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1篇: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关键词】铁路系统;现代企业制度;权利与义务;政企关系;组织制度;垄断

0 前言

在当今社会,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炙手可热,而一些泱泱国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陈旧的管理理念、落后的管理模式以及置若罔闻的制度规范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时代赋于他们改革的号角,我认为改革最重要的就需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以增强企业经济实力,活跃市场,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1 现代企业制度的定义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政企分开、权责明确,具有明朗的产权特性,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真正成为可以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大市场上施展拳脚与对手抗衡的实力派。

2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2.1 具有明朗的产权特征

目前,就大部分国有企业而言,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与“使用者”分离,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不参与企业的决策、监督,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的缺位。明朗的产权特征就是要求“所有者”代表进驻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监督。这样,企业不仅仅只是重视盈利多少,产量增长多少,而且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降低国有资产经营性风险等方面的问题也会相应得到重视。

2.2 具有明确的权力与责任体制

明确的权力与责任体制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国家这一大环境下,国家(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对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行使权利、承担义务,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承。

二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严密的组织机构,各机构照章办事,不越权,不违规,形成一套明确的权力、责任体制。

2.3 具有政企职责分离的特征

政府、企业所有者以及企业本身这三者各自行使各自的职责,政府部门依法做好宏观调控、审计监督,制订完善的政策法规;企业所有者则是负责管理好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等;企业本身重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4 具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

绩效管理考核与人性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就是科学的管理模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盈利的法宝,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规范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3 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具备的条件

根据我的国情以及铁路系统特有的行业特点,铁路系统的改革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但是也是势在必行的,也就是说,目前,在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有一定困难的,它需要一个稳步的过程。

3.1 需要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铁路系统的政企关系

在铁路系统,国家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而真正的“使用者”就是企业本身,国家行使其应尽的权力、义务;企业本身则应做好其本职工作,不越权,不越位,真正做到政企分开。

3.2 建立规范的铁路系统组织制度

在铁路系统,势必要建立规范的组织制度,使企业的出资者(国家)、所有者代表(代表国家进驻企业)、经营者(企业本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由于各组织部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组织部门的监督权力,使组织制度能够完美落实。

3.3 建立有限责任制度

有限责任制度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减少和转移风险,鼓励投资,克服无限责任对企业形式发展的束缚;减少交易费用和降低管理成本,促使企业有效率地经营和发展壮大。但有限责任制度存在滥用有限责任的危险。公司人格否认是克服有限责任缺陷的方法,有偿责任的引入,是我国立法的必然选择。有限责任制度被喻为《公司法》的一块传统基石,在铁路系统,建立有限责任制度可以扭转以前的只负盈、不负亏,由国家负担一切后果的不利局面。

4 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铁路系统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企业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落实了保值增值责任,形成了国家对企业的有限责任制度,基本消除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 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企业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各自的职责,为企业机制转换初步打下了制度基础。股权多元化促进了国有资本与其它所有制经济的结合,提高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改革建立完备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所提高,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4.1 适应国企改革的流向

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提出十几年了,但是仍有很多国企处于困境,原因就是改革滞后,没有顺应国企改革的流向。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则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实行股份制办企业,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结合,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利于强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

4.2 具有融通资金的功能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铁路系统可以发行股票以融通更多的资金,这比银行贷款风险更低,没有还贷的压力以及银行利息的负担。这种以较少的资本融通较多资金的做法可使企业控制更多的国有资本,还可以通过屡次发行股票以控制更多的资本额。

4.3 缓解铁路系统垄断局面

谁都知道铁路是我国少有的垄断行业之一,垄断行业的天然特性使得铁路行业很难进入市场,私人不可经营。在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上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可以降低垄断的可能,使铁路行业更多、更好地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5 结束语

在我国,铁路系统实施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法律层面上,应废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违背的各种法律制度、政策法规。在具体工作方面,要认真做好铁路系统企业的产权核资、资产评估等工作,既要依法改革,又要使得企业依法治理,形成一个各方面都相对规范的现代化企业。

【参考文献】

[1]许晓峰,刘拥成.铁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础知识[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何孝贵.关于铁路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石家庄(下转第307页)(上接第210页)铁道学院,2001.

[3]董爱云.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

第2篇: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财务会计机构;会计管理模式;会计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的特点,对我国企业现行的会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起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会计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确立自主理财的主体经营服务地位。“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法人资格,变为经济实体,确立了主体地位。会计作为企业专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服务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财主体,并确立了理财的主体地位。因此,应按照企业赋予它的理财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确立自主理财的清产核资规范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离组合日益频繁,企业间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单一的国有企业将向合资、合作、联营、承包、股份制、集约化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化,这样必然带来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产权的转移和变化,形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流动。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财务会计机构;会计管理模式;会计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的特点,对我国企业现行的会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起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会计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确立自主理财的主体经营服务地位。“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法人资格,变为经济实体,确立了主体地位。会计作为企业专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服务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财主体,并确立了理财的主体地位。因此,应按照企业赋予它的理财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确立自主理财的清产核资规范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离组合日益频繁,企业间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单一的国有企业将向合资、合作、联营、承包、股份制、集约化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化,这样必然带来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产权的转移和变化,形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流动。

确立自主理财的资金管理运作中心。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说到底都是资金运动的过程。而资金运动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既有实物形态,又有价值形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相对而言)。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从理财的角度,如何全方位管好资金的变化与走向,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确立自主理财的成本核算管理网络。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目标成本中心;二是要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三是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要以责任成本为重点,形成成本管理系统网络。

确立自主理财的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实行集约化管理,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财会工作要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理财重心,建立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做到优化资金使用效能,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

确立自主理财的决策参与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和管理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会计为其服务的主体地位。会计是反映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企业的一切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三、对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1]

