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章阅读范文

文章阅读精选(九篇)

文章阅读

第1篇:文章阅读范文

一、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

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来完成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面容、体态、衣着等;人的动作是受人的思想情感支配的,能具体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语言是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的直接而具体的表现;心理活动则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分析好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就能较好地把握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二、准确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人文章,是以表现人物为重点的,而人物的特点,除了通过事情来表现外,还通过人物描写来展示。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身份、职业、年龄、外貌、动作、语言、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考虑,并抓住文中所叙述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把握。学生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一定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把握文章所写的事情

把握文章所写的事情,是分析文章中人物和中心思想的基础。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文章中的任何人物特点都是在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在事情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的。因此,了解作者所写的事情,是理解写人文章的关键一步。

四、准确抓关键字词语句

写人文章里写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其思想性格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材料来显示的。因此,在阅读写人文章时,要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想一想所写事情的侧重点在哪里,它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好处等。另外,有些文章能够直接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句子或词语,阅读时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句子或词语,就能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中心。如果能这样阅读,不仅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赏能力。

小学课本中,写人的文章占有一席之地,有的直接以人物名作题目,一看就一目了然,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槐乡的孩子》、《小摄影师》;有的却并非如此,得细细品味,才能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意思。可不管它们以什么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只要扼住其要害,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一般写人类文章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在具体事例中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人物的外貌

外貌描写是作者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绘。人物的外貌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阅读时可以分析人物外貌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及个性特点。

二、读懂人物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文章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读文章时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有助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如《小摄影师》中高尔基说:“是个小男孩吗?如果是个小男孩儿,请一定让他进来 。”读到这,启发学生讨论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他们在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分析人物的动作

阅读时,我们会发现,好多文章都是围绕人物的动作来写的。因此,人物的动作同样能反映人物的个性。在阅读文章时要细细地品味,并感悟其特别的地方。如:《灰雀》一文中写道路:列宁每次……谷粒”表明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每次……都要……”表明列宁只要走到白桦树下,就会看这三只灰雀。如果他不喜爱灰雀,就不会专门看这三只灰雀。“仰望”是指抬头望[作动作],而列宁长时间仰望三只灰雀会使脖子发酸的,可以看出他喜爱灰雀;列宁经常给灰雀带吃的,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喜爱灰雀,否则,他就不会经常给灰雀好吃的。

四、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活动。对人的心理上活动描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往往是靠许多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好,人物品质就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注意侧面烘托的描写的作用。如:《槐乡的孩子》一文中写道:“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总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只要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就会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怎样阅读写人文章

一、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时,认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美丑善恶。

二、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

三、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

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怎样阅读写事文章

写事文章,就是通过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表达某些观点或看法,让更多的人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阅读写事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弄清记事的“六要素”

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这“六要素”。阅读时,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有哪些人物,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弄清了这些,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全文。

二、理清叙事的顺序。

一般来说,叙事的顺序包括三种:①顺叙,是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来叙述。②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③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的事情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插叙的内容结束后,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我们弄清了事情的发展顺序,阅读后,才能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文章。

第2篇:文章阅读范文

怎样让学生逐步有意识地沉下心来在“多读几次”上花功夫,提高阅读能力呢?笔者集自己多年语文阅读教学之经验,参考一些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就怎样在课堂上指导读“三遍”的方法草就拙文,供有识者参考。

一、读第一遍:要 “四读”、朗读、速读,目的是整体感知

所谓“四读”:就是读提示、读课文、读注释、读练习。一读提示,是指在开始学习每个单元时,要读单元提示,开始学习某篇课文时要读预习提示,两种提示都对自己所属的单元、课文内容作了概括提示,让学习者有个大略印象,知道本单元、本课文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二读课文,就是通读课文,这时最好先用阿拉伯字母给每一段标上序号,以便于阅读时把握全局,寻找问题等。阅读时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先跳过去,留待再读时解决。

为什么还要三读注释和四读练习呢?注释是帮助我们了解与本文有关的知识;练习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学习本文后提出的问题,以检查学生学习结束后对该文章重难点的把握情况,利于我们在学习本文后,了解、检测学习效果。

整个“四读”过程要求快,不能齐读,齐读会使阅读速度变慢。要求每个人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出声朗读,实践证明:朗读是心与口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能排除杂念使人心无旁骛。速读则可检验一个人的反应能力,也可培养一个人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是全班一起在读,所以声音不宜太大。在课堂速读时,可以比赛谁先读完,表扬先读完的人。

