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

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精选(九篇)

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

第1篇: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

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一般应分阶段并遵循以下不同原则:

1、取得无形资产时,应当遵循实际成本原则。实际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以其取得、发生或形成时的交易价格计量。其主要优点在于具有可验证性,代表买卖双方在市场上所同意的交换价格,具有合法的依据。因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实际成本记帐”。实际成本可包括买价、必要的手续费和法律费用。自创无形资产部分,《企业会计准则》认为“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帐”,通常包括那些能直接辨认的费用支出,还包括为了保护权利而发生的保护费用。如对专利权、商标权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把握两点:第一,按照会计惯例,广告费不得增加商标权的成本,应作为期间费用在发生期计入销售费用。第二,尽管专利权、商标权等受法律保护,但仍会有侵权行为发生。享有权利的企业为保护其权利而发生的费用,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将其资本化,增加专利权价值;另一种是作为期间费用,由当期营业收入负担。

在此,需要探讨的是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与其价值披露的关系。自创无形资产尽管在研制、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但在其自创并依法取得后,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特征,而且自创所费往往低于其所值,有时甚至所费极小,所值极大。例如商标权价值,“万宝路”被评估为399亿美元, “可口可乐”为334亿美元,“青岛啤酒”为2.09亿人民币。这些商标价值与为取得这一价值而发生的成本相距甚远。简单地以所费代替所值在帐上反映这一特殊资产,难以给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因而,我们认为,应在遵循实际成本原则确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的基础上,运用成本加成法来确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其关键在于测定一个适当的成本利润率。这样得出的数额,宜在财务报告附加注明中反映。

2、使用无形资产期间,应当运用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费用必须与相关收入相联系,并在同一期间内予以确认。据此,无形资产每期摊销额,应力求与其所带来的超额收益相配比。

3、处理无形资产时,应按收益确认原则。 收益确认原则即处理某项无形资产所收到的补偿价格与它的帐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本期的收益或损失。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会计确认时,应当根据经济实质而不拘泥于法律形式。例如非专利技术以及由企业自创的生产上的秘密决窍,虽然未经公开注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但在实质上,由于它能给企业带来超过正常利润的效益,因而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并进行会计核算。又如租赁权问题,尽管从法律形式上看,融资租赁资产所有权属于出租方,但在一项不可取消的融资租赁关系中,有关租赁资产的大部分风险与报酬已转移给承租方,承租方获得由于使用该资产而产生的收益,因而应将其在承租方会计报表上进行资本化处理。

二、无形资产的确认

无形资产确认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什么条件的无形资产项目,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入帐。

首先,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其确认除了应遵循前述一般的会计核算原则之外,还应当符合资产的一般确认标准,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文件中所规定的两条标准:第一,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企业;第二,企业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

其次,应针对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和稳定性,补充确认标准。对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中认为需要附加以下两个确认标准:第一,无形资产在促使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企业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无形资产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证实;第二,存在充足的资源,或其有用性可以证实,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预期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

我国无形资产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将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规定为:“无形非货币性项目满足以下条件时,应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①该项目在促成企业获得经济利益方面的作用,以及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②取得该项目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根据这两条标准,企业自创的非专利技术、自创的商誉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以商誉为例,这种处理方法,显然符合会计界对商誉问题的传统看法,即只有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外购商誉,也就是购买价格与被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才能在会计上加以确认。非购买商誉即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自创商誉,在任何状态下都不能确认。

然而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现实对这一看法产生了冲击。在日益增多的企业兼并活动中,不少企业往往不惜重金收购其他企业,所付的买价中,有 80%甚至90%是由于购买商誉的。在企业合并中出现如此巨大的商誉价值,显然并不是产生于企业被收购、改组或合并之时,只是收购、改组或合并时才实现而已。自创商誉是过去若干交易的综合结果,是企业经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并加以维护发展,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超额经济利益,因而它同外购商誉一样,都符合资产的定义,符合资产确认的第一条标准,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都应当加以确认。同时,近年来会计理论的发展,对不确认自创商誉的理论基础也提出了挑战。不确认自创商誉的理由,主要在于自创商誉不具备可计量性,对其加以确认与稳健原则、历史成本与会计基础、会计目标相悖。具体说来,有如下三点:

1、会计目标由强调盈利能力,进而转为越来越注意满足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现金流量、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需要,而商誉作为未来超额盈利的直接体现,是企业未来有利现金流量的重要资源,无疑应在“成本大于效益”的约束条件下,在财务报告中加以充分披露,如实适当地加以反映。

2、近年来会计界对传统的稳健原则进行了重新认识,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不能只考虑或有负债和或有损失,还必须对或有利得、或有收益加以反映,即所谓全面稳健。自创商誉是一种可以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或有资产,也应区别其不确定性程度,采取适当处理方法加以确认。

3、历史成本会计基础发生了动摇。从物价变动会计的兴起,到80年代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历史成本会计基础不断受到冲击。例如,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和义务,只要合约成立,在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时,交易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已经开始转移,会计就必须提前确认,即以合约签订时间为标准,以公允价值计量。这种做法冲破了传统会计中实现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的限制。在现代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会计模式下,对那些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俱高,企业形象好,且连续若干年有比较稳定的超额盈利企业,对其自创商誉的确认不仅必要,而且正在成为可能。

三、无形资产计量

无形资产计量的基础有原始成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重置成本)、市价(议价或公允价格)、现值(即贴现值)等等。与固定资产的计量相类似,无形资产可以按其不同的取得方式,规定不同的计量方法。随着无形资产计量的不同目的,如转让、出卖、投资、要求补偿等,无形资产计量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重置成本法。用这种方法计价无形资产,须先测算无形资产的现行市价即市场上的公允价格,再扣除已使用期间的各项损耗和失效价值,其差额即为无形资产现行价值。计算公式为:无形资产现行价值=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各因素损耗价值。由于计算重置成本是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材料消耗,按实际工时及小时工资率、小时费用率计算工费,所以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价值补偿为目的的可确定的无形资产项目的计价。

2、收益现值法。这种方法有两种不同的作法:一种是按受这种无形资产直接作用而实现的年销售收入,以一定的比例逐年提取。从目前来看,我国从外国引进的无形资产,其提成比例约为销售收入的0.5 %~3%。出让或出租这类无形资产,如专利权、特许专营权、著作权等,可按收益率及约定期限计算年金现值,即收益现值。另一种是以未来若干年预计将持续获得的年收益及其投资报酬率计算年金现值。在计算过程中需根据报酬率及期限,查年金现值表,求得年金现值系数。收益现值法一般适用于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时计价。

3、超额收益法。 是指按照历史资料预测企业无形资产未来期间可获得的全部收益的现值,减去按照同行业一般收益水平预计的企业无形资产未来期间可获得的全部收益现值,其差额即为企业无形资产的超额现值。其计算公式为:

   n

  n

    V=∑[资产总额×预期收益率÷(1-贴现率)[n] ]-∑[资产

      i=1

i=1

总额×同行业正常收益率÷(1-贴现率)[n]]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无形资产转出时计价。

四、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作为一项特殊长期资产,不论是出于财务报告目的,还是出于资产管理的需要,都必须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在其预计有效年限内摊销,并合理地确定各会计期的企业收益。

无形资产是没有残余价值的,它们的预计寿命,也就是其有效年限,即为摊销的期限。不同的无形资产其有效年限是不相同的。我国有关法规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规定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权为5年;商标权为10年;发明专利权为15年;商誉则没有法定年限。同时,同一项目的无形资产,在不同的国家其有效期限是不相同的。在无形资产摊销问题上,对以下两个问题争议较多。

一是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问题。①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无形资产,其无形损耗很大,因而许多企业要求对这类无形资产尽快摊销完毕,以保证投资的回收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他们主张一般以四年为宜。②无形资产项目有法律保护期或契约规定的权利年限,其摊销年限不得超过它们。③摊销期应由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规定一个最高年限。1970年美国AICPA所属APB规定不超过40年, 未免太长。现代大公司的业务经营计划一般也不超过20年,无形资产摊销的最高年限也不宜超过20年。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1993年修订)规定商誉的摊销期一般不得超过5年,最长也不得超过20年。④如果无形资产提供的经济利益(现在的和未来的)因经济环境、消费者的偏好、技术进步、市场竞争等种种原因,以致明显下降,应立即减少无形资产的帐面金额,增加摊销额直至全额转销。关于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确定,我国关于无形资产的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中选择了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两个标志,同时体现了稳健原则。主要有以下规定:①法律和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分别规定了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以法定有效期限与合同或企业申请书中规定的受益年限中较短者作为上限;②法律规定了有效期限,企业合同或者申请书中未规定有受益年限的,以法定有效期限作为上限;③法律未规定有效期限,企业合同或者申请书中规定有受益年限的,以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中规定的受益年限作为上限;④法律和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均未规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以10年作为上限。

