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范文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精选(九篇)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

第1篇:应急准备工作评估范文

关键词: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估

一直以来,中国石化行业都在对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价问题展开研究。而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国石化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评估也开始从定性评价向着定量评估的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估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加强国内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

一、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估内容分析

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石化企业应该具有能够满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要求,并且确保应急救援目标实现的能力。同时,中国石化企业还应该具有通过采取措施实现事故有效控制和通过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能力。所以,在对中国石化企业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展开评估时,应该对石化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输、通讯、医疗和消防等各种保障能力进行分析[1]。而通过定期的进行企业的应急能力综合评估,才能够确保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此外,定期进行企业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估,也能够使企业的组织应急救援水平得到提高,继而确保企业能够在事物发生前做好准备工作。

二、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估研究

(一)评估方法的确立

在对中国石化企业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展开评估时,可以使用综合评价方法。具体来讲,就是进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然后利用体系对企业的应急能力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而就目前来看,该体系的建立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灰色评价法和模糊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是否能够对企业应急能力展开科学的评价,还要取决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使用综合评价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石化企业的应急能力总体水平进行反映,并且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自身薄弱环节的查找[2]。因此,使用该方法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把握企业应急能力总体情况和改进方向,所以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应急能力。

(二)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中国石化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估体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便确保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首先,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全面系统性原则,需要将企业应急能力涉及的各个要素全面覆盖在内,并且使问题以简洁和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体系构建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需要进行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的准确反映,以便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再者,体系构建需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需要进行具有代表性和重要的指标的选择,从而通过简化复杂的问题使评价具有可行性。

在具体构建石化企业应急能力的评估体系时,还需要从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事中应急响应能力和事后应急恢复能力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体系的构建。因为对于企业来讲,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才能够使企业在事故发生后具有一定的应急救援能力。所以,企业还要事前建立应急组织,并且做好应急装备、物资的准备和应急预案的编写。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企业则需要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能否迅速、高效和准确的开展应急救援,主要取决与企业的应急响应能力。在突发事故得到初步控制后,石化企业需要使企业的生产、工作和环境尽快恢复[3]。而拥有足够的应急恢复能力,才能够使企业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并且做好事故再次发生的预防。

(三)评估指标的选取

在选取体系的评估指标时,还要结合中国石化企业的应急救援程序和特点,并且进行石化应急专家意见的征询。而首先可以确定的就是,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事中应急响应能力和事后应急恢复能力是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则能够进行多个二级和三级指标的选取,从而对石化企业的应急能力展开综合评估。经过分析,可以在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下设应急组织、应急培训、应急保障、应急预案、监控与预警五个二级指标,然后在各个二级指标下进行三级指标的设置。在事中应急响应能力下,则可以设置应急启动、指挥与协调、应急处置和应急支持四个二级指标。在事后应急恢复能力下,可以设置现场清理、善后处理、总结与改进这三个二级指标。

(四)体系权重的确定

为反映体系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还需要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估测。考虑到石化企业应急能力评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需使用层次分析法对体系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事前应急准备能力、事中应急响应能力和事后应急恢复能力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92、0.627和0.081。在众多二级指标中,应急保障、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启动、指挥与协调、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在各自范围内的权重较大,权重值依次为0.254、0.285、0.213、0.244、0.413、0.244、0.500。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对中国石化企业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展开分析时,还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适合企业的应急能力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从而实现对企业应急能力的科学评估。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发现企业在突发事故应急处理方面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加强企业的应急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华娟,张以飞.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初探[J].化工管理,2015,16:102-105.

第2篇:应急准备工作评估范文

以开展国家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市创建活动为契机,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建立指挥统一、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我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创建内容和要求

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的创建和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指挥协调、预案体系、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总结评估、社会动员等8个方面。

(一)组织体系。政府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市政府相关规划,将卫生应急工作考核纳入政府目标责任书;各镇(街道)政府成立卫生应急领导组织,辖区内的村(社区)指定公共卫生信息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与上报等工作。卫生局成立有独立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市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构、卫生监督所设立或指定部门、人员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

(二)指挥协调。在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机构的领导下,卫生局与相关部门建立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有关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卫生应急联络网;建立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信息系统,具备信息共享、决策支持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

(三)预案体系。市政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卫生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各类单项卫生应急预案;市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制定相关卫生应急预案、技术方案或行动方案,各类预案和方案实现动态更新;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应熟知本市、本单位卫生应急预案和方案的内容及要求;各镇(街道)政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镇)应急预案》;辖区内重点企事业单位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卫生应急预案或行动方案。初步形成政府专项预案、部门单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为架构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四)应急准备。市政府将卫生应急专项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能根据卫生应急处置需要及时安排临时处置经费。卫生局组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分类的专业卫生应急处置队伍,配备相应的装备;制定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卫生应急管理干部和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演练计划,并按计划落实,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制订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并落实储备,相关制度完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有一定的卫生应急资源扩增能力,能迅速及时做好收治伤病员的准备。

(五)监测预警。卫生局有完整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实验室检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救灾防病信息网络直报等监测网络,并指定专业机构负责监测工作,建立监测基础信息数据库,定期组织专家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进行常规和专题评估,提出评估意见、预警和干预措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与管理工作,每月至少汇总分析1次数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报告及时率、网络直报率、报告完整率、事件评估率均达到100%。

(六)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局能及时组织医疗卫生单位对事件进行初步核实、确认,采取必要措施,并及时向市政府和有关上级专业部门报告;市政府能迅速启动或配合上级部门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医疗单位能及时高效承担病人现场救治、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并能有效开展事件相关病例上报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按要求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卫生监督所能及时开展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等卫生监督工作,能协助卫生局及时调查处理应急处置工作中的违法行为;职能部门能利用大众媒体及时经授权可由其的应急处置相关信息,有效开展面向公众的风险沟通。

重大活动开展前,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疾控中心能有效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提出排查治理意见和干预措施,制定相应的卫生应急保障预案和工作方案;重大活动期间,各医疗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能相互配合,有效完成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等工作,保障措施得力、效果良好。

(七)总结评估。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重大活动保障结束后,市政府或卫生局均能对卫生应急准备与保障、应急处置与救援措施、危害及处置救援效果等内容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按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辖区内恢复重建工作的卫生学评估及卫生系统内的恢复重建工作。制定并执行合理的补助标准;对因参与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援而致病、致残、致死人员,配合有关部门按国家标准给予补助和抚恤,做好相关善后工作。

