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范文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精选(九篇)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第1篇: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外购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差异

一、外购无形资产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表述为:无形资产是指用于商品或者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税法对无形资产的表述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两者的明显差异在于是否强调“可辨认性”。因为商誉(无论是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并不能单独分离或者划分出来,所以商誉不具有可辨认性。由此,会计上并不确认“商誉”,而税法上将商誉视为无形资产的一个类别。

会计上确认资产通常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外购无形资产在会计确认时仍然采用这一方式,将实际支付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的合计数作为入账价值。所得税会计也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因而税法上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一般情况下两者并无差异。但如果企业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加以确认。货币的时间价值决定了现值系数不大于1,因此折现后的金额合计数会小于最初购买时的合同价款。即是会计上的入账价值会小于所得税会计所确认的计税基础。

二、外购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与税前扣除

1.外购无形资产的摊销

(1)摊销方法的差异。会计处理上,企业通常根据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来确定摊销方法。而税法上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采取直线法计算。这就是说,如果企业在日常核算中采用了直线法以外的其他方法进行摊销计算,在进行所得税会计时,需要采用直线法重新计算。

在一般情况下,无形资产的残值应视为零。但会计处理上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确认该无形资产的残值。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的摊销总额会小于其入账价值。然而,税法却没有这样的规定。税法不确认无形资产的残值。

计提减值准备也是影响无形资产摊销金额的另一个因素。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至少每年应对所购买的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有充分且恰当的依据表明该项资产确实发生了减值,则应该提取合理的减值准备金额。然而,税收并不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一般情况下税法不对各项资产确认减值准备。

(2)摊销年限的差异。根据税法的一般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少于10年。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在有关法律或协议、合同中规定使用年限的,可依其规定使用年限分期计算摊销。会计上则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认。

2.外购无形资产税务处理的特殊考虑

当使用寿命不确定时,会计处理上不要求摊销,只在持有期间每年进行减值测试。税法中要求所有无形资产(除商誉)按不低于十年的摊销年限进行摊销。在不考虑减值的情况下,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过程中,会计上的入账价值并不会发生改变,而计税时摊销金额不为零,两者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计税基础小于入账价值,即会产生应纳税额暂时性差异。

计提外购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情况。根据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企业应在持有无形资产期间,如果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当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减记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而由于税收的特殊性,税收一般不承担企业风险。税法规定,无形资产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税前扣除,因而并不会因为会计上计提了减值准备而改变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计提了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其入账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三、外购无形资产的处置

在资产的处置过程中会计与税务处理上有许多相同点。例如无形资产出售时,会计采用差额法计算当期损益。所得税会计在计算该项应纳税所得额时也采用类似办法。但是,因为会计和税法的规定不全相同,差异仍然是存在的。除去可能存在的摊销年限不同以及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视同销售”的差异。企业转让一项无形资产,其目的和方式是多样的,但是会计上确认收入的条件并未改变。

四、外购无形资产会计与税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税法规定的无形资产最低摊销年限为10年,而会计上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一差异是否有必要存在?设定最低摊销年限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企业利用摊销年限对应纳税额所得额进行随意调整,对会计利润进行操纵。二是基于无形资产的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会计上由于没有明确的确认标准,大多是靠企业自身的估计,企业以此确定的摊销年限往往不尽合理。倘若税法和会计在此统一,笔者认为可减不必要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2013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S].200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S].2007

第2篇: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范文

摘要中国加入WTO之际,正值全球经济在高科技的动力的推动下迅猛发展之时,这一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无形资产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其占社会资产比例上都在快速,大量的增长。无形资产在现代企业的重要性也显得格外突出。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问题提出一点意见,并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部分进行比较之后,得出了自创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披露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讨论了目前无形资产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费用化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globaleconomy,Chinaisbecomingthememberof

WTO.Insuchaperiod,intangibleassetoftheenterprisesareincreasingatahighspeed,

regardlessofthetotalsumorthescaleofsocialasset.Sointangibleassetwillplayavery

importantrole.Thisessaywillgivesomeadvisesaboutthevalueofintangibleassetin

ChinaAccountingStandardandwithcomparedtothe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

theauthorhasfoundthenewmethodaboutit.Finally,theauthoranalyzestheimportance

oftheannouncein intangibleassetandgivessomefeasibleadvises.

Keywordsintangibleassetthefeeofresearchanddevelopment

capitalizecost

引言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它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约束性的影响。中国“入世”首先要解决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对于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具体准则里存在着几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本文从无形资产的含义入手,对国际惯例中研究开发费用不同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针对我国现存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一、无形资产的概述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

在理解无形资产这一概念时应首先明确无形资产对企业而言是一项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的长期资产。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一概念时,就应该从资产的含义入手。所谓资产,就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且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无形资产作为一项资产,就必须满足资产的定义并具有自身的特点。从资产的实质内容出发必须具备两个特点:其一,预期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其二,成本能可靠的计量。下面,笔者拟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无形资产自身的某些特点,谈谈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

首先,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这种潜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单独的产生净现金流入,而某些情况下则需要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才可能在将来直接或间接产生净现金流入。在这定义的理解基础上,无形资产无疑具有这种特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进一步加剧,无形资产所形成的未来的净现金流入将会逐年增加。一是从高新技术企业上看,企业技术的含量与日俱增,相应地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会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二是从服务行业的角度看,各种咨询公司、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的建立和兴起都很可能与企业其他硬件设备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巨大的无形财富。三是从传统的企业看,企业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都会为该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当然,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性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它必须与其他资产相结合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而且在创造利益的能力上也较多的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考虑到相关因素并结合职业判断来予以确定。

其次,无形资产的成本是否能够可靠计量。资产的计量是指入帐的资产应按什么样的金额予以记录和报告,目前,在我们国家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一般都以历史成本为主要的计量方法。即按企业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根据实际成本计量。现在,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在计量问题上也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无形资产本身具有某些特点如:无形的实体、非货币性资产等,所以在有关其计量问题上就或多或少带来了许多困难。无形资产是否可以计量,应该如何计量是许多会计人士一直都在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在从资产定义的角度分析完无形资产的概念之后,就不难发现无形资产有别与其他资产。因此,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要解决有关无形资产确认的诸多问题:首先是应当认真的反映无形资产,其次是必须谨慎的反映无形资产,再者必须解决无形资产中的若干计量问题。

二、关于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处理问题

在了解了无形资产基本确认条件后,我们将进而分析有关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研究开发费用

国际会计准则第09号《研究与开发费用》中规定:研究活动是指“为预期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认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其性质是因特定研究支出而形成的未来经济效益将来能否实现,不具备足够确定性。开发活动是指“在开始商业生产或使用前,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艺系统或服务。”其性质是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能否确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性。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包括可直接计入研究与开发活动或一个合理的基础分配计入这些活动的所有费用。具体包括:(1)、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员的薪金,工资和其他与聘用人员有关的费用;(2)、用于研究和开发活动中消耗材料和劳务费用;(3)、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4)、与研究开发有关的间接费用;(5)、其他费用。在知道了何为研究开发费用之后,我们就可以比较目前几种关于研究费用的处理模式。

1、美国模式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02号中规定:为研究与开发的所有支出均应列入费用。但是,对于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费用处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6号指出: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发生的属于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当时计入损益,直到所开发的产品建立了技术可行性为止。该种方法大体上是依据了谨慎性原则,持该法的人认为尽管发生研究开发费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无形资产,带来未来收益,但是研究和开发工作本身是否能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按照谨慎性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中。

2、国际会计准则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为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指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这个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当期确认为损失。而在开发阶段,则可能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而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

具体而言,只有当企业可以证明以下所有各项内容时,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才能确认:(1)从技术上讲,可以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其能使用或销售;(2)有意向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3)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4)该项无形资产是否很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5)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6)对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3、我国研究开发费用处理模式

