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剂学基础知识范文

药剂学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药剂学基础知识

第1篇:药剂学基础知识范文

多年以来,药物制剂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基本上是从化学的角度讲授物理化学,没有很好地与药物制剂专业课的学习相联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时候感到难以学以致用,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学习药剂学等专业课程的时候,物理化学知识已经基本遗忘。造成一方面教学内容重复交叉,另一方面学生由于物理化学基础不扎实,专业课也学不好。云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药学院2008年开始药物制剂专业的招生,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现行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药物制剂专业的要求,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教改的目标是加强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与药物制剂专业的融合,建立基础课程与专业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适当降低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深度,强调思维方法,重视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在药物制剂专业中的应用。

1物理化学为药物制剂专业课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基础

1.1物理化学在药物制剂专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物理化学是一门从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学科。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和手段,研究药物剂型或制剂的各种性质及其内在规律形成了物理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可以为新剂型、新制剂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物理化学在药物制剂其他专业课,如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等课程中也有重要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是药物制剂专业课学习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如许多酯类、酰胺类药物常受H+或OH-催化水解,其水解速度,主要由pH值决定,应用化学动力学知识预测药物最稳定的pH值是溶液型制剂的处方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它如预测药物的有效期、给药时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等都应用到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1.2打好基础,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Higuchi等用化学动力学的原理评价药物的稳定性以来,化学动力学方法为药物稳定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确定药物及其制剂的降解反应级数是药物稳定性评价的基础,反应级数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可以为整数、分数、正数、负数和零,实际中任何级数的反应都可能出现,但教学中不可能把每一种反应级数都讲到,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不同反应级数的问题。教学中,重点讲授一级反应的化学动力学处理方法,这不仅因为一级反应常见,还因为一级反应是处理其他级数反应的基础,掌握了一级反应的处理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级数的反应。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作为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起泡剂与消泡剂等。这些作用都离不开表面活性剂的双亲结构特征以及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在溶液中的定向排列方式。教学中要紧扣这两点讲解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处理具体问题,如表面活性剂之所以有增溶作用,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双亲结构,在溶液中定向排列形成胶束,胶束形成是增溶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又如乳化作用,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双亲结构,在溶液中定向排列,形成了乳状液并有W/O和O/W等不同类型。

2物理化学教学与药物制剂专业融合,体现专业特色

2.1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与药物制剂专业课融合

在给药物制剂专业学生讲授物理化学课程时,如果仅仅从物理化学本身出发来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知识有限,又由于学生还不理解物理化学在后面的专业课学习中有何作用,所以,学生学得被动,教师讲授也困难。

要走出物理化学教学的困境,必须改革物理化学教学,打破沿袭多年的理工科教学模式,建立物理化学与专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在物理化学教学中,使专业内容渗透到物理化学相关章节,引导学生应用物理化学基本理论思考、解决药物制剂相关领域的问题,学以致用。

相平衡理论可以指导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剂型改良、新药研制。如利用低共熔相图原理制得的药物具有均匀微细分散结构,可大大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如灰黄霉素-酒石酸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比纯灰黄霉素大2.7倍;48%尿素与52%磺胺噻唑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是纯磺胺噻唑的12倍。又如我校药物制剂专业课有痱子粉的制备实验,讲完相平衡低共熔相图后,结合学生的专业课实验,由学生分组讨论后总结该实验蕴含的物理化学原理、实验中应如何操作才能得到药效、剂型皆优的痱子粉。再如结合相平衡和表面现象的讲授,指导学生从物理化学原理出发讨论胆结石的成因、研制治疗胆结石新药的思路,提醒学生可能用到新相难成、表面活性剂的增溶等物理化学知识,但不过多地干扰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前面的课程学习中已经很熟悉的中药生产、研究中常用的精馏、萃取、结晶等操作均以相平衡基本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相平衡理论的讲授中,结合这些基本操作,启发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物理化学原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表面化学理论和胶体化学理论是药物剂型设计、改造的重要理论基础。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作为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等。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发现对透皮吸收技术、外用药膏的研制起了决定作用。比表面积是固体药品物性参数的重要指标,利用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多层吸附理论可测定固体药物的比表面积。悬浊液、乳状液、胶体等剂型的生产、研制都需要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知识。如用于胃肠造影的硫酸钡合剂,用足量的高分子化合物阿拉伯胶对硫酸钡溶胶起保护作用。

在新剂型中,缓释制剂是指药物在较长时间以Higuchi动力学过程或一级速率释放,控释制剂是指药物以零级或接近零级的速率释放,这些新剂型的开发、研制都需要物理化学理论作指导。与专业课结合进行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讲授,在讲授物理化学理论的时候把这些应用融合进去,学生明白了物理化学对专业的作用,提高了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2优化物理化学实验,开设与药物制剂专业课结合的综合性实验

过去的物理化学实验,多为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验证性实验,需要增加物理化学原理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后,验证性实验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维生素C注射液在水溶液中的氧化分解是假一级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动力学知识,查阅资料,设计加速实验,预测维生素C注射液的稳定性,设计中要充分注意实验室的条件,根据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掌握药物稳定性研究方法。又如利用相图研究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并利用电导法测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CMC)值,把三组分相图知识和电化学测定结合,开设综合实验,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固-液界面的吸附(醋酸、活性炭系统)和电导法测定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是两个实验,若吸附平衡后不用酸碱滴定指示终点,而用电导滴定确定终点,把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在当前学时减少、内容增加的情况下也很有意义。

3丰富物理化学教学手段和方法

物理化学以物理学和数学为其理论基础,学科交叉性、知识点的宽广性和原理的费解性是其特点,讲授和学习的难度都较大。仅靠教材的单一课堂讲授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达到学以致用、与药物制剂专业相融合的教学目的。

