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校的困境与出路

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校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在教育部等的倡导下,戏曲进校园已经走过十多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宏观层面的机制不健全、中观层面的校领导不够重视、微观层面的经费短缺,导致其陷入了困境,表现为观众少、受众面狭窄,学生戏曲社团建设乏力,师资队伍缺乏、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空白,宣传报道不足,等等。针对此,需完善机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剧协和专业演出院团的支持与帮助下,在地方高校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在地方高校成立戏曲名师、大师艺术工作室或传承基地;进行课程融合建设,开展实践教学;加强“三微一端”的建设,强化宣传报道的力度。以此帮助传统戏曲摆脱在地方高校的困境,使地方高校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锻造高尚情操,提升个人修养,既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成长为欣赏美、创造美的完整的人。

关键词:传统戏曲;地方高校;戏曲进校园;高雅文化;学生戏曲社团;青年剧评团

一、传统戏曲进地方高校遭遇的困境

(一)观众少,受众面狭窄

由于文化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文化娱乐观念的多元化,学生可以选择的文化休闲娱乐方式丰富多彩,并且倾向于选择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既免费又快捷,既轻松自由又无时间空间的限制,受此影响,很少有学生走进剧场观看演出。有的地方高校在专业演出团体送戏进校园演出时,实行由团委、学生会、工会等部门统一组织,以班、团为单位集体组织观赏的方式,虽然“能够保证上座率,但是很多时候会流于形式,‘观赏’效果未必会落到实处”;有的高校实行自主领票、自愿观赏的方式,却又可能遭遇上座率低的风险;也有的高校将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课程设置为综合素质选修课,在演出时“由学生自主领票、事后刷卡记学分,获得了部分学生的欢迎,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学生为了学分而观赏演出的状况”,但无论以何种形式观看演出,都不排除某些地方高校“开展活动时只是注重统计数字,以集体组织方式进场,导致中途退场率较高,不但干扰了艺术家的演出进程、影响观赏效果,而且破坏了学校的形象。并且,因为通过组织来落实观众,学生缺乏选择权,容易造成有兴趣的学生没有机会看,有机会看的学生缺乏兴趣的双输局面”。⑧在有的地方高校,传统戏曲走进来的机会不是每年都有,例如笔者曾于2017年11月8日在成都大学官方网站上对相关报道进行搜索,以“戏曲”或“川剧”为搜索的关键词,以2006-2017年为检索年限,检索到川剧《欲海狂潮》分别于2006年、2007年走进成都大学,川剧《马前泼水》分别于2010年、2012年、2015年走进成都大学,川剧《卓文君》于2013年走进成都大学;另有2015年5月31日下午由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的戏曲社团走进成都大学进行的“四川省首届高校戏曲联合汇演”,表演了越剧《回十八》、京剧《三家店》、川剧变脸、川剧《贵妃醉酒》、京歌《梨花颂》;还有2015年12月14日下午举办的“‘成都有戏'———川剧艺术进成大”活动,由表演艺术家马丽、王超、罗兴康等表演了川剧戏歌、川剧丑角戏《九流相公》、变脸吐火、木偶变脸。由此可见,在12年间,共有8场传统戏曲演出活动走进成都大学,年均演出0.67场,师生能够在校园内观赏传统戏曲的机会不多。《欲海狂潮》《马前泼水》《卓文君》这几部戏都是由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巧茹表演的,另外的表演艺术家还有蔡少波、王超等;剧目都是经典剧目,本应该让众多大学生乃至教职工享受表演的视听盛宴,可是由于演出场地的限制,在2015年之前,一场演出最多能够吸纳200-300名观众,2015年9月开始才升级到可以容纳600名观众,相对于两万名的在校学生群体以及两千名左右的教职工群体,这样的受众面太窄了,即使在最大的演出场地也仅有3%的学生可以现场观赏,其影响的扩散微乎其微。这样少的观赏体验、这样少的观众群体,能产生的作用实在是太小了。因此,文化消费方式的多元化、观赏演出的机会与次数稀少、演出场地的限制,等等,都是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校遭遇困境的突出表现。

