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乡村治理工作范文

乡村治理工作全文(5篇)

乡村治理工作

第1篇:乡村治理工作范文

随着我国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日益加大,资源环境的脆弱性逐步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国各地区对环境治理工作的呼声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安徽省怀远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系列具体的环境治理工作。怀远县在推进其辖属的乡镇治理工作过程中,呈现出各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前我国乡镇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推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引起的人为性污染

新常态的重要结构特征之一就是要促进经济结构不断强化升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其他一切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想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农业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2]。我国耕地面积广阔,但由于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开发已接近极限。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呈现一种萎缩的态势,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各项农产品的需求量却大幅增加。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着重推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势在必行。然而,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升级的同时,往往也带来了部分负面影响。其中,农业现代化生产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性污染就是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对农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加大,许多村民往往加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以此为途径来提高土地农作物产出率。通过对怀远县各乡镇村民的个案访谈得知,怀远县化肥使用量高达375~450kg/hm2。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一方面会造成土地板结,丧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自身生产力;另一方面,化肥中含氮量一旦超出土地本身所能溶解的程度,就会流失到自然环境中,造成耕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甚至会渗透至地下水,对乡镇居民饮用水造成污染。由此可见,广大村民为保障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产品产量,利用各种人为性手段,已经在无形中加剧了乡镇环境的恶化[3]。

(二)民众环保意识匮乏造成的污染

在对怀远县各乡镇走访的过程中,道路两侧时常可见散布着的零散垃圾,墙面上残留了张贴的小广告和“牛皮癣”,河流中漂浮着各种居民生活垃圾。居民生活污染不仅仅只存在于怀远县中,我国大部分乡镇都受到这一困境的烦扰,已然严重影响到我国乡镇环境的整体美观程度。表面上看,随手乱扔垃圾、张贴小广告、河流污染只是当地居民一种无意识的举动,但这些下意识的行为举止习惯实则暴露出当地民众在环保意识方面的匮乏。怀远县乡镇干部普遍反映,乡镇环境治理工作中,思想宣传工作往往最难开展。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长期宣传,大部分村民环保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在村民中的一些日常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扭转,这也是我国乡镇环境治理过程中难以规避的困境之一。

(三)环境治理工作初见成效但深度不足

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新常态”即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要想在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切实保障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前进,就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优化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因此,环境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显得至关重要。在此宏观背景下,怀远县开展了“三线三边”暨乡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考评。怀远县政府参考全国其它地区环境治理工作的考评细则,制定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考核条文,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客观考察,并以考察结果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乡镇环境治理工作。类似于“三线三边”的环境考评工作在我国不少地区正广泛开展。这种考评机制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改善了乡镇整体环境状况,大部分村民对这种考评表示认同,并反映现在的农村要比几年前的确干净美观很多。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考评机制也存在其特有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困境之一就是乡镇环境治理工作深度不足,趋于形式化和表面化。这种形式化的环境治理工作往往收效甚微,也违背了我国大力发展环保事业的初衷。

二、新常态下乡镇环境治理的价值

乡镇环境治理是我国在新常态下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对改善我国整体环境状况,提高乡镇群众生活居住质量有着不可代替的价值。

(一)缓解乡镇地区资源与环境间的矛盾

由于过去长期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城市,城市地区环境恶化的颓势得到了适时扭转,但我国乡镇地区的环境质量仍然堪忧。环境治理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应该包涵城市、乡镇两者的共同改善,某一方面工作开展的不足,都会出现“短板效应”[4]。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环境治理机制尚未完全破除,这种机制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我国整体环境的改善。乡镇环境水平往往直接牵涉到我国农业产值的高低。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农业不稳,其它各项事业也难以得到切实开展。加大乡镇环境治理力度可以适当缓解我国资源与环境间的矛盾;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土地、水)利用率随之也会有所提高。一个地区资源使用水平的上升势必会提高该地区农作物的产量,进而促进该地区经济水平的增长。

