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抗日战争的故事范文

抗日战争的故事精选(九篇)

抗日战争的故事

第1篇:抗日战争的故事范文

代表作:

《神医喜来乐》《小站风云》《潮起潮落》《驱逐舰舰长》《张伯苓》《玉碎》

《旗舰》《孟来财传奇》《洪湖赤卫队》《闯天下》《护国大将军》。

今年以来,抗日剧因“奇幻”情节频现,饱受争议。《新闻1+1》节目中批评抗日剧“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有消息传出,广电总局将开始规范卫视黄金档电视剧播出,其别规定:所有抗日剧都需重新审查,抗日剧在黄金档播出将被限定,播出总量也将被调控。此外,抗日传奇剧、戏说剧等将禁止播出,已有剧目将被转至在非黄金档。

在这一特殊时期,周振天带着他酝酿二十年的新作《我的故事晋察冀》登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区别于“消费战争”式的“抗日神剧”,周振天的新剧以正能量战争大片的巨大冲击力重新燃起观众对抗日电视剧的热情。宏大的战争场面、诙谐的人物性格、错综复杂的剧情设置,使这部以红色抗日为主旋律的电视剧充满了扣人心弦的情感纠葛、生死悬念和谍报较量。

Q:《我的故乡晋察冀》是你最新的作品,据说这个剧本你在内心酝酿了整整20年。为何对这个剧本如此情有独钟?

A:没错。这种说法绝非炒作或噱头,是真的酝酿了20年。在上世纪90年代,我曾受开国元帅聂荣臻亲自嘱托,带领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完成了记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的电视专题片《壮士行》。当年拍摄期间,我采访了当时还健在的所有参加过晋察冀战斗的抗日将帅官兵,特别采访了当地经历抗日战争的百姓群众。八路军英勇奋战惊天地泣鬼神的壮行、日本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暴行,以及老百姓与人民子弟兵鱼水情深的感人事迹……这些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一直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内心,20年来我一直想将《壮士行》里的感人故事、生动的人物写进电视剧里,直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Q:还记得那次“田野调查”历时多久,一共采访了多少人?

A:历时1年,采访了1000多人。是非常浩渺艰巨的工程。

Q:采访中有有哪些故事和细节和是最打动你的?

A:那太多了。我把最有感觉的故事和细节都编织到这部电视剧里去了。马兰村十八位老百姓宁死不屈掩护了晋察冀报社;山村姑娘崔秀梅宁可被日军剁手、火烧也绝不暴露晋察冀银行金库的地点;秦家堡的百姓冒着自己孩子被屠杀的危险也要掩护八路军的儿子……这正是那个年月共产党、八路军和老百姓之间相濡以沫、血肉相连的生动写照。在抗日战争电视剧中浓墨重彩地展现老百姓的这种情感,在以往的电视剧中很少见。写剧本时,我常常写着写着就忍不住哽咽。在进入后期制作时,后期配音人员在配音时也被剧情打动,忍不住哽咽啜泣。

Q:《我的故乡晋察冀》有哪些娱乐元素呢?

A:可以说这部戏虽然是一部金戈铁马的战争电视剧,但剧中充分融入了谍报、冒险、复仇、攻心等商业大片的类型元素。糅杂了战争戏、年代戏、谍报戏等类型片。尤其是人物关系的立体化塑造,演绎出一段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命运纠葛:耿三七和三个女人之间的感情戏、军官候景魁和八路军游击队之间既合作又对立的复杂关系、耿三七与日军特务黑田十余年的生死较量……其中还穿插了汉奸、特务、情报员等人物,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无疑是一部抗日战场荡气回肠的“无间道”。不仅如此,平型关战役、黄土岭战役、百团大战等所有在晋察冀军区展开的重大战役都在该剧中也有生动逼真的展现。战斗场面之多、之大,在战争题材电视剧中实属难得,几百场爆破戏、不计其数的炸点,战火纷飞的壮阔场面,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加之资深团队为电视剧专门制作的大气磅礴的音乐,几乎每一集都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Q:如何看待那些消费战争的抗日神剧?

A:它验证了这个市场的急功近利。抗战戏最无审查风险,但是太正了又失掉观众缘,毕竟电视台还是要看收视率的。几股力量挟持之下,便有了“抗日神剧”这种畸形产品。《我的故乡晋察冀》是抗日剧,但它不是一板一眼的严肃的抗日剧,它也有许多娱乐元素。中抗日战争的史诗场面可以用“神奇”二字来形容,不过,这里的“神奇”不是荒诞的故事、违反历史和生活逻辑的桥段,而是立足史实的真实演绎。最精彩的故事往往就是生活本身,根本无需瞎编乱造。可以说,《我的故乡晋察冀》将重新定义‘抗日神剧’的概念,我们的‘神’不是荒诞的故事桥段,而是抗日战争血与火的史诗场面和晋察冀军民与日军厮杀的智勇形象。

Q:近两年,像《中国地》、《民兵葛二蛋》这种抗战剧,主人公都不再高大全,而是更草根更接地气,甚至充满了农民式的狭隘和阿Q式的民族劣根性。《我的故乡晋察冀》也是如此。

A:我觉得这个风向体现了一种创新,抗日的阶层性较之以往会更开阔,视角也更亲民。耿三七在剧中一上场就是一个精明市侩的小商人形象,这为以后人物的成长拉开了空间。耿三七一身的小鼻子小眼的缺点,却一点无损他的可爱。在流离失所的生活中,在面对亡国亡家的悲怆中,他亲身感受到晋察冀老百姓以身家性命倾情支援共产党、八路军的大情大爱、战友情谊的熏陶和浸染,更有血与火的淬炼,使他终于从一个精于算计的山货店小伙计成长为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八路军指挥员。这部电视剧从平型关大捷开篇,到开国大典剧终,主人公和晋察冀老百姓12年的浴血奋战和情感历程,令人荡气回肠。而片尾主题歌我们选用了著名歌唱家的《父老乡亲》,真的再贴切不过了!

Q:据说这部戏还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

A:没错。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其前身主体之一就是晋察冀银行,而如今的《人民日报》也正是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等……这些解密的史实让人信服地意识到,晋察冀边区老百姓和子弟兵的奋勇抗战,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这样说,是晋察冀老百姓,还有全中国各个根据地的人民,在漫长的、艰难的战争年代,用他们的双手和生命,把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送进了北京城,托上了天安门城。

Q:你本身已经是“监制”级别的编剧,为何还要请王朝柱当监制?

A:因为王朝柱党史方面的专家。我们的故事涉及到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请他来是为了让他给捉捉剧本中的常识错误,同时也是为了锦上添花,让剧本更扎实更严谨。

第2篇:抗日战争的故事范文

1.亮剑

《亮剑》可谓是抗日剧类的神级作品,尽管已经播放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依旧能吸引一大片的粉丝和观众,小编至今还能想到《亮剑》中的小和尚,每每想起,就会为他的死感到无比惋惜。

2.人间正道是沧桑

《征服》里面的演出,让我开始对孙红雷刮目相看,这部他主演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依旧看得小编激动万分,特别是在家国面前,亲情的决裂让人无比心痛。

3.我的团长我的团

该部剧是由影帝段奕宏、张译领衔主演。该剧主要讲述了中国各地人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共同面对苦难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和豪迈爱国豪气,很具有历史性和真实性。

4.我的兄弟叫顺溜

这部电视剧是由王宝强主演的一部抗战片,这部剧里没有大英雄,主要讲述了一个普普通通地士兵,他代表了战争年代无数个普通的士兵,他们勇敢无畏,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5.雪豹

《雪豹》也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抗日剧,它一共有两个版本,一是文章主演,一是张若昀主演,两个各有千秋。他讲述了周卫国凭借着他的聪明和果敢,带领他的雪豹团队,获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故事。

6.光荣岁月

这部电视剧是由著名导演高希希指导的一部抗日剧,这部剧主要讲述的是地下工作者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故事,讲述了他们的理想、事业、爱情,展现了那个时代革命知识分子的一面。

7.历史的天空

这是一部由张丰毅、李雪健、林永健、殷桃等主演的军事历史题材电视剧。故事起伏跌宕,错综复杂的漫长故事,跨越时间漫长,从抗日战争到拨乱反正,长达四十年的历史。

8.伪装者

《伪装者》是最近几年来最爆的悬疑谍战剧之一,也是评分最高的33部国产剧之一,该剧以上海作为背景,以明家三姐弟为视角和主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国、共、日之间的殊死较量。

9.永不磨灭的番号

这是一部感人的抗战故事,也是按个时代经常发生的事,这部剧在为那个时代的无名英雄唱战歌,剧中讲述了“李大本事”带领着被他忽悠来的战友们组成了一支没有正规建制番号的县大队,在敌占区浴血抗击日寇的悲壮故事 。

10.生死线

第3篇:抗日战争的故事范文

1.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先后建立了4块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与山西省有地缘关系的就有3块。同时,这期间八路军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与日伪军作战7万余次,歼灭日伪军64万余人。同时,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先后转战30个县。下列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的是( )

A.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

B.山西是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C.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

D.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

①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要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勿忘国耻,爱好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4.仔细阅读下表,它反映的是( )

时间 指挥者 规模 战绩

1940年8—12月 彭德怀 八路军投入105个团 毙伤日伪军25000多人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辽沈战役 D.贺胜桥战役

5. 中日双方代表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是在

A.常德 B.长沙 C.岳阳 D.芷江

6.既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又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王若飞 D.朱德

7.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 模破袭战,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日军把这场战役称为“挖心战”,这场战役是

A.血战卢沟桥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8. 西安事变对时局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国共两党关系恶化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国共第二次合作

9.“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10.西安事变与重庆谈 判都是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1.每年的8月15日,全中国都要举行或大或小的纪念活动,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长征的胜利

C、武昌起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断奋斗。下列哪一事件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遵义会议 D.抗日战争

13.抗日战争中,李宗仁指挥******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A.嫩江大桥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4.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团大战”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百团大战的

A.背景B.时间C.指挥D.意义

15.“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西安事变

16.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17.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七七事变的爆发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与该歌谣创作背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百团大战

C.卢沟桥事变 D.台儿庄战役

19.“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国歌的名字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我爱你,中国》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张敏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该战役为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太原会战21.时下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 --《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这幕童话反映的事件是

A.南京大屠杀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2.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A.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3.在该斗争中,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时至今年7月已有60周年。它应该是( )

A.肃清****** B.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24.“……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了他们的热血。”这描述的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南昌起义的首创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

25.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靖国神社供奉的甲级战犯中松井石根作为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兼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有意纵容部队施行种种暴行,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罪责。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

A.上海 B.南京 C.华中 D.北平

26.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疯狂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激起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抗击日本侵略。下 列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是 ( )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③台儿庄保卫战 ④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