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理论上讲,如果开发费用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那么对其采用资本化政策是合理的。问题在于,对于某项目而言,要明确地定出研究阶段何时结束或开发阶段何时开始往往是很难的且不易操作。为此,本准则把研究与开发费用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相应地,自行开发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帐价值或成本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确定。

(二)有关后续支出的处理

所谓后续支出就是指无形资产购入或自创完成后的相关支出。对于后续支出的处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1、美国模式

在美国,会计实务中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对于可辨认无形资产,允许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常仅限于那些能够延长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支出。即:在符合某些条件时,内部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后续支出可以资本化。

2、国际会计准则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无形资产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除非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该支出很可能使资产产生超出其原来预定绩效水平的未来经济利益;第二,该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和分摊该资产。同时还指出,商标、刊头、报刊名、客户名单和实质上类似项目所发生的后续支出只能确认为费用,以避免确认自创商誉。

3、我国关于后续支出的规定

在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三)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对前面关于自创无形资产中有关研究开发费用及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通过对不同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各种会计模式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就笔者看来,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自企业的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及高层管理体系对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将发挥着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这就是说,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和批露是迫在眉睫,即必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比较规范的处理原则,使得各国会计准则能相互协调,以加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对于研究开发费用及后续支出的处理,究竟是应该资本化还是应该费用化。一方面应遵循会计原则中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另一方面则看其是否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是否能可靠的计量。通过前面对各种模式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处理研究开发费用的方法可分为两种方式,即资本化处理方式和费用化处理方式。

对资本化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于遵循了配比性原则。因为研究开发活动是为了获得新的技术知识,创造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材料设备或工艺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希望在未来时期获得收益。研究开发项目一旦成功,作为其成果的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等,往往会持续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带来收益,因此,按配比原则,可将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在未来收益期内分摊,如果不资本化,会对企业未来拥有的超额获利能力难以解释,也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诚然,资本化的主要缺点则是不符合稳健性原则,因为研究开发活动虽与未来的收益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收益能否取得,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把研发费用计入资产,企业承受的风险太大。

对费用化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于遵循了稳健性原则。所谓稳健性,因为它考虑了研究开发活动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实务操作中采用这种方法也是与当时的特定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另外,这种方法也易于会计人员掌握,便于操作。但是,费用化的处理原则也同样会暴露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一、费用化不符合配比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费用、成本应当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和其相关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而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将其研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即在研制开发前费用,而当该支出作为无形资产依法申请成立是为企业创造收益时,其分摊成本则远远少于研制开发的总成本,这显然严重低估了无形资产的价值,不符合成本与收益相配比原则。第二、不符合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与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看来,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显然歪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在开发过程中会虚减当期利润,可能使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而在开发成功时,又潜在虚增了企业利润,这就难以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第三、不符合一致性原则。企业外购的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支出全数计入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开发的只在特定条件下资本化,同样的资产因其取得的渠道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符合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使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可比性。

三、对无形资产确认和披露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对企业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要考虑因研究开发结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企业风险,更要考虑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在充分把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且成本能可靠计量时将其于以资本化。比如:在判断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且成本能可能流入时就应该要求会计人员准确地运用职业判断,采取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准确详尽的处理;而在成本计量方面,则应在新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改革传统的确认标准,不仅进行初始确认,还要进行价值变动后的再确认,即在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同时,也应采用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等公允价值计价。综合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以资本化为基调,兼顾稳健性原则与配比原则的一种处理方法。

(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新的会计处理

应专设一个会计科目来核算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该科目类似于“在建工程”科目,是用于核算正处于开发研究过程中无形资产,待其开发研究成功后转入“无形资产”帐户,若开发研究失败则再转入当期损益类帐户。该科目的借方用于核算企业研究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注册费等,贷方用于核算无形资产研制开发成功结转到“无形资产”科目或直接分期摊销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中,科目的借方余额反映尚未结转或摊销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于“无形资产”项目之后,以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具体核算过程如下:1、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研发费用等则借:在建无形资产,贷:银行存款等。2、在研究开发各项无形资产成功后,借:无形资产,贷:在建无形资产。3、当研究开发失败后,借:管理费用,贷:在建无形资产。经过这样的会计处理之后,就能够弥补前述的诸多不足,并且能真实的核算无形资产的价值,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使用。

(二)进一步与国际准则接轨,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披露

对无形资产重视不仅仅应准确的加以确认,而且还应有一种较为完整的披露体系,以全面的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在目前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披露部分规定如下:1、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2、各类无形资产当期起初和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3、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和取得方式。然而,在当前知识资本的比重日益提高的今天,仅仅披露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许多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在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过程中应更加完整地披露无形资产信息。所以,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应更明确指出各类无形资产的种类;2、其摊销年限应分别披露,且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3、期初,期末余额应包括“在建无形资产”部分;4、如有可能还应明确指明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数额是多少,以表明该公司潜在的创新能力。当然,考虑到无形资产成本和收益的原则及自身唯一性的特点,如果把无形资产披露的过于详尽,这就会给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危害到本企业的利益,也会使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所以,我们在具体披露过程中应把握适度。

结束语在全面分析了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关于无形资产准则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存在差异性。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个公司、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制领域问题上,因此,无形资产这一概念对每个企业而言将不再陌生,它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也越来越重要。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技术管理者,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将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企业自身的新技术开发上,所以我们就更应该用更详实的信息资料来记录计量无形资产,更加准确的来披露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

当然,仅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意见来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提高各界人士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开发、培育、创造、维护和保护各单位无形资产,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利用无形资产的扩大、扩展和扩张作用,使企业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参考文献

1朱光龙.由无形资产准则引发的几点思考、财会月刊,2001.18

2傅晋豫.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浅议、财会月刊,2002.2

3王氩.关于无形资产准则的一点思考、财会月刊,2001.12

4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1.11

5郭华平.无形资产价值离合研究、当代财经,2001.11

6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P13-14)

第3篇: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 减值会计 问题 探究

一、无形资产减值会计内涵概述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基础资产项目是公司内部不能缺少的物质基础,企业要想实现标准化运行,就要对相应的无形资产进行集中的管理,而无形资产指的就是企业内部实际拥有或者是实际控制的相应实物,并且这些以实物形态呈现的物质可以形成可辨认的非货币资产。相关资产必须要能从企业运行过程中分离或者是划分出来,并且能够单独的建立或者是结合相关的资产和合同进行出售、转移以及授权许可等操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源自于基础合同性权利或者是其他权利中的项目,要实现整体权利和义务的灵活性。

而基础的资产减值指的是在整体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账面基础价值高于企业内部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再结合基础的无形资产,就能了解无形资产减值问题就是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可回收金额,相关会计人员要运行的工作流程也是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的处理和分析。另外,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集中化的分析和处理,无形资产会在运行发展中流入企业内部,而全部基础利益低于无形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而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若是与其他资产的实际价值出现变动,就会产生贬值的情况。

二、无形资产减值会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会计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集中工作重点,进行实际项目的优化处理,在实际的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工作项目准备中,最基本的就是对无形资产预期经济价值的估量。在我国的多数企业中,主要利用的就是经济新标准,若是基础资产价值发生贬值,也就是说账面价值高于无形资产的可回收价值,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进行集中的确认。但是,该项目在实际运行结构中,却存在很大的阻力,对于基础无形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的掌握和统计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基础技术的更新或者是市价降低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相应的无形资产出现贬值的情况,而实际的估量过程可能已经超出会计人员能够人为控制的范围了,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进行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也需要企业进行第三方人员的聘用,需要相关专业评估机构对整体项目进行集中的认定。也就是说,整体项目的估量过程,会面临时间延迟和难度系数大等问题。

