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范文

高中健康教育制度精选(九篇)

高中健康教育制度

第1篇: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范文

关键词:乡镇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时对他们心理进行疏导,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乡镇寄宿学校,一般学生数量较多,学校管理手段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学习障碍。张丽锦发现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比非寄宿制学校的高出近20%[1],姜少凯发现寄宿制小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非寄宿制小学生[2]。马存芳等发现青海藏区2008位寄宿制学生有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3],张星晔发现乡镇寄宿制中学生在认识、意志、情感与人际关系上具有依赖、偏执与孤僻的心理[4]。对此,除了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之外,还必须摸清乡镇寄宿学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现实情况,引导乡村寄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了解乡镇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乡镇寄宿制中小学校教师。2.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豫南、豫北、豫中、豫东、豫西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632份,回收有效问卷578份。3.调查方法采用自编《乡镇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教师版)》。问卷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度、运行制度、心理咨询室建设、师资、课程开设、渗透教育和专业学习需求等七个方面。4.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调查发现,有65.33%的乡镇寄宿学校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31.27%一般重视,3.40%不重视。可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5]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6]等系列文件出台之后,半数以上寄宿学校虽已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整体看,还十分不够。

(三)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制度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一定的制度,形成一定的运行机制,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但调查发现,只有34.06%的寄宿学校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制度,这说明多数乡镇寄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未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

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场所,为学生与心理咨询教师的交流提供了安全、私密的空间,有助于教师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秘密,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发现,有87.62%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保障,部分寄宿制学校尚未建立咨询室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限的原因之一。

(四)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调查发现仅有33.13%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其余学校由兼职教师担任。这与《纲要》中强调学校要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的要求不符,反映出乡镇寄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置不充足。在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情况下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一句空话。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课程开设方面,乡镇寄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能够达到一周一节的占5.26%、两周一节的占47.99%、一月一次的占46.75%。在开设形式上,以主题班会、队会活动为主占61.92%,以课堂教学为主占58.2%,各类知识宣传占32.63%、社团活动占27.68%和其他占24.15%。在教材使用方面,选择国家或省优质教材的占35.6%,编制校本教材的占17.34%,选择其他的占47.0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调节内心矛盾起到关键的作用,但乡镇寄宿学校从教材选择到开设都与《纲要》的要求存在重大的差别,这既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情况

渗透式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就是在无形中对学生心理产生较为积极影响的活动[7]。心理健康教育兼具专业性和大众性,既需要专业教师的专业指导,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式教育。调查发现,只有28.48%的乡镇寄宿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会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66.25%的学校偶尔有,4.95%的学校不太注意,0.31%的学校没有。这说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方方面面。

(七)教师专业学习需求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需要有较好心理专业素养和较高专业技能的教师。调查发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对心理知识的需要程度是不一样的,有82.04%教师需要学生心理发展知识、70.28%需要心理辅导专业知识、60.99%需要学生危机干预知识、52.32%需要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知识、46.75%需要学科育人知识、42.11%需要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知识。心理健康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的需求的排序依次是:心理辅导专业能力75.85%;专业咨询技能,如认知行为、沙盘、心理剧、焦点解决等为68.11%;团体心理辅导能力55.42%;学生危机干预能力50.46%;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47.68%;活动组织能力40.87%;心理健康信息技术资源整合与应用能力39.32%;课例研习与评析能力30.03%和校本教研能力29.41%。这反映出从业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比较强烈。

