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范文

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

第1篇: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途径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

由目前应用技术来说,电子信息工程在各行业领域之中实现广泛的普及,体现出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令人们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整体生活质量水平迅猛提升,更多繁重复杂的工作可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代替,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其他种类的工作。可以说,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无处不在,日常办公应用的计算机系统、移动手机等设备均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核心模块,具体涵盖了信息处理、通信系统与网络技术等。也就是说,电子信息产业即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构成内容,以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在大众工作生活过程中体现出了更高的实效性。另外,电子信息工程还在我国农业建设以及运输行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可以说是领先世界前列的农业大国,各类农业机械设备从以往的手动操控逐步发展成智能操控以及网络化管理。农业机械化生产阶段中可利用配置标准化电子调控元件、智能信息处理终端以完成自动化的生产加工。另外,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还可精准的预测天气状况,预判自然灾害以及环境变化等,并形成专业化的数据库系统,为员工制定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甚至可通过智能化处理提供应对处理问题的方案。

2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是当前我国各学科领域之中发展极其迅速的一类,具体来说,电子信息工程涵盖信息收集、汇总处理与储存,信息软件工具的应用等,在我国国防安全建设、提升综合国力等层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前,我国虽然在电子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为大众日常工作与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然而同发达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比较,仍然包含较大差距,并没有构成属于自身的核心技术。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基本停留在效仿学习国外现代化技术层面,欠缺自主研究开发的本土电子信息产品,由于欠缺创新研究开发模式,致使我国科学技术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当前,我国正处在向创新国家发展转型的时期,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技术。当前,我国研究发展方向逐步朝着科技变革的模式发展,唯有提升科技实力的发展,方能最终增强综合国力,因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与提升成为现代科技腾飞的必由途径。

3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科学途径

3.1增强投入力度

为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向前发展,应持续增强投入力度,政府部门应颁布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优惠政策,并扩充经费投入量,为该领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保障。另外,应扩充投资渠道,积极开拓融资,利用各类途径使资金量不断增长。政府可组织创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专项基金,并对电子产业给予必要的引导支撑,令电子工程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广泛应用,发挥自身核心价值。

3.2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产品服务与创新

同发达地区比较,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滞后主要成因在于欠缺创新,过于盲目的效仿学习国外经验。为扭转这一不良局面,应在学习效仿的基础上真正提升自身实力水平,开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全面创新模式,积极培养创新人才。唯有具备高素质人才团队,方能开创更加优质的创新发展环境,通过人才的自主创新、积极研究开发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信息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优化发展具体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及实践应用上,为推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持续全面发展,在研究开发阶段中,应围绕市场导向,依照现实需要研究与生产,还应重视产品的优质服务以及创新发展。唯有实现电子信息产品与服务管理的全面创新,方能研究开发出符合大众需求、赢得更多人群认可的产品。当前,我国生产行业创新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同我国当前致力于高科技发展的现实国情不匹配,为此,电子信息产业应持续提升创新创造力,同时重视产品环保性,选择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在提升产品功能属性的基础上,对环境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3增强研究开发人员产权保护意识

为全面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创新创造力,应进一步增强研究开发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确保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获取社会乃至国家的全面肯定,继而激励科研人才更加积极主动的研究开发,形成更大的创新积极性。从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的单位应为研究人员开创更优质的创新环境与良好的工作氛围,持续优化健全企业内部结构,为工作人员的积极研究创新给予充足的经费、资源保障。另外,还应积极了解掌握国际电子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方向与趋势,为工作人员的向前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信息。

4结论

总之,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无论是在我国经济建设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之中均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功能价值,获取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当然,同发达地区比较仍然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为此我国应进一步扩充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经费、资源的投入,强化政策支撑,积极培育打造富于创新意识的人才,围绕市场发展这一导向主动研究开发电子信息产品,组织生产建设,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产品以及市场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研究开发员工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唯有如此方能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领域的全面升华。

作者:崔泽辉 单位:道里区榆树镇卫生院

参考文献:

[1]秦嗣文.试论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科技向导,2013,12(5):328-329.

[2]哈睿.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数字地方,2013,21(11):16-17.

第2篇: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范文

一、中国电子政务实践现状分析

电子政务具有与政务体制的紧耦合性,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强相关性。当前横向职能制、纵向层级制的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现实的行政生态环境,不同政治制度下,政府体制存在巨大差异,公共部门的定位、构成、职责、行为模式和政务活动等也大相径庭,政务信息化的目标、路径、方法、过程具有显着相异性,导致国外经验与国内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现成经验不适于直接借鉴。此外,政府投资是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核心动力。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主体是由财政供养的各级政务部门,因而其信息化建设及运维所需资金与其他基建项目所需资金的筹措方式并无区别,主要依靠公共财政筹措安排。

1.电子政务实践问题分析。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限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分级投资的财政体制等约束,总体上是“以项目为中心”、“以部门为主体”而推进实施的,加之政务业务具有的复杂的跨领域知识与跨部门执行、高度知识密集型及流程密集型等性质,电子政务工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1)电子政务领域与行为模式的封闭性,信息化主管官员成为掌握领域话语权的主要群体;(2)投入大,自2003年以来,近10年总计投入超过6000亿元,投入始终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中央财政占政府投资的比例为13.15%,地方财政占政府IT投资的86.85%;(3)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不足,造成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作用的有效发挥。(4)电子政务服务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特别是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较弱,与领导同志的期望和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5)发展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绩效评估开展不到位,新技术应用不足,创新发展不够,人才队伍现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电子政务理念误区分析。理念层面对电子政务的作用、目的和期望普遍存在脱离现实条件的过度拔高现象。(1)意图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困境。不理解信息化是手段,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政府)发生转变的过程,而手段的结果(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一个“信息化”之外的价值选择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管理创新是依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建构,信息技术仅处于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低层次,可以被用于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政务模式。单纯依靠零散的、技术层面的推动政府管理创新,要取得成功是比较困难的,电子政务不能解决体制问题,更不能解决政府管理创新的价值问题。(2)认为在信息社会,政府必须走在技术前沿,应利用最新技术成果所提供的最先进的方式提供政务服务。忽视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能性前提,忽视政府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本国科技进步现状,成为国外技术和产品的盲目的吹鼓手和推销者,使电子政务发展误入歧途。(3)目标越位与缺位。期望通过政府先行的方式,把电子政务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促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赋予电子政务超出本身内涵的诸多外延目标,模糊了电子政务发展应有的焦点,不利于电子政务建设的聚气发力,该干没干好,不该干的却投入了巨资,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公共利益。