二是关于无形资产摊销的帐务处理。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采用直接冲减法,它以现行会计制度为代表,要求在摊销无形资产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无形资产”。另一种主张倾向于采用备抵法,认为在摊销无形资产时,应当贷记“累计摊销”。两种观点的焦点在于如何保证信息的充分揭示。我国无形资产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中沿用了现行会计制度的做法,认为“企业应将入帐的无形资产在一定年限内等额摊销,其摊销金额计入相关费用,同时冲减无形资产的帐面金额。”我们认为,在采用直接冲销法时,应当加以补充,要求在更换新帐时,把各项无形资产的购入日期、每期摊销额与原价加以抄录过帐,以备查找,并将这些资料以及无形资产的政策、方针、核算原则、计算方法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加以补充说明。

五、无形资产投资、转让和转销

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所拥有的一项资产,能够同有形资产一样,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投资、转让和转销交易。无形资产在投资、转让和转销时,其计价应全面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通货膨胀因素,以及国内和国外市场因素等,合理计价,并据以订立有关合同和协议。

关于无形资产投资,我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规定:中外合营双方可以用一定的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入合资企业。在分配股利时,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处于平等地位。我国无形资产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当企业用专利权、商标权、外购非专利技术或国家出让的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投资入帐价值应根据投资合同、协议约定或评估确认的金额确定;投资入帐价值与无形资产原帐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递延投资收益,并在投资持有期间或一定期限内分期摊销,计入各期损益。当企业以非专利技术等未入帐的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投资入帐价值应根据投资合同、协议约定或评估确认的金额确定,同时确认为递延投资收益。递延投资收益应在投资持有期间或一定期限内分期摊销,计入各期损益。

关于无形资产的转让和转销,征求意见稿规定,有偿转让专利权、商标权、外购非专利技术或著作权等无形资产时,应冲销其帐面金额,取得的转让收入与其帐面金额和相关支出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以交换的方式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时,应冲销该无形资产的帐面金额;换出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原帐面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换入资产应按换出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减去)另外支付(收到)的金额入帐。企业开发、利用或经营土地时,应转销该土地使用权的帐面金额,同时将其转入有关资产帐户。

六、无形资产重估价

无形资产由于不确定性较大,价值易于波动,因而应按确定的重估价周期,在各报表日根据重估价政策对无形资产进行重估。这也是无形资产特性的表现。

第2篇: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处置;无形资产处置;会计核算;比较学习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在会计学习、研究与教学过程中,特别针对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学习中,注意到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存在着共同与不同之处,在此运用比较学习方法,分析两项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差异和账务处理应用。

一、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核算的异同分析

1、两项资产处置条件与原因相同。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技术落后、使用期限已满、自然灾害影响,使得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表明固定资产不再符合自身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固定资产应予终止确认。同样,由于无形资产的技术含量下降、受益期限已满、商业机密泄露影响,使得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表明无形资产不再符合自身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无形资产应予以注销。在此说明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成为企业处置两项资产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原因,同时成为企业对该两项资产进行处置起点。

2、两项资产处置方式相同。由于存在以上原因,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方式主要表现为出售、报废、转销。在此说明企业两项资产已经失去自身的使用价值、转让价值和存在意义,企业采用出售、报废、转销的方式放弃对两项资产拥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注销两项资产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减值准备,表明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应该整体退出企业的会计核算。

3、两项资产处置账务处理流程不同。固定资产处置有基本账务处理流程,具体表现为:(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2)发生清理费用;(3)出售收入及税金和残料的处理;(4)保险赔偿的处理;(5)清理净损益的处理。而无形资产处置没有基本账务处理流程,在处置业务发生时,一次性注销有关账户、计算相关税费和结转处置净损益。在此表明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操作性,而无形资产处置核算表现出一步到位的特点。对于两项资产处置核算流程与步骤的理解,有利于顺利完成它们的会计核算。

4、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应用账户不同。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应用的是“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账户;而无形资产处置核算应用的是“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账户;并且发现只有“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而没有“无形资产清理”账户。对于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应用的账户,在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的会计科目表中得以体现和确认。在此表明以上账户的应用是完成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基础,是区别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重要依据,也是掌握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学习重点。

5、两项资产处置收入征税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处置收入要征收增值税,而无形资产处置收入要征收营业税。根据新税法有关规定,企业销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如果原购入时进项税额已经抵扣的,则销售时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如果原购入时进项税额没有抵扣的,则销售时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如果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则按以下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3%),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2%。同时,根据税法有关规定,企业销售无形资产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计税营业额,按照5%征收率征收营业税。在此说明两项资产处置收入应分别计算和缴纳不同税金,同时进行准确的账务处理,在此形成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学习难点。

6、两项资产处置结果的账务处理相同。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形成的净收益或净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即应计入“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账户。在此说明两项资产处置形成的净损益属于营业外收支核算的内容,反映出两项资产处置结果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不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形成的收入与支出。

以上分析发现,两项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基本模式表现为:“确认处置原因―采用处置方式―应用账务处理流程―选择处置核算账户―处置收入征税处理―处置结果账务处理”,在此基础上抓住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共同与不同之处,正确完成两项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

二、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账务处理应用分析

1、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对外出售的账务处理。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及其他原因,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淘汰落后设备与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各项技术成为企业当务之急。在此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对两项资产对外出售进行账务处理分析。

例题:甲公司出售一台使用过的设备,原值为200000元,购入时间为2009年1月,该设备购进时所含增值税34000元已计入进项税额。假定2011年2月出售,折旧年限为10年,采用直线法折旧,不考虑残值,同时该设备已计提减值准备20000元。出售价款为140400元(含增值税),该设备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

2年计提折旧=(200000÷10)×2=40000(元)

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140400÷(1+17%)]×17%=20400(元)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40000

累计折旧4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价款及税款

借:银行存款140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

(3)结转清理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20000

如果该设备购入时间为2008年1月,该设备购进时所含增值税34000元不计入进项税额,则账务处理如下:

3年计提折旧=(200000÷10)×3=60000(元)

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140400÷(1+4%)]×4%÷2=2700(元)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20000

累计折旧6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价款及税款

借:银行存款140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377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700

(3)结转清理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17700

贷:营业外收入17700

如果该设备购入时间为2007年1月,甲公司为小规模纳税人,则账务处理如下:

4年计提折旧=(200000÷10)×4=80000(元)

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140400÷(1+3%)]×2%=2726(元)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

累计折旧8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价款及税款

借:银行存款140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3767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726

(3)结转清理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37674

贷:营业外收入37674

例题:乙公司将一项专利权出售给其他单位,该项专利权账面余额120000元,已计提摊销12000元,已计提减值准备10000元,取得出售收入140000元存入银行。营业税税率为5%。

出售时应缴纳营业税=140000×5%=7000(元)

借:银行存款140000

累计摊销12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l0000

贷:无形资产120000

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7000

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收益35000

2、固定资产报废与无形资产转销的账务处理。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已满、遭遇自然灾害的原因,造成固定资产进入报废清理程序。同样,如果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换或超过合同、法律规定受益年限,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应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在此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对两项资产报废与转销进行账务处理分析。

例题:甲公司有一栋厂房遭台风袭击,不能继续使用,经批准予以报废。该厂房账面原值450000元,已提折旧270000元,已提减值准备20000元;清理过程中发生清理费用8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报废时拆除的残料20000元,列作原材料;由于该厂房已投保,经保险公司核准,决定给予甲公司100000元的保险赔偿,款项尚未收到。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6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累计折旧270000

贷:固定资产450000

(2)发生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

贷:银行存款8000

(3)残料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20000

(4)保险赔偿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1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00000

(5)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

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160000+8000-20000-100000=48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48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48000

例题:乙公司购入的一项专利权,购入时账面价值为120000元。现在已累计摊销80000元,已计提减值准备24000元,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该项无形资产已无任何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经批准予以转销。

借:累计摊销80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4000

营业外支出16000

贷:无形资产120000

以上核算案例分析发现,在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过程中,由于处置条件、原因与方式存在共同之处,因此在分析两项资产对外出售、报废与转销处置基础上,掌握两项资产处置应用的不同账务处理流程和选择的不同核算账户,重点处理两项资产出售收入征税核算,正确计算和结转两项资产的处置结果。

三、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比较学习的总结

综上所述,在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核算比较学习研究中,总结出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存在的共同与不同之处,有利于加强两项资产处置管理和核算。

1、在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和核算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作为长期使用资产在管理上存在较大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于设备技术落后、资产使用寿命、自然灾害影响。为此,应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处置、报废的规章制度,保证固定资产及时更新,为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做好准备。同时,依据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处置条件、原因、方式、结果、账务处理流程和账务处理结果进行正确的确认与计量,在确认固定资产处置原因与方式基础上,重点学习和掌握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账户、账务处理流程、处置收入征税处理、处置结果账务处理。