⑤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⑥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⑤

27.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某同学整理制作了下面的表格。其中出现明显错误的是

序号 事件 时间 作用

① 卢沟桥抗战 1937年7月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 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9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③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天 取得抗战开始以来的重大胜利

④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A.① B.② C.③ D.④

28.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 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A.卢沟桥事变 细菌战 B.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C.抗日战争胜利 南京大屠杀 D.抗日战争胜利 细菌战

29.在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与商秧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

③军机处设立与封建皇权加强 ④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二、填空题

30.抗战期间,南京被日本占领后,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

31.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八路军在 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 利。

32.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2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33.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三民主义。

(2) 1936年12月,_________、________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拒绝。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

(3)为了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_______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发起了“______________”,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三、问答题

34.(8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

(1)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驶什么权力?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这两个纪念日的目的是什么?(3分)

材料二:1945年9月,重庆新闻界举行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宴会,国共两党代表及各界知名人士和记者欢聚一堂。席间,文人以猜谜为乐,议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为谜面,以中国历史人物为谜底。与会人员纷纷亮出各自的谜底……

(2)请你参与,从你所知的或下面提供的人物中做2个谜底并解释理由。(3分)

示例: 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

(温馨提示:毛遂、共工(神话人物)、蒋干、屈原、华佗、袁世凯……仅供参考)

(3)距今120年前,日本也曾发动过一次侵华战争, 请写出该战争的名称并说说该战争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摘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中新网4月23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23日,正在中国钓鱼岛海域正常巡航的中国海监51、23、46船编队发现,多艘日本船只在我钓鱼岛海域活动。

材料三2014、01、21台湾名嘴汇 2014再见甲午年 中日关系风云诡谲就2013年12月26号,安倍晋三在执政一周年之际,不顾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家反对,参拜了供奉有东条英机和广田弘毅等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发表评论。

当前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2)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创建于什么运动中?120年前的甲午年中国海军在哪次战争遭到毁灭性的惨败?(2分)在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中国近代为国捐躯的一位海军将领。(1分)

(3)列举古代中上,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一例。(1分)近代,日本侵略者屡次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列举一例。(1分)

(4)当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2分)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如何正确对待中日关系。(2分)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路军在山西开辟敌后抗日战场的相关内容。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延安,不是山西,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抗日敌后战场的开辟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能力。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勿忘国耻,爱好和平。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准确认识,解题的关键是“1937年7月8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材料中“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中日双方代表在芷江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战烽火

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1940年8月”、“华北地区”,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彭德怀在1940年8月,在华北地区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抗日日军,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场战役。A发生在1937年7月;B发生在1937年8月;C在1938年初,由李宗仁指挥******军队取得。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西安事变”、“时局”,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等多方面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口头上答应联共抗日,西安事变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9.C

【解析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第一次全民族”、“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也由此开始。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 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已被蒋介石软禁,他并未参加重庆谈判,而重庆谈判时抗战已经取得了胜利,①④排除,所以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西安事变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所以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抗日战争的胜利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在1911年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知识点。嫩江大桥战役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进行激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仔细阅读资料卡片,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由彭德怀指挥,这次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七七事变知识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标志;八一三事变发生在七七事变后的1937年8月;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故答案为B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结合课本所学,1936年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知识点。A、B、C、D四个选项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或者背景;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陷”结合课本所学,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在1949年9月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确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内容。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台儿庄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台儿庄战役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内容。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反映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由于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方针,导致东三省很快沦陷。这幅漫画主要讽刺的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后来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所以这里的“统一”是指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西安事变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 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D不属于反侵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1953年7月,至2013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则是1945年8月15日,计算可得2013年是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所以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最可爱的人•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日寇的铁蹄不断踏向中国大片的领土。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逐渐团结起来,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四万万同胞的全民族抗战,最终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取得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起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历史的伟大转折。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达30万人以上,因此,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南京。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2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六个史实中,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不 能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只能反映美国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抗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2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因为日本于1945年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37年12月31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开始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大事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商秧变法;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军机处设立是封建皇权加强的表现;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因果关系,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归不作亡国奴

30.重庆

【解析】

试题解析:1937年12月,日本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31.李宗仁;(1分)彭德怀。(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指挥官。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捷;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

考点: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2.(1)鸦片(2分)

(2)五四(2分)

(3)西安事变(2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新中国)(2分)

(5)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式上仍是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但实际上丧失了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等。

(2)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的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因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两党关系逐渐朝着合作抗日的方向发展。

(4)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5)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这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

33.(1)民报;民族、民权、民生

(2)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3)扫荡、百团大战

(4)商务印书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事变”。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团大战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第(4)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文化事业,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34.(1)决定权。(1分)

①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②维护民族尊严。(2分)(其他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理由每条1分,人物每个0.5分。(3分)

毛遂——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共工——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3)甲午战争。(1分)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全国人大常务会的职权。考察的是学生对全国人大职权的识记能力。“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说明全国人大行使的决定权。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我国设立纪念日的目的。根据两个事件“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国家是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维护民族尊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材料和所给的事例可以分析出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所以学生不管选择那个人物,只要答出跟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原因即可,要自圆其说。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还可以选择“屈原”,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加快了日本的投降。

(3)此题是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周年的计算能力。这是2014年中考题,题干“距今120年前”,就是2014—120=1894,也就是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结合课本学生确定答案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一问解决了,第二小问就没问题了,就是问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根据学生的记忆答出。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35.(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2)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3分)

(3)鉴真东渡日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日本留学僧和留学生来华等(一例即可)。(1分)

旅顺大屠杀;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只要符合史实即可)(1分)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

(5)正视历史,珍爱和平;提倡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反对军事结盟,遵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合作道路。(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当前大陆对台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和邓世昌。洋务运动时,19世纪70中期——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创办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只海军;120年前的甲午年即1894年,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沉重打击;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无所畏惧,英勇牺牲。

(3)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日的友好交往和日本近代惨绝人寰的屠杀。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华,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和佛教等等;近代以来,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占领大连旅顺后进行了大屠杀;九一八事变后,对东三省实行殖民统治,还进行人体活体实验;七七事变后,在南京进行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被杀。

(4)本题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提出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4篇:抗日战争的故事范文

**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铭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出的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以史为鉴,弘扬爱国主义,发扬抗战精神,走和平强国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我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主力。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700余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各国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短短的4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率先捐弃前嫌,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就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同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官兵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但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逼迫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改编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从战略上配合了国民党军作战。

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在《论持久战》指引下,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同时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

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同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命令,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进行的14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抗战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以史为鉴珍惜和平环境发扬抗战精神走和平强国之路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要以史为鉴,珍惜和平环境,发扬抗战精神,走和平强国之路。以史为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更加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国家实力。以史为鉴,战争就要死人,我们要牢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史为鉴,斗争才能胜利,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不会改变,面对帝国主义的挑衅,我们绝对不能退让,只有针锋相对,才能保证国家安全,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抗战精神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团结奋斗、反抗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发扬抗战精神,可以进一步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我们发扬抗战精神,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2000字(二)

从小到大,伴随童年走过的,除了玩具,爸爸妈妈,再有的就不过精彩的动画片了。从我记事的时候,脑海里就记住了一休的影子。紧接着,可爱的机器猫,搞笑的蜡笔小新,睿智机警的柯南。包括如今的犬夜*,火影忍者。对于我本人来讲,对日本的向往,对日本动画的迷恋,在头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日本的动漫很棒,也许,那里的富士山,四月烂漫的樱花甚至那个穿漂亮和服,吃日本料理的国家,我都曾天真地以为,是不错的。诸位,谁又能保证没看过日本动漫,没买过日货,没看过日本电影,就连我们的挚爱《十八岁的天空》,也是日剧《麻辣教师》的中国翻版。暂且我们先不提这个问题。且就日本这个国家,除去战争历史的缘故,我们没理由不去向往。

然而,历史是残酷的。每次去探望爷爷奶奶,他们总是不断提起日本鬼子,战争,饥饿,贫穷。小的时候总是不喜欢他们这些老故事。随着时光飞逝,我也渐渐长大了。我明白,战争的痕迹,已经深深烙印在老一辈的心中。如今,故事还在讲,抗日歌曲还在唱。只不过,那些人头发已经花白,随着时间的变更,岁月的侵蚀,慢慢老去。他们的心还是如年轻人般火热。那一个个惊险刺激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孙辈的人。“吾忘国耻,警钟长鸣。”

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对日本特殊的感情。我每次看到奶奶讲到日本人,讲到她的童年时,她的眼光中有一丝仇恨,目光是那样尖锐。我不知道,我们的长辈在那场战争中,流过多少眼泪。我没有问,我知道这个数字,乘以中国人民的数量,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如不是亲眼看到过史料,我很难相信日本人在战争中,变成了魔鬼。

八月十五日那天,我特意去了南京大屠杀网上纪念馆。黑暗的背景,刺耳的音乐,似乎把我又拉回了那年。那次,对军事不太熟悉的我,记住了那个本应该早记住的数字:300000。300000,几天内,南京城弥漫着血腥,到处都是杀谬。我们在图片上看到黑白照片中,中国人临死前麻木的表情,我望着他的眼睛。我知道,那一刻,他的前方除了绝望,还有的是仇恨。“前世不忘,后事之师”,那眼神在告诉我们后人,战争的残酷。我们更不应当忘记,那种特殊的仇恨。

卢沟桥的枪林弹雨,台儿庄的英勇激战,南京大屠杀的触目惊心。中国人民顽强抵抗,竖起民族永不倒下的长城。我们难忘宋哲元的大刀队,那群憨厚朴实的汉子,一个个拿起刀,将锐利的刀狠狠的插入敌人的要害……据说,在大刀队临行的前夕,他们心中最割舍不掉的是亲情。有的战士,妻子刚刚生完孩子;有的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他们临走时,没有留下遗书。他们自知有回无返,望着家的方向,久久的凝视。随后,他们跨着逼着寒光的大刀,踏上了光荣之旅。

我为我们国家有如此有骨气的人们而感到骄傲,自豪,澎湃之情溢于言表。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人们挺身而出,用鲜血谱写中华民族伟大的史诗!不怕牺牲,我们自愧不如,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

国共两党,在紧要关头,奋勇抗战,写下现代史上辉煌的一笔!我们不应忘记共产党的敌后部队,更不应该忘记中国国民党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永不言败的气势。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这是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七七和平之旅中,对大陆民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听到这句改编自青莲居士的豪情壮语,我的心中充满着复杂的感情,冗杂交织于心底,如海浪激起礁石,久久不能平息。

中国人民迎来了世界反反法西斯战争七十周年,作为胜利国,显然,中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2000字(三)

7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7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又一个关键时期。伟大的抗战精神昭告我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仅能击败任何外来侵略,而且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大团结、大联合,既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73年前的盛夏,全面抗战的烈火点燃。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工农红军不计前嫌,进行改编,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挥,迅速开赴抗日前线。

“宣布改编头一天,许多战士纷纷问:打日本鬼子为啥非得穿国民党军服?军团参谋长左权动员说:为了抗日,我们戴个国民党的帽子有什么关系?大家跟着他的口令,脱下了五星八角帽……”当时在红军担任排长的李荣之回忆说。作文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万万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

抗联将士活跃在白山黑水,回民支队让日军闻风丧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救亡组织纷纷成立,不同党派、团体捐弃旧怨,共赴国难。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全民抗战的大潮让侵略者“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言彻底破灭。

“我们选择回国,就是要跟日本人拼,随时准备死!”当年在滇缅公路运送物资的南洋华侨王亚六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那个时候,才能体会 到这句话的分量。”

“民族大团结是抗战精神的核心。”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主编荣维木认为,这既是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经验。“民族生存需要它,民族发展需要它,当前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华民族,更加需要它!”