二、电子政务研究滞后于实践

电子政务实践中表现出的各类问题的症结在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刻指引,与电子政务发展实践的迫切需求相比,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深度远远不足,研究成果在泛化和具体化两端之间摇摆,电子政务研究存在将“电子”与“政务”两部分知识机械堆积、叠加的问题,学术研究存在表层化和简单化倾向,电子政务还未走上科学化演进发展的轨道。

1.缺乏研究共识。一门学科的创生通常有三条件,首先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其次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后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电子政务研究主要还是围绕技术、方案、项目等建设转,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与应用仍然处于技术主导的阶段;电子政务具有学科融合的交叉性、多样化特性,作为一个单独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尚未形成,如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体系仍有争论、电子政务研究的范畴和体系也不成熟、未能明确哪些问题有待研究,电子政务的概念、内涵、共同的研究问题、问题领域等都有不确定性,共同认可的原理、原则、理论、方法和学说都没有出现。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多元化表明了电子政务目前缺乏共识性的研究范式以指导整个学术团体的研究工作。

2.缺乏理论思维。理论思维体现在模型和方法两个方面。现有电子政务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经验研究、实证研究为主,带有明显的经验性、描述性,由于理论、工程、技术三者互相割裂,不可能出现互相促进的循环加速过程,电子政务发展后劲堪忧。由于缺乏引领作用的“理念”,只能“闻技起舞”,网站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就成了政府网站,微博由公务员使用就摇身为政务微博,云技术出现在电子政务中变身为政务云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常舞常新,最终演变成一场场的投资盛宴,技术采纳的应用效能不强。

3.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分类是科学的起始,然而电子政务学科边界模糊。顶层规划和工程实施“两张皮”,政务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尚未形成一个融合技术、管理创新和深化改革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的格局,电子政务工作者分别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事电子政务相关工作,阻碍了电子政务的不断创新发展。信息化主管领导重点关注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发展模式、推进机制等上层构造,对电子政务中信息技术所能带来的变革潜力重视不足或者视而不见;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则重点关注相关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只考虑在已有体制上引入电子手段,其结果只会是固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必然与电子政务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实践过程中不是“重”什么的问题,而是没有形成电子政务特有的理论框架有效融合“电子”和“政务”,电子政务研究中两者都很轻。

4.学术发展随意主观。尽管国家电子政务有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各地方、各部门也有相应的规划,但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待提高。现行体制下,国家电子政务一般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经费进行分配,而项目的提出与评审通常是少数行政人员指定特定专家内部讨论形成。专家为避免被孤立、边缘化的危险,“理性地”形成了主动迎合领导意图的文化下意识,对于行政人员的诱导性观点,专家们总会集体无意识地附和并强化,因而最终决策结果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需求动力被异化,一方面导致了科技人士围着行政人员转,严重损害学术竞争;另一方面科研发展的随意性和不均衡性问题严重。

5.缺乏学者群。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导致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缺乏共同的研究视角,难以形成研究共同体。相关研究者对电子政务的专注度和深入度不足,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仅是偶尔涉足,公共管理、情报与文献学、信息学科等领域的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仍立足于原有学科,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并未拥有一批持续的稳定的研究群体,而各级政府信息部门侧重于本部门信息化工作。缺乏既有行政背景熟悉政府运行机制又致力于电子政务科学研究的部级电子政务学术团体,难以形成学术规模效应。

6.学术地位有待提升。电子政务相关的研究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期刊以及高校学报等综合性期刊,作为电子政务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尚未出现,电子政务研究对学术交流平台的影响不足。此外,2014年前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立项的电子政务研究课题仅48项,并且从年度立项数量可以发现电子政务的研究呈下降趋势,反映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竞争力偏低。

三、电子政务若干基础研究论题

电子政务研究论题是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适应新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探索电子政务研究新领域、丰富电子政务理论、推动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理论研究论题可由电子政务的学科界定等科学问题、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等应用问题和环境制度因素等生态问题三方面构成,当前亟需开展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

1.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研究。科学定位可以指导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做的工作,所以定位是带有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重点回答电子政务是一个混杂的、外延不断扩展变化的学科集合,还是一个有自己特殊的内在规律和体系的独立研究领域。把电子政务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研究领域等单一学科取向的研究,会使政策、管理和技术的融合关系被扭曲,使电子政务研究难以从理论上解决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与服务范式变革等有机结合的问题。因而电子政务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动态兼容性的特征,将零散的电子政务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抽象化的梳理、概括与归纳,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一个通过电子治理来实现一个有能力政府的理想框架,并把这个知识框架引入学术研究,引入政府履职之中。

2.电子政务影响分析研究。电子政务实施是组织制度安排的信息技术执行过程,同时在技术执行过程中促使组织制度不断演化变革。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履职的基础设施后,政府对其依赖也越来越强,一旦政府部门职能、施政方法、理念发生变化,强化、固化传统政务模式的信息化设施也面临重构甚至废置的境地,伴随而来的是新的投资甚至是业务的中断。如何理解电子政务和改革关系,如何才能拥抱改革创新而不成为职能转变的限制条件,需要重点研究制度安排、组织形式、流程机制、权力分布、行为方式、结构形态等与信息技术执行的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研究、电子政务对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影响,电子政务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与政务环境的影响,电子政务对执政能力、治理能力、管理方式、行政成本的影响等。

3.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认识政府是研究电子政务必须首先明确的现实问题。政府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机构而且动态变化的复杂巨系统,仅凭一般的感性认识,我们只可能获得片面的理解。由于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管理问题具有不同的特性,各国电子政务都具有本土政府的“情景依赖”性,基于我国公共行政条件的政府建模是认识分析政府运行机制的基础,是整个电子政务研究的先决条件。政府模型包括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信息实现模型等的总体概念框架,是为我们描述政府一个手段,在现实中体现为一套组织结构体系,政府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三定方案、办事流程、服务规范、权力清单等是某种形式的政府模型。建模方法研究需要回答如何有效地获取、抽象、形式化、结构化和数据化这些政府知识,可按照政府功能域、业务领域、业务单元、业务活动、业务流程的最终产出成果等对政府进行多级分类研究,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政务理论体系。

