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乡村形象设计范文

乡村形象设计全文(5篇)

乡村形象设计

第1篇:乡村形象设计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旅;山西土特产;包装设计;创新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旅土特产包装形式丰富多样,其表现形式不仅能够宣传当地特色,在包装的视觉设计上同样也传递着丰富的地域符号,带动当地旅游形象宣传。立足于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为背景,以山西省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下的特色土特产包装设计为项目开发对象,结合山西农村当地特产类包装设计现状,对现有农旅包装设计陈旧、不规范、品牌形象模糊,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绿色包装与人性化包装理念的应用性不强,推广方式单一等问题,采用全面综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措施。同时,对品牌视觉创新,突出农村地域民俗文化表现与传承,提倡包装环保理念,应用绿色包装设计及包装结构简化与创新;迎合消费与商业推广需求,结合山西农业与旅游业特点对土特产进行“智能化”线上+线下融合推广,并依托应用型高校包装项目设计实训课程服务地方经济为创新点。

一、山西农旅土特产包装现状

土特产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性产品。外地游客来到山西旅游,除了享受山西各乡村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感受当地特色文化魅力外,还希望带走具有山西农村地域特色的土特产。但由于当地许多生产厂家对土特产包装的忽视,对土特产的定义长期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土”,而土特产只“包”不“装”,设计简单,品牌形象设计模糊,导致市面上许多土特产包装设计缺少品味,难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二、山西农旅土特产包装设计改良措施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山西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精神,积极响应政策并重视地方农产品包装品牌的建设及发展。农旅特产包装将改变原有设计思路及方法,建立符合山西地域风格的包装品牌视觉形象,以强化品牌意识为目标,将地方文化与产品特征作为元素运用于包装设计上,有助于消费者对土特产品增加记忆点。地域思路在特产包装设计上将设计视角朝向产品消费者生活的特殊地域,不同的地域文化、产品内容等会对包装文字、色彩、图形有不同要求,因此在设计农旅土特产包装时要结合地域文化、习俗、民族特点和喜好进行针对性设计。要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对农旅产品的特点有直观体现,最重要的方式是包装上呈现的视觉部分,具有个性化与独特性。如题方法如下:

(一)农旅包装的视觉创新,打造地域视觉符号提炼地域图形元素符号。土特产的包装视觉设计中图形的表达成为吸引消费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山西转型为旅游发展型城市及“十三五”农业农村规划中将农产品打造品牌升级,使其“走出去”为其城市拓展带来了新机遇。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视觉呈现。在个性化设计、情感设计等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创意图形、绿色理念、趣味性和地域特色明显的图形设计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将特产产品的特点进行元素化的提取,结合山西地域文化特征,突出当地人文气息与历史文化。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为建立更符合山西农旅土特产包装形象,可将山西能代表农村形象的锣鼓、面塑、木版年画、剪纸、布老虎、特色建筑元素等形象作为地域造型的品牌符号,在造型设计时合理的对当地代表性的自然物形进行分解、重组与创新,以个性化、特色化、系列化的造型促进包装特色化发展。如:有着山西特色的闻喜煮饼包装形象,改变煮饼传统实物图片表现手法,用“卡通人物+漫画对话”情境相结合的造型表现康熙皇帝走访闻喜,并赐名煮饼的历史典故,运用卡通形象的视觉图形表现既幽默风趣,又可以加深消费者对特产煮饼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宣传当地品牌文化,如图1;再如著名的平遥特产“牛义点”牛肉包装,汲取地域文化视觉符号元素——牛形象,将其运用在平遥牛肉土特产包装的改良设计中,并结合平遥当地著名民间剪纸的艺术手法与牛形象结合,将其应用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更易于被当地民众所接受,设计出符合当地特色审美的包装形象,特色的图形,经典的视觉符号,从而给山西土特产包装向民族化包装设计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了亮点,如图2。再如:闻喜花馍的包装上可以借鉴花馍的造型手法及色彩进行表现,也可以将当地人以花馍为主的各种民俗活动以插画体现在包装上,诸如祝寿花馍、婚庆花馍、祭祀花馍、满月花馍等情景进行整合设计,利用自然界中生物的原型,用仿生法加以借鉴与创新,如图3。诸如此类以提炼山西地域图形元素符号的案例为山西农旅特产包装的设计指引了方向。

