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联合运输的概念范文

联合运输的概念精选(九篇)

联合运输的概念

第1篇:联合运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流通道;广延性;服务性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040-02

1 物流通道与运输通道的概念认识

近几年关于运输通道及物流通道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CNKI(中国期刊数据网)近10年收录的文献来看,对物流通道进行定义的理论研究较少,但对运输通道的研究较多。整体看来,国内外学者对运输通道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结构,在众多研究中,以张文尝等学者的研究最有代表性。

1.1 运输通道的概念

“国际公共运输联盟”和“西德公共运输企业联盟”主编的《公共运输词典》,将运输通道解释为:“在某一区域内,连接主要交通流发源地,有共同流向,可以有几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的宽阔地带。”

美国交通工程专家William•W•Hay将其定义为:“在湖泊、河流、溪谷、山脉等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活动模式、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客货流密集地带,通常由多种运输方式提供服务。”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运输研究所教授William•L•Garrison对交通运输通道的解释:“在交通运输投资集中的延伸地带内,运输需求非常大,交通流非常密集,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在此地带内互相补充,提供服务。”

我国交通系统工程专家张国伍教授的解释为:“某两地之间具有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双向或单向交通流,为了承担此强大交通流而建设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集合,称之为交通运输通道。”

我国的张文尝教授研究认为应该从运输联系与运输经济区划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定义,并把运输通道定义为:“运输通道是联结不同区域的重要和便捷的一种或多种运输干线的组合。”

1.2 物流通道的概念

从目前的已有的理论研究来看,物流通道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服务通道(如航班、车次、班列、班轮)组成的系统,通道的实例体现就是一条班线;另一方面是物理通道(如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线路)组成的系统,其实例体现就是一段线路。

2 物流通道与运输通道的关系分析

在分析物流通道与运输通道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物流通道与运输通道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运输通道既为货物运输服务,也服务于旅客运输。从服务对象角度看,运输通道的服务对象广于物流通道的服务对象。从形式表征来看,运输通道中包含货运通道与客运通道,从这点上看,运输通道的服务对象类型大于物流通道;

第二,国家标准《物流术语》(2001)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由分析定义可知,物流除提供运输功能外,还包括仓储等其他功能,并且除运输外的其他功能在物流通道中通常发生在“物流节点”之上。从这一点上看,物流通道的服务内容要广于运输通道。

3 本文对物流通道概念的界定

通过分析物流通道与运输通道的关系可以看出,物流通道不仅具备运输通道(这里指货运通道)的一般功能和结构特征,还应该包括能够实现其他物流功能的物流节点。

上述两方面物流通道的含义都不足以把握物流通道的本质特征,因此基于对物流通道内涵与本质的理解,将本文的研究对象立足于物理通道,但又不局限于物理通道本身,并给出如下定义:

物流通道是联结不同区域的,以提供运输功能为主的运输通道和以提供物流功能为主的物流节点的有机组合。具体而言,物流通道既具有以运输通道和物流节点作为物理表征的结构特点,还应该具有以通道所完成的运输功能和以节点所完成的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其他物流功能作为形式表征的功能特点。

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本文对物流通道概念重新界定,具有以下两方面意义。

(1)强调物流通道概念的广延性

从前人研究已有的结论来看,很多学者都将研究对象瞄准为运输通道或物流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交通线路的合理配置问题,因此将物流通道的概念局限于交通线路本身,忽视了节点这一重要的构成要素;有些学者着重于物流节点布局研究、物流节点吸引能力研究,因此将物流通道的概念过分强调于物流节点,忽视了物流通道中沿通道两侧形成的作为辐射区域的广泛“地带”。本文所定义的物流通道,既包括完成主要运输功能的运输通道,也包括完成其他物流功能的物流节点,因此,研究对象既涵盖对区域空间方位布局产生宏观影响的源动力――交通线路,也包括物流通道空间集聚功能的直接体现者――物流节点。

(2)强调物流通道概念的服务性

从掌握的文献资料看,我国学者对物流通道功能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较少。从研究成果看,有些学者侧重于通道运输功能,将研究重心放在如何通过通道合理配置运输方式和交通线路来提高运输能力,而忽视了物流通道除运输以外的其他物流功能的提升;有些学者侧重于利用物流节点的功能定位来划分节点重要度,进而确定节点布局,忽视了物流节点功能与线路功能的匹配与协调。本文所定义的物流通道,既强调通道的运输功能,也强调其他物流功能,突出物流通道提供无形产品服务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章良,孔月红.物流通道节点集聚机理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

[2]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第2篇:联合运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英语轭式搭配 概念合成理论 认知解读

思维认知方式是人们思维认知习惯的积淀。语言是思维认知的载体。因此,语言的表达方式反映了思维认知的方式。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英语轭式搭配与概念合成理论可以进行关联研究。对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尝试性分析,不仅可以对相关理论有更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可为两者在认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平台。

一、英语轭式搭配简析

轭式搭配(Zeugma)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a joining uniting,yoking”,轭式搭配亦称轭式修辞法,是艺术感染力极强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英语中使用较为普遍。其定义是:Zeugma is 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a single word is made to modify or to govern two or more words in the same sentence,either properly applying in sense to only one of them,or applying to them in different senses.(A Handbook of English:《英语修辞大全》,冯庆华)Zeugma是拉丁语,意为join(连接)或yoke(结合;用轭连起),汉语译为“轭式搭配”。例如:

(1)When commemorating the great soul,the friends of his went to the graveyard with weeping eyes and hearts.

(2)Some pitying hand may find it there,when I and my sorrows are dust.

(3)He said as he hastened to put out the cat,the wine,his cigar,and the lamps.

例(1)从语义上讲,weeping一般情况下只适合用来修饰eyes,不适合修饰hearts。前者属合适搭配,后者属不合适搭配。同样:例(2)里are dust和主语I是合适搭配;和主语my sorrows的搭配是不自然的。与此不同,例(3)里,to put out用来修饰the cat(把猫放了出来),the wine(把酒倒了出来),his cigar(把烟熄掉),the lamp(把灯熄灭)。这些搭配语义上是合适的,但表达的意思不同。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轭式搭配是运用简洁明快、新颖别致的结构形式达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Quirk,et al.,1985;胡曙中,1994;尤五力,2002;徐鹏,2001)。

为什么同一个支配词与不同的被支配词搭配会表达不同的意思呢?为什么这样表达不同意义的两组搭配能够联结在一起?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视角,对英语轭式搭配进行认知分析。

二、概念合成理论及其发展

概念合成理论是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言语解读中各心理空间的建立、彼此的映射与合成机制的在线认知运作便成为概念合成理论的核心问题(王文斌,2004)。

第一,概念合成理论,主要关注言语意义的在线生成和解读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关切言语意义的在线构建,是一种动态研究。第二,概念合成理论提出,言语意义的在线构建主要在于心理空间的合成,这是语言的普遍性规律。心理空间的生成、通过彼此的互动作用产生心理空间的合成,并由此实现自然语言意义的在线构建。Fauconnier在《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一书中,翔实论证了各心理空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勾勒出了一个“四空间”交互作用的自然语言意义构建模型。指出各空间域之间的映射是人类所独具的生产意义、迁移意义和处理意义,这些认知能力的核心;意义的构建随着我们的思维和交谈而向前推进,属于高层次而复杂的心理运作过程,既发生于各空间域之内,又发生于各空间域之间。2002年,他再度与Turner合作,发表专著《我们思维的方式》(The Way We Think),提出:概念合成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极具强势,可其运作过程极其复杂,常常隐匿于语言运用的幕后,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第三,概念合成富有活力的结构性原则就是部分的跨空间映射、对合成空间进行部分并有选择性的投射,并在合成空间中产生新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这些原则就是概念合成的组构性原则(constitutive principles);实际上,概念合成还受到另一层面的原则的制约,这一层面的原则就是管制性原则(governing principles),具体表征优化新显结构的各种策略。与此同时,他们还具体描述了实现这些原则的具体途径,如压缩、解缩、优化、关联、结构、递归等。所有这些原则是对言语解读认知机制的高度抽象,为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的言语心理认知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诠释(王文斌,2007)。

随着概念合成理论不断的推广和发展,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抑或是检验和修正。王文斌在《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有相当精辟的阐释,并且针对隐喻言语的认知解读,对“四空间模型”进行了修正,图示如下,具体内容在此略过。

三、英语轭式搭配的认知解读

(一)引导词同时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但只适应于其中的一个名词。

这是Zeugma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以支配两个名词为例。

例1:This murderer killed the boy and the luggage.