“四读”过后,我们就要弄清楚本文文体,根据文体要素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主要内容。例如记叙文,可按六要素归纳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都有些什么人介入了这件事,事件的起因是什么,经历了那些过程,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是议论文,速读一遍后,要了解作者在本文要阐述的观点、主张,用了那些事实、道理去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又如是说明文就要清楚说明对象以及其基本特点等。“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叶圣陶语)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感知”了。

二、读第二遍:要默读,细读,目的是初步理解文章

这次阅读时,要边读边动笔勾画,勾画出生字词,查字典弄懂生字词。如果说读第一遍是留下大概印象,那么,细读第二遍就会有所收益,也有所疑虑。在精彩词句或有疑虑的地方就要标上特定的记号,这样有利再读时对照、认识、提高。通过查工具书、交流看法、细细地咀嚼佳词美句的精彩,再细读仔细揣摩解决疑难。

此次阅读重点要放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上,做“研讨与练习”的首要工作是审题,题审准了工作就等于完成了一半,因为审题不准的话,以后的工作都是白干。

读题时一定要认真区分出本题有几个小问题,并抓住关键词弄清楚每个小问题要求掌握什么内容,然后根据归纳出的问题逐个在文段中找答案。找答案时一定要找准“答题点”,所谓的答题点就是编题者出题时,在文章的某个句子或段落中发现这里有某个需学习并掌握的“知识点”,为了学习、理解、把握这些“知识点”,就依据这些句子段落出题考查学习、理解、把握的情况。这些句段也就成了答题点。找到答题点后,要在这个点的前后找出能回答问题的相关词句,分析怎样使用这些词句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要尽量使用原词原句,或者在原句的基础上增删个别字句,连接相关句子答问。当然,有的问题是根据全文出题的,那就要逐段细读后再归纳、概括。

三、读第三遍:用默读,精读,一段一段地研习探究、揣摩欣赏

完成了第二步工作,阅读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它只是初步理解,这中间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看法,有独到的见解;也有肤浅的分析;会有疑虑的地方,也会有遗漏的问题。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经过老师的指点和同学之间的研习来解决,正确的得到证明,错误的要求纠正;独到的感受欣慰,肤浅的以求深刻;有疑虑的要消释,有遗漏的需补充。所以必须要进一步研习揣摩、探究欣赏。

研习探究、揣摩欣赏二者不是相互割裂的过程,而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过程。它不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冥思苦想,而是调动所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讨论,教师与学生讨论,在这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别人的看法,还可以反驳相悖的观点。这个过程可能因自己的成绩自喜,他人的成功而恍然,大家的共同提高感到欣慰。

研习探究、揣摩欣赏最好在小组中进行。分组不宜太大,前面两个人转过身子,和后边的面对面就形成自然的四人小组。教科书上的习题在上一步已经完成了,这时的分组讨论弄不好就成了花架子、摆设。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但更提倡教学问题从学生中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会处于主动地位,而且能帮助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使课堂更有调控性,教学更有针对性。

可是,长期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多数是提不出什么问题的,或者是有了问题,碍于面子怕说错了惹人笑话而不愿提出来。这时候用什么办法好呢?我认为千法万法,管用就是好办法,许多好的习惯是“逼”出来的。“逼”学生提问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你不问我就不讲”,二是“你不提我就不让你坐下”。“逼迫”之下,必有所获,这种情况下学生提的问题是深是浅、题内题外,已不重要,教师这样做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养成“读书必有疑”的习惯。

第3篇:文章阅读范文

一、选文内容新颖

大多数选文来自中考前出版的报刊,内容多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生活气息、文化气息、时代气息浓郁,且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开拓考生视野,启迪考生思维。如浙江宁波市卷《该不该让家长陪读》、江苏无锡市卷《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等。建议初三学生在备考时,重视阅读新出版报刊上的优秀的议论类文章,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二、出现非连续性文本

如浙江宁波市卷《该不该让家长陪读》、湖南常德市卷关于拒让座事件的文本阅读、浙江温州市卷关于邻里关系的文本阅读等,越来越多的非连续性文本进入中考试卷,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要求。初三学生在备考时,要注意这一趋向,在做好传统议论文阅读复习的同时,要注意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练习。

三、试题中开放性题目增多

第4篇:文章阅读范文

人物传记的类别很多,从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的角度来分,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传,是本人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字,如《巴金自传》。二是他传,是他人撰写的,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的传记。如力平的《传》。三是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对象大多是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著名人物,其文章特点是一面记述,一面评论,如古德曼的《邓小平政治评传》。