三、对策与建议

乡镇寄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从调查情况看,乡镇寄宿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重视度不够,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行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还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还不完善等,有必要加强乡镇寄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是指管理体系和制度,如工作机构组建、工作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高效的管理体系能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开展,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管理系统,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不能单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挂靠于政教处等部门,而应建立独立的心理部门,负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计划与工作部署,处理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事宜,争取最大力度的健全管理体系。心理部门成立后,一方面可在课程安排、教材使用、设施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运行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工作开展,另一方面要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8]。在乡镇寄宿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体现在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还体现在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首先是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96·必要的教师数量不仅是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活动开展必备基础。由于乡镇寄宿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很多学校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这就导致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停滞不前。因此,乡镇寄宿学校需按照《纲要》的要求,配齐专职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专职专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落到实处。其次,还应当对全体教职员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提升其他教师的专业素养,定期组织开展针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以应对学生随时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形式和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多维度的、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单一形式很难达到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9]。在课程形式上,除常规每学期固定开设主题班会、队会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外,还要拓展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如心理剧展演、角色扮演、情境设计、团体辅导等,这样既可以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单纯化和形式化,又能解决心理健康课程课时少、难以保证教育效果的难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紧扣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中寻找题材,以学生日常关心的话题为出发点,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课程内容选择是否合理,关键在于要寻找学生的热点话题,并从热点出发去解决学生现实中的问题,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构建“三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第2篇: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范文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育; 发展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自我完善和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大学生在学习、情感、就业、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遇到越来越来的压力和冲击,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为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本身固有的基本理念之一。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随着这项工作日渐深入的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困惑也越来越突出。我们更有责任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方法。樊富珉等(1996)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育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两者相辅相成。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包括: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包括: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心理疾病防止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实施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开始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当代青年的心理素质,正日益突显为教育的主导理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与体制日趋完善。目前,我国所有高校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20余年发展,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途径体系和管理体制,这在近年教育部颁布的相关专题文件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目前主要依托三种途径:其一,高校相关专业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主要是各地师范院校中的心理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按计划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专门人才。其二,相关高等院校、各种学术团体、各种培训机构等开展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短期培训。最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等研究也日益增多,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可以看出,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绩显著。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改进的问题:

1.加强制度建设,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一次又一次地对学校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但是,全国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参差不齐,有些高校在师资配备和建设等严重缺乏。如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地区乃至各学校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此项工作应如何检查与评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资格评聘问题,如何落实专职人员的编制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同时,不少心理咨询中心的管理流于形式,较少在业务上进行深入指导和监督;不明确的隶属关系使其无法整合校内所有资源,未能保证具有专业资质与执业资格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尽快制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设与评估标准,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场地、人员、经费、设施配置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加强督查与评估,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同时,理顺咨询中心的组织管理,更好地整合校内相关资源,真正让中心发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作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考核范围,健全并严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各高校应致力于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宣传、管理、课程、培训、督导、校际交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有了很大成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重视,很多高校要求重点高校毕业的博士毕业生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专业教师,但是突出表现为师资数量仍然严重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各大高校虽然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和咨询教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均衡、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数量上看,虽然目前有些地区通过培训专兼职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但与国外的有些国家按学生人数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相比,还远远不够。同时,兼职教师队伍缺乏专业训练;专职教师也有少数人仍不具备职业资格,因须参与太多学生工作,多数无暇顾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本身应该出台相关文件,对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进行定位;建立并完善与师资培训相关的制度与措施,分层次、分目标加强现有师资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包括骨干教师和辅导员轮训,加大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力度;高校在咨询中心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与课题立项等方面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促进专兼职教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三,国家应统一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考核与认证标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的“学科地位”,师范院校要加紧培养有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

第3篇: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范文

社会动员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强调充分发挥社会各相关方面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动员与社会服务方式,引起了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合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于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以志愿者队伍为组织平台、以志愿者为活动骨干、大学生自主参与的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教育、兼顾社会的能力,对于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1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

1.1 同伴教育,健康教育效果好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由于和受教育对象有相似的年龄、经历、生活学习环境,在开展学生――学生同伴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在进行艾滋病、控烟、心理健康等重大问题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行为干预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

目前,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人数明显增加,大学生属于性活跃人群,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重点人群。在大学生中进行艾滋病以及安全性信念的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当大学生面临性方面问题的时候,主要是求助于同学和网络。因此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艾滋病同伴教育具有可及性好、心理顾虑少、虚假信息少的特点,能够对同伴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同伴教育可以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预防艾滋病工作中来,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

我国吸烟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由22.4岁降为19.7岁,正处于高校学习时期。由于成人吸烟多数由青少年时期开始,而青少年的吸烟又受到同伴的影响,在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形成中,健康态度比知识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同学和本人的吸烟态度对吸烟行为影响较大。因此与专业健康教育人员相比,大学生志愿者对同伴进行控烟教育时,不仅仅传播了控烟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时刻以身作则,以坚定的反烟态度来影响周围同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态度,进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行为。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高教体制、毕业生分配制度等改革,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研究表明,现阶段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志愿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喉舌、耳目、侦察兵,他们的存在和参与延伸了视野和扩大了监控范围,覆盖了工作中的盲点,他们身处学生第一线,有着敏锐的视觉,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学生,他们起到了宣传、感染、联系和纽带的作用,能够有效避免事态扩大和严重事件的发生。