(八)社会动员。卫生局制定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年度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卫生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居民卫生应急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提高辖区内居民的卫生应急知识素养。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组建卫生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制定管理制度并能定期开展培训、演练,志愿者能掌握基本救援知识与技能。

三、职责分工

市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领导小组负责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创建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组织召开动员会、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全面部署创建工作。

市政府应急办负责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对卫生应急处置、医学救援和重大活动保障进行评估。

市卫生局负责健全卫生应急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监测预警等工作,开展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应急培训和卫生应急演练工作,指导各医疗卫生单位做好物资储备、信息报送、医疗救援等工作,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和重大活动保障,开展卫生应急健康教育。负责收集整理各部门创建工作材料,完成自查报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市财政局将卫生应急专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能根据卫生应急处置需要及时安排临时经费。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制定对参加卫生应急处置和医学救援行动的工作人员合理补助的标准,对致病、残、死的工作人员按国家标准给予补助和抚恤。

市教育体育局负责指导各学校、托幼机构健全卫生应急管理组织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指导辖区内中小学、托幼机构建立晨午检全日观察和因病缺课登记制度,指导学校开设卫生应急健康教育课程。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指导各餐饮单位健全卫生应急管理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市住房与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各建筑工作健全卫生应急管理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市地质矿产局负责指导各矿业企业健全卫生应急管理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指导各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运、使用等重点企事业单位健全卫生应急管理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市公安局负责将110、122与120急救建立信息互通和应急联动机制。

市消防大队负责将119与110、120急救建立信息互通和应急联动机制。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部署工作,开展自评(年3月15日前)。市政府启动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建设工作,召开动员大会,印发《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评估标准》。各有关单位对照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自查,完善各项资料,并于3月10日前报市卫生局。3月15日前市卫生局上报自评报告和创建申请。

第二阶段:迎接市和省级专家评估(年6月30日前)。市卫生局(4月25日前)和省卫生厅(5—6月)对我市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上报创建申请报告。

第三阶段:迎接部级专家组复核命名(年12月31日前)。由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对各省(区、市)申报的示范县(市、区)进行复核,对通过复核的命名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

第3篇:应急准备工作评估范文

在电力应急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电力事故的发生原因、性质、实际规模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在处理过程中应体现基本情况清楚、职责分工明确、指挥决策统一、信息渠道通畅、重视灾后恢复几方面的指标要求。电力事故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突发事故发生的状态下,发挥着应急纲领和指南的作用。因此,在编制电力事故应急预案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遗漏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应急措施要量化具体、行之有效,责任的边界要明确清楚。对于通过评审的应急预案要定期进行实践性演练,根据演练结果发现电力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不断提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常情况下,电力突发事件可分为红橙蓝黄四个不同的等级,分别是特别重点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比较重大突发事件和一般突发事件。电力指挥中心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对突发事件等级做出迅速的判断,启动相应等级的电力事故应急预案,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保障事故抢救的顺利进行。在电力突发事故的救援过程,应做好人员救助、电网抢修和医疗救助三方面的相应,控制电力事故的发展。电力运行应急恢复完成后,需立即组织人员评估损失,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制定相应的改建措施,修订应急预案中存在的缺陷,以提高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效性。

电力应急体系的预评估是借助相应理论和方法评价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主要是指对应急管理实施的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善后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具体包括电力生产环境、电网设备及电力机具的防护、人员素质和现场管理。预评估是电力应急体系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结合科学准确的评价,才能发现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电力应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应急体系在初期规划建设过程中,应与电网实际建设情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周边电力资源,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配置,从而提高应急体系建设的效率,获取最可靠、最广泛的社会支持。在应急体系建设完成后,一定要经过反复的演练和细节的具体量化,确保应急管理体系在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在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过程中,确保人员、设备、制度等各应急阶段的全面评估,不断完善应急体系中不足之处,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电力应急体系评估阶段宜制定一系列评估指标,量化相关指标数据,更好的衡量应急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为应急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指明方向。灾害预评估属于电力应急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中的决策评估部分。对于自然灾害的评估是全面反映灾害,确定防灾、减灾目标,优化抗灾、救灾措施,评价减灾效益,制定减灾、救灾策略的基础依据,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参考。灾害预评估是以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为主导,注重研究对象的整体化和层次化、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综合性以及信息利用多元化,将灾害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等理论作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完善电力灾害损失预评估的内容,建立电力灾害损失评估体系,以适应电力企业突发事件顺势评估的客观需求。灾害预评估作为灾害评估时间维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具体分为短期预评估和中长期跟踪评估。其中中长期风险跟踪评估是对一个地区或潜在危险事件的危险程度进行预测性评价。

一般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和概率论可以核算出灾害期望损失,并以此为依据评价灾害风险水平、评价电力应急体系效益、分析灾害的可防止性,进而提出防灾、救灾的最优方案。电力应急体系规划建设中的预评估主要是在灾害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电力事故所造成的自然生态及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种价值判断,以评估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电力事故评估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模型系统、指标系统、规则系统。预评估理论可作用于电力应急体系防灾、救灾的决策系统,通过防灾、救灾措施系统反馈给承灾系统,从而构成一个环节完整的信息反馈路径,形成电力灾害评估与防灾、救灾相结合的网路系统,指导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电力应急体系功能构建过程中对灾害损失的预评估需要结合电力应急体系实际情况,针对已经发生的电力事故,评价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和风险损失。

完善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减少突发事件对电力生产的损失。电力应急体系的规划建设作为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力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需要从电力应急体系的本质出发,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指标和电力事故预评估指标。在今后对电力应急体系和电力事故损失进行评价时,将各项指标运用其中,以提高电力应急体系的综合能力和安全收益。

作者:刘晓东 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供电分公司

第4篇:应急准备工作评估范文

关键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问题;思路。

一、引 言。

水路交通突发事件是指由水路运输、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及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发的,造成或可能造成航道或港口出现中断、瘫痪、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以及由于社会经济异常波动等造成重要物资需要由交通主管部门提供水路应急运输保障的紧急事件。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多为水上(海上)船舶或水上(海上)其它财产或生命因自然和人为原因,遭遇到无法自救的危险或对水域(包括海洋、内河)环境的损害,通常包括船舶碰撞,搁浅,触礁,火灾,船体破裂,有害物质泄露,船舶失去操纵能力,水上(海上)人身伤亡,飞机失事,等等,种类极为复杂。同时,船舶在水上(海上)航行,除了会受到风、浪、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到船舶工作人员操纵船舶的能力、航海经验、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的熟练程度等各方面人为因素,以及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水上(海上)从事生产作业以及交通运输等正常航行的各种船舶,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在逐年增加,船舶的吨位也越来越大,在海事事故高发区域,如进出港口或港内、内河水域等船舶的航行密度越来越大,单船所拥有的航行区域逐渐变小。正是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频频发生,数量逐渐增多。

