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

无形资产会计论文精选(九篇)

无形资产会计论文

第1篇: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

摘要:对无形资产中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各国都不尽相同。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中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既不同于国际准则,又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议。本文分别通过对现行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扬长避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会计处理方法——独立调整资本化法。

关键词:研究与开发支出独立调整资本化

一、对现行R&D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综述

(一)国际上其他国家对R&D支出的会计处理

对研究与开发(research&development简称R&D)支出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抑或是采用其他做法,已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目前,国际上对R&D支出的处理大致有三种方式:

1.全部费用化。即将R&D支出全部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采用这种做法的主要有美国、德国、荷兰等国。

2.全部资本化。即将R&D支出在发生时全部资本化,并在未来可取得收益的期限内摊销。采用这种做法的有意大利、法国、日本、巴西、瑞士、瑞典等国。

3.有选择的资本化。这种方法是事先确定一个用以资本化的标准,当R&D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时予以资本化,达不到资本化条件的则予以费用化。目前英国的做法及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是遵循的这一原则。

1997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商誉和无形资产》,该准则将R&D支出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种类型划分,前两种类型作为期间费用的处理,后一种类型只有在符合特定条件(准则具体规定了5个条件)才能予以资本化。同时修订后的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3号,允许企业将以前已费用化的R&D支出,在原来导致其费用化的不确定因素消失后重述。也就是说,如果项目开发成功并且市场前景看好,那么以前已费用化处理的R&D支出便可以“扣”出来增加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的成本。

1998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正式公布了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即《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简称IAS第38号)。该准则规定:为了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指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这个阶段发生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损益。而在开发阶段,则可能产生的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而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准则第45条具体规定了6个条件)开发费用应予以资本化。其成本为自R&D首次符合无形资产的基本确认条件和其后发生的支出总额。该准则第59条又规定:“报告企业在以前年度财务报表或中期财务报告中初始确认为费用的无形资产项目支出,不应在以后确认为无形资产成本的一部分”。即已经确认为费用的部分不得在确认无形资产时予以转回。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国的做法和国际准则的规定在形式上颇为接近,但在内容上却有很大的不同。现行实务中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我国香港地区的会计准则所遵循的原则与国际准则的规定大抵相同。

(二)我国对R&D支出的会计处理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立项于1993年初,并成立了项目组。1994年12月,项目组完成了项目征求意见稿,并对外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反馈的意见来看,对自创并依法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如何确定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观点认为,应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R&D支出予以资本化,并作为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成本的一部分;也有观点认为,应当将R&D支出全部费用化,因为费用化的做法在股份有限公司试用没有发现存在较大的问题;还有观点认为,一般情况下采用费用化的做法,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R&D支出应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允许采用部分资本化的会计政策。

1996年12月,项目组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草案)》。1997年英国颁布了无形资产准则。1998年,IASC公布了国际无形资产准则。我国在借鉴国际无形资产准则及其他国家相关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原草案作了一些调整,于2001年1月18日正式对外公布实施。

我国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予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二、对上述各种R&D会计处理方法的评价:

(一)全部费用化

这种作法以美国为代表。美国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正式颁布无形资产准则,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却早于1978年10月就颁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研究开发成本的处理方法》。准则规定,除采掘业以外的所有企业的R&D支出均在发生时作为费用处理。其于APB公告第4号《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上表述的把成本确认为费用的三个原则是其理论的主要依据。具体如下:

①结合原因和结果。一些成本依据与特定收入假定的直接联系而被确认为费用...把他们确认为费用就完成了对收入的确认。

②系统合理的分配。如果一项资产的收益期是几个期间,在缺乏比原因结果更直接的基础时,以系统合理的方式把成本分摊到各期。

③即期确认。一些与当前会计期间有关的成本被确认为费用是因为:⑴发生在该期间的成本没有提供可辨别的未来收益。⑵在以前年度被记录为资产的成本不能再提供可辨别的收益。⑶不论是以与收入的联系作为分配基础,还是在几个会计期间分配成本都有被认为是没有有用的目的。

由于R&D支出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及与未来收益间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所以不适用“结合原因和结果”的原则和“系统合理的分配”原则,只能立即确认为费用。

费用化的处理存在两个明显的弊端:

1.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目地在于取得技术成果,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典型的投资动机。如果将R&D支出费用化,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就会形成可能对企业经营起重要作用的大量账外资产的存在。

2.由于费用化的处理,企业未来极具超额获利能力的无形资产不能在表内报告,反而使本期经营成果大幅下降。由于信息误导,容易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产生悲观情绪。尤其是在两权分离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费用化的处理无疑助长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管理层通过对R&D项目少投入甚至不投入来保证净资产收益率等考核指标的实现,而使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后续发展无力。

在现行的实务中我们也注意到,费用化处理的方法在美国也没有贯彻始终。比如:对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发生开发费用的处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68号指出: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发生的,属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应在发生当时计入损益,直到为所开发产品建立了技术可行性为止。

(二)全部资本化

赞同此方法的人认为:企业开始研究开发活动是希望获得未来收益的。如果没有这种希望,企业也不会从事这些活动。R&D支出的效益应从公司的整体来看,而不能从个别研究计划来看。若其中的一项成功了,而其余的失败了,则失败的计划是那项成功计划所应付出的代价,因此全部R&D均应资本化。

该方法至少忽略了两个重要因素:

1.开发项目的未来收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对研究开发项目成功的概率由Booz­Allen&Hamilton合著的《新产品的管理》(芝家哥,1968年)作过了详细的研究。我们要讨论的是,企业即使能够证明失败项目和成功项目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开发成功之前,由于没有成本负担载体,归集于无形资产项目的支出,只能累积,不能调整。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2.支出和收益之间缺乏因果关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可以确认成本与收益相联系,甚至连间接的相关联也难以成立。MauricesS.Newman在《R&D支出的等量收益》、OraceJohnson在《R&D会计的继续探讨》、AlexJ.Milburn在《研究开发支出与随后收益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分别通过计量期后销售、收益或行业销售份额,没有找到R&D支出和增长的未来收益之间的显著相关性。

FASB同时也认为:现代会计理论不是从总体来决定资产的价值,而是就个别的交易来判断。而且,一个企业的全部研究开发计划可能有一些不同完工阶段的项目和最终成功的确定性不同的项目组成。如果R&D支出在全企业的基础上进行资本化,那么富有意义的摊销方法就不能形成。因为受益期无法确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4期上报道的调查也表明,90%的公司原则上倾向于R&D支出由当期的收益弥补而不是从新产品的收益中得到弥补。

(三)有选择的资本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无论是全额资本化或是全额费用化的做法,都有着较大的不合理性,其共同的缺陷是把本来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么有选择的资本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费用化或是资本化作法的不足,理论上显得比较完美。但在实务的操作上却出现了很多困难:

1.难以制定出用于不同企业、行业的可比标准。FASB在无形资产准则制定的过程中考虑了诸多用于判定开发成功的标准,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可销售性”、“有用性”、“未来收益可能性”等,但上述因素中,没有一个有利于建立应用于所有企业的客观的可比条件。

2.对于满足条件的费用资本化,那么R&D支出中仅有部分资本化并摊销。这样资本化的数额就不能表示未来收益的全部发生成本,资本化的定期摊销数也不符合收益与成本的配比。

3.有选择的资本化也许会溯及以前发生的成本的资本化。对以前确认为费用的成本的溯及违背了对其他事项的现行会计实务,即对其他事项的最初的会计处理是不能因事后结果而发生改变。

在前述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英国会计实务中并没有理会对以前确认为费用的成本的溯及是否违背现行会计实务的问题。其次,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没有涉及对R&D支出的处理,只对内部开发的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提出了标准,即内部开发的无形资产仅可在有易于确定的市场价值时予以资本化。这实际上是给企业了一种选择权。如果企业选择将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资本化(符合以上提到的“有易于确定的市场价值”),那么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应贷记重估价准备(“revaluationreserve”),以后,还应持续的进行重估价。

(四)我国对R&D支出的会计处理

1.我国做法同国际准则相比较的差异1)

对R&D支出过程不加区分。即并没有将研究开发过程按研究阶段、开发阶段或是其分划分方式予以划分。

2)确认资本化的条件不同。国际准则中以开发达到实质可行性为划分界限,同时附加了促使该开发最终完成的其他条件(准则具体规定了6个条件)。我国是以依法申请功为条件。从该条件来看,如果开发成功而没有申请也不能作为无形资产来核算。如自行开发的专有技术。

3)包含的资本化成本范围不同。国际上是自R&D支出首次符合无形资产的基本确认条件和其后发生的支出总额。如某企业2001年全年累计发生R&D支出1000万,其中该年12月1日至31发生200万,该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自该年12月1经鉴定达到实质可能性标准,则本年应予以资本化的金额只能为200万。若该企业2002年又为该项目发生了500万的支出,则2002年末该无形资产在不发生减值情况上的价值就是700万。而我国是将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支出均予以费用化,只是将依法申请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当作其成本予以反映。

2.对我国做法的进一步分析

我国准则对R&D支出会计处理的规定的出发点是希望同国际规定保持一致。只是签于目前我国的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无形资产是否达到实质性确认标缺乏权威机构的认定,于是便采用了一个简便折衷的办法,以申请成功与否作为确认的条件。由此而产生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的R&D支出通常很大,而律师费、评估费等中介费用相对则显得微不足道。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既不代表其原始成本,也不代表其未来的收益能力,是一种象征性的安慰。其会计处理方法的实质仍然是费用化的处理。

由于本质上的费用化,所以自然回避不了费用化会计处理方式的弊端,目前我国企业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的缺失正与此息息相关。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是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01年全省专利申请量12829件,居全国第二位。但对这些申请专利进行分析后发现两个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是发明性的专利少,只占总数的8%。二是分布不均匀,绝大多数专利集中在仅占全省企业总数5%的企业中,而其他95%的企业是一片空白。杭州市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2002年杭州市的知识产权局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市65000家企业中,98.7%的企业从来未拥有过自己的专利技术。即使在全市的4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授权专利的企业也仅有91家,仅占22.8%(文汇报2002年9月3日)。

