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范文

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精选(九篇)

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

第1篇: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范文

为何评?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工作、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教学成果作为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是教育工作者们经过多年艰苦实践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创新性。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现阶段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主要集中在教育质量上。因此,着力推进我国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与路径选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更加重视研究与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职业教育要推进校企合作,坚持市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教育要实施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工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针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补齐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推动全面协调发展。

2014年,部级教学成果奖继在高等教育领域成功举办六届后,首次以国家奖的名义扩展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域颁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进一步强化各级各类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不仅有利于激励广大教师长期投身教学一线,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也有利于系统梳理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共享改革创新经验,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怎么评?公平公正基础上突出实践性、创新性

评审是部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教育部在《关于开展2014年部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对评审原则、评审标准、评审方式、评审组织、异议处理等做出明确要求,评审要经过网上初评和会议终审阶段,强调专家评审,加大公示力度,加强社会监督。

在评审过程中,基础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严格实行“管评分离”,评审工作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具体实施。中国教育学会架构了评审专家委员会、网评专家库、会评专家组三级评审组织,在专家遴选过程中,强调权威性、代表性和专业性,兼顾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比例的平衡。最终,从全国遴选出1600多名专家建立网评专家库,从中随机抽取800多人参与网络评审,成员覆盖29个省份。会评阶段,会评专家组成员100人,覆盖23个省份。

职业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在评审标准上,着重考察申报项目是否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办法;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推广效果。评审流程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所有环节结果均由评审专家票决产生,保证了客观性和公正性。

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兼顾高等教育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成果。在同等水平情况下,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和一线教师倾斜,优先奖励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和实验实践教学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所取得的成果。

2014年部级教学成果奖分析

2014年部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3个层面的具体获奖情况是:基础教育类特等奖2项,一等奖48项,二等奖367项;职教类特等奖1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高教类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

部级教学成果奖评审政策的变化

从7届教学成果奖励的目的来看(表1),1997年以后的奖励目的尽管没有明显变化,但仔细分析仍略有调整。1997年的《办法》强调“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充分肯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成果,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2005年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实践”和“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9年则进一步强调“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表1 教学成果奖评审目的分析

年份 目的

1994 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1997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充分肯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成果,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2001 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2005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9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聚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

2014年评选出的部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类,共有1320个项目获奖。其中,经国务院批准5项成果被评为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批准,148项成果被评为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67项成果被评为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纵观各领域教学成果,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教育领域的获奖成果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切实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致力于破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难点问题,三是体现了综合改革的思路。许多优秀教学成果坚持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些成果致力于破解素质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德育问题、评价问题、育人模式改革问题,探索出一条条教育教学的新路子。

(2)在职业教育领域,则涌现出一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如针对重技能轻素养问题,有的成果探索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深化了职业素质培养的内涵。还遴选出一批注重中高职乃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衔接的成果,对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培养通道进行了有益探索。

(3)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始终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命题。2014年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特等奖成果均聚焦于此。据介绍,在评选标准上,本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评审,着重考察成果的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和示范性。聚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回应时展的新要求,成为获奖成果的显著特征。

奖励的范围和数量均有大幅增加

1994年国务院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对申报成果提出了3个条件:第一国内首创的;第二,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第三,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1997年以后对奖励分等提出了具体标准:特等奖要“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特殊贡献”,一等奖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等奖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4年各奖励等级的标准是:特等奖应“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特别重大突破,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一等奖要“有重大示范作用,产生重大成效和较大影响”;二等奖要“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产生显著成效,发挥重要示范作用”,并且要求特等奖和一等奖成果应不少于4年的实践检验,二等奖不少于2年的实践检验。从各年度教学成果奖分等评审标准来看,在评审标准越来越严格和具体的形势下,获奖成果数量逐届增加,本届获奖成果更是大幅增加(表2)。这也体现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指引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实践,针对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将改革创新的理念落到实处,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

能源电力类成果获奖情况

在2014年高等教育类部级教学成果中,有关能源电力类的教学成果(表3)共计11项,职业教育类有3项成果(表4)获得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纵览这些成果,从改革主题及趋势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建设是研究重点。其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最为集中,课程体系改革也受到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是各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第2篇: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范文

一、征文要求

征文题材以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经验总结为主。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他人。征文应主题鲜明、观点新颖、数据准确、文笔流畅。

二、征文内容

1.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2.从供给侧要素着手,释放改革发展的新动能,建设农业现代化。

3.分析农产品效益,着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有效流转,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5.理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推进转方式调整农业结构。

6.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护优化粮食产能,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7.推进绿色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推广循环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8.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

9.推进标准化和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0.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1.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各具特色的规模经营实现形式和路径。

12.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13.发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

1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15.围绕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实现“三链重构”,加快发展“新六产”。

16.坚持开放理念,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能力,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农业走出去发展“一带一路”战略。

