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圆周运动教案精选(九篇)

圆周运动教案

第1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建议,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火车转弯

 

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也是牛顿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综合应用。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多,且许多物理量(力、加速度、线速度)在时刻变化,因此,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困点。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生把握教材的难易,设计好教案,对顺利完成好本单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5月中旬,我市进行了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我作为评委听了教师在本单元的赛教课,根据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反应情况,我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反复思考,并通过对人教版和鲁科版教材的研究,对本单元提出教学建议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仅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参考。

1、向心力:在本次赛教中,一位教师给向心力下了如下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其一是容易给学生产生误导,认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还可以是某种力的分力。鲁科版在本知识点教材处理比较好,先通过细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运动的演示实验,分析其受力,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要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这个定义也比较科学,学生容易接受,且给等效力留了拓展空间,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再通过圆周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渐认知向心力。在新课教学中,对有些复杂问题应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人教版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向心力。这样给出向心力显得有点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cssci期刊目录。

2、向心加速度:人教版教材是通过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找出t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v,v∕t求出平均加速度,当t趋近零时,v垂直于速度v,且指向圆心,既为质点在该位置的加速度,称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然后给出加速度的公式。按此教学方案,逻辑性强,学生能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来龙去脉,但由于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极限概念,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从课堂效果上看并不好,因此本教学方案适宜优秀学生。鲁科版教教材是通过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分析,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那么它必然存在一个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叫向心加速,方向与向心力方向一致,始终指向圆心,然后直接给出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省去了复杂的数学推导,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感觉容易接受,师生互动较为活跃。

3、火车转弯:火车转弯是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综合分析最好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好火车转弯时需要的向心力(mv∕r或mωr)与提供的向心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后面学习离心运动、宇宙速度、天体的运行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听完教师的课后,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三点建议:(1)必须展示或画出铁轨与火车车轮接触图形,并明确指出火车的车轮上有突出的轮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听懂火车转弯时向心力的来源,以及车轮与铁轨的相互作用关系。人教版在此处编写的非常到位,望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参考。(2)火车转弯时应从双轨等高说起,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铁路建设时外轨要略高于内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对于弯道半径、内外高度差确定的某个弯道,火车受到的重力与支持的合力指向圆心,如果车速合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这个合力恰好提供火车转弯所需向心力(建议教师画出简图求出这一速度:mgtan=mv/r),那么火车轮缘就不会对铁轨形成挤压,进而给学生提出,当火车速度大于、小于这一速度时,轮缘与哪条轨形成挤压?力的方向如何,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3)应明确指出火车转弯(汽车转弯)的轨道平面是水平面,而不是道路横截面的斜面。学生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容易把向心力写成mgsin,究其错误原因,就是没有正确找出车转弯时的轨道平面。

上述只是自己听课后对圆周运动单元提出的教学建议,供教师在本单元教学时参考,由此也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两种版本以上的教材,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制定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把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

第2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一、“预习学案”的准备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二)深入了解学生,精心设计“预习学案”

在编制“预习学案”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预习学案的设计要突出基础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验探究设计目标要明确、具有层次性,注重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预设”。

二、预习学案的内容

1.预习三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2.预习重难点。

3.新旧知识链接。

4.新知识构建。

5.做好记录,反思遇到问题。

三、怎样使用“预习学案”

1.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课前对“预习学案”进行学习。

2.教师课前对“预习学案”进行批阅。

3.教师根据预习情况,记下学生的疑难问题,作出分析判断,搞清楚问题产生的根源,重新有重点地组织教学内容。

四、“预习学案”实例

以“圆的面积”预习学案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 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情感目标: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学具

圆形纸片。

(五)新旧知识链接

1.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它们的面积怎样计算?

2.预习书本,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反思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课堂解决。

(1)公园的草坪,喷水头转动一周是什么图形?

(2)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呢?

(3)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4)怎样估算书上第16页图这个圆的面积?

(5)怎样计算圆的面积?

