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走进化学实验室范文

走进化学实验室精选(九篇)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篇:走进化学实验室范文

关键词:科研建筑 试验环境 科研人员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06)12-0028-06

纵览我国现存的大量1980年代以前设计的科研建筑实例,其建筑功能的组织和处理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不难发现,科研建筑的真正主人――科研人员在这些实验室、研究室里没有充分得到来自建筑师的关爱。当时的科研建筑的营造目的主要是高效、经济地取得科研成果。面对这样的科研建筑,科研人员和建筑师都渐渐习以为常。直到改革开放10年后,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领导者、建筑师们有机会走进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才发现科研建筑也可以如此舒适宜人、环境优美。

功能的合理性、适用性对于科研建筑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是科研人员的精神需求同样是不能被忽视的。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科研建筑建设高峰期,新一批的科研建筑设计不应再留下遗憾。笔者近年来主持过多项科研建筑项目的设计工作,以下是在这些工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

中科院化学所分子中心实验楼

1999年10月,有机会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分子科学中心实验楼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工作开始初期,中科院化学所的甲方安排我们的设计组参观了中科院现有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实验设备为中心,狭窄昏暗的走道、低矮的层高、较差的通风、采光条件,很难想象这样的实验环境是我国的部级试验基地。同时,我们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科研建筑资料(图1~图10),在对资料比较和研究之后,发现国内现有的科研建筑和国外同类设计存在着很大差距。差距主要在于对于科研人员工作方式的研究,交流空间的塑造、细节的处理等方面。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开始研究提高科研建筑舒适度的方法,并在这次设计中进行了尝试。

图4、图5、图6、图9

中科院化学所分子中心实验楼是中科院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的化学试验中心及分子科学研究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16808m2,地上4~10层,地下1层,主要功能有大型仪器实验室、有机固体实验室、工程塑料实验室、光化学实验室、纳米科学实验室、高分子物理实验室、洁净实验室、低温实验室、高压实验室、各专科研究室、院士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会议室、科普展厅等,以及配套服务的各种机电用房、卫生间、垃圾间等。我们在和中科院化学所甲方的沟通过程中逐步达成了共识――实验室的设计应以科研人员为本,建筑空间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试验的需求上,要塑造能够疏解压力的科研环境和丰富的交流空间(图12、14)。

为了达到设计目标,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尝试了多种处理办法,下面是其中主要几点

①在研究区,将办公室的进深减小到6.6m,进一步改善办公室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加宽走道宽度,使走廊变得明亮宽敞,并像学校走廊一样,在走廊内设置了个人储藏柜,方便了研究人员的日常生活。在走廊内设宣传栏、展示架,增加科研人员交流机会。各层设置阅览室、咖啡厅等交流空间,为科研人员创造横向交流的条件,同时提供放松的场所(图13)。

图11~图13

②在实验室、研究室南侧设置室外阳台,使研究人员在工作之余能够便捷的接触到室外新鲜空气和阳光。

③建筑内外装修采用明快的色彩,使科研人员身心愉悦。

④建立建筑内部的标识系统,便于各部门之间的识别和查询。

⑤在裙楼的设计中,采用了共享空间门厅的方案,使进入科研楼的人员有豁然开朗的第一感觉。

为确保实验室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建筑主体选择了南北向的板式形式,实验楼的进深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争取自然采光,降低能源消耗。平面中采用了中走道模式,走道两侧是两排通风竖井,竖井再往外就是标准的实验单元,通风竖井的集中排布,提高了平面的使用效率。

实验室内的通风柜可以通过风道将实验废气排进通风竖井,进而排向屋顶的排风烟囱,将废气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可以确定7.5m×6.6m是比较理想的柱网模数。这一尺寸是根据实验台宽度、实验区宽度、过道宽度等基本尺寸推算而来的,基本能够涵盖化学实验和物理实验的布置模式。方案中以7.5m×6.6m的建筑空间为一个标准的实验单元,并要求机电专业在每个标准试验单元内预留相同的通风、供电、网络、电话、光照、上下水的条件,通过不同组合可以形成灵活多变的各学科实验室,为将来的科研课题变化提供了条件,实现了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图11)。