(二)学生戏曲社团建设乏力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群体———学生社团,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为了响应《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一些地方高校在校团委的组织下纷纷成立了戏曲社团。但是,一些地方高校的戏曲社团从创办伊始,由于学校的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戏曲社团在戏曲传承方面的特殊功能,便没有从更高的层面上积极主动地寻求省市文化部门、剧协及政府机构的支持,而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更由于没有经费,没有指导教师,没有开展活动的场地,基本上没有开展戏曲方面的活动。一个地方高校的戏曲社团要具有生机与活力,既需要文化部门、政府机构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支持,也需要剧协、专业演出院团的专业指导,还需要学校领导层面的统筹规划以及学生活动部门的具体协调,但是,目前在某些地方高校在这些方面都没有落到实处。仅有少数充满热情和兴趣的学生参与,仅有充满热情和兴趣的专业教师或具有专业素养的非专业教师的指导,偶尔小范围地开展一些零星的活动,没有形成群体效应。与此同时,学生社团需要举办、开展各种活动来锻炼社团成员的能力,而这些也是需要经费的支持,即使学生凭着热情与热爱可以不提报酬、即使指导教师可以为了对戏曲的热爱而不计任何报酬地免费指导学生,但是,戏曲服饰、道具、化妆品、乐器等等的购置,走进剧场观看演出,请专业演员来校开办讲座等等,都是需要经费的,没有经费的支持就是一句空话。如果什么活动都不开展,那么这样的学生社团是维持不下去的,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更不可能在传播、传承传统戏曲方面有所作为。

(三)师资队伍缺乏、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空白

传统戏曲进高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传统戏曲演出团体进高校演出,还包括了传统戏曲在高校的传播与传承,涉及到对学生的熏陶、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而这一切,离不开高校的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但大部分地方高校没有专职教师队伍,缺乏师资力量,且教师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研究成果缺乏,校园推广戏曲文化的理论根基缺失;没有课程设置,传统戏曲进校园缺乏阵地;没有教材,传统戏曲进校园缺乏媒介,而且有别于专业的戏曲学院与戏曲专业,作为传统戏曲进高校的教材,应有别于专业学院的教材,但目前国内都是一片空白,如此等等成为了限制传统戏曲进入地方高校的瓶颈。例如,笔者在某地方师范学院高校网站教务处查询其课程设置,于2017年9月18日在其教务处网站挂出的《2017-2018-1学期课表》⑨中有行政系开设的《戏曲鉴赏》(网络课)、《古代名剧鉴赏》(网络课)、《昆曲经典艺术欣赏》(网络课)、《戏剧鉴赏》(网络课),这4门课程各计2学分,课容量都是200人,课程选中人数都是200人,另有选择了该课程而未选中的人数分别为126、99、112、111人;在其2017年11月6日的《关于申报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通知》中“鼓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开设……《戏剧鉴赏》……《戏曲鉴赏》等课程”,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原则上要在本院或全校举办过同类专题讲座或不同形式的课程且教学效果良好,所开课程应是教师从事或熟悉的研究领域”,⑩“每门课程开设一学期,授课总时数不超过32学时”,但在其“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库目录”中没有《戏曲鉴赏》课程,可见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课程不属于通识教育课程,这便必然限制了学习传统戏曲的学生人数;在其2018年1月4日的“2017-2018学年春季学期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目录”◈1中,行政系开设了《戏曲鉴赏》(网络课)、《古代名剧鉴赏》(网络课)、《戏剧鉴赏》(网络课),每门课计2学分,课程容量200人。由此可见,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课程属于某一学院或某一个系开设的综合素质选修课程,而非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而选修课程的容量有限,部分有意愿选修的学生最终未被选中修习该课程,同时这些选修课程是“网络课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地方高校在这些课程方面缺乏师资,而网络课程缺乏戏曲表演与欣赏的现场感,其效果大打折扣。以上现象不仅仅在一所地方高校存在,而是普遍现象,凸显了传统戏曲进入地方高校遭遇的困境。

