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剂学前景范文

药剂学前景精选(九篇)

药剂学前景

第1篇:药剂学前景范文

药物制剂专业课程

药物制剂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物制剂研究和生产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改造及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

药物制剂专业学习课程: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验技术、药事管理实务、药物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技术、实用药物学(含药化、药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技术、生物化学、制药卫生、中药调剂与中成药等。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新能源、医疗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药/生物工程;

2 新能源;

3 医疗/护理/卫生;

4 学术/科研;

5 医疗设备/器械。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员、分析研究员、制剂研发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药物制剂研究员;

2 分析研究员;

3 制剂研发工程师。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前景

制药企业从事药剂生产工艺操作、原材料及产品质量监控测试、生产技术管理、药品营销、药事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毕业生可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药剂专业在平时的学习中专业课程主要是学习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物理药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等这些,通过几年的学习后毕业生主要是从事药剂师工作的居多,也可以从事药品销售,研发等这些职业。

第2篇:药剂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  中药药剂学; (webquest); 教学

在中药专业领域中,《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应用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和阐明中药制剂与剂型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药物剂型、新的实验方法不断出现,我国药品的生产也从仿制为主转变为以创新为主,中药新药的开发将成为医药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中药制剂生产也将在药品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对中医药事业和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就要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中药专业人才。而中药药剂学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水平的高低对中药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有着较大的影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基于webquest模式的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新型学习模式。利用webquest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创新性思维,拓展知识层面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 webquest简介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webquest可理解为一种“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授课单元。其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webquest教学模式中,呈现给学生一个可行的、有吸引力的任务,并且提供一些资源,学生可以此定位,迅速利用其他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和富有趣味性的学习。webquest模式主要包括情景、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6大模块。

webquest的教学设计上共包含两个水平层次[1]:一种是短期webquest,另一种是较长期webquest。短期webquest是专门为1~3课时的课程单元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获得和整合,所以,在每个短期webquest结束的时候,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大量新的信息,并且理解它们。较长期webquest一般将持续1周到1个月,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拓展和提炼,所以,在完成了一个较长期webquest以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能够将知识进行某种方式的转换,并要求他们通过制作一些可供他人在线或离线交互的多媒体作业来证明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2 《中药药剂学》的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中药药剂学》的实践性、探讨性教学要求突出。其学科特点与webquest理念不谋而合。中药新药的研发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等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如设计一个剂型改革的课题,学生须通过网络查阅大量文献,根据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设计出一套科学、完整的研究方案。其中包括选题依据、提取工艺设计、成型工艺设计、质量标准研究等多方面内容,要明确研究目的和要求,选好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制订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这些均需要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中掌握中药新制剂开发的基本思路。而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正是webquest的魅力所在。

目前国内中药类专业《中药药剂学》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程内容以教材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种弊端。

2.1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即使学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掌握得较好,但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不大,创新性素质未得到充分发挥。中药药剂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个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开发过程,需要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组方、确定制备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涉及的学科多,需要大量专业理论、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但现有实验课教学一直采用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模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老师逐一讲解实验内容、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后,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操作,完全没有发挥出主动思考的能力。而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整合多学科知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设置一种网络的虚拟情景,设计一些具有吸引力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案例观摩,协作讨论等方式完成课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参与性和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2 师生缺乏交流目前大多数高校师资相对紧张,学生人数多,单凭上课的时间学生很难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而通过网络的讨论板块,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对学生的设计和思路进行评价,并通过不同小组的互相讨论,达到教评结合的效果。

2.3 团队合作意识的缺失现有教学模式,同学之间学术交流和情感交流少,学生不能学到怎样与他人沟通与合作,团队意识薄弱,给学生就业和工作带来严重不利。众所周知,一个好的产品一定是由团队合作开发的,引入网络小组协作的模式,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分工协作,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如何改革传统的《中药药剂学》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级中药专业人才,是当前中药高等教育正在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中药药剂学》教学开展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社会发展形势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中药学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中药药剂学》webquest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课程知识点划分单元板块,每一单元板块采用短期webquest方式。主要依据情景、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6大模块为主线进行[2]。如图1所示。图1 《中药药剂学》webquest教学模式设计

3.1 情境模块情景模块即单元学习内容背景提出。教师利用预先准备好的网络资源,构建以学习目标为依据、学生感兴趣并且是学生目前知识和能力水平能及的课题背景,然后以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在中药胶囊剂的学习中,采用剂型改革构建背景,让学生将一个颗粒剂改为胶囊剂,展示颗粒剂与胶囊剂在服用方法、载药量、药物选择、制备工艺等多方面的不同特点,来激发学生的研发欲望。

3.2 任务模块任务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webques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这些能力包括创造性地分析、综合、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如针对前面剂型改革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浏览网络资源,查阅文献,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选择合适的处方(注意处方中各药物的特性是否适合制成胶囊剂);

②提取工艺的设计(注意二者在载药量方面的差别,确定适宜的提取工艺);

③成型工艺设计(注意胶囊剂辅料的选择);

④质量标准研究。

3.3 过程模块过程模块描述学习者完成任务所需要经过的步骤。这一部分是探究的关键,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知道完成任务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可通过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将任务分散到各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学生分别负责某项任务,而后再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共同建构知识,塑造学生的学习个性。

3.4 资源模块资源模块即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资源和工具,这些网络资源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网页、期刊文章、视频、邮件等。必要时还可以由学生上传在学习过程中新发现的资源。