(二)改善乡镇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新常态的指向是国民生活质量提高,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就业稳,价格稳,民生保障更完善[5]。而乡镇环境治理是针对这一指向来改善我国乡镇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过去,一提到农村环境,绝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垃圾遍地、动物粪便堆积在路边的画面。这些乱象不仅影响到了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关键的是极大的弱化了乡镇企业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力,造成乡镇发展动力不足,进一步拉大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差距,造成乡镇长期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之中。在与怀远县各乡镇居民进行访谈时,他们一直认为,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加大对乡镇环境工作的力度,农村“脏、乱、差”的旧貌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垃圾少了,河流清澈了,各类粪便无害化处理转化为土地肥力了”,这些都成了当地村民口中欣喜的变化。我国乡镇环境治理工作的广泛开展,其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当地居民。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在当前环境与发展的新常态下,经济绿色增长被期望成为破解众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有效路径[6]。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减速换挡”的今天,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环境质量能否达到群众幸福健康生活的标准,已经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热点之一[7]。我国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乡镇环境治理工作,加大环保投入,努力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通过对乡镇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强乡镇自身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从而改变乡镇依赖农业的单一经济发展结构。另一方面,环境治理进一步带动了乡村生产、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将原本影响村容村貌的垃圾转化为促进农作物茁壮成长的“纯天然化肥”,不仅改变了乡村整体环境状况,还为新常态下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努力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新常态下乡镇环境治理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有所放缓。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各项事业的开展都面临着不小挑战,乡镇环境治理工作也不例外。工作难度的加大,要求尽快构建合适的社会支持体系以保障乡镇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化。

(一)倡导公众参与治理,提供治理人员保障

在我国,乡镇居民既是环境治理的主体又是环境治理的直接受益人。任何一项具体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广大的乡镇居民来推动。因此,倡导公众广泛参与治理工作,提供治理人员的基本保障是我国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对怀远县各乡镇走访的过程中,各乡镇环境治理成效的高低往往主要取决于当地居民对环境整治工作的参与度。在部分环境改善明显的乡镇,当地居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各项治理细节落实到位,逐渐换回一个“蓝天绿水”的生活环境;而在环境仍然不够理想的乡镇,当地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对政府制定的环境治理工作也置若罔闻,环境改善程度并不明显。通过二者对比,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公众参与程度是决定我国环境治理工作能否切实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没有治理人员作为基本支持,任何环保措施都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二)建立乡镇环保筹资机制,强化治理工作资金保障

由于我国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及农村自身硬件条件较差,导致了我国乡镇经济长期以粗放式发展模式为主,资源损失较大。同时,乡镇基础设施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镇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力。相比于乡镇环境治理,城市在进行环保工作时,由于基础设施完善,拥有了更广泛的资金来源、更健全的筹资机制,这些优势都切实保障了城市环境治理工作能得到积极开展。过去,包括怀远县在内的我国广大乡镇环保机制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环境治理的资金主要以各级政府的行政拨款为主,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往往会导致乡镇领导形成心理上的依赖即“给钱就治理,不给钱就不治理”。这种心态对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乡镇多元环保筹资机制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乡镇环境治理工作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专款专用[8]。其次,将乡镇环境保护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相结合,把生态农业建设摆在核心地位;最后,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制定更多对外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在乡镇开办厂房,通过企业贡献的税收获得更多环境治理工作的原始资金。

(三)完善环保工作考核制度,提升环境治理重要性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制度作为支持,环境治理也不例外。怀远县整体环境的提升与其制定的“三线三边”考核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我国乡镇环境治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党政一把手领导环保绩效考核制度,增加环护考评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的比重,把乡镇环境治理成效的高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范围中,以此作为对基层领导干部考核和任用的核心指标之一。[9]只有将环境治理工作提升到一个绝对高度并通过一系列考评制度保障工作的开展,才真正能实现在新常态下的美好生态环境。