方案中将主楼平面西侧的实验区和东侧的研究室区严格分开,并且在实验区和研究区之间,设置了南北贯通的走廊,形成了良好的通风条件,这样即使有部分实验室废气弥散到走道,也会被走廊的“穿堂风”带到室外,有效地保护了研究区。

在施工图设计中,我们发现方案中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实验室内保证试验安全的细节设计、垃圾处理、废气、废物处理及清运等等。而对于科研人员的真正关爱也正体现于这些细节当中。其中,解决实验室安全方面的问题是施工图设计的一个重点,以下几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①实验室内的安全监控:在实验室门、隔墙设置观察窗,保证实验室内视线通畅,做实验的科研人员彼此之间可以相互监护,减少了因疲倦或疏忽造成的事故。在部分必须封闭的实验室内,如高压实验室、低温实验室内设置了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使实验室外人员随时能观察试验进展情况,避免事故发生,事故发生后的及时处理。

②实验室发生有害液体喷溅事故后的处理:为了避免试验中实验液体喷溅后造成人员伤害,在实验室内设置了紧急冲洗装置(尽快稀释有害液体的浓度是十分有效的初期处理办法)。因此,在施工图设计中,实验单元内设置了脚踩式的可上翻的出水口,在实验单元门口还设置了紧急淋浴装置,在门的一侧设置了应急开关,在发生大面积喷溅时可以使用,将对人员的损伤降到最低。

③实验室内药品的存放:实验室内对化学药品、试剂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有部分是要低温存放的;有部分是要避光的,有部分是有挥发性的。这样就要求药品柜不仅有密封条件,还要设置排风装置。对于需要持续低温存放的药品,还要保证冷藏柜的不间断供电条件。对于剧毒、易爆的药品更要设专门存放处和监控设施。

④化学实验需要的通风柜的设计:在分子中心实验楼内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室,根据实验要求需要安排大量的通风柜。这些通风柜带来的问题是噪音和实验室负压,以及大量的通风竖井占用建筑空间。大量的通风柜是化学实验室的一个共

同特点,这项设计需要建筑、结构、机电多专业共同协作完成。其中,为了降低噪音,设计中将近80台排风机集中设置在屋顶机房,并做了减震和隔声处理,在排风竖井内壁贴岩棉,起到吸声作用。为了解决开启通风柜造成的负压问题,实验室门均设有百页,并通过吊顶内风道向实验室内补风。通风柜设有信号线和大楼中控机房相连,中控机房能够收集各层通风柜开启使用情况,并调整各层送风机房送风机的补风量,从而解决实验室内的负压问题。这些处理办法使实验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分子中心实验楼项目上,我们在方案中的设想基本得到了实现。目前,该项目已经投入使用近4年,从使用情况上来看,基本满足了科研工作的需要。经过多次工程回访,和工作人员交流,各种设计设想慢慢得到了印证,这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对于建筑内交流空间的处理是比较成功的,科研人员普遍表欢迎;科研人员对于实验室环境表示基本满意,认为实验室内的脚踩式水龙头很实用,因为实验时经常需要冲洗试验器皿,脚踩式的比较方便,通风柜的设计也比较成功,使用效果较好,研究区一侧的室外阳台使办公环境更加舒适,可以看到科研人员中午在阳台休息以及做工间操等室外活动。但是,同时也提出不足,例如实验室门下设百页,隔音不好;南侧连通的室外阳台不是很实用,因为实验室要求一定的清洁度,不能经常开关阳台门,这样阳台的使用率就不高。

在分子中心实验楼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和科研人员试着进行着交流和沟通,得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接下来的项目设计提供了依据(图15~19)。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在做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大楼设计时,由于有了分子中心实验楼的设计经验,少走了不少弯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组建的部级科研单位,研究方向以纳米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主。总建筑面积13550m2,地上主楼10层,配楼5层、地下2层,建筑檐口高度45m。主楼地上西侧是实验室,东侧及配楼是研究室、办公室及会议室,主楼地下两层是超净实验室及辅助用房,配楼地下两层是变配电室、空调机房及泵房(图23、24、25)。