如在剂型改革课题中,主要提供4个方面的资源。

①基础知识: 中药颗粒剂、胶囊剂单元知识点、重点、难点。

②实验操作: 颗粒剂、胶囊剂实验操作视频等。

③相关文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期刊文章。

④开阔视野: 剂型改革的经验之谈、心得体会。

后两方面内容不直接给出相关资源,教师通过搜索、整理、筛选和分类,仅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搜索引擎、链接网址和关键字等,学生必须自己进行收集、取舍、分析,构建一个完全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3.5 评价模块webquest采用评价测评表来考察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评价模块一般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间的互评和教师评价。另外,根据学习者学习任务的不同,评价测评表的形式也表现为书面作业、多媒体创建、网页和其他类型。

3.6 结论模块结论模块是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的阶段。在这一部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各组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优化本组的设计方案。同时安排一个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过程,为下次的webquest教学提供借鉴。

4 结束语

本课题的研究实践表明,webquest模式适用于《中药药剂学》的课程教学,它将单纯的课堂教学改革为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有机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来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做到敏锐观察、勇于求异、丰富联想,敢于创新,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生采用合作、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学习的协同意识,培养强烈的团队精神。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为webquest教学模式在中药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一个有益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第3篇:药剂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药;缓控释制剂;辅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12―0064―03

缓控释制剂亦称为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是在规定的环境中,通过适当的制剂方法,延长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缓控释制剂因剂量准确、疗效可靠、使用方便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普通制剂相比,缓控释制剂有以下优点:(1)对半衰期短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减少服药次数,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2)使血药浓度平稳,减缓“峰谷”现象,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特别对于治疗指数较窄的药物,制成缓控释制剂后,可避免频繁用药引起中毒危险,如茶碱。(3)缓慢释放,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后释放出有效成分的速度缓慢,吸收速度也较恒定,药物作用时间维持较长。(4)增强药物化学稳定性。某些药物的常规制剂在贮存期间容易变质失效或口服后经胃酸作用而破坏,制成缓控释制剂后,可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提高稳定性。

近30年来,化学药的缓控释制剂在设计原理、辅料及成型工艺、药物动力学等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但目前中药因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尚未见此类制剂上市,但对中药的研究已有所发展。为此,笔者对新型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类型、所用辅料和应用前景综述如下。

1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随着中药基础工作研究的深入,关于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报道愈来愈多,涉及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等多个层次。中药特别是一些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以及活性强、用于慢性病治疗的药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适于应用到缓控释制剂,从而减少给药次数,减少副作用,利于长期治疗。重视和加快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是临床应用的需要,缓释制剂辅料的选择和运用对于其缓释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中药药剂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2 新型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2.1 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 胃内滞留漂浮制剂系根据流体动力平衡(HBs)原理,制成的一种能漂浮于胃液之上的口服缓控释制剂,该剂型主要适用于治疗胃部慢性病,足以胃粘膜吸收为主要,吸收部位的药物。其类型主要有胃内漂浮片、胃内漂浮胶囊等。近年来国外对漂浮型控释剂已引起重视,因它具有:(1)多剂量给药疗效重现性好;(2)药物在胃肠道表面分布面积广,局部刺激性小;(3)很少受消化巡送食物的影响等特点。

2.2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主要是骨架片。骨架片按其使用的骨架材料分为亲水凝胶骨架片、溶饱性骨架片、不溶性骨架片三种类型。在制剂中骨架材料起着阻释剂的作用,药物被包藏在不同的骨架中,以减缓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扩散速率而达到缓释效果。丁文斌等以HPMC为骨架材料,制备出持续12h释药的磷酸川芎嗪缓释片,与市售常用片相比,达峰时间延迟,平均滞留时间延长,释药片的缓释效果良好。

2.3 缓控释微球 微球制剂属于微囊化范畴,微囊化技术在药物制剂中已广泛应用,药物通过微囊化制成含药微粒或纳米粒后,除可达到缓释的目的外,还具有靶向作用,相当于定位给药的缓控释制剂。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制剂中。关海珊报道的壳聚糖一绞股蓝皂甙缓释微球,系以交联壳聚糖为载体制备成具有缓释作用、收效率达90%以上的绞股蓝皂苷缓释微球,具有显著降血脂和抗癌的作用。此外,近年备受关注的新型缓控凝胶剂型,具有粘附性、使用舒适、美观、易于清洗,是一种生物粘附制剂,近年来正成为外用制剂的发展方向,它作为中药缓控释制剂主要用作透皮吸收给药。

3 新型中药缓控释制剂的药用辅料

药物的缓、控释剂型能否成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辅料的选样很关键。辅料的成分、组成与结构对药物的释放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开发新的药用辅料,促进剂型优化,是当前我国药物开发与国际接轨的战略任务之一。加强辅料性质对药物释放特性影响的研究,有利于新的药用辅料的研发,也有利于促进辅料在剂型和制剂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常用中药缓控释制剂的辅料有:乙基纤维素(Ec)、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聚乙烯醇、明胶、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等。由于药用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重要性,所以应具有以下特性:成型性好、用量小、作用强、生理安全性大、无生物活性、化学性质稳定等”近年来,由于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的深入,对其新型辅料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主要有:

3.1 水凝胶 水凝胶是一些高聚物或共聚物吸收大量水分后形成的溶胀交联状态的半固体,可通过共价键、氢键、范得华力、结晶等方式交联,由于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药物的释放具有缓释、控释作用及可吸水膨润等优点,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在中药缓控释制剂领域也逐渐得以研究应用。

