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

乡村文化艺术全文(5篇)

乡村文化艺术

第1篇:乡村文化艺术范文

一、观点形象,内容丰富

该书案例内容丰富,讲述观点经典、形象,其中生动展示了雄壮高山、峡谷洞穴、湖泊泉池和沙漠戈壁等各类景观,向读者生动讲解、揭示了乡村景观的展示形态,阐述了我国各地区、各类型景观的发展形态、艺术特色,从而对我国各类景观特征形成了全方位认识。现代乡村油画艺术是以乡村文化、乡村形象为独特创作素材的艺术形态,在当前研究该艺术形式时,可以从以下视角出发:第一,现代乡村油画诠释了独有艺术格调,为当前大众营造和呈现了浓郁的乡土艺术审美氛围,是当前大众了解农村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部分乡村油画作品描述了景色秀美、构思巧妙、色彩清爽的乡村景象,为大众诠释了观赏效果极佳的艺术作品。第二,乡村油画艺术能够以“原汁原味”的方式生动呈现乡土景象,使大众充分体验乡村气息的美好内涵。现代乡村油画艺术是以乡村文化为基础,通过凝聚乡村自然、人文环境中大众共同的价值追求,生动诠释了自然乡土气息,也展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第三,在油画所营造的乡村气息画面中,通过使用丰富、多姿的油画艺术,画面艺术整体意境深厚,既展示了美丽、生态的乡村景色,也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实现优化艺术的最佳展示效果。

二、论述新颖,贴近实际

该书论述观点新颖,贴近中国乡村景观的生态实际,该书立足复兴、传承乡村文化,在系统讲述各类乡村景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乡村景观的美学特征、发展内涵,着重论述了我国广大乡村景观的设计理念。通过向我国自然生态景观进行生动展示,既有助于扩大读者的研究视野,从各类乡村景观中汲取设计、创作灵感,也有效改善了读者对乡村景观的美学认知,提升了读者的艺术审美层次。在当前借鉴现代乡村油画艺术作品时,可以依托本书观点从以下视角出发:一方面,鉴赏现代乡村油画艺术,需要从其中蕴含的乡土审美和农村文化出发,通过积极尝试和实践探索,既有效鉴赏现代乡村油画艺术,也为当前农村文化艺术有效传播提供客观研究视角。另一方面,想要真正有效鉴赏乡村油画绘画艺术,不仅需要感受我国乡土气息、乡村景象的真实生态,也要充分体验其中所蕴含的乡村文化,通过选择良好的情感品鉴视角,从而实现该艺术传播与展示的最佳效果。

三、案例丰富,揭示规律

第2篇:乡村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下乡;乡村文化振兴;价值探析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使命,是完善当前高校育人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其目标是通过各类美育工作的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当今乃至今后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鼓励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艺术实践活动形式[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最厚实和牢固的基础[3]。党的,将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之一,乡土文化中孕涵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总工程,是振兴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但在实际建设现状中,因为顶层设计、路径探索、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美育工作往基层走,往薄弱的地方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也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艺术下乡能够将高校艺术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有利于丰富高校美育工作内涵,也有利于乡村文化振兴,对实现充满活力、内涵丰富的高校美育格局以及美丽、和谐、繁荣的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产业化的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农村建设与改造不断推进,乡村文化也逐渐向产业化的方向迈进,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主导部门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产业化的进程中往往利益在第一位,求“新”和求“形”思想占主导,对乡土文化、历史遗迹、人文建设等的挖掘与传承意识欠缺,片面追求产业化的布局将出现不接地气、“千村一面”的情况,不符合乡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品味偏差、审美不足容易导致庸俗化。商业资本的大量介入,导致乡村文化建设方面需要迎合大众口味,难免会呈现出一些娱乐化、庸俗化的形态。审美高度不够、观念保守等固有缺陷使得乡土文化自信不足,从而在建设中使得城市商业元素野蛮植入,轻视传统文化价值,无法在发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重构。乡村文化振兴运行机制上存在不足。城市与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的人类聚居形态,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各自的生活方式也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有人把城市当作现代文明的象征,认为乡村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停留在过去的遗存,而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发展方式中,城镇化通常会被理解为将城市特征移植进入传统的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4]。大城市的吸引力使得高学历、高技能的年轻群体纷纷进城落户,乡村中的生产力人群逐渐减少,老龄化已成为趋势,因此缺少带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群体。除了缺乏文艺队伍与专业人才外,在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品牌建设方面也捉襟见肘,缺少能够打破僵局的创新思维,因此需要更专业、更有活力的文化艺术专业人士以及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来引导乡村文化振兴。

