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1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河阴石榴;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1.河阴石榴的历史渊源及营养价值

石榴为中亚古老果树之一,最早产于波斯。河阴石榴栽植源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息国(今伊朗)带回石榴良种,始栽于荥阳,已有2140年的栽植历史。在古河阴县(今荥阳市高村乡、广武镇一带)栽植的这种石榴又名河阴石榴(也称安石榴)。到宋代,河阴石榴驰名京师,盛名不衰。

石榴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梨高1~2倍,还含有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果汁含量占总重量的36%~63%,其花、果、果皮、根皮、茎皮可入药。石榴能生津、化食、健脾、益胃,食后可开胃、滋阴、平肝等,也是制糖、果子露、制高级清凉饮料的上等原料。

2.河阴石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使河阴石榴这一特产发扬光大,荥阳市委、市政成立了河阴石榴产业开发领导小组,采取高科技栽培技术,突出河阴石榴的特殊品质,河阴石榴产业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成功举办了连续十届河阴石榴文化节,取得河阴石榴产业发展和生态观光旅游双丰收。为加大河阴石榴种植资源保护力度,2008年在广武镇陈垌、汉王城等村建成了品种齐全、布局合理、等级完善、功能齐全的河阴石榴种植资源保护小区533.3hm2,搜集国内外优良品种140多种。

河阴石榴基地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河南省郑仕酒业食品有限公司开发了集营养、保健等功能为一体的郑仕石榴酒、郑仕石榴养生酒,年生产石榴酒150t,加工石榴160t,产值达585万元。广武镇黄河百果庄园、高村乡刘沟村依托石榴资源开展生态观光旅游,成为郑州市生态旅游观光的典范。

3.存在问题

3.1品牌宣传滞后

河阴石榴作为国家地理保护产品在品牌的宣传和使用上还比较滞后,致使河阴石榴这个品牌只在郑州市区及其周边和石榴产业界知名度较高,而在省内其他区和省外知名度很低。在石榴产业发展上存在着重“内”轻“外”,重“基础”轻“包装”的思想倾向。

3.2市场营销不到位

荥阳市石榴在成熟采收方面与国内其它产区如四川攀枝花、会理等石榴产区都存在时间差,河阴石榴成熟时采收时间一般在农历9月,部分果农为了眼前利益或担心卖不出去,中秋节以前就采收,过早地采收致使石榴果品仅达到5、6成熟,石榴果品的色泽、风味等优良品质均未能充分体现,直接影响河阴石榴的市场声誉;同时河阴石榴果品销售体系建设和市场配套服务比较滞后,以乡、村或石榴大户牵头组成销售公司统一外销的模式较少,果农大多为散乱经营,无序竞争,未形成完整的石榴储存、集散、销售市场,外销市场渠道受限。

3.3包装混乱

据调研,荥阳市石榴主产区产包装箱在5种以上,品牌有“河阴石榴”、“软籽石榴”、“安石榴”、“刘沟石榴”等,品牌包装极不规范。2个乡镇石榴产区缺乏自己的品牌和标志,导致荥阳市石榴成为“一级产品、二流包装”,产业效益没得到有效开发。

3.4储藏条件落后

目前河阴石榴储藏主要以沙地储藏、冷库储藏为主,储藏效果差、保质时间短,当年生产的石榴由于没有良好的储藏环境容易变质,成熟的果品仅能保存到元旦前后,落后的储藏条件成为反季节销售的一大障碍。

4.河阴石榴产业发展建议

4.1实施标准化管理

制定科学的石榴评定标准,依据果体大小、果品颜色、品种种类将不同等级的石榴进行认真精选、分级;实行精细包装,绿色包装,提升价位,促进销售。

4.2强化营销体系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石榴协会、石榴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营销组织化程度。组建以石榴营销公司为龙头,乡村石榴协会、石榴专业合作社、石榴产业经纪人为辅的销售体系。鼓励他们在国内各大中城市设立专销点,建立市场(超市、批发市场)+合作社(协会)+石榴基地的营销网络,保护河阴石榴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二是积极推行网上销售,让果农及时了解全国石榴市场价格、市场信息,为石榴销售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依托果品超市、大型连锁超市,打开石榴产品销路。三是积极组织行业协会、林果业合作社、果农参加国家级、地区级各种农林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扩大河阴石榴品牌知名度,拓展河阴石榴营销渠道网络,提高市场知名度、市场占有率。

第2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明确脱贫对象,做到对象精准

各乡镇要紧盯2017年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前期全面摸底核查的基础上,逐户筛选,务于2017年5月22日前将2017年拟脱贫对象花名册(按减贫计划奋斗目标填报)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于5月24日前将2017年拟脱贫对象反馈各相关行业部门,及早落实帮扶责任人,细化帮扶措施,加强帮扶力量,确保年底脱贫退出对象精准。

2017年贫困村退出不下达计划,各乡镇对照贫困村退出验收标准,逐村核对,确定2017年拟退出贫困村名单,与2017年拟脱贫对象花名册同时报送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并反馈各相关行业部门。