1.2 宣传形式多样,时间地点自由,健康教育强度大 由于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兴趣特长,集思广益,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大学生志愿者可利用休息日、寒暑假等时间筹备开展大型的健康教育活动,也可以利用班会、自习、联谊座谈会等时间进行小范围的健康知识宣讲,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活过程,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

1.3 社会关注度高,健康教育辐射效应大大学生群体社会关注度高,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辐射周边人群,为社会公众树立典范。他们还可以将健康知识、理念传播给朋友、家庭成员、社区居民等,影响面广。

1.4 有利于从内部推动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目前,高校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高校不仅缺乏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而且对实施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也不够重视,和国家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组织、参与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健康教育氛围,呼吁高校领导、相关部门加强重视高校健康教育,切实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能够从体制内部刺激、推动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2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健康教育工作的类型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健康教育工作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也是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配合专业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开展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在人员、场地、设备等方面予以支持配合,并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宣传力度;另外,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优势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积极性,如在开展应急健康教育等工作时,在高校招募优秀志愿者,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后充实到健康教育队伍中去。这是一种即时性、被动的服务健康教育形式。第二,自主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如心理健康协会、预防艾滋病协会、你我青春健康协会、社团等,在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技术指导下,自发组织、实施健康教育活动。这是一种以志愿者为活动骨干、大学生自主参与的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持续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健康传播效果比较好。第三,是作为高校健康教育体系中的构成部分,服务于健康教育工作。这是高校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良好高校健康教育运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健康教育工作最成熟、最有效的方式。

3 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重视,积极开发利用不论是高校还是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应该加强重视、充分发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健康教育的热情和潜力,积极开发、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于健康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共同探索如何联合起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做法,尽快建立以志愿者队伍为组织平台、以志愿者为活动骨干、大学生自主参与的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另外,应对做出积极贡献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表彰鼓励,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其中。

3.2 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能力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规范开展的基础。在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专业部门、人员要定期进行督导和指导,引导正确的开展方向。

第4篇: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长效机制

0引言

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以及大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定要十分重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发展。以下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行简要探讨。

1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开始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高校领导和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效果仍然不足。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安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水准方面有待欠缺,这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第二,高校一般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为课程设置方式,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主要为一学期一次或者两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契合度并不高;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建立不够完善。虽然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但是会主动来进行心理问题咨询的大学生并不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就业压力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以及私人感情问题等等,这些压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变化,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该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策略

2.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首先要求高校能够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际问题出发,建立了多样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需要高校能够以多种形式如讲座、专题报告、课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该要专门整理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类别的书籍,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让学生在接受教师健康教育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如95后学生特点),然后结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了解,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2.2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学校能够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让大学生随时能够主动接受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实现心理调节。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位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同的,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各校应该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主动找咨询机构内部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安排了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了不少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内容,尊重学生的隐私,同时也能够一对一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需要教师重视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较为生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逐渐放松自我,在课堂结束后也能够自发向师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从而使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工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各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参考文献

[1] 佘少华,李姜南.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1):34-36.

[2] 赵君,王灿平,李真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70-172.

[3] 董炯华. 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83-85.

第5篇: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3-03

我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阶段进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平台建设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谁来做、从哪些途径去做、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应该更关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真正提升等问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日益变得必要和迫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及其服务水平的带有导向性和评价性的相关指标的规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事实证明,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因此也就难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标准的建立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领导与管理

服务标准:学校应有校级领导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具体组织与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现状与经验: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校长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水平。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由学校校长负责,有的由书记负责,大部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关于责任部门,有的由学校德育处或德育室具体负责,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成立了独立于德育处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关于具体的执行责任人,有的由德育主任兼任,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许多学校制定了学年、学期的工作计划,但计划的目标设定还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系统,措施不够具体有力。关于课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天津实验中学在初一和高一年级隔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在其他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年级负责实施,安排讲座、咨询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上,今后应注意扩大工作网络,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和社区的联系。应在年度或学期计划中,具体规定各项活动的内容与工作分工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至少应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参加部级培训或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状与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包括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落实职称评聘、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天津实验中学多年来重视心育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专职心理教师3名,其中1名为天津市特级心理教师。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阵地,面向全校开展咨询和开设专门课程;以所在年级为阵地,由年级组长负责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纳入年级组工作计划;每位班主任都是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级辅导站自觉接受上一级辅导工作站的指导,从而保证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社团,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证书。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应在专业化和全员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三、专门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以活动为主的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课程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分配和教材纲要;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合理、科学,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辅导活动有记录,书写科学规范。