慷慨赴死、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是抗战将士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国难当头,英烈辈出。从杨靖宇、彭雪枫,到佟麟阁、张自忠……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1937年,日本年产钢580万吨,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大炮740门。而当时的中国,钢的年产量只有4万吨,军事工业薄弱,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

这又是一场让侵略者胆寒的战争: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围困河边,誓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挽臂沉江。中国以伤亡3500万人的惨重代价,最终打垮了骄横一世的日本法西斯。

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

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之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和徐州会战、保卫武汉……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奋起抵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武装,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8年抗战,中国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4万余人、伪军118万人。

抗战的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勇前进,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抗日战争究竟将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全面胜利?——危亡关头,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沉重思考,灼痛中国人的心。关键时刻,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写就的《论持久战》等重要着作,系统阐述了全面全民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拨开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重重迷雾。

国难当头,方见中流砥柱。8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立场始终如一;全面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贯穿风云变幻的抗战历史。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1933年1月,毛泽东、朱德向国民党军队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建议;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第二天即通电全国,号召“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核心作用,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长期研究抗战史的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说。

冲破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万里长征的4万名红军战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万名走出深山的游击队员组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无数支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游击作战……到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所抗击的日军,占侵华日军总数的75%,同时还抗击着几乎全部的伪军。

第5篇:抗日战争的故事范文

在长治城隍庙旧书摊上偶然淘到一册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解放》周刊第57期。该周刊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27年11月,公历为1938年11月,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中央机关报是《新中华报》,中央机关刊物是《解放》。除这两种报刊之外,还有《中国文化》《中国青年》《中国工人》《今日新闻》《八路军军政杂志》《群众》《共产党人》等10多种报刊杂志。《新中华报》为两版三日刊,《解放》为一周一期。后来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向中共中央提议,停办《新中华报》和其他几家报刊杂志,集中力量创办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出版了。亲笔为《解放日报》写了发刊词。其内容为:“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在笔者印象中,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日报》人们或许知道和听说过,而对《解放》周刊则知之者甚少。可以说,《新中华报》和《解放》周刊是《解放日报》的前身。

这册《解放》周刊分外珍贵,其珍贵之处有三:

一是本期周刊上面全文刊登有1938年11月代表中央政治局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报告分两大部分八个方面,概括总结了中央政治局自五中全会到六中全会之间的工作,以及关于目前抗战形势和中华民族当前的紧急任务等内容。

笔者本人曾查阅过建国后出版的著作全集。关于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选集》第二卷中仅节选了原报告的部分内容,即《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这三章,并且是经过修改后出版的。这册《解放》周刊刊登的,可以说是一份原汁原味全版本的工作报告,特别是在报告中对于抗战基本趋势的分析及对当时抗战形势的估计中提出的“中华民族有抵抗外寇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抗日战争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进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以取得驱逐日寇出中国的最后胜利。也即《论持久战》一文的主要论点。

《论持久战》一书自1938年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共出版发行过40多种版本。在这篇报告中所述的《论持久战》的主论,应该算是《论持久战》的早期版本。

在报告中分析了关于从国内各党派、各阶级、各军队、各政权对立的局面,转变到提出和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在报告中第三方面,“目前抗战形势的特点”第18小节“有光明前途”中写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而两党中以为第一大党,抗战的发动与坚持,离开是不能设想的。有光荣的历史,主要是满清、建立民国、反对袁世凯,建立联俄、联共、工农政策,举行了民国十五六年的大革命,今天又在领导着伟大的抗日战争。它有三民主义的历史传统,有孙中山先生、先生前后两个伟大的领袖,有广大忠忱爱国党员。所有这些,都是国人不可忽视的,这些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战线的组成中,处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十五个月来,全国各个抗日党派都有进步,的进步也是明显的。它召集了临时代表大会,了抗战建国纲领,召集了国民参议会,开始组织了三民主义青年团,承认了各党各派合法存在与共同抗日建国,实行了某种程度的民利,军事上与政治机构上的某些改革,外交政策的适合抗日要求等等,都是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只要在坚持抗战与坚持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之下,可以预断,的前途是光明的。”

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条件下所做的特殊的报告。今天读来仍感到很真实,很符合当时的客观现实。以上即可略知当年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情形及中共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心实意。

二是同期刊登有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根据的报告所通过的大会决议。即:《抗日民族自卫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一文。决议中写道:

扩大的六中全会正式同时决定:

不在中及其军队中建立共产党的秘密组织。再一次正式宣言:中国共产党对于拥护三民主义、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的诚心诚意。再一次恳切的责成所有的中国共产党员,以互助互让和同生共死共患难的精神,以尊重合作中各政党独立性的立场,以谦和和互敬互商的态度,去亲近同志和一切抗日党派同志。

扩大的六中全会谨向总裁蒋先生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宣称:中国共产党认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最好组织形式是共产党员加入和三民主义青年团。并将加入及青年团的共产党员的名单交给领导机关。并且,不在及青年团员中进行征收共产党员的活动。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于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召开,会期一个多月。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这次全会上肯定了刘少奇对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批评。但从手头上这份六中全会决议看,决议中通过的有关统一战线的内容与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二者之间又有哪些本质的不同呢?这方面还是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商榷的。

三是在该刊书页的字里行间和横眉边框留白处,遗留下多处当年抗战人士或者说是当事人写下的一些字迹。虽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但通过这些零散随意写下的只言片语,仍能隐约感觉触摸到一些当年的信息。

通过字迹笔体不同与墨水的深浅差异,可以判断出此刊前后曾经过多人之手、经手人的文化程度及前后时间的不同。如上边写有长治,估计当年曾流传在晋东南这一地区。写有民国29年,判断时间大概应在1940年之前。上边还写有牺盟会。牺盟会,全称“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于1936年9月,宗旨是“铲除汉奸,武装抗日,牺牲救国”。会长是阎锡山,实际上由薄一波等一批中共党员领导控制着。还有一处好像是练习写介绍信时留下的字迹:“兹介绍我部×××,前往任村购货,请沿途友军关照”等。推测当时任村地区可能住有其他部队,否则不会称友军。上边还断断续续写有:“国共两党长期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到底、收复失地”“抗战到底,最后胜利是我们的”。另外,还写有几个名字:彭大海、王秀琪、张汉英,以及一枚张汉杰的手章印迹。特别是有几句话引人注目:“战友啊!努力干吧,难道不知道未来是幸福的啊!”“妹秀琪:那日一别,真是使人茶不思,饭不想,我想哭,还希望将来呀。”“秀琪:祝你‘向前看,不向后看’,东方鱼肚的白色,已昭示我们,将有一个东西出现。战友彭大海。”其钢笔字迹写得刚劲有力,流畅圆润。在那个年代能写出这么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应该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分子吧。这中间是否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呢?王秀琪、彭大海究竟是谁?他俩最后是否结为伴侣?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但愿通过这篇文章能寻到当年的当事人或知情者。

总之,这本《解放》周刊年代久远,经历了艰苦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了各种政治运动,能保存下来确属不易。再说,这本周刊上还写有:“拥护蒋委员长,为三民主义的新中华民国而奋斗”等字。特别是在“”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和“破四旧”运动中,人人唯恐自身难保,在民间谁还敢惹火烧身留存这种东西。该期《解放》周刊存世数量极少,确属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二)

笔者撰写的《一份珍贵的延安〈解放〉周刊》一文,于去年7月先后在山西长治的《红色太行报》与河北省的《藏书报》(该报在国内外发行)上发表刊登。在文章中,本人特意将遗留在该刊上的只言片语及一些当事人的姓名信息刊登出去,目的就是期望通过这篇文章,或许能找到当年的当事人或知情者的线索,以便进一步确认该周刊的流传身世。

其实,当初在淘到这份《解放》周刊的旧书摊中,还同时淘到一张晋冀鲁豫边区长治地区的结婚证存根。上边登记的结婚者为:任超先,男,工人,任和村人;路大娥,女,20岁,农民,故县村人。或许这只是一种巧合,但当时却联想到,这是否为抗战期间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在故县驻扎时留下的文物?拿放大镜仔细辨认留在上面的手写字迹,所书口号、寄语以及张汉英、王秀琪、彭大海等人的名字等,知其语气中明显带有一种青年人血气方刚、慷慨激昂、憧憬未来的学生腔。这种文献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也不是谁都能接触到的,只有拥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才会有专人保管文件书籍,但不会随便在上面写这些话。如果是学员当时的学习资料,倒还有这种可能,因此推测这份周刊可能是抗大学员在故县时学习过的材料。

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于1938年12月25日在陕北延长县召开成立暨东迁动员大会,从1939年1月3日开始东渡黄河,1月21日胜利到达山西省屯留县(东)故县村。全校学员3000多人,其中420人是在晋东南一带招收,校部设在故县村二仙庙内,校长为何长工,学员住宿分布在故县周边北岗、故漳、王庄、西沟等村的老百姓家。据记载,抗大一分校学员在故县时学习的政治课主要有: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文件精神,的报告《目前抗战形势及中华民族当前的紧急任务》及《论持久战》等。

随后,本人有意识查找相关资料时曾查到长治县有个叫张汉俊的抗大学员,但一字之差,没对上号。前些日子,在翻阅《华北解放区军工史料》时,突然发现了张汉英这个名字,眼前一亮,后经多方考证如下:

张汉英,男,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3年前往泰国半工半读,参加拉丁语协会,积极宣传抗日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战。1938年在陕北公学学习,后转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抗大第四期学员共有5000多人,其中,知识青年占80%以上,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还有从海外归来的华侨青年和外国留学生。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亲自给抗大干部讲了会议精神,并指示抗大第四期学员必须学习六中全会文件后再行离校。1939年,张汉英随抗大一分校东迁山西省屯留县故县村。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平顺县西安村八路军军工部兵工二所分厂任政治指导员、特派员。1945年底,该厂迁至长治市南石槽村(淮海机械厂前身),张汉英任副监理。1948年10月底,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成立后,将原晋冀鲁豫军工部所辖兵工厂,按生产专业化和大厂制统一整编为华北兵工局第一兵工厂一分厂,厂长为韩忠武,张汉英为副厂长。期间张汉英先后兼任潞城县参议员、长治市参议员。