三、对R&D支出的独立调整资本化

(一)对R&D支出会计处理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从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及其实务操作来看,将R&D支出按照合理的方式予以资本化已是大势之所趋。合理资本化的做法尽管相对比较复杂,而且现行的有条件资本化方法中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它是毕竟是在纯粹费用化或纯粹资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着眼点就在于力求规避上述两种处理方法的弊端。而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身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至于到底以哪种方式资本化、资本化多少更合理,恰是目前人们正在热烈探讨的问题。

我国理论界一致认为:严格按照国际准则的做法在我国尚不可行,原因是国际准则的做法依赖于科学而完备的评估、鉴定体系。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开始运行,资产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某个具体开发项目而言,要明确地定出研究阶段何时结束或开发阶段何时开始往往是很难的,不宜操作。而且,允许将R&D支出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实际上给某些企业利用开发费用资本化政策调节损益留下了空间,加大了投资的风险,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鉴于此,有人提出在R&D支出时先予以资本化,确定为无形资产;若研究开发活动失败,则按追溯调整法一次性注销;若研究开发成功,则按无形资产的摊销规定予以摊销①。这种做法尽管引入了追溯调整的概念,但没有解决全部资本化本身存在的问题。又有人提出通过对企业历史资料或行业状况的分析,确定一个资本化比率,将R&D支出按该比率资本化②。该种方法在理论上缺乏足够的依据,因为确定资本化比率的本身就意味着开发成功的概论是可以预测的。还有其他一些提法由于其观点存在有明显的缺陷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本文认为,应当将R&D支出首先在一个单独设立的账户中予以归集,同时设立一个失败准备备抵账户;在研究开发活动延续各期,按项目进度及预期结果的确定程度计提或转回失败准备金;当项目结束后,根据最终成功与否或转入无形资产或转销为费用。为了有别于前述处理方法的命名,突出这种做法在独立账户中[1]资本化且准予调整的特点,我们顾且称其为独立调整资本化法。

(二)对R&D支出独立调整资本化的实务操作的构想

1.设置“研究与开发”和“研发失败准备”账户。“研究与开发”是一个资产盘存账户,而“研发失败准备”账户是其备抵账户。

2.发生R&D支出时,借记“研究与开发”,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等账户,期末计提失败准备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发失败准备”

3.当导致计提失败准备的不确定因素消除后,对已计提的失败准备可以在其计提的范围内予以转回。涉及到以前年度的,按追溯调整法予以调整。这时借记“研发失败准备”,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同时调整其他相关科目,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记“盈余公积”、“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等科目。

失败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方法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的规定执行。CPA在进行年报审计时,可对其进行详细认定。

4.发成功并取得专利或专有技术时,经对其评估和认定,可结转部分开发成本。此时,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究与开发”。当能够确定某项目已经失败时,借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贷记“研究与开发”。

5.产负债表中增设“研究与开发”及“研发失败准备”两个栏目。两个栏目数值的差额即为R&D支出的净额。

6.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至少披露以下信息:

a)R&D支出的本期发生额、累计发生额,本期已转为无形资产的数额、累计转为无形资产的数额。

b) 本期研发失败准备计提比例或依据,若有转回的应当详细披露转回的原因及依据。

c)本期计提或转回研发失败准备的数额,累积计提或转回的研发失败准备数额。

(三)对R&D支出独立调整资本化的优缺分析

1.这种方法首先将R&D支出单独列示,充分披露了R&D支出的现状及前景,满足了企业内外的信息需求。

现代研究开发不论是从开发到应用的间隔时间、开发的性质、开发的规模和目的都有别于往日。我国专门从事无形资产方面研究的专家蔡吉祥在《无形资产学—会计改革趋势探讨》中有较为详细的分析,本文在此就不再赘述。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出于管理的目的,还是出于会计核算的目的,客观上都要求对R&D支出单独核算,以对其进行事先预算规划,事中成本控制,事后分析考核、奖惩兑现或在联合开发各方进行利益享有分配。

其次,从市场的调查来看,不管是美国、韩国、香港、还是中国大陆等地的股票市场,科技类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其他各类股票,而且股价也很高。这说明了“科技含量”已成为企业价值的组成部分,也已获得社会广泛投资者的认可。在人们普遍接受以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目标时,对R&D支出单独核算既可行有又必要。

2.该方法在资本化的基础上,通过设立“研发失败准备”备抵账户,使R&D支出的账面价值趋向于其可能的未来收益水平,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不会改变报表本身的性质;待项目结束时决定是转入无形资产还是转销为费用,这将有条件资本化中难以确认标准的问题予以迟延,避免了决策的困难;同时,由于备抵账户的缓冲,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利润的大幅波动。

3.这种做法的构思及流程同投资类账户和固定资产类账户趋于一致,减少了报表使用者的理解难度,提高了报表的参考价值。

总之:对R&D支出单独核算是借签了中外对R&D支出的现行做法的基础上,又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尽可能地兼顾到企业内外部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显得更为科学合理。但这种方法要求对“研发失败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否则也有可能出现企业利用这一政策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吉祥《无形资产学》.海天出版社.1999.6第2版

2.王道振,陆德民《西方财务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2第1版

3.盛明泉《试论研发支出的合理资本化》.安徽财会.2003第3期

4.邓小洋等《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新视角》.河北财会.2003第1期

第2篇: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学 交叉学科

一、科学发展普遍性:无形资产学科交叉发展的客观性

跨学科交叉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普遍性,也是科学发展的一条规律。客观世界是普遍相互联系的。国际间,各个国家与各地区之间,通过各种渠道,使之在经济、资金、物资、信息、科技、文化、管理和人员等方面进行交流和联系。客观世界又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级系统,都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有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交叉提供了客观的可能。在十七十八世纪,交叉学科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属于初级的、自发的发展阶段。通过跨学科研究,1887年诞生了第一门交叉学科――物理化学学科。到了20世纪,科学的分化在继续,并已形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四大科学体系,其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进交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1937年,“交叉学科”术语首次被收入《新韦氏大学词典》和《牛津英语辞典补本》。这一术语50年代在科学界已普遍使用,到了60年代在科学界已广泛使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乃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产生出许多新的“生长点”和“再生核”,形成了“科学键”,从而开拓众多交叉科学的前沿领域;进入21世纪,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新理论的产生、新发明的出现、新的工程技术的应用,经常表现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科技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据统计,20世纪末,新兴交叉学科总量已达2 581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58%①。随着科技进步,各种科学的交叉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不仅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发展迅速,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的发展也方兴未艾。

我国交叉学科研究起步较晚,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报刊上才发表有一些介绍性的文章。1984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科学工作的六条方针》,其别提到“自然科学中有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这是政府文件中第一次涉及“交叉学科问题”。1985年4月17日,由中国科协管理科学培训中心会同国内17个与交叉学科有关的学术团体共同发起,在北京召开我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论文集。这次会议影响较大,对我国交叉学科的研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我国交叉科学和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了较快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世贸组织)成员,加速了我国融入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科学融合发展趋势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这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有着重大意义。2006年2月,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围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提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往往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②,再次指明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方向和意义。2011年7月4日,科学技术部等九个部委制定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实施跨学科重大专项研究”,“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专题研究”①,这为交叉学科在21世纪的研究和发展吹响了冲锋号角。

由于国家的重视、科学界的努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例如《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有: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福利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体育社会学、艺术社会学、环境社会学、法理社会学、道德社会学、关系社会学、民族社会学、宗教社会学、职业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家庭社会学、青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统计学、实验社会学、数理社会学、海洋社会学、生物社会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地理社会学、会学,等等。《文化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有:经济文化学、消费文化学、政治文化学、社会文化学、科技文化学、技术文化学、环境文化学、哲学文化学、民族文化学、宗教文化学、数学文化学、计量文化学、医学文化学、会计文化学、商业文化学、建筑文化学、森林文化学、地矿文化学、信息文化学、网络信息文化学、教育文化学,等等。

无形资产学在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必定也会沿着交叉学科的方向持续地发展。无形资产学科的发展不依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循着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无形资产学科交叉发展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1)社会发展的需要。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的建设过程中,产生了涉及人们生存、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经济全球化、气候变化、能源、人类基因、载人航天技术、城市(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建筑、房地产、环境、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建设、教育、卫生、体育等)和贫困等一系列的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要求多学科的科研人员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正是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才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建设新兴交叉学科是时代的客观要求。(2)科学发展的需要。科学的发展要以实践为基础,实践的需要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复杂的现实问题,当单一学科不能解决时,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维,借助相关的学科,集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跨学科协作,开展跨学科对问题的交叉研究,以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由科学本身滋生出的动力,使学科发生交叉与融合,打破了原有的方法和体制的界限,促进了自然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学科内部、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一个新的学科就此孵化并发展,或者由潜学科逐渐演变为显学科。学科交叉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3)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2010年7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②。这为高等教育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加强了教育制度的保障。高等教育要培养综合性、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改变单一知识结构的“专才”培养模式,进行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教育改革,为适应跨学科交叉培养综合性新型人才的要求,需要建设和发展交叉学科。学科交叉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发展特殊性: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的对象与模式

学科的发展除具有科学发展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各门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其共性也有其差异性,即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无形资产学科发展的特殊性体现在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的对象与模式。

(一)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的对象

1.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的概念。无形资产交叉学科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无形资产学科与其他一门或两门以上不同的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无形资产新学科。(1)无形资产交叉学科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某种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无形资产交叉学科交叉的范围,既包括无形资产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种学科之间,也包括无形资产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在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间形成的无形资产交叉学科。(3)无形资产交叉学科形成的内容,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的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渗透而融合为一体的新内容。(4)无形资产交叉学科是形成的新学科,由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新学科。

2.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的对象。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的对象即无形资产学的对象。无形资产学的对象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来确定它的对象,不是人们主观的臆断,而是根据这门学科实际研究的内容来确定。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①。无形资产学的对象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它的价值方面,又包括它的使用价值方面;也就是说,无形资产学要研究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无形资产学对象,是无形资产运动。无形资产运动的价值运动方面,是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基础,价值构成,价格,价值增值,价值规律)和价值实现过程(价值补偿,价值分配);无形资产运动的使用价值方面,是以一定载体表现的无形资产,作为资源属性和商品属性能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经营过程,并获取相应的效益。对无形资产运动的研究,表现在对无形资产的种类、性质、规模、水平、开发、使用、经营、效益、保护、核算、审计和管理等各方面。无形资产学在发展中的细化形成各种无形资产分支学科,一些分支学科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又形成若干无形资产交叉学科,可见无形资产交叉学科是交叉化的无形资产分支学科。同样,无形资产学对象决定了无形资产交叉学科对象。

