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格列佛游记梗概范文

格列佛游记梗概精选(九篇)

格列佛游记梗概

第1篇:格列佛游记梗概范文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多捐书,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如读书笔记展览,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同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每年读三本,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全书共三十五章,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平均每周读4~5章,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第2篇:格列佛游记梗概范文

凡尔纳作品进入中国

1900年出版的《八十日环游记》是凡尔纳的作品中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译者是陈寿彭、薛绍徽夫妇,署名“逸儒译,秀玉笔记”。陈寿彭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且留洋归来,接受过新式教育。译者在序言中概述小说内容:“中括全球各海埠名目,而印度美利坚两铁路,尤精详。举凡山川风土,胜迹教门,莫不言之历历,且隐含天算及驾驶法程等。”《八十日环游记》即我们今天熟知的《八十日环游地球》,具有凡尔纳作品典型的地理探险风格。主人公利用现代交通工具克服万难,以很短的时间成功环游地球。各地的自然景观、人情风俗跃然纸上,对当时的读者来说是不小的感官冲击。

凡尔纳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自此肇始,可以说直到今日他的作品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科幻作品。在凡尔纳生活的年代(1828~1905),“科幻小说”的概念还未确立(这一概念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由科幻作家雨果·根斯巴克在西方世界提出并逐渐确立),他所创作的文类当时被称为“科学小说”。在中国,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中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时也提出了“哲理科学小说”的概念。“科学”元素的存在正是这一新鲜文类被引入中国的原因。知识分子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渴望和推崇,对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现代性的探索促成了这一引入。

在梁启超、罗普合译的《十五小豪杰》出版之后,《海底旅行》(即《海底两万里》)《月界旅行》(即《从地球到月球》)《地底旅行》(即《地心游记》)等凡尔纳著作陆续译出。其中《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是鲁迅所译。鲁迅推崇科学小说的知识传播功能,认为科学小说的译介对于中国知识界有重要作用。在《月界旅行》一书伊始的“辩言”中鲁迅陈述了他对科学小说的一系列观点,包括:“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期科学小说发展轨迹和日本十分相似。凡尔纳的作品在明治时期的日本也广受欢迎,日本的科学小说也是在这一时期繁荣起来的。第一本日译凡尔纳作品同样也是《八十日环游地球》,于1878年出版。之后凡尔纳的作品大规模引入日本,早期的中译本也大多由日文转译而来。

梁启超翻译凡尔纳作品

1901年,《春江花月夜报》上连载了由梁启超和罗普转译自日文的《十五小豪杰》。一年后,由梁启超所负责的《新民丛报》从创刊伊始(第2号起)也开始连载这部作品,带有故事之外的期冀。在《新民丛报》刊登的版本里,梁启超署名“少年中国之少年”翻译了前九回,罗普署名“批发生”翻译了后九回,其中梁启超翻译的前几回均有译者的后记。

《十五小豪杰》讲述了新西兰的一群学生放假之后去航海,结果遭遇风暴,历经困难又返回家乡,其间掺杂着地理知识和航海知识。梁启超以一首词《调寄摸鱼儿》作为开篇讲述故事梗概,也不忘在其中表达对探险精神和共和制度的欣羡,“英雄业,岂有天公能妒,殖民俨辟新土。赫然国旗辉南极,好个共和制度”,类似这样对西方少年探索未知的赞叹,对西方航海技术及社会制度的简介,贯穿译文与译者后记。

在第三回后记中,梁启超写道:“学生放假时,不做别的游戏,却起航海思想,此可见泰西少年活泼进取气概。”由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梁启超还延伸至对英式教育的讨论。他认为英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国民富于自由和服从两种特点,而这两点对于立体的国民是必需的:“最富于自由性质者,莫英人若,最富于服从性质者,亦莫英人若。盖其受教育之制裁者,有自来矣,立体之国民,此二性质,缺一不可。盎格鲁撒逊人种所以独步于世界,皆此之由也。”

由于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具有富含地理知识的特点,梁启超译文中的一些附注甚至像教科书一般详细。比如文中有一段介绍新西兰的地理位置和库克船长,译者写下附注,详解国人可能不知道的知识:“话说南太平洋地方,澳大利亚洲南边,有英国属地一座大海岛,名叫做纽西仑(今译新西兰),那海岛最大的一个都会,名叫做恶仑(今译奥克兰)。……这纽西仑乃是合南北两大岛及附近许多岛屿而成的,南岛北岛中间有一叶衣带水,叫做曲海峡(今译库克海峡)。就是那环游世界开辟新地有名的伋顿曲(今译库克船长)之名,做过纪念的意思。”

梁启超的科幻小说创作

第3篇:格列佛游记梗概范文

关键词 司马相如 卓文君 中日文化差异 《十训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1 先行研究及论文问题的提起

1.1 先行研究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00年)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此文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作者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司马相如一生游粱、娶卓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并全文收录了与此有关的文和赋。“连篇累牍,不厌其繁”,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自己的记述,足见作者“特爱其文赋”,“心折长卿之至”。后来该故事又被收入到班固的《汉书》,《西京杂记》中又增添了“茂陵女”和“白头吟”的情节。由于这个故事产生的时间很早,且主人公形象又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后世一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就连日本的古书《十训抄》中也有收入。

《十训抄》共3卷,编者不详,成书于1252年,是日本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集。该书针对青少年,以“教训”为主题,将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传说故事按“朋友”、“思虑”、“忍耐”等列为10项,佛教色彩浓厚。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被收入在该书的第五项——“朋友”中。

1.2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对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司马迁采用的是积极肯定的态度进行记述。尽管后世对该故事有不同的解读,但基本上也无外乎两种:一种认为,相如和文君的爱情折射出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另一种则认为,所谓的“凤求凰”实际上是劫财劫色的骗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实际上是体现了后人对爱情故事主人公或褒誉或贬斥不同态度和评价,也反映出读者背后的文化心态。

与《史记》不同,日本古书《十训抄》中引入该故事却引用了惟乔亲王的诗句来评述:“相如昔挑文君得,莫使簾中子细听”,②以此教育读者夫妻关系平等的道理,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夫妻关系对于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性。

本文拟以《史记》和《十训抄》为例,从中日文化差异的角度对比中日两国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不同解读,并分析导致不同解读的原因。

2 《史记》中的解读及其原因

2.1 故事的解读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取材于司马相如《自叙》,司马迁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相如一生游粱、娶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而将与此有关的文和赋却全文收录。相如、文君的故事不但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也是整个《史记》中文学性最强的部分。从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故事梗概是:卓王孙慕相如名声,将他与县令请到家中做客,相如弹琴(以琴声文君),卓文君偷听偷看,“心悦而好之”,便与相如私奔至成都。

司马迁著史的目的,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琴挑”、“夜奔”乃儿女情事,非关社稷。但司马迁却以极大的文学兴趣来叙述这一故事,并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使用倒叙、插叙、曲笔等手法,把“托喻凤凰”、“曲传心声”、“以琴为媒”等韵事,写得引人入胜。并在其描述之中流露出对此故事所持的欣赏与肯定的态度。