图20~图22

这个项目的地上部分功能设置和分子中心很接近,因此在平面设计方面采用了相近的布局方案。纳米中心以材料科学研究为主,也有需要通风柜的化学类试验室,通风竖井的设计延续了分子中心的方法。对于科研人员的交流空间、休息空间的关注还是一如既往,阳台的设计上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只在研究室一侧设置了阳台。这个项目最大的难点也是和分子中心的不同点在于,纳米中心地下设置了一个600m2的超净实验室洁净度为外侧走廊万级、实验室内部为千级、中心内部设百级试验台,而且在超净实验室内还设置了需要防微震的电镜实验室。在这超净实验室设计中,相关专业设计院提供了技术支持,我们关注的重点则放在超净实验室的安全疏散和功能组织方面(图21、22)。

超净实验室部分可以分为灰区(与外界联通的区域)和洁净区 本项目采用外设环形参观走道,内部设独立超净小室的平面结构。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减少外界对超净实验室的影响,在发生故障时又可关闭个别独立小室,将损失降到最低。从楼电梯到地下1~2层的超净实验室可以通过灰区内楼梯相互联系。从中部的交通核心通向超净实验室是一条近40m长的通道,这条通道的作用是使外来者携带的灰尘在进入超净实验室前充分下落,在通道附近还设置了存衣间,避免大量灰尘进入灰区。地下2层超净实验室内的RIE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会使用部分有毒气体,考虑到试验时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在主楼地下室的北侧设置了一部专用疏散楼梯,直通室外,另借用主楼西侧的楼梯在首层直通室外,并通过气体泄漏监控装置联动关闭超净实验室其他通向大楼的疏散门,避免毒气泄漏到大楼内部(图20)。

超净实验室内有大量防震要求较高的实验设备,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目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为实验设备做隔振基础,采用多层杯形隔振基础(混凝土结构之间填充隔振材料);二是将震动源尽量放置在配楼地下室内,通过结构断开实现隔振,部分放置在主楼地下的风机采用隔振基础处理。另外在风道连接上采用软管,减少震动传递。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3G实验楼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3G手机模拟环境实验楼又是和前两个项目完全不同的科研建筑类型。该项目是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试验、认证基地,是展示国家现代通信前沿技术的重要场所,总建筑面积25864m2,地上10层,地下3层。3G实验楼主要以计算机模拟环境机房为主,对于试验环境来说,除了防静电和个别机房恒温、恒湿的要求以外,没有特殊的要求。在人员办公区,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项目位于市区内,用地比较紧张,加之北侧有日照间距要求,建筑整体进深较大,内部空间环境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方案中,1~4层是三跨的进深,到5层及以上,中间一跨作为共享中庭直通室外,中庭采用电动开启玻璃屋顶。这个方案在科研建筑的传统模式上进行了突破,把商业建筑、办公建筑中常用的中庭手法引入到科研建筑当中,使原本大进深的不良室内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这个方案不仅使中庭两侧研究室都得到了充足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并且因为有了可开启的天窗,改善了室内的空气质量和热工环境,降低了空调能耗。科研人员置身其中,更能享受空间变化所带来的乐趣。该项目已于2006年5月动工,更多的细节设计正在完善中(图27)。

在这些实践当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科研建筑设计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室外环境人手,也可以从室内空间入手,可以继续推敲科研人员在工作中的尺度、行为模式等等,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真正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贴近科研人员日常的工作,聆听科研人员的诉说,不落下每一个细节,使“关爱科研人员,以科研人员为本”不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设计才能塑造出环境真正宜人的科研建筑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第2篇:走进化学实验室范文

为适应基础教育理科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了对实验教学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并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工作,使每个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教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如何利用好实验室,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近3年来,我们也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利用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

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参与进来,把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的场所。实验室不仅仅是验证原理,从而理解、掌握书本上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毅力,从小打好科学研究的基础,将来成为科学研究的人才。

引导参与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天候开放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理科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课题的研究。“引导参与”是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自然科学实践的第一步工作,理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研究活动,我们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在教学意给学生留一些研究的课题实验,如:家庭实验、习题实验、课上实验的延伸与扩展、探索性实验、开设校本课程等。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自己科研的空间。