3.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特点。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的发展是无形资产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无形资产交叉学科具有以下特点:(1)跨学科性,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研究的内容,是横跨不同学科,由无形资产学科与其他一门或两门以上的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交叉的内容;(2)融合性,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的研究往往是融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和规律;(3)协同性,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的研究是多学科的协同合作;(4)复杂性,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多种学科相关的各种问题;(5)针对性,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的研究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而出现的与无形资产相关的专门问题进行的研究;(6)创新性,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的研究是从跨学科的整体出发,在交叉学科之间进行“移植”与“融合”,“嫁接”与“杂交”,“交叉”与“渗透”,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和综合的创造性活动;(7)前沿性,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研究的内容是当代现实中的热点、难点和创新点的问题;(8)相对独立性,无形资产交叉学科是由无形资产学科与其他一门或两门以上不同的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经过创造性的加工,形成一个具有新的系统和理论体系的新学科。

(二)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的模式

1.无形资产学科交叉模式的概念。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这种模式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供他人采用。无形资产学科交叉模式是无形资产学科与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融合和相互合作进行研究的标准形式。无形资产学科交叉模式概念表明:模式的性质是无形资产研究的一种方式;模式的研究形式是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研究;模式的研究方法是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相互融合;模式的研究组织是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的相互合作。

2.构建无形资产学科交叉模式。无形资产学的发展采用学科交叉研究,相应需要建立无形资产学科交叉模式。无形资产学科交叉模式由各项要素构成,模式要素形成模式的结构,其要素一般有:(1)研究对象,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是无形资产运动,以无形资产学科为主体的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一般都与无形资产运动相关联的内容;(2)交叉学科,无形资产学科与其他一门或两门以上不同的学科;(3)经济信息,交叉学科研究所需要的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信息;(4)研究方法,研究人员为完成研究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工具、方式、程序、途径和措施;(5)分析研究,对按研究对象搜集的大量经济信息经过整理后,对其进行分析研究;(6)组织工作,根据研究项目的任务、对象和要求,建立研究团队,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建立创新研究机制,发表研究成果等。

3.选择适用的无形资产学科交叉模式。无形资产学科交叉从不同角度分析有各种模式,根据系统性、目标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等原则,按学科交叉的数量,选择两学科交叉研究模式或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1)无形资产学科交叉二元模式,亦称无形资产学科交叉两学科模式,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无形资产学科与其他一门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进行研究的标准形式。这种模式在客观上是大量存在的,一些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研究的论文大多数是无形资产学科交叉二元(两学科)模式,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应用无形资产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研究。无形资产学与其他交叉研究的学科主要有人文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审计学、统计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法学等;也有自然科学,如数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2)无形资产学科交叉多元模式,亦称无形资产学科交叉多学科模式,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无形资产学科与其他两门以上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进行研究的标准形式。这种模式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在一些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中,有少数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研究的论文是采用无形资产学科交叉多元(多学科)模式,有些无形资产书籍尤其是无形资产百科辞典、无形资产全书等工具书,一般都是采用无形资产学科交叉多元(多学科)模式。

三、科学发展时空性: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的发展

科学发展的时空性是一门科学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无形资产学科交叉发展,反映了无形资产学在一定时间、地点和相应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无形资产学科交叉发展实际上就是无形资产学的发展。对于无形资产学的发展,还存在误解和疑问,一种误解认为无形资产学就是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是依据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建立的,实际上无形资产学包括的内容除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外,还包括很多其他的内容,无形资产学不等于就是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一种疑问是无形资产学属于哪种学科,属于会计学科还是属于管理学科,综观国家有关部门的学科分类目录,还没有单列的无形资产学,无形资产学按其性质是研究无形资产活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的一门管理科学。

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的研究与发展是一个过程,历经了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无形资产要素研究的起步

中国人开始研究无形资产理论,据现有资料表明,是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河北杨汝梅(众先)1926年的博士论文《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后经施仁夫先生译成中文,题为《无形资产论》①于1936年6月作为《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杨汝梅博士《无形资产论》一书的内容丰富,包括第一章总论(无形资产之一般定义,无形资产之特质),第二章商誉之性质,第三章商誉与企业收益之关系,第四章其他无形资产及其与商誉之关系,第五章商誉与额外收益能力之关系,第六章非购入无形资产之处理方法,第七章各种非购入无形资产之分析,第八章购入无形资产之性质及其处理方法,第九章合伙及公司改组时无形资产之处理等。会计界泰斗潘序伦先生对此书喻之为“立论之精审,无与伦比”。该书有关无形资产的理论,对于新中国在无形资产建设起步阶段开展无形资产之知识产权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无形资产核心内容的知识产权工作,建立有关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初步制定知识产权的基本法规,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8月11日公布的《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同年10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公布了该条例的实施细则。1963年l1月3日国务院《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

(二)改革开放推动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研究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此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推动了无形资产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了一批无形资产要素著作外,还先后出版了一批无形资产学交叉学科的著作。主要有:(1)无形资产与管理的交叉研究:于长春的无形资产会计管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金乃成、崔劲的无形资产管理与评估(中信出版社,1995)。(2)无形资产与会计的交叉研究:吕劲松的无形资产会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于长春的无形资产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3)无形资产与评估的交叉研究:胡海滨的无形资产评估(湖北科技出版社,1992);安心正、刘国良的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与范例(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吴贵生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广州出版社,1994);崔劲、宗刚、珍年的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方法与实务(中国物资出版社,1994);陈仲的无形资产评估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4)无形资产与商业的交叉研究:郑继芳的无形的财富:现代商业交际的艺术(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5)无形资产与价值的交叉研究:王书瑶的无形资产价值论(东方出版社,1992);汤湘希的无形资产价值确认与估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6 )无形资产与法规的交叉研究:吴汉东、阎锋的知识产权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郑成思的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林刚主编的知识产权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等。

到20世纪末,中国无形资产学已经初步建立的同时,也启动了无形资产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并取得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对发展无形资产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进入21世纪无形资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展现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世纪。我国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我国要依据世界通行的知识产权的规则发展知识产权。在全球化影响下,需要面向世界进一步推进无形资产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在这期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先后出版了一批无形资产学交叉学科的著作。主要有:(1)无形资产与管理的交叉研究:王维平的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于玉林的无形资产战略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叶主编的无形资产管理(复旦大学,2006);吴申元的无形资产管理与评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郭放的无形资产管理与评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梭伦的无形资产度量与控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2)无形资产与会计的交叉研究:刘建翠编的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会计核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刘海生的无形资产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基于异质性理论的视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汤湘希等的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无形资产与统计的交叉研究:曹景林的无形资产统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无形资产与评估的交叉研究:汪海粟主编的无形资产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蔡继明等的无形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余恕莲主编的无形资产评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苑泽明的无形资产评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刘德运的无形资产评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5)无形资产与经营的交叉研究:贾益东的无形资产经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6)无形资产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交叉研究:于玉林的WTO与无形资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7)无形资产交叉研究的集成:于玉林主编的无形资产管理全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于玉林主编的无形资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无形资产学交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深入、扩大无形资产学交叉学科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无形资产学,发展无形资产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前瞻性:无形资产学交叉学科发展的趋势

科学发展的前瞻性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国内外影响的因素,按照国家和部门规划的目标、方向、政策和要求,依据交叉学科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客观环境的条件,提高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预测无形资产学交叉学科发展的趋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科学发展前瞻性的重要。预测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需要遵守指导性、系统性、相关性、自主性、有效性、可能性等原则。

无形资产学交叉学科发展趋势是无形资产交叉学科未来发展的走向,即无形资产交叉学科在未来一定条件下,无形资产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无形资产新学科的走向。它是对未来无形资产交叉学科发展状况的预测,指明无形资产交叉学科发展的方向,揭示其交叉的内容,对其提出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同时,需要与之相适应制定有助于反映和实现发展趋势的法规、政策、战略、规划和策略等,据以指导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的发展。无形资产学交叉学科发展趋势的内容,包括:

(一)无形资产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的发展趋势

无形资产学主要是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研究形成新的无形资产学科,或丰富与完善原有的无形资产学科。例如:(1)无形资产学与基础性学科的交叉研究趋势:无形资产哲学、无形资产经济学、无形资产价值学、社会无形资产学、无形资产文化学、民族无形资产学等。(2)无形资产学与部门学科的交叉研究趋势:学校无形资产学、体育无形资产学、图书无形资产学、商业无形资产学、企业无形资产学、旅游无形资产学、军事无形资产学等。(3)无形资产学与职能学科的交叉研究趋势:无形资产会计学、无形资产审计学、无形资产统计学、无形资产经营学、无形资产评估学、无形资产管理学、无形资产保护等。(4)无形资产学与区域学科的交叉研究趋势:地域无形资产学、台湾无形资产学、西方无形资产学、国际无形资产学等。(5)无形资产学与综合性学科的交叉研究趋势:比较无形资产学、无形资产法学、无形资产史学等。

无形资产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研究发展趋势的特点是:(1)原有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的完善与提升,如无形资产会计学、无形资产统计学、无形资产评估学、无形资产管理学等;(2)开拓创新无形资产交叉学科,如无形资产哲学、无形资产经济学、社会无形资产学、学校无形资产学、体育无形资产学、无形资产审计学、无形资产保护学、地域无形资产学、无形资产法学等。

(二)无形资产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发展趋势

无形资产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者就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了一些探讨性的论文,还待更多的学者参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能早日有新的成果问世。

无形资产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开拓创新无形资产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例如:无形资产工程学、无形资产计量学、网络无形资产学、无形资产信息学、无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学、科技无形资产学、医学无形资产学、无形资产心理学、无形资产地理学等。

(三)无形资产学内部要素学科交叉研究的强化与发展趋势

无形资产学研究的对象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由各个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无形资产系统包括哪些要素还没有共识。笔者认为,依据无形资产的性质,无形资产要素包括专利权、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商标权、商号、地理标志、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和人力资源等15种要素,相应可以形成专利学、发现学、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学、植物新品种学、专有技术学、经营秘密学、商标学、商号学、地理标志学、版权学(著作权学)、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学、特许经营学、土地使用权学、人力资源学、商誉学等学科。

在无形资产内部各要素学科研究中,有些要素已形成无形资产分支学科,可以开展内部学科交叉研究,如专利学与专有技术学、特许经营学与土地使用权学之间学科交叉研究;有一些要素只是初步探讨,需要进一步关注系统研究、开拓创新,促进无形资产各要素进一步研究。需要指出,无形资产各要素学科按其性质都具有跨学科的交叉性,因此,无形资产学内部各要素学科都要重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

无形资产学的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如何促其实现,向无形资产学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是一时兴起,空泛议论,毫无实际意义;如是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把握学科交叉的路径,应该重视并启动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研究;如果对无形资产学科的交叉研究还很陌生,关键在于创新,需要鼓足创新的勇气,以敢攀高峰的精神,开辟一片无形资产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天地,为发展无形资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为天津财经大学会计系原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财经大学现代会计研究所所长、天津现代无形资产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无形资产研究会会长、中国审计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J].北京:会计研究,1999(8).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美]巴鲁・列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 刘爽.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3).