2、在无形资产处置管理和核算方面。由于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它通常表现为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它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无形资产取得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较大,形成无形资产价值较高,在无形资产管理上同样存在较大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于科学技术更新换代、资产受益期限影响和人为因素影响。因此,在无形资产处置管理上,应随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制定企业各项生产技术改革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时完成企业技术更新与改革。在完善无形资产处置管理的同时,加强无形资产处置会计核算,正确理解无形资产处置条件、原因及方式,重点掌握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账户、账务处理、处置收入征税处理、处置结果账务处理。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利主编.新编财务会计I(第五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葛家澍,耿金岭编.企业财务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3篇: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服务业:服务特性; 生产率;知识创新;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2―0005-05

中国“十一五”规划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长期来,中国服务业的增长相对较慢,如从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9.37%,低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10.52%)。由于增长相对较慢,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长期徘徊于30%~35%,2004年刚过40%,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45%),更低于世界的平均数(64%)。中国服务业增长较慢的原因之一是其生产率增长较慢。如从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以下简称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12%。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据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的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或条件是知识进步、规模经济、资源配置和政府监管。服务业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原因是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这些条件相对较差,即服务业的知识进步较慢,规模经济较难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和政府的监管较多。而进一步看,我们可以发现,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条件较差又与服务业产品的特性有关。与制造业产品(物品)相比,服务业产品(服务)的特性是无形性、不可分性、异质性和易逝性。本文认为,服务的这些特性影响服务业的知识进步、规模经济、资源配置和政府监管,从而影响服务业生产率

一、服务特性与知识创新

产业的知识进步或知识创新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第一因素。但不同产业知识创新的程度(数量和水平)不同。服务业知识创新的程度一般不如制造业,如代表知识创新的专利技术大量集中在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服务业知识创新的程度为什么不如制造业?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服务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制造业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这个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变化,产业的要素密集类型有可能改变,有的新兴服务业有可能变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如物流、电子网络服务等,有的新兴制造业有可能变为劳动密集型,如软件业。因此,从要素密集类型来解释知识创新程度的差异还是比较表面的。笔者认为,较深入的解释可以着眼于产业(产品)的特性。可以发现,服务的无形性和不可分性深刻地影响着服务业的知识创新。

1.服务的无形性影响知识创新 物品的有形性意味着物品知识的“有形性”,即物品知识大多是可以从人头脑里游离出来(即能写出来和说出来)和容易被人看得见的知识,服务的无形性意味着服务知识的“无形性”,即服务知识大多是难以从人头脑里游离出来(即难以写出来和说出来)和不容易被人看得见的知识。服务知识的“无形性”增加知识创新的难度。

首先,服务知识的“无形性”不利于知识继承。我们知道,知识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继承。知识继承的程度影响知识创新的程度。物品知识由于其“有形性”比较容易被继承,而服务知识由于其“无形性”较不容易被继承。如传统服务业不少精湛的服务技艺的失传,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服务知识的“无形性”不利于创新激励。产业知识创新的主要激励因素是专利。物品知识由于其“有形性”比较容易获得专利,而服务知识由于其“无形性”不容易获得专利。事实上,专利申请的条件是让人清楚地看见知识新旧的区别,物品知识新旧的区别比较明显,而服务知识新旧的区别难以清楚地表达。服务创新较难申请专利,这一点减弱了服务业创新的动力或激励机制。

服务创新难以有专利保护,因而容易很快被同行免费地模仿。任何创新一旦被模仿,就失去竞争优势。如金融业、保险业的服务创新不少,但可以看到,金融创新或保险创新被模仿的速度也很快,以至金融业和保险业不得不经常创新,但每一项创新都难以成为创新者持久的核心优势。这里,问题的关键是金融(服务)创新或保险(服务)创新都没有专利的保护。

再次,服务知识的“无形性”不利于创新的市场推广。我们知道,市场推广是产业知识创新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物品创新由于物品知识的“有形性”比较容易被用户或消费者认知、评价和接受,而服务创新由于服务知识的“无形性”不容易被用户或消费者认知、评价和接受。因此,服务创新的市场推广比物品创新更难。

2.服务的不可分性影响知识创新

物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是隔开的,物品创新者的物品知识主要是生产知识,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可分性,决定着服务知识的“混合性”,即服务知识既包括生产知识又包括消费知识。服务知识的“混合性”增加知识创新的难度。

首先,服务知识的“混合性”增加知识创新的复杂性。物品创新主要是生产知识的创新,而服务创新不仅是生产知识而且是消费知识的创新。如果消费者的知识进步跟不上服务生产知识的创新,那么服务创新很可能失败。例如,中国的邮政编码曾经是一项服务创新,但由于消费者对邮政编码不了解或不熟悉(缺乏知识),邮政部门又不能有效地提供编码问询服务,这项服务创新曾有过一次失败。

其次,服务知识的“混合性”增加知识创新的成本。服务创新者为了促进消费知识的进步,不得不投资对消费者进行服务消费知识的教育,因而增加了额外的创新成本。如旅游业为推出新的旅游景点,通常投资开展新景点旅游知识的宣传、广告乃至开办讲座等。又如银行业为推出服务创新――理财服务,也花费成本进行投资理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二、服务特性与规模经济

产业的规模经济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第二个因素。但服务业规模经济的实现程度一般低于制造业。这表现为两点:一是服务业的规模扩张比制造业困难,二是服务业即使具有经济规模(即规模经济的实现所要求的生产规模),也经常偏离这个规模。这两点又与服务的特性有密切的联系。

1.服务的不可分性影响规模经济 物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是可分的,物品的生产(供给)规模与消费(需求)规模之间在短期内不一定达到平衡,就是说,物品生产在短期内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可以扩大规模,尽管这个经济规模与消费需求的规模不相等。

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是不可分的,在产能足够大的条件下,服务的生产规模永远等于消费需求规模。就是说,服务的生产规模完全取决于消费需求。当服务的消费需求正好等于经济规模时,服务业就实现了规模经济,但这种概率是不大的,就是说,服务的消费需求经常不等于经济规模,服务业经常偏离规模经济,而且服务业不能撇开消费需求来扩张自己的生产规模。可见,服务的不可分性是导致服务业难以扩张规模和偏离规模经

济的一个内在原因。

例如,麦当劳在中国的规模扩张速度曾经低于其对手肯德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需求的限制:中国人似乎更喜欢炸鸡而不是牛肉汉堡包。因此,麦当劳曾经不敢在中国快速扩张,以至于在中国的网点数曾经远低于肯德基,从而在中国的规模经济水平曾经不如肯德基。

2.服务的异质性影响规模经济 物品是同质的,即质量标准化的,物品生产规模扩张引起的质量风险较小,而服务是异质的,即质量标准化程度较低,服务生产规模扩张引起的质量风险较大,就是说,服务的异质性对服务业的规模经济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河南的曾经驰名全国的“千村百货”是一个例证。“千村百货”原来在郑州经营得不错,后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网点扩张,由于扩张而管理跟不上和无法保证新办网点的服务质量,名赫一时的“千村百货”终于走到尽头。

异质性越强的服务业,越不适合规模扩张。例如,高等教育与餐饮业相比,服务异质性更强,因此,尽管美国的哈佛大学与麦当劳都很有名,但人们只看到麦当劳的网点扩张到全世界,而哈佛大学却始终没有在外地或外国办一所分校。哈佛大学深知办分校的质量风险远高于办麦当劳网店。为了保证稳定的教育(服务)质量,哈佛大学选择不办分校和不进行规模扩张的战略。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一些名牌大学的规模(“网点”)扩张是否过分?这值得思考。

3.服务的易逝性影响规模经济 物品是易存的,即可复制和可储存的,因此,物品可以通过复制扩大规模和实现规模经济,并通过库存调节生产规模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服务是易逝的,即不可复制和不可储存的,是一次性的,因此,服务往往只能在一个时间点上实现规模经济,而很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持续地实现规模经济。就是说,服务业在大部分时间是达不到规模经济的,即服务业大部分时间是有产能闲置或浪费的。

比如,城市公交往往只能在一天的几个高峰时点实现规模经济;旅行社和饭店往往只能在一年的旅游高峰时点实现规模经济;体育产业往往只能在大赛时点实现规模经济;证券业往往只能在股市高涨时点实现规模经济;电视播放往往只能在黄金时点实现规模经济;等等。

服务的不可储存使得服务业无法将闲置的产能储存下来和在市场需求高峰时拿出来用,即服务业无法像制造业那样用库存来调节供求矛盾,以减少产能闲置的成本。

因此,服务的易逝性造成服务生产的波动性或忙闲不均,而生产的波动和忙闲不均直接影响规模经济的实现。“闲”是产能的浪费,是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表现。“忙”容易影响服务质量和增加服务成本,是规模不经济的表现。因此,忙闲不均意味着服务业规模经济实现的难度较大。

