状态,提高了药物的吸收,改善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4]。

 

1.3固体自微乳到目前为止,自微乳制剂都是被压缩灌封于胶囊壳内。这些自微乳制剂中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在贮存过程中会不断夺取胶囊壳中的水分,导致胶囊壳变硬,药物漏渗现象的发生,影响了药效的发挥[6,25]。

 

近年来,作为液体自微乳的替代品,固体自微乳迅速发展起来。固体自微乳即在不影响液体自微乳原有性质的情况下,通过吸附剂或者其他固化材料的加入,使其从液体制剂转变为固体制剂。FloriteRE、Nusilin US2、Sylysia 350、微粉硅胶以及多孔二氧化硅等已被用于固体自微乳的研究。并且,FloriteRE,PEG400已经成功应用于姜黄素、他克莫司、Nitredipin等药物固体自微乳的制备[23,26-27]。

 

固体自微乳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为固体吸附法。通过此方法可以得到流动性较好的粉末,而且药物在胃肠道高度分散,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7,18,23]。近几年,球晶造粒技术即在液相中通过一步完成析出结晶和聚集成球形颗粒的新型造粒技术,被成功应用于固体自微乳的制备。通过球晶造粒技术进行固体自微乳的制备,改善药物粉体学性质。而且,通过调整处方中辅料的种类和比例,可以将自微乳制剂缓释化[28]。

 

2固体分散体

 

1961年,固体分散体的概念被首次提出[29],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口服给药系统,见表2。根据药物在载体中的分布情况,固体分散体分为3个类型:低共融体系、固态混合物(取代行固态混合物、间隙固态混合物、无定形固态混合物)、微型结晶性固体分散体[30]。

其中,无定形固体分散体应用比较广泛。药物处于无定形状态时,溶出释放阶段晶格能的耗能几乎为零,所有能量都用于药物的溶出,提高药物的胃肠道吸收效率,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31]。但是,无定形固体分散体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通过再沉淀反应维持体系平衡,会使得药物分子结晶,影响其药效的发挥。

 

2.1固体分散体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近几年,除了利用沉淀抑制剂来稳定固体分散体立体结构、延缓老化的研究外,聚山梨酯80、聚氧乙烯硬脂酸酯、月桂醇酸钠以及维生素E等表面活性剂作为载体或者添加剂应用于固体分散体制备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2]。通过吸附于药物分子外层或者形成药物胶束颗粒,表面活性剂通过抑制药物的再沉淀以及重结晶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而且,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增加了疏水性药物与亲水聚合物的可混合型,减少了辅料与水之间的界面常数以及药物在水性介质中的再沉淀作用,促使固体分散体处于更加高度的分散状态,提高药物的溶出水平[33]。研究表明,月桂醇硫酸酯钠能使药物在胃肠道长时间处于过饱和状态,维持其高效的胃肠道吸收[34-35]。

 

虽然,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但由于其毒副作用较强、人体耐受性差等原因,限制了表面能活性剂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应用。

 

2.2制备方法固体分散体制备的方法是基于熔融法和溶剂法进行的[35],但是,这些方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稳定性差,老化现象明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进行规模化的生产。近几年,热熔挤出法、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超临界流体、纳米混悬技术、静电纺丝技术、电喷雾铸造技术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大大扩宽了固体分散体的研究领域。这些新技术依赖于胶束增溶、络合作用、致孔性、粒径的减少等增溶机制来提高固体分散体的溶解度以及溶出水平,其中,喷雾干燥法和超临界流体法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30-31,36-38]。

 

2.3载体材料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有水溶性(聚乙二醇类、聚维酮类)、难溶性(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酸树脂类等)和肠溶性(羟丙甲邻苯二甲酸酯)3大类。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以及制备方法进行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最有效的途径,见表3。

3环糊精包合物

 

目前,市场上已有60多种药品是由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制备所得,见表4[59-62,63]。其中,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毒性较小,是应用较广泛的环糊精材料[59,64]。