(6)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总结归纳推导方法

(7)学生动手制作,实验探究:怎样把圆转化为这些平面图形?

(8)把圆 4 等分圆、8 等分圆、16 等分圆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规律:分得越细越接近什么图形?

(9)观察:①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②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

(10)请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用字母公式表示。

(六)实践运用

1.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呢?

2.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闻名世界的声学奇迹,它是一道圆形围墙。圆的直径为65.2米,周长与面积分别是多少?

3.有一圆形蓄水池。它的周长约是31.4米,它的占地面积约是多少?

(七)针对学生的预习学案,需要重点突破的几个问题

1.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

通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2.圆面积的估算方法,部分学生不太理解

把圆放到方格纸上观察,引导学生计算内接小正方形、外切大正方形分别和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2r2

3.利用学具,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思维

借助学生手中的学具,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操作,把抽象思维化为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容易地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4.加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在前面操作、演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有它自身的含义,决不能一蹴而就,只显示最终结果。当公式推导出以后,再和之前的猜测(3r2)和数方格的结果进行对比,几个结果相互印证,整节课前呼后应,形成一个整体。

(八)实施效果

通过“预习学案”的反馈,我全面了解了学生预习的情况,及时调整了授课的侧重点,本节课的设计由扶到放,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从大胆猜测—动手操作—课件演示—推导公式的教学步骤,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不断探索的活动中来,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体验等多方面的长足发展。跟以往的教学相比,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第3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学的是教材第35~36页的内容。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分析美丽的图案是如何由简单的基本图形经过运动的到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简单图形是经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成复杂图案的。在后面设计图案的环节中,学生在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后进行交流,在体会到成功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学习为学习为欣赏图案和解决生活中的图案设计问题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学会应用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设计图案。

2.经历图案的欣赏与设计过程,体验图形运动的数学思想,培养操作实践的动手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图形运动创造的美,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

难点:能利用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生活中各种美丽的图案。

2、欣赏了这么多图案,你有什么感受?(这些图案真美)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与设计美丽的图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观察、分析图案

1.出示教材第35页主题图。

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三幅美丽的图案,看看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2.出示问题:

上面的图案可以怎样得到?选择其中一幅与同伴说一说。

3.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

师:谁来说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个基本图形经过怎样的运动得来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师小结: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可以由一个基本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而得来。(板书:平移、旋转、轴对称)

(二)设计图案

将一个基本图形进行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师: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想不想自己也来设计一幅呢?

师:那么,要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我们可以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设计呢?

1.确定设计步骤:

①确定要设计的图案;

②确定基本图形;

③确定运动方法;

④画出要设计的图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想象,设计图案。(教师出示一个基本图形给学生参考)

3.作品展示。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补充。(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和课件进行总结)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欣赏与设计》这一课,了解了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而来的。同时也掌握了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设计出了美丽的图案。

四、布置作业

读一读,做一做。

出示荷兰艺术家埃舍尔的作品:

你能运用图形的不同运动方式,创作出一幅自己的作品吗?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平移

旋转

轴对称

基本

美丽

图形

运动方式

图案

教学评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本设计通过欣赏生活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2.培养合作意识,体会数学情感。本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中忘记提醒学生带彩笔来涂色,因此在学生作品展示时投影出来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时间也显得较为仓促,没有让学生对所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另外,在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和“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课后练习: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所画圆的(

)。

2、在正方形里边画一个最大的圆,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画圆的

)。

3、圆有(

)条对称轴

4、圆沿中心点旋转(

)度与原图形重合,圆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

)次,所以圆有很好的(

)。

5、正方形沿中心点旋转(

)度与原图形重合,正方形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

)次。

6、等边三角形沿中心点旋转(

第4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为此,本人在平时的数学学科教学时进行了一定的摸索和尝试,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作如下见解:

一、电化教学中的计算机备课优于传统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传统的数学备课教案都是用文字描述的,而许多表现抽象、复杂等丰富多彩的内容都无法用文字贴切地表现出来。即使用语言描述出来,但因为没有体验过,因而有的学生想象不出、感悟不到。而使用电化教学进行备课,在教学中教师则可根据需要,选择适用于教学的文字、图画、表格、录像、和练习等内容制成的课件。另外,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记忆力功能和修改功能,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形成不同的教案,制成课件可以保存起来,仅占很小的空间。对教案的更新也是易如反掌,只要利用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中的编辑功能,就能非常快捷地实现教案的修改。

二、电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志活动。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不仅能使人积极主动而又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且能使人全神贯注,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电化教学集文字、图形、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有吸引力。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当中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运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是感性的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理解为什么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电化教学就克服了这个缺点,它能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演示过程就明白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电化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也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作负担。

三、合理运用电化教学,使数学问题化“静”为“动”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加上几张插图来完成,展示的大多是静止的场景。而很多数学问题却是动态的,动用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又不太可能。这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媒体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景,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了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合理运用电化教学,使数学问题化“难”为“易”

很多数学问题的“难”并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而是在于知识推导过程的难。合理运用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如“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时我利用网络及多媒体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条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动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我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又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进行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学生的自我动手试验,引导比较,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的理解到分割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思辩、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通道。五、合理运用电化教学,使数学问题化“抽象”为“具体”

第5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第6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1 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活”

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以下情境:三年级3班男生和女生进行投垒球比赛,男队有5个人分别投中5个、6个、9个、6个和4个;女队有4个人分别投中6个、9个、5个和8个。教师问:哪个队投球的成绩好?为什么?有的学生说是男生代表队投的成绩好,因为男生代表队共投进了30个球,而女生代表队只投进26个球。话未落音马上有女学生出来反对:这不公平,因为男生有5个人,而女生只有4个人,男生人数多。这时课堂内学生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学生的思维已经完全被教师调动起来,争论撞击出思维火花,逐渐学生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出一种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很强感性色彩的场景和氛围,能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感性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探索欲望,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复习”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以下情境:“从前,有一位瑞士人,饲养了很多的羊,已经增加到100只了。望着狭小的羊圈,他想把自己的旧羊圈改建成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但他不知道,这个设想是否合适,想请大家帮个忙!”接着老师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对他提供哪些帮助?学生计算完后,多媒体演示:经过计算,羊圈的周长是110米,面积是600平方米,平均每只羊的活动面积是6平方米。牧羊人觉得非常满意。正打算动工时,他突然发现,现在的材料只够围100米长的篱笆。老师又问:如果你是牧羊人,你有什么办法保证羊圈的面积不缩小吗?经过学生讨论,方案一把羊圈围成正方形;方案二把羊圈围成圆形,不用增加材料,面积会更大;方案三增加材料,把羊圈围成长方形(多种情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哪种方案最好?最后得到结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比正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大。

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生活事例具体情景数学化,进而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3 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发展空间思维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而数学恰好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圆的特征后,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题: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方形或椭圆形吗?车轴应装在哪里?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能回答这些问题,但说不清楚。这时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如下画面:装着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地爬行,坐在车里的小动物难受极了。学生在捧腹大笑中明白了为什么汽车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接着又显示一组车轮同是圆形的对比画面:红色汽车的车轴装在圆心,汽车行驶得又快又稳,车里的小动物神情自然;蓝色汽车的车轴不装在圆心,汽车在平坦的马路上颠簸不停,车里的小动物忐忑不安。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第7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参与教学

创设课堂教学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共同讨论与他人交流,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感知新的知识到掌握知识,巩固新知识较好的教学方法。也正像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如我教《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教学第十一册)》第112页的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时。为让全体学生抖都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首先是让他们谈自己家去年用水用电情况。不久有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说:“我家去年用电费250元,用水费150元”。接着又有一位说:“我家去年用电费300元,用水费150元”。其次,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模仿例题的条件与问题提出自己的学习高见。一位学生说:上面两位同学谁用电多,谁用电少?谁占谁的百分之几?一连串的问题创设了学学求知欲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是把他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针对以上学生提也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探讨、人人参与教学,人人发表自己的学法。第四我抓住关键,让他们在这种情景中,用生活中的用水用电数据问题,与课本例1中条件问题进行对照、比较、计算,找到了正确答案。这样从感知知识到掌握知识收到了良好效果。