就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运行和经营状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其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包括会计人员的管理和会计企业管理两大部分。会计人员管理涉及选用、考核、奖惩等,会计业务管理包括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分析、日常会计基础工作等。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综观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下面就这三种会计管理模式作一比较分析。

其一,分散型管理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受控于责任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易导致按责任单位的意图办事,而不顾全企业整体利益。如在责任或成本核算上,该进入当期成本的而不进入,甚至乱摊、乱挤成本;在责任利润核算上会出现虚列成本减少利润,或少列成本虚列盈利,该处理的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同时又因会计人员自身利益与所在责任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发生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去处理会计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害怕打击报复或怕得罪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和制度,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履行。由于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和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配合不够,使一些急办的事不能及时落实与处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从事了会计核算工作,必将影响核算质量。此外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由于企业把实现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的,把获取局部利益只是作为一种保证手段,而推行责任会计核算旨在强化会计管理,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这种分散型管理体制下,各责任单位的人、财、物三权融为一体,各自为政,企业也就无法实行有效控制,整体利益得不到保证。权衡利弊这种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其二,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由于会计业务归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对会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其三,统一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不足之处,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这种统一型的管理体制,有以下三大好处:?各责任单位的会计管理受企业会计部门统一领导,给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直接考核、评比和奖惩,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做好会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企业会计部门实行计划、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在扩大责任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2]

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积累资料,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面向未来的规划和控制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资料。它主要通过对企业价值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包括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利润规划、财务预算的编制、财务控制与成本控制、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新产品开发预测和销售预测等,为加强企业管理,参与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关键词: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身份置换;制度创新;公司治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由于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思想观念守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发展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长期在国有钢铁联合企业下的中小企业工作,深刻体会到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困惑。笔者所在的母公司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钢铁主业实现了升级换代,但是旗下的中小企业由于绝大多数都是为钢铁主业服务,归属于集团实业,其总资产在1个亿左右,投入相对偏低,产权进退机制不完善,历史包袱沉重,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如何克服上述不足,科学发展,努力实现集团实业和钢铁主业共同繁荣,最终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以下以笔者所在企业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进行现身研讨。

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前实业发展现状

随着钢铁主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架构,实业正式从钢铁主业退出,成为100%的国有独资法人。实业在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和与主业的关系上得到理顺,发展步入相对健康、快速发展的时期。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18亿元增长到105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10%高于主业,资产负债率35%,基本是优质资产。

应该肯定,近年来实业伴随着钢铁主业的壮大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主业比较,实业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主要影响因素和表现为:

整体资产质量不高。虽然资产负债率较低,但多数盈利水平不高,部分实业单位仍处于微利甚至是亏损状态,尤其是从事辅助配套的实业单位还难以自立。

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偏低。实业销售(营业)收入中有绝大部分来自钢铁主业和集团内部市场。对钢铁主业和内部市场的依存度过高。

历史包袱沉重。实业不仅承接了大量钢铁主业分流人员就业,承担了全部的改制成本和大部分内部退养员工和离退休人员社保以外的费用,而且要承担部分社会职能。

管理机制活力不足。改革难,难改革,机制不活是实业公司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建立中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实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对于钢铁主业来说,实业从分离独立运作时起,完全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本结构,无论从国企体制改革还是从实业自身的发展来看,都必须从制度上、尤其是产权制度进行多元化的创新。

从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企业制度创新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步:改革始于1978年,先后经历放权让利阶段、“利改税”和增强企业活力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抓大放小”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阶段、债转股阶段,至2002开始的中央企业的主辅分离和地方企业的整体改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如沈阳、武汉等在国有中小企业的制度探索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党的十六大以后,确定了以中央和地方分别行使出资人权利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沈阳、武汉模式得到认可并在全国推广。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2004年,湖南省正式启动“双置换”改制,出台“1+11”个文件和补充文件。

笔者所在企业的制度创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按照湖南省“1+11”个文件和补充文件实施的“双置换”改制,根本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状况,形成国有股占主导地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企业发展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从无到有;二是公司治理逐步规范,人治向法治的跨越;三是历史包袱由重到轻――人员精简,不良资产由多到少,债务由重到轻;四是资产从“全民所有”变为职工真正个人所有;五是盈利能力从弱到强――改制后5年总资产规模增长2倍多,所有者权益增加5亿多;六是体制、机制由“呆板”到“灵活”,收入分配模式更趋于多样性,发展定位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

3 国有中小企业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普遍的困惑和问题

(1)推动制度创新的影响因素

多年地方国企改革的实践表明: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痛处是利益,改到难处是人员。而我们选择的制度模式双置换――身份置换、股权置换,说到底核心问题是产权、是人员安置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同计划经济体制长期融合形成的系列缺陷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因素。

(2)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主导型、改制的内生型

政府主导既是制度创新的优势,也是推进实施的软肋:政府是出资人和制度的设计者,一定程度上企业是被动的执行,制度的创新限于基本的范围内,准备上也不十分充分,改革改出很多矛盾,政府虽然为改革买单,但具体问题还得由企业自己解决。

产权置换不到位,适应竞争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中小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资本结构优化力度不够,真正的外来资本少,不能彻底像“开放倒逼改革”一样使中小企业真正走向完全的市场竞争,以致中小企业改制以后的管理和机制仍然还像过去的工厂管理一样。

股权结构单一,机制不活,决策效率不高。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法人治理结构上就是两个股东,母公司平均持股46.79%,中小企业工会平均持股53.21%;股权平均分散,各中小企业均是全体职工通过职工持股会实行实际的全员持股,高级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与一般员工持股差很小,这对风险控制和经营者激励以及企业做强都是有影响的。