2.2 原因分析

中国文学的基本功能和观念是载道、治世、教化、讽喻,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在以儒学占据主要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中,由于从一开始就具有宗教性因素与政治性因素的交融合一,使‘修身’与‘治平’、‘ 正心诚意’与‘齐家治国’、‘内圣’与‘外王’呈现出两极化的歧义关系。”③而以“内圣外王”思想、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精神作用在文学上,使得中国文学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作为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注重社会功利性的特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司马相如事迹有三:一是他仕于武帝前的经历,二是通西南夷,三是其文赋创作于作品。仕前经历才主要写相如与文君的婚姻,生动地描画了相如落拓不羁的才子性格。但这并不是司马迁为相如立传的主要原因,相如的辞赋创作才是立传的基点所在,这一点不仅《太史公自序》中有明确的说明,从传中所载相如作品之多,所占篇幅之大,以及文中议论都可表明司马迁的着眼所在。实际上司马迁是借传主之文来反映自己的思想,相如文赋的思想都是司马迁赞成的,对相如及其文赋的评价,皆寓于相如的文章之中。他肯定《子虚赋》、《上林赋》倡言节俭的主旨,高度评价相如作品的讽谏作用与《诗经》无异,反映了作者重视作品教化作用的文学观念。正所谓“驱相如之文以为己文,而不露其痕迹”。④由此可见,用文学改造社会、启蒙民众是中国作家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文学与政治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这也就成为《史记》中对司马相如持褒赏态度的主要原因。

3 《十训抄》中的解读及其原因

第4篇:格列佛游记梗概范文

带来更多样化与广阔的神奇图景。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第九区嘉布遣大道14号的大咖啡馆里一片漆黑。人们面朝同一个方向而坐,注视着一块白色幕布上有光影亮起。当一辆从远处而来的黑白火车无声地驶进站台,变得与现实中的火车一样大小时,观众们开始惊慌失措,尖叫着涌向放映室后方―至少,电影史的都市神话里是这么记载的。

起初,电影单单依靠逼真就能令观众惊奇,就能引发恐慌,甚至惊惧。而121年后,当人们面对银幕早已习惯悬置怀疑,当电影成为娱乐选项之一时,似乎只有电影票房数据可以让人惊奇了。尤其在一个资本更倾向于把电影视为高回报投资产品的时代,这似乎成了谈论电影之神奇的唯一方式。“N天就破了X亿!”就好像这是证交所或一场永不闭幕的奥运会。

但数字的神奇终究只是数字而不是神奇。神奇电影在哪里,以及如何找到它们?在2016年,这个问题有了更广阔、更多样化的答案。

进击的喜剧

喜剧片,尤其是浸淫着荒诞气息的喜剧电影在2016年的全球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或许在一个纷乱扰攘的世界里,唯有一笑才可让人分心、予人慰藉;而喜剧也并非等同于不严肃,笑也可以笑得意味深长,也可以具有批判性、或引发反思。

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德国电影《托尼・厄德曼》(Toni Erdmann)无疑是2016年最好笑的电影―也是最好的。这部在经常过分严肃的电影节上难得一见的爆笑喜剧与通常的喜剧电影迥然不同:它并不依靠夸张的形体动作、脱口秀式的段子或挪用网络流行的大众笑料,也与伍迪・艾伦式通过哲学思辨、神经质人格及知识分子梗激发笑点不同,《托尼・厄德曼》通过强调并放大角色身份的错置,来建构荒诞的情境。这里面没有居高临下的、充斥优越感的嘲笑,而是有一点尴尬的、兼具苦涩和深情的、意味深长的笑。

《托尼・厄德曼》的主人公是一位离婚独居的退休音乐教师。但这位老人性格活泼,喜欢戴上面具和假牙搞角色扮演和善意的恶作剧。当他的爱狗去世后,他决定只身前往布加勒斯特看望在跨国企业里工作的女儿。父亲眼中永远的孩子,其实已然是知名国际咨询公司里凌厉的职业女性了,与客户开会讲起英文来咄咄逼人(“你真是野兽”,同事有一次夸赞道),她正建议石油公司通过外包业务及解雇员工来减少成本。父亲的即兴来访自然令女儿不快,与女儿齿轮般、野心勃勃的职业生活格格不入,在一场商业晚宴上,父亲甚至不合时宜地与女儿的重要客户开起玩笑:“我的女儿太忙了,所以我雇了一个‘替身女儿’……” 《玛・鲁特》海报 《托尼・厄德曼》海报

年仅四十的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Maren Ade)一直是描摹人际关系的高手,2009年曾以《完美第二对》(Alle Anderen)获柏林影展银熊奖评审团大奖。而这一次,她正是通过揭示父亲与女儿的身份冲突,赋予父女关系崭新的维度。电影不时引人思考:人的身份究竟受哪些因素的规制及影响?血缘、国籍、种族、性别、性格、学历、工作、衣着等元素究竟赋予了人的身份怎样的复杂性?

在父女间一次尴尬的交谈中,父亲突如其来地问道,“你是人吗?”(Are you human?)―这问题恰恰与同事在会议后夸她的“你真是野兽”遥相呼应,揭示了女儿身份冲突中的一个重要面向:作为职业女性的她是抽象的、理性的、讲究逻辑和效率的;而作为女儿的她本该是富有人性的、感性的、具有幽默感的。《托尼・厄德曼》的后半部分使这部电影有别于其他讲述父女关系的片子:父亲决定戴上假发和假牙,自称是从事咨询及培训辅导的“托尼・厄德曼”,以跟踪狂般的执着渐渐渗入女儿的职业经理人圈子。他经由扮演,进入了女儿的另一半世界,也逐渐令女儿意识到自身工作中无处不在的 “表演性”―任何一位在跨国公司里工作过的白领看这部电影时大概都会感同身受。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海报

《托尼・厄德曼》的结尾是荒诞与深情悖论般的同时爆发。生日派对兼Team Building仿佛是关于抛弃伪装、回归自我的宣言;而穿着睡衣上街追逐打扮成毛茸茸巨型怪兽的父亲那段几乎是催泪的。在笑中有泪的和解后,女儿告诉父亲将去新加坡麦肯锡工作―电影借此巧妙暗示女儿并未倒向自身身份的另一面向,而是继续更自知、更平衡地找寻自我。

2016年最大胆、最令人惊讶的喜剧片莫过于法国导演布鲁诺・杜蒙的《玛・鲁特》(Ma Loute)。这位曾以《人性》(L'humanité)及《弗兰德斯》(Flandres)两次获得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的法国“作者电影”代表,向来以拍摄极端残酷及严肃的电影著称。然而《玛・鲁特》的电影风格却发生了180度转向―它滑稽、好笑、笨拙、癫狂,有几场戏甚至到了闹剧的程度。更惊人的是,法布莱斯・鲁奇尼、朱丽叶・比诺什等一线演员在片中皆有近乎自毁形象的夸张疯狂的表演。他们以充满戏剧感的方式放大了电影的荒诞气息。

