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应急管理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应急管理培养方案

第1篇:应急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疗养院;急救应急预案;预案演练;护理质量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效地展开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它的制定对医疗护理安全尤为重要,而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疗养员的生命安全和疗养质量。因此疗养员急救应急预案的制定对疗养院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实施急救应急预案的必要性

急救技术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并能熟练操作的技术,无论是医院还是疗养院,随时都有病情突发的状况,只有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系统,完善应急措施,并保持常备不懈,经常演练,才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保证疗养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疗养院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保健措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伤病康复。疗养院内多数疗养员有慢性病而未细分科室,每个疗养科室都有各种不同系统的慢性疾病,如果医护人员的抢救实践经验不足,对突发事件的发生缺乏抢救经验,就会因病情耽误而导致严重后果。如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抢救治疗,患者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护理人员的能力是通过不断训练和时间积累而成的[1]。

为了保障疗养人员的安全,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急预案,可以高抢救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伤亡,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2]。同时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疗养员的生存质量。

实施急救应急预案可提高医护人员对疗养员医疗风险的认识,对疗养员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3,4]。

2 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施

2.1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各科室在医务处和护理部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各科室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救治能力和工作效率。

2.2 成立应急预案演练小组 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组员由各科室护士及医生组成急救小组,主任、护士长根据各病种突发的特点,制定演练内容,计划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角色配置,最后由护理部组织实施。

2.3 培训的主要内容 各种突然发作疾病的急救技术、门诊急救技术和护理人员应急状态下心理素质的培训。要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教材,有考核的标准,确保培训有效。

2.4 演练实施步骤

2.4.1 组织学习讨论 急救方案确定后,组织全体护士学习与突发事件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4.2 演练实景设置 针对疗养院实际情况,我院护理部在去年制定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持演练,整个演练过程、项目、内容、实景与临床抢救一致。由工作人员扮演病人家属,一名护士扮演病人,另一名护士接到家属呼叫后迅速实施急救程序。

2.4.3 加强急救现场的组织管理 使急救物资充足、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任务清晰,有效维护急救环境,保证急救护理的有效进行。

2.4.4 演练过程 演练时先由经验丰富、应急能力强、操作技术娴熟的护士做示范,然后三人一组根据灵活设置的不同急救场景进行急救演练,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操作完后召开会议共同讨论各组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这样不仅加深了大家对整个操作流程的记忆,也可以避免以后犯同样的操作错误。

3 演练考核

为了提高疗养院护士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培养过硬的急救操作技能,我院专门组织学习并进行考核,每个季度有负责考核的人员对每位护士进行一次急救操作考试,周而复始,护士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常操作能做到得心应手,遇到危重病人也能做到忙而不乱。练习这些急救操作技能,进行实地操作,不断练就基本功,提高了急救水平。

4 急救应急预案实施的效果

通过去年的急救演练,各科室的急救、操作时间及熟练程度均明显提高,也强化了护理人员急救知识和应急的技能。

5 急救应急预案存在的不足

(1)我院虽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急救预案,但由于此方案实施时间不长,还不够完善和规范,还有待进一步细化。(2)急救的技巧和争取急救时间的方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提高和改进。(3)疗养院医护人员的急救经验不足,综合素质还需要不断提高。(4)疗养院急救设备、药品的管理还不够到位,难以满足疗养员出现的种种应急抢救需要。

6 整改措施

(1)不断规范与修正、补充与完善急救应急程序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度。(2)加强护士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急救流程中的学习,并定期训练以使患者得到及时便捷的抢救。(3)重视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慢性病发作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4)鼓励医护人员多参加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学术交流;多开展急救演练,组织操作比武,通过综合理论、急救技能情景演练模拟考核,培养医护人员的判断、应急、沟通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5)医护人员应多与疗养员沟通,重视疗养员病情信息的反馈,定时给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及健康宣教,做到及时预防。(6)做好应急设备的有效性:各科室应保证急救物品与药品的充足,急救器械、药品要定点放置,每个护士应非常熟悉急救物品的位置,以便有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准备急救物品。保证数量的相对稳定,定期专人检查,过期及时更换,确保急救物品的有效性,应急物资的储备是事实应急预案的可靠保障。

7 预案实施后的体会

(1)快速:应用应急预案,规范和简化了急救流程,在紧急情况时可以快速反应,缩短了发病至抢救的时间,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5]。(2)沉着:急救应急预案实施后,医护人员在急救状况发生时可以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有效利用能力资源。(3)果断:对病情定性要果断,行动要果断。(4)细致:突出一个细字,抢救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看我们的急救应急能力是否经得起考验。抢救时对每个细节都要尽量询问到,以便判断病情。(5)全面:急救预案的演练是一个统筹安排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指导性和全面统一的安排,否则容易使抢救现场混乱,这是急救管理的重要部分[6]。(6)急救预案的实施,加强了急救现场组织管理,使救护中物资充足,层次分明,任务清晰,有效地维护了急救环境,保证急救护理的有效进行,也极大地提高了救护成功率。(7)提高了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使护理应急预案得到持续改进。(8)急救预案的制定不论怎么周详,只有反复演练,护士才能熟练掌握,在演练中才能发现预案的不足并及时修改,模拟训练的形式多样性提高了护士的心理素质、反应速度和综合应急能力,保证了急救现场有序和患者抢救及时到位。这是提高急救质量的重要保障[7]。

通过这次演练,我们对应急预案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医院的急救应急预案得到了一次全面检验,参加人员和科室对急救流程和突发事件处置办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为应对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分析总结这几次演练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沉着、快速、全面、细致、果断”是应急行动取得圆满成功的前提。急救应急预案在疗养院的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静芳,姚海琦.模拟急救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与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713-715.

2 黎原,曹德民,崔克范.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应急体系的完善.中国伤残医学,2007,15(3):106.

3 张亚卓,韩悦容,冯洋,等.我国急救护理发展的现状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05,21(2):52.

4 胡国清,饶克勤,孔振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初探.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173.

5 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4,4(6):17-19.