中国的旅游黄金周(五・一、十・一等)是一个例证。国家安排旅游黄金周的目的是刺激旅游消费和扩大旅游需求,以便在黄金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规模经济。但黄金周计划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加重了中国旅游业全年的波动性或忙闲不均。这就是说,黄金周计划获得的规模效益有可能被因忙闲不均的加重而增加的损失所抵消。所以,有关旅游黄金周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这证明旅游业的规模经济的实现是困难的。

三、服务特性与资源配置和政府监管

资源配置和政府监管也是影响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服务业生产率的增长不如制造业,也是因为服务业的资源配置机制――无论市场或企业管理的效率都不如制造业,政府对服务业的监管也比制造业多。服务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和政府监管较多,也与服务特性有关。

1.服务的无形性等影响资源配置 首先,服务的无形性影响市场机制。价格是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价格扭曲意味着市场机制的失效和资源配置的失优。而服务的无形性使得服务价格容易被扭曲。第一,服务的无形性使得服务消费者对服务价格的信息(如服务的成本、质量)了解很不完全,即信息很不对称,因此,容易被服务投机商扭曲价格。第二,服务的无形性容易掩盖服务商的垄断行为,包括垄断服务商对价格的操纵和扭曲。

其次,服务的无形性等影响企业管理机制。服务的无形性等无疑增加服务业内部管理的成本和影响管理的效率。无形的服务和异质的服务很难控制,服务业不得不增加用于服务控制的投资。不可分的服务是顾客参与的服务,而顾客参与使服务的组织变得复杂,服务业不得不增加管理顾客的成本。服务的不可分性或对消费需求的依附性使得服务业不得不被动地适应市场和很难事先进行计划。

2.服务的无形性与政府监管 政府对产业的监管会使产业的生产率有所损失。物品的有形性使得制造业的行为有较高的透明度,因此,政府对物品制造业的监管相对容易和相对较少。政府更多地监管服务业,是因为服务业大量涉及社会问题(外部性问题)和公共性问题,而服务的无形性造成服务业的透明度远低于制造业,无形的服务容易掩盖这些社会问题和公共性问题。因此,服务的无形性是政府对服务业监管较多的一个缘由。

网吧是一个例证。网吧涉及青少年保护这个社会问题,而服务的无形性使得网吧的透明度很低,无形的服务客观上“掩护”了某些不法网吧在青少年保护问题上的违规违法行为,因而促使政府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当然,政府的监管对网吧的生产率有较大的影响。

医疗服务业是一个例证。医疗服务业具有公共性,即在救死扶伤的原则上不能排斥任何公民就医。但有的投机的医疗机构为了追求效率和效益,会排斥一部分就医者,这就“破坏”了公共性。而服务的无形性和医疗机构的低透明度客观上“掩盖”了医疗机构的投机行为,因而促使政府加强对医疗服务业的监管。政府的监管对医疗服务业的生产率也有较大的―影响。

四、结 论

服务业生产率的增长慢于制造业的原因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或条件不如制造业:服务业知识创新的程度、规模经济的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不如制造业,以及政府监管比制造业多。服务业知识创新程度不如制造业的原因是服务的无形性和不可分性,服务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不如制造业的原因是服务的不可分性、异质性和易逝性,而服务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不如制造业及政府对服务业的监管较多也与服务的无形性有关。

中国服务业要加快发展,就要从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提高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条件是知识创新、实现规模经济、资源有效地配置和适当放松政府的监管,而要达到这些条件不能不研究服务本身的特性对这些条件的影响。

第4篇: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

近期美国《商业周刊》与纽约的国际品牌公司首次联手推出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排行榜。位居前10位的依次是:可口可乐(689.5亿美元,以下单位相同)、微软(650.7)、国际商用机器(527.5)、通用电气(424)、诺基亚(350.4)、英特尔(346.7)、迪斯尼(325.9)、福特(300.9)、麦当劳(252.9)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228.3)。以上前10位中,除了第5位的诺基亚为芬兰所有,其余9位均为美国品牌。对这100个品牌,笔者作了个小统计:62个属于美国,其余38个分别为以下国家所有:德国7个,日本6个,英国6个,瑞士、瑞典、法国、意大利各3个,荷兰2个,英国和荷兰共有1个,芬兰、韩国、丹麦、百慕大各1个。令笔者遗憾的是,在世界品牌排行榜中,一个中国品牌也没有。

品牌即商标,泛指商标权和企业名称,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经营特许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同各种有形资产一样,无形资产是企业的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无形资产地位比有形资产更重要。因为无形资产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长期发挥作用,使企业获得额外收益。比如品牌价值,它从数量上预见企业未来经营成果的稳定来源。正如排行榜第11位的万宝路老板声称:如果公司遭遇火灾,凭借其巨大的品牌无形资产就可重创一个万宝路。品牌价值的数字化,显示品牌所属企业商品质量或服务水平的高低,从而不断获得领先的商品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稳定的经营利润。以诺基亚为例,今年第二季度业绩斐然:移动通信产业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净销售额73.46亿欧元,同比增长5%。

不仅是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无形资产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早在革命根据地时期,虽然战争环境艰苦,但解放区政府也未忽视无形资产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单以火柴商品为例,陕甘宁边区丰足牌火柴、山东根据地灯塔牌火柴、西安生产销往陕甘宁边区的报国牌火柴,以及晋察冀边区的利民牌火柴,为解放区战胜严重经济困难、争取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全国刚解放,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上海,首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营商业企业,企业名称是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这在当时为平抑物价,为后来国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解放后十多年,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束缚,商品大多实行计划供应,无形资产基本上没有太大发展。中,企业无形资产的成长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直到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才使企业无形资产在全国郁郁葱葱、欣欣向荣。截止到2000年底,在我国注册的有效商标已达到124万多件。其中国内企业的注册商标为101万多件。目前我国专利申请量累计已超过130万件。然而,全国有各类企业600多万家,平均6家企业才有一个注册商标,每5家企业才有一件专利。土地使用权开始成为合资企业不可忽视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的研究也刚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来,国内终于有了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到2000年底,前4名为:红塔山(430亿元人民币)、海尔(330亿元)、长虹(260亿元)、五粮液(120亿元)。45家企业生产的57个产品被评为2001年中国名牌产品。其中,有9个为百亿元以上销售规模的品牌。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近5年以平均27.4%的速度强势发展。开始显示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

二、企业会计人员对无形资产工作的责任

对比世界品牌价值,中国品牌遥不可及。对比整个无形资产的使用和核算工作,我国企业均存在较大差距。也需要广大会计人员尽职尽责,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第一、会计部门应当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宣传工作。(会计法)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业务事项包括“财物的收支、增减和使用”。但1993年7月1日实行会计改革之前,企业会计科目表上甚至连无形资产的科目都没有。因此,大部分企业的业务人员,对“财物”的理解仅限于让有形资产增产增值,而忽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虽然在一些大企业,比如海尔集团,已经有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从事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使用工作,而大部分企业的账簿上根本没有无形资产账户。因此,会计部门应当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宣传工作。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国外高科技行业的一些企业甚至超过了有形资产的比例。美国资产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已达23项。而我国明确纳入财务会计业务核算范围的只有专利权(西方财务会计又细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项核算)、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六项。西方财务会计、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都将各种具体的无形资产作为一级会计科目。而国内一般企业一直是,就连新的统一的会计科目表也只有一个“无形资产”一级科目,连二级科目也未统一设置。这样怎么能有利于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价和披露?又怎么能有利于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发展?笔者建议财政部:至少应当在会计科目表上在无形资产一级科目下公布其二级科目的统一名称。至少应当将企业无形资产的六项范围扩大。根据企业不同情况,逐步增加企业名称(《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称之为厂商名称)、经营特许权,租赁权、服务标记、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牌权、人力资源、产品标准号专用权等项目。扩大宣传,增强人们的无形资产意识。

我国加入WTO,应当在统一的规则下,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竞争力发展经济,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力维护企业的权利。比如原产地名称,中国名优商品成千上万。由于忽略了原产地名称是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大批企业的权益都受到侵犯。日前,江苏省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双鹿”牌白厂丝、南京桂花鸭集团“桂花牌”盐水鸭等5家企业的6个产品,经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保护专家评定,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原产地标记保护和原产国标记保护名单,这将极大地提高名优商品的销售价格和出口商品的附加值。目前我国有原产地标记的商品太少,原产地标记无形资产前途无量。大理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因盛产于我国云南大理而得名。但目前全世界的方解石都被称为大理石。哈密瓜是一种青、黄色的橄榄形大甜瓜,因主产于新疆哈密而得名,现在种植于全国各地的这种甜瓜都被称为哈密瓜。到底哪些是地道的大理石材,哪些是原汁原味的哈密瓜?销售市场往往是鱼目混珠,良莠不分。如果原产地域产品都获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原产地的大理石和哈密瓜也一定会身价倍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宣纸、太湖石、金华火腿、北京烤鸭、镇江陈醋、高邮鸭蛋,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产和名优商品。各地企业的会计人员都应当宣传无形资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应当通过会计监督和会计决策,促进企业创造自己的原产地域标记;多创造一些本地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在这方面成为国内知名品牌的海尔集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16年来,海尔累计申请国内专利3039件,且国外专利比例不断增大,海尔家电去年仅出口创汇就达2.8亿美元。美国(福布斯)杂志还将海尔的厨房家电品牌列为全国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第六位。