(二)建立农旅土特产包装品牌视觉形象建立品牌视觉形象思路是许多农旅土特产品都在逐渐强化应用的包装设计策略,就是以产品的核心标志与包装风格定位为包装设计主体,强化品牌形象,以品牌为卖点、以品牌为设计点、以品牌为形象点、以品牌为力量征服消费者。这样的思路适合于所有农旅土特产包装设计,打造更加醒目的产品更容易被顾客识别与记忆,其特色思路就是用产品的特色作为产品包装的设计亮点,打造出适合本土特产包装的包装品牌视觉形象。农旅特产包装在品牌视觉形象的创新方法上可以选用便于消费者记忆的具象图像、抽象图像或装饰图像,这样能有力烘托农旅产品,既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又传递地域文化。同时,为凸显农旅特产包装的品牌地域特色,推广民俗文化传播,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又能体现土特产包装的特色造型,可将农村旅游地当地特产按不同年龄段将包装设计定位风格为“怀旧系列、现代系列、与时尚卡通系列”土特产包装设计创新,并植入山西农村旅游的宣传语作为特产包装的产品理念,给消费者提供新颖别致、记忆深刻的消费体验。在这些特色造型的支配下,农旅包装会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成为发展农旅特产包装的地域特色品牌形象亮点。以山西长治“皇土炒指”土特产包装设计为例:炒指作为一种特产类包装从属于礼品包装的范畴,不同的地域文化所孕育出的包装设计风格也不尽相同,因其制作工艺古朴,目前市面上的抄指包装设计多以传统的牛皮纸复合材料为主,包装的品牌形象定位较为模糊,视觉形象多以传统的纹样以及图形为主,缺乏一定的审美及地域特色创新性。“皇土抄指”特产包装为打造品牌视觉形象,运用具有艺术性字体设计来打造品牌形象亮点。包装根据炒指的不同口感设计为系列化包装,在包装的视觉面上采用符合现代审美的“大字报”设计风格,这也是本包装设计最具亮点的部分,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利用文字的形式美法则与字形特点使包装能够更加明确地阐述该产品,为了保证字体有良好的识别性和商品的个性,在结构上一般不会做较大的改变,主要是以笔画上的变化为主。“皇土抄指”四个字运用procreate板绘与宋体字型的结合,既符合宋体“典雅工整、雍容端庄”的字型风格,又增加了手写体随性的质朴感,与炒指食物本身所具有的三晋乡土文化不谋而合,如图4。包装的字体肩负着准确传递各类信息的职责,不论是字体笔画、架构还是编排设计,都应该以易识别为前提。包装的二级信息部分搭配幽默诙谐的广告语“一起来吃土”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改变人们对土特产包装“土”的印象,用简洁的图形化符号语言代替传统的文字组合,将文字图形化处理还可使包装设计更具视觉冲击力。因此,好的礼品包装在设计上应当注重对视觉、图形符号、文字版式、设计美感、当地信息以及民俗情谊要集特产包装设计于一身。炒指包装主视觉区域采用手绘四格漫画形式体现抄指“研磨、切条、炒制、过筛”制作过程,突出对“皇土炒指”这一土特产包装的特色表现。该包装针对现有品牌“皇土炒指”包装进行的设计改良,包装结构采用手提摇盖插入式纸盒,开启时较为方便,适合承重较重的土特产包装。目前,该包装目前正在申请新型外观专利,已有多家山西当地的炒指厂商取得联系投产,因此,打造系列化包装品牌视觉符号便于对土特产品牌的传播与推广,形成品牌链从而更好地推广产品。

(三)突出山西地域色彩。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土特产包装设计,是最强有力的无声推销员,而“视觉”在人的五感中所占比重达到了78%的比例,色彩设计在包装的视觉传达要素中占据了首位,许多受众熟知的特产包装如“北京稻香村、信阳毛尖、阆中牛肉”等特产包装都因其具有典型的地域色彩识别性而被顾客记忆且反复购买。山西城市色彩总体印象为“悠久厚重、黄土城墙、重工业龙城”,城市整体色彩基调以温暖浑厚的“暖土色系”为主,转型中的山西提倡生态绿色环保的理念,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重工业城市色调的印象,辅助赭石、深灰以及墨绿等山西建筑特点给人以温暖与包容之感,点缀色可以从《桃花花红,杏花花白》《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山西民歌中提取画龙点睛之笔体现山西地域特色的色彩代言,如山西吕梁特产“荞荞碗拖”包装的改良设计,如图5,就可以应用这些具有山西地域色彩的颜色进行色彩创新设计,该设计的主色调共分为红、绿、紫三种基调,分别代表了碗拖的三种不同口感,而三种颜色也分别代表了山西晋北、晋中、晋南地区不同气候下碗拖的制作方法,呈现出别样的使用特色。包装主视觉中的图形均采用扁平化插画的表现形式绘制,用艳丽的颜色描绘出勤劳古朴的山西人民制作碗拖时的过程,白头巾+围裙、黄土炕+窑洞以及高寒地区的荞麦面+醋辣椒的组合让受众体会到山西碗拖的味感,这样的色彩组合形式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山西特产在受众心中的固有印象,另一方面包装的视觉与城市色彩印象相吻合,将地域色彩巧妙融合在山西面食特产包装的设计中,为其他包装的色彩设计提供了成熟的视觉参照与实践指导。

三、承袭山西地方材料,提倡绿色包装环保理念

山西农旅特产包装要符合时展的要求,不仅要在结构及视觉上有所创新,突出当地民俗文化特色,也更注重包装材料及加工工艺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包装与过度耗材,降低在包装给环境带来污染。“振兴农村”政策是旨在中国乡镇地方开发特色宣传当地旅游资源而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山西省政府在充分发挥本省积极转型旅游型城市的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旅游环境、传播三晋乡镇文化与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使传统农村向现代新农村转变。在农旅融合的建设中,绿色包装设计是传统农村向新农村转变的标志之一。目前,河南辉县的、陕西凤翔、安徽歙县等地积极开展当地特产包装材料的创新与开发,特产包装的选材与工艺更环保、绿色、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该政策背景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作为新一代的设计师,要遵循包装绿色包装与人性化包装相结合,做呵护环境的农旅特产包装,在创造生产出具有产品形态的同时,传达绿色、健康的精神,并积极发掘山西当地地域性材料,做“为人的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型的山西农旅特产包装。

(一)包装“原生态”选材绿色包装设计主要包括节能减排、再利用和无害三个方面。在农旅包装设计中,绿色包装针对农产品和土特产包装材料的选择上进行优化与改良,如纸包装逐渐替代难于降解的传统塑料材料,包装材料源于自然,易被分解。天然包装材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这些天然包装材料简单、实用、独特又让我们难忘。如:竹子包装的茶叶、农作物桔梗打包的水果、端午节的粽子,葫芦盛酒,这些形式都属于天然材料、具有简洁、质朴、返璞归真的特点,利用天然生物资源开发包装材料具有环境负载低、资源丰富可再生、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特点,非常环保。山西土特产包装也秉承环保理念进行了优化,如:山西太原大唐牌汾阳核桃土特产包装,图6,在用袋装核桃的包装选材上减少了塑料包装的使用,采用棉、麻布袋作为包装材料,封口处用草绳捆绑,保证核桃的贮存,方便又健康;又如山西土鸡蛋包装,为了环保与吸引消费者眼球,采用了草编的形式进行包装材料的使用,原料生长地域广泛、易得易做、成本低廉、环保易降解,质量轻且透气性好、有一定抗拉强度、弹性和韧性我们可充分发掘地域材料特色。