第2篇:应急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急救质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而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更是医院综合质量的重中之重,护士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水平和质量,进而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1][2]。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培养专科护士的重点,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急救工作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种抢救预案和应急预案外,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反应迅速的急诊护理队伍对急诊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当前急诊科护士素质培养进展、培训项目、内容与方法,为从事急诊科护士管理和培养提供参考。

1 培训项目: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判断能力、应急和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对保证急诊抢救的效果和质量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急诊护理队伍素质现状存在的思想素质不稳定、专业知识不扎实、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疲劳的普遍性、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王宏哲、张利岩、高歌等提出培训项目包括:(1)急救意识、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及急救操作技能的培养,(2)院前急救及急诊分诊、群死群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3)沟通技能和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4)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行为规范和礼仪的培养,(5)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6)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3-4]。

2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2.1 急救意识、技能,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2.1.1培训项目 张环英[5]等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式培训的方法中将卫生部的颁发的50项护理技术操作列入培训计划,再结合急诊专科特点,选定18项急救护理技术及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院前急救及急救分诊的培训、群死群伤及突发卫生事件的培训、综合模拟急救演练等。王力[6]等选择急救护理技术操作为徒手心肺复苏、电动吸痰、电除颤、深静脉穿刺,4项操作以《基础护理学技术操作程序、测评与考核》、《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统一操作及评分标准;模拟抢救演示包括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颅内高压综合症、外伤性失血性休克和羊水栓塞7种危急重症,均以《急诊护理学》为教材,统一抢救程序及评分标准。

2.1.2 培训方法及效果 目前,各医院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开展最多的是一些院内活动,几乎很少组织短期或长期脱产学习培训。贾胜欣[7]等采用体健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培训效果。许乐芬[8]等认为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方式普遍受到护士的认可和好评,增强了护士综合急救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护士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葛宝兰[9]等认为情景模拟和个案分析的培训方式应用于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无论在加强临床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还是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夏丽[10]认为应急预案演练的重点在与急救过程的整体协调与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是各项急救技术的整合。廖全全[11]等采用“社区―院前―院内急诊”三位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社区护士,结果首次培训、复训考核合格率均为100%;首次培训优秀率31.3%,复训优秀率75.3%,复训优秀率显著高于首次加强对急救技能的培训。定期复训,尤其是基本生命支持[12]技能的定期复训非常必要,这也是急诊医学界的共识。同时还应具备因其它特殊原因如:火灾、突然停电、停氧、停水等造成的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有力的保障[7]。

2.1.3 国内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式 国内对急救专科护士培养尚在起步阶段,主要以在智教育为主,培训基地为医院,安排急诊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授课,如2007年安徽省认定具有急诊转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医院有6家,江苏省论证评定的急诊护士培训试点基地的医院有2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承担了江苏省首届“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同时注重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合作,如上海创建了中医合作的急救人员培训中心,北京也正在创建与加拿大、香港合作的危急重症专科资格培训中心。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正确价值观能使人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2]。工作在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承担着抢救生命的重任,在心理上要有为患者忠诚献身的高尚情操,珍视生命,对不同民族、种族、信仰、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的人都要平等对待[13]。充分启发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业树新风,教育大家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忘奉献、不忘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2.3 护士语言素质及沟通能力培养:大多数急诊患者及家属都有急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对护士的语言非常敏感,护士在抢救操作过程中说话的内容、声调、态度、表情对患者及家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护士进行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加强护士语言修养和在紧急情况下恰当揣摩他人意图、把控和驾奴病人及他人的能力。使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用词恰当得体,语言表达清楚、亲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患者和家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交流气氛。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耐心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医院“实行绿色通道”,对医患紧张的情况,护士首先要保持镇定,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对不同情况、不同的对象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使患者和家属都得到满意的答复;另一方面,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掌握分寸,不要在患者面前埋怨、抱怨,所以语言素质的提高是减少急诊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14]。

2.4 锻造稳定的心理素质:急诊面对突发及应急事件较多,而酗酒、吸毒、自杀、他杀及恶性事故就诊时本身就带有法律纠纷,面对这种情况,情绪稳定性差的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造成抢救工作忙而乱,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护士心理素质的敏感性训练,锻炼他们在应急情况下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作为领导者应重视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加强关怀、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适当提高待遇,并通过制定一些确实可行的措施来减轻护士的压力,降低护士的疲劳程度,从而使抢救质量得到保证[15]。

2.5 加强法律和安全意识教育:法律在不断走向健全和成熟,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必然。然而目前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却落后于形势,在执业中不注意自我保护,为此强化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者迫在眉睫的任务[16]。通过对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规范各种文件的书写,时刻绷紧护理安全这根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患者的基本权利,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真正树立起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有效地堵塞工作中的漏洞。

2.6 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科研水平: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独特性的本质,是一个人通过培训能把信息资源应用到其工作中的能力。采用针对性讲授法、实例系统应用法、小组讨论法培养护士的信息素质[17-18]。为护士制定读书计划,指导他们有重点地阅读中外期刊和书籍,定期写小结;并逐渐培养他们在实践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整理资料,每年写1~2篇专业论文。同时加强对论文的质量把关,并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和创新。

2.7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19],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的医患关系已经逐步发展为“共同参与型”,在急诊工作中,医务人员不能仅仅将患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而更应该将他们看作是具有丰富情感和社会属性的人,真正关怀、体谅和同情患者,如果患者由于疾病的痛苦而出现不礼貌或蛮横的行为,医护人员应理解[20]。急诊患者一般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感情交流,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和相互信任的建立,彼此仅仅是治疗和被治疗的关系,因此,在急诊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更应注重对在职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当前倡导人性化护理的今天,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熟练的创造技能和丰富的护理经验,急诊胆识、应急意识,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稳定的思想状况、高度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敏感的信息素质。只有加强急诊科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才能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 裴少梓,包家明,赵燕.护士形象礼仪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6):1516-1517.

[3] 王宏哲.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J].医学信息,2010,23(10):316-317.

[4] 张利岩,高歌,王颖等.现代护理管理中如何提高人员与素质更新管理理念[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07-409.

[5] 张环英,张翠雁,卢秋香,等.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是培训的方法探讨[J].现代医院,2009,30(18):2186-2188.

[6] 王力,陈新怡,刘诗文,等,军队医院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6):98-99.

[7] 贾胜欣,吴景梅,张会然,等,体验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2-23.

[8] 许乐芬,王茂桂,陈慧,等,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48-149.

[9] 葛宝兰,常娜,杨海娥.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17-19.

[10] 夏丽。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42-43.

[11] 廖全全,张文武,王立军,等,三为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在社区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21):7-9.

[12] 沈洪,赵世峰庚炎.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自动体外除颤(AED)与除颤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4):253-257.

[13] 李欧,壬重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7.

[14] 比古丽森,沈艳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急诊患者职业素质培养的见解[J].健康必读杂志,2011,11(11):299.

