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精选(九篇)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第1篇: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

就像穿越时间之门,关于故乡的深层意识依然是我国当下城镇化进程中消除二元结构的核心话题,对于乡村的建设与改造越来越注重对文化根源的省思与淬炼,越来越注重对城市的精神面相给予得以共同感受人生美好的生命动力。以乡村作为文化渊源的重返古典的观念认同,是为了我们对于乡村青山绿水的在场视觉印象,衍变成关于城市经典成长的增值典范。在这样的意义上,以粮食为主题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唯一亮相的乡村案例即是我国苏州的永联村――展示贴近土地的真正过日子的人生况味。

一、永联村的前世今生

永联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原先是长江边上的荒滩地,1970年起当地政府将近700亩芦苇滩围垦成陆,并建立起永联村。建村之初,曾是苏州地区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三四百人)、经济最穷(年人均收入68元)的小乡村。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扶持,1978年后,永联村陆续经历了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阶段,现在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

以企带村,永联村扩大了村民的就业渠道,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集体经济实力,富民强村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牵引,带动城镇化,进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2010年,村工业销售收入285亿元,利税16亿元,村民人均收入21 586元;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已达25 238元;2013年,全村销售收入355亿元,利税18.7亿元,村民人均收入32 937元;2014年,永联村实现年销售收入358亿元、利税18亿元,在全国各行政村中经济总量位居前三;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百佳生态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30多项省和部级荣誉称号。

二、永联村的模式魅力

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了“苏南模式”,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其依据的就是苏南农民与大城市产业工人的历史联系,包括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资本主义发祥地,这就可能为苏南地区以工业化推进市场化、发展乡镇企业铺垫了资源化的组织方式。永联村地处苏南,当年村里为了改变贫穷面貌,先是打破“以粮为纲”的禁锢,挖塘养鱼搞副业,尽快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随后是以优质钢铁生产基地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源,构筑了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与村民的利益紧密相联。随着村村兼并、集约化经营的步伐加快,永联村迅速走上了工业强村、工业富民的发展道路。

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这是永联村成为奇迹的根本经验。依靠集体经济,永联村抓住了时代经济变革的机遇,将一个穷村变身为生态环境优美、土地节约集约、生产生活便利的现代化新型社区,实现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平衡化发展,让村民也像城市人那样地生活,而且过得更好。新型城镇化后,永联村特有的和谐宁静的乡村气息、传统庭训的文化教诲、分享福气的乡情记忆,通过村里的喜事厅、敬孝堂,以及打造成四星级景区的江南农耕文化园,持续不断地将村庄包容多元、创新文明、返璞归真的生活场景叠加成现实与理想的蓬勃生机。

三、永联村的世博行旅

2015米兰世博会上,永联村作为中国新农村发展的典型在中国企业联合馆内布置展台,重点是突出其生态文明态势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包括产业多元化、农业现代化、生活城镇化、保障均等化、管理法治化这五个方面。共建共享、共融分治,与村民同步向前、让企业和农民都得实惠,这就是永联村让世界为之感动的谋求村民幸福生活的薪传境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村党委书记吴栋材,在2015米兰世博会永联村展项之际,动情地说:“永联村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道路自信、农民生活的文化自信和农业发展的科技自信。就是要告诉全世界,中国的新农村是这样的。”

第2篇: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Abstract:Since 2005 party\’s 16 Fifth Plenary Session proposed that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the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has developed around the country.Many places have made the good progres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In the basis of summaring and inducing the regionalconstruction experience,the mentality and the idea,the academic circle has launched the research to China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atterns,and obtains the richfruit.This article carries in these research combs the summary,thought:First,this kind of pattern research has the positive sense in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theory instruction aspect,but should study the misunderstanding which possibly vigilantly brings;Second,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attern research not“new”,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arries out the thorough patterns research..

Keywords:New-countryside construction;Patterns;Research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此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多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序幕。全国各地相应中央要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不少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理念思路,走出自己的一条建设之路,并取得良好成绩。自新农村提出伊始,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就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研究包括新农村建设理论(郭杰忠、黎康,2006)、新农村建设思路(林毅夫,2009)、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林祥松、罗海平,2006)、新农村建设模式(胡玮,2007)、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邱小华,2006)和国外新型农村建设经验研究(蒋建忠,2006)。其中,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在总结和归纳各地建设经验、思路和理念的基础上提炼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二、以产业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三、多维度结合的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

一、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此种模式总结多是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的早期阶段,直接取自成功案例的地方政府材料的居多。

在此类研究中,温立新的研究比较成体系。他在《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分析》一文中,总结以往研究指出六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分别为浙江模式、赣州模式、遵义模式、湛江模式、云浮模式、德庆模式。其中,比较突出的模式有:浙江模式是沿海发达地区典型的政府推动的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和管理;二是统筹城乡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体制改革。赣州模式是我国中部地区较早由政府发动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是政府推动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典型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二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立足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四是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五是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六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建一个好班子。遵义模式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是农民自发建设的典型模式。贵州遵义市创建“四在农家”活动,成效十分显著。“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

二、以产业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学者胡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探讨》中认为共有11个关键因素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能人’夕、人才、土地、劳力和资金等问题,是相对重要的因素。他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总结了7种中国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典型的发展模式,分别为: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商业贸易带动型发展模式、特色农业带动型发展模式、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劳务输出带动型发展模式、小城镇建设带动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农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其中比较瞩目的模式有: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是指根据乡村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适应市场需要,以创办和发展乡村工业企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通过村办企业的长期性、系统性运营,可以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促进乡村经济效益快步增长,以华西村为典型案例。但受到地域、机遇综合运营管理等的关键因素制约,模式借鉴实施时需慎重。以河南太平村为典型案例。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是取得公认成绩的模式,而劳务输出带动型发展模式则是中国现实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模式,又与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相关,所以备受瞩目。

三、多维度结合的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这种模式终结试图将地域与产业结合起来,所以多采用了两级或多级分类。

其中典型研究为刘庆华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中采用两级分类将新农村建设模式进行总结。他先以发展程度和经济主体为划分标准,划分为经济发达模式、经济相对发达模式、发展中农村模式、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模式和经济落后农村模式五种,在发展中农村模式中划分为江西赣州模式和现代农业带动模式两种;在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模式下划分为劳务经济带动型发展模和生态农业模式两种;在经济落后农村模式下划分为生态畜牧业带动模式、生态旅游业发展带动模式和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模式三种。

共总结了十二中模式。但在实质的展开中不论是案例还是展开逻辑都和上一种以产业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总结有所雷同。这一种模式总结凭空加了一级分类标准,反而显的凌乱,抽象程度不高。