3.1开设有专业特色的专题讲座

结合课堂讲授,不定期地开设一些有关学科前沿的、结合专业的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如结合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的讲授,安排纳米生物技术讲座;讲完相平衡后,可以开设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讲完化学动力学后,可开展制剂稳定性研究讲座。其他如生物电化学传感器、中药膜分离技术、超细粉体技术、药用高分子材料、缔合胶体等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开设。这些专题讲座,可以由任课教师开设,也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开设,还可以以学生主讲、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

3.2倡导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又称为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学习、研究,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化学的理论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但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些应用,或者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一知半解,不去深究。这时,研究性学习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专题研究,查资料、查文献,专业知识的应用问题解决了,学生同时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培养了良好的经常查阅文献的习惯,培养了探究的习惯,培养了关注学科前沿、紧跟科技发展的创新意识。

如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是制药工业中常用的操作,这些操作设备都是以物理化学理论为基础开发出来的,教学中在讲完相关的理论后,要求学生以制药工业中常用的干燥方法为题,查资料、文献等制作多媒体幻灯片,由学生来讲、学生提问,充分学习、讨论相关的物理化学原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并鼓励学生找出原有设备、操作的不足,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出改进意见。

3.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改革

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扩展教学空间、时间,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在课堂上,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资料可以丰富课堂信息,同时教学过程也变得直观、易理解。课后,教师可以把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视频等资料,发给学生学习,也可以给出明确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检查学生的课后学习效果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督促的过程,检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个人汇报等。布置课后学习材料的时候,就要明确让学生知晓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要讨论的问题、检查的方式和时间等,要求学生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近年来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可以大胆尝试,为教学改革服务。如开展反向式教学,反向式教学又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2000年开始于美国,现已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基本做法是要求学生在家通过教学视频学习,在课堂上讨论自己的学习结果、回答问题等。互联网的普及为反向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可以选择一些物理化学原理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作为反向式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把视频录好交给学生使用,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视频链接,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搜索视频学习后在课堂上交流。反向式教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更用心地体会物理化学原理对药物制剂专业的基础和指导作用。又如开展问题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如表面现象一章课堂讲授结束后,给学生一个膏剂的配方,并告知学生该配方由于铺展性能不好,需要改进,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结合查阅文献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在讨论阶段,教师主要做好引导、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学习了如何应用物理化学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在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时,切忌一刀切,一定要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在恰当应用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教学相长,基础课教师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修养

医药院校的物理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院校,药学专业知识欠缺。物理化学与药物制剂专业融合,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对物理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化学教师应自觉地通过自学、向专业课教师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水平,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在这个过程中,观念的改变尤为重要,有的基础课教师认为自身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习、钻研了多年,教其他专业的学生早已游刃有余,何必花功夫去了解、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有这种观念的教师自认为自己讲得很精彩了,可并不受学生欢迎,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师不能从学生的专业角度讲解为什么要学这门课,这门课和自己的专业有什么联系。所以,基础课教师要放下架子,更新观念,自觉地提高相关专业知识修养,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第2篇:药剂学基础知识范文

医药卫生人员实行终身继续教育,为了让药剂人员更好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现代医药学相关知识,具有中药鉴别等有关基本技能,在继续教学中利用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教学方法,可使药剂人员的中药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基础、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别技术、中药炮制技术、计算机技能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

继续教育;中草药;电子图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药剂人员

继续教育是对已取得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拓宽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的特点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效性大,是解决专业技术人员适应科技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实施科教兴药的一项重要措施,药剂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学习中药传统知识、传统技能与现代医药学的相关知识技能,为使药剂人员达到更好辨认中药真、伪,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我们开展各种继续教育。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1]。我科引导药剂人员自己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1中草药电子图谱的制作方法

1.1建立中草药电子图谱qq群

药剂人员在工作岗位都具有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经过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训练,掌握了使用计算机上网浏览的技能。我们要求每位药剂人员在网站有个人qq号,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方便交流,方便中药摄影图片资源共享。

1.2中草药电子图片的搜集

现代互联网信息量大,许多网站具有搜索中草药图片的功能,我们要求药剂人员到一搜网站进行图片搜集。一搜网站的主要特点是图片资源丰富,中药图片齐全、品种较多,药剂将搜集到的图片存入自己的信息文档内,以作电子图片资料用。

1.3中草药电子照片图库建立

野外采药实训是巩固强化中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最好方法,我们聘请中药教师带领药剂人员野外采药实训机会,是收集中草药电子照片图最好机会,我们聘请的中药教师,十几年来,爬山涉水,风餐露宿,走过新疆、吉林、云南、海南等十几个省大山、走过江门五邑地区七星坑、天露峰、瘦狗岭、北峰山等,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拍摄了几万张药用植物图片,经过整理编辑成继续教学光盘。我们药剂科收集了一批中药真假标本,制作了一批中药炮制标本、创建了医院中药标本室,这些材料是中草药电子照片图库最好资源。

我们要求每位药剂人员根据教学安排,收集常用中药400种,每一种收集3~5张不同类型的图片,对每一张图片进行编辑,注明其图片药用植物的中文名、拉丁文名、科名、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功用、主治。编辑完成后要求药剂人员按科属排列,总结各科主要特征。利用4节课教会药剂人员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的基本方法,将其制作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药剂人员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一段继续教育结束后每位药剂人员都能完成中草药电子图谱的制作。结束时,把中草药电子图谱作为技能达标考评指标之一,并从知识性、艺术性上评出优秀中草药电子图谱给予奖励。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每位药剂人员都有一本珍贵的自制中草药电子图谱,其自制中草药电子图谱具有中草药品种400种以上,分属于100多个科,中草药电子图谱采取图文对照形式方式编排,每种中草药内容包括来源、中文名、拉丁名、科名、药用部位、形态特征、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功能、临床应用、主要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彩色照片包括其原植物,中药材。