[15] 陈丽花.急诊科护士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61-562.

[16] 黄秀金,许萱荷.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J].广西医学,2003,25(10):2065.

[17] 刘雪松,詹洁,李冬梅等.急诊科护理人员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9):53-54.

[18] 周满英.基于现状调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J].中医教育,2010,29(2):25-28.

第3篇:应急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一、政治思想和理论学习

思想上。能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工作。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严格执法,遵守各项纪律。

学习上。认真自学,积极参加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各种学习培训。今年,认真学习了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学习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并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参加“走基层、建台账、惠民生”活动,多次下基层了解情况和调研,解决基层的困难和问题;参与“伟大中国梦”的学习和大讨论,积极参加作风建设和“挂、包、帮”等主题活动。通过学习,提高了政治修养、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参加汉旺论坛,了解防灾减灾最新资讯,提高了防灾减灾应急管理能力。到郑州晶微科技学习地震监测台站仪器设备有关业务知识,全程组织参加《四川省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高级研修班》的培训,通过学习对分管的监测预报和监测中心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二、今年的主要工作情况

按照局党组分工,____年我主要负责分管应急救援、监测预报和监测中心的工作。

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分管科室、中心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应急救援工作

1.全面完成地震应急预案备案。截止11月底,全市已制定市级部门应急预案55个、各县(市、区)政府、部门、街道(乡镇)应急预案538个,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应急预案726个,全市3000余所大、中、小学地震应急预案建立率达到100%。

2.快速有效处置地震应急事件。____年2月19日22:17分,三台、盐亭交界地区发生4.7级地震和____年4月20日上午8:02分,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圆满完成各项地震应急工作,受到省局和市委、市政府表扬。

3.加强了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5月市防震减灾局向经开区旌东街道办天山社区配备了一批价值2万余元地震应急装备;5月31日举办了地震应急管理培训班,全市防震减灾系统50余人参加了培训;11月15日,罗江县开展了“第一响应人”培训,全县10个乡镇、12个社区、两个企业的防震减灾分管领导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共100余人参加了培训。

4.搞好应急演练和宣传。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大力开展应急演练和宣传。____年,全市在学校、社区、企业、机关、公共场所、乡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796场,参加人员31万人;举办地震培训147场次,27554人参加。5月10日我局与广汉市政府,在广汉市开展了地震应急预案演练试点,取得圆满成功,市委书记李向志参加对演练活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5.实施应急准备检查。10月21—23日,我们联合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应急办、市安监局对六个县(市、区)进行了应急工作检查。通过检查,有力的推动了我市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二)监测预报工作

1.注重地震数据的搜集、震情跟踪和宏微观异常的落实。制定了短临跟踪方案,落实宏观异常3次。

2.坚持震情会上和分析预报工作。全年共召开各类会上74次,其中周会商52次、月会商12次、半年年度会商2次,紧急和临时会商8次。

3.加强宏观员的管理和培训。协助罗江、什邡、绵竹举办宏观员和助理员培训。

4.完成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安装和培训。安装设备30台,培训70人。完成德阳市直属5个地震台站安装高清摄像监控项目的方案设计等任务。

5.成功举办“德阳市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高级研修班”培训任务。

(三)监测中心工作

1.搞好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实施天元地震监测台的建设;指导各县(市、区)地震综合技术系统的安装使用;指导什邡编写《什邡市地震前兆台网建设实施方案》和地震前兆台网建设项目的开展;培训罗江和中江地震监测管理人员;在中国局地壳所的技术支持下,将德阳白马台的BSQ型CCD数字倾斜仪进行升级改造,搬迁到中江县进行安装,并针对仪器的使用进行了相关培训。

2.加强地震监测台站管理。为了确保地震监测工作准确高效,先后制定了《地震紧急信息报送流程》、《德阳市地震监测设备管理办 法》、《地震台站临聘看护人员职责》等制度;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及技术规范做好24小时震情值班、地震速报和零报告制度,全年无脱岗、无漏岗现象、无安全事故发生;全年进行地震速报10余次,测震台网数据分析800余个,发送地震信息约100余次,全年无错报、漏报现象;为保障地震台站监测设施、监测环境安全和地震监测设备连续正常运行,每季度不定期地对市属地震台站监测设施、监测环境和安全进行了巡检,对设备进行了保养与维护,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及时排查和维修,并做好记录,全年进行仪器保养和故障恢复约20次。

3.做好地震数据收集和会商。认真完成了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工作,并按要求每天做好了工作日志。全年共完善数据目录文件15个、收集分析数据14万余组,其中测震数据约4.2万组(包括本地测震数据800余个),前兆数据约10万个,并保证了数据的连续性;按照工作流程绘制数据分析图件约900份;参加或召开会商并编写周、月、紧急和临时会商汇报共约60次;编写了《____年年中德阳地震趋势研究报告》和《2014年年度德阳地震趋势研究报告》;“川-08井”水温观测获得了全省“第一名”,另外还获国家局优秀奖2项,省局优秀奖2项,这是我市地震监测质量历史上获得的最好成绩。

三、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情况

____年,在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方面,本人能以身作则、认真履行职责,廉洁从政。主要表现在:

今年,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和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条规定”、省委“十条规定”、市委“十条规定”、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观看警示教育片、学习省纪委、省委监察厅印发的《忏悔实录》等。通过学习,使自己更加明确了应该怎样树立正气,怎样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党员领导干部。回顾今年以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照《准则》规定,本人较好地执行了《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认真遵守德阳市防震减灾局《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能够按党员领导干部标准从严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党的政治纪律,遵守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在廉洁自律规定和厉行节约方面,均没有违纪违规行为。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4篇:应急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

    (1)完整性。学校体育教育预案应涉及体育课程中所可能发生的应急处理中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内容,必须进行整体宏观的设计。而这就需要依靠体育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特别是相关专家的经验及智慧,为预案带来实质性全面的分析,首先拟定预案草稿,然后再广泛征求修改意见,最后讨论通过,正式定稿。这样可以使体育教育应急预案做到尽可能的完整与完善。(2)针对性。应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课程制定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措施,符合各项运动自身的实际实施,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单一的编写,这就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编写。(3)预见性。虽然应急预案无法预测事件的准确时间、地点、运动项目及规模等实际状况,但是必须尽可能的做到其预见性,以便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等。(4)可操作性。体育教育预案的可操作性就是指要求预案文本简洁明了,易懂规范,对于可能发生的危机落实到每个步骤的实施以及实施的个人,都要做出非常明确的安排,保证预案的有效性,以防止预案的空转现象的发生。(5)日常化。日常化是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将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日常的管理和预防工作,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及处理能力,提高预案的执行性,降低成本,为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提供相应的保障。(6)可修正性。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实际日常教学中,各种动态的变化都充满了相当大的变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预案的制定只是针对体育教育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的一种预测,一经制定,其自身的应变能力就受到了相当大的局限,因此,预案的及时修正完善亦成为日常预防中的不可或缺的工作。

