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汪国真诗范文

汪国真诗精选(九篇)

第1篇:汪国真诗范文

中国民航大学 刘净然

"你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在我读到汪国真诗集(所谓的全集)最后一首小诗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时,旁边有这样一个声音,在他看来,我应该多读些学术论文,才是正事。

我也曾认为我这个年龄不是读诗的年龄,因为人生经验不足,应该多读些随笔、散文、人生感悟之类的书籍,以丰富对人生和外在事物的理解;因为感性丰富,理性不足,应该多读些哲学、历史之类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理性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自己是英语专业出身现在又从事英语教学,应该读一些经典英文原版小说,积累优秀的表达,学教并用;而我的书架、我的电脑、我的手机阅读器以及最近收进的kindle专业阅读器上,放着的也大多是这些书籍,我姑且把这些类书籍当作自己的兴趣所在,狭隘的按种类数量计算,我也算称得上兴趣广泛,但这些书籍只是引起我的好奇心,我的阅读兴趣而已,多半我都无法坚持读完,更不用提阅读的乐趣。

读汪国真的诗集,纯属偶然,是一个悲哀的邂逅。晚间浏览新闻时,汪国真逝世的消息,让我停下了滑动的鼠标,之前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写过很多清新易读的小诗,不曾系统地读过他的诗篇,于是忍不住找出来,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动不已。

他的诗给我的印象用四个字概述:简、清、静、情。

简:每首诗大概只有100字左右,短的有不到50字,形式至简,但意义绵延。一首《只要明天还在》"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气势磅礴,悲壮还在。忍不住为这个逝去的生命感到悲哀,通过他的诗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热爱生命啊,尽管如此,希望还是伴随生命的陨落消逝于茫茫天际。

清:汪国真的诗,读起来让人感到清净轻盈,似乎是他刻意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不被打扰的小世界,好让读者完全沉浸在他的情与意之中,一首《我把小船划向月亮》"请不要责怪,有时会离群索居,要知道,孤独也需要勇气;别以为,有一面旗帜,在前方哗啦啦地招展,后面就一定会有我的步履;我不崇拜,我不理解的东西;我把小船划向月亮,就这样划呵,把追求和独立连在一起,把生命和自由连在一起。",犹如月亮的光辉洒在夜晚的湖面上,清澈皎洁,轻盈背后是他对独立和自由的沉重追求。

静:汪国真的静,似乎是刻意保持,又似乎是参透人生后的自然流露,一切情与理娓娓道来,一首《假如你不够快乐》"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他在用宁静的心去呼唤生命的律动,"既然选择了选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他是如此地热爱生命。

情: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觉得他的诗动情,诗里有他的身影,也有我的身影。一首《剪不断的情愫》"谁曾想,到头来,山河依旧,爱也依旧,你的身影,刚在身后,又到前头"想要忘记,却往往徒劳,最后只得带着这剪不断的情愫,继续行走,但却不再忧愁。他的情为他眼中的景着色,一首《只要彼此爱过一次》"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掠过飓风,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他的情是如此地饱满、炽热。

一口气读完汪国真的诗集,让我感受了诗中的简、清、静、情之意境,也让我领悟到功能主义的读书态度不可取,这就像很多人在学习外语时,想找个老外聊天,关心的只是有人聊,而非有的聊。读书本应是件随心所动的事情,有了诗意的心情时,又何必在乎自己是否到了读诗的年龄?

第2篇:汪国真诗范文

2、不觉得苦反而觉得是福

3、有苦一起付出

4、携手同行人生路

5、有起有伏与你共度

6、祸福同享雨水会变甘露

7、一生呵护一生知足

8、岁月温暖 满屋

9、你是我的幸福

10、是我一生的全部

11、你说你嫁给我等于嫁给幸福

12、说不出的幸福在心的深处

13、小小的幸福长成大树

14、有起有伏与你共度

15、祸福同享雨水会变甘露

16、一生呵护一生知足

17、岁月温暖满屋

18、你是我的幸福

19、是我一生的全部

20、你说你嫁给我等于嫁给幸福

21、说不出的幸福在心的深处

22、小小的幸福长成大树

23、你是我的幸福

24、是我生命的礼物

25、你说你嫁给我等于嫁给幸福

26、说不出的幸福让我最满足

27、我们一起走未来的路

28、你是我的幸福

29、是我生命的礼物

30、你说你嫁给我等于嫁给幸福

31、说不出的幸福让我最满足

32、我们一起走未来的路

33、说不出的幸福让我最满足

第3篇:汪国真诗范文

前不久,我在跟父母的闲聊中谈到正在做汪国真的专访,家父随意说道:“要说古诗,脍炙人口的也就为数不多的那么几个名篇几个名句,汪国真有不少诗句被大家熟知,他的诗看来是能够传世的呀!”家父知道并且记得汪国真这个人已经让我吃惊不小,而且这几句“外行话”更是让我对家父和汪国真一并产生了刮目相看的感觉。家父毕业于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多年来对于文学的兴趣约等于零,据我所知,至今在世的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他几乎没有几个能够叫得出名字的。

我第一次读到的汪国真的诗是《热爱生命》,同学抄给我的。“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首诗曾经在1988年作为《读者文摘》(现在改叫《读者》)的卷首语,并于同年被《青年文摘》刊出,18年来曾经倾倒无数读者,无疑也被认为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2003年他的这首“代表作”入选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正在影响着受教育的下一代。

现在回想起来,汪国真的出名其实并非是在一夜之间,当他轻轻地悄悄走来的时候,诗坛并没有给予他太多的关注。1979年4月12日,在暨南大学读大一的汪国真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处女作,他得到的是两元钱的稿费和坚持诗歌创作的巨大鼓舞。5年后,1984年第10期的湖南杂志《年轻人》发表了汪国真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后经《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先后转载,他的作品开始受到读者的关注。