在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进行梳理了后,笔者认为:(一)这种模式研究在新农村建设理论指导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应警惕研究可能带来的误解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的主报告中将我国新农村建设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一、试点总结阶段(2006~2007年),二、推广普及阶段(2008~2010年),三、完善提升阶段(2011~2020年)。将研究时间对照会发现,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新农村建设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由中央、地方政府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基层参与组织实施,采取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新农村建设。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正式新农村建设在试点建设后,有点到面的阶段。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思考和寻找一种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人们迫切希望获得一种可供参考的成熟范式,以期在最短的时间收到最满意的效果。所以,适时阶段的建设模式的总结和研究对各地新农村结建设都有积极地借鉴和指导意义。但几乎所有的模式研究者都提出,要应警惕研究可能带来的误解。模式具有其典型性和特殊性。在实际借鉴中,需吃透模式,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建设模式。

(二)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不“新”,必须与时俱进地开展深入的模式研究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虽然以新农村为名,以新农村为研究对象,但从研究内容来看,所有的

研究所涉及的模式都不是在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出现的新现象新模式。比如,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能走上这一模式的农村从改革开放伊始,甚至在新中国建设伊始就积累了相当的基础,通过抓住机遇、能人带领,走上这一被认为最成功的模式。其他模式都或多或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之前就形成了。所以有关新农村建设模式总结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讲都不“新”,被称为中国农村发展模式或许更适合些。有些研究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将研究命名为“新农村建设启动模式”或是“起步阶段模式”等等。这固然与新农村建设开始时间不算长、积累的经验不多、研究资料有限有关。模式研究对于进一步开展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所以务必应深入实际,关注新现象,与时俱进地开展研究,总结新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江西社会学,2006(6).

[2]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主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6(50).

[3]江苏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要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3).

[4]胡玮.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2007-5-15.

[5]姜作培,陈峰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5).

第3篇: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

乡村是我国贫困人口聚集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乡村以旅游为突破口,通过利用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品牌,势必能形成持久高效的精准扶贫产业模式。乡村旅游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在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高校应积极适应产模式变化,为富民扶贫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培养专业、适用的旅游人才,助推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和稳定开展。

一、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发展成熟的旅游模式,目前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没有统一认识。总结乡村旅游的共性特征,可以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以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区为旅游活动场所,以农业资源为核心形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并以此为旅游吸引物招揽游客的旅游活动。这里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包括广义概念上的农业资源,既涵盖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的相关内容,并不只局限于狭义上的种植农业,但排除在城市内的农业旅游活动项目,例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中打造的现代农业观光产业等。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在乡村旅游概念界定范围内,为农村富民扶贫工程做好人才保证,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农村地区旅游扶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变革时期,乡村旅游起步更晚,乡村旅游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独立学院虽起步较晚,办学件条件与传统大学相比有客观的差距,但独立学院可以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地域优势,利用自身办学机制灵活、办学模式易于创新等特点,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特色乡村旅游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我国高等院校及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这一概念,1998年周远清教授将此概念界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现笔者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几方面探索独立学院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对自身资源特征、文化特色理解、研究、开发不够深入,所以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普遍趋同,没有突出地方个性化特点。再者经营者以乡村本土农户为主,缺乏旅游市场环境、地方文化特色,没有深入了解旅游消费者心理,也缺乏活动、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也使乡村旅游呈现为“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等简单形式。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上一定要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急需的人才结构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应界定为:结合地方特色,培养拥有深入农村、服务基层的大局意识,具有互联网及生态环保思维,掌握旅游、民俗文化、农业(农林牧副渔)、经营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规划开发、经营管理、设计和创新等技能,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富民扶贫乡村旅游产业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开发、设计、创新及经营管理等活动的应用型人才。

(二)任务版块+学科版块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法

首先,课程设置,独立学院要在学校总体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设置。我国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既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渗透,更要注重应用型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并需适当加大实践性课程课时比率,使学生扎实掌握乡村旅游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应用性技能,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在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方面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十分有限,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探索以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特点,系统地建设课程项目。再次,要结合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旅游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乡村旅游是旅游专业与更多元化的专业领域交叉发展的探索结果,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考虑不同学科课程体系自身的完整性,而且还要充分研究独立学科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融合性。可以采用“任务版块+学科版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即将乡村旅游项目从开发建设到开业运营的全过程解剖为不同任务版块,以解剖后任务板块对专业人才能力素养的要求和学科特点为依据细化课程设置。例如:将乡村旅游项目划分为资源开发建设、项目活动设计、和运营管理三大板块,每个版块对人才能力素养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农业、民俗文化等专业领域。(1)结合学科版块和任务版块的特点,课程可以被细化为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游居环境设计(包括村落、景区、游览通道、住宿餐饮和建筑等)、体验游乐项目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互联网技术应用、旅游安全、服务技能与素养等课程板块;(2)独立学院可以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特点开设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动植物学及种植养殖生产实践等课程版块;(3)为突出乡村旅游的地方文化特色,独立学院可以开设民俗礼仪、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地方风物和风味饮食等课程板块;(4)独立学院可结合各个知识板块开设相应的成功案例实地研究与考察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应用型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近距离对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要合理分配实用性技术能力能课程和理论知识课程的比率,同时还要注意各任务版块在保持各自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性的同时不能相互独立,要以服务于乡村旅游实践为纽带,使各任务板块彼此衔接。