    学校体育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预案的制定

    (以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学校体育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制定的应急预案,不同于地方制定的应急预案,是以避险逃生远离伤害为主,灾前准备和灾后自救相对来说都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应对地震来临的瞬间,学生如何做才会安全撤退,减少伤害。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如下:第一步: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领导整个地震应急预案工作,组长由分管安全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体育教研室主任,成员为各年级体育老师,各班班主任和班长。第二步:设立信号指挥装置。在每层楼梯口悬挂大功率警报器,设置声音长短,用于报警和有组织地撤退。第三步:确定逃生场所,选定撤退路线。第四步:成立应急保障小组,保障逃生路线上有人员摔倒后造成二次伤害。第五步:成立紧急救援小组,用于抢救受伤的学生。地震应急预案图如下(图略)

    体育教学进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

    分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生只是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是为了确保这个部分的安全,而制定了整个为之服务的应急预案,学生这个部分在应急预案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培养哪些素质,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对整个应急预案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地震预案为例进行分解:地震来临:不能慌张,心理素质要好,并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应急预案知识。警报拉响:不能一窝蜂破门而出抢跑,要听指挥,大局观念强。学生撤退:一要跑得快,体能要好;二要跑得对,头脑要清醒。撤退过程摔倒:不能出现踩踏,要及时停住,由保障应急人员将伤者抬走,要相互关爱和配合。紧急救援:出现伤口出血或者学生休克的现象时,要懂得伤口包扎和人工呼吸等技能。学生素质技能要求如图:(图略)设计应急预案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课堂情景模式本课堂采用九大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发生事故后逃生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其中设置了种种障碍,从中让学生体验和提高在现实社会里与紧急救护的逃生有关的身体活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责任感以及相信他人的能力。(1)集队逃生。该情景培养学生快速集队,离开室内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室内静止或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听到教师发出信号后,有秩序、不惊恐地快速集合,并疏散到操场中央,体育委员整理队伍,并向教师报告到场人数,包括伤病、见习学生情况。(2)“帮扶”逃生。该情景注重培养学生们互相帮助,集体逃生的能力。当听到教师发出的信号时,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每组均带伤员。要求全组同学帮扶受伤的队员通过障碍逃生,对伤得较重的同学则采用海绵垫担抬到指定地点,以最快完成的一组为胜。(3)过“巷”逃生。该情景培养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同学们原地坐着或者在地上躺着,当听到教师发出的信号时,要快速起来,以快速跑的形式,有秩序、有纪律地通过狭窄的通道,不能互相推踏,要互相帮助最先到达指定位置的组别为胜。(4)“寻门”逃生。该情景培养学生集体快速寻找通过狭道。当听到教师发出的信号时,学生在预先设置好的3个通道中选择一个,寻找逃生之路。每一组学生在寻找逃生之路时必须找到了可以通过的通道,才能全组安全通过并到达指定地点。在寻找通道前各组同学互相商量,互相协作,以最快的速度寻找逃生之路。(5)快速爬行。该情景培养学生在狭窄通道情况下快速爬行前进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草地或者在体操垫上爬行10m。记录每个学生所用的时间,以平均时间最快的一组为胜方。(6)障碍跑。该情景培养学生通过障碍物的能力用纸箱、凳子、栏架、标志物等组成多个障碍物,分布在50m的距离内,学生按要求快速通过(跨过纸箱、跳过凳子、钻过栏架、绕过标志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得违反规则,否则该组成绩为零,准确计算每组所用的时间,最快而且没违规一组为胜。(7)爬杆。该情景培养学生攀爬的能力。要求每个学生手脚并用爬2m多高的单杆,可用彩笔标明尺寸,便于学生爬行。同时地面上铺上厚海棉垫,防止学生摔下受伤,能爬到顶的学生为满分,不能行进的为零,其余为4分,累计计算。多分组为胜方。(8)合制简易求救信号。该情景培养学生在所有逃生通道均被堵塞或中断的情况下,能自制简单的用具,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该情景在室内进行,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室内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制作;如利用扫把敲击桌椅而发出有节奏的求救声;利用窗帘布在上面用粉笔写上“SOS”再吊出窗外进行求救等。制作得最好或最能引起注意的一组为胜。(9)拓展训练。该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注重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帮助,要求每组挑选一位同学或者轮流的形式进行。当听到教师的哨声的时候,被挑选的同学站在桌子或椅子上,以自动后倒的方式倒下来,而其余同学则在桌子周围双手接住或抱住该同学,要求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在地上放置厚海绵垫。

第5篇:应急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测评关:从组织战略到素质指标

确定关键胜任素质指标

围绕国网四川公司十二五规划中“大电网、大枢纽、大平台”的电网发展目标和“12751”公司发展目标,以现实工作任务和趋于未来导向的工作要求为培养基准,2013年青年干部培养项目从公司的战略规划出发,将组织的战略要求通过高层问卷调研提炼为带领团队、责任意识、执行能力、合作意识、目标导向等7项个体能力指标,以此构建出四川电力青年干部的“关键胜任素质指标”及相应的权重分配,如表1所示。

基于测评指标的能力分析

“关键胜任素质指标”构建后,由测评专家针对指标所包含的关键行为进行剖析和定义,并由此生成结合电网岗位工作案例的在线测评题库,对每位学员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管理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优劣势分析。测评结束后,由系统自动生成群体及个人的测评结果报告。报告从学员的胜任系数角度,通过对所选指标的精确计算,根据群体的能力短板得出培训建议,从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如表2所示。

基于测评结果的培养方案

针对测评报告的发展建议,在项目设计上以提升团体能力短板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个人的职业发展设计培养方案。以测评结果和培训需求建议为基础,结合国企干部的专项素质要求,分别从党政素养、管理技能、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课题调研五大模块设计内容。同时,按照“双螺旋”设计原则,除了课堂学习外,根据培训内容在每个模块安排了专题研讨、学员论坛、案例研究和贯穿始终的训后行动计划,形成不断循环的学习模式,见图1。