传记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真实性。第一种“真实”是史学意义上的,对人物的记述必须实事求是,做到基本事实是真实的。第二种“真实”建立在第一种“真实”的基础上,但有文学色彩,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二是概括性。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这是传记的基本特点。所选择的人物和事迹必须都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三是生动性。就是要把人物写成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干巴枯燥的木偶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此外,高考考查选用的传记文本还具有人文性。我们从这些文本中可以看到命题者希望不仅能借助试题选拔人才,而且能对学生从人文性的角度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不论是“办大事、做高官”的盛宣怀、专注学问的杨守敬,还是对人类发展轨迹深入探讨的达尔文以及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而倾注毕生精力的袁隆平,他们对人类、国家、时代的深刻关注,都值得每一个学生去关注。

人物传记的写法一般是介绍人物一生或某些重要阶段的生活、工作或学习的经历,末尾一般总述人物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记叙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叙写时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刻画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时一般的描写方法都会用到,如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环境、细节描写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运用的方法来写人等。

一、两兄弟

林语堂

熙宁四年(1072)七月,坡携眷离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正在坡直辖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枯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

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对哥哥说:“空闲不见得是坏事,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哥哥却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闲不住。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坡知道弟弟的婉劝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是他不是。我们论到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说的“气”这个字。以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坡的人和批评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与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坡与子由及家人共度一个中秋后就要奔赴新任了。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送兄长至颍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颍州。在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颍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坡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选自《坡传》)

本文采用点面结合、互相映衬的手法,概括地介绍了两兄弟在外貌、性格、文学才华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外貌描写为后文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刻画作铺垫。在对性格描写和文学才华的描述中,作者又用詹姆斯兄弟来作类比。同时,为体现传主的性格特点,作者也揣摩出兄弟二人的语言和具体事件,这也是一般传记常用的文学手法。

二、竞技场上风云莫测

郎 平陆星儿

在福冈打完古巴队输球后,我让队员们洗得干干净净,穿得整整齐齐,必须高高兴兴地去看韩国队和保加利亚队的比赛,还让她们每个人都带好本,一边看一边做战术记录。保加利亚队赢了韩国队,又重新燃起了我们跻身四强的希望。

12年没参加过世界锦标赛的保加利亚队却以3∶1拿掉了踌躇满志、准备进入四强的韩国队。而我们中国队主要拼保加利亚队,赢保加利亚队我们就能进前四。我们绝不能再犯韩国队的错误,韩国队轻敌了。我的担心是,队员一看机会来了,胜球心切,容易操之过急。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晚上10点多了,我再让队员们一起看保加利亚队的录像,熟悉她们的打法,主要进攻手的特点,然后对轮次,把业务工作做好。第二天上午,召集队员再一次做思想上的准备,把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方方面面都要想得非常周到。虽然,我们的综合实力,比保加利亚队要强一些,但是,从世界锦标赛开赛以来,保加利亚队1∶3负古巴队,3∶1胜韩国队,这两场球都比我们中国队打得好,因此,到底谁强谁弱,还要看临场发挥。我反复跟队员强调,作为一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强弱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打保加利亚队,尽管我们做了那么多工作,队员们还是非常紧张,我真的很少看到我们的队员在场上紧张到喘不过气的程度。我理解她们。第一局,双方咬得很紧,我们的队员还是有急躁情绪,很想把球一下子拿过来,但人家保加利亚队也想赢啊,她们想跻身八强,所以,这场球可谓“鱼死网破”,双方一分一分地打,一分一分地追。第一局是关键的一局,两个队反复争夺,一直打到12平,始终是交替上升。整个体育馆像凝固了一样。赖亚文在场上一直鼓励,指挥,显示了一个老队员的大将风度,好不容易地挺下来了,把第一局打成15∶12。

第二、三局,我们的快攻成功率很高,打出了时间差、交叉掩护等漂亮的配合。我们以快制高,使保加利亚队很难在拿到发球权后得分,而她们队员的情绪也明显地松懈,就像我们分析的那样,我们把她们的进攻治住了。看我们打得这样好,这样团结,她们的士气便不由得退却。

这样,参加决赛的四个队分别是古巴、俄罗斯、巴西和我们中国女排。

中保比赛结束后回到宾馆,我立刻关上门想好好地睡一会儿。

(选自《郎平自传》)

本文着重回顾了在中国女排从陷入绝境到重新燃起了希望再到绝地一击晋级四强的艰苦过程中,作为教练的郎平如何做好自己和队员在实战准备、战术训练尤其是心理减压方面的工作。文章虽然没有过多展开比赛过程的描写,但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竞技体育的艰苦和压力,笔法很有《战国策》和《左传》不注重战争过程描写而注重人和策略描写的特点。