这个时候,汪国真和他的诗似乎还没有真正触动诗坛那根敏感然而脆弱的神经,也没有被所谓的“诗坛”所承认。可是,这些诗却默默地被中学生、大学生,以及众多的年轻人接受着、传抄着,这种民间自发的搜寻、摘录、互赠、朗读,渐渐成为时尚。我翻出当年的摘抄本,有些从收音机广播中记录的诗句到眼下突然发现那作者就是汪国真,差不多20年了,很多句子还记忆犹新,还会令我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汪国真是被炒作被“包装”出来的诗人,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人之一,我不能苟同这种想当然的臆断。在今天,人们对于各种有意或者看似无意的宣传已经心存戒备,因为炒作无处不在。但是,那时节汪国真和他的读者们还远没有聪明时尚至此,他们的真诚与单纯恰恰形成了一股无声的力量。

关于汪国真诗集最初的出版,有两个故事流传较广,我早年就听说过,此番采访又跟他本人进行了核实。从中,看不出任何炒作的痕迹。

一件事是:1990年春天的某一天,某个中学的学生在课堂上抄汪国真的诗,被老师发现了,这几个学生居然理直气壮地告诉老师: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汪国真的诗!老师回家跟丈夫说了,她的丈夫是北京学苑出版社的编辑室主任孟光,敏感而敬业,于是出版社就跟汪国真约了稿。汪国真1990年4月20日交稿,诗集5月21日出版,这就是他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日前该书的责任编辑孟光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采访时坦言:这本诗集在当时至少印了60万册。据经验丰富的出版界业内人士估算,该书的盗版印数要在正版的3倍以上。

另一件事是:山东济宁的一位读者自发收集汪国真的诗作,编辑整理,分类成章,以“梦幻出版社”的名义制成手抄本,托人带到北京请汪国真签名。这就是后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年轻的思绪》。另外,这位叫王萍的读者还特意收集报刊有关汪国真的各种评论和介绍,精心整理了厚厚的三大本。

“汪国真热”“汪国真现象”,出版界的“汪国真年”,一切都在意料中却又显得突如其来。在上海,汪国真的诗集曾在一个上午卖掉4000多本,卖光了库存,还是有很多人在排队。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对“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当中,汪国真名列第一,他的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仅限统计正版,如果算上盗版,估计达到1000万册以上)。

当此际,汪国真如弄潮儿向涛头立,与其说是引起了诗坛的关注,不如说是侧目。批评虽然并不普遍,但是却成了主流。汪国真的作品给足了新诗的面子,却好像是丢了整个新诗界的脸,爱面子的诗人们生怕汪诗所谓的浅薄影响到诗歌应有的所谓的深刻,生怕汪诗所谓的平庸影响了诗歌应有的所谓的高贵。于是,劈头盖脸的责难似乎成为“划清界限”的宣言,当然这些责难未必见诸文字,却分明能够见到口水。

一方面,汪国真被称为“缪斯最钟爱的男人”,被称为“诗坛王子”,被称为“青春偶像”,受到无数读者的追捧;另一方面,是惊诧,是鄙夷,是不屑,甚至是诅咒:“三年之后绝对没有人读汪国真的诗!”

一个三年过去了,又一个三年过去了,大概已经好几个三年过去了。汪国真自己都不怎么写诗了,他的诗集还在被出版,而且还在被盗版。据说这些年来写诗的人甚至比读诗的人还多,所以诗集的出版难于上青天,即使出版了读者也寥若晨星,印数微乎其微。然而,汪国真的诗集不仅被一出再出,而且至今盗版不断,他自己偶然在书市就发现了30多种。盗版行为对作者和读者都造成损失,应该予以打击,但这现象的存在无疑说明汪国真的诗多年来一直被广大读者热情追捧着,并因此会给盗版者带来可观的收益。

今年4月初,我们一行到北京郊区踏青,负责接待的同志特意准备了很厚一本汪国真的作品集等待签名,汪国真一看就说是盗版。这本作品集并不是“克隆”原著,而是凭空攒出来的一本书,内容不“伪”,印制也不“劣”。可见,盗版者也是用心良苦。

除了写诗,汪国真同时还写作了大量的哲思短语类的散文,也呈现着通俗的风格,也同样被某些“业内人士”认为肤浅,也同样受到很多“没文化”读者的喜欢。在他出名10年之后,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

我在无意中发现,汪国真的诗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却几乎不入选当代诸多诗歌选本。编选者究竟是因为看不惯他的影响所以就排斥他的诗,还是因为看不上他的诗而有意要遏制某种影响呢?不得而知,或者,不言自明。

汪国真的诗兼有李清照的清丽、李商隐的警策、(俄)普希金的抒情、(美)狄金森的凝练。汪国真的短文中有“规律是大的技巧,技巧是小的规律,大家注意规律,小家注意技巧”这话,他善于发现并且运用规律,他知道千百年来读者所接受的是那些通俗易懂、情感上引发广泛共鸣、内容上蕴含丰富的诗句,这使得他的诗歌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至今被人们在各种场合引用,表达着人们寓于心中难诉笔端的各类情感。

汪国真对于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1992年对于汪国真是个人生的转折,其中包括由原来年产五六百首新诗变为此后每年大概只写十几首了。后来为了配合书法创作,他写旧体诗甚至多于新诗,而且呈现出一种“余事作诗人”的状态。

他的诗集和小语集,曾经连续获得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93年台湾出版了一直热销的“汪国真诗文系列”五种;同年他的诗集日文版也出版;1997年他的诗集在意大利出版。

今年4月下旬的一个活动,我和汪国真都在场,碰到山东梁山县的宋县长,县长说他上中学的儿子很喜欢汪国真的诗,于是热情地拨通电话,让儿子跟汪国真聊几句。从电话那端传来特别激动的声音,说他们班上好多同学都有汪国真的诗集,有很多同学会背他的诗。

至于说在各种场合碰到各种身份的人脱口背诵汪国真的诗已是司空见惯,十六七年前如此,今天亦如此。

写诗已经名满天下,书画日渐成为大家。汪国真的字,被镌刻在名山大川,他要让天地间留下翅膀飞翔的痕迹,他要让自己的思绪迨荡于天风海雨之间。

我最早知道汪国真写毛笔字是源于那篇被称为《2002年十大假新闻》的失真报道,说他开火锅店破产,街头卖字为生。当然,汪国真并没有开火锅店,更没有沦落至此,但是“卖字为生”这四个字却让我知道写诗的汪国真还舞弄书法,而且他的字居然达到可以卖钱,甚至达到能够养家糊口的程度。