(四)健全双向监督机制,保障治理措施开展

第2篇:乡村治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关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其中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本身的破坏。由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他段也给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过程中,这不利于农村人民的正常生活。中国最新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虽已出现,但是在综合环境治理发散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何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做好打造,完成系统化治理体制建设是目前环境治理工作的要点。必须积极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完成农村生态化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1农村生产环境污染

农业、工业是农村人民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农业和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却相对严重。后续其治理难度也较大,这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污染物用量逐渐增加,农民为了获取好的收成,其大面积的使用一些农业化肥,造成了土体环境的失稳,也使得水体遭受到了破坏。大多数农村工厂没有完善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在排放污水时,这污染了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农村生态的破坏[1]。同时过度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公路等内容也对原有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它导致土体和水体的污染。乡镇企业盲目的注重经济开发,没有与农村可持续化发展相匹配,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2农村自然环境污染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开荒毁林,过度放牧,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近些年来,虽实行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没有提升。原本的环境污染给现有的发展带了来巨大的破坏,大多数居民的环保意识都较差。即使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过程之中,但是很快之后原本的生态平衡又会被打破。他们随意开采资源,造成了当地生态结构的改变。这使得田地、河流遭到严重的污染,而肆意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则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这些严峻的污染问题不容忽略,也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做好管控。它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从农村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来看,政府本身投入的资金内容就不太多。任何时候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中国农村总体生态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政府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其作出管理。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过多重视城市治理工作,将大量的公共服务型资金用于城市环境治理。由此,农村的环境治理也很难与相应的财政支出相匹配。其次,其缺乏适用于农村进行建设发展的基础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部分偏远山村甚至都没有垃圾桶、垃圾处理站。即使农民的环保意识较高,也没有配套设施给其进行使用。一些配套设施在设置之后没有相关人员对其作出维护,部门为了谋取私利,随意减少设施建造用量,它使得环境治理流于表面[2]。在多头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也常出现相互委托现象。在贯彻部门内容时没有做到及时,也很难实现高效环境治理工作发展。

2.2环境治理综合体系不健全

完整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发展内容不健全。其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对其作出完善,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环保工作也很难做到实际发展,关于农村环境保护虽颁布了一定的法令,却没有针对农村地区本身环境治理现状做出差异化环境治理工作发展。在宪法方面仍是处于基础的法律保障层面,它对于公民的环境权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公民却缺乏对于环境治理的诉讼权。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部分农民显得素养较低,他们自身的思想会限制后续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而一些农村干部则滥用私职,这造成了环境治理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后续的民意调查,环境治理工作开展对接性不强。

2.3农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农村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是低于城市地区的,有些农村地区生活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方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他们仍停留在上世纪的生产模式,这样一些传统的小农思想让农村人民在生活过程中缺乏对于公共环境的保护。现有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将生产废物随意地堆积在路边,他们没有任何与环保有关的一些理念。农村地区人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的意识较低,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我收入内容。加之部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造成农村地区人民素养普遍偏低。其不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意识,认为环境治理工作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这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也难以对于生态环境内容做出实际保障。

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3.1加强基金投入,完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也必须由政府部门作出牵头引导。完善当前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整治制度发展。拓宽社会参与机制,寻找农村环境、社会治理途径。在建立专项化农村拓展资金过程之中,了解到农村环保治理体系建设过程。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调节税收以及支撑企业做出发展,完成综合化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引导农民做出参与,完善当前的环保基础设施建造。其主要包括对于垃圾污染治理,增设垃圾分类桶、垃圾处理站,对于生产所造成的农业污染、粪便污染、焚烧污染等问题作出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制度建设,并建立相关的沼气池,做好生态化农村环境站建立。在全面宣传农村环境治理技术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治理能力。政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公众做好创新,将创新型农业作为后续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并以农业实际治理效果作为其要素。