(二)绿色包装选材定位与原则包装材料的选择在特产类包装设计中非常重要,如果选材不当,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包装材料的选择要根据产品自身的特性来决定,并以科学性、经济环保为基本原则。以产品需求为依据,能有效地保护商品,对环境无污染、可再生利用、可降解、能避免二次污染,并且符合“绿色包装设计”要求。这种应用手法不仅可节约资源、平衡发展的同时,弘扬了地方文化,独特的包装在带给人新意的同时,还能起到无形的宣传作用。绿色包装设计应持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设计,使包装易处理、易回收、可再生,使之变成真正的绿色设计。

四、打造线上+线下农旅融合新包装

结合山西农业与旅游业特点对土特产进行“智能化”线上+线下融合推广的农旅产品包装O2O模式,线上通过品牌网站的建设、各大电商平台的入驻,以及公众号或微博的形式进行推广。如在线上建立当地农旅公众号平台,除与旅游相关的讯息外,可推广当地的特产,因此公众号视觉的建立也尤为重要。由于农旅乡村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较为遥远,可在公众号平台放入产品生产厂家制作过程,以及农产品网推模式。如中国著名的农村产品宣传品牌“李子柒”即是将生产制作过程拍摄、记录重新包装,让消费者有更为清晰直观地了解农村的特产,新鲜、健康理念的打造也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去关注。在线下,也可以与山西当地旅行社合作,推广农旅旅游景区的同时,在当地举办民俗活动与公益活动的推广,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农旅融合的发展中来。并依托应用型高校包装项目设计实训课程服务地方经济为创新点。对山西农旅包装的改造、传承、推广设计提供有力的实践依据,旨在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农旅土特产包装文化,释放山西农村旅游地区的品牌文化效应,真正推动山西农村旅游区域的发展与繁荣。

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农旅特产包装设计将会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山西城市转型这样的良好环境机遇下,山西农旅特产包装设计也要与当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审美观念、以及山西“晋善晋美”理念中的地域人文风俗相结合。以突出地域特色、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去探索与追寻地域化品牌符号、视觉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人性化包装设计,最终推广出符合山西本地个性鲜明、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旅特产包装,以实现山西农村旅游特产包装的设计、创新、经营与销售,促进山西农村旅游特产与文化旅游更好融合,推动山西乡村旅游业发展,助力山西实现旅游发展城市转型。

参考文献

[1]薛虹.“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土特产包装设计措施研究[J].中国包装,2017(2):27-28.

[2]彭琳.土特产品包装设计之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川东地区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01):121-122.

[3]王宝升.立足本地社区的开放式乡村振兴设计[J].包装工程.2018,1(2):95-96.

[4]李玮,张艳河,林春辉.美丽乡村建设的绿色包装设计[J].艺术中国.2013(10):131-132.

[5]陈美霖,刘丹.美丽乡村建设下安徽土特产包装的创新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1):50-51.

[6]王岱,杨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4):134-137.

[7]李春丽.晋文化影响下的山西特产包装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5).

[8]俞大丽.江西土特产包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J].包装工程.2011(24):5-7.

[9]欧阳慧.新媒体时代下的包装设计与品牌营销探究[J].设计,2019,(7):123-124.

[10]齐宇,郑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网购包装设计研究[J].设计,2017,30(22):120-121.

[11]吴振英.包装设计中字体设计的形式美感的应用探究[J].设计,2019,(5):150-151.

[12]于莹,蔡晟滢.浅谈食品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J].设计,2014(2):124-125.

[13]周叶青,品牌塑造与包装设计——以浏阳特产为例[D].湖南工业大学,2016(5).

[14]李长福.以乡村旅游特产包装设计表述村落文化——论民间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06).59-63.

第2篇:乡村形象设计范文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邢襄文化;格局基调;设计要素

1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主要以大地自然景观为版图,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辅以人文景观、劳作过程和自然环境而构成的景观综合体。与城市景观设计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乡村景观所表达的是当地原生态的美和自然而然的文化。这些美与文化属于特定的文化符号,彰显着乡村的文化景观艺术和纯真质朴的特质。我国著名诗词家王安石在其诗词中写道:“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通过对建筑格局、花木和自然景色的描写,湖阴先生院落的整洁闲雅和周边景色的山明水秀跃然纸上。2013年党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在改造升级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抓住乡村延续下来的区域文化和人文景观。在建设过程中,既不能将村落的人文景观建设过于现代化而缺乏乡土味,也不能照搬原来的传统村落做法而使乡村气息过于沉重,这就需要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乡村景观做出理性判断,美丽乡村景观的建设应该在继承传统乡村区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而营造出符合现代人们审美的乡村景观。

2邢襄文化特质分析

在一个地域中,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文化特质、历史遗风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反映着区域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承载着特定时期的社会使命,众多特定的历史文化构成了该区域文化特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区域文化的传承使景观文脉和内涵源远流长。独特的邢襄文化亦是邢台市乡村景观建设中重点汲取的文化内涵。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在关于民族文化的问题中指出,“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可见农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2.1五朝古都。

邢台具有辉煌的绚烂文明以及悠长的建城史。在其3500年里,经历过商朝国都、邢国国都、赵国国都、常山国国都和后赵国都等五朝的古都,前后历经约600余年,其文化具有悠久的影响力。邢台是河北省内在历史上做过国都最久的城市。这些古都文化作为代表符号是乡村景观营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2郭守敬文化。

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制完成了《授时历》,在当时是一部非常精良的历法。在当时仪器和设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经过严密的推演计算,计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地球公转的实际时间相比,仅仅差26秒钟,可见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严谨的态度和高超的技艺。在这方面,西方的《格里高利历》比《授时历》晚300多年。