艺术家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很难容忍自己身上的瑕疵,或者说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行。关于汪国真习练书法的动机,他只提供过一种版本,就是:成名之后应酬太多,不仅是要签名,在很多场合还经常被人“强迫”题词,字写得难看太丢人了。为了减少在公众面前“出丑”,他决定开始练字。

1993年,人到中年的汪国真开始练字,据说他坚持每天练一个小时,练了一年。许多人看到汪国真的字说是下过“童子功”,而且对半路出家写毛笔字持有偏见,但汪国真还是坚持实话实说。

他先从欧阳询的楷书开始练,然后是王羲之的行书,再然后是怀素、张旭的草书,因为参照了书法的篇章布局,所以很多人称他写的是“毛体”。

其实汪国真没有刻意模仿任何一家的字体,如果把他的书法作品拆解成单个字来看,与“毛体”是有很大差别的。书法家必须要有自己创作的个性,不仅要下功夫临帖,而且对一笔一画一招一试的感悟都应该是独特的。汪国真很善于读帖,一个字几种写法,他挑出最好看的那种,反复练,然后再有所发挥。

汪国真擅长狂草。草书是张扬个性的字体,要形神兼备,要收放自如,特别讲究气韵的流动。写好草书不容易,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它很难模仿,不能凭借匠气进行打造,不能像“种白菜”一样一个一个码放在纸面上。

也有人说写草书“讨巧”,看不出功底,那么倒不妨看看汪国真写的楷书、魏碑、大篆、小篆和隶书,那些字不仅基本功扎实,而且“看上去很美”。他为河南云梦山风景区题的“映瑞池”三个字就是隶书,刻在天然的石头上,很大气。在游客如云的张家界、黄山、三峡、五台山、九华山、晋祠等名胜风景区,汪国真的书法既有题匾,也有石刻。

各种场合,背诵汪国真诗的固然大有人在,而近年来,兴致勃勃说在哪里哪里见到汪国真字的人越来越多。

当年为了配合练字,汪国真改用毛笔写信,以至于后来他的信竟然出现在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店里,被作为藏品拍卖。

毛笔用到得心应手了,他就开始尝试画中国画,擅长花卉和墨竹,也是看书自学,无师自通,对于浓淡干湿的把握恰到好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文和书画都潇洒灵动,神采飞扬,意趣盎然,体现着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

当然,汪国真以诗成名在前,所以有些人理所当然认为他的字属于“名人书法”,起初我也曾经这样以为。

我有不少舞文弄墨的朋友,他们送给我的墨宝在家里挂得满墙皆是,今年获赠的汪国真的一幅字也挂在其中。有朋友来,夸汪国真的字潇洒帅气,我想大概是因着知其名爱屋及乌的缘故吧。有天,一个朋友的朋友,对于书法评鉴算是内行,一幅一幅欣赏我的收藏,然后指着汪国真的字说:“这幅写得好!”转身,他一本正经地问道:“汪国真是谁呀?”

听汪国真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个事:2002年,香格里拉酒店集团推出18家连锁酒店特供的红酒,设计的酒标想要用一首诗,而且要用毛笔书写,酒店高层有意要找中国最优秀的诗人和书法家,最好是这个书法家写自己创作的诗,最好这个诗人能够用毛笔亲自写下自己的作品,经过一番番筛选,他们的目标锁定在汪国真。因为没有任何熟人介绍,酒店只能去书店买汪国真的诗集,然后找出版社,通过出版社才找到汪国真。

汪国真的书法作品出了书,入了各种选集,还应邀在北京荣宝斋举办了他的个人书画展,今年下半年他还将应邀在国内其他地方陆续举办个人的书画展览。

偶然见到一份荣誉证书,落款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礼宾局,“汪国真先生:您的书法作品已经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给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特此致谢!”没想到,汪国真的字已经成了“国礼”!

虽然我过去和现在都不能算是汪国真的“粉丝”,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诗人,乃至文人,能够成为大众偶像的,大概只有汪国真一个人。

有人说汪国真长得帅,也不知道他是诗人中的“偶像”,还是原本就是偶像,后来成了诗人。我觉得帅与不帅是主观感受,不是客观的标准。有人说汪国真的笑特别具有“杀伤力”,我想这大概是很多女性的共识。

为了“深入生活”,我参加了几次不同场合的聚会。汪国真在公众场合很内敛,甚至是不苟言笑,在大家的谈笑风生之中他往往不主动搭腔,也不会凑上去侃侃而谈。他并不显得高傲,很平和的样子,但是不世俗。据我亲见,往往会有不同年龄阶段的美女主动凑到他的身边,如果不是签字或者合影,那就是没话找话跟他闲聊,他会非常得体地回应,仍然不会表现出特别的热情。

据说他在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铣工的时候,曾经在业务比赛上获得整个仪表局的第一名,这既说明他天生心灵手巧,也说明他其实是在把这种“无它但手熟耳”的活计当成了艺术,对艺术就要专注,就要投入,就要倾注身心之爱,要体现出一种美感。

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当时的汪国真22岁,受教育程度虽说是达到了初中,但在“”期间实际上获得的知识量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很多考试科目都是他的弱项。他珍惜这次机会,看书备考,用半年时间自学了高中全部课程,在百里挑一的竞争之中顺利考取暨南大学中文系。

由于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宽泛,汪国真的应酬也就越来越多,但是他仍然坚持“三不一准”: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准点吃饭。他自己做家务,用老式的搓板儿洗衣服,一副“新好男人”的作派。

