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传统儒家思想范文

传统儒家思想全文(5篇)

传统儒家思想

第1篇:传统儒家思想范文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本教育思想;价值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的思想较为多样化。比如儒家、法家等等。这些思想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在当代,我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历史上,虽然没有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中国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但是在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自古以来,存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和意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贵君轻”、“强调人的价值”等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即为现代社会强调的“以人为本”思想。[1]早在殷末周初时,《尚书》中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思想。并明确指出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安宁与发展,其前提条件是加强对以民为本思想的重视。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管子在《管子•霸言》中指出,要想巩固霸王之业,其根本原则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管子肯定人的价值以及作用。随着时间的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在儒家的“仁爱民贵”中的得以体现。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孔子站在仁爱角度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并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学习的发光点,并推崇人格独立和自主。作为爱人的仁者,需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到“仁爱”思想的精髓和意义。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孔子格外关注人的主体性和根本性。对于孟子而言,主张站在人性论角度看待仁爱思想,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主张博爱。荀子作为孟子的继承者,在宣扬仁爱思想的同时,他强调人的地位。并在性善论基础之上,提出了性恶论。但是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主张人的地位,并关注人的价值和作用。

2儒家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2.1做到“有教无类”

目前,虽然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依然面临着“市场化”危机。针对这一情况,需要高举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旗帜,进而避免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2014年,在两会报告中,国家总理就针对农村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即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和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加大对其教育投入力度,促使城镇教育的公平发展。除此之外,针对农村有困难的农家子弟,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同时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2]在新时代下,国家需要加大对“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的宣传力度,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平台加强人本教育思想的宣传,这样既可以增强人们对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内涵的了解与认识,又可以为培养全面性人才奠定基础。

2.2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

孔子思想中,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其中,基础科目是诗、书、礼、乐。与此同时,在注重基础科目的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现阶段,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校而言,应结合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制定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而为社会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2.3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在具体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也是儒家传统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外在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应结合不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并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凸显学生个性。这一教学方法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教育思想,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2.4师生关系应和谐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弟子三千,但是对每一位弟子都关爱有加,且尊重他们、爱护他们,这对于现如今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具有借鉴意义。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赢得了广大弟子的尊重,同事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社会,师德问题日益凸显,比如“丁娟事件”、“教授涉嫌论文抄袭事件”、“上海教师使用ipad上课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存在表明今天的师德问题较为突出,其拓展范围较广。针对这一问题,学校教师应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学生也应改变对教师严厉形象的认识,进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传统儒家文化有其自己的思想精髓,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正视其缺陷,学习其中的人本精神,在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进而丰富中国特色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高薇薇.儒家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J].企业导报,2015,(05):60.

第2篇:传统儒家思想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公司;管理

1.引言

儒家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很多代表人物都提出来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出现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先秦儒家,后来发展到汉代,为董仲舒的汉代儒家,以及宋明儒家等。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孟子进一步拓展了儒家思想,孟子认为以“仁政”为重点的管理理念,后来来着赵国的荀子继孔子和孟子两位哲学家之后提出“礼”、“法”。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儒家思想在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中依然成为了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思想核心,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依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我们当前的公司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儒家思想与公司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公司管理