2.3邢窑文化。

邢窑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是中国白瓷发祥地,在历史上素来具有“邢州白瓷甲天下”的美誉。邢州白瓷的诞生,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成为北方生产白瓷的中心。我国著名的茶圣陆羽,在其著作中记载有“邢瓷类银似雪”。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其《茶瓯》中说,“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魂起”。邢窑瓷,胎质细洁如糯,釉面雪白如玉,油润光亮。敲之音如琴,妙音悦耳。造型庄重丰腴,雍容华贵,形态极为美丽。

2.4太行山文化。

邢襄西麓,巍巍太行,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着中华人民无尽的智慧和文化。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以及后羿射日等,反映了人们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拼搏精神。经过众多的历练和磨难,造就了人们刚毅强悍、大无畏的民族性格。在血雨腥风和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太行儿女意气风发、前赴后继。在红色文化的带领下,激励并指引着优秀的人民百折不挠、奋勇前进,成为人们斗志昂扬、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

2.5乡村独特民俗文化。

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拥有属于自己的环境、历史、习俗和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在邢襄文化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属感的同时,准确定位乡村人文景观的文化特性。“一步一世界,大同大不同”。在邢襄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村庄的实际情况,有继承有发扬,有重点有取舍,寻找文化景观中的大不同,进而防止所有乡村景观千篇一律地运用邢襄文化的代表,避免形成同质化。

3乡村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3.1发掘乡村人文景观的总体格局基调。

把文化特色以文化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乡村名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倡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的去保护“古文化”。每个时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在吸取以上文化元素的同时,注重保护当下的文化元素,在眼下乡村文化景观升级改造的同时,形成文化文脉的延续,展现乡村的文化传承。不同的村庄具有不同的文化和环境特质。在人文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有的重在表现原生态的地理地貌,有的重在表现当地的民风习俗,有的重在表现文化故事。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展现其主要特色。

3.2建筑景观。

乡村建筑是乡村的独特景观,承载了村落文化和时代烙印。乡村建筑景观的改造升级,要注重对乡村所承载的生态文化、村落文化的展现和传承。以邢台市英谈村为例,建筑材料均为红石材料,巧妙地运用了地方材料,千百年来一直这样延续下来。英谈村为山区古寨,石材的保暖以及防潮等方面有局限性。我们在注意保护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发掘传统建造技术的宝贵经验加以优化改良,引入新的技术。比如在建筑中运用木质材料,既可以起到保温防潮的效果,又能体现乡村自然的特色,构建特色景观。

3.3庭院景观。

乡村庭院是乡村建筑的休闲场所,是乡村生活休闲的重要载体。乡村庭院景观的升级,要把庭院从生产转向休闲生活的过渡风貌,营造乡村特色的休闲感受。水车、石磨和古井这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景观小品,经过艺术再加工,比如表面喷涂和摆放形式等,以此来体现乡土气息。还有,乡风淳朴、陈旧的桌椅以及座榻等,除了是一片淳静的休闲天地之外,也是一种融于乡土环境的特色庭院景观。庭院中,错落有致地摆放一些白瓷,使之形成组合小品景观,既能丰富庭院的文化层次,还能激发其活力。

3.4道路景观。

道路在视觉上属于线状景观,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综合景观体系,是建筑景观、庭院景观、道路景观以及田园景观得以联系的纽带。道路景观主要由道路两侧垂直面的景观、水平面的景观以及路口特色景观所构成。道路不但承载了交通功能,更能很好地以序列的方式展现当地的文化。设计过程中,把古迹、人物石雕以及民风民俗小品作为主要设计和保护对象,并结合周边的环境特色,以点带线,把重要的文化景观以序列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道路两旁放置郭守敬或当地有名人物的石雕人像,民风民俗小品等,来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3.5田园景观。

田园景观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在传统意义上是劳作场所,是主要的乡村自然景观文化的承载地。乡村中的动植物、大地和农具等,都是田园景观重要的构成元素。乡村田园景观的升级,要实现农业劳作和文化的完美衔接,构建欢乐无穷的农业体验场所。

4结语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应该把地域文化作为出发点,还原乡村本来的场所精神,留住时光,留住文化。通过景观升级改造,保护乡村中的历史文化,展示乡村美丽,使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本课题为2017年度邢台市社科发展研究调研课题,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xtskfz2017060

参考文献

[1]朱霞,谢小玲.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7):142~144.

[2]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38~45.

第3篇:乡村形象设计范文

关键词:乡土建筑;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传统符号;传承

引言

我国乡村地区人口众多,土地辽阔,乡村兴则国家兴。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深入推进。乡土建筑作为乡村的基本组成单元和乡村生活与生产的重要载体,对乡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带动性。优秀的乡土建筑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同时可以塑造极具魅力的乡村风貌,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由于之前对乡土建筑的研究较少,导致当前乡土建筑建设过程中存在如对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不够为此,新建乡土建筑风貌千篇一律等问题,影响了乡土建筑的发展。因此,对乡土建筑的特点进行积极研究,探索乡土建筑设计的合理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1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指的是处于乡土环境之中的所有建筑,分为居住建筑、交通建筑和宗法建筑等。因此乡土建筑不仅限于民居,还包括桥梁、牌坊和广场等。传统乡土建筑往往不由职业建筑师设计建造,而是由当地居民根据当地自然、人文等特点自发建造而成。它承载着所处区域的历史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2乡土建筑的特点

2.1地域特色明显

不同的水土养育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建筑。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在地理、自然和传统文化等上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民族生活习俗也大不相同,这些差异和区别造成了不同地域的乡土建筑在空间布局、建造工艺、色彩造型、建材选用、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等上面都有各自独特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同区域的乡土建筑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当前,乡土建筑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成为打造独有乡村风貌的重要元素。

2.2自发性

乡土建筑经常被称作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传统的乡土建筑往往不由职业建筑师设计建造而成,而是在当地文化、民俗、地理等特定条件下,居民在不断的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之中自发建造完善而成。