协助参与

学生走进实验室还不能独立地完成科研实验,而需要实验教师的配合与协助。实验教师也应该努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以人为本,从课上的服务,走向课间和课下,最终成为广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科研的“小助手”,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既为理科教师准备实验,也为学生的科研服务。也只有这样,实验室才能真正成为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

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即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参与和教师参与。实验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科技发展靠的是具有科技能力的人才,科技人才依赖于实验知识的构建。众所周知,国内外的科学家是始于青少年时代就对科学现象的着迷、好奇与探索,这种科学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参与,教师的参与,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合作。

一、学校给予鼓励

学校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入实验室,切实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开展实验研究。鼓励是一种号召,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开展课外的理、化、生、科研究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也是一种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科研活动得以坚持,持之以恒,不断发展,取得更多的收益和研究成果。学校通过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开展理、化、生、科研究活动的交流,举办成果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科研生活,都是很好的鼓励方式。有了学校的主动地参与,积极地鼓励,大力地支持,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会开展得有声有色,培养出自然科学人才,达到科学启蒙的育人效果。

二、教师给予辅导。

教师给予学生们精心的辅导,也体现在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方面的实验研究,也确实需要教师给予耐心的辅导。如实验器材、材料的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科学性;解决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实验步骤是否规范;以及撰写科学、规范的实验报告等,均需要教师的辅导。全天候开放实验室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

三、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实验教学必须保证,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有一些缺点。从理、化、生、科教学来说,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研究自然科学的内容必然有局限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受限制。从客观上讲,主要原因是因为研究的对象都是教师精心安排的,研究活动都是教材规定的内容,不可能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只不过是按教师统一的要求操作而已,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学校采用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拟订的程序、方法进行研究,既注重了人的发展,也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3篇:走进化学实验室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的智慧长在手指上”。皮亚杰也说过,“智慧的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抽象的思维源于动作,孩子学习数学是在摆弄实物中学习”。因此,进行数学实验很有必要。下面,本文结合具体课例,来谈谈如何借助数学实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探究。

1.专用实验室让探究走向深入。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明确指出:“要实现真正的数学教育,必须从根本上以不同方式组织教学,要有个实验室,学生可以在那里个别活动或是小组活动。”结合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我校于2013年10月正式建成专用数学实验室并交付使用。后来随着不断发展,数学实验室的內涵得到了丰富,外延得到了拓展。我们致力于创建大空间、全场域的数学实验室。由单一的数学实验室走向全校班班都有数学实验室,由学校实验室走向家庭实验室,由实体化数学实验室走向虚拟形态数学实验室。实验内容不仅有一些传统的数学实验,如测量、操作、演示、堆垒实验、拼合实验等,还在数学教材内容之外增加了一些自主拓展性研究,并搭建了数字化网络实验平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历观察、感知、操作、模仿、收集、参与、尝试、发现、探索、思考等活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深度学习。如教学苏教版四上“可能性”,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抛硬币确定概率,往往难以令学生信服。若真让学生不断实验,既耗时又枯燥乏味,即便学生努力坚持实验下去但数据量还是远远不够。这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实地简单操作一下,体会大概流程,然后发挥虚拟形态数学实验室的优势,引入计算机模拟实验,提供更多更大的实验数据支持结论的产生。将操作性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相结合,既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规律,也节省了实验操作的时间。

2.社团实验让数学探究走向自觉。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校园生活,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其中就有数学社团。在数学社团里,师生齐聚数学实验室,既可以围绕固定的主题进行大专题研究,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发进行小课题方向研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学生随时可以走上各试验台,自主进行探究活动。

如数学课上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底面、侧面和表面,一些学生特别想知道物体的截面长什么样子。于是,社团老师相机组织了一个主题为“可以截出几边形”的探究活动。首先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正方体开始研究,学生先观察,并在脑海中想象一番,然后进行实验研究,验证自己的猜想。横着截,竖着截,斜着切,学生截出了三角形、四边形,并探究这些截面边和顶点的特征。教师继续提问:还能截出几边形?学生猜想五边形、六边形。接着,借助装有红颜色水的密封正方体盒子继续探究,慢慢转动摆弄盒子,水静止时的液面相当于几何体的截面,探究活动增添了几分挑战和趣味。这个内容是由学生自己的好奇心点燃的,因而探究是学生自觉的行为,效果出奇得好。