与布鲁诺・杜蒙的其他电影一样,《玛・鲁特》的故事设置在法国北部。在“美好年代”即将告终的1910年,风景如同明信片般的Slack海湾发生了一系列游客失踪案件。常常跌倒并从沙丘上滚下的肥胖警察和他笨拙古怪的瘦助手―典型的布鲁诺・杜蒙式无能警察二人组―前往那儿调查。《玛・鲁特》夸张地展现了两个阶级间的差异和冲突:前来度假的有钱人神情、举止乖张,他们虽有贵族式的姓氏却来自近亲结婚的家庭;而在当地以摆渡及挖贻贝为生的穷人则冷酷而噬血。当来自穷人家的玛・鲁特爱上了仿佛雌雄同体的比莉时,田园牧歌与食人罪案间的撕扯达到了顶点。

悖论般的是,虽然《玛・鲁特》在电影风格上与布鲁诺・杜蒙此前电影大相径庭,它们探讨的却仍是同样的主题。《玛・鲁特》延续并放大了2014年杜蒙为ARTE电视台拍摄的四集迷你剧《小昆昆》(P'tit Quinquin)里萌芽的喜剧元素,来重述那些他所迷恋的主题:罪案与人性、暴力和信仰。“或许法国北部的谋杀案与令人难解的无能警察之于杜蒙,就好比睡莲之于莫奈。”英国《卫报》评论道。

幽默感同样颇为意外地出现在旅居韩国的中国朝鲜族导演张律的新片《》里―我心目中的2016年最佳韩国电影,并成为这部散淡之作的点睛之笔。电影讲述了小酒馆女店主艺里与三个边缘青年(皆由韩国独立电影导演扮演)及一位足球少女间的日常生活。边缘的身份是电影的核心―艺里是从延边来到韩国寻父的中国少女,照顾瘫痪的父亲使她自己的人生也仿佛被困住;三个爱着她的小混混,一个是被工厂老板欠薪的脱北者、一个是孤儿、一个是患有癫痫症的房东;而把足球当宠物般带着满街遛的少女珠英同样爱着艺里―在《》里,五人之间的关系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像一首结构精妙的爵士乐。而那段发生在韩国电影资料馆里的、令人爆笑的段落,是全片最巧妙的变奏:导演张律通过几位好友一同观看“免费电影”闷片段落的设置,对当下韩国艺术电影的处境及韩国电影圈之种种现状作出了自反式的思考。 《》海报

类型的混杂与模糊的边界

“神奇”经常与意外相伴,而这意味着超越预设的情境思考、远离固化的类型或流水线式的产业化制作。“神奇电影”因而常常表现为类型的混杂或模糊的边界。

2016年是纪录片丰收的一年,但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非虚构”的胜利。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从虚构/剧情片的表现手法中汲取养分,呈现出某种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特质;或者毋宁说,这些“新・纪录片”更像是马塞尔・杜尚般挪用现实材料来搭建自己的叙事,或通过搬演等虚构手法来曲折地抵达或逼近真实。

继智利导演帕特里克・古兹曼凭《珍珠纽扣》获得2015年柏林影展最佳编剧奖,令观众恍然“原来纪录片也是要编剧的”之后,意大利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的《海上火焰》(Fuocoammare)在2016年成为了柏林电影节历史上第一部获得最高荣誉金熊奖的纪录片。《海上火焰》通过12岁男孩所居住的地中海小岛兰佩杜萨环岛聚焦当下欧洲最尖锐棘手的难民问题,但风格却与3年前获威尼斯金狮奖的《罗马环城公路》异曲同工,在组织材料及拿捏剪辑节奏方面更成熟,结构更精妙。罗西没有使用任何访谈或画外音等纪录片常用手法,只是依靠剪辑和配乐、依靠影像自身的力量来叙事,故事表层与隐含的隐喻使电影更有层次感,更具回味。

奥地利纪录片导演尼古拉斯・葛哈特的新作《没有人的文明》(Homo sapiens)大胆融合默片形式进行了一次没有人也没有话语的末世想象。电影由大量30秒左右固定镜头组成。人类消失了,世界颓败静默,仿佛末世,但在被遗弃的学校、电影院、博物馆、麦当劳、沙漠、大海边还有人类的痕迹。在有些瞬间,风赋予了事物动感;而在另一些瞬间里,一切绝对静止,如在默哀。

中国艺术家及导演邱炯炯的《痴》(电影版)则聚焦张先痴加入,被打成又获得的一生,其杂糅纪录片及剧情片的表现手法使之成为一部几乎无法被归类的独特作品。《痴》的大部分段落都在一个摄影棚里依靠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来展现:与通常的“搬演”手法不同,《痴》大量采用极简的、表现主义的舞台布景,以一种类舞台剧式的,甚至行为艺术式(performance)的再现来塑造荒诞气氛,而这一气氛恰恰契合了历史及时代的核心。

在总体现实主义的电影中加入奇幻或超现实主义元素常常能带来“神奇感”。出生于缅甸的华裔导演赵德胤虽然获颁金马奖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奖,新片《再见瓦城》却在获六项提名的情况下一奖未得,实在让人要为之鸣不平。相较于他的“归乡三部曲”(《归来的人》、《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及《冰毒》),《再见瓦城》彰显了这位年仅34岁的青年导演正脱胎换骨般向大师级导演进阶。电影聚焦一对偷渡到泰国打工的缅甸男女的爱情故事,两人对自身身份的寻找、般的欲望诱惑及人生观差异造成的爱情悲剧被讲述得简洁有力,张弛有度。片中女主角莲青的一幕被巧妙地处理为超现实场景:客在银幕上成了一条丑陋骇人的蜥蜴,与最后一幕悲剧结局中的匕首遥相呼应,堪称巧妙的韵脚。

在旅居巴黎的智利大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自传三部曲”之二《诗无尽头》(Poesía sin fin)里,标志性的超现实元素配合着剧场、马戏、木偶戏、音乐剧等不同类型,自由讲述了诗人的养成之路。

“美术馆电影”是抵抗电影商业化及产业化的另一有效途径。事实上,不少电影导演同时是录像艺术家,如阿彼察邦、蔡明亮和艾萨克・朱利安等,他们的作品常常既在“白盒子”(美术馆)又在“黑盒子”(电影院)里播放。蔡明亮拍摄的关于黑泽明御用场记、《等云到》作者野上照代的纪录片《秋日》,大胆地利用大段黑屏来凸显人物身份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元素―声音。李康生的短片《一念》则以照相式摄影追寻在台北西门町逝去的时光,暗示了身份及记忆的社会性。 赵德胤导演的《再见瓦城》剧照

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将1989至2011年间创作的10个短片连缀为10 Drawings for Project,在巴塞尔香港的电影单元中展映。炭笔画动了起来,画作擦除的痕迹表现为如飞机尾痕般消失的印记。全片自传性很强,杂糅了私人记忆与约翰内斯堡的社会背景。鱼、电话、猫、水、矿井、打字机等众多肯特里奇创作中的核心意象,如同魔术般变幻延展。