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无形资产减值会计的准备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盈余计量的重要措施,但是,企业也开始进行随意的利润操纵。虽然基础利润操纵项目在实际推进和运行过程中,不会像虚构交易那样具有恶劣的社会影响,但是也会在某些方面导致投资者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为企业的实际运营带来掣肘,并且影响整体企业运行项目推进以及退市机制运行的公平价值。

除此之外,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无形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还存在一些项目缺失,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整体会计信息使用人员的项目建构。在实际的资产负债表中,基础的报表信息的依据都比较传统,甚至会出现延时和失真,可能会偏离实际的发展方向,导致整体结构面临风险。

三、提高无形资产减值会计运行结构的相应措施分析

1、借鉴相应优秀的管理经验

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要提升自身的学习力,优化借鉴相应的优秀管理经验,并且集中学习,进行数据和信息的高效汇总,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现状,并且将整体资产管理条例进行集中的优化。另外,相关研究人员对不会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不需进行计提减值准备。若是基础资产实际价值发生减值变化,相关研究人员要利用缩短折旧以及摊销年限等措施进行优化管理。

2、集中优化相应的信息制度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要针对整体资产信息进行集中的整合和优化处理,并且对整体项目进行集中的收集,促进无形资产信息数据的透明化。为了能进一步提升整体工作的实际效率,相关研究人员要集中提高会计报告的实际效用,强化对于基础信息披露的体制建设,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时刻顺应现代化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对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需求进行集中的项目强化。一方面,相关人员要对经济变化环境以及基础信息进行合理化的收集,另一方面,相关人员要对信息的实际需求项目进行集中的关注和分析,真正提升整体会计信息的处理机制,进一步保证信息在整体决策中的重要价值,针对相应的财务报告运行优化改革理念。

3、升级整体审计和评估职能

对于企业的会计工作处理来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程是整体项目的最后关卡,需要相关会计审计人员利用专业素质和基本的工作经验进行集中化的判断以实现整体项目的优化运行。在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中,相关研究人员的主观意识研究很大一部分份额,需要相关人员进行集中的管理和处理,要对整体审计风险进行集中的管控。并且,相关审计人员要秉持专业负责的态度,对整体项目进行优化的处理和审核,在运行正确方式的基础上,收集有效的审计数据和信息,并且通过相应的数据信息审核企业基础管理人员对于资产处理结构的正确性,相关审计人员对于整体项目的审核要对整体信息质量负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无形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处理,相关人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集中运行相应的管理机制,强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操作模式,真正实现整体管理工作的优化运行。

参考文献:

[1]罗彬,何帆.我国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中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4,42(24):74-78.

[2]陈秋霞.我国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的研究――基于服装上市公司[J].会计之友,2013,27(27):55-58.

[3]范晶晶.关于完善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4,14(06):103-104.

第4篇: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无形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研究与开发费用往往占经营支出的很大比重,并且所投资金的绝对值越来越大,据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科技公司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17%,其中微软的研发费用位居科技公司之首,达到了65.8亿美元。华为公司,共有37000名职工,其中有18000人从事研发工作,研发人员的数量差不多相当于AT&T贝尔实验室。可以预见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将会更加频繁,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对企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因而如何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焦点,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对待。

一、无形资产及研发费用的含义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中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取得途径主要有外购、自行研究开发、接受投资者投入、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或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

研发费用是指企业为内部开发新产品、改进旧产品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时发生的相关支出。具体包括: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耗费的材料;研发人员薪酬;为研发使用设备的折旧;为研发活动购置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耗用的成本;委托其他单位及个人所承担的研发费用支出等。

二、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对于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都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即事先确定符合资本化的标准,当研发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时予以资本化,达不到资本化条件时则予以费用化。我国在旧的会计准则下。对于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是直接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在新准则下,我国则采用了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项目,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且设置“研发支出”账户对其分别进行核算。其中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账户,计入当期损益;对于进入开发阶段符合五项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处理,计人“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最终形成“无形资产”项目的初始成本,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仍然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计人当期损益;对于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的全部予以费用化处理。

三、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基于新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式采用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比采用旧准则核算更为科学、合理,并且有利于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提升自我创造的能力。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发费用中对于费用化、资本化的界定标准列示不甚明确。新会计准则中尽管对研发费用的处理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对每阶段的定义予以说明。但在实际研发活动中,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开发过程是复杂多变的,而且研发过程出现明显差异性,且新产品、新技术等的开发是由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或管理层汇总立项并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会计部门并非研发活动任务的初始设计者,所以会计核算部门很难将研发活动清晰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2.研发费用中资本化认定条件难以界定,导致企业对自身盈余进行操控。新会计准则中,对于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资本化支出界定条件共有5项。分别为:①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②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③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④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⑤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同时满足这5个条件才能够确认为无形资产。这种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样管理层可按照企业自身需求操控符合“资本化”的条件,从而加大企业操控盈余管理的空间。并且无形资产准则中对形成并在财务报告中列示的“无形资产”应如何后续摊销并未进行明确规定,仅列示“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式,应当反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因此又为企业自主选择列为资产的研发费用的摊销方法提供了便利,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管理层对企业盈余操纵的空间。

3.研发费用中资本化金额只包括了其中的一部分开发支出,为无形资产实际价值量的认定带来了困难。企业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通常很大,如果只将开发费用在符合五个条件下的支出予以资本化,而其余的研究费用和开发过程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都不予以资本化,这种会计计量方法可能导致其账面价值认定远低于其实际价值,其核算方法本身既不能反映自创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也未能合理揭示无形资产的本质。企业对于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企业会计报告是以一个会计年度为报告时限。因此,会计报告中对于开发成功才形成的无形资产仅以该年度的开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从数据传输的角度而言又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作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很难从报告数据中预计企业发展潜力及高新技术的潜在价值,也无法合理获取企业研发方面投人成本的详细数据,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投资价值的合理判断。

四、对于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建议

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于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1.详细制定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划分时的判定标准。为更好的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判定标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①要求企业规范科技研发项目的立项程序,从源头为研究、开发的具体判定打好基础,要求企业在立项文件中明确研发项目的名称、内容、研发经费的预算以及研发期限等事项。并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为企业会计部门对研究开发核算单独建账提供合理依据。②要求企业事先制定、规范企业对于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方法。③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由会计人员和研发项目负责人共同建立相关资料和信息采集,通过讨论协同作出判断。若以往有研发经验的,要求建立档案文档,并将以往经验合理的纳入划分界定标准范围。

2.为界定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评定标准,建立分行业的统一的评估机构。该措施可以防止滥用准则,操控财务数据。也可以从三方面进行防范。①要求企业财务部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注企业研发费用的有关信息,主要应包括研发项目的性质、状态及已经形成无形资产的摊销处理;本年度研发费用费用化金额及确认为开发支出的费用金额;本年度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信息。②结合研发费用处理中对影响企业当前利润和不影响当期利润的确定情况对企业管理层进行考核。③由权威机构对已形成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作为会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为投资者评判企业潜在盈利能力提供信息。

3.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对于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认定应遵循重要性原则,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1)企业所属不同行业;(2)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及重要程度;(3)研发支出发生频率、金额判定企业研发费用处理模式。①对于以研发为主营活动的企业,可以选择将研发费用全部资本化。因为这类企业的研发活动类似工业企业产品制造过程,应当将其计人成本,但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除外,一旦技术可行性得以认定,就应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②对于研发费用开支相对较少的企业,可以将发生的相关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③对于研发整体依赖性较高且研发支出相对较大的高新技术类企业,应将研究、开发费用与其他管理费用分开予以单独核算,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归集,并且设置调整账户对其价值进行调整,注册成功后,将其价值计人无形资产成本,将其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会计核算处理。

五、结束语

为了给科研发展提供财力保证,提高企业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需要运用各种经济方法和手段管理企业的研发费用,加强对与研发相关文件的学习,对研发经费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和核算,制定相关流程和制度。但目前,我国研发费用核算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研发费用核算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一些方法,希望可以帮助企业对研发费用的核算进行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董洪伟.论企业研发费用核算与财务管理[M].企业管理,2009(32).