2.3与自然相融共生

乡土建筑处于乡土环境之中,与城市建筑相比较更加贴近自然,因此其选址、体量与空间形式等普遍与周边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资源等结合较好,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同时,乡土建筑的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采用本地的乡土材料,环保性好,适应性强。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多从当地土壤中提取黄土作为建筑材料,可以砌筑成夯土墙,可塑性强,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经济环保的同时也适应当地的气候特征,居住舒适度高。而山区石材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地区则多采用本地石材和木材加工成为建筑材料。因此,乡土建筑普遍彷佛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一般,具有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特点,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2.4历史文化价值高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特征明显,民族文化丰富。乡土建筑是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的主要空间,因此,它也是当地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与城市建筑相比,乡土建筑由于乡村环境的相对封闭性,收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更小,往往更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设计理念,更完善的保存了当地的历史建筑风貌,特别是牌坊、祠堂和寺庙等乡土建筑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传统乡土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很多关于当地历史文化的线索,分析出当地的传统历史和文化习俗。因此,每一个乡土建筑都类似于一个小型博物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5艺术价值高

建筑本身就是凝固的艺术,而乡土建筑由于其传统的技法工艺和装饰艺术,能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其艺术价值普遍较高。特别是乡土建筑的建筑装饰构件大多数并非后期单纯的为了装饰而生硬的加到建筑物之上,而是在建筑建造之初便具备一定的功能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再慢慢失去原有功能而演变为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装饰构件,反映了当地工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极具原创性艺术价值。同时,乡土建筑装饰手法中常用的绘画、雕刻等也能充分体现当地居民在艺术创作中的理念与惯用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当前乡土建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传统建筑保护不够

传统建筑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个地方宝贵的资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却将传统建筑视作落后的象征,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愿意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特别是对一些年代久远,建筑质量不佳的传统建筑往往采用一拆了之的处理方式。最终导致宝贵的传统建筑资源逐渐消失,地域特色丧失,传统文脉被切断。少部分被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周边环境也遭到极大破坏,建筑也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和价值。

3.2新建建筑风貌千篇一律

传统乡土建筑大多因地制宜布局,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建筑布局遵循周边地形地貌,因此建筑布局雷同程度低,而且建筑风貌多遵循当地传统文化习俗,极具地域特色,这样形成的乡村风貌独特而具有魅力,充满了历史文化底蕴和原乡气息。随着近年乡村建设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盲目追求豪华气派的建筑风格,甚至认为传统建筑风貌、工艺和材料是落后的象征。同时在建筑体量上以高大为美,不考虑是否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导致各类风格杂乱的洋楼、别墅盛行,建筑与自然环境不再融合,传统乡村风貌遭到极大破坏,地域特色消失,传统文脉被切断,各地新建建筑风貌千篇一律现象十分突出。

4当代乡土建筑设计的要点

4.1因地制宜

当今建筑设计越来越重视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乡土建筑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比城市建筑更加贴近自然,尤其要注重因地制宜,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当代乡土建筑进行建筑选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能让建筑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建筑空间布局要顺应周边地形地貌,避免大开大挖对原始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日照、降雨和风向等气候条件,以提高建筑的使用舒适性,如北方地区要以御寒保暖为主,建筑空间布局多以封闭式布局为主,南方地区则主要考虑通风散热,建筑空间布局多以开敞为主。乡土建筑多贴近自然,自然景观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要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周边山水等自然景观资源,营造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观氛围,让建筑与自然相互交融,和谐共生,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4.2就地取材

传统的乡土建筑受制于交通、工艺和经济等原因,多采取从周边自然环境中就地取材的方式,主要建筑材料包括石、土、砖、木等,这些材料均可以降解于自然环境中。大量使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来建造房屋反而使得传统乡土建筑具有经济、环保和自然适应性高的优点。当代乡土建筑设计也应尽量就地取材,这样可以减少建材运输过程中带来的污染和消耗,也可以降低建筑的造价,同时可以突出建筑的地域特色。同时,建筑材料应尽可能选择可再生和无污染材料,尽量使用传统自然材料,以提高建筑的整体环保性,减少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可以选择当地的石头加工成为建材,可以从当地的植物中提炼建材,可以利用当地的泥土制成建材等,这样建成的乡土建筑不仅环保,还充满了原乡风情,更加具有地域特色。

4.3提炼运用传统建筑符号

当代乡土建筑设计应该从传统乡土建筑中提取传统建筑符号。传统乡土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建筑材料、装饰图案、色彩纹样等都可以成为当代乡土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建筑符号的提取不仅限于从传统乡土建筑中具象的提取,还可以通过对传统乡土建筑进行深入分析,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细致研究,从表象后面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再抽象成为新的建筑符号。在建筑符号的运用过程中,也分为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直接将传统建筑符号运用在当代乡土建筑设计中要避免纯粹追求形式而忽略神似,更多的需要对传统建筑符号进行解构和重组,要使新的乡土建筑同时具备传统性和时代性,而不是对传统乡土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间接的运用传统建筑符号,则需要在深入了解传统建筑符号背后的文化底蕴之后,根据当代人们的心理和审美需要,对传统建筑符号进行变异和转换,这种变异和变换可以是材料的改变,也可以是尺度的变化,也可以是工艺的改进等,从而使新建乡土建筑将当代的审美需要与传统美学完美融合。

4.4传承与运用优秀传统建造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博大精深,传统乡土建筑是先民经验总结,凝聚了许多先民的智慧,很多传统建造工艺具有极高的环境适应性和艺术价值。特别是传统乡土建筑的装饰艺术往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结晶,具有极高的美学和艺术价值,如传统乡土建筑的门窗、柱础、雕花和绘画等装饰细节往往都很生动且富含文化艺术底蕴,值得我们进行当代乡土建筑创作时大力学习借鉴。当代乡土建筑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采用传统乡土建筑的建造工艺,既可以对传统建造工艺进行有效的传承保护,又能够让当代乡土建筑更充分的传承非物质文化,提高其文化艺术价值,同时还可以突出建筑的地域特色,形成独有的建筑和乡村风貌,有效避免乡村建设同质化的现象。