美国音乐人及先锋艺术家劳里・安德森的散文电影《犬同一心》(Heart of a Dog)则从捕鼠梗犬Lolabelle之死,联想到去世的母亲,乃至2013年去世的丈夫Lou Reed,螺旋式地游走于仿佛由超级链接主宰的记忆迷宫里。电影融合了手绘动画、广告、监控录像、家庭录像、纪录片及剧情片等多种样式,将温柔而亲密的私人记忆与富有洞察力的社会政治反思熔于一炉,对后9・11时代的当代美国生活作出有力的思考。9・11事件发生后,劳里・安德森所居住的区域始终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浓烈气味,于是她带着Lolabelle来到了北卡罗莱纳州的山区度假。然而一天,几只老鹰俯冲而下,朝这只捕鼠梗犬袭来,直至最后一刻老鹰才意识到那并非猎物。此后几天,Lolabelle总会抬头看天空,“仿佛突然之间它发现了一个令它恐惧的、新的维度。”就这样,劳里・安德森在老鹰与飞机之间建立了意想不到的类比,寓言般揭示了恐惧产生的机制。

技术及其所创造的

在2016年,雅克・里维特、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安德烈・瓦伊达等知名导演相继去世。阿巴斯虽遗憾地未能完成《杭州之恋》,但仍留下遗作《24帧》(24 Frames),预计将于2017年上映。《24帧》的每个章节皆时长4分30秒,通过数码蓝屏技术使原本静态的画面―包括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等在内的5幅名画及19张摄影作品―活动起来。如同更长的iPhone Live Photo,阿巴斯借由数码技术“增强”了卢米埃尔的“现实”,而片名也暗示着电影本质上是一秒24帧静态画面构成的动态幻觉。

第5篇:格列佛游记梗概范文

缓慢行驶的汽车如一曲婉转而轻盈的旋律在秋意浓郁的峰峦峻岭中流动,当一进入梓潼大庙的地界之内,沿途便有一株株古柏依次闯入人的眼帘。这些古柏大多在数百岁以上,有的甚至已逾一千多个年轮,在历经了林林总总的沧桑岁月洗礼和风风雨雨锻铸后,个个身型浑厚庞大,树干劲拔挺立,树冠形巨森然,枝梗遒劲有力,它们或是三三俩俩的傲立于公路两旁的田间地头,或是兀自安详的静伫于浅丘上流溪边,或者是成群结队地在起伏绵长的山冈上营构起一种威风凛凛的庞大阵势。这一连串富于强烈张力的生命影像,不仅使寻常寂寞的大自然有着极强的视角冲击力,而且令人的心灵在瞬间产生高频率高强度的震撼。再放目远眺郁郁葱葱的“翠云廊”,它有如一种生命力特别庞大的自然意象,又仿佛一条织造在浩瀚宇宙里的墨绿色绸缎,随着苍茫逶迤的峰峦不断朝着苍穹深处飘逸。

这些古柏并非是第一次觅见,20余年前当我们一行文人墨客无一不怀拥着对神秘而悠长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意向的无限向往,驱车在这条古蜀道上穿行时,那些间或从车窗外像镜头一样流闪而过的古柏就令人由衷地感受到了它们生命内涵的别样韵味,尤其是它们的那种长度和高度相与结合的生命特征更是令人唏嘘再三、惊叹不已。但由于当时情感的青葱心志的年轻,尚没有足够的思想积淀和精神沉敛,而且把一门心思置于诗意悠然的明月峡、曲折盘旋的七盘关、险绝天下的剑门关等景象风物的观瞻,对这些古柏自然就失之于更为深彻的参悟和更加博大的解析。其实在此前我们业已从大量的信息资料中得知,在这条纵贯于川陕两省,绵延深长、山峦起伏、急流纵横、处处险峻,自古号称“难于上青天”的古蜀道上,梓潼大庙内和“翠云廊”里的古柏,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更多的则散布于方圆数百里的山川形胜之间。据历史资料记载,三国时的猛将张飞带领着一支军队作为入蜀的先头部队,为了行军方便他下令在开山筑路的两旁栽种了这些柏树,从而建造了“三百里程十万树”的世界人文奇观。千百年的历史竟然有如白驹过隙一般,令这位三国时代的猛将绝对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当年尚非常幼弱的生命已经在这样那样的战争与和平、兴盛于衰败、正义与邪恶、风霜与雨雪中一步步历练成为一簇高大巍然的生命群落,像一个个威武的卫士坚定不移地护守着这条古蜀道。又并非仅仅如此,这些古柏从来到人世间的那一时刻起就仿佛以一种静穆的姿仪、生命的庄重、挺立的精神伫立着,矢志不渝地聆听着大自然日日夜夜的风雨变换,静如处子地谛视着人世间潮起潮落的沧桑更递;尤其是那些经历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烽火和经年累月的风霜雨雪、肢体明显有着不少残缺的古柏,无论它们经受了怎样的身体磨砺、内心沧桑,却仍然能够以庄重的雄姿凌然跨越漫长的历史时空,以精神的风骨挺身直立于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更令人生发出许多别样的感触和对它们的由衷敬意……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视听阅历和诸多磨难的亲身体证,这些古柏得才到了意志的锤炼、生命的精粹、思想的沉淀、精神的升华,成为华夏大地上的一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景象奇异的风景线,和南来北往的游人留恋与景仰的所在,从而富有了一种稳定又超强的精神召唤结构。

在我们纷纷沉浸于对古蜀道构筑的自然意象和文化涵蕴一片感怀和联想之际,淅淅沥沥的秋雨已经在阴沉的天空编织出一个幅面巨大又特别温婉细腻的雨幕。置身于这样的雨幕中,行驶的汽车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尖叫与跳踉,温柔和顺了许多,人的思想情感也似乎有了从未有过的清新撩拔和轻灵腾挪:世界上的一切潮起潮落、喧嚣躁动、是是非非都似乎统统被阻隔住了过滤掉了,人的繁复情绪、生存杂念、感官欲望之类的东西也一股脑儿地被清洗得干干净净。灵魂似乎有了一种单质的清洁,思想仿佛有了一种明晰的深邃,思绪竟如有了一种轻灵的飞翔。在这样一种心境下再一次步入细雨霏霏的“翠云廊”,近距离地谛视古柏外在形貌的姿仪,静静地聆听源自古柏灵魂内里的声音,人的内心就会对之产生许多从未有过的特别而异样的感知,也更富有了对生命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深入顿悟。