根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网站公布的数据统计:

2008年发生水上交通事故342件,死亡351人,沉船213艘,直接经济损失5。19亿元。1999-2008年10年间,我国水上交通事故5 774。5件,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为3 861人,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1]。频繁发生的海事以及复杂的海上安全形势对海事管理工作和海上应急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海上应急处理的核心是如何使应急机制运转良好,即在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中,采取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使预防、预警、应对及处置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应急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发公共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公共危机[4-5]、重大自然灾害方面[6]的应急机制建设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应急机制的比较[7],针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的文献,主要是预警机制的研究[8-9],而少有文献全面分析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水路交通突发事件严重威胁人命及财产的安全,危害海洋环境。如何针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防、应急响应与处置,是应急机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建立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应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本文剖析了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和提高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二、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006年我国交通运输部在国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的指导下,编制完成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交通部海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程序》、《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计划》为龙头的国家、省级、市级和港口四级各类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了各地海上搜救中心和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指挥中心,应急反应机制逐步完善,应急队伍和应急资源建设全面启动,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尽管我国在应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基本已成体系,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应急反应机制逐步完善,应急队伍和应急资源建设全面启动。但是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基础条件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仍然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应急预案的每一环节中,应根据辖区水域特点,结合历年所发生的水上交通事故的数据和致因机理,进行风险分析,明确实施应急预案过程的主体、客体、实施预案应达到的目标和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方式和手段。而目前的应急预案的编制没有充分明确和考虑海上突发事件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和后果,也未能结合自身应急能力的实际,对应急的关键信息进行系统而准确的描述,导致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差。

第二,应急管理机制不顺畅。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在预案演练、应急培训、宣传教育方面没有实现正常化和规范化。各级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没有理顺。预警机制、专家评估、物资调用、社会动员等机制亟待建立。

第三,应急反应的基础条件薄弱。应急建设资金投入缺乏,应急救助和反应所需装备和资源贮备不足,应急队伍的装备落后,技术力量不强,缺少相应的训练和演练,应急反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应急反应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对险情的应急处置能力。由于应急反应绩效评估体系的缺失,无法评价出应急处置的有效性和不足。

三、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思路。

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着眼长远,抓好当前,全面建设,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应急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为重点,以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宣传教育培训为基础,以应急管理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保证,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运行机制[10]。具体应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是“一案三制”的起点,是应急管理部门实施应急教育、预防、引导、操作等多方面工作的基础。应该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近年来我国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完善以《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为龙头的各类应急预案。

首先,应急预案的制定要做到领域上全覆盖,内容上高质量,管理上动态化。一是预案体系要全面,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是个案要实用。

每个预案都要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要具体适用,简明易行;三是广泛邀请专家参与,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运用行业最新的技术和手段处置突发事件,力求使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实际。尽量减少应急预案层级,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效果。

其次,应急预案的制定要尽量做到精细化、标准化和流程化,使之更具可操作性。要把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按内容范围分解成工作单元,由相应人员承担,形成清晰的日常应急分工和工作流程,要有第一责任人和检查监督人,其失职失责的后果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再者,各负责部门和支持机构应按照预案中的应急功能设置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作为应急预案的附件。标准操作程序应尽量采用检查表形式,对每一活动留有记录区,供逐项检查核对时使用。已做过核对标记的检查表,成为应急活动记录的一部分。标准操作程序是可以保证在事件突然发生后,即使在没有接到上级指挥命令的情况下可在第一时间启动,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质量。

2。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其一,要尽快建立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完善热带风暴、冬季大风、风暴潮和雾等极端天气预警机制,建设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内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息、电话等载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其二,要建立完善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对交通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划分标准进行研究并作出具体规定,加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通报和交流工作,做好信息汇总和核实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同时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构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互通互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

其三,要确保应急处理机制启动的快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应急处理机制是整个应急反应机制中的核心部分,若突发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就必须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机制,保证其有效运转,并着力把握以下原则:一是信息上报要迅速准确。二是先期处置要及时高效,控制事态发展从而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三是应急预案要有序启动,措施到位,防范严密,处置得当;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提高应急决策和应急处置的科学性;要坚持“标准化运行”,从应急准备一直到应急恢复的过程中,应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包括物资、调度、信息共享、通讯联络、术语代码、文件格式乃至人员服装标志等,都要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3。健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

要按照“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方针[11],强化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和监控工作。对水上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分析汇总和风险评估,建立有关风险隐患普查数据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动态监控。同时,要逐步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网络检测系统,开展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把握突发事件的发展动态,建立风险隐患调查和监控的长效机制。

同时,要建立健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重建和评估机制,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及时组织开展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首先要建立评估机制,组成突发事件评估小组,对突发事件处理全过程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形成评估分析报告[12]。其次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单位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建立突发事件档案,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闭环管理。

4。建立应急物资与组织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应急资源贮备体系,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专业人员、重要设备和应急物资数据库,形成对应急专业人员和应急物资的动态管理,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等物资,提高统一调配能力,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二是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13],以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经费,使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从而增强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三是加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建。

设,形成统一、高效、科学的决策指挥制度和各方协作的应急处置机制,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应急指挥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建设。同时,应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责任制度和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严格实行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责任追究制度。

四是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成各级各类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安全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分级分类、覆全系统的应急专家咨询的网络系统。

四、结 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贯穿在突发事件预防、响应、处置到善后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预警预防、应对处置及善后处置的有效性。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预案的可操作性,应急管理的基础条件及应急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与组织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1] 国家海事局。水上交通事故统计资料[EB/OL]。

(2009-04-30)[2010-05-21]http:∥www。msa。gov。

cn/。

[2] Mc Entire,David A。Searching for a holistic para-digm and policy guide:A proposal for the future ofemergency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mergency Management,2003(3):298-308。

[3] 王明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

[4] 祁明亮,池 宏,赵 红,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2006(4):35-45。

[5] Kathleen M。et al。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Under Stress:an Overview for Emergency Manag-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2003(3):278-289。

[6]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8-21。

[7] 张维平。对美国、日本和中国预警机制现状的评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3):4-8。

[8] 梅传东。海上搜救预警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9] 何建明。中美海警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0] 交通运输部。全面加强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06-10-30)[2010-05-22]http:∥www。moc。gov。cn/。