三、在野的商人政客

康德拉・布莱特

38岁的罗斯福10年来第一次成了普通公民。整个柯立芝年代被实业家们称为“新时期”,经济一派繁荣,商业投机、金融业活动既有利可图,又充满着风险。

富豪布莱克的公司主要从事证券发行的担保和海外投资等业务。罗斯福便担任了这家坐落在百老汇120号的分公司经理。同时,他又重操律师旧业,在华尔街52号开设了埃米特・马文・罗斯福法律事务所。他给朋友写信说:“这两项工作显然可以很好地相辅相成。”

在此后的8年中,他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冒险活动,但绝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许多年后,他的政敌仍以幸灾乐祸的口吻谈到2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的罗斯福在商务活动方面的失败。他参与其中的各类公司都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在1929年到来的大萧条中,除一家之外全倒闭了。

罗斯福并未因接二连三的失败而遭到巨大损失,因为他很少在一笔买卖上大量投资。对此伯恩斯认为它反映了罗斯福作为一位不肯对一次选举进行孤注一掷的政治家的谨慎作风和保守性的一面。罗斯福还加入过一些金融联合公司――康普・邦德公司、联合银行公司等,他大胆的闯入姿态引起了金融界的某些不安。1923年夏,罗斯福与一家行为可疑的企业发生联系时,金融情报协会秘书长F・安德烈写信给他说:“我非常痛心地发现,有人正在利用您的名字发售新股票,这尽管是出于良好动机,但从商业观点来看,终究是非常冒险的……十分令人惋惜的是,您的光荣而令人尊敬的名字正在被此类商业交易所利用。”罗斯福答复说:“您应当了解,对于一个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来说,避免让他的名字在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为各种企业所利用,有多么困难,不过我一定尽量设法注意这些问题。”罗斯福总是热衷于不停顿地提出新计划并参与试验,他喜欢新鲜事物。

1922年,罗斯福担任了美国建筑委员会的主席。当时的建筑业因到处充斥着牟取暴利、工程舞弊、质量低劣、价格昂贵而招致公众的指责,新闻界和各种论坛纷纷要求对其内幕进行调查。罗斯福认为这是一种很好且健康的做法,但他反对由政府对工商业进行干预。

罗斯福还积极参与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的活动并担任着一定的职务,另外,他于1924年退出了埃米特・马文・罗斯福法律事务所,重新建立了罗斯福・奥康纳法律事务所,从事几乎什么都干的业务经营。

(选自《罗斯福传》)

“商人”和“政客”都是两个标明投机性身份的词语。本文便围绕着这两个词语展开。“既有利可图,又充满着风险”是总领句;此外,几乎在每个段落都有一个中心句。而罗斯福从事“很少在一笔买卖上大量投资”的“商业冒险活动”,他“总是热衷于不停顿地提出新计划并参与试验,他喜欢新鲜事物”,他“又重操律师旧业”并和商业活动“相辅相成”,“还积极参与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的活动并担任着一定的职务”:这些在政商两界的“投机性”的但却成功的做法都为他后来当选美国总统作了充分的铺垫。

针对人物传记,学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阅读。

知人论世 阅读人物传记的时候,要在了解人物传记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分析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理解人物传记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做的分析和评价。学生通过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能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其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辩证看待 传主往往是历史人物,我们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审视传主。一是要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其基本标准是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二是要用发展的、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也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客观事实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这样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

以小见大 许多人物传记,往往审视传主的一生,而学生所阅读到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学生必须会以小见大,把握人物传记中事件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人物的行动、对话、神态、心理以及作者的抒情、议论,都是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进行的。细节真实关系到作品反映生活和评价传主的精确程度。人物传记真实的细节能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以小见大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主的形象。

而高考人物传记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三种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就是重视信息阅读,能够对信息进行吸纳与处理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能总结人物传记作品中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经历、贡献成就等内容,能体会各类人物传记作品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特点。

鉴赏评价能力 学生能够对传主的经历、事迹、贡献及其精神世界、人生追求进行思考与评价;能对人物传记的作者的观点和倾向、作品文学艺术的优劣高低进行鉴别与判断。如果能够用好知人论世、辩证看待、以小见大这三种方法,鉴赏评价能力也就基本具备了。

探究实践能力 这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传记的深层意蕴,探讨人物传记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人物传记中疑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把握人物传记的真实性、概括性、生动性尤其是人文性是探究性阅读的基础。

一、走下圣坛的(节选)

权延东

总理不但善饮茅台,而且善于用茅台开展工作,既能达到目的,还可以取得用其他方法所不能取到的好效果。

比如总理有时用茅台作“赌注”,给我们工作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有一次,总理给主席写了一个有关中苏签订尖端武器协议的报告,批了“原则同意”。晚8点,报告批转到手中,想叫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看看这个报告,以便吃透精神。可是值班秘书打电话,到处找不到雷英夫,只好向报告:“总理,找不到人哪。”

总理皱起眉头问:“你都找了哪些地方?”