例1是一个动宾结构,“killed the boy”是合乎逻辑的常规搭配,而“killed the luggage”则是不符合语言习惯的非常规搭配。kill是怎样越过“the boy”与“the luggage”进行合成的,这样一个矛盾的组合体是怎样产生言简意赅的效果的呢?即可采用概念合成理论的“四空间”来分析。

根据概念合成理论的“四空间”模型,概念合成过程是建立在两个输入空间基础上的跨空间映射,其映射的核心内容进入类指空间,再通过输入空间及类指空间的部分映射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借助相关知识,通过组合、拓展等方式最终形成新显空间。因此,所谓空间合成,就是指从空间输入中有选择性地提取部分结构并将之整合到一个新的心理空间从而完成意义的建构。

例1中,类指空间(generic space)向输入空间1(“killed”),输入空间2(“the boy”)与输入空间3(“the luggage”)进行跨空间映射。类指空间是在映射每一个输入空间的所有元素而形成的一个想象、归纳空间,对意义起着过滤作用。该空间反映输入空间元素所共有的概念或特征,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基于类指空间,对输入空间1、2、3进行空间对接,“killed the boy”是符合逻辑的一组搭配,但同时“kill”与“the luggage”对接时发生冲突,这种空间冲突必然会迫使受众从别的途径去寻求两者之间的空间合成。人类具有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反映出人类往往根据常规对言语交际中的概念链进行连接贯通特性的预设性期望。“killed the luggage”本身应该是damaged the luggage,与目的域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凶手杀了男孩,毁坏了行李,在认识角度和感觉上存在关联性,damaged the luggage与killed the boy在痛恨程度上达成一致,是因为毁坏行李之狠无异于杀了那个男孩。通过这一空间转接,感觉上的相似性为killed与the luggage进行空间合成铺就道路,空间合成一经核实,新显结构便自然产生,“killed the boy and the luggage”于是形成符合经济原则的言简意赅,深深恨意跃然纸上的修辞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引导词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合适搭配,但意义不同。

例2:Miss Bolo rose from the table considerably agitated and went straight home,in a flood of tears and a sedan chair.(Dickens:The Pickwick Papers)

这是一个通过介宾结构,把“a flood of tears”和“a sedan chair”两个毫不相关的名词“轭”在一起的句子。初读此句有些茫然,tears怎会和sedan chair联系在一起?尝试类指空间向输入空间1(“in”)、输入空间2(“a flood of tears”)、输入空间3(“a sedan chair”)有选择地映射,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3能分别进行对接,形成新的输入空间1(“in a flood of tears”)和输入空间2(“in a sedan chair”),这两个空间产生空间冲突,“in a flood of tears”与“in a sedan chair”看似毫无关联但却联系在一起,人类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认定始源域与目地域在内在或外在的至少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具有相容性。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驱使下,发现人们在实践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往往会被运用到语言上,称为知觉经验。从莱考夫提到的容器隐喻、空间隐喻、方向隐喻到新奇隐喻所经常寄托的通感辞格都体现了语言上的知觉经验。容器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如杯子、抽屉、柜子、箱子等,人们由此获得了容器经验。in,out of等用于描述容器的词语跨越到抽象事物的描述上。“in a sedan chair(坐在轿子里)”,一个典型的容器经验,再看“in a flood of tears”,产生眼泪在眼眶中决堤、泪如雨下的意象。通过容器经验的空间转接,为“in a flood of tears”与“in a sedan chair”铺就空间合成的道路,经过核实,Miss Bolo坐在轿子里,泪流满面的滑稽景象,这一新显结构便油然而生。“in a flood of tears and a sedan chair”即符合经济原则,联系上下文还能营造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幽默言语幽默效果的达现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建基于相似性,而往往是以空间之间的彼此冲突为触发机制。在正确把握幽默言语的认知解读过程时,应该重视幽默言语幽默效果得以实现的触发机制、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以及空间对接、空间冲突、空间转接、空间合成、空间核实等认知机制”(王文斌,2007)。

(三)引导词修饰两个以上的名词,混合搭配,“情境触发的就近”。

例3:He halted in the district where by night are found the lightest street,hearts,vows and librettos.

虽然“the lightest street”,“hearts”,“vows and librettos”符合语法,却有违于逻辑,street,hearts,vows and librettos用the lightest连接在一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用同一个支配词修饰,似乎超于正常逻辑。“the lightest street(最明亮的街道)”,根据就近原则,the lightest hearts,vows and librettos,我们依次会理解为最明亮的心脏、誓言和歌剧的地方,于是空间输入后,就产生了空间冲突。寻找关联点,发现“情境触发的就近”,语言的情境可以触发某一句法结构或者某一词语,思维对就近的这一句法结构或某个词语就会有所偏爱。某一词语的就近是指出现在上文的词语会继续出现在下文。the lightest street,hearts,vows and librettos正符合这一规律。站在明亮的街道上,灯光璀璨,梦寐神往的地方……那时的心情,那时那地许下的诺言,会是怎样的呢?心情肯定是放松的,许下的盟誓与诺言绝非庄严,听到的歌剧轻快悦耳,意象图轻松而欢快,一切都与明亮有所关联。于是the lightest一词把当时的所听、所想与所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空间对接铺就了空间合成的基础,基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进行空间核实。the lightest引导street,hearts,vows and librettos,一个共同的关联点:the lightest昭示着轻松而明快的心境:最明亮的街道,最轻松的心情,最轻浮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新显结构就此产生。

四、结语

从概念合成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三种不同形式的轭式搭配进行认知构建和解读,解读过程中不断验证和完善概念合成理论。①引导词同时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但只适应于其中的一个名词,②引导词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合适搭配,但意义不同,③引导词修饰两个以上的名词,混合搭配,“情境触发的就近”,这三种轭式搭配的认知解读中都涉及空间冲突、空间转接、关联点或相似性、新显空间等问题,这些都是补充和逐渐完善的概念合成理论。

但我们发现,要真正实现概念合成理论设想的揭示言语解读机制的普遍性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5-42,106-170.

[2]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A Handbook of English[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90-193.

[3]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1).

[4]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5]冯玲文,陈灵通.试论英语轭式搭配的生成机制[J].文史艺苑,2009,(8).

[6]罗玲.轭式搭配的标记性[J].深圳大学学报,2009,(3).

[7]段慧如.试论轭式搭配法的修辞特色[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2).

[8]高培新.转喻与概念合成理论的相互渗透[J].中国石油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4.

[9]田聪.概念合成理论评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

第3篇:联合运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典故 概念整合理论 语言顺应理论 认知

1 引言

作为一种隐喻,典故是指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事件等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况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只有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典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它把一个叙述想象映现到另一个叙述想象上,通过叙述想象和映现达到对意义的建构。意义的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心理空间及其类属关系的洞识。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语言顺应理论对典故在话语空间的意义建构进行动态、详细的分析,探讨典故解读的幕后认知机制。

2 相关理论

2.1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福科尼尔和特纳1997年在《思维和语言中的映现》一书中正式提出。所谓概念合成,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心理空间之间可相互连结,并可随着思维和话语的展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改。概念整合是对心理空间基本的认知操作,运用在线的、动态的认知模式建构意义。简言之,概念整合可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网络。概念整合网络由四个心理空间构成: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概念整合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相互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形成。在整合过程中,主要以语境为出发点、依据层创逻辑动态地进行概念合成。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概念整合理论的宗旨就是揭示言语意义在线建构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

2.2语言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过程是动态的,以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为基础。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或严格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事项中作灵活变通,从而满际的需要。此三种特性相互关联,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从四个方面去阐述语言的使用: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对象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3 概念整合理论和顺应理论对典故的认知语用阐释

3.1典故常规意义建构的认知语用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为典故的认知解读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概念整合建立了新的整合心理空间,并建构实时意义,在常规化的概念结构上进行新的认知操作。受话者在解读典故时,对典故所在的不同心理空间进行整合而建构其喻义。典故中的事件、人物等元素构成一个小概念包,形成一个局部的心理空间。典故喻义的在线建构就是一个解缩、各元素和关系对接映射、重组、完善合成的心理过程。在概念合成网络中,典故作为一个输入空间,该典故所描述的现时事件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中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进行选择性地映射到合成空间,并在结构性原则、管制原则及优化性原则的制约下以压缩、解缩、优化、关联、结构、递归等方式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层创结构,完成典故喻义的在线建构。合成空间内层创结构的形成标志着语义在线建构的完成。如:

(1)作为恒大女排主教练郎平,之所以能够在征战国内联赛短短三年里染指冠军至高荣誉,独到的选秀眼光及运筹帷幄的临场调度能力均成为她此次成功的关键。(百度网,2012年9月6日)