[5] 顾海良.推进跨学科研究破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N].北京:光明日报,2010-12-09.

[6] 于玉林.六十年演进:建设中国特色无形资产学[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7).

第3篇: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

(一)无形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1.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不够合理目前我国的无形资产计量模式主要还是采用历史成本模式,但是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历史成本来计量无形资产出现了较多弊端。首先,在当今知识更新和信息变化较快的情形下,企业的某些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不能长久地维持其先进性的地位,随着其他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更新,其价值相对降低,若继续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则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会被虚增;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在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且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为了维持原有知识产权的先进性,企业会加大对它的研发投入,进一步优化原有无形资产的特性,若按历史成本计量,则会少计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从以上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用历史成本来计量无形资产,极易产生滞后性,不能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价值。其次,无形资产在关联方交易中若按成本计量,交易价格往往比其实际价值低很多。在关联方交易中可能会出现控制方为提升自身企业形象和改善经营业绩,在购买另一方的专利权时,以历史成本作为其入账价值。这样的交易价格比实际价值低得多,控制方的利润和资产会因此而虚增,导致出现虚假的财务信息,造成相关利益者决策失误而蒙受损失。2.计量单位的形式过于单一虽然新的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计量的相关规定更加完善,如规定了采用历史成本法、现值法和公允价值法等计量方法,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对而言能更真实地被反映,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但在计量单位的选取上,仍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事实上,企业中有些无形项目根本无法完全用货币计量,且由于多数无形资产的价值不稳定、无形性、高风险性、可货币度量性弱等特点,用货币无法进行恰当的计量。而如员工技能、技术研发能力、企业文化、人力资源、顾客及供应商关系等这些无形项目往往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优势资源,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力量,却不能得到如实反映,导致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不具有相关性。3.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及会计处理的主观性太强无形资产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摊销的金额,存在多种方法,包括直线法、产量法等。无形资产准则要求企业在选择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时,应当能够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会计期间,但是没有明确说明哪些项目的无形资产应该使用直线法抑或是产量法等摊销方法。这样企业自主选择摊销方法的余地较大,主观性较强,给予了企业操控利润的空间,不利于国家对企业操控利润的行为进行监督。无形资产准则要求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笔者认为,这种对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不谨慎,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2006年颁布的新无形资产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通过新旧准则的对比,可以发现,将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由在10年内摊销简单地过度为不摊销,这样的处理方式没有可靠的理论基础。同时新准则中还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其使用寿命进行复核,这样的规定会让企业的会计人员加入较多的主观因素去判断,容易利用无形资产的摊销来调节损益,同样会涉及到企业操纵利润的问题。4.无形资产残值的确认缺乏可操作性新无形资产准则规定,除下列情况外,无形资产的残值一般为零:(1)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2)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有可能存在。上述第二种情形中涉及到的“活跃市场”、“预计残值信息”、“很可能”等字眼,由于没有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判断标准不明确,企业在进行残值确定时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对残值的合理估计。

(二)无形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方式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当无形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应估计可收回金额。若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无形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确认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又规定,已经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判断之前存在的减值迹象是否已经不存在或减少,若减值迹象不存在了,则可以转回之前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通过对比发现,对资产减值是否转回的处理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正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相反。我国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立时间短,还不完善,在我国的现实经济环境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如果可以转回的话往往成了上市公司粉饰其盈利状况的手段。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减值不能转回,较好地遏制了随意调节利润的现象。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无形资产的减值损失一旦确认不能转回,这不符合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可比性和相关性要求。

二、我国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问题的影响分析

(一)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需求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逐渐增多。高新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大,凝聚着知识和智慧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在企业资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和资源。从会计角度看,企业资源中可以确认的大部分为非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因为确认中存在的各种缺陷而不能在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较窄,像人力资源等类似的软资源被排除在无形资产定义范围外,并没有将其确认,这就与客观经济现象相背离,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无形资产确认的需求。因为会计理论和准则的局限性,目前很多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软资源没能被如实和充分地反映。随着国家倡导知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无形资产的地位毋庸置疑地越来越重要,如果继续沿用现行的无形资产确认理论,企业的无形资产与竞争能力在财务报表中将会严重失实。

(二)未能将人力资源纳入传统会计系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知识技能作为极具创造力的资源,成为当前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知识价值包括知识产品的价值和知识拥有者所具有的人力资源价值。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只承认知识产品如专利权、商标权的价值,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的价值。传统的会计报表中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列为本期费用,而并未将人力资源所蕴含的价值予以资本化作为资产反映在报表中,没有将其作为一项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低估了人力资源所带来的收益。人力资源无法反映在报表项目中,这是不合理的,也意味着企业会计系统所核算的企业资源还不完整,严重低估了企业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产总额及其很可能在未来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利益相关者将更加重视企业员工的素质、构成以及迫切地需要考虑人力资源投入及产出的关系,需要更为直观地了解企业资产中人力资源这种无形资产的状况。将人力资源纳入传统的会计系统中,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明确的人力资本价值信息可以促使管理层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合理进行经营决策。

(三)无法满足当前无形资产计量多样化的需求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的形式呈多样化发展,技术的创新使得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着。企业中存在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确定因素导致其可能增值也可能贬值,以成本计量模式的会计计量方式不能适应其价值的变动。同样,其中不能用货币衡量的无形资产,如果仅采用货币计量方式,这样新型无形资产计量多样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四)无法高质量地进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我国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部分作了相应的规定,要求按类别对无形资产进行披露,披露的信息包括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和取得方式等。笔者根据准则对披露信息的要求,并结合本文上述对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相关问题的分析认为,有关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规定还存在如下漏洞:一是披露不全面。仅对目前准则规范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大约6项无形资产要求披露,对知识经济下产生的品牌价值、人力资源等无法用货币进行计量的新型无形资产,准则对此未做任何规定,因此这些无形资产项目的信息往往易被企业忽视。然而这些无形资产的信息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有关决策非常重要,若不披露会导致信息使用者进行错误的决策。二是披露的信息部分失真。由于无形资产大部分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披露的为历史性信息,造成披露的信息有时严重不符合实际情况。企业在对某些长期无形资产披露时,沿用历史成本计量,没有对其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或估价,导致信息严重与实际偏离,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最后造成披露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质量不高。

三、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改进对策

(一)在无形资产确认方面的改进对策1.拓宽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当今社会的竞争毫无疑问是有关知识、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而言,在市场上是否拥有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它是否拥有最前端的高科技产品、最雄厚的知识储备以及较强的研发能力。为适应市场大环境和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促进企业自身科技创新,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重新界定就十分必要。对于企业而言,不论是自创的无形资产还是外来的无形资产,为满足会计原则中的可比性都应确认入账,而且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包含一些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直接表现出来的软资源项目,如客户及其信赖程度、企业员工的能力、创新技能、企业文化、市场占有率等。只有将这些项目同样确认为无形资产,才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价值。再有,商誉毫无疑问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但现行的会计准则有关商誉的部分也只出现在合并财务报表中,那么企业采取表外披露的方式,便可进一步体现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2.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标准研发支出能否资本化,关键在于判断其是否属于开发阶段。新准则中对于相关细节内容未做详尽说明,那么有关部门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执行细则,并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标准。另外,还可对研发过程的有关工作明确作出规范,比如可要求研发工作一旦进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必须在企业内部办理有关立项手续,整理规范的文件资料,在企业财务部门登记备案以备查。同时要更严格地控制开发费用入账的手续和凭证的合法性。企业在核算相关的研发支出时往往单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确定,无疑增添了企业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对此可通过具体实施细则来约束企业可能存在的滥用职业判断而违规操控利润的问题。

(二)在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方面的改进对策1.由历史成本计量逐步转向公允价值计量目前,会计计量一般重历史成本而轻公允价值。尽管会计计量中对某些项目选择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但显然资产负债表中更多的其他项目仍然是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应当在充分考虑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进行。在综合考虑无形资产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后,我国采取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混合计量模式,从而一方面可以反映无形资产特性,另一方面又兼有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当前,无形资产的计量可首先由历史成本计量逐步向公允价值计量。随着无形资产地位的日益提升,无形资产计量方式的转变,对无形资产价值的真实反映有积极的意义。2.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以货币形态作为计量单位是自复式簿记产生以来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一项规定。货币计量是会计计量中的主要计量单位。但是都以货币形态来计量种类繁杂的无形资产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有些无形资产用货币进行合理计量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这并非意味着其不可计量。作为计量的客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属性。对于某些软资源项目如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市场份额、产品质量等,完全可以利用非货币指标进行计量。在会计处理上,可以采取增加一张补充报表的方式具体反映以非货币计量的无形资产,有效地披露其价值和其他属性等,进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充分性和完整性。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从以非货币计量的项目中后续取得的相关信息对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的影响程度并不亚于按照货币计量的其他项目。这必定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进行全面正确的把握。所以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应采用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相结合的方法。