2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教学方法优点

2.1继续教学体现以药剂人员为中心

借助现代技术,调动药剂人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药剂人员能积极主动地把学过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学习专业知识中来,反过来又提高了药剂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药剂人员主动上山采药,寻找需要的药用植物标本,主动到药店、医院、标本室摄影,拍照药材图片,收集图片后,为了弄清每种标本图片的拉丁名、药用部位、功用、主治,利用课后时间到各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室寻找资料,寻找答案,满足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就调动了药剂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药剂人员的自学活动,用少量教学时间,就可以实现教学目的。

2.2启发药剂人员的创造性思维

药剂人员在上网的过程中,浏览各网站,搜集药用植物图片,同时可以阅读到大量中药的开发利用信息。中药开发成新药、保健品、日用品、茶的信息可以启发药剂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如搜集灵芝时,在网页上,出现上百幅灵芝图片资料,有灵芝制作成的盆景、工艺品,有江西萍乡武功山的世界上最大的灵芝,重达50Kg,被当地旅游部门保护起来作为旅游景点,还有开发的灵芝胶、茶等产品。药剂人员制作了电子图谱后,会有许多发自内心的想法,如他们要在中药的开发上走出一条我院特色路。

2.3体现了艺术性

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为我们展示美好世界,药剂人员到药园、大山等野外摄影中草药图片就是一种美好享受,网上有各种药用植物图片,药剂人员凭自己的兴趣、审美观挑选自己所需的图片,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自己编辑,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可以将一本集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电子图谱制作成功。

2.4培养药剂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

药剂人员制作电子图谱需要大量的图片资料,必须花费大量课余时间上网收集。在电子图谱的制作过程中,为了资源共享,药剂人员团结协作,在有效的时间内制作完成了完整的电子图谱。

2.5增加药剂人员的记忆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去的情绪和练习过的动作,反映一个药剂人员想象力是否发达与他记数量多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继续教育中,药剂人员记忆力越好其头脑里记忆图像就越多,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就无法掌握中药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基础、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别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课程所关联的大量中药材、中药饮片、药用植物图象。为了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药剂人员需要到野外、药园、标本室等收集积累每个药材的原植物、中药材、中药饮片图片,通过自己动手反复摄影,自己寻找各药的来源、中文名、拉丁名、科名、药用部位、形态特征、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功能、临床应用有关材料,反复刺激达到增加药剂人员的记忆力。

作者:王莉萍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第3篇:药剂学基础知识范文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制方原理、中药配伍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1]。提高方剂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至关重要。由于方剂学涉及到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临床各科及各家学说等多学科知识,并以“证-法-方-药”为核心构成较为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课程教学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在本科学生尚未接触到临床课程和当前中医课时紧缩的情况下,让学生掌握方剂学系统知识和临证立法组方的技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近些年,随着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也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两个新兴学科的特点及与传统中医药学、方剂学的联系,引发笔者对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基本概念及与中医学、方剂学的联系

1.1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提倡将最佳的临床证据和临床医师的个人技能相结合,并尊重病人的选择和意愿,进行临床医疗实践,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提高医疗质量[2]。循证医学目前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已被很多医学院校纳入教学计划。在循证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围绕问题展开研究证据的检索、评价和利用,以及在无证可循时如何创造证据,以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和基于问题的研究、处理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点和教改的方向。

1.2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或称为转化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通常是指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把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技术、方法和药物,即“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tobedsideandbedsidetobench,简称B2B)的一种连续过程[3],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双向的。转化医学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架起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1.3循证医学、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方剂学的联系

传统中医学、方剂学与现代循证医学、转化医学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相关性[4-6]。传统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最大特色,从注重临床证据的收集到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思想到强调医患互信、个体化治疗;从注重中医、中药融合,突出医药一家到强调以临床为中心,重视临床实践;从“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到“临床—理论—临床”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运行模式都与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具有相同的理念和运行轨迹。可以说,传统中医学就是朴素的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蕴含着其原始思维和实践过程。作为中医基础课程之一,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与临床各科的桥梁。真正的方剂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成,更要使学生知道遣药组方的道理,以便临床中灵活运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一切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循证医学、转化医学蕴含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对传统方剂学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2方剂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目前各中医院校方剂学课程教学大多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集中进行,加之方剂学等主干课程课时不断被压缩。这个阶段,学生尚未完全接触临床,缺乏必要的临床感性认识,对方剂制方理论的理解较为肤浅,掌握的方剂大多限于死记硬背的方药组成,加之考试结束后疏于经常温习,经过几个学期的遗忘,每到临床应用时掌握的方剂所剩已寥寥无几,学生常常反映脑中空空、一头雾水、不知所措[7]。这样的课程安排不太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2.2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据调查,目前方剂学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凸显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本该很灵活的知识和技能变成了固化的模式,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处于机械的、被动的、应付式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理想[4]。

2.3授课内容亟待完善

现阶段,全国各中医院校使用的教材不统一,教学水平高低不同,有些地方授课内容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例如,由于课时所限等因素,本该重点讲解的总论和各章概述部分被压缩甚至忽略,这样很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清晰的方剂学知识框架体系;另外,方剂学授课的重点往往集中在方剂药物组成及配伍关系的分析,忽视了对方剂主治病证、病因病机的解析。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充分理解医圣先贤遣药组方的思路,不能真正掌握方剂的精要之处。

2.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的内涵实质,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聚点,宏观与微观、预防与治疗、功能与结构、科学与人文的交叉融合,其教学理念要打破基础与临床、医学与药学、临床各学科之间固有的屏障,加强沟通和联系。这就要求一线专业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又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目前,各中医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医学专业出身,知识面相对较窄,信息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及相关人文科学的素养相对缺乏,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3.1优化课程设计