首先儒家的人本观与现代公司管理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是儒家思想重要特征。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注意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对人的社会价值给予高度肯定。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放在公司管理之中,其意思就是要求公司管理者首先要关心爱护公司员工,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能够让员工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公司的团结,在这里提到的团结,同样也是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以人为本的同时,注意和谐发展和团结,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状态,这就是讲公司中的团结问题,公司的各成员要有团队精神,要求其内部的各成员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一个做人做事讲效率的团队就是每个公司都想要的理想团队,这就要求团队中各成员之间都具有非常好的合作和协作能力,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向心力。一个团队能有这种精神,那么对于提高公司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都十分有益,也就促使企业在一个激烈且良性竞争的环境里健康发展。孔子一直很重视“人”与“人际关系”,提出要提高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肯定人的价值。现如今,各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基本观点都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作用。人是公司业务的具体操作者,只要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工作热情,靠其主动性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永久提高公司产品的生产效率,实现市场利益的最大化。公司不断学习儒家思想的精髓,付诸于实际工作当中,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劳动成果,切实保障其收入和应有的权利,不仅要切实解决员工的工作问题,还要关心解决员工的生活问题,要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时时刻刻为员工着想,成为公司的主人,同时还要选贤任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等。儒家诚信和中庸观与现代公司管理相通。诚信是历史上众多儒家先哲圣贤所推崇和追求的道德情操之一,孔子就曾说:“民无信不立”;诚信指的是诚实守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是每个体内在的修养,而守信则是其外在的各种表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是各公司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时刻遵守的戒尺,是公司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公司想要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和发展,其根本的撑力要依赖于公司的信誉,而信誉往往靠长期诚信的合作获得,只有“诚”才有“信”,只有“诚信”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信誉。公司良好的声誉、信誉、形象的建立及维护,往往依赖于过硬的产品质量,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只有生产合格的产品、树立健康的经营理念,解放思想,长远打算,才能做到诚信经营,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提高公司的信誉及知名度。如果在经营中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产品假冒伪劣,那么这个公司终将失去信誉,同时也会失去市场。另外儒家讲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反对“过”与“不及”,主张“中道”,即“适度”,“恰到好处”,凡事过犹不及,要有个度。这对公司高层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公司的管理当中,不仅要注重企业自身的成长,员工新技能的培训与提高,同时要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不守旧不排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宏观方向上,不可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更要注重其效果,既要“适中”又要“达变”的原则,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儒家思想的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仁”,儒家思想要求以与人为善,也就是关心和爱护公司员工,有利于协调公司内部员工关系,促进内部和谐稳定。公司员工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更加和谐的发展和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说明儒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公司是否具有忧患意识,关系着公司能否应对这种外部竞争的能力,公司要保持旺盛的发展能力,需要将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公司之中。

3.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儒家思想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势必体现在公司的行为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公司管理者应该发掘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推动儒家思想与现代公司管理的结合,以此来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军,黄少英.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司管理伦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李晓蓉.儒家经典与中国式管理[M].北京:公司管理出版社,2006.

第3篇:传统儒家思想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位置,在距今两千多年来的今天,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思考和生活方式。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茶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茶叶之乡,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在最初的时期,人们对茶的需求仅仅是止渴、解毒治病等方面。到了汉晋时期,有人开始将茶与精神文化联系起来,发展至唐代,茶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在以陆羽、白居易、皎然等为代表的多位茶人努力下,茶文化正是形成了,其标志就是世界第一本茶书《茶经》的问世[1]。陆羽自身是比较倾向儒家思想的,也正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向上的观念促使他走遍全国各地,精心钻研,并将自己多年对茶的积累记录下来,编写成册,从而促使了茶的发展,对后世也有重大贡献。可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又使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着儒家思想。

一、儒家之“和”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中的和,和是度,和是当,和是宜,和是一切恰到好处。中华民族从古代开始就是以“和为贵”,“和谐”“和美”“祥和”更是为人们所欣赏和追求。论语中提到:“礼之于用,贵为尊者,先王道斯美”。这句话表达了礼的基本意义,这一基本意义决定了“礼”的社会功能,一个社会是由各个阶层组成的,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也是一个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和”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和”是万物之源,在自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可得到体现。“和”是春秋时代儒家思想中拯救社会的良方。儒家思想讲究人性和谐,个人与社会和谐这一儒学思想在秦汉、宋明时期不断加强,已深入人民脑海并在其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茶道中的“和”,主要是指人与人的和敬,人与环境、人与器具的和谐,物与物之间的协调。茶作为一种饮品,一种客观物质,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并由生活方式,上升为精神层次,在演变为文化,深深扎根于“和”的传统文化的记忆中,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2]。茶文化的“和”要求人的心态平和。茶文化与儒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茶艺文化与儒学中的“和谐”“和美”等思想有共通之处。因此茶自然而然就成了儒学思想的传承载体。由于茶艺是一种高洁雅致的艺术,而热爱茶道的人自然也会受到熏陶。故而在茶道上,要求礼茶人要端庄雅致、神色平和,礼茶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由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还有很多礼仪的存在,所以无论是煮茶,烹茶,还是品茗,都要求礼茶人必须展现茶之道的动作要领,充分理解体会茶文化的魅力,给人展现一种美观的视觉和岁月静好的氛围。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和”在茶文化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品茶者在茶的世界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其中都在追求平衡与整体大局上的把握,在强调“适当”“得当”的意义上,无过也没有不及之处。茶道的最高境界是以“和”为体现的,充分表现出文人对儒家思想的深刻推崇和对茶事联想的强烈反应。