第5篇: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无形资源; 概念内涵; 企业价值; 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有形的物质资源转向无形资源。国内外无形资源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无形资源概念内涵的界定,将资源、资本与资产概念相区分。二是定义无形资源的外延,对无形资源内容进行具体分类。三是讨论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的相互关系,无形资源的获取是否会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从而对无形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进行判断。进一步地,研究如何获取、利用和配置无形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把握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的作用过程和机理(如图1)。本文拟将对这几部分主要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无形资源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企业无形资源的相关概念界定不尽统一。为把握无形资源的概念,必须对无形资产、无形资本的概念同时加以明确。

(一)无形资产

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如杨汝梅(1926),于玉林(2001),汤湘希(2004),熊淡宁(2008),Paton(1922),Davidson S(1983),Baruch Lev(2001),从不同的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了界定。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会计学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出租或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①该定义将产品的产销和运营作为无形资产的单一持有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②由于成本不能够可靠计量,商誉以及内部品牌等不予以确认为无形资产。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概念强调可辨认和可计量性,没有全面地包括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经济资源。

(二)无形资本

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对企业而言,资本是能够创造价值增值的无形的价值,企业任何资产的价值形态都属于资本范畴。因此,无形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增值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王仲兵(2001)认为无形资本是在无形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将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从资本的投入和收益分配角度而言,贺云龙(2010)认为无形资本是无形资产所有者以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并按约定收取一定使用费或分享企业净收益而形成的资本要素。

(三)无形资源

Sayan chatterjee(1991)认为企业资源主要分为物质资源、无形资源和财务资源。无形资源是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本,以知识和经验的形式存在的资源。江若尘、陈宏军(1995)认为无形资源是某些不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为所有者提供特定权益的资源。张庆龙(2005)认为无形资源泛指一切给企业运行带来影响且无物质形态的经济要素。③简单地说,企业无形资源就是企业以某种形式获取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各种非物质条件。无形资源概念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无形资源的取得方式具有多样化,有外购、投资者投入、自主开发以及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等方式。二是无形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即具有经济价值。三是无形资源是企业的各种非物质条件,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可辨认资产化资源,如专利权、商标权等,也包括至今未被确认的非资产化资源,如品牌、关系、文化资源等。

由此可见,对照以上三个相关的概念,不难得出三者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如图2)。无形资产概念侧重于会计学意义,是无形资源的会计化和货币化,也是无形资本的对象化和具体化。会计中将易于货币化计量的可辨认无形资源视作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更偏向财务学领域概念。无形资本对无形资源进行价值化抽象,是能够不断产生增值的价值。而无形资源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广义地概括企业运行中的经济要素。无形资源比无形资产概念内涵更为宽泛,更强调资源的经济意义。当前财务会计系统仅仅对可辩认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并对外报告,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价值来源,不利于企业信息的传递。无形资源的概念跳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局限,全面讨论企业价值创造的资源基础。

二、无形资源的外延

无形资源作为一种非物质资源,学者们对其类别的划分方式不尽相同。Annie Brooking(1998)将无形资产主要分为市场类、关系类、人力资源类、技术类、基础结构类无形资产五大类别。吉全贵(2001)根据无形资产的性质将其分为五类:智力成果及应用类(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专有技术、信息网络等)、特种权利类(如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优惠等)、组织关系类(主要包括企业与采购、销售等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关系网络)、信誉类以及其他类。这种类别划分扩充了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内涵,但并没有将主要的无形资源全面包含其中,如企业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金建国(2001)认为无形资源从范围上分为内部和外部资源,具体包括能力资源、企际关系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其他。这种分类方法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无形资源的各个方面,但仍缺乏对资源类别的总体归纳。王维平、刘旭(2005)认为广义的无形资源包括:商誉、营销关系网络、信息技术系统、组织文化、战略规划与政策、人力资源,主要是从管理学和资产经营角度来进行的分类,视角较为宏观。笔者认为其中部分具体分类还有待探讨:组织的战略规划与政策是建立在各项资源基础之上的活动,是针对如何协调资源与市场环境关系以使得企业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决策,不应将其划入资源的范畴。

从已有文献来看,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无形资源采取不同的分类方式,企业无形资源的分类缺乏统一的体系。本文结合相关定义,将企业无形资源划分为四大类别: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关系资源(如图3)。其中,知识资源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和信息网络系统;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源和员工资源;组织资源包括制度资源、文化资源、品牌资源等;关系资源主要包括客户关系资源、企际关系资源和政治关系资源。

三、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

在对无形资源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学者们也对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在“物质资本至上”的大环境下,无形资源是否对企业价值创造存在重要影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规范研究中,李海舰、冯丽(2004)根据劳动价值理论、资本价值理论和客户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对价值创造机理进行阐述。其中,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客户都是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冯丽霞、肖一婷(2008)从内部资本市场角度分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和关系资源创造超额价值的方式,即人力资源配合关系、信息资源提高财务资源的价值存量和效率。

实证研究中,Rajgopa(2002)研究了电商企业中网络资源这种无形资源的价值相关性问题,证明客户的网络访问量与股价显著正相关。Sharma(2003)认为出口型企业在成长期进行研发活动能增加市场销售增长率,即企业在成长时期增加无形资源量能够带来好的市场效果。王化成等(2005)发现无形资产总量与未来业绩和股价显著正相关,投资者对无形资产相关信息的反映存在滞后性。邵红霞、方军雄(2006)根据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各种无形资产的明细信息,得出高新技术行业企业的股价与土地使用权的增加呈反相关,而与技术性无形资产量呈正相关。Lidia Oliveira(2010)发现1998年至2008年所有在葡萄牙上市的非金融企业的可辨认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发现商誉等无形资产与股份正相关。无论是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方法,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证明了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无形资源对企业价值创造举足轻重。

四、无形资源与竞争优势

企业实现整体竞争力的首要基础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或资源。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源正在成为最有异质价值、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经营这些无形资源将为企业创造更持续的竞争优势。许多学者就无形资源如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Wernerfelt(1984)开创了从企业资源角度来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首次提出“企业资源观”的概 念④。Haanes&Fjeld(2000)创造性地将无形资源竞争力的来源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家能力,表现为企业家在面对新问题和挑战时的决策能力;二是签订合约能力,即企业利用资源、渠道等优势迅速构想商业化的能力;三是经营能力,是指企业最大化其要素投入产出比的能力。刘志彪(2003)在对无形资源竞争能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产业发展案例将上述三种无形资源竞争力与企业发展中的探索、扩张和开发三个阶段相结合,分析不同层面的无形资源竞争优势在不同竞争层面上的作用。文章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对竞争优势的能力进行分类,对具体无形资源如何在不同竞争力层面上发挥作用的问题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汤湘希(2004)认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是无形资源的质与量,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而建立无形资源经营效率评价体系。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的驱动机制(如图4)。

无形资源作为企业的资源基础,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竞争优势,对其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无形资源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流程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市场定位分析后进行战略发展规划,在确定企业竞争战略后将其流程化,以确定完成战略目标所要进行的内外部流程设置。最后通过对资源现状与潜力的分析,将战略流程落实到无形资源的获取、利用和配置的管理上,即将具体无形资源(包括知识、关系、人力和组织资源)与战略流程配合起来以推动竞争优势的形成。现阶段相关研究缺乏将资源、战略、流程、竞争优势结合起来的系统分析,后续研究可就企业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的驱动机制问题进行系统的规范分析和实证验证。

五、结语

综观国内外企业无形资源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数量较少,该研究领域仍有较大研究空间。本文对已有企业无形资源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从无形资源内涵、外延、无形资源与企业价值、无形资源与竞争优势四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和评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 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丽霞,肖一婷.内部资本市场超额价值创造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8(4).