政府制度设计导致救助机制失衡:身份置换的经济补偿本来是一种救助机制,公正的救助应该是救助弱者。按照维护基本人权、对弱者进行救助的改制原则,未必要对所有国有中小企业职工都进行补偿。当前国企改革普遍采用的是“一次性了断”的经济补偿,从现金和股权补偿这两者最主要的经济补偿方式来看,除了存量国有资产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因供求关系失衡而出现变现能力外,一次性支出模式在挑战企业的即期补偿能力的同时,也不利于细水长流为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种“坐吃山空”的耗散型资金使用方式。

4 不断完善是国有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永恒主题

(1)改造和完善国有中小企业的股权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股减持。国有中小企业整体股权结构不合理,即使员工委托持股,相当程度上是资产量化补偿的,没有真正的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既不能充分优化原有的股本结构,也没有重新洗牌原有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经营思维还是计划经济的一套。

(2)积极推动国有中小企业存量国有资产的战略合作化改组,移交社会职能。使国有中小企业资产都成为盈利的资产,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概念下的经济组织。

(3)必须把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优化股权结构和增强风险监管的重要手段,彻底解决全员持股问题。应该说职工持股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职工持股实质上是通过国有净资产的量化补偿使职工分享了企业控制权,本质是“劳动雇佣资本”,这种所有权的分散化容易导致经营者责任心和积极性的损害。

(4)必须把公司治理的完善摆在突出的位置:核心――健全董事会制度

第4篇: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财务会计机构;会计管理模式;会计管理体系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确立自主理财的主体经营服务地位。“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法人资格,变为经济实体,确立了主体地位。会计作为企业专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服务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财主体,并确立了理财的主体地位。因此,应按照企业赋予它的理财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确立自主理财的清产核资规范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离组合日益频繁,企业间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单一的国有企业将向合资、合作、联营、承包、股份制、集约化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化,这样必然带来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产权的转移和变化,形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流动。

确立自主理财的资金管理运作中心。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说到底都是资金运动的过程。而资金运动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既有实物形态,又有价值形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相对而言)。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从理财的角度,如何全方位管好资金的变化与走向,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确立自主理财的成本核算管理网络。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目标成本中心;二是要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三是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要以责任成本为重点,形成成本管理系统网络。

确立自主理财的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实行集约化管理,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财会工作要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理财重心,建立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做到优化资金使用效能,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

确立自主理财的决策参与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和管理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会计为其服务的主体地位。会计是反映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企业的一切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三、对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1]

就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运行和经营状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其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包括会计人员的管理和会计企业管理两大部分。会计人员管理涉及选用、考核、奖惩等,会计业务管理包括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分析、日常会计基础工作等。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综观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下面就这三种会计管理模式作一比较分析。

其一,分散型管理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受控于责任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易导致按责任单位的意图办事,而不顾全企业整体利益。如在责任或成本核算上,该进入当期成本的而不进入,甚至乱摊、乱挤成本;在责任利润核算上会出现虚列成本减少利润,或少列成本虚列盈利,该处理的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同时又因会计人员自身利益与所在责任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发生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去处理会计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害怕打击报复或怕得罪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和制度,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履行。由于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和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配合不够,使一些急办的事不能及时落实与处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从事了会计核算工作,必将影响核算质量。此外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由于企业把实现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的,把获取局部利益只是作为一种保证手段,而推行责任会计核算旨在强化会计管理,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这种分散型管理体制下,各责任单位的人、财、物三权融为一体,各自为政,企业也就无法实行有效控制,整体利益得不到保证。权衡利弊这种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其二,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由于会计业务归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对会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其三,统一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不足之处,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这种统一型的管理体制,有以下三大好处:?各责任单位的会计管理受企业会计部门统一领导,给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直接考核、评比和奖惩,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做好会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企业会计部门实行计划、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在扩大责任单位生产经营自的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2]

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积累资料,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面向未来的规划和控制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资料。它主要通过对企业价值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包括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利润规划、财务预算的编制、财务控制与成本控制、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新产品开发预测和销售预测等,为加强企业管理,参与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第5篇: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Abstract: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relates to the success of the whole project, a bit neglige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will easy to cause the variation of the quality systemic factors, resulting in quality problems and even serious project quality accident. Therefore, in order to ensure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project, it must take strict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to the project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 a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Key words: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质量关,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建造出让人民满意的放心工程。如果建筑工程质量低劣,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潜伏质量事故隐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作为建设施工的参与者,施工企业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一、进行施工项目管理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运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进而使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的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施工项目管理创造市场条件,施工项目是产品,也是商品。施工项目管理要以市场为“舞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搞活企业,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进行,让市场在企业资源配置上起基础作用。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产权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使资产的所有者和资产经营者分离,经营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企业可以按项目的特点建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可以按合同要求独立地实现各项目标。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以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组合的项目管理机制,从而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最优地实现生产为标准的要求。

二、确保施工工序的质量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构成工程质量的最基本元素,上道工序存在质量缺陷或隐患,不仅使本工序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要求,而且直接影响下道工序及后续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进而影响最终成品的质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批准的质量控制计划和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实行以单元工程为基础,以工序控制为手段的程序化管理,采取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抽检的质量检查制度。对隐蔽工程、工程的隐蔽部位及关键工序实行旁站监理,对施工的全过程实施监督、检查和管理。通过检验,对不符合质量控制计划和标准要求的及时进行处理。

三、以人为本,强化施工项目全员的素质

施工队伍及人员是项目施工的主体,是工程产品的直接创造者,施工队伍技术水平、人员的素质高低及质量意识强弱都会影响工程产品质量.要控制施工质量,首先要培训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必须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的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都应具有较强的进行质量规划和目标管理的能力,组织施工和进行技术指导的能力以及识别质量和检查质量的能力;生产人员则应当具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能以出色的服务,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四、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就是对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试车运转、检查评定,考核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