[11]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关于全国海事系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意见[EB/OL]。(2008-06-30)[2010-05-21]http:∥www。msa。gov。cn/。

第5篇:应急准备工作评估范文

开展应急通信能力测评调查前需要进行周密的准备设计,首先需要明确测评应急通信能力的目的是建立高效成熟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评估体系,从保障应急通信能力的角度出发,推进应急通信整体工作的精确化、数据化、明晰化,形成促进中国通信行业应急通信发展的思路和实施方案。将原本零散的应急通信工作模式聚合在一体,形成对各省市应急通信量化的评估、评定标准,科学有效地促进应急通信发展。根据测评结果分析目前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调整方案,通过应急通信能力评估掌握应急通信能力现状发现能力不足。

明确目的后需明确的是应急通信服务的主体对象。美国现有军用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系统(MEECN),全球军事指控控制系统(WWMCCS)等专用于军事应急。另外,国家安全应急准备计划通信网(NESP)美国紧急报警系统(EAS)与全灾难报警、城市社会应急联动中心(911)等,是民用的专业应急通信系统。中国的应急通信服务的对象则与其它国家不同,是涵盖面最广,涉及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服务的主体对象包括党、政府、军队应急任务,天灾人祸(如地震、洪水),民用(如体育竞赛、大型演出),企业应急需求(临时通讯支撑)等各方各面,因此调查准备时必须考虑我国应急通信服务的特色及特殊情况。由于我国的应急通信能力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一个综合能力,明确构成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对象就十分重要。根据我国通信行业的结构及应急通信的特点,通过顾客满意测评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逐项分解,按照这些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隶属关系以不同层次进行组合,形成一个递阶层次的多因子结构,最终得出构成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对象,由人员、装备、区域环境3个基本测评维度,11个子测评维度构成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见图2)。

资金投入也是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如2008年的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投入到任何一个行业,包括应急通信行业都将会造成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资金投入的不确定性及不稳定性,不在此进行探讨。我们测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应用范畴不仅是针对某次的应急活动进行测评,而是可以长期跟进,需要对现状以至未来可能发生的应急保障能力进行测评,因此我们需要调查收集的必须是具有总体的、长期的、趋势性的数据,使得测评结果贴近现实,并能指导今后应急通信的发展。

调查实施

制作调研问卷获取顾客满意度是最常用的手段,选取的调研对象是全国各地应急通信机构的代表,熟悉各省的应急通信状况,有较高权威性和代表性,从中获取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数学计算获取满意度值。对于应急通信的测评,设计调研问卷必须包括以下3项内容:

(1)收集人员、装备、区域环境重要性对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影响。使用定量分析法的方式进行,采用5级态度等级:非常重要、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相应赋值为5,4,3,2,1,用顾客满意度调查表形式获取。

(2)获取各地区应急通信的现状及历史数据。内容包括人员数量、工作量、人员掌握技术的数量、各类应急装备的数量、设备的使用次数、设备的损害次数、区域内近年灾害发生的次数、突发事件发生的次数、通信业务量等详细的数据。

(3)专家对应急通信保障能力重要指标的期望值,包括根据应急通信具有的机动性、生存性、技术可操作性、设备先进性等特性归纳出的期望值。收集数据后,还需借鉴顾客满意中期望不一致理论,构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测评模型(见图3)。这个模型认为,发生应急通信保障事件时或保障服务结束后,我们会跟进自身的期望,对所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实际表现与期望的不一致性情况进行评价,如果产品或服务的实际表现超过期望,顾客就会满意,反之顾客就会不满意,只需研究期望达到的保障能力与所能提供的保障服务之间的不一致性,找出其中的差异,从而测评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优劣。调查计划则是需要在调研问卷制作完成后,明确调研问卷发放的对象,以及问卷回收及复核的时间,确定回收数据的分析方法,完成测评的工作时间等。

分析测评

获得调研问卷后,从收集的数据中,我们将使用顾客满意度测评中最常用的3种方法进行测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分别是使用德尔菲法则(俗称专家打分法)确定三个基本评测维度的权重;使用评均赋值法确定子维度的权重;使用数学赋值法对每个子维度进行数值换算。

德尔菲法则是指通过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的风险评估方法。假设人员为变量X,装备为变量Y,区域环境为变量Z,权重为变量W,则人员权重为变量W(X),装备权重为变量W(Y),区域环境权重为变量W(Z),各项因子的重要程度得分与总分相比,就是它们在保障能力中所占的权重,如人员维度的权重为使用平均赋值法对各子维度赋予相同的权重,从方便的角度来讲,无疑平均赋值法是最简单可行的,按平均赋值法对样本进行权重赋值得到的结果与顾客感受的关系最密切,在此平均赋值法下即是它们的简均,归总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表达式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W(X)×0.333×(人员能力)+W(Y)×0.25×(装备能力)+W(Z)×0.25×(区域环境能力)。计算结果如果越接近1,则说明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越高。

全国各省市的每项维度现状与标准期望值比较就可以得出该维度的评价结果,为方便显示,表1的能力计算表格中以“优、良、中”分别表示能力标识。应用解数学题中的赋值法对能力等级进行赋值,合理地对某些元素赋值,特别是赋予确定的特殊值往往能使问题获得简捷有效的解决。将5分,4分和3分这些值赋予“优”、“良”和“中”,将现状与标准期望值对比得出分数,如优于描述的标准期望值得5分,相同于描述的标准期望值得4分,低于描述的标准期望值得3分,把各子维度的得分与该项因子的总分相比,就可算出该项维度的数值。通过这种换算,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构成维度就可以换成数值进行计算。

在明确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计算方法后,还需明确标准期望值的定义。有两种定义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根据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以行政区内平均值作为标准,如工作量、装备数量、经济环境、通信业务量等;另一种方式是根据各省市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实际的调研数据作为标准,如人员数量、机动能力、装备使用次数、自然环境等。合理的设置标准期望值会使测评结果更准确。如设置人员素质这个标准期望值模型,这是一个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指标,两种定义方式都要使用,当人员掌握的一专多能(掌握2个或以上专业)比例越高,应急通信中单兵作战的能力越强,得分越高,评估以掌握一专多能人员的比例高低决定,其中掌握技术的总数与本单位总技术人员的比例超过300%(人均掌握3种技能)为优,超过200%为良,低于200%为中;由于应急地点通常是环境较恶劣地点,要求技术人员身体好,随时能够应付突发事件,因此平均年龄越低,得分越高,评估以平均年龄决定,平均年龄低于35岁为优,介于35~40岁为良,高于40岁为中(基于中国年龄段定义为青年:18~35岁、壮年:35~45岁、中年:45~60岁);我国的应急通信专业就职人员还有部分是兼职人员及行政人员,因此专职技术人员占员工比例越高,得分越高,评估以专职人员比例高低决定,专职人员比例高于70%为优,高于60%为良,低于60%为中。得出的标准期望值测评模型定义表(见表2)。当上述工作都完成后,把收集到的调研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测评的对象进行校验,反复多次后就形成了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测评流程方法,确定各维度在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中所占的权重,然后代入测评基本模型比较出的各维度数值,最终根据各维度的隶属关系,自下而上的计算获得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得分。

