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即教育范文

生活即教育精选(九篇)

生活即教育

第1篇:生活即教育范文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它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这是我们对它最为一般的理解。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教师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谋生手段,有人把它看做一种职业,也有人把它作为事业。把它作为一种生活,又是别样的一种看法。 一般认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生活与生命同义,也可以说,生活的意义就在生命的不断追求当中。只不过,生命的价值,通过生活来体现而已。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将其视之为生活,就意味着必须围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地进行奋斗,这是一种把目标指向学生的未来,指向具有创新品格和实践精神的人的未来的生活。 “教育即生活”意味着追求。把教育教学当做一种追求,对于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来说,也就意味着把“想”和“做”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人“做”得多,“想”得少。比如,对于教初三、高三的老师来说,一些老师,往往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忙考试,忙改卷,忙讲评试卷,忙打听高考、中考信息。仅仅看到别人在这么或那么做,自己也就跟着做,自己心中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自己累不说,也累了学生。 所谓的“想”,就是思考,就是思考如何改进,如何做得更好,怎样才能提高效率。还是以高考、中考前的复习应考为例,如果我们看到一张试卷,自己先做做,先思考一下,恐怕就能够减少学生许多无效劳动,复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教育即生活”更意味着创新。追求如果没有创新,也可能仍然走不出新天地,开创不了新局面。生活也就是这样,如果几十年如一日,没有改进,没有提高,甚至没有变化,它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 新课程对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教育即生活”还意味着多样性。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并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一种调子,一种色彩,是多元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自己生活的一种样式,也就应是多元的。 教育即生活。

第2篇:生活即教育范文

关键词:语文知识; 生活中运会

中图分类法: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99-001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深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会用到语文知识,平时无论读书、看报、聊天,还是看电视、逛街,都会特别关注与语文有关的知识,并及时总结,把积累到的知识运用于教学之中。

一、广告中的语文知识

现代社会,广告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已不单单是商品促销的手段,还起到了美化生活和教育人们的作用,给人以启迪。

1.陶冶情操的优美语言

有的广告词语言优美,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光彩来自你的风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等等,这些优美的广告语言,深入人心,让人难忘,不仅是因为广告做得好,更主要是让人心灵的优美感觉得到升华。这种用优美语言做出的广告,能更好地打动大家。

2.丰富多彩的文学修辞

有的广告词运用了语文中的修辞手法,看后能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写作知识和语文修辞方法,很受学生的喜欢。“特步--非一般的感觉”,利用了“非”和“飞”的谐音,构成一语双关,不但表达出广告的意思,又表达出了“飞”的感觉,利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广告的绝妙效果由此得以体现。

有的广告词仿拟原有的大家熟悉的内容,构成新的词语或句子,给人以活泼鲜明的感觉,并产生强烈的诙谐感觉。比如东风汽车的广告:“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则广告仿拟成语,通过仿拟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宣传了东风的汽车产品的同时,还表达了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广告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是比较常见的,在广告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多。有个儿童护肤品广告词是这样的:“纯洁、柔和、全心呵护,恰似妈妈的温柔。”用“妈妈的温柔”做喻体,生动地道出了商品的特点,给人以温柔的感觉。“给你的电脑一颗奔腾的‘芯’”等广告语充分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起到了化平淡为神奇的作用,给人留下了绚丽的想象空间。简洁的广告语言能够让人体会到语言的精妙,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情。

但是,生活中的“知识”也是真伪互现、粗精并存的,应该提高辨别真伪知识的能力,尤其是一些“伪知识”也被运用到生活之中,给青少年学习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广告最令人厌恶和让人批判的,莫过于广告中的错别字和牵强附会的谐音现象,更有人形象地称它们为“文学垃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充分地运用了这些“垃圾”,将它们变成了练习题,让学生们纠错,很受喜欢。此外,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就是要求他们找出生活中的错别字。路边街边的许多错别字,都被学生们找到并进行了纠正。这样的作业方式,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短信中的语文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交流,手机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目前手机的功能已发展得越来越强大,除了能够打电话、发短信以外,还可以上网浏览网页、收发邮件、娱乐等等。目前手机短信,已成了一种较为简单、快捷的信息传达手段之一。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短信交流信息、表达祝福,还可以通过短信揭露丑恶社会现象,批判不和谐社会现象和行为。

