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乡村振兴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乡村振兴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乡村振兴论文

第1篇: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远程教育;模式创新

一、吉林省乡村劳动力人口的结构比例和教育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数量为1326万,几乎占了全省人口总数的一半,其中的适龄劳动力人口数是669万,而这些劳动力人口主要包含三部分,一部分是200万左右的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另一部分是240万左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或者叫进城务工人员,还有一部分就是220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人口。吉林省虽有完备的基础教育体系和数量众多的高等学校,但在农村,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占59.36%,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仅占8.41%,大专及大专以上仅占2.03%,而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30.20%,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教育上的巨大差距直接影响了吉林农村整体的发展。一方面,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农村教育的落后,导致他们的个人素质和生产能力相对不高,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掌握和使用领悟缓慢,而且较低的文化层次更导致了他们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及时,理解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提升,使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面发展滞后,从而严重迟滞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吉林省的推进速度。另一方面,对于吉林省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说,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薄弱,有过职业培训经历的农民工只占17.3%,而没有职业培训经历的高达82.7%。农民工缺乏正规的职业教育培训,进城务工存在着非常大的盲目性,导致他们在城镇务工的低效率和不稳定,也影响了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节奏,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还有,对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来讲,他们不具有相关的职业技能,在他们错失了进城就业的机会后,由于吉林省的土地面积本身又比较少,导致他们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成为整个社会的负担。所以,在吉林省600多万农村劳动力中,只有努力开展好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吉林省的开展和实施。

二、乡村振兴,电大应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有效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现代远程教育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远距离地实现教育和学习,它可以把优质教育资源汇聚起来,通过现代化远程技术手段,使教育欠发达的广大农村能够实现共用共享,让农民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科学技术,提高知识水平,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广播电视大学正是这样一个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学习要求的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特别是电大一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以及特有的四级办学体制,办学的触角可以遍及城乡,这些因素决定着电大可以在农村教育中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大办学的转型升级和远程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电大办学已经成为农村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乡村发展战略中,电大更应该凭借自身远程教育的优势,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2018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远程教育应用普及。那么如何利用现有的农村技术条件,构建起有效的远程教育系统,从而实现对广大乡村的教育覆盖,为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近些年来,吉林全省电大系统充分利用细化数字乡村的有效成果,有效使用乡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教育辅助能力。同时,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帮助乡村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学习体系,提升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和远程化应用综合水平。加快推进乡村远程开放教育应用能力,建设好乡村电大,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提升当地人口素质,使乡村居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从而实现代远程教育在吉林农村的不断延伸和进一步发展。

