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乡村旅游研究范文

乡村旅游研究全文(5篇)

乡村旅游研究

第1篇:乡村旅游研究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文化特色

为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改善农村人口生活状况,习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指出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带动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下,乡村旅游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近年来镇江结合生态环保理念,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线上线下宣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本文将结合镇江句容九龙山庄,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分析镇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镇江乡村旅游现状

1.镇江乡村旅游类型现阶段镇江乡村旅游共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光体验型乡村旅游,该类型以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吸引游客,欣赏风景同时游客还可以亲身参与农作物采摘等活动,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心情。这种类型的代表有江心洲农业园以及大大小小的农家乐;二是休闲型乡村旅游,主要有如句容九龙山庄度假村,世业洲长江音乐节,镇江韦岗温泉等,该类型主要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内容,满足游客休闲健康,自我发展的需求;三是文化民俗型乡村旅游,该类旅游以镇江本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为主题,将镇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有下蜀茶香节、扬中河豚文化节等活动。

2.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下,镇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拉动消费市场的增长。以句容为例,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人次达1608.56万人次,同比增长7.5%;实现旅游收入163.99亿元,同比增长9.6%。2017年来句游客数共170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24%,实现旅游总收入186.32亿元,同比增长15.04%。2018年,句容全年接待游客人次达1475.7万人次,全年游客增长14%,实现旅游收入208.65亿元,同比增长13.64%。随着“全域旅游”“美丽镇江乡村游”制度品牌的建设,镇江乡村旅游不断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近一步实现振兴目标。3.镇江句容九龙山庄乡村旅游现状镇江句容九龙山庄始建于2004年,位于茅山脚下,现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是一个现代性综合型旅游企业,并于2012年成为镇江市第一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九龙山庄内部分为三个区域:种植区,休闲观光区及度假区。种植区内有高档茶园既可以满足山庄自给自足,又可以为游客提供采茶的体验,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在休闲观光区内设有不同风格餐厅,卧室,为游客提供垂钓、戏剧、保健等多种项目,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度假区为旅客提供舒适方式的居住空间。山庄的这三块区域结合了多种乡村旅游类型,内容多种丰富并且合理环保,结构完整,使游客拥有多样化旅游体验。九龙山庄作为乡村旅游景点,其丰富的内容与多元化的服务吸引了大批的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此外九龙山庄也开展其他业务,如山庄为车友、山地车爱好者等人群提供落脚处,是各地驴友的俱乐部。

二、镇江乡村旅游问题分析

结合乡村振兴政策,近年来镇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由于一些乡村旅游点特别是一些个体小规模农家乐景点,开发者过于急功近利,导致乡村旅游整体存在粗放式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1.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落后目前镇江已开发大量乡村旅游景点,除了一些类似九龙山庄一样较为成熟的大型景点外,仅农家乐一项就有大大小小近百个。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大多由乡村居民自行开发,直接位于居民家中结合其自家农地而建设。项目缺少科学性的规划,随意性大,没有进行市场调查与市场定位,属于低端经营。由于政府地方对旅游管理缺乏整体的规划,导致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点散面窄的问题。此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数目逐年上升,一些景点技术设施及功能不健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影响乡村旅游景点形象。

2.缺少文化特色,景点大量趋同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其吸引力应在于与乡村文化的结合,乡村旅游是为以乡村文化为产品核心的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镇江,作为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雄厚,但在乡村旅游方面与文化的结合并不到位。虽然如九龙山庄等乡村旅游景点,建于中国道教圣地茅山脚下,但山庄内部服务并未与茅山文化相结合,仅仅以采摘、垂钓、烧烤等现代,大众化休闲方式吸引游客,对文化方面挖掘浅,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有多少小型农家乐更是内容趋同,在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加以改动,没有自身文化特色,无法进一步发展。3.宣传力度不足,游客结构单一乡村旅游以传统手段进行宣传,除了一些大景点结合互联网技术,镇江文化局、旅游局等媒体进行宣传外,很多乡村旅游景点仅靠分发传单等方法,以回头客为主要消费对象,并依靠回头客的推荐增加客源,其自主多样化宣传理念缺乏。在整体游客结构方面,镇江为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大城市包围,但由于宣传不足等原因,游客大多来自镇江本市或江苏省内,游客结构单一。