现状与经验: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专门课程,但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机性和任意性,缺乏系统的教材大纲和活动设计。不少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在心理辅导室资源建设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咨询记录图表、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及咨询和工作环境布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有一个简易的房间。据天津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2%的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课程,74.1%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做到固定时间经常开放的学校占32.5%,无固定时间、有问题时预约开放的占56.6%,基本不开放、形同虚设的占10.8%。由此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亟待加强。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专业性较强,任务比较繁重,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基层学校协同攻关,开展相关试验,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

四、基本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与经验: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重视利用课堂及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条基本途径,甚至部分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建议: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是利用好基本途径的前提,今后应加大全员培训,包括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渗透,以学科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搞好学科内容渗透,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搞好各类活动渗透。

五、支持性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利用个别咨询、家访等途径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现状与经验: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只在教育内部开展,这是我们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发展均比较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开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服务标准:学校及教师应有科研意识,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承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一批课题报告、论文、著作及调研成果等发表或获奖。

现状与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处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工作的深化和推进需要科研的引领。如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均需要组织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尤其需要科研人员与基层学校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基层学校,尤其是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基层学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水平参次不齐,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尚不明显。

建议:应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科研,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覆盖,以此加强教育科研的力度;要注意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制度建设

服务标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现状与经验: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比较薄弱,开展得好的学校建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培训制度等,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类参与人员的职责。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心理辅导的课程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各级辅导人员包括校长、辅导主任、辅导组长、资料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在辅导工作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的界定。

第6篇: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范文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内分泌诊治的糖尿病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患者年龄在38-68岁之间,男性68例,女性60例,病程1-15年,所选患者依据1999年10月我国DM协会采纳的新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糖尿病,排除精神疾患不能沟通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即无时间限制,随意进行糖尿病相关教育;试验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具体为入院时充分评估患者及其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以患者为中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及护士长依据标准的护理计划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主要规定健康教育实践、健康教育内容及其相应的效果评价,每次健康教育后由施教护士和患者及其家属签名。

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主要内容包括:入院时,进行入院宣教介绍病室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开饭时间等,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表,讲解表中相关内容,对各项必须检查进行评估、交代注意事项;第二天,宣教糖尿病的相关疾病知识,注意有发生、发展、可能转归及目前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第3-4天,进行饮食宣教,糖尿病饮食的原则,饮食的计算域计划,教会其自己制定饮食计划表;第5-6天,进行药物知识宣教,告知药物的作用机制、正常用法、不良反应及处理;第7-8天,宣教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对皮肤、眼睛、口腔及眼睛的日常护理;第9-10天,宣教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介绍适宜的运动方式,运动量及频次,运动时的注意事项;第11-12天,宣教糖尿病并发症相关防治知识;出院前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监测血糖及尿糖,了解病情的控制情况。

2.2评估指标

入院时、出院前3天检测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并比较;自制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主要涉及健康教育过程、健康教育效果、护理人员的讲解能力及护理工作质量等方面,由专门护理人员对所选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4种,其中满意、较满意记为满意,计算健康教育满意度。

2.3数据处理

应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SPSS13.0软件进t检验

3结果

3.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差异不显著,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且试验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控制下降趋势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试验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比较

经过问卷调查,试验组满意36(56.2%)、较满意22(34.4%)、一般2(9.4%),满意度为90.6%;对照组满意满意16(25%)、较满意24(37.5%)、一般18(28.1%%)、不满意6(9.4%),满意度为62.5%,试验组健康教育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糖尿病是目前国内外均在关注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级别,其患病率逐年递增,患病年龄逐渐年轻化,是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疗为综合性治疗,主要包括降糖药物、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健康教育以及自我监测。其中健康教育被视为糖尿病治疗的关键。临床路径是医疗人员以图表形式依据标准护理计划、按照工作的顺序时间制定的护理计划,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涉及多学科合作[2]。

第7篇: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院系两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4日

随着近几年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和资金投入的增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了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也都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人手不足、精力所限、行政关系不畅等因素,院级层面有力开展,系部根基环节却相对薄弱,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成效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局面。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问题

(一)工作面广、内容杂、人员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笔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危机排查预警干预工作、团体辅导工作、心理拓展工作、心理社团管理指导工作、心理培训工作、大型心理活动组织实施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等,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配备绝大多数是1~2名,配备比在1∶3000、1∶5000或更高。如此庞杂的工作,这样稀少的人员,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顾此失彼,本该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性教育,而被迫蜷缩在问题性教育中。