三、电大如何创新远程教育支持服务

目前,以吉林电大为主体的远程教育体系已经向乡村延伸,技术支持重心、教学资源内容已经逐渐向乡村倾斜。对于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电大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教育模式的改革都进行了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调整,并通过办学项目建设,全面参与实施乡村教育振兴工程,通过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和覆盖全省城乡的基层办学点,强化乡村教育的开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第一、开展乡村学历教育,创新电大远程教育培养模式。一是实施“乡村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吉林省经济基础较差,很难以传统教育方式实现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而依靠电大现有的县级工作站就可以逐步建立起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和教师进修校,再利用电大系统较为完备的系统远程教学网络体系,把所有的教育和学习资源都进行共享。通过实施“乡村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将传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输送给农村教师,让他们进行业务提高和学历提升,通过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二是实施“乡村大学生培养计划”。依托电大系统汇聚优质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延伸到乡村。全力发展建设好乡村教学点,逐渐把他们建设成为本地远程教育基地。在乡村开办学历教育教学班,学员集中、组织灵活、学用结合,教学更有针对性,为农村培养大学生,让他们带头推广农业技术,引领发家致富,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上,电大也根据农村发展需要,开设具有乡村发展需求特点的种植和养殖等专业类别。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上,根据学生特点及学习条件,探索自主学习和集中授课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在学习内容上保持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第二、开展乡村科技服务,创新电大远程教育服务形式。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全省电大深入农村基层,创新远程教育服务形式,将教育重心下移。在乡村建立农村科技应用推广站,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站、村村通等方式传播农业新技术和科技知识。同时,建立电大教师与农村服务点的结对制度,定期开展乡村科技服务。一是开办“流动课堂”,在乡村设立科技应用推广课堂,通过多媒体设备和远程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文化学习培训和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二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电大发挥系统和资源优势,通过电大的远程教育网络载体,开展科技帮扶和农村干部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第三,开展农民职业培训,丰富电大远程教育培训内容。利用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的重点。吉林省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少劳动技能。全省电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就业为目标,通过和企业联合的定向培训形式,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同时,电大的县级教学点都设在基层,利用电大的办学系统,通过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也可以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和技术培训。在具体实施中,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培训。对于具有一定科技含量、专业技术性较强和的岗位,比如机械制造、电子装配、数控技术等,选择文化基础相对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开展,而对于对文化基础要求相对不高的行业,比如建筑装修、电工修理、汽车修理、烹饪技术、服装制造等方面,则进行全员培训,以提高整体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第四,开展互联网扶贫,打造远程教育地方特色。吉林省有着数量不小的贫苦人口,扶贫攻坚任务繁重,也关系到乡村发展,全省电大积极参与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互联网+扶贫”工程。走扶贫攻坚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开展地区特色资源建设,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电商平台,帮助开拓互联网思维和实操技能。通过远程资源共享,助力基层农村早日脱贫,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戴子昂.基于LAMP构架的远程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袁守启,权锡鉴.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03,(11):38-39,51.

[3]刘井辉.中国电大教育出现困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一心.政协委员心系农民就业[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4):11-14.

第2篇: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基层干部始终担负着重要的工作任务,既是党和国家政策宣传贯彻执行者,又是乡村建设发展的组织实施者。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基层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正确方向[2],对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当前基层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当前,对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方法总体上较为单一[1],主要是以灌输式为主,通过召开会议或印发相关资料学习上级会议文件精神以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对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还不深,新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做得还不够好,教育形式相对单一。部分年龄偏大的基层干部对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操作上还不太适应,特别是村干部年龄偏大得居多,在新媒体操作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嫌弃新载体操作麻烦,导致无法科学运用新载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效果不佳基层通过运用新媒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增强组织队伍建设本是好事,可有些地区却“变了味”。比如,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通过积分排名的方式与目标考核挂钩,为了获得较好的考核等次,有的党员从主动学变成了被动学,存在一边挂着账号一边工作、多个手机多个账号轮流刷分等情况。“学习强国”作为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优质平台[1],文字、音频、视频等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全面,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此平台原本是为思想政治学习提供便利,通过积分制度提升学习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区将学习平台积分排名直接与目标考核挂钩,一些基层干部为了获得积分每天按时登录打卡,但仅仅只是为了打个卡、获取积分,并没有实质性的学习;一些基层干部任务繁重,还要兼顾多种学习平台打卡,学习负担增加,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1]。乡村振兴战略对抓好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更高的要求,需要人员充沛的教育工作队伍以及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目前,对基层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队伍力量还比较弱,更多的是通过党校对乡镇基层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而村干部也更多是通过乡镇干部以会议等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队伍较为缺乏。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滞后的局面。