三、镇江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1.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市场细分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进行科学规划,细化管理项目景点的空间分布与旅游服务。在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过程中,管理者应注重乡村旅游项目的市场细分。以九龙山庄为例,山庄虽然设备、服务多样全面,但其面向消费者类型过于复杂导致山庄全面布局笼统,缺乏新意。所以山庄在今后发展中应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例如可以针对家庭旅游制定专门项目服务。

2.结合本地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当前由于旅游项目同质化,缺乏自身特色。镇江的乡村旅游也因没有对本地文化深入挖掘而缺乏特色。即使像九龙山庄位于茅山脚下,其对茅山文化的开发结合也少之甚少。在今后的发展中,镇江应深度挖掘自身文化,将文化生态美学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特色品牌。例如结合民间传说,宗教文化,饮食特色进行开发。对于一些中小型项目,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文化特色,但经营者可以将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地民俗融入服务中。

3.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旅游+”战略互联网技术发达的时代,镇江除了在技术上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手段之外,乡村旅游还可以在旅游内容上进行创新宣传。发展“旅游+”战略,将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更好促进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结合最紧密的当属农业产业,近年来镇江农业发展向好,特别在赵亚夫等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推出“亚夫在线”镇江农业品牌。镇江乡村旅游可以借此机会发展“旅游+农业”与亚夫在线结合,促进宣传。指导教师:顾意刚

参考文献:

[1]谢珈,马晋文,朱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9(11):88-92.

[2]杨硕.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9(20):272-273.

[3]李鹏飞.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怀化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9(13):257-258.

[4]周春应,黄晨,王建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我国房价上涨原因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32):32-33.

[5]覃棹,李梦圆.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创意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0(4).

[6]周春应,徐俊龙.我国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难点及策略研究[J].工程经济,2019,29(01):76-80.

[7]曹宇星.江淮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34):162-164.

[8]覃棹,周春应,顾典.新发展理念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优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9(06):62-64.

[9]骆婉琦.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村电商发展研究[J].电子商务,2019(12):43-44.

[10]张晴,周春应.“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04):127-129.

[11]覃棹.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电子商务,2019(10):14-15.

第2篇:乡村旅游研究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保护策略;

一、乡村旅游中文化保护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中除了自然景观资源外,还有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文资源或者也称为文化资源。文化是旅游同样也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土文化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文化资源就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了。文化资源能够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不仅如此还能让乡村旅游形成独有的特点,构建差异化品牌。当前不同区域的乡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例如围湖造田文化龙舟竞渡、赶歌文化,不仅如此还有比较出名的福建土楼文化等,这些文化资源都是乡村旅游中吸引游客的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一些自然景观较差的乡村,就将人文景观或者文化景观作为宣传和打造的重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不仅包括田园景观、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物质形态的文化,乡村风俗礼仪、家庭祖训等非物质文化也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乡村旅游火爆的原因之一其实就在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缘由。不过在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的对于文化资源的建设是不够重视的。所以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农家乐,千村一面这些现象出现,这些地方的文化被同质化,没有挖掘地方特色,也就谈不上差异化的宣传与推广了。不仅如此,有的地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打造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操作,破坏了这些文化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的价值观严重冲击着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带给当前的乡村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负面的影响。文化资源是村民寄托乡愁的一种搞形式,也是乡村价值的重要体现。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进程加快以及乡村文化建设中不合理的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化资源,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文化保护的策略性研究

2019年9月16-18日,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对于乡村旅游中文化资源的建设,不是说重新新房或者建筑就可以形成的,对于乡村旅游文化的保护与建设,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构建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是旅游的灵活所在。虽然很多的乡村努力克服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不想让千村一面等现象影响乡村的发展,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另外,过于着急发展乡村旅游,向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过因为缺乏整体、科学性的规划,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无法找到当地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的挖掘。因此,要重点去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内涵,使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利器与重要途径,这样才能够丰富当地乡村农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激发当地文化的活力,形成品牌效应。

(二)提升乡村旅游开发技术水平,重视文化资源的融合利用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建构中,首先要能够建立专家智囊团。建构一支业务能力强、对乡村有足够的了解、知识学历水平高的文化建设指导团队,在充分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对当地的文化内涵进行深挖、细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文化进行建设与发展,也才能够用文化吸引游客。其次,要注重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注重技术的应用,利用现有乡村的特色和风貌,最大限度地开发具有“原生态”特征的文化资源,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到当地文化的不同与差异。