按照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的思想,在医学生基础课阶段,应鼓励他们早期接触临床,例如在理论课程进行的同时开展相应的短期见习、利用课余时间进入附属或教学医院进行短期的见习活动等都是比较好的选择。使学生通过对临床诊疗活动的了解,将临床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入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并努力解决,从而增进对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增强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完成了从实验台到病床和从病床到实验台的双向教育过程,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式的,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近些年,以此为思路进行课程调整安排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的方剂学“二段式教学”引人关注[7]。所谓二段式教学,一般前期第三学期开设第一阶段(72学时)的基础知识讲授课,经第四学期的临床见习后,于后期第七学期开设第二阶段(27学时)的理论与实践提高课。第一阶段方剂学教学重在理论基础,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初步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各科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方剂学教学目标定位在为学生提供方剂学基础与临床经验技能间的衔接。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剂运用和临证遣药组方的一些规律或技巧,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开阔思路,加深对辨证论治精髓的理解,深入理解方剂的学术内涵,培养和提高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这种渐进式、深化式的教学模式既符合中医药学知识结构的特点,也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多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种教学法值得借鉴推广。#p#分页标题#e#

3.2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灌输,适应现代临床需要的EBM临床教育则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学生学习、发展。教师应充分运用课堂讨论、临床实践、辩论会及模拟病案分析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变死学为巧学。即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解决临床问题为中心,掌握那些最有用、最迫切的知识,以实现学习的最优化。课堂讲授尽量以“启发式”的PBL教学法代替“注入式”、“填鸭式”的强制灌输,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3完善授课内容

在方剂教学中,要重视总论及各章概述部分的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有效学习可使学生了解中医方剂发展历史和规律,熟悉学科特征和内涵,掌握方剂组成与变化的基本结构和形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具体方剂提供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另外,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是方剂所主治的病证病机与确立的治法以及体现治法的方药配伍三者间的密切关联性、统一性[1]。方剂教学应以方证相关为主线,“据证论方释理”,使学生在充分知晓方证病机、成方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药物配伍关系,掌握方剂的制方原理。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这样的方剂学教学过程—从引导学生开始临床症状的解析,病证的判定;到治法的确立,方药的选择;再到剂量、剂型的调整,一直到方剂配伍原理分析,临床应用扩展。这一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循证医学思想具体的实现过程。

3.4提高教学能力

将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引入到教学中,对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循证思维训练的特点,教师除了拥有传统教学所必须的能力,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即在诊疗及教学过程中对患者和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此外,还需要具有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8]。同时,循证医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寻求证据、系统评价”的全过程。教师应掌握并灵活运用PBL等启发性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9]。

第4篇:药剂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07-02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在中医、中药基础知识和临床其他应用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目前高校各专业《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思路,即以培养处方能力为主。但是,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和药品推介等,故需通过《方剂学》获得与中药行业相关的临床知识而不是处方能力[1],基于这一需求,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应按照以下基本思路进行。

1 把握“实用性”原则,突出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是从事临床药师、零售药店、新药研发、新药推介等工作,因此其《方剂学》教学应更加突出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实用性”药学人才,使学生有能力适应各种药学类工作岗位,其体现在《方剂学》课程改革上的内容即是增加实用知识:如依法统方、研制方举例、非处方药、不良反应、药品商品学知识等。

1.1 依法统方

针对每一类别方剂,可增加对该章所涉及方剂组方思路的讲授,有助于学生提纲挈领的掌握类方的基本组方规律。如辛温解表剂常由辛温解表药、活血通脉药、宣降肺气药等组成;而辛凉解表剂常由辛凉解表药、宣肺止咳药、清热解毒药、养阴生津药组成。通过药物类别总结各类方剂的组方思路,更适合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易于理解掌握。

1.2 增加研制方举例,强化主方治法及配伍特点的讲授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极少有临床开具处方的机会,因此对于方剂的具体临证加减应用,可以适当省略,但可以加入以正方及相关附方组成为主加减,或师正方(附方)治法而研发成功的中成药,并简述其研发的中医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从事中药新药研发奠定基础。如连花清瘟颗粒,是由麻杏甘石汤与银翘散合方加减而成,师麻杏甘石汤表里同治,治里为主的配伍特点,合银翘散之金银花、连翘、薄荷增加透表作用,加入板蓝根、鱼腥草等清肺之热毒,伍大黄以泻热通便,导热下行,伍藿香以化湿浊,红景天活血化瘀,全方汗、下、清并用,卫气同治,兼可化湿,又以清瘟解毒为主。

1.3 附方要具备中药专业的特点

由于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可能担任执业药师,其工作中的重点是推荐并安全使用非处方药,因此各类方剂的附方应增加由正方通过加减药物或转变剂型开发而成的常用OTC中成药,并详细讲解其组成、功效和适应证,为学生从事医院或药店药师打下基础。如羚翘解毒丸由银翘散去芦根加羚羊角组成;由玉屏风散通过转变剂型而成的玉屏风颗粒;由逍遥散通过转变剂型而成的逍遥丸和加味逍遥丸等。

1.4 增加相关方剂及OTC附方的不良反应举例,并分析原因及提示避免不良反应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中药及中成药的广泛使用以及对中药安全性的重视,中药及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因此,可在《方剂学》各章中增加已有报道的正方或OTC附方不良反应内容,特别是对于中药专业学生,OTC附方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其将来所从事的药师工作相关性较大,这对于指导患者安全使用OTC中成药具有重要意义。如笔者曾对大量OTC中成药不良反应做过文献分析[2],其中藿香正气水(由藿香正气散通过转变剂型开发),逍遥丸(由逍遥散转变剂型开发),附子理中丸(传统成方)以及香砂养胃丸(据平胃散加减而成)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在已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案例中,除了患者具有过敏体质的原因外,还存在用药不当的情况,如药证不符,多药联用等。