4.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研究。如何构造建立一种妥善地考虑我国各级政府目前的体制、观念和各部门利益的的权责分配机制是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关键。以项目为中心的推进机制导致建设缺乏全局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特定主体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出发,基于职能和使命为解决特定问题的症结,达成应然目标所需要的手段、资源、路径及实施步骤等所进行的全面设计构想和安排。在战略层次,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宗旨、使命、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实施路径。在政务层次,要以政府业务流程梳理和再造为中心,同时对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等进行相适应变革。在技术层次,则应对支撑政府业务流程的信息资源、关键技术、管理机制等进行设计,确定电子政务的技术架构。加强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须从政府改革、社会趋势、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的重新设计,法律法规、信息管理、政府角色、目标价值之间的冲突等方面来研究推动跨部门、跨地方的协同和互操作。 5.电子政务安全的权衡研究。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的关键问题,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建设过程中需防止“强化安全、弱化发展”的过度安全保护倾向,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尚不具备在短期内占领国内主要市场的能力,因而核心信息装备的非国产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现阶段的科技水平决定的。信息安全是不断升级的矛与盾的攻防战,信息安全是相对的,在当前发达国家“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现状下,脱离技术现实条件的盲目推行“国产化”将进一步加重“安全保障能力代差”,从而造成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应伴随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电子政务安全既要着眼长远,不断提高我国自主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更要立足当前,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安全保障差距。电子政务安全权衡研究要回答如何着眼于现有条件和需求设定电子政务安全的目标。

四、结论与启示

第3篇: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力电子应用;知识模块;团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75-02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有较长的历史。早期的直流输电采用大功率晶闸管阀作为换流阀,现在轻型直流则采用IGBT器件。自20世纪80年代,柔流输电(FACTS)的概念被提出来后,电力电子技术深入到电力系统的发、输、配各环节中,成为新型学科领域。[1,2]学科方向涉及电力电子、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等多门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为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国内高校大部分电气工程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但该课程内容的高深让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困惑。笔者曾讨论过本科生课程建设内容,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3]但研究生课程建设不同于本科生课程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强调提高应用特色和构建实践创新教育模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做了有益探索。

一、国内高校课程建设现状

对国内高校该课程开设现状进行了调研,见表1。

该课程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或者电力电子及其传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是2学分的高校为75%,学分是1学分的高校为25%。课程名称不统一,有“复杂电力电子系统”、“柔性输电技术”等。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电力系统专业背景的教师占90%,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背景的教师占10%。国内设置有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的重点大学均开设了此课程,一般电力院校也开设了此课程。课程考核方式中,笔试占80%,作业占20%。教材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柔流输电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柔流输电系统》和《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柔性输电技术概论》。重点院校在专业选修课的师资上均配备了从事该方向的教授级研究人员,一般电力院校则是从事该方向的副教授以上研究人员。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依据导师的研究方向而选修,一般在该方向实力较强的高校的课题组的研究生选修较多。通过调研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知识点较多且杂乱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输、发、配电各个环节都有应用,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但教师只是在某个问题上有所专研,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懂电力系统的教师却不懂装置;懂装置的教师却不懂电力系统。

2.研究生层次不一

研究生依据选修方向而选课。电力电子传动专业的学生不懂电力系统;电力系统专业学生不懂电力电子技术。讲授某方面知识点过深时,部分学生就会跟不上教师进度。

3.书本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电力电子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新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非常迅速。如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中国从35kV的示范工程发展到300kV的示范工程,传统的直流输电面临着被柔性直流取代的局面。但现有教材对于柔性直流的介绍却很少。

二、上海电力学院课程建设现状

上海电力学院于2005年开设了本科课程,本科课程名称为“柔性输电技术”,在2009年开设了研究生课程,研究生课程名称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本科生课程的学分为1分,研究生课程的学分为2分。研究生授课教师均为副教授以上研究人员,在该方向上都有过研究经历。现主讲教师为2名,一位为电力系统背景,一位为电力电子技术背景。考核方式为大作业形式,教材采用上海电力学院教师编写的《柔性输电技术概论》。在“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课程的多年专业教学中,存在如下几个教学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深奥

该技术处于学科前沿领域,科学专著较多,但教材较少,可选择的教材《柔性输电技术概论》偏重于柔流输电,《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偏重于电力电子。教学内容方面有与电力电子技术重复之处,未能与专业核心课程很好的衔接。

2.教学方法未与时俱进

研究生专业教学与本科教学有极大的不同,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于本科教学。面向本科的教学方法不适应研究生教学。研究生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构建

针对知识点内容分散和衔接度不够紧密等问题,笔者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如表2所示。知识内容体系构建为五大模块:学科综述、基础理论、发、输、配应用。对知识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做了设计。对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有所选取,抓住实际工程中主要应用的类型。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教学重点放在发、输、配的应用上,尤其是输电网的应用。发电应用主要讲述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输电网应用主要介绍串补、并补装置和柔性直流输电;配电网应用主要介绍有源滤波器装置。基础知识模块的内容设计是为了应用做准备,该模块介绍了电力电子装置接入电力系统的建模方法和大功率变量器拓扑结构的基础知识。这些属于电力电子装置的共性知识。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承接电力电子和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又能强调本门课程的特色。

四、团队研讨型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选修课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好。文献[4]介绍了团队教学方法在控制理论课程中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课程也引入了团队教学方式。团队教学牵涉两个方面:教师要设计好研究内容,学生要分工明确。团队教学组织见表3。在研究内容上以应用为主进行划分,按照发输配环节,给学生若干个任务。如可控串补装置在电力系统应用中可以组建一个3人的团队:1人研究可控串补提高系统输送能力,侧重于电力系统;1人研究可控串补的控制算法;1人研究可控串补的装置设计。可控串补的理论从机电暂态到电磁暂态各个层面均有,学生任务各有侧重。在考核环节,学生的成绩由团队学习质量和论文质量两部分综合评分。团队学习质量和论文质量各占50%。

五、教学反馈

学期结束后了解到,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团队90%完成任务,10%的学生团队接近完成任务。各专业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分工融入团队,对装置的原理能深入理解。通过仿真计算环节,学生们普遍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教师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全面,学科知识融合度也大幅提高。但由于团队教学课堂上不能花费大量时间指导学生,加上团队课外交流不够,也影响了团队教学组织质量。对于存在的问题,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采用流程优化、加强监督等措施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张文亮,汤广福,查鲲鹏,等.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4):1-6.

[2]王仲鸿,沈裴,吴铁铮.FACTS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24(23):1-5.