艺术固然相通,毕竟需要灵犀一点,如果说以汪国真的才华游刃有余地驾驭不同的艺术门类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的话,那么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的驾车技能。因为 长年在全国各地应酬打理各种事情,在北京时外出打车也很方便,所以在私家车渐渐占满北京道路的这几年,汪国真没有考虑要买车,当然也就一直没有去学车考驾照。直到去年,年近半百的汪国真忽发奇想,拿了驾照,买了车。我不奇怪他这大忙人,他这岁数,轻而易举拿了“车本儿”,我奇怪的是,作为“新手”,以北京的路况,汪国真居然无所畏惧地上路,穿大街小巷抄近路,开远途奔郊区走盘山路,一派从容。有幸坐过几次汪国真开的车,起初紧张是因为别人告诉我他是“新手”,后来不仅我忘了“新手”这回事,而且不知道他驾龄的人全都认定他是“老司机”。

因为这种断断续续的采访方式,使我不得不经常打扰汪国真。他在京的时间很少,应酬又极多,我不知他处身怎样的情景,所以极少与他电话联系,一般是发短信,等他有空的时候回复,而他的幽默和机智恰恰通过这只言片语跃然显现出来。对此,如果举例说明恐怕太过唆,所以这确实只能说是我的主观感受。我觉得他特别善于跟各种层面的人进行交流,而且善于适应别人所乐于接受的那种交流方式,让人觉得亲切自然。

第4篇:汪国真诗范文

诗人、词人、书画家

好多朋友一听“汪国真”,第一个问题就是:“他还在写诗吗?”可见他们对汪老师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这算是对汪老师的滞后型认识。就像一个演员演过一个角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十年后,很多人依然喜欢以角色名称来称呼他(她)一样,这只是记忆的一个停顿。

比较搞笑的问题是:“这老头还活着呢?”笑得缓过劲儿来之后,我解释道:“人家成名的时候才多大呀?现在身体比你还硬实呢!”

汪国真不仅写诗,还写歌,书法也了得。

谈到书法作品,我得在这儿爆点儿料。

有一次,我到他家求字,第一次进他的书画室,看见画案子上堆满了宣纸、颜料和书籍,很是疑惑。我接触的书画家很多,人家都是把画案子腾出一大块地方预备随时挥毫,看汪国真这画案子,满满当当的,不禁心想汪老师这得多久没挥毫了呀?正要帮着收拾,汪老师说不用动,只见他取出宣纸,将其用磁铁吸在墙上(解释一下:一般书画室都有一面墙是镶有铁皮的,在铁皮上覆以毡子,便于把作品吸上去晾干或查看),然后挥毫。这是我第一次见以这种方式挥毫的书画家,很有点儿梁山头目宋江的劲头!

“三不良民”也豪放

生活中的汪国真不抽烟、不喝茶、不喝酒,是典型的“良民”。所以对我这样的茶客加烟民来说,在他家坐的时间长了很不自在。抽烟我可以忍一忍,但是茶不能不喝:汪老师家以前没有茶壶,喝茶直接用一次性纸杯放上茶叶泡,后来弄了一套茶具,可是档次实在是不行。档次不行也就罢了,壶还不好使。有次带人去采访,他在那儿高谈阔论,我负责后勤工作一晓水沏茶。倒水时发现壶漏得厉害,杯子还没满呢,茶几上的水已经汇成一条小河开始往地上奔流!起初,我以为是壶嘴堵了,拿到厨房一看,敢情是壶的设计就有问题!

喝酒我们俩倒是旗鼓相当,一瓶啤酒俩人喝,相互不用劝,均分正好,都是不能喝的主儿,势均力敌倒也和谐。

虽然汪老师的诗很细腻,性格也很好,但是为人却颇有些“豪放”之气。有年夏天,我在他家聊天,聊得热火朝天的,连室内温度也高涨了起来。正好我俩都是倡导“节约型社会”的人,都不爱用空调,于是俩人干脆脱掉上衣,光着膀子继续“指点江山”,侃侃而谈。不过,估计这样豪放的行为汪老师少有,见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心不在焉”的真朋友

有一次,我受人之托邀请汪老师去参加朋友公司的活动,接我们去公司的路上,汪老师问司机:“我们这是去哪儿呀?”司机很惊讶,说:“建明没跟您说吗?”汪老师说:“建明约我来我就来了,也没细问。”

还有一次,我的朋友――婚恋心理学家陈非子想见见汪老师。我跟汪老师约好在国展见面,当非子带我们去吃饭的时候,汪老师突然问了句:“就我们几个人吗?”

其实每次我都是跟他说清楚了的,只是汪老师对待朋友十分信任,他知道我不会坑他害他,所以他只记住了我约他什么时候去哪儿,而具体干什么,他不往心里去。

汪老师搬到马连道新居之后约我去认认门儿,这地儿倒离我家不远,打车也就十几元钱,于是约好了时间,先去他家聊天,然后到附近一家饭馆吃饭。饭后,我打算直接打车回家,就在要上车的时候,他忽然掏出100元给我,说是打车费。我说朋友哪有这么办事儿的?您要是把我当朋友,以后就别这么客气。从此这事儿再也没发生过。

不过,我每次去汪老师家都是又吃又喝又拿,说出来都丢人哪!吃喝可以算是朋友之间正常的交情,但是每次我们见面,临走时,汪老师都会找点儿东西出来,什么茶叶呀、洒呀、书呀、光碟呀,或者什么地方特产,实在没得送了,他就取幅自己写的字送我。

汪老师多次跟我说:“建明,跟我可别客气啊,有什么事尽管说。”所以我也就没客气,管他要了很多书送给一些喜欢他诗歌的朋友,还帮朋友要过他的书法作品。可见,汪老师琐事上心不在焉,对朋友却是很用心的。

有一次,我看到电视上一个采访汪老师的专题片,那会儿他正学车呢,记者便随着他去驾校。记者问教练:“知道这人是谁吗?”教练答不上来,记者便跟他说这是个很有名的诗人,教练竟然对汪老师提了个很可爱的要求,“您能不能现场赋诗一首?”汪老师很淡定地朗诵出了一首诗。