测评应用示例

根据本文顾客满意度测评的流程方法,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省市进行测评,如国家应急通信机动局所在地区(上海)、华东地区(安徽)、中南地区(广西)、西南地区(云南)、西北地区(青海)、北方十省市(北京),提取2008—2009年各省市人员、装备及区域环境的数据进行测评后,做出了各省市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柱状图,柱体越高表示保障能力越强(见图4)。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有国家资金投入的机动局所在地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比其它地区明显高,中国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分布情况是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较差地区,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南方地区优于北方地区。我们从构成“区域环境”的几个维度进行测评,如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其数据全部由国家统计局及相关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获取,测评的结果最具有信服力。测评设置的标准期望参见表3.经济环境测评结果如图5示,柱体越高表示在这个测评维度的保障能力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和北京这些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方测评结果明显比其它地方要低,说明这些地方的应急通信加大建设力度,可使保障能力适应该区域的应急通信需求。自然灾害测评结果如图6所示,柱体越高表示在这个测评维度的保障能力越高。从图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哪些省灾害次数在区域内发生的次数较多,导致应急通信保障能力需求较高,需要根据自然灾害的类型为这些省份配置装备及人员。利用顾客满意度测评,通过上述这些测评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应急通信保障总体能力与各个测评维度都有关联,哪些方面需改进提升,测评结论经过集团和各省市的专家确认,非常符合实际,对各省应急通信的建设方向具有很明确的指导意义。

结束语

第6篇:应急准备工作评估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评估 策划

1、前言

近年来,公司系统推行钻石风险管理体系为框架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应用体系化的思路对安全生产过程进行系统化的风险识别,并且通过生产全过程的管控,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内容和方法,也真正解决了安全生产“管什么、怎么管,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这也给本人带来了学习和研究的机会。笔者在本单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在体系的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体系建设的二次策划,确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推进方案,使得体系建设更具有实用性。本文通过风险体系建设过程关键环节的策划介绍,结合个人体系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简单提出在策划过程的一些注意问题。

2、确定体系建设目标和范围

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的是根据安全行为科学,通过行为干预技术,改善员工风险行为,改善企业生产能力及员工士气,并最终为企业带来世界级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质量及风险管理的成果。明确体系建设的目标,就是明确通过体系建设,要提升到怎样的安全生产水平,为体系建设过程提供导向。目标的设定来源于对上级目标要求的承接,可以通过运行指标的的比较设计出来,因此在策划阶段,我们要设计组织的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这些目标既要符合相关方的要求,而且是组织通过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而不是高不可攀的。

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素包括人、资金、方法、环境、物料、机器设备等诸多要素,这注定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包括安全的范畴,还融合了健康和环境、职业卫生等的管理的内容。在体系建设过程,是应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思路,对生产过程的风险进行管控,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因此,体系的建设开始做为作为一个过程,或者说一个项目,在开始还是有其可确定的范围,以便组织进行风险分析控制。确定了范围,体系运作就是针对范围进行。

范围的划定首先要满足相关方的要求,否则无法接受;但也不能过大,否则风险管理的范围过大,会导致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时感到困难,甚至导致整个体系的建设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在对工器具的管理中,电力生产过程中应用涉及到大量的工器具,细分可以分类为安全工器具、用电工具、普通手工具等等,如果管理中定的范围过大、管理过细,要求对每一把普通的螺丝刀进行编号、登记造册、使用记录等等工作,会耗费了太多的资源,也挫伤了基础人员对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还可能有造假应付的,从而形成体系建设的阻力。在风险分析上,企业风险管控又可罗列出电网风险、设备风险、信息系统风险、营销风险、工程建设风险、供应商承包商风险、资金风险管理等等,如无界定控制的范围,会使得我们在管理中杂乱无章。而且对每一类风险,也要策划出管理范围,如对于电网风险,它包括主网风险、配网风险和农网风险等;信息系统风险更是要明确哪些系统列入管理,而不应该是指所有的信息系统。

设定一个对于符合体系要求而又“易于管理”的范围可以降低了体系的建设实施的难度,从而助长体系建设的信心。确定范围的时候,不是随便指定一个范围,而是应该符合日常工作要求和相关方的要求,范围的界定可以从下面的一个思路进行考虑:

(1)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要求,承接起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2)满足单位日常工作管理的要求,包含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日常工作来源规章制度的要求,以及对年度、月度工作任务的的分解。

(3)满足相关方的要求。如体系的《审核》指南(2)的要求,这点很重要,我们的策划是二次策划,在策划是必须依照体系的指南的要求进行。

另外,策划中还要注意在同一类管控的内容在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应具有同样的要求,如安全工器具的管理,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管理要求应该是一致的,避免不同的解析。

3、建立适当的组织机构

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明确主体,要建立起适当的组织结构并明确各方的职责,以支持整个过程。例如在推进的过程中,有时会请外部的安全风险体系建设专家做指导,但如果完全依赖外委的专家是不可取的,甚至对于专家的意见有时也只能是参考。我们始终要清楚企业内部的技术员工才真正知道我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才真正了解我们实际的生产作业过程,才真正是我们体系建设的主体。从体系策划开始,要成立由指导专家、管理层、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相关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推进小组并明确各方的职责,同时还要有保证体系建设过程中各方充分沟通协调的机制。对于外部的体系专家,我们既要明确其职责,也希望能得到其经验的分享,而在指导工作中也要注意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不能生搬硬套避免走弯路。

另外,领导作用也是体系建设的成败关键因素之一。领导者的关注、资金的支持、资源的提供是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领导人员又通过以身作则和良好个人安全行为,使员工真正感知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安全的示范性,感知到自身做好安全的必要性,让员工感受到管理者履行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同时体系必须与该企业管理及经营其他方面的管理方法协调一致。因此,体系的策划还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需求及战略目标、企业文化、业务流程、安全要求、规模和结构、员工素质等因素,这就要求领导层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对策划结果进行评审,包括体系建设的范围和目的是否明确,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要求;流程及方法是否能够与企业文化及员工素质相适应;安全要求及所覆盖的业务流程是否合理,这些都应该得到高层管理者及管理层的认同。