17.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强科研创新和与推广、生产的结合,搞好园区建设,鼓励工商资本进农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8.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服务制度,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9.加大农药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监管平台。

20.农产品产出合格证明有效管理办法。

21.以县农业区域专业试验站建设为重点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2.建设美丽乡村。

23.加大农业宣传力度,搞好农业农村科学普及,讲好“三农”故事,传播“三农”声音,加速新农村建设。

三、征文奖励

征文活动设置一等奖2名,颁发证书及奖金1000元;二等奖10名,颁发证书及奖金700元;三等奖30名,颁发证书及奖金500元。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在《农业知识》《农村经济》上选择刊登,并在微信、网站上发表。

四、征文评选

1.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评选,发文公布评选结果。

2.重点评选反映山东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被决策部门采纳,或取得显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方面的文章。

3.征文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4.征文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每年一个选题。

五、参加方法

第3篇: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范文

山东黄河河务局激励创新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励创新,提高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激励创新的实施办法》,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和全体治黄职工。 第二章 创新的内容 第三条  创新包括站在科学技术前沿,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原始性创新;采取新理念、新方法改变现有工作模式和方法,获得比传统做法更加科学、效率更高的继承性创新;应用其它先进技术成果,推动本行业发展的应用性创新。 第四条  创新涵盖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个层面,内容包括治黄、改革与发展中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体制、管理创新和具体工作实践中群众性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等。 第三章  激励措施 第五条  创新是各单位(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每一个职工的义务。各级领导要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把创新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目标任务,落实管理部门,明确工作职责,积极组织和发掘创新点,营造人人勇于创新的宽松氛围。 第六条  省局设立 “年度创新奖”、“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奖”和 “年度创新组织奖”。对获得“年度创新奖” 、“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奖”的个人,予以通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对获得“年度创新组织奖”的单位(部门)颁发奖牌和奖金。 第七条  “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奖”、“年度创新奖”获得者的业绩,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获得省局“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奖”的第一完成人,奖励一级工资。 “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奖” 获得者,在省局职称评审时加7分,一、二、三等“年度创新奖”获得者,在省局职称评审时分别加5分、3分和2分(5年内有效)。 第八条  获得 “年度创新组织奖”的单位(部门),按照《山东黄河河务局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年终考核时予以加分。 第九条  产生经济效益的创新成果,其效益分配按《山东黄河河务局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试行)》(鲁黄科发[XX]6号)执行。 第四章  创新奖的申报与评审 第十条  年度创新奖每年评审一次。由省局办公室负责创新成果评审的日常管理,受理创新成果的申报、形式审查、登记、汇总,组织评审、奖励、归档等项工作。 第十一条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局属各单位都要明确创新管理部门,对创新成果进行审查,择优申报。几个单位(部门)共同完成的创新成果,由第一完成单位(部门)上报。 第十二条  申报年度创新奖,须认真填写《山东黄河河务局年度创新奖励成果申报书》,提交创新总结报告和应用情况、经济效益等证明材料,一式三份,于每年10月15日前报省局办公室。特殊情况下,可以随时申报。 第十三条  省局设立创新奖励评审委员会,下设“理论、技术”、“体制、管理”和“三小”三个初审组,分别由科技处、人劳处和山东黄河工会负责初审组的工作。 第十四条  省局 “年度创新奖”,分为“理论研究”、“应用技术”、“体制、管理”和“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四个类别,分别设立一、二、三等三个奖励等级。 第十五条 “理论研究”类创新成果是指在有关治河、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调度、利用和保护、水文等基础研究领域,有创新和突破,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理论或新方略。 一等奖评审标准:技术难度大,创新点 5个以上,学术价值高,对促进治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作用; 二等奖评审标准:技术难度较大,创新点 3个以上,学术价值较高,对促进治黄技术进步具有较显著作用; 三等奖评审标准:有一定技术难度,创新点 1个以上,有一定学术价值,对促进治黄技术进步具有明显作用。 