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

蒙古族的文学艺术精选(九篇)

蒙古族的文学艺术

第1篇: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美术资源 民俗文化 民族风情 民族美术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落实,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的一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美术教学应让学生去发掘自身十分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事和人, 并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美、发现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在现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艺术地位也在提高,内蒙古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应着力宣传蒙古族文化、弘扬蒙古族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美术、参与蒙古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与交流,使学生了解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蒙古族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把蒙古族民族民间美术融入初中美术课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民间艺术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艺术,蒙古民族文化艺术也是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欣赏课的形式,让同学们欣赏多个方面的蒙古族物质文化艺术,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蒙古族的物质文化艺术包括很多,例如蒙古族民居特色文化、蒙古族服饰艺术、蒙古族传统体育运动及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品、悠久的历史积淀等等。以欣赏课的形式不仅让同学们了解蒙古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和学习,培养同学们的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决心和信心。例如,欣赏以蒙古族传统体育运动和盛大节日“那达慕”为课题,不仅使同学们可了解蒙古族这个传统节日盛会的来历、相关内容及意义,还通过欣赏使同学们对蒙古民族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探索、实践,使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入的了解蒙古民族文化艺术,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可带领学生走进民族解族纪念馆和兴安博物馆,了解蒙古族石刻艺术、精美的饰品、精美的刀具,例如精美的成吉思汗御用金牌、美丽的元朝夜光杯,这些无不代表着蒙古族民族美术的最高成就;观看乌兰浩特地区民族民俗系列展演活动;聆听乌兰浩特知名专家蒙元文化知识讲座;欣赏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和蒙古族舞蹈;品尝蒙餐的同时,进行蒙元饮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在吃的同时,对蒙古族民间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现场向乌兰浩特地区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蒙古族刺绣、剪纸、马头琴雕刻等民间传统艺术,充实同学们精神文化生活,亲身感受我们草原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结合现有的美术教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欣赏和亲身感受蒙古族民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可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结合现有的美术教材,体验和制作相关美术作品,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七年级美术教材中,要求学生利用纸质材料完成纸浮雕和纸雕塑作品,通过欣赏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结合蒙古族服饰艺术中帽子文化的特点,利用立体构成和纸造型的知识,完成蒙古族各具特色的、多姿多彩的帽子的制作。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服饰的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的潜能,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内蒙古地方民族风情、人文景观。

第2篇: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

金属制器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传承精品,按照工艺美术史的分类原则,金属是一种贵重装饰品,亦是古代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金属工艺是我国杰出的传统手工艺,将具有民族特色的金属工艺及其装饰制品应用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这是对传统民族工艺文化的再认识与再发掘;现代产品设计结合蒙古族金属工艺装饰艺术,将赋予传统蒙古族手工艺新的活力和生命,亦充分体现出我国现代设计的民族特色。本文在调研传统蒙古族金属工艺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蒙古族金属工艺制品应用于现代家具产品装饰中的设计可行性,探讨传统蒙古族金属工艺与时尚家具文化如何有效的结合。

蒙古族金属工艺资源在家具设计文化中的作用

研究传统蒙古族金属工艺作品的装饰艺术特征和工艺文化,并以此为设计思维的基础,可以创造出具备传统艺术形态美感和现代时尚相结合的产品。目前金属工艺制作的传承主要有两种:一是对金、银、铜、锡等金属进行铸造雕磨,使之成为现代装饰品;二是以原有金属加之化学成分所锻造而成的器具。在金属工艺品锻造过程中,使用合金材料进行恰当配比能够使饰品显出光鲜夺目的色泽,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多样化的装饰效果。此外,同固有金属相比,化学加工合成的金属制品相比纯金属具有较高的使用性。

传统蒙古族金属工艺制作技艺具有丰富的工艺文化资源,在现代工艺美术和美术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结合传统的蒙古族金属工艺装饰,将赋予作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记忆。当下,我国的家具设计、制造企业、消费市场已经与国际家具发展趋势并轨,具有“新中国主义”、“新中式”、“中国风”等本土设计风格的作品层出不穷。因此,中国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现代设计与民族传统的统一。在此时代背景下,诸如陶瓷、珐琅、漆艺、金属工艺等大批具有传统工艺文化的优秀资源,将成为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源泉。

蒙古族金属工艺作为装饰构件设计的应用

从视觉艺术角度分析,金属装饰构件往往呈现出夺目光润效果,适用于各类结构主材工业产品与收藏性产品的装饰,不会出现平庸消耗大的现象。在制作手法上我们也可以运用新技术如:利用空气等离子切割技术可以作金属薄板的镂空花纹效果等,来使装饰图形的结构更清晰,主纹与副纹层次更分明,表面色泽与光润效果更显著,全新的蒙古族金属工艺的元素提取和制作工艺能够为器物装饰带来画龙点睛的作用。