1.短信中的排比句,能让信息内容温婉和谐、生动有趣

有这样一条信息:10月10日是个十全十美的好日子,送你:10天内幸福不离手,10天里友谊最持久,10天内恋爱不分手,10天内快乐无忧愁。看完信息,感觉心里暖暖的。信息中的排比运用,让人感觉到了和谐的美,不仅表达了美好的祝愿,更彰显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2.比喻也是短信息中常见的写作方式

有的信息运用比喻手法,让人读来情真意切。“我把心意折成美丽的蝴蝶,今夜就停落在你的枕边,当明天的黎明你醒来的那一瞬间,他将平安、快乐和幸福都留在你今后的每一天!”把心意比作美丽的蝴蝶,顿时赋予了信息灵动的感觉和对生命的渴望,让原来美丽的心情更加富有生气。

3.有的信息利用拟人的手法,生动诙谐,趣味横生

有这样一条信息:“忙吗?只想用不打扰你的方式告诉你:我在想你。希望你看到信息后,嘴巴是上翘的,尾巴是摇摇的,再哼哼两声。让别的小猪知道你是你们圈里最幸福的。”虽然把接收者比喻成小猪,但是那种充满关怀的温暖感觉却能瞬间涌上心头,给人以动情的冲动,而且读来感觉十分诙谐有趣,不免让人哈哈一笑。开心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语文知识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有的短信用了谐音、对比、一语双关等等语文知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它们有的表达深刻含蓄,有的富含批判意味,都能深入人心,读来回味无穷,难以忘怀,正是因为它们都和语文知识息息相关,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情感美、欣赏到了语言美,体会到了创造美。

第3篇:生活即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

寒假中,翻阅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当我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近几年,“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开设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去年,我搞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参加了市里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比赛,在整个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今天又读了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觉得“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开设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学科在内容的选择上无硬性的规定,主张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学习型遥控器 论文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第4篇:生活即教育范文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综合实践的教研员也经常要求我们一线的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完全可以抛弃这个枷锁.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总之要调动一切机制,服务于教学.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第5篇:生活即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教育 教学运用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课标》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它体现课改精神,是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践行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语文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我结合小学四年级语文,谈谈如何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实践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生活具有教育作用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选择与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例如我在教授《人类的“老师”》一文时,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思考“为什么动物是人类的老师”、“人们除了课文中所提到的外,还向自然界学习到了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人类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学生初步明白了“仿生学”的含义,同时紧抓了“潜在课程”,渗透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学生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真正领会“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始终坚持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考察,他一直坚持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经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比如我在教授《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抱过你们的妈妈吗?”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不是为了学课文而学习,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爱慕情绪。

上好一堂“感恩母亲”主题班会,通过母爱放送(展示)――回报母爱(倾诉)――母爱内涵(探讨)三个环节,针对“母爱放送”环节,通过摄影组播放抢拍的有关母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电影、电视收集组的代表上台展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感人镜头,图片收集组的代表展示几幅有关人类和动物的母爱图片,讲故事组讲述几个有关母爱的动人故事,采访组将采访到的真实的故事用小品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的四个形式,体会母爱的真谛,绘画组给母亲献上自己创作的画。

针对“回报母爱”环节,诗歌收集组为母亲献诗(《游子吟》、《妈妈的爱好》),唱歌组为母亲献歌(《妈妈的吻》),诗歌组播放一段Flas形式的诗歌朗诵等,倾诉对母亲深深的爱恋。

针对“母爱内涵”环节,围绕“狐狸的母亲在自己孩子长大以后把它们赶出巢穴,强迫它们独立生活这种做法对不对?你们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这一辩题展开辩论,体会母爱的内涵。母爱是为孩子无私的付出、母爱是给孩子成长的磨炼、母爱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开辟学生学习语文的新空间和新视觉,开启学生真切体验亲情的心扉。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和“爱”的内涵,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教育,教育与生活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意义,发挥教育的力量。同时,在教育中找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把教育推广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比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苏教版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并且密切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做有道德的人。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的世界,是用眼睛所观察到的,用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我们要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生活赋予了语文教学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使语文课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把理论知识生活化,才能在语文课这个有限的时空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才能完成“教书育人”这个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史.