第十六条 “应用技术”类创新成果是指在研制、引进、推广 应用先进技术方面有创新和突破,或在治黄实践中应用的新设备、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 一等奖评审标准:技术难度大,创新点 5个以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水利行业可推广范围内推广40%以上,年增收节支60万元以上,对推动治黄科技进步有显著作用; 二等奖评审标准:技术难度较大,创新点 3个以上,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水利行业可推广范围内推广30%以上,年增收节支40万元以上,对推动治黄科技进步有较显著作用; 三等奖评审标准:有一定技术难度,创新点 1个以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在水利行业可推广范围内推广20%以上,年增收节支20万元以上,对推动治黄科技进步有明显作用。 第十七条 “体制、管理”类创新成果是指结合我局实际,在防汛、科研、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计划财务、经营开发、人事管理等方面,对现有体制进行深化改革,有创新,有发展,或制定了大力推动工作发展的规定、制度、办法、实施意见等。 一等奖评审标准:技术难度大,创新点 5个以上,实施后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综合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或年节支60万元以上; 二等奖评审标准:技术难度较大,创新点 3个以上,实施后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较显著地提高了综合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或年节支40万元以上; 三等奖评审标准:有一定技术难度,创新点 1个以上,实施后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明显地提高了综合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或年节支20万元以上。 第十八条 “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类创新成果是指根据治黄工作实际,开发研制出具有使用价值的新产品,或对原有的机械设备等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劳动效率等。 一等奖评审标准:技术难度大,创新点 3个以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推广应用30台(套)以上,年增收节支15万元以上,对推动治黄科技进步有明显作用; 二等奖评审标准:技术难度较大,创新点 2个以上,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推广应用20台(套)以上,年增收节支10万元以上,对推动治黄科技进步有明显作用; 三等奖评审标准:有一定技术难度,创新点 1个以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推广应用10台(套)以上,年增收节支5万元以上,对推动治黄科技进步有一定作用。 第十九条  单位(部门)获得省局“年度创新奖”并具备以下条件的,可获得“年度创新组织奖”候选资格。 济南市局、东平湖管理局、河口管理局获四项(其中一等奖一项)以上“年度创新奖”;其它市局、工程局、设计院获三项以上“年度创新奖”;其它局直单位(部门)获二项以上“年度创新奖”。 第二十条  省局办公室于每年11月初,将通过形式审查的创新成果归类送三个初审组进行初审,初审组在11月中旬完成初审工作。 第二十一条  初审会议由初审组组长主持,须有80%以上初审组成员出席,方可举行。 初审主要审查申报材料,对创新成果的水平,作用、效益,应用价值等做出评价,推荐奖励等级。 结果经到会初审组成员签字后,交省局办公室。 第二十二条  初审结束后,由省局办公室组织召开评审会议。评审会议由创新奖励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须有80%以上的评委出席,方可举行。 省局办公室向评审委员会汇报初审结果。 评审委员会评出奖励成果及奖励等级,提出 “年度创新组织奖”奖励建议。 第二十三条  初审和评审时,初审组成员和评委会委员须按照有关回避规定主动回避。 第二十四条  评审结果经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在省局办公自动化网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自公示之日起十日内为异议期。在此期间,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对获奖成果有异议,均可向省局办公室书面提出,省局责成主管单位(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由创新奖励评审委员会裁定。 第二十五条 奖励标准。 省局 “年度创新奖”一等奖奖励前七名,奖励金额1万元;二等奖奖励前五名,奖励金额0.5万元;三等奖奖励前三名,奖励金额0.3万元。 “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奖”奖励前九名,奖励金额5万元。 “年度创新组织奖”奖励金额1万元。 第二十六条  多人完成的创新成果,第一完成人的奖金额度不低于40%。 第二十七条 局属单位职工 “年度创新奖”的奖金,由申报单位颁发;“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奖”,“年度创新组织奖”,省局机关职工“年度创新奖”的奖金,由省局颁发。 第五章  创新成果的管理与运用 第二十八条  获得省局 “年度创新奖”的成果,符合黄委年度创新奖励申报条件的,由省局推荐申报黄委创新奖励。 第二十九条 对应用前景广阔,能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创新成果,省局给予启动资金进行推广应用。 第三十条 获得“年度创新奖”的项目,如需继续深入研究和实施的,省局予以资金和技术支持。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获奖创新成果如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剽窃行为者,经查明属实,撤销其奖励,退回奖金,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二条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员研究黄河,或与我局合作取得的治黄创新成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局属各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具体的创新激励措施。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局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试行。