第4篇: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纳米技术 电子技术 未来展望

纳米技术在近几年中接连取得一系列的突破诸如碳纳米管的出现,纳米制造工艺的进步等等。纳米技术成为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电子技术研究也渐渐取得突破。纳米电子技术成为国家信息技术发展那壮大疾驰在世界前列的根本推动力。也成为保持世界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并使摩尔继续延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就当前纳米电子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纳米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思考并提出相关刍议。

1 纳米电子技术发展现状

1.1 纳米电子技术优点及地位

传统硅基电子元件技术将很快面临其发展瓶颈,电子元件技术若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对现有技术进行突破,微电子理念作为主流电子发展理念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实现原理对未来电子元件技术实现必将以纳米电子技术为主要突破口,换言之,纳米电子技术是未来电子元件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国家科技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发展地位。纳米电子技术有着许多优点,例如纳米电子元件体积非常小,集成度极高,运算速度以及处理速度非常快同时有着极小的耗能更低的散热。无论在制造领域,信息领域还是军事应用,纳米电子技术都⒂凶攀分广阔的应用。纳米电子技术凭借以上优点将能够实现许多的未被实现的技术诸如量子运算,更大的存储技术,V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等。可预见的,纳米电子技术应用将在信息领域实现革命性突破。

1.2 纳米电子技术现阶段成果

在现阶段,纳米电子技术主要还是以实现纳米电子元件以及各种纳米电子材料为主。

1.2.1 纳米电子材料

纳米电子材料研究在现阶段取得了很多成果包括纳米硅薄膜、纳米硅材料以及纳米半导体材料等等。现阶段对于硅基材料的更种应用还在进行,纳米硅材料的出现符合现阶段人们对于电子技术发展的需求,纳米硅材料应用有许多好处,运用纳米硅材料能制造出集成度更高,运行更稳定,能耗更低,效率更优的电子板以及处理器芯片。能够有效降低高性能计算机的生产成本。纳米硅材料相较于一般材料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为人们带来更意料之外的便捷。

1.2.2 纳米电子元件出现

电子元件的发展一直都在努力实现在单位面积上实现更多电路的集成,所以,在之前的发展中电子元件经历了集成元件发展,大规模集成元件,超大规模集成元件三个历史发展。最终相关电子设备由一整个房屋大小微缩到如今的桌面大小。电子元件发展进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基于集成电路的发展进步融合纳米技术便出现了纳米电子元件。

1.2.3 纳米电子技术现实应用

随着纳米电子材料发展以及高度集成的纳米电子元件出现,纳米电子技术开始真正的运用于医学军事等领域中。在医学领域中,纳米传感器使得现代医学细微部位研究取得突破,进一步的对人体生化反应中各种化学信息以及电化学信息进行展示。另外,纳米电子技术应用高级医疗设备制造出现了一大批如螺旋CT和MRI等高科技医疗设备的问世。纳米技术在医学其他领域也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这些都大大推动了医学行业的发展。

军事领域的应用更为普遍,专家预测未来的战争就是信息化的战争,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就能够获得绝对的主动,纳米电子技术推动了军事化信息战的发展。不仅如此,纳米技术应用与武器制造进而出现制导更精确的导弹,各种微型飞行器,纳米装备等等。军事领域获得快速发展。

2 纳米电子技术未来发展展望

其实在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已经加强对纳米电子技术的重视程度并积极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推动纳米电子技术发展的计划。诸如美国的国家纳米计划,欧盟的框架计划等等。其中主要针对的方向是纳米电子学发展,纳米信息处理和纳米储存技术等。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纳米电子技术计划的分析能够看出未来主流纳米电子技术发展方向为纳米信息系统以及纳米电子学两个方面。具体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新型电子元件开发制造,石墨烯材料研究应用,碳纳米管研究应用等等。

通过不断的开发制造新的纳米电子元件进而推动未来纳米级计算机技术出现。在未来,能够通过纳米电子技术实现量子晶体管技术,进而推动量子超级计算机出现为世界科技进步做出卓越贡献。

石墨烯以及碳纳米管应用于新一代的半导体材料中,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将对未来的移动设备进步,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未来增强现实技术发展等等带来坚实的基础。

再进一步的畅想,纳米电子技术能够方便的用于人体,结合网络技术能够实现人体与网络的互联互动,人体的各种数据诸如身份信息,健康信息等等都能得到实时监控遇保护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改变。纳米电子技术的不断突破还将会为太空电梯,海底隧道技术等等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带来推动。

3 结语

纳米技术在当前发展迅速并且影响深远,抓住机遇,集中优势力量,进一步加强纳米电子基础研究和相关应用研究,抢占纳米电子技术高地,是推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纳米电子学基础理论研究,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特别是纳米电子器件中最基本的载流子输运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是把握好未来纳米电子技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余巧书.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电子世界,2012(02):20-25.

[2]刘长利,沈雪石,张学骜,刘书雷.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微纳电子技术,2011(10):32-36.

[3]万亚力.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03):16-22.

[4]余稀,但涛.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展望[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36-41.

作者简介

陈建(1978-),女,辽宁省锦州市人。任职河北省高校工业数据通信与自动化仪表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大学本科学历,在职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子技术,工业数据通信方面的研究。

第5篇: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机电控制系统;电子信息科技;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1(a)-0013-02

作者简介:房菁(1982,4—),女,汉,安徽黄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电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的工业正处于模式转变时期,即由过去传统的、落后的工业生产模式转变为现在信息化、现代化、电子化的工业生产模式。

1我国机电控制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概述

电子信息技术是我国近几年引入的高科技技术,因此,国内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态势也较为缓慢。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思路已经基本成型,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实现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自主研发,从而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成熟。电子信息技术对于机电控制系统的作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是由于机电系统精致的方式众多,电子化的方式也众多;二是由于机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极为复杂,在进行模式建立的过程之中具有较高难度。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对机电控制系统进行充分地简化,使机电控制系统尽量单一化,简化数学模型,再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化运算,从而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机电控制系统之中加入电子信息技术,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运用简单的电子信息技术理念,加入到单一结构的机电控制单元,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性。在控制领域中,要求精致的内容复杂化,而操作方式简单化,应采取间接的操作方式来操控复杂系统,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达到这项要求,简化机电控制系统,并增加机电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改善机电系统的控制效果。

2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机电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于研究

2.1多样化机电控制系统

由于机电控制系统具有多样性,因此,在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时,需要对不同种类的设备系统进行分析,并采取不同的电子信息技术。将机电设备电子化应考虑使用对象的差异性。例如,某压路机需要安装电子化机电控制系统,需要对压路机的特性进行详细了解,首先应注重其施工质量,其次再考虑其工作效率,采取液压助力转向控制系统,实现压路机驱动的无级变速,使方向的转换和变动更加灵活化和轻柔化,降低操作人员的使用难度。相反,若安装挖掘机电子化机电控制系统,则首先需要考虑挖掘机的效率,其次考虑环保、节能等问题。