2高校艺术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探析

2.1促进高校美育工作的影响力与政治地位提升

1999年、2006年、2010年、2015年国家相继提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教育方针加强美育工作[5]。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设置了总体目标,到2022年时高校美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5年时要形成多样化、高质量的高校美育体系。虽然我国高校的美育功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各方面有了十足的进步,但高校的美育中时常脱离高校整体教育体系而存在,使得其地位在高校整体环境中排在末位。而社会专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艺术下乡能够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反哺高校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美育实践育人体系,提升高校美育工作效果,将美育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在引领青年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的同时,发挥艺术专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双赢。

2.2完善高校美育体系,艺术回归生活中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从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方面来看,艺术下乡能够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人才和专业能力的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科交融等特性,能够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实际需要进行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开展各类丰富多样、具有实践和教育意义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在艺术下乡的实践中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与教育意义的活动形式,促使大学生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艺术修养。从提升专业教育方面来看,艺术下乡能够有力提升艺术教育的内涵建设,将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艺术前沿进行有效衔接,做到源于生活,服务社会,使得高校美育工作能够脚踏实地。从专业实践上来看,艺术下乡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使得乡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为乡村振兴的铸魂总工程打好根基,能够让青年大学生群体在艺术下乡的过程中触摸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充分完善高校美育育人体系。2.3有利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精品助力乡村振兴乡土文化随着国家历史的变迁而沉淀,在沉淀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宝藏。乡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展现了各地域的文化资源与精神内核,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承着文化历史脉络。因此,高校艺术下乡能够进一步有效的活态传承与利用乡村优秀文化,着力打造文化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构和激发乡村文化复兴,通过打造文化精品的形式,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依托高校的艺术资源优势,为乡村环境做整体规划布局,凸显乡村文化特色;高校艺术下乡实践过程中,充分挖掘乡村的文创资源,进行文创的开发与创新,形成有效的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形象提升,在已有的文化作品基础上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提升,培育出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一村一面”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2.4有助于厘清乡村振兴建设思路,激发高校与乡村的精神文化动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发展和繁荣的整体振兴,因此乡村建设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不仅要重视经济和品质的提升,更要重视文化的振兴建设,在形成产业化的布局同时,也要激活乡村文化的内涵。高校艺术下乡需要结合乡土风情与特色,对乡村生态和文脉进行研究,不能将乡村文化单独的割裂开来,同时也要注重在其现有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避免现代化以及城市元素过多的引入而造成文化失衡。作为乡村主体,只有不断完善乡村文化的精神家园,充分建立乡村文化认同,才能够形成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动力,为乡村建设战略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3总结与思考

针对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困境,高校能够通过艺术理念下乡、艺术智力下乡、艺术作品下乡、艺术实践下乡等途径和形式进行有效解决,同时高校在艺术下乡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完善高校的美育体系,不断丰富高校美育工作的内涵,转变为高校美育工作创新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何可人,任宝平.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9(17):248-249.

[2]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S].2019.

[3]张新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研究[J].音乐创作,2018(12):148-150.

[4]王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8(09):46-52.

第3篇:乡村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乡村文化;高校艺术;帮扶

乡村文化是在村民在千百年的自然生活模式下发展而成,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划发展,但是其历史文化、因地制宜的特点使传统村落在格局和风貌上有着合理性与独特性。随着中国现代城市的兴起和外来文化的普及,乡村文化逐渐走向衰落,尤其民居建筑的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问津等问题。本文以婺源地区徽州建筑与传统木雕艺术手工艺为切入点,通过与当地村民协同设计,将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从而提高乡村文化的活力,将优秀的乡村文化发扬与传承。

一、婺源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现状及成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传统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居民不仅仅依赖传统的生产方式赚取收入,乡村民宿、乡村手作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受到大众的喜爱。新乡村文化得以发展,因此传统民居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迫在眉睫。位于江西省婺源最北端边陲的沱川地区,地理位置偏僻,村民文化水平落后,保护传统文化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乡村遗产日渐脱离了生活,特别是传统民居的拆迁、新盖新修,传统木雕艺术失传等问题。其传统民居建筑结构逐渐腐朽、人为破坏严重、无法使用现代生活需求等原因,开始逐渐地被村民抛弃。导致传统民居风格、传统村落格局、传统文化都遭到了极大破坏。婺源地区若不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指导与帮扶,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文化传承将会面临极其严重的危机。