二、找准脱贫短板,做到措施精准

各乡镇要按照摸底上报的2017年拟脱贫对象,对照《省贫困退出验收办法》中贫困人口退出验收的11项标准、贫困村退出验收的20项标准和“十不算”“十不脱”等限定性指标以及第三方评估内容,逐村逐户查找影响脱贫退出的主要因素,找准脱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将此作为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切入点。各行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等“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措施,因人因地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力争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全面实现贫困农户“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完成年度贫困人口减贫目标任务。

三、整合帮扶力量,做到帮扶精准

各乡镇要根据2017年拟脱贫对象,及早着手,把双联富民行动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载体,及时调整优化帮扶力量结构和布局,持续推进双联行动和脱贫攻坚在目标任务、帮扶力量、资金项目、培训资源四个方面的“融合联动”。县级领导要落实包抓联系乡镇、包抓贫困村脱贫责任制,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贫困乡村联系指导工作;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要全面落实双联行动“六项任务”,围绕项目争取、移民搬迁、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根据贫困村、贫困农户形成原因和当前发展状况,修改完善帮扶计划,加大到村到户帮扶力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要积极引导党员充分发挥脱贫先锋模范作用,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消除“等靠要”思想,带动群众通过勤劳致富脱贫;驻村帮扶工作队要坚守脱贫攻坚前沿阵地,摸清贫困村、贫困户当前脱贫存在问题和发展需求,积极上下衔接,全力解决问题,做到不脱贫不撤离。同时,要广泛吸纳社会帮扶力量,积极主动与天津市蓟州区开展东西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从产业发展、人才培训交流、招商引资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争取外力支持;深入推进“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行动”及企业、个人帮扶贫困活动,将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深度整合推进。

第3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丽江市;花椒;产业;对策

收稿日期:20160107

作者简介:华秀春(1975―),女,傈僳族 ,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产业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0102

1引言

为全面了解丽江市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现状,发掘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该市木本油料产业提供可参考的第一手基础材料,市林业局组成了木本油料产业调研组,于2014年5月6~20日,8月13~31日,分两次深入到一区四县,通过采取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走访种植户、实地察看种植情况等形式对木本油料产业进行了全面调研。

2花椒产业发展现状

花椒产业是丽江市继核桃产业之后发展潜力最大的优势产业之一。永胜县东山乡、玉龙县黎明乡、宁蒗县西川乡等地,是该市花椒产业发展得最好的地区,当地部分群众通过种植花椒已走上了脱贫之路。据调研统计,到2013年底,全市已种植花椒25.32万亩,其中古城区2.06万亩,玉龙县1.8万亩,永胜县5.41万亩,宁蒗县11.48万亩,华坪县4.57万亩。2013年,全市花椒产量5956万 kg,产值达4.9亿元。花椒产业正逐步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3成效及典型案例

3.1花椒产业开发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永胜县东山乡、玉龙县黎明乡,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大部分土地都处在干旱半干旱的半坡地带,人均可利用耕地少,实践证明,东山乡气候类型、土壤类型和生物类型多样特征等诸多特点,决定了粮食生产不是本区的优势,而发展核桃、花椒产业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成为全乡农业产业的主导产业。近几年来,东山乡发展了8000亩花椒,由于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经济收入逐步增加。

3.2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花椒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调查统计,玉龙县黎明乡美乐行政村种植了3000亩花椒,2014年全村花椒收入达到70万元,永胜县东风乡村民李某全家5口人,现有花椒1.5亩,收入达到1.8万元。花椒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

3.3花椒产业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花椒产业的开发,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力,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不断创新花椒开发摸式,全把过剩劳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通过政府的有效组织,大力发展旅游、运输和劳务输转等二、三产业,拓展了农民增收的门路。

3.4花椒产业开发为全区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丽江市花椒产业开发不仅为林业建设,更为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固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与和谐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4存在的问题

4.1产业发展区域布局零散,规划不到位

丽江市以退耕还林为依托发展花椒以来,主要是农户自发种植,花椒种植比较分散。从全市目前花椒产业发展状况看,花椒种植的适宜海拔、气候、土壤、地块,适宜乡镇、村、组,年度发展目标任务等都有了较大变化。导致花椒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与粮食、烤烟、核桃、青刺果、中药材等产业布局有一定矛盾。

4.2缺乏科技支撑,科技培训力度不够

一方面是抓花椒产业人员不足,科技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花椒栽培管理和采摘技术(如今对于花椒的采摘依然运用的是人力,这样不仅花费的劳动力工资高而且很麻烦,影响了花椒产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以总结完善;同时,科技培训力度不够,还没有达到让干部熟悉、让技术人员精通、让椒农熟练应用的程度。许多农户特别是新种植的农户基本上没有掌握花椒的栽培、嫁接、施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采收、烘烤、储藏、加工等技术,科技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4.3基础设施薄弱,影响产业效益