3.2完成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当前的环境宣传有效模式,由政府部门人员的环保意识提升去强化后续多形式农业生产宣传工作。通过放电影、放广播、做走访等多种模式,让农村人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已成为除农业生产之外应该关注的另一大问题。自主组织相关的农业部门作出挨家挨户的演讲,并以农村居民的行为作为其约束要素。通过农村人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真正解决其环境保护问题。在认识环保宣传重要性过程之中,要实时对自己的宣传效果做出评估,了解行政化方案给出要点。农村干部环保意识的高低决定着后续环保宣传的实际效果。干部人员需要带领农村人民共同治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对于自身的工作内容做好深刻认识。同时,这也需要上层部门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综合支持。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由中介组织加入,增强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的联合度。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惠民政策,支持民间组织进行发展,及时做好监督。

3.3严格控制农村外沿污染物,强化农村生态监管

农村生态问题的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必须在全局利益发散过程中了解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别。并对于农村所起到的作用做出认识,针对城市地区出现的污染向农村转移这一现象。在严格做好项目审批过程中应遵循其环保准入策略。加强工艺研讨,正视环境污染的要害[3]。农村发展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抵制城市污染问题的转移。杜绝做“城市的垃圾中转站”,保护农村环境,维护农村生态发展。农村人民也要由自己的环保理念规范自身行为,用切实行动去做出环境保护。共同完成环保内容提升,遵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在绿色宗旨发扬过程之中,围绕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做好严格把关。对于不达标者,一律作出惩处。控制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用量,农村基层领导要发挥自身带头作用,积极检举各类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强化农村生态监管,做好社会形态下的新农村内容构建。

3.4建设可持续化农村经济,做好有效农业建设

传统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农村生态化步伐的推进,粗放式的农业经济也给水、空气、土地带来严重的破坏。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它也让农业生产过程不够其科学化,由此政府部门要牵头做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于科技化农业的关注,并做出高效化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科学合理地做出现代农业生产,走出新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在利用特色资源过程中,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发扬特色农业、完成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农业的结合。形成属于自我的竞争优势,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尽可能地使用一些有机肥,同时也要对于地膜的使用作出管控。在使用地膜之后及时作出回收,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其认识到可持续化农业发展对于后续农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不盲目追求农产品的高产量,在工业发展方面,也要加强对于新设备的研究引入。减少资源浪费,做好农村工业废弃物处理。发展循环经济,提倡循环工艺建设。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做好可持续化经济构建。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问题。但是就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而言,其中所存在的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问题不容小阙,这也制约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融合可持续化生态理念发展模式之下,必须了解到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由政府部门做好及时管控,完成当前的农村生态治理资金投入,加强环保宣传。做好健全监督体制建设,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农村发展现状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成哲.农村垃圾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河南省X县的调研[D].2019.

[2]罗艳芬.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0(06):40-41.

第3篇:乡村治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探讨

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呈现形式较为多样,最主要的形式为水体污染。在污染产生后,会持续对水体质量造成影响。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根据我国农业部门制定的相关污染治理工作策略,确定污染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一般情况下,农业生产会应用化肥、农药等,如使用不当或使用过量就会造成污染。在目前形势下,这种农业生产污染源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更加规范,总体应用量也在不断减少,但是仍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

1全面统筹防治工作,合理分工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引导下,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发展都给予了更多关注。在中央的统一管理下,设置了专门监督各地环保工作的机构,关注不同地区的环保工作状况。各地提高环保工作重视程度,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策略,囊括的工作范围较广,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在不同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应用法律手段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依法开展治理工作,需要不同层级工作部门之间的配合。

1.1强化各级治理工作部门对目标的认识

在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治理中,由于涉及到的工作范围较广,对工作的细致程度要求较高,需要各级部门对工作的目标具有一致的认同。通过不同层级之间的工作交流以及会议、会议精神的传达等,认识工作目标,并且认识到环境保护在本地发展中的重要性。“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环保工作及环境污染治理不仅与地区的环境直接相关,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间接影响。当各级工作部门能够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就可以在其后的工作中相互配合,发挥污染治理工作的实际作用。