(四)思想政治教育覆盖范围较窄一方面,培训没有向普通干部倾斜。在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乡镇干部领导班子成员开展的培训较多,对普通干部开展专题培训较少,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培训更少。所以,对基层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以便从整体上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促使基层干部在开展农村工作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作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农民群众,在农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场地和教学软件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一些地方没有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基础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做到真抓实干、有效落实,也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以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目前仍然不够丰富,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新时期就要抓好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加快推进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发挥好远程教育、互联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水平,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积极传播时展正能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结合起来,对利用率低、效果不佳的学习平台及时优化升级、加强运营,充分发挥学习平台在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基层干部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自主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做到勤学善思、入脑入心、融会贯通,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第一,对基层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性强的教育工作队伍,科学有序地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有关部门也要按一定比例配置教育工作人员,并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予以适当照顾,帮助其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便其全身心投入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基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建设需要广开选拔渠道,让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人才加入队伍。对大学生村干部、乡镇党务工作者等相关人员的培养,需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基层可以党委统一领导为龙头,与多个部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联合,发挥专业特长,同为乡村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添砖加瓦[3]。第二,要提高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水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水平不高的问题,要注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例如,一些地区存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立时间不长、培训人员年纪轻、工作经验不丰富等情况。为此,有关部门要做好统筹安排,优先安排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年轻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提升、在实践中沉淀,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不断积累培训经验,从而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措施基层干部人数较多,从目前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情况看,覆盖面还不够广,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缺少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条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切实做好规划,根据各地实际扩大参训人员范围,从制度层面做好规划设计,分阶段、分批次地对基层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并且,制定科学完备的培训目标和规划,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内容与知识结构体系,不断紧随发展需求更新内容,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不断上升。同时,针对基层干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学习结构,使基层干部能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二是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经费保障。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保障。例如,基层对思想政治的支配权限、培训辅助器材的配备、教育场所的配套,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考评体系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农业农村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强化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主观能动性,增强教育实效。目前一些地区开展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全方面地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基层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使其能够进一步提升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另外,在对基层乡镇干部进行考核时,为了能够对思想政治进一步了解,需要对其诚信水平、公信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避免出现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考核的问题。

三、结语

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层干部理想信念之基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政治理论水平、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补齐短板,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思想政治教育付之于实践,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为抓好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达成既定目标而共同努力,为农业农村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冠华.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9.

[2]王正.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第3篇: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据介绍,龙则河曾就职贵州习水酒厂,从车间工人做起,先后升任车间主任、最年轻的科研所所长;曾选派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微生物所深造,师从中国白酒泰斗庄名扬教授。龙则河30余年专注于酿酒科研,获得“健康型酱香白酒生产工艺”、“酒糟发酵池”等多项国家专利,发表《美拉德反应与酱香型白酒》、《茅台镇大曲虫害调研与防治分析》等学术论文数十篇。先后提出《恒温发酵原理》、《厌氧制曲原理》、《脉冲蒸馏上甑法》和《等温取酒工艺》等技术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龙则河现任贵州省仁怀市天邦伟业酿酒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天邦伟业酿酒研究院院长、黄金酱酒酒体总设计师,自创白酒汽态勾兑技术和酱香酒黄金比例循环勾调方法,研发基于光学原理和移动终端融合的视觉品鉴法;长期倡导并推动“科技赋能酿酒产业振兴”,先后指导山东、河南、辽宁等地方酿酒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

龙则河提出,季克良先生等老一辈酿酒科研人员,为中国白酒等传统食品工业的科学总结和创新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刻苦专研下,中国白酒不仅是传统工艺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战场,也是绿水青山就是进山银山的重要印证,更是认识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密码。

龙则河希望凭一己之力带动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酿酒科研中来,共同建设一个基于深厚酿酒业历史的、自立自强的科研体系,也希望中国酿酒业能够涌现更多的、享誉全球的科学家。

龙则河将以酿酒业为代表的发酵食品工业,比喻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因为酿酒业和发酵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生态农业提供的物质基础,依赖于微生物等基础科研成果,对水等自然环境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同时,酿酒业带动着美食、良器等产业的发展。换句话说,酿酒业是传统发酵食品的代表,是区域饮食文化、生活方式的载体,具有良好的产业带动效应和对自然环境的苛刻要求,是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解决食品安全难题、提高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效率及附加值的重要抓手,是满足百姓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龙则河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详实的产业数据,从自然酒、发酵酒到蒸馏酒,从1956年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到1965年前后的茅台试点、泸州试点、汾酒试点,重点论证了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下来,龙则河重点分享了其酿酒科研的三大发现:

一、黄金螺旋线。黄金分隔和黄金螺旋线是大自然留下来最美的比例,在我国的优质酱香酒中,同样存在着类似于黄金螺旋线。由龙则河老师独创的“黄金比例,循环勾调”方法论,就是基于对黄金螺旋线这一自然之美的认知,让爱酒人士从美酒中喝出“年论的味道”。