(三)在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方面的改进对策1.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会计处理的改进对策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七条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分摊。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但对高科技企业涉及到的很多知识形态的无形资产而言,采用直线摊销法显然是欠妥的。没有具体而明确地阐明不同的无形资产项目具体适合哪一种摊销方法,将直接增加企业选择过程中的主观性。所以需要在不同的无形资产项目摊销时分别做如下调整:(1)对于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等预计使用年限确定,而且减值风险较低的无形资产,可采用直线法摊销;(2)对非专利技术等有预计使用年限,但考虑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其价值的影响呈加速变化的,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加速摊销”,以尽快收回投资,这也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2.完善准则有关无形资产残值的相关规定对于无形资产残值的确认计量问题,在确定无形资产摊销金额时,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要除去两种情况,一是可以根据活跃市场获取预计残值信息,并且有迹象表明该活跃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终止时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对这种情况描述所用的一些词句都表明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可行性。二是无形资产的预计残值是否为零,在会计实务中本身就很难确定。为了合理地解决此问题,增强会计准则的实际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对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进行详尽的补充说明,让会计人员做到有章可循。3.对无形资产减值不可转回和增值问题的解决对策我国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已经计提的无形资产等减值准备,一经确定,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如上文所述,从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并非长久之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信息体系和价格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得市场价格和公允价格能够准确合理地体现出来。与此同时,要加强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行为。作为企业也要积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自身监督控制体系,并有效地督促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职业道德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第4篇: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成长越来越依赖于“软实力”。上市公司的软实力在财务报表中更多的体现为“无形资产”科目。文章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12—2014年为研究区间,实证分析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逐渐增强。

【关键词】

无形资产;企业价值;上市公司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源竞争逐渐转移到以品牌专利、知识资本、管理整合能力为核心的无形资源的竞争上来。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战略位置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了对无形资产的投入。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无实物形态、垄断性、超额盈利性、不稳定性和价值难以确定性。因此,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与计量也是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所指无形资产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一致。虽然现行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范围可能并未包含企业所有的“软实力”,但在更好的制度出现之前,无形资产科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在“软实力”上的投入。进行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有助于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和企业价值评估。Barth和Clinch(1998)考察了1991—1995年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研究发现无形资产的重估价值与股票报酬率和股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1]。Aboody和Lev(1998)以1985—1995年间168家软件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软件开发成本与公司的股票回报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刘造林、王玮(2008)认为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界定发生了变化,结合修正的Ohlson模型,对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和2007年中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准则有关无形资产的界定对股价有显著影响[3]。赵敏、朱黎敏(2010)以我国沪市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2006—2008年为研究时间序列,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公司价值、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有显著正向的影响;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起到了显著正向的作用[4]。陈秋霞(2013)以我国2007—2011年服装业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服装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发现我国服装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之间呈现中度相关关系[5]。刘同达、李青与罗降云(2014)从供应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6]。本文以下部分安排如下:首先,介绍样本选取、变量定义和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其次,对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相关性检验,在相关性检验的基础上展开回归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本文并未对无形资产内部结构明细作区分,也没有探讨广义上的无形资产,如企业商誉等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样本和变量描述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取2012—2014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相关指标,剔除银行业、金融业、ST公司以及数据缺失公司,最终得到2253家样本公司。本文数据来源于iFinD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二)变量定义表1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托宾Q值为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托宾Q值有不同的算法,常见的有(总市值+负债)/总资产,以及总市值/所有者权益合计。本文选择后者,主要是站在股东的角度看待企业价值。不同算法理论上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本文以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代替其重置成本。解释变量选取了无形资产占非流动资产比重和总资产的比重。由于不同的企业在规模、资本结构、盈利能力等方面区别较大,本文选取总资产净利率、资产负债率以及总资产的对数作为控制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从表2—表4可以看出,企业的托宾Q值三年来持续上升,无形资产占非流动资产的比重反而略有下降,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比较小,保持在5%左右,并且波动较小。总体看来,无形资产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比重偏小且比较稳定,增速慢于其他长期资产。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检验通过相关性检验(表5)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逐渐显著,并且由不显著的负向影响逐步转变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性在增强,管理层通过加大无形资产投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价值。

(二)回归分析构建如下线性回归模型:T(Q)=α+β1IPNA+β2IPTA+β3ROA+β4ALR+β5Ln(ASSET)+εε为残差项,α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为回归系数。为了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较长期影响,本文将三年数据汇总作回归分析,样本量为6759个。回归结果如表6。通过上述回归分析可以看出:VIF值略大于1,尚未达到2的临界值,容差值接近于1,处于比较高的状态,这说明自变量之间没有较大的共线性问题。在向后回归的过程中,剔除了相关性比较弱的IPNA指标。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了资本结构、盈利能力、企业规模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也应该看到,IPNA的显著性水平低于其他几个指标,这说明无形资产的相关性程度弱于其他几个指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同时,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2012—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以及回归分析,逐步分析近几年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投资现状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通过统计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描述性统计表明,2012—2014年我国被统计企业无形资产投资相对慢于其他长期资产投资,总体来看无形资产比重偏小且比较稳定,企业价值逐渐增加。

2.相关性检验表明,无形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并且这种相关性逐步增强。联系到企业价值逐步增加,并且无形资产增速慢于固定资产增速,说明企业无形资产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在增加。

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有正向的解释作用,但解释能力弱于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净利率以及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净利率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和企业价值负相关。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有密切的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因此,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转变传统价值创造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无形资产的培育、管理与增值。

【参考文献】

[3]刘造林,王玮.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深股市的最新数据[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8):11-14.

[4]赵敏,朱黎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公司价值、经营业绩关系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财经论丛,2010(6):56-61.

[5]陈秋霞.我国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的研究:基于服装上市公司[J].会计之友,2013(27):55-58.

第5篇: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

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企业的积极创新导致无形资产的边界进一步扩张,各类新型无形资产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开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试图通过探寻和明晰新型无形资产的分类框架讨论各类新型无形资产的存在形式及其价值体现,以期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相关规定的修订与实务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新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虚拟资产

一、引言

正如管理学教父彼得•F•德鲁克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知识开始运用到知识本身之上,引发了“管理革命”。随着知识型社会进程的快速化和多样化,公司的投资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各类型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也在企业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无形资产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2009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报告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谁掌握的专利、转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越多,谁就越会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近年来,无形资产的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崔也光,赵迎,2013;杨博,2013)、无形资产评价(于玉林等,2013;苑泽明等,2015)及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李绮,汪英,2015;李晓宁,2011)研究等方面。但随着大量创新的商业模式与贸易工具涌现,无形资产的存在形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出现了许多难以确认或计量的新型无形资产。本文旨在对这些新型无形资产进行界定,并探讨其价值体现方式。

二、新型无形资产的界定

在界定新型无形资产之前,需要先明晰无形资产的定义,对其边界进行界定,并明确传统无形资产与新型无形资产的区别与联系。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与内涵对无形资产内涵的界定最早出现在公元二世纪的罗马法学文献中。随后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都有了其各自对无形资产内涵的界定。会计学关于无形资产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受会计计量和信息披露功能影响,更强调其具体存在形式和范围(汤湘希,汪海粟,郑玮玮,2009)。早在1927年,Hatfield在其出版的《会计学:它的原理与问题》一书中以列举的形式给出了无形资产的定义。后继的学者们在杨汝梅先生揭示的无形资产“能为其主体带来超额收益能力”的本质特征基础上,不断拓展了无形资产的内涵。其特征概括起来为:表现形态的无实体性、使用寿命的长期性、使用主体的独占性、财产价值的可计量性、财产权利的可转让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空间与时间的不可比性等。无形资产内涵的延伸也影响着其外延的拓展。对于其存在形式,主要的分类依据有:无形资产的构成、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是否可辨认、是否具有存续期限等。比如,邵红霞等(2006)按无形资产的构成,将其分为技术类无形资产和使用权类无形资产;Bontis(2001)则将传统的无形资产三要素说(结构资本、人力资本与客户资本)中的客户资本扩张为关系资本。总之,无形资产的边界在不断扩大是发展主流。

(二)传统无形资产与新型无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19规定,在会计实务中,一般仅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6种无形资产进行确认。一般将准则认定的无形资产认为是传统无形资产。罗彬、何帆(2014)认为,我国的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窄,这导致准则中的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不能满足现实生活定经济事项的确认需求。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界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型无形资产应该符合这一定义,但不属于财务报告中所包含的无形资产种类。本文认为,新型无形资产是指那些满足无形资产定义,但在财务会计中难以归类到传统无形资产并进行确认或计量的无形资产。同时,新型无形资产一定是社会变迁与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近几年或是十几年才出现的。

三、新型无形资产的存在形式

有文献指出,无形资产应包含但不仅限于智力资本、人力资源、品牌、客户资源。Petrash(2002)认为知识资产管理是公司知识商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途径和一种开发管理程序,因此也应该包含管理系统。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将无形资产的范畴拓展到了特殊行业的相关无形资产,如广播业的广播网入网协议、运输业的州际经营权等。Schoemaker&Jonker(2006)则认为无形资产应该还包括才能、社会资本以及网络组织。结合上文对新型无形资产的界定,本文认为,虽然人力资源没有在财务报表中得到界定,但是其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新产物。据此,本文认为,新型无形资产可以大致分为四类:网络类无形资产、资源类无形资产、文化类无形资产与关系类无形资产。网络类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企业与互联网相关的无形资产,主要有域名、电子邮箱等。资源类无形资产则是指与自然环境及政府政策相关的无形资产,比较典型的是企业拥有的排污权。文化类无形资产则主要与文化产业有关,是新媒体与媒体及机构发展的新的商业模式下的产物,如冠名权、世界遗产称号等。关系类无形资产则是企业与其他企业和机构之间形成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利润流入的良好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客户关系,同时也包括企业在供应链中形成的其他良好关系或是政企关系。

四、各类新型无形资产的具体价值体现

即使是同种类型的无形资产,产生功效的作用点,持续时间的长短,带来经济收益的大小,主题排他控制情况等,也有很大差异(汪海粟,2003)。而新型无形资产难以归类到传统无形资产,因此其具体的价值体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下文以前述所构建的新型无形资产的分类框架为基础,讨论和分析各类新型无形资产的具体存在形式。

(一)网络类新型无形资产网络类无形资产一般分为三类,分别是网络虚拟物品、网络有偿服务与网络虚拟货币(李海燕等,2007)。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域名、有偿电子邮箱、虚拟货币、有偿网络空间等,其中在企业无形资产核算中较为常见的是域名与企业邮箱。企业域名实际上可以视作是企业在虚拟网络中的商标,一个好的域名及其内在价值能够赋予企业一些特定的权利与核心竞争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和财富。一般域名的取得和维持除了需要支付必需的注册费和后期的定期费用外,只需要企业进行有计划的规律运营即可。但是,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实务中,倾向于将这些支出费用化,而不确认其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本文认为,域名应该作为网络类的新型无形资产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并且,由于其价值与成本之间的低相关性,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无形资产显然难以反映资产的真实情况,而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具体而言,可以采用收益法将超额收益进行合理折现来核算。企业邮箱是指企业通过在邮箱这一平台中提供各种有偿的定制化软件服务来获得收益的企业资产。企业邮箱作为一种新型无形资产,不同于一般无形资产是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或扩大权限来获得收益,而是直接作为一个价值创造实体为企业创造价值。并且,区别于有形资产,其销售次数没有限制,边际成本非常低。在计量方面,由于其成本主要发生在研发阶段,因此应该将研发阶段产生的费用合理地资产化,同时由于其极低的边际成本,应该适当考虑其受益年限与年收益,将其历史成本与收益法下估算的资产价值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其价值。