蒙古族金属工艺在家具装饰构件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金属工艺锻造技术创造出光彩炫目的蒙古族工艺饰品,其色相、光泽和技术手法均可以根据原材料或火候进行变化,是非常适宜装饰器具的构件。我国现代家具设计常常借鉴传统的工艺美术,这是“新蒙元”家具设计理念的一个创新途径。传统蒙古族金属工艺饰品运用到现代家具的形态结构里,既可以凸显新型金属材质的艺术效果,又能够弥补现代家具风格单一的缺陷。尤为重要的是,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蒙古族金属工艺,被赋予了新时代的设计意义,实现了工艺美学层面的手艺价值。

然而,按照现代设计科学的原则和规律,尽管金属制品具有诸多优势,但其材质属性和结构属性上的劣势在设计过程中亦须注意。譬如,使用大型金属制品或完全以金属材质设计家具产品是很难实现的。由于工艺或材质本身的局限性,作为装饰构件的金属可与多种家具主材进行结合,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艺术效果。

蒙古族金属工艺装饰构件在家具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应用,其优越性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蒙古族金属工艺采用传统的锻造技术,边缘与内廓可以塑造任意形态,成型快效果好,有利于家具装饰构件的造型设计;第二,蒙古族金属工艺产品可以通过造型的创新技术与元素提炼通过金属材料作为物质载体,能够替代传统家具装饰设计中的陶瓷、螺钿、镶嵌、牙骨雕刻等,成为现代家具结构系统的构成部件;第三,蒙古族金属工艺中传统纹样种类繁多,可以按照现代家居消费时尚的审美需求,产生多样化的形式、纹理、光晕、层次,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第四,蒙古族金属工艺的锻造技术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优秀承继,无论是铸铜浮雕还是錾刻镂空,这些锻造手法都使蒙古族金属工艺产品作为现代家具设计的装饰构件显现出新时代的审美价值。

结语

蒙古族金属工艺及其锻造技术是我国传统工艺文化的结晶,在工艺美术史上拥有较高的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传统蒙古族金属工艺文化蕴含着图像学、色彩学、工艺学、造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内容和意义,为我国现代装饰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充分发掘蒙古族金属工艺的材质属性和艺术效果,使之成为现代中式家具的装饰构件,这是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一个创新途径。综合蒙古族金属工艺和蒙古族金属工艺成品的各项设计指标分析,工艺现代化和标准化的改造为蒙古族金属装饰构件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实现了与现代家具设计与制作环节的接轨。更重要的是,蒙古族金属构件在现代家居生活中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拓展了现代家具装饰设计风格多样化创造手段。传统蒙古族金属工艺手段作为装饰构件设计的现代家具,蕴涵着独特的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属性,将受到国内外家具消费者的喜爱。

第3篇: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民俗;文化;服饰;歌舞

长期以来,在我国幼儿艺术教育领域中,对幼儿进行民俗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一直是个空白。我园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优势,为“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以蒙古族文化为蓝本,开展了“蒙古族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以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探索、建构、优化具有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特色的园本文化课程实施体系,落实保教质量的提高、幼儿的充分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让蒙古族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

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他们勤劳勇敢、骠悍豪爽,他们与宇宙大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细石坚硕以及其他生物种群的和谐共生,创造了优秀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在情感、认知、审美、创造等多方面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对他们终身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还可以丰富幼儿真实的艺术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有助于幼儿全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对弘扬蒙古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二、让蒙古族民族服饰文化走进幼儿园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首要标志。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男装倾向于浑然大气,女装呈现为精美。我们开展“蒙古族服饰”的主题活动,请家长帮助收集了许多蒙古族服饰,从网上下载了许多蒙古族服饰的照片,与幼儿一起欣赏这些服饰的色彩、图案、刺绣以及它的功能,激发幼儿的欣赏能力。

三、蒙古族歌舞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渗透

(一)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歌舞的意义

将民间艺术纳入幼儿教育的范畴,不仅可以大大丰富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适应21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对当今中国课程改革思想的验证和实践。

(二)挖掘蒙古族优秀歌舞艺术内容,丰富幼儿教育课程资源

蒙古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蒙古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胸襟的开阔。我们选择长调牧歌和马头琴独奏曲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蒙古族民间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筷子舞、安代、布利亚特婚礼、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我园的教师共同研究,将蒙古族的手位、舞步列入形体训练中;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互相合作,感受节日喜悦的气氛;并将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跤和欢乐的挤奶舞融合于律动和舞蹈组合中,对幼儿进行蒙古族歌舞的欣赏和教育,让幼儿从中感受蒙古族豪爽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充分发挥蒙古族艺术教育的功能,进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萌发了幼儿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蒙古族歌舞艺术课程资源的挖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4篇: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 长调 民歌 传承 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历史悠久,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原生态艺术。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由来已久,所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蒙古族是歌咏的民族,是音乐的民族,一切民族的文化只要有特点、有传承性,都会被世界所承认。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我国首次与外国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通过的项目,这说明了蒙古族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短调等都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必须重视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让其在继承中研究、在研究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一、继承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