3.2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国际上十分重视对它们的研究和开发应用,由于它们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成膜性,以及本身具有一定的疗效等特点,是一种极有潜力的新型药物制剂辅料。它的良好性能决定了它在药物缓释控释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合现在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预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对改性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对壳聚糖和改性壳聚糖缓释制剂应用于临床的疗效进行考察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技术也会得到不断地完善,壳聚糖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3.3 聚乳酸类生物降解的聚合物 PLA作为药物载体,其聚合度(Mr)的不同将直接影响药物的释放及作用效果。文献报道,分别用PLA2000和PLA9000(Mr2000,Mr9000)为载体以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布比卡因聚乳酸微球,分组对实验兔进行脊髓麻醉,结果PLA2000微球达到缓释布比卡因的作用,延长了局部麻醉持续时间;而PLA9000微球由于释放速率低未得到良好的阻断效果。表明PLA随着聚合度(Mr)的增加,其缓释作用增强。Zhou等以两种不同Mr的聚乳酸(Mr9000、Mrl3000)为载体材料制备了雌二醇缓释微囊,体外释药研究表明,Mr对微囊释药影响显著(P

3.4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改善药物理化性质、改进处方、提高药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速释和缓释制剂、控释给药、定位冶药、微粒给药系统、药物微粉化等

方面的发展现状较好,尤其在靶向及微粒给药系统等尖端制剂技术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环糊精在药剂学上的应用主要有改善药物的某些性质、增加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

3.5 药用丙烯酸树脂 药用丙烯酸树脂是制药工业中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其中以Eudragit聚合物最具代表性,它是一大类药用丙烯酸树脂聚合物的总称,聚合物的不同化学结构和所含官能基团决定了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常用于缓控释制剂的有渗透型Eudragit RI、RS、NE和pH依赖型EudragitI、S。渗透型聚合物Eudragit RI,和RS是含亲水性甲基丙烯酸氯化三甲胺基乙酯官能团的阳离子型丙烯酸酯共聚物,平均分子量为150 000。两者的不同在于RL的亲水官能团含量为10%,为高渗透性聚合物,Rs的官能团含量为5%,为低渗透性聚合物。NE是非离子型的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平均分子量为800 000。其渗透性介于前二者之间,薄膜的高延展性是NE最突出的特点。pH依赖型聚合物Eudragit L、S是甲基丙烯酸一丙烯酸甲(乙)脂共聚物,平均分子量250 000。

3.5.1 渗透型膜控中药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制剂要求有效地控制药物释放,避免药物突释(dose dumping),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改进疗效。缓控释制剂药物剂量通常是相同药物速释制剂的3~4倍,甚至更高;Eudragit RL30D、RSaOD和NE30D是目前较常用的渗透膜包衣材料。

3.5.2 pH依赖型中药缓控释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剂量大,有效成分复杂;大多数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尚不清楚,使得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很难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药动学参数,不能按一般化学药的研究方式和规律进行实验研究,pH依赖型药用丙烯酸树脂Eudragit在中药复方缓控释制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国内学者利用pH依赖型药用丙烯酸树脂结合人体生理环境pH变化规律对中药复方缓控释制剂进行了探讨。

3.5.3 中药肠溶迟释制剂 肠溶制剂作为缓控释制剂中延迟释放的特例,在现代药物制剂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肠溶制剂可提高酸敏感型药物的稳定性;减小药物对胃部的刺激;肠道环境的pH变化引起包衣层溶解,使药物在小肠或结肠部位释放,可达到定位释药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第4篇:药剂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物杀虫剂 发展趋势 市场前景

生物杀虫剂是指利用某些生物体内产生的活性物质,或微生物本体作为杀虫剂,其相比化学农药具有选择性高、杀害目标范围小、毒性低、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已经为今后农业杀虫剂产业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分子生物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杀虫剂的生产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由于其特有的优越特性,使其在市场中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前景。

一、我国生物杀虫剂的现状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大量推广使用生物杀虫剂,我国对生物杀虫剂的研究起步较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有具备一定试验条件的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有1000多家生物杀虫剂生产企业,我国生物杀虫剂的发展步伐正在逐年加快,有部分自主研发的生物杀虫剂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外水平,不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其中主要以微生物杀虫技术为主。随着我国自主研制出的气相双动因态发酵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以往开放式发酵难以对相关参数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容易感染细菌等弊端,这项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发酵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也得到降低。

二、我国生物杀虫剂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一)细菌类杀虫剂

细菌杀虫剂是现今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一种生物杀虫剂,其利用农作物的害虫病原菌对害虫进行感染,使害虫体内产生毒素,使害虫致病死亡,从而达到有效消除害虫的目的。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菌有苏云金杆菌、青虫菌和日本金龟子芽孢菌等,其中苏云金杆菌(Bt)是一种可以产生胃毒的杀虫剂,对多数昆虫有较明显效果,应用最为广泛,为了进一步提高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能力,扩大目标选择范围,一些学者通过对其基因进行改造、嫁接等方式来创造出新型的转基因苏云金杆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近年的研究中还发现苏云金杆菌在生长阶段会产生一种杀虫蛋白,其基因对农业常见害虫有更为显著的特异性,因此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青虫菌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其对鳞翅目类的农作物害虫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对具有吮吸口器的昆虫起不到任何作用;日本金龟子芽孢菌能够在农作物害虫体内产生A型乳状病毒,这种病毒能致死受感染的害虫,有效地降低害虫的密度。

(二)真菌类杀虫剂

真菌是一类较大的杀虫微生物类群,其可以直接通过害虫的外表皮进行入昆虫体内,使害虫致病,其有着较复杂的致病原理。真菌类杀虫剂具有针对大范围类群害虫均有效、害虫产生抗药性机率低的特点,因此得到研究界的重点关注,几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真菌是一类较大的杀虫微生物类群,我国对真菌类杀虫剂的研究以有30多年,其中白僵菌等菌种有着较长的研究历程和较大精力投入,白僵菌在北方玉米螟的防治及南方林区松毛虫的防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病毒类杀虫剂