第二,应努力开发企业自有的无形资产。笔者将企业无形资产增加的渠道分成两类--外部渠道和内部渠道。外部渠道有六条:企业购入、投资者投入、债务重组取得、接受捐赠获得、非货币易取得和经营性租得;内部渠道有一条:企业自行开发取得。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为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是,目前企业无形资产的发展除了总量少以外,还存在着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这就是通过外部渠道获得的比例较大,企业自创的特别少。以一个普通的城市包头市的专利权调查资料为例,到2000年底,全市专利申请1395件。该市国有企业251家,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其中大中型企业59家。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只有225件,仅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16.1%。企业生产经营中所需要的专利权和商标权,绝大部分只能依赖于花巨资从企业外部购入或租入;或者只能在国外品牌的名义下从事生产,仅仅获得少量的加工费。其结果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而且使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经营利润受到很大限制。再以我国高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商标权为例,上海桑塔纳、广州标致、神龙富康、天津夏利等,几乎是清一色的通过中外合资获得的外来商标。目前真正国产化品牌小汽车只有一个--红旗牌轿车。这在强手如林的中国汽车工业中,处于孤立的状态。长此以往,必然动摇中国民族工业大厦的基石,使中国的无形资产发展在世界上难有出头之日。事实说明,努力开发企业自有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无形资产工作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开发企业自有无形资产是一项具有四要素的综合工程。即:需要法律顾问的发表、知识产权专家的策划、会计工作的资金投入和经济技术人员的辛勤开拓。然而,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的前两个要素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自有的无形资产专业层。作为现有的经济管理主力军和无形资产核算的责任人--会计人员,应当好领导参谋,提出合理化建议。可以随时借用社会上前两个要素,充分利用自身的第三个要素,积极调动本单位的第四个要素力量,开拓进取,把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工作提上企业发展议事日程。

三、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规定需要改进

发展企业无形资产制度上应当有所保证。笔者认为,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入账价值问题的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未来企业无形资产的发展。

统观企业无形资产增加的六条外部渠道,尽管取得时的成本确定方法各有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都按照实际成本计价。这就为企业在未来使用摊销转让无形资产时,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计算依据。唯有通过内部渠道--企业自行开发所取得的无形资产不是这样。长期以来。不少企业都习惯于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完全在期间费用中报支。这样的账务处理,实际上是不计算无形资产价值。这是明显的错误。现在,《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则是以大大低于实际成本的价值入账,笔者以为也是错误的。具体地说,该制度第四十五条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等费用(以下简称为申请费用--笔者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的人员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合法、不合理、不妥当。说它不合法,是因为它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因为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同固定资产一样是企业的长期资产。其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的效益都是与多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属于资本性支出,不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后就完事。如果一点也不考虑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资本化问题,是不符合按实际成本计价的,这就是笔者认为的不合理。说它不妥当是指,仅仅以申请费用作为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成本价值不准确,这不利于未来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否则,当企业无形资产在转让、投资时,或者整体或部分被收购和被处置时,会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为此,笔者建议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五条作一定的补充和修订。建议先将日常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备查簿中作明细登记。应将其第二自然段修改为“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对该项无形资产按照备查簿中所登记的实际研究和开发费用、申请费用全部资本化”在会计账务上可分五步处理:1.对平时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按照日常的费用发生期间,随时计入当期损益;2.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外部租金、借款费用,同样随时计入当期损益;3.在备查簿上按无形资产的不同项目,分别明细登记各无形资产的研究和开发总费用;4.对研究开发无形资产,在支付注册费用和必要的聘请律师费时,可直接记入无形资产实际成本账户中;5.对研究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按其在备查簿中所归集登记的研究和开发费用的总金额一次性结转,同样直接记入该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账户。

第5篇: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俄罗斯;资源依赖;比较优势;产业关联

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建立在资源原料大量出口基础上。俄罗斯仍未重归世界经济强国之列。GDP虽然增长了,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增加了,但产业结构却仍然畸形化;国际贸易发展了,但国内对众多产品的需求却仍然严重依赖进口。看似经济增长非常快,但却是一种没有质量的增长。显然,基本经济结构的失衡和畸形已经成为俄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俄罗斯如果不改变基本经济结构状况,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只能处于相对低质量、低速度的经济发展状态。那么,俄罗斯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1.俄罗斯的比较优势及战略选择的影响

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石油就是俄罗斯参加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是俄罗斯在能源原材料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造就了俄罗斯的竞争优势,能源原材料部门的快速发展,为俄罗斯挣得了必要的外汇,这对于稳定俄罗斯社会,弥补经济转型的成本,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石油成就了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及增长,资源依赖型经济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强化。因此,转型期俄罗斯原材料产业与燃料动力产业的超常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后发国家必须充分利用本国要素禀赋方面的优势,来参加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借助国际市场的“发动机效应”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所以说,转型时期的俄罗斯能源和原材料产业超常发展,而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规律使然。贸易结构也恶化了俄罗斯的产业内部结构,俄罗斯以能源原材料占主导地位的出口结构固化了俄罗斯的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加速了经济结构的资源化、原料化进程。但是,国际分工、资源禀赋结构和能源原材料部门的国际战略意义影响俄罗斯的结构调整。能源领域不仅成为俄罗斯经济的热点,更成为吸引外资的热点,因其高额的利润吸纳了俄罗斯外来投资的近40%,在其他原料生产部门也吸引了的大量投资,外来投资中大约70%集中在燃料动力和原材料这两大领域,政府努力向新技术领域和经济薄弱领域吸引投资,却一直难以奏效。从总体上来说,俄罗斯吸引外资方面一直处于劣势,2004年以来,俄罗斯吸引外资规模有所提高,但外资的产业流向仍不合理,外资更多地流向采掘业,加重了经济的原材料化趋势。

2.结构、产业关联及资源利用方式

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出口贸易可以带动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促使一国形成新兴产业,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此外,出口贸易还能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出口贸易通过干中学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竞争效应等促使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有利于利用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在这些新兴产业的初始发展阶段,规模经济效应可以促进该产业的成长。通过出口贸易,此类产业可以获得产业顺利成长所需的规模经济利益。随着此类产业的逐步成长,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但是,俄罗斯的出口产品是以原材料及能源为主,这些效应在俄罗斯都很难或根本无法实现。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俄罗斯国内其他产业与出口部门的关联性较弱,与出口部门关联性较大的能源深加工行业的发展也非常缓慢;其次,只要有国际需求,原材料及能源出口一向是畅通无阻的,基本谈不上什么竞争。俄罗斯几乎所有的能源采掘和加工设备都从国外进口,很难在这方面实现技术进步。无论怎样,一国经济增长及其所谓增长模式的微观基础都是企业,企业的决策法则是在生产给定产出的前提下,根据要素的相对价格来选择要素投入以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因此企业面对的相对要素价格体系就决定了企业选择的要素投入组合,最终也决定了自然资源的使用方式、数量、结构等。但是企业并不关心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它所关心的只是产品和要素的价格。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技术模型,如图所示,我们画出了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单位等产出曲线(T1和T2),以资本和资源为例,哪一种技术更节省资源得看它们的相对价格。比如起始时刻为T1,EC的斜率明显小于E1B的斜率,这意味着资源的相对价格较低,因此更加经济的是生产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果相对价格的比率变成E1B所示的话,资源变得昂贵,那么即使技术不发生变化,均衡点也会变成E1,此时资本的利用量变得更大,变成资本密集型技术。再考虑技术的变化,T2时刻的技术水平更高,相对价格不变的话,则均衡点在E2点,资源被更进一步地节约。另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所谓的最优的增长,应该是整个经济生产成本最小化时的增长方式,这当然也就存在着最优的价格体系。这种最优的要素价格体系应该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一个国家的某种要素越稀缺,它的相对价格就应该越高,越丰富的要素的相对价格就应该越低。但是价格体系对于整个宏观经济来说,是可以选择的。因此资源问题的背后无疑就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选择以及后续内生成的经济制度问题,其中要素价格体系无疑是核心的。俄罗斯国内能源价格水平要比世界市场价格低。实际上,这相当于国内生产的补贴(在这种情况下补贴率对于各个部门是不同的)。这些政策的适宜性并不明显。燃料价格的降低会导致它们使用的不经济,并导致能源生产效率的下降。那样一来,可以观察到两种效果:一方面,增强了本国生产者在国际生产上的竞争力,保护了本国企业在国内生产上及在进口商品前的竞争力,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而另一方面扩大了费用。资源丰富的国家的特点是低的国内燃油价格。像俄罗斯学者Полтерович,Попов用一系列回归所显示的:在燃料相对价格水平与已探明的储备之间与显著的相关性(大约0,3),燃料价格降低(资源丰裕国家的特点)减少了能源效率;燃料价格降低是资源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渠道之一,燃料价格降低对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俄罗斯的资源利用效率:俄罗斯的单位GDP能耗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俄罗斯也是石油需求大国,俄罗斯国内消费石油的占到开采量的40%以上,并且伴随着经济增长,国内消费的增长速度加快。因此,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来看,原材料产业的快速增长是俄罗斯实现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丰富的原材料和燃料动力资源可以用来提升俄罗斯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本国充足的能源及原料供应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加剧了俄罗斯经济原料化、能源化趋势。