4、风险管理策划

风险管理是钻石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它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学等理论方法,对企业整体或某项工作任务存在的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确认企业发生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进而采取措施,实现安全风险可控、能控、在控。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提出“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生产理念就是基于“一切事故可以预测”的理论基础。准确预测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并加以控制、消除或转移是我们安全管理的理想状况。目前,对于各类风险的评估标准也应时而生,并在不断的进行着总结、归纳、简化与提升中,笔者在这里不谈论各种标准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只是对应用策划中提几点看法:

4.1 风险评估的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以以及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各类风险的评估方法也是各有优缺。采用定量风险评估时,我们一般采用数学模型:风险R = f(p, c),其中p为事件发生的概率,c为事件发生的后果。该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关注风险的量化,由此决定风险的可接受级别。在量化评估的过程中,数据的可靠和精确将直接影响评估可信度。在采用方法的风险评价策划中,应尽量对各类因子进行统一的取值定义,使得在区域内的风险量化一致。如在量化的电网风险评估过程中,对各类威胁因子在量化取值的过程中有些只能应用经验进行取值的因子就要注意该问题;而对于一些因素的统计,则要求统计的范围或数量的样本足够大,才能更准确放映出整体状况。如在设备的风险评估中,我们通常会考虑某一类设备故障率,此因子的统计样本如果过小,同样使得对评估的可信度产生影响,因此建议尽可能放大;类似问题还有在作业风险评估中是对某项作业在以往发生的事故事件统计因素问题。注意到以上问题后,我们就好更加注重对生产过程数据积累和对数据统计分析。

在量化评估的过程中,对于数据可靠和精确将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在组织内的评估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评估结果才有可比性,也使得组织整改的投资更有价值。

4.2 风险评估的过程

全员参与的原则是保证风险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不出现较大偏差的保证。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对整个设定系统开展的全方位的评估,所谓全方位的意思是指覆盖了组织的所有场所和生产过程,充分考虑组织内、外部的变化因素。风险评估的过程,首先要对组织的活动或任务入手,进行全面的危害是识别,在找出危险源的基础上并组织量化,再确定控制措施。在评估过程中强调组织所有人员的充分沟通,全员参与的原则也是保证风险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不出现较大偏差的保证,并且应该将最终的评估结果向评估范围所覆盖的部门及人员进行沟通,共同认可,因此,在评估工作开展之前组织对全体人员开展评估方法的培训是必要的。

4.3 风险评估应用的管理

风险评估的应用必须关注各类风险评估结果应该的内在联系,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强调的是落实。

风险管控强调的是事前的风险控制,对于评估出来的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落实风险控制和对策措施,并根据措施实施的效果,动态修订相关风险,实现风险的闭环管理。如对于电网风险评估,属于完善电网结构的风险问题,应纳入电网规划并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计划和实施的时间。已制订规划或形成计划的,应根据风险的大小安排工程建设的先后顺序和确定进度计划。在电网建设计划实施后,根据其改善电网结构的效果,修订电网风险;属于调度方式安排、保护定值配合、运行监控的风险问题,将风险的控制措施落实到电网运行方式安排、保护定值整定以及调度运行监控的工作环节;属于设备状态和功能保障的风险问题,将风险的控制措施纳入设备管理部门的设备巡检维护、定检预试、技改检修工作计划。

风险评估应用的管理必须关注各类风险评估结果应该的内在联系。如对于设备风险评估的出来的某一设备运行存在的严重的风险结果,我们在制定针对设备的控制、消除措施的同时,也应对设备运行状况发生变化或措施落实后的现状,重新评估、修订电网风险的评估;同样在电网风险评估结果后,相应重要设备的的风险评估并制定控制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强调的是落实。只有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到实处,风险评估工作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策划上还注意体系各环节的运作机制管理,建立闭环的管理机制。

5、设计高效可行的运作机制

体系运作机制是整体体系运作的平台,钻石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机制包括:风险评估机制、事件报告与分析机制、安全区代表巡查机制、任务观察机制、审核机制以及纠正与预防机制等。

体系的运作机制是相互交联并形成闭环的,如安全区代表的巡查发现将是纠正预防系统的输入;在策划中,注重对体系运作的设计,既要发挥体系机制的作用,也要对原来安全管理体系的继承和融合,将传统安全管理的“两个体系”、安全网机制等管理经验融合到体系运行机制中。

6、建立得当的应急系统

应急处理是安全保障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不同于其他环节,应急处理对处理人员是技术、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处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做好应急处理的策划的关键一下几点:

(1)应急机构的设置包括应急指挥领导机构和各专业应急处置机构。应急指挥机构成员要求能够协调整个应急工作,包括调配所需资源;而各专业应急处置机构成员则是各专业的技术处理专家,而高效、准确处置各类事故事件。

(2)高效运行效率:高效的运作效率包括准确的启动机制、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和专业的应急处置预案。

(3)完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在应急处理中,专业技术人员担当技术专家的角色,熟悉整个应急处理过程,这也包括组织针对性的演练,提高专业处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7、结语

体系的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体系要求与日常工作的交融,实现系统化、一体化的管理,然而体系在建设的初期,还是存在一个过程的问题。因此,完善的策划对体系建设的推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仅对一些重要的因素做了粗浅的讨论,希望能够对各供电企业的体系建设提供一点参考。最后说明的一点,安全管理没有最好而只有更好,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产出,包括新的管理理念的创新,体系的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去重新思考、策划我们的管理过程,包括风险管理体系的整改架构和一次策划,这本身也是融入了体系持续改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监察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指导文件汇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第7篇:应急准备工作评估范文

我国电力应急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我国政府全面加强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工作才陆续开展,应急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在近几年得到较大的发展,尤其2008年汶川地震后,政府加大对应急的投入力度,逐步规范应急相关标识、地震信息共享等,了一些标准。但也应该看到,政府及企业当前应急工作的开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应急管理的内涵缺乏统一的认识;缺乏应急相应的标准化组织以及对应急标准体系的完整规划;对应急技术的研究仅仅侧重于某些方面,缺少全面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在应急产品方面,缺乏相关的标准,导致产品规格及功能五花八门,产品之间互操作或者联合使用困难等。近年来,电力行业的应急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国家电监会、发电企业以及电网企业在电力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并相继颁布了一些规范性文件。电力应急工作中还存在应急管理基础薄弱、突发事件监测手段缺乏、应急队伍救援水平不足、应急救援手段装备缺乏、应急技术及产品标准缺乏且不统一等问题,而且随着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电力应急管理及技术相关标准欠缺的问题更加凸显,将严重影响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我国电力应急标准体系研究