受项目、资金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建设、科技培训、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抵御旱灾、霜冻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花椒种植地块水利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特别是连续三年的严重旱情,使很多地方旱象极为严重,已种植的花椒成活率较低,已成活的挂果率、挂果量受到影响,经济效益有所下降。

4.4缺乏品牌效应,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目前全市还没有一家花椒深加工企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基本是以原材料形式进入市场,主要靠客商收购,没有形成稳定的营销渠道和完善的销售网络,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市场开拓能力弱,价格波动大。同时,由于该市花椒产业起步晚,没有自己的花椒产品和产品品牌,更谈不上品牌效应,不利于当地花椒知名度和市场知晓率的提高,加之部分农户和客商掺杂使假,影响了产品声誉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5对策和建议

5.1进行科学规划,指导花椒产业发展。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发展的原则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发展理念,根据自然气候等实际情况,摸清全市适宜种植花椒的土地分布情况,掌握基本面积,对全市花椒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规模、产业布局、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合理布局花椒产业基地种植区。将规划面积落实到村、组、农户,落实到山头地块,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产业全面稳步健康发展。

5.2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对发展花椒种植的区域,由农业、林业等部门参与,建立县级的花椒种植技术和采摘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成立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伍,加大对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服务力度,积极培养一大批种植能手和实用人才,在种苗选用和种植的各个环节统一标准,规范种植。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根据不同区域特征引进、研发和培育适宜的优良品种,加强对花椒的品种改良技术、品质退化防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下作物多样性配置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种植科技水平,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推广使用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促进无公害化生产。

5.3逐步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

积极争取项目,加大对产业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产业基地建设的通水,增强抗旱能力,让产业基地通路,让花椒产品能及时外运。

5.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引进和培育花椒加工龙头企业,进行产品的链式开发。引导企业与农户采取签定单的方式,规范种植技术标准,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利用丽江的旅游资源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建设花椒精深加工项目,努力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参考文献:

第4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摘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县林业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经营层次低、科技支撑不够、发展思路不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并提出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强化政策扶持与营造发展环境、创新机制及提高林产品含量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林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重点;对策;四川达县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 633.33 hm2,木本药材1 666.67 hm2,油料、饮料600 hm2,其他经济林1 533.33 hm2,林木花卉133.33 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 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 333.33 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 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 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 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

[2] 蹇兆忠,贾武锡,房用,等.关于加快山东省林业产业化发展途径的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2(S1):95-97.

第5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少,建设项目受到诸多因数制约。鲁瓦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因村民对项目实施的意义认识浅薄,支持力度差,协调工作难,使得协调资金投入成本增加。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在鲁瓦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及有力保障措施,规划往往只考虑到目前的状况,使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发展需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

2.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单一,导致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 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二是劳动者素质偏低。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三是种植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不稳定,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没有很好地发挥和利用当地资源,打造独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导致不能形成带动性规模化产业,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3.贫困群众增收难度大

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迷、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近几年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在市场价格互动的作用下,农产品价格上升,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相应地上升,农民增加的收入与上涨的成本两者相抵。并且产业不能形成规模经营,使得劳动生产效率较低,农民的收入也较少。二是上学致贫。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三是因灾因病因残返贫。经济状况差的贫困户,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自然灾害,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导致贫困或是返贫。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诙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四是文化低观念落后。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更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

4.生存环境条件恶劣

由于该村几个村组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封闭,对外交流机会少,信化工程难以落实,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并且几个村组户数及人口少,项目建设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条件太差而长期停滞不前。目前鲁瓦村村社道路为土路,且沟壑纵横,溪流蜿蜒曲折,地形复杂,遇阴雨天气群众出行困难,突发性暴雨和洪水给群众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灾害度较差。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有几个村组如不移民,难以发展。

二、推进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抓好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从基本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2.抓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适合鲁瓦村农村群众致富脱贫之路。政府的财政投入只是外在推动,核心还是要靠群众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畜牧、林果等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鲁瓦村土壤、日照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核桃种植,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引导困难群众加大核桃种植力度,邀请农业专家进行科学种植指导。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以强村富民为突破口,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做文章。

3.提升人居环境空间

一是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村委干部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二是农村新能源建设。落实新能源代替工程有关政策措施,减少薪柴消耗,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降低农村居民用电成本。三是环境综合整治。落实“人畜分开、厨卫入户”建设工程;四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第6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五型”农民;内容;具体措施;问题;特点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23-0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江苏省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级地方政府围绕着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培育持证职业新型农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现代化。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淮安市淮安区耕地面积7.3万hm2,人口117.68万人,农业劳动力22.686 1万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着力培育“五型”农民队伍。

1 培育“五型”农民的内容

1.1 培育道德标杆型农民

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培训,培育美德型农民。以弘扬艰苦奋斗为主题,充分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节日文化活动,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加强道德、科学方面的学习,反对迷信,崇尚文明,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实施“文化兴区”战略,组织开展评选先进、读书竞赛等活动,加强乡、镇文化站、文体活动室、村科技书屋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培植 “文明村民”、“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型农民。