相对于公路两旁那些经年累月受到噪音惊扰、废气污染、风雨侵蚀、雷电击打而面目苍老、肢体残缺的古柏,“翠云廊”里的成百上千株古柏则要幸运得多,因为森林保护法的大力实施和四面皆筑有坚固的围墙,再兼之庞大的群体阵营所具有的共同抗击能力而得到了很好的护养,不仅树干圆阔壮实且有着坚硬的质感,其上的纹路也明显的要平滑细腻许多,很少有那种粗砺张扬的皲裂和凹凸不平的坑涡,更没有残肢断臂、身躯折损之类的巨大创伤,个个都彰显出形貌的高大、身体的笔挺、华冠的森然、神态的庄重。绵绵不绝的泠泠冷雨把其他生命都似乎驱赶走了一样,巨大的林间没有飞鸟划过的踪影,没有秋虫啁鸣的节奏,更没有小动物跑动的足音,有的只是滴滴答答的雨滴声、大地默默汲取天霖的细微的吮吸声和微风吹拂过来的淡淡的有如云烟的柏木香,宁静或者寂静是这里的主调,这个世界也仿佛惟有古柏自己。于这样的静谧和安详中放目遐思,阔大的天地似乎因了雨的链结生发出韵味丰富的互诉衷肠,静默的峰峦仿佛因了雨水的浇灌愈加深化了沉实稳健的内质,高大的古柏好像因了挚手擎天的气派流溢出更多涵蕴别致的厚重美感:一株株直冲云霄的古柏就是一个个坚强挺拔的生命、一颗颗伟岸高迈的魂灵,一节节苍劲的枝梗就是一条条有力挥舞的手臂、一个个显扬坚强的意志,一簇簇茂盛的树叶就是一座座宽大厚实的房屋、一根根如芒尖锐的思想。因了古柏的这种自然天成的生命叙述,整个世界都有了一种庄重的色彩和沉稳的内质。其实这些古柏的叙述仍然不过是一种生命常态的体现,而另一些有着不同叙述方式并显扬出强烈异质美的古柏则令人嘘唏再三、叹惋不已。在我们经过的幽然石径旁,有两三株一直倾斜着身躯的古柏,只用一些根须抓着泥土的表层,或是把根深植于凌乱的石缝里,而巨大的身躯则斜横在天空,尽情地造型出一种自如生命的力显;有两株古柏的下肢有着明显的弧度不小的弯曲,上身的绝大部分则是笔直向上的,令人非常担心其下肢的承载能力能否完成整个生命的重托,但它们却纹丝不动地在那里矗立了数百年之久;有一株古柏更是奇特,身躯虽已被拦腰斩断,远远看去好像是一截光秃秃的树桩,但就是在这样一截树桩上竟然新长出了柔细的枝梗和鲜润的嫩叶,它也更没有因为自身肢体的残缺而显露出对生命庄重的丝毫折损。

不同背景下的色彩氛围毕竟富有着不同的心理暗示功能,从而对人的心理构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或是过于缠绵痴情的秋雨把整个天空弄得一片灰暗阴凄,或者是被雨水完全浸透的山峦一律呈现出沉滞凝重的色调,抑或是成百上千株高大、凛然、庄严的古柏筑造了一种墨如黑汁的庞大阵势,人的内心明显地感受到了多重无形的排挤与推压。但较之建基于古柏庄重的生命之上的那种奇异深彻的精神召唤力,这样的心理暗示功能便显得非常微乎其微了,不但丝毫没有消减我们漫步由古柏庄重的生命构建起来的自然精神圣殿的兴致,还快速提升了人的情感投向的纯度和心灵视境的洁净,也赋予了人以康正特质的思想认知能力与审美判断标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康正的思想情感,我们游历于意绪深彻的古柏林间的脚步就更为坚健而沉稳,也由此进入到了一种更为深湛邃密的文化思想历史时空。

在少年的情绪感知里,对松柏一直暗存着些许畏惧,这不仅是因为松柏有着不同寻常的肃穆森然的威仪,更缘于一次参加长辈葬礼而生发的内心感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为一位溘然去世的长者送行,我们几个少年尾随长长的葬礼队伍行径在冷寂荒芜的山梁上,在抵达下葬地点时,大人们开始忙忙碌碌:挥锹掘土的,移栽松柏的,捡拾松柏枝桠的,烧冥钱的、松柏枝的……山梁上很快弥漫着浓郁的松柏燃烧味儿。于是,松柏燃烧的味道便与葬礼场面与生命消亡相与关联而沉入心底,构成了了少年时代对松柏的轻浅的情感认知。待端坐在大学教室里细细聆听老师们对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松柏描写的精妙分析和审美阐释时,才渐渐知晓松柏是对生命长寿的象征,是对人的刚劲风骨的寓意,更是深嵌于中国历史文化里的一种能指丰富的意象。至此,才开始青睐松柏、景仰松柏和考量松柏。

在体系庞大、结构稳固的中国审美文化系统中,力显特质与庄重涵义均十分突出的松柏一直以来都是古代人文知识分子心灵圣殿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审美意象。只要是悉心细致地翻阅过透视过由古典诗歌为主导所建构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人,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非常有趣又耐人寻味的事实:中国古代的历代文人对自然山川、名胜古迹、人文风情、宗教圣地皆有着特别的钟爱与专情,大凡每每同这样的自然气象和人文景观不期而遇时,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会生发出诸种样态的审美心理反应――或是进行竭尽能事的细腻描绘,或是施以尽情尽兴的铺陈渲染,或者是发抒美仑美奂的情感颂扬。因而无论是在丰盈悠长的古代诗意描述中,还是在积淀深厚的审美文化思想系统里,松柏实际上成为了中国古代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对自我的人生愿景、社会抱负、生命意志、人文思想、胸襟气象、灵魂品节的一种重要的美学意义象征或人文思想寄寓,并且随着古代文化的更迭、审美系统的完善,一步又一步地将之沉积为一种涵蕴丰富的心理情结,或者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文化心理现象体现。

“上枝扰云霓,下根绞石齿。”这是唐宋散文家之一的苏辙以空间维度为切入点,从“上”和“下”两个层面对老柏所作出的审美描述。在他的笔下,直冲云霄的老柏的枝梗仿佛正在用它那充满力道的双手揽取天上的彩虹,苍劲有力的老柏宿根则深深地盘踞在锯齿一样的石缝中。这一上一下的审美观照与细腻描绘,和“扰”、“绞”两个动感鲜明、形象逼真的语词的有效嵌入,雄姿勃发的老柏犹如一幅寓意深刻的画境悬立于人的目前,在柏树生命本性中所蕴涵的自然精神风骨也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从而给予人们以一种力透纸背的强烈艺术美感。相对于苏辙对柏树自然性状、生态景象的这种静态描写,唐代著名诗人张祜则是从温度、色度、光度――夜色里、寒风中、月光下来展开的:“寒色苍苍老柏风,石苔清滑露光融。”在寒冷的冬夜,浸人骨髓的北风无所顾忌的劲吹,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的老柏都似乎充满了满身的寒气,惟有青苔上那些融入月光里的晶莹剔透的露珠方能给人一丝非常稀薄的精神抚慰。在诗人不事雕琢的信笔书写里,寂静的夜色、寒冷的北风、滑溜的青苔、微亮的露珠、清冷的月光、苍老的柏树缀合成一种静谧又冷寂的时空意象,既活画出了老柏不畏寒冷的生命意志和精神品格,又折射出诗人心理活动的复杂微妙和灵魂内里的孤独寂寞。张祜也罢,苏辙也罢,以及一切有着同质性审美描述的古代文人也罢,这种表达其实都不过是对柏树以及与之有着相似相近生命内质的自然意象的一种“审美直观”或“心理直视”,其真正目的却隐匿于诗性话语或文本创作的背后――将各自当时的主观意绪、生命感怀、心灵处境、审美情感得以有效的灌注或进入到审美观照对象体内,使自己的思想意识、精神指向、人文情怀得以拥有艺术的发抒和美学的表达。只因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受到知识结构、精神系统、文化理论、哲学观念等因素的限制,这种发抒与表达不仅没有完全上升到一种精神属性或文化属性的高度,而且多数都被界定于某种审美层面,或是某个精神向度。柏树或者古柏除了所富有的物态的高度、神情的威严、挺拔的气势、根性的力量等一般物态特征外,关键还于它彰显出了生命庄重和灵魂伟岸的自然文化内涵。这样的内涵又并非是以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高度得以衡定,而在于是由一种经久的稳健的生命情怀和庄重的灵魂品格来铸造成的。