第6篇:抗日战争的故事范文

抗战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抗外来侵略者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抗战凝聚了中国的多方政治力量,民族国家的观念在外来侵略面前得到了强化和整合。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走向分裂,经过三年内战,在政治、地理上分割开来。因意识形态的分歧,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抗战历史被按照意识形态的要求删减、过滤,抗战历史的研究也有一些未曾解密的。近三十年来,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成为时代的主潮,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走向缓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增多,尘封的历史资料相继被发掘,战争亲历者口述历史及回忆录等开始大量出版,文学对抗战历史的表现与想象的空间大了,叙事的维度多了,抗战文学开始摆脱了简单的意识形态局限,其内容及表现手法也变得丰富、驳杂。

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应用的互联网媒体为抗战小说的繁荣提供了新的空间。在互联网上,在相对自由的言论环境中,对历史的解密,对军事的兴趣,对原生态历史复原的探讨,较之以往要活跃得多,大胆得多,自由得多。 20世纪80年代,自官方到民间,抗日战争中在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得到普遍重视和认可,“一九八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发出了个文件,大意是国共两党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群众,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海外侨胞在内,凡是英勇抗日的将领和士兵(包括中央军在内)都应该表扬和肯定。”{1}80年代中期拍摄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塑造了官兵英勇抗日的光辉形象。在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等史诗性的长篇作品中,官兵的形象较以往的小说有根本的改变。网络小说写抗战,将官兵的形象作为小说的主角,是时代文化语境变化的结果。《抗战狙击手》集中笔墨写国名党51师守南京,主人公萧剑扬是一名兵,是正面刻划的神。这篇小说对抗战历史的描写超越了意识形态,有非常丰富饱满的细节,受到历史资料和历史档案解密材料的影响,如其中披露在南京保卫战中导致防御失败的各项军事因素,诸如防御工事的马虎,防御政策的失当,战略物资供给的不足等等,给读者一个更近距离走近历史的机会。小说与电影《血战台儿庄》中的惨烈是相似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的胜利之战,作品表现了官兵誓死保卫祖国的勇气和行动,但《血战台儿庄》中内部的分裂与战场上的惨烈是令人震惊的,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惨烈的悲歌基调与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新儿女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的基调是根本不同的。

在《遍地狼烟》中,国军自身的腐败问题很突出,地方乡绅和军阀与日本鬼子相勾结,哄抬物价,发国难财。军统特务为所欲为,残害抗日将领。一身正气的牧良逢因“好管闲事”得罪了小人,不明不白地被军统抓走,也差点丧命。在延安,在共产党的部队里也有周主任这样的败类,因个人私情而不择手段。运动中冤枉了一些好人,一心革命的牧良逢的父母牧大明、余秀兰蒙受了陷害。小说没有刻意地去美化或丑化或共产党,淡化意识形态的色彩是明显的。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在写法上并未有根本性的突破,所不同的是农民出身的成长为优秀革命战士的主人公参加的不是共产党的队伍,而是的队伍。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载体是想象的传奇故事,主人公野性、生猛,有草莽英雄气。《遍地狼烟》的主人公牧良逢是国军战士,出身猎户,是个神,他勇敢、聪明、机智、豪爽、义气,“能打”,爱护士兵,有正义感。牧良逢既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也是一个有智有谋的将官。他有民间草莽英雄的血性,又有侠骨柔肠,还有江湖侠士的义气、豪气。他善于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展开战斗。“这个背起枪杆子没多久的新兵好像天生就是块打仗的材料,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关键时刻还能玩出不少鬼点子来。”牧良逢及其部队是部队的精锐之师,他们的行动为中国人争得了光彩。牧良逢善于反省自己,擅长换位思考,在危急中显英雄。他的部下称他:“我们连长不但枪法好,会打仗,而且心地也好,对我们就像自己兄弟一样,一点架子也没有……”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延续了80年代抗日故事的民间视角,民间视角打开了更加丰盈、饱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当代网络小说的写作者没有亲历过战争,他们与莫言类似,在他们笔下,抗战是小说的背景,是一个历史舞台,人物故事是想象性的,是当代情感的投射。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小说《亮剑》以抗战为背景重新塑造了我军指战员李云龙的形象,李云龙形象似是对古典小说中牛皋、李逵、张飞等人物形象的呼应,人物回到了本原“原型”的意义,打破了被意识形态修剪的规整性。李云龙又是有缺点的“可爱”的人物,他身上有丰富的历史意味和当代现实意义,“亮剑”被解读为一种当代需要的“亮剑”精神,历史人物被时代精神激活。与此相对,将领楚云飞的形象也令人敬仰,淡化了过去作品中对将领的丑化倾向。《遍地狼烟》《抗战狙击手》的主人公身上有一股野性,牧良逢的兵都有一股血性,其张扬的人物个性也是一种时代需要的敢于担当的力量。狄德罗说:“力、丰盈、我无以名之的粗糙、紊乱、崇高、激动正是天才在艺术里的特征……”{2}网络精神的特点是自由,丰盈的野性,网民的娱乐精神,民间复活的历史想象,让抗战故事变得更好看了。

网络小说回归故事的传统,不搞隐喻,以实实在在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如戴维·洛奇所说:“小说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无论使用什么手段——言语、电影、连环漫画——总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来吸引住观众(读者的)的兴趣。”{3}故事好看,是网络小说的共同特点。在网络机制中,有人将网络小说的好看总结为“爽”机制,或者YY机制,就是让故事满足读者的潜在欲望。网络小说追求的不是思想的深度和文学手法的创造,而是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

网络小说中,叙事的速度相对较快,入题快,叙事干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心理描写,没有冗繁的细节。昆德拉认为:“在一部小说中有太多的悬念。那么,它就逐渐衰竭,逐渐被消耗光。小说是速度的敌人,阅读应该是缓慢进行的,读者应该在每一页,每一段落,甚至每个句子的魅力前停留。”{4}《遍地狼烟》和《抗战狙击手》故事性很强,读来有“阅读速度”的,与昆德拉所说的“缓慢”是相反的,网络小说在网络上连载,不追求微言大义,不追求语言的精致,不能让读者在“每个句子的魅力前停留”,这是消遣的美学,不是现代文学追求深度的美学。

YY机制的制造来自主人公的不断成长和步步胜利。叙事笔力集中在英雄人物身上,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从而获得阅读的。阅读者随着主人公的步步胜利一起分享“变得强大”的感觉。《遍地狼烟》中的主人公牧良逢是一个成长的抗日英雄,但他非真实的历史人物。小说写主人公的步步进步,如何调动智慧与敌军周旋,类似《薛仁贵征西》《说唐》《岳飞传》之类的故事,作品中没有更深的人性刻画,没有繁复的故事线索。故事就是一条直线,让读者跟随叙述者向前推进。牧良逢的快速进步如同网络游戏者的闯关晋级,不断地挑战新的任务,读者和叙述人一起快意恩仇。写作者追求的是阅读者理解的便捷和轻松,阅读不构成对阅读者智力的挑战。

《遍地狼烟》《抗战狙击手》中,故事的戏剧性、喜剧性很强。英雄主人公也会遇到危险和麻烦,但最终总会以戏剧性的转折逢凶化吉。《抗战狙击手》所写的南京保卫战是惨烈的,但主人公的个人故事是传奇的,是侠客式的胜利。《遍地狼烟》中,牧良逢被削职,蒙冤,得罪小人受到报复,遭人打冷枪,被土匪伏击,受伤,坠入河中被老百姓所救等情节都很惊险,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关键的时候化险为夷,靠的是作者编故事的能力,如牧良逢被人暗算,差点丢了老命,柳烟及时出现,开了一枪,救了他。牧良逢被军统抓走,差点被处死,意外遇到了以前与之合作的军统特务,及时出手相救。这种逢凶化吉的故事节点是传统故事的写法,是“无巧不成书”的叙事设置。《遍地狼烟》实体书的封口上介绍说:“山村少年牧良逢本是猎户人家的孩子,天生擅长枪支运用,枪法奇准。一个阴差阳错的机会,他开枪击伤了一位欺压寡妇的国军军官,从而踏上了与日寇厮杀的征途:潜入沦陷区刺杀汉奸,与鬼子狙击手的生死较量,配合新四军摧毁鬼子小型兵工厂和印钞厂,收编土匪解救战俘……”这个叙述概括的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小说正是以故事情节的快速转换让读者获得阅读。

《抗战狙击手》《遍地狼烟》故事好看,还在于人物的传奇性。萧剑扬和牧良逢都是猎户出身,天赋异禀,有着超乎常人的能力,善于在战场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小说表现了正面人物的精神光辉,《遍地狼烟》中,牧良逢没有任何背景,他的步步进步是靠自己的能力打出来的,与那些靠关系升职的人有根本的不同,牧良逢身上体现的是精神“正能量”。牧良逢与陈德凯将军的相识很有传奇性,他意外成为陈将军的救命恩人。他与部下兄弟同心,他和他的兵都是有血性的,他们当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抗日救国,他们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牧良逢是岳飞、杨继业式人物的抗日版,身上流淌的是一腔忠良、正义的热血,小说的是非价值判断分明。

血性的主人公,草莽英雄气十足,但勇敢、诚实、聪明、能干、正直、坚忍,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是通俗小说神化人物的写法,主人公的性格并不复杂,在残酷的战争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乃至人性的挣扎并未得到深刻地表现。牧良逢的个性较丰满,有圆形人物的气质,但总体上仍属于扁平人物,牧良逢的兄弟们则都是扁平人物。如福斯特所说:“一个圆形人物务必给人以新奇感,必须令人信服。如果没有新奇感,便是扁平人物;如果缺乏说服力,他只能算是伪装的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种生活在书中到处可见。小说家有时只单独地利用他,但大多数情况是使他与扁平人物结合在一起,使人物与作品的其他面和睦共处。这样的作品才适应潮流的发展。”{5}《遍地狼烟》远未达到福斯特所说的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相结合的要求,牧良逢的生活也难以说是丰富多彩,牧良逢天生的机智、聪明帮他渡过一次次的难关,但最后他却陷入悖论之中,牧良逢作为国军将领,他的父母是共产党的高层领导,自己心爱的人柳烟投身到延安,在最后的抉择面前,牧良逢不知所措。牧良逢最后变成了《天龙八部》(金庸)中的乔峰,小说以开放的结局将悬念留给了读者。在已有的情节中,小说表现了牧良逢的深明大义。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追求的是梁启超所说的“浅而易解”“乐而多趣”{6}的叙事风格,小说的人物个性是相似的,缺乏多样性。对比现代文学以来的小说叙事,抗战故事在网络小说中的总体基调是娱乐化的,在写法上也是采取难度较小的写法,在艺术上还处于较浅的层次。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以小说的形式重返历史,固然偏重的是想象,但不是戏说历史,小说写作者的写作态度是认真而严肃的。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中,为增加小说的阅读趣味,大量增加相关的知识,读者阅读中享受的不只是故事的阅读,还增长了知识。这与西方通俗小说极其相似,在西方通俗小说中,为增加小说的看点,大量吸收科学知识,如19世纪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涉及气球、蒸汽船、电报、神秘主义、天文猜测、政治黑幕、霍乱、原电池等现代多学科的知识,当代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失落的密码》综合了宗教、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网络小说中对知识的运用与前代作家相比的优势是,网络小说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利用网络资料。网络小说作者也会通过采访、阅读获得对抗战的认识,大到当时的战略决策、作战地图,小到炮弹、枪支的种类,服装的质料,都会以知识的形式散布在作品之中。