二、高校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婺源乡村地理位置偏僻,村民文化水平落后,保护传统文化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乡村遗产日渐脱离了生活,特别是传统民居的拆迁、新盖新修,传统木雕艺术失传等问题,使得优秀的乡村文化走向衰落。然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乡土文化保护与发掘的重要推动者,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师生利用科学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将婺源传统民居建筑“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将婺源优秀的民族文化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使婺源乡村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又重新赋予其更多的实用性与现代美。另一方面,高校艺术专业师生通过设计实践,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帮扶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走向商品化。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动乡村经济收入增长,从而增加乡村就业机会,实现乡村知识青年回乡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高校艺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帮扶

1.传统民居建筑再设计。婺源乡村的民居风格属于传统徽州建筑,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马头墙的设计更为别致,其结构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将民居建筑与天空之间勾勒的错落感非常明显,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从外型上看,婺源传统民居多为天井式的砖木结构,可通风透光,色彩淡雅,雕刻精良,四水归堂的寓意有适应了中国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特征。整体设计增添了几分层次感和韵律感。高校艺术专业师生在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角度,在保留原有建筑韵味的基础上,采取修旧如旧,使其古为今用,在保持原有的建筑特色,适度运用现代建筑材料的手法,对破损、残缺的部分进行二次修复,这样既不破坏传统民居的肌理关系和原始风貌,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居住与商业化民宿的使用,同时教授当地居民传统文化保护方法和现代特色民宿经营理念,使传统民居建筑新与旧产生对话。2.木雕艺术品创新设计。婺源木雕有着两种文化属性,一是雕刻作品,二是文化含义。婺源木雕十分清晰地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以“忠义”为理念,强调“礼”的规范。婺源民居中的木雕作品大多是清代保留下来,多用于堂内,取材十分讲究,多用于百年的樟、柏木材,细腻繁多,提倡镂空的设计,有的木雕作品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工匠水平和优秀的民间文化。高校师生通过对当地木雕作品的调研与分析,对木雕文化艺术符号的提炼,在现代设计创意的视角下,将婺源独特的木雕文化应用在现代建筑装饰、旅游产品和家具产品等。婺源地区的木雕手工艺与文化通过“再设计”的方式得以传承发展。在保留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实现婺源“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高校艺术对婺源地区的乡村文化有巨大的传播和推动作用,对婺源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帮扶要以基础功能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脉络,以地域风貌为特色,以尊重自然为精神,以当代审美为视角,以高校参与为手段。从而促进乡村与高校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的实现。

四、总结

乡村文化创意设计作为文化、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体,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应该对当地的民居建筑、传统手工艺和人文环境等进行充分调研,将其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建设帮扶的切入点,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居住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居交往环境的属性,重新改造与思考传统乡村文化的和谐精神。探索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新模式。对于高校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现实具有实证性的探究,也必然对探寻高校服务新乡村建设的路径和措施提供经验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晓晖,颜安.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内涵、实践困境及政策建议——一个系统性的述评[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84—196.

[2]宋鸽.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0.09.