(二)资源类新型无形资产如前所述,目前资源类无形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即排污权。排污权的交易机制使得该合法的排污权利能够在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不仅能够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同时政府也能够从总量控制方面来有效管控环境污染。在这一背景下,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新型排污权,引发了学术界对其会计确认计量问题的广泛讨论。苑泽明等(2013)认为,外购的碳排放权应该以取得成本入账,而对于免费分配的碳排放权则应该比照土地使用权的评估方法评估定价。而在后续计量方面,应该依据其市场价值的波动情况来确定。总体而言,排污权这一新型无形资产应该以公允价值作为指导原则进行确认与计量。

(三)文化类新型无形资产大多数持有文化类无形资产的都是文化企业,这类企业的特征是有形资产很少,文化资产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果不在财务报告中全面恰当地反映这些文化类无形资产的价值,则无法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而文化类无形资产中,除了著作权、版权等传统资产,也应包括许多新型无形资产,如冠名权、世界遗产称号等。冠名权是指企业对某些商业实体或者商业活动进行冠名的权利,以起到广告宣传的目的。实际上,冠名权作为一种特许权利,能够为企业带来销售额的实质增长。由于冠名权的成本与价值严重背离,并且各冠名权间可比性极低,因此历史成本法与现行市价法都不适用于冠名权的计量,而只能采用收益法。世界遗产称号与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称号等对于企业,特别是旅游企业,能够为其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因此也能够为其吸引大量的顾客和销售额。因此,该称号的确认与计量可以参考品牌价值的评定,可采用收益法与条件价值法。条件价值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取消费者在假设市场中的支付意愿来评估具有无形效益的资产价值。

(四)关系类新型无形资产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中,关系类新型无形资产往往被杂糅在商誉的价值中,而没有单独列示出来。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建立专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管理其社会关系与政企关系,表明关系类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带来更多的销售优势和渠道优势,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客户资源与政企关系都是重要的新型无形资产。对客户资源而言,于新颖(2014)认为,客户关系类无形资产的评估通常可以通过市场途径、成本途径和收益途径来分析。Wayland(1994)则将企业看作是客户关系的管理者,企业通过对客户关系的管理能够达到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并因此建立了客户类无形资产价值模型。Dwyer则通过期间客户价值模型推导出了无限期客户价值模型。权明富等(2004)则设计出了具体的客户价值指标体系。这些方法都可以作为不仅限于客户资源的关系类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根据。无形资产的无实物形态以及价值不稳定的特性决定了无形资产存在形式及其价值的不断变化。因此,对新型无形资产进行分类和价值评估有利于无形资产会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展,为会计确认与计量相关规定的修订与实务工作提供参考借鉴,能够使得会计理论始终能够支撑和指导会计实务,让会计实务以及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都能够有效进行,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崔也光,赵迎.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03).

[2]李海燕,陈锦,鲜文铎.网络虚拟资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11).

[3]李绮,汪英.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综述——基于无形资产会计确认[J].财会通讯:综合,2015(01).

[4]李晓宁.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中的问题与改进——我国新准则下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探讨[J].会计之友旬刊,2011(30).

[5]罗彬,何帆.我国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中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旬刊,2014(24).

[6]权明富,齐佳音,舒华英.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南开管理评论,2004(03).

[7]邵红霞,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信息的再检验[J].会计研究,2006(12).

[8]汤湘希,汪海粟,郑玮玮.对无形资产的边界限定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旬刊,2009(04).

第6篇: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无形资产;股价;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 F2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185-04

[作者简介] 黎玉琴,东风汽车公司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投资分析。(湖北 十堰 442001)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投资、管理,同时,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企业自己很关注,而且企业外部相关者也很关注。西方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无形资产与其市场价值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现行财务报告环境中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的不足;这种状况导致严重的后果和社会危害,即交易产生的社会收益减少、高资本成本和内部人建立在外部投资者损失基础上的高额利润(Burch Lev,2003)。

我国学者薛云奎、王志台(2001)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1996―1999年间呈逐年下降趋势,间接证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下降可能与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有关。他们查阅199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未发现有上市公司披露当年的研究开发支出具体数额。我国自2001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信息披露作了较多的改革和补充。杜英慧(2005)查阅沪市发行A股的137家高科技行业上市公司2004年的年度财务报告,发现有8家样本公司披露当年的研究开发支出具体数额,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有改进。那么,在2000―2004年间我国沪市所有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其无形资产与市场价值是否有相关性?其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继续改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对公司无形资产与市场价值相关性及其信息披露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获得一些有益的结论,主要有:

1.无形资产与市场价值相关性的主要研究结论。(1)Ben―zion(1978)的研究表明企业市值与账面净值的差与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和广告费的支出密切相关。(2)Hirschey & Weygandt(1985)研究发现托宾Q值(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本)与研究开发支出强度(研究开发支出/销售收入)的关系显著。(3)Hilary Schane(1993)对11个半导体公司的研究表明,专利权的引用率(他人引用专利数与公司注册专利数之比)有助于解释不同半导体公司之间托宾Q值的差异。(4)Huselid(1995),Becker and Huselid(1998)通过调查发现,人力资源活动和市场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5)Aboody & Lev(1998)考察了1986―1995年期间168家软件公司后发现,每年资本化的软件开发成本与公司的股票回报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可行性信息与投资者的决策相关。(6)Ittner and Larcker(1998)研究证明各种形式的客户满意的指标与公司市值相关。(7)Barth &Clinch(1998)研究发现无形资产的重估价值与股票报酬率和股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8)Bronwyn Hall和他的同事(2000)研究发现,以引用率计量的公司专利数与公司市值正相关(在控制了研究开发资金后)。(9)Hand,Demers and Lev(2000)研究发现,在1998―1999年度投资者把网络公司争取客户的成本视为一项投资而不是常规经营费用,这些成本与网络公司的市值显著正相关。相反,互联网公司的销售成本作为一项常规支出,与公司市价负相关。(10)Rosett(2000)研究发现,以公司未来人力资本报酬的贴现值计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价值与资本市场中的企业风险(贝塔值)正相关。(11)Seethamraju(2000)研究发现,公司商标专有权的估计值与公司市值正相关。

2.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主要研究结论。(1)Jeff Boone and Raman(1999)研究发现:研究开发投资的增加与证券差价的显著增大相关,同时发现研究开发的变化与交易的深度(对于一定的买卖差价,做市商愿意承诺的证券数量)负相关。(2)Lev and Zarowin(1999),Brown ,Lo and Lys(1998),Chang(1998)研究表明股价和回报等重要的财务变量,如收益、现金流量、账面价值(财务报表披露的相关指标)之间的联系正在减弱。(3) Adr,Lev and Sougiannis(1999)对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信息是否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增量信息(相对于财务报告而言)的研究发现:a.财务分析师在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所作的贡献要高于技术含量低的行业。b.对研究开发投入大的公司所作的贡献要高于研究开发投入小的公司。c.没有被记录的无形资产在权益计价和盈利预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逐年增强。(4)Lev,Sarath and Sougiannis(2000)研究发现,研究开发支出高增长率的公司(但收益增长率相对较低)通常被投资者系统地低估。(5)Dacid Aboody and Lev(2000)研究发现: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公司内部人的收益平均比没有研究开发活动的内部人的收益高出3至4倍;当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了研究开发公司的内部人交易时,投资者对该信息的反应是:报告内部人买入时投资者会购买股票,报告内部人抛售股票时投资者也会抛售股票。(6)Baruch Lev(2003)指出无形资产造成强烈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将导致严重的私人后果和社会危害:交易产生的社会收益减少、高资本成本和内部人建立在外部投资者损失基础上的高额利润。据此,他提出了改进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即对当前无形资产确认的原则大幅度放宽,以便包括可以带来收益的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的无形资产; 政策制定者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准则,如价值链计分板。 鼓励自愿披露无形资产信息。

我国学者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是在上市公司“银广夏”事件后开始的。目前国内相关的实证研究结论主要有:(1)薛云奎、王志台(2001)研究发现,在1996―1999年的沪市投资者对样本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做出了显著的正向价格反应;在1999年的年度报表中几乎没有一家样本公司在报告附注中披露有关研究开发支出的具体信息。(2)彭艳萍,张炳发(2004)调查我国沪市发行A股的信息类和电子类58家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发现样本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项目和数量在研究区间(1999―2002年)呈增加趋势;无形资产披露方式不稳定;(3)杜英慧(2005)查阅了沪市发行A股的137家高科技行业上市公司的2004年年度财务报告,发现仅有8家样本公司自愿披露公司当年的研究开发支出具体数额。

三、样本选取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选取标准和数据来源

样本选取标准:(1)2005年1月1日之前在我国沪市所有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以其在沪市网站公开发行的2000―2004年度报告为观察值。(2)剔除截至2004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公司以及样本数据不全的公司。(3)剔除既发行A股又发行其他种类股票(如B股、H股、N股)的上市公司。

数据的来源:本文的财务数据均来自沪市网站公开披露的样本公司年度报告,股价均来自联合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的每日股价行情。

(二)样本公司数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概况

样本公司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对无形资产的披露分为两部分:一是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中披露,二是在年度报告附注中披露无形资产具体构成项目和计提的减值准备金。样本公司披露无形资产的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年度资产负债表中披露无形资产且数额不为0的公司数占绝大多数,其占有效样本公司数的比例在2000-2004年间都在85.6%以上,并且该比例一直比较稳定。在年度报告附注中披露无形资产具体构成项目的公司数占有效公司数的比例在2000-2004年间都在85.11%以上,该比例也一直比较稳定。只有极少数样本公司在附注中没有披露无形资产构成项目信息或者披露得不全面。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无形资产信息都披露出来了。