1.蒙古族长调的产生

蒙古族长调流传于蒙古民族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中间,是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东西,是人与自然界的交流方式,长调就是在自然的环境里生长起来的天籁之音。在一望无边的草原上,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蒙古长调是唱给大自然的赞歌,是对苍天、大地、蓝天、白云的膜拜。在美丽的草原上,人们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因此也有人说长调是马背上的产物。长调是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产物,是人们思维的表达,是一种与自然界融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是牧民与苍天的对话以及对大地的絮语。世世代代的牧民们用长调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深切感激上天赐予的美丽家园。

长调曲调悠长,历史久远,距今至少有上千年了。在蒙古民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在蒙古草原广为传唱。它与蒙古族游牧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其原生态历史生活的记录;它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其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千百年来,蒙古长调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草原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辽阔的草原、生生不息的游牧生活、勤劳勇敢的草原人民滋养了它。

2.外界因素对继承蒙古族长调的影响

蒙古族长调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的产物。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抒感或是娱乐,蒙古族长调得以产生并延续。如今,时展了、社会进步了,草原上的人们能够方便地接触到外界。形形的快餐文化扑面而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随着各种外来文化形式的浸染,浸透了劳动人民的才智、寄托了劳动人民的希冀和渴望、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欢乐的民歌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消亡。传统和时尚在某种层面是难以调和的,纯正的蒙古长调可能会走向绝路。当广西的歌圩正逐渐地被卡拉OK所取代的时候,当一些民歌手的后代舍弃民歌而去热唱流行歌曲的时候,当人们不屑于再去听那些不时尚的乡音俗曲的时候,我们对蒙古长调的担忧就不是多余的了。长调民歌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万不可在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宝贵。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

1.蒙古族长调民歌在研究中被传承

在时代的发展和变革中,蒙古长调也曾经成为濒临灭亡的民族文化。但蒙古族男高音歌唱家拉苏荣却一直没有放弃,坚持研究长调,发誓让长调发展下去。2007年初,拉苏荣组织成立了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年轻人能够将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继承和发扬下去。我们的青年人应该认识到发扬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要热爱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文化,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尽快构建长调传授者与学习者的理想模式――以通俗养长调。这样,长调才能长久,才能后继有人。只有理性的、实事求是的保护才能保住世界遗产。为抢救蒙古族长调民歌,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长调民歌集萃》,精选了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长调民歌21首,老一辈歌唱家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的演唱也收录在其中。

数年来,阿拉善在民歌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阿拉善就成立了民歌协会,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如刻录长调民歌光盘、培养年轻长调歌手、举办各类演唱赛事等,这些都为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发扬长调民歌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何发展蒙古族长调民歌呢?笔者认为,必须通过不同的手段大量地传播,最主要的是通过传媒和音像制品传播;其次是召开研讨会、演唱会及各种比赛来促进它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开设长调民歌教学课程,把长调民歌传承下去,让它永远存留在蒙古民族的音乐史册中。

2.蒙古长调在传承中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展蒙古族长调民歌,首先我们要呼吁国家政策的倾斜,要让更多的资深艺术家参与到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中来。其次是教育的改革,内蒙古地区从小学开始,音乐课里应增加长调民歌,把蒙古长调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使有些人在将来能够积极投入到民歌的演唱、研究及教育中。

几十年来,确实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文艺工作者做出了艰辛的努力,收集内蒙古原生态民歌并加以研究整理,使大量内蒙古原生态民歌得以记录下来,他们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当年的采风大多受到条件的限制,缺乏录音设备,只能耳听手记,虽然采集到了大量的歌词和曲谱,但有声资料却少之又少。没有采集到的民歌可能是更重要的、更能体现蒙古族长调民歌神韵的那种原汁原味的歌声。因此,再次走向草原寻找优秀的民间歌手,采集并保存原始的声音资料,应该是当前刻不容缓、亟需的一项工作。

余秋雨在其著作《艺术创造工程》中指出:“对民族风格的把握,还需要我们做的是,深入地竣通它的历史河道,清晰地了解它的祖祖辈辈所曾经历的豪壮和悲凉,并摸清这部历史在今天的积淀和选择的成果;踏遍它聚散生息的高山巨川,品味自然环境和它的民族性格的微妙关联;目睹并参与它的全部风俗活动,追溯它的原始形象和宗教观念;探察它的血缘系列和两性观念,领会它的人格意识和艺术喜好……最后,终于对它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所醒悟。深刻地表现这个民族的艺术作品,只能跃升到这个层次上了。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对客观实在性的把握,对深刻意义上的真实的把握。”无可厚非,民族艺术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作和生活历练中的精神表达,它与自然及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进化史正是在原生态的歌声中演进的。

蒙古长调是蒙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民族文化的艺术工作者们,应当为保护和延续这些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段桥生,米瑞玲.漫谈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04(2).