“家里没人接电话,又问了总机、值班室,还给办公室打了电话……”

“噢,是了。”总理忽然作出判断,“他一定是看戏去了。”

“怎么可能呢?早不看晚不看……”

“他是看豫剧《大祭桩》去了。”总理说得很肯定,“这样吧,你估计戏散的时间,再往他家打电话,如果我说得不对,输你们一瓶茅台酒。”

真能赢总理一瓶茅台酒,那当然是生平一大幸事,所以大家都憋足劲等着见分晓。晚11点,给雷英夫打电话,果然找到了人。问他干什么去了?他说看豫剧《大祭桩》去了。

总理怎么能未卜先知猜到呢?我们都惊讶:简直神了!

总理笑着说:“其实很简单。你们没看报吗?常香玉来京献艺,今天演出的是《大祭桩》。”

我仍然不解:“这并不能得出雷英夫去看的结论呀。”

“你别忘了雷英夫是河南人,爱听豫剧。”总理不慌不忙地说,“主席称他是洛阳才子么。”

我还是摇头:“这只存在可能性,并不存在必然性。”

“是呀,有了可能性就能进一步作判断。”总理双手抱臂,笑眯眯地说:“中国妇联今天不是发票了吗?小超就得到两张票。雷英夫的爱人刘革非也在中国妇联工作,当然也会分到两张票,票到了洛阳才子手里还会浪费吗?可能性就变成了必然性。”

一席话说得我们心服口服。原以为到手的茅台又跑了,留下的印象自然深。这印象就是总理对部属的情况那么熟悉,无论经历、家庭还是禀性、嗜好都了如指掌,他又心细,对周围发生的情况样样不放过,善于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思考和判断。这一切都给了我们极大的教育。

(选自《走下圣坛的》)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长期在中南海工作,对于发生在领导身上的琐事了解得非常多,这篇选文叙写的只是其中的一件。

B.对于体现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不分琐事和大事,有时琐事作用更大,作者就是本着这一点进行创作的。

C.同志非常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可能性”“必然性”这些哲学术语也是随手拈来。

D.茅台事小,但关键是通过这些小事折射出同志的伟大之处。

E.对于同志判断雷英夫一定是去看豫剧这一事件,作者运用了倒叙的写法。

2.作者善于运用描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从文中找出几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作者表达了对同志的深厚感情。请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圣坛”原本的含义是“神圣的、古老的、神秘的地方”。你认为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走下圣坛的”这个题目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再忆萧珊

巴 金

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这一夜是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

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住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挨。”……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地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

“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不能在这里再现?

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

后来“”收场,给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境。我应当振作起来,哪怕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作肥料。

……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自传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因此,严格说来本文的自传特点不明确。

B.“蕴珍”就是作者的妻子萧珊,在“”前已经去世。

C.“委屈”“这样的梦”“精神的枷锁”“牛鬼”都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中留下的深深的印记。

D.全文运用倒叙的手法,回忆妻子在世时的情景,读来让人觉得历历在目。

E.“梦”是许多文学家用来抒情达意的文学手段。本文也颇有“昨夜星辰昨夜风”的义山诗歌的风采。

2.传记往往需要叙事,本文记叙了哪些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始终写到“儿子值班”的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篇:文章阅读范文

从原则上来讲,相关命题始终被严格限定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条具体要求范围之内,即:

一、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的重要句子。

二、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三、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三条九点”就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依据。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无非就是三大类的问题:

1、问“是什么”

(1)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或怎样理解?(2)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3)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4)某某段的段意是什么?或文章的主旨(中心、主题、观点)是什么?