(二)管理关系未确立,权责利不明确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运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需要院系两级的积极配合,院心理健康工作的计划与目标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系(部)。然而,由于院系两级没有建立相应的隶属关系和联动机制,致使院系两级管理工作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工作效率低下。以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为例,理论上,“周汇报月排查、紧急情况及时汇报制度”能有效地预防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班级心理委员的隶属关系弱,奖惩措施影响小,使心理委员对相应制度也不当回事,从而影响了工作实效性的发挥。比如,此项制度要求心理委员每周召开一次寝室长碰头会并到心理健康部签报本周班级心理动态,每月做一次班级心理危机排查并将结果上报。但调查显示,到心理健康部签到者不足90%,且签到者90%是流于形式,这样测算实际有效率不足10%。

(三)系(部)间学生心理特点差异性无法体现,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弱。不同系(部)因专业的差异,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和电力工程系为例,虽然两者都是工科类专业,但因就业方向不同,是否是学院的“拳头”专业不同,招生就业状况不同,导致两个系(部)的就业心理就不同,这样在就业心理辅导上就必须分开。但目前,高职院校在院级层面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相对有力,而系(部)环节薄弱,这样就导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只强调共性,而忽略系(部)的差异性,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减弱。

二、构建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策略

(一)重心下移、界定权限、明晰职责,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活”起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根源在系部,而要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界明院系两级的权限和职责。首先,在系(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心理健康成长辅导室,建立机构,明晰责任人。然后,明确院系两级工作职责。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具体为负责规划和组织实施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制定并对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考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组织、安排各系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指导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并对系(部)上报的重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回访和跟踪辅导;负责安排、实施重点关注学生个别和团体咨询与辅导工作;负责指导院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指导开展各种校园心理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计划,对系(部)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与专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面向全院学生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为需要危机干预的学生及父母提供家庭心理指导;结合工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为学院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上级心理健康部门安排、布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系(部)心理成长辅导室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负责本系(部)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规定,大力支持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具体为全面负责本系(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制定心理成长辅导室各项规划、制度;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形成系(部)、班级、寝室三级纵向预防体系;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严格实施《周汇报、月排查制度》和《寝室长会议制度》,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的心理危机排查;组织、实施本系(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做好回访、辅导和上报工作;组建系(部)心理健康协会,建立系(部)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每半年至少指导其开展两次心理班会;系(部)心理健康协会服从院心理健康协会的领导;负责安排、实施本系(部)学生成长辅导和咨询工作,并有详细的辅导记录;对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学生,适时转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做好学生后续帮扶工作,对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第一时间报告中心,通知家长,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学生问题研讨会,并有详细记录;建立完善的针对本系(部)朋辈干部、辅导员(心协成员、心理委员、寝室联络员等)的评估制度和奖惩制度;做好本系(部)的朋辈干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点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制作本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重心下移,权限和职责的明晰和界定,使院系两级管理关系清晰,工作针对性强,能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整盘棋活起来。

(二)完善制度、加强考核、积极引导,使辅导员、心理委员“动”起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广、内容庞杂,仅依靠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系(部)成长辅导室的专职教师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通过制度的规约,考核的激励和引导,使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动”起来,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现。辅导员与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关系密切,更容易了解学生情况,发现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情况能进行长期细致的心理疏通与辅导,能在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还能与任课老师、家长联手协作。心理委员作为班级的一分子,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同学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发现,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另外,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心理委员去付诸实施。考核过程中,让辅导员对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情况负全责,并根据心理委员的工作情况给予记分奖惩(记分与评优、评先、待遇相挂钩)。由于辅导员对学生有很多奖惩权,在学生中的权威比较强,这样的考核既没有太多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量,又能使院心理健康中心安排的工作很容易实现。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动起来”(心理委员每班1~2名)以后,就可以有效破解心理健康工作内容庞杂、人手少的难题,这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成效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范文

Wang Xiaokang

(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摘要: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机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队伍建设、自我调节、预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对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对策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six aspects, and analyzes the methods to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six aspects, including institutions, the popular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team building, self-regulation, prevention and campus culture.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81-02

0引言

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建立、稳定了一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若不能正确地认识并及时有效地予以解决,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影响高校总体教育目标的达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1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1.1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某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其他的思想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形式化趋向。这就导致这些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1.2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心理咨询和治疗,缺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措施;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知的偏差,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出现问题后的补救,轻预防教育工作;还有极少数高校没有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是局限于举办一些讲座或几次现场咨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简单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全面的了解,忽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普遍防治和引导。