1.2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力度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需求开展,涉及到的面较广,与水力资源管理工作、农业发展工作以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等都有直接联系。提升工作力度,促使不同工作统筹规划。与此同时,尤其需要重视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农业工作进行监督与观察,在发现违法污染行为之后,根据法律规定进行惩处。需要注意的是,在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中,除企业产生的污染外,个人及家庭的农业生产行为也会产生污染情况。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强化基层宣传与管理工作。提升民众的整体环保意识,对污染治理工作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1.3加强城乡治理工作之间的联系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追踪的范围较广,一些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如水体污染等,也会污染市镇中的水体。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城乡之间的环境治理部门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在水体污染中,污染来源通常是多面性的,通过相互之间的工作交流,能够察知水体污染的情况,确定不同的污染来源,并且在合作中治理污染,优化水体质量[1]。城市及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资金、资源及人口大量聚集,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能够促进地区污染治理工作的发展。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治理资源、资金等相对缺乏,导致污染治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面对这种情况,强化农村与城镇之间污染治理工作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工作同步发展,应用城镇中的污染治理理念、资源及资金等,投入到乡村地区治理工作中。

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的针对性措施

2.1重视基层工作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由于工作涉及面较广,治理工作需要充分重视基层工作。如果对基层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治理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基层工作的作用,工作覆盖面不足,会造成治理工作不全面。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在整体的污染防治工作中提升对基层工作的重视与投入[2]。首先,投入足够的资金,还要保证基层工作人员数量充足,保障监督管理工作开展的全面性。其次,在人员的选择上,需要审核人员的工作资质,并且定期提供培训课程,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性[3]。

2.2强化污染研究工作及对研究成果的应用

由于污染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应用专业知识及专业手段开展工作。因此,必须重视研究工作,在不同区域及不同情况的污染中,研究需要涉及到地区的实际情况。例如,在水体污染治理工作中,不同游段污染产生的结果是有所区别的,应根据具体环境问题具体分析需要采用的治理策略。在研究成果的应用上,分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及技术性研究成果。理论性研究成果主要用于工作计划制订及宣传中,应用平实的语言解释较为复杂的污染情况,能够有利于民众提升对污染的认识程度。研究技术的应用则需要根据专业技术指导人员的工作意见进行选择。及时应用有针对性、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使得工作进行得更为顺利。研究理论的应用在预防阶段更为重要,研究成果尤其是技术的应用在治理阶段更为重要[4]。

2.3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

农业面源污染中,实际污染情况涉及到的具体方面有所不同,应用针对性的防治策略,能够使得不同区域的污染治理工作有效进行。例如,土壤污染与水体污染的针对性防治工作存在区别。在水体污染治理中,需要明确污染源,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污染能力及数量确定区域中污染的具体情况。由于在个体农业以及家庭农业的污染源控制中,对于具体的污染量可以察知的程度存在区别。在必要的条件下,可以设置一定的污染防治工作模型,再利用模拟数据进行实地调查,确定数据中存在的具体误差,并且根据数据误差,确定较为真实的区间值,以此作为治理工作可以参考应用的具体数据。目前,水体污染的数量难以确定,为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事实上,实际情况更为复杂,由于水体是在流动的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不同区域中不仅由于河流流动等因素会造成污染源分散,也会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产生降雨等,进一步加速了污染物的流动速度[5]。

3结束语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不同层级工作部门之间的配合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防治工作范围及责任进行工作合作、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监督污染实际情况,并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范农业生产模式。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治理策略之一,不可忽视。只有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才能够保证我国环境健康。要不断优化工作方式,强化管理,完善农业面源监管机制,加强合作交流沟通,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并强化研究成果应用,以此进行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查天荣.新形势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性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2):179-180.

[2]李燕,史长丽.滨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与控制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2):96-97.

[3]黄开兴,王金霞,白军飞,等.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及其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9):72-79.

[4]叶成权,叶娟,张凤,等.农村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以重庆市武隆区为例[J].环境影响评价,2019,41(1):84-87.