(三)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条件

独立学院应在实践性、创新性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1.构建实践性、创新性师资队伍。拥有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独立学院在建设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打破常规高校教师招聘条件,不能仅以学历和学术背景作为选拔条件,还要把行业背景、从业经验作为重要聘依据,组成一支学术背景深厚、从业资历和技术能力精湛的实践性教学团队。另外,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会让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落后于行业发展水平,因此要构建一支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团队,还必须创新教师团队的管理方式。要求教师完成一定量的行业实践工作任务,并以量化的形式考核其实际工作业绩。例如:要求教师参与完成一定数量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设计工作,也可以要求教师参与完成不少于规定量的经营、管理、服务工作任务,将教师在实践中完成的工作量和创造的行业经济效益作为考核的标准,以及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教师团队不断地在实践中深化、创新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师资条件。2.构建有利于培养实践型乡村旅游人才的教学环境。从物理环境看,由于独立学院建设发展以自筹自己方式为主,所以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仅靠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条件是无法实现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要跳出常规的校内教学模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规划、开发、建设单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运营单位结成人才培养共同体,将相应课程的课堂教学放在行业实践工作环境中进行,利用行业内部领先的信息、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长板,补自己的短板,为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先进的教学环境,并打通校企相互输送专业人才的双向通道。从心理环境看,独立学院不仅要通过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疏导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而且还要通过专业教师团队和行业专家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力营造良好的专业风貌,通过成功的职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心,通过成功的乡村旅游项目实例使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独立学院要克服资金、制度等困难,灵活、主动地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集全社会优势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于自身,为富民扶贫的乡村旅游工程培养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要想为富民扶贫工程培养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就要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各环节培养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独立院校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外,更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行业资历。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打破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收听的传统讲授教学模式,要以调动学生自发思考、研究、参与实践为教学方针,以引导、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为己任,把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宗旨,全面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比如,独立学院可以利用广泛的行业合作教学环境和灵活机动的教学机制,采取以乡村旅游实地环境为课堂的参观调查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以参与乡村旅游项目为核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典型乡村旅游案例为核心的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教学法等。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每学期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衔接的专业见习。在全部教学任务结束后,安排学生进入乡村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轮岗实习,让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方法中丰富实战经验,提升职业素养。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我国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但在实践教学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是不能得到普遍、高效的应用。这与现有教材编写的结构思路、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教师教学评价考核标准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的有限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独立学院要实现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还要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评体系和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着手,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在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比如,缺乏经典的乡村旅游案例教材,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案例不经典甚或不足的尴尬教学境地,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剖析和解读也不够全面、深入,这客观上限制了该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再比如,独立学院很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实行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但教学检查却以教师讲课内容的深度、广度,教师语言的运用,教态礼仪、板书,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学生的考核也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实践有效性的长效考核机制,这客观上约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发展改革。独立学院必须从实践性、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理念出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出有经验、有思想、懂技术、敢创新的实用型乡村旅游人才。

(五)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检查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方式,对于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相关人员需要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完善。1.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身优劣的评价,要通过校内校外双向评价的方式进行。首先,检验应用型乡村旅游培养模式是否实用,最好的方式是看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是否能够适应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要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方式,对产业内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及时、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他们对于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信息,分析目前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调查掌握行业前沿所需要的最新知识和能力素养,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总结,指导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此外,教师还要对校内人才培养对象——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从学习角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向毕业生调查所学知识技能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从而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性意见和建议。2.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采用学生职业能力双认证和教师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从学生学习业绩和教师教学成效两方面进行评价。因为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也要通过学生的质量体现出来,所以,学生的培养效果是主要的评价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可以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中的一项,但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必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作为重要的标准。因此,教师应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两个职业能力认证(即“1”个乡村旅游旅游从业资格认证和“1”个乡村旅游从业经验认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其中,乡村旅游从业经验认证要求独立学院与企事业开展管培生计划,学生进入合作单位,在规定的实习期间内,由校企双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工作业绩考核,并组织专业职业能力考试,按成绩划分职业晋升等级,等级越高,培养效果越好。把学生所获取的具有实践含金量的专业资格证书和从业经验认证按数量和等级量化,作为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价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落实。对于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综合评价。可以从学生取得业绩的高低、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也要适当分配比率,将之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因子。

第4篇: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本着查处从快、打击从重、管理从严的原则,运用必要的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重拳出击、严打严查、力求实效,对全乡范围内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违法占用林地的各类建设项目进行清理整顿,依法查处各类涉林违法犯罪,重点打击毁坏植被的开荒种地、开矿建厂、挖沙取土、堆放废弃物等违法占用林地行为,以及盗砍滥伐、盗挖野生树木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重点案件得到及时查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等行为得到及时打击,确保实现被破坏林地植被全面恢复。

通过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一批案件,打击处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教育警示广大林区群众,建设生态文明村,促进全乡生态文明建设。一是重点突出道路、江河、集乡绿化地带、水源点、林区等重点区域,有效打击整治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偷拉盗运、盗挖野生树木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现一例,坚决从严处理,打出声威,打出效果,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对查处的毁林案件、火灾案件,要加强管理,限期恢复植被,采取自然修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林地不流失;三是完善矿山、采沙、采石场管理,杜绝非法占林、毁林的现象发生;四是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和平安林区创建工作,引导、教育周边群众爱林护林,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乡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动员宣传准备阶段(时间安排:8月25日至8月31日)。各村(社区)要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搞好摸底排查,并将组织机构、工作方案和摸底调查情况汇总,报__乡政府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将此次整治行动宣传到组、到户,做到家喻户晓。摸底调查以村为单位,对有林地征占用手续的企业也要进行是否存在少批多占、批甲占乙等违法行为。摸底调查内容为各类破坏森林资源安全的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各村(社区)要拟定恢复植被的重点范围。

(二)打击整治阶段(时间安排:9月1日至11月30日)。各村(社区)要根据摸底排查情况,密切配合工作组,针对个例及典型案件,集中力量,快打快查,严肃认真查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偷拉盗运、盗挖野生树木和非法占用林地和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在本次专项行动中,对无任何手续的违法乱占林地违法犯罪行为及有关工程项目责任人应及时立案侦察,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并做好案后被破坏林地的植被恢复工作。

(三)总结提高阶段(时间安排:12月1日至12月31日)。乡林业工作站、各村(社区)要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全面总结,认真查找问题,查缺补漏,总结经验,建立保护森林资源的长效机制,并将总结材料报乡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针对总体要求、目标任务,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载体,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特别注重对《森林法》、《四川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及此次专项整治行动进行广泛宣传。及时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件,通过向社会公开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及取得的工作成果,对损失巨大、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例和查处阻力大、及时上报森林公安局,有效震慑犯罪分子。积极引导、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保护森林资源打击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

(二)调查摸底,强化监管。各村(社区)按属地管理原则,组织人员对历年开荒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明确对辖区内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偷拉盗运、盗挖野生树木下一步拟恢复植被的地区,要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心中有数。要强化村组责任,进一步加强管理。一旦出现森林资源管理新的违法现象和毁林开荒的村社、林管员、公益林管护人员要及时制止、处理,确保不出现新的增量。各村(社区)、组、林管员、公益林管护人员对出现的案件不闻、不问、不管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不出现新的案件发生。

(三)重拳出击,严查严打。以森林公安为主对违反森林保护法规,非法占用林地建窑、建坟、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种植农作物、堆放或者排放废弃物;其它非林业生产、建设,造成林地毁坏;对取得了征占用林地手续但存在少批多占、批甲占乙、未批先占等违法占用林地以及盗伐、滥伐林木;为营利性生产、作业,故意将生长中的树木折断、掩埋、致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的,一律按法律规定的上限标准实施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对已查处的典型案件,要打出声威、打出效果、从严从快查处,对乱砍滥伐、偷拉盗运等行为要处罚到位,绝不姑息。