根据预防为主、重点突出、技术进步、国际接轨的应急标准体系建设原则,涵盖突发事件应对的各个方面,包括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检测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基于我国电力应急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电力应急标准体系研究覆盖的范围如下:术语(结合电力应急领域相关专业的特点,规范名词术语);电力应急标识规范(电力应急相关标识的标准规范);电力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技术、应急预案评审技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设计、应急指挥中心互通技术条件);电力应急培训演练(电力应急培训基地设计、电力应急培训技术、电力应急演练技术等);电力应急物资(电力应急物资库设计、电力应急物资储备技术、电力应急物资调度技术等);电力应急平台(电力应急平台架构、子系统分类、功能、接口、信息模型等技术标准);发电厂应急(发电厂应急计划与准备、发电厂应急设施、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实施与评估等);电网应急(电网应急计划与准备、电网应急设施、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实施与评估等);电力应急能力评估(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信息与通信等专业的应急能力评估技术);电力应急产品(应急发电设备、电力应急通信系统、应急救援装备、电力特种应急救援车辆、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用品等技术标准、检测标准)。电力应急标准体系范围确定后,将开展具体标准的拟制定工作。为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力应急标准,规范电力行业应急管理工作,笔者结合目前电力行业应急工作中出现的突出和紧迫问题以及基础标准或下位标准先行的原则,建议率先编制以下标准:电力应急术语;电力应急标识规范;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电力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电力企业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电力企业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导则;电力企业应急演练导则;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技术导则。

第8篇:应急准备工作评估范文

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自2012年3月启动了全国首个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创新试点工作,至2014年11月,被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惠州基地”,成为全国首个部级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大亚湾石化区的应急管理创新试点已取得明显成效。

除了体制机制创新外,外力外脑的支持,也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通过开展区域安全评估工作,对石化区整体安全状况进行评定,从而指出哪些区域超出风险可接受的程度,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以进一步提高园区整体的安全管理、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参与大亚湾石油化学工业区区域安全评估的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危化所所长王如君告诉记者说。

高标准 严要求

大亚湾石化区位于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于2001年开始建设,2009年进行了扩区,由原来规划的27.8 km2扩至约65 km2。2014年,大亚湾石化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 193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化工园区二十强第二。

大亚湾石化区以中海油1 200万t炼油项目和中海壳牌95万t乙烯项目为依托,目前已吸引了美国、荷兰、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企业进驻。大亚湾石化区包括石化产业区、精细化工区、纯洲港区和荃湾仓储区。石化产业区主要发展石油化工产业,荃湾仓储区主要经营油品和危险化学品的海上、公路、铁路储运。精细化工区和纯洲港区仍在规划中。

如何对大亚湾石化区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王如君介绍说,评估小组的人员从7个方面开展工作,包括资料与编制依据收集;主要危险因素辨识;各类技术检查表编制与现场考察;危险源事故后果及对周边影响评价;大亚湾石化区安全性整体定量风险评价;选址和布局安全性分析;大亚湾石化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安全分析。

经过半年多的考察、分析、计算,中国安科院对大亚湾石化区的区域安全评估结论是,风险整体可控可接受。

王如君以管道运输风险分析为例介绍说,大亚湾石化区的天然气长输管线、华德原油管道和立沙成品油管道三条油气管线周边没有出现1×10-5个人风险等值线(是指因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等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的个体死亡率,用个人风险等值线表示);在天然气长输管线和立沙成品油管道沿沿海高速公路北侧走向的重合部分产生了1×10-6个人风险等值线,个人风险等值线宽度为22 m左右,三条管线的其余部分没有产生1×10-6个人风险等值线。“管道运输整体风险不高,可以接受。”

在这组数据的得出过程中,评估小组运用了中国安科院“国家十五攻关”取得的最新成果――区域定量风险评价技术,将安全状况评价、事故后果评价结果与周边人口分布情况结合,通过事故频率与后果分析,将各危险源的事故风险进行叠加,获得石化区整体性的个人安全风险等值线分布,以及整体性的社会安全风险容量曲线,并以此结合风险容许标准共同作为安全规划的依据。

在对区域产业规模合理性分析后,中国安科院的评估小组认为,在现状和近期规划建成后,大亚湾石化产业区可新增260万t/a的甲类易燃气体运输规模,或新增3.5万t/a的有毒气体运输规模,或新增1 720万t/a的甲类易燃液体运输规模,或新增2 960万t/a的乙类易燃液体运输规模。荃湾仓储区可新增150万t/a的甲类易燃气体运输规模,或新增940万t/a的甲类易燃液体运输规模,或新增1 650万t/a的乙类易燃液体运输规模。

同时,评估小组应用多米诺效应分析后发现:大亚湾石化区的中海惠州炼油的丙烯球罐、气分原料球罐、LPG球罐和成品汽油储罐,中海壳牌丁二烯储罐,智盛石化的环氧乙烷储罐,李长荣橡胶的丁二烯储罐,海能发一厂的轻烃储罐轻组分储罐,大诚石化的液化气罐发生事故后,影响范围超出了厂区,会对周边企业的装置设备产生影响,可能会导致二次事故。

应急处置建议对策

对于大亚湾石化区存在的风险,中国安科院评估小组从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应急能力建设三方面给出建议。

对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企业,根据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生产、使用工艺(方式)或者相关设备、设施等实际情况,应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控制措施。

“对重大危险源配备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份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以及可燃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并具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事故预警、信息存储等功能。”王如君说,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应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并确定重大危险源等级。

仓储企业为避免储罐冒顶事故和浮盘搁底事故的发生,评估小组建议,储罐要设置高位、高高位、低位报警装置;报警高度应满足从报警开始(10~15)min内不超过液位极限,同时设液位极限联锁装置,切断收(付)油阀门;对储罐液位报警装置采取冗余系统,同时安装使用两种不同的液位报警装置;在防火堤外设置由水封井和切水收油装置联合组成的阻火、隔油、排水装置;储罐顶部密封圈周围设火灾报警装置和工业监视系统,以便及早发现火情,及时扑救,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