2.2智能化机电控制系统

采取电子信息技术对机电控制系统进行优化,目的是增加机电控制系统的灵活性,提升工作的效率或工作的质量,并减少故障的发生。因此,电子化机电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智能化。一是能够增加动作灵活性,大幅度提升工作的速度,从而改善工作效率;二是采取信息化的控制方式,使得工作模式更加顺畅,精准掌控,从而保障工作的质量;三是能够对故障设备进行智能的故障诊断,从而有效判断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快速修复,不影响工程与其时间;四是电子化的机电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操控设备在各种环境下进行作业,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给特殊环境作业带来便利。

2.3机器人智能电机控制系统

机器人技术是一项较为先进的技术,机器人模拟人的形态,以代替人类完成工作,一些难以完成的工作,可由机器人替代完成。机器人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直接决定了机器人设备的优劣及其工作的效率。在工业而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机器人技术应属于电子信息技术中最为先进的一类,且不断对机器人的智能化进行研究,还对机器人的神经系统以及人体进行研究,力求实现机器人完全模拟人类。机器人的主要工作框架如下:由主控制器对整个系统尽心整体控制,在主控制器中主要分为3个模块,分别为无线通信模块、运动控制和传感模块、测光测距雷达模块。在运动控制和传感模块中,包含驱动电路,主要功能为驱动机器人的左轮、右轮转动,实现对机器人动作的控制。机器人的左轮、右轮分别控制光电编码器,同时,光电编码器还作用于运动控制和传感模块,从而形成机器人控制系统。

2.4工业领域的应用

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大部分工厂由于流水线较多,且设备不断升级,使得车间内环境逐渐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车间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及时在流水线上安装了自控信息技术,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工厂的发展趋势,各个流水线仍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运行的情况极为不稳定。且各个流水线以及相关设备都互相牵连、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且极易出现故障,也会影响流水线的工作效率。而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代替过去传统的自控技术,控制车间流水线,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操作模式较为稳定,可单独操作,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发生故障的概率较小,拥有自动修复功能。

3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机电控制系统中的不足

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能够应用于我国的机电控制系统之中,应用的范围也较广泛,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之中,主要存在以下机电问题。

3.1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停留在简单层面

虽然我国众多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并逐渐开始重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仍然难以突破电子信息系数的研究界限,使研究成果抑制限于农业、工业领域之中,无法融入其他高科技领域。因此,还应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拓宽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领域,尽量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到各行各业之中,使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电机系统的全面控制。

3.2投入资金较少

由于在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因此,在进行研究时,资金的缺乏会严重影响到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进程。由于投入资金较少,我国的技术型人才也很少对电子信息技术展开研究,所以,在科研方面,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一直发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具有充足的资金就能够引进更加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不断对高新科技展开调研,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的飞跃。

3.3技术型人才较少

目前我国大量缺乏技术型人才,因此,科学技术领域也受到了影响,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力度不够。缺乏技术型人才,会严重影响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因此,国家应投入更多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加大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使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域涌入更多新鲜的血液,由技术型人才带领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水平的发展。

3.4技术水平落后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这方面,我国应独享其他先进国家学习,应引进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与我国的科学技术、农业、工业等等多个领域之中。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我国也应进行技术自主研发,提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效率,将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其他技术研发相结合,实现多种技术的共同发展。

3.5更新换代延迟

由于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引入时间较晚,与其他国家已经相差一个进度,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基础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状况。所以,在进行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时,我国研究成果更新换代会延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阻碍。所以,我国还应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加入到机电系统之中,利用时间来验证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电子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延迟的问题。

4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帮助电机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业领域、农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实现我国农业、工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改善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实现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保障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娜.表面粗糙度对高精度微波电子装备电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2]张洪昌.信息物理融合的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晏密英.基于RTLinux的嵌入式机电系统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4]马洪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高精度称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5]李磊.基于ARM的嵌入式工业锅炉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6]曾乐业.片式电容装配联动机开发及质量检测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第6篇: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子金融产业 结构优化 产业组织理论

电子金融产业的前后产业联系

电子金融产业有着复杂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前向联系金融业,与金融业务、金融管理、金融制度相联系;后向联系it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比如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媒资讯、生物特征识别等相联。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考虑电子金融,有利于电子金融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我国现有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不能适应该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中央实行大部制,就是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使产业间关联度迅速提高,传统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思路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相互关联的职能部门必须整合。同样,确立电子金融的主导地位需要政策整合、政府部门职能整合、产业相关资源的整合。电子金融产业理应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资金、技术、扶持政策、法律、人才、教育形成横向配套,纵向的it产业、金融产业、传媒产业、其它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这样电子金融产业的发展潜力才能够发挥出来。

电子金融具有复杂的前后产业联系,是战略性行业,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为电子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机遇。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要意之一就是要主动,通过计划与市场手段结合的办法来加速电子金融创新的速度、质量、规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战略利益。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包括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明了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优化的方向。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电子金融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人数、技术能力、潜力挖掘等方面。我国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所以,我国金融软件升级需要不断推倒重来,这种方式使大量的人才集中于终端开发,缺少基础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电子金融下游产业(金融业)内部人控制,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国际化乏力,衍生业务开展少,金融产业化发展不足。电子金融产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电子金融对于那些长期从事金融it工作的人员来说,并不难。但是,由于it治理结构原因,我国金融业没有cio机制,在决策层缺少电子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电子金融没有相应的地位,发展起来束手束脚。电子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it技术分工、金融it产业链优化、金融it前沿分析等等重要工作没有相应人去做。

电子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我国金融it安全所需要的核心技术需要依赖国外,金融it的主要利润也由外资企业获得。所以,电子金融高级化非常必要。建立电子金融品牌,研发、推动、总结相应电子金融标准,研发高端电子金融技术,提高电子金融监管能力,是未来努力方向。

(二)电子金融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

纯市场机制。这种模式利用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电子金融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成长的主要动力机制为公平竞争,政府在多数时期内不对产业结构的成长施加任何直接影响:有发达的市场机制为基础,产业结构的成长侧重于依赖结构内部的自均衡、自调节过程。外部的政策力量的作用是间接性的,是一整套以价格、税收、利率等为主体的市场参数体系。产业结构政策大部分侧重在需求方面。