这类题目,可分为三小类,一是词语含义“辨别”类。这类答案一般就包含在文本当中,只要根据题干的指示,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参考上下文简要概括即可;二是情感、主旨“概括”类。这类题作答一般需要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从关键词句切入;三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指认”类。回答这类题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名词术语,否则就无法下笔,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双关等;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举例、白描、抑扬、渲染等。

2、问“为什么”

(1)某某句子(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2)某某句子好在哪里?(3)某某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

3、问“怎么做”

(1)是怎样表达某种情感的?(2)是怎样表现文章主旨的?(3)是怎样谋篇布局的?(4)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同一类题目,答题思路大致相同。有了这样的意识,就可以在纷繁的提问中保持清醒,迅速找到答题的路径,以求事半功倍。

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有“点”和“面”两部分组成。一是“点”,指的是具体文本内容的确认;二是“面”,指的是包含文学创作共同规律的术语。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法”。

如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是: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待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答案中“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是“面”,其他则是“点”。

为帮助我们更好的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一些“面”的知识归纳如下:

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往往被涵盖在表达技巧当中,对其鉴赏一直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所以在此单列出来。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表达方式的作用

从表达方式来说,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方式。

1、叙述方式

顺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精彩的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其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表现手法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艺术表现)来说,有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赋比兴、卒章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写,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2007高考山东卷14题(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1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汇集在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2)“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感情。

人称的运用

从人称来说,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行文结构的作用

结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对文章结构的鉴赏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

行文结构方式主要有首尾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言志、过渡、伏笔、承上启下、衔接、照应等。

其常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

1、开头的作用

如果所问句段位于文章之首,那一般要回答: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⑤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⑥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

2、结尾的作用

如果问文章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言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段中语句的作用

如果所问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了表达效果。

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一般有这样的回答: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语意双关,含义深刻。

抒情方式

第6篇:文章阅读范文

关键词:主位 述位 主位推进 语篇分析语境

一、 引言

在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阅读一直是一个难点。归根究底还在于大部分对阅读理解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阅读策略或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上,未能对深究内在结构和原作者行文所体现出的思路进行探讨。

有鉴于此,作者觉得有必要从语用学的语篇转向或语篇回归等角度做一浅析,其中功能句法成分、语篇结构及语篇信息结构的语用溯因、语篇表征与心理表征相结合的意义建构机制、语篇可接受性的句法和非句法因素,语篇主要交际系统和附属交际系统等理论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1]。

二、 文章理解

多年的语篇分析实践告诉我们,Halliday的语篇分析的理论,不但有严密的理论框架,而且可操作性强, 实用性强。本文仅对与阅读关系异常紧密的两个方面加以介绍:主位推进模式和语境分析。

2.1 主位推进模式

韩礼德认为, 主位通常是句子的第一个成分,是句子其余叙述内容的起点,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于是在1985年,他从元功能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对主位进行了分类。按元功能来划分,主位分为概念主位、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 按表现形式来划分,主位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2]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提出了主位推进模式。

每一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结构,但大多数语篇都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句子构成, 这时, 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间就会发生种种联系和变化,这种联系和变化叫做推进。随着各句主位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朱永生,1995)[3]。语言学家通过仔细研究,从众多的语言素材中总结出主位变化的基本模式,即主位推进模式。

虽然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主位推进的模式分类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主位推进的模式体现了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如下例:

I am grateful to receive an honorary degree from Harvard,an honor that means more to me than you might care to imagine①.You see,I was the academic black sheep of my family.② My older brother has an M.D./Ph.D.from MIT and Harvard while my younger brother has a law degree from Harvard③.When I was awarded a Nobel Prize,I thought my mother would be satisfied④.Not so⑤.When I called her on the morning of the announcement,she replied,“ Thats nice,but when are you going to visit me next.” ⑥Now,as the last brother with a degree from Harvard,maybe,at last,she will be satisfied⑦.[4]

①+②+③+④属于主位同一型;⑤属于语义顺承关系;而⑥与④的关系则明显处于一种延续型。⑥+⑦又是一种主位同一型。由此可以看出本段在结构上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统一的关系同样也体现在语义上:①句可以说是discourse的topic,昭示了篇章内所讲的将是与degree相关的;②和③属于同一意群,其中后句是前句的具体化;④句是一个②和③相关语义的句子,有一定的承接和具体化的含义;⑤是②+③句群与④句在语气上转折具体体系那;转折的内容就是⑥句;最后的⑦句可以说是①句topic的呼应和回答。

所以,韩礼德(1970)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主位就像墙上的钉子,信息就如一串东西挂在这个木钉上;而语篇则是是指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的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2]。语篇具有形式和逻辑-语义的一致性。

2.2 语境分析

语境是指言语活动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里所处的境况,即人们进行话语交际或书面语言。巴尔胡达罗夫认为:“所谓的上下文一般是指语言单位的语言环境。”而非语言性语境则通常是指语段或句子的愈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特征。它可以告诉我们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具备着什么样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能使我们知道说话人的动机与意图是什么,他在说话的同时,本身还施实了一种什么样的行为。[5]

语境对理解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小例子中试分析下:

首先,在分析整篇文章应从语境入手。例如,二战时丘吉尔发表的著名的“Blood,Toil.Tears and Sweet” 演讲。但丘吉尔的这篇振聋发聩的讲说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1940年纳粹德国在欧洲横行无忌英国虽然处在英伦群岛,但还是可以深切感受到战争的影响;不愿甘为亡国奴的丘吉尔在此生死攸关的时刻发表了这篇引领英国人民奋起抗战的演说。丘吉尔这位铮铮铁汉的抗战豪情也可以在文章中看出:”by land,sea and air”,“all the strength”所表达出的是运用上帝赐予的所有能力在所有可能的地方与纳粹德国殊死奋战; “victory”多次出现表明只有最后的胜利才是英国,同时也是整个世界的出路,为此,整个英国将竭尽全力; “no”表明了以丘吉尔为代表的英国政府绝不向纳粹低头的强硬态度; “Come then”是号召整个英国、整个世界团结起来,为了未来、为了国家,奋起反抗、绝不后退。

三、结论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要准确的理解文章需要从文章结构和内部的语义方面进行把握,具体到本文就是主位推进模式和语境分析。

正确的理解文章需要从两方面把握:从行文方面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结合语境知识深刻了解作者的内涵。(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熊有生,张月英 主位推进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J] 社科纵横,2007

[2]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第7篇:文章阅读范文

一、精心设计题目,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些题目,题目设计应根据学生阅读由浅入深的过程来设计。教师题目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

二、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阅读

1.在导读阶段精心设计些题目,使学生高效投入到英语阅读中。

根据阅读课文材料,教师精心设计题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语言知识的展现。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即学生进行表层阅读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些简单的判断正误题或相对简单的回答问题(如用YesorNo回答一般疑问句).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明确阅读任务。并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让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阅读材料背景介绍产生兴趣,他们就能迅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导入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先学”,学后学生在完成题目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教师“后教”,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2.引导学生先泛读,捕捉大意。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直接感知语群句意;其次要引导他们快速阅读,扩大阅读视幅面;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速度,提高概述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猜词悟意能力、推理归纳能力等,即在阅读材料提供的纷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抓住文章脉络,掠过不必要知道的生词或通过构词法猜出某些生词。例如,八下Unit8Topic3SectionB中的生词cheongsam,backstage等词就无关紧要,阅读时可掠过。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生词Tibetan,Korean是由Tibet,Korea变来的,catwalk是个合成词,从而引导他们结合构词法和文章内容猜出这些词的意思。这样,通过快速阅读,捕捉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对表层意义的理解题:(1)Isthemodelinthecenterofthecatwalkwearingacheongsam?(2)Whatisthethirdmodelwearing?要求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不要看课文,以培养他们的识记和判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让学生自己先读先猜,然后根据自己理解回答问题,而教师在旁边解答学生在阅读和回答问题中有疑惑的地方,也很好地做到了“先学后教”,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引导学生精读后,讲解语言点,随后设计整体理解性问题。

教师应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理解、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使其通过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模式,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定势,培养语感。在这过程中,可让学生四人一组,先来找出语言点,再分析理解语言点,然后叫几个代表起来讲出这些语言点,教师在旁边进行补充,订正,然后应用这些语言点做些当堂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应用语言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做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随着词汇、语言点的处理,老师再精心设计整体理解性问题,即更深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设计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如在八下Unit7Topic2SectionC的教学中,在深层阅读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1)Whatshouldyoudowhenyousitdownatthetable?(2)Whatshouldyoudowhenyoudrinktosomebody?要知道阅读文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活动总是在进行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主题句表现出来的。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位于段落的句首,其他大约20%不到是尾句,但也有时候是在段中。这些问题也是由学生先回答,主题句也是由学生先找,最后再进行讲评,纠正。

4.启发学生深读全文,领悟内涵。

在处理了语言点知识,对文章整体认识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刚才回答的深层理解的问题,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复述。教师也可再做些拓展,如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预测事件情节发展或后果等,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这些问题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文章,还要引导他们深读文章,使其发挥潜能,引起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

三、在日常学习中巩固加深常用的句型

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后,虽然有了一定的词汇量,还要由教师逐句把课文译成汉语,否则就不知其意;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看不懂或者阅读速度很慢;很多学生可以机械地背诵不少常用句型和语法规则,而不能灵活运用。针对这些情况,学生每学完某些句型后,我就根据记忆规律给学生提供含有这些句型结构的句子且难易程度与课文相当的短文、对话进行阅读。这些短文、对话后的练习尽量围绕相关句型结构特点设计,由学生先做,让他们尽量多联系前面的学习内容,最后教师再讲解。这样,这些常用句型就能按照记忆规律多次地以不同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识别常用句型的能力就会培养起来了。