第5篇: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工艺美术;草原文化;创新发展

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草原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内蒙古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其蕴含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反映出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独特的文化。内蒙古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与此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和文化价值,是将人类审美与实用融为一体的创新产品。

一、内蒙古工艺美术的品种及几大特色

近年来,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业不断发展,其衍生出来的美术品不仅仅是草原民族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一种生产用品。生活用品主要有民族特色服饰、民族特色饰品、民族碗筷酒具、各种挂饰摆件、蒙古包以及皮艺等;而生产用品主要有运输、挤奶以及剪羊毛、烙马印等。结合对内蒙古美术的相关普查报告结果,可以将工艺美术品按照材质进行分类,包括草木、混合材质、皮革以及骨角等。其中,金属工艺品主要包括马鞍子、各种摆件、蒙古刀等美术工艺品。金属工艺品的特点就是工艺十分精湛,且外部图形也较为富力。蒙镶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做工精美,蕴含着浓郁的特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金银制品的制作中[1]。

二、内蒙古工艺美术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工艺美术业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传统的工艺美术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此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创新和传承。在传承方面,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是一种传统的技艺,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着精华,而这种精华该如何传承,怎样从草原文化的角度解析这种技艺;在传统工艺美术中,怎样将经典传承下去,更好地将草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怎样结合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将传统的精湛工艺传承下去,这些成为了内蒙古工艺美术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从草原文化的视角,整体地进行观察和分析[2]。在创新方面,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是传统的内蒙古工艺美术品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动力。群体创造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工艺品的设计师也是产品的使用者,而产品的使用者也是设计师。工艺品就是产品,而产品的用途就是方便自己和大家使用。现代内蒙古工艺美术产品虽然样式繁多,但是设计师缺少对草原文化的理解,也缺少生活实践,其设计产品能否满足草原民族的需求,能否符合人们的审美,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三、内蒙古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想要发展创新,首先需要对传统的继承,只有先传承才有之后的创新。首先,传承方面。对于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来讲,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草原文化传统的继承,其发展是随着草原文化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工艺美术产品不仅仅需要满足草原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其内容需要体现出草原文化的理念,产品是草原民族精神寄托的表现。因此,在文化层次方面,工艺美术品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其次,创新方面。工业美术业的创新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首先需要对草原文化蕴含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草原文化是工艺美术业的设计源泉,工业美术的发展需要对草原文化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草原民族的文化形式加以理解,以此为核心,将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不断创新,进行深一层的艺术创造;在形式创新方面,将创新逐步融入到产品的创作理念中,结合时代的特色,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新;在技艺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以引入新的材料和新的创造工艺,例如,在银碗的制作上,可以应用数控技术进行银碗的雕刻技艺,不仅能够保持特色,增加艺术效果,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

四、结语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是草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承方面,无论是文化、形式还是技艺都需要以传统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深刻感受草原民族的精神,在对设计的阐述及技艺方面寻找新的途径。除此之外,可以制定相关的美术品保护条例,保持内蒙古美术工艺品的个性生产,促进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庆著.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J].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2]国庆,郑宏奎.发挥民族地方特色、繁荣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内蒙古工艺美术产业的思路与对策[J].美术大观,2011.

第6篇: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

蒙古族民间美术是草原文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蒙古族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古族民间美术总能反映出一定的群体意识和审美倾向,它与北方民族的原始艺术也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