市场垄断性模式。我国电子金融市场基础薄弱,表现为:市场主体规模偏小,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不足,技术创新的能力弱;市场环境不好,如中介机构功能体系不完善、融资困难、产权保护不力,等等,导致企业单从市场竞争难以获得充足的成长资源,企业必须寻求市场之外的力量,以便生存和发展;政策环境不够理想,要实现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并使产业成长摆脱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短缺的束缚,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规划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扶持企业成长,同时又要给产业以创新求生存的压力,大棒和胡萝卜相结合。

计划模式。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和国家直接配置人力资源、科研资源等手段,带动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国家出面弥补电子金融产业的薄弱点,消除瓶颈,以使产业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目前,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都有相应资源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电子金融创新。目前,我国依托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手段,已经实现了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突破。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述

产业组织由三个要素构成:企业个体、企业相互联系形成的市场关系和产业组织环境。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行为、市场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具有两个相反的研究发展方向,一是微观;二是宏观。微观经济主要侧重个体(企业和消费者)经济行为及其经济性问题的研究;宏观经济学主要侧重宏观经济要素(包括供给、需求、价格、利率等)与整体经济发展(就业和收入)关系问题的研究。而产业组织理论则以产业组织为其研究对象,主要从中观角度研究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经济行为特性、相互作用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规律。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市场行为与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和经济性评价,产业组织合理化标准与政府产业组织政策。

根据传统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制度的基础涉及两个基本范畴,产权和公平竞争。产权多样化,并且以私有主导,有利于解决企业间竞争的根本动力。西方传统经济学特别肯定竞争、否定垄断,垄断与竞争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而对垄断与竞争的研究又细分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本方面。对市场结构的研究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进入壁垒、成本(费用)、垂直结合等,对市场行为的研究有价格策略、广告和销售、研究开发、合并等,对市场绩效的研究有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技术组织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等。

根据垄断与竞争关系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方面关系的不同,西方先后有五个流派研究产业组织问题。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认为,产业组织政策影响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与市场绩效(p),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绩效,而市场结构又是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对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包括反托拉斯、贸易管制、公共事业管制等,对需求的研究包括可替代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增长率、周期性等,对供给的研究包括供给的交叉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工艺技术状态、原材料、工会组织制度等。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处在垄断或者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只要市场绩效良好,政府就不需要进行产业管制。因此,芝加哥学派又被称为效率学派。斯蒂格勒因对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而荣获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研究认为,从短期看,市场的垄断势力和不完全竞争会影响市场绩效,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不存在政府进入管制,市场高度集中产生的高额利润会吸引大量新企业进入,从而打破原来的垄断。因此,从长期看,竞争的均衡状态在现实中是能够实现。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企业进出市场的唯一壁垒是沉没成本。在沉没成本为零的完全可竞争市场中,哪怕完全垄断也是有效率的,因为企业必须选择超额利润率为零的价格。提高市场绩效的关键是降低沉没成本。降低沉没成本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制度应该得到鼓励,同时,避免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新产业组织经济学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并建立了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对于分析市场参与双方出于利益动机而采取的应对行为十分有效,对于行政权垄断主体(政府)、经济垄断权主体(垄断企业)、人力垄断主体(工会)、思想垄断主体(传媒)、技术垄断主体(专利等)之间的博弈分析,可以运用于政策效果的预测和政策失效的诊断。

后scp流派,即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来研究企业与市场,打破从技术角度研究企业、从垄断角度研究市场的思维模式。新制度经济学从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电子金融产业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性,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我国的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出特殊性。我国电子金融行业自2003年以来获得了爆炸式增长。我国金融改革在不断深入,金融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那么,电子金融的供给如何改善呢?这就要考虑电子金融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和产业政策方面的因素。

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规模企业少,除非是金融机构自身的金融it部门。我国的金融it公司无法达到中国工商银行的电子金融研发、维护、数据中心各千人规模的程度,独立金融it厂商质量和数量不足。我国的金融it公司大量的人力消耗在产品销售和维护方面,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少。金融it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胜任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金融it公司关门倒闭。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培育了一批金融it公司,如恒生电子、信雅达、金证股份、华胜天成、浪潮软件、中国软件、东软集团等,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对于行业垄断来说,外资企业垄断了高端市场,根据绩效原则和高科技it企业规模优势的实际,培植国内的规模企业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才是上策。人为限制国外公司由于技术优势原因导致的垄断,对我国电子金融行业绩效提高并不利。企业集团、网络型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是解决我国电子金融市场结构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论

充分认识电子金融产业的重要地位。电子交易是使金融交易成本下降,参与主体增多,交易规模扩大,投机性增强。金融市场的灵活性、风险性、创新性要比银行主导的金融制度更加优越。发展电子金融,降低手续费、佣金等成本,创新期货、期权、股票等金融产品是金融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第7篇: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范文

档案科技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成效显著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迎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档案科学技术的春天也到来了。档案科技从无到有,经过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努力,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1.档案科技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即1979年,我国恢复了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重新开始了档案科研工作。正式设立专门的档案科技管理机构,要追溯到1986年,随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等著名论断,我们党对科技和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为了推动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我国从1986年至2000年,每年划拨给各部门一定的科技三项费用,用于组织、资助各系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这为档案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国家档案局于1986年正式成立科技处,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档案科技工作,负责全国档案科技宏观管理。国家档案局对科技工作非常重视,从1987年开始至今(1992年机构改革除外),国家档案局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档案科技立项,开展档案科技奖励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十五”之初又提出了“以科教振兴档案事业,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针,进一步推动了档案科技工作的发展。可以说,档案科技工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2.档案科技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从1987年至今,广大档案工作者开展档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取得的科技成果数量不断增多,水平不断提高,档案科技对档案事业的贡献率不断增大。20多年来,国家档案局每年组织科技项目立项评议工作,组织人员研究提出年度科技项目立项选题指南,组织专家对各地档案部门申报的科技项目进行评议,选择“创新程度高、研究方案科学可行、技术难度大、在档案部门能够普遍应用”的项目进行立项资助,有近550个项目列入国家档案局年度科技项目计划,资助科技经费1400多万元。“档案纸张去酸技术研究”、“新型载体档案防霉除霉技术研究”、“档案灾害预防及其抢救技术研究”、“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研制”等项目被列入国家计划;在为延长档案寿命而进行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为决策科学化而进行的软科学研究、为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而进行的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有分量的科技成果,有的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自1987年实施档案科技进步奖励制度以来,共有547项档案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奖励(2000年起为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其中有11项档案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具体是:“强化科技档案管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LC蓝墨水字迹显色固色剂”、“中型机档案资料管理智能软件系统及革命历史档案目录数据库”、“计算机光盘档案管理系统”、“DA91多效杀虫灵”、“大亚湾核电站文件档案管理系统”、“珍贵档案、手稿及书画原貌的恢复与保护”、“军队公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受损航测数据磁带档案恢复与光盘转储”、“灵香草的防虫作用及档案防虫剂的试验研究”,档案科技可谓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档案科技记录了档案事业的重大成就,