(四)宣传报道不足

传统戏曲进地方高校之后,应该有详细的新闻报道或宣传,以扩大其进高校的后续影响。但是在报道形式、媒体介质多元化的时代,传统的纸媒、广播,信息化时代的学校网站等传播媒介的影响日益式微,每篇新闻、报道的浏览量、点击量、关注率不是很高,多则上千,少则两三百,而且报道形式单一,或者是图片加简单的文字报道,或者是纯文字报道,关注度都不高。仍以笔者于2017年11月8日在成都大学官网上的检索结果为例,在17条检索结果中,有13条报道涉及传统戏曲主要是川剧表演,包括传统戏曲走进校园表演、师生在校外观赏表演、成都大学教师参与校外团体举办的相关学术研讨会、纪念活动时观赏了传统戏曲的表演等;有3条是关于川剧讲座的新闻报道;有1条是关于“川剧表演艺术家口述史”书籍出版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的点击量、阅读量都不高,最高者为2007年4月30日的报道———《川剧〈欲海狂潮〉走进成大》,◈12阅读点击量为1401条;其次为2010年5月19日的报道———《欣赏川剧精品感受传统艺术》◈13(对川剧《马前泼水》表演的报道),阅读点击量为1153次;其余报道的阅读点击量都在1000次以下,点击量极少的是2017年关于3场讲座的报道,分别为73次、24次、21次:所有17条新闻报道的阅读点击量总计6692次。由此可知,12年间,极少的读者关注了该校对传统戏曲进校园的新闻报道,如果以12年间的学生总人数约20万人次计算,人均点击阅读量约0.033次,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固然与新媒体迅速发展导致学校官方网站浏览量断崖式下跌有关,但也与学校新闻报道方式僵化、新闻传播渠道狭窄、新闻报道手段单一等息息相关。四川师范大学官方网站新闻中,有在演出前几天对演出的预告,以便学生提前知晓,并安排好观看事宜,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以便对剧情、剧中角色有所了解,观看时才更容易入戏,引起共鸣,加深理解,达到戏剧进高校的目的。而反观成都大学的官方网站,基本上查不到演出预告信息,观众没有提前做好功课,其观赏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某些地方高校在关于戏曲进校园宣传报道方面的普遍困境。

二、遭遇困境的原因

对于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校陷入困境的原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入手,发现三个层面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交织的,共同作用造成了上述困境。

(一)宏观层面:机制不健全

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文件与政策,省市相关部门根据国家文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但都是粗放型的,缺乏具体细则,针对性与操作性不强。具体到省市文化部门、教育部门、专业演出团体、地方高校等相关各方的管理职能、具体职责、经费划拨与管理、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等都没有统一的意见与规定。有的地方高校目前基本上采用党委领导,由宣传部等牵头,由学工部、团委、工会等组织实施,这一机制虽然有集体组织的优势,但是缺乏全盘规划,各部门缺乏相应的职责、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有时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加之有的传统戏曲专业团体走进高校演出的场次有限,有的地方高校可能一年只承接了一场演出甚至一年都没有一场演出,所以地方高校在这方面的运作多是临时性的,没有固定的机构长期规划与运作,缺乏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校的效果不明显,影响不深入不持久。而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熏染,这种不健全的机制阻碍了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校的进程。

(二)中观层面:学校领导层面不重视,缺乏意识

在部分地方高校,教学、科研等是其工作的重心与中心。由于经费短缺,有限的经费都投入到了见效快、看得见的工作上。而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可以量化考核的,甚至有的领导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毕业,至于学生素质与人文修养的高低似乎不属于其工作考核的范畴。还有的领导认为,学校工作中的大事、重要的事太多了,那些吹拉弹唱、咿咿呀呀的东西既不是科研也不是教学,既不能提高学校的排名也不能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所以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就不能常态化地开展工作,有时某个领导为了某种目的或者为了配合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而临时要求学校宣传部等部门牵头组织一两次“传统戏曲进校园”的活动,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缺乏持续的、长久的跟进措施,再也没有组织后续的系列活动,导致艺术氛围营造的缺失。这种在中观层面的领导意识缺乏、活动不能常态化开展的后果便是传统戏曲在地方高校昙花一现,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作用微乎其微,达不到传承优秀传统化的目的。