根据药物组成及配伍原则,明确中成药的功效及适应证;针对疾病,选择相应的治法,并将中药通过合理的配伍形成方剂,是避免或降低中药发生不良反应基本且有效的措施。因此,各章节中应明确各方剂的适应证以及使用注意,这是临床指导用药的基本条件。

1.5 适当渗透药品商品学知识

《方剂学》课程中也可渗入一些药品商品学的知识,比如方名是消费者(患者)对每种方剂的第一印象,如果根据其药物组成、主治病证、治法或配伍理论使其命名具有一定吸引力,以增加药品的商品竞争力,如由归脾汤开发的人参归脾丸,因在方名中强调含有人参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吸引消费者的作用。

2 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

由于中药专业的《方剂学》课时较少,就业需求与中医专业有所不同,其教学内容也应有其特殊性,因此要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

2.1 把握“必须”原则,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核心理论

由于针对中药专业的学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及临床知识比应用具体方剂随证加减治疗疾病(开具处方)更加重要,所以《方剂学》的基本核心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扩展应用知识的基本保证。体现在总论部分即方剂的治法和配伍理论;体现在各论部分即那些代表法度的经典方剂,如麻黄汤代表汗法、大承气汤代表下法、小柴胡汤代表和法等。

治法在辨证和遣药组方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药师指导患者临床用药,首先要明确针对患者病情所使用的方剂或中成药是否符合该病证的治疗大法,比如虚证用补法、热证用清法等。

针对病机,在治法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配伍组成方剂,是保证中药临床有效的基本途径之一。中药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药品研发工作,掌握方剂的配伍理论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于研发疗效确切的新中成药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学的基本核心知识是针对病机、病证,选择相应治法,并依据治法,通过合理的配伍原则遣药组方,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且配伍理论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缺少诊断等临床知识技能,中药专业的学生无法像中医专业学生那样完成整个处方过程,但可通过方剂学课程的学习,将课堂渗透的临床知识及方证特点与所学的治法及配伍理论有机结合,用于开发中成药,这便符合中药专业学生毕业从事新药研发的就业需求;同时,由于掌握药物配伍知识,通过对已有中成药药物组成配伍的分析,及主治病证的了解,也可结合方剂学所了解到的临床知识,推荐患者使用适合其病情的OTC中成药,这便满足了中药专业学生毕业从事药师的就业需求。

2.2 把握“够用”原则,精简内容以适应课时需要

由于中药专业《方剂学》课时较少,且部分内容对于中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意义不大,故在前述“必须”原则的基础上“够用”既可。主要从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分述。

2.2.1 “够用”原则在总论部分的体现 针对中医专业,《方剂学》课程既要保证学生的临床处方能力,同时也要保证对《方剂学》的传承和研究,所以方剂学发展史在总论部分占有一定比例,但此部分内容在中药专业学生就业中应用不大,故可适当删减,保留发展主线即可;方剂剂型在中药专业《中药药剂学》课程中有详细讲解,因此这部分内容也可以适当精简。

2.2.2 “够用”原则在各论部分的体现

2.2..2.1 章节设置改革 多数方剂学教材的各论部分多以治法(功效)分类成章,章节及方剂数量较多,而中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方剂所表达的法度,设置章节和选方数量不在多而在精。因此某些方剂类别可以从简,比如现代不常用的疮疡剂、驱虫剂、涌吐剂等章节,而此类方剂中比较重要的方剂可归入其他相似类别的章节。比如在多数供中医专业使用的《方剂学》教材中,仙方活命饮属于疮疡剂[3],由于该章节在中药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应用不大,因此可以根据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的治法特点将其归入清热剂章节进行对比讲解[3]。

2.2.2.2 具体内容改革 由于中药专业无医古文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相对较浅,对于中医专业术语的理解掌握势必不足,因此经方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阐述主治病症、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简明扼要的分析方解及配伍特点。如大承气汤为《伤寒论》经典方,原文中【用法】部分使用的是古文,不易于中药专业学生理解,可以直接讲授现代用法;【主治】项目为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日晡潮热,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由于中药专业学生,临床基础知识不足(如不开设诊断学课程),无法理解阳明腑实证及大堆的症状,因此可将其归纳为热结便秘证,大便秘结,脘腹痞满疼痛,舌红苔黄,脉沉实作为辨证要点。这样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 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要在保证基本核心知识不变的前提下,适应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即把握“实用性”原则,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把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精简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璞,邢丹,黄新峰.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9-10.

[2] 王璞,王聿成.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47-49,55.

[3] 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0.

第5篇:药剂学基础知识范文

摘 要:探讨中等职业学校药剂学实训教学路线,增加教学趣味性和基础性,加强理论与实训教学联系性,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加强中职学生对深奥专业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 :药剂学 实训 趣味性 基础性 联系性

药剂学是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涉及学科范围广、应用性极强。初学药剂学,若从纯理论的角度出发,中职学生必然不能理解。如何让中职学生轻松掌握药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更好地适应药学工业生产的实际要求,是中职药剂学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因此,药剂学的教学方法,应打破以往的理论教学体系,增加教学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实训基础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增加实训与理论教学的联系性,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改进考核方法,提高实训课时比重。