[2]生活即教育――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6篇:生活即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16-02

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基础。那么,如何让思品课真正生活化呢?本人从“课堂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创造活动,注重课外实践的感悟升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上回归生活

1.创设情境,知理导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思品课教学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它比单纯的语言讲授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爱护集体的荣誉”内容时,笔者在课堂上预先设置好这样一个场面:几支粉笔和一块板刷掉在了地上;一把椅子倒在地上;窗户开着,钩子却没有钩上。上课时,笔者先采用拟人化的故事,讲述为什么要爱护学校公物的道理,又以拍手歌的形式告诉学生爱护公物的行为要求。最后,笔者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去爱护学校的财物。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教室,看看有没有爱护公物的事需要做呢?”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个个都认真仔细地观察。没过多久,就有几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笔者请他们依次找出需要做的爱护公物的事。学生有的捡起了粉笔、板刷,有的扶起了椅子,有的把窗户的钩子钩上……笔者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做呀?”学生有的答:“钩子不钩上就会使窗玻璃容易打碎。”有的答:“椅子倒在地上会被人踩坏。”……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灵活创设生活情境,既加深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要求,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

2.由静到动,体验情感。教材是静态的,而现实生活是动态的,要把教材上“静”的教学内容变成“动”的学习内容,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条件,进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被充分激发出来。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我的家》,这篇课文由两个主题活动构成:“我的家”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在主题二第2课时还安排了“我爱做家务劳动”这一内容。教材中只有几幅学生做家务劳动的图片,是静态的,而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观察,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辛苦。怎么样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并产生做家务劳动的愿望与行动呢?笔者补充了一组录像,播放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急急忙忙买菜、烧饭、扫地、洗衣服等情节。学生观看之后,联系生活实际,在脑海中回想起日常生活的片段,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从父母的满头大汗中受到震撼,体验到了父母操持家务的辛苦,萌发了“我也是家庭一员,要多做家务劳动”的愿望。这一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的补充内容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巧用事件,升华教育。有时候,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课堂上的一些“意外”事件,往往能使之变为课堂生成资源,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大家庭》这一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争先恐后地诉说着自己对“大家庭”的喜欢:“我喜欢前面的大黑板,老师在上面写,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我喜欢班里的小朋友,下课了可以一起玩,可开心了”……突然有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笔者以为他要回答问题,于是叫了他。“老师,刘远(化名)流鼻血了……”这位学生着急地说道。笔者一听愣了一下,定神一看,真的有一位学生在流鼻血。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笔者忽然想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班集体是我们的大家庭”,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正好可以借助这一突发事件来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想到这,笔者及时肯定并表扬了这位学生对同学的关心,并快步走到这位流鼻血的学生身边,扶住他,请他抬起头,防止鼻血再流下来,然后焦急地问全班学生:“孩子们,刘远同学流鼻血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他同学看见老师的关切之情流露,也都焦急地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并且很快达成共识:“请刘远的好朋友蒙小超(化名)扶着他到医务室去。”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使全班学生和流鼻血的学生之间产生一种爱的情感的碰撞,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真的把每一个同学都放在心上,从而使学生间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暖感受油然而生,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大家庭”带来的温暖,体验到在教室中的学习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通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去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反之,如果笔者简单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即刻带这位学生到医务室去而让其他学生留在教室自习,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更别说触及学生的心灵了,这样的教育无疑是苍白无力的。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而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活动成了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品德与生活课属于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话题和图例都是在儿童的日常生活范围内,其活动方式极为丰富,而且涉及面广。这些活动的设计启示着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地研读教材,根据本班的实际,很好地利用这些活动。