该典故的喻义在线建构心理运作过程如下:在对该句的解读过程中,形成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I:典故“运筹帷幄”的认知域,包括张良,军帐,计谋等元素。输入空间Ⅱ:郎平的认知域,包括郎平、赛场、临场调度等元素。类属空间的元素包括:行为者、行为、结果。类属空间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为空间合成框定目标话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Ⅱ内的部分结构和组织被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行为者、行为、结果)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由于类属空间的作用,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实现匹配对接并得到压缩,产生各个空间以前都不存在的新关系。“张良”对应“郎平”,“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对应“在赛场上临场调度”,“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对应“决定比赛获胜”,从而完成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组合。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在军帐中运用计谋”与“在赛场上临场调度”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我们完成概念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之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层创逻辑进行类比推理等心理运作产生层创结构,建构了典故的喻义,从而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扩展。至此,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典故的喻义得以解读,即郎平在赛场上独到的指挥、谋划和调度决定了恒大女排的联赛获胜。此例中典故“运筹帷幄”的喻义属于常规意义(善于指挥、谋划,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该典故形象地描绘出郎平这个世界一流教练的聪明才智。

3.2典故在话语空间意义建构的认知语用分析

根据顺应理论,典故的使用和理解是一个不断商讨和顺应的动态过程。人们用典故进行交流时,典故的话语空间是千变万化的。话语空间即语境,是指典故所出现的具体语言空间。典故在话语空间的解读是说话者和受话者空间互动的在线推导过程。不同的受话者在解读同一个典故时,会调用多种不同背景知识,构建不同的心理空间,整合出与原典故完全不同的含义来。因此同一典故在不同的话语空间可能会推导出不同的喻义。语境关系顺应在典故喻义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输入空间将相关概念映射到复合空间中,在此解包或重构,形成新的组织框架,最后再将其映射回话语空间,完成对典故的解读。此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随着语境的发展反复重构和映射的动态顺应过程。如:

(2)杨队长:“鬼子的辎重联队一路向南,越过了桃花岛,折身向西又回到了原来的运输线上。”

团长:“这个中村还挺狡猾的,他这是想搞声东击西啊。但他做梦也想不到咱们会重返小雪村,在这里守株待兔,再给他来一次伏击。”(《川军血战到底》第12集)

此例中,由典故“守株待兔”源认知域演绎出来的常规意义(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表面上并不适合该句的话语空间。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导该句中“守株待兔”的含义。此句中的“这个中村还挺狡猾的,他这是想搞声东击西啊”为典故“守株待兔”的理解提供了初始语境,但这一语境与典故的认知框架不符,说话者与受话者有进一步商讨的要求。随着交际的进行,语境更加具体化,提供了“重返小雪村”这样一个可类比的组织框架,引导受话者进行合成空间中的概念重构。受话者自然会顺应说话者的心理世界和这一具体语境,构建新的组织框架去解读话语空间中的典故含义;同时通过后映射“再给他来一次伏击”,即可推断出“守株待兔”在该话语空间中不是贬义,而是含有褒义的。至此,典故的喻义得以解读,即“等着中村带领的鬼子辎重联队自投罗网”。在完成典故在线解读的同时,也唤起受话者心中不同的情感反应,形成鲜明的意向性。可见,典故通过常规化映现形成了初始的常规意义,但这种常规意义是否适合某个具体的话语空间,还需要受话者的语用推理与分析,这一推理分析过程就是对此典故在该话语空间的幕后认知过程。

第4篇:联合运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整合运作、隐喻整合、基本喻、对应关系、隐喻机制

1理论基础

11隐喻机制

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由浅入深、由近而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发展规律,而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隐喻机制的。隐喻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隐喻的规约程度,隐喻可以分为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新奇的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变成语言中的常见用法,其隐喻意义最终变为字面意义,这时便成为常规隐喻。从认知的角度看,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Ungerer&Schimid,2001)。隐喻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语言使用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及表达新事物的需要促使新奇隐喻的出现;新奇隐喻是人们对新领域的概念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赵艳芳,2001)。

2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对概念整合中隐喻整合运作的阐释

在整合理论中,Fauconnier&Turrner把不同形式的心理空间对应关系的联接看作关键关系(vital relations)。关键关系连接输入空间中对应成分,建立起外在空间的关系(outer-space relations),即不同输入空间中对应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键关系有时间,空间,代表关系(representation),类似(analogy),部分和整体(part-whole),原因和结果(cause-effect)等等。然而,到目前为止,整合理论并没有明确的说明隐喻整合对应关系之间是以怎样的关系对应的。事实上,研究整合理论语言学家们大都致力于寻求整合对应关系中隐喻整合及其他概念化非隐喻整合的共同特点,而隐喻的独特的特点在研究中很少涉及。这些隐喻性的联系究竟属于部分和整体,原因和结果,还是仅仅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接下来旨在通过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分析概念整合中的隐喻整合,评价这些隐喻整合区别于其他非隐喻整合的特性。

王寅(2007)曾指出:“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人类的祖先起初主要是通过身体在空间中的体验来逐步认识世界的。”基本隐喻就是直接来源于我们最初的那些身体体验。“因为每个人基本上都有一样的身体和大脑并生活在基本上一样的环境中”,那些直接来源于我们最初的那些身体体验的基本隐喻“大多不可避地都具有普遍性”(Lakoff& Johnson,2003)。Lakoff和Johnson列举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基本隐喻。如:“AFFECTION IS WARMTH”等。这些基本隐喻代表着人类隐喻思维中的共性,这些共性也表现在表层的语言结构中。(徐彩华,2011)

格雷迪(2005)在基本隐喻作为概念整合的输入空间(Primary metaphors as inputs to conceptual integration)一文中认为,一个合理性的假设就是一些隐喻对应连接是有一些独特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构成。这些心理表征由于其相似性或者某些共同的特点让人们在看到一方面就会想到另一方面。例如,当我们看到猪(pig)这个指人的特性的词,我们就很容易想到人的贪婪,懒惰等个性。所以,这种对用成分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看作是类比。然而,正如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到的,有一些隐喻模式是无法或者不易用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来解释的。而概念隐喻理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在源喻和目标喻之间没有共同特点情况下,他们之间是通过人类生活体验来映射的。例如,物理的寒冷(cold)和心理的冷淡(emotionally unresponsive)这两者之间,不能用相同特征来解释。但是感情和皮肤的温度是可以体验的,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感到温暖时心情会好起来,当我们与其他人接近时,我们会感到温暖。所以,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由于冰冷的物体和没有感情的人有相同的经历,而是因为我们通过重复发生的体验把不同概念域的概念联系起来。

格雷迪(2005)基本隐喻通过像概念整合那样的各式运作机制来形成更为复杂的隐喻。同时,格雷迪也说明了基本隐喻在概念整理论中的作用-基本隐喻作为输入概念整合过程中的输入空间。基本隐喻可以作为隐喻整合的起始点。可以发现整合中对应成分之间的本质关系不同于类比,或是因果,身份,而是由心理经验获得。

此外,概念隐喻的映射方式以及映射原则对概念整合中隐喻类整合都有指导作用。正如整合空间中独特的创层空间正是运用概念隐喻分析中的对应和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来进行说明的。

3结论

超越传统隐喻观,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已经证明隐喻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隐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同发展阶段,两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概念隐喻观主要研究隐喻思维中的固定模式,重点在于表征在长期记忆中的稳定的知识结构。而概念整合理论则重在个例,特别是实时隐喻思维中的意义构建与推理机制,对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有着极强的阐释力。但是,概念整合理论并不是对概念隐喻观的全盘否定,它是对包括概念隐喻观在内的隐喻理论的一种拓展和创新。而且,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解概念整合的运作机制做了指引。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整合中对应成分之间的本质关系不同于类比,或是因果,身份,而是由心理经验获得。总得来说,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观在隐喻阐释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隐喻思维的内在运作。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Turner,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Grady,J(2005)Primary metaphors as inputs to conceptu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ragmatics,37(10),1595-1614

[3]Lakoff,G&Johnson,MAfterwordInGLakoff& MJohnson(Ed)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2003:257

[4]Ungerer,F& HJSchi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孙毅,&陈朗(2008)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观的系统性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6,14-19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联合运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定义及构成

根据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物流成本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表现为企业向外部企业支付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消耗的物流费用、企业材料物流费用、销售物流费用等。

日本运输省制定的《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将物流成本按物流功能划分为库存费、运输费、包装费、装卸费、物流管理费、物流信息费。