[2] 贺云龙.无形资本的识别与确认[J].财经科学,2010(5).

[3] 金建国.企业无形资源的相关问题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1(8).

[4] 刘志彪.基于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03(2).

[5] 罗志凯,袁龙龙.企业无形资本运营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2(4).

[6] 汤湘希.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无形资产经营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

[7] 张庆龙.对企业无形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5(6).

[8] 王维平.广义无形资产及其功能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9] Barney J.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643-650.

第6篇: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范文

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计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入手,对中外有关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的实际披露状况进行了调查比较和分析,探讨了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及其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问题,根据我国即将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方面所做出的改进,提出与国际接轨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 无形资产 计量 信息披露 国际接轨

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专有技术、创新能力、商标、品牌、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企业文化、计算机软件等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企业通过加大R&D投入力度及相关的创新活动,使得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日益提高。因此,合理确认和计量企业无形资产,充分、公开、真实与科学的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十分重要。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形资产计量与信息披露的问题更加严重。届于此,本文从无形资产计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入手,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0家上市公司、在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5家外国公司2004年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问题,提出与国际接轨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 对无形资产计量与企业价值关系重要性的分析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描述财务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能充分揭示和披露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无形资产,就会低估企业账面价值,也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和配比原则,更不能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的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

一直以来,无形资产被人们认为是“有风险的”资产。资产是指能给人们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计量无形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比计量投资于某项财产、工厂、设备带来的经济回报困难的多(Lev,2001)。许多研究表明,无形资产与公司未来的可预见的经济利益相关联。Griliches等也认为,研发活动和高科技投入会引起公司生产效率、产值和股东价值等一系列的增长(Griliches,1995;Lev&Sougiannis,1996;Deng&Lev,1999;Gelb&siegel,2000),并且在理论上以及在公司、工业发展及国家这三个层面上都体现出了研发、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全面的经济增长。对包括计算机技术、专利、研发费用和人力资源等项目在内的科技投入进行资本化处理,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推动经济增长的耗费,全面计量并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而反映企业的真正价值,也使得所披露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及可比性。

二、 对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为了充分研究说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问题,我们对中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的实际披露状况进行了比较、调查和分析。

(一)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研究中选择了涵盖电器行业、电子器件行业、汽车制造业、IT业,并且在沪市及深市上市的公司共50家;涵盖IT业,传媒业、食品制造业、生物医药业、电器及自动化业在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15家作为样本。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为数据来源,以2004-2005年作为研究考察区间,收集并比较无形资产的构成、结构、会计政策、表外披露的信息。

(二) 研究结果及问题分析

根据样本公司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情况,我国上市公司在2004年年报中关于无形资产披露所暴露出的问题如下:

1.无形资产的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关于无形资产核算的范围过于狭窄,企业对其无形资产的拥有程度揭示过少。具体来说,我国纳入现行核算体系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和商誉,而商誉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而国外公司的会计报表中所揭示的无形资产范围则包括诸如因特网域名、契约性的客户关系、制造合同、非竞争协议等等。

2.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偏低,且结构不合理

我国50家和国外15家上市公司中无形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我国无形资产构成情况

行业 电器行业 电子器件行业 汽车制造业 IT业

无形资产/总资产 3.23% 1.57% 5.98% 3.65%

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 69.8% 39% 53.7% 35.1%

专有技术及专利/无形资产 15.9% 26.8% 8.74% 7.29%

表2 国外无形资产构成情况

相关比率 比率

无形资产/总资产 36.3%

与客户有关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 23.3%

开发技术与专利/无形资产 51.5%

商标及其他产品权利/无形资产 29.1%

从以上两表可见:

第一,与国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平均近40%的比率相比,我国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10%的比率严重偏低,较之权威的“摩根斯坦利全球资本指数”所统计的国外上市公司40-50%的比率有较大差距;

第二,无形资产的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本来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就较低,而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中却占了将近一半,在统计中,我们发现有4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竟然全为土地使用权。而在国外上市公司中占较大比重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在我国上市公司报表中却微乎其微。特别要注意的是,国外公司报表中,“土地”是与“建筑物”一起放在“财产与设备”中核算的,并不包含在无形资产中,否则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会更大。

3.表外披露过少,存在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情况

在对我国50家上市公司2004年度年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公司只是简要说明了无形资产的所含项目、计价、摊销的方法及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19家公司说明了无形资产各组成部分摊销的年限,20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未提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只用了“期末,未发现无形资产有减值情形,故未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语带过。其中,还有2家上市公司存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情形。而国外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较为详尽。在我们所考察的15家上市公司中,每家上市公司在主要会计政策的披露时都提到了“运用估计”,并指出实际结果可能与估计值不同,对于每项会计处理,均说明是来自于FASB或IASC具体出台的哪项规定。对于商誉,则是详尽列出了SFAS No.142 的两步减损测试法。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智力资本,各公司都作了详尽描述, 提出智力资本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需要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专利、版权等来保护公司的智力资本。

三、我国改进无形资产计量迫在眉睫

从以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与外国上市公司年报进行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与国外报表中的充分、详尽、谨慎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报表中关于无形资产的披露状况不尽如人意:范围过窄、结构不合理、表外披露太少。特别是对某些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无形资产没有充分揭示和披露,一方面使得报表的相关性减弱,也必然使报表国际通用的程度降低,在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更加广泛地进行联营、兼并及商务交往的活动中,无形资产披露不充分则会导致国内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出现报表披露出现种种差异的原因,究其根本,在于国内外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披露的要求不同。我国改进无形资产的计量迫在眉睫。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关于无形资产的部分作出的大幅改动,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商誉在企业合并相关准则中规定。这样,商誉的核算更为明确;新准则对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计价作了改变,取消了原准则第10条中“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该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意在减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能否用评估价入账的问题;新准则还增加了有关不确定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不确定性的说明应运用稳健原则,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这一点体现了新准则中的谨慎性原则。

对于研发费用,原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予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准则中,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此条规定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披露的要求,对于研发费用较大的企业影响巨大,将极大增加企业的权益,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权益比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为了消除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粉饰报表来应付投资者及规避退市。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它是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进行的重大变革。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将有效的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准则实施后,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相应的,报表真实性会越来越高。

四、 关于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的几点思考

判断一个会计准则的好坏不在于该准则有多先进,而在于是否适应其所处的会计环境。新会计准则是随着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及监管环境的发展而制定出台的,是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以下是关于无形资产方面我国新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的几点思考。

(一) 扩大确认范围

知识经济时代,能够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的超额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中绝大部分是无形资产,包括我们所熟悉的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特许使用权等)、组织资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等。国际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包括六大类,分别为与营销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客户关系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合同权利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革新有关的无形资产、商誉。客户关系、数据库升级费用、制造合同、设计许可等都纳入了无形资产核算的范畴。其范围十分宽泛,也充分体现了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范围过于狭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的形形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将客户关系、技术文档、非竞争协议等纳入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同时要积极研究可行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包括一些非财务计量方法,在理论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将这些新兴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

(二) 逐步建立公允价值计价的环境

与国外公司治理相对规范、监管体系完备、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相适应,在计量手段上,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英国、对于无形资产都采用的是以公允价值计量。此次颁布的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产、债务重组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成为本次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但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并未完全建立。国际接轨是方向,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在今后逐步建立公允价值的计价环境。

(三) 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建议

对于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在英国,研发费用一般存在于科学或工程项目中,缺乏“独特性”使之与其它内生资产一样被资本化(Company Reporting, January, 2002)。目前国际会计准则(IAS No.38)对研发费用采用的是有条件的资本化方法,即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后,内生无形资产在研发过程中的支出可予以资本化处理。

新准则中,我国改变了之前研发费用完全费用化的做法。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应注意的是:要严格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标准,以防企业利用费用资本化调节利润。