第4篇: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范文

凡全国普通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科研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关心和热心于基础教育改革和课题研究的人士均可独立或合作撰写相关教科研论文并参加评选。

二、征文内容要求

1.我国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2.地区和学校课程改革走过的道路与反思;3.国外和华语圈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分析:4.新课程改革与新教学观的形成;5.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6.校本课程建设成果、经验与反思;7.综合实践课程的新尝试;8.课程改革与新型师生关系建设;9.课程改革与教师绩效评价;10.考试与评价改革;11.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2.课程改革与德育创新研究;13.新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14.课程、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15.课改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典型通讯;16.关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的各类特色课题研究。

三、参评要求

1.参评论文的形式,可以是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课题、教育随笔、教育活动案例与分析、个案研究、日志等。

2.论文要注重“教育科研”含量,要求立意新颖、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所参赛论文一定是原创、无抄袭,引文要注明出处,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参评论文如已产生社会影响(发表、交流、获其他奖项等)者请在文末注明。论文报送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31日。投稿邮箱:(投稿请在主题标注“2015征文投稿”,便于大赛组委会关键词搜索下载参赛文章,避免参赛无效。)

4.邮局或银行汇款:每篇论文收取评审费80元,主要用于评审、授奖和印刷优秀论文集等。评审费可采取邮局汇款或银行汇款方式。

四、付款方式

付款方式:邮局汇款、银行汇款

(邮局汇款)收款人:《新课程研究》编辑部

邮编:430070

汇款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78号长江传媒大厦18楼1801房间

(银行汇款)单位名称: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账 号:416080100100292676

开 户 行:兴业银行武汉东湖支行

税 号: 420111420000808

地 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78号

汇款注意事项:

①由于银行账号是单位账户,到款时间需7个工作日左右,汇款时请一定注明是“新课程研究”的款项,以方便我们查询。

②汇款后请及时将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作者单位、作者电话、汇款人联系电话、汇款金额以及通过哪种方式汇款通过E-mail告知财务部,请务必在邮件主题标明“征文款项”关键词。财务收到后,会回复邮件确认,如果没有收到回复邮件,请及时联系财务部,以免参赛无效。财务部邮箱:。

期刊博客:http://.cn/whxkcyj

期刊微博:http:///xkcyj2012

期刊网址:http://

期刊邮箱:;

新课程研究―名师群:385457083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群:253936549

征文大赛联系人:郝婵 征文大赛官方联络QQ:2736675082

咨询电话:027-50738351 传真电话:027-50738350

五、评选及奖励办法

1.主办方将邀请全国教育权威专家组成评委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个环节对征文进行认真、严格地审阅,评出等级奖。其等奖为为参赛总人数的10%,一等奖比例为参赛总人数的10%,二等奖为参赛总人数的20%,三等奖和鼓励奖为参赛总人数的20%。

2.征文竞赛特等奖的文章将在《新课程研究》杂志上刊发,将吸收作者为《新课程研究》杂志智库成员,并享受智库成员的相关权利,并颁发智库证书。一等奖获得者的文章将在《新课程研究》杂志官网上全文发表,并被吸收为《新课程研究》杂志社特约通讯员,二等奖的文章将摘编主要观点和精华部分刊发在杂志官网,其他获奖论文均会颁发主办方盖章的精美获奖证书。评审结束后,将邀请部分获奖者赴武汉参加《新课程研究》杂志社举办的学术研讨会。

第5篇: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范文

关键词 高职;专业分层;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41-03

According to High Level Technical Ability Innovation Type of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Profession Layering Specialized Talented Person Development Mode Investigate//Yang Yanxiong, Yang Qingjun

Abstract Fac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type nation, service China create strategy programming of Senior occupation education, this text puts forward with “profession the high level technical ability of the layering innovation type specialized talented person development mode”, by way of practice, investigates a valid of path to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respecting “the high level technical innovation specialized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profession layering; high level technical innovation specialized talents

Author’s address Yibi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China 644003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将如何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这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个体(入学成绩差异200多分)素质的差距,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优生优培,是培养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紧缺人才的一条新途径。为此在研究国内国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数学、英语课程分层教学的经验上,提出按照专业进行分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培养高职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模式:将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与工学交替制度,采用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级技能大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技术革新与应用能力,为高职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为此,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级数控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始,每届从600多名学生中选拔出90名学生,实施专业分层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研教改。

1 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教研教改目标

1)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基础知识较好的(接近或达到本科层次)学生,寻找一条培养既具有高技能又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革新能手及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之路。

2)提升教学团队水平:通过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生,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活力的产学研合作团队,促进精品教材建设,形成精品课堂,建立特色专业示范窗口。

3)提升专业为地方产业服务的能力,提供技术开发、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

2 教研教改内容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按照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做到两个突出,培养两个能力。

1)两个突出:突出核心基础、突出核心技能。加宽加深核心专业基础知识(如机电专业的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数控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零件检测技术),突出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两个能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与技术革新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2.2 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改革

系统构建专业核心基础理论体系与专业核心技能体系,提倡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生产型实习等教学模式,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3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学生成绩方式的改革

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按照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重视过程监控,探索社会、学校与学生家长参与的三方联动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改革学生的成绩评定办法,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团队能力的考核。

3 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时间,下任务、给目标,让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理念。

2)教育与教学的结合。除了辅导员抓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提倡学生教育与任课教师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

3)学分制管理与行政班级管理的有机结合。学籍管理和选修课组织,按照学分制管理运行,必修课与教育活动按照行政班级管理运行。

4)正常教学活动与假期学习的结合。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与学生假期学习紧密结合,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建立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的机制,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教改班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

4 实施办法

学生通过对大学一学期的学习与生活适应过程,培养其大学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同时对学生与家长宣传“专业分层教学的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教改的意义,为推行教改做好思想准备。

4.1 教改班学生组建

机电一体化专业45人,数控技术专业45人,自愿报名,择优录取。报名对象与时间:大学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末。笔试科目为高等数学、英语、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面试针对综合素质,包括口语表达、社交与礼仪、团队合作能力等。