3.家庭实验让数学探究更加延展。

第4篇:走进化学实验室范文

【摘 要】该文主要就化学学科,从教学组织方式和实验教学开放内容两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开放实验室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改革;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化学实验,尤其是研究性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体,决定了如何在化学学科中渗透实施素质教育。那如何结合“新课程”改革,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都需要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积极探索。

传统的化学实验,验证实验居多,可谓为“照方抓药”,虽然基本能达到教学目标,却陷入“实验仅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误区,丧失了“实验探究功能”。开放实验室,开发探究性实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真正意义,也正是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精髓所在。因此,只有开放实验室,实践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才能推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校新落成的实验大楼和实验设备在苏中苏北地区首屈一指,面对实验探究功能发展的需求,我校正积极开展“‘开放实验室’促进普通高中理科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我们对实验室管理进行改革,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让学生走近实验室,主动探究实验。通过基于探究式学习新概念的化学学习创新,让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一年的开放实验室的课题实践探究,笔者就化学学科方面主要对教学组织方式和实验教学开放内容作了探索。

一、教学组织方式:

主要包括动员阶段、规划阶段、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首先是动员宣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每周安排老师制定实验计划,以“菜单”的形式提前一周公布,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开出实验“菜单”,自主设计实验,提前两周申请,便于教师准备实验用品。根据活动计划,学生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查看文献资料、收集辅助材料等)。实施阶段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研究性学习时间开展实验研究。

二、实验教学开放内容:

在开放实验室的同时,我们还对实验内容进行开放,主要形成了九个系列的开放实验内容。

1.趣味实验系列。

教育心理学指出,人的活动一定受某些兴趣的引发,开放化学实验室改革教学方式也是如此。在开放实验室活动中,教师选择一些有趣的实验,供学生选做。在五彩缤纷的化学现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入探讨。(例如:“铁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变化”,“滴水生紫烟”等)

2.生活实验系列。

开放实验室不能限制在书本实验,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学校或家中做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替代品,培养创新精神。(例如:肥皂的制备;家用洗涤剂性能检测等)。

3.难点实验系列。

对一些平时演示和分组实验中较难的,可以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亲自重复动手。(例如:纤维素水解做费林反应等。)

4.技能实验系列。

实现实验目的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加强实验意识、规范实验操作,而教材安排动手实验的机会又不多。因此,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练习基本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克服困难,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所得,让一些“缺乏自信”的学生通过反复操作,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增强信心,找回自信。

5.质疑实验系列。

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思维更活跃,他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一些疑难的问题,如NaHCO3溶液和偏铝酸钠是否反应?在遇到很多质疑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让实验室成为检验真理的“最高法庭”,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

6.拓展实验系列。

基于课本,但高于课本的实验成为学生“最近发展区”实验。例如:教师在讲解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最终所得溶液为什么一个绿色,一个蓝色?课本没有解释这个问题。那我们就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去,进行课本实验的拓展实验,以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经过实验和推理验证,最终明白了“绿色”是铜离子(水合)、二氧化氮混合于溶液中造成。

7.发散实验系列。

有相同的实验目的,但实验原理、仪器和设备的选择不同,则实验将显示多样性。所以,如果我们可以选择典型的实验练习,让学生自己进行多向思维分析方案是否可行,并筛选和选择,然后让学生根据选择的方案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对比推敲,最终实现单向集中思维和多向发散思维的互补。(例如:设计检验Fe3+存在的方案至少有三种)。

8.发现实验系列。

开放实验室,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发现“新”现象,感受对未知的探索,产生“新”知识。例如:在三氯化铁溶液和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的平衡系统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钾后溶液颜色变浅的原因,就不可以用高中化学知识来解释?观察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学生走进开放实验室,最终实现观察与思考的不断升级,得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颜色变浅不是平衡的移动而是盐效应的原因。

普罗塔弋说过“人的大脑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所以,我们教师要抛弃那种简单的灌输式教育,通过引导,积极创造和谐的实验室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开放化学实验室,大力促进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开放实验室”促进普通高中理科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批准号为:C—a/2011/02/02)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宁宁,林善法,郑育华.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7).