(四)加强管理,恢复植被。对案件查处之后被毁坏的林地统一交由村民小组集体管理,由村(社区)负责督促并限期恢复植被。对火烧迹地一年内严禁开发、流转,使其自然修复,恢复植被。对林区边缘的荒山、荒地、历年来被非法蚕食侵吞的林地,各村(社区)要制定计划,按“砍一栽三”的规定来恢复植被,由乡林业工作站进行管理。

(五)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乡级相关部门必须全力配合本次整治行动,乡林业、国土、公安、纪委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各村(社区)要无条件配合,要广泛收集情报信息,及时上报__乡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

犯罪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要及时组织执法人员,联合相关部门实施打击。对破坏森林资源的企业或个人,林业部门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联合执法。 (六)加强督查,严格奖惩。对及时举报并有效制止非法侵占林地、毁坏林木行为的护林员和群众,经查实后,由乡政府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失职的相关干部和护林员,经查实后,坚决予以追究相关责任;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有案不报、瞒案不报、暗中保护的有关人员要严格追究责任。

五、组织领导

第5篇: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

一、关于村“两委”换届的前期准备工作

乡村两级党组织换届工作是今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为了高质量地抓好换届工作,我们在上级党委没有下发具体工作方案的前提下,就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具体分析、深入研究,结合我区实际,扎实做好了换届选举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层层动员,积极做了正面宣传工作。为了积极稳妥地搞好乡村两级党组织的换届工作,在年初的组织工作会议上对换届工作进行了提前部署,同时十分注重舆论宣传,通过**有线电视频道、**党员教育频道、**时讯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在全区上下营造了强烈的正确舆论氛围。二是深入调查,切实摸清了情况。摸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区委组织部组织专门力量通过下乡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换届工作前期调研工作,就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的时间摆布,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及换届工作中应重点把握的工作环节、工作难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党员的想法,明确了换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开展培训,为换届工作打下良好理论基础。组织乡镇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对乡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进行专项培训,把换届工作作为一个专题,对换届工作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注意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培训,使这些具体工作人员提高了对换届工作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对换届工作的一些具体要求。各乡镇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乡、村干部以学习《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认真开展了专题学习,切实使具体工作人员提前掌握、熟悉和精通了换届选举工作的有关规定和程序,牢牢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二、关于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

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各乡镇主动适应农牧业产业化的需要,不断改进党组织设置,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条上,富春木业、兴元奶牛合作社、太平地肉牛协会等建立了党支部,大力推行“支部+协会”模式,与时俱进地拓宽了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有效发挥了党组织的服务作用。二是不断加强村干部管理。去年我们借鉴外地做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市**区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实行集“选、育、管”相结合,现任、后备、离任于一体,责任、绩效、工资相挂钩的运行管理模式,通过太平地、当铺地、大夫营子三个乡镇试点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今年,我们准备在村两委换届之后,全面推行了这一管理办法,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完善村干部管理办法,深化村干部管理。三是进一步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工作。各乡镇普遍了实施村级财务“村有乡审集中办公”、村级财务公开等制度,妥善解决了财务“半”公开、“粗”公开甚至“假”公开等问题,切实增强了村级财务的公开度、透明度。如王府镇实行“三会一制”决策制度,对重大村务召开“两委”会、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进行表决,决策公示后接受群众的质询听证,切实增强了村务管理的透明度,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关于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各乡镇把加强党员教育、增强“双提”能力作为今年农村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形式,强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党员教育培训。各乡镇普遍采取了课堂教学与现场示范、理论培训与形象教育、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分层次地对农村党员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致富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春节刚过,大庙、哈拉道口、夏家店、初头朗等乡镇,就组织村支书、种养大户、村民代表等分别到区内外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做到了学习培训、开展党员教育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机结合。今年上半年,全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2期,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二是创新形式,强化党员管理。我们根据党员从业情况、文化程度、思想状况,进行分类管理,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农民无职党员“有事不便管,有劲使不上”的现状,在全区普遍开展了农民无职党员“因人设岗,以岗定责”活动,有效发挥了每个党员的特长,使不同层面的党员都能结合实际发挥作用。安庆镇小北道村针对群众反映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组织农民党员开展了“无职有岗,无位有责”活动,在农民党员中设置了八类岗位,并制度了目标责任制,为农民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目前全区共有6320名党员认领了责任岗,占农村党员的62.7%。三是完善机制,强化流动党员管理。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先进性难保持等问题,年初,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的管理。大部分乡镇还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制定了《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定期进行联系。城子乡结合流动党员的特点,采取打一个电话、发一封信、寄一本书、写一份思想汇报和建一套考评机制的措施,强化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考核,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春节期间,大夫营子乡娘娘庙村、城子乡瓦房村、夏家店乡水泉村组织流动党员做了外出打工经验介绍,畅谈外出务工的体会和感受,带回了外地的先进经验,带动了本村的劳务输出。

四、关于三大主题实践活动

以“三大载体”实化“三级联创”活动,是几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思路,三大主题实践活动找准了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节点,聚集了各方面力量,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今年,我们在深化这些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这些有效载体,进一步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凝聚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来。

(一)扎实深入地开展了“双提包扶工程”。从2004年开始,启动了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财政收入为目标,实行区级领导、区直部门和广大机关干部包乡(镇)、包村、包户、包企业(项目)及富裕村与贫困村结对子的“双提包扶工程”,这也是认真落实市委“干部大下乡”活动的具体举措。目前来看,经过两年的运行,“双提包扶工程”已经成为组织干部大下乡、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成为集经济、党建、扶贫工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今年根据乡镇机构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在总结以往包扶经验的基础上,整合了主体力量,调整了包扶对象,减少了包扶户数,并把区级“小康示范村”创建典型纳入包扶范围。在确定1768名机关干部包扶5304个农户的基础上,又确定了10个领导集团专项推进10个重大项目,16名处级领导帮扶16个重点建设项目,29名处级领导联系29个区级“小康示范村”创建典型,50个区直单位帮扶50个区级“小康示范村”,108名街道机关干部包扶216户城市低保户,61名领导干部包扶61个企业(项目),76个富裕村与76个贫困村结对帮扶,从而通过“双提包扶工程”,将过去包扶点、工作队等各种各样的小载体,统一纳入到这个大载体中,切实发挥了“工程”的整体效能。今年我们将工作重点由包户为主向包村、包企业(项目)和包户并重上转变,由包贫困村为主向包区级“小康示范村”和贫困村并重上转变,特别是在工业经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农牧业产业化上发挥作用。截止目前,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全力落实包扶措施,共为包扶对象打配机电井10眼,维修水利工程7处,整修公路3条,修建桥涵4座,引进致富项目30个,协调贷款60多万元(含企业),主动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1余万元,捐赠科技资料3000余册,组织劳务输出2000多人。总的看来,今年上半年的“双提包扶工程”重点突出,力度加大,工作系统,成效显著。