四、提高句型识别能力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8篇:文章阅读范文

我是“外地来京人员”,初到北京,一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一大堆金发外国人,一会儿又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

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默默反刍。人和马,都很安静。

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和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着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

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判断,知道这是一个喂食动作?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糖,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的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老公:“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场对拼,一旦发生,车会完胜!霎时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

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所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12.文章开头一句“我是‘外地来京人员’”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6分)

1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马车进城”有怎样的观点?(4分)

15.本文曾以“马在走路”为题发表。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2.①暗示自己是进京求生存中的一员;②表明自己与进城马车的情感距离近;③为后文关注马车进城的遭遇作铺垫。(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3.①写给马喂巧克力是为了表现马的温驯,以及“我”对马的喜爱,充满温情;(2分)

②马车逆行疾驰表现了进城做小本买卖的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2分)③两个场景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进城农民群体的悲悯和同情。(2分)

第9篇:文章阅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重视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一、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与特点进行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活动中,需要仔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摸清学生的学习规律,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的效率。在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转换,教师在了解学生大体处于感性认知的阶段后,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感染力强的文章,或者抒情散文一类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依靠强制性的方法让学生阅读,而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持续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阅读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中,先摸清班上学生倾向于感性阅读还是理性阅读,然后,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在得知学生偏感性阅读的情况下,笔者选择了余秋雨的《都江堰》、《风雨天一阁》、《白发苏州》等文章让学生阅读。在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之后,笔者再根据学生的阅读偏向,选择不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通过这一教学策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二、坚持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内容、文章的主旨学会文章的表达技巧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熟悉阅读的技巧,获得阅读的能力。小学生需要用到的阅读方法主要有四种,下面对这四种阅读方法进行分析。(1)快速阅读法。笔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使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非常低效,还影响了学生整句、整段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2)目标阅读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似乎只是在认字,而不是在阅读,当学生阅读完时,完全不知道文章在讲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前,需要设定一个目标。比如,在学生阅读《都江堰》一文时,要求学生找出都江堰的建造者是谁,弄清建造都江堰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学生使用目标阅读法阅读文章时,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把握。(3)精细阅读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按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学生多读几遍就自然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一些文章不理解时,让学生使用精细阅读法,多读几遍文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4)以意逆志阅读法。在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从片面理解整体的情况,学生常常从诗句的单个词语、文章的单个段落来概括全文的立意,学生的这种阅读行为阻碍了学生对诗文真实内涵的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意逆志阅读法,让学生从诗文的整体来理解诗文的真实内涵。例如,笔者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普遍较慢,在对文章的理解时,总是以一句话或一段落来概括文章的主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使用快速阅读法叫学生怎样快速的阅读,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之后,使用以意逆志阅读法,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把握。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各方面的阅读能力都逐渐增长。

三、巧妙的调整阅读步骤

在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主张“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前提是对“序”的灵活调整。阅读的主要步骤为:初读(速读)、精度、悟读、熟读。在学生阅读文章时,首先需要初读,在初读的过程中,笔者主要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生字生词进行标注与熟悉,大概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学生在大略的浏览了一遍文章之后,需要对文章进行精读,精读指的是,学生弄懂生字生词的意思,对文章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向教师求教,并且了解文章的结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熟悉文章的中心思想,欣赏文中的一些美词佳句,对文章中表达的东西产生一些疑问。在精读阶段完成之后,学生可以进入更高一层次的阅读:悟读。悟读即是领略学生的一些思想情感,明白文章背后表达的含义。在悟读之后,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熟读,通过不断的朗诵,了解文章整体的脉络,结构,思想感情,以及熟悉文章的表达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笔者在阅读教学课堂中,给学生布置完阅读任务后,会灵活调整学生阅读的顺序,或者直接省略、合并阅读的步骤,在《桂林山水》一课的阅读教学中,笔者直接省略了初读阶段,先在黑板上将学生没学过的生词写出来,并让学生熟悉,然后,让学生进入精读阶段,在这一阶段的阅读完成之后,笔者让学生进行段落的划分,并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进入悟读与熟读阶段。由于笔者在阅读前解决了生字生词,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了相应的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入,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与阅读能力。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尽量摸清学生的阅读偏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方法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避免一味的采取灌输式教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学生阅读步骤方面,不应只死板的要求学生按照一种步骤进行阅读,可以根据文章的类型与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的阅读步骤。

参考文献:

[1]孙秀丽;;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03期。

[2]沈小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

[3]蒋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才智;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