第4篇:乡村文化艺术范文

民俗动画,让乡村公共文化“鲜活”起来。如作品《齐鲁民俗奇妙之旅》,该作品全面介绍山东省各乡村民俗风情文化。系“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项目规划为3部60集600分钟系列动画片及相关动漫衍生品开发。动画创作选取与山东各地最有地域代表性民俗文化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俗人物等内容为创作素材。其中,有介绍菏泽面塑、鄄城鲁锦、潍坊风筝、高密剪纸、嘉祥石雕等山东各地文化特产的内容;有介绍腊月忙年、春节年俗、元宵花灯、寒食、清明等节庆习俗的内容;也有胡集书会、小章竹马、聊斋俚曲、山东唢呐等民间文艺表演的内容;还有介绍煎饼卷大葱、胶东鲅鱼水饺、济南泉水宴等各地特色美食的内容。该作品融知识性、艺术性、教育与观赏性于一体,体现了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场景动画,让乡村公共文化“健康”起来。如作品《绿绿星球》,该作品以果树、蔬菜为主角,是关注气候变化、探寻环境保护的大型科幻科普动画片。《绿绿星球》动画片共100集1600分钟,由《绿绿家族》《绿绿奇缘》《绿绿战队》《绿绿卫士》4部分组成。作品主要讲述了由西西、兜兜、卜卜、骄骄、美美5人组成的绿绿家族作为星球的守卫者,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勇敢、善良和创造力,保卫了星球的故事。整部动画片采用三维技术制作而成,包含300个以上果蔬类动漫卡通人物及原创IP。其中,“绿娃娃”IP形象从儿童视角讲述环保理念,致力于农业农村绿色、健康融合发展,重点赋能果蔬类农产品并为其打造“国潮”产品、“网红”产品、“文创”产品,为创新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普动画,让乡村公共文化“开阔”起来。如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等重点任务,策划制作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列宣传动漫,讲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给“村民老李”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宣传动漫力求在普及政策知识的同时,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理念深入人心,动员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另外,动漫普法“黔妹妹”IP形象(由贵州省妇女联合会打造)深谙《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治教育及家风、家训等乡村“善治”教育;动漫宣讲“永小宁”IP形象(由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宣传部打造)深谙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乡村政策讲解……。科普动画已经深入乡村生活的各个角落,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头戏”。

第5篇:乡村文化艺术范文

“明月逐人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充分激发最广大的农民群体的内生动力,即唤醒农民的角色意识、自主意识,让农民对乡村振兴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文化是乡村一代又一代人的“乡魂”“根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文化振兴的全面发展,既要建构有凝聚力、有活力的乡村集体文化生活,用公共生活重铸“乡魂”;又要建构便于农民交流交融、互学互助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用公共空间赓续“根脉”。因此,只有构建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真正让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其中,动画艺术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民俗动画,让乡村公共文化“鲜活”起来。如作品《齐鲁民俗奇妙之旅》,该作品全面介绍山东省各乡村民俗风情文化。系“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项目规划为3部60集600分钟系列动画片及相关动漫衍生品开发。动画创作选取与山东各地最有地域代表性民俗文化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俗人物等内容为创作素材。其中,有介绍菏泽面塑、鄄城鲁锦、潍坊风筝、高密剪纸、嘉祥石雕等山东各地文化特产的内容;有介绍腊月忙年、春节年俗、元宵花灯、寒食、清明等节庆习俗的内容;也有胡集书会、小章竹马、聊斋俚曲、山东唢呐等民间文艺表演的内容;还有介绍煎饼卷大葱、胶东鲅鱼水饺、济南泉水宴等各地特色美食的内容。该作品融知识性、艺术性、教育与观赏性于一体,体现了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场景动画,让乡村公共文化“健康”起来。如作品《绿绿星球》,该作品以果树、蔬菜为主角,是关注气候变化、探寻环境保护的大型科幻科普动画片。《绿绿星球》动画片共100集1600分钟,由《绿绿家族》《绿绿奇缘》《绿绿战队》《绿绿卫士》4部分组成。作品主要讲述了由西西、兜兜、卜卜、骄骄、美美5人组成的绿绿家族作为星球的守卫者,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勇敢、善良和创造力,保卫了星球的故事。整部动画片采用三维技术制作而成,包含300个以上果蔬类动漫卡通人物及原创IP。其中,“绿娃娃”IP形象从儿童视角讲述环保理念,致力于农业农村绿色、健康融合发展,重点赋能果蔬类农产品并为其打造“国潮”产品、“网红”产品、“文创”产品,为创新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普动画,让乡村公共文化“开阔”起来。如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等重点任务,策划制作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列宣传动漫,讲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给“村民老李”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宣传动漫力求在普及政策知识的同时,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理念深入人心,动员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另外,动漫普法“黔妹妹”IP形象(由贵州省妇女联合会打造)深谙《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治教育及家风、家训等乡村“善治”教育;动漫宣讲“永小宁”IP形象(由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宣传部打造)深谙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乡村政策讲解……。科普动画已经深入乡村生活的各个角落,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头戏”。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动画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在乡村集体文化生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塑造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如何发挥动画艺术在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中的更直接作用,值得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力量广泛深思。此为抛砖引玉,殷切期待动画艺术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能够更臻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