(三)微观层面: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没有

国家财政针对这个项目拨付了一笔经费,但经费不是直接拨付给演出团体、也没有拨付给参与的高校。经费到底应该从哪儿来、经费到底应该给谁、划拨经费的具体流程应该是怎样的、接收经费的演出院团应该怎么使用经费、开展传统戏曲活动的地方高校的经费从哪儿来、哪些项目可以使用经费以及使用的比例怎么分配、经费使用后的绩效评估由谁负责、经费使用的监督问题,等等,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专业戏曲院团进地方高校演出需要演出成本,但接收的高校没有经费支持,导致演出院团即使有进高校演出的意愿也进不了高校演出,高校有请演出院团进校演出的需求也因为经费问题而无法落实。有论者撰文,以广西戏剧院为例,分析2017年3月在全区范围内作为试点单位开展广西“戏曲进校园”活动时,“在南宁市外高校开展一场完整的大型剧目不仅人力成本高昂,而且一场演出的设备运输和安装、演职员食宿费、车辆租赁费、装置损耗等等一系列费用相加高达十多万元,即使是剧目片段展演,演出成本也在五万元以上”。由此可见,“高昂的演出成本不仅束缚了专业戏曲院团在高校传播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对高校积极推进戏曲文化在学生中生根发芽造成了困扰。”◈14因此,从微观层面而言,经费严重不足,既阻碍了专业演出团体送戏进高校,也阻碍了学生戏曲社团的建设,甚至是造成其他方面困境的最现实的原因。

三、突破困境的出路

(一)完善机制,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为了推进、落实传统戏曲进地方高校,各省市相关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建立完善的机制,促进国家政策的落地。一是省(区、市)建立宣传部门牵头,教育、财政、文化等部门参与的戏曲进校园工作组织和协调机制,指导和支持各地方高校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二是各省(区、市)的剧协要统筹安排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落实由哪些专业院团将地方戏曲送进地方高校、将哪些传统戏曲剧目送进高校、项目的经费怎么使用等。三是专业院团要将送戏进地方高校当作一项常规工作,在送戏进高校的过程中创作、演出、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送戏进高校的过程中培养专业人才。四是地方高校也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接、促进传统戏曲走进高校。地方高校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传统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部门工作、各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15不能够被动地等待戏曲表演机构送戏进校园,而应主动联系传统戏曲演出团体进校园,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演艺场所观戏、学戏、研戏、赛戏,将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校当作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将相关活动常态化、常规化,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地方高校成立戏曲名师、大师艺术工作室或传承基地

在地方高校成立戏曲名师、大师艺术工作室或传承基地,由学校提供固定的场所、办公室,还可设立小型展览室或展览馆,或服装道具陈列室,脸谱墙、剧照墙等等,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每一件服装就是一个戏剧人物的故事、戏剧主人公的人生缩影,主人公在不同的人生时期,演员的表演着装不一样,例如闺门旦、正旦、老旦等就可由不同的戏曲服饰加以区分……学生置身于这样浓厚的传统戏曲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发兴趣,产生近距离接触、观看、欣赏的愿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走近戏曲、学习戏曲、传播戏曲、传承戏曲。设立戏曲大师工作室,一方面既可以指导学生及学生戏曲社团开展戏曲活动,也可以指导热爱传统戏曲的教师,还可以开展戏曲艺术讲座;另一方面,可以带领专业戏曲演出团体的演员在地方高校提供的固定场馆排练,让学校的教职工、学生“围观”甚至亲密接触,参与其中,充分体验传统戏曲的魅力。在这方面,地方高校可借鉴成都理工大学的成功经验。成都理工大学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于2014年达成共建川剧传习展示基地的协议,基地建成以来,学院通过川剧传习进表演课堂、举办川剧讲座、开设公选课、制作川剧纪录片、编著川剧教材等多种形式开展川剧传习、推广等工作,取得积极效果。2015年1月“被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授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并获得了首期启动资金。这是全国高校首个川剧传习展示基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工作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试点”。