欧美学者将物流成本分为3个部分:库存费用、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

物流服务成本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企业的类型不同,成本分析的角度不同以及经济分析的目的不同,物流成本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也就不同。

物流成本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产生物流成本主体,可以分为企业自身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费。按物流的功能,可将物流成本分为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流通加工成本、包装成本、装卸与搬运成本以及物流信息和管理费用。

二、物流成本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出以下安吉物流所存在的成本问题:(1)由于客观原因(物价、税收、收费站),整体成本增加;(2)空载率较高,货物装载有待优化,车辆运输路线可进一步优化;(3)仓储用地不足,导致运输运转和配送能力降低,增加运输次数;(4)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5)行业合作化水平不高,运输资源存在浪费现象;(6)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安吉物流的业务范围已发展到其他地域、品牌的整车运输,不同地域不同品牌车辆的协调运输也是安吉物流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物流成本管理解决方案

(一)运输优化。(1)多式联运。安吉物流虽然在配送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运输上安吉大多采用单一的运输方式,运输风险大,且成本较高;在客户满意度方面,安吉的运输在途时间还有优化空间,在交货时,商品的完成率也需改进,客户希望商品车的行驶里程不超过50公里。多式联运能够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相对于传统运输方式,多式联运具有简化操作、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运输管理水平等诸多优点。(2)甩挂运输。用牵引车拖挂甩留至目的地,将挂车甩下后,换上新的挂车运往另一个目的地。安吉物流的业务量会增大,使用甩挂运输可以减少空车率,而且这种集装箱式的运输也适用于汽车行业,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3)运输实时信息反馈。运用gps、GIS等先进技术,对运输活动及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和调度,实现对车辆和线路的最优化、节点配送的优化。针对空载率过高,安吉物流可以以会员制服务方式,通过互联网和短信平台为货源方和物流方提供交易平台;建立实时信息平台与订单处理系统,车辆调配系统等相连接。以上方法都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增强客户满意度,降低成本。(4)其他。还有采用零担凑整、集装箱、捎脚回空运输等方法,降低空载率,扩大每次运输批量,减少运输次数。采用合装整车运输、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直达运输、“四就”直拨运输等运输形式,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二)物流信息系统。运用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运输库存成本。安吉物流可通过TMS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有效对接,准确迅速处理运输环节作业或业务。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可以做到与用户需求信息资源的共享,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及时调整运输计划。

第6篇:联合运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反洗钱;可疑金融交易;数据挖掘;关联规则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1-0018-04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将多层关联规则方法应用于银行交易中行业间关联规则的发现,为有效快速地识别洗钱行为提供思路。

一、关联规则的概述

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s)是数据挖掘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它是由R.Agrawal等人首先提出的。用于发现给定事件或纪录中经常一起发生的项目,由此推断事件间潜在的关联,识别有可能重复发生的模式[1]。

关联规则作为数据挖掘中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能挖掘出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若交易数据集中的两个或多个数据项的取值之间重复出现的概率很高时,就认为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可以建立起这些数据项之间的关联规则。

在一个交易数据集中,数据项之间的关联规则很多,需要进行筛选,找出有价值的关联规则。“支持度”表示关联规则所代表的事例占全部事例的百分比,如同时包含制造业和船舶运输业的交易数据占全部银行企业支付交易数据的百分比为20%,则该规则的支持度为20%。“置信度”表示关联规则所代表的事例占满足前提条件事例的百分比,如同时包含制造业和船舶运输业的交易数据占所有包含制造业企业交易数据的百分比为45%,则该规则的置信度为45%。可以通过调节“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两个阈值来淘汰那些无用的关联规则。

二、多层关联规则原理

1.概念层次结构。

概念层次结构(Concept Hierarchy)表示把一组较低级概念映射到与它们相对应的较高级概念的次序,这种映射可以按照偏序关系来组织概念集。反映了概念之间的特殊和一般关系,可以用树、格或者有向非循环图GAD(Directed Acyclic Graph)等来表示,通称为层次结构。有关金融业的概念层次结构可以用有向非循环图1来展现。

注:图1对金融业的行业层次划分参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J金融业》。

图1中列举了金融业的简单概念层次结构,将金融业分为三个层次,并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向下划分。

基于关联规则中数据概念的抽象层次,关联规则可分为单层关联规则和多层关联规则(也称为广义关联规则)。在单层关联规则挖掘中,没有考虑现实数据的多层次性,只在概念层次树的最低层进行。而概念层次在要挖掘的数据中经常是存在的,故可以在较高的概念层次上发现关联规则。多层关联规则挖掘能够在概念层次树的各个概念层上进行,而且能够跨越不同的概念层进行挖掘。与单层关联规则相比,多层关联规则能够提供更丰富、更具普遍意义的知识,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因此,对多层关联规则挖掘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2.多层关联规则定义。

当给定最小支持度时,若数据项集I的支持率大于等于最小支持度,则称数据项集I是频繁项集或频繁模式。

多概念层关联规则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有别于单层关联规则算法,不能简单的加和,使用集合关系操作中的并操作,可以由包含数据项为子孙的支持度得到包含其双亲的支持度,如公式⑴、⑵,父结点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就是由其下子孙结点的的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并操作得到的。

其中X 是包含在相关数据库中的全部事务集,|t|是包含在t中的事务数。由于X和Y可包含分类不同层次的数据项,故称多层关联规则。

公式⑴、⑵中所列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反映了多层关联规则的有用性和确定性。可信度(或称信任度)是对多层关联规则的准确度的衡量,支持度是对关联规则重要性的衡量。支持度说明了这条规则在所有事务中有多大的代表性,显然支持度越大,关联规则越重要。多层关联规则挖掘是指在给定的事务数据库D和项集合上的概括层次树T,按照预先设置的 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发现所有的强关联规则,而关联规则中的项可以位于T的任意层次。

3.多层关联规则算法基本思想。

现有的多层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主要是Yongjian Fu提出的ML-T2L1算法。ML-T2L1算法利用自上而下策略,从最高层次向低层次方向进行挖掘时,对频繁项集出现次数进行累计,以便发现每个层次的频繁项集,直到无法获得新频繁项集为止。也就是在获得所有概念层次1的频繁项集后,再挖掘层次2的频繁项集,如此反复进行。

算法ML_T2L1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根据要发现的任务从原事务数据库生成一个根据概念层次信息进行编码的事务数据库,利用这个具有概念层次信息的新生成的数据库,自顶向下逐层递进地在不同层次发现相应的关联规则。ML-T2L1算法实际上是单层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在多概念层次环境上的扩展,本文中行业关联规则正是利用ML-T2L1算法建立的。

三、银行企业客户交易中的行业关联规则挖掘

1.建立行业关联规则的数据准备。

(1)在建立行业关联规则之前,首先需要对行业进行概念层次划分。本文采用的划分原则是依据我国第一次国民经济普查行业分类数据。第一次国民经济普查将我国目前所有行业分类大体如下:

①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②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③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近20个大行业。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每个行业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如图1是对金融业进行的细分。行业概念层次划分为行业关联规则的发现奠定了科学基础。

(2)根据《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和管理办法》两个交易报告制度,全国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必须上报可疑和大额交易数据。上报数据中与建立多层关联规则有关的企业客户信息包括:交易方的企业名称、企业代码、银行账号,交易对方的企业名称、银行账号。根据报告制度获得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数据是建立银行企业支付交易行业间关联规则的基础数据来源。

(3)根据《开户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申请表》,企业在银行开户时需要填写“行业分类”。该项目的选择也是参照国民经济普查行业分类的结果进行的分类。参考行业分类结果可以根据大额和可疑交易数据建立起行业交易数据项文件,作为建立行业间关联规则的直接数据源。

2.建立行业关联规则的步骤。

(1)产生交易数据文件并储存所产生的交易数据结果。设定产生数据前的各项参数和交易数以及数据格式。在此,选取的《企业大额外汇资金月报表》中部分交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发现行业间的关联规则,需要对交易报告中的数据做一些调整,取消具体企业转而用高层次的行业分类作为层次数据。如表1为经过整理得到的几个行业之间的银行交易数据项。其中的“交易标识号”是对一笔交易的唯一标识,“发生交易的行业”表示交易双方企业所属的行业。

(2)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行业架构,将企业归纳分类,生成一个有向非循环图(DAG)如图2。为了表示方便,定义“全行业”为最顶层的DAG的导出项,但是“全行业”对于建立行业关联规则没有关系,所以用虚线来表示。

概念树的DAG图可以便捷展示层次数据项的结构,但是在数据挖掘的应用中,概念树应使用树根节点中到每个叶节点的路径表示,由于一棵树的最大层次是可知并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概念树可以用关系表的形式将其路径保存在数据库中。