参考文献:

[1]蒙慧,高新峰.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前景分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7(03)

[2]徐坡岭.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基础与前景:俄罗斯经济结构问题研讨会综述[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06)

[3]陈志.经济增长的资源障碍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第6篇: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

一、加强实业资本经营,实现企业价值增殖的最大化

实业资本经营主要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投资经营,目的就是要运用资本投入所形成的实际生产能力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或提供服务等经济活动,获取利润实现资本的保值增殖。实业资本经营是所有资本经营中最基本的运作方式。一是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实业资本经营活动是第一位的。企业是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只有通过实业资本经营,形成企业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有物质基础,才能提品和服务。二是实业资本经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通过实业资本经营,企业才能够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创造价值,为其他形式的资本经营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要加强实业资本经营,首先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优势产品和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特色就是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长,就是市场竞争力。因而一定要全面审视本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找准自己的“坐标”,扶持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才能起到龙头经济的作用。在特色的基础上,尽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其次要转变观念,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把产品做好做精,改变产品“傻大黑粗”的旧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再次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影响,服务意识差,官商作风严重,竞争力差。只有彻底改变这些,才能真正经营好国有企业。

二、加强金融资本经营,整合金融资产优势,盘活国企资产存量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规范运行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力图通过一定的运行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类金融资本升值,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金融资本经营应遵循的原则是:实行组合经营,分散投资风险。任何资本经营都是收益和风险紧密相联的。在风险已定时使投资报酬最高,在报酬已定时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企业要尽力保护资金,增加收益,减少损失。

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安全性。主要指收益与风险的适当程度。一般来说高风险高收益,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应考虑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避免高风险低收益;二是收益性。在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时要考虑收益率、价格、手续费和税金等因素;三是流动性。即所投资的金融资本可以随时交易,具有变现能力;四是便利性。指投资所购买的金融产品所需时间,交割的期限,认购手续是否迅速方便,是否符合投资者的偏好。上述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难以全部兼顾,这就要求投资决策者权衡利弊得失做出抉择。

三、加强产权资本经营,加快国企改制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产权资本经营主要是通过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使企业投资多元化,实现资本的扩张,如通过合资实现资本的扩张,通过产权的转让或收购,分散风险保证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另外可依据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经营企业的法人财产,以实现企业法人资产保值增殖的目标。产权资本经营主要包括通过产权交易使资产从实物形态到货币形态的互相转化,改变不同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也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租赁实现资本的扩张。

要充分发挥产权资本经营组织的作用。这一组织由三层构架组成:一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它是国有资产的法定代表机构和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它不直接从事资产经营活动,只行使所有者的行政管理职能,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对各类资产经营组织进行授权委托管理以及对其经营进行监督与考评。二是企业集团授权经营。这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授权经营形式,确定与企业集团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责、权、利关系。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范围是企业集团所归属的能予以支配的资产。三是国有控股公司。它是受国资委委托参与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份管理的商务机构。控股公司以所有权代表的身份,向企业派出董事、监事或国有产权代表,具体行使规定的职权。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这一机构成立和运营的时间不长,还无成熟经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产权资本经营的新路子,搞好产权资本经营。

四、加强无形资本经营,打造企业知名品牌

无形资本经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的资本经营领域。它突破了传统的无形资产会计管理模式,试图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三方面综合考察知识产权、市场关系、组织管理等类别的无形资本,通过开发、保护、转让品牌、技术以及树立企业形象、形成独立的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本经营,提升整个企业的市场价值。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无形资本经营有如下意义:第一,可以促进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企业要扩大规模,传统做法是通过增加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扩张来实现。而今天可以通过无形资本经营,以企业的知识产权类资产进行参股、生产许可证转让、商标转让等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第二,可以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的高技术化。无形资本经营有利于企业通过吸收高新技术,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可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首先,正确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往往具有超乎想象的价值。如北京全聚德烤鸭集团的“全聚德”商号的评估价值为2.7亿元。其次,加强无形资本的经营管理。企业的无形资本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财富,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旦丧失将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必须加强无形资本的管理和保护,使之不丢失,不流失。再次,要加强对无形资本的投资。加强无形资本经营很重要的一环是加强投资。因为有的专利如计算机软件等技术会因时间的推移而丧失有效性。第四,以创企业品牌为中心充分利用和发展现有无形资本。市场经济条件下谁能创造出品牌产品,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所以企业必须在创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品牌、商誉、专利等无形资本。最后,要重视企业形象。企业的形象是一种商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信誉,是企业融资及发展的保证,也是增强内在凝聚力和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前提。有名牌才有名企,有名企才能保名牌。有些地区因没名牌也就没名企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所以,企业创名牌是谋求新发展的重要战略。

五、加强人力资本经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

人力资本经营就是把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对其进行开发、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增值。人力资本经营是以人为中心,经营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人力资本经营是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本的形成、使用、配置、并使之创造价值,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当今世界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已被实践所证明,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终极动力。如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斯特.瑟罗所说的:“在21世纪自然资源已经不是竞争的保障了,不拥有自然资源也不会成为竞争的障碍,日本没有自然资源也富了,阿根廷拥有自然资源却富不起来。”

早期的经济学非常重视物质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认为经济的增长与物质资本的投入是成正比的,以往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以来,人们终于认识到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首要的,特别是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从而提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能源、耕地和空间,而是人口质量及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程度。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及其形成的重要作用的理论给人们以启发,人们开始从理论到实践重视人力资本经营。可喜的是,国人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 过去我们不重视资本经营,更不重视人力资本经营。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不仅资本的内涵丰富了,资本经营的类型也增加了。不包括人力资本的资本概念是不完整的。同理,不包括人力资本经营在内的资本经营也是不完整的。

第7篇: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无形资产;会计体系;对策

在新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内容变得日益丰富。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60-80%。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要素被其所拥有。国内许多企业常因主观因素失去无形资产。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国际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调查估计,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是有形资产的4—5倍,一个企业可拥有的无形资产达数十项。世界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其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为7:3。贝尔实验室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成立70年以来,已拥有2.5万多项专利的无形资产,平均每天获得一项专利。我国海尔集团近年来也以每天申请一项专利的速度,站在国内无形资产拥有量的前列,但与国际上其他跨国公司40-50%的平均标准相比,有较大差距。按此推算,我国仅上市公司至少有2万亿元无形资产流失于会计账外,没有进入经营程序。这一状况对我国上市公司参与国际产权交易十分不利,遭受巨额资产损失的风险很大。为此,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现行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下的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在构建现代无形资产管理体系、无形资产计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及在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等方面提出几点改进的对策。

一、现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下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

1.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6方面:(1)缺乏无形资产意识,企业传统上仅看重有形资产的管理;(2)企业管理薄弱,导致无形资产流失严重;(3)自我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较差,使无形资产流失甚多;(4)法律意识淡薄、随意侵权问题屡有发生;(5)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狭窄;(6)企业轻视无形资产经营,整体化管理不够。

2.无形资产定义未触及应该揭示的本质属性。以我国为例,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经济学上的无形资产有29种,而进入会计核算范围的只有7种,因而游离于企业会计账外的无形资产日益增多,得不到应有的计量与反映。

3.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难以确定。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过程可能会跨越多个会计期间,期间发生的相关费用众多,有些费用支出可能与多项无形资产有关,有些可能与无形资产无关,企业无法准确地区分哪些是形成某项无形资产的费用,哪些是不形成无形资产的费用,从而使得发生的费用难以根据某个特定的项目进行归集,如自创商誉,其实际成本就难以确切计量。自创无形资产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在自创研发过程发生的费用规模与无形资产的成功之间不存在比例关系,并不是费用发生得越多,其成功可能性就越高;随着企业技术竞争的加剧,一定规模的无形资产自创支出,并不一定能产生任何成果。因而,迫使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必须采用与常规资产购建取得成本的会计处理有所不同的方法。