3.1包合作用环糊精可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药物分子或者药物活性成分的官能团通过包合反应,制备包合物,见图1。在包合反应中,环糊精和药物分子均无共价键的形成与破坏,包合物中药物分子与溶剂中的药物分子可以迅速达到平衡状态。药物分子或官能团进入环糊精空腔后,会在范德华力作用下,进行构象上的调节,与辅料形成理想的包合状态[65]。所以,明确药物的理化性质,选择与其大小相当的环糊精以及合适的制备方法,是提高包合物溶解度和包合率的有效途径。常用包合技术有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超声法、冷冻干燥法以及喷雾干燥法。

环糊精包合物增溶与潜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存在差异性。潜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在增溶过程中,药物与辅料之间会出现非线性的比例关系,而且,产物易发生沉淀反应及相分离现象,而包合物不存在此类情况[65]。

第9篇:药剂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QbD理念;研究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057-04

[Abstract] As the main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drug, the pharmaceutics postgraduate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improving qua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rug. Combing with experiences in recent year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the paper summarizes QbD idea applied to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laborates how to apply QbD idea to the cas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new drug formulation according to pract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epartment of Pharmacy,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That will be expected to improve quality analysis ability, protocol design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al ability of test and ability of drug industrialization for pharmaceutics postgraduates, which maybe enhance competitive power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Key words] QbD idea; Post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药剂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研究主要内容为实现化学分子物质转化为可临床应用的制剂形式的药品,而药品又是以患者为治疗对象,关乎着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生存、生活质量[1]。研究生作为我国药品研发的主力军[2],提升其科研能力对于提高药品的质量、安全性、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经历对QbD(quality by design,即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应用于研究生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归纳如下,以供高校师生参考。

1 QbD理念的重要性

QbD理念是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的,也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倡导和推动的,并且是现行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基于风险评估的药物开发方法[3]。同时,该方法注重强调对药品质量与工艺的理解,以及对药品质量的工艺控制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预先设定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方法或策略、方法或策略的控制措施以及科学、可靠、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见图1。

美国百利高公司周正贻博士在2011年浙江杭州举办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大会中就明确指出推行QbD的益处:①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可减少其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②可减少一个上市后产品的变更数量;③有助于促进企业应用高新技术生产产品而无需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查;④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⑤有助于企业可持续性地改进产品的生产工艺;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原料药和辅料对产品质量及其生产的影响[4]。由此可见,QbD的实施不仅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激发企业的自身创新能力,更会推动中国制药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时也对企业科研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企业是药学专业人才就业的主要渠道,只有提高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直接推动制药企业的发展,当然也直接推动了企业QbD的实施。所以,为了提高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就业能力,高校导师理应积极推行QbD理念,将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过程中,这将对提升我国药学专业人才科研能力、高校培养研究生的质量水平、中国制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制药企业走向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深度解析案例,切实提高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QbD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科研思维模式,是一种科学方法,更是药品生产的一种指导。为了让药剂学专业研究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尤其是它的实际生产的现实意义,现将以药品制剂中比较复杂的新型制剂中的典型制剂脂质体为例,对其如何应用QbD理念进行阐述,以期让药剂学专业的研究生有亲身的体会,从而真正提高其科研能力。

2.1 目标产品的质量

课题或项目是研究生的主要科研内容,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毕业和就业。一般来说,药剂学专业研究生课题的立项或课题的研究初期,需首先对所研究的药物产品的质量进行深入的调研。