[2]楚随英.开放实验室的用作用及其管理[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第5篇:走进化学实验室范文

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包括学生的教材,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教师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教室上课外,还可以:

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课后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请求,“老师,我们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

2、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太阳太阳系》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象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如学习《生物进化》时,许多学生提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有不同的说法,究竟怎样回答才能让学生满意呢?还不如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学生最后得到的肯定要多于“恐龙灭绝问题”的本身。

二、在大自然中拓展。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要是这样,本文开头例子出现的“萝卜用根繁殖”“孢子当毛毛虫卯”也就不奇怪了。

三、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象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上海一位小学生发现家里的抽水马桶很费水,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他发明了抽水马桶的节水装置。学生听后跃跃一试,许多同学回家摆弄起了家里的自行车、缝纫机等,向我提的问题也多起来了。虽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发明,但是我相信在将来,他们当中会走出发明家。

四、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教育科技”节目,其中“探索发现…‘走近科学”“斗转星移”等栏目,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

第6篇:走进化学实验室范文

1. 改变实验室现状,更新仪器设备

现有的仪器设备难以满足新课标下数量繁多、形式多变的物理探究实验的需求。因此,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尽快补充新的实验仪器设备,满足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及探究实验的需要。要重视现代新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引进到物理实验室,逐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在实验室接触现代科学技术。要重视发挥仿真实验室的作用,增加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让学生的实验更加直观、简便、准确,更具有吸引力。

2. 改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

过去,只有在做学生实验时学生才可走进实验实,而且学生实验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设计而进行的验证性实验,新课程则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通过探究,自己设计实验,选择仪器,收集实验数据,归纳总结规律。过去的实验只限于教材规定的几个实验,新课程则要求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实验室活动,不再局限于教材。物理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为此,实验室应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创设条件,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接触并熟悉各种实验仪器,选择仪器进行科学探究。

实验室的开放要以班或者以兴趣小组、探究小组为单位,采取实验专人负责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开放时间可选在自修课或课外活动时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室指导,在开放的实验室中,既要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自我发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际进行探究,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维护型”实验指导,避免学生走过太多弯路,也要保证实验的安全。

3. 利用身边的生活物品,丰富实验资源

《新课标》指出:“使用自己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生活物品取材容易,所做的实验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实验室,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利用生活物品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有效方式。身边的生活物品同样是实验资源,管理员平时应注意收集,也可发动学生收集。

4. 实验室要为学生营造探究实验的科学氛围

实验室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能使学生热爱物理的探究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形成探究创新意识。室内布置不能只是简单的几条标语,可介绍一些科学巨匠的研究成果,物理规律、物理现象的发现研究过程图解,介绍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物理学研究动向。也可陈列卓越科学家的讲课收稿、科研笔记、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实验仪器之类的文件影像资料,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可以与这些卓越人物的心灵思想零距离接触,让卓越人物的思想引领学生。

5. 实验之后,管理员务必进行反思

一个实验或某一阶段的实验完成之后,管理员应进行积极反思与总结,以利于进一步深化实验、完善实验。反思要围绕以下四方面进行:

(1)反思实验原理,即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可以改变实验原理公式,让实验方案变得更简洁,更容易理解掌握,实验结果更正确。

(2)反思实验方案,即可以寻求多种实验方案,找出其优点和不足,从而优化实验方案。

第7篇:走进化学实验室范文

关键词:实验课 实验室 观察 欲擒故纵 教师 学生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们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化学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大量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正如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化学实验课在化学学习中的确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可帮助获得化学知识;会帮助培养实验技能。实验,当然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做好实验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保证。如何在一开始就能让学生端正实验态度,认真做好化学实验是我们在一开始就要解决的问题。可是,如何上好化学实验课呢? 这是许久以来我一直我在思考的问题。