1.从学生生活中发现活动题材。新课改理念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作为教师,应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正确把握,并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及思想动态,发现、提炼活动的题材。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关于交通安全知识只安排了《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一课,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涵盖面较广,不仅要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小常识,而且要学生懂得不遵守交通规则会给自己、家人带来的伤害,还把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放在最后。为了让一年级的孩子对这些模糊不清的交通标志认识得更加清晰,在课堂上笔者打破现有的教材体系,把笔者用相机拍摄的交通标志一一贴在黑板上,开展了“请让我来告诉你”活动。通过运用拟人化的语言描述标志的含义,学生兴致盎然地了解了各交通标志的含义,教学效果良好。

2.创造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事件、情境,以唤起、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学《我爱做家务劳动》一课时,笔者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唱一唱(唱《好妈妈》)、看一看(看父母做家务的录像)、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一学(学小老师做家务的好方法)、比一比(谁的小手最能干)等一系列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做家务的辛苦,激发了“我要做家务”的愿望,逐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生活经验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情感得到丰富、细腻和纯化。

3.把活动做细。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更不是作为课堂景观来点缀教学过程的。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应把每个活动潜在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注重过程、反馈,通过教师的引领,使活动做细,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就如笔者前面举的学生流鼻血这一事例,如果笔者只顾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走下去,而不善于捕捉这个新的生长点的话,教学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经营活动,用活动的真实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三、注重课外实践,在生活中感悟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节课两节课能够完成的。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课程标准在“知行统一”原则里,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思品课要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拓展,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笔者认为这种拓展主要在课前与课后进行。

1.课前开展实践活动,充实课堂教学。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课前大量的准备必不可少。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前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较轻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如教学“变化中的社区”这一内容时,课前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变化。学生有的请爷爷、奶奶讲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用笔画下了美丽富饶的家乡,有的写出了内容丰富的作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还进一步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2.课后开展实践活动,深化课堂教学。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上升的过程,单靠某一课的教学就想达到目的,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教材中留存有大量的实践空白,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如学了“我爱做家务劳动”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回家坚持做家务劳动,并让家长在家务劳动卡上做出评价,一段时间后在班中开展“我是能干的小主人”评比活动。这些课后活动很好地把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是“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最好实践。

第7篇:生活即教育范文

一、主要收获

不忘初心,是全体党员的党性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承诺。我们要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我的初心就是”坚守安全底线,践行改造宗旨“,统筹推动五大改造,把罪犯教育改造成守法公民。回顾这半年的工作,我能做到爱岗敬业、忠诚履职、遵纪守法、率先垂范、对党忠诚,尽心尽力地工作。能够认真学习党史、党的文件和精神,阅读党刊等杂志文章,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协助监区领导工作,认真做好纪检派驻员各项工作。

二、 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理论学习方面:一是党性锤炼不够过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能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与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态度坚决,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还不是很强。二是理论学习不够自觉主动,没有从“要我学”的层面上升到“我要学”的境界,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感兴趣的学得多,不感兴趣的学得少,与工作有关业务知识学得多,关联性不大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的少,特别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钻研不够,把握不深。

(二)工作担当作为方面:一是抓工作的韧劲不足,由于日常事务多,工作任务重,有时存在浮躁急躁现象,缺乏“钉钉子”精神和“滴水穿石”的韧劲,二是引难而上的劲头不足,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

(三)遵规守纪方面:作为监区纪检员,一是廉政教育提醒还有待于加强,对廉政纪律讲得多,抓得少,在监督干警执法发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二是个人遵规守纪意识有待加强,能够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规矩办事,八小时以内自我约束严格,但八小时以外自我要求还存在不严谨的现象。

(四)组织生活方面:虽能够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个别时候还存在以工作忙为由,偶尔存在应付的思想,二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直接,在展开批评时,对其他同志存在的问题没有毫无保留的全面提出,大多情况只是点到为止,很少帮助进行深层次剖析,在开展自我批评时。有时还遮遮掩掩,不能够经常做到敞开心肺,开诚布公,三是谈心谈话不够深入,班的成员之间沟通交流多,与一般干警交流少,而且大多是就事论事,讲工作,讲成绩多。谈缺点谈问题少,在深挖思想根源真正触及灵魂深处上做的还不够,“拉袖扯耳”也不够直接直白,在频度和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整改措施