《遍地狼烟》中,故事的大背景是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常德保卫战,昆仑关争夺战等历史战役,相关的历史大事不虚,为增加作品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作者阅读了相关的大量史料,走访了抗战的老兵,做了大量的功课,前期准备十分充分。

《抗战狙击手》中对枪支、炮弹、军事术语的介绍,以词条的形式出现,构成了小说的特色。小说中对 51师、中正式步枪、濛江、对眼穿、响窑、掷弹筒、捷克造轻机枪、八二迫击炮、歪把子机枪、内爆效应等名词的解释非常专业,如小说中对中正式步枪的子弹的介绍是:“中正式步枪所使用的,是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该弹尖头、平底、铅心、黄铜或者覆铜钢被甲,弹头质量10克,初速870米秒,膛压304MPa。该弹的特点是:威力大,杀伤效果好,精度高,弹种齐全,用途广泛。”这样的行文方式满足了军事爱好者的要求,让读者在阅读故事时增长了相关的军事知识。

与小说对应的是,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狙击戏、激烈的战斗场面、战术对抗形成视觉的冲击力度,构成了对观众(读者)的吸引,《遍地狼烟》的电视剧制片人王海斌认为,电视剧《遍地狼烟》的看点是“暴力美学”,“枪战场面真实、富有质感,对狙戏占到全剧30-40%”,“该剧全面展示狙击手成长史,枪战场面刺激、爆破戏份儿非常震撼,视觉效果非常震撼,是一部重口味的战争戏。”{7}这种制作方式或是受西方景观电影的启发,通过逼真的场面试图想象性回到历史,给读者以视觉享受。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出自草根作者,粗糙、简单但丰盈、野性,富有活力,它彰示了民间的创造力,也呼应了阅读的市场和消费的文化市场,与刀光剑影的屏幕形象相呼应,网络小说是消费时代的产物,又是民间草根写作者与读者展开历史想象的舞台。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追求的是一种震撼、娱乐美学,是与时代文化语境相适应的。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细致地描述了民主时代一般读者的需求:“由于他们能够用于文学的时间很少,他们就想方设法充分去利用这点时间。他们偏爱那些容易到手、读得快且无须研究学问就能理解的书。他们寻求那些自动呈献的、可以轻松地欣赏到的美;顶顶重要的是,它们必得有新的、出乎意料的东西。”{8}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作者没有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还难以驾驭更恢宏的历史场面,他们也缺乏严格的写作训练,但写作者和他们的读者之间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写作者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欣赏到“出乎意料的东西”。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在小说美学追求上类似十七年时期的小说,采用的多是通俗小说的写法,富有传奇色彩,带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英雄主义是小说的基本基调。但与十七年时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地道战》《小兵张嘎》等革命通俗小说又有根本的不同,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在形式上更自由、多样,内容上冲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作品的内容更为芜杂,可读性也更强,更注重通过时代精神激活抗战故事。另一方面,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作者也会在小说中写出自己的文化寄托,如对抗战的重新认识,个体人生的经验,社会现实的深层写照,如人心难测,如现实黑幕,等等。德里达认为:“文学的法原则上倾向于无视法或取消法,因此它允许人们在‘讲述一切’的经验中去思考法的本质。文学是一种倾向于淹没建制的建制。”{9}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没有固定的定规,也不因审美追求不同而有高下之分,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打破了已有的叙述模式,有一种时代读者所需要的蓬勃与活力。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作者还缺乏深厚的史学修养和文化积累,还缺乏更饱满、更复杂的对人性的理解和对艺术繁复的追求,他们的作品还不那么厚重。周而复创作300多万字的抗战史诗小说《长城万里图》曾阅读了一亿字左右的档案、文献和资料,花去了十六年的时间。李尔重创作的《新战争与和平》,有8部,450多万字,花了整整10年时间。网络小说在网上连载,每天要更新数千甚至上万字,作者似乎没有这样的雄心和写作准备,他们在虚构和想象中去调动读者的口味,小说被卷入网站商业机制之中。“历史地看,媚俗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另一种现代入艺术领域的结果,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技术与商业利润。媚俗艺术由工业革命而产生,最初是作为它的一个边缘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全面社会与心理转型,‘文化工业’逐步成长,以至于到了今天,在主要以服务为取向、强调富裕和消费的后工业社会中,媚俗艺术已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核心因素,已成了一种常规地、无可逃避地包围着我们的艺术。”{10}网络抗战小说受市场、读者的牵制明显,其快餐、时尚文化的底色是明晰的。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不会产生如《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弗兰德公路》(克劳德·西蒙)那样的艺术探索型小说,也难以产生《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样的史诗性的作品,与当代乔良的《灵旗》、尤凤伟的《五月乡战》、庄旭清的《炮楼子》等作品在深入刻划人性的力度上也相差甚远。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因为,对于网络时代的文学来说,自由生长的文学因素,为时代读者提供新鲜的内容,让读者享受到阅读的震惊和,同样是有价值的,这也是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的意义。

注释:

①周而复:《长城万里图·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页。

③[英]戴维·洛奇(David Lodge)著,王峻岩等译:《戴维·洛奇文集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④[法]米兰·昆德拉著,谭立德译:《米兰·昆德拉访谈录》,见吕同六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下)》,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⑤ [英]爱·摩·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

⑥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见计红芳编:《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经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⑦《〈遍地狼烟〉卫视开播打造重口味战争戏》,《海南日报》2012年5月8日。

⑧⑩[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6页、第14-15页。

第7篇:抗日战争的故事范文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以及中华民族展开的自卫战争,也是自抗战爆发以来中国电影的重要表现题材。由于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不同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对这场民族战争的关注点和表现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审美风格、影像语言也都是各异的。这其中,虽然贯穿着创作者较为自觉的艺术个性的追求,但几乎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清晰地折射出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风尚的变迁。

一、民族觉醒与成长的影像寓言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开始了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八年抗日战争。时势的要求,使得抗战八年这一阶段成为中国抗战题材电影比较集中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抗战的爆发对中国电影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淞沪战役”之后,此前集中在上海的大部分电影公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明星公司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从此一蹶不振。战火不仅毁坏了很多摄影基地、制片机构,而且电影的创作人员和观众都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中。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必然得到空前的重视,中国电影自觉承担起宣扬抗战、鼓舞士气的责任。战争爆发后,电影界首先掀起了一股记录战争的新闻纪录片潮流,像《卢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淞沪前线》、《克复台儿庄》、《东战场》等等,及时记录抗战前线战争的进展,是中国抗战历史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除此以外,这一时期抗战题材的故事片也都呈现出一定的纪实倾向。比如《东亚之光》、《八百壮士》、《血溅宝山城》等都是把抗战过程中曾经发生的真人真事搬到了银幕上。其他一些影片像史东山的《保卫我们的土地》、何非光的《保家乡》都采用无声手段,所有场面均使用实景在露天拍摄,使得影片用比较逼真的画面展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和暴行。尤其是何非光的《保家乡》,“影片令人惊异之处是采取戏剧与纪录手法的结合非常有效,可谓结合‘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美学的一次成功尝试。前段写沦陷区某村落被日军侵占后,遭到奸淫抢掠,日军掠杀平民、放火烧村,用刺刀刺杀婴儿、用毒针令平民变哑、以火刑对付反抗分子等场面,既有着震撼的实感,在构图和光影、动作处理上,又有着近乎表现主义的气派,而众职业演员混合着非职业演员的演出,并无生硬与不协调的痕迹;约略可以窥见战时重庆的创作虽然条件简陋,但创作人员能够善用环境突出简朴粗犷的美感,注入创作的激情,而提升到一定的艺术高度。”(注:罗卡《何非光侧影》,载黄仁编《何非光图文资料汇编》第11页,台湾“国家”电影资料馆2000年版。)还有一些影片,如《中华儿女》、《孤岛天堂》等,在故事片中穿插纪录片或新闻片的镜头来增强真实性。抗战时期纪录片的兴起及故事片纪实倾向的创作潮流,是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电影现象,表现出电影人力求迅捷真实地反映抗战现实,传达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抗战题材的影片都设置了大致相同的故事线索,即主人公原有的平静生活被侵略的炮火打破,在目睹日军残害中国同胞的暴行或饱受苦难生活磨难的情况下,最终坚决地加入到抵抗侵略者的潮流中。例如,史东山编导的《保卫我们的土地》就表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刘山一家的生存之地屡遭侵略者的掠夺破坏,走投无路的他们最后向侵略者冲杀而去的故事。而沈西苓的《中华儿女》通过四个独立的小故事,具体表现中国各阶层民众的觉醒和抗战。第一个故事就叫《一个农民的觉醒》,在南京郊区的农民刘二哥逃难回来,迎接他的是妻子被日军蹂躏致死、老母奄奄一息的惨状,亲人的死伤使刘二哥觉醒,最后走上了抗日的道路。第二个故事叫《老公务员之死》,刻画安徽某城一名老公务员在日军占领他的家乡后,以毒酒宴请日本军官最后同归于尽的抗敌壮举。第三个故事叫《抗战中的恋爱》,着重反映青年人在抗战中的思想转变过程,尤其是一位“中间人物”由于敌机轰炸而使自己的爱人惨死,亲人瞬间的离去使他觉醒,也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第四个故事是《游击女战士》,描写一个刚参加抗日队伍的年轻女战士机智完成任务的故事。再比如,的《长空万里》表现的是青年人经受战火洗礼、报考空军为国抗战的故事。贺孟斧的《风雪太行山》表现的也是太行山区老矿工马老汉受尽日军摧残认清了他们的本质,最后和农民联合起来共同抗敌的故事。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无论是农民、矿工、公务员、青年学生,无论男女老幼,都是民族战争中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他们的性格都经历了由软弱、犹疑到坚强、果断的过程。实际上,在抵御侵略的战争中,个人小家就是民族大家,“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片中这些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觉醒和性格的转变,实际上映寓的是中华民族在抵御侵略的战争中克服软弱、走向坚强的成长过程。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在爱国主义的主题中,构筑的是一个独特的、战争与人的命运、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影像寓言。