(二)进一步深化了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是市委组织部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前两年,我们重点从建设服务大厅、完善服务措施入手,全面加强了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今年,我们积极承接乡镇机构改革的初步成果,切实把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引向深入。在服务形式上,个乡镇根据乡镇布局调整后服务对象增加、所辖区域扩大的实际,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原有服务设施、服务机构的作用,弥补行政区划调整暂时给群众带来的不便,继续采取在乡镇设立服务厅,在村建立服务点,由站所联合组成便民服务队等形式,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完善服务网络。截止目前,全区14个乡镇政府政务大厅都重新投入使用,14个乡镇都建立了便民服务点和组建了便民服务队,切实灵活了服务方式,提高了服务效率。王府镇针对乡镇机构改革,镇政府办公地点设在红花沟,给原王府镇9个村的农民办事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便于服务党委、政府实行了村组分片联席会议制度,方便了群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服务重点上,各乡镇针对农民群众想致富没门路、想发展缺技术的实际,积极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办法,千方百计地拓宽致富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发挥服务型乡镇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的应有作用;大庙镇通过胡萝卜供求信息,引导农村种植胡萝卜,在去年1万多亩的基础上,今年该镇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在服务方法上,各乡镇注重典型示范,建立了自己的示范基地、养殖小区,发展了一大批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普遍依托草原兴发、蒙东家畜胚胎移植中心、万利丰鹅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市场运作模式,通过典型带动,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直接介入到农业产业化链条中。

(三)切实强化了“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到2005年末,为期三年的“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已经结束,今年我们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通过“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看,各乡镇详细制定了创建活动五年规划和年度方案,系统组织、安排了“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一是突出主题,把握方向。各乡镇、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的目标要求,牢牢把握生产发展这一关键,紧紧盯住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以培育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治理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以强化村级组织为保障,以树立道德新风尚为标志,细化了创建目标,明确了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了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二是整合力量,合力创建。区直相关部门积极发挥了协助作用,找准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从不同侧面抓好创建活动;各乡镇切实发挥了龙头作用,强化了工作责任,加大了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各村积极发挥了主体作用,结合各自实际,明确了工作着力点,切实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如酱坊地村、山咀村、焦家营村、碱洼子村、兴隆庄等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切实加大了设施农业建设,形成了本村的主导产业,拉动了农民增收。三是典型示范,梯次推进。我们自觉遵循事务发展不平衡规律,注重培植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创建典型,既要扩大了创建典型数量,又要提高了创建典型质量,还要培植了专项创建典型,形成创建典型数量和质量双递进。今年全区确定了50个区级创建典型,各乡镇在抓好区级典型的基础上,着力培植了新村规划、环境卫生、新能源利用等不同方面的创建典型。通过上级部门的扶持,使这些典型村的优势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下一步我们要实施动态管理,采取实地检查指导、召开拉练调度会等形式,对创建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切实加强指导,狠抓落实,进一步深化“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

五、关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一是夯实基础,加强远程教育软硬件建设。本着高配置高标准、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30多万元,购置了指标高、性能好的卫星数字接收机、高配置电脑、松下D615摄像机、数字录像机、拷贝机、切换机等设备,初步形成了卫星接收、非线性编辑、硬盘播出、流动字幕和采集制作五大硬件系统。与广电部门协同配合,超前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网络联接、技术培训等工作。从我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已经覆盖到全部乡镇、近90%的村和70%的农户的先决条件,通过节目下载、运用电视网络传送,形成了具有较高覆盖率和收视率、具有较强专一性和独立性的工作模式。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特点,不断充实和完善远程教育资源库,已储备各类实用技术专题片100多种,初步形成了“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的教育资源库。

第6篇: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层次低,同质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在特定的政策背景、特定历史时期,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典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以期在新型城镇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进行深入研究。

1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1.1 国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

在Elsevier-Science Direct 学术期刊上以“rural tourism”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2004至2013年十年间相关论文39篇,主要来自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两本杂志。对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发现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本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旅游者动机、偏好与满意度、乡村旅游产品以及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等方面,已形成了系统成熟的研究成果,总之,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广泛,在研究方法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深入。但关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由于无转型升级的提法,因此,仅有少数接近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详。

Kajanus M,Kangas J,Kurttilac M(2004)运用集中价值思考(value focused thinking)和A'WOT对芬兰和德国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传统和文化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Albacete-Sáez C,Fuentes-Fuentes M,Lloréns-Montes F(2007)认为质量是行业竞争的一个有力优势,为了能够给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议指导,为此开发了测量乡村旅游住宿服务质量的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这对以后乡村旅游的质量管理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laire Haven Tang, Eleri Jones (2012)以Adbenta公司开发的蒙茅斯郡的领袖项目为个案进行分析,并最终认为领导力在创造乡村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方面有重要作用。Zahed Ghaderi,Joan C.Henderson(2012)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在伊朗当地一个很受游人欢迎,并在政府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占据重要作用的村庄进行调查,发现当地居民认为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并最终认为社区参与是实现伊朗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Yasuo Ohe,Shinichi Kurihara(2013)认为日本本土资源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加强当地农产品品牌的经济效益和乡村旅游开发的互补关系。

总之,通过对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得出如下结论:(1)受欧美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因素的影响,国外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2)国外对于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方面的研究也属凤毛麟角,且凸显出“理论研究少,个案研究多”的特征;(3)一些专家的研究表明与其它形式的旅游相结合、综合协调发展是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进一步提升的主要路径;(4)个案研究普遍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强,因此,对乡村旅游品质提升的普遍指导性有限。

2 国内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内针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深入与完善。在知网学术期刊上以“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筛选,本文选取了2007至2013年6年间相关论文13篇,文章集中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

2.1 理论研究

近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吴必虎等(2007)从产品、营销和市场拓展三方面提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建议。胡敏(2009)指出转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将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升级。徐福英等(2010)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乌兰等(2010)从生态理念的视角出发探索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途径、目标以及对策。