脂质体是一种由两亲性磷脂分子组成的载药结构体系,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粒径一般为25~1000 nm不等,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形成泡囊体。一般来说具有以下优势: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5]。其质量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国家食品药品审评中心网站、中国药典、外国药典、常用的医药数据库,如药智网、药物在线等进行查阅,还可通过对上市药品的质量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所研产品即目标产品的质量标准,如脂质体产品常见的质量指标有性状、主药含量、辅料含量等。同时需结合课题相关文献对产品的每个质量项目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质量对药物制剂在动物试验体内的药效、药物代谢情况、组织分布、毒性等息息相关,从而让学生明确一个项目课题的设计研究是一科学的、巨大的、系统的、整体的工程,思维模式中需具备宏观的全局,又要具备每一科研环节的细节掌控程度。此外,由于本科生在学习期间试验较少,大多都是验证性试验,缺乏相对科学、系统的科研思维,尤其是探索性、创新性等。所以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导师应着重转化学生的科研思维,引导其形成初步的QbD理念,教学中应多例举药物研发案例,使其真正领会每个药物产品的目标质量。

2.2 处方、生产工艺的设计

目标产品的质量初步获知后,需对其处方、工艺进行筛选。若是新药,则要利用常见的处方筛选方法,如正交设计法、曲面-效应设计法、单因素设计法等;若是仿制药,则可直接引用原研制剂的处方。而工艺的设计一般需结合药物的特性来选择,也可引用原研制剂对应的原研厂家公开的文献、专利方法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生产工艺可能生产出不同质量的产品,即使产品的质量标准相同或一致,因质量标准反应的产品质量指标不够全面,所以在实际研发过程中,应尽可能与原研制备工艺一致,以制得与原研等效的产品[6]。

脂质体类制剂制备方法较多,常见的制备方法:溶剂注入法[7]、薄膜水化法[8]、冷冻干燥法、高压均质法[9]、逆向蒸发法[10]、pH梯度法[10]等。但由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方法都有优缺点,因此某种药品的生产往往是需结合多种制备方法才可顺利完成。除此之外,科研人员需对药品的化学、物理、生物学、溶解性、电荷等性质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对每种生产工艺即制备方法的特点有较深的理解,同时也应从工程学的角度分析工艺实际放大生产的可行性,最后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设计出科学、可行的一套生产工艺。如对于制备方法薄膜分散法而言,由于其形成的脂质体粒径一般都较大且不均一[11],极易絮凝[10],体系不稳定;且大多为多层脂质体,适合于疏水性药物的制备[12];同时此法由于成膜面积的限制,造成批量小,生产连续性差,一般不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多用于实验室的研究。然而逆向蒸发法一般形成大单室的脂质体,适合于水溶性药物的制备。