通过管理者胜任素质测评与能力分析,将组织要求提炼为可操作的素质识别系统,从而有针对性地辨别出学员群体的能力水平和提升方向,通过针对性的培养过程实现组织要求到学员能力的培养转化。

培训关:从素质指标到能力转化

设计系统、有针对性和新颖的培训方式是实现能力转化的关键,也是项目设计实施的重点。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和设计上培训中心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双螺旋”设计原则从主体学习方式和辅助学习方式系统整合了课堂学习、课题研究、实战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打造从素质指标到能力转化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如图2)。

主体学习方式

(1)以素质指标为基础设计课程

在课程设计上,从7项能力指标出发,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操作实践,管培中心确定了党性教育、管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等4个方面的培训课程,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夯实其基础管理能力,提升学员的专业储备。针对课程讲授模块,管培中心共组织了5个单元的集中学习,再结合相应的课程转化活动(如针对学员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在学习“企业危机处理与媒体应对”的基础上,同时设计了新闻会实战演练活动),形成了从知识到能力的学习圈。

(2)以能力转化为导向设计实践活动

应急抢险演练:实战操作提升业务能力。近年来,四川省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做好电网维护,保障电力供应已成为常态工作的一部分,应急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自然成为衡量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指标。在2013年青年干部培训中将应急抢险演练作为培训学习的重要部分,组织学员在国网成都龙泉湖应急培训基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全封闭式应急演练。以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为主,重点围绕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推演、应急避险与逃生、水上救助训练、应急驾驶技术等4个方面进行重点演练,并模拟自然灾害进行了4D灾害仿真救灾体验。

新闻会:理论学习转化工作技能。以提升创新意识、培养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为目标,学习设计在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更加注重技能的实操运用。通过模拟新闻会,聘请新闻媒体专家作为指导,由学员分别扮演新闻发言人和记者,分别就双流机场停电、智能电表负面报道、大面积停电、抗洪保电等棘手问题进行现场模拟问答。为达到更好的实战效果,整个新闻会还进行了全程摄像并同步播放在教室的大屏上,让全体学员完全置身于新闻会的氛围之内,零距离观察、感受自身和模拟人的不足与优势。“新闻”结束后,对照视频,由专家进一步对学员的仪表着装、口语表达、体态语表以及礼仪、礼节、礼貌等方面进行点评。通过情景模拟,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提升新闻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学员讲坛:实践交流传播管理智慧。根据成人学习的“7-2-1”规律,成年人的学习有20%来自于人际互动,即依靠他人学习获得。因此,在学习项目设计中要纳入多样化的评价、团队互动反馈、小组研讨等方式,保证学员在学习中有更多的交流,相互学习。项目开始前一周,管培中心要求所有参训学员根据各自的管理实践经验撰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工作案例,收集完成后由管理专家和主管领导挑选出最具典型性、经验性的正反案例作为交流素材。培训开始后通过举办“学员论坛”,让案例的亲身实践者经过“现场访谈-经历回顾-观众互动-价值提炼”的分享流程,将个人的感性回忆和理性认识经过沉淀梳理,凝结为智慧的结晶,在交流管理心得的同时也为其他学员提供借鉴和反思。

辅助学习方式

在主体学习方式之外,项目中也加入了多样化的辅助学习内容以实现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1)党性反思

党性修养作为国企干部的一项重要素质,却向来因为培训方式的单一而难以有效评估培训效果。2013年青干项目中,管培中心在党性修养模块的学习中创新性引入了廉洁教育基地参观和党性材料分析作为党性反思教育的学习途径。在廉洁教育基地参观中,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分析让学员在亲身体会党的光辉历史和反腐斗争中,也直观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真实的腐败案例,敲响警钟的同时让大家深刻反思公仆的使命与价值;廉洁教育基地参观结束后,再进行马列主义和形势政策类的课程学习。最后学员们在参观和学习的心得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从个人剖析反思、提升目标和行动计划的角度撰写党性分析材料。通过看、听、写、思的党性反思过程,让例行、枯燥的党政培训真正变成一个触动内心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成长过程。

(2)主题活动

正式培训之余,培训班也相继开展了“高管面对面”、“篝火晚会”、“篮球友谊赛”等主题活动,丰富学员们的业余生活。同时,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也加深学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在“高管面对面”中,管培中心邀请了省公司的党委书记为大家做了“传授方法,启迪思路”的学习工作心得分享,通过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深入浅出的为学员在工作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问做出了解答。学员在向高层领导近距离取经的同时,也为大家明确工作方向、打开学习思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而在课外活动中,管培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登山、垂钓、篝火晚会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学员们的学习生活。

(3)多样化自主学习

学习之余,管培中心也在项目中组织开展了“学术沙龙”、“论文撰写”、“爱心园地”、“经典阅读”等自主学习活动,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经典阅读”中,学员们选取了《旧制度与大革命》、《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管理的实践》等政治历史和管理学经典著作,通过组织读书自习,大家共同学习、拓展视野。“学术沙龙”中,分别组织了“电网行业发展”、“政治历史专栏”等自由交流专题,为学员提供展示自己平台的同时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通过多样化的自主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起学员们的人文精神。

实践关:从能力转化到行动落实

无论培训还是学习,唯有行为发生改变才是培训学习的价值衡量标准。正如本期青干班的班训——“德才兼修、知行合一”一样,通过培训改变行为成为本次培训的落脚点。

课题调研:实践检验成果

以课题调研检验学习成果是2013年青干项目又一大特色。国网四川公司主要领导高度关注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在紧密结合公司当前工作重点的基础上,圈定了5个专项调研课题,通过调研来锻炼学员、检验学习成果。人董部和管培中心认真落实公司领导指示,根据学员的专业岗位将学员分成5个调研小组,分别以“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专项成本使用、行风建设、集体企业管理、县供电企业管理”5项课题为主线,利用培训契机深入基层收集资料、形成调研思路、工作方式和计划安排,并就各自所做课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操作方案和行动计划。

通过专项课题调研,将焦点直指基层工作,聚焦于企业管理运营中的实际问题,借助群体智慧发现问题,在研究探讨过程中探索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措施,从而为省公司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通过课题调研,还锻炼了学员的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了青干班的学习成果。

行动计划:促进行为改善

2013年青年干部培训在以行为改变为目标的评价导向中,在以往成熟的评价机制基础上建立了“1+1”行动计划成果转化机制。即在培训结束后引导学员结合学习实践内容,按照SMART原则制定1个针对组织工作改善的行动计划,1个针对个人能力提升的行动计划。通过行动计划制定,实现从能力转化到行为改变的过程。