二、儒家之“礼”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重“礼”,礼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自律待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处于非常和谐的融洽状态,这就是儒家重视礼的原因。礼的基本精神在《礼记》中写得非常清楚:“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由此可见,礼就是要让人以谦让的精神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把自己放低且对他人尊重一些。礼是对人的尊重,不是对贫富等级的尊重[3];礼一方面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调节自身的心情,做到光明坦荡,落落大方。由于儒家的提倡和重视,中国人也特别注重礼,言行举止规范、合礼。因此,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是一个注重礼仪的文化大国。从古代的孔融让梨,到现代林秀贞爱护孤寡老人,再到全国劳动模范郭明义爱岗敬业,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文化礼仪的延伸和不断的创新发展。主宾谦恭礼让,长幼和睦优先,都可说是传统茶礼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茶道中的“礼”,是秩序、敬意、仁爱与友谊。“客来敬茶”是中华优良传统美德,晋代“茶汤敬客”的王濛、“茶果宴客”的恒温、“茶果待客”的陆纳,至今被传为佳话。宾客临门,香茗一杯,即表达了以茶会友、续谊谈情的至诚心情,又表达了对客人的尊敬。“客来敬茶”这种礼节在我国深入人心。主人家通过敬茶展现出礼貌文明,饮茶之地,打扫整洁干净,选择的茶具器皿清洁卫生;茶叶亦是家中所存中的上品。无论礼茶人的仪态还是礼茶时的仪式,或是礼茶的过程例如烧水、烹茶、置茗、品茗,每一步都显示出一种礼仪和大家的风范。甚至对于客人敬举杯的顺序,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先端茶敬谁后举杯奉给谁等等。茶道之中的礼不仅仅只是一种仪式,更是一个社会治理的缩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谐、相互尊敬的相处之道。儒家文化的礼仪性在中国茶道中充分体现。在孔子看来,礼应该是上至天子,下到庶民,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用自己的诚信和品德去感化民众,且用礼制去规范和调节他们的行为。茶使人头脑清醒,所以中华茶文化也吸收了“礼”的精神。茶道重礼,这与儒家重礼异曲同工[4]。

三、儒家之“廉”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的“廉”,廉是高洁的品性、廉洁的品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素养。古往今来,有志之士一直倡导节俭、清廉;他们歌颂清廉的优良品德,为正义的事业献身,不向恶势力低头。而历代的文人雅士更是因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选择品茗这种具有廉洁、品性高洁的饮品。茶在养廉、励志、雅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清茶一杯”寓意深长。东晋贵族多奢侈,并以此为时尚,而当时儒家学说的践行者们,则继承晏子饮食精俭朴的精神,以茶养廉,以对抗同时期的奢靡之风[5]。儒家看重茶的高洁品性,以茶自省、以茶励志、以茶为人生。帮助他人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保持“本我”,塑造自己的人格。古时的“茶宴”,沿袭演变至今的“茶话会”,各种庆功表彰、迎新送老、招待会、座谈联谊等活动,大都会奉上一杯清茶。茶水一杯,配以适量水果点心,既显以庄重又不失薄面。其中传承的清廉之风,正是儒家一直所倡导的。茶道中的“廉”,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成为现代人倡廉的高尚表现。通过饮喝清茗,礼茶中的人士能够更好地看到审我、自省,并了解自己,反省自我、认识他人。这更有便于活在礼茶中的人为他们设身处地,了解别人的艰难疾苦,从而能够使自己更加对人宽容和社会包容,对待他人的心和事及社会更加和谐宽容。清者,廉洁清正之意。“清茶一杯、茶香缥缈”,寓意深远、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对其进行研究解读。从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来看,茶不单是消暑解渴的饮料,同时也是饮茶者精神境界的体现。清茶使人自我省促,在茶香袅袅中体悟生命的美好、寻找淡泊宁静、怡然自得的生活。饮茶使人沉静,能够在喧嚣的市井中找到岁月静好的法门。茶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宝物,茶叶,是茶树的精粹,翠绿的茶叶散发着清香,迸发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旺盛生命力。茶树生长于大山深处,层峦密布,养天地之正气,俭朴清正。通过饮茶、品茶逐渐了解茶的本质,并且将茶与人之间的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在品茗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修身了品格,提升素养,感悟人生。大多数人将茶品与人品相比较,有茶德比仁德的叫法,这正是表现出儒家追求淡然、廉洁、雅致的君子品格。茶道中的“廉”正是如此,在品茗中寻求淡泊宁静。茶道亦是茶德,用茶养性、用茶养廉,礼茶人所向往茶的清廉、高洁之品性,向往茶的君子风度,向往茶的高雅气质、淡洁之君子品格。儒家文化,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散发着灿烂的生命力。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更是在当今世界中受到推崇和尊敬,他所创造的文化更是影响深远。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传统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和中国茶的融合结晶更是中国茶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数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大量研究发掘,对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文化的交流。弘扬中华茶文化,复兴中华茶艺[6]。因此,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上的体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芳,黄毅彪.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J].三明学院学报,2016,(01).