(三)截至2004年12月31日样本公司无形资产具体项目构成的披露状况

本文将截至2004年12月31日样本公司在2004年年报中披露的无形资产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发现有723家样本公司(总共731家样本公司的无形资产数额不为0)全面、完整地披露其无形资产具体项目。这723家样本公司的无形资产均值为87453千元。将整理内容与截至1998年12月31日的无形资产项目构成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从表2中看出:(1)截至2004年12月31日拥有无形资产具体项目的公司数占公司总数的比例与截至1998年12月31日(424家样本公司)的相比,相应的各项目比例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一方面说明拥有各种不同无形资产项目的样本公司数量在总体上增加了,另一方面说明样本公司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状况在逐渐改善。(2)截至2004年12月31日披露软件信息的公司数所占比例(54.22%)比截至1998年12月31日的比例(10.04%)提高了40%多。说明样本公司拥有的这类无形资产数量或者披露的信息在迅速增加。(3)截至2004年12月31日分别有4家公司确认、披露了人力资源和客户、市场资源。这是截至1998年12月31日的样本公司所没有的,说明样本公司更加注重无形资产确认和信息披露。其中样本公司确认和披露软件、人力资源、客户和市场资源突破我国现行无形资产会计规则的规定。这是一个重大的新发现。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投资和拥有了这三类无形资产;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在逐渐重视并自愿披露较多的无形资产信息,满足市场的信息需求。

此外研究还发现:(1)有部分样本公司没有按照现行会计规则的要求规范地确认或者披露无形资产。比如宝胜股份公司在2004年报表中报告了无形资产数额为53.8万元,而在报告附注中没有披露任何无形资产信息。(2)几乎没有样本公司将其拥有的技术专利数量、研究试验项目及其进程等重要的信息在财务年度报告中披露。

四、无形资产与股价相关性的检验

(一)研究假设

Yang和Ohlson(1995)研究发现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在于无形资产可以产生超额盈利,Miller & Modigliani(1996)认为股价可以表示为企业未来盈利的现值,同时我国学者薛云奎,王志台(2001)研究发现沪市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在1996―1999年间的无形资产与股价具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本文描述性分析的结论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有了较大的改善。据此,本文认为投资者会更加关注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故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会对无形资产作出显著的、正向价格反应。

(二)研究设计

本文以公司股票价值模型(Ohlson,1995)为基础,参照Ely & Waymire (1999)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之前(the Pre―SEC Era)研究无形资产与股价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方法和薛云奎、王志台研究我国沪市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股价相关性采用的方法,将净资产分为无形资产和有形净资产两部分,运用下列模型检验无形资产与股价之间的相关性。

模型:Pi,t+1=a0+a1EPSi,t+a2TBVi,t+a3INTANi,t + ei,t

式中:Pi,t+1为第t+1年5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采用复权处理的价格); EPSi,t为第t年的每股盈余(全面摊薄);TBVi,t为第t年末的每股有形净资产(有形净资产在数值上等于年末净资产减去优先股,减去年末无形资产);IN-TANi,t为第t年末的每股无形资产;ei,t为残差项;a0为常数项;a1、a2、a3为回归系数;i表示样本公司;t表示年度。

(三)研究结果

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

分析表3可以发现:(1)从T统计检验结果来看,除了2003年度以外,各年度样本和混合样本的每股无形资产标准回归系数都是正数,都通过T检验,并且至少在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研究假设成立。(2)从模型拟合优度(Adj-R2)检验来看,从2000年到2004年,拟合优度值R2呈上升趋势。这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在增大。值得关注的是,除2004年的拟合优度为37.2%,超过10%以外,其他年份的样本和混合样本的拟合优度都没有超过10%,这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好。那么,该模型的可信度有多大?值得我们探讨。美国会计界在1980―1988年的9年间通过对盈余质量的度量研究发现,用盈余解释股价变动,即使采用多变量对股价回归分析,多数拟合优度(盈余解释股价变动的程度)R2在2%―10%。即使模型中包含了各种财务比率和风险因子,对股票收益率的解释程度也只有1/3左右。本文模型中含有“盈余”这一自变量,其检验结论与美国会计界的经验研究结论相一致。这说明本文的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3)从完全F检验和D―W检验的结果来看,F统计量的值在0.05的水平上都非常显著,表明模型的整体线性关系比较显著;所有观察区间的D―W的统计量都非常接近于2,表明模型中的各自变量并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这两项检验结果保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四)研究结论

分析实证检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我国资本市场对无形资产信息做出显著的、正向价格反应,即每股无形资产量越大,公司股价越高;每股无形资产量越小,公司股价越低。

2.我国资本市场对每股无形资产的定价比较低,低于对同期有形资产的定价。其原因可能有:(1)上市公司拥有的无形资产比较少,并且投资者认为无形资产对公司价值创造的贡献不如有形资产的贡献大。(2)上市公司虽然拥有较多的、能对公司价值创造作出较大贡献的无形资产、但是按照我国现行会计规则未能全面地把它们披露出来,即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得不充分。投资者不能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获得这些无形资产的信息,或者所知甚少。故投资者对无形资产作出的定价仅限于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公开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3)投资者不认同无形资产对公司价值创造的贡献比有形资产更大。

3.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逐渐增加,即会计信息披露状况在逐渐好转。其原因可能有:(1)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也在逐渐增多,包括无形资产信息的自愿披露。(2)自2001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逐渐得到完善;同时,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得到逐步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作出适当的价格反应。

五、改进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

综合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描述性结论和实证检验结论可知,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无形资产作出显著的正向价格反应,即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对投资者很重要;在2000―2004年间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在逐渐好转,但是仍然存在不规范、不充分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现行无形资产会计规则

需要继续完善以下内容:(1)逐步放松无形资产会计确认条件。财政部2006年3月2日颁布的无形资产具体准则内容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2)扩大无形资产项目的核算范围。对于现行会计规则中没有规定可以确认和披露的、但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已经确认和披露的无形资产项目,会计规则可以优先考虑将这些项目纳入无形资产会计核算范围,如人力资源、客户资源等项目。(3)增加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强制性规定的内容。

(二)公司自身应该重视并规范地对外披露无形资产信息

这样做可以降低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和自己被恶意收购的风险。

(三)公司需要重视并做好内部的无形资产信息系统工作

公司内部的无形资产信息系统是其对外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的基础。公司需要完善和加强内部的无形资产信息收集、整理和汇总等工作,因为有些无形资产信息连企业内部管理人自己都不能获得,其中涉及到改进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工作。此外,资本市场的监管者、证券分析师也可以采取措施改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 [美]巴鲁・列弗(Baruch Lev),著.王志台,等译.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3.

[2] 中国会计学会组编.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薛云奎,王志台.R&D的重要性及其披露方式的改进[J].会计研究,2001,(3).

[4].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设想[J].财务研究,1998,(5).

[5]彭艳萍,张炳发.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4).

[6]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1,(11).

第7篇: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无形资产; 市场经济; 会计理论与实务

一、经济学与会计核算无形资产概念的差异性比较

经济学对无形资产界定概念时往往采取非此即彼的排除法,即:凡是经济行为主体所拥有且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就视为无形资产。它是一种不存在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代表的是一种潜在的生产能力。这一定义所涉及的广度与深度是非常宽泛和深远的。

而作为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会计学,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则要谨慎得多,即: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而且,对于会计学无形资产而言,其关键点还在于必须解决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无形资产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只有得到确认的无形资产才能纳入相关的核算与记录范围。因此,《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规定: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其他项目,不能作为无形资产,从根本上讲,不能进入会计核算的范围。

从经济学无形资产与会计学无形资产的定义比较中不难看出,经济学无形资产的范围要比会计学无形资产的范围大得多,二者的差异性及引起的现实冲突,为会计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会计理论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经济学与会计学无形资产的趋同性冲突构成会计理论与实务创新的探索焦点

经济学所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而目前列入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只有其中的6、7项,多数无形资产因无法得到确认,导致企业资产价值计量与反映的不充分。传统会计将货币计价作为会计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确认、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复试记账予以会计记录,这三者被认为是构成西方传统会计的三大基石。然而,正是基于此,传统会计所描绘的图像是非常不完整的,它只能确认、记录那些能够计量且只能用货币价格交换的东西,这必将导致经济信息具有不完整性。对于重要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而言,会计信息已成为重要的决策基础,而会计信息内容的不完整性是很危险的,如将人力资源、品牌效应、客户资源等不可计量的无形资产排除在外,表明货币价格计量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导致了传统会计的立场错误。传统会计反映了这样一种观念:会计核算与反映的对象即所拥有财产所有权的标的物,只有能够采取价格计量时才能进入会计核算与反映的范围;而且财产所有权不必受保管、拥有、使用的道德责任、财产衍生价值等概念的约束。因此,公共物品(如海洋、空气等)、人力资源、品牌效应等所有不能用价格反映的东西均不能构成会计图像的一部分。根据传统会计从收入中减去成本计算利润的配比公式,在此情况下,不仅社会成本无法计量,经济成本也是不完整的;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而且鼓励了依靠牺牲环境、扼杀创新、阻止社会经济活动整体层次跃升与意义升华来取得当前利益的行为。目前有关会计理论的热点问题,大多集中在对相关无形资产业务的讨论上,而这一探索过程,实际上是会计核算无形资产逐步向经济学无形资产的延伸和过度的实质性表现,即会计核算无形资产与经济学无形资产产生了日益趋同的客观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知识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加,对一些生产软件产品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其比重甚至位居企业资产的首位。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确认与计量,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的迫切需要,现行会计制度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为主体,以现实交易价格为核算基础的框架结构必然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企业制度不能有效解决以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存在的必要性将会受到质疑。

(二)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兼并、联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如果企业的多数无形资产没能得到确认,导致企业价值计量的不充分,必然会使我国企业在对外兼并、联营和商务交往中面临被动、不利的处境,并会大大吃亏。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无形资产的本质要求

即只要存在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就必须将其纳入到企业的会计核算范围中去,否则将是对社会规律和道德的违背,这是由市场经济体制下无形资产的本质再认识所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以下将进一步展开讨论。

三、对无形资产本质的再探讨和再认识

无形资产是一种没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本质上讲就是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生产能力。关于这一点,前已述及并形成了共识。本文对无形资产本质的再探讨和再认识,实际上是上升到无形资产的本源环境即市场经济体制下或市场交易过程中,在更深层次上去寻求答案。