一、增加趣味性,引入生活实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生,向来活泼好动,一到实训室,就像炸开锅一样,纪律乱得一团糟。笔者在两个平行班进行了趣味性教学尝试,其中一班实训第一课为实训守则,要求学生爱护实训仪器,做好值日工作,并郑重宣布了每台仪器的价格,声明损坏仪器要折价赔偿。而此时学生的反应完全出乎意料,他们并没有因为教师的反复强调而收敛“小动作”,相反,在一片唏嘘声中,有学生提出:“老师,仪器都那么贵,那我不碰它们总可以了吧?”另一个班,笔者抛开所有条条框框,完全以抓住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把“制作龟苓膏”搬进了实训课堂。平日只能在商店才能买到的食品,摇身一变成了实训课的内容,而当学生亲手做出“龟苓膏”后,脸上泛起的那层好奇与激动深深地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龟苓膏”是一种常见的消暑甜品,几乎没有人会把它与药剂学联系到一起。而如此普通的一种食物,恰恰是药剂学中常见的一种剂型——胶浆剂。通过这样一番体验,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深奥难懂的专业知识与生活竟是如此的接近!在后来的实训教学中,该班学生实训积极性普遍较高。

受到实训第一堂课的启发,在后来的实训教学中,笔者又陆续增加了“肥皂制作”“痱子粉制作”“保湿乳制作”等趣味实验,通过提高实训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同时也为理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导入平台。

二、增加基础性,自编实训教材

传统的药剂学实训多为验证性实验,内容往往是既成经典的处方、工艺等,而实训课也主要起验证作用。换言之,传统药剂学实训课的开展,是建立在学生具有扎实理论根基的基础之上的。而对于中职学生,药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面对枯燥的理论教学,往往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若实训课依旧遵照传统教学思路开展,学生根本无法将实训操作和课堂理论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理论归理论,实训归实训”的局面。

为避免这种尴尬局面,必须增加实训课的基础性,让实训课的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自编了实训教材。学校自编药剂学实训教材优势分析,见下表。

笔者学校增加的基础性实验虽然简单,甚至在专业人士看来是多余的,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它们却是其认识专业知识、接受复杂实训的坚实台阶。

三、增加联系性,倡导“理训一师”

所谓“理训一师”,即对同一学生群体,理论课和实训课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理训一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实训与理论的联系性,有利于理、训课程的灵活安排,有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全面认识。

综上所述,通过增加实训课的趣味性,提高实训基础性,加强实训与理论教学的联系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在实训中提高药剂学专业课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韦丽佳.药剂学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8(18).

[2]林静,李倩.“药剂学”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4).

第6篇:药剂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模式;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亦称药动学,系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地描述与概括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消除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各种体液、组织和排泄物中药物的代谢产物水平与时间关系的过程,并研究为提出解释这些数据的模型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

药物动力学已成为生物药剂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的最主要和最密切的基础,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它还与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动力学、分析化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是我校中药药剂教研室的重要专业课,是我校药学、中药学和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必修课之一,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部分,在整个药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本科教学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基本理论,原理,并运用于实践中。与其它课程如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等实验课程一样,都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动手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实践性很强,涉及到药理、分析等学科知识,实验操作复杂,影响因素多,出现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院针对实验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进行改革。此举对提升我校本科毕业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具有深远意义[2]。主要初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改进实验内容,延长实验课时

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求高,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所学知识通过实践得以巩固,但是不同于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项目明显偏少,课时只有16个学时,且要求在两次实验全部做完,单次实验过长,时间安排不合理,往往开设一次实验在原定计划学时内均有拖延,由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特殊性,取样时间不能中断,实验延续到了中午,甚至下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的课程计划。针对此情况,按照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写一套较高水平的实验讲义,从基础验证到综合创新实验,继续保留原有验证性实验项目,如溶出度的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的生物利用度测定;改进创新性试验项目如血药法测定药物生物利用度、尿液法测定生物利用度。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习,能够较好的掌握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原理,内容,为够较好的为今后的个人学习发展夯实基础[3]。

二、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模式

以往实验都是由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讲义,而实验讲义都是统一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学生照搬实验讲义,思维无法创新,囿于原定的条框,限制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思考,另一方面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存在学生忽视实验原理,直接机械照搬实验步骤,学生对实验内容一知半解,实验数据不懂如何处理,实验报告毫无新意可言,这种被动的接受照搬,无法达到应有的目的。

三、更新实验数据软件,完善实验处理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是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的重要部分,原有的实验数据处理模式为学生通过计算机计算,教师课堂演示,再指导学生进一步应用,到现在正在计划购买新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软件,打算让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浓度时间关系,以及判断房室模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随着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课程越来越受重视,开设班级从原来的药学专业,增加到了中药学、药物制剂以及制药工程等专业,而且近年来随着学校学生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增长较快,而目前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施凸显出不足,因此增设实验室,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已是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改进实验内容,对于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100%完成,同时加设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平台。通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学生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加深了对于课程中基本理论、原理,方法的理解,能够独立分析思考,灵活运用,切实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积极性,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能力与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時,以兴趣及求知欲望为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摘要: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类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针对实验课程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也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有了提高,效果较为显著。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模式;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亦称药动学,系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地描述与概括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消除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药物动力学研究各种体液、组织和排泄物中药物的代谢产物水平与时间关系的过程,并研究为提出解释这些数据的模型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

药物动力学已成为生物药剂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的最主要和最密切的基础,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它还与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动力学、分析化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是我校中药药剂教研室的重要专业课,是我校药学、中药学和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必修课之一,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部分,在整个药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本科教学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基本理论,原理,并运用于实践中。与其它课程如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等实验课程一样,都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动手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实践性很强,涉及到药理、分析等学科知识,实验操作复杂,影响因素多,出现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院针对实验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进行改革。此举对提升我校本科毕业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具有深远意义[2]。主要初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改进实验内容,延长实验课时

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求高,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所学知识通过实践得以巩固,但是不同于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项目明显偏少,课时只有16个学时,且要求在两次实验全部做完,单次实验过长,时间安排不合理,往往开设一次实验在原定计划学时内均有拖延,由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特殊性,取样时间不能中断,实验延续到了中午,甚至下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的课程计划。针对此情况,按照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写一套较高水平的实验讲义,从基础验证到综合创新实验,继续保留原有验证性实验项目,如溶出度的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的生物利用度测定;改进创新性试验项目如血药法测定药物生物利用度、尿液法测定生物利用度。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习,能够较好的掌握生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原理,内容,为够较好的为今后的个人学习发展夯实基础[3]。