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我将对照党员标准,认真抓好问题的整改,努力做到:

一是坚持以学为先,筑劳思想根基。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特别是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原原本本学、系统深入学、结合实际学、带着问题学、挤出时间学,真正做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最终把学习教育成果体现在推动各项工作、促进全区高质量发展上。制定学习计划,要充分利用晚上、 周末时间进行学习,确保学习工作两不误,积极参加“三会一课”,与普通党员一起学习讨论、一起查摆问题、一起接受教育。

二是践行“两个维护”,锤炼政治品格。我将坚定不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政策,特别是要抓好党的政治建设,切实增强“四个自 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维护以习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自觉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讲政治、讲规矩,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的境界情怀,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 始终与党中央和省、市、区各级党委保持一个声音、一个步调,自觉地把思想统起来、把工作落实下去,将个人融入集体、融入组织,不出现任何杂音、任何噪音。

第8篇:生活即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陶行知教学思想;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43-01

引言: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本完整的融合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从当代的新课程改革教育形式看,运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和促进小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本中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该如何解读呢?下面简单做几点探讨。

1.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观点,对此我们要在深刻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解读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本。

1.1 生活即教育。"生活及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陶行知大力推行"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矛盾处处有摩擦处处有难题,这些矛盾、摩擦和难题就是要进行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解决的问题。教育与生活二者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1.1 教育来自生活,并依赖于生活而存在。教育可以改变生活,而生活也会在无形之中改变教育,改变教育的方法,改变教育的方向。生活的方向决定了教育的方向。

1.1.2教育对生活有推动作用,类似于科技改变生活,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作用,教育推动生活向上发展,教育来源于生活,但是有时候教育又会超越生活,促进生活朝更进步的方向前进。比如,在教育小学生学习算数时,老师经常用生活中的常像"数鸭子、数火柴棒"等方式经行形象的教学,让小学生更加生活化的理解教学目的。

1.1.3 教育和生活衍生关系,但是教育和生活却具有同样的终点,都是为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要想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就得让学生从小在生活中养成好习惯,从而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终身的生活质量。比如,学生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教育其走的时候要随手把凳子推进去,进出教室随手关门,迟到进教室要喊报告等等行为,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并终身受用个人品质发展好了,那么全民族的素质当然也会随之提高。

1.2 社会即学校。其实在理解了生活即教育的基础上,社会即学校不难理解,多个个体的生活组成了社会,即是说社会是一个大学校。

1.2.1 教育的范围不知局限于学校,而是可以拓展到整个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多种形式中的一个。

1.2.2 社会即学校让教育从此由一个传统静态的方式读书,演化成了动态的行动,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和学。

1.2.3 社会即学校使学习对象由原来的"小圈"变成了"大圈"。

1.3 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结合前两种思想,而产生的,即是说将教学分成了教、学和做三部分,并合并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即老师的教和自我的教,以自我教为主,老师教为辅;"学"即学习;"做"即实践,理论运用于实践。很多学生都反映上课光听老师讲很没意思,有时居然会犯困,就算听进去了但是在也很难运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教小学生时可以情景化教学。虽然小学生会背加减乘法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会运用。比如在教10-7=?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情景想像成去超市买糖,买了7块钱的糖给了收银员10块钱,那么收银员应该找多少钱?教育就是要将教、学、实践相结合。

2.解读苏教版小学数学修订本

2.1 生活化的小学数学。生活与教育不相分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课本与生活实际多多结合,这样不仅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他们不知道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深刻懂得所教内容。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将很大程度的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对其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2.2 教学生活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教版小学数学修订本就是引用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其中大量运用生活中进行教学的方法,使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生活化,促进了教育更有效地进行。