1.2 培育知识技能型农民

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农民培训工程”百人讲师团成员的作用,根据各村自身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培训内容新菜单,讲师团成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根据各村需要采用专家和技术人员进村开班讲座,发放技术明白纸等方式,实施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现场指导会、理论讲堂等形式,对农民进行“菜单式”培训。截至目前,全区共举办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班270场次,发放农业实用技术明白纸5万余份,《新农村实用技术手册》5 000余册,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举办职业农民培训9期共960人,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1.3 培育艰苦创业型农民

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按照促进农民增收和围绕产业发展的原则,加大农民的创业培训力度,拓展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提高农民创业技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创业能力、较大生产规模、较高专业技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

1.4 培育市场开拓型农民

结合现代科技技术,强化发展能力教育培训,培育经营型农民。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不同产业发展主体技能要求,以支柱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重点,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印发资料、巡回宣讲、现场咨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突出抓好以蔬菜规模种植、水产规模养殖、畜禽规模饲养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开发新技术推广培训,以沼气能源建设为主的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知识培训,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生产为主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运用农业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1.5 培育致富带动型农民

深入开展“请能人,找能人”活动,注重农村能人的培训,使一批年富力强、有一技之长的 “田秀才”、“土专家”成为科技致富的领头雁,鼓励农民搞科技创新,引导农民以新产业致富、用新技术种田、靠新观念务农,着力培养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路人。

2 培育“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淮安区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农民的知识化、职业化是此阶段发展的重要特征。按照省委、省政府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淮安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加快推进淮安区农民职业化进程,为淮安区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农业农村实用人才支撑[1]。

2.1 开展职业农民培训

“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职业农民5 000人左右,主要对现有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种养专业户、种养能手、农业园区和基地从业人员以及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初高中毕业生、在乡农村青年等,以集中学习24学时、生产实践30学时、考试考核和跟踪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相关产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确保每位受训学员获得江苏省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初步构建一支职业农民队伍。

2.2 开展农民创业培训

每年开展农民创业培训1 000人左右,主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村组干部、农业园区、农业基本地、农业企业负责人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等,实行实践考察40学时、集中学习32学时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培训模式,进行相关专业最新技术、农业创业基本技能、农产品营销和质量安全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示范带动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创业兴业能力,促进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

2.3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左右,结合农时关键环节,提高广大农业从业人员主要是兼业农民的实际需要,通过进村举办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网络终端、送科技下乡、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多种途径、多形式广泛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农业生产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培训,提高新成果推广应用的覆盖面。每次培训不少于3 h,全年每位受训农民不少于2次的集中培训。

2.4 开展农业信息技能培训

每年培训400人左右,主要面向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骨干、乡村农技人员、返乡人员和远程教育终端点管理员等,采取集中培训40学时、分散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起的形式,开展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与操作使用培训,提高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取和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技能。

3 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投入和技术力量不足

一是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区、乡2级财政没有把农民科技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没有专项经费投入。二是农民科技培训缺乏设备投入。目前,农民科技培训仍然以田间地头面传口授、举办培训班为主要形式,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方式还没有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大范围开展声像教育困难很大,更谈不上远程教育、微机网络。三是科技培训技术力量不足。目前,区、乡、村技术力量分布不均,乡村技术员比较少,大部分技术力量分布在区一级。

3.2 农民科技意识不强

一是乡村干部工作热情不高。少数乡村干部对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仅为应付上级督促检查而展开工作和完成培训任务,没有积极主动地宣传。二是农民自身意识不强。农民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认为种植养殖副业不需要花精力去学习农业技术。

3.3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据调查,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0.7%,高中及中专文化占6%,初中文化占56.7%,小学文化占32.5%,文盲或半文盲占4.1%,其中受过正规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5%。农村缺乏一批懂技术、有文化、觉悟高、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很多新型实用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4 农民教育培训的特点

4.1 农民培育的实效性、季节性、针对性

农民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因此培育必须从满足农民的需要出发,遵照用能致富、现学现用、学以致用的原则[2]。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教育内容方面,要紧密结合生产季节、环节、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农民知识与技能、文化程度差别较大,需要的种、养、加、经贸知识与技术也不一样,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3]。

4.2 讲求培训效果

农民教育培训的目的是要取得实效,引导和促进农民创业是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4]。为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使培训达到效果,要把技能培训和思想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训作为带动群众科技致富的主要手段,把事关农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创业等作为培训重点,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使引导性培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使技能性培训农民掌握一项在社会中谋生技能,使有气魄、有创劲的农民更新观念,掌握创业谋事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受训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5-6]。

4.3 提高认识、强化落实

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弘扬“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奋发向上、不断超越”的精神面貌,扎实做好各项农民培训工作,确保淮安区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7]。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目标,细化分解,严格程序,狠抓关键,规范操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5 参考文献

[1] 王福祥,赵黎.蓬莱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3):154-156.

[2] 马芳,刘娟.中宁县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3(1):51-52,62.

[3] 马建国,王静,刘彦敏,等.曹县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2013(2):106.

[4] 王瑶,钱晓刚.贵州新型农民培训培育的对策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5):218-221.