展示了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

长期以来,广大档案工作者在档案科技工作中积极吸收、引进、采用现代科技与理论成果,不断改变档案管理的传统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档案工作正逐渐从以档案实体管理为主向以档案信息管理为主要内容转变。档案科技作为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记录了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档案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充分展示了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

1.延长档案寿命,让记忆永存

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国家档案局一方面积极组织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的传统载体(纸张、字迹)进行研究。如“退色蓝黑墨水字迹的恢复技术”、“纸张去酸技术”等项目;另一方面,组织对档案新型载体材料(光盘等)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影响光盘信息读取的环境因素研究”、“存档光盘寿命定量检测技术研究”等等。同时,不断探索虫霉防治新方法,如:“‘诱集棒’诱杀白蚁”的研究、“冷冻杀虫”的研究。正是这些研究,得以使党和国家的珍贵记忆长久保存。

2.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科技工作始终致力于研究档案事业行政管理科学化和档案管理现代化方面的问题,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积极研究解决档案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档案修裱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手工档案修裱进入到机械化档案修裱的新时代。“档案修裱机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项目,实现了档案修裱的智能化;一批优秀档案管理软件的成功开发,智能电动密集架和智能光盘柜等新型档案装具、创新的档案管理方法手段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紧跟社会信息化的步伐,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快以传统载体保存的档案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同时,对办公自动化条件下形成的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长久保存和有效利用进行探索研究,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档案工作者更艰巨的使命。“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研究”、“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等项目,不仅从理论上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档案部门的实际,从技术上解决了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问题。“军队数字档案馆研究”项目,创造性地实现了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总体设计。“数字档案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是国内投入使用的第一个数字档案馆,实现了进馆的数字档案信息在线(离线)移交进馆,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以及面向社会的馆藏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探索出的创新思路和工作模式,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坚持科技先行原则,

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一直以来,档案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档案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积极组织力量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本着科技先行的原则,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为决策提供依据。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为决策提供依据。国家档案局一直坚持以科技先行为原则,对起点高、难度大、可行性强的项目重点关注,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创造性的研究。列入2001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的《档案事业建设指标体系研究》项目,为档案事业指标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依据,为档案事业综合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项目的组织和研究,为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标准规范的出台,奠定了基础,使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档案信息化及其相关方面的项目研究,如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实务等科技著作的出版,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提供了依据,为档案工作者指明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数字档案馆建设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及第一个数字档案馆的成功建设,为落实“十一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任务――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导向作用,

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国家档案局在档案科技工作中,充分发挥档案科技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档案工作者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于关系到档案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政策倾斜,把科技工作与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联系,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和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是档案科技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国家档案局从科技工作开展之初就把档案保护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面的研究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从1987至“八五”末,奖励档案保护技术方面的成果75项,占奖励成果总数的31.3%;档案现代化管理方面的成果70项,占奖励成果总数的29.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各部门办公自动化的实施,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问题显现出来。国家档案局第一时间开始组织对电子文件及其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九五”期间,国家档案局一方面继续把档案保护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面的研究作为档案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组织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研究。从1999年至今,每年都有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项目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奖励。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从最初对存储在软盘上的文件管理到在网上生成、传输、归档、利用的文档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探索区域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截止到目前,组织完成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研究项目40余项,为以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为标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文件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年底,原国家档案局局长王刚同志提出,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认真研究和处理信息化带来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等新情况,积极探索和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信息安全等新问题……“十五”期间,为了更好地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国家档案局积极发挥档案科技工作的引领作用,明确提出科技工作的重点是档案信息化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项目;通过科技工作的导向作用,鼓励档案工作者以科研带动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十五”期间,在国家档案局奖励的141项档案优秀科技成果中,档案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幅度上升。由2001年的10.7%增加到2005年的64.0%,增加了5倍。在众多档案信息化科技项目的拉动下,电子档案归档管理、电子档案远程利用等技术方法有较大突破,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快,档案网站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成,电子文件中心、数字档案馆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兴起。

第8篇: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范文

引言

众所周知,机械电子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它的潜力很大,而且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很是惊人。我们国家应该认真研究该项技术,扩展队伍,积极地培养相关的人才,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技术研究工作,更好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 机械电子技术概述

(1)所谓的机械电子系统,指的是电子学以及机械学和信息科技等的融合体,机电一体化产品是通过一体化技术和机械系统以及微电子系统的结合,并赋予一定功能和性能的产品。

(2)机械电子系统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在我国大部分机械行业都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由于一体化系统能实现控制、检测、信息处理的自动化,这样就有利于机械行业向着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实现,节约了机械行业的成本;机械电子系统具有整体结构最优化特征,机械电子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在机械电子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将机械、电子、硬件和软件实现同一功能,使系统得到优化。使用电子元件来替换以前的机械元件,此时就能够很好的精简体系,提升设备的能力;该系统有明显的利润最大化特点,我们研发的任何产品都是为了获利。通过使用该系统,能够真正的减少生产费用,获取最佳利润。

2 机械电子技术发展的特点

2.1 设计思想的发展

当机械电子科技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它的目的非常单一,仅仅是用电子零件来替换设备的一些零件,其意义是为了提升效益,降低设备的自重,便于维护工作的开展。自从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之后,系统的设计理念得以更新,此时设计开始朝着整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替代――融合――系统优化――智能化,这就是多年来机械电子系统设计思想的变迁和发展。此处要注意的是,理念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将之前的理念完全的抛弃。

2.2 与其他前沿技术的结合

2.2.1 积极吸收光学内容

当前的光学科技开始和机械电子科技交融到一起,此时就得到了一个全新的体系,即光机电体系。此时很多激光加工设备开始被大量的应用到工作中。伴随光传感设备的发展,此时DVD早已经成为日用品。同时由于光纤的普遍使用,此时的通信措施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时代在不停的发展,我们坚信该系统一定会获取更多的成就,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便利。

2.2.2 面向现代医学

随着机械电子系统的发展,为医学诊断等提供了大量先进设备。CT、NMR已经成为医院常用的诊断设备。此时已研发了很多类型的手术机器人。它们不但能够自主开展手术,还能够远程监控。

2.2.3 面向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对象从微生物到各种动植物直到人类本身。现代生物技术主要研究和处理的是生物组织细胞、基因和各类生物分子。基因图谱的绘制,生物芯片的制造等都需要各类机械电子仪器或装备的支持。