大家知道,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有关对无形资产的界定和表述都是根本不允许的,更不要说对其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了。极左的意识形态将无形资产存在的空间扼杀怠尽,而几千年封建社会环境下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君子不言利,言利非君子”的思想意识与极左路线的结合,更使当时的社会对无形资产产生了极端错误的认识与偏见。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对无形资产曾经有着这样的表述: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了腐朽没落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连名誉、地位都变成了金钱……极左思想对商品经济和市场法则的全盘否定,自然使对其更深层次上的衍生品――无形资产的否定成为必然。然而,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历史定论告诉我们,客观存在是决不会被人的错误认识任意否决的了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济主体行为当中,名誉、地位的价值体现是不容质疑的。如“隆平高科”上市公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有一项无形资产,这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先生的名字。根据公司和袁隆平先生签订的协议,袁隆平先生同意在股份公司存续期间将其姓名用于股份公司的名称和公司股票上市时的股票简称,公司则向袁隆平先生支付姓名权使用费580万元。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以他几十年在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解决我们这个泱泱大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根据有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更是高达

1 008.9亿元(2002年4月24日,人民网,《世界科学家袁隆平:他的名字值千亿》)。又如百米跨栏奥运冠军刘翔在参加雅典奥运之前,广告收入仅为40万/年,而获得奥运冠军后便一下跃升为2000万/年。面对以上事实,今天,名誉、品牌价值的体现已毋庸置疑。然而,这些现实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形资产在进入会计核算的视野领域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即无形资产成本可靠计量问题与其在现实市场环境中体现的价值,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然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严重的冲击,而统一两者差异的关键在于寻求和探索无形资产本质的再认识,即对无形资产本质的再探讨应在更深层次上去寻求答案,对无形资产认识的视角必须要有所转变。在此前提下,获得经济学无形资产与会计学无形资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在应用性的信息计量层面最终形成两者趋同、统一的客观必然要求与价值基础。

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实质上就是社会公平正义、经济行为美德的集中反映。将无形资产的确认视为社会道德的回归是对其本质再探讨的关键所在。这一实质理念的现实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对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劳者有所得”等公平正义价值取向的追求。否则将不利于保护社会的创新机制和创新人才主体的积极性,“搭便车”的结果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第8篇: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工作;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创新的动因

1、会计环境变化。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与所处环境保持“协调”。

2、会计目标变化。“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3、会计对象变化。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会计对象变化,会拉动会计的创新。

二、会计创新的途径

1、会计观念的创新。首先,会计工作应树立增值的观念。将增值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定期编制增值表,反映企业增值的情况及其在企业内外各受益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其次,树立全新的资产观念。知识经济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将成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企业所拥有、所控制,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为资本来发展经济的,对知识型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物力资源而是知识资源。这些新型资源予以资本化,作为会计学上的资产,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也将由出资者独享转变为企业出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等共同分享。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资产应当是包括人力资产和物力资产两部分;第三,会计工作还要树立风险观念。由于信息和技术科学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会计工作者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注意将各种重要的资源以适当的方法列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地反映会计事项中的内在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会计风险。

2、会计环境的创新。创新环境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从创新过程看,会计创新环境是指在会计领域内影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各种外部因素,即创新环境是“外因”,而创新人才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即创新环境必须通过创新人才而起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人才的积极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结果很可能被浪费或者流失掉。我们主张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在创新面前人人平等、鼓励自由思考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国家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同时,还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创新的文化氛围。

3、会计教育模式的创新。再好的理论、模式,如果不能正确有效的实施,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取得应有的效果,就只能称其为设想。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教育新模式的实施是一个涉及理论、技术、操作、管理、教师、学生等各个层次和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对待。在实施整合的过程中,始终要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操作等各个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要始终参与整合的实施与指导,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也要针对整合实施科学管理,只有各要素协调配合,才能确保整合的顺利进行。会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对传统教学在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诸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如果孤立地去进行这项改革,往往会使改革夭折或变得面目全非。笔者认为,在会计教育新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从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培养新的社会人才等方面要求和考察教师。

4、会计方法的创新。现有的会计软件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会计方法来处理会计事务,并没有突破性的改造。如:(1)会计科目级别的命名:由总账――二级科目(子目)――明细账,明细账后则不好命名了。而电算化则把总账作为一级科目、一级以下作为二级科目,以此类推,达到上下级账目关系明确,表达方便,使用灵活;(2)会计科目代码的统一:会计科目代码长度的统一及与对应科目的名称的统一,将为上级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数据采集与共享带来极大的方便;(3)记账凭证种类的统一:实现电算化后,检索财务信息的方法增加了很多,传统记账凭证的分类方法就相对非常落后了,只用一种统一的记账凭证(不分业务种类),不但能做到检索查找方便、迅速,而且提高了准确度;(4)三大会计报表的统一;(5)账簿形式的改造:首先是账簿载体的改造,确立电子账簿在会计电算化中的主导地位;其次是账簿格式的改造,用无格式但能进行任意分类、组合、汇总的形式代替传统的账簿格式;(6)取消中间过程表式的输出,即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总账科目试算平衡表等,可简化工作程序。

5、会计确认、计量的创新。知识经济的无形化既表现为投入资产的无形化,也表现为知识产品和企业资产的无形化。他首先是对会计确认的挑战;其次使会计计量难度加大。在知识经济形态中,构成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资产。如人力资产可以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自主发生转移而无须借助任何外界力量。这种转移不仅使原企业资产减少,还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因此,人力资源本身不仅有知识资产的转移,而且还有由知识资产产生的商业秘密。

6、会计内容的创新。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上的知识经济,将以人的创造性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使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资源而不是物质资源,主要依赖于无形资产而不是有形资产。因此,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将是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主要资源,人力资源会计将形成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应重点加强社会责任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会计规范体系、会计计量模式、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等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作者单位:南阳医专第一附院)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资本化;费用化;问题和建议

一、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法综述

1.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模式。研究和开发费用如何处理,各国会计准则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大体有三种处理模式,一是全部费用化,二是全部资本化,三是有条件资本化。(1)费用化。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依据是研究与开发活动能否产生未来经济效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即使能带来收益也无法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要求将研究和开发费用予以费用化。(2)资本化。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如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等到开发成功后再予以分期摊销。(3)部分资本化。把某些符合条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其它研究开发费用则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将研究和开发费用在一定条件下予以资本化。支持研究和开发费用费用化的理由是:研究与开发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费用化可以提前释放风险,符合稳健性原则,同时可以防止不当的盈余管理。支持研究和开发费用资本化的理由是:费用化会使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期间的利润减少,歪曲实际经营业绩,降低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抑制研究发投入,削弱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研究和开发费用全部资本化的理由是研究和开发阶段无法界定,人为划分两个阶段,容易导致利润操纵现象的发生。

2.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规定。(1)无形资产的确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一是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二是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三是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四是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五是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研发支出和开发阶段研发支出的。应当将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简而言之,内部研发无形资产得以确认,必须在技术上可行,财务上有保障,具有有用性,有使用或出售意图,有使用或出售的能力,成本能可靠计量等。(2)无形资产的计量。我国无形资产准则对研发费用的构成没有予以明确,但是《国际会计准则9号:研究和开发活动会计》则定:研究和开发活动的成本包括薪金、工资以及其他人事费用;材科成本和已消耗的劳务;设备与设施的折旧;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其他成本”等等。(3)无形资产的摊销。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二、会计经济后果理论

(1)经济后果理论。1978年,美国莱斯大学会计学教授泽夫发表了《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提出了经济后果学说,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汁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救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会计规范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会计规范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集团的利益。威廉姆・R・斯科特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将经济后果定义为:“经济后果是一个概念,它是指尽管存在有效市场理论,但会计政策的选择还是能影响公司的价值。”(2)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只要公司对其所运用的会计政策予以充分披露,市场便会识破由会计政策变动所引起的盈余变化,并对此不作出价格反应。而功能锁定假说人为,信息使用者不能辨识不同会计程序所产生的信息。因此,根据有效市场假说,会计准则是技术性的,它能达到有序、系统和内在一致,且不影响任何人的利益,因此也无人会关心准则的制定。(3)功能锁定理论。功能锁定假说理论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功能锁定现象,投资者不能识别由不同程序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所以,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准则时必须要考虑会计准则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

三、无形资产有条件资本化与利润操纵

(1)研究与开发阶段划分标准不明确,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划分是以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认定为基础的。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第一,意在获取知识而进行的活动;第二,研究威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研究、评价和最终选择;第三,材料、设备、产品、系统或服务的替代品的研究;第四,新的或经改进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的可能替代品的配制、设计和最终选择等。开发活动主要包括:第一,生产或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的设计、建造和测试;第二,含新技术的工具、夹具、模具和冲模的设计;第三,不具有商业性生产经济规模的试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和运营;第四,新的或经改造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所选定的替代品的设计、建造和测试等。事实上,准确地把研发活动界定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是不太可能的。以原则为导向的的会计准则不可能制定十分详细的操作标准,那么这就使企业能够利用二者界限的模糊性对利润进行操纵。(2)成本计量基础不统一,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按照无形资产准则,外购的无形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而内部研发的无形资产则是按照实际成本进行计量的,计量基础的不同导致了同一无形资产在会计账面上的价值表现不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3)信息披露不充分,影响了企业利益相尖者的经济决策。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要求披露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但是准则没有要求企业披露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划分的依据这一关键信息,不利于投资者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而且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内部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获取的信息不同。通常内部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掌握着更多的公司信息。由于研发投资属于公司内部项目,管理者更加了解其成功的可能性及所处的阶段。

四、完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建议

(1)出台会计准则解释,界定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当前,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已经成为企业盈余管理手段。因此,可以考虑会计准则解释公告,或者以示例的方式,对无形资产开发过程中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定予以明确,以缩小企业利用准则的模糊性操纵利润的空间。(2)合并研究费用与开发支出。既然研究和开发阶段的界限是模糊的,那么就可以考虑将研究和开发费用进行合并,在期发生时全部资本化为开发支出或者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如果技术开发成功,全部转为无形资产;如果技术开发失败,再参照开办费用的处理办法,一次性地确认为当期费用。(3)加大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影响。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会计信息披露会降低信息不对称,矫正功能锁定和经济后果。

参 考 文 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