多身份的诗人

好多人都觉得汪老师消失了,在我看来,汪国真目前的声誉,虽然不像当年那样被媒体炒得轰轰烈烈,但是他已经被很多人刻在了心里,成为至少两个时代的人在成长道路上不可绕过的名字。这些年他长期不在北京,老是被各地邀请去参加各种活动,并且受到热烈欢迎。

有一次我们去郑州,刚上火车他就被一小伙子认出来了,拿着本子请汪老师签名。到达郑州后,会场上有一两百位嘉宾,主持人介绍嘉宾时,观众基本上都是礼节性地鼓鼓掌,而当介绍到汪国真时,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很多人都在左顾右盼地寻找他。

会议第二天的日程是安排到焦作的青天河风景区旅游。嘉宾们一下车,当地的旅游局长就拉着汪国真请他为青天河风景区入口处的一块大石头上题写“青天河”3个字。几天之后,这几个字外加“汪国真”的落款就刻在了青天河风景区的入口处。

汪国真的书法还镌刻在张家界、黄山、五台山、九华山、云台山、白云山、鸡冠洞、花果山、三峡、晋祠、北武当山、周瑜陵园等风景名胜,他还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劳动报》等题写过刊头,他的书法作品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

第5篇:汪国真诗范文

汪国真在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

1、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2、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3、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

4、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5、2005年,他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第6篇:汪国真诗范文

论文摘要:吴嘉纪是清初一位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以“冰霜高洁.刻露清秀”的诗风自成一家。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送别诗和寄怀诗,并z,l~l类诗歌的题材内容、抒情风格、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诗人诗歌创作的心理成因及采用多种意象手法,揭示其诗歌创作以凄冷为主调的多样化诗风和善于运用真朴而自然的白描手法的独特风貌。

吴嘉纪(公元1618—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别号陋轩,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是清初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史载其“与人交,性冷难合”,…因而其交际有限。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他一生游历不广,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台、泰州、扬州之间,最远也只到过南京、镇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嘉纪的著作《陋轩诗》中,却有近三分之二为送别、寄怀类诗歌,涉及的人物有五十多人,这说明他非常重视友情,对“两心不觉胶投漆,因诗与我成相知”(卷十五《管鲍篇呈汪舟次》)的友谊十分珍惜。明亡后的十五年间,吴嘉纪蛰居东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王太丹、徐发荚、沈耽开等遗民诗人交流、唱和。“右诸子皆为明儒,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沈冥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结社于淘上,有所怀抱.寄托诗文”。由于共同的遭遇,许多遗民结成了比较固定的“遗民小社会”.而遗民诗人之间笃于友谊。歌颂友谊之真挚、热烈,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确乎少见。晚年,悲凉和孤独的共同境遇使得他们更加渴望用友情来相互抚慰,因而友谊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怜朋友少,只是别离多”。(卷十四《送缄子》),朋友分离自然会恋恋不舍.因而怀友、念友诗作频出。综观吴嘉纪的交往对象,大多是不甚出名甚至是无名的人物。因此他们送别诗中也无对奢华酒宴及纷繁歌舞情景的描写,但诗人对于朋友的感情却是真挚醇正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诗歌中。

一、送别类诗歌

《诗经》云:“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e3]古人送别如此伤感,皆因交通不便,相见甚难。津口渡头~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因此,自古以来,送别、寄怀成了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吴嘉纪送别诗的写作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朋友旅程的描写,或实或虚,或忧或喜,或春光明媚,或愁云惨淡。如其《送乔东湖之吴门》(卷八)云:“出门忽大笑,雪尽见青山。挂席东风来,浦禽鸣关关。草木带行李,春晴无愧颜,前路游趣佳,掉头海岸远……”好友去苏州,诗人牵手相送,两人交谈甚欢。送别路上春光明媚、草木翠绿、小鸟鸣唱.好似诗人正携友游春。送别的苦楚诗中无迹可寻,“挂席东风来”、“前路游趣佳”等句隐含了诗人对朋友游历东吴的欣喜和祝福。再如《送王季鸿之西泠》(卷三):“西湖春二月,桃李争芳妍;观者皆快意,游子独怆然!此乡虽云乐,不如归旧川。”同样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但对于漂泊求食的王季鸿来讲,西湖的美景、桃李的芳香却抵消不了思乡和穷困的悲愁。诗人不禁为老友掬一把同情之泪。同时,诗人还在诗中想象了朋友在旅程中的情境,如《送汪左严北上》(卷三):“村冷鸡早鸣,桥危马暗渡。悚星照童仆,残梦经道路。淮甸隔云望.金台仰面遇。三策献庙廊,知音笑相觑。”诗人仿佛是伴随着汪左严一路北行,其境其景犹如身临其境。对于朋友的离别,吴嘉纪很少流露出如“沾巾”、“涕泪”等儿女情长.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却溢于言表:“看君策斑马,自首搔天涯。”(卷三《送汪左严归新安》)“去者方愉悦,送者忽彷徨。”(卷三《送程翼士》)“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采花带叶故乡路,独倚杖黎看去人。”(卷十《四月一日,送汪梅坡之东亭》)面对老友离别,诗人时常感叹:“酒伴纷纷去,天涯独黯怀。”(卷八《送汪三于鼎归新安》)希望朋友们“别时去我远,记得频回顾”(卷十四《忆老朋》)。吴嘉纪的送别诗虽有离愁别绪之抒发.但没有故意渲染离别的痛苦、无端的哀怨,而是以一种较为平和、自然的情调和坦率的情感,给人一种恬淡、真挚的感受。

吴嘉纪还有一些在清廷做官的友人,特别是诗人晚年,好友汪楫、汪懋麟等都一一出仕,诗人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也对朋友们的选择表示理解,在为友人欢喜的同时隐藏的却是自己心酸的泪滴。如卷三《七夕送王阮亭先生》其一:黄河新秋时,凉风吹去舫。帆底宦游人,欲发重惆怅。月高银汉斜.双星默相向。回首望广陵.烟树浮新涨。一鸟失其群,云宵自飘扬。