2.2 实证研究

一些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进行了案例研究,黄震方(2011)深入研究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和香格里拉雨崩社区的权能建设,认为社区权能建设对推动旅游社区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作用。李月丽(2012)从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探寻了湖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可能路径。李玉新等(2012)以山东省寿光市、蓬莱市、长岛县为例,认为产业协同和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了乡村旅游转型的典型路径。陈艳秋(2012)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典型,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提出了从主题形象、市场细分、项目策划、旅游目的地营销、辅助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郑耀星等(2013)通过分析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并试图从开发经营理念、产业链、服务理念以及乡村旅游标准等方面着手,融人生态理念的元素,以期为福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刘战慧(2012)将韶关市作为一个研究点,结合韶关市的实际,从实施体验式开发、构建价值链增值、催生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归纳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安传艳(2013)认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可以通过培育特色、精品旅游目的地,政府引导和规范标准,培训从业人员,细分市场、加大营销力度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的产品、管理、服务、市场和功能的转型升级。刘孝蓉(2013)认为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既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并提出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通过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旅游确已进入瓶颈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方面的研究集中变现为:①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价值增值;②依托乡村旅游产业集聚,扩展产业多种功能;③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协同共赢;(3)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基本都是立足于产业发展的视角,由单一关注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转向关注乡村旅游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4)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的研究视角过于具体,宏观综合性研究较少。

3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3.1 国外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在Elsevier-Science Direct 学术期刊上以“rural tourism?urbanization”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供参考的论文较少。S. Burak,E. Dogˇan, C. Gaziogˇlu(2004)通过全面评估沿海地区城镇化和旅游的影响,并针对爱琴海和地中海沿海这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由于沿海含水层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岸线的多层建筑的密集建设,导致含水层盐渍化严重,农业用地减少,使得土耳其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环境保护不断恶化。

总之,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章研究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基本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期,且早已实现城镇化,城乡二元制问题并不突出。因此,城镇化背景下或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很少。但国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一方面乡村旅游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城市地区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文化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3.2 国内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3.2.1 国内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我国因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呈现为城乡二元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后,国内部分学者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进行一定研究。李坚(2007)在城乡统筹新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构想一文中,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结合,提出了民营经济为主,联合开发,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三种战略模式。曾天雄(2007)通过论述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刘树花(2008)对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相处推动发展。安慧、魏皓严(2008)对城乡统筹下成渝两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做了研究,对城乡统筹下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出了对策。其余专门针对城乡一体化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较少,对特定区域的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更少,同时在城乡一体化中取得诸多成果的地区,乡村旅游面临新的发展挑战,而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3.2.2 国内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最近几年有关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日益增多。孔德林,黄远水(2009)通过探讨城市化对城郊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要素的影响,揭示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从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景观生态隔离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分层次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郊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邱玉华、吴宜进(2012)从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文化维度影响,得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的三条途径:生态路径、文化路径和景观路径。罗红宝(2013)认为在中国进入休闲时代与新型城镇化浪潮继续推进的背景下,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能够有效实现乡村区域经济的突破发展、综合发展、绿色发展,必将成为中国广大乡村实现经济升级的重要模式。崔剑生,赵承华,王峰(2012)把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城镇化进程中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

第7篇: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

伊车嘎善村以中央《2019—202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州党委“1+3”重点工作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六次全委会议精神,以联系实际、继承创新,简便易行、务实管用为培训原则,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培训重点,有计划分层次高质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增强了党性修养、树牢了党员为人民服务理念、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伊车嘎善村争创全国文明村镇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伊车嘎善是锡伯语,译为“新的村庄”,全村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00亩,辖7个村民小组,1180户3212人。

共有清真寺1座、学校1所、村干部12人,社保专干1人,乡下沉干部3人,访惠聚工作队共6人。共有党员116人,其中男83人,女34人,汉族49人,锡伯族57人,达斡尔族4人,回族4人,哈萨克族2人。2019年入党积极分子4人,递交入党申请书24人,新发展预备党员5人,2020年计 划发展党员6人。共评选出星级党员标杆户14户,伊车嘎善村党支部为7星级党支部,2020年计划创建村容整洁星、服务群众星。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健全培训制度。一是伊车嘎善村以《2019—202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为指导,结合实际,制定《伊车嘎善村2019—202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伊车嘎善村党员教育培训方案》等,采取明确重点、分期实施、统筹推进的方式,系统推进党员培训取得实效;二是依托“一支部务中心”建设,建立以党建中心为重点,各中心相互配合互相协调的联系会议机制,形成党员培训工作合力;三是不断完善党员积分管理机制,将党员教育培训成果纳入积分管理,定期通报党员积分情况,通过奖优罚劣的方式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巩固党员教育培训成果。

(二)完善组织形式。一是坚持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以党员固定学习日、党课、主题党日、“国门党建”提质周等培训载体,采取集中学习、交流发言、座谈讨论等方式加强集中培训;通过发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教材,加强党员自学,通过定期交流心得检验自学成果;二是坚持“正反”激励相结合。积极发掘身边的先进典型,特别是疫情期间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宣传身边的先进,通过身边生动鲜活案例增强党性修养;通过组织观看反腐宣传片、警示教育案例、身边的反面典型等加强警示教育,筑牢党员思想的堤坝。三是坚持学用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形式,积极探索模拟式、互动式、观摩式、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同其他村交流观摩、组织参观霍尔果斯市先进成就、开展义务活动等方式开拓视野,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党建+合作社”模式在打造“金索伦”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伊车嘎善村扶贫就业工厂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员顾秀英在村务调解方面的优势,成立了伊车嘎善村家事矛盾调解室,做到学用相结合提升培训效果。截至目前,共调解矛盾纠纷4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三)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作用。一是完善设备建设。在市委的高度重视下,投入13万元,配备标准高投影仪、升降吊架、中控设备、调音台、音响等设备,建立伊车嘎善村远程教育平台,进一步完善党员培训方式,构建起更为便捷高效的网络学习阵地;二是完善各项制度。市党员教育中心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培训制度,由市党员教育中心每年对操作员进行2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由市党员教育中心联合乡党委对站点进行日查、月督、季考,督促远程教育平台正常运转;市党员教育中心联合乡党委,村级操作员对站点设备进行维护,确保运行正常。三是充分发挥作用。伊车嘎善村以霍尔果斯远程学习教育站点挂牌为契机,持续推进党员远程教育各项工作,根据自治区下发的集中学习计划组织党员参与远程培训。2020年以来,远程教育平台共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理论知识学习、先进典型宣讲等各类培训活动17场次,累计培训时间441分钟。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党支部抓党员教育培训多以集中培训为主,形式较为单一;