[5] 程干明.金寨县梅山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做法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339,344.

第7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摘要:简述益民乡芒果生产现状以及芒果发展优势,分析当前芒果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芒果产业 发展思路 对策

益民乡位于盐边县南部,东连新九乡,南与红格镇接壤,西与攀枝花市金江火车站隔江相望,北与桐子林镇毗邻。益民乡属南亚热带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境内阳光充足,最低海拔960米,最高海拔1428米,年平均气温20度,降雨量680毫米,无霜期350天左右,具有日照长、热量丰富等特点;益民乡土质以羊毛沙土、红泥土、白眼沙为主,是芒果生产的适宜区域,加之交通方便、土地资源丰富、果农种植芒果积极性高,水资源集约等因素,因此益民乡具有发展优质晚熟芒果的广阔市场前景。

一、益民乡芒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益民乡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益民乡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引种亚热带水果,2000年后开始大量种植,通过新农村建设产业基地配套项目和产业基地强县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芒果产业。现具有一定规模,截止2016年底,全乡芒果种植面积21573亩,挂果面积近1.8万余亩,产量8060吨,产值4191万元。占水果产值的80。全乡芒果种植户有2816户占全乡总农户的73.3,涉及全乡人口8935人, 芒果种植人均增收7408.1元,其产量逐年增加,果实风味佳,外观漂亮,消费者非常青睐,市场竞争力特强。芒果主要分布在石村、新民村、回龙村、春林村、垭谷村等。目前栽培的品种芒果主要有凯特、吉禄、台农一号、圣心。

(二)益民乡芒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芒果科学管理水平低。因我乡种植户文化水平较低,当前多以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进行管理,真正运用科学技术管理的不多,因此单产较低,效益发挥不够。(1)老果园需进一步改造(采取高接换种,回缩树冠或回缩树冠,更新复壮);(2)栽培管理需更加规范(如栽培上园地坡度大、梯面太窄、过度密植;管理上未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种果树凭的是经验,结果子靠的是天时,导致产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降低了经济效益);(3)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环节落实不到位;(4)需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2.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亟待改善。我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的来讲有很大的改善,但村社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些村社一些基础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如水利、道路、抗旱抗低温设施、防泥石流及滑坡设施都十分薄弱。果园的灌水,必须通过梯级提灌、建山平塘等人为灌溉补充水源,方可解决芒果生产用水问题。随着芒果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现有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多数果园供水能力弱,个别果园无法灌水,严重制约我乡芒果产量、质量的提高。一些山地果园通往外界的道路弯多路窄,给芒果销售和生产资料运输造成极大困难,费工费时、投入增加、果实损耗大。

3.技术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乡农业服务中心农林技术推广服务现有3人,从事农林技推广、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年龄在46―58岁,文化程度大学或大专(函授)。其中,1人今年7月已退休。

4.芒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我乡在芒果种植、销售等环节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主要以家庭型经营为主,为一家一户零星种植,农户仍处于分散生产状态,不能规模经营,生产、销售等难以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专合组织不健全,运作松散。到2016年底,益民乡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9个和1个协会,大部分合作社成立后只有一块牌子,没有具体的工作人员,没有进行运作的挂牌社、空壳社,没有相关的规定进行规范和管理,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导致信息、果品的营销、贮运、保鲜、加工、综合利用等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与果品生产发展不相适应。

5.技术培训、推广力度弱。种植户多以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进行生产管理,随着产业的不断调整、壮大,技术培训、推广的力度还比较弱。

三、益民乡芒果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1、解决思想问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搞好基地建设的关键。从上到下,根本上解决移民等、靠、要的思想,抓住各种机遇,结合实际的项目,大力发展产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益民乡目前有公路101条,138.8公里,山地小型蓄水池62口,蓄积量约22000立方米,在保护和利用好已建的基础设施的同时,但全乡还需进一步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通过小水利工程建设、一事一议项目实施、来改善芒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修建硬化芒果园区机耕道路、兴修水利,开展雨水积蓄。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保持项目以及攀西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抓好落实、大搞水利、道路基本建设,确实解决生产用水困难问题和道路狭窄或不通问题。同时,大力引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为芒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编写技术资料,规范栽培管理。(1)编制技术资料。建议乡党委、政府,根据本乡实际,加强院地合作,邀请市、县级专家,编制整套晚熟芒果丰产栽培技术资料进行发放,做好普及宣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2)分类加强培训和指导。针对益民乡芒果目前不成规模、品种杂等特点,在生产不同的时期进行分类培训和指导,提高科技贡献率。