这一阶段是工程项目由建设转入使用或投产的标志;是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的必要环节;是保证合同任务全面完成、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的最后把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力度,纠正和查处项目法人将未竣工验收或竣工验收不合格工程交付使用的违法行为,通过层层验收把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全面落实。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前,要按照《施工期及竣工交验期成品防护程序》的要求,做好成品的防护工作,防止成品损坏和污染。在项目完成最终检验并达到质量综合评定等级的基础上,由项目经理提出《竣工报告》,申请验收。验收交付后,要认真将施工过程形成的工程技术资料和质量记录收集、整理、编目、立卷、归档,由项目经理写出《施工总结》。

五、加强施工中的重要因素

1、管理水平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很多方面的发展,如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者逐渐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但目前,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管理落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管理信息基本上采用的方式是人工手写、人工传递的方式,造成书写上的不规范、效率低的尴尬局面,而且在管理水平方面,水平相对较低,管理面较狭窄,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工期、监督、控制及管理都缺少系统的、健全的、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2、方法因素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括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正确的施工方法是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的前提。施工过程中的方法,指在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和施工组织设计等。在方法上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多的,如制定了施工组织设计,不能严格执行,不按标准和规范施工,不注重施工过程的管理,不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出现问题了才去处理。特别是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3、材料因素

建筑材料、构配件及相关工程用品是建筑生产的劳动对象。建筑质量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工业的发展,原材料及建筑装饰装潢材料及其制品的开发,导致人们对建筑消费需求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正确合理选择材料,控制材料、构配件及工程用品的质量规格、性能特性是否符合设计规定标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

第6篇: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目前国有企业依然存在着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财务信息失真、企业行为失控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必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而推动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革与内部审计的形势,健全国企内部审计制度,是当前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审计法》规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可以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督。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及下属全资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下属单位及部门领导重大经济决策责任、企业和个人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等方面。

不同于西方的内部审计产生于公司多层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我国内部审计的建立多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烙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前,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够抓住企业改革的机遇,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企业中有地位、有威信;而有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机构被撤并,人员被分流,还有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偏少,没地位、没作为,虽有若无,不起作用。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两极”分化严重。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从内部审计的理论、组织、方法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深化国企改革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内部审计理论滞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内部审计实践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理论滞后问题较为突出。在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方面,如,内审的目标、职能、原则等尚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理论体系;而实务理论方面,如,经济效益审计、企业集团审计、比价审计的有关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以致理论落后于实践,指导意义被淡化。此外,国家对内部审计的立法也相对滞后。近年来虽然也陆续颁布一些与内部审计有关的政策法规,如《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独立的法律还是空白。同时这些政策法规内容不完善,如,对其他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没有作出明确要求,没有惩罚性措施,形不成足够的威慑力等。

(二)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属强制性制度变迁,受行政干预严重。成熟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是由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自发产生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我国内部审计是1984年在政府的推动下首先在一些具有骨干作用的大型国营企业中建立起来的。其建立的初衷是把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国家对企业审计监督的补充手段,旨在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利益,而不是出于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的需要。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及内部审计的职权、审计领域等。在我国内部审计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而作为非完全独立主体的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安排只能被动地接受。

(三)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特别是在通讯、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的帮助下,企业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工作在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上也必须不断完善。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还普遍存在着事后审计、静态审计和现场审计单一的落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在发达国家,内部审计是一种很专业的职业,有专门的职业团体,推行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和授证制度。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是经过严格的选拔后任用的,提供培训的机会,建立业绩评价制度,同时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内部审计师外,还包括了为数不少的其他领域的专家,如,电子计算机专家、律师等人才。相比较而言,我国现有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基本上都是财会专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有调查显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中71%以上是财务会计和审计专业,法律、统计、金融及企业管理专业的占14%,机械制造和建筑专业的各占4%。

二、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必要性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有与以往改革不同的时代特点:国有企业改革是出资人主导的改革,是“共担成本”的改革,是总体性改革,是大规模的重组改革,是规范性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应是完善激励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加快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企业内部审计必定要顺应这一趋势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并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国有企业业务经营大规模、复杂化。当前,国有企业的经济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加大,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风险就相应地增大。有时候虽然能搜集到很多有力的审计证据,但仍难以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实质。在此种情形下,往往要冒很大的审计风险。

(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日益频繁。近年来,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越来越多,有剥离、收购或两者混合等多种形式。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有可能产生很多问题。如,股权变更的标志,如何确定重组购买日,重组相关公司的有效资产与不良资产的计价标准是否一致,资产置换、注入有效资产、剥离不良资产、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和公允,被购并方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等。最关键的是,国有资产在重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保值增值,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三)国有企业股权转让活跃。国企改革过程中,股权转让事宜也是值得审计人员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有的企业或个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进行股权转让时不按规定执行或采用各种貌似合规的手段,将国有股权低价转让或以高价接受非国有股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损失。

(四)竞争导致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经营风险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审计风险。企业内部审计将不能只是对过去的既定事项进行审查,而要借助于各种信息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等。三、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对策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内部审计则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应有作用的根源在于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内部审计制度运行的首要条件,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必须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在独立的法人财产的基础上营运。二是产权界定清晰,即要明确投资者对企业的法人财产的股权。对国有企业而言,产权改革的目标是由单一的国家所有逐渐向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所有演进,这应根据企业不同的经营情况和性质逐步进行。三是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即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制衡关系,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此外,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还需要有发达的资本市场支持。我国目前主要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制尚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的约束,因此应发展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机制,包括规范和完善股票债券市场,培育分层次的市场交易体系,允许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等,促进企业行为的规范化。同时还要培育相应的经理人市场、企业并购市场、中介服务市场等市场体系。