2.3 确定关键的影响因素

在处方、生产工艺设计时,需通过预试验摸索、查阅相关文献、专利等确定或理解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尤其是关键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影响因素包括产品处方、生产工艺、工艺参数、关键物料等,同时应明确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并不是独立的,大多是彼此之间交叉、关联的。因此,在实际药物研发过程中,应对处方、工艺及其参数、物料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综合的评估,必要时可借助试验摸索、确定。如对于脂质体类制剂产品研发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①处方,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一般来说,一定范围内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越高,脂质体柔性较强,相同工艺条件下所制样品粒径越小,比较稳定;二者比例过低,即胆固醇含量偏高,脂质体刚性较强,相同工艺条件下制得样品粒径较大、分布较差,稳定性较弱[13]。但胆固醇含量也不可过低,过低会引起脂质体膜的流动性增强,会带来药物易渗漏的风险;然而,此时若增加处方中胆固醇的含量,则可提高样品的稳定性[14]。所以在实际药品研发过程中,应根据产品本身的特性来筛选不同组分、不同比例的处方量的物料,进而确定关键物料。②生产工艺,即制备脂质体的方法。一般来说,每个脂质体类产品的制备方法都不尽相同,实际研发过程中应结合产品的特性、工艺放大的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其制备方法,如同一产品可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而同一制备方法又可适用于多种药物的制备。同时,应注意每一种制备方法的局限性和适用性,而在实际科研过程中,多是结合多种方法的优势且每种制备方法又经过大量摸索、优化,最后才得以实现保证产品质量的可控性、稳定性、安全性的生产工艺。再以薄膜分散法为例,对上述生产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予以说明。该法最原始、最基本,应用最广泛;制备较简单,包封率较高,尤其是对水溶性药物而言;但该法工艺可控性较弱,加之其受膜面积的限制,批量较小,不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大多应用于小试实验室中。③工艺参数,即保持工艺恒定的相关参数。常见的工艺参数有温度、压力、时间、搅拌速率等。以常见的控制脂质体产品粒径的工艺均质工艺为例,其所涉及的工艺参数主药为温度、压力、时间等。一般来说,均质压力越高,样品的粒径减小速率越快,但粒径分布均一性较差,进而影响其稳定性;均质温度越高,粒径减小速率越快,但温度不能过高,温度过高可能会促使杂质增长,而温度过低,低于磷脂类物质的相转变温度,则均质的效率大大降低,造成样品粒径过高;同时,均质时间也不能过长,较长的均质时间也可能引起杂质,若是大批量生产,也会有引起生物负载过高的风险。④关键物料,即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辅料。以长循环脂质体产品为例,聚乙二醇(PEG)化的磷脂类物质无疑是其关键的辅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且是多方面的。对工艺的影响,其处方量的高低对脂质体产品的制备工艺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其过高的处方量会在整粒工艺过程中造成样品泡沫较多,而泡沫的形成不利于脂质体,可影响其粒径及稳定性等;同时,过高的处方量又有利于脂质体的初步形成,如在溶剂注入法工艺过程中,其较高的处方量有利于脂质体形成较小的粒径,又可增强形成初乳产品的稳定性,也可利于后续的整粒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一般来说,PEG化磷脂通过其空间位阻作用使得纳米粒子之间不易聚集,进而提高产品的稳定性[15]。对产品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一般情况下,PEG化脂质体可使其逃避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从而延长产品在体内的循环时间[16],从而使产品到达缓释的效果,进而增强其临床疗效。

因此,确定或理解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明确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才可顺利开发出科学、可控、适合于大生产的工艺,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此外,对于各种影响因素而言,在科研过程中应熟知每个具体的因素对产品的哪些质量属性的影响是关键的、哪些是次要的,那些影响不大;同时也应明确各种影响因素对产品质量属性的影响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的,此时应抓住主要,兼顾次要,忽略无关紧要;当然对于不同产品而言,即使使用同一种生产工艺,同一种影响因素对产品质量属性的影响或影响程度也有可能不同。所以,在实际科研过程中不仅应加强平时的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同时应加强学生试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试验操作能力、仪器设备的使用水平、药学法规的学习,尤其是药品相关案例的解析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确定影响产品质量属性的多种复杂的因素。

2.4 实施科学、可行的生产工艺

在明确了影响产品质量属性的各种因素后,才可实施科学、可行的生产工艺。但如何顺利实施生产工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个产品而言,在明确了产品质量属性、各种影响因素、设计了处方及工艺后,后续实施过程可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前续的工作。多数情况下,由于前期影响因素较复杂的缘故,导致对其认识不够深入,加之有些因素的影响也是无法预知的,所以在后续的工艺实施过程中应对每个工艺环节的控制尽量做到科学、规范,适时细致观察、分析产品的质量。同时,应对每个工艺环节中使用到的仪器、设备特性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如用某转子泵输送脂质体产品,此时应对该泵的额定工作功率、最大转速、对应系统的输送料液的流量、料液与其的相容性等予以充分、深入地考虑。另外,对于每个工艺环节涉及到的多种工艺参数应有敏感性,同时对工艺参数应有符合仪器设备运行过程中可控性强的范围。当然上述这些来源于学生不断大量的试验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高校导师应充分利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历及其在企业实习、工作或参观的经历[17],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去逐步培养、转化学生的科研思维模式、实践能力[18]。