抗战结束后,与当时的意识形态对峙的社会政治格局相一致的是,抗战题材的电影也呈现出对峙、分流的局面。一方面,“中电”作为当时官办的电影制片机构,拍摄出《忠义之家》这样借用抗战时期一个掩护和支持“地下工作”的“忠义之家”的抗战故事,来传达包含明显政治含义、维护其统治利益的意识形态思想。另一方面,也更为普遍的是,一些具有民主主义进步思想倾向的艺术家则是通过这场战争表达对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的思考。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将战争岁月与一支抗日救亡演出队中主要人物的聚散离合结合起来,运用对比的手法,真切地传递出民众悲苦生活的时代气息。而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史诗巨片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注: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在香港“早期中国电影研讨会”上的发言》,《柯灵文集》第31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以抗战为背景,不仅表现战争的摧残性,更从战争及历史的进程中透视家庭伦理、道德情感,厚重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及对中国传统艺术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使这部影片成为代表那个时代的艺术经典。

二、新生国家意识形态下的赞颂之歌

抗战题材的电影创作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对于一个参与过抗日战争、紧接着又通过解放战争打败了政权,经过28年艰苦奋斗而建立起来的新生政权来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领导建立的这个新生国家历史认识的基础,因而表现战争成为这一时期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仅在1949—1952年间,东北、北京、上海和文华这四家电影制片厂,就先后拍摄了《回到自己的队伍来》、《中华女儿》、《钢铁战士》、《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关连长》等包括抗日战争题材在内的战争片25部,占这几年全部影片数量的40%左右。总的来看,与30年代相比,“十七年”抗战题材电影的表现中心并非纯粹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而是将其整合在新生国家意识形态的宏大话语体系中。新生国家的权威话语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建立国家的历史构成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史的全部内容,即中国现代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抵御外来侵略、反动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的一部分,一个链条或者说是一个环节。

在这样的国家意识形态权威历史观的指导下,“十七年”有关抗战内容的电影从抗日主体、叙事结构、镜头语言、影片主题、审美格调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这一时期抗战电影所独有的特色。首先从抗战的主体来说,无论是《狼牙山五壮士》、《中华女儿》、《卫国保家》,还是《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地突出和强调抵御外来侵略的抗日主体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战士或游击队员,共产党是维护民族大义的代表,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其次,在影片的创作中,往往是以“二元对立”即“我军”和“敌军”的艺术形式来结构影片,塑造人物形象的。“我军”指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军队和游击队战士,以及备受压榨的农民,他们出身贫苦,英勇善战,大公无私,忠实可靠,乐观开朗。这些人物也有显著的外在相貌特征:身材高大匀称,精神饱满,眼睛黑亮等等。“敌军”指的是日本侵略者,汉奸,军队及其特务,以及地主恶霸土匪等。这些人残忍、自私、贪婪、愚蠢,最终走向失败或灭亡。身材矮小肥短、贼眉鼠眼、凶恶丑陋,是标明他们邪恶本性的主要特征。这种艺术结构形式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这一时期战争题材影片的创作倾向。

英雄主义是“十七年”抗战电影的主题。抗战电影的创作者大多数来自解放区,比如凌子风、成荫等,他们既是战争的目击者,又是战争的参与者,特殊的战争经历和文化背景,赋予他们认识战争表现战争的特殊审美观念。这种观念,首先表现在这些创作者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和视角去表现战争。如前所述,抗战进行时期的电影人虽然经历过战争但没有参与过战争,他们往往以知识分子启蒙的视角去表现民族战争中民众的觉醒。但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这一启蒙主题被迅速淡化或压缩到很不重要的地位,亲自参与过战争的电影创作者全心全意地赞颂和讴歌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这种赞颂的激情是普遍存在于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时代情绪。比如郭沫若的政治抒情诗《新华颂》、胡风的大型交响乐诗《时间开始了》都将浓烈的赞颂之情熔铸在诗歌创作中。就连一向审慎的巴金也表示:“我的笔即使写不出振奋人心的‘热情的颂歌’,它也要饱蘸作者的心血写下一个普通人的欢乐和感激的心情。”(注:巴金《赞歌集·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版。)与这些作家直抒胸臆对未来美好社会期待和想象的赞颂之情相比,经历战争风雨的电影人通过高山大川、蓝天白云、青松翠柏等中华传统文化所表征和认同的“宏伟崇高”物像,伴随激越高亢或深情婉转的民族乐曲,来表达他们对战场英雄英勇无畏、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倾慕之情。《中华女儿》中,当八位抗联的女战士投江自尽、英勇牺牲之际,雄壮的音乐响起,画面上映现翻腾的江水,叠印崇山峻岭、蓝天白云物像,深情地传达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狼牙山五壮士》还直接引用历史典故和诗词寓意寄托景仰赞颂之情。影片开始,阳光从云海中穿透,照射在苍茫的山川之上。此时,浑厚的男中音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接着介绍这首诗的典故,以古寓今:“岁月悠悠,两千年过去了,这儿的一草一木都没有向敌人屈服过;这儿的每一块石头都曾染过英雄的鲜血!”随着激情的朗诵,镜头从空中俯拍,画面横移,依次映现蜿蜒的河流、高耸的山峰、长城烽火台,岳飞题写的“还我河山”和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并在仰拍的纪念碑上叠印出片名《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过程中,景别越来越小、镜头尺数越来越短,传颂的情感也越来越强烈。

乐观主义构成了“十七年”抗战电影的审美基调。由于八年艰苦抗战是以最终辉煌的胜利结束的,紧接着解放战争胜利的结果又是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十七年”战争电影的创作者也是新生国家的建立者,他们并不在意战争过程的残酷和艰险,甚至回避战争的暴力和血腥,而是特别强调战争的最终胜利意义。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电影像前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等重在反思战争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影响、观照战争中的个体生命价值所不同的是,50、60年代中国抗战题材电影表现的是共产党领导抗日队伍的群体风貌和战争的现实结果。此外,英雄的塑造也是为了突出集体主义的力量,英雄不会在战争中轻易死亡,即使死去也必须用更大的胜利场面或雄壮的气氛来冲淡它的悲剧性。也就是说,个体生命的价值在战争中受到的残害或损毁也因为集体最终的胜利而消解,其结果就是这种以道德价值的认识取代生命本体价值的认识也消解了“十七年”抗战题材电影的悲剧美学效果,形成昂扬乐观的审美基调。

“十七年”战争电影的繁荣不只体现在战争电影的数量上,还表现在对战争电影的艺术探索上。这种探索表现在艺术家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元素的借鉴和发挥上。中国传统民间文艺素有所谓“游侠”、“绿林”、“侠义”等题材,其艺术结构和审美范式一向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十七年”电影艺术家自觉从民间文化中吸收活泼自由、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艺术营养并加以创新,打破了这一时期抗战题材电影一度过于刻板的叙述方式和审美风格,形成了中国特色战争惊险片的新类型。这类影片并不正面展现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而是主要选取游击抗战题材,设置非同寻常的情境和紧张曲折的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类型突出甚至夸张的人物,极力渲染战争的传奇性和趣味性,也大大增强了战争影片的观赏性。比如电影《铁道游击队》中,那活跃在铁路线上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游击队员,其性格特征更像民间文艺中的“游侠”,不仅个个身怀绝技、浑身是胆,而且他们莽撞好斗、喝酒赌钱的草莽英雄习性,让观众更真切感受到传统“侠义”的动人魅力。《林海雪原》吸引观众的不仅是那五位个性鲜明的侠胆英雄,更是“奇袭山”、“智取威虎山”等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的情节。而在《鸡毛信》展现儿童英雄机智灵活抗日的影片中,也散发着民间文艺的质朴和清新。就连《地道战》这些当时原本是作为军事教学片的电影,也注重吸收活泼生动的民间口语、民谣等艺术成分,增加趣味性,“力求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注:任旭东《回顾〈地道战〉的创作》,《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三、思想解放潮流中民族记忆的文化反思

“”期间,除了几部“样板戏”之外,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创作陷入荒芜的境地。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拨乱反正”,文艺界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时间,朦胧诗、实验话剧、先锋文学、摇滚音乐等都纷纷活跃在文艺创作的舞台。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反思与批判,对人文理想的追求,推崇启蒙主义和理性主义,强调个性解放一直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中心主题。饱含着中华民族特殊历史记忆的抗日战争,自然进入艺术家的创作视野,并成为第五代导演吹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的号角。这就是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与以往通常在激烈的战争场面中正面凸现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所完全不同的是,《一个和八个》并未涉及太多炮火纷飞的场面,而是把影片的主角,一个共产党员和几个土匪、逃兵、奸细置于相同的被囚禁的境遇中。在这里,正义与背叛、勇敢与懦弱、先进与落后曾经是截然对立、泾渭分明的形象被混同在一起。这种历史情境与人物关系的反常规设置,不仅体现出新一代创作者在思想解放潮流中对民族战争与过往历史的重新思考,更昭示出他们特立独行的创新姿态。导演自己说:“常有人问我:《一个和八个》为何要在历史观和电影形态上采取极端叛逆的态度?……我们只是本能地要求标新立异。想出这个东西,别人没整过,这是当时咱们确定的一条原则。这条原则在《一个和八个》自始至终全面贯串。”(注:张军钊《从〈一个和八个〉到〈弧光〉》,《电影艺术》1989年第1期。)这条原则还体现在创作者对战争本身残酷性的关注。整部影片在主要场景的选取中,原本生意盎然的田野几乎没有出现代表生命的绿色,这种处理意在突出战争对生命的毁灭。正如曾担任这部影片的摄影师张艺谋所说:“由于我们对以往中国战争片的那种矫饰感,那种贪花好色极为反感,于是走了一个极端,拍广阔的天和地,拍寸草不生,对民族危亡关头的严酷性进行抽象的表现。”(注:罗雪莹《红高粱:张艺谋写真》第32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而他在自己导演的影片《红高粱》中,“我奶奶”最后被日寇扫射而死的惨烈之状,在大片血色殷殷强烈视觉冲击的画面中,战争的残酷直面而来。