第4篇:乡村治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是推动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面临资源紧张、生态系统退化及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形势,必须贯彻落实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及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从本质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将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提升至绿色发展高度,融入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等各个过程,满足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间有机共生的要求,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创造出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无法脱离生态乡村建设的支持。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1.1生产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户盲目追求提高农作物产量及短期经济效益,存在过量或不当使用化肥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单位面积平均用量约为434kg/hm2,接近国际公认化肥使用安全标准的2倍。农药使用更为泛滥,几乎约为发达国家的6倍。滥用农药及化肥不仅引发了生态系统失调,更易引发土壤营养结构比例失衡,造成地力衰退,导致生态环境、空气、水资源及土壤等污染,严重威胁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性[2]。近年来,我国农药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农药残留超标对社会大众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1.2亿hm2,每年约产生7亿t秸秆,大约有40%秸秆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及处理。大部分秸秆通过焚烧处理,对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研究显示,秸秆焚烧时所产生的固体小颗粒、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量约为不焚烧时的1~3倍,会严重刺激人的眼睛及喉咙,甚至存在引发严重支气管疾病的可能性[3]。同时,秸秆焚烧后产生大量浓烟,降低能见度,可能引发航空、公路及铁路等交通事故。大范围焚烧秸秆后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雾霾天气。此外,秸秆焚烧后的产物会破坏土壤原有的结构,造成土壤营养严重流失,导致土壤出现板结情况和耕地地力严重衰竭。

1.2企业加剧污染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创收机会。乡镇企业资源、能源消耗量过高,而且农村环保监管政策实施不到位,大大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造成乡镇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与城市企业相比,乡镇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工艺水平低,废水、废气处理设施不达标,污水废水排放量大,导致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复杂,增加了污水排放检测及管理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后,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50%,呈逐年递增趋势。此外,当下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工业废水污染程度。同时,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不仅严重污染地下水、湖泊及河流,更直接影响饮用水及灌溉水的质量,严重威胁农村饮用水及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目前我国相继出现典型的农村环境污染事件,例如红河畔“癌症村”、江西铜业排污至下游、黄河水沦为“农业之害”等事件,严重危害了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4]。此外,大量乡镇企业设备相对简陋且技术水平较为滞后,环保措施无法与生产水平相配套,环境治理措施不合理,大大增加了重金属、粉尘及废气的污染程度,严重污染空气,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1.3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大增加了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规划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造成大量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以至于农村到处可见垃圾堆。大量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不仅严重影响了乡村环境,更存在滋生蚊蝇鼠害的可能性,成为疾病的滋生地及传播源[5]。同时,部分农村将河道旁作为垃圾场,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垃圾中包含各种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及有毒有害重金属,一旦有毒有害重金属进入水体或农田后,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及土壤污染。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农村环境污染指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加工业及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及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深远。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更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有利措施。

2.1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在实际治理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以树立农业从业者环境保护意识为前提条件,强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科普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对农业一线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全面体现出严峻环境形势,突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帮助农民形成环境资源忧患意识,做好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生产和生态管理的效率[6]。同时,侧重于提升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及技术水平的认知程度,充分发挥多类型教育宣传的作用,帮助农民了解环境保护知识,预防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2健全环保机制

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查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调查结果出台相应的环保政策,通过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年度目标等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完成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任务。应强化治理污染相关队伍的建设力度,设置相应的环境监察人员,及时监察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明确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引进相应的奖惩机制,落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职责。同时,做好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构建完善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管理体系,保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果[7]。同时,科学合理规划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工作计划,突出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及健全性,在城乡发展规划中融入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兼顾全面系统性及科学实用性,确保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规定与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相符合。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规划工作应具备一定的先行性,要着重强调城乡环境保护的互动性,协同完成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工作任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8]。此外,明确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责任及考核体系,逐级落实环境保护机制,及时处罚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个人,尤其是重点查处环境污染重度企业,表彰在环境治理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企业[9]。

2.3加强拓展融资渠道

为了彻底缓解建设与资金间矛盾,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保护农村生态自然环境,扩大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出台环境污染治理补贴政策。同时,应以保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收支平衡为核心目标,拓展生态保护融资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企业,可以适当降低相关税收。以政策层面为切入点,引导企业及个人投入环境治理工作,促进农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2.4全面强化技术革新

