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乡村数字教育范文

乡村数字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乡村数字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乡村数字教育

数字乡村建设下农民数字信息素养培育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的必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而农民数字信息素养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在数字乡村构建中,数字信息技术的获取及使用具有一定的“门槛”效应,且农民的数字信息素养落后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进程陷入困境。基于此,课题小组从顶层设计、培育主体和环境三个维度提出推动农民数字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信息素养;培育发展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其中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以及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是推动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的必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得益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大力推动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为数字乡村建设以及数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1]。但数字信息技术的获取及使用具有一定的“门槛”效应,而广大农民的数字信息素养落后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的数字发展陷入困境。因此,提升农民的数字信息素养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有利于破解农村数字发展困境,释放农村数字活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

1农民数字信息素养的理论概述

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一整套可以被观察、教授、习得和测量的行为[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信息计划(IFAP)2005年通过的《亚历山大宣言》,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能够识别信息需求、定位和评估信息质量、储存和搜索信息、有效运用信息以及应用信息创造和交流知识[4]。数字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帮助使用者处理来自各种渠道的数字信息,并提供收集数字信息的相关技术和方法[5]。在区域发展差异及城乡二元体制的框架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数字信息素养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农民数字信息素养长期落后于城市居民,因此在对农民数字信息素养的探讨下,要充分考虑群体差异性[6]。结合农村农业农民实际发展状况,本研究将农民数字信息素养定义为农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对不同领域及渠道的数字信息获取、识别及使用能力。在数字信息时代,农民数字信息素养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信息的获取门槛。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以智能手机等为主要数字媒介的信息技术得到极化发展,物联网、智能化以及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让数字信息环绕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就农村地区而言,数字信息的获取具有一定的门槛。一方面,数字化普及的缺失,由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充分[7],未能给予农村地区数字赋能的外在条件,从而形成农村地区对于数字信息获取的局限状况;另一方面,数字信息媒介的单一化,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空心化、老年化以及妇女儿童化的现象,留守农村的群体对于智能手机、电脑等承载数字信息的媒介具有一定的抵制和抗拒心理。从实际调研和采访的过程中得知以下两点主要原因:一是对于智能设备的不熟悉,二是智能设备具备高价易损的特征。数字媒介的缺失也是农村地区数字信息获取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2)数字信息的识别错位。传统农村社会是属于乡土社会和人情社会,信息来源主要局限在村与村以及镇与镇之间,信息具有单一性和可靠性[8]。但是在数字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来源突破了地域限制,信息的多样性以及失真特征成为阻碍农民汲取信息的主要障碍之一。3)数字信息的低效使用。如传统农民将信息运作于生产过程中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于天气预报的依赖,而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益农信息以及市场信息却很少被有效运用。主要原因为,一方面益农信息与市场信息的获取需要农户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另一方面农户受限于自身的教育水平,对于农业生产相关技术掌握不充分,仍然倾向于经验主义。

2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数字信息素养培育问题

农民数字信息素养培育是破解农村数字发展困境、释放农村数字活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数字信息素养培育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数字农村、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数字农业建设促进农业智慧化转型探析

农业农村部日前针对全国人大代表陈乃科提出的“关于以数字农业建设促进农业智慧化转型”的建议,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作出了答复。