4.账面价值不能真正揭示无形资产价值的增减。现行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即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价基础。因客观条件的限制,无形资产内容的扩展,企业自创的一些“软资产”,如企业品牌等无法按制度规定进行计价,使企业账面无形资产的核算不完整。由于无形资产本身具有确认和估价的不确定性,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某些企业藉此产生机会主义,其结果不是对无形资产的估价过高,便是无形资产的确认不符合要求。由此得出,历史成本法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值和其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其反映的是一种待摊费用,从而也不能体现企业收益能力的变动,不能真正揭示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化。

5.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难以确定。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受竞争对手的行动影响较大,其受益期在很多情况下与自身的质量相关性较大,该项资产能在多长时间内为企业所利用,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先进性,更取决于市场上有没有类似技术出现。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受偶发性因素的影响较大,这种偶发因素有可能立即中止特定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受益期。

6.现行会计规定无形资产按直线法进行摊销。无形资产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它的价值损耗与科技创新的速度及其被保护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按照直线法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没有合理的经济意义,不能科学、真实地反映已损耗价值和现有价值。

7.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前期的研发费未能资本化。我国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中的商誉不入账,如专利技术等项目则以咨询费等少量费用支出入账,研发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这些会计计量方法容易导致资产价值的少计。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不准确,容易导致企业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应占有的位置认识不清,作出不利的经营决策。

8.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相关性和及时性缺失

第一,现行会计注重揭示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忽视揭示非财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前瞻性,不能全面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从而降低信息的预测与决策价值。如现行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只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价值,既不能使报表的使用者了解无形资产的变动情况,也不能反映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

第二,由于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使会计信息难以确切验证以往的正确性,导致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信息拥有上的非对称性,阻碍了市场经济公平与效率的实现原则,从而降低信息的反馈价值。

第三,会计信息的定期披露影响会计信息供给的及时性。

二、防止无形资产流失的对策

1.构建现代无形资产管理体系

(1)重视无形资产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强化无形资产管理意识。企业及有关部门有必要转变观念,对专利管理、商标管理、企业形象、名牌战略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

(2)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无形资产,加强对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权益管理。因对知识类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足,我国已发生大量因缺少有效的保护措施而使无形资产无偿流失的案例。我国每年3万多项部级重大科研成果中有2/3未申请专利。“863”计划已实施多年,但申请国外专利的仅有400多项。目前我国公民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法律是维护企业权利的有效途径,注重用法律武器来保护企业无形资产不受侵犯。

(3)强调品牌价值管理,弘扬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①企业必须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管理者应将品牌意识灌输到每位员工思想中。企业还应不断地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增加产品科研经费的比重,创立特有技术,使企业产品更具竞争力,稳步扩大市场份额。②推广品牌战略,营造品牌环境,将有力维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③加强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通过员工建立共同的愿望、目标和使命感,成为企业的灵魂。企业发展应有一种精神力量。将文化活性因素注入企业,创造理想、道德、智力、价值观等精神形态的企业文化。

(4)加强无形资产的危机管理,制定无形资产的科学决策及反馈程序。快速评价决策效果,及时纠正无形资产经营决策失误,发现问题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宏观上要健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微观上要加强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各类无形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通过苦练内功,改善无形资产管理。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据调查,现在的企业通常都有专门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等有形资产负责人,然而对无形资产却未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只在企业形象遭到破坏,权利受到损害或企业产权发生变换时,临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因此,当前应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综合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建立起无形资产网络管理系统。同时,还应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效率,将现有无形资产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6)改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严把人才流动关,切实保护无形资产。企业应以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为突破点,加强无形资产的开发管理,鼓励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致力于科研工作,不断开发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实践。同时,加强对人才资源管理,防止因人才流动所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在人才聘用时,通过合同中签订保护无形资产的条款,明确责任:参与科研的技术骨干和有关人员要在科技成果开发记录上签字并归档保管。在人员调离时除要将保管和使用的无形资产资料交接外,还要做出不侵犯原单位无形资产的承诺。每个员工与单位应签订无形资产保护协议,作为建立与无形资产有关的考核奖励制度的依据。

(7)搞好无形资产的营运管理,致力无形资产的拓展和创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通过各种方式进驻中国市场。我国企业要发挥自己地理上的优势,就要充分利用企业特有无形资产,通过无形资产的投资合作,推动企业的低成本扩张。

(8)加速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国际商务的发展将是新世纪实现经营创新的重要手段。无形资产信息,目前出现了严重失真、失控,造成无形资产大量损失,必须引起企业和政府的高度注意。这种滞后状况,明显阻碍了无形资产的经营发展和管理。因此必须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有效预防无形资产资源的流失,设立高素质的市场部和系统,全面地收集与研究信息。应不断推动无形资产信息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2.确认企业无形资产计量、核算的科学范围。现行企业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核算范围过于狭窄,容易导致企业正当权益的损失。但如果范围过宽,又会造成资产空虚化,影响企业及相关主体的正确决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常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和社会的主要资源,应成为企业核算和监督的重点。因此,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应主要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确认、计量、核算范围应以现行会计准则为准,对一些重要的但准则没有确认的无形资产,可以通过附表和附注的形式加以补充说明。

3.完善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一是企业将自行开发过程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其发生时确认为损失,开发阶段的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二是对无形资产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三是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合并中,如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应按公允价值认购买方研制中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四是对无形资产的摊销规定指出,如无形资产有不确定的使用寿命,则该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但应每年在其出现减值迹象时进行减值测试。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在自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当时计入当期费用;而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则应作为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并依此入账。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合并中不确认新的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摊销,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在预计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损益。从长远发展看,我国无形资产准则须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合理吸收,保持特色,才能合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收益。在无形资产项目的定义、确认范围、计量、摊销等方面尽量与国际准则一致,而在具体细节、资产收益处理上,则应根据我国企业的特色与现状有所保留。

4.给予企业无形资产自行开发、研制费用资本化。许多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开发机构,自行开发、研制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本费用大大增加。由于过去开发的各项支出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以后对一些技术资产进行评估时需获取到相关的成本资料。在这些情况下需要正确反映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本及利润,既可以把科研成果与科研人员个人收入挂钩,也可以方便将来作为这些无形资产评估的参考,所以应当将开发、研制费用资本化。

5.允许无形资产使用加速摊销法。企业现行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是直线法,且无形资产的摊销期是事前预定的。由于知识性的无形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在原先预定的摊销期尚未结束前就出现了更先进、更经济的无形资产,使原有的无形资产失去使用价值,虽然可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计入的是营业外支出科目,而不是管理费用科目。无形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比固定资产更快,因而应当允许使用加速摊销法。

6.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对无形资产重视不仅仅应准确地加以确认,而且还应有一种较为完整的披露体系,以全面地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目前正式报表与其附表已基本上能够比较详细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各类信息,但能提供的也仅是定量信息。对于企业千差万别、变化无常的相关无形资产业务,不少有关无形资产定性及其他信息无法得到详尽反映,因此必须在相关的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形式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未来信息和预测信息,同时考虑缩短财务报告的时间间隔,以减少依靠过时信息带来的决策风险。无形资产的种类及其摊销年限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分别披露。有可能的话还应明确指明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数额是多少,以表明该公司潜在的创新能力。当然,如果无形资产披露得过于详尽,就会给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危害本企业的利益,也会使得成本和收益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对此,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灵活把握。

参考文献:

[1]王诚军.无形资产评估之国际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5.

[2]葛家澎.新世纪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蔡吉祥.无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资本转化:无形资产经营扩张的方式[j].特区会计,2003,(8).