(3)本例中选择最小支持数为3,即该项交易在整个交易数据项集中出现两次。可得最小支持度θmin为25%,并取最小置信度为60%。此处需要对多层关联规则中用到的几个概念加以说明:

①模式:指包含若干个交易数据项的集合,例如 {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就是一个关联规则的模式。根据表1交易数据包含的全行业模式为I={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

② i频繁模式:在交易数据集I上,支持率大于最小支持率θmin且长度为 i 的模式,记作Li。在多层关联规则中,交易选择集用频繁模式和DAG图中的每个节点联合表示。

根据图2首先生成最低层的行业交易项集,如表2所示。

预选集中数据项包含了所有发生概念树最底层的交易项,支持数据项是按照交易数据项统计的交易发生号,事例数指名发生的总次数,这些数据将为近一步挖掘高层概念关联规则提供基础。这里并不因为数据项{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 }的支持度小于最小支持度而不生成,因为它们在合成为双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时候会起到作用。

按照层次关联规则算法,合并所有的孩子结点,并去掉那些小于最小支持度的数据项,将得到表3,形成高层次的行业内部发生的交易。

按照多层关联操作,进一步得到包括两项数据项集,并去掉支持度低于最小支持度的项,如表4可以得到行业间关联度的情况,例如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间发生交易的可能性就能够满足最小支持度,而第三产业与采矿业的交易不能满足最小支持度。

(4)根据第三步中生成频繁项集中推导出所有可能的关联规则。如果计算出的规则的置信度大于预先给定的置信度阈值,那么,这条规则就被保留下来,否则删除该规则。最终得到多层行业间关联规则,如表 5所示。

注:表中关联规则的获得是在表1所列出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得出的。由于数据量小,根据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约束,只得到三条关联规则。

3.行业间关联规则的应用。

根据以上行业间关联规则建立的过程,如果将行业包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同时通过从企业大额可疑交易数据提取大量行业交易数据,最终将建成有关各行业不同层次的关联规则。

尽管如此,行业关联规则的应用还应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调整和筛选,例如,表5中得到了三条关联规则,且规则中体现了显著的层次性,但是并不能将其全部视为分析洗钱行为的有效规则,表中列出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等之间的关联规则包含行业面太广,对于发现企业之间异常资金往来没有实际作用,应当删除。因而,表5中真正有用的行业间关联规则只有前两条,应该将该规则加入行业间关联规则表中。

根据各个行业间发生交易可能性的多层关联规则,当得到一条新的企业大额可疑交易数据时,首先根据其银行账户查找到开户信息,获取交易双方企业行业信息,查找行业间关联规则表中这两个行业之间关联规则的支持度和置信度,若表中没有相关记录,说明这两个行业之间以前很少发生交易行为,那么现在两企业之间的交易原因就值得进一步观察。对于其中关联度低的行业之间的交易应当给予更多关注。因此,建立行业间关联规则的目的是为根据两个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形成的报告数据按可疑程度进行适当的分级,关联规则的支持度和置信度越低,可疑级别越高。应集中主要力量发现可疑性较大的企业间的银行交易数据。

在应用该关联规则时还需要注意,建立行业间关联规则是应用其检测洗钱行为的第一步,行业间关联规则是一个持续、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地维护和更新。首先,行业间关联规则的建立是一个动态不断更新的过程,随着可疑交易数据的增多,需要不断地用可疑数据对行业间关联规则加以强化,这样才能建立起更加适合反洗钱检测工作的行业间关联规则。其次,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新兴行业的诞生,需要及时地对行业分类进行更新和完善。不断加强对企业在银行的开户信息尤其是行业分类信息准确性的审查,为建立可信的行业间关联规则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同明等著.数据挖据技术及其应用[D].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9

[2]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Data Mining:Concepts and Techniques[M].Morgan Kqufman Publishers, Inc.2001

[3]Jiawei Han, Yongjian Fu.Discovery of Multiple_Level Association Rules From Large DataBases[C].Proc 21th VLDB Conference, 1995

[4]蔡国强.一个高效的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算法[C].第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重庆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2002

[5]胡向前.基于FP-Tree的多层关联规则挖据算法研究[D].2005 :19-22

第7篇:联合运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 诗歌中的隐喻  情歌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认为隐喻是两个语域之间概念的映射(mapping),即用一个域(源域)中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表达另一域(目标域)中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不是纯粹的语言现象,而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概念隐喻理论对规约隐喻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但对新奇隐喻则显得力不从心。以“to dig one''s own grave”这个隐喻短语为例,意为“某人的错误行为将导致其本人灾难性的结局”,并且“此人并没有意识到其行为会导致这样的结局”。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发现,源域中包含着具体的成分:坟墓、尸体和埋葬,通过隐喻投射到目标域上,形成抽象的概念:做傻事、陷入困境和最终失败。两个域的成分看似对应,但事实并非如此:挖坟墓不会导致本人死亡,但错误的行为会导致自己失败;挖坟墓是有意识的,而错误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所以传统的两域映射理论无法解释这个隐喻,而概念整合理论却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一、 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一)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框架。

概念整合理论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心理空间是人们思考、谈话为了局部理解和行为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它可以随着话语和思维的展开而不断得到调整;概念整合则是人们有选择的从不同的心理空间中提取部分意义进而复合成新的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基本的概念整合框架包括四个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复合空间(blended space)。两个输入空间类似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源域和目标域,它们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类属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复合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性投射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原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新的关系——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彼此联系起来,进而形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机制。

概念整合网络的运作包括三个关联的步骤:1.组合(composition),即将输入空间的投射物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关系;2.完善(completion),即将组合而成的结构与认知文化和背景知识相结合,激活整合模式;3.精致(elaboration),即整合中的结构可以被精致加工,这种精致加工是种“连续整合”。

二、概念整合理论与诗歌隐喻

(二) 诗歌背景。

《情歌》是艾略特于1917年创作的第一部现代主义诗歌巨作。该诗描述的是一位庸碌青年在求爱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混乱意识,他的求爱行动最终也因怯懦而放弃。艾略特创作此诗时正值一战,许多青年怀着理想上前线,却带着绝望下战场。诗歌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就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一员:日趋冷漠的工业化城市使他们感到不满,虚伪蒙蔽的政府使他们失去信心,但他们却没有力量挣脱,在愤怒和痛苦之余只能选择怯懦的忍受。所以本诗虽然以“情歌”为名却无任何“爱情”可言,注定了是一曲反映内心挣扎的悲歌。

(二)隐喻分析。

全诗虽然只有20节,但大量奇特隐喻使诗歌变得异常晦涩,本文将选择最著名也是最关键的几个例子进行分析。

第一个隐喻“当暮色蔓延在天际,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台上”(第1节)描述了故事开始的背景:夜幕降临,普鲁弗洛克在被昏黄暮霭笼罩的大街上开始了求爱旅程;这里将暮色描述为手术台上的病人,这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也是当时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可知这一隐喻包含了三个输入空间,其中1、2类似于源输入空间,3类似于目标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反映的是两类输入空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即毫无生机的特点。基于这一结构整合空间产生出新创意义,即现代社会低迷压抑、没有活力。几个空间内容可概述如下:

开篇及贯穿始终的颓废意境让人不难想象,主人公在这样一种令人窒息的环境下展开的求爱行动不会成功;同样,在病态压抑的社会背景下现代人寻求人性解放的诉求也难以实现。

另一个经典隐喻出现在第7节,即“我用咖啡匙量走了我的生命”。这一表达看似荒诞不经,宏伟的生命岂是咖啡匙这样边缘性的物品所能衡量?但结合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会发现,这正体现了现代人的自卑心理。诗人独创性的视角让人联想到主人公整天纠结于毫无意义的琐碎中,永远也无法实现理想和抱负。这一隐喻产生的整合模型为:

诗中类似的隐喻还有很多,比如主人公不断将自己比喻为剩烟头、钉在墙上的昆虫、蟹鳌等卑微的物品,这些表达都折射出了工业迷茫时代年轻人的普遍心理,面对眼前的一切他们感到无奈恐慌但却无力改变。

那么到底是什么束缚了现代人的思想,使他们想要改变却无力或者不敢改变?诗中第8节出现的隐喻给出了答案,即 “我的领带雅致多彩,用了一个简单的别针固定”。这一“别针”隐喻同样也可概述为一个四空间模型:

那个年代男士为防止领带松掉需要用一枚别针将其固定,同别针的固定作用一样,世俗的眼光也将人们的行为束缚,不同的人们可以选择在这种规约下虚伪的生存,也可以选择冲破传统追寻真我。可惜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中寻求人性解放并不容易,这也正是以普鲁弗洛克为代表的现代青年想对混乱的世界做出改变却又无力也不敢改变的矛盾心理产生的根源。

二、 结语

《情歌》中大量奇特的隐喻表达以及主人公意识的跳跃,使诗歌意义晦涩难懂并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本文通过分析诗中三个典型且相互关联的隐喻,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新奇隐喻的强大解释力。这种分析方法不仅使我们能了解诗中隐喻产生的理据及特点,而且还能进一步理解这些隐喻背后所折射的人物性格及其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xun-chx2011074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Fauconnier,G. & M. Turner. Mental Spaces: aspect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王正元.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8篇:联合运输的概念范文

未来,物联网领域想要快速成长并走进千家万户,除了要在内容、业务、技术、市场推广等层面继续发力之外,对于信息传输通道的构建也是重中之重。

多个网络层次不穷

融合网通过多年的调研后发现,无论是未来的物联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甚至于更有遐想空间的智能电网,还是现在的有线电视网络、电信网、互联网,他们在信息传输通道层面的发展特点各不相同——有线电视网络正在进行数字化整体转换、双向化改造、以省为单位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整合工作;电信网正在进行着光纤入户、宽带中国战略、3G与4G的向前推进;互联网正在进行着跨屏(特指电视屏幕、手机屏幕、电脑屏幕、PAD屏幕等等)、跨网络(特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等)的技术、产品及业务的实施及技术储备;智能电网正在充分利用雄厚资金的实力,借助三网融合的概念,构建自己的“帝国时代”……

上述看得见或者经常使用到的信息传输通道,从各自的技术、业务、用户数的发展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有线电视网络正处于全国一张网、双向化改造、业务创新等过程中;电信网正处于固网用户不断下滑、移动用户逐步上升的时代;互联网由原来对固网层面的依附,而转向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电网正在由2010年的小规模实验而转变成一个逐步市场应用的时代……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广义层面的物联网,其自身未来的发展需要一个综合体为其做支撑,而信息传输通道层面的构建、筹划、应用等势必会“仰仗”上述所提到的网络,现有各个运营商旗下的信息传输网络一旦成为物联网的不可获缺的一部分,对于其身的发展都将迎来一个全新历史机遇。

广义的物联网

物联网在信息传输通道除了固网资源之外,无线领域也其重要组成部分,3G、4G、CMMB、地面数字电视、直播星等都有可能成为其技术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物联网与相应信息传输通道是何种关系?有哪些信息传输通道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将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此文以4G为例做一个深入浅出、抛砖引玉式的剖析。

从未来业务的创新场景、应用的场景、涉及领域等方面来看,电信网(包括固网和移动网络等)都是物联网的部分,包括4G在内都将成为物联网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更形象一点的介绍就是:4G是一个移动通信标准,在大规模发展的过程中,4G网络除了初期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研发之外,未来势必会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4G其实就属于一张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极为重要的网络,4G作为基础设施之一,未来一定能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提供各方面(如,技术、业务、产品等)很好的支撑。

与有线电视网络、通信网、4G网络等恰恰相反,物联网门类极为复杂、技术及业务都超前,尤如一个综合性领域或者行业,其覆盖到社会及领域的各个方面。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深入民心,近几年,包括电信运营商、家电厂家在内的产业界各方陆续推出各种新兴的应用、概念(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生活、智能家电、智慧医疗、智能楼宇、智能交通等),尽管目前上述新兴的应用、概念发展现状并不是那么尽人如意,但我们要理性的认识到,作为一个物与物、物与人之间极有可能发生“对话或者交流”的物联网时代,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物与物、物与人之间所产生的诸多协议都会对网内、网间、网外的网络速率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这种要求将会随着应用、业务的不断增多而越来越高。

可助物联网处理大数据

进入2012年,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作为物联网这个新兴的领域,未来在数据方面势必会呈几何级式的膨胀并变大,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物与物、物与人之间都将实现可通信、可寻址、可控制,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会自动的发送、接收、处理数亿万计的大数据。

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大数据出现后,一定会在信息传输通道的固网、移动网络的构建方面带来前所未的挑战,但相对而言,在固网层面的改造与投入可以借助光纤等产品向前快速推进,在理想状态下,物与物之间的传输势必要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毕竟这里面包涵了大量的数据业务,因此对数据业务有较大需求,而现有的3G网络则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未来的4G、5G则极有可能成为物联网在面临大数据时代来临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4G、5G的高带宽正好满足了物联网在处理大数据时的各种需求,所以物联网的发展也将为电信运营商带来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由此,可以看出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在全国各地以构建“智慧城市”为由头,不断的切入到相应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电信运营商的根本初衷则是希望借物联网的发展来实现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通过4G、5G网络成功的处理好大数据,则决定着物联网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市场格局,大数据时代对物联网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考验着诸多致力于从事物联网领域发展的人士的智慧,考验着他们是否具有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

对于构建一个物联网时代,势必会如同其他产业一样,要不断在软硬件方面进行投入,融合网认为,大量硬件设施(如,无线网络设备、交换机、接收及发送设备等)投入的同时,一定也会在诸如软交换、云计算、IPv6等方面进行软件设施的部署。

由此看来,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将随处可见,物联网也将成为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4G以其超高的信息传输速率,必将更多地助力于我国的物联网建设。

电信运营商其自身构建的信息传输通道是否畅通将成为物联网领域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毕竟有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预计2013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4896亿元,作为一个能够拉动数千亿元的新兴产业,其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助推。

第9篇:联合运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综合交通运输;运输需求;功能维度;结构维度;运作维度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1-0020-08

Abstract: Based 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theory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expanded and extend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portation demand, and discuss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three-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movement theory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such as function,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which has clear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phased strategic concept. In functional dimension, it can take the basic task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clarify the most optimal planning information of transportation demand; in structural dimension, it can optimize the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different levels of supply quantity and structural proportion under the competitive pattern. In operational dimension, it can realize the efficient integrated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ransportation modes. 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need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mplete and efficient intercity transportation network in the aspect of functional dimension; it needs to fully play a synergistic role in the various transportation modes in the aspect of structural dimension; it needs to really straighten out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in the aspect of operational dimension.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theory;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ation demand; function dimension; structure dimension; operation dimension

自2013年11月中共十八萌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综合交通运输既是交通运输理论研究也是工作实践的核心问题。因其涉及的技术类型复杂、认识角度多样,以至于分析视角不尽相同。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其所预期的研究内容和要实现的政策目标明显不同。与大部分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研究相比,经济分析视角更易于形成概念化体系研究。

以经济分析方法简化综合交通运输分析,可以大致将综合交通运输表述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既有社会各类资源约束下,以使各种交通运输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的理论方法和协调运作机制。2008年欧国立最早尝试提出以三维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的理论框架,围绕供给-需求框架、生产理论、演化制度等展开经济分析,初步形成具有经济学方法论意涵的综合交通运输概念分析框架。

结合近年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从运输需求角度对该理论的研究框架再次进行拓展与延伸,在“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如何生产”的基础上,加入了“为谁生产”层面,并对各维度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在此框架下探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关于三维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理论

(一)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实践与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产生

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行为,同时也是人类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演化的重要体现领域之一。相关论述可以见于各种经典论著,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开篇分工的市场容量,到李嘉图贸易分析中的比较优势原理,这些论著都对交通运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进行了详尽论述。钱德勒作为工业革命和现代工业组织的重要研究者,在其《看得见的手》中对交通运输组织的形成、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甚至可以说钱德勒从现代铁路企业组织推演出现代工业生产多部门生产组织的产生和运作机理。现代运输企业组织为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组织提供基本的模版。钱德勒的研究表明,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组织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进而对现代工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综合交通运输概念源于工业社会之后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迅猛发展的实际状况。20世纪50年代,苏联运输经济学家们首次提出了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概念,他们认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需要协调发展,就要通过计划经济调控充分发挥各运输方式的不同优势。由此,带来了交通运输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推动。此后学者们对综合交通运输的研究多集中于多式联运方面,Spasovic等认为多式联运的过程就是先通过公路运输把集装箱或拖车运到铁路上,通过铁路完成长途货运,然后再用公路运输把货物运送到收货人手中[1];Harper等认为多式联运就是用一个或多个汽车和火车分别完成短途和长途的货物搜集和分发服务[2];Evers提出多式联运就是铁路和公路在同一个运输过程中联合对集装箱或拖车完成的运输活动[3];Este认为综合交通运输是一个用于多种运输方式实现门到门运输过程的,包括技术、法律、商务和管理的框架[4]。Nierat则把多式联运定义为联合铁路和公路运输服务来完成门到门的运输服务[5]。Tsamboulas等认为综合运输是在多种运输方式中使用同一个运输单位,在中转环节无需处理货物的货物运输过程[6]。