蒙古族民间美术种类很多,包括服饰、刺绣、雕刻、金属手工艺、蒙镶、鞍具、剪皮、毡绣、剪纸等。草原上的民间艺人技艺高超,在从事民间美术活动的同时,还大量地参与到宗教及官府的艺术活动中,如为寺庙作泥塑、雕刻、壁画,为王公府邸的建筑进行彩绘及各类美术装饰活动。因为与牧民生活紧密相连,蒙古族民间美术具有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主要包括:一、实用性民间美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陶瓷、铜器、服饰、家具、马鞍具、金银器皿、敖古尔、哈布特格等;二、陈设、观赏性民间美术:一般不具备实用功能,主要用于美化生活环境,如壁毯、壁饰、寺庙彩画、泥塑、雕刻等; 砚、带有精神寓意及民族标志的民间美术:如岩画、民族图腾及标志、巫术及宗教用具、苏力德徽帜等。 蒙古族民间美术早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草原流行较广的敖包民俗与“博文化”;活动分不开。可以说,蒙古族古老的原始敖包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孕育了他们的原始美术活动和色彩审美意识,同时,蒙古族“博文化”;也为蒙古族造型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蒙古族民间美术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为牧民们提供实际的生活服务,并以艺术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活过程。 自古以来,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均为牧民,而其传播交流均与蒙古族婚礼习俗和盛大的“那达慕”;集会分不开。蒙古族姑娘们18岁开始学习刺绣荷包、绣花帽和靴子等,按照习俗订婚后要为婆家每人做一件刺绣礼物、为自己心爱的人绣8个飘带烟荷包。可以说,学习刺绣是蒙古族妇女的必修课,她们从小就向母亲学习、聪明的姑娘们还会向附近的刺绣能手讨教。刺绣技艺的好坏成为评判姑娘生活能力和聪明程度的标谁之一。

善绣者总是受人喜爱,因此也促进了民间刺绣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集会,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的一个盛大节日。除了将喜庆热烈的气氛传播给大家,“那达慕”;还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合。每逢此时,牧民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采购物资,开拓眼界,结交朋友。因此,牧民们和民间艺人们都会拿出精心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在“那达慕”;活动中展示交流,这就大大促进了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制作和交流。

第7篇: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妥木斯;内蒙古;草原画派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2

一、妥木斯其人其画

妥木斯先生是著名蒙古族油画家,他是内蒙古最有成就且最具声望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当今油画界为数不多的几位大师之一。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先后师从王式阔、吴作人及罗工柳等诸位名家接受了八年的系统训练,不仅有着深厚的造型艺术功底,还有丰富的艺术涵养和执著的艺术追求。更重要的是他对蒙古族生活底蕴的深入探索,使他的油画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作为蒙古族画家,他对本民族的悲欢历程有深切的感受,他的作品都以富有浓郁民族生活气息的草原风土人情为题材,一再描绘牧区生活带给他的特殊美感。妥木斯善于在单纯的画面中糅进耐人寻味的丰富内容,他把草原上似乎很单纯的自然形态,加以一种音乐上的节奏感,使画面上洋溢着一种牧歌般悠扬起伏的音韵。这完全出自于他内心的感受。他的作品自觉地反映出一种对父辈命运的同情和理解,表现自己的童年记忆,因而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时代气息。

20世纪80年代是妥木斯创作的高峰期,他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和民族文化宫先后举办两次个展,震惊了当时整个画坛。当时正值“”结束不久,“红光亮,高大全”的作品不见了,一种沉默的又带有忧伤的,同时也是宁静的情绪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作品全部是灰色调,静谧的草原和人物的抒情性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草原,看到了草原人民的另一种精神状态。由此确立了他在中国画坛的地位,近百幅作品仅在半年内完成,足以说明其生活根底的深厚和艺术创作的勤奋。在油画表现方法上,他善于广取博收,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朴素自然的美,以构图和色彩的单纯与含蓄,追求抒情的草原画风。他的作品吸收水墨写意画的墨色趣味,作画不起稿,用大笔饱蘸调好的颜色,“泼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做到了落笔传神的效果。在色彩上他还借鉴民间剪纸和玩具,使造型、色彩趋于拙朴,别有一番情趣。他的用色讲究整体性,往往在各种灰色调中,出现一点鲜艳的色彩,起到调整节奏的作用,如《垛草的妇女》。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妥木斯的作品中艺术语言又有了新的变化,色彩的表现力更加强烈了,造型略有夸张,利用底子所造成的肌理效果,增加了作品的平面构成效果,富有想象的空间,突出了对象形象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这期间他画了很多“蒙古女人和马”的系列作品,人和马作为有意义的艺术符号进入了妥木斯的油画。淳朴的蒙古族妇女和蒙古马的组合,更能表现其各自的独特魅力。“民族特色”在这里绝不是一句空话,那些习以为常的蒙古马被赋予了某种象征,粗壮的妇女们不只代表她们自己,看似呆滞的形态中实际上有着惊人的力量在涌动。妥木斯先生的艺术地位举足轻重,对内蒙古美术、中国美术、世界美术的贡献,都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内蒙古草原画派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画派是一个画家群体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过若干画派,它们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生长在内蒙古的蒙、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的油画家在长期的描绘牧区生活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艺术风格,作品都以草原为母题,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没有偷景猎奇、没有投好迎合,以自然、朴实、真诚和热情的强烈草原气息与气质闯进了中国油画艺坛,从而独树一帜,被人们誉为“内蒙古草原画派。”②内蒙古草原画派的影响力虽不及东部沿海和京津等地区的画派,但它却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民族艺术的杰出代表,与其他画派相比具有鲜明的草原民族艺术风格。