4.2 教育实施办法

1)单独组班(按照学分制管理,教改班学籍仍在原班级)。配备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兼导师,进行学习指导和相应班级管理与协调。

2)严格按照职业规范管理。实行早操、晚自习制度,寝室卫生、教室卫生时刻保持最优状态,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卫生习惯。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4)将体育课放在早操时间与课外活动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实现身心健康。

5)严格执行淘汰制。对学习能力和纪律观念等达不到教改班要求的,将退回原班级。

4.3 教学实施办法

1)根据教研教改的目标。系统构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系统配置实践条件体系,确保本课程体系的实施。

2)配备骨干教师以及教学名师上课。选择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有一定的研究,敢于尝试与引领教研教改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

3)教学组织按照学分制模式运行。必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在教改班的教学计划范围选择,公共任选课按照学院学分制选课体系选择。

4)教学过程与成绩认定,按照任务驱动与项目化进行考核。按照项目化管理组织教学,编制相应的项目化教学文件,按照项目化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习得的职业素养、职业迁移能力必备的专业核心基础与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 保障措施

1)成立教研教改领导小组:以主管教学的院级领导和教学管理干部为组长和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成员和部分骨干教师为领导组成员。

2)构建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教育教学项目为目标,引入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考核体系。参照行业的技能竞赛(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要求,按照行业与企业对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制定课程标准与教育教学评价标准。构建学生习得职业技能和发展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体现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3)实训条件的保障:在现有实训条件基础上,根据教改教学计划的要求,逐步投入实训设备,目前不足的实训设备,积极开拓和使用校外实习基地;课余时间优先保障教改班使用。

4)激励机制:达到教改目标,评优、晋级指标向参与教改教师倾斜;奖学金、助学金向教改班学生倾斜。

5)预算专项经费:用于教改的资料准备、教改班师资外出培训交流学习,管理人员奖励等。

6 教改结果

1)形成省级教学团队一个,锻炼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形成强有力的教学改革队伍。

2)形成两个稳定的实践团队。为准备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数控技能大赛,借此机会成立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大二年级15名学生,大一年级10名学生)构成的机械创新设计实践团队和数控技能大赛实践团队。团队活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主要在创新实验室与数控基地开展活动。

3)教改班学生参加部级省级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①获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已参加2008和2010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四川赛区),获一、二、三等奖各3个、2个、4个,是四川省高职高专唯一一等奖,并代表四川(高职唯一)参加2010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南京)并获二等奖。②2009年代表四川参赛,获得全国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技能大赛三等奖;2010年获四川数控加工中心技能大赛第一名,代表四川参加全国数控加工中心技能大赛(广州)。③其他: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全国二等奖2个,四川省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近3年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全国二等奖2个,省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

4)获得社会及行业的好评。①成为企业的研发骨干,如分到四川南骏汽车制造公司的教改班学生,在同众多本科、著名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的竞争中,通过层层考试,成为为数不多的企业设计部研发人员。②成为著名企业的技术能手,如到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部级的研究院工作等,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7 思考与展望

7.1 建立一支勇于承担改革重担的师资队伍,是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关键

1)师高弟子强。有何种类型的教师就容易培养出相应类型的学生,如06机电一体化教改班辅导员兼导师工作作风细致,带出来的学生职业规范意识比较强等;06数控技术教改班辅导员兼导师性格雷厉风行,带出来的学生办事比较讲究时间与效率等。

2)教学相长。教改班学生学习思维比较超前,要求任课教师的知识面必须广,否者常被学生难住。因此,担任教改班的教师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挑战,从而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7.2 学校出台相应制度,是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教研教改顺利开展的前提

教研教改的开展与学校人财物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争取学校从各方面给予制度化的保障,院系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才是创新人才培养教研教改顺利开展与推广的前提。

7.3 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教改班组建前的动员与协调是教改成功的思想保障

由于组建教改班,需打破原有班级的建制,要研究学生与家长思想上能否接受,辅导员是否支持,任课教师能否理解,教学教育管理的相关部门能否支持。只有将以上问题解决后,学生与家长才能接受,辅导员与教师才能接受,学院的各级部门才能支持,高端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教改班才能够诞生与顺利成长。

参考文献

第6篇: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范文

第一条根据《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和国家经委《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合理化建议,是指有关改进和完善企业、事业单位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办法和措施;所称的技术改进,是指对机器设备、工具、工艺技术等方面所作的改进和革新。

第三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内容是:

(一)工业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的提高,产品结构的改进,生物品种的改良和发展,新产品的开发;

(二)更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能源、原材料,以及利用自然条件;

(三)生产工艺和试验、检验方法,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安全技术,医疗、卫生技术,物资运输、储藏、养护技术以及设计、统计、计算技术等方面的改进;

(四)工具、设备、仪器、装置的改进;

(五)科技成果的推广,引进技术、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和革新。

第四条在企业、事业管理的组织、制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带有改进、创新因素的方法和措施,经实施后对提高企业素质、管理效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有明显的作用和成效的,也可作为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