中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理论思想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并逐渐完善,王庆云将其归纳为3个子系统:一是通过规划等形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运输装备系统;二是以信息和管理技术为基础的安全、高效的运营与管理系统;三是充分体现市场经济规律的优质高效的服务系统[7]。在此之后,诸多专家学者围绕着综合交通运输的概念体系及其基本脉络进行了广泛的扩张讨论,在综合交通运输的认识和表述等问题上提出了很多差异化的观点。罗仁坚提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是由多种运输方式按照功能组合、优势互补、技术先进、合理竞争、资源节约的原则进行网络化布局发展,共同构建形成的有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体化紧密衔接、运行高效的交通运输有机整体[8];李宏则认为,综合交通体系在中国是指对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使用范围分工和投资比重等进行划分,更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研究如何解决运输部门之间出现的问题[9];荣朝和、杨远舟等、贺竹磬等、宋瑞等学者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进行了概括[10-13]。

2008年,欧国立初次提出了三维层面的综合交通运输理论,该理论认为综合交通运输是一个具有多重涵义的概念,它包括形式维度、功能维度和运作维度等不同层面的具体意义。同时,该理论还提出了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论,即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可以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3个不同阶段[14]。

2010年,欧国立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三维综合交通运输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将原来的形式维度(form dimension)调整为结构维度(structure dimension),以期更准确地体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结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5]。欧国立认为,综合交通运输是一个三维的多因素综合体,具体来说包括功能维度(function dimension),从基于不同运输对象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角度,可以分为城市交通运输、城际交通运输、城乡交通运输和国际交通运输等;结构维度(structure dimension),指不同\输方式及其构成;运作维度(operation dimension),指一体化运输的运作与管理。由此形成三维(FSO)综合交通运输理论。诸多学者已经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实然和应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在众多论述中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能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关键在于该认识论强调了综合交通运输的多视角性和分阶段性[16]。

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问题。一国(地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首先应该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各式交通资源,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各自效益,也能更好为该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运输保障。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正是围绕着资源配置这一核心问题,是与经济学分析框架一致的方法论。功能维度、结构维度和运作维度分别对应了经济学中的“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和“如何生产”的问题。建立三维层面的综合交通运输分析框架,在理论上为学者们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综合交通运输相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三维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特征

已经有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进行了解析与论述。金懋从经济学基本原理角度进行了解读, 基于科斯定理、比较优势、斯密定理等经济学基本原理,分别对三维层面的形维层面、功维层面、运维层面进行了分析[17];邓元慧基于三维层面的综合交通理论建立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例进行了评价和分析[18];张凯以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城市群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的运作机理进行梳理,并结合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具体的一体化实施建议[19];杨洋从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分析框架出发,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交通资源配置合理性问题以及与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此外,历年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交通蓝皮书――中国交通发展综合报告》均采用了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分析框架对当年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学术界数年来的讨论和引申研究,三维层面的综合交通运输概念体系呈现出比较典型的几个特征,可以将其概括为明确的问题导向性和分阶段的战略观。

1.明确的问题导向性

三维层面就是从功能、结构、运作3个视角对综合交通运输问题进行描述。传统的综合交通运输可以有多种的描述,相比较而言三维层面描述更具有问题导向性。如功能维度要解决的是综合交通运输的应然,即隐含着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综合交通运输,或者是对综合交通运输提出的要求;结构维度就是要解决交通运输方式的数量和结构问题,指向微观层面资源约束,本质上给出的是综合交通运输的实然;运作维度则是要求在实然与应然之间,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机制才能保证实现。这与“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如何生产”的问题设置相互贯通。

作为社会科学上的明珠,经济学尽管在学科体系、方法论、范式上有着诸多争议,但是其相对完善的论证方法和比较严密的理论概念体系对于指导问题思考,有许多助益,这或许也是很多综合交通运输研究的学者对经济学概念体系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欧国立引入运输“生产”并围绕“生产”设问,实际上解决了他在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交流时的交易成本,彼此可以更好理解对方需要阐释的概念。

2.分阶段的战略观

综合交通运输具有历史性,欧国立论述的“分阶段”是后来研究者所应继续发掘的理论意蕴。如历史性的涵义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探讨:一是历史是否可以借鉴,即不同国家历史上的综合交通运输经验是否能借鉴使用;二是历史经验是否可以被完备的理解和继承;三是历史是否具有演化性,即在某些情况下会向某些方向演化,发生类似于黑天鹅事件的突变。

事实上,欧国立只是前瞻性和概述性地提出一些概念,并对之进行了简单甚至是不完全的描述。欧国立提出三维层面综合交通运输概念体系,从时间节点上处于“十一五”和“十二五”起承转合之际,也是国际国内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理论探索期。在很多情况还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提出对三维层面的综合交通运输概念体系进行研究探索,以现在情景来看,中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的战略大发展仍在继续,完善其理论对于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价值正在逐步体现出来。

(三)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延伸

综合多年来不同学者的研究、实践经验,笔者对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研究框架再次进行了拓展与延伸,在“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如何生产”的基础上,加入了“为谁生产”层面,并对各维度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

第一,基于功能维度,综合交通运输的基本任务是厘清运输需求,为规划的制定提供较为充实的信息。规划在很多程度上是技术性,技术性的规划强调的是科学理性,即理论应当是可重复可检验的。但正如上文指出,信息的充分是由市场竞争结果所决定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难以设计并预测市场可能的结果。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必须要明确决策是基于市场机制的结果,其经验具有不可复制性,即不符合所谓“科学”的结果。计划经济试图向市场机制获取充分信息,而市场经济国家试图通过公共选择获得效率,都说明最优的计划信息是价值“昂贵”的物品,需要有较高的获取成本。即使可以获得充分的信息,同样需要面对公众按照自身最大化收益对决策进行影响,以至于技术上的最优难以实现。因此,功能维度的研究还有许多空间可以进一步深化。

第二,基于结构维度,综合交通运输的基本任务是确定在竞争格局下各交通运输方式、不同层面的供给数量和结构比例关系。一般来说,在多数研究中都坚持认为综合交通运输需要有合理的数量和比例,试图杜绝交通运输资源的“浪费”。例如美国历史上铁路出现“过剩”现象,某种程度就会影响研究者或者是决策者的思路,即中国综合交通运输路网建设是否存在合理的数量和比例,可以避免美国当年出现的“浪费”,但也许美国经验有用,也许没有用,这取决于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回到美国决策者当时的状态,即决策所需要的局限条件。大部分时间内,我们都无法“穿越”重回历史的情景当中,正如福格尔在新经济史学研究中甚至认为美国铁路的贡献实际上可能低于运河一样。决策者可以进行的选择就是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经营主体进行竞争,以竞争的结果决定资源的配置。尽管这样做从长远看也未必最优,但很难确定有比市场机制更好的竞争方式能更好的配置资源,即使是次优也是我们可以接受的。

第三,基于运作维度,综合交通运输的基本任务则是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的高效一体化协作。交通运输作为基本的工业生产(生产业),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服务和服从于宏观经济的增长。运作维度更多的要求是协调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即所谓一体化运输。

二、对中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的分析与思考运输成本是经济活动中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学角度看,交通运输能够增加交易机会,也能够节约交易成本。随着运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克服空间障碍的能力不断提高,运输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也S之提高,从而增加了交易机会,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当两个区域存在比较优势时,如果交换获得的好处能够大于运输成本,那么交易就是有利的。通过修建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该地区存在比较优势。根据李嘉图的观点以及赫克歇尔和俄林对此问题的讨论,比较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生产效率(具有先进的技术也属于此类)上的比较优势,决定了该产品的相对价格较低,交通运输有利于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二是某一地区在生产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交通运输设施的修建使得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变得容易和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资源配置和生产过程趋于集中,一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交通运输发展的结果,这不仅扩大了社会生产规模、增多了交易机会,同时又引发了运输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交通运输在完成不同区域人员和货物交流的同时,带动了生产和消费,进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49年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水平有了长足进步。1949年,中国的交通运输水平是相当落后的,铁路总里程只有2.18万公里,公路只有8.07万公里,路面里程只有3万公里,水路运输船舶单一、数量少,人力是港口装卸的主要方式,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仅1 000万吨,而民航运输则是一片空白。不仅是区域交通,当时的城市交通也极为落后,1949年仅27个城市拥有公共交通设施,全国城市道路长度只有1.1万公里,面积8 431.6万平方米,拥有公共汽(电)车2 299辆,全年客运总量5.08亿人次。而到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0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里程达到7.47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占铁路营业总里程的16.40%;公路里程达到457.7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35万公里;水运方面,中国海运船队运力规模达1.6亿载重吨,位居世界第三,沿海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2 207个,通过能力79亿吨;大陆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7.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12亿标准箱,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大港达到32个,在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中,中国大陆港口分别占了7席和6席,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分别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然而,中国的交通运输发展似乎也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转型期。我们需要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效率型发展模式方向转型,建立符合当前发展要求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功能维度层面

第一,交通运输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它的服务面向城市、农村、城市间、城乡间、区域间、国家间等。交通运输的发展应当能够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辐射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第二,由于中国综合交通规划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从苏联引进的,并随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发展,至今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立足于供给来考虑综合交通发展问题。所以学界主要从交通供给的角度讨论各种交通方式资源配置和总量安排,缺少从运输需求的角度考虑交通资源的配置和交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安排。在综合交通运输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着知识的非完备性,为了克服知识的非完备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综合交通运输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运输需求的作用与影响。

综合考虑“生产什么”和“为谁生产”,从功能维度层面,下一步我们应重点发展什么?