内蒙古草原画派产生于20 世纪 40 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之初,它受当时社会现代美术大众化思潮的影响,在内蒙古自然、人文精神与草原文化共同滋养下而形成的艺术流派。内蒙古草原画派经历了孕育时期、成熟时期和繁荣时期,这一过程是在不断地量变中逐步得到质的升华。内蒙古草原画派除和我国其他艺术流派有着民族主体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外,它主要依托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草原文化。正是草原文化的独特性才使草原画派的艺术创作有着自己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在 20 世纪 60 年代内蒙古草原画派面向全国以“群像”的方式昭示于众,到 80 年代草原画派的艺术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些都得益于草原画派艺术家长期的艰苦探索,同时也是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结果。

内蒙古草原画派是在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内蒙古美术家长期辛勤耕耘的结果。草原画派不仅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而且将会有美好的明天。辽阔壮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画意与抒情,草原画派艺术家们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讨和努力,终于形成了自身的绘画风格。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文化积淀,内蒙古草原画派虽产生于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地区,但与同样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新疆、等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相比也存在着差异。内蒙古草原似乎充满着诗情画意,蓝天、白云、婉转悠扬的蒙古族长调和深沉的马头琴序曲,富于浪漫色彩的套马、摔跤、剪羊毛……这些都成为草原画派取之不尽的表现题材,并形成了自己的奶油调式的抒情风格,他们的艺术创作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浪漫的情怀,草原“诗意”般的抒情构建起草原画派艺术的突出特征,这也是内蒙古草原画派创造的一种表现草原和草原民族的独特样式,它也是草原画派绘画艺术的价值所在。①

三、妥木斯与内蒙古草原画派

“内蒙古草原画派”作为画史概念,目前尚停留在初期阶段,但近年来国内的一些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和画家开始广泛关注内蒙古的美术创作群体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几十年来使人们加深这种印象的关键人物就是妥木斯,是他把内蒙古的油画水平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妥木斯的创作影响着内蒙古的油画队伍,也使他们形成倾向大体上一致的现象,被美术界称为“内蒙古草原画派”。如果说“内蒙古草原画派”已经形成一个特殊的艺术群体的话,那么这个画派的旗帜性人物就是著名画家妥木斯教授。1981年妥木斯画展在北京展出,这是草原画派进入新时期的第一个标志。如果说 20 世纪 60 年代草原画派曾以“群像”的方式显示了自己的阵容,那么 20 世纪 80 年代则以个人风格的成熟展示其实力。②艾中信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感到内蒙古的草原画派已在形成!”③这是若干年来内蒙古美术作品逐步积淀给人们留下的印象。1991 年《美术》杂志盛赞妥木斯“……开创了内蒙古画派的先河,饮誉国内外。”④1990年“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把“美术教育奖”颁给了妥木斯,也正是这种意义。妥木斯先生的卓越成就和努力开拓,在中国美术史上增添了“草原画派”的一页。

妥木斯被誉为“内蒙古草原画派”的领军人物是当之无愧的。首先,妥木斯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家,他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民族化艺术创作道路,在他所主张的这种民族化风格的引导下成长起来了一大批卓越的油画家,他们在油画民族化轨道上进行深入探索,开始关注自我生存空间即草原生活,并以单纯简洁、自然朴实的创作精神,从平凡普通的草原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因而形成了在美术界颇有影响力的“草原画派”。内蒙古草原画派的民族审美趣味,充分体现了这个创作群体在油画创作中对草原民族生活的偏爱和兴趣。他们的作品除了生动地揭示了草原现实生活气息外,也从心灵深处抒发了真切质朴的民族情感。

其次,妥木斯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通过任教影响了众多的年轻人,同时也影响了很多内蒙古一线的美术工作者,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后来活跃在内蒙古美术界和中国美术界。例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原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的陶世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孙志钧,原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燕杰,优秀的青年艺术家赵文华、叶立夫、胡沙金、张立平、朝克巴图、赵九杰、侯德、敖恩、王治平、董从民……很多人。他们虽然在国内外美术界声名鹊起,但仍然感念使他们成长的妥老师和内蒙古这方水土带来的滋养。⑤2009年6月,已经退休近20年的妥木斯先生,欣然接受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邀请,重返内蒙古重新执教,亲自指导、打造“内蒙古艺术学院妥木斯油画研修班”。妥木斯先生希望,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年轻人与自己同行,同时也希望为内蒙古草原画派培养更多的新生力量,彰显了妥木斯对内蒙古美术事业的无限热爱。