1.3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它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但与面临的需求和任务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而有些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主要是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教师和高校医务人员等组成,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状况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1.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事后性议论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理论性研究少,经验性研究多;发展性研究少,障碍性研究多。这些也都必然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1.5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意识还不到位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但缺乏专业资质;一些高校建立了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预警机制,但对专兼职教师和学生骨干缺乏专业方面的培训,有些心理辅导员作为职业心理咨询师意识淡薄,缺乏育人育心的职业道德等。同时,有些高校尚未做到在全校教职员工中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预防的知识,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意识,这些都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防控,与高等学校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需要不相吻合,脱离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

1.6 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要整合课内与课外、教学与活动、家庭、社会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时数及教材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漠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家长不能正确对待,故意隐瞒病史,甚至干预治疗,影响了对学生的及时治疗。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只有学校领导真正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了,这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建设,应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要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结构;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不断加大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投入,以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2.2 普及心理学知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通过普及心理学知识,纠正传统文化中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偏差,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以平常心态看待心理咨询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这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要把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科学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要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同时,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类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会。如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与角色转变教育、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等方面教育。并可运用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多种手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编辑一些专用的小册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心理调节,学会自我完善,逐步培养健康心理。

2.3 努力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水平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很大,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依靠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主要通过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辅导员能够基本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与从事心理咨询实践的能力,提高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2.4 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提高心理咨询专业化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着力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完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化水平。要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并采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2.5 加强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 要着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防,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纵向预警体系;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通过普查与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给予重点关注,根据危机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

2.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其中,校风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通过以育人为宗旨,以校风、学风为核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大学生辩论赛、树先进典型、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情趣和健康愉快的心态。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搞好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全社会关心、关注和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的营造,拓宽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创设一种良性互动的环境,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迎接国际国内变革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郭名询主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22-25.

[2]张培玉.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80-81.

第9篇: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与德育关系密不可分

与德育关系密不可分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极为明显的特点之一。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的反思[1],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中国大陆,开展探索性工作的大多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在起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是出现在德育的相关文件中,如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后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文件也是由教育部负责大学生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部门制定的,如2001年制定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是由教育部社政司颁发的。不仅如此,在这些相关文件中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作了明确表述,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3]、要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4]。因此,我国大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观念、还是操作,乃至管理,都和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以从自发呼吁到官方主导为发展脉络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从少数工作人员的自发开展起步的,当时上至国家及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至高校的领导层对此项工作都没有明确要求,纯粹是少数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和责任心完全自发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以心理咨询为主)。随着自发工作的推进,发起教师在校内奔走呼吁,希望校领导更加重视此项工作,慢慢地这项工作先是引起一部分高校领导的重视,后来演变成少部分高校的自发行为,直至最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意识到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以200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文件的下发为标志,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式进入自觉规范的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从自发呼吁到官方主导为发展脉络的。

(三)柔性政策特点较为明显

截止到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制定出台了不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这些文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柔性建议多,刚性要求少,这在文件的名称上也有所表现,比如多以《***意见》为文件名称范式。此外没有出台与文件相关的配套政策,因此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缺乏明确、具体而有效的落实措施。而且由于没有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考评体系和考评制度,对没有执行文件规定的高校也没有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也进一步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程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走向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

如前所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柔性政策特点明显,更多的是指导性的,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受制于分管领导对该专业的理解、学校的行政经费、人员编制及办公空间的限制。鉴于此,教育部办公厅于今年2月份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工作条件等七个方面的建设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在5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材要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的制定,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规范建设阶段,从此,此项工作就具有了全国性的操作指南和依据。

(二)培训规范化程度加强,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

在第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府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但并没有提及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课时等具体内容。关于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方面,该文件提出要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而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则明确提出建立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开展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此外对培训内容等等也做了明确要求,即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文件规定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于2005年1月颁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进行培训,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并且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专职人员的专业化,提出要“配备专职专业人员”。而对培训学时的要求则见诸于今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要求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此外该文件也对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任职资格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直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照此发展趋势,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将更加规范化,队伍也更加专业化。

(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化程度加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举措部分“构建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础”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已经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举措之一,这表明我国政府已经站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站在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未来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这必将会使政府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政府、社会(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各界包括医学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结果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将会更加整合化,比如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怎样跟学校建立连接。再比如,媒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为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只顾抢“眼球”新闻,不顾学生“心灵”成长。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机构、社会心理服务的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和制度进行协调,共同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