2.引导学生乐于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指出:丰富对现实空间对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就是注意运用,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这一教学方法。如我在教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时,我首先拿出准备的好圆柱形纸盒,用心思,用眼观察思考回答我提出的相关问题:①圆柱有多少个底面?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样图形。②圆柱有多少条高?这样引起学生对圆柱形体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人人动手拿出圆柱形纸盒耐心地对手手中圆柱形纸盒进行细心地探究,耐心地探索我所提出的问题。接着通过是看思考后有一位同学回答:“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我们学习过的圆形”。又有一位同学抢答:“圆柱有一个侧面”,我肯定了两位同学的答案。我又提出:有谁想知道圆柱形有多少条高吗?要知道圆柱形高请用尺子量一量圆柱形上下底面的距离。同时要求他们一边量一边思考。不久有一位同学回答:“圆柱有八条高”。我问他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他说:“是从圆柱的八个方向量得出的”。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思考。最后有一位同学站起答道:“圆柱有无数条高”。全班同学一致同意这个答案是对的。

3.指导学生勤于动手

第8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所谓有效教学,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产出(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值,或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创造教育价值,使公式中的比值量大,让物理课堂更有效、更实在呢?在此我说说自己的想法。

1.采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因为物理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因而,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另外,主动探究的这种教学模式,情感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情感因素包括兴趣、动机、自信心、态度等。负面的情感因素(如焦虑、厌倦等)会导致一种对探究活动的抑制和阻碍,同理,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乐趣感、成功感等)会像催化剂一样提高主动探究的速度和质量。如学完《洛仑兹力》一节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电荷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和以前学过的摆球的匀速圆周运动、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等问题从受力特点、运动状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排除干扰,找出共性,建立“匀速圆周运动”模型,从而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采用物理模型思维教学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普遍的感受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一大难题,也是所有一线教师一直致力解决的难题。掌握物理学科的特点,熟悉物理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了解掌握几种常用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对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一听就懂,一做就难”的困难会有一定的帮助。物理模型思维法就是常用物理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由于物理学所分析和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较复杂,有众多的因素,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或过程或假想结构,这种理想物质或过程或假想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是对物理模型的描述,物理习题也总是依据一定的物理模型来构思和设计的。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对物理问题的求解就是一个将具体问题抽象成理想模型并运用物理规律求得结果的过程。

3.增强物理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的效果,主要看它是否能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基础物理现象的鲜明表象,还要看它是否能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物理实验操作成功,而且现象明显、富有感染力。

由实验的结构分析,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不难发现,演示实验不理想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实验动力源欠佳或运用不当。如热源放热不均匀、电池内阻过大,平行光源不平行、亮度太弱。二是实验调控装置不灵敏、实验条件不满足。三是演示方法过于按部就班,没有独创性。对于各类演示实验其效果不佳的具体原因有所不同。为了使演示实验能建立生动的物理情景,根据以上分析,一般来说可采取下述改进措施:一是提高实验动力源和调控装置的性能。二是改进实验方法,突出实验效果。三是增强演示实验的独创性,分步骤、分阶段演示。

4.进行物理教学反思

4.1进行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4.2进行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

第9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一、教学内容本册教学内容:(一)数与运算:百分数的应用、比的认识(二)空间与图形:圆、图形的变换、观察物体(三)统计与概率:统计(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二、教学目标(按照单元顺序)第一单元“圆”: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第四单元“比的认识”: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五单元“统计”:1.学生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第六单元“观察物体”:1.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4.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综合应用: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三、教学措施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