第三,妥木斯是草原画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在艺术上探求而取得的成就是整个蒙古民族美术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教学与艺术创作外,妥木斯教授还曾担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副主任,内蒙古美协主席、副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油画艺委会主任、全国性油画大展评委等社会职务,他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内蒙古草原画派的繁荣与发展,为内蒙古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8篇: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 蒙古族特色工艺品 特色营销 文化

旅游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国家对于蒙古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的提高与加强,使得去往内蒙古的游客日益增多,游客们对于蒙古族特色工艺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就目前蒙古族特色工艺品的现状来看,市场无明显的规范性和规模性,产品质量粗糙、缺少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不仅不利于工艺品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工艺品文化的传播。蒙古族特色工艺品是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象征之一, 对其民族工艺品市场发展状况及原因、市场化营销策略的研究, 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而且对于发展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 建设小康社会, 乃至推进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都有积极借鉴意义。

一、蒙古族特色工艺品产业概况

蒙古族特色工艺品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刀具、纺织品、刺绣、木雕、泥塑、面具、餐具、陶器、铜、银、锡制品等,造型独特、做工精美,极具民族风情和地域特征,散发着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别具一种游牧文化之美。随着生态旅游的日益升温,内蒙古的草原风情旅游带动了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市场相对混乱,且受利益驱使,使工艺品质量日趋粗糙,观赏和收藏价值有所下降。内蒙古的特色工艺品虽品种繁多,但缺少名牌。产品的品牌单一,款式设计落后。在呼和浩特市出售的民族工艺品中,内蒙古本地企业生产的只有蒙古刀、马头琴和羊绒制品等少量产品,而且他们大多出自生产规模较小的家庭作坊。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以外企业的产品,均为流水线生产,价格低廉。由于工艺产品极易被模仿的特点,很容易造成“搭便车”行为的发生,一旦某个企业研发出新的品种、款式,很快就会有其他企业模仿跟进,所以民族手工艺企业一般不愿意在产品、技术的研发上进行过多投入。许多小企业甚至根本就没有产品设计开发人员,基本上是依靠老师傅的传统经验进行生产。有些从业者为产销一体,生产标准混乱,定价规则随意,极大地损害了民族工艺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这对民族工艺品向品牌方向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蒙古族特色工艺品产业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少必要的宣传推广

众所周知,民族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和艺术结晶,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那么,真正了解蒙古族文化内涵的人又有多少呢?笔者曾在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商业中心地带的北国商城门口做了一个关于蒙古族特色工艺品的随机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3%的被访问者对于蒙古族工艺品的了解,只限于蒙古刀、哈达,甚至还有的被访者对蒙古文化的理解,就只有关于那个曾建立横跨欧亚大陆庞大帝国的伟大君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趣闻轶事了。由此可见,蒙古民族文化的宣传是十分薄弱的。

2.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质量对于相对稀缺和富有收藏价值的民族工艺品来说尤为重要。蒙古族工艺品之所以独具特色,其选材,色彩,表达形式和内容都与众不同。从工艺品的材料来看,大多来自天然的材料,如牛羊的骨头、头角、皮革、麻布、天然宝石矿物质原料;从材料的加工来看大多为原始的手工艺,具有古朴典雅、造型新奇的特点;从色彩的形式来看,它是蒙古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艺术代表性。这些,都要求蒙古族特色工艺品在制作时要精益求精,而实际情况却是:价廉物不美,质优价太高。

3.缺乏资源优势的整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族工艺品生产经营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简单的作坊式的生产企业,将产品卖给当地旅游点的工艺品商店,或者直接到游客比较集中的场所进行兜售,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 产品品种单一, 质量参差不齐, 创新产品少等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民族工艺品作为一种实体性产品,不可能全部达到“成批生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尽管传统产品的技术性要求高, 但实际上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熟悉市场的专门的营销管理人才,市场发育不足且竞争无序。这样, 就很少有投资主体积极地投入到民族工艺品的市场开发中。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民族工艺品缺少一条完整齐全的产业链,不能形成产业化。于是,有些不良业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形成恶性循环,对民族工艺品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市场化发展与文化保护脱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 把文化视为一种商品作为产业来兴办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现实是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程度不同, 总体开发不平衡。旅游热点地区普遍受到过度开发, 有的甚至是“掠夺式开发”。近年来,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迅速,草原旅游成为旅游热点,相应的,蒙古族特色工艺品也成为抢手货。但其中却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从业者只追求经济利润,完全忽略民族工艺品的文化内涵,还有的追求样式的新、奇、特,不顾民族传统,不尊重民族文化,肆意更改工艺品的造型,进行胡乱的重组和拼接,破坏了工艺品应有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民族工艺品技艺的传承也成为十分急迫的问题。许多制作传统工艺品的老艺人逐渐凋零,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窘境。