培训结束后,管理培训中心将所有学员的行动计划表收集备档,每份计划学员本人、培训中心、学员主管上级各持一份。主管上级定期根据计划表的时间节点对学员的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并作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管培中心。管培中心将在训后6个月内对参训学员进行行动改善的回访。对于计划落实到位的学员,管培中心除了作为“优秀标杆”在公司系统内推广宣传外,还将于来年的青干班中邀请优秀学员分享心得、传递信心、激励后来者。

第6篇:应急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船舶防污染管理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10-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尤其是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海事管理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航运发展、保护海洋环境和内河水域环境、维护国家和海洋权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适应海事新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1]、应用型的海事管理人才是加强我国海事管理与监督的关键。船舶防污染管理课程自海事管理专业设立之初就开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是,航运业的迅猛发展对船舶防污染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海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亟需对该课程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

1 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 我国船舶防污染管理面临形势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海域的海运量逐年大幅度增长;海运量的增加加大了我国海域船舶通航密度,加剧了海域通航环境的复杂性,使船舶发生溢油污染事故风险不断增加,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2]这些情况显示我国船舶防污染管理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从高等教育阶段对未来从事海事管理人才加强船舶防污染管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2 有关国际公约履约的要求

《MARPOL73/78》防污公约、《2001年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国际公约》《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国际公约》《2000年有害和有毒物质污染事故防备、反应和合作议定书》以及《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等有关国际公约的全面生效,对于海事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使学生了解掌握国际防污染管理的最新动态,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1.3 有关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或修正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港口码头溢油应急设备配备要求》(JT/T451-2009)等多部防污染相关的条例、规定。授课内容应紧跟国内法律、规定的变化,以便学生掌握国内防污染管理的具体要求。

1.4 实验条件的改善带来的变化

海事管理专业危机管理实验室已于2013年建设完毕,其中的溢油漂移与应急反应系统可解决船舶防污染管理应急模拟部分的实验,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做出相应调整。

2 船舶防污染管理课程内容改革

2.1 根据相关国际公约履约要求对内容优化

国际船舶防污染管理方面,在原有教学大纲体系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优化知识模块的学时分配,如:缩减“船舶与污染介绍”内容,着重更新和补充“港口国防污染设备、文书及原油洗舱操作检查要点及压载水管理”等教学内容。

2.2 根据相关国内法律法规要求对内容优化

国内船舶防污染管理方面,结合最新出台的条例、规定,适当增加了“船舶油污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事故处理;国内油污赔偿基金、油污赔偿机制;海上溢油检测、海上溢油处置及港口、码头应急设备配置等相关内容。”

2.3 根据实验实践环节变更对内容进行优化

溢油漂移与应急反应系统的建成为海上溢油应急模拟提供了充分条件,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国内外溢油应急模拟方法的介绍,并增设了10学时的实验课程,在生动展示海上溢油行为动态的同时培养学生制定溢油应急决策预案的能力。

船舶防污染管理是海事主管机关主要管理工作之一,而船舶防污染检查亦是港口国检查中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切实直观了解船上的防污染设备、防污染文书、防污染操作及港口防污染检查程序,教学实践环节增加了4学时(一天)的船上现场教学。

3 船舶防污染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不可能或缺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本文对课程建设研究的过程中,着眼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实施“三位一体[3]”的教学方法,即“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4]”。

3.1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在对原有多媒体课件优化的基础上,着眼于改变原有单一的PPT课件讲授的模式,引入Flash等其他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信息量等;同时,注重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有机结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在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上,都得到了改善,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专家组的好评。

第7篇:应急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危化企业;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应急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5.23.069

1 危化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是导致危化企业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危化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法人文化水平不高,盲目追求眼前利益,不重视安全生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而且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未经过安全培训就进人工作岗位,不熟悉相关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对工作场所危险源认识不足,极易由于操作不当发生危险事故。发生危险时容易慌乱也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措施。危化品企业工艺流程复杂、工艺参数多、自动化控制程度高、操作要求高,由于人员素质不高导致的误操作是引发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导致危化企业安全事故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产设备不合格。生产设备是危化企业进行日常运作的起点,由于危化品本身存在易燃易爆易腐蚀的特性,企业的生产设备长期与具有腐蚀性的介质接触,加之缺乏合理的保养与维护,就会造成生产设备的老化和质量降低。生产设备未达到安全标准,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生产过程管理是危化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最复杂也是最难以控制的管理环节。目前,我国很多危化品生产企业缺乏对生产现场的监控,没有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事故进行预防性的控制;生产过程中对一线操作员工起到制约作用的安全管理条例不健全。此外,众多危化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过低,对生产过程的监控手段不足,导致安全事故突发时应急反应滞后。

(4)应急事故响应机制是危化企业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企业平时的应急培训及演练并不充分,导致从业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不足。加之企业缺乏应急预案的设定,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容易自乱阵脚,现场的应急处理比较混乱,错过最佳的事故控制时机。

2 改进危化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面对危化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是针对劳动安全进行的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工作,即运用安全的组织、制度、方法手段对劳动安全进行一系列管理。安全管理涉及企业全局的工作,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方面,需要实行全员、全过程的管理,需要企业各级领导和职工以及各部门、各方面分工负责去做。因此,在危化企业改善安全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要做到投入的平衡,切忌出现佩尔兹曼效应。

危化品生产涉及了人员、设备、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问题,因此,本文的危化品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是建立在信息化系统基础上,从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应急事故响应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危化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据统计我国危化品安全事故中,70%~80%是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员工招聘。危化企业在招聘员工的环节务必严格把关,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种一定要有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才可以聘用,不可为了完成招聘任务而放宽招聘门槛,对于员工从业的硬性资质如操作工准操作范围、相关的从业年限、身体健康状况等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务必在招聘环节从源头上控制招聘员工的素质。

(2)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以及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从业人员在录用后,首先要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使其熟悉相关的操作要领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加强对生产场所的危险源的认识,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其次还要进行应急逃生培训,这样在事故发生时才能及时地应对,避免事态严重。

(3)后续教育。安全教育的警钟需要长鸣,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的继续教育,定期的安全培训可以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培训学习。培训结束后对从业人员进行书面考试检查,确保安全培训的效果。后续教育还可以与当地的高校合作,定期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组织员工参加高校的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2.2 改善生产设备管理