(二)协调统一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近些年,作为完善与发展内部审计规制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署了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相继制定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及20余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此外,相关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也做出了相应规定。但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这些规制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急需在实践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紧密结合公司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建立、内部审计标准的制定,以及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等问题,寻求各法律法规的协调与统一,以制定出较为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以通过具体规制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责任,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股份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按隶属关系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笔者认为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模式。因为在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由于董事会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制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正常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执行董事和内审人员组成,内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第7篇: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关键词: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国有企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014-02

引言

从理论的起因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权力的分离则是所有者和人之间形成博弈的真正原因。股东身份的所有者,不必直接参与经营企业;而人,即经理层次高管人员,应该按照委托契约,行使组织决策权和经营运行。由于委托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目标不一致等原因,人不可能完全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展开业务,也不可能使得双方完全相通,更不能相同。这便产生了委托人对人激励、监督和约束的动因,目的是使人的行为最大程度地符合其要求,尽可能降低成本,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

然而,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形成,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徐传谌)。这涉及诸多需要系统研究的问题,如,国家所有权人格化问题,国有资产人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及其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

一、相关理论研究及其论点

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虽然在理论上和政策上获得了主导地位,但其改革的实际进展是比较有限的(侯风云)。而对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经济理论界的焦点。

1.有关国企所有权人格化问题的争论。在大中型国企改革问题上,应该研究如何具体落实全民所有制企业产权主体问题。这是杨继民在答郎咸平质疑“产权制度改革”时的观点。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其一,否定观。只要企业财产归全民所有,就无法使其产权“人格化”,只能是通过控股或参股减少国有产权比重或“所有者缺位”的程度,而不可能解决国有产权“虚置”的问题。即,以国资委代表国家所有权的前提,搞企业改制似乎有悖常理。其二,肯定观。若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为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非公有制股权的参与,则企业财产不全归全民所有。那么,国企产权可以国资委“人格化”的方法,代表国家所有权,从而与非公有制股权的参与者一样,共同“参股”。如此,“所有者缺位”便不是主要的问题了,这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假设。

以下正是基于这个假设成立的前提下展开的研究。即以股份制经济模式为研究的基础,使得对国企产权真正负责的企业“人格化”。

2.激励、监督和约束与国企效率的统一性。一般地,激励过度会导致约束不力,而约束不当则激励失效,因此,激励离不开约束,没有约束的激励就好像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引发人极度追求其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反之,离开了激励的约束则会使人缺乏动力,从提高企业效率的角度看,其直接结果就是效率的丧失。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设计中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职工的积极性和经营者的选择及激励问题(张维迎)。进一步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约束机制,一方面能够使人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满足,另一方面运用法律、道德等手段抑制人对自身欲望的追求。另外,还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委托双方履约。所以,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很有必要分析影响国企改革的相关因素。

二、国有企业改革激励约束机制及监督机制

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并存,是国企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而约束不力,管理者违背委托人的利益目标,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即管理者了解的信息比委托人准确完整。如何保障激励机制有效运行?如何调节约束机制切实可行?这需要研究监督机制的问题。

1.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并存的局面,如经济“滞胀”一般矛盾,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先解决的问题,也是现实操作中的难题。狭义的激励不足有两点:“相对富有型”国企总裁贡献太大,所得太低的激励问题;企业层面上的普通职工的激励问题。以前者为例分析,很多人认为,董事长褚时健的经济问题是“拿”钱的时机不对头。而郎成平教授却看到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和“企业所有者主人”的错位,这一委托的深层次的原因。

广义的激励过度也有两点:“绝对贫困型”国企经理层“先富起来”的激励问题;企业层面上普通职工“唯经济手段”激励问题。假若按照上述公司法的规范性考虑,无论国内外,作为企业高管层收人存在很大差别是正常的。现实中不正常的是,贫困型的国企经理层暴富与所属普通职工“唯钱”刺激而工作形成了对立和矛盾。事实上,中国企业对普通职工经济手段激励已经处于尴尬的境地。如,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在某铝业公司调查时,工人说了三句话:我们铝厂没有奖金也上班,某某铝厂有了奖金才上班,某某铝厂奖金低了也不上班。反映了国企体制下,工人对收入档次拉开的现实不满以及对激励机制“合理性”的困惑和怀疑。

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并存的局面说明了在工资、薪金等货币性物质激励方面,国企管理层与普通职工之间以及与企业所在当地的平均水平之间距离没有起到应有激励的作用,从而也难以把握“唯经济手段”与“不唯经济手段”的运用。

2.约束不力和约束过度并存。在现代国企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很可能导致委托双方利益的不一致,由此会形成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一方面,以股东身份的国企委托人很难对其人之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从而出现约束不力的问题。另一方面,经营国企人阶层正是国企委托人“白上而下”委派任命的产物,一旦出现筹资权和投资权等控制在内部人手中的时候,国企委托人的“行政”职能便会干预企业经营,政企职能不分的强制力会产生约束过度问题。

在中国现行的企业体制下,主要是如何解决行政干预过多的约束。因为从根本上说,国企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委托人。当国有资产部门作为全民的人来监管和控制国有资产时,不仅激励不足而且缺乏信息来发现和任命有能力的企业家,国有资产部门这个人的活动主体是缺位的。所以,国企职工可以采用模拟股东的办法选举出经营人,真正放权,解决“缺位主体”的问题,坚决废除“由上委派”人的做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由国家行政指派的原国有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股份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的经营决策权。但由上委派的经营者确切地说非企业“编制”的正式职工,易于产生短期行为,如,过度投资、过

分的在职消费、极端对上负责,淡化对企业职工的责任心等。淄博某化工企业的总裁是模拟的股东(群众)推上去的,“考察部门”也尊重了民意,企业运行状况和谐有序。

以上阐述了委托契约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的两对矛盾:激励不足与激励过度,约束不足与约束过度,这两对矛盾的产生源于监督中对“度”的把握。