(三)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活化”文化资源

在乡村文化资源的建设中,除了要保持文化资源的原汁原味,还要让我们的文化资源能够“活”起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文化的讲解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来讲解,还可以创新表演形式、节目创意,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更要融入技术和文化元素,让游客不仅仅体会当地乡村的“吃”、“住”,还要在“娱”“品”上面下功夫。

(四)发展互联网+产品,加强宣传与推广

互联网对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乡村旅游的建设。很多乡村其实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也具有开发和建设的价值,但是就是因为没有重视宣传的渠道和方式,导致他们的文化无人知道。现在看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乡村旅游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在宣传与推广方面做足工作。互联网以及以其为依托发展而来的新媒体,就给乡村旅游提供了一条极好的渠道,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就可以让宣传达到该有宣传效果。

(五)打造网红级产品与资源,吸引游客游玩

“打卡”、“网红”这是当前互联网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同时也说明了现在很多的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会将自己“到此一游”作为晒朋友圈的主要内容。不过我们也发现很多的网红地点都在城市中,为了适应游客的这种需求,乡村旅游中也可以注重网红地点的有意打造,并且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宣传,这样的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游客来乡村旅游的意向。

(六)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为先

乡村旅游的文化资源建设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必须要注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开发不是破坏也不是对资源的过度消费,而且不少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坏就没有了。所以,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在乡村旅游建设是必要的,也是要遵守的首要原则。有关部门在对本地文化深入挖掘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文化的保护,不能让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破坏了集体的利益,也破坏了乡村文化的“原生态”。

三、结论

乡村旅游文化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战略之一,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本与优势,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利于乡村形成差异化品牌,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出现,同时也要注意对“原生态”乡村文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许亦善.人文可持续与乡村旅游发展——以武夷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0,29(1)

第3篇:乡村旅游研究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构研究

1引言

乡村旅游发展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利用当地文化与景观和自然来作为诱导,通过满足来旅游人在城市中感受不到的安逸与放松,进而获得经济利益,带动当地的发展。然而现在的乡村旅游不仅只是旅游产品单一,其次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发展虽快但经营时间不长,没有营销战略。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

目前,我们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很了解,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误区,很多村落觉得有自己一点点的特色就开始发展旅游业并不去考虑客观要求和实际要求,对需要开发的项目不作规划和准备,盲目去做异想天开的事情,觉得有一点点条件就盲目的实施。发展乡村旅游是需要一定的规划,一定的参与条件,一定的经济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想要发展好乡村旅游一定要与当地的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整合。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如下:

(1)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经济总量不足

乡村旅游产业多体现在农家乐,数量多且没有什么特色,经济收入低发展前景不长。另外,资金数量不足,输出多余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应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学习外来的对我们有益的技术,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2)农民的参与性不强

由于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民们的视野并没有因此而扩大,还是在一味的保留属于自己的一套封闭式方法,对于经济发展也没有一套很好的发展策略,由于思维比较落后,科学知识较匮乏且对一些有益带动经济发展参与性不强。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合化程度低

实施乡村旅游是当今发展方向较热门之一,它不仅具有强大的生机同时也有着丰富的隐藏发展前程。在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时要提伸发展计划,开拓旅游人群的消费空间和消费观念,坚持自有的特色和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在实施这一体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和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逐步打造属于自己的旅游文化。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受到大多数人群的喜爱,在这些以及发展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的做到更好,寻找更好的发展策略,例如,在发展时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也只有了这些系统,我们的文化,我们要发展的面向大家的东西才能被熟知和了解,以便为自己来旅游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加强政府监管。想要更好的发展起来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监管。要有长远得发展目标,不能为了一时得利益而放弃长远得经济效益,积极稳定得发展乡村旅游发展。

(1)注重规范管理,强化政策扶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行为自律,还得有较规范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有着正确的管理体系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发展乡村经济,带动地方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还要将政府对发展的扶持作为重要依据。保障项目运行公正,科学。

(2)发展专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条

在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得同时,经营主体要以农民为主,向农民合作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在发展时增加当地产业构成和发展多元化,促进生态,经济的共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

(3)加强政府引导,统一科学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到农业发展规划来谋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发展,避免各地一轰而上,低水平盲目发展。

(4)建立现代郊区休闲产业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发展观,发展休闲农业也乡村旅游的生产经营方式方法,想要发展好乡村旅游必须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休闲发展运行机构。在发展的基础上不仅要使自己有经济的收入还得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在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出发点发展经济。重视生态的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4结语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属于自己的自然,民族文化融入到经济旅游发展中,丰富了旅游项目同时也带动当地产业链,大力带动发展了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商业,餐饮,经济等,还能挖掘出丰富的休闲活动和人文内涵。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加强政府监管,同时加强培养专业人才和培训旅游专业技能,打造稳定长久属于自己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黄江平.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发展[J].江南论坛,2011(6):16-18.