(1)设备购置。在设备购置方面危化企业一定要挑选优质的设备供应商,保证设备的具有良好的运作能力和安全性能。

(2)日常检查。定期的设备检查是设备保持优良性能的前提条件,注重设备的日常检查,建立合理的检查制度,确保生产设备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并进行详细的检查记录。对于影响设备安全性能的关键部位更是要进行经常检查,发现异常及时修理。

(3)保养维护。设备的保养主要是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保养标准进行定期的保养维护,对于超过使用寿命的设备及时进行报废处理。

2.3 科学管理生产过程

(1)预防性风险控制。在生产开始之前,企业应该安排专业人员根据生产产品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具体的作业活动等相关因素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法进行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将部分可控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将高风险的操作流程和事故敏感点进行记录,并汇编到企业的安全手册中,通过培训等方式告知操作人员注意事项和防范措施。

(2)生产过程监控。由于危化品生产过程中危险性大,危化企业应当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监控摄像头要能够将生产一线的操作情况拍摄出来,并通过网络将信息实时传输至监控室,使监控人员可以密切掌握生产情况,并能够强化操作人员的自律能力,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2.4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1)建立专门的应急工作小组。建立专门的应急工作小组,有助于危化企业更有效率的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处理以及救援逃生。应急工作小组应该明确成员的组成以及职责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一旦事故发生,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迅速开展事故处理工作,带领员工进行救援逃生。

(2)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危化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生产的危化品的化学及物理性质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不断地完善。对于重大的节假日或者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也要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还应该定期组织事故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实际的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第8篇:应急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一、背景

近年来,各级卫生部门不断加大卫生应急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形式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全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卫生应急培训体系和制度正在建立,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地区对卫生应急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二是卫生应急培训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不规范,培训工作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三是培训工作缺乏分类管理,重点不突出,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期和社会转型期,自然灾害频发,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多,卫生部门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任务日益繁重,做好卫生应急培训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应急培训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卫生应急队伍,是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突出人才优先,强化以用为本,坚持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分类培训、注重实效、提高能力的原则,以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以专业机构人员为重点,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加快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业务精湛、反应迅速、作风过硬的卫生应急队伍。广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卫生应急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氛围。

(一)统一规划,明确责任。根据全国卫生应急培训工作总体规划,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依据各自职责,制订本辖区培训规划和实施计划。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培训对象,组织实施培训和演练。

(二)建立体系,完善功能。逐步建立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卫生应急培训体系。依托具备相应条件的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大专院校,添置必要的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国家和省、地市三级卫生应急培训演练中心,开展系统化、标准化的培训工作。分层分类培养卫生应急专业师资,满足常态化的培训工作需要。

(三)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加强培训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培训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针对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实现培训演练与卫生应急实际需求的有机统一。

(四)突出重点,分类培训。以培训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和卫生应急专业队伍为基础,以急需的指挥决策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为重点,以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分级分类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三、目标和指标

到年,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中应急处置和医学救援相关人员培训3.5万人。经过全面、系统培训和演练,使各级卫生应急人员的应急意识明显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使社会公众的突发事件防范意识明显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明显提高。

(一)培训卫生应急指挥决策人员1700人。到年,完成50%;到年,完成100%(包括国家、省级、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控、医疗、卫生监督机构负责人1000人,各类卫生应急队队长200人,国家和省级卫生应急专家500人)。

(二)培训部级和省级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骨干3500人。到年,完成30%;到年,完成100%。

(三)培训基层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骨干30000人。到年,完成50%;到年,完成100%。

(四)普及社会公众卫生应急知识。以县为单位,到年,覆盖率城市居民达到60%,农村居民达到40%;到年,覆盖率城市居民达到80%,农村居民达到60%。

四、主要任务

(一)培训体系建设。依托具备相应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到年底,建成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四个区域的部级卫生应急综合培训演练中心;到年底,建成西南、西北、东北三个区域的部级卫生应急综合培训演练中心。充分发挥部级卫生应急区域性综合培训演练中心的作用,开展国家卫生应急队伍、部级和省级师资的培训演练工作。

到年底,各省(区、市)要建成一个省级卫生应急综合培训演练中心,主要承担省、地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和师资培训演练。地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托1-2个综合实力强的医疗卫生专业机构建设本辖区培训演练中心,负责培训卫生应急专业技术人员和承担社会公众宣传教育任务的师资。

(二)培训大纲和教材制定。根据新时期卫生应急培训工作需要,结合近年来汶川、玉树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实践,卫生部组织制订卫生应急培训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卫生应急管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中毒事件处置、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卫生应急准备等系列培训教材。同时,加强视频课件、多媒体、电子图书等类型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各地应当结合本地突发事件发生特点和规律,组织编写应急预案库、事件处置案例库、处置流程、技术方案等辅助培训教材,编制卫生应急公众宣传教育材料,提高卫生应急培训效果,提高公众卫生应急知识普及率。

(三)卫生应急人员培训。

1.卫生应急指挥决策人员。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重点培训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及疾控、医疗、卫生监督机构的管理人员,各类卫生应急队队长,国家和省级卫生应急专家。5年内累计培训3个月、国际交流活动1次。采取理论授课、考察交流和模拟演练等培训方式,通过系统培训,熟悉国家政策法规,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方法,提高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指挥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2.部级和省级卫生应急技术骨干。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重点培训国家和省级疾控、医疗、卫生监督机构专业技术骨干,各类卫生应急队成员,以及承担卫生应急任务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每年至少培训2周,每支队伍至少实战演练1次。采取短期培训、进修和现场实战演练等方式,通过加强卫生应急法律法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新知识、新方法的培训,全面提升部级和省级卫生应急技术骨干现场调查、处置和技术指导等能力。

3.基层卫生应急技术骨干。省级和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重点培训地市级和县级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社区卫生、精神卫生、采供血等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骨干。每年至少培训1周,至少开展应急演练2次。采取理论授课、在岗自学、案例分析和现场演练等培训方式,通过加强应急准备、现场处置、风险沟通等知识培训,使基层卫生应急技术骨干掌握卫生应急预案、技术规范和标准,熟悉卫生应急专业知识、理论、程序和技能,提高风险沟通、现场调查分析和现场处置等能力。