二、胶体和丁达尔效应。科学家说:在丁达尔效应出现的时候,光就有了形状;情侣们说:在丁达尔效应出现的时候,心动便有了定义;龙则河说:在丁达尔效应出现的时候,你就遇到了好酒。

三、酱香酒是碱性的。十多年前,龙则河在勾调酒的实践中,偶然发现了酱香型白酒的相对碱性表现。为了证明这个偶然的发现,龙则河及其团队开展了长达10年的定性定量研究,提出了更多的科研假设。比如区域电磁场与碱性食品、长寿之乡的关系,比如热力学第二定理在酿酒过程中的应用等等。

第4篇: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关键字:互联网;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密赛村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旅游产业中占据不小的份额。特别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居民的外出旅游需求被压抑,而乡村休闲度假游、生态旅游、城郊旅游等旅游产品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游客的自然、生态需求,疫情之后,乡村旅游预计会率先启动市场。乡村旅游被大力推崇得益于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强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活力。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千万工程”。现有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了种类丰富、档次中等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及特色鲜明、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可以满足大众乡村旅游的需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乡村旅游呈现活跃、多元化和独特的趋势。截止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因此,我国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整合互联网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2.1“互联网+”发展背景。

2020年,国务院政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广“互联网+”,在数字经济中创造新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信息资源,使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优化、升级和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使传统产业能够适应当前的新发展趋势,从而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旅游休闲消费,使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旺盛。乡村旅游不仅是休闲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还是新兴消费的典型代表。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出乡村旅游的产业高潮,同时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向产业互联网转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愈发普及,需要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借助产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形势,进一步实现体制增效扩容、赋能行业转型。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应当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整合互联网资源,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从传统乡村旅游休闲模式到更加贴合当下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新型智能旅游模式的转变,提高竞争能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2.2乡村旅游的重构与优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是基础,除了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外,还要推进其他产业进驻乡村,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带动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对恬静、自然、简单的乡村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加,这些潜在的消费需求催生了相关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更是日益壮大。在农村产业不断优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蕴藏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被挖掘,通过寻找、记录、弘扬、传承等方式留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密赛村为例,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同时,密赛村充分挖掘培育特色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开创因地制宜的振兴新路———文武治村。“文”为密赛村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武”则指陆家拳,村内设有陆家拳的展示馆,村民练习拳术。一文一武,不但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根据有关互联网发展的最新统计报告,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8.97亿,使用手机的互联网用户比例已达到99.3%。在此趋势下,旅游产业需要进行重构并进行优化,达到“互联网+旅游”的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结合,有利于转变乡村旅游模式,挖掘潜在市场,吸引劳动力回流,带动村内经济,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3“互联网+乡村旅游”面临的困难

3.1乡村旅游经营者观念落后。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以当地农民为主,他们并不完全认同网络信息化,在他们的观念中,网络信息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效益。再者,经营者多为小本经营,格局小,认为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从而限制发展。

3.2乡村旅游网络信息人才匮乏。

“互联网+”时代,需要精通网络的信息技术人才。但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多为当地村民,他们思想观念落后,对于信息技术重视不足,对于政府组织的相关培训也不积极参加,对于信息人才的培养投入不足。同时,乡村企业工资待遇不高,人才引进政策不具吸引力,外来人才不流入,本地人才不回流,人才流失,最终导致人才匮乏。

4“互联网+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遇到的问题,要实现乡村旅游快速稳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4.1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政府要发挥积极带动作用,提供政策资金层面的全面支持。一是大力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宽带、Wi-Fi全覆盖;二是为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并与高校合作,开展相关专业技能培训;三是建立网络平台,对当地乡村旅游进行宣传推广,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营销。

4.2更新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观念。

一方面,政府应当大力宣传互联网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与案例向乡村旅游经营者说明互联网技术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让他们体验到当今互联网大力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也需要在经营者遇到技术难题时,积极帮助其进行解决。另一方面,经营者也应当主动了解当下发展趋势,不断适应时代潮流,摒弃传统观念,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产业的长久持续发展。