为了做好化学实验,在安全的前提下扎实地上好每一节实验课,我一直在努力寻求可行之路。在以前,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在带领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之前,我往往会给他们先上一节“政治课”。讲明白进入化学实验室的种种注意事项,甚至让学生“背过”。等到我认为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注意事项之后,才带他们去做实验。可是,说实话,效果很不理想,学生们进入实验室后的好奇心早把脑袋里记住的那些“关键词”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终于找到了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时,我在课后就记录了我的做法以及感受,下面,我将我当时的记录公示给大家,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到今天为止,我们做完了第一章中的所有实验。结果是:通过两周的实验室生活,同学们过了一把“实验瘾。回忆两周以来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我觉得――值!

同学们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都是异常兴奋的:他们有的哼着歌儿,有的情不自禁地大喊大叫,有的跑动着去追赶自己的伙伴,有的嘴里嚼着东西……这些,对我来讲,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没有象以前一样对他们大声斥责,而是“静观其变”。待上课铃响过之后,又过了一会儿,噪杂声才渐渐平息。这时,我说话了:“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是带着兴奋的心情来上课的,请大家仔细回忆自己刚才的举动,结合老师给你们展示的挂图,想一想自己刚才的行为是否符合一名‘小实验员’的标准?”

接着,我开始一张一张的展示《关于在实验室里进行安全实验》的图片。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观察,而且,我发现课前“违纪”的部分同学,微微地低下了头,有的不好意思地涨红了脸……我发现自己的“计谋”得逞之后,我说:“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走进实验室后,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说明原因。五分钟后举手抢答。”

接下来的课堂,在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中进行着》一组抢先先发言:“走进实验室,应该保持安静,因为实验室里回声很大,大声喊叫会刺激我们的耳朵,使我们感觉到很不舒服;不可以追逐打闹,因为实验台上有很多玻璃仪器,它们易碎,而且有的仪器看上去形状很奇怪,又是圆又是中间细两端粗的,制造起来应该很麻烦,估计价格也应该很高吧,如果损坏的话,损失很大;……”趁发言者喘气的空,三组又抢先发言了:“不可以吃喝零食,因为实验室里的空气不好,而且有一些有害的、易挥发的药品,吃喝东西会使我们受到伤害。”四组同学又说:“不能做小动作,开小差,因为如果走神的话,老师讲解的实验注意事项就会不知道,做实验时就有可能发生危险。”……其他小组的同学们也争相发言。这节实验课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因为从第二节课开始,同学们的实验纪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更加可喜的是,这一级的学生实验的成功率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仪器的损失率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降低。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以及课堂突发事件的方式,我总结出了一些规律:

当学生的某些行为正在“触犯”一些纪律时,你的“一声大吼”可能会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暂时的制止,但很有可能他们回头接着就会再“卷土重来”。可是,通过我们的巧妙处理,往往不但可以使同学们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会痛下决心,彻底改正。

我把上面的我的这种做法称为“欲擒故纵法”。在往后处理事件时,“欲擒故纵”法曾让我获益匪浅。

以上是我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的一点个人体会,希望能够给化学界同仁们提供可以借鉴的点滴内容。其实,仔细想来,只要我们的思想不“偷懒”,我们充分调用自己的智慧,在课堂教学和课堂改革中我们一样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收获意料之外的成功。

参考文献

第8篇:走进化学实验室范文

1978年起,四十七中学成立第一个兴趣小组;1997年,学校建立第一个科技展室,设立专职辅导员,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夏令营;2002年,在老的教学平房基础上,占地2 800平方米的校园科技馆落成,成为学校科技教育载体;2011年,由宽城区政府投资1 000余万元,对原来的科技馆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个集交互式、体验型、动手操作、科学探究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馆。

区域性的科技馆的建成,成为四十七中学的一张名片,也成为学校特色发展重要载体。在这一基础上,学校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科技课程,走出了一条以科技教育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明确科技特色办学之路