[2]牛玉芬.“和”文化与中国茶道[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47-49.

[3]吴玉冰.茶疗养生的本质及其成因[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

[4]方雯岚.从精神到形式——儒家茶礼创作[J].农业考古,2008,(05):68-71.

[5]王旭烽.茶人传奇之以茶养廉的历史标杆[J].茶博览,2014,(04).

第4篇:传统儒家思想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设计思想;艺术设计

在诸子百家争鸣之际,儒家思想开始形成。在此后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以孔子为中心人物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影响颇为深远。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创造了一整套理论思想,也促进了中华文明以及中国的美学思想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地影响了设计学相关理论。

一、浅谈儒家设计思想

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待儒家思想,从其中把握儒家思想的美学和设计哲学,这有助于我们今天的设计学发展,实现现当代的“礼”,达到追求中的和谐。儒家的设计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高度统一,涉及的范围广泛,普适性强,在古代造物的手工艺和现代的设计之中都有所体现。

(一)美善统一

在《论语》中孔夫子早已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夫子的意思是内在的本质胜于外在的纹饰,人就会显得粗俗,外在的纹饰胜于内在的本质,人就会显得虚浮,外在的纹饰和内在的本质搭配得当,既质朴又文雅,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里的“文”可以指外在的形式美或者是装饰,“质”是事物的本质也可以说是内容。“文”与“质”这两者只有相称,才能达到“文质彬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质胜文”或“文胜质”都不够好。所以有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的“善”与“美”,也就同此前的“质”与“文”。在孔子看来,“善”与“美”并不冲突,“尽善尽美”才是应该追求的。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儒家思想,指的便是在设计物品的时候,其外在和内在的和谐应该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形式与内容的的高度统一在现代的设计法则中也是广受认同的。设计师们都普遍追求能够达到形式内容的完美结合这一目标。在整个设计的历史之中,对于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也是设计理论中被讨论的焦点问题,在儒家设计思想中,形式和内容两者相称和谐统一才能“尽善尽美”。儒家设计思想在千年以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可见其思想的适用性之广和内涵之深刻。

(二)仁爱

儒家思想中“仁爱”的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仁是什么呢?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不仅要施仁德于百姓,进而还要爱惜万物。“仁”的实践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仁付诸于行动之中,这就是“仁”的实践。“仁”的载体就是儒家所说的君子。《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就说明了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都是根植在心的。从设计学的角度来说,“仁”是一种人文精神,在设计的物品中传递对人的关怀与关爱,与现代的情感化设计、人体工程学设计等有着契合之处。设计思想中的“仁爱”是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物品的时候将使用者及其体验视为最核心的部分。在满足实用和美观的基础之上,提升用户体验,用设计的物品来表达对使用者的关爱,提升设计产品的亲切感,以情动人。情感元素和人文关怀是设计师想要打动使用者,与使用者建立纽带的关键要素。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设计师秉持着“仁爱”之心。特别是在多元化快速变革的时代,产品的实用功能被充分挖掘,但是其审美和文化功能依旧需要设计师去把握,真正从设计中体现出关怀,获得共鸣。

(三)合乎礼制

儒家思想中的“礼”备受重视。《说文》中将“礼”解释的意思是说礼是礼义,就是行为的准则,就像脚要穿鞋子走路一样,人们要按照礼制行事。礼义之兴,源于敬神,敬神以礼,求神赐福。在《礼记•曾子问》也说到君子之修身,不仅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还特别注重外在的礼的修饰作用。礼就是缘饰化了的生活,就是人类社会中各阶段被视为言行正确的对各种关系的处理,这种正确通过各种礼仪、礼物和礼制表现出来。《荀子•富国》中提到“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为之钟鼓、管磬、琴瑟、竽笙,使足以辨吉凶、合欢定和而已,不求其余;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辨轻重而已,不求其外。”这里对各种器物的雕琢装饰,在衣物上缝染华丽的纹饰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追求它的美观,而是为了“礼”,分清贵贱,以正礼制。设计是要因人而异的。虽然已经和古代区分贵贱的功能有所异,现代设计中的“礼”是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礼制,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他们不同的对设计的需求来进行设计。当今的“礼”依旧在设计中有所体现,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对于不同的人群对设计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同样是一个产品,有人重视其使用功能,有人更看重它所带来的其它附加价值。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或者时间,也会对同一个物品的设计要求不同,因为要遵循不同场合的礼仪。现代的艺术设计中也会充分考虑到“礼”在设计中的体现。