[2]黄爱莲.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0):12373-12374.

[3]邓运员,杨载田.地方性古村镇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湖南衡东县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9):181-183.

第4篇:乡村旅游研究范文

关键词:全域旅游;常州;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丰富旅游业态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常州市在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农业基础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具备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1常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常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延伸了产业链条,推动了常州市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良莠不齐、发展无序的问题。

1.1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差。

目前常州市乡村旅游的多是依赖农业资源开发产品,主要以观光、餐饮、采摘为主,缺少对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挖掘,造成旅游产品单一雷同。此外,乡村旅游多以独立的村庄或农庄为单位,以景点为旅游载体,以1~2小时车程的周边城市为主要客源地,市场狭小,同质化竞争激烈,造成严重内耗。由于无法形成乡村旅游品牌效应,也造成本市乡村旅游缺少市场竞争力。

1.2体制不健全,联动发展机制没有形成。

乡村旅游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需公安、国土、文化、安监、卫生等部门管理服务及时跟进,但现在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乡村旅游开发尚处于旅游部门单打独斗阶段,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没有得到凸显。

1.3政策支持力度小,项目融资困难。

乡村旅游项目受限于各类土地指标,用地无法得到保证,项目推进缓慢。据了解,常州市一年仅有300万左右的旅游引导资金,部分镇甚至没有安排旅游发展预算。同时乡村资源一般不具有绝对优越性,投资回报周期长,民间资本也持谨慎态度,导致融资路径闭塞。缺乏对资本的吸引,导致乡村旅游缺乏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1.4旅游基础设施相对简陋。

乡村地区往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现代旅游需要,道路、停车场、厨厕、垃圾污水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发展乡村旅游地区的道路交通、用电保障、网络通信、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急需提升改善。

1.5旅游发展人才匮乏。

居民有较高的旅游意愿,但实际上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数不多。同时,乡村旅游从业者往往缺乏先进经验,发展理念落后,一些旅游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也没有真正进入农村,目前只是通用型的导游,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旅游行业门槛低,很多旅游企业待遇偏低,因此导致旅游业人才匮乏。

2全域旅游背景下常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2.1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多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级政府要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整合旅游、文化、交通、财政、建设、环保、消防、农业、水利、卫生、人社、发改等部门资源,成立“政府领导、各方联动、农户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在政策制定、规划引导、政务服务、宣传推介等层面形成最大合力发展乡村旅游。如在项目支持上,要拟订乡村旅游项目开业验收统一标准,实行部门一体化验收制度,尤其是对于民宿的消防规定要出台一事一议的政策。

2.2加强制度建设和政府财政支持。

为了给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面到位的服务,主要从组织保障、服务保障、政策保障方面规划了各相关单位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对常州市发展乡村旅游提出了具体要求:要统筹整合交通、国土、水利、建设等部门的镇村建设资金,把旅游元素的开发植入到各项基础开发中;落实旅游发展专项经费,分重点、分批次逐步增加旅游投入;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乡村旅游重点村道路、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

2.3加强规划引领和用地保障。

政府部门编制《常州乡村旅游远景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常州市乡村旅游的总体定位、空间格局和产业目标,为常州市乡村旅游开创新局面指明方向。将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资源,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允许发展乡村旅游中的土地点供,降低旅游用地价格。

2.4加强金融支持和人才队伍建设。

拓展旅游投资主体,明确政府和社会投资分工,形成“政府投资是引子、市场投资是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金融机构要对乡村振兴中的农旅项目给予信贷优惠。旅游主管部门加强组织人员培训,鼓励“政校企”合作,建立旅游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旅游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多种类型培训,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引进优质的文旅运营企业,通过“龙城英才”计划,招引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改善乡村旅游人才结构。