2.3 鼓励学生运用数学。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修订本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鼓励学生将"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做"到生活中来。

2.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做"的意思非常广泛,可以使劳动、生产,也可以是发明、创造,更可以是创新,所以在苏教版的小学书写修订本中更深的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交流,探究,做出创新性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精神。

2.5 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再具体的教学中,教育过程要紧扣生活,以生活为主导,积极引进生活案例,对于不符合教学情况的课本内容,经过研究后大胆删减,为学生的创新性做表率,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积极带领同学们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同学们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已经完整的与苏教版的小学数学修订本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一个不是单单以某一方面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发展。

3.结语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本充分融合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学校及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生活、社会中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乐趣,促进了学生对于数学在实践中的运用,使学生学以致用,摆脱那种"学习对生活无任何意义"的错误思想。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提高了个人素质教养,从而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教养,有利于我国以更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苏教版小学数学修订本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优质产物。

参考文献:

[1] 玲.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解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本[J].中国农村教育.2014-11-15.

第9篇:生活即教育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命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06-0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而精深,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入的背景下他的一些教育思想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过他的生命教育观,但是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中处处鲜明地反映出他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笔者试图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生活教育”理论中探讨其蕴涵着的生命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是陶行知吸取和改造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与核心。他反对杜威“把社会上的‘生活’引入学校”的“鸟笼式”的教育方式,主张教育要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把人民大众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全部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在陶行知看来,旧中国的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它只为少数权贵人物服务,而不为劳苦大众服务。因此,陶行知在阐述生活教育理论时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1]。

“生活即教育”的实质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陶行知对“生活”的定义不是我们理解的一般生活概念,而是包括职业生活、消闲生活、社交生活、天然界之生活在内的广泛的生活实践。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康健的生活便是康健的教育;科学的生活便是科学的教育……”[2]7以此类推,“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2]7生活决定教育,人们过的生活不同,所受教育自然也就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2]490教育改造生活,教育是通过培养人和教化人来改造生活的,而这种培养人和教化人的教育要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完成和实现。陶行知同时强调,不能把生活等同于教育,生活和教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生活的同时需要教育,教育对生活又有促进作用。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发展,体现了陶行知教育要面向社会的理念。陶行知主张社会决定学校,学校要为社会服务,学校与社会要融合在一起,要在社会中完成教育。“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2]506。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和环境,都可以因此而大大增加。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和“生活即教育”一样,目的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的现象。他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中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而且容易作假,不如主张“社会即学校”, 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笼中的小鸟 放飞使他任意翱翔,“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 去”[2]441,最终目标是要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同时,陶行知把整个社会和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的范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终身教育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终身教育体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生活的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关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以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当然必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教学做合一”的实质是注重实践,把“做” 放在第一位,目的是要改变旧中国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同时也是为了把“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向重视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活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成为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人。因此可以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为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避免瞎做、瞎学、瞎教,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生命教育的缘起与内涵

1.生命教育的缘起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其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专门致力于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 1989年,日本针对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社会现实,修改了《教学大纲》,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由于台湾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于1997年年底也在中学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是许多人不堪重负,精神失衡,生命教育缺失,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根据2008年12月9日法新社报道,中国是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有25万到30万人自杀,约占全球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一[3]。另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统计数字,自杀已成为15到34岁的中国青少年的头号死因。在2006年,自杀占这个年龄组死亡人数的26.04%[4]。生命教育由此引起了中国大陆学者的重视。以2003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契机,各省市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开始把生命教育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它关注教育的生命力,教导学生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的感受来体会生命的意义与生命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与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5]。生命教育实质上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它基于对生命规律的认识,从生命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确认人的生命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性;按照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及社会对人的需要来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5]。简而言之,生命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生命和谐教育

生命和谐教育要求生命个体首先要认识自然生命,了解其特征,进而理解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乃至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要处理好上述这些关系,个体的孕育和成长是不能离开社会的,进而形成一种生命和谐教育。

(2)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让生命个体客观、科学地看待生命对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的作用,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激发个体对信仰的终极追求,滋养个体的关爱情怀。人文教育实质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