(四)全员培训和知识普及。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内医疗卫生人员卫生应急知识全员培训。同时,要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和宣传栏、张贴画等形式,以街道、社区、乡村等基层群众为重点,以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以及灾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大力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防范意识和灾难自救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从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卫生应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卫生应急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重点人才要纳入省级卫生人才培养计划。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圆满完成,全面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二)加大投入,实施项目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紧缺人才开发工程卫生应急专门人才培训任务,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将卫生应急培训演练经费列入年度部门预算,保障卫生应急的人才培养、专业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演练中心建设和教材开发等需要。要实行项目管理,分年度安排经费,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监管,确保各项卫生应急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第9篇:应急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院所台合作 地质工程 人才培养

一、防震减灾行业需要大量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防震减灾事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防震减灾人才培养是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实现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保证。人才短缺,特别是适应地震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短缺,已经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举措,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防震减灾行业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的先进技术系统。当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的关键,需要一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需要与地质工程相关的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震害预测与损失评估、地震区划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地震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地震科学技术发展,地震科技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增加,地震技术手段不断改进,防震减灾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对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涉及到地质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参与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需要的此类人才越来越多。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是改善防震减灾队伍学历结构、提高科技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防灾科技学院以培养防震减灾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学院成立30多年来,培养了大量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中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其中,地质工程专业始终是防震减灾工作中起到骨干作用的专业学科方向,其服务面向的针对性极为明显。学院其他学科方向、支撑条件总体上是为服务防震减灾行业的地质工程学科配套的,具有典型的“举校体制”特征。多年来防灾科技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防震减灾全行业办学,是防灾科技学院的又一鲜明特色。多年来,防灾科技学院和防震减灾行业各研究所、地震监测台站、任务型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通过行业合作的有效机制将教育资源与行业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及硬件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全行业办学的良好局面,为行业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

二、院所台合作是培养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2005年10月,中国地震局专门下发了学院与局属单位产学研合作的意见(中震人发〔2005〕103号)。在“中国地震局政策引领、防灾科技学院牵头、局属单位合作”的行业合作机制下,签订了有关师资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内容的合作协议,建立了行业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学院、行业研究所、地震台站共同努力,实现了“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效果”。

(一)利用行业资源,构建具有防震减灾特色的实践教学系统。

在局属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学院引进行业先进技术和仪器,自建或共建了一批实验室和地学基础实习基地。近3年,学院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与行业任务型事业单位和省局在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上达成多项协议,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系统。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共享中国地震监测网络的地震监测数据。这些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业内专家参与,强化防震减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学院聘请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行业需求。

学院多门专业课由业内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主讲。专业教师与行业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编写防震减灾特色教材18部。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半数学生在行业合作单位毕业实习,13%的学生是在地震监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岗位上顶岗实习,使学生较早地认知岗位性质、熟悉业务内容。学院建立和完善了本科专业的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的“双导师”制,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是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学院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行业内毕业生质量调查,听取合作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规格需求的建议和意见,用以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现有7位教授在中国地震局所属研究所担任研究生导师,3年来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进一步加强了对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格的了解,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

(三)促进深度融合,建立培养过程的互动机制

寻求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和利益的结合域,促进深度融合,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已成为学院、行业内研究所以及地震台站的共识。

在培养过程和环节上,我们了打破校内校外的边界、课堂与现场的边界、学生身份与地震台站工作人员身份的边界,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院所台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选配教师、共同实施与考核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我们将地震监测预测工程人才应经历的培养环节都贯通安排,充分利用不同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实现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践体验为主的行业培养有机结合,建立了产学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培养计划与用人机制实现深度融通。

在条件建设和资源利用上,以产学研互促共赢为目标,共同建设体现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共同培养工程型教师,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并建立明确的责任分担和成果共享制度。

(四)依托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依托中国地震局“强震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震害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和“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等重大项目,学院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等10余个局直属单位和部分省地震局开展了合作研究。我院地质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参与了地震监测数据处理、野外地质调查、建筑物震害调查、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等工作。

近3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防震减灾社会服务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首都圈城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中,我院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土木工程等专业200余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承担场地条件调查与分析、地质填图、活断层调查、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等工作,得到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攀西地质大队等项目合作单位的高度评价。

学院每年投入20万元,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中多数学生创新项目得到校内外导师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支持,独立完成项目。地质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开发和区域应力场计算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通过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和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

(五)结合地震事件,增强师生从事防震减灾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汶川、玉树地震后,学院先后选派40余名师生参加了现场应急救援和科学考察。参加现场工作的教师和行业专家以亲身经历和丰富资料,向师生解读地震前兆、发震构造、震源机制,描述震害调查和应急救援的过程,总结现场工作成果和经验。日本3・11地震发生后,学院邀请现场应急救援专家、核安全地质专家,日本和台湾地震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学院每年还组织学生参观唐山地震遗址。学院成立了我国唯一一支大学生志愿者地震应急救援队,每学期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基地接受训练。学院每年在国际减灾日、我国防灾减灾日和学院的防灾减灾周开展防灾知识宣传和地震疏散演练。学院将地震事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及时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极大提高了学生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建设院所台合作培养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管理机制

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逐步构建适应面向防震减灾行业“院所台”联合培养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管理机制。

(一)管理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学院和行业合作单位联合培养机制,完善“中国地震局政策引导、防灾科技学院牵头,行业各单位参与”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组织构架、人事制度改革、合作项目运行等方法途径保证合作双方建立牢固的人才培养格局,促进合作关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学院设置“中国地震局行业合作教育办公室”,负责行业合作单位的各项协调工作。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学实施、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制度系统和管理队伍,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学生工作、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形成院系两级管理模式。

(二)人才支持机制。

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导师要进行两个“全过程”指导,即专业培养方案开发、理论教学、实习教学、项目研究、学位论文、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指导和学生入学、学习、实践、科研、就业的学习全过程指导。设立校内外导师岗位津贴,鼓励校内外导师的双向交流。

(三)条件建设机制。

根据中国地震局批复的《防灾科技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每年投入1500万元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与地震应急救援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建设校内地质工程实验及研发平台;投资1000万元建设三河―平谷地区、蓟县地区防震减灾基础教育实习基地和高水平科学实验场等。学院与合作单位每年共同投入100万元设立合作基金,进一步推动仪器设备、数据、图书资料共享,充实工程项目案例库,促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

(四)质量评价机制。

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招生考核标准、校内学位授予标准以及学生学籍学位管理等管理制度,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建立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业主讲教师资格标准、导师资格与考核标准,强化过程管理。

完善外部质量监控机制。主动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研究生主管机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督指导,引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开展行业调研、专业定位分析、校内教学评估、毕业生调查评价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