从社会运输需求角度看,城市间、区域间交通运输的通达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完善各都市圈、城市群以及相应区域间完整高效的运输网络,提高客货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益,发挥不同城市或区域的比较优势,扩大区域经济的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然而,我们应当注意到,一些城市间的交通运输设施已经有了快速增长,目前应当更多注意既有设施的充分利用以及其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运输成为当前交通运输发展中的焦点之一。不同类别的城市面临的问题不同。一线城市,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一样,交通拥堵是主要问题。对于这些城市的交通而言,需要转换方式、调整结构。政府基于集体理性,通过投融资方式改革、TDM等政策的实施,促进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增长,抑制私家车出行的比例,最大程度地p少城市交通的负外部性,同时,借鉴TOD模式,寻求城市交通与土地之间的最优综合利用。

中国农村交通在基础设施以及运输工具方面相对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工具改善应当是未来的一个重点。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辐射的基本条件和元素,是发挥经济上相关梯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中国联结城乡之间的交通运输应当进一步加强,以发挥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在国际交通运输方面,应当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运输通道、亚欧运输通道以及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能源通道建设,支撑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贸易往来,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做好基础性支撑作用。

表1是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可以分为的3个阶段。目前,中国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上应当高度重视向高级阶段推动,即生态交通运输阶段的发展。

以城市交通发展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需求日益增多,至2014年末,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运营线路长度3 173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并超过2015年末运营线路长度3 000公里的预测目标值,其中包括地铁、 轻轨、 单轨、现代有轨电车、市域快线、磁悬浮等多种制式。2014年底,在南京、大连、长春、上海等8个城市,现代有轨电车运营总里程达到180.3公里,虽然在城市轨道交通各种制式中只占比4.4%,但发展势头迅猛。根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100个城市规划建设有轨电车,到2020年,全国计划建设的有轨电车线路总里程将达到2 500公里。其中,大部分是二、三、四线城市。

(二)结构维度层面

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中国各种运输方式在数量上都有了几倍、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的增长。应当说,不同运输方式在满足客货运输需求方面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规模和数量,不同运输方式在未来发展中应当进行战略性、结构性调整。

例如,多年来,铁路一直是一个瓶颈产业,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铁路已经从空间上(不同区域、不同线路)和时间上(不同季节)的全面短缺变为局部短缺,有的区域(线路)和季节里还存在过剩的局面。单一的规模扩张已不符合当前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科学、有序地对不同等级、区域的铁路进行差异化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当前铁路发展的重点。具体而言,当前中国铁路的发展应该重点关注两个比例的问题。

1.重视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的合理比例

近些年,铁路对于旅客运输的投入较大,高速铁路客运量由2008年的734万人快速增长到2015年的96 139万人。虽然铁路中长距离客运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但是铁路中长距离的大宗货物运输的比较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而这正是中国当前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及国家发展战略所急需的。

2.重视不同类型旅客列车的比例,提高铁路的盈利能力

基于不同的市场需求,铁路提供的客运产品应当是多元化的,高、中、低产品都有,应当保持不同速度客运产品间的合理比例。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速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快的,高速铁路的发展为缓解中国铁路客运紧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高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创建合理的经营模式,提高高速铁路的盈利能力,保证高速铁路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近些年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样很快。与铁路不同,高速公路的建设主体在地方,地方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对发展高速公路有极大热情,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的投资冲动显而易见。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也存在很多高速公路车流量稀少,收入严重不足的情况。高速公路经营状况值得高度关注。

目前,中国交通规划多以单一运输方式为主,由于缺少统筹规划,这种不同运输方式各自独立的规划与发展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很容易导致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不合理。中国已经到了强调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要避免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单打独斗。应当基于综合交通运输的视角对各运输方式的规划进行综合考量,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整体效率。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应当着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在城市以及城际间的运输市场份额。

(三)运作维度层面

引入竞争因素虽然有利于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降低垄断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和服务水平下降,然而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联接效率就成为了决定交通运输业服务水平和经济收益的核心问题。运输业向社会提供的是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的位移产品,它通过改变运输对象的位置(空间效用)和在指定的时间内(时间效用)完成运输活动而创造价值。现实中,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货物运输的距离需求也越来越长,区域间、国际间的运输活动日益频繁,单一的运输方式已很难满足货物运输需求,因此,多式联运就成为了决定运输效率的关键因素。一些国家早已看到一体化运输的意义,通过立法、政府推动等方式促进一体化运输的发展。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式联运机制可以显著地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进而减少交易费用,促进交易的产生和扩展。一体化综合运输是交通运输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体制机制方面,这也是中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在体制方面,目前普遍反映国家层面大交通管理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地方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还存在职能分割、衔接不顺等问题,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困难重重。如何理顺国家、地方层面一体化运输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制定政策和统一规划,促进运输业在运输通道、枢纽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向高效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基于一体化运输的综合交通运输效率,是当前中国综合交通运输运作维度的主要任务。

三、结语三维(FSO)综合交通运输理论是从经济学的生产理论、规制政策等方面,通过重新梳理对综合交通运输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解析。在功能维度层面,当前中国综合运输正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演化的阶段,应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的相适性,针对当前交通运输需求结构特点,进一步完善各都市圈、城市群以及相应区域间完整高效的运输网络;在结构维度层面,当前中国各运输方式在规模扩大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结构调整和优化问题,促进交通运输的一体化水平,提高运输服务的完整性和整体效率,降低运输服盏某杀荆辉谠俗魑度层面,综合交通运输不仅具有由市场自由竞争决定的涵义,还有政府作为规则执行者引导社会资源经各方协调进行配置的内涵,当前中国亟须从国家到地方的层面理顺三个维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中国交通运输向更高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 Spasovic L N,Morlok E K.Using marginal costs to evaluate drayage rates in rail-truck intermodal servic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993(1383):8-16.

[2] Harper D V,Evers P petitive issues in intermodal railroad-truck service[J].Transportation Journal,1993,32(3):31-45.

[3] Evers P T.The occurrence of statistical economies of scale in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J].Transportation Journal,1994,33(4):51-63.

[4]Este G D.An event-based approach to modelling intermodal freight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1996,26(6):4-15.

[5]Nierat P.Market area of rail-truck terminals:pertinence of the spatial theor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1997,31(2):109-127.

[6]Tsamboulas D,Kapros S.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0,1707(1):86-93.

[7]沈培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访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发展司副司长王庆云[J].综合运输,2002(9):4-6.

[8]罗仁坚.关于综合运输体系及相关词汇的辨析[J].综合运输,2010(9):4-7.

[9]李宏.对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J].综合运输,2005(3):6-10.

[10]荣朝和.关于综合交通运输的重新认识[J].综合运输,2011(12):4-9.

[11]杨远舟,毛保华,刘明君,等.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分析[J].物流技术,2010(13):1-3.

[12]贺竹磬,孙林岩.联合运输研究综述[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32-36,41.

[13]宋瑞.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浅谈[J].前线,2007(12):63-64.

[14]欧国立.基于三维层面的综合交通运输认识论[J].综合运输,2008(7):4-8.

[15]潘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综合交通发展思路――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欧国立先生访谈录[J].综合运输,2011(2):83-86.

[16]欧国立,张梦龙.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N].光明日报,2013-05-01(5).

[17]金懋.三维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经济学评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22-26.

[18]邓元慧.基于三维层面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