4.3大力引进和培养网络信息技术人才。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技术人才必不可少。人才是否充足,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招聘和柔性政策引进人才;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要积极参与由政府或高校牵头组织的专业网络技术培训,充分掌握互联网技术;另外,企业也可以自聘专业师资开展培训课程,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为乡村振兴助力。

5密赛村的问题透视及发展路径

5.1搭建平台,培养专业化人才。

目前密赛村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大多数是当地的农户,因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他们文化素质和旅游专业素养不高,经营规模小,使得当地旅游业规模、档次和经济效益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密赛村旅游业的发展。针对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且现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密赛村村委通过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引进专业人才、与政府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如开展密赛村乡村振兴大讲堂,提高了村民专业素养,培养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

5.2宣传推广,启动智慧营销新模式。

为顺应科技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需要采用智慧营销新模式,打造乡村智慧旅游营销平台,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通过网络终端、手机终端、大屏幕等多种线上营销渠道进行宣传。密赛村采取了其切实可行的措施:①与新浪、腾讯、百度等门户网站合作,开通密赛村乡村旅游官方账号,利用现代媒体和自媒体工具进行营销从而扩大影响力,吸引潜在的客户;②建设密赛村旅游官方网站及开发密赛村旅游APP,丰富宣传信息并提升乡村旅游的在线服务功能;③拍摄微视频、微电影,通过多媒体全方位展示乡村资源和面貌;④与虚拟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在线博物馆,将密赛村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技艺等通过虚拟三维软件展示给游客,提升游客感知度的体验感;⑤引入FTF(FarmtoFamily)概念,通过水稻认养等新形式认种农作物和农产品,让他们在家里也能对自己的水稻进行实时观测了解,等到成熟时再驱车前来采摘收获。

5.3整合资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产品与服务。

目前密赛村的旅游开发基本以个人或小集体单位进行,没有形成专项且具体的旅游规划,建设开发比较盲目。而且开设旅游项目起步时间晚,乡村旅游管理单位不能发挥其真正的管理作用;经营者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意识,缺乏营销战略,使得密赛村旅游的建设水平比较低。同时,密赛村乡村旅游产业正处在兴起完善的阶段,大多还是停留在餐饮、采摘、烧烤、垂钓、漂流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对乡村旅游的市场、产品、服务和经营方式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顺应时代潮流,挖掘乡村旅游独有的资源特色、蕴含乡村文化内涵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创新型、智慧型旅游产品是重中之重。此外,密赛村旅游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与当地的产业联系起来。面对在同一区域内,经营模式缺乏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问题,应当整合资源,共同协作,维持经营者之间良性竞争,降低市场风险,保稳经营者的经济收益。

6发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6.1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

在大数据经济时代的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变得越来越智慧化、数字化。以“互联网+乡村”的旅游新模式来发展旅游业,形成新业态、新模式,为游客带来崭新的体验,也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

6.2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城市居民作为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在欣赏乡间风景、品尝乡野美食的同时更加注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因此,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整合互联网资源,打造互联网服务平台,优化乡村旅游的管理机制,发展现代化的乡村旅游,提供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送等功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不断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游客。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登临密赛,相拥山水—团建旅游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研究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赵鑫.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D].开封:河南大学,2008.

[2]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3]何丽芳.基于旅游发展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3):59~60.