以“主情”和“写意”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学无论创造了多少丰富深湛、精妙绝伦的美学意境,都不能阻止鸦片战争的爆发,也无法延迟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衰亡。逮及现代性进程的起航,在帝国列强、腐朽政权的深重压迫和肆意摧残中,战争烽火连绵不绝,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经济状况贫弱之极。置身这种现实处境的中国现代文人,已经完全不可能像古代文人知识分子那样闲庭信步于秀美山川,痴情眷顾于名胜古迹,更不可能把文学描述依然专注于自我心灵世界、情绪界域、审美理想,他们手中的笔只能是一种思想的利器,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穿刺丑恶、惊醒民众,即现代学术界公认的文学承担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救亡功能。文学迅速把人作为审美表达的中心,像古柏这类自然形态的生命意象开始逐步从文学视野中褪色、淡出乃至消散。直到当代和谐社会的真正开启后,文人墨客们对大自然中像古柏之类富有自然精神美内质生命意象有了多重青睐和富营养式的审美描述。但在这种青睐与描述里,因为过多的注入了当代文人的功利思想和游戏成分,而有了明显的艺术把玩色彩。

或许是为了吸引更多游人眼球的缘故吧,“翠云廊”里的一些古柏前前后后地被冠以了如“巨人柏”、“文风柏”、“美女柏”、“阿斗柏”等等的名号,其实这些都不过是现代人依据各自的心理情结和审美意向对古柏进行的一种符号化定义,虽然它们可能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蕴示,但不仅没有从本质上揭破这些古柏的生命内涵,甚至对古柏生命的庄重还有了一种轻微的冒犯和几分游戏式的唐突。在这样一种庄重风格异常鲜明的生命群落面前,无论你是伟人还是凡人,无论你如何风光无限还是多么平淡如常,也无论你是怎样富足还是极端贫困,都只有一种可能:感到自己特别的渺小,心生一种特别的敬畏。人是应该有所敬畏的,人也必须有所敬畏,无所敬畏的人通常是没有精神善心而失之生命善终的。我一直以为,要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人,起码应该对一切富于生命的庄重内涵、庄重意义、庄重价值的东西有最基本的尊重,然后才能心存深深的敬意。因为它们的一个年轮或许就是一个人的整整一生,它们从内心里随意发出的一个音节就可能是一个人有限生命历程的全部唱响,它们轻轻的一个挺身耸立就完全超越了许多生命总合的高度。即或是它们被拦腰折断了,也照样会生长出生命的绿叶,依然能够展示坚挺的脊梁和庄严的精神,而许多肉身是绝对不可能有着如此生命造化的。然而,在功利主义主宰的时代,在权力意识至上的现实,在金钱成为统治的当下,不少人业已弃掷了生命的庄重、思想的深沉、精神的高迈,不是羁绊于金钱、利益、物质,把一切欲望肆意地倾泻于每一种物质层面;就是被名誉、地位、声望蒙蔽,使自己的一生很浅层次的轻易磨减和肆意消损;或者是非常的“自以为是”,不仅把自己看得重要无比,而且将所谓的个性自由凌驾于一切之上。一旦灾难、瘟疫、困厄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便束手无策、惊慌失措,很快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即使想作出某些不甘屈服的抗争,也多是勉力为之或者力不从心。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有多少自诩为独特个性的东西能与古柏生命的庄重相与媲美,又有多少人能够高声唱吟出源于挺直魂灵的神圣之歌!我们不妨降低过度的物质欲望,淡化非分的金钱意识,抛却自以为是的思想,以一种过滤了杂质的魂灵自觉地靠拢亲近像古柏一样的自然生命菁华,或许我们的生命便会增容更富实的庄重精神内涵。

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可能只有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拥有最多地方志的国家。闲来无事时,静静地翻阅这些地方志,一个个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细节便犹如精心剪辑后的镜头,一幕一幕地从人的眼前流过,人就不仅仅是增进了对某些地方的历史沿革和文物古迹的了解,而且还能生发对生命的进一步参悟和透解。譬如看《梓潼县志》,我们便能明白在古蜀道上大概有多少株古柏,这些古柏中哪些是汉柏,哪些是晋柏,它们是怎样一步步地跨越历史的曲折和生命的坎坷,又是如何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庄重。根据它的记载:在千里漫漫的蜀道沿线上,现存古柏共有数万株之多,惟有大庙内仅存一株晋柏,与泰山、尧山、御史台等晋柏同名于世,据传为文昌帝君张亚子亲手种植,有“晋柏穿云”的美誉流传至今。这株晋柏高五丈有余,如高山的峰巅一样,木质紧密而坚硬,色泽明显的呈淡淡黄色又夹着些许古铜色,在历时了一千六百多年后,仍然涵蕴柏木凝脂的香气;它的那种霜皮铁干、枝茎盘曲、苍翠奇古的模样,仿佛凌越腾空、飘然欲去的飞龙。一些南来北往的游人多认为它是神木,可以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当一个人静静地读完这些记录性的文字而深入沉思时,便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穿越了时空隧道的生命律动,触摸到一个个从历史的深邃里走来的生命庄重。这些文字已非一串僵硬的文化符号,而是一株株清晰又鲜活的矗立着的高大遒劲、仪态巍然的古柏。

第6篇:格列佛游记梗概范文

2010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命题较好地贯彻并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即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及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渗透。本文结合2010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名著阅读题,对各种题型的特点及解题方法作简要的解析。

一、 文学常识积累与辨别

题型透视考查名著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作者信息、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典型语言和主要故事、与文学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与歇后语等。常以填空或选择形式出现,其容量小,覆盖面大,便于对零散知识点的考查,但是难度并不太大。

真题回放(2010年安徽卷)运用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 根据《水浒》的叙述,梁山好汉议事的大厅,原来称“___________”,宋江任寨主后改为“___________”。

(2) 高尔基的《童年》用第___________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家中的生活历程。

答案(1) 聚义厅;忠义堂(2) 一;外祖父(或“外祖母”)

备考方略考生必须要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做好知识积累,准确有效地识记一些基本名著常识,应考时方能得心应手。

二、 人物形象介绍或分析

题型透视这类考题要求考生把握名著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及相关故事情节。注意:人物、性格与情节必须吻合。其命题形式较为灵活。

真题回放(2010年江苏盐城卷)阅读古典名著,回答问题。

(1) 下列与宋江相关的两个情节是()

A. 三顾茅庐 B. 三进大观园

C. 三打祝家庄 D. 三碗不过冈

E. 三败高太尉 F. 三英战吕布

G. 三入死囚牢 H. 桃园三结义

答案C和E。其它故事跟宋江无关。

(2) 那怪一闻此言,丢了钉耙,唱个大喏道:“那取经人在哪里?累烦你引见引见。”行者道:“你要见他怎的?”那怪道:“我本是观音菩萨劝善,受了他的戒行,这里持斋把素,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今日既是人与他做了徒弟,何不早说取经之事?”