(3)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必须包含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要求在以正确的方式对待生命问题的前提下,还要更进一步对个体的价值以及生与死等问题进行分析,以科学、冷静的态度对待死亡,把死亡看做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死亡教育要求正确认识死亡,树立理智正视“生”与“死”的意识,从生死教育中体会人生的价值。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的生命教育思想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此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认为,生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整个的人”, 一个生活在人民之中的“人中人”。 陶行知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过他的生命教育观,但在他的整个生活教育理论中却处处鲜明地反映出他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1.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生命教育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树立关爱与尊重他人生命的思想。这也正应和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正如杨思耕所认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和生活的,是生命的生活形式,理所当然应该在生命生活的层面上展开。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之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意义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充实人的生命。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中建构人的生命整体”[6]。

陶行知主张要教育学生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他在《儿童科学教育》篇中说:“唯在研究科学教育时有一点要注意,要预防。小学中的教师,捉到一只蝶儿、蚱蜢,便用针一根,活活地钉在一块板上,把它处死,说是做标本。这我以为不对,因为我们观察生物,是要观察活的生物,要观察生物的自然活动,如今将活的生物剥制成死的标本,致将生物学学成了死物学,生物陈列所变成僵尸陈列所。……把活的东西弄死,太嫌残忍,增长儿童残酷的心理,这是不行的。”[7]1929年5月,他在给晓庄学校的教师郑先文的信中探讨发展生物学的方针时特别指出:“晓庄生物学应该注重养生。……我希望你把十分之九的经费用在养生上,造成一个生气勃勃的生物园。这是小学生物学之康庄大道……”[8]1932年4月,他在给郑先文的信中再次强调,要“小学生物学注重养生而不杀生”[7],做生物实验尽量不以牺牲动物的生命“来给我们玩把戏”[7]。这些观点无不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平等的生命观。

2.教育要回归生命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植根于生命本身,让受教育者珍爱生命并更好地生活,这既是当代教育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的应有本质。

陶行知也主张,“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点化人生、润泽生命。教育最本真的任务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让他们学会信任和尊重,学会理解和宽容,最终学会生活。教育不是一种应试和生活的工具,而是要让受教育者欣赏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点燃他们心中蕴涵的爱的火焰,追求真正的幸福。教育是“慢的艺术”,要耐心宽容地等待孩子的成熟,允许他们犯错误;要注重生命个体的感受与发展,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教育要回归生命,要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从而关注人的生命整体发展和价值升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它首先是人学!”

3.教育即生命,生活即教育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9]。教育追求的就是个体的生命发展。个体生命的发展和延续需要教育,教育成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生命自身的需要,成为生命的一种内在品性。因此,从生命的完整发展角度看,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教育,教育已经成为生命存在的支柱,生命必须贯穿于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生命教育的终生性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终生性原则是吻合的,“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10]。

教育不是教人去“死”,而是教人去“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是生活”[1]。生活是个体生命的亲历和实践,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自主和自由的伸展,是教育的根基和营养。让生活和教育打成一片,在生活中完成教育,这既是“教、学、做合一”的精髓,也是“教育即生命”的体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以其爱满天下的情怀践行着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现代各类教育同样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中蕴涵的生命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回归生命更具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91-292.

[2]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国青少年研究信息资料中心. 心理失衡导致中国自杀率过高 [DB/OL]. (2009-04-15). [2012-09-20]. http:/// Article.asp?Category=1&Column=124&ID=9373.

[4]Xie Chuanjiao. Young still most prone to suicide [N]. China Daily,2008-09-10.

[5]李曦,徐杰玲.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J].教育探 索,2010(12):116-118.

[6]王北生,赵云红. 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 中国教 育学刊,2004(2):16-19.

[7]张泉君. 著名教育家演讲鉴赏[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8]陶行知.生物学或死物学——致郑先文[DB/OL]. (2010-04-15)

[2012-08-10]. http:///s/23/t/101/09/2a/inf- o2346.htm.

[9]邓涛. 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 教学育人,200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