2.5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

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打造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集聚区,根据各辖市、区情况,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乡村旅游区作为各地的试点,解决土地、资金、建设标准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工作。发展乡村旅游,首要解决的就是土地问题,在这方面的创新是符合国家对农村的大方向的;而资金问题是提高乡村旅游打造的起点、规模和质量的关键,尝试多种渠道的共建,为常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更多新鲜力量;作为新兴的服务业项目,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和积极营销是今后更好发展的必要条件,各辖市、区应当出台实施细则,各相关单位贯彻行业标准,为乡村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2.6加强宣传营销。

突出乡村四季特点,包装活动产品,不断拓展“乡村过大年”“乡村旅游节”“乡村采摘节”三大传统乡村节庆品牌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合全年乡村旅游资源和节庆活动近50项,通过户外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微信、微博、杂志等全媒体,开通了微信小程序常州乡村旅游,宣传乡村旅游产品和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浩,解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苏南传统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常州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4):96~102.

[2]解薇.常州金坛区传统村落茶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探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91~94.

[3]王浩,卢继元.乡村影视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互动研究[J].电影文学,2020(13):34~36.

[4]王浩.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苏南传统村落地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常州为例[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9(4):89~93.

第5篇:乡村旅游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旅游;桦川县

1研究背景

互联网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各种旅游资源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创造出新的产品、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1],力求新、奇、特,成为带动旅游创新的动力,加速了乡村产业转型的进程,创造出无限的经济价值。乡村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以自身特点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顺应了时展,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促进了“互联网+旅游产业”的发展。

2“互联网+”背景下桦川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桦川县拥有独特的水稻资源、广袤的土地资源以及三江流域特有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旅游景观,塑造了桦川县水稻景观旅游形象。

2.1国家政策支持

在“互联网+”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互联网+旅游业”的发展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桦川县旅游产业升级。桦川县有效利用现有政策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推动桦川县在线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2.2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桦川县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延长产业链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种植、物流等为桦川县居民提供了层次多样的就业机会,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桦川县农民增收,还延长了桦川县的产业链,促进了桦川县的产业发展。

2.3营销模式单一

桦川县乡村旅游整体仍局限于以往的营销策略,只在县域间进行宣传。没有较好的宣传方式,多数通过电视营销、广播宣传甚至是传单进行宣传,缺乏对新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游客多数是附近城乡的居民,其他省市慕名前来的游客少之又少。桦川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如果能够利用互联网大力宣传,一定能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2.4消费模式较落后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我国居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但是桦川县乡村旅游经营者不了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消费方式主要仍以现金为主。在线上电子支付迅速发展的今天,桦川县的整体消费模式落后。当前大部分游客不携带大量现金,桦川县现金为主的支付方式极大限制了游客的消费行为,降低了消费者的旅游体验。

3“互联网+”背景下桦川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3.1“互联网+”为桦川县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机遇

近年来,桦川县政府也认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推行“旅游+”营销战略,进一步推动桦川县的旅游营销,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提高桦川县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利用互联网搭建新的平台,及时推送消息,为游客出行带来便利,提供多样的导向服务。此外,将桦川县的水稻种植业与互联网产业紧密结合,将水稻信息及时在互联网公布,让消费者及时了解水稻的种植情况。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桦川县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展营销渠道,吸引更多游客到桦川县体验种植水稻的乐趣,抓住“农业+旅游业”发展新机遇。

3.2“互联网+”延长桦川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互联网除了能带动桦川县特色旅游产业外,也推动了其他特色产业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村民也开始使用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直播带货),促进了桦川县经济发展。同时,游客可以在桦川县感受到亲自种植的乐趣。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的快速发展,给桦川县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利用互联网拓宽桦川县的经济发展渠道,为桦川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将特色旅游产业变成桦川县的主要经济来源,有助于升级产业链和促进经济发展。

3.3“互联网+”推动桦川县乡村旅游个性化服务

乡村旅游业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生态旅游、水稻种植、旅行社等。其他部门以及不同网络平台应整合资源,建立针对游客的服务系统,设计个性化的旅游线路,最终达到规模化经营目标。

4“互联网+”背景下桦川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

4.1乡村旅游投入不足

“互联网+”时代主要是以软件作为技术基础,以人才作为核心,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想促进桦川县乡村旅游发展,就要投入大量资金。目前桦川县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认为购买计算机以及配套设施是一笔大的开销,因此不愿意购买,也就无法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2]。