实际上,对于第五代导演来说,抗战题材只是他们特立独行的一个底色,在这个底色之上,探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张扬的是个体生命力的勃发。就以《一个和八个》为例,共产党员王金被怀疑被隔离的境遇,与其说是战争年代确认爱憎立场的一种特殊情境,不如说是对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的真切传达。而全片最为人称道的影像造型也集中在对困境之中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上。“全片除个别场景外,画面都卡得很紧,人物都用中近景处理,几乎没有富裕空间,饱满得有胀破画框之感。人物很少处理在画面中心位,一般只占一个边角。”“压缩的空间表现,正是对精神层面、灵魂搏斗的有形揭示,正是对扭曲的非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可视展现,从而给观众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强烈震撼。”(注:郑国恩《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国新电影的造型突破》,载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第473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尤其在影片的结尾,锄奸科长拄着拐杖,斜倚在王金身上,构成一个大写的“人”字。这个“人”字几乎占满画面,在高光背景下,产生剪影的效果。经过民族战争的洗礼,真正的人性得以张扬。作为第五代代表之作的《红高粱》,借抗战的背景、东方民俗的仪式,着力渲染的也是喷薄而出的生命强力,这已经成为评论界的共识。无论是《一个和八个》重在造型,还是《红高粱》着意色彩,第五代导演影像语言的大胆与创新,正契合了80年代人文主义的启蒙主题。

四、大众消费文化环境下的娱乐诉求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了社会的中心地位。这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转型,给中国的电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与整个中国经济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电影业陆续被推向市场,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意识形态事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工业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能否受到观众的认可并获得市场利润,成为电影能否生存的首要前提。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利益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重的影响。80年代备受推崇的启蒙主义、理性主义受到了冷落,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同。其结果是,中国的文学艺术开始从80年代的文化启蒙向大众娱乐的文化消费转型,正像有评论者指出的那样:“侃爷、丑角和明星占据着文化大舞台的中央,夸张、做作、神侃、混聊、故作轻松、充满噱头或者浅薄轻佻、卖弄风情的各路‘明星’充斥电视、电影、广告等传播媒介。这是一个小品的时代、侃爷的时代、明星的时代。百年来审美风尚在此明显地‘转了个弯儿’。它世俗化了,生活化了,享乐化了。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导趣味。”(注:陶东风、金元浦《从碎片走向建设——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二人谈》,《文艺研究》1994年第5期。)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电影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电影的娱乐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突出。于是,一向被认为是沉重严肃的抗战题材电影在90年代也注重电影的娱乐化取向,注重与世俗沟通。其中,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无论从片名立意还是叙述手段,都采用了戏谑的游戏化手法。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是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借用这个著名的漫画人物和大量偶然性的情节使战争游戏化。比如,三毛意在举枪杀敌,却朝空鸣放打下一只鸟;炮响过后炸出的却是水池中的鱼等等,此类细节贯穿全片。此外,影片还将京剧《沙家浜》的场面和《白毛女》的造型穿插在一起,把“西班牙斗牛曲”、京剧音乐、电子游戏“魂斗罗”的音乐混同在一起,通过这种拼贴、模仿和混同,增加了影片的戏谑性,在营造荒诞艺术效果的同时,也消解了以往的权威认识,重新表达了对战争、历史、英雄的理解。如果说《三毛从军记》是通过漫画、喜剧幽默调用观众的某种解构情绪的话,那么,姜文的《鬼子来了》则是通过设置人物的尴尬身份来试图颠覆曾经的集体记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马大三,必须在日本军的眼皮底下看守一个日本人和一个汉奸,既不能让经常来村里扫荡的日本军知道,又不能痛快地杀了他们,甚至还得尽心尽力地款待他们。对于马大三和他的乡亲们来说,这样做的缘由也许只是出于生存的本能,但他们这些日本占领区的中国老百姓,本身就处于民族的、政治的尴尬处境中,无论认同什么,都摆脱不了注定悲惨的命运。影片运用黑白和彩色影像对比,在戏剧化的情境中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第8篇:抗日战争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南京!南京!》;“鬼子叙事”;人性觉醒

《南京!南京!》采用的是多视角的散点叙事法,散点叙事的优势在于可以增加电影的叙事容量,便于处理繁复的事件性题材。影片在多元视角中突出了角川那双惊恐、游移、困惑、迷茫的眼睛,可以说,这是惟一具有贯穿性的叙事视角。对角川视角的刻意强调使影片叙事呈现某种非均衡性,入侵者和陷落者在事件中本已不是平等主体,在影片叙事中也非处于均势状态,陷落者一方被符号化了,代表集团情绪的个人面孔模糊、抽象,缺乏新意。相比之下,角川对观众而言更有亲和感,我们似乎总是在他的引领下去看、去听,他战争中的恐怖眼神、他人性的小小闪光使他更像一个平凡的人。我认为,如果把角川作为视角,那么影片的故事显然就是“一个鬼子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如果关注角川的故事,那么影片叙述的就是“南京大屠杀中的鬼子兵”。因此,从以上两方面看,影片本质上是一出不折不扣的“鬼子叙事”,但遗憾的是,这种叙事却有着诸多需要检讨的地方。

20世纪的中国虽然饱经战乱,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却没能产生出具有思想穿透力和艺术震撼力的战争影片。我们虽然制作了很多抗战题材的电影,但是能够对这场战争做深入反思的作品几乎没有。我们是受害者,也是最后的胜利者,有权谴责日本掩盖侵华真相的企图,这是正当的也是必需的;可是,我们自己是否也曾经有意无意地突H;放大,或者曲解、掩盖了某些抗日真相,甚至“创造”或抹杀了某些抗战事实?如果说这种叙述战争的方式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那么,我们现在是否有可能对战争做更深入的反思?哪怕是有限度的。我认为,面对战争,我们的电影不但要揭开战争的真相,更要反思战争与人的关系;我们不但要谴责侵略者,更要做自我反省,甚至也要反省我们多年来叙述这段历史的方式。必须承认,这些依然是摆在今天中国电影人面前的尖锐课题。

相信很多中国观众对侵华日军的了解源于十七年间大量摄制的抗战电影,《新儿女英雄传》(1951)、《鸡毛信》(1954)、《平原游击队》(1955)、《狼牙山五壮士》(1958)、《地雷战》(1962)、《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小兵张嘎》(1963)、《地道战》(1965)等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清晰美好的记忆。这些影片创作于“十七年”的历史语境,以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斗争为题材,目的是为新生政权的历史合法性做出有力的论证,担负着明确的思想教育的职能。因此,这些作品形成了共同的美学特点:首先,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这是此类电影的核心特征,具有决定性;它在作品中表现的隐显、强弱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政治氛围的紧张或宽松。其次,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这里指的是“正面”人物的整体精神风貌,它包含英雄主义和无往不胜的乐观主义。再次,明快通俗的叙事风格。电影要教育I:农兵大众,就必须去迎合工农兵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欣赏水平,所以,明快通俗的叙事风格取决于电影的大众化需要。又次,在政治内容中挖掘娱乐性。十七年的新中国电影被“泛政治化”了,它的一切特点几乎都围绕在政治动机周围,但有意思的是,电影工作者却能够在不逾政治规矩的前提下赋予政治某种“娱乐性”,用轻松诙谐的风格表现严肃的政治命题,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娱乐。

纵观“十七年”的抗战电影,我们发现,以上四个方面集中统摄于敌我较量的二元叙事结构。一方面,“我们”一方英勇、顽强机智的斗争精神得到充分表达,在抗日英雄传奇中完成了宏大的关于历史的政治叙事。另一方面,作为“我们”的必然的对立面,侵华日军显然被简单化了,“鬼子”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共名,日本侵略者在艺术的丑化、矮化、概念化、脸谱化中,最终被彻底“鬼化”了。在“十七年”电影的抗战叙事中,政治与娱乐奇妙地融合一处。敌我双方的浴血搏杀被游戏化了,战争似乎不具有任何残酷性,在道义、精神,甚至智力上,我方总是有着压倒的优势,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的抗日军民是无往不胜的:敌人则愚蠢、顽劣、虚弱得可笑,影片往往以夸张滑稽的方式给予调侃。对于我抗日军民而言,敌我对垒宛如猫捉老鼠,决战成了围捕猎物的盛大节日。在观众的哄笑中,影片的娱乐性伴随政治性产生,寓教于乐和寓乐于教成了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较强的娱乐性使抗战电影抓住了大批观众,也使“鬼子”形象深入人心。

“十七年”电影对侵华日军的鬼化是全方位的:从外形看,既然是“鬼”,隐现于影片中的当然是“鬼影”。夜幕降临,鬼影憧憧,“悄悄地进村,开枪地不要”是最典型的鬼子出现的场景。所有的鬼子均面貌模糊、丑陋、狰狞,行动呆板,他们或因一时得计而狂笑不止,或因气急败坏而暴怒不已,特写处理的面孔夸张变形,极尽狼狈之相。在称谓上,有名有姓的大佐,小队长往往以龟田、渡边、野村命名,隐含着南对汉语字面义的理解联想出的贬低与侮辱。鬼子说的则是半通不通的汉语,可谓鬼话连篇。从性格内涵看,鬼子的特点和抗日军民一样单纯,“鬼性”是鬼子的所有内在特征,面对财物与妇女时的贪婪,屠杀抗日于部、群众的残忍,小孩都能识破的“狡猾”(其实是愚蠢)等。当然,鬼子是见不得阳光的一群,在正义力量的阳光普照之下,只有一败涂地,这是鬼性的必然归宿。总之,鬼子的鬼性是为了衬托英雄的神性,这里,人性是缺席的。因此,陈晓明先生在谈到抗日叙事时说:“革命英雄主义成为这种叙事的基调,在这种叙事中,重要的是表现主体的历史形象,而敌人则只是一种对象化的概念,敌人只是从主体派生出来的对立面。宏大叙事给定了历史意义,就不再需要个体经验投入反思性的探究,这些探究的多种可能性,自我的深邃性、怀疑、质询等等,都会妨碍宏大意义的坚定性和明确性。事实上,在中国激进化的现代性宏大叙事的历史场域中,也不可能产生个人的经验以及对自我反思意识的处理,这使建构历史神话的现代性叙事总是带着过强的概念化和普遍性的色彩。”这段话道出了“十七年”抗战叙事的根本缺陷,那就是人性(个体经验)的缺席限制了战争反思的可能深度。