一、夯实数字农业产业基础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大数字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15年起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底,共组织实施6批试点,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约1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和6万个4G基站建设,推动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9%,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乡村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乡村智慧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对农村地区电商服务支撑能力显著加强;乡村电网、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不断加快。二是加强数字农业政策扶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都对数字农业作出明确安排。各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专门规划。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要加强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挖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同年,农业农村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要加快数字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并从基础设施、经营主体、财政支持、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统筹部署。三是培育数字农业高端人才。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8所农业大学,与地方省部共建17所农业大学,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和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需要,指导共建高校加强涉农重点专业群建设,推动农业院校培养涉农人才。2018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10余所农业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批准或备案智慧农业专业15个、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6个。2015年起,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运用手机查询信息、网络营销、获取服务、便捷生活的能力,累计培训受众超过1亿人次。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编制《“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规划》,进一步细化实化“十四五”期间数字农业推进思路、重点任务和建设内容,不断优化完善政策体系。同时,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数字人才培训力度,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农村相关工程项目,加快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场景,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数字农业试验示范项目。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数字农业试点项目、精准农业应用项目等,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融合应用。累计建设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目前,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大面积推广,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已建成并示范推广。加快智能农业装备研发应用。我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示范推广紧盯产业需求和农民需要,加快创新步伐,有力支撑了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基于北斗导航的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无人地面植保机、无人联合收割机等国产装备先后投放市场;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实现产业化,装备总量、作业面积均稳居世界前列;无人农场试验示范开始起步,水稻生产实现少人化插秧作业,小麦生产全过程“无人化”技术模式成型。国产农机具装备正向智能、高效、绿色、复式方向稳步迈进,不断助力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建设一批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以及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认定一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数据挖掘、分析预判能力建设,推进大数据应用,更好地发挥数据新型生产要素作用,助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优化数字农业综合服务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政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借助数字化平台理顺了三资管理的体制机制;平安乡村数字化平台初步建成,基本建成涵盖中央、省、市、县、乡镇、村6级联网应用体系。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鼓励地方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挖掘和培育各类数字治理平台。探索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试点推广“三资”监管平台全覆盖,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优化配置和交易过程公开公正公平,全国40.3万个行政村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指导各地推进宅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和应用平台建设,实现对宅基地、耕地的精准管理。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2014年起,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每个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为农民群众提供公益、便民、电子商务等“一站式”服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45.4万个,累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服务6.5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429.1亿元。大力推广“中国农技推广”平台,提供农业生产经营各项服务,4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7000余名专家教授在线开展技术指导,平均每天服务人次超过1.4万。建设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汇聚农产品市场信息,目前已接入数据约20亿条,每天新增数据10万余条,为公众提供全面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在自然灾害预警方面,农业农村部加强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开展主要粮食作物长势监测、遥感测产与估产、重大灾害监测预警等农业生产智能决策支持服务,构建了部省市县4级信息采集、反馈系统,充分发挥农作物灾害监测体系作用,提高了灾害风险防范预警能力。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充分借鉴浙江“两区一基地”智慧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的经验,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和信息服务数字化,提升乡村治理和信息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用信息化赋能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点击查看全文

媒介融合下的乡村治理分析

【关键词】乡村媒介;数字乡村;乡村治理

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大国,乡村治理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随着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乡村的社会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也发生着重要变化,逐渐形成了体现网络社会特征的乡村治理模式。作为河南省长垣市的下辖镇,赵堤镇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在“河南乡村振兴论坛”暨“河南最美乡村”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东赵堤村入选“河南十大最美乡村”。作为“十大最美乡村”,赵堤镇在乡村治理模式建构上同样有着重要探索,“可沟通的乡村”建设经验丰富,因此以其为对象,进行系统的个案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乡村治理的现状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治理媒介形态演变与治理主体构成

(一)从传统乡村治理的媒介形态到数字融合媒介形态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农村的报纸、广播、电影、电视是乡村沟通与传达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对赵堤镇各个村庄的走访调查,发现由于农村部分老人不会使用互联网,农村广播并没有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而迅速淘汰,有关农民切身利益的信息仍会通过农村广播传达。电视在过去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媒介,曾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现在乡村中的电视却成为儿童观看动画片的娱乐工具,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视已经和互联网融合,赵堤镇农村村委会办公室有一台液晶电视,在“村委会”即农村称为“大队”的地方使用电视,其实是在互联网之后才兴起的,村里所有党员集中在村委会学习会议精神,包括党的的直播观看。村委会院内的电子屏、政府官方网站、政府运营的自媒体公众号以及微信、微博、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的普及,拓展了乡村的社会关系,缩小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促进了新型乡村社区的崛起。