(四)天人合一

这里所谈的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与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是有着含义上的区别的。道家天人合一的天指的是自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求回归自然并在精神和行为上与自然保持一致。所以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为主体,强调的是天地自然的生态和平衡。儒家天人合一的“天”则是指的天下事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认为人只有在行为上暗合这些法则规律才可以无往不利。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莫知其所以成,夫是之谓天。”荀子所描绘的“天”,是日月星辰运行,四季晨昏轮回,阴阳造化万物,风雨普施人间。万事万物都是这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万物的存在及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以人为主体,通过对天地认识的加深,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使一举一动莫不浑然天成,强调的是和谐与统一。从设计学上来延伸其哲学,就是指要遵循天理,加深对人以外事物的认知。只有更多地去了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即自然规律,才能做出顺应“天理”的设计,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艺术设计理论中的原则和法则在现当代的设计中不断发展,从古人们造物顺应天时地利、讲究材美工巧,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来进行设计造物活动到如今从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人机工程学等多个角度来对设计的“天理”进行不断扩充和完善。

二、儒家设计思想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一)儒家思想在北欧设计中的体现

北欧设计也有人称之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当时的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浪潮之中,以一种不同于其他设计的美学思想和设计思想推进着。它既具现代化又有人情味,在设计界成为一股清流。北欧设计在遵循自身传统理念,适应本土环境文化的同时,也与同时期的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截然不同。不同于德国功能主义那样冰冷的毫无装饰和严肃的功能性设计。北欧设计更加倾向于将硬朗挺直的直线换成曲线,倾向于使用当地传统的木材、皮草等天然材质,使北欧的功能主义显示出对自然与社会的亲和力,因此北欧家具被称为“人文功能主义”的典范。北欧设计在个性、手工艺和标准化、社会改革之间寻找平衡点。北欧的设计产品与其他国家的设计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一个“情”字,这个“情”不仅指的是具有人情味的人性化设计,同时也指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情调。它与漠视民族差异、忽视人的心理情感的早期功能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秉持着对传统的回归和对自然的亲近。北欧设计有着非常多的经典设计作品流传至今。包括著名的“Savoy”花瓶也叫阿尔托花瓶,设计构思独特。突破原有花瓶的对称和固有设计,形式上几乎没有规则,因而显得生机勃勃、低调而张扬。同时,雅克布森的“蛋”椅和“天鹅”椅还有“蚁”椅子虽然也采用了几何元素,但不显得单调冰冷,而是用完美的自然弧度表达出其温暖的特性,同时还易于叠加。将功能性与美观性结合得极为完美。北欧设计的理念与儒家设计思想中的“文质彬彬”有着契合之处。现代主义设计风潮下的北欧设计并没有跟随德国的步伐将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而是选择了在实用的同时,也就是“质”的达到之后,继续探寻“文”的表现。在满足基本的实用这一功能之后,将民族的情调,自然的柔美结合到设计作品之中。尽力地将设计作品向“尽善尽美”这个方向推进。除此之外,北欧设计也非常注重人的舒适程度,讲究人性化的设计,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设计思想中的“仁”。

(二)儒家思想在中国设计中的体现

尽管中国的手工艺者和设计师们们不一定熟读《论语》或知晓孔子的哲学思想。但是他们的设计也在隐约之中体现着儒家的设计思想。从古代的的冶炼技术开始成熟之际,青铜文化开始蓬勃发展。在古人探寻到冶炼和青铜的制作技术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之时,正是对儒家设计思想中“天人合一”的体现。这些器物或精致或实用,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之下诞生了泥模法和失蜡法,在尊重规律、顺应青铜这种金属的性能和特征的同时,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将青铜器的铸造推向了顶峰。主要的代表作有“莲鹤方壶”和“越王勾践剑”。后时期,汉代的铜灯与铜镜也是做到了“尽善尽美”,在原有的实用功能之下,将装饰也完美地融于其中。经典的诸如“长信宫灯”,不仅“文质彬彬”更是达到了“仁”这一层面,以一个宫女在旁端着宫灯的形象给在夜间读书的人一种陪伴之感,颇为温馨。建国以后的设计发展虽然缓慢,但是在当时的时代也显得尤为珍贵与特别。上海自行车厂的根据群众反映的车架的角度尺寸等问题开始开发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改变原来单一的自行车型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向着多款式、多品种、多色彩方向发展。这与儒家设计思想中的“礼”不谋而合,采取因人而异的设计来区分受众。