二是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党员干部常满足于“看了、听了、记了”,离入脑入心,指导实践仍有差距;

三是党员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各自独立,没有形成理论系统,理论成果运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8篇: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村镇规划作为一门规划类的专业方向课,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将具有典型性的村镇规划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村镇规划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地理学类、城镇规划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涉及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规划与开发的现实问题,是一门政策性、综合性、现实性较强的专业课。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贯彻农业土地流转政策,以达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发展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与此相对应,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村镇规划课程的开设日益增多,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开展也得以深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日益提升。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学等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创设一种特定的典型的教学案例或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在该案例或场景中自主分析、比较、决策和总结,最终实现对现实案例的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达到将典型案例与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规划类专业方向课,以农村各级居民点的方方面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村镇规划的任务、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与工作方法、规划内容与技术经济层面的分析等;了解村镇规划领域同城市化、城市发展等政策方面的紧密关系,学会利用村镇规划专业知识进行基本的实践,为后续规划类课程的开展奠定原理与实践的基础。

    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实践性均比较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城镇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蓝本,虽然在具体工作层面有条条块块的分工,但是在总体规划层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因此,村镇总体规划涵盖了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决定村镇在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发展方向。村镇规划课程的综合性也体现于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1.2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强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层面有很多,例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中心等;而就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而言,其涉及的学科又具有独特性,例如村镇用地布局、村镇道路规划、农宅院落布置、公用设施规划、旧村镇规划、古村镇改造、村镇环境保护与村镇旅游资源开发等。

1.3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村镇规划课程内容在理论性层面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其实践性强的层面。该课程与具体的村镇规划与建设行为紧密相连,理论层面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规划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上,选择典型性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实例,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夯实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课程理论内容要严格遵照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作为我国于2007年新颁布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规划设计的各项细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着重考虑对国家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但是,国家标准的内容作为一种行政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如果将具体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例和《镇规划标准》的条款相结合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对“国标”的掌握,又会对具体的案例有直观的体会。

2案例教学法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2. 1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在村镇规划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首先选取某地区的特定村镇,将该村镇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资料与图件;然后明确该区域规划的任务、内容、原则与基本方法,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统计年鉴等多种方法自主收集规划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己经具备的规划原理和相关方法来解决案例中的现实问题;最后,引出该区域已经通过或己经实施的具体村镇规划方案(含文本与相关图件),与学生自行得出的初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最终达到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运用水平得以升华的目的。

2. 2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是否得当是该方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1)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对比性。在规划类课程中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典型性村镇规划方案的选取上。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注重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特征的村镇规划方案和抽象概括、难于理解掌握的规划基本理论相结合。例如,选取典型性的南方村镇与北方村镇进行对比,选取沿海和内陆地区、平原和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等有代表性的、可进行对比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在习得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要素对规划、布局和建设产生的现实影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案例应具有时效性与新颖性。纵观某一城市或区域历年的规划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城市规划领域,时效性和新颖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很多村镇规划的理念与决策和时代特征以及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案例的选取应选择时效性强、能够反映近期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典型性案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镇规划政策敏感性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应侧重于现实科研项目。由于村镇规划领域发展迅速,相关教材等资源相对缺乏,而教材内容又略显滞后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侧重于将教师自身从事的相关在研项目,特别是本区域的项目,来弥补教学中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来促进日后的规划工作和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2. 3案例教学在村镇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在选取典型性的、优秀的村镇规划实例的基础上,教师可选用引导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例如,教师手中己有备好的某村镇规划的实例,包含文本和图集(选取自近年来全国村镇规划方案评比中的获奖项目),但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该实例并不提供给学生,而是将该村镇的基础情况通过图、文、表格、统计数据的形式出现,待学生了解该区域基本信息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穿插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和启发。经过约一节课的讨论后,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现实方案,与学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与讲评,总结优点,分析不足,达到使案例教学升华的目的。在充分对比讨论之后,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将文字部分的撰写和规划图的编绘工作完成,使整个案例教学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制定村镇规划方案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第9篇: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范文

总的看,几年来我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得比较好,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不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二是一些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混乱,财务管理存在不严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事,对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凭关系,凭感情,个人说了算。这些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有我们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有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有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不够的问题等等。

针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从提高农民生产水平的高度,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做为促进基层干部改进作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五项措施,突出“五个强化”,着力建立健全惩防并重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反腐保廉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抓典型示范,强化整体推进

在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我们注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我们把冯家镇柏家村和林家村做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认真总结这两个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经验,并在全县推广。这两个村实行了“六步走”的议事决策机制:第一步是村民提议,第二步是议事会议题,第三步是在议的基础上村两委会就村民提议的事项进行研究并提出初步方案,第四步是召开党员会讨论,形成初步的决策意见,第五步是把初步决策意见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的,形成决议,第六步是把村民代表会议形成的决议在村务公开栏中向全体村民公开,接受全村村民的监督,没有大的异议的正式形成决策,并组织实施。例如,柏家村不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决策,尊重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把力量放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20__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34.4万元,现金存款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林家村在决策中严格执行“六步走”,并且把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全体村民中。通过民主决策,村民们集思广益,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献计献策,4年来,全村化解不良债务达90余万元。

同时,我们还把五峰镇作为全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乡镇,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了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工作的引导和推动。我们成立了由分管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宣教室同志为成员的工作组织,深入到五峰镇进行调研、指导、检查。为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五峰镇也相应成立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工作的领导组织,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宣传、财政、经管等部门各司其职,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工作之中。

二是明确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目标及责任分工。五峰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村两委班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务公开、党员干部教育、民主管理等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解为15项,与村党支部书记、镇直部门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年终进行考核评定,与工资、奖金挂钩,并做为干部交流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是建立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五峰镇将建章立制工作做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结合实际,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党委集体议事制度、党员代表大会制度、支部工作制度、党员干部民主评议制度、“三公开”制度、村级资产资源管理制度等,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四是加大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经费的投入。为确保典型示范的正常开展,五峰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投入资金10余万元,制作政务公开板6块、村务公开板22块。政务公开从办事依据、办事标准、办事结果、办事程序等方面,能公开的都公开。村务公开将村级财务、计划生育指标、农村合作医疗、山林转制、“四荒地”发包、土地征用补偿等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以及有关涉农法律法规、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等全部公示上墙。

我们认真总结五峰镇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用来指导其他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到学 有样板,各具特色,全面推进了全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二、抓教育,强化廉洁从政意识