(二)数字乡村治理的主体构成过去乡村干部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也有部分村庄存在“能人”治村,即乡村德高望重的非农村干部人员,对村庄建设和协调邻里矛盾有较高的热情。而在打造数字乡村的新时代,乡村的治理主体逐渐多元化,主要包括乡村干部、农村精英与普通村民,乡村也由过去的“一元治理”过渡到了如今的“多元共治”局面。一是乡村干部。乡村干部是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将乡村引向乡村振兴平稳发展道路的火车头,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乡村干部对乡村工作的积极参与是乡村工作有序开展的主导力量。在数字村庄的背景下,乡村干部应发挥好宣传政策、执行政策的重要作用。乡村干部为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每一项政策执行过程中都紧紧围绕“四议两公开”制度。在媒体宣传方面,赵堤镇乡村干部注册了微信公众号,每天新闻动态。另外各村庄的大学生村官对新媒体的运用较为熟练,“河南驻村第一书记”客户端的运营促进了乡村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二是农村精英。精英分为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体制内精英即乡村干部,体制外精英即一些能力较强的村民,平常在村里为人正派,为村庄作出某些贡献,即使没有进入村委会成为村干部,但仍在村民中产生很大影响,有一定的威望,这些人就是农村精英,也可以称为“新乡贤”。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新乡贤”赋予了乡村治理一定的时代意义和价值。[1]三是普通村民。在新媒体时代,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是乡村民主治理的基础,他们的教育程度和参政热情决定着农村治理的优劣。乡村村民的参与度越高,乡村民主治理的程度也就越高。许多事情只有让村民真正参与进来,他们才会自发地产生认同感。长垣市人民政府设置的网站中,有一个板块为“互动交流”,还有“意见信箱”,村民可以直接登录网站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私信赵堤镇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水墨赵堤”,村民还可以在百度中输入自己的乡镇村名,在网站内上传自己的照片,补充本乡村的概况,消息,进行留言。

二、媒体融合视阈下的乡村治理焦点

(一)数字乡村治理下的民主政治乡村治理改革是中国政治民主的基石,是中国民主政治的试验场。乡村民主政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前提。民主治理一定是公开治理,没有公开就不存在民主。乡村民主政治主要体现在村务公开、村民参与、信息回应三个方面。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村务公开的渠道较多,可以在政府建设的网站进行公开,也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公开。村民参与包括村干部、农村精英以及普通村民的参与。信息回应则是政府及乡村干部对村民所提意见和问题的回应。赵堤镇各村村委会内均设立了公示栏,公示栏上有全村所有党员的照片墙以及农村党员积分分层量化考核表,财务公开栏有优抚、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宅基地审批情况,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理情况等,为民主政治和民主监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由长垣市人民政府设立的网站将长垣市各地信息公开,由赵堤镇运营的“水墨赵堤”微信公众号及时更新各村要闻,增强了民众参政热情,使村民更加关心身边事务。

点击查看全文

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图书馆是文化机构,更是文化生长沉淀的空间。为更好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出加强图书馆建设,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相关设想。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更均等普惠,提出以图书馆为枢纽利用开发我省文化资源,实现以文化人,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力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区域经济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不仅收藏大量体现人类智慧成果的文献信息,还具有开展文献借阅、信息交流、知识传播、社会教育的职责。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更是文化生长、沉淀的空间。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团结,激发社会积极因素,在避免精神鸦片束缚的社会化进程中,需要发挥图书馆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价值。

一、加强图书馆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产生革命性变革。拥抱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打造服务新业态,让公共文化服务贴近民众需求,提高服务效能,实现社会价值共创,已成为图书馆谋求发展,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