园区层面如何加强与企业在安全、应急管理方面的衔接?评估小组建议,石化区要严格项目安全准入。引进项目要符合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等相关产业政策要求,同时要符合大亚湾石化区产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芳烃下游产业链、C2下游产业链、C3下游产业链、C4下游及炼化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以及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鼓励设备和工艺技术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式先进的企业入园,限制设备更新、维护及人员素质跟不上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入园。

评估小组还提出,应根据石化区危险化学品货物运输有关实际和石化区封闭管理的建设规划,建设一座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具备临时停放、物料卸载、罐体清洗、车况检查等功能,分别设置易燃易爆区、剧区、一般化学品停放区、污水处理区,车辆安全检查区等相关区域。

在对大亚湾石化区的应急保障能力评估后,评估小组认为,应加强石化区消防装备配备。为石化区消防队伍配备大功率远距离泡沫消防车及高喷消防车,以满足远距离喷射灭火要求;配备水控摆动移动炮,用于大型油罐火灾扑救;配备大功率汲水消防车,以防止供水系统损坏或供水不足时,从附近水源就近取水;配备涡喷消防车,用于吹散、稀释、洗消事故现场的有毒气体,强制通风、驱散有毒烟雾和火场降温。

“建设应急物资库,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王如君说,可以制定《大亚湾石化区应急物资储备方案》,明确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储备方式方法,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编制大亚湾石化区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由大亚湾石化区和区内企业共同出资建设一座应急物资库,配置如大功率抽水机、移动式应急发电机、围油栏、收油机、呼吸器、防化服等应急装备。

评估小组还认为,应对石化区内所有的消防泡沫资源进行整合,包括公安消防和企业所储备的泡沫液的数量、类型、有效时限等信息,并报告给应急管理和指挥部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调用。“整合石化区各类应急资源,包括政府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应急物资,对其名称、数量、类型、存在位置、有效期限等信息进行统计,并报告给应急管理和指挥部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调用。”王如君说道。

在石化产业区和荃湾仓储区内分别建设大型公共事故应急池,是评估小组提出的重要建议。王如君解释说,应急池是在突发事故状态下,承担泄漏油品或液体化工品,以及消防污水的收容,防止泄漏物质和消防污水进入水体和海域,避免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此外,评估小组还建议整合大亚湾石化区现有应急资源,加快建设应急平台基础数据库,开发基于GIS的大亚湾石化区应急管理和指挥系统,满足石化区生产安全日常综合监管和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挥的需要。并建立完善的大亚湾石化区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和信息系统,以便正确及时地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

第9篇:应急准备工作评估范文

【关键词】城市 应急管理 绩效评价

1.城市应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意义

通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有利于使城市应急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提升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水平的科学性;做好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和技术准备,以便于在灾害发生之后,减少应急救援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应急工作的效率;有利于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以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从而更实际地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安全屏障。同时,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可以使城市明确自己在应对突发事件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己在发展中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在找到现有应急准备能力水平和被期望水平差距的基础上,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提高自身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从而为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注入动力。

2.城市应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2.1了解应急管理实践现状

为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效地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发的严重社会危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党的十报告要求“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在十二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各省市应急管理专门机构从无到有不断健全,应急队伍从建立到发展到不断壮大,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城市应急管理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薄弱环节:从应急信息管理上来看,信息资源还没有整合起来,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相关职能部门都在研发和研究自己的信息系统,相互间沟通不够;虽然从不同层面对各种灾种制定了大量的应急预案,一些地区、部门、单位和街道还没有制定应急预案,或制定的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当灾害发生时,应急管理的过程缺乏监控,应急处理的经验不能传承;从应急保障上看,还存在不系统、不到位的问题。应急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跨学科问题,涵盖了管理学、社会学和系统工程等多个领域。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需要市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共同参与,更需要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

2.2研究城市应急管理管理运行机理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的科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它包括选择本文、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解释调查结果和检验调查结论等。本着客观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综合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的试点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城市应急管理现状。然后结合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和发达国家应急管理的最佳实践,对从应急准备、应急预警、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四个方面对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运行机理进行讨论。

2.3构建城市应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突发事件预防、准备、检测、预警、响应、处置和恢复等发展规律,拟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制半结构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预试问卷,包括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结构性问题,主要是了解问卷填写人对本预试问卷的认可程度;第二部分是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请求问卷填写人员在预试问卷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再对政府官员、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以及应急管理专业人士进行专家访谈。在专家库中采用目标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专题小组,基于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对预试问卷进行修改。最后,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采用德尔菲法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择相关专家对上述修改后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咨询。德尔菲法通常要求2轮以上的咨询,达到就某一问题形成一致认识的目的。考虑到前期研究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紧缺等因素,在进行专家咨询的时候对传统的德尔菲法进行调整,即采用一轮专家咨询和专题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更广的范围内搜集专家的意见,最后通过专题小组讨论确定最终的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既包含客观的定量指标,又包含主观的模糊指标,因此必须对模糊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应急管理绩效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设计如下: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对比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建成对比较矩阵,直到最下层;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即一致性比率是一致性指标与随机性指标的比例;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矩阵;

2.4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城市应急管理绩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综合评价方法的一种,它根据模糊数学原理,对评价对象及评价因素的优劣程度采用优良差等模糊概念来表示,用以处理其他方法无法处理的模糊信息,运用模糊数学和模糊统计方法通过对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的综合考虑,对评价对象的优劣做出科学的评价。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但能够处理现象的模糊性和综合各个因素对总体的影响作用,而且还能用数字反映人的经验。在应急管理评价这样的复杂大系统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往往是很多的,而且因素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所以,应该采用多层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判指标集合按照指标体系分成应急准备、应急预警、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等几类,先对每一类进行综合评判,然后再对各类评判结果进行类之间的高层次综合评判,得出总体的结论。

3.结语

这套城市应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在指出我国当前城市应急管理现状开展城市应急管理绩效评价的要求和意义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评估一级指标来源并确定了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应用方法,可以为政府评估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指南,也可为应急评估学术化研究提供有益参考。由于相关技术、人力、经费以及时间等原因的限制,本文没有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下级指标进行具体构建,没有引用数据对其实践应用进行分析。作为一种方法论尝试,还存有某些欠缺,今后的研究将继续着重关注这些空白与不足。

参考文献:

[1]牛冲槐,任朝江,白建新.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测定,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4):21-25

[2]祁明亮,池宏,赵红,孙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管理评论,2006,18(4):35-45

[3]范维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2007,(2):71-76

[4]邓云峰,郑双忠,刘铁民.突发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及应急特点,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