前款所称的企业、事业管理,还包括质量、标准、计划、物资、设备、财务、销售、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管理。

第五条可作为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的企业、事业管理方面的内容是:

(一)在管理理论、管理技术上有创见,对提高生产经营管理、科研、教学、设计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有指导作用;

(二)在管理组织、制度、机构等方面提出改革办法或改进方案,对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应变能力或服务能力有显著效果;

(三)应用国内外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二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按本办法给予奖励的合理化建议或技术改进项目,应同时具有进步性、可行性和效益性。

进步性,是指建议者所提的方案、措施相对于本单位(或本系统)原有事物有所改进、完善和提高。

可行性,是指方案、措施在实践中可以实施。只指出问题、现象或仅提出建议、设想的名称而无解决问题具体办法的,不能视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

效益性,是指方案、措施实施后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七条在岗位责任制范围内提出的建议,具有改进、革新因素并能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可视同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

学习、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技术、经验、成果,首次应用于采纳单位的,也视为改进、革新因素。

第八条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对加速进口设备、原料、材料、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等的国产化有改进性方法、措施或革新方案、设计的,可视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但实施涉外技术合同已有明确规定的事项,不能视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

第九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在提出者所在单位不能采纳时,可向外单位提出。采纳单位对提出者应视同本单位人员。

第三章奖金评定标准

第十条职工(集体或个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者进行的技术改进,应经过企业、事业单位的实施,并取得节约或创造价值的实际成效,方能获得奖励。

第十一条对被采用的、可以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奖励分为五个等级:(表略)

第十二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年节约或创造的价值,指扣除实施费用后的净增价值。其计算方法是自采用之日(应理解为实施后见经济效益之日)起,按十二个月计算,可以跨年度。实施费用的分摊办法,由采纳单位自定一次分摊或逐年分摊。

第十三条节约价值计算方法是:

(一)工时节约价值=(原定额工时-改进后定额工时)×计算期前一年平均工时费用×计算期实际产量-工艺改革费用

(二)原料、燃料、材料、动力、工具等节约价值=(原实际平均先进单位消耗定额-改进后实际单位消耗)×该物资单价×计算期的实际产量-工艺改革费用

(三)减少废品节约价值=成品或半成品单件价值×(改进前六个月的平均废品率-改进后六个月的平均废品率)×计算期计划产量-工艺改革费用

(四)工程设计节约价值=(单项工程的审定预算-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实施后的单项工程决算)×相同设计的单项工程施工项数-施工工艺改革等实施费用

前款各项中所称的工艺改革费用,是实施费用的组成部分,包括为改革工艺所支付的一切费用及工艺改革后需增加的费用支出。工艺改革费用中属于添置固定资产的,按其折旧年限平均分摊,其他一次分摊或逐年分摊。

本条第一款(二)项中所称的物资单价,是指计算期内的国家牌价。没有国家牌价的物资,按实际价计算。如系替代材料,其单价应为替代前、后材料的单价差。

第十四条新工艺创经济价值计算方法是:

创经济价值=(老工艺产品或半成品等的平均先进单位成本-新工艺产品或半成品等的单位成本)×计算期的实际产量

前款中所称的新工艺产品的成本指工厂成本,新工艺半成品的成本指工厂内部核算成本,均包括工艺改革费用。

第十五条新产品、新花色创经济价值计算方法是:

创经济价值=(计算期为十二个月的平均销售单价-单位产品平均工厂成本-单位产品平均销售费用-单位产品税金)×计算期实际销售量

前款中所称的单位产品税金为销售单价×税率。享受减免税待遇的新产品,在计算时仍按原规定计算税金。

第十六条技术服务等其他方面创经济价值,由各行业根据具体情况自定计算方法。

第十七条对被采用的、不能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如有关管理、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环境保护等,应根据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应用范围、进步水平,用评分方法决定奖励等级。

第十八条有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应用范围、进步水平的评分标准是:

(一)解决问题重要性

*

(二)应用范围

*

(三)进步水平

*

第十九条对被采用的、不能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在按本办法第十八条所列标准计算出解决问题重要性、应用范围、进步水平三个单项分数的总和后,再按如下对应标准决定奖励等级:

奖励等级总分数

*

各奖励等级的奖金额与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相对应。

第二十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实施前,实施单位的工时、原材料、燃料消耗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按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一等奖以下的均提高一个等级给予奖励。

第二十一条移植、推广国内已经应用的科技成果,在本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对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降低一个等级给予奖励;属于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第五等级的,可按该等级奖金额的百分之五十发给。

第二十二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经评审确定作为技术储备的,采纳单位应在本办法第十一条中第五等级的限额内酌情给予奖励。