病毒类杀虫剂具有较强的的选择性和专一性,能够在害虫群体中产生流行病,能够控制整个害虫群体的发展,有效降低害虫密度,病毒类杀虫剂具有较为广泛的资源,昆虫病毒种类超过1000种,我国目前已研制了30种病毒杀虫剂,主要应用在棉铃虫的防治上。目前病毒类刹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主要是开发农作物害虫新病种,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杀虫病毒基因进行重组和改造,从而提高病毒杀虫剂的效力。

(四)抗生素类杀虫剂

现今使用的生物杀虫剂中绝大部分为抗生素类杀虫剂,几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对生物杀虫剂研究的重视和大量精力的投入,我国研发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生素杀虫剂,目前已大量投入实际应用的主要有宁南霉素等。我国是农用抗生素的生产大国,但相应的知识产权确极度匮乏,自主研发的农用抗生素产品实用性不足,影响力较弱。

目前,抗生素类杀虫剂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于通过化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对其进一修饰和改善,提高药效、增加使用用途。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操作技术的日趋完善,为新型抗生素的研制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生物杀虫剂的主要发展趋势

现今我国生物杀虫剂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杀虫剂生物源基因改造,产生新型具备更加优越杀虫性能的生物杀虫剂。核心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大量应用到生物杀虫剂的研制当中。新生物杀虫剂的研发开始更加注重环保和安全,这一点相比传统的化学杀虫剂有很大的优势,新产品出现的速度加快。

三、我国生物杀虫剂产业的市场前景

生物杀虫剂因其具有毒性小,环境污染小的优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均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每年出口的农副产品常因农药残留等问题而导致退货,退货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不可估量,给农副产品贸易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市场需要更好的、更加环保的杀虫剂来避免农药残留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尽管目前生物杀虫剂还没有成为农药市场的主力军,但由于其环保、害虫不易产生抗体等优点,相比化学农药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在出台有关政策对这类产品进行扶持,加快农药产品的结构调整,为生物杀虫剂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生物杀虫剂因其具备环保、无公害、病虫害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正符合现今市场的需求。国家相关政策也不断扶持生物杀虫剂的发展,淘汰对环境及对人健康影响较大的化学农药,今后生物杀虫剂必将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市场的主导。

第5篇:药剂学前景范文

【摘要】  【目的】观察藏药复方新三果汤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高原模型组、红景天组(剂量为3 g·kg-1·d-1)、新三果汤高剂量组(剂量为25 g·kg-1·d-1)、新三果汤低剂量组(剂量为125 g·kg-1·d-1)。除平原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均置于5 000 m高原环境模拟舱中,缺氧40 d(22 h/d),复制红细胞增多症模型。于第41天观察各组对慢性缺氧诱导的hapc模型大鼠血常规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以及血气分析各项指标、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的影响。【结果】与平原对照组比较,高原模型组大鼠的rbc、hgb和hct显著增加(p<0001),ph值、pao2、sao2、paco2显著降低,血清epo含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01);与高原模型组比较,新三果汤高、低剂量组大鼠的rbc、hgb和hct均下降,ph值、pao2、sao2、paco2升高,且高剂量组作用较低剂量组明显,但仍高于平原对照组,并可降低缺氧大鼠血清epo含量(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藏药新三果汤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关键词】  复方新三果汤/药理学;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药疗法;血气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液;疾病模型,动物;大鼠

三果汤是藏医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的经典基础方,来源于公元7世纪成书的藏医经典《月王药诊》,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1],是藏医用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放血治疗前必需的内服药方,加入高原特有植物红景天后制成新制剂新三果汤,通过调和气血而达到抗缺氧、抗疲劳的功效。本文观察了该方对慢性缺氧大鼠红细胞增多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sd大鼠,雄性,spf级,体质量180~220 g,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动物所提供,合格证号为:scxk(军)200717。

12主要试剂及仪器乌拉坦(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p20060227),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试剂盒(美国rd公司),bp221s型电子天平(上海良平仪器仪表有限公司),poch80i多参数全自动全血分析仪(日本sysmex公司),abl5血气分析仪(丹麦雷度公司),5804r多功能台式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生产),synergytm 4多功能酶标仪(美国biotek公司)。

13药品新三果汤提取物由红景天、余甘子、诃子、毛诃子组成,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研究所提供;红景天胶囊由西藏红景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90414。

14动物模型复制[2-3]及给药方法选用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海拔221 m),高原模型组,红景天组,新三果汤高、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平原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置于高原环境模拟舱,模拟高度5 000 m、22 h/d(剩余2 h为灌胃给予治疗药物、饲料,清洁鼠笼时间),连续40 d。第41 天以100 mg/l乌拉坦麻醉后,经大鼠眼眶后静脉丛取血测定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压积(hct),确定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动物模型复制成功与否[4]。按组别采用口服灌胃方式分别给药,平原对照组、高原模型组均给予消毒蒸馏水10 ml·kg-1·d-1,红景天组给予红景天3 g·kg-1·d-1,新三果汤高剂量组剂量为25 g·kg-1·d-1,新三果汤低剂量组剂量为125 g·kg-1·d-1,连续给药40 d。各组动物每周称体质量1次,调整给药量。

15指标检测rbc、hgb、hct均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气分析经颈动脉插管取动脉血,肝素钠真空采血管采血,样本密封,置于2℃~4℃保温瓶中,立即送血气分析室进行血气分析;抽取静脉血加入5 ml离心管中,待凝固后,4℃、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epo浓度。