选文中“那怪”指:,请写出以他为主角的一个故事名称:。

答案猪八戒,示例:八戒大战流沙河,高老庄取亲

备考方略名著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用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片段,考查人物形象和相关的知识,不仅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考查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考生要熟悉相关内容,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答好题。

三、 故事内容或情节概括

题型透视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某一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某一片段故事、主要人物及性格,或概括某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概述故事情节,要紧扣试题提供的名著片断,要能抓住主要内容,语言要高度凝练。

真题回放(2010年浙江东阳卷)名著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

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表现的情节是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可以看出香菱的性格是___________。

答案《红楼梦》;香菱苦志学诗;香菱目标坚定,潜心钻研

备考方略作品内容或情节概括题,要求学生正地走进名著,同时还得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因为要求概括的往往不能从选文中找到的原话,避免考生不动脑筋就能给出答案。需要考生对名著相当熟悉,巧妙考查学生的积累与迁移能力。

四、 作品的理解及评析

题型透视这一类考题大多回放一个精彩片段,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与体验,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语言片段或人物形象,对作品的意义与阅读价值做出评价。答题时一要联系原著,不要以偏概全;二要选准角度,不要泛泛而谈;三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要求。

真题回放(2010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

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哪一个情节?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罗刹说的“夺子之仇”是指什么?

答案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罗刹(即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曾经与孙悟空结拜过兄弟,所以称她为“嫂嫂”:她的儿子是圣婴大王红孩儿,曾与孙悟空几次交战,后来被观音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所以称“夺子之仇”。

第7篇:格列佛游记梗概范文

佛罗里达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做家务投入的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危险更小,更不容易得老年性痴呆。新研究负责人、衰老与老年学研究教授托德・马尼表示,人们通常不把做家务看成锻炼,但是做家务的确会提高心率,加快身体血液流动。

新研究根据每日消耗热量情况的多少,将近200名平均年龄75岁的参试老人分成三组。最活跃组老人每天活动中消耗大约4186焦耳热量,这些老人5年后发生记忆力、注意力和语言能力减退的危险比最不活跃组老人低91%。有趣的是,热量消耗最多的参试老人并非那些进行快走和游泳等高强度运动者,而是总体运动量大的老人,主要包括走路更多、爬楼梯更多、照顾老伴者等。

科学家发现爱哭的秘密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想哭而强忍易危害生理健康。英国《每日邮报》近日载文,列举了科学家对哭泣的最新发现。

1 爱哭的人疼痛少。日本一项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对象的研究发现,爱哭的患者疼痛更少,疾病症状也相对更少。

2 为什么有些人更爱哭?荷兰蒂尔堡大学哭泣研究专家埃德・温格霍茨教授表示,女人通常比男人更爱哭。男人在高兴时哭得多,女性在面对痛苦事件时更容易哭。

3 为什么喝酒后更爱哭?酒会提高体内一种激素的水平,从而导致“委屈而泣”。睡不够也容易使人落泪,因为缺觉会影响大脑中某一区域的控制力,导致失控而哭。

4 为什么生病会让人哭泣?大脑中相关区域一旦受损,就会导致突然爆发无缘无故的哭泣,原因很简单――情绪失控。这被称为“病理性哭泣”或“情绪失禁”,常见于脑卒中或大脑受损伤的患者及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患者等。

老人怕凉 水果熟做

水果生吃营养比较好,但是天气逐渐变冷,凉凉的水果对很多老人来讲可能就不合适了――生吃水果,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可以将水果做熟了吃,水果汤、蒸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

苹果、梨、香蕉等都是适合熟吃的,不妨给老人做道蜂蜜蒸梨,将梨去皮去核,加入2勺蜂蜜,上蒸锅蒸熟就可以吃了。蒸好的梨子不但清香甜润,老人吃了也能滋润嗓子。

好情绪降低患脑卒中概率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降低患脑卒中概率。换句话说,情绪越乐观的人,患脑卒中的概率越低。

研究人员分析了6044名50岁以上者的乐观情绪指数和健康状况。乐观情绪指数检测采取的是评分制,最高分为16分。在研究开始时,没有人患脑卒中,但在随后两年的观察中,出现了88个脑卒中病例。

研究发现,调查对象的乐观情绪指数每增加1分,他们患脑卒中的概率降低9%。这一结果不受年龄、性别、慢性疾病等与脑卒中有关的其他因素影响。

木瓜炖雪蛤可助孕

许多女性由于多次人工流产,导致子宫内膜过薄引起不孕。治疗子宫内膜过薄,常用大剂量的雌激素、阿司匹林、维生素E等。而雪蛤油是很好的助孕食物。

雪蛤油的独特之处在于富含雌二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维生素E以及孕激素、少量的雄激素等。雌二醇和维生素E都能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因此,雪蛤油用于子宫内膜过薄的患者,可补充雌激素的水平,促进子宫内膜增生,有利于胚胎着床。冰糖木瓜炖雪蛤就很适用于这类不孕女性食用。

冰糖木瓜炖雪蛤的制作也很简单:取雪蛤油2克,温水或冷开水(忌用开水)浸泡12小时以上至涨发。除去黑色筋膜,用冷水清洗3次。再把木瓜做成木瓜盅,挖出核和瓤,将雪蛤、冰糖、水一起放人木瓜内,加盖,隔水炖1小时即可食用。

鉴别海参有窍门

鲜活刺海参 外观呈黑褐色、栗黑色或黄褐色,体形为圆筒状,背面略隆起,有4-6行排列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肉刺;腹面平坦、管足密集,体表无伤残、溃烂;具有海鲜特有的鲜腥味,无异味。

盐渍海参 外观呈黑色或褐灰色,体形肥满无残缺,肉质厚实有弹性,背刺挺直;具有海鲜特有的气味,无异味;翻看体内无杂质、无盐粒。

千海参 外观呈黑褐色、黑灰色,色泽较均匀;具有海鲜特有的气味,无异味;体形饱满,背刺挺直;身体坚硬,肉质较厚实,嘴部基本无石灰质露出。

水发海参 外观呈黑褐色至黄褐色,体形完整,肉质嫩软有弹性;具有海鲜特有的气味,无异味,无混杂物。

跳舞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印度时报》报道,美国研究发现,跳舞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该研究负责人特里・李普曼博士表示,跳舞可以有效增加儿童运动量,从而控制身体肥胖,而肥胖症正是2型糖尿病的关键风险因素之一。因此,跳舞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