农村环境治理无法脱离农村实际生态环境。各个地区生态环境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需要大幅度提升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为了彻底解决当下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革新环境治理理念,全面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原因,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例如注重创新农业环境治理相关科技手段,普及环保、科学及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将农业领域龙头企业树为榜样,大力推广各项新型农业知识及技术。同时,提倡民营企业进行环保科技创新,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前提条件,提高农业生态环保的工作效率。

3结束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挑战日益严峻、紧迫,要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等相融合,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同时,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仅要做好资源环境保护及治理等方面工作,更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原则与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效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全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传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6):121.

[2]郝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探讨[J].农家参谋,2020(5):156-157.

[3]伏森,陈怀远,林文哲.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J].乡村科技,2020(5):110-111.

[4]张晓.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保护治理[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7):5-7.

[5]潘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J].乡村科技,2018(3):108-109.

[6]赵庆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4):183.

[7]高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怀化师专学报,2000(1):38-41.

[8]徐玉明.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9(2):287-290.

第5篇:乡村治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建;乡村治理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亿万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基础,是农业发展的领导者、农村进步的推动者、农民富裕的实践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村民的桥梁,落实党的农村工作任务,是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责任重大,影响长远。

一、农村基层党建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越发激烈。当时党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把力量集中在组织工人运动。随后经历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了解了中国的国情,首次全面正确认识到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非常重视农村党员队伍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扩大党员队伍和动员、集聚农村的一切力量投入到抗日战争是当时共产党人的主要历史任务。1938年,中国共产党作出《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雇农以及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及下级官兵入党。此后不久,为纯洁党员队伍,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乡村党员登记工作等运动,实现农村党组织的扩大与巩固并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基层党建迈入了新的阶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创建完整的基层政权组织体系,引领广大农民获得更好的生活,确立起党在全国各地农村的政治优势。随后在实现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完成广大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使得党的力量和国家权力深入到村县级,提升了传统乡村的权威体系和治理结构。而在时期,运动让农村的经济发展停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缺乏系统的、制度化安排。在1967年,党中央实施“整党建党”的工作任务,让农村党组织得到重建,整体上有利于农村向着良好方向发展。随后在1974年,在以邓小平为党中央的领导下,对整党进行了整顿,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逐渐恢复了活力,为接下来的农村改革做好铺垫。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农村基层党组织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及农村基层自治实践的成熟而不断发展。党的十一时期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责是积极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开展对农村基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搞好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切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对指导农村基层党建具有重大意义,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确立了新的方位,是加强组织职能、明确组织建设体制的指导性文件。新时代、新气象,打铁必须自身强。在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党的四中全会提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些措施表明,再次确定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坚强有力。可以激发出更多活力,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意义

(一)作为桥梁纽带,传递党的声音基层党组织是党和广大群众之间的“翻译官”。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村民们会对党作出的一些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去宣传指导,发挥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村民更好了解党的政策并落实到位。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保持着紧密联系,扎根于农村之中,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党的政策方针传递到农村中去,还要收集群众意见,向上级汇报农村情况,使乡村治理能够更加顺利有效。

(二)作为战斗堡垒,落实党的政策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要积极宣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和思想引领作用,并通过自身的工作让村民自觉向党中央靠拢,响应党的号召。其次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带领村民积极投入到乡村治理的行动中。思想上,每位农村党员要及时学习有关乡村振兴的理论,探索有效治理的新方法,主动向村民传递新政策,让村民在思想上接纳。行动上,每位农村党员要带领村民群众投入到实践中,完成具体的任务目标,比如不断推进“厕所革命”,建立适合本村污水治理模式,完善道路修建等工作。