4.5与时俱进,满足现代建筑功能需要

传统乡土建筑多由人们凭感性和经验自发建造而成,在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和空间布局上尚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影响了建筑的品质和使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原封不动的照搬原有的乡土建筑建筑技术与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乡土建筑建造需要从自发性走向规范性。当代乡土建筑设计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在从传统乡土建筑中吸取灵感的同时应合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将传统建筑思维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兼具现代气息和传统特征的当代乡土建筑,在传承当地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工艺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5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都对当代乡土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避免之前乡土建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传统风貌遭到破坏、地域特色流失和新建建筑面貌千篇一律等问题,有必要对乡土建筑的特点和当代乡土建筑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乡土建筑的概念、特点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乡土建筑具有地域特色明显、自发性、与自然相融共生、历史文化价值高和艺术价值高等五个特点。指出了当前乡土建筑建设过程中存在对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不够为此,新建乡土建筑风貌千篇一律等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炼运用传统建筑符号、传承与运用优秀传统建造工艺和与时俱进、满足现代建筑功能需要等五个当代乡土建筑设计要点,希望对我国当代乡土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促进乡土建筑更好的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黄珂.建筑的传统性与时代性——乡土建筑设计教学的探索.华中建筑,2002(01):93-95.

[2]张莹莹.城镇化背景下当代乡土建筑设计探析.山西建筑,2017(31):5-6.

[3]王熠.刍议乡土建筑与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城市建筑,2019(14):77-78.

[4]罗翔凌.区域性乡土建筑设计体系的延续与更新.建筑结构,2020(08):158.

[5]郝明钰.新乡土建筑设计中的原型与陌生化.中外建筑,2020(03):34-36.

第4篇:乡村形象设计范文

关键词: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多样性;设计方法研究

0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不仅是在城市中需要优美的环境,在乡村同样需要。乡村河道具有自然的气息,天然的环境条件为乡村环境美化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多年来社会环保意识的不强导致乡村河道受到污染,各种垃圾遍布河道,污水横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环境治理提上了日程。河道作为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重点。在乡村河道景观的设计中,传统的方式以建设观赏性景观为主,大量采用混凝土构筑堤坝,建造水泥雕塑、亭台等,虽起到了一定的美化环境的作用,但也给河道生态带来了严重的破坏[1]。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建设是当前全国各地在乡村环境治理中普遍采用的做法,在环境治理的同时,利用河道沿岸土地资源,打造绿色的生产性景观,既能够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能有农副产品收获,增加农村经济收入。通过分析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应用价值,查找当前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多样性设计方法,以达到提高乡村河道景观建设水平的目的。

1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般的生产性景观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载体的景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景观要素一般以当地的适宜农作物为主。广义的生产性景观不仅仅有农业景观,还有部分工业景观,工农业景观相互融合,形成较好的视觉效果,例如在农田中建造风力发电装置,就是较好的工农业景观融合的方式。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指的是沿乡村河道而建设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体,兼顾工业生产,相互融合达到一定的观赏效果的景观建设。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应用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同,概括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促进生态改善

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与城市景观相同,都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建设范围广,沿河道涉及的区域大。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促进生态改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建设过程中,治理河道污染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白色废弃物污染等,能够大大改善河道生态情况。二是在建设过程中,大面积种植生产性农作物和其他绿色植物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十分明显[2]。三是促进野生动物的保护,河道一般栖息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包括鱼类、鸟类、昆虫类等,河道受到污染则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河道环境改善则能够促进野生动物的繁衍。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景观的建设更为重要,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更好。

1.2创造经济价值

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重要作用除了改善生态环境外,还体现在创造经济价值上。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除具有景观的属性,还具有生产性要求,其中包含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主要是利用河道种植适宜的经济作物,从河道横向分布来看,有砂质土、黏质土、壤土,有干地、湿地,有坡地、平地等,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很多,能够带来很高的经济产量。工业生产主要是利用河道的地理条件,进行工业设施的建设。例如河道有水流作用,可以用于水力发电,河道附近气流活动频繁,可以建设风力发电。除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经济价值,河道景观还有旅游产业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郊区休闲旅游逐渐兴起,乡村河道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加上有效治理和科学建设,能够很好地吸引旅游人群,创造旅游经济价值[3]。

1.3打造地域标识

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建设一般需要立足当地的自然条件,融入地域历史人文特色。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有助于提升农村知名度,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地域标识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文、自然或历史景观,具有独特性,集研究、观赏、休闲等为一体[4]。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旅游资源中的标识作用十分明显。在东西南北各地,乡村河道呈现的特色各不相同,北方四季分明,有青色满园,也有银装素裹,南方四季常青。地域标识能够为乡村旅游业带来发展的机会,还能促进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农副产品,可以借助著名河道景观的知名度,推广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大大提高农副产品的销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5]。

2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设计中常见的主要问题

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设计需要对地理、气候、水文、农业等有充分的了解,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各种景观。从国内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建设情况来看,设计水平有高有低,堪称优秀作品的较少,大多数只能解决有无的问题。这反映出设计者对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设计的规律把握不准,对当地自然条件了解不够透彻,难以在设计中做到科学合理筹划。很多地方在乡村河道景观的管理上存在政府部门一把抓的现象,由于人力物力不足,管理存在漏洞,造成很多乡村河道景观维护不好,难以持续。总的来看,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设计中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2.1农业景观季节性明显

在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中,农业景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产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一般遵循种收的规律。河道沿线农业资源丰富,土地水土条件良好,适合种植的经济农作物种类很多。有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决定了其观赏时间很短暂,比如油菜花,其开花周期只有20天左右。有的农作物播种后生长周期长,比如小麦,要经过4个月左右的无苗浅苗期。在这些农作物的合理配置上,有的地方没有做到突出重点、多样化配置,片面追求面积大,造成乡村河道景观昙花一现,可观赏期很短,比如经常看到的万亩油菜花基地、“菠萝的海”等,仅仅达到了宣传效果和打造地域标识的目的,而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不仅从景观的观赏性上说难以达到持续性要求,而且农产品的集中成熟造成大量积压,市场消化能力不足,农产品价格低廉,使得种植农户收成越多损失越重,造成这些问题的做法违背了生产性景观的设计原则。