(三)加强学生戏曲社团建设与指导

作为传播、传承传统戏曲艺术的学生社团,肩负着吸引学生群体、培养学生兴趣、开展戏曲活动的重担,其建设水平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反映了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的群众基础与影响力。可循序渐进,分类分步走。先是化整为零,与相关专业融合,当在校园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上一个台阶,再大面积推广,范围由小到大,受众由少到多,影响由弱到强。只有培养起了大批真正有兴趣的学生,他们才会想方设法走进戏曲演出场所亲身接触戏曲,才会真正地坐得住而咀嚼其中的唱念做打,才会对生旦净末丑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这方面,江苏大学的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的建设堪称典范,值得地方高校学习与借鉴。江苏大学将兰韵戏曲社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以“唱响青春,传承国粹”为宗旨,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师生戏曲专场晚会等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由于其在传统戏曲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绩,其艺术团演出活动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美国版)、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兰韵戏曲社还与度、传播广度、传播效度的提升。鼓励学生在专业人士或教师的指导下,创建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博、制作微视频、创建客户(学生受众)端,以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并培养学生受众的兴趣。在创建微信公众号方面,有的省市在“青年剧评团”微信公众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宁波有戏”“广州市青年剧评团”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不是由地方高校相关组织或机构创建的,但可以为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值得一提的是,由成都大学青年教师王淼与成都市川剧院、四川省川剧院专业人士于2017年共同创办的“成都市青年剧评团”微信公众号,在不到一年的短短时间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已经受到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与重视,有成员400多名,里面有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甚至重庆市川剧院乃至山西、陕西、北京等专业戏曲戏剧研究院团与演出团体的专业人士、表演艺术家、编剧、剧评家,也有高校的戏曲文学研究人员、热爱戏剧戏曲艺术的年轻教师与青年学子,还有其他机构的戏曲爱好者及文博单位的工作人员,影响日益扩大。剧评团坚持预告戏曲演出、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获得免费赠票、集体订票、报道戏剧表演活动、发表观后感或评论,介绍戏曲作品与推广戏剧艺术、发起并组织爱好者参与相关活动、举办艺术沙龙,一片欣欣向荣。群公告中点明“成都青年剧评团”由川内戏剧人发起,坚持“兼容并包,自由表达,求同存异”原则,“提倡观摩剧目撰写评论,旨在发出戏剧评论的成都声音,促进戏剧良性发展,构建评论新生态”;观摩形式为“群内所有看戏观摩活动,无论免票购票,均由群主统一组织,有票源或信息要主动联系群主”。◈182017年6月1日-12月18日,成都青年剧评团共组织成员观看52场演出,共有86名剧评团成员在成都青年剧评团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计157篇,十多名成员在多家报刊媒体公开刊发剧评18篇,◈19其中有些剧评就是学生撰写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剧、评剧的能力,而且扩大、加深了传统戏曲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有利于促进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校的进程。综上所述,传统戏曲的发展在遭遇了多年的不景气之后,要让其在地方高校扎根、开花、结果并非一蹴而就。传统戏曲进校园是手段、是桥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是根本。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校既是国家的文化战略,也是国家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方面;既是为了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自信,也是为了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修养,是学生成长吸收精神食粮的重要通道。虽然目前仍然遭遇了不少的困境,但通过各方努力,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必将冲破困境,走向文化舞台的中心,迎来勃勃生机。

作者:李文玉 王淼 单位:成都大学期刊中心 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