Amir&Lev(1996)提出,在慎重对待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问题中,“内部效用”是一个很好的评判标准。为了制造出令人满意的产品,成功的非商业产品所含的智力资本也可能用于内部研究。因此,基于市场生存能力及内部有用性的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将更有意义。

(四) 加强表外披露

美国的Paul B. W. Miller和Paul R. Bahnson 在《高质量财务报告》一书中指出:产生QFR(高质量财务报告)信息最可能的途径在于提供大量的补充披露信息,以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所有已确认的和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同时应该使用这些补充披露来描述所有无形资产的来源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价值。当衡量无形资产时,不应该给出一个单独的确切数字,而应该描述可能的价值分布。在我们所研究的15家国外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中,发现其中对于无形资产的披露相比国内公司而言充分很多。不仅体现在无形资产包含项目上,而且对近三年摊销、减值情况的对比、今后五年的预计减值(具体到每项资产)、研发活动对于企业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性等等都作了详尽描述。 因此,我国上市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强表外披露,在扩大披露范围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给出每项无形资产的来源、增减情况、预计未来摊销额、预计减值情况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也使得企业的获利能力及盈利的增长率更符合实际。

五、结论

综观世界上著名的公司无不靠无形资产赢得投资者信任,其股票受到投资者追捧,从而使公司及投资者双获利。当前,根据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上市公司报表中关于无形资产的披露不完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价值,使得报表不具相关性及可比性。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并改善了无形资产的披露状况,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健全、市场监管的逐步有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综评与探讨[J].财会通讯 ,2004(9)

2. 潘顺平.从无形资产准则的国际比较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完善[J].市场现代化 ,2005(11)

3. 赵敏.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提升企业价值的探讨[J].财贸经济 ,2005(6)

4. 李寿喜.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上海金融,2005(6)

5. 夏冬林.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状况及披露建议[J].财会月刊,2005(9)

6. 翟英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存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5(18)

7. 刘金惠.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业研究,2005(13)

8. Paul B.W.Miller& Paul R.Bahnson. 阎达五、李勇等译.高质量财务报告[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

9. Lev, B. (2001). Intangibles: Management,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0. Gelb, D., & Siegel, P. (2000). Intangible assets and corporate signaling[J].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5, 307?323.

11. Griliches, Z. (1995). R&D and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 results and measurement issues. In Paul Stoneman (Ed.),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M]. Oxford: Blackwell.

第7篇: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范文

一、关于产权与会计关系的研究

会计是建立在产权关系基础上的。当现代产权理论发展成熟之后,会计研究人员开始将其运用于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形成了产权会计。大卫・艾勒曼(1982)比较了经济价值与会计价值的差异,构造了一个矩阵式的产权会计系统。瓦茨和齐默尔曼(2006)运用产权理论来解释会计与审计问题,认为会计和审计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国外的研究虽然触及了产权与会计的结合,但都没有形成体系。

我国最早用产权理论阐释会计问题的是刘峰和黄少安,他们尝试在会计准则中引入科斯定理,以启发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伍中信对产权会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会计产生、发展和变更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和维护产权意志。郭道扬确立了产权会计观,树立契约全面确认与全面监控观念,以全方位实现产权会计变革。其后,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产权理论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从会计核算出发的有伍中信、周华和施先旺。周华(2009)通过会计恒等式分析企业产权,认为静态恒等式反映产权的分布状况,动态恒等式反映产权的运动结果。施先旺(2010)借助“会计平面模型”假设,探究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动态要素的账户结构及其关系。也有学者从会计信息出发研究产权流转会计。吴俊英、孔红枚(2010)认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的根源在于会计信息的公共产权属性,公共产权属性诱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给政府管制提供理由。刘昌胜(2011)重新界定了会计信息的产权概念,构建一个均衡分析框架,将会计信息产权配置制度选择与均衡的会计信息属性配置纳入均衡分析框架。田昆儒(2012)从契约角度探讨会计的本质,揭示会计本质是会计契约论,认为会计工作秩序源于契约,其目的在于履行和解除契约。产权会计已经在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突破了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从产权理论出发研究会计的变革,清晰地界定了会计的产权,反映企业的产权结构,保护企业的产权权益,对于发展会计理论与改进会计实务具有积极意义。但现有研究针对产权流转会计的并不多,仍需继续努力。

二、关于产权流转会计规范的研究

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的研究成果,突出的表现就是相关产权流转会计准则的和实施,为丰富会计理论,改善会计实务,提高决策信息进而加强产权流转管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矿业权流转的会计规范 美国是研究矿产资源会计问题较早且较系统的国家,其在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研究成果丰硕。美国FASB在1975年到1995年先后了六份关于石油天然气的准则公告,对矿业权流转过程的规范主要涉及成果法、完全成本法下的石油天然气资产的计量、摊销、减值及信息披露等问题,并对矿业权的转让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积极推动采掘业会计研究并取得成效。2004年12月,IASB了IFRS6“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首次对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活动的会计问题进行规范,但IASB没有对开发、生产和废弃环节进行规范。澳大利亚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采掘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1989年了AASB1022和AAS7两份“采掘行业会计准则”,两者名称相同,且技术性的内容也一致,只是AASB1022应用于公司企业,AAS7应用于私营部门的非公司报告主体以及公营部门的商业企业。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为了使其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的IFRS趋同,在IASBIFRS6的同时,也了与IFRS6对等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6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2006年2月,我国也了CAS27“石油天然气开采”,规范了完整的油气开采各阶段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

(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会计规范 土地资源作为企业重要且必备的劳动资料,具有资产属性,IASB、美国、香港等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的会计准则对土地流转的计量都有规定,但都没有单独的土地会计准则。IASB对土地的会计处理散见于IAS 16、IAS 17、IAS 40、IAS 41的规定,现行规定是根据土地产权的不同以及持有目的不同划分的。中国对土地的会计规定分布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我国具体准则 “固定资产”规定,因历史遗留原因单独估价入账的土地不提折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将土地列入“无形资产”,分期摊销。企业土地转让所得的分配用于补交土地出让金、缴纳土地增值税、缴纳所得税款或形成企业的税后留利。如果将土地使用权出租,则遵照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

(三)租赁业务的会计规范 美国是世界上租赁业务最发达的国家,其对租赁会计规范研究也比较早。SFAS13“租赁会计”准则,是对租赁业务会计处理的基本规范,此后又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SFAS13将租赁分为资本租赁和经营租赁。IASB经过对租赁准则的多次研究和修订,于1997年12月正式IAS17“租赁”, IAS17是世界上许多现存准则的典范,它对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进行了根本的区别。AASB于1998年10月了AASB1008“租赁”,为了与IASB实现准则战略趋同目标,AASB于2004年7月正式颁布了与IAS17“租赁”趋同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17号(AASB117)“租赁”,取代AASB1008。AASB117的基本内容与IAS17类似,但为了体现澳大利亚的特色,增加了带“澳”字的特别说明。我国关于租赁会计的规范从最初的“资产所有权观”到现在提出的“资产使用权观”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完善的过程。我国独立的租赁会计准则出现在2006年财政部的具体会计准则中(以下简称CAS21)。CAS21从承租人和出租人两个视角规范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会计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现行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将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做了根本的区别,将融资租赁作为承租人的固定资产入账,经营租赁作为出租人的固定资产入账,这不符合IASB概念框架中关于资产定义的控制概念。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经济实质是一样的,只是在租赁合约条款方面有细微区别,但在会计处理上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因此,2010年,IASB和FASB联合了《租赁》准则征求意见稿,不再区分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将所有的租赁都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计入承租人的资产负债表中。