4.2桦川县信息资源不足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要靠庞大的消费群体支持。交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桦川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网络系统不完善导致与外界联系不够紧密,宣传力度不够。在“互联网+”背景下,如果信息资源不发达,会阻碍桦川县的乡村旅游发展,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4.3营销模式单一

桦川县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没有形成合理的营销策略,未能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创新,只是一味迎合消费者,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目前,桦川县的宣传手段单一,只是单纯通过“朋友圈”进行推广,缺乏市场运作理念。

5“互联网+”背景下桦川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5.1大力培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人才

具备旅游管理知识和电子商务技能的人才,在桦川县的经济发展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市场招聘,为桦川县的电子商务开发者提供电子商务培训,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充分发挥技能培训的作用[3],引领桦川县整体旅游发展。

5.2打造桦川县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桦川县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居民可以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利用农业设备、大棚种植基地、传统乡村习俗等发挥桦川县的优势,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凸显出竞争优势。在桦川县的乡村旅游发展中,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拉动投资与消费,不断开拓旅游市场,进一步提高桦川县的核心竞争力。

5.3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

在桦川县乡村旅游中,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在“互联网+”时代,要正确引导,灵活运用网络宣传和销售方式,促进桦川县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实施一些优惠政策来对桦川县进行正确的扶持与引导,还可以在官方网站对桦川县的旅游资源进行大力宣传。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有良好的宣传效果。只有重视桦川县的乡村旅游发展,提升桦川县的知名度,才能让更多游客到桦川县旅游。加强与游客的交流沟通,不断调整桦川县的乡村旅游模式,推动桦川县的产业转型。

5.4完善乡村旅游网络预订、支付、咨询、评价平台

建立完善的互联网线上平台,也是促进桦川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支付,例如在超市购买日常用品,酒店预订,火车票、飞机票预定等都可以通过网络银行进行交易,网络平台能使生活更加便利。在网络平台上,游客可以及时了解桦川县的信息。应针对每个人的不同需求,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推送。凭借这种网络预定支付咨询,桦川县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变得更加便捷。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消费者所提出的意见,不仅可以弥补桦川县本身的不足,同时能够扩大桦川县本身的优势。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针对性营销,吸引更多的顾客,提升利润。例如可以通过开设官网抖音账号,利用当代旅游者所熟知的APP接受消费者的建议,进而改善桦川县的不足。此外,随着电子支付的不断普及,旅游者现金支付的习惯正逐步改变。现在旅游者随身携带手机就可以进行消费。桦川县要根据这一趋势来改变消费方式迎合旅游者的交易习惯。

5.5完善桦川县的推广与宣传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桦川县乡村旅游需要打破以往的营销战略,通过网络进行大范围的推广。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桦川的环境、消费水平,获取到当地旅游的相关信息,并与当地商户及旅游产业进行线上交流。不断提高桦川旅游信息的时效性和共享性,通过互联网营销宣传扩大桦川县乡村旅游知名度,通过线上宣传、专业人士解说等方式对桦川县乡村旅游旅游开发进行理性说明,通过互联网IT技术、报刊、电视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结合桦川县自身水稻种植的专业优势进行辐射式传播,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体验。在游客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向他们宣传当地特色水稻种植业或者邀请旅游者体验水稻种植。可以将电子商务融入体验性种植,让旅游者追踪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在完成体验性种植后,将有专业人员进行后期的种植与养护。可以让旅游者与专业人员保持联系,以达到追踪种植的效果。实现从种到收一站式服务,最终通过物流邮寄到体验者家中,让他们可以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从而增强后期旅游体验。桦川县应重视互联网技术应用,充分借助互联网革新原有的宣传方式。对于桦川县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应创新自己的经营模式,突破以往传统的宣传思想,广泛应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传播方式[4],以此来加强桦川县乡村旅游的推广与宣传效果。

6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对乡村旅游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技术以及宣传手段,可以对乡村特色旅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和完善桦川县的乡村旅游链,改变桦川县的乡村风貌,构造出一套完整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对经营者与其员工的技能培训,构建桦川县旅游的新形态,顺应“互联网+旅游”的新形势,有助于推动桦川县的乡村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J].商业研究,2004(14):169-172.

[2]张金艳.互联网+时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农村实用技术,2019(3):4-5.

[3]张珊珊.互联网时代我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2020(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