3.国企改制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企业治理问题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王洁)。企业治理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在本质上要处理由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即,以健全而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国企改制过程中委托双方履行契约。

其一,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治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并各司其职,企业的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而董事会是企业的执行机构,行使管理职能,由监事会选举产生或者解散;监事会行使监督职能,负责对董事会的监督,监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股东会和监事会却失去作用,董事会成了几乎无人监管的最高权力机关,董事长权力缺少监督和约束机制的制约,企业运转必然失调失效。所以,必须废除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做法,以防自己监督自己,并导致董事会对经理的监督制衡成为空白;董事长、总经理更不能兼任监督部门的负责人。

其二,“外部治理”的办法。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用脚投票、兼并收购和权竞争的企业“外部治理”,是股东们整体上来影响企业经营者行为的方法。

若股东认为企业经营不善,便选择抛出其持有的股票,从而引起股价下跌,形象地称为“用脚投票”;而其他潜在的股东则可通过兼并、收购方式来掌握企业的控制权,撤换不称职的经营者;由于经理市场的存在,便产生了“权竞争”,大量职业经理人对现职经营者形成无形的压力,现任经理人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和使用其经营能力,使其受聘的价值与委托双方履行的契约相符,否则,可能会因经营不善而失去经理之位。

由此可见,理性的选择应该从经理人市场聘任管理者或无“行政色彩”地选举产生高管阶层,这才是国企改制的方向。

第8篇: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一、国企渐进式改革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制度经济学传入中国并逐渐兴起。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如何变”给出了简洁而有力的解释,为中国正在进行的制度变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对长期的经济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这也是理解最后结果的关键。而渐进式改革是理解我国30年改革开放重大成就与现存问题的关键。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许多研究中国改革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理性的渐进式成长过程,其中最核心的逻辑是帕累托最优改进。一般认为,价格双轨制改革是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一个范例。渐进式改革同样贯穿于国有企业30年的改革历程。

1、国企产权改革的探索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而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却不是一步到位的。改革之初,扩大企业经营自是国有企业最为迫切的问题。1979年7月国务院《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标志着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80年代中期以后,国企改革开始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先后推行了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和租赁经营等多种经济责任制形式。从1987年开始,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国企的主要经营形式。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至此,我国国企改革才迈入一个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时期。

2、国企改革攻坚的突破

国企改革的目标确定之后,20世纪90年代基本是国企产权改革全面推开的攻坚时期。为促进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国务院决定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经过试点,全面推开”原则,首先在百家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并依托城市进行配套改革,为突破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条件。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重大决策大大加快了国企改革的步伐。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我国坚持“抓大放小”:一方面,大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技改贴息、股票上市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逐步放开搞活。

3、国企改革与非国有企业成长

国企改革的渐进性不仅体现在国企改革自身,其增量特性还间接表现在由体制内的国企改革诱导出的体制外非国有企业渐进成长。一方面是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是为非国有企业的成长释放空间,这一点从中央对于民营企业作用认识的加深即可看出。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一直被看作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种补充;而十五大报告把非公有制经济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之中。党的十六大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六大报告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民营企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是因为在管制不断放松的情况下,渐进式国企改革为其提供了成长机遇。

二、国企改革的巨大成就

1、初步建立面向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产权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达80%以上,中央企业及下属子企业的股份制比例已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2006年的64.2%。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我国许多国有企业都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独立经营;公司制企业初步建立起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许多企业通过精干主业、健全研发体系、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实现了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和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并大胆创新,国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提高。

2、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逐步完成,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过于分散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国有经济的布局趋向优化,国有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领域仍占支配地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据统计,1998―2006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6.5万户减少到2.5万户,而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却明显提高:其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1%上升到15.5%,实现利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由36.0%上升到43.5%。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等基础行业集中,2006年这些行业中的国有资本达到3.3万亿元,占国有资本总量的70.6%。

3、有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企改革与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各领域的改革密切相连。30年来,围绕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一核心目标和任务,国企改革先后推动了计划、价格、财税、金融、外贸、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政府机构、法制建设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反过来,这些配套改革也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国有企业改革还为非国有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了巨大空间,提升了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使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保持了GDP年均增长率近10%的纪录。2007年我国GDP达24.95万亿元,由1978年的世界第10位跃升至第4位;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2.17万亿美元,由1978年的世界第27位跃升至第3位。

三、国企渐进式改革之不足

1、重要改革延后

从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来看,改革需要现存体制的推动,因而不得不受到现存体制的束缚,经常要迁就现行体制的利益,因此渐进式改革的最大不足是改革的妥协性与不彻底性,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有时会出现“进两步,退一步”甚至“退两步”的事例。我国改革的突破采取了先易后难的顺序,相对容易、难度较小的改革大都先期完成了,而“硬骨头”都被留到后面,这一点在国有企业改革领域(不仅于此)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一般竞争性行业与基础、垄断行业相比,都是前者的市场化改革更为充分、彻底,而对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与市场运行效率具有关键意义的基础、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则被延后。这种不彻底性在被认为是渐进式改革范例的价格双轨制改革中同样存在。目前虽然高达95%的产品定价基本由市场决定,但余下5%的基础产品与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定价仍受国家管制,市场化进程迟缓,这种分化的状况已被归纳为具有累退性质的“新双轨制”。重要改革的延后既加大了后期改革的成本,也腐蚀了前期改革的成果,使渐进式改革呈现出后期边际效应递减的特征。