三、发展蒙古族特色工艺品的意见及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蒙古族特色工艺品的自身特点,在宣传方面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注重商业宣传。尊重市场规律,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蒙古族特色工艺品的市场知名度。商业宣传的重要作用在于,向公众购买决策过程提供信息。另一方面,注重文化宣传。相关文化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完善对民族工艺品的市场化至关重要。它可以以一种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公共姿态进行宣传, 帮助大众了解这种工艺文化, 形成文化自觉, 又能以一种社会力量合力的身份来寻求各方面支持。如近年来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围绕民族文艺保护、传承、转型、创新、产业五大目标,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举办民族工艺品博览会, 加大了民族工艺品的社会影响力, 开拓了民族工艺品市场。

2.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设计创新水平

传统民族工艺品以其实用性、精湛的技艺以及富有人情味的文化蕴涵一直保有鲜活的生命力。当今产业经济正在通过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高效率生产为民族手工艺提供着新的活力,这就要求蒙古族传统工艺品要积极与这些全新的现代技术因素相结合, 以产生新的生机与发展空间。不断吸取和借鉴全新的设计理念、工艺技术,使内蒙的民族工艺品的设计制作上升为艺术创作,使购买者、收藏者都能从中感悟到质朴、独特的艺术灵性,从而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和附加值。

蒙古族的蒙古刀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演变, 在过去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取得了一些进展。有的地区已建立了蒙古刀艺厂,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从刀鞘的造型、色彩到刀身的选材、纹饰均有创新, 受到了国内外旅客的青睐。再如蒙古族特有的的马头琴,改变了原来纯手工制作的技术,把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 基本上实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 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3.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一个行业的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或者企业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面对国内外工艺品同行的前后夹击,各民族工艺品生产地区应不拘形式,大胆开拓一些因地制宜的市场发展模式。如形成“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格局, 专业分工与协作进一步加强, 集产、供、销于一体,同时沟通市场、承接货单、委托加工,向集约化方向迈进。过去工艺品业发展迟缓,与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形成巨大反差。这种滞后的局面,要求工艺品行业进行优势整合,努力实现从散、乱、差到健康、有序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优势。要想对蒙古族特色工艺品行业进行优势整合,需要对其从整体上进行形象塑造,规范市场,树立蒙古族工艺品的品牌形象,开发系列的包装产品,拓宽营销渠道,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蒙古族特色工艺品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推动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民族工艺品业的真正振兴。

4.重视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是一句口号,更不能纸上谈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蒙古族特色工艺品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也是一项颇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它深深植根于蒙古高原的土壤中,其成功的市场化运作必将为内蒙古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示范作用。“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的第一品牌,是最大的无形资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借助于文化的力量,实现经济与文化的科学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振春:《当代中国旅游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第9篇:蒙古族的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 蒙古 长调 历史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1蒙古族长调的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在蒙古族中民歌占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其他的音乐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蒙古语“乌日汀哆”是长调的意思。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翻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因此,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以短调民歌为基础,以长调民歌为创新,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也是蒙古族整体音乐文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2长调的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从音乐形态学角度上看,字少腔长、曲调高亢悠远、节奏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是草原民歌的一大特点。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特征是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是抒情歌曲,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 (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民族识别的标志。中国著名音乐理论家赵宋光认为,蒙古族长调最大的魅力在于,他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长调产生于蒙古民族生产方式由以猎为主转到以牧为主的过程,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由以夺为主转到以养为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是对人们保护自然意识的一种唤醒。 拉苏荣说,作为草原上的民歌,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历史遗存下来的口传文化,他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是蒙古人听到长调,都会体味到其中那份独有的激动与苍,堪称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 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是地广人稀,加之游牧的独特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考,对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即是在这种爱的原动力作用之下产生与发展的。

3长调的传承与保护

长期以来,由于蒙古族人民对音乐的喜爱和传唱,长调得到了世代传唱、流传至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项优秀的民间艺术也存在着一些濒危状况。蒙古族长调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的产物。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抒感或是娱乐,蒙古族长调才得以产生并延续。如今,时展了、社会进步了,草原上的人们能够方便地接触到外界,形形的快餐文化扑面而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随着各种外来文化形式的浸染,浸透了劳动人民的才智、寄托了劳动人民的希冀和渴望、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欢乐的民歌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消亡,纯正的蒙古长调可能会走向绝路,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是社会意识方面,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极其宝贵而不可再生的一种资源,至今还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保护机制,也没有系统地盘点过长调流派的“底数”,应该尽快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研究和保护,改变口头传承长调的历史。

其次是理论创作方面,缺乏全面深入的民歌理论、演唱技巧和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探讨,从事长调艺术研究的理论人才更是一直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