三、关于产权流转价值计量与信息披露的研究

(一)矿业权价值计量与信息披露的研究 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研究矿物资源价值的计量与披露问题。美国FASB在SFASNo.19号准则中要求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按成果法(SE)进行计量,并规定企业应披露一套完整的年度财务会计报表。随后的SFAS No.25,要求企业在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之间进行选择。ASR No.253提出了一种以价值为基础的会计方法――储量认可法(RRA)。SFASNo.69制定了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的一系列披露标准。IASB也明确指出勘探与评价资产在确认时应按成本计量,但在后续计量中,准则允许主体运用成本模式或重估价模式来处理确认后的勘探与评价资产。IASB在IFRS6中规定主体应披露用于认定和解释因矿物资源的勘探和评价而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金额的信息:勘探和评价支出的会计政策,包括勘探和评价资产的确认;勘探和评价矿物资源所产生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以及经营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金额。澳大利亚采掘活动采用历史成本法下的权益区域法核算,并要求在损益表中采用附注或其他形式单独披露勘探、评价或开发成本的合计数及摊销费用总额。这些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来计量矿物资源。

在会计职业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不断采掘业会计准则或规则对矿业权流转价值进行计量与披露的同时,会计学术界也展开对矿业权流转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的激烈争论。从内容上看,不仅包括矿业权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还包括矿业权转让的收益确定、相关的所得税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等;从研究方法上看,既有规范研究,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H.J.布鲁克(Horace. R. Brock,1997)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流行的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理论与应用问题、石油天然气所得税问题以及石油天然气销售收入的核算问题等。哈利.I.渥克(Harry I.Wolk,2004)等也专门研究了“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Berry,K.,T.Hasan,& D.O’Bryan(1998)等人的研究结果认为,市场能够辨别完全成本法公司和成果法公司,并且对于每一类型公司披露的储量数量有不同的反映。这些研究对产权流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与国外会计理论界相比,国内会计学界对矿业权流转会计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涌现出了很多在矿业权会计研究方面的成果。龚光明(2002)认为应以历史成本作为油气资产计量的基础,讨论了石油天然气资产的“历史成本+储量数量模式”和储量认可会计及其标准化计量。吴杰等(2005)综述了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现状。赵选民(2006)对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我国石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当改进,增加有关储量、非财务数据、前瞻性信息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谭旭红(2006)建议石油天然气采用成果法,煤炭矿物资源采用完全成本法。

(二)土地使用权价值计量与信息披露的研究 由于西方大多实行土地私有制,导致FASB、IASB对土地的确认与计量与我国存在差异。FASB、IASB将“土地”、“土地和建筑”明确划分为两种类别的不动产,作为“不动产、厂房、设备”科目下独立的项目核算,土地的使用期限通常是无限的,因而对其不计提折旧。同时IASB规定,土地和建筑物的公允价值由合格的专业评估人员通过评估确定,通常是市场价值。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应当以公允价值列示,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在某一资产负债表日与下一资产负债表日之间发生变化,应当于收益表中列示。我国对土地使用权的价值计量与披露研究不多,也不够深入。谢芳(2008)提出了“建筑物先行确认法”的处理方法,解决外购房地产的价款中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之间难以分配的问题。徐晓黎(2008)提出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存在问题,应对其进行公允价值评估,明确其入账价值,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真实性。

第8篇: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排放权会计 会计核算

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低碳时代的到来,引发学界对碳会计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碳排放权核算问题,对此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国家统一规范碳排放权,而且有助于企业更真实有效地反映涉及碳排放权的绩效以及维护拥有的碳排放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步伐。

一、国内外关于碳排放权会计核算问题的文献综述

碳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肖序等,2011)。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碳排放权可确认为资产,因为企业的碳排放权是过去从政府、其他企业或机构所获得的,以后归企业所有并由其自由支配、拥有并控制,企业可能通过出售来获利,导致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与碳排权有关的成本或价值能可靠计量。但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何种资产未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存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

(一)国外关于碳排放权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

Bebbington(2008)指出,将鉴证及碳固业务纳入会计中进行核算。基于碳排放或交易引起的会计事项不应仅局限在传统的排污权会计框架内,而应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社会会计的碳账户对其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处理。Ratnatunga等(2009)提供了若干种可进行碳成本核算的工具,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从环境成本会计角度提供一个合理的核算框架,即从原材料、人工、管理费、废弃物成本及循环利用成本中,对与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相关的成本予以分离,然后再归类累计;二是基于生命周期的碳成本核算方法对其进行准确计量。总之,国外关于碳排放权的核算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是设置碳会计账户对排污权会计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进行处理;二是分别从环境成本会计角度与生命周期角度对碳成本进行核算问题研究。

(二)国内关于碳排放权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

1.“无形资产”确认观。鉴于我国碳排放权处于推行阶段,缺乏市场交易机制,有学者主张碳排放权没有固定的物理形态,又类似于经营许可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认为它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的无形资产定义,应将其列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在一级科目“无形资产”下设置二级科目“碳排放权”(彭敏,2010;冯娅,2011)。

2.“金融资产”确认观。在逐步完善后的国内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规定,取得的该金融资产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岳常玲(2011)认为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增设一项“碳排放权(成本)”明细项目,以反映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价值;增设一项“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变动,并按照规定的比例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相关科目。

3.多种资产确认观。出于我国当前的市场背景条件,学界不乏主张用全面的确认方式,即在不同情形下将碳排放权或者碳会计相关的项目分别确认为无形资产、存货、金融资产。夏琴华等(2011)通过对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主体目的的研究发现,碳排放权在一定情况下,即CDM 项目下可确认为无形资产;CDM 项目外的碳交易市场,有些企业为近期出售或回购碳排放权而进行碳交易,可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张姗等(2011)认为中国的碳排放权有两个阶段,在没有实质性的国际条约来约束碳排放问题的第一阶段,将碳排放权作为“存货”来确认。当我国处于温室气体排放受到国际条约约束时的第二阶段,碳排放权可在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将其作为“金融资产”确认。

4.计量问题研究。在碳会计的计量上,根据不同的确认项目,其初始、后续、期末、出售等阶段应采取多元化的计量方式,主要是以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来计量。彭敏(2010)认为对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可采用多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能可靠地计量企业有偿购置或形成的碳排放权,而公允价值计量能为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问题提供参考。邹武平(2010)认为碳排放权的初始计量应以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计量,将来会有更多的碳排放交易所,可从碳交易所持续可靠地获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总之,国外较少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对碳会计进行研究,国内研究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国内着重对碳会计的核心问题――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一是碳会计的确计观,主要有“无形资产”确认观、“金融资产”确认观、多重资产确认观;二是根据不同的碳会计确认观,提出主要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对碳会计资产进行计量,将两种计量模式结合使用;三是根据国内碳会计市场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确认与计量。

结合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是依据其持有目的对资产要素进行分类与确认。因此,碳排放权应根据不同会计主体持有碳排放权的不同目的进行区别与分析。总之,应根据不同情形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资产较合理。

二、碳排放权会计的核算

在我国不活跃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对于企业自用的碳排放权,由于碳排放权没有实物形态,又类似于经营许可权、土地使用权类的无形资产,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并设二级明细科目“碳排放权”。在逐步完善后的国内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取得的该金融资产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并设二级明细科目“碳排放权(成本)”,以反映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价值;增设一项“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变动,并按照规定的比例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相关科目。

(一)作为“无形资产”的核算观

1.初始阶段。对于自主研发形成的碳排放权的初始计量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进行处理,将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发生时的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会计准则中的五个条件时,按照发生的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具体核算是: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对于外购的碳排放权,按照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具体核算是: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若企业所获得的碳排放权属于政府无偿授予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故应按公允价值记入“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并确认为“递延收益”;若公允价值无法可靠取得,按名义金额1元计量,并记入“当期损益”科目。

2.后续阶段。在后续计量中,企业应按照每期二氧化碳实际排放量对确认无形资产的碳排放价值进行摊销,摊销金额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其价值波动将不调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后续计量中的具体核算是:借记“××费用――碳排放权”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或者借记“累计摊销/递延收益――政府碳排放权补贴”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置碳排放权利得”科目。