作为技术储备的项目如以后投入实际应用,应当按照应用后的经济效益大小,评定相应的奖励等级。实际应用后发放奖金时,应当剔除已经先行发给的奖金额。

第二十三条必须实施若干年后才能一次性见效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如建筑工程等),可预先估算其节约或创造价值的总额,除以实施年限,作为该项目的年节约或创造价值。

第四章奖励办法

第二十四条奖金应及时发给,必须实施十二个月后才能实际累计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的项目,应从实际累计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之日起的六个月内发给奖金;可以预先计算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的项目,应从决定采纳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给奖金;必须实施若干年后才能一次性见效的项目,应从估算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给奖金的三分之一,待全部节约或创造价值实现后,补发差额部分。

第二十五条个人提出或完成的项目,奖金全部发给本人。如本人已调离采纳单位的,采纳单位应负责将奖金、奖状转发本人。

集体提出或完成的项目,应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奖金,主要提出者和主要实施者的奖金不应少于奖金总额的百分之六十。

第二十六条企业、事业单位中相当于党委书记(或总支、支部书记)、厂长、经理、院长(所长)、工会主席等领导人员提出或参加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其奖励等级的评定和奖励办法应报送上级部门核准。

第二十七条对提高工效和降低物质消耗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原工时和物资消耗定额可给予六个月至一年的保留期,在保留期内,应继续发给超产奖和节约奖。

在特殊情况下,采纳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延长或缩短保留期。

第二十八条获奖项目不得重复得奖。一个合理化建议或技术改进项目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奖励条例的评审条件时,应当按照奖金额较高的条例给予奖励;一个合理化建议或技术改进项目经再次评审提高了奖励等级,再次发放奖金时只补发差额部分。

内容相同的合理化建议,以在本办法第三十三条中规定的登记表上登记的日期为准,奖励领先递交者。

第二十九条奖金由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采纳单位支付。企业单位支付的奖金不纳入工资总额,在生产成本费用中列支;事业单位支付的奖金,单位有收入的在收入提成中列支,单位没有收入的在事业费中列支。

企业、事业单位在列支奖励费用时,可以适当提取评审活动经费。

第三十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提出者获得奖励后,其获奖事迹记入本人档案,可作为评选先进、考核晋级、评定职称、聘任职务等的依据之一。

第五章评审机构与程序

第三十一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建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由总工程师(或生产技术副厂长)、工会主席以及生产、科技、财务、劳动工资、质量监督、企业管理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

第三十二条在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之下可以设立或指定相应的工作机构或专管人员,负责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征集、登记、整理、传递、存档等日常工作。

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每年须向职工代表大会或监事会报告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采纳、实施、奖励等情况,回答代表或监事提出的问题,接受职工代表大会或监事会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应当填写《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登记表》,必要时应附有图纸、数据、资料等。

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应及时进行评审,决定是否应当采纳,并给提出者明确的答复。答复期限为,一般项目不超过一个月,重大项目不超过三个月。

第三十四条采纳单位关于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的评审工作,首先应由有关业务部门(包括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所说的工作机构或专管人员)进行,对年节约或创造价值进行计算,或按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进行评分。然后由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决定奖励等级和奖金额。

在按前款规定决定奖励等级和奖金额以前,年节约或创造价值的计算结果还须由采纳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审核。

第三十五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奖励等级由采纳单位自行审批。其中属一等奖、二等奖的应报上级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经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采纳单位应及时列入实施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并在资金、材料、人力、工时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十七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不构成固定资产的实施费用,企业单位计入生产成本(商业企业计入流通费用),事业单位在事业费中列支;构成固定资产的实施费用,企业单位在更新改造基金中列支,事业单位在事业发展基金中列支。

第三十八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在实施中经过试验并鉴定成功后,应将有关技术资料归档保存。

对已经采用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必须加强管理,有关设备由设备、动力部门负责维护,未经原审批单位同意,不得擅自拆除。

第7篇: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范文

一、评选对象

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班主任、校长(含学院院长、幼儿园园长)。

(一)2005年以来,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班主任及校长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二)已获得首届及第二届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荣誉称号的人员,如有新的突出成绩,经主管部门同意,可准予参评,但一定要从严掌握。

(三)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教育机构县(处)级(含)以上干部不得以班主任、校长的身份参加评选。

二、表彰名额

2007年拟表彰十佳班主任、百名班主任之星、千名优秀班主任;十佳校长、百名优秀校长;组织奖若干名。

各地、各单位在分配推荐名额时,要统筹考虑到本地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及和民办教育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特点,使其均有适当的比例。

三、评选条件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忠诚教育事业,模范履行职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在教育教学及任班主任和校长工作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显著;

(二)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成绩突出;

(三)在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有创造性的成果,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或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四)在学校及班级管理、服务和学校建设方面有突出成绩。