如果说“十七年”电影将抗战历史传奇化,塑造了纤尘不染的民族英雄和鬼性十足的入侵者,打上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印记。目的是制造有关中共的政治神话;那么,新时期电影则是将抗战历史人情化、人性化,在酷烈的战场思考人,在战争间隙寻找人。抗战历史更多时候是作为人生存的极端情境而出现,因为极端情境中的人性最真实,电影表面上是在叙述硝烟弥漫的抗日斗争,实际上是借这段历史来反思“人”,目的是把革命的神还原为世俗的人,去除意识形态强加给人 的各种遮蔽,变党派的政治神话为民族一份子的英雄故事。如《柯棣华大夫》(1982)、《风云初记》(1983)、《望日莲》(1986)、《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1990)等抗战作品体现了这一变化,变化的核心可以概括为“英雄也有人情”。这些影片中的鬼子叙事没有本质性改变,鬼子之鬼性依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蓬勃兴起,在世俗的文化生活中,有关抗日历史的艺术作品已经不再居于主流地位。在电影创作中,主旋律类型的革命历史片受到政府的资助,以政府工程的面目出现,如果不是为了得什么政府奖,或者寻找机会进行必要的艺术训练,可能没有多少人愿意拍摄这类影片。但是,在娱乐片的创作潮流中,包括抗战题材在内的革命历史题材再次受到电影人的重视。一方面,革命历史题材除了具备意识形态化潜质外,它的传奇性特征还可以提供纯粹娱乐化的可能;另一方面,很多革命历史故事或红色经典在受众中本来就有很好的审美接受基础,经过重写的革命历史仍以塑造英雄为立足点,但是尽量去除他们身上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党派特征,使英雄形象成为民族血性和民族智慧的代表,从而创造新的民族英雄神话。《烈火金刚》(1991)、《敌后武工队》(1995)、《平原枪声》(2001)等作品以及大量翻拍的电视连续剧代表了这一潮流。这些作品一方面延续了“英雄也有人情”的主题,另一方面要获得作品的娱乐效果,就必须加强叙事的传奇性,于是,“十七年”电影中一边倒的二元叙事代之以势均力敌的敌我对抗。鬼子形象变得清晰可感,一改愚顽颟顸的特点,以前那种可笑的狡猾变成了必须全力应对的狡诈,以前一击即溃的似强实弱,变为实实在在的残忍暴虐。鬼子的鬼性由此回归大地,为兽性所取代,但这兽性毕竟属于人性,尽管是人性中最阴暗的部分,这种鬼子叙事模式至今仍被很多影视作品所沿用。但是在部分影片中,如《哑巴女人哑巴弹》(2000)、《鬼子来了》(2002)等作品,这种叙事模式已经开始有所松动,鬼子形象中m现了在战俘营接受改造的日军俘虏、日本民间的反战人士、侵华日军中的厌战士兵等新角色,借助于人物身份的转换,鬼子身上于兽性之外加入了某些普遍的人性因素,即人之常情的部分,甚至有时体现出短暂的人性的善的闪光。不过,这种叙事方式的微调并没有带来深入的战争反思。

《南京!南京!》是企图全面反思这场战争的电影,战争中的中方与日方、英勇与怯懦、偷生与承担、兽性(道)与人性(道)、残忍与同情等均在反思之列。正是因为制作者追求反思的全面性,因此,他们舍弃了此类电影惯用的单线索故事,而是在对事件的全方位展示中,讲述了多个人的多个故事。每个形象和他的故事担负一定的主题职能,“刘烨”以及他身边的战士是战争中的民族脊梁,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民族英雄,代表着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唐天祥及其周围的人(妻子、晓梅、邻人)则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一群,他们企图在战争中苟且偷生,希望以隐忍、怯懦,甚至出卖良知换得自己和家人在战争间隙的保全,电影最终让他们受到了惩罚。拉贝和姜老师是战争之外的中立者,他们以人道、同情、爱,甚至献身来承担作为一个“人”的责任,试图在战争中扶助弱者,反抗,维护人类的正义和尊严,但在战争中,他们的声音显得异常弱小。在影片的鬼子叙事中,编导者设置了伊田修和角川两个形象,前者代表了鬼子的兽性,暴露的是人性的恶;后者代表的是鬼子的兽性与人性的纠缠,或者说人性面对兽性时的挣扎,彰显的是人的向善的心。我们看到,影片如此全面的主题设计没有取得预期的艺术效果,一方面求全的结果是打乱了电影的叙事阵脚。各自为战的故事线如果互不关联则显得散漫凌乱,但将它们截搭一处则又显得牵强附会、不成逻辑。影片采用了后一种叙事方式,同时也带有它所有的弱点。

第9篇:抗日战争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历史 教材 增补 人民英雄 故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092-02

每年的10月1日(国庆节)这一天,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各界代表,都会来到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向人民英雄默哀、致敬,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人民英雄。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代历史,受尽了列强的侵略、压迫、欺凌。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多少人仁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演绎了无数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人民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后人心中。

我回想到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人民英雄及其故事,少得可怜。鸦片战争中只有林则徐和关天培,而且三言两语,内容简单。中,只有谭嗣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只有邓世昌。抗日战争中,只提及佟麟阁、赵登禹等。数来数去,就这么6、7个。其实,在鸦片战争中,就有很多人民英雄,除林则徐、关天培外,有代表性的还有:定海保卫战中的葛云飞(定海总兵)及其战友王锡鹏(寿春镇总兵)、郑国鸿(处州镇总兵)等,其抗英的动人故事,不亚于关天培。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葛云飞面对步步逼近的英国侵略军,他毫无惧色,亲自率领二百士兵持刀与敌人展开肉搏,身受四十处创伤,最后坠崖身亡。吴淞口保卫战的陈化成(江南提督),年纪虽已67岁,但保家卫国的壮志不减。面对英夷的侵略,他积极备战,严格训练士兵,加大、加固海防,表示:“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可灭矣!”英国侵略者传言:“不畏江南百万兵,唯惧一人陈化成。”在保卫吴淞口战役中,死守西炮台,终因众寡悬殊,孤军奋战,身受7处重伤,血染战袍,力竭牺牲。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陈化成及其全体将士,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提及的。但授课的时候,根据《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以及第二阶段战争经过(课本上只有“战斗一年多,清军节节失利”一句话),我还是用多媒体把他们展示出来以充实鸦片战争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时期,人民英雄的故事,一个都没有提。像邹容、陈天华、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他(她)们都是为了追求正义,追求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国,用革命去腐朽、末落、成为洋人朝庭的清王朝。他(她)们甘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振兴中华的宝贵财富,也是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的保证。课本上只用了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 一句话,一带而过。学生能明白吗?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吗?能引起思想共鸣吗?邹容向往中华民族的新生崛起,向往“中华共和国”,献出了他20岁的年轻生命;女革命党人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突显她的远大志向和英雄本色,为革命献出了她31岁年轻生命;决心“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明知妻子身怀六甲,却毅然参加广州起义,献出了他24岁的年轻生命。而他(她)们都是傻子吗?难道他(她)们的生命一文不值吗?他(她)们都是留学回来的留学生啊!他(她)们“图”什么?我们只有一个答案:为正义事业、为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献身。为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我用多媒体展示出他(她)们及其事迹,对学生进行正义感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雄及其故事多的是。而课本上提到的血战卢沟桥中的排长申仲明及战友,内容十分简单。佟麟阁、赵登禹这样的抗日英雄,课本上只是一句带过。很多抗日英雄的名字及故事,连提都不提,如冷云等八女投江、女英雄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左权、马本斋、狼牙山五壮士、张自忠等,他(她)们的故事,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也是绝佳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材。我在讲授“九一八事变”这节内容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多个赵一曼、杨靖宇的视频给学生看,其中有赵一曼被捕后受审、受刑、壮烈牺牲的片段和杨靖宇同敌人周旋、弹尽粮绝、吃树皮、棉絮、壮烈牺牲的片段。然后让学生讨论:假如是你,当时你会怎样做?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各讲各的观点、看法。小王说:“敌人的酷刑这么残酷,如果是我的话,同他们拼了。”其它同学说:“两手空空的,又负了伤,带着铁链(指赵一曼),你拼得过他们吗?”小陈(女生)说:“敌人的酷刑这么残酷,我看了就害怕。如果是我,招了算了,免得受苦。”有几个女同学也附和她。小张说:“抗日这么艰苦(指杨靖宇),冰天雪地的,又没吃的,人数又少。如果是我的话,投降算了。既能有饭吃,有肉吃,又能保住性命。”其他同学发出一阵笑声。“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很好。”我适时地引导他(她)们说:“看问题,不能这么简单,也不能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历史的问题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去分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从视频中看得出,我们的英雄很坚强、很顽强,宁死不屈,不怕牺牲,视死如归。这就是英雄们值得我们敬佩、学习的地方。有同学认为,为了自己不受苦、不受折磨,赵一曼她招供算了――供出我党的秘密,供出抗日联军的秘密。这算是一个共产党员吗?共产党员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以及铁的纪律。同学们想过没有,一旦暴露我党的秘密和抗日联军的秘密,我党的损失会怎么样?抗联的损失又会怎么样?那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党组织遭到破坏,有更多的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牺牲,有更多的抗联战士失去生命啊!赵一曼会这样做吗?”“不会”同学们齐声回答。“还有,杨靖宇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同敌人斗争到底。部份同学也不认同。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同学们就会明白了。假如你的亲人(母亲、姐姐或妹妹)眼看着被人欺负、被人侮辱,你会怎么做?”“同他拼了。”“对,同他拼了。”学生们回答。“对了,同学们讲得很对。”我讲:“我们的英雄,为什么这么坚强,这么顽强,不怕牺牲,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母亲,遭到了外敌欺负、蹂躏,我们的姐妹同胞,遭到了外敌侮辱,我们的兄弟同胞遭到了外敌杀戮,我们的父老乡亲流离失所……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而不反抗吗?”“不能”学生回答。“对的,这就是人民英雄为什么宁死不屈、不怕牺牲、视死如归,这就是人民英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国,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民英雄,我们的民族才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民族才会振兴。”借这些英雄故事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解放战争时期,课本上人民英雄的名字,一个也没有提,更不用说他(她)们的故事。为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我在上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后,利用晚自修时间,简播了电影《刘胡兰》和《》给学生看,在本单元增设一节活动课:摸拟时事报道――人民英雄的故事。要求学生根据电影里面的内容或上网查找内容等,写一份关于刘胡兰的故事报道或关于的故事报道。课堂上,同学们勇跃发言。关于人民英雄刘胡兰的报道有: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农民家庭,10岁起参加儿童团,带领伙伴站岗、放哨、查路条,侦察敌情,运送武器弹药。在反霸群众大会上,揭露和痛斥恶霸地主残害人民的罪行。1946年6月,刘胡兰参加了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地革改运动。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反动村长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实施报复行动,大举进袭文水县。刘胡兰将受伤的连长王本固隐蔽在一户军属家,用自己平时节省的钱给他买药治伤,并精心护理直至痊愈返队。1947年1月的一天,敌人突然包围云周西村,强令全村群众集中,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随同群众来到会场。敌人以死威胁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刘胡兰昂首挺胸、义正辞严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连长狂叫,并命令机枪对准群众:“把这些人全扫光。”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喊道:“不许残害群众!”并从容不迫走近铡刀,英勇就义。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