吃东西太快易患糖尿病

英国《每日邮报》撰文,吃东西速度太快的人,患葡萄糖耐受不良症(又称前驱糖尿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2倍。

英国约有280万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被及时诊断出来。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者。

研究者在调查了他们的体重、性别、年龄、家庭糖尿病史、烟酒摄取量、血压和胆固醇值等情况后发现,吃东西太快是使他们患葡萄糖耐受不良症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

患葡萄糖耐受不良症的人,还不是糖尿病患者。不过,如果不采取防范措施,40%~50%的葡萄糖耐受不良症患者在10年之内会发展成2型糖尿病患者。

延年益寿的七个方法

如何延缓衰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美国《读者文摘》最近根据多项研究结果总结出抗衰老的7个方法,长期坚持,可延年益寿。

1 夫妻一起锻炼。一起散步可以增加夫妻交流的机会,一起打羽毛球有助于促进夫妻感情。运动有助于夫妻延年益寿。

2 快步走避免孤独。研究发现,5分钟无法走完400米的人,早亡危险会大大增加。快步走能增加社交机会,避免孤独。

3 少吃红肉。一项为期10年涉及54万名美国人的研究发现,每天吃4盎司(约合113克)牛排或猪肉的人,早亡危险比每天吃肉少于1盎司(约合28.4克)的人至少高出30%。

4 夫妻恩爱。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发现,照顾老伴的人在7年调查期内死亡危险可降低36%。

5 生活有目标。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对1200名老年参试者的调查发现,生活目标明确的老人比生活没有目标的老人死亡危险低50%。

6 补充维生素D。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发现,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导致早亡危险增加26%。

7 健康生活习惯修复DNA。获得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的伊丽莎白・布雷克本教授表示,健康生活习惯有助于修复DNA,包括多吃果蔬和全谷食物,每天散步30分钟,每周与朋友聊天1次等。

智商并非稳定不变

英国研究发现,人的智商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基本稳定不变,而是很有可能大起大落,尤其在青少年时期,普通孩子可变得聪明,聪明的孩子也能泯然众人矣。

研究人员在2004年测试了33名健康青少年的智

商,他们当时的年龄在12-16岁,智商测试结果有高有低。2008年,研究人员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智商测试,结果显示其中一些人的智商发生了变化,有低智商变高的,也有高智商变低的,高智商变得更高或低智商变得更低的情况也都存在。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有受试者智商增高或降低的幅度达20点,这足以将一名智商100的普通孩子带入智商120的聪明人范畴内,也表明聪明人可以变回普通人。

心情好的人喜欢黄色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常用灰暗来形容心情。情绪与颜色之间真的有联系吗?英国曼彻斯特的研究人员给出了肯定答案。

研究人员征集了数千名志愿者,并分成两组,分别是焦虑抑郁人群和心理健康人群。研究人员让他们从一个有38种颜色的彩色环中选择一种颜色代表自己当时的情绪。选完后,研究人员让他们做一些能够提升情绪的事情,比如联系亲近的朋友、学习某些技能等。研究人员还给志愿者安排了一些平常很少从事的活动,比如和曼联足球队一起训练、一起在黑色帆布上涂鸦等,然后让志愿者进行第二次颜色选择。

选择结果显示,颜色和情绪之间确实存在一定联系。当被问及哪种颜色代表当时的心情时,大部分焦虑抑郁人群选择灰色,而心理健康者多选黄色。健康科学中心负责人之一、曼彻斯特大学医学和人类学系主任伊恩・雅各布说,这项研究旨在鼓励人们多参加强健身心的活动,增进对健康的认识。

护唇也要讲方法

1 用热毛巾敷唇3~5分钟。

2 用柔软的牙刷或棉棒轻轻刷掉唇上的死皮。

3 反复涂上多层润唇膏。

4 用两手的无名指轻轻打圈按摩1分钟。

5 敷上一小块保鲜膜。

6 用热毛巾在保鲜膜外面热敷,5分钟后揭掉即可。

护唇小贴士:

除了日间保持涂抹润唇膏的习惯外,每星期做三四次简单唇部护理,可以让唇部保持柔软润泽。

吃石榴可预防骨关节炎

美国《营养学期刊》指出,石榴中含有的一种天然抗氧化物,可以预防骨关节炎。实验证明,石榴中的抗氧化物能减少导致发炎的白细胞的含量,阻碍酵素侵蚀软骨,是维持关节完整与功能的有效成分。因此秋季可适量吃石榴或喝些石榴汁。

大蒜巧治关节炎

用干净的棉布,在膝盖上缠两层,然后取三四瓣大蒜,捣成泥敷在布上,再用塑料薄膜包扎起来,敷2小时后取下蒜泥,用干净棉布把膝盖裹起来。

大蒜性味辛、温,有散寒温通之功。古文献记载,大蒜能“除风湿,破冷气”。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大蒜对关节炎有抑制作用。

但大蒜只适合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炎,不适用于湿热性关节炎。

高度近视者勿剧烈运动

高度近视者,不仅戴的眼镜片比其他人的厚,其眼睛本身也非常脆弱。广东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眼底外科主任唐仕波说,高度近视者眼球轴长、球壁薄,视网膜也随之变脆弱,甚至视网膜本身就可能存在破损,此时,视网膜受到外力作用很容易受伤。所以,高度近视者最好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以免造成视网膜脱离。唐仕波认为,打篮球、跳高、踢足球、赛跑、跳水、蹦极、打羽毛球、拳击等剧烈运动都不适合高度近视的人群。

西蓝花加芥末有助抗癌

西蓝花等花椰菜类烹饪时间过长会导致维生素等抗氧化物大量流失。

这类蔬菜的茎比较粗,烹饪时间短不易熟,而且吃起来口感不佳。正确的方法是,做菜前,用刀在菜茎上切几个“十”字,增加菜茎受热面积,既可确保西蓝花烹制均匀,又能充分保留西蓝花的营养成分。

西蓝花堪称抗癌明星。科学家表示,每周吃西蓝花3~5次,可有效发挥其抗癌作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最新研究发现,吃西蓝花的时候加点芥末,其抗癌效果会更好,并且越辣效果越明显。发挥作用的是芥末中的一种叫芥子酶的成分,它是形成西蓝花中抗癌成分萝卜硫素所必需的酶。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营养学教授伊丽莎白・杰弗里表示,虽然微生物能在结肠释放萝卜硫素,但结肠吸收较慢。添加了芥末的西蓝花,更多地在上消化道吸收,因此抗癌作用会增强。能增强西蓝花抗癌作用的食物还有萝卜、卷心菜等。

安全使用跑步机十法

1 在任何健身俱乐部里进行运动之前,都要做身体测试。如果你有疾病或者药物过敏史,还需要有医生的证明。

2 穿合适的服装,尤其是运动鞋,一定要选择一双舒适、合脚的运动鞋。

3 使用