2、国有资产流失

渐进式国有企业改革由政府部门主导,由国企经营管理者制定方案并实施。由于我国的国有资产涉及面广、比重高,更因为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不到位,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前些年爆发的“郎顾之争”便是这类现象的集中反映。一些国企经营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信息,借国企改革、产权流动之机,钻体制、制度的空子,采取搞场外交易以及在产权交易中与中介机构联手、低值评估、蓄意制造投资“失误”等各类手法大肆侵吞国有资产。“花一元钱买下十元钱的国有资产”被形象地概括成全国企业改制的平均情况。虽然国资委和财政部后来出台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对管理层出资受让企业国有产权的条件、范围等进行了界定,但为时已晚而且具体执行并不严格。按照保守的估计,30年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规模应该在万亿元的量级上,这也可以看作国有企业改革付出的巨大成本,只是现在还难以辨认是否所有的成本支付都是值得的。

第9篇: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是信息的直接生成者,因此,成为“猫和鼠”游戏双方争夺的焦点对象。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游戏的制定者———国家(猫)凭借特权直接控制会计人员,并授予他们许多耀眼的桂冠和美丽的花环。游戏参与者———企业(鼠)始终处于严密监控下,虽然解决了信息真实问题,但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懒惰、浪费、效率低下等社会垢弊也难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游戏的制定者根据有效制度,制定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对任何参与者均平等有效,不存在歧视和不公。游戏参与者在游戏规则范围内可以自由发挥。即政府仅限于确认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并不争夺会计人员直接管理权。会计人员的待遇、职业道德等属于微观组织运行机制的内容,由企业自行确认。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正处于“转轨变型”特殊时期,“猫和鼠”游戏中,“猫”是只小猫,“鼠”却成精。在鼠精们的操纵下,导致了当前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并影响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人员难辞其咎,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亦是必然。目前关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流观点是“会计委派制论”和“回归企业论”。本文以管理学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为背景,在对会计委派制理性评价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1会计委派制述评

会计委派制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学术定义,一般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经贸委等部门,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主管、财会机制负责人和一般会计人员,经考核录用后,派到需要进行监控的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这一制度时下正在不少地区积极试行,如湖北、四川、江苏、重庆等地,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长远战略来看,“会计委派制”不是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流价值取向,因为它存在以下缺陷:

1.1会计委派制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价值取向,独立的法人财产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现代企业依靠独立的法人财产具有了“独立的人格”。这种“独立的人格”使现代企业不服从行政权威,而服从于市场权威,使现代企业对行政命令产生了“抗逆机制”,以维护单位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而在现代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客观、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要求是现代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因此,不能将产生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服务于企业管理,企业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职能机构———企业会计与会计机构独立出去。会计委派制割裂了会计与企业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与现代企业制度水火不相容,是会计委派制最根本的缺陷。

1.2会计委派制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关系,将会计人员置于“两难”的尴尬的境地

衡量一种企业制度是否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关键的一点是看这种企业制度是否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责任与权利相统一的本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认为:一个人或组织不能接受来自于两个以上的命令来源。因此,会计委派制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国家与企业的双重领导机制能够协调一致,形成事实上的一个命令源。会计委派制一方面意味着权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的外倾化,另一方面意味着动力结构基本内倾化。权力结构和动力结构的脱节,导致了企业会计人员责任与权利的脱节,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与国家在利益分配、目标、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矛盾,当国家与企业存在矛盾时,委派的会计人员怎么办?倾向国家就可能被“炒鱿鱼”或“穿小鞋”,偏向企业又与会计委派制的初衷相悖,会计人员必将处于两难境地。

1.3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法》立法宗旨相悖,是对会计监督的误解

提出会计委派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计监督乏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根据《会计法》,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形式,主要是衡量和评价企业内部其它管理控制行为的有效性。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成败并不取决于会计本身,而取决于决策机构对会计的认识程度、利用程度和信任程度,取决于决策机构对会计合理化建议的采用率。根据《会计法》,我国会计监督体系是由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四部分组成。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司法机关对违法会计案件的判决来维护法律的尊严,保证会计行为依法进行。如对“琼民源”聘用的会计班文绍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罪的司法判定。[2]行政监督主要是政府有关机构通过服务和支持等方式约束规范会计行为,这主要体现在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监督上。社会监督主要是会计职业人员和自律性组织通过业务活动来矫正会计行为,从而起到维护会计秩序的作用。社会监督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在单位“管理层”的授权下,对单位的财务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对授权“管理层”负责。《会计法》突出了内部控制的要求,体现了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单位其他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的立法基本精神。形成我国目前会计监督不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监督承担了部分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职责,这是一种“错位监督”,这种“错位监督”是使会计人员处于两难境地的根源。为强化会计监督力度进行会计委派是对《会计法》会计监督体系的误解,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定国安邦的长久战略之策。

1.4会计委派制实际操作问题

1.4.1企业会计人员的身份问题

会计委派制意味着会计机构中的负责人、主管会计和会计人员不再属于企业,而是属于政府或者其职能部门的委派人员。企业财会人员就由企业的“内当家”变成了企业的“外管家”,其工作范畴属企业财务,身份却变成了准国家干部或委派的监督人员。实际工作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诸如董事、监事、经理)必然对委派人员怀有戒备之心,要么违背委派初衷,与企业管理人员“同流合污”,要么被架空,认认真真做假账。

1.4.2委派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

企业经济效益有好坏之分,则其所属的会计人员待遇也应有差异。如果委派人员按原标准执行,则工作相同,待遇不同,不合理;如果按折衷标准进行,则原经济效益好的会计人员不愿接受委派;若委派人员的开支纳入国家预算,统一收取,势必倒退回到以财政代替财务的尴尬境地。若要以行政手段强制“均贫富”,按统一的标准执行,则委派会计人员势必吃“大锅饭”,无法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分配原则。

1.4.3机构设置庞大的问题

会计委派制后,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管理变为直接管理,会计人员的考核、提拔、培训、交流、资格认证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班子和人员负责,原财政部门下属的会计管理机构设置必然增加,不符合政府是“守夜人”的经济学理念。