3 QbD理念应用的成效

根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的实际科研情况,由于该部大部分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与药剂有关,且主要以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为主,本文着重解析了QbD理念在新剂型脂质体类制剂项目研发中的应用情况,这对于本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此外,由于药物新制剂研发的特性,即具有复杂性、前瞻性、创新性、技术难点较多、工艺可控性较弱、产品产业化较困难,因此药学部特将QbD理念引入药物新制剂研发的过程中,以期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从而攻克或加速新制剂的产业化。目前该理念已初步应用于新制剂的研发过程中,应用的方式主要如下:①定期结合典型药品的研发案例,开展PPT培训,一般为1个月1次;②按照QbD理念制定课题研究的试验方案通用模板,该方案内容主要包括试验目的、试验的方案、方案的实施、实施工艺中的关键参数、各工艺参数对产品目标质量影响的风险评估等;③课题立项或申报国家相关科研基金用标书统一采用QbD格式模板书写;④研究生毕业论文尽量采用QbD格式模板。此理念的应用目前已初显成效,具体表现为:通过PPT的培训使学生了解了QbD的相关知识及应用情况,也认清了其在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性,具备了初步的QbD思维模式;药物新制剂研发方案均以统一模板书写,同时需经过课题组长及导师审核、批准后,试验方可执行,使得试验方案更具科学性、可行性;所有学生的试验记录书写已基本符合规范性、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而之前试验记录书写比较随意、记录不完整、很多时候书写不具及时性、过时回忆较多。可见,将QbD理念应用于研究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整个课题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贯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包括立项、质量分析、处方及工艺开发、产品产业化及课题论文等。由于目前仅是初步探索QbD理念应用于本药学部新制剂课题研发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后期将会根据其实施的效果及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逐步调整其应用的方式、方法,以使其更科学、规范地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全过程,进而提高研究生整体的科研能力。

4 小结

在当前高等药学教育、教学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将QbD理念引入高校研究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产品产业化能力;另一方面可提高高校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学生的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与企业、人才与创新的吻合,从而提高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水平、企业的制药创新能力,进而从根本上实现药品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耿赫兵,王玉,赵明,等.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水平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5):36-40.

[2] 黄园,何勤,龚涛,等.药物制剂研究与开发研究生课程设计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0,26(4):18-21.

[3] 王明娟,胡晓茹,戴忠,等.新型的药品质量管理理念“质量源于设计”[J].中国新药杂志,2014,23(8):948-954.

[4] 仲小燕,梁毅.实施“质量源于设计”的五个关键因素[J].机电信息,2011,(23):14-17.

[5] 杨鹏波,张华.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7):936-939.

[6] 郁庆华.我国仿制药与原研药的一致性评价[J].上海医药,2013,34(5):35-37.

[7] 陈颖,叶娟,陈艳婷,等.α-细辛脑脂质体的制备与体外释放药物的考察[J].今日药学,2013,23(1):11-13.

[8] 郭红艳,王雪源.PEG长循环姜黄素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J].广州化工,2013,41(13):131-133.

[9] 陈京,饶光玲,黄静,等.HZ08冻干脂质体的制备及其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3,44(2):130-133.

[10] 关延彬,田雨冬,贾永艳,等.柴胡皂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及处方优化研究[J].中药材,2013,36(3):468-471.

[11] 魏霖,程丽芳,程亮,等.高压微射流优化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 44(2):153-157.

[12] 齐娜,刘广,廖迎,等.熊果酸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特性考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28-31.

[13] 陈维良,朱爱军,杜昆泽,等.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制备和体外释放特性[J].抗感染药学,2012,9(4):268-272.

[14] 李楠,莫然,张灿.坦西莫司脂质体冻干剂的制备及大鼠药代动力学[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3,44(3):234-238.

[15] 徐洋,石莉,邓意辉.聚乙二醇-脂质衍生物修饰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J].药学学报,2011,46(10):1178-1186.

[16] 李洋,胡莹.表面修饰密度对PEG化纳米颗粒与磷脂膜作用影响的动力学模拟[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4,37(4):193-196.

[17] 李雨嘉,李冬,张嵩迎.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J].药学研究,2014,33(5):303-304.

[18] 杨高云.有关研究生教学的思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4):1162-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