(三)作为领导核心,执行党的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任务中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地位和农村的具体情况所决定的。邓小平同志说过,“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还有其他的社会组织,不同的农村地区开展乡村治理工作任务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发挥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坚持党在农村领导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领导班子不团结,组织威信力不足在我国的部分农村地方,存在着党的农村基层领导班子不团结,组织活力不足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而有些农村的领导干部私下争权,你争我斗,面对党的相关利好政策,也没有积极的落实到位,造成了整个村经济落后的现象。处理工作时缺少责任感,仅仅浮于表面形式,在农民群众中党的组织威信力正慢慢消失。比如在换届选举中,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参会人数相比,村委会大于党支部,前者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都大于后者,村民群众出现了“村委会比党支部重要”“村委会比党支部更加民主”等声音,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力、战斗力逐渐缺失。

(二)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群众基础较弱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干部素质是重要环节,包括服务意识、工作能力、创新思维、文化水平等等。目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自身素质不高、能力水平有限,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大部分的党员干部的工作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没有主动去寻找发现问题,导致了群众基础较弱。随着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农民需求逐渐多元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水平不高,导致难以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无法为村民们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

(三)队伍建设不平衡,人才流失在乡村治理的进程中,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之间,首先出现结构和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比如老年化的现象,大多数是年纪大的人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年轻人较少,男性比女性多。其次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单一,部分党组织把教育活动当做读书、看报、看新闻,缺失实际的具体活动,没有根据党员的不同文化水平进行管理和教育,导致发展不平稳。带头人数量短缺,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到农村,更想到大城市去发展,让农村失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流动党员,没有进行良好的有效管理,难以参加党组织的实践活动,这就导致在处理乡村复杂事务中人手不够,队伍不完整,限制了乡村治理工作的前进步伐。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层建设,提高组织创新能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建设,增强创新。基层党建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和龙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基础,它扎根在基层,必须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党的政治主张并传达给村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积极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下,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改革创新能力,落实工作能力。要不断开展宣传工作,让村民们真正了解乡村振兴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党在农村的工作得到村民的支持和拥护,工作结果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实施乡村“两委”班子成员之间交叉任职,紧扣“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采用定期培训和参观学习先发地区的方式,提高“两委”干部的工作能力。党员在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中的数量应该占一些比例,可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遇到重大事情决策可以多和村民们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强化农村基层党建,提升组织威信力,巩固战斗堡垒,合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做好服务保障,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方面,农村基层党建要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这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做具体决策和实践过程中,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创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村民们的提供医疗、教育、法律、福利等方面服务,实现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村基层党建要针对文化水平不同的群众,在全面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帮助群众学习并掌握使用手机、网络等新渠道,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发现能够拓宽乡村经济发展的多渠道。另一方面,党建工作重要的是不断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这不仅可以增加村民们的收入,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实现产业经济飞速发展。构建现代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发展的支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本村的具体情况制定“一村一品”计划,整合乡村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搭建技术引进平台,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使那些阻碍乡村发展的难题得到化解。在资金方面,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来缓解创业起始阶段缺少资金的状况。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项目实施来更好的服务群众,更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三)注重人才培养,建强农村骨干队伍振兴乡村,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重点关注党员的培养,建设青年党支部,壮大农村年轻党员和青年人才队伍,落实“三培养三提高”工作,大力培育新时代懂政策、会经营、能管理的农民党员队伍。要从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主动关心青年农民的思想和生活,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加入党组织的热情和意愿。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从高学历人员中发展党员,吸引他们来到农村,实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目的,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新动力。在引进农村外部人才方面,着重从高校毕业生、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吸引优秀党员等外部人才到村任职,促进大学生村官制度与农村党建制度相融合,使大学生村官主动加入乡村治理。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年轻党员到村任职,优化农村党建人才结构,成为农村基层党建过程中的后备力量。在内外人才兼顾的情况下,营造良好的乡村治理新环境,增进优秀人才和乡村人民的感情,发挥榜样模范作用,乡村治理的工作才会取得突破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党建研究,2019(11):3-6.

[6]徐晓光.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J].党建研究,2018(06):54-55.

[7]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1):69-7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