(一)开展区域性合作,缓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

黑龙江省共建立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109个,96个县级馆馆均藏书量9.65万册件,全国排名第23位;馆均财政拨款123.5万元,全国排名第26位。县级图书馆的新增藏量购置费,10万元以上的只有11个,仅占11.4%;购书费小于1万元的图书馆有8个。[2]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建设的前提下,目前成立区域图书馆联盟是有效的方法。区域图书馆联盟可实现共享借阅,突破区域局限,可缓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促使公共文化服务向均等可及发展,提升公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我国各地相继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如,2010年,湖北省荆州市图书馆、荆门图书馆、宜昌图书馆三馆成立宜荆荆图书馆联盟[3]。2021年3月河南洛阳都市圈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成立。[4]河南洛阳市图书馆与济源、焦作、平顶山、三门峡等四地市图书馆成立洛阳都市圈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这些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建立,为我省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提供良好示范。我省可结合十四五期间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在省图书馆协会的领导下,根据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成熟度和馆藏的功能性,促进区域图书馆联盟的成立。联盟有助于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区域性合作、有助于区域内馆藏资源的联合建设。加强我省地域文化专题数据库共建,推动红色文化特色馆藏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传承,实现地方特色文献阅读资源共享,建立联合参考咨询工作机制。联盟可使单个图书馆的独立馆藏资源变成更加完备和有效,缩减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践行服务的普惠性、均等性。区域图书馆联盟里各个加盟馆的读者们可共享其他加盟馆的优质阅读资源。区域图书馆联盟可弥补单一馆内文献横向广度不足的现象,增强文献资源的流通利用率。区域图书馆联盟可构建标准统一,集中管理、平台共享、资源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互联互通的云平台。省级区域加盟云平台的建立,将实现与国家图书馆或相邻省份图书馆图书文献的共享、互相补充,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未来在云平台上打通合作馆之间服务平台的连接端口,实现馆际间的资源共享、开放获取、互相补充,动态管理。实现馆藏书目数据共享,各加盟馆的读者对文献需求将可以明确到书名。读者仅需通过文献传递、社会化物流的充分对接,即可实现跨区域的通借通还。满足读者在知识创新、知识融合过程中对特色资源的广泛需求,发挥文献资源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5]云平台的建立更有利于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捐助及个人捐赠资源进入云平台,以建立惠及全民的共建共享借阅体系。[6]

点击查看全文

谈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

【摘要】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成都市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与国内先发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深入分析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数字农业支撑体系、推进数字农业深度融合发展、营造农村数字化新场景,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支撑、金融保障机制等发展建议,探索一条契合成都实际,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数字农业农村“成都路径”。

【关键词】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

一、研究背景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是实现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先后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以数字化作为推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撑。县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经济社会单元,其政策落实和支持力度对于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化发展基础、对数字农业农村的认识程度与重视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据《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绿皮书》报告显示,成都市有6个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然而却没有县(市、区)进入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先进县(市、区)名单,也从侧面反映出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待提高。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形势下,如何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成都市县域经济优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为基础,以数字农业与生活、生态融合为拓展,着力构建数字农业支撑体系,不断探索数字农业农村应用模式,营造数字农业农村新场景,积极推动数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积极助推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走在全国前列意义重大。

二、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成都市以“四化同步”为发展路径,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信息化的意见(试行)》(成办发[2013]44号),市政府成府函〔2017〕94号批复的《成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5)》,要求着力推进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建设、“互联网+”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等重点工程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行政村光纤覆盖率已达100%,家庭住宅光纤到户覆盖率超过97%,光纤网络用户覆盖率、用户数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无线通信网络覆盖100%行政村,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规模中西部列第一,居全国第二,入选全国首批5G城市名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计算机应用率、网络覆盖率、从业人员智能手机覆盖率等指标均达到99%,蒲江县、成都天地网、都江堰青城茶叶、四川微牧获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县域则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蒲江县整县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以信息化助推猕猴桃、柑橘、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县获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大邑县以国家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以粮油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为基础,积极推进全县智慧农业发展,探索数字赋能的大邑模式;彭州市发挥蔬菜产业优势,建立蔬菜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获批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创新项目。成都市各县(市、区)发挥县域农业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特色模式与经验,为推动成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有益尝试。

三、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不足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