三、儒家设计思想对现当代艺术设计的启发

儒家设计思想由儒家思想延伸而来,其中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与内涵。当下时代中国的设计问题重重,尽管时不时有一些具有闪光点的设计产品问世,但是仍然逃不脱各种抄袭西方和复制西方的框架。将传承千年,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从设计学的角度重写解读,从“尽善尽美”中悟出设计品的“文”于“质”的和谐统一;从“仁爱”中获得了艺术设计贴心的人文关怀和情感需求;从“礼”中懂得了设计的因人而异、合身定制;从“天人合一”之中了解设计应顺应自然与遵循规律。这些艺术设计理念和精神对于当下时代的中国设计仍旧有着其重要的作用。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儒家哲学思想,将设计学理论和设计理念进行拓展也有助于我们发挥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优势,发展出适合我们国情和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艺术设计。只有立足我们民族已有的,才能创作和设计出我们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梁启雄译1983《荀子简释》,中华书局。

[2]张燕婴译2006《论语》,中华书局。

[3]万丽华译2006《孟子》,中华书局。

[4]耿明松2017《中外设计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易晓2005《北欧设计的风格与历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6]陈晓芬、徐儒宗2015《论语•大学•中庸》,中华书局。

[7]马骥2012《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绿色设计的启示》,《太原科技大学学位论文》。

[8]熊兴福、康俊、黄婉春2008《儒家“仁”的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包装工程》第9期。

[9]孙娜蒙、李雨红2007《谈北欧室内与家具设计理念同儒家思想的契合》,《艺术教育》第1期。

第5篇:传统儒家思想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国画、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基督教,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对联、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鲍照、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厓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些生活趣事,历史典故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小说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小说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小说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小说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是从之后开始的,以现代白话文写成的诗歌和戏剧、小说,它们和古代文学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个从隔离到传承的过程。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隔离

的爆发是在我国民族处在落后、衰微的状态之下,一代热心青年在为民族为国家的落后深感痛心的同时,在积极寻找落后的思想根源,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几千年来思想体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体系之上造成。因此,在文化上对我国的儒家思想进行的彻底否定,将西方的个性解放思想引进到中国。之后的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隔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八股文,用现代诗代替了律诗。另一个是在表现内容上,现代文学受西方影响,表现的是人物个性和命运,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和节操对人性的压抑进行了批判。与此同时,现代文学摈弃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引进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思潮,像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这种隔离在上世纪前半叶表现得还不明显,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尤其是时期,现代文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隔离现状发展到了彻底否定的地步,不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这种状态随着的结束得到了改善。

2、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现代文学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隔离状态,但由于作家的思想观念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落后,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现代的文学眼光来传承传统文化。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为主,他的代表作《边城》就将我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过小说反映出来。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态度来描写封建家族,但对于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张恨水的系列小说中,通过对生活在下层的民间艺人生活的描写,将我国的民间曲艺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心和我国古代作品中对于国家兴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通篇都充满了传统的佛教思想,将爱护生灵,体现童真作为表现主题。叶圣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样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我国古代诗人对民生的关注相似。解放后,赵树理写的一系列“山药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结束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作品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批既有现代文学特点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内容是反映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关系,但表现方式上又综合了西方的文学表现手法。阿来的《尘埃落定》,表现的是我国藏族土司文化小说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现;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秘史”,涉及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精髓,而白鹿两家秉承的“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以及家传的“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都对儒家思想做了诠释。在当代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籍作家迟子建,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生活,其中对于鄂温克的历史、生活现状以及他们信奉的萨满教都做了详细描写。《伪满洲国》则是将伪满时期的下层百姓作为表现对象,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现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向世人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来,像王蒙对老子的研究,刘心武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作用,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学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参考文献]

[1]骆素青,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07).

[2]翟文铖,杨新刚.“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