4、加强芒果病虫害综合防治。(1)芒果病虫害防治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林木病虫害防治方针,以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配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量化学农药,禁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并改进施药技术,降低农药用量,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值下。(2)加强栽培管理: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虫害或耐病虫害的优良品种作种苗,不从病区引种苗;同一块地种植单一品种,避免混栽不同熟期品种。②芒果抽梢期、花果期和采果后的修剪,去除交叉枝,枯枝,过密枝,病虫枝、叶、花、果等病残体并集中烧毁,减少传染源。③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④中耕除草,冬季翻地晒土,树干涂白等,杀死越冬虫卵和虫蛹。⑤采用果实套袋技术,防治病虫害侵染。(3)采用物理防治:①芒果产区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芒果横纹尾夜蛾等夜间活动的害虫。主要在石、新民、春林、垭谷,永益等村。②采用性引诱剂和黄板诱杀橘小实蝇。主要在石、垭谷、新民、回龙等村。(4)辅之化学防治:注重防治芒果炭疽病、白粉病、畸形(簇芽簇花)病、蓟马、切叶象甲、柑橘小实蝇等病虫害。

5、通过财政扶持,各种项目资金的整合,用于基地建设,为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继续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芒果产业的投入力度。建设资金筹措方式以农户、业主投入为主,提倡和实施“谁投资、谁受益、谁自主、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对芒果产业各环节的投放,实行业主开放经营,规模发展;集中财力建立突出重点区域的投入机制,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能;运用项目带动策略,择优选择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建设一个项目、富一方百姓的效果。

6、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技术服务是搞好基地建设的基础。我乡芒果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较慢,但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及群众对芒果种植的积极性,所以应充分挖掘本乡的优势资源,切合实际加快全乡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使各大产业间相互补充,共同发展,逐步形成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才能达到使全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稳定的目的,从而带动全乡经济进一步发展。

7、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标准化建设。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芒果产业基地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严格按照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加快推广先进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投入品和灌溉用水,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拓芒果产业增产、增收、增效的空间。认真加强标准化w系建设工作,开展农业投入强制性产品认证试点,重点推行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实现生产、包装、储运、销售全流程标准化,确保各项指标优异,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8、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向市场的特色农业,就是要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机连接,解决的根本途径是走产业经营的道路。大力引进有实力、有技术、讲信誉的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充分发挥二者在产、供、销的带头引领作用,坚持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生产模式路子,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遵循“互利互惠、公平、双赢”的商业规则,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及有机结合,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拉动芒果产业的发展。同时,使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对农户在提供新技术培训、营销服务、研发引进新品种、开发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等,给予适当补助。真正把益民乡建设成为优质芒果基地和深加工基地,从而增加芒果的商品价值,也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就业和农民创收创造良好条件。

9、加强芒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增强市场销售率。我乡芒果产业虽然近几年有所进步,但许多农户还停留在即摘即卖阶段,流通、保鲜环节的落后、降低了芒果的竞争力和市场销售率。走“以微型、小型节能贮运设施为基础,以保鲜果品为主体”和“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水果加工业”的道路,推广芒果消费的多样化,努力增加芒果产后附加值,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0、合理配置人员。根据盐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益民乡人民政府的岗位设置需要,成立了益民乡农业服务中心(包括了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统计),分别进行了定岗定员16人,但现有在岗人员9人,且年龄结构都较大,均在47岁以上,而真正从事林果技术工作的只有1人,具体负责全乡农口各岗位的人数不到1.5人,各位同志技术水平均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缺乏精通各自岗位技术的年轻人才。因机构体系建设应该是村为基础,乡为纽带,所以建议设立村级技术员,同时乡村技术员培训时间少,新技术、新事物见的少,更不用说推广。所以应合理配置人员,加大培训力度,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技术,把好的品种和先进的技术引进来推广和使用,确保益民乡芒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关兴,何平等. 攀西地区南亚热带水果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广西热作科技 2000.(1):29―31;

第8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农村能源建设成为。为了配合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先后提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和“循环农业促进行动”,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适用技术,系统整合各类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技术。这有利于缓解农民日常生活用能和边远地区无电农户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研究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问题对于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大现实意义

在国际社会能源紧缺的压力和背景下,积极发展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潜力和发展趋势预示着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再生能源相关理论包括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可再生能源理论。国内外许多的科研机构和学者已经对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可再生能源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有关政策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激励政策和补贴性政策,但与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需求相比较,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清晰的政策框架、激励措施力度不够、缺少产品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等。对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有益启示。应制定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确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界定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利用范围、营造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便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为此,各地政府应该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多能互补,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能源建设资金,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明确发展目标,完善政策法规建设。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和惠及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支持与保障。

2我国农村能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

虽然国家把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作为长远战略来抓,各级政府也连续多年把农村能源建设纳入了实事工程,但部分干部群众的认识还不高,措施不到位,并没有认识到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是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没有将其作为发展低碳环保的新兴产业来对待。

2.2技术发展迟缓、产业化程度低下

目前,多数农村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技术资金投入少,使用分散,缺乏高端科研人才和核心技术,难以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取得突破发展,致使多数农村能源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目前除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沼气方面有政府财政补贴以外,其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资源分散、生产规模少、非连续性等特点,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竞争力不高,产业发展和商业化严重受阻。

2.3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服务体系具有公益性和技术型,其市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我们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为主、因地制宜、稳步发展”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初步建立了农村能源维修服务网络,但因投入少,设备简陋,其服务功能尚不齐备,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综合效益没有全面充分发挥。