2.2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设计需要设计者有较高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务实的作风,充分考察实际情况,应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当前在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设计中,政府部门担负着主导作用,在规划设计、可行性论证、方案决策等方面都是统抓统管,有的地方甚至是个别领导拍脑门决定,根据个人喜好而定,造成调查研究不深入、设计规划不科学,最后影响到景观建设成效。政府部门缺少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加上领导的盲目决策,造成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设计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甚至还有的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得不偿失。在工业景观的引入上,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没有充分论证环境影响。比如某地的风电发电项目,没有考虑当地野生鸟类多的情况,造成了大量的野生鸟群死亡。这些现象都反映出设计水平过低,没有达到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应有的效果。

2.3管理维护难度较大

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在建设中的投入相对其他景观来说更大,设计的范围更广,建成后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维护,后期管理维护难度较大。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当前的管理体系不完善,政府部门具有较大的设计建设决策权,在后期管理维护中也是主要负责主体。由于资金、人力等不足,造成管理维护缺失,往往顾此失彼。农业景观的维护相对来说还较为容易,可以由农户进行,但标准难以把握。工业景观的管理维护一般不存在问题,都有指定的管理单位进行。管理维护问题最大的就是旅游业景观,如花卉树木、亭台水榭等,不产生直接经济价值,管理单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维护,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失管的问题。管理维护不好,其结果就是各种设施逐渐荒废,生产秩序逐渐混乱,最终导致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名存实亡。

3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多样性设计方法

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要达到生产性和景观性的要求,需要摒弃千篇一律的设计思维,防止求大求多的思路,用多样性的设计理念,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科学配置,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1科学统筹,分区定位

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立足当地的河道沿线资源情况,科学规划。农业景观的规划要防止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问题,根据气候环境规划多样性的农作物种植区[6]。要将各类作物的生长采收周期进行全盘考虑,防止出现大面积空闲情况。工业景观的设计要充分论证环境影响情况,在利用资源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要注意与环境能够完美的融合。旅游业景观的设计要注意考虑经济性,倡导节约原则,将有限的建设经费用好,避免一味追求高端景观。根据产业功能不同,分区打造景观名片,将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3.2突出生态,兼顾经济

在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设计理念中,生态改善应当摆在首位,突出生态指标的重要地位。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设计中,多样性的设计方式需要引入较多品种的农业经济作物,要充分评价环境影响因素,特别是引入外来物种时要更加注意,必须要有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造成危害。河道治理过程中,要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不能简单地采用填埋清理,对严重污染物要采取必要的手段防止外流造成其他区域的污染。在确保生态改善的前提下,要兼顾经济效益,在农作物的选取上要进行充分论证,选用经济效益好的作物,保障农户收入的提高。

3.3分段包干,强化管理

沿河道打造的生产性景观一般涉及的范围很广,单个部门难以完成管理任务。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的后期管理维护,可以采取分段包干的方式,将河流经过的乡级、村级以及组级的管理自觉性调动起来。按照政府统揽、流域划分、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分段管理责任清单,明确管理维护要求,下放管理经营权限,可有效改善当前的管理维护难的问题[7]。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监管巡查,按级抓好管理工作落实,对擅自改变规划用途的要及时查处,对相关区域管理不到位的坚决纠正,确保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按照设计的要求正常运行。

4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环境治理和乡村经济发展都是重中之重。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建设在解决乡村河道污染问题的同时,能够较好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区域内乡村发展水平的高低,需要下大力做好顶层优化设计。采取多样性的设计方式,可以大大改善当前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发挥各类资源的最大效能,达到优化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建设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晶,江丽,黄亦涵,等.江苏省南通市石港镇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设计[J].景观设计学,2018,6(3):104-117.

[2]张贵鑫,明亮,付军,等.不同功能区域乡村河道岸线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26(2):61-63,77.

第5篇:乡村形象设计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园林景观设计;新农村;平衡发展

园林景观是一种经过人类设计,贴近自然的第二自然空间,这种空间与原始的自然空间不同,园林景观建设是以人为主,以人为主要视角、为建设条件的。建设园林景观是人基于自然而又超出自然的一种艺术化的建筑形式,并以此满足人对生存空间的娱乐与审美需求,是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上层建筑。在建设乡村园林景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融入当地的自然景观,让人有一种生活在大自然的超脱感,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吸引不同地区的游客,最终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天人合一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思想核心,只有贴合当地环境特色,才能营造出一种富有内涵且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观。

1乡村振兴建设中注重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1.1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

农村一直都是我国得以发展的重要根据地,我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傲立于民族之林,必须要以农村发展为依托。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维不同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建筑群[1]。而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同,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增加农村本身的宜居度,减缓农村人口流失的速度,增加农村的活力。乡村振兴政策中注重园林景观设计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发展需求。并且富有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会吸引游客,同时互联网能提升园林的知名度,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富有特色的园林景观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园林景观是环境友好型的景区,其设计理念是最契合自然的人造景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指导,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金山银山,而保护农村环境就是在保护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

1.2吸引部分人才回流农村

目前,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农村,由于城市比起农村具有更加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更多的机会。在城市的影响下,许多农村人口被吸引到城市务工,导致农村留守人口大部分为高龄老人与幼龄儿童。人口的缺失间接导致农村经济缺乏活力,最终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而新时展下,国家开始注重乡村建设,并把乡村建设立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在国家发展的需求下,要重新发展乡村经济,以务农为主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太单一,无法满足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2]。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要在农业的基础上,拓展其他经济发展模式,而要发掘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模式不能仅靠乡村里的老人。在乡村建设中注重园林建设,可以扩展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农村可以依靠其地位优势发展乡村经济。而园林景观建设可以吸引一部分园林景观建设人才,包括园林设计人才、建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才回流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有助发展多样化的乡村经济