四、推荐程序、办法和要求

(一)评选工作必须坚持政治坚定、事迹突出、群众公认、优中选优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评选推荐要采用自下而上,逐级审查、考核、申报的办法,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对推荐对象要经过必要的民主程序。各地市、县在推荐时,必须将评选通知、候选人名单和先进事迹材料在当地有关新闻媒体或单位内部公示,公示的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结果不影响推荐的方可上报。

(三)市、县所辖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含厂矿子弟学校),可以学校为单位上报。

(四)为保证评审工作顺利进行,各地、各单位务于2007年10月底前将有关材料上报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报送的材料包括:

1.《第三届全国优秀班主任申报表》及软盘,《全国优秀校长申报表》及软盘;

2.全国优秀班主任及优秀校长典型事迹材料(要求准确、生动、翔实,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时代感并附工作照片),事迹材料原则控制在3000字以内;

上述文字材料一式三份,并存入计算机软盘(3.省略。

报名地址:北京市永定路3918-2308信箱 邮编:100039,联系电话:(010)51889309 51887063(传真),联系人:叶东森杜松利,评委会官方网站:中国教师网(省略)。

五、奖励办法

奖励工作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评委会将于2007年11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大会,向获得全国十佳班主任、全国百名班主任之星、全国千名优秀班主任、全国十佳校长、全国百名优秀校长的人员颁发证书、奖杯和奖金。

六、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此次评选表彰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师杂志社、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联合组成全国优秀班主任暨优秀校长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评选优秀班主任及优秀校长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是激励广大教师和校长献身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在当地党委和单位组织的领导下,认真做好评选推荐工作。要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推荐过程中,既要面向广大班主任、校长,又要突出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和校长的管理服务作用,向教学第一线的班主任教师和校长倾斜,向中小学和幼儿园班主任教师和校长(院长、园长)倾斜,尤其是要向在大力倡导、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班主任教师和校长倾斜,向条件艰苦地区的学校倾斜,防止单纯用升学率去评价班主任教师和校长工作的倾向。各地、各单位要坚持评选条件,择优推荐。要进一步增加评选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奖励工作的公正性,有效地发挥表彰奖励工作在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的教育作用和激励作用。

第8篇: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范文

夏国明对本届展会的筹备情况及工作安排做了介绍和说明。本届展会有34个省(市)组织代表团参会,参展企业349家,设立展位1190个。关于“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评奖情况,他介绍,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已聘请7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评奖的190个产品进行了认真评审、筛选,最后有119个产品通过了初审,并完成公示工作。展会期间,专家组将对通过初审的产品进行现场评审,对终审合格的颁发获奖证书。

陈鹏在讲话中指出,通过评选、表彰优秀发明产品,使中央提出的“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精神得以切实体现,给获奖者以应有的荣誉,以调动企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大力推动自主科技创新积淀雄厚的社会基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针对教育装备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陈鹏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教育装备行业要继续围绕国家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基本战略开展工作;第二,要围绕重点建设项目,谋划教育装备的大发展;第三,紧随课程改革的推进,不断提升教育装备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9篇:改革创新奖评选办法范文

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制度,将优秀的干部和骨干教师纳入人才库,实施动态管理,统一培养、统一配备、统一使用,让更多有能力、有潜质的干部教师进入组织,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和储备中坚力量,为干部的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制度,进一步推广优秀干部的管理经验和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以学区为单元,通过构建校际联盟、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资源带、“一长执两校”、龙头校建人才储备基地五种模式,推进干部教师交流。力争在2020年以前,优秀干部教师轮岗交流资源共享比率不少于30%,中青年优秀校长、骨干教师轮岗交流达到100%。此外,东城区探索建立学校优秀干部与教委机关干部双向挂职(实职)培养的机制,以此来完善教委机关、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激发教育人才的智慧与活力。

加强东城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推动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量逐步达到专任教师的20%。完善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和骨干教师津贴发放办法;将特色教师纳入骨干教师评选系列,统一管理;探索建立骨干教师逐年增补和淘汰的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区校两级“分级评选、统一管理”的工作机制;在特殊学校、特殊岗位设立骨干教师定向指标;在骨干教师的评选过程中给予学校一定的自;鼓励骨干教师跨校交流,并根据交流年限和成效探索建立骨干教师直接认定制度;探索建立面向教育教学一线、鼓励教育“微创新”和“微改革”、以实际教育教学成效为重点的区级骨干培养导向机制。

实施教育系统党政正职绩效考核奖励。依据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的党政正职绩效考核奖励体系,对“一长执两校”“城乡一体化”等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学校党政正职适当予以倾斜。

加强研修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善管理、创新型的研修队伍。严把研修员入口关,实施研修员任期制度和轮岗制度;推行兼职研修员制度;建立、健全研修员考核和奖励制度;坚持以研带训,重点抓好校本研修和集体备课;积极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实现实地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提高教研工作实效性和教师参与比例。逐步探索建立教育研修指导与教学质量监测相对独立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学校优秀教师兼任研修员与研修员下校兼课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