3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况

3.1农村畜禽粪便与农作物秸秆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沼气开发:沼气是一种利用畜禽粪便在厌氧条件下发酵而成的可燃性气体,属于典型的二次能源,大力开发沼气,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比如做饭、取暖、照明等问题。农村是开展养殖业的主要阵地,同时畜禽粪便排放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畜禽粪便开发沼气利用,绝对是变废为宝,有利于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作物秸秆:秸秆就是农作物的地上部分,以往的农作物秸秆农民会采取焚烧的方式,不但浪费了资源还污染大气,其实农作物的秸秆是宝贵的纤维素资源。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秸秆资源,目前我国的农作物秸秆气化主要采用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它是我国农村能源建设推出的一项新技术。以农村丰富的秸秆为原料,经过热解和还原反应后生成可燃性气体,通过管网送到农户家中,供炊事、采暖燃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秸秆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开发潜力巨大,值得推广。

3.2太阳能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日渐普及

近年来,太阳能热水器开始向农村辐射,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纳入了“家电下乡”的产品目录,农村太阳能保有量迅速增加。到2009年底,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达2955.6万台,总集热面积达4997万平方米,约占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总量的1/4。推广应用太阳灶近150万台。目前,中国太阳灶的推广和应用区域集中在西部太阳能丰富的甘肃、青海、宁夏、西藏、四川、云南等地。太阳能采暖技术发展迅速。太阳能采暖是太阳能在建筑上的一项应用技术,据监测,冬季太阳房室内温度可达8℃以上,室内外温差超过15℃,全年节约采暖用能达2/3以上。农村被动式太阳房构造简单,造价仅增加12%左右,维护管理方便,供暖保证率可达到60%以上。因此,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推广应用太阳能采暖技术,既节约能源,又经济舒适的太阳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制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本地区的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明确中、长期工作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和推进步骤。二是要制定长期稳定的补助或奖励标准,激发群众热情,充分调动基层申报项目,实施项目的积极性。三是要积极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3.2健全农村能源服务体系,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

注重村级农村能源服务网点的建设,使农村能源服务机构达到全面覆盖,尽量减少能源服?彰で?。加强对农村能源服务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职业水平,提高农村能源服务质量和农村能源的使用效率及效能发挥。加大农村能源服务设备投入,提高能源服务机构硬件水平,保证服务质量。政府必须规范农村能源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加强对能源服务行业的管理和监督,避免因能源服务的不合理收费而导致的对农民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造成的挫伤。

3.3完善服务,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优化服务方面,要建立并完善乡村服务网点,加强技术培训,配备服务设备。建立一支品质优良、技术过硬的技术服务队伍;引导农村可再生能源服务向产业化、市场化迈进;鼓励发展以市场运作为主的乡村可再生能源服务合作组织;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农村卫生状况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升级中的作用,以及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9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城镇郊区和旅游景点周边就出现了一些依托农村和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吃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并且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以旅强农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市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据初步摸底调查,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园区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500万元)园区或企业24家,从业人员1.7万人,其中农民工1.65万人以上,2011年全市各类休闲农庄接待总人数超过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过1亿元。

我市各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条件,基本形成富有特色的各功能类型的休闲农业格局。

观光观赏型:农业特色明显,浮梁的茶叶、乐平的蔬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还有瑶里的油菜花、三龙的绿化苗木、西湖和瑶里的山珍、德宇生态园的继树、根雕等,为开发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观光园艺、观光特种农业、观光林业等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的德宇龙头山庄、生态路休闲农业观光长廊、乐平镇桥特种蔬菜基地、浮梁优质茶基地,都是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的典型。

参与体验型:我市参与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城郊周边,主要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茶乡农家乐”、“菜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瓷文化农家乐”等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据调查,参与型采摘项目普遍受到旅游休闲者的欢迎,如湘湖、三龙的草莓,王港、历居山的杨梅、早熟梨、葡萄,镇桥的大棚蔬菜,浮梁的有机茶叶,乐平的特色蔬菜等名优特果蔬生产基地,以及遍布各地的水上垂钓基地等均已经或准备开发这类旅游项目。

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如汪湖原始森林、高岭古矿遗址、金竹山寨、冷水尖风景区、洪源仙境、历居山等地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氧吧”。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各式各样的度假村。市郊则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给人提供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田园风光、乡村休闲度假、农业公园等场所。

民俗节庆型:我市地域风俗、节庆活动特色浓、类型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让人陶醉享受其中。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陶瓷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乐平农民趣味体育运动会、元宵龙灯会、瑞午龙舟赛等节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

二、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成效

1、省、市各项政策的出台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基础

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产业大省建设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市旅游业总体规划(十一五)》和市委、市政府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决策、意见的相继出台,2011年3月我省还启动了“省居民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省、市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高度认识及信心和决心,力求打造“生态瓷都、绿色家园”品牌,明确了全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2、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全市涌现出以浮梁瑶里、金竹山寒、王港、湘湖,乐平的历居山、洪源仙境、文山,昌江区的荷塘等为代表的依托旅游景区和特色农业产业等条件而建设的休闲观光农庄、观光示范园、果蔬采摘园、科普教育基地和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渔)家乐休闲旅(餐)馆。开发了以瓷文化游、浮梁茶文化游、乡村风光山水游、特色产品采摘游、古村落游、油菜花游等为主题的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了休闲旅游带来的实惠。