3 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在不断发展,科技在持续的进步,此时的机械电子科技的发展步调在持续加快,技术创新所需的时间大大地缩短了,它已然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种技术。

3.1 模糊化

模糊化是机械电子技术在近年来发展的另一大趋势。机械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相对较广,如何发展适应多个行业的机械电子技术就成为机械电子技术主要的发展任务。因此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械电子技术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

3.2 数字化

数字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微控制器的发展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尽可能地为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而数字化也成为了机械电子技术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

3.3 集成化

集成化要求各种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同时集成化又包含了生产加工过程中同时处理管理、检测、装配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目前小批量生产的目标,使得系统的管理更具有弹性。首先,将系统进行分解,协调各个分解之后的部分的运转,进而促进系统高效、协调的发展。

3.4 网络化

当期时期,信息科技被大量地应用到很多的行业和领域之中。远程控制终端在生产中也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技术,利用计算机计算,通过局域网技术使得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电器链接成为一个系统。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4 机械电子行业的创新方法

4.1 积极调研,不断创新

早期,企业并没有生成市场思想,其产品通常是被国家操控的,此时就导致创新性不强,很多产品并未从本质上发生变化。自从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之后,竞争加剧,此时企业积极地开展创新工作,目的是为了在竞争中获取稳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生产前,要认真的开展市场调研活动,获取关键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创新活动,生产出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在生产前,必须认真的开展规划活动,加大研发力度,以此来强化企业的竞争水平,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4.2 合理利用资源

当我们开展新品研发工作时,会使用很多的信息,会利用大量的资金,而且还要依托人来完成。因此它们都是非常关键的构成要素。在具体的研发时,要合理的采取措施,做好科技投入工作,把资金合理的用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之中。当前时代由于技术不断发展,此时信息科技已然成为了产品创新的重点。当前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争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合理的利用人才,才能够获取真正的发展。在研发时,要切实的发挥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确保它们在新品研发中发挥出较好的效益,强化对高科技工作者的培养力度。

4.3 保护产权

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很多产品都开始申请专利,在研发产品时,要利用专有科技,通过专利来维护自身的科研成就。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必须强化其科研力度,做好专利保护工作。在明确技术研发方向时,要认真的研究相关专利,研发新产品。在创新时,必须提高起点,做好技术保密工作,一旦研发成功必须在第一时间递交专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的产权,在研发时,要借助最新科技来发展自身,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针对机械电子领域来讲,我们必须积极的创新,才可以提升产能,才能够在市场之中占据一定的份额,才能够真正地获发展。当前时期,由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各个类型的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科研创新。

参考文献

[1]丁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应用研究初探[J].电子世界,2012(18).

第9篇: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范文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的情况愈演愈烈,当代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使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相关开究人员就应该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行创新和完善,进而助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应用;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发展思路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促进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下面围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对其应用趋势进行研究和讨论,以供其他信息化研究工作者参考。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主要依托,以电子信息为主要对象,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通过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等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管理。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的初级阶段,电子设备的创造和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和集成是其研究的主要方向[1]。例如,计算机集成电路,声音的传入与输出,图像信息的传输,这些都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对电子信号、网络信息和信息数据等信息的传输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本身也逐渐向智能化、无线化、灵巧化以及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智能化电网、智能化家电以及智能化通讯设备等的推出和普及。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已经能够高效的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逐步实现智能化和灵巧化[2]。与此同时,它也在各种设备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数控技术领域、电子商务领域和电子政务平台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0多年,经过这些年的研发,它变得更加丰富,更具有内涵,与机电设备、医疗设备等信息平台技术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逐渐向无界化发展,并拥有自己的产业链和核心技术。因此,研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拥有其深远意义,为其发展环境和应用领域的创设奠定良好的基础。研发中国特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核心技术,提高其科技价值和产业价值已经成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工作者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应用的思路

2.1重视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营造研发环境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和应用离不开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努力,现阶段,怎样创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已经成为电子信息相关行业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激发技术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能够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就需要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提供进步的机会和成长的环境[3]。只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促进电子信息行业的长远发展和优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所以,电子信息行业内各相关企业应该重视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技术研发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2国家应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实现产业信息化为了使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和推广,国家就应该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为其提供资金和人力的支持,扩展技术创新投资和融资的思路,建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的基金,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其不断的创新和进步[4]。同时,国家还需要促进IT产业和移动通信产业渗透式发展,打破行业界限,积极开发双领域项目工程,例如数字电视的推广、无线网络的普及、互联网的全国覆盖和软件信息服务等。除此之外,还应颁布创新技术等相关的奖励政策,促进大学生和技术人才的创业,加大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强化优质能力教育,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资源。

2.3建设信息产业市场,开发信息网络平台国家应该加大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普及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只有扩大网络规模和加强网络交流,才能使人们的生活生产信息化,便利化,低耗化。例如电子商务中的淘宝网,通信软件中的QQ和微信等。另外,还需要营造绿色的信息网络环境,对网络相关的犯罪和违规行为要予以严厉的打击。针对校园中的学生,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教育,使他们深刻的了解健康应用网络的重要性,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要学会利用网络和信息开阔自己的眼界,进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一份贡献。

2.4创新相关产品和服务,促进其经济迅猛增长在新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为了使电子信息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产业就需要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强化创新型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促进新经济持续增长点的形成。现阶段,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要想使电子信息企业能够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就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并研发核心技术,丰富其人才和技术储备,与其他行业互利共赢[5]。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企业可以与设备制造企业紧密合作,建设双领域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国内企业的良性竞争,着重维护自主知识产权,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政策扶持,重视国有化产品的应用和推广,从而使电子信息工程核心技术得以快速研发,加强其制造能力,进一步促使电子信息企业和产品服务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5强化信息产业信誉,建立网络安全体系由于电子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其进行监管的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导致网络犯罪率越来越高。为了使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相关负责部门和各企业就应该联合建立网络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互联网企业和相关网站的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其监督和举报制度,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违规网站、垃圾信息以及各类病毒的处理和处罚力度,强化网络安全的宣传和推广,加强人们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保护能力,营造健康、绿色、安全的互联网环境,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产业得以健康长远的发展。3结语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并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现了生产生活的智能化、科技化以及无线化,为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逐步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蒋伟毅.浅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8):267.

[2]刘鹏.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展望[J].商,2015(9):199.

[3]郝秀敏.浅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176-2177.

[4]王威.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分析[J].信息与电脑,2015(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