诗人对王士稹深怀知遇之恩.虽知与王“出处虽不同,吾曹各努力”(卷三《七夕同诸子集禅智寺硕公房,再送王阮亭先生》),但在1665年秋王士稹离扬赴京仍让当时扬州许多遗民文人“耆老泪盈把”。诗人借“鸟”的意象对王阮亭的前程表示祝福对于汪楫、汪左严等人的出仕,诗人既赞扬他们的才能,义能对他们进行善意的忠告。如《自淘上至竹西,送汪舟次之赣榆教谕任》(卷八)中对汪楫既有“可怜天下才.逡巡就小官”的惋惜.又有“良骥不好枥.美瑜不恋山”的鼓励,更有“黄鹄已高翔,鸥鸟难随飞”的自励。诗人常对友人提出劝告.如“依然是负米,勉矣宦游人”(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爱憎实自致,攀条君寞哀”(卷八《诗四首赠程云家》)、“羊裘懒与轩车近,恐使弹冠薄钓缗”(卷八《正月六日,王于番邀同程云家泛舟西溪》),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玉洁冰心、真挚感情。

二、寄怀类诗歌

吴嘉纪寄怀诗数量也较多,由于诗人独寓一隅,对远方的朋友思念已久,故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诗歌显得更情深味醇。如《寄吴公调》(卷一):“昔日穷愁里,看余发旧林,悬知游子况,尚在故人心,书去梦魂远,花开离别深,喈喈啼绿树,求友愧作禽。”友人分别后的情况一直为诗人所关心,梦中不由想起昔日读书交游之景.诗人恨不得变成一只禽鸟飞向友人。可见其思念何其之切。诗人惦念友人,更关心他们生活的细节,如:“春风至芜城,曾否苏疚疾?”(卷j三《早春寄汪三韩》)“问君远归来,.啼无衣?”(卷十五《寄吴介兹》)诗人对那些奔赴家乡的友人有“饥雀恋空仓,赢骥怀故轩”(卷四《寄汪虚中》)之理解,安慰他们“荣达事事好,不如老亲傍。人生得终养,短褐庸何伤!”(卷七《寄邓孝威》)

吴嘉纪重友情。不仅因为其时常感到孤独。更是其内心情感渴望的表现,因而是一种寂寥中更为炽热的情感。诗人有“不得来携手,思君颜色凋”(卷二《寄程浊庵》)的思念之苦,有“同心思离居,白发禁久别”(卷五《寄汤严夫》)的心灵相交,更有“极尽余生乐,朝朝扣尔门”(卷五《秋日怀孙八豹人六首》)的重逢盼望。特别是对于与自己一样漂泊求食的友人,诗人常在诗中为他们的命运呜不平,如他的好友王又旦,诗人以“扬州青铜镜,多年陷泥滓;雕文已半蚀,妙质幸犹在。”(卷五《古意寄王黄湄》)来痛惜其不得重用。同时.诗人还以“悠悠天地间,真赏那易得”(卷四《寄汪虚中》)来劝慰失意的朋友,以“黄金散尽归乡邑,惟有贫交不忘君”(卷十一《寄澄塘吴仁夫》)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吴嘉纪还有一些酬赠诗,多为应酬而作,如《十月六日罗母初度赠诗六首》(卷二)、《程临沧、飞涛两尊人双寿诗》(卷三)、《诗四首为隆阜戴节妇赋》(卷十)等,诗中多为歌德颂节之语,其艺术价值相对较低,故不在此赘述。自古以来,“柳”已作为留别的意象存在于诸多送别诗中,而吴嘉纪的送别、寄怀诗中较少有些意象,出现“柳”字的只有两处,其一为“暮春作客意无赖,况复折柳天一涯”(卷十二《送汪叔定》)。此处“柳”被组合成“折椤”一词,也不过是送别的代称,并无更多的含义。其二为“何日鸣琴重到此?海鸥陧柳最相思”(卷七《送分司汪芾斯先生归钱塘》)。此处“柳”作为景物衬托相思之情,已非蕴含无限凄离别情之“柳”。

吴嘉纪送怀诗中以“酒”为意象是较多的。与友人诗酒话别是历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它既是一种礼俗,又能反映诗人的别愁心理。元人杨载《诗法家薮》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韩愈《知音者诚希》诗有:“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写出了以酒为知音送行,并寄予了某种企盼。嘉纪喜好饮酒,他的好友方文说他:“平生无所好,寓意诗酒中。酒多令人病,诗多令人穷。”吴嘉纪诗中则有“悲歌饮浊酒,醉上黄金台”(卷五《送汪长玉之蓟门》)、“酒当邗水劝,冷傍破衣生”(卷十三《至邗次日,送希文往真州》)、“劝尽村醇人转醒,停杯问汝往何处”(卷七《送吴苍二归新安,兼怀汪虚中、扶晨、于鼎、文治、郑慕倩诸子》)、“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等,正是这酒的悲壮,酒的祝愿,酒的醇浓,使虚与委蛇的应酬之气荡然无存.滤出的是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心意。

第7篇:汪国真诗范文

汪国真,男,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4月30日,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汪国真诗范文

关键词: 汪曾祺作品 中国画 审美风格

一、绪论

综合众多专家的看法,中国绘画主要可以分为古典形态与近代形态。中国绘画的古典形态是指中国绘画传统的物质形式,即感性的物质形式与理性的精神内容达到高度统一的整个古典和谐绘画艺术。中国绘画的近代形态,主要指20世纪以来,融入西方绘画观念和创作技法的中国绘画。本文涉及的“中国画”概念均指中国绘画的古典形态。

中国绘画形式上平淡疏朗,色彩雅丽,起伏有致,自然天成;内容上含蓄留白,人景相融,意象高洁,气韵淡泊;美学上画中有诗,情感平衡,力求和谐。多年来,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亦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新、健朗的叙事风格和美学追求,在许多方面可与中国绘画交相辉映。