3、休闲旅游农业的示范效应有效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和旅游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作为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休闲旅游农业不仅带动了餐饮、旅馆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和加工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例如,浮梁瑶里的瑶园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与旅游景点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竹笋、香菇、苦槠果、农家土猪肉和粮食等农业自然资源,相继开发出了笋尖、花菇、苦槠豆腐、农家腊猪手、碱水粑等有机休闲观光食品供应游客。还有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盘圣食品有限公司、浮梁景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赣森食品有限公司、市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老曹土特产、市桃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不是立足本地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出系列旅游食品供应游客和全国各地。

4、农业休闲观光已经成为主要节庆活动的主角,有效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瓷文化旅游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历居山杨梅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大力打造文化山水游、度假休闲游、绿色生态游、陶瓷艺术游、乡风民俗游、科普修学游、果蔬采摘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展现出我市旅游市场和休闲旅游农业的喜人局面,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民工创(就)业,实现农民的就业增收。

省委、省政府去年7月下发了《关于印发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旨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工作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吸纳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返乡农业工纷纷当起了导游、厨师、农家乐老板或服务员、民俗演员等,有的到景区做起了小生意甚至做成了老板。例如浮梁瑶里镇的瑶园食品加工厂老板张顺标、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总丁来保、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焕春等就是返乡农民工回景区创业的典型代表。返乡农民工在家乡就业后,有了较稳定的收入,对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能交叉,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休闲旅游农业涉及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职能交叉,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从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总体规划、旅游管理、监督检查、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引导和培育规范的消费市场。

2、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规范。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仍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一些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未经过规划和论证,存在建设随意、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效益低下等问题。

3、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休闲农业企业大多是租赁农村集体或从农民手中通过流转方式使用的土地,存在土地使用权证手续不够完备、地面建筑物产权证办理困难、种植的果林没有果(林)权证、养殖的水域办理不了养殖证等问题,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企业不敢扩大投资规模。当企业需要扩大发展规模需要融资时,其土地、房产、林产、养殖等资产不能进行资产抵押登记,给企业造成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发展。

4、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政策相对滞后。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大都是由民间或工商私人资本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缺乏专项支持。当前我市各级政府尚未制定专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措施,规划审批、登记管理、市场监管、标准体系、行业管理等重要的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政府部门也没有落实专项管理经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5、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我市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存在知识层缺失、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6、休闲旅游农业普遍层次不高,品味较低。我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摘体验、垂钓、打麻将等休闲观光项目,对功能性、高品味的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开发不足,特别是休闲旅游食品加工、销售产业链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市场未得到有效开发,其附加值没有得到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四、进一步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建议

休闲旅游农业无疑是一项朝阳产业,要推进休闲旅游农业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就必须要强化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引导,积极推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具有鲜明瓷都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休闲旅游农业纳入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进行推进。市政府应成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统一负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的实施和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涉农涉旅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优化服务,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机制。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主要用于休闲旅游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的补助、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的认定与奖励、休闲旅游农业行业协会建设、休闲旅游农业整体宣传推介等。各县(市、区)政府都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3、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鼓励各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妥善解决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问题,对其涉及的非农建设用地,在其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同时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通过资本嫁接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发展一批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的品牌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和产业,进而带动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4、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旅游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要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适当放宽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休闲旅游农业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旅游行业协会、休闲旅游农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人员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旅游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5、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出台认定办法和验收标准,开展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和示范点的创建活动。每年评出若干个示范园区(或企业),对被确定为市级及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单位的园区和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近期工作重点: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将市生态路打造成为一条集市民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展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路;二是依托现有资源,利用政策引导,将“景瑶线”培育成一条集度假休闲、采摘体验、科普教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瓷源茶乡休闲游”精品旅游线路。

6、开发旅游食品新品种,开拓旅游食品新市场。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销售产业链,以旅游市场人气带动旅游食品销售。以茶叶、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绿色水果、油茶等名牌农产品观光、采摘等形式,吸引旅客,促进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扩大旅游食品宣传,塑造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的整体形象,推动分散的旅游食品走向集约化的旅游市场。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绿色健康的旅游食品新品种,打造名牌,培育精品,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游客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活动,如茶文化节、杨梅节、草莓节、菜博会,品果观花,不断促进休闲观光旅游,拓宽旅游食品销售渠道。

7、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制订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保障培训所需经费开支,培养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高级管理人才,保证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促进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龙头企业的良性发展。

8、建立农村农业金融支持和融资担保机制。我市休闲旅游农业正处在发展上升期,需要大批的建设资金,由于抵押贷款金额有限,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建立融资和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组织开展休闲观光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