第8篇: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执行新会计准则 对股东权益 投资影响

一、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年初股东权益的影响

(一)对年初股东权益调整的增加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引起股东权益的增加。这部分主要指上市公司从交易所购买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交易融资产引起的股东权益增加。原制度规定,企业用于短期投资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需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进行计量。新准则规定,对于这类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资产,要求将原来按成本计量转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在牛市中,可提升此类资产的价值,从而增加股东权益增加。

2.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原因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而导致股东权益的增加。原制度规定,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计算所得税费用。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纳税时,不能在税前抵扣,只有在相关资产发生实质性损失时才能从税前扣除。而新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均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所得税费用,不仅要计算当期的所得税费用,还应确认以后年度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应税前抵扣少交税款而形成的递延所得税收益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从而增加了股东权益。

(二)对年初股东权益调整的减少

1.转销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引起股东权益的减少。长期股权投资差额是指企业对子公司、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的投资成本与在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中享有的份额之间的差异,原制度规定,此类差额应在一定年限内进行摊销,减少当期投资收益。而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不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原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余额在年初转销,从而减少了股东权益。

2.因确认职工认股权,辞退补偿形成的负债等导致股东权益的减少。原制度规定不预计职工认股权,辞退补偿支出,而是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新准则规定,只要存在职工认股权,辞退补偿,就应当预计相关支出,计入成本费用和相关的负债,从而减少了股东权益。

企业合并准则明确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涉及上述调整因素,无论其摊销余额是“借方差”还是“贷方差”,在首次执行时均须将其结平,并相应调整期初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无论有无未摊销完的“贷差方”,在首次执行日要将其结平。但非同一控制下未摊销完的“借方差”,在首次执行时不能将其结平,而应在合并报表中将其作为“商誉”列示。同样按照职工薪酬准则规定,对首次执行时存在的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的计划,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而产生的负债,并调整留存收益。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的影响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房地产企业应于会计期末对能取得可持续可靠的公允价值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应当以会计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他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影响了企业当期收入确认。近年来在房地产大幅增值的背景下,大多数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净值相对于市场价值已明显偏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应对其净资产账面价值和当期损益的税收安排作出明确解释。如果按现行会计处理方式,尽管净资产增加的部分形成了递延所得税,不影响当期应交税款,但是由于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使企业利润提前实现从而增加企业所得税,进而恶化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在新会计准则没有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通常不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新准则只是将过去企业隐性的东西在报表中显现出来,使报表更趋国际化、合理化,对企业经营本身没有实质性影响。由于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比较繁荣,但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企业快速进入萧条期。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新准则的实施真实反映了房地产产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但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要遏制房地产企业操纵业绩,应关注做好:

1.规范公允价值使用,应尽可能地完善公允价值的评估及确认办法,实现公允价值使用的合规化。

2.加强会计信息监管,改善外部环境,依靠会计中介机构、证券监管部门、证交所和媒介舆论等社会监督促进房地产上市企业严守会计规范。

3.提高房地产企业管理层职业道德素养。

我们既要严格控制企业对利润的操纵,又要针对宏观环境变化对房市产生的负面效应,进一步规范我国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但是我们对新准则的实施还存在如下疑虑:

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导致净利润增加时,企业的可供分配利润还将随之增加,股东要求利润分配,但此时房子没有售出,相应的货币资金没有进账就会出现提前或超额分配利润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资金周转,如果对于因“账面浮盈”而形成的“可供分配利润”进行实际分配,就必然存在上市垫付分红资金的现象,这样就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健康运行。

三、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投资的类型进行了重分类,将部分短期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扩充了投资的种类,增加了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同时大规模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在市场不充分的条件下实施较困难,为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留下空间。

新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允许采用购买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为操纵合并价格和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粉饰报表的行为,然而新准则的实施并不能杜绝操纵行为,企业仍然可以通过改变合并策略操纵利润。如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尽量避免合并类型,实现较大利润。合并方有动机将本质上不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装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获得期初至合并日实现利润的享有额。如果被合并方当年亏损,合并方就有动力为追求负商誉,将本质上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装成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对企业的投资政策还包括对无形资产的投资,新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可以资本化,从而缓解了企业对利润的压力,提高了经营者在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一政策实施对少数有长期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有利,投入的项目开发经费计入无形资产后在未来能够产生效益。因此,这些企业会加大研发的比例,使产品更具竞争力,而对一些缺乏核心技术和优质资源的企业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公允价值运用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运用,可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方面,在初始计量中企业在取得存货、投资性房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要素要求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因为这部分资产取得时都有可靠的成本计量依据,比如购买价格(发票)、运输发票、税费票证等。企业按照交易成本进行计量,出现操纵列报的空间较小。就后续计量而言,执行新会计准则时对企业公允价值运用的影响表现在:

1.按照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此时的公允价值指资产负债表日的相应收盘价格。资产负债表中公允价值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

2.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如果债务人以转让非货币资产方式实施债务重组,必须计算所转让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并将该差额作为非货币性资产的资本处置损益纳入损益核算。但由于此时的非货币性资产通常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就会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企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两种计量模式:一是公允价值模式;二是账面价值模式。一方面,企业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采用两种计量模式,无疑从计量模式上增加了可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另一方面,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增加了限制条件,但仍可能被企业利用,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在不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确认较难,准则允许采用估值的方法估计公允价值,从技术上提供了企业操纵财务报表列报的空间。

五、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新准则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在无形资产准则中,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也就是将开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中定期进行摊销,而不是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这样大大减少了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冲击。它鼓励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这样的政策配合企业所得税中对企业三新科研开发费用按150%税前扣除,无疑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科研开发,鼓励企业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

2.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由以前的权益法改为成本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是根据子公司净利润份额确定的,并没有对应的现金流入企业,但这很可能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出:因为没有现金流入的投资收益导致了企业的利润增加,净利润的增加使股东管理层有要求分派股利的可能,使企业出现“超现金”分配降低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新准则中把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是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在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冲回。这就避免了企业通过减值转回来操纵利润,提升企业的利润质量。

第9篇: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青岛啤酒,总资产周转,驱动因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44-01

一、 样本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以青岛啤酒近五年的财务报告为基础对企业的总资产周转天数进行分解。开展驱动因素分析使用资产周转天数指标,不使用资产周转率指标,因为各项资产周转率之和不等于总资产周转率。此外,为统一比较标准,周转天数的计算均采用营业收入而非营业成本。通过驱动因素分析,可以大体了解青岛啤酒总资产周转天数变动是由哪些资产项目引起,从而为进一步探索提高资产周转速度的途径指出方向。

二、 总资产周转天数的分解

资产周转天数表明期末资产转换成现金平均需要的时间。通过计算青岛啤酒近五年各项资产的周转天数,笔者发现资产项目中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周转对总资产的周转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总资产除了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周转加速,在其余年份均周转放慢,而驱动总资产周转减速的原因主要在于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四个资产项目的周转变动。

(一) 货币资金周转天数分析

货币资金周转天数是指企业付出货币资金至收回该笔货币资金之间的时间。货币资金周转天数越少,说明货币资金周转速度快,资金利用效果好。

青岛啤酒货币资金周转在2009至2010年明显放慢,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增加。而现金周转在下一年度内大幅增速,原因在于第三方购买子公司股权和部分公司技改扩建项目、搬迁工厂等投入的增加。并且,从表1可以看出,青岛啤酒货币资金的周转有放慢的趋势。

(二) 存货周转天数分析

存货周转天数是指企业从取得存货开始至消耗、销售为止所经历的天数。周转天数越少,说明存货变现的速度越快[1]。青岛啤酒的存货周转除了在2011年减速,在其余年份均呈现增速状态,表明企业近年存货适销对路,变现能力强。2011年青岛啤酒存货周转放慢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新购买子公司存货及为春节销售增加存货储备,属于合理增加存货储备。青岛啤酒存货周转加速,有助于增强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分析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是指企业固定资产从取得至产生相应收入所经历的天数。固定资产周转天数越少,表明单位净值的固定资产创造的营业收入越多,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越高[2]。固定资产周转速度指标会受到折旧方法的影响,但青岛啤酒近五年并未更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2011年,青岛啤酒部分项目工程完工转入固定资产核算,同时新购入的子公司也增加了相应的固定资产,这使得该年固定资产周转放慢。总体来看,青岛啤酒固定资产的周转呈现加速趋势,随着企业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多,主要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四) 无形资产周转天数分析

无形资产周转天数是指无形资产从取得到产生相应销售效能所经历的天数。青岛啤酒2011年新购买子公司增加的商标、营销网络及新建或搬迁工厂新增的土地使用权,使得当年无形资产周转明显放慢,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随着主营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无形资产周转呈现加速趋势。

三、 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驱动青岛啤酒总资产周转的因素主要为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周转。总的来说,青岛啤酒营运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青岛啤酒货币资金的周转速度一直低于行业排名在其之后的燕京啤酒,表明青岛啤酒采用较为稳健、保守的现金管理政策,即维持较多现金来防范流动性风险[3]。②青岛啤酒固定资产的周转速度虽高但周转变化不稳定,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说明青岛啤酒在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上还存在改进的空间。③青岛啤酒无形资产的周转速度虽有提高的趋势,但仍然大幅低于燕京啤酒,表明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提高企业主要资产的周转效率,促进总资产的合理利用,进而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市场分析,调整资产持有政策,进一步提升企业内在竞争力。企业应深入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合理进行现金及非流动资产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行业竞争力。②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主营产品销售能力,提高企业的收入水平。企业应以市场为基础,以顾客为导向,在巩固低档啤酒市场的前提下,着重发展中高档啤酒市场,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的行业影响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婉君,张佩.存货周转效率分析的改进:引入存货周转天数指标[J].财会月刊,2010(12):53-5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