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充分发挥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扩展教育平台。我们把、《实施纲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全部纳入到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和党校学习培训计划之中,通过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妇女干部培训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县乡两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70余次,受教育人数达10余万人次。东六家子镇、西六家子乡、五峰镇等19个乡镇,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教育片展播及开展读廉政书、唱廉政歌、授廉政课活动等多种形式,推进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纪政纪条规,增强纪律观念。

二是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各乡镇多次组织本乡镇党员干部观看《牛玉儒》、《任长霞》等,邀请县先进人物宣讲团,宣讲范守文、郭永吉等人的先进事迹。冯家镇还树立林家村党支部书记田文义先进典型,总结了林家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经验,并在全镇各村推广。各乡镇还组织观看《梦断庄园》、《用金钱碓砌的坟墓》、《一起村干部集体违纪违法案件的思考》等电教片,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五峰镇把某村主任超指标采伐林木的案件做为反面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他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刘承福等先进人物做专题报告,到大四家子乡扎兰村学习郭永吉的先进事迹,强化了党员干部清正廉洁、求真务实、勤政为民意识。

三是以廉政文化“六进入”为契机,把廉政文化创作作为党风廉政教育的一个暂新载体。我们把五峰镇、东六家子镇、后新秋镇、大四家子乡作为全县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的示范乡镇。如五峰镇文化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邀请市、县评剧团,组织镇村文艺骨干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小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廉政文学作品创作。东六家子镇一方面以本镇红石村党支部书记王权、双坨子村党支部书记宋景荣、西南山村村委会主任徐成安等同志抓廉政文化建设的先进人物为典型,让他们介绍经验,交流做法,进行典型引路。另一方面以各村党支部为核心,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到村民开展的争创文明生态村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中,不断拓宽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领域,营造全社会尊廉崇廉的良好风尚。镇党委、镇政府还制作了廉政警示牌,在党政班子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的办公室桌上分别摆放,做到警钟长鸣。后新秋镇平顶山村还建起了廉政图书室,制作廉政教育图板,定期组织党员和村干部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大四家子乡还加大对小剧团的经费投入,小剧团自编自演,走村串户,为村民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抓制度,强化源头治理

在实际工作中,各乡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管钱、管人、管物。

一是工作例会制度。大部分乡镇都规定每个季度党委会要研究一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每月党委理论中心组专门学习一次党纪政纪条规。做到有笔记、有记录、有心得体会文章。

二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每年年初,各乡镇都与本乡镇所辖的各村和乡镇直部门层层签订形式任务不同、分工范围不同、责任内容不同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同时明确规定,农村各级班子及其每一位成员都是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根据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各级“一把手”负总责,每半年对责任状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年末进行全面考核,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责任制的行为严肃追究,并与村干部的工资直接挂钩。例如,五峰镇几年来,共查处责任追究案件14件,四堡子乡共查处责任追究案件5件,大德乡查处责任追究案件4件。

三是领导班子集体议事制度。各乡镇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基层领导班子集体议事规则,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和大额资金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后决定,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防止由“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在村集体土地承包、征地安置补偿、粮食直补、新农村建设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让群众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保证群众依法行使监督权。

四是村务公开制度。深化村务公开工作,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对于征地安置补偿、集体财务收支、集体资产处置、退耕还林等依法应当公开的事项和农民群众普遍关心、要求公开的事项,都按规定的程序及时、全面公开。全县每个村都选出3~5名村民代表组成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

五是健全完善了农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第一,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由乡镇经营管理站监督管理。第二,完善村级支出“一支笔”的规定,实行“3 1”签字支出模式,增强村级财务的公开透明度。第三,无特殊情况不允许村组干部或他人借用村级资金,更不允许将村级资金借给他人进行营利或非法活动。第四,取消村组招待费,凡涉及村组公务接待、招待支出,村级财务管理办公室一律不予核销。第五,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一般情况下,每季度至少公开一次,接受村民监督,1000元上以大宗支出项目及金额提供祥细说明。公开的内容和项目、金额要与原始事实相符。村级救济救灾收支和捐赠物资收支必须在一个月内向群众公开。第六,成立乡镇村级资产、资源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村集体资产处置、村集体资源流转、转制、出售实施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各村村集体资产处置、村集体资源流转、转制、出售时,事先要向乡镇村级资产、资源管理领导小组申报,并在其监督下,履行合法手续,并按程序开好村民代表大会,及时进行公开。

六是健全完善了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全县各村都加强了财务审计工作。第一,加强报账审计。村级每月财务收支原始票据在报账时必须经乡镇经管站专职审计人员审计,重点审核票据要素是否齐全,是否有经手人签字,是否有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审核签字,是否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审批签字。上述人员分别审核同意盖章后方可报账。第二,加强定期审计。乡镇经管站每月对村级的现金、存款进行一次清查审 核,每季度对固定资产、库存物资、产成品等进行一次清查盘点,年终对当年村级财务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审计面达到100。第三,加强抽查审计。县农业局、审计局每年都组织专门力量对村级财务进行抽查审计,抽查审计面不低于全县总村数的三分之一。第四,加强重点审计。对村干部离任、村会计交接及有案件的村实行重点审计。

七是行风评议和质询制度。各乡镇都明确了党员群众评议基层站所和村级班子的时间、内容、步骤和对评议结果的处理,大部分乡镇站所和村全部建立政务、村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提出质询和改进意见。近几年来,五峰镇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共提出意见和建议达50余条,彰武镇村民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达60余条,四合城乡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共提出意见和建议20余条。各站所和村按照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及时整改,有效地改善了服务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八是“三项谈话”制度。各乡镇都实行了镇纪委负责人同村两委班子和镇直部门负责人谈话制度、对新任职村两委班子和镇直部门负责人廉政谈话制度和诫勉谈话制度,对谈话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规范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行为。

四、抓监督,强化制约作用

全县各乡镇都采取落实“三权”的有效措施,真正使人民群众参与到集体事物的管理中来。一是落实民主参与权。凡是村级重大事项如财务收支、工程项目资金筹集、招投标方案、集体山林等资源出售和转制,以及广大群众认为必要的事项,在决策前通过不同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避免营私舞弊,暗箱操作等现象发生。二是落实民主决策权。进一步明确村民代表有权力和义务,以各种形式确立村级重大事务由村民集体决策的制度。三是落实民主管理权。例如:五峰镇制定出台了村级民主管理制度,重新制定修改了《村民自治章程》并提交镇人代会讨论通过后印发至各个农户,使村级各项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达到村规民约合法化、村务制度系统化、村务管理程序化。

五、抓案件查处,强化警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