城市经济之所以能健康稳健的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城市建筑群中有一套完整的经济发展体系,各种行业互相补充,实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而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其受交通、通信等客观因素影响,大多以务农为主,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其经济发展结构相对脆弱。在引入园林景观建设后,可以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群的发展策略,这种农村经济群适用于一些西部等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普遍特点是农村的分布形式为村挨村,其分布形式有助于各个乡村经济互补,进而发展乡村经济群,使乡村能发展多样化的乡村经济。例如,A村的区位条件好,青山绿水,A村就可以建设园林景观[3]。而B村土壤肥沃,农作物种类多样,生态比较好,那么B村就可以围绕A村提供农作物为游客提供生态化的食物,C村就可以为到A村旅游的游客提供住宿,以此类推,逐渐完善乡村服务,打造稳定发展的乡村生态。

2乡村振兴中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2.1天人合一的建设原则

要想使农村的园林景观达到一种境界,既能满足人类生存,又能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创造品质的农村生活,在建设时,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天人合一”的建设原则。园林景观建设不能超出自然的范畴,但又不能太自然。园林景观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与人的结合,并使自然景观与人类生存达到完美的平衡点。在新时代城市快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人都想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纯真多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政策中的园林设计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创造出宜人的活动空间,安逸缓慢的休闲生活,满足农民独特的审美情操。园林建设的过程可以与农民的生活空间相结合,在农民生活的居住区建设园林景观,让农民以及游客能真正感受到自然,饮食起居,都接近真实。在与接壤村的合作过程中,可以直接连接隔壁村的耕地,使乡村园林建设能真正地构建一条完整的生态链条,使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得到所需的生活物质,同时能近距离感受自然,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2.2接近真实,就地取材

每一个地区的农村都有特殊的地形地貌,例如黄土高原等特殊的地区地貌,每一种地貌都有可能吸引游客。每一条河流、每一块绿地植被都是非常宝贵的自然景观资源。乡村园林景观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不能一昧地按照模板设计园林景观,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不符合新时代农村生态建设的根本需求[4]。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用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色,建设富有特色的自然园林景观。另外,可以在园林景观内增加当地特色,构建天人合一的自然园林景观。就地取材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建设成本,同时当地特色还能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一个亮点,使园林建设更具有地方特色。

2.3建设富有乡村特色的园林

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特色,维持乡村本身的特色是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在乡村振兴建设刚开始实践时,由于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导致设计人员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以城市园林景观为参考,设计出具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破坏了乡村原有的风貌。让乡村园林景观失去了它本来该有的面貌,并在与城市园林景观的竞争过程中失去了其原有的竞争优势。所以,坚持建设富有农村特色的园林景观,同时充分考虑农村所属地区的特色,建设符合当地发展的园林景观,助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只有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强化“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才能创造出生态宜居的、优良的新农村园林景观。

2.4确保建设园林景观的经济性

我国西部的部分偏远山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要建设富有农村特色的园林景观,可能承担不起,更别说建设一个可以使农村经济循环发展的农村经济圈。但随着我国扶贫政策不断深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逐渐实施,地方政府可通过贷款及向上级政府申请和同农民筹款3种主要形式筹集启动资金。但在园林景观的具体建设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建设的经济性。以农村原有的绿地植被为主,尽量减少对农村原有地貌的开发,依山而建,建设一座真正的原生态的乡村园林景观。在后期的维护过程中,可以为农村引入一套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后期维护所需的开支,尽力保障园林景观在满足日常使用需求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农民生存的负担。

3乡村振兴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3.1根据实践经验科学定位农村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

乡村振兴园林景观设计的初衷就是要突出乡村当地的特色,建设一个宜居且贴近自然的生存空间。所以在设计乡村园林景观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当地的乡村特色作为园林设计的基本风格。一些生态环境优越,历史人文色彩较浓厚的地区,在乡村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要着重突出其原本特色[5]。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可借助乡村中原有的山体、植被、水域等自然生态,最大化保护环境。为了保护农业经济,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避免破坏耕地,保障耕地的完整性,如需要建设新的民宅,可以根据具体的地势建设民宅,做到人与山水相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打造具有地区特色、有魅力的田园风光型新农村园林景观,是乡村振兴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在一些靠近东部城市的乡村园林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其本身所具备的政治、文化、经济优势,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园林模式。使其能直接利用城市的资源,打造具备乡村特色的园林景观的同时,还能为城市人口提供服务,营造旅游导向型的园林景观。而对于一些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环境特色的乡村,在打造园林景观过程中,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及独特地貌,加以加工,在园林景观中融入文化元素,应用优秀的历史文化及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出别具一格的、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园林景观。

3.2注重实用性兼顾观赏性

园林本身就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在古代的园林设计中,艺术观赏性往往是园林设计的初衷。农村园林设计更要注重实用性原则。城市园林的作用是满足人的观赏需求,但农村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更需要注重实用性。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园林中农民的衣食住行,园林要为农民提供生存环境,提供生活必要的物质资料。而观赏性则主要体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在园林中欣赏超出原本生态环境的园林景观,在生活的同时可通过欣赏周围美丽的生态景色怡情。为了满足农民对生存环境的需要,应在园林中构建完整的水电系统,在有限的空间设计住宅,这对园林景观的设计者是个不小的挑战。乡村园林景观设计要以绿色为主基调,绿色是农村最常见的颜色基调,结合农村的自然风貌、庭院等建筑,可构建一套完整且美观的艺术绿化体系。园林景观的建设需要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城市需要从其他地方移植植物,农村的土壤本身就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只需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特点,种植观赏性植物即可。在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珍贵植物。

3.3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了使农村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的设计也要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要减少乡村园林景观维护成本,减少园林对环境的破坏。使乡村园林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能利用园林景观维持一定的生活。乡村园林景观并不是面子工程,是需要切切实实落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在建设乡村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美丽乡村。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