16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 spss 130处理数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方差齐者组间比较用lsd检验,方差不齐者用tamhanes t2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各组rbc、hgb、hct变化比较表1结果显示:高原模型组大鼠rbc、hgb、hct均显著高于平原对照组(p<0001),新三果汤高、低剂量组rbc、hbg和hct均显著低于高原模型组(p<005或p<001),而红景天组仅显示降低rbc、hgb和hct趋势,与高原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1各组对hapc模型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22各组血气分析结果表2结果显示:高原模型组大鼠ph值、pao2、血氧饱和度(sao2)、paco2均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p<005或p<0001), 而红景天组以及新三果汤高、低剂量组ph值、pao2、sao2、paco2均显著高于高原模型组(p<005或p<001或p<0001),且高剂量组作用较低剂量组明显。表明新三果汤高、低剂量组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血气分析值有明显影响。表2各组hapc模型大鼠血气分析结果比较(±s)

23各组血清epo含量表3结果显示:高原模型组大鼠血清epo含量显著升高,与平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新三果汤高、低剂量组血清epo含量显著降低,与高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01),而红景天组与高原模型组比较,仅显示降低血清epo含量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3各组hapc模型大鼠血清epo含量比较(±s)

3讨论

藏医药作为世界公认的传统高原医学,在防治慢性高原病上具有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对hapc早有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认识,认为hapc 相当于藏医的多血症。“龙”是藏医学的理论基础,藏医学认为多血症是由于起居环境和饮食不当,遍行龙紊乱,体内气血被扰乱而妄行,引起人体内“坏血增多”的一种疾病。引起多血症的病因是由于高原清气不足,生活在低海拔、森林地区的人突然或长时间生活在高海拔的地方或干燥环境中引起的。饮酒过量等饮食因素也是引起多血症的病因,此外长时间不活动后突然进行剧烈活动也是引起多血症的病因。总之,多血症的发病主要是人体内的龙和血紊乱所致[5-7]。

本实验结果表明,高原模型组大鼠的rbc、hgb、hct增加,ph值、pao2、sao2、paco2降低,血清epo含量增加;与高原模型组比较,新三果汤高、低剂量组大鼠的rbc、hgb、hct值均显著下降,ph值、pao2、sao2、paco2升高,且高剂量组作用较低剂量组显著,但仍高于平原对照组,同时可降低缺氧大鼠血清epo含量。提示藏药复方新三果汤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1995:264.

[2]罗红,石元刚,田怀军,等.茶多酚对大鼠慢性缺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7,9(3):368.

[3]罗红,高文祥,高钰琪,等.茶多酚预防缺氧大鼠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14(7):1381.

[4]姜平,贾守宁,徐国治,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疾病模型的复制[j].高原医学杂志, 1996, 6(2): 19.

[5]宇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第6篇:药剂学前景范文

【摘要】:纳米药物与普通制剂的药物相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较强的化学活性、较快的吸收速度,在通过生物体的各种屏障、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设定药物的靶向性等许多方面,纳米药物都具有一般药物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为药物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领域。本文从纳米药物的制备、特点、应用等几方面介绍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纳米药物的前景。

关键词:纳米药物 研究进展 前景

纳米(nanometer,nm)是一种度量单位,1nm为10-9m,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药剂学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寸范围界定为1-1000nm,该范围包括>100nm的亚微米粒子。

1.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及特点

1.1 固相法是通过从固相到固相的变化来制造粉体药物。目前很多中药的纳米制剂是固相法获得的。

2.1.2气相法是直接利用气体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将物质变成气体,使之在气体状态下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最后在冷却过程中凝聚形成纳米微粒的方法。

1.3液相法以均相的溶液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使溶质与溶剂分离,溶质形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颗粒,经热解或水解等处理后得到纳米微粒。

2.1.4微乳液法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均匀的乳液,从乳液中析出固相。

3.1.5纳米给药系统在纳米药物研究中,近年还发展了一种新型纳米给药系统,是以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将药物包裹于高分子材料制成粒径为50~1000nm的固体微粒给药体系。

2.纳米药物的特点

2.1 增强药物溶解速率

应用纳米技术的制备工艺,使药物颗粒缩小到纳米级水平,随着单位药物的总表面积增加,而使药物与胃肠道液体的有效接触面积明显增加,药物的溶出速率也随之提高。

2.2 扩大药物在过血―脑脊液屏障,实现脑位靶向。

2.3 稳定药效 有些药物进入消化道或体内后,容易被蛋白酶、酯酶或核酸酶等分解酶降解,失去药效,而制成纳米药物后,可防止被这些分解酶降解,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2.4 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纳米药物制剂不但可以增强难溶药物的溶解速率并改善其吸收,而且按载体材料,还可使一些在体内被快速代谢失效的速溶药物减慢溶出度。

2.5 增强药物作用靶向性纳米药物制剂与以往药物剂型比较,最突出的优点是具有明显的靶向性。也就是说它能将药按设计途径输送到药物的靶位。这样不仅可提高疗效,而且可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3.纳米药物的应用

3.1 制备智能化药物 所谓智能化药物是指能依据病理变化将药物送到指定的病变部位,发挥出药物的最大疗效,而对正常组织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的药物制剂。

3.2 在诊断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目前用于诊断的纳米制剂如造影剂、定位剂、染色剂等发展很快,现已有多种应用于临床。如纳米氧化铁造影剂静脉注射后,只被肝脏和脾脏的网状内皮细胞吸收,恶性肿瘤细胞不能大量吸收氧化铁。利用这种正常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之间的功能差异发现病灶。

3.3 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借助纳米技术,可在纳米中药的制药技术、药效研究等方面建立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创新方法;纳米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加速中医药与国际医药业发展接轨的步伐,更有利于药物的规范化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纳米技术不但可大幅度提高药物的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甚至可能产生新的药效及降低毒副作用,并有极强的靶向作用,甚至可以治疗一些疑难绝症;通过纳米技术,可减少病人用药剂量,从而节约有限中药资源。

4.纳米药物的前景展望

纳米医药技术的基础理论及载药纳米粒药物的制备还不完善,应用还处于实验室和动物实验阶段,能在临床应用的还不多。因而,随着纳米制剂技术和新药研究的发展,将有一批作为特殊作用的纳米药物研制成功,如靶向给药,缓释或控释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改变作用方式或给药途径,降低或避免不良反应等,将成药物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丁志平,乔延江. 纳米技术与纳米中药[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43-45.