3.期末阶段。会计期末无形资产发生减值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期末发生减值时具体核算为:借记“资产减值准备――碳排放权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碳排放权减值准备”科目。

4.处置阶段。处置时,按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规定,碳排放权出售之后取得的收益应在我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之间分配,取得价款与碳排放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上缴国家的部分后计入当期损益。处置时的具体核算是:借记“银行存款”、“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碳排放权减值准备”等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营业外收入――处置碳排放权利得”(或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碳排放权损失”)等科目。

(二)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观

目前我国碳排放权分配方式主要有无偿分配、公开拍卖和招标三种。鉴于我国碳交易市场正处于探索阶段,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尚未完善,碳排放权可采用混合方式进行初始分配,如采用拍卖或招标为主,惩罚性措施或鼓励性政策为辅的方式,应主要采用混合分配方式下的CDM项目产生的碳排放权会计来处理。

1.初始阶段。政府以混合分配方式将获得联合国专门机构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批准的碳排放减量权证(CERs)发放给企业。此时,企业应对碳排放权进行确认,按照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科目;按照无偿取得部分的公允价值,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照有偿取得部分的价款和相关交易费用合计数,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期末阶段。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碳交易市场的当日价格指数或合同约定的计算方法确定的价格指数来计量,并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具体核算是:若当期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应按二者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若当期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应按二者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3.处置阶段。按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规定,碳排放权出售之后取得的收益应在我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之间分配,将取得的处置价款与该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按上述规定的比例计入投资收益。处置时的具体核算是:借记“银行存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等科目。同时,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三、结论

当前国内外未形成统一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因此,应基于我国目前碳会计市场的发展情况研究与探讨适合我国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同时,相关部门与主体只有不断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出台碳会计准则、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等,才易于核算企业拥有的碳排放权,准确反映碳排放权给社会、企业所带来的真实价值与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现低碳经济的速度与保证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Bebbington J.,CarlosL..Carbon trad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17) .

2.RatnatungaJ T D,Balachandran K R.Carbon Business Accounting :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the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ofess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2009,24:(2).

3.彭敏.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初探[J].财会研究,2010,(8).

4.冯娅.论低碳经济时代下低碳会计发展之路[J].财会通讯(综合),2011,(13).

5.岳常玲,章新蓉.新经济环境下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探析[J].会计之友,2011,(13).

第9篇: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局限性;发展对策

一、引言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了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动力。但是我国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以目前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为基础,在理论与计量行为两个方面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无形资产会计计量概述

(一)无形资产概念

无形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相关学者还没有做出统一的定义。本文研究中所采用的无形资产的概念,源自于我国201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备第6号―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即企业长期拥有和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经济资源①。

(二)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理论

1.无形资产的确定。要进行无形资产的确定,要看该资产是否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该无形是否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第二,能否对无形资产的相关开发成本、运营成本进行有效的计量。

2.无形资产的计量。所谓的初始计量,就是计量无形资产的最初入账价值。采用外购方式所获得的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过程中要将该项无形资产的收购成本、所纳税款都计入成本中。企业内部研发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其研发成本已经计入了企业某个阶段的支出总额,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所有支出的总额为无形资产的成本,但是对于以前会计期间已经予以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进行调整。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针对的是其后期的摊销和减值。

所谓的徐行资产的摊销,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摊销时间。部分无形资产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年限,因此企业就要合理的预测该无形资产的使用期限。第二,摊销方法。企业所选择的具体摊销方法要以无形资产的使用期限作为基础,以实现预期目标为基础,必要时采用加速摊销的方式。第三,摊销金额。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应为无形资产的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

三、我国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旧《企业会计准则》,我国2012年出台的新准则已经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但是我国的无形资产会计计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不合理

目前,为了增强我国无形资产会计计量方面的信息真实性,我国在201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的相关准则进行了完善,丰富了对于无形资产计量方法。但是,单一的货币计量方式却没有得到改善。大部分企业公司②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单一的货币计量方式无法满足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的需要。传统的企业有形资产使用单一的货币计量方式进行会计计量,其资产价值受到员工素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较小,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之一――无形资产,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虽然能够在数值方面追求精准,但是实际上无法涵盖无形资产的全部影响要素,进而使无形资产的相关计量报表数据失去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无法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二)计量方法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历史成本法作为计量方法,历史成本法主要存在以下二点局限性:

第一,无法确保准确性。历史成本法以企业自身研发的无形资产为例,在无形资产的研发阶段,成本法需要将企业所投入的场地费用、设备费用和所支付的员工薪酬计入研发成本,但是将研发阶段人力成本的投入是一种高级的智力型的复杂劳动,将人力投入与设备投入混为一类,是非常不合理的,进而无法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无形资产计量的时间范围过窄。如果采用传统的计量方式,那么该无形资产时间范围就将限定在X年12月至X+1年12月,X年以前为此奠定的基础理论成果将无法计算在内。

(三)对于研究开发费用的计量方式不合理

目前,根据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的研究阶段的费用支出需要全部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中,因此我国在研究开发费用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造成当年企业账面亏损,影响企业形象。目前,研究的费用需要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中。以北京市清华紫光公司为例,2012年,清华紫光公司准备启动一项新型移动无线路由设备研发项目,进而当年投入研发费用共计5780万元。该项费用全完计入了2012年企业的损益中,导致清华紫光公司的账面亏损2170万元。受到账面亏损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能力受到质疑,当年清华紫光公司的股价下跌了39%③。

第二,相关费用受到企业管理者影响较大。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将企业管理者的薪酬福利与公司的实际经营效益联系在一起,而庞大的研究开发费用就成为了影响企业管理者薪酬福利提升障碍,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管理者就会极力压缩研发费用,进而导致研发经费不足。虽然在账面上减少了企业亏损的可能,但是从长远来讲不利于无形资产研发与开发。

四、我国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的改进对策

(一)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统一

目前,企业中许多无形资产是无法利用货币来计量的,诸如:企业内部的高素质人才、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以及企业在同行业中的优势等。上述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而言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要点,采用传统的货币计量上述项目就属于“不可计量”范畴,但是采用非货币计量方式,就可以对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进行全面、详细的统计③。因此需要再用非货币计量作为辅助。

(二)多种计量方式

以历史成本法作为计量方式存在准确性差、时间范围窄的局限性,因此要根据计量的目的选择合理的计量方式。

第一,重置成本法。所谓的重置成本法,首先假设该无形资产需要完全进行重置进而得出所需要的资金支出总量,然后用其扣除损耗,进而得到该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本法主要用于企业在进行兼并、收购、出售等活动的资产清算的业务。

第二,收益现值法。所谓的收益现值法就是将该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所带来的预期收益进行现金核算,以未来收益价值的方式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确定。收益现值法往往应用于相关无形资产的出售,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反映无形资产对能够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见图1-1.

(三)对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式的改进

第一,更大比例的资本化。通过对于北京清华紫光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处理方式造成的企业亏损,上市企业股票价格的下跌。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研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投资。因此,要以维护企业利益为目标,加大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比例,较少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总数,避免账面亏损对于企业的负面影响。

第二,无形资产的研发阶段结束,投入正式运营后其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收益期往往相对较长。因此,在相关费用的处理方面要严格遵循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以及收益和费用配比的原则。(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注解:

① 王晓燕.关于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03)

② 崔湘莉.现行会计对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存在的若干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③ 崔湘莉.现行会计对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存在的若干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④ 王岩.于形资产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发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8)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关于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03):67-69.

[2] 谢金利.关于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分析及其完善思路[J].商场现代化,2015(06):99-101

[3] 郑福桂.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J].财经界(财经版),2015(05):124.

[4] 崔湘莉.现行会计对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存在的若干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46-4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