二、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模式

以往实验都是由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讲义,而实验讲义都是统一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学生照搬实验讲义,思维无法创新,囿于原定的条框,限制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思考,另一方面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存在学生忽视实验原理,直接机械照搬实验步骤,学生对实验内容一知半解,实验数据不懂如何处理,实验报告毫无新意可言,这种被动的接受照搬,无法达到应有的目的。

三、更新实验数据软件,完善实验处理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是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的重要部分,原有的实验数据处理模式为学生通过计算机计算,教师课堂演示,再指导学生进一步应用,到现在正在计划购买新的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软件,打算让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浓度时间关系,以及判断房室模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随着生物药剂与药动学实验课程越来越受重视,开设班级从原来的药学专业,增加到了中药学、药物制剂以及制药工程等专业,而且近年来随着学校学生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增长较快,而目前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施凸显出不足,因此增设实验室,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已是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改进实验内容,对于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100%完成,同时加设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平台。通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学生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加深了对于课程中基本理论、原理,方法的理解,能够独立分析思考,灵活运用,切实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积极性,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能力与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時,以兴趣及求知欲望为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伟,尹莉芳.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5,34(8):485-487. 

[2]贾永艳,李民,祝侠丽,黄海英,周宁.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12,9(11):162-163. 

[3]王锐利,张淑秋,张丽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1):47-49. 

第7篇:药剂学基础知识范文

(一)目前“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药剂学学科主要包括制剂学和调剂学两部分内容。由于学时数有限而教学内容较多,以往“实用药剂学”的学习以制剂学为主,课程教学中始终突出制剂技术的学习,特别是工业药剂学的内容讲得比较多;而调剂学的内容,如合理用药、处方调配等通常讲得很少,最终导致药剂专业毕业生掌握的药剂知识不够全面,尤其是在社会药房工作的药品零售的从业人员,显得知识单薄且不能很好地参与药学服务。

(二)“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岗位分析以上调研表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中职药剂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制剂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制剂生产和药品零售岗位。这就提示我们,未来“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应主要与制剂生产和药品零售岗位相对接。

(三)“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职业标准分析以上调研表明,制剂生产和药品零售岗位是学校中职药剂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其对应的职业标准分别为药物制剂工和医药商品购销员。因此,应参照以上两种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四)“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从“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岗位、职业标准来看,“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制剂和调剂两大部分,至少应涵盖表4所列的四大部分内容。其中,制剂生产操作、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为以往药剂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合理用药、处方调配在以前的教学中鲜有涉及,今后教学中应及时补充并重点学习。

二、中职药剂专业“实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建议

(一)课程目标设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剂型的生产及质量控制知识与技能,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处方及处方调配、药房管理、合理用药等知识与技能,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制剂生产与药品零售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考取药物制剂工和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四级)打好基础;在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科学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意识,为全面发展服务。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课程内容选取应与职业标准对接,符合学生实际。内容应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内容组织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工作任务。重视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突出实践教学,实训、实验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三)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临床用药实际当前,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社会药房的逐步规范,社会药房的药学服务人员正面临职能的转变,从“以药为中心转向以病人(消费者)为中心”。能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已成为社会药房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而指导合理用药、处方调配已成为对药房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未来的药房工作者不仅懂得药物制剂知识,还要与临床用药实践联系,与工业化生产相联系,及时掌握新技术。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各种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方法、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从而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指导合理选用不同剂型药物,在生产中能够科学合理研发新剂型。

第8篇:药剂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第9篇:药剂学基础知识范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课程发展现状,研究了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课程开发的

方法。提出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课程应从对药剂专业课程现状的分析调查做起,在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下进行工作任务分

析、教学分析,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门数,制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高职药剂专业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张永敬(1964-),男,河南周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平谷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陈玉花

(1965-),女,河南周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最优化理论及应用。(北京1001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7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开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

一。(课题编号:DEB0709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138-02

高等医药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承担着为医药卫生行业药品生

产、药品经营、药学服务、药品检验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

人才的重任,培养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康复保健和生命

安危。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高等医药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明显滞后于高等医药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科课程导向的工作过

程知识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立足于学生

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相应岗位职业能力及职

业资格证书,并顺利就业。

一、高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和卫生部一直非常重视高等医药专

科学校的药剂专业建设工作,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以及全国统编教材。但高等专科学校的药剂专业的教学计划和

教学大纲与本科药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没有本质上的差

别,其专业课程形成了学科型体系课程模式,开设的课程名称也

多与大学别无二致。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仅我国的药学服务模式发生

了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一大批卫生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

院校,学生素质与以往的“精英教育”不可同日而语,这给高等职

业教育药剂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

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九五”时期编制药品类各

“十五”

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吸收了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高

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

灵活性相结合,引入了模块化课程和综合化课程。但在学校的

具体执行过程中,从毕业生、教师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仍

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计划和大纲专业课程仍没有摆

脱原有的学科体系,专业课程没有真正做到按职业工作岗位标

准组织内容,需要进行药剂专业课程的改革。

二、药剂专业课程环节

1.药剂专业对应的职业和工作任务分析。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职业大典》,药剂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药

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医药商品购销员三种。职业资格实行五

级制,即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二级(技师)、一

级(高级技师)。按照培养目标,高职毕业生应取得三级证书。

为做好药剂专业涵盖的三个职业的工作任务分析,成立了

由药剂专业所涵盖职业领域里的工人技术专家、学校专业课教

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任务是将药剂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

按工作性质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项目,然后再按工作的程序

和内容,将每个工作项目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项任务,并分

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形成一个比国家职业

标准更为详尽和明确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药剂专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具有一定