2 王世敏,许祖勋,傅晶.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59,61-105,109-129.

3 Liu JW , Shao MW ,Chen XY,et al. Large-scale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tubes by an ethanol 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J].J Amer Chem Soc ,2003, 125(27): 8088-8099.

4 Manoj V ,Timothy ME ,Dinesh SO, et al. Pluronic mi-croemulsions as nanoreservoirs for extraction of bnpivacaine from normal saline[J]. J Amer Chem Soci, 2004, 126(16): 5108-5112.

5 闫鹏飞,郝文辉,高婷. 精细化学品化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50.

6 Damage C, Michel C, Aprahanian M ,et al. New approach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 with polyalky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as drug carrier[J]. Diabetes, 1988, 37: 246-258.

第7篇:药剂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植物保护,前景展望

 

农药对于病虫草害的防治、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农药作为一种对生物和环境有毒的化学物质,在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对环境生态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农药在植物保护方面的作用,同时规避其负面影响,积极开发新的农药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1. 微生物农药及其特点农药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1]。而利用微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有害生物的农药即为微生物农药。活体微生物农药目前市场上主要有Bt杀虫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力宝(假单胞杆菌)、亚宝(枯草杆菌)、增产菌(蜡状芽孢杆菌)。其中Bt杀虫剂是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杀虫剂。微生物代谢农药也有井岗霉素、阿维菌素、双丙氨磷、赤霉素、梅岭霉素等,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中,井岗霉素使用较为广泛。相对于其他农药,微生物农药具有以下特点:(一)专一性强,这时其显著特点,其微生物或代谢产物都针对某些特殊的病原作为防治对象,这使得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副作用减少。(二)环境安全。微生物农药中的活体或微生物本身存在于自然中,它通过代谢,参与能量与物质循环,不会引起生物富集现象,对环境和食物安全影响小。(三)开发途径和种类多,研发余地大。微生物类生物农药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经基因重组后利用,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另外,自然界中植物、昆虫、微生物彼此之间及各类群之内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而且微生物本身种类繁多,这使得其开发余地大。

2. 微生物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根据用途和防治对象的不同,微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和生长调节剂等。

2.1 微生物杀虫剂它分为以下几种:(一)细菌杀虫剂。其机理是利用胃毒作用,昆虫摄入制剂后,通过肠细胞吸收,进人体腔和血液,使之得败血症导致全身中毒死亡[2]。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就是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它被应用于防治农业、林业和贮藏的害虫,在植物保护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对于鳞翅目枯草杆菌、洋葱球茎病假单胞菌、放射性土壤杆菌、丁香假单胞菌、灰绿链霉菌、荧光假单胞菌等都有较好的防患效果。(二)真菌杀虫剂,它以分生孢子附着于昆虫的皮肤,分生孢子吸水后萌发而长出芽管或形成附着孢,侵人昆虫体内,菌丝体在虫体内不断繁殖,造成病理变化和物理损害,最后导致昆虫死亡[2]。真菌杀虫剂种类繁多,如白僵菌属、绿僵菌属、被毛孢属、蟪霉属、轮枝拟青霉属、棒孢霉属等。(三)昆虫病毒杀虫剂。。它是以昆虫作为宿主并在宿主种群中流行传播的一类病毒,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且没有细胞结构,病毒侵入昆虫后,核酸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病毒颗粒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粒子,促使宿主细胞破裂,导致昆虫死亡[2]。目前应用最多的是NPV(核形多角体病毒)、CPV(质形多角体病毒)、GV(颗粒体病毒),其中NPV主要用于农业和林业等害虫的防治,GV主要用于防治菜青虫、小菜蛾及黄地老虎等。(四)微孢子杀虫剂。作为原生动物,它经宿主口或卵、皮肤感染,并在其中增殖,使宿主死亡。在植物保护方面,它主要用于林业防治,对于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蜉蝣目的多种昆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五)、线虫杀虫剂,这是国际上新兴的生物杀虫剂。尽管线虫是多细胞真核生物,并不属于微生物范畴。但线虫作用于昆虫的机制和微生物杀虫剂相似。食虫的线虫通过自然伤口穿透虫体,然后和致病杆菌属或光杆状菌属的细菌共生。这些细菌能很快得以释放毒素的方式杀死寄主。在植物保护方面,线虫多用于田间,防治小菜蛾、桃小食心虫、地老虎、蝇蛆、天牛等害虫。