学校确立了“以科技特色兴校、用科学精神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关注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将创办长春北部新城中高质量的优质学校,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技特色学校为努力目标,将校风和科技馆的办馆主题确立为“动脑思考 勇于实践”,学校的校训和科技精神紧密相连,确立为“唯真惟实 求是创新”,秉持“严格要求规范学生、优秀校风影响学生、高尚师德塑造学生、优美环境陶冶学生、扎实课程培养学生、科技基地启迪学生”的理念,扎扎实实创办科技特色学校。

科技课程开发和建设推进学校课程全面改革

以科技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为载体,学校构建了全方位的科技课程体系,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的科技课程体系包括:科技校本课程、动手操作的学科拓展课程和体验性的人文课程。

科技校本课程由专职的科技辅导员和科技教育研究室进行研发,并在初一年段统一开设。目前,学校开发的科技校本课程有机器人、陶艺制造、小机床动手DIY。学科拓展课程和体验性人文课程由全体老师共同参与开发。学校每年冬季举办一次学校教学大赛,教学大赛除了教研主题外,还增加了特色学校建设类教学设计大赛,老师们根据学科教育需要和学科特色开发出一系列学科拓展课程,应用于教学实践。如语文课《克隆》《萤火虫》《袁隆平》等内容既传播了科技,又回归到了语文教学上;英语课《做奶昔》《放风筝》等,既进行了英语教学,又还原了生活情境。

动手操作的学科拓展课主要以理化生学科为主。学生能实验操作观察的都要动手做,生活中的物理,生活中的化学,一切能以实验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的都回归实验。这样的方式,也拓展到英语课堂,如动手做一做,张口说一说等。将由情景感知、动手操作,体验认知的科技课程提炼出的体验特征性推广到人文课程中,一改教师过去的一言堂,促进了实施探究式自主学习方式的教学变革。

科技人才队伍引领教师团队发展

学校聘请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的科技专家和日本长崎大学教授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与本校教师共同开发新的科技教学内容、制作教具。学校成立了科技教育研究室,让科技课程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实践走向理论。钻研、合作,探究、创新也深入教师内心,内化为学校的教风。目前,学校有省级学科带头人6人,省、市、区骨干教师比例达90%。

科技活动促学校德育建设

科技活动、科技馆面向社区开放。开展了多次人人都是讲解员、科普宣传进社区,科技夏令营、航模比赛、吉林省科普周、校园科技节等科技活动。科技活动过程也是学校的德育建设和科技特色逐渐融合的过程。学校将培养身心两健的人格、团结友善的品性、勤俭自强的精神为学校德育重点,以开展丰富的科技特色活动、体验性人文德育课程的建设、构建自我管理的综合评价机制、科技馆服务社会实践为载体,在科技教育过程中,不断促进学校的德育建设。

科技馆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

宽城区科技馆总建筑面积为2 700平方米,展览面积1 094平方米。该馆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参与性为一体,包含力学世界、数学天地、电磁奥秘等8个展区,展教资源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劳动技术、艺术审美、信息技术等8个学科,融汇了现代科技馆的经典科教展示经验,浓缩了科学知识及技术的精华,是教学资源的积极延伸、说明、补充。学生们可以在这里体验科学技术的奥妙,激发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的底蕴。

第9篇:走进化学实验室范文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包括学生的教材,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教师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教室上课外,还可以:

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

2、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太阳太阳系》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象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如学习《生物进化》时,许多学生提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有不同的说法,究竟怎样回答才能让学生满意呢?还不如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学生最后得到的肯定要多于“恐龙灭绝问题”的本身。

二、在大自然中拓展。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我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要是这样,本文开头例子出现的“萝卜用根繁殖”“孢子当毛毛虫卵”也就不奇怪了。

三、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学生在家中做家务经常会有问题,烧水时水溢出水壶;烧鸡蛋时鸡蛋烧爆了;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有一次,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上海一位小学生发现家里的抽水马桶很费水,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他发明了抽水马桶的节水装置。学生听后跃跃一试,许多同学回家摆弄起了家里的自行车、缝纫机等,向教师提的问题也多起来了。虽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发明,但是本人相信在将来,他们当中会走出发明家。

四、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笔者就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教育科技”节目,其中“探索发现”“走近科学”“斗转星移”等栏目,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