二、含蓄留白的内容

一般说来,文字叙述要求严整规范,逻辑清晰,文字描写要求清晰逼真。而写意图画则以笔简意全、意象生动为最高境界。在中国绘画中,含蓄留白是最常见的手法之一。西方的很多画通篇都是满的,油彩渗透到画布纸张的每一寸,而中国画总留有许多的留白,虬曲的树藤中用干墨留出大量“飞白”,来展示树藤表面的沧桑之感,“深山藏古寺”的图画中没有古寺,只有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打水,却巧妙含蓄地迎合了主题。

相应的,汪曾祺作品有比较明显的留白特色,但他也有自己的特点,即以实为虚。许多作品为了追求含蓄留白的特色,运用侧面描写、场景烘托等手段,汪曾祺不是这样,表现在文本中,即在小说的结构上讲究“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他的小说不编织情节,不安排巧合,无悬念,无高潮。小说的主体便能够显示各种人情世态的民俗氛围,在氛围的铺叙和渲染中塑造人物。他往往删繁就简,将大段的话与丰富的含义浓缩在一句话甚至几个字所构成的画面中,如他自己所说:“我牺牲了一些文字,赢得的是文体的峻洁。”①这在读者看来就是很清楚明白,直截了当,但细细品来又别有一种味道。

另外,他放弃了直白而创造了一个虚实相生的审美想象空间。他的作品,“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②产生了“实景清而空景现”、“真景逼而神境生”③的效果。绘画中的“留白”是他最推崇的画论。他说,中国画很神奇。齐(白石)先生画中的鱼,没一点色,一根线山水,却让人看到了江河,嗅到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有些画看上去没有,却包含着一切。他还认为,作家不能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写尽了。要留有余地,让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就像中国画所讲究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如在《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头》中,他写道:“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又如在《幽冥钟》中,他这样写:“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这两段文字呈现出了两幅不同的画面,看起来并没有刻意地留白与遮掩,然而句与句之间有巨大的空白要读者进行审美的想象加工,形成语言的神气和味道。由于汪曾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作品的这种留白写意透露出唐诗的韵律和晚明小品的灵趣。这样的语言简洁如白话,但又很有韵致。在前一段引文中,两组四字句相对,一组五字句相对,虽然是整句,但不拘于一种形式,既有整句的韵味,又有散句的天然。这种中短句的灵动跳跃正是汪曾祺的写作特色之一。“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只有十六个字,就把收字纸的老白几十年的日常生活尽收眼中,体现出了老白安贫乐道、淡泊逍遥的生活态度,又和“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形成对照,个人安乐悠然的生活之流与从容自然的时间之流交汇而合一,隐含着一种中国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生活态度,意境恬淡悠远。

以这种眼光来审视中国画,可以发现一些相通之处。中国画的写意化体现在追求自然风格,但不照搬自然万物,而是追求主客观的统一即与自然相融,天人合一,物我两化,具体体现在中国画的构图不受时空限制,不像西画那样遵循黄金分割比,多以灰调或淡色水墨表现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像西画那样严格遵循色调与光学,等等。

三、散点透视的技法

透视的技法在绘画与文学上都适用。绘画的透视技法大致可以分为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焦点透视是指针对某个景物或某处意象聚焦,以较严格的透视方法来集中描绘。此技法西方绘画运用较多,一幅画中往往运用到透视学、色彩学、光学等。散点透视则具有流动性和随意性,不将笔力着重放在某处,而是充分利用纸张空白,而且具有“边走边看”的流动性。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采用了明显的散点透视技法,通过一条线索在不同情境中的贯穿,边走边看,满篇中没有刻意描摹的主题。物体的远近也没有刻意遵从透视的比例关系。同理,在许多中国山水绘画中,也只是以墨色浓淡来大致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这都是散点透视的表现。

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分出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以焦点透视设置小说的画面,在描绘时往往针对一个中心事物,浓墨重彩集中描绘,或者以中心意象统领全篇。但汪曾祺的作品大多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

如《看水》:“小吕一边走着,一边顺着渠水看过去。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那是什么?是蛇?……这小东西,游到对岸,爬上去,摇摇它湿漉漉的、光光滑滑的小脑袋,跑了!……”

这一片夜晚的月光下,小吕和动物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散点透视的画面。首先,这画是移动的,景物随着小吕的“边走边看”“蹲下”“走近去”不停晃动着,画面的焦点一会沟渠边一路前进着,一会在几种动物之间转换着,一会又顺着水面跳到对岸,描写的方式也十分随意均匀,很符合散点透视的技法。

这种散点透视的技法会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享受。汪曾祺作品没有枝蔓的语法结构,往往长、中、短句交错使用,在阅读过程中有种轻松跳跃的美感。而且,由于视角的不断移动,即叙述视角的转化,读者容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以主人公的眼光去感知和想象,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愉悦。他的小说也具有散文化的特征,经常穿插一些看似与文章毫无关系的场景与感受,淡化故事情节。正是因为这种“散漫”,使得散点透视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昆明的雨》、《昙花・鹤和鬼火》、《翠湖心影》、《八月骄阳》等。

另一方面,散点透视这种自由的结构使得众多意象的集中成为可能,这背后可以蕴含极为丰富的象征意义与复杂的感情。如《八月骄阳》中: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势。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_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以上片段是借旁观者的眼睛写当时老舍先生投湖前的心理活动,意象的平均描写与不断转移突出了散点透视的技法。“那个人”不停看着湖水的重复叙述,他一成不变的姿势,外边的安静对应着自杀前心理极度的混乱和挣扎,纷乱嘈杂的种种景色正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外化。霸道的知了、纷乱的粉蝶对应严峻的社会形势,跳水的鱼成了自杀行为的象征,“星星出来了”是对老舍先生烦恼与痛苦的忧伤抒情。作者不直接写老舍,而是借助了张百顺的眼光,对政治事件作日常化处理,这种借彼言此、以小喻大的方式无疑增添了作品的复杂性与思想深度。这种散点透视的文章,看起来“这一笔、那一笔”,却因其蕴含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能带给读者更大的心灵冲击。