1.4.4委派会计人员业绩考核和考评问题

委派会计人员是由委派单位提供证明,写出鉴定,还是由会计局直接考核;考核和考评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考核和考评成绩优秀或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如何奖惩等问题,很难确定科学的方法与措施。

1.5会计委派制忽略了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的作用

现代企业制度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会计监控服务体系。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拿薪水的“经济警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会计报表质量,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财政部制定了《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企业1998年的年度会计报表不再实行财政审批制度,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3]

1.6会计委派制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为实现财政监督方式的转变,国务院决定取消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开展13年的财税物价大检查这种直接监督形式。正如财政部纪检组长金莲淑指出“取消大检查,不是取消或弱化财政监督,而是调整财政监督的方式,更好地履行财政监督职能。”[4]有些人认为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就应对会计人员进行委派是错误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会计的管理已经转变为间接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会计法规,颁布会计准则;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支持与约束;对会计案件的审判等手段来完成。)

1.7“会计委派制”存在的其它问题

1)割裂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的内在关系:会计的核算与控制职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核算,控制就失去了依据;反之,没有控制,核算就没有真实性。

2)为加强会计监督对会计人员进行委派,那么,为加强统计监督是否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委派呢?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是否需要对厂长、经理们进行委派呢?

3)会计委派制缺乏法律依据,与《公司法》等法律矛盾。

4)与国际惯例不协调,其他国家政府没有介入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人员的聘用、职务、待遇、升迁等由企业自行确定。[5]

诚如刘玉延副司长指出的那样,“会计人员委派制”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它的提出和实践是受一定环境因素制约,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认为它是灵丹妙药,适合于所有的企业、事业单位。我们认为,“会计人员委派制”仅适合于行政事业单位、中小型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村级单位和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不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代表———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值得指出的是:向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根据《公司法》等相应法律法规应属于投资者委派监事,属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事会范畴,不应属于委派会计人员范畴,有不少同志将两者混为一谈。[6]有关委派财务总监的问题将在审计运行机制中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会计委派制是高风险的改革方案,不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不应成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流目标,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建立有中国特色并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立法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2“立法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新模式

“立法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宏观措施国务院财政部门与其它部门

运用立法手段,通过颁布实施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认定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等,政府部门与会计职业团体相结合的宏观会计运行机制。《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明确了全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国务院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是以间接管理为主的“立法主导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务院财政部会计司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订、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系统的协调运行创造条件。《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实行统一会计制度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且按统一会计制度进行企业会计核算,相对比较容易,简单,主要适用于非上市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按会计要素、分经济事项制定,对某个会计要素或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等进行阐述,主要适用于会计事项复杂,经营规模较大,股票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似应考虑上市公司采用会计准则形式,中小企业采用会计制度形式;”[7]

2)积极与立法部门合作,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为此必须加快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国务院财政部门应为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如《税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法》、《商法》、《会计法实施细则》等)涉及会计内容的制订和修改提出建议。通过法律手段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披露加以制约和规范,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宏观指导,依法惩处违法行为,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3)负责我国会计发展的战略性研究,预测我国会计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及时、合理地制订、完善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尽快解决我国会计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问题;

4)负责国际会计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我国会计的本国化与国际化,为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和会计行业参与世界分工与合作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客观上要求建立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接受客户委托,独立、客观、公正地执行查帐、审计和咨询服务业务;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会计法》第三十三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法》第二十七条)。3种监督管理体系相互结合,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同时,建立司法监督体系,加大对会计违法案件的惩处力度,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应大力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国务院及地方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不可能过细、过多,应大力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积极作用。我国会计职业团体(如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应是非营利组织,其主要作用是负责会计管理日常工作。诸如组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和评定工作;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组织实施会计专业继续教育;制订颁布实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对违反职业道德标准的会员进行处理(触犯刑律的,依法惩处);协调会计行业、会员之间的矛盾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相比,我国的会计职业团体数量比较少、规模比较小,应大力发展诸如高级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等民间会计职业团体。

2.2微观上: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是企业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

会计人员须取得相应会计资格认证后,由企业根据客观需要聘请。“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8]被聘请的会计人员依法为单位服务,向单位相应经理层负责。被聘请会计人员的工资关系、人事关系以及组织关系等属单位权限范畴。会计人员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体系的约束下,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条件下,有权根据单位相关利益者的偏好,进行资金、财产、成本、费用和利润等的会计核算,有权根据单位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编制各种会计报表。单位对外编制的财务报告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作为单位纳税、贷款等的依据。会计责任应分为两类:有意过失责任和无意过失责任。前者指会计人员及单位负责人由于获利动机驱使,有意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的会计责任。根据《会计法》,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主体。后者是指由于会计人员个人原因(如会计业务不熟、自身贪污受贿等)形成的会计责任,此类责任会计人员为第一责任主体。若分不清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主体。

“立法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框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基于如下考虑:

1)体现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基本指导思想。这种管理体制既有利于政府对全国会计事务的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单位会计工作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服务;

2)理顺企业会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建立“立法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有利于财政部门集中精力,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运用财政杠杆和财政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有利于企业会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更好的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

3)与国际惯例协调。大多数国家对会计事务的管理,也采用“立法主导型”管理模式;

4)有利于“抓大放小”;[9]

5)建立“立法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运行机制相比,其改革成本、风险都较小,而且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方向一致,是现实和理性的必然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此运行模式将游戏规则制定权赋予宏观会计运行机制,而将具体从事会计工作,从属于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管理权限赋予微观会计运行机制,使企业会计人员回归企业,使会计机构和财务机构等一样,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职能部门,体现企业行为,维护企业利益,这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中的游戏规则。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会计准则问题专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收入[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制度[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4

[4](美)罗伯特C.希金斯,沈艺峰等译财务管理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0

[5]MBA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理财:资金筹措与适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6]梁汉星资本委托管理制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7]郭复初财务专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