第5篇:乡村振兴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现状;成效;问题;建议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为现代农技推广提供服务的网络平台。广大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种养植大户等农业从业人员可通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与专家互动交流,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陕西省西乡县2013年开通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在书屋使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使用现状

1.1使用成效显著

西乡县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开通至今已有7年的时间,目前共有书屋用户55人。长期以来,西乡县书屋用户积极参与在线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安全,促进了全县农业的发展。根据历年陕西省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农技员积分排名,西乡县书屋用户成绩显著,每年均有10名以上书屋用户进入前100名,占比超过10%。在2016年和2017年陕西省农业厅携手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全省科技网络书屋读书竞赛活动中,西乡县农技中心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组织奖,33名同志进入了2016年全省100名优秀农技员大名单,21名同志进入了2017年全省100名优秀农技员大名单,成绩十分突出。网络书屋开通以来,全县农技人员通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在《基层农技推广》期刊上累计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

1.2用户范围小

1.2.1县级单位使用书屋人数较少西乡县农业农村局有下属单位9个,参与书屋使用的单位仅有县农技中心、畜牧中心和茶技中心3家;局系统共有干部职工266人,目前仅有书屋用户55人,书屋用户占局系统总人数的20.7%。1.2.2镇级单位无人使用书屋西乡县现有15个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各镇及街道办事处都设有1个农技综合服务站,归口镇政府管理。全县17个镇级农技综合服务站共有180名农技人员,没有1人注册使用书屋。1.2.3涉农专业合作社无人使用书屋全县涉农专业合作社、公司和家庭农场大约有300多家。生产规模相对较大,比一般农户更加迫切需要了解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政策,但也没有1家注册使用书屋。

2存在的问题

2.1书屋管理体制不顺

自2012年以来,西乡县农技中心牵头实施“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县畜牧中心和茶技中心同为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要求,西乡县于2013年开通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书屋开通至今,使用书屋的单位一直是农技中心、茶技中心和畜牧中心3家项目实施单位。与项目管理相同,书屋也一直由县农技中心管理。由于3家项目实施单位均为县农业农村局下属事业单位,它们之间业务范围不同,平时关联较少,给农技中心管理和推广书屋带来了很大不便。在当前的书屋管理体制下,要将书屋推向整个农业农村局系统、镇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示范户,难度较大。

2.2书屋推广力度不够

西乡县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自建立以来,对推广工作重视不够,推广方法简单,推广效果不佳。一是在书屋宣传推广中,将目标用户局限在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3家单位,导致农业农村局系统中其它6家单位、镇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及家庭农场对书屋了解较少,阻碍了书屋用户范围的扩大及书屋功能的发挥。二是书屋开通以来,县农技中心很少组织书屋使用单位和书屋用户召开专题会议,交流学习经验,征求对书屋以及书屋管理体制的意见和建议,没能很好地促进书屋管理体制建设和书屋用户学习效果的提升。

2.3书屋版块利用不全面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整合图书、期刊、视频、科技成果、工具书、科技论文等各类实用信息资源而建成的基于网络的知识服务平台,其应用版块众多,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为书屋用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根据调查,西乡县书屋用户使用率较高的有3个版块,分别是“能力提升”“知农云课堂”和“期刊投稿”,他们使用这些版块在线答题,观看教学视频,向《基层农技推广》杂志投递论文稿件。与书屋为数众多的应用版块相比,西乡县书屋用户常用的书屋版块较少,像“知识库”“专家在线”“云平台”“精准扶贫”“农民竞赛”等版块几乎无人使用,没有让书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服务作用。

3对策建议

3.1完善书屋管理体制

由县农业农村局统一管理全县书屋用户,专人负责,统筹规划书屋建设。一是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书屋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为书屋建设与推广创良好的氛围。二是各级书屋使用单位应设置书屋管理人员,做好书屋管理工作的上下联系,督促书屋用户加强在线学习,组织书屋用户开展经验交流,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对在线学习积分高、指导群众效果好的书屋用户,予以表彰;鼓励广大书屋用户用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指导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3.2加大书屋宣传推广力度

由县农业农村局主导,县镇两级农业部门加强宣传引导,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扩大书屋用户范围和用户数量。农业农村局应以局属单位和各镇农技综合服务站为重点,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专题推广活动,提高各单位建设书屋的积极性,增强各单位建设书屋的紧迫感。局属各单位和镇级农技综合服务站要从乡村振兴的全局出发,积极引导未注册的干部职工注册使用书屋,同时结合业务工作性质,引导相关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注册使用书屋,使书屋用户数量逐步扩大。

3.3提高书屋使用技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