四、诗画相融的韵味

汪曾祺深受“诗画同源”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中诗画常常合一,题画诗即是这样的表现。苏轼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同源,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具有起源性质的正宗艺术,它的以体悟、品味为特征的独特审美方式,养育了民族性的审美文化灵性。唐宋以后,小说、戏剧等叙事性艺术兴起,诗画仍以它的审美方式强烈影响后起的叙事性艺术。中国古典绘画与诗词和谐共存,诗为画提供了理性的升华,画为诗提供了感性的想象。诗画合一带来了和谐美妙的审美效果。

汪曾祺在许多文章中都穿插了富有意蕴的小诗或别有情致的歌谣,有自己创作的,也有引用他人的,体现了“画中有诗”的审美意境。散文如《昆明的雨》、《天山》、《伊犁闻鸠》、《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小说有《徙》、《鉴赏家》、《求雨》、《星期天》、《金冬心》等。他说:“中国现代小说的语言和中国画,特别是唐宋以后的文人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④在描绘社会人生时,汪曾祺充分显示了他的小说家的讲故事、写人物的才能,即所谓“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个性。

如在散文《昆明的雨》中,汪曾祺构建了一幅画面:在雨中的一个小酒店里,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四十年后,他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这首诗畅达自然,水汽淋漓,即使以古人挑剔的眼光来看,也算得上妙品了。有了这一首点睛的小诗,不仅使这幅“店中小景”变得格外高雅而有韵致,而且进一步烘托出了全文优美宁静又略带感伤的意境。

小说《侯银匠》的结尾是这样一幅画面:侯银匠独自一人坐在灯下,因唯一的女儿出嫁感到孤独,又因女儿过早地辛苦操劳倍加感伤。他不知怎么就想起早年在银器上刻过的两句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两句诉说当年赶考学子落榜凄凉的诗句用在这里,乍一看有些突兀,情感上却有很强的相通性。对侯银匠的心理描写就用这两句诗来概括,充分发挥了中国古典诗词内容精简、意蕴丰厚的特点,把那种历经生活磨砺、百味杂陈、欲说还休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绘画还是小说中,画面带给人的往往是想象构造带来的视觉享受,而难以充分表达复杂的情感内涵。画中题诗的处理就是为了“点”出一种意境,“点”出一种氛围,“点”出一种情感。诗句带给画面情感层次上的延伸。而各种各样新的画面又为诗句诠释了新的内涵,把诗句置于千姿百态的人生图景之中。汪曾祺是聪明的,他不但把人生的丰富意味藏在简洁平静的叙述之中,而且学习中国画家,利用中国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从小说的画面中挖掘出丰富的审美内涵。

注释:

①汪曾祺.说短.汪曾祺全集(第3卷),第84页.

②范唏文.对床夜雨,第3页.

③重光.画筌,第5页.

④汪曾祺.关于小说的语言(第4卷),第267页.

参考文献:

[1]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山西:陕西教育出版社,2001.12.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杨红莉.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4]汪曾祺.汪曾祺说:我的世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2.

[5]汪曾祺.汪曾祺全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7]汪曾祺著,段春娟编.汪曾祺说戏[M].山东书报出版社,2006.8.

第9篇:汪国真诗范文

“是什么呀?别一惊一乍的好不好?”李诗竹嚷嚷道。

“那个鬼魂,跟你还真可以说是亲戚。他就是曾把地府闹腾的乱七八糟的——李鬼!”严汪说。

“李鬼?李鬼是什么鬼?怎么跟我一姓?他长的帅吗?是我祖先还是我祖先的祖先啊?”李诗竹每次都喜欢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严汪没有理会他,而是继续说道:“李鬼,是中国祖祖辈辈的李家人的死后的鬼魂经过融合后产生的高级鬼魂。他性格变幻莫测,有李魁的勇猛,李白的想象,李清照的聪慧……他拥有所有死后的李氏人的性格与能力。他由于不满足于地府的生活,曾像孙悟空大闹天宫那样大闹地府,让地府损失惨重。幸好我及时封印住了他的能量,才使地府得到了保全。按理说即使是自由日他也应当被关在十八层地狱接受惩罚,可他竟然会趁着这机会偷偷溜出了地府,还想在人间作乱。但是不幸的是,他并不像我一样拥有实体化的能力,必须借助人类的肉体才能在人间生活。可怜他竟然一不小心钻进了你的身体:只要李鬼附身在李氏人的身体里,不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自己也会被困在里面,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出来,而李鬼的能力也会渐渐被附体者所用。如果一个拥有李鬼力量的人都不能当关押鬼魂的‘魄’的话,那我就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人选了。”

李诗竹听了严汪的话,心里非常激动:自己竟然被一个地府的大人物附身,真是幸运。不过他也有些犹豫,到底帮不帮严汪捉鬼呢?如果万一出了岔子,自己不是麻烦了。

严汪看出了李诗竹的矛盾,他走上前凑到李诗竹耳边:“我是这么想的:我和你先配和将从地府放出来鬼魂关在你体内,然后我会启动空间转移术,同时用我的力量将你体内的所有鬼魂放出连同我一起空间转移到地府,在用封印术把他们全部封印,就算出了岔子,也跟你扯不上关系。而且要是封印成功,你我不都是为人鬼两界做了件好事?怎么样,和我合作吧?”

李诗竹本来还在犹豫,但有了严汪这番话,想了想,总算坚定了信念。他看着严汪,大声冲他叫道:“行!为了两界的安全,我跟你合作!”

严汪微笑道:“这就对了,觉悟高的人就是不一样。”

“我们什么时候行动?”李诗竹跃跃欲试。

“现在还不行,因为你还没有一定的能力,封印住等级高的鬼魂,从明天起,我要先训练训练你,让你体内李鬼的力量再觉醒一部分,那时候我们的任务才恩能执行。明白?”

“明白!”李诗竹说道,“明天什么时候开始训练?”

“恩……你明天吃完早餐九点候来这儿训练,不要迟到啊。”严汪想了想说。

李诗竹使劲点了点头。严汪看李诗竹如此兴奋,自己也有些高兴,就对他说:“时间不早了,你回家睡去吧,早睡早起身体好嘛。再见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