2.2 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杀菌剂是一类控制植物病原菌的制剂,主要有农用抗生素、细菌杀菌剂、真菌杀菌剂和病毒杀菌剂等类型。微生物杀菌剂主要抑制病原菌能量产生、干扰生物合成和破坏细胞结构。内吸性强、毒性低,有的兼有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3]。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细菌杀菌剂。细菌对营养要求低,并有易在植物表面定殖的特点,且其数量众多,繁殖速度快,便于人工培养,因此在植物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用作生物杀菌剂的拮抗细菌主要有枯草杆菌、洋葱球茎病假单胞菌、放射形土壤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假单孢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等。在植物保护方面,细菌杀菌剂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功,如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农药工程中心利用拮抗木霉和拮抗细菌混合发酵制成粉剂,成功地防治了保护地蔬菜和甜瓜的苗期病害,用地衣芽孢杆菌来防治黄瓜及烟草炭疽病菌,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甘蓝黑腐病,用假单孢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等。(二)真菌杀菌剂。该类杀菌剂直接穿透寄主体壁和持续控制的独特方式对于防治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地下害虫和蛀干害虫有着其他生物杀虫剂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木霉和粘帚霉。木霉菌已被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棉花枯萎病,花生、甜椒、茉莉等的白绢病,蔬菜猝倒病、枯萎病、立枯病等病害;淡紫拟青霉用于防治香蕉穿孔线虫病、马铃薯金线虫病。他们在保护植物,特别是农作物方面有重要作用。(三)农用抗生素。它是由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低浓度时可抑制或杀灭作物的病、虫、草害及调节作物生长发育。而且它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而不污染环境,其对人畜安全,选择性高,发展前景看好。具有杀虫性能的农用抗生素以阿维菌素及其衍生产品甲氨基阿维菌苯甲酸盐、伊维菌素等为代表,他们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农作物上,如蔬菜、果树、小麦、棉花等。

2.3 微生物除草剂为了减少杂草堆农作物的影响,除草剂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多。目前除草剂主要有两类:(一)活体微生物除草剂,它是由杂草病原菌的繁殖体和适宜的助剂组成的微生物制剂。其作用方式是孢子、菌丝等直接穿透寄主表皮,进入寄主组织、产生毒素,使杂草发病并逐步蔓延,最终导致杂草枯萎、死亡。开发成功的有用于防治水稻、麦类等作物菌期杂草的盘长孢状刺盘孢,用于防除柑橘杂草的棕榈疫霉菌等真菌除草剂,用于防治草坪内的杂草早熟禾及剪股颖的黑腐病菌等。(二)农用抗生素除草剂,即通过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某些杂草的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加工成可以直接使用的形态。。常用的有用于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双丙氨磷,还有硫代乳酸霉素、浅蓝菌素、丁香霉素等。(三)

3.微生物农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相对于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安全、环保,但是成本高、见效慢,这也是当前微生物农药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微生物农药的市场份额和的及其在植物保护方面的作用应该越来越大。。原因在于:(一)随着世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中,将面对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这使得我国必须通过创新、开发、使用新型的安全农药,替代污染较大的化学农药,适应入世后对农产品特别的高标准和新要求。同时这也是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等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二)微生物农药本身具有较大的市场驱动力。目前我国微生物农药市场只占据20%左右,化学农业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江山[4]。随着微生物农药的见效期的缩短、技术能力的提升、国家扶植以及生产成本低下降,必然会成为市场首选。总之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加强、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克服等因素,都要求我们开发出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农药并大面积应用,特别是微生物农药,因此微生物农药的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1]袁兵兵,张海青,陈静.微生物农药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10,24(1).

[2]董培芬.生物农药应用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3).

[3]许丽娟,刘冬华.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8,12.

[4]邱德文.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植物保护,2009,33(5).

第8篇:药剂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医;医学;草药;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本草学说,他们以独特的智慧,反复揣摩而感悟出治疗疾病的规律,发现中医学“玄机”所在,并著书立说传于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祖国医学立足于不败之地。药物本能补偏救弊,促使机体阴阳之平衡,须知药物虽能治病,亦能产生毒副作用损害身体,尤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尤其是辨证不确,施药不当,对人不但无益,反而殆害无穷,故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人吃五谷杂粮生病,病由世间之物所生,必然就有世间之物可治。所以医者须知药物之寒、热、温、凉、四气五味之别,作为施药之根本。掌握药物升降浮沉之规律,如“代赭石不知其重,海浮石不知其轻,医之过也”。除此当知药物采集的时间,炮制的方法及制成药物剂型的不同,其疗效有别。药物配伍组方之巧妙,在于所选药物能针对疾病的本质,敌中要害为准绳。除知配伍“七情”外,当十分清楚“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治病不可孟浪从事。临床根据病情选用不同剂型的药物,也是十分重要的。药物用量对疗效有着很大关系,必须严格掌握,药量不及则药不中病,量过大反伤人正气,药量当随地区、年龄、体质、气候、具体病情而制宜。病有在上、中、下、四肢、骨髓之不同,服药因此而有空服、饱服及晨夕之别。因饥饱晨夕之殊,有气血阴阳盛衰之异,伺其机而服药,得其宜而效捷。

第9篇:药剂学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药微胶囊剂;优点;制备方法;工艺改进

近年来,微胶囊技术作为一种用于医药和农药剂型开发的新技术,在国内外极受重视。微胶囊技术是一种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成膜材料,把分散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包覆,使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该技术通过密闭的或半透性的壁膜,将目的物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从而达到保护和稳定芯材、屏蔽气味或颜色、控制释放芯材的目的。

在农药生产中,利用微胶囊技术,把固体或液体农药等活性物质,包覆在壁材料中,形成微小的囊状制剂。利用壁材的半透性,缓释、控制释放,掩蔽气味,降低毒副作用,延长药效,经济安全,提高农药的持效期,增强杀虫效果。