的滞后性。因此,选聘工人技术专家成员时要注意选取技术先

进的企业和工作岗位,提供医药行业中先进技术、工艺标准,以

及医药行业可能出现的新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将以

上材料作为职业分析材料的一部分进行分析,综合职业能力分

析,绘制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表,列出工作任务模块在工作过程

中使用的频率和难易程度,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确定、各门

课程的课时分配以及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提供依据。

在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时,不仅要关注工作任务

中的各个专项能力点、知识点和技能点,而且要关注工作过程的

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一个完整的工作过

程,除了要具备分析工作的专业能力外,还要从劳动组织的角度

去分析专业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包括学

习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组织与执行任务能力、判断与解决问

题能力、承受能力、反省能力、创造与适应能力等。专业知识和

技能会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更新,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

劳动者社会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学生毕业后可能面临转岗、

更新原有的专业能力的要求,但学生具备的通用能力却不会因

更换职业而无用武之地,较强的社会能力会让学生在今后的职

业生涯中不断受益。

根据已开发的药剂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由

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分析。教学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将分析表中

的一系列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

化为有着明确的考核标准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

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系列与药剂专业

涵盖的各职业专项能力相对应的教学模块,即组成药剂专业的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体系。将药剂专业的教学模块分为三类:

一是基础性的模块,如语言能力、计算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

用能力、职业道德等;二是药剂专业基础性的,即药剂专业涵盖

的各职业所需的通用知识、技能,如药事管理、医学基础、药学基

础类的,以上两类多为具有可迁移性的内容;三是职业专业特殊

性的,主要是针对职业专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如药品检验、药

品经营、药物制剂生产等。

2.药剂专业的课程门类开发。由于不同的任务模块需要的

专业知识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对任务模块重新进行合理的组

织。有些任务模块并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也不需要特殊的技

能训练,这些任务模块在组织课程时可以剔除,或综合构成一门

课程。至于合并工作任务与职业分析表中“工作项目”层级还是

合并“工作任务”层级,要根据任务模块所包含的知识量来确

定。对于知识含量比较大的模块,哪怕是处于第二层级的“工作

任务”,也要把它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如医药商品购销员第

二层级的“介绍药品知识”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仅此一项几乎

可以单设一门课程。因此,是否需要合并任务模块主要取决于

这些模块所包含的知识的量。

根据相关性原则和同级性原则“与其他模块合并成课程”,

相关性原则是指要尽量把那些工作内容相关性程度较高的模块

合并在一起。如医药商品购销员中“顾客服务”“药

“药品购销”

品保管与养护”“经济核算”相关性程度高,可以把他们合并成

“药品经营实务”课程。如果把相关性不高的模块合并在一起,

则会显得比较机械,使课程内容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同级性原

则是指所合并的任务模块应处于同一个层级。如可以把“药品

购销”和“药品保管养护”这两个相同层级的任务合并在一起,但

不能把“药品购销”和“药品保管养护”下一层级的“不合格药品、

退货药品的处理”进行合并。

3.药剂专业的课程结构设计。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

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以及国家教

育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要求。药剂专业课程可采取模块式

课程结构设计教学。一类是对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以及医

药商品购销员来说,医学基础、药学基础、中医药基础、药事管

理基础均是完成各个工作项目或职业功能模块所必须学习的

内容,这些内容可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另一类是针对药物制剂

工、药物检验工和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专长所要求的知识与技

能,将以完成某些专项任务为目标的内容列为专业技能课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上,这类课程即专门化课程。专门化课程

内容即各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特有的内容,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专

门化方向,属于限选或任选,学生毕业时,应取得限选专门化课

程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任选专门化课程的中级或高级职业资

格证书。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阶段的学历教育,担负着提高

国民素质和个人职业发展的任务,课程内容必须按照国家规定

开设高等阶段职业教育的要求,与高等数学、英语、德育、体育、

计算机等一样开设。同时,结合专业需要,开设综合性自然科学

和人文科学选修课程。

4.药剂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表编制。根据以上课程门

类和课程结构安排,要遵照教学规律和循序渐进原则,将各门课

程按学习年限及学期进行安排。同时,明确标出各门课程理论

学时和实习、实训学时分配、考核等。

5.药剂专业的课程标准编制。要确定好药剂专业的课程标

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等。

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设计思路。课程的性质是指

课程在整个课程方案中是属于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还是专门化

课程;课程的任务是说明课程承担的工作;设计思路着重介绍基

于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课程的教学观、实

施、评价、建议学时等。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必须实现

的最低成就状态,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开发教学资

源、进行课程评价及管理的依据,包括总的目标,以及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

盖的工作任务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现状提出的学生学习内容及

其要求为基准,包括工作任务、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活动设计、

参考学时以及机动学时、考核评价学时、总学时等。实施建议是

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对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

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

应用方面,要注重实训指导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实验、实训

场所建设,利用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

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实习实训。

三、药剂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案的制订

药剂专业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要

完成药剂专业的实践课程,除在企业做好专业教学实习外,完善

的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也是药剂专业课程顺利实施的

保证。药剂专业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要按照专业课程设置

和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新的实验、实训体系。实验室、实训基地

的功能定位要打破传统模式,以仿真的教学工厂或教学车间为

主,使学生能进入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验室、实训基地

的名称、功能与要求、场地面积、装备标准要能满足专业公共课

程和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技能训练需要,并涵盖职业资格鉴定

项目。

药剂专业教学方案是学校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文件,规定

了专业的招生对象、学习年限、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内容和

要求、各课程的时间和顺序安排等。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要制定

合理、可行的药剂专业教学方案,以保证药剂专业教育教学的顺

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鲍群.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分析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

刊,2007(27).

[2]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6号令)

[Z].200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