一、农药微胶囊剂的优点

(1)扩大农药剂型的选择范围。包含农药活性成分的是油相,作为基质的是水相,囊膜把油相和水相分开,因此,对于那些对水不稳定的农药活性成分,如有机磷等,很难制成水乳剂和微乳剂,却可以制成微胶囊剂。所以微胶囊剂极大地打破了某些农药理化性质对剂型选择的限制,为农药剂型的加工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降低农药的毒性。微胶囊剂的囊膜具有控制释放能力,可抑制农药的挥发性,掩蔽其原有的异味,降低接触毒性和吸入毒性,从而可以降低农药的毒性,使高毒农药低毒化,减轻了对人畜的刺激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鱼类的毒性也大为降低。农药微胶囊化后,毒性一般可降低10到20倍,有的甚至可降低上百倍。

(3)延长农药的持效性。农药微胶囊化后,不易受到环境因素如阳光、雨水、大气和微生物等的影响而引起的破坏和流失,控制释放技术使微胶囊剂具有缓释化的功能,使农药有效成分缓慢释放,从而延长了农药的持效期,减少了农药的用量,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

巩固防治效果,增强农药本身的稳定性。

(4)提高杀虫效果。微胶囊农药的油芯,其有效成份浓度一般是10%左右,相对于乳油等剂型,微胶囊农药的有效成分比较集中,因此高浓度的胶囊农药,一旦触及虫体,就会比其它剂型更易使害虫中毒,杀虫效果大为提高。农药微胶囊后,杀虫效果一般可提高20%左右,原药使用量最低可减少一半,持效期可延长2~8倍。

(5)降低农业成本。农药微胶囊化后,原药使用量可减少到原用量的30%~50%,介质由有机溶剂改为水,降低了农药成本。由于微胶囊农药延长了农药的持效性,杀虫效果也得到提高,使得一个生长周期内,农药使用的次数大为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所以使害虫防治成本降低。而且可人为的合理控制农药持效期,满足不同防治对象的要求。

(6)降低对环境的危害。由于农药微胶囊化后,介质由有机溶剂改为水,去掉了苯和甲苯等高污染的有机溶剂,控制释放的功能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延长农药的持效性,从而降低了农药的用量和频率,可有效控制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之毒性降低,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

(7)有利于农药的复配。不同农药有效成份复配,可大大提高杀虫剂的效果。但有相当一部分农药,由于PH值不同和理化性质的不相容性,使得复配常常遇到困难。然而利用微胶囊剂技术,可以先将不同PH值、不同活性成分的农药加工成微胶囊剂,然后再混合起来加工成混剂使用,解决中和的难题,从而有利于多种不同性能的农药活性物质的复配。

(8)更适应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倍受人们青睐。绿色食品的生产,必须使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但是生物农药不但价格贵,而且效果差、持效期短。把生物农药的有效体微胶囊化,可以延长持效期,提高杀虫效果。相对于开发新药,成本大大降低,更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生物源农药的推广。

二、微胶囊农药的制备方法

目前,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很多,原理上可分为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其中,用来制造微胶囊农药主要有界面聚合法和相分离法。

(1)界面聚合法。界面聚合法是生产微胶囊农药的最为常用的方法。典型的界面聚合,是指两种反应单体分别溶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在两相界面发生的聚合反应。界面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优点是加工方法简单、反应时间短、可连续生产、制得的微胶囊活性物质含量高、微胶囊的囊壁渗透性较好、颗粒直径可以通过搅拌强度或加入表面活性剂来调节、易于操作。但有未反应的单体、容易发生副反应、不适合包覆要求密封的芯材等缺点。

(2)相分离法。 相分离法,是指改变条件,使溶解状态的成膜材料从溶液中聚沉出来、并将囊心包覆形成微胶囊的微胶囊加工方法,它的优点是非水溶性的液体材料能被高效率和高产率的微胶囊化,壁材单体不会与芯材发生反应,微胶囊化完成后,加入适当的助剂就可以制得微胶囊悬浮剂。但具有相分离条件不易控制、试验重复性差的缺点。

三、农业微胶囊制备工艺改进

农药微胶囊制备工艺的改进有:利用微孔分散原理,通过无机玻璃 SPG(Shirasu Porous Glass)膜乳化法和硅板材料表面的微通道 MC(Microchanne1)乳化法,微孔分散法为单分散微胶囊的制备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在微米尺度上对乳液液滴粒径定量控制成为可能;还有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的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RESS 法)、气体饱和溶液法以及超临界流体抗溶剂结晶法等。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是将某种溶质溶于高密度的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膨胀减压产生很大的过饱和度,使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溶质以固体的形式析出;超临界流体通过微孔的膨胀减压,在适当条件下,就可析出具有一定粒径的囊壁微粒,囊壁微粒在回收室,与被包囊的囊芯颗粒相互碰撞、均匀地包囊在囊心颗粒表面,最后生成微胶囊。改进后的方法制得的微胶囊剂,能更好地提高农药的持效性,更加降低农药的用量。

四、农药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前景

我国是高毒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大国,高毒有机磷杀虫剂产量占全国农药总产量的30%以上,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高毒农药在蔬菜和瓜果上的使用而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增加,农药的毒性和残效性引发人们极大的关注,对新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施用农药不当,造成害虫和病菌产生抗药性,导致许多病虫害频频爆发成灾,使人类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力量去研制毒性更大的农药,结果造成病虫害防治上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发新型的高效、低毒农药已成为农药行业的一项紧迫任务。农药微胶囊剂正是当前农药新剂型中技术含量最高、最具开发前景的一种新剂型。农药微胶囊剂的多种优点促进了农药品种的改进和完善,促成了新农药品种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目前正成为农药新剂型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提高,微胶囊农药成为农药剂型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郑铁军.我国生物农药制剂生产应用现状与前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2]刘雪红,姜衍云.农药的主要剂型及使用技术的发展趋势[J].农化新世纪,2007年02期

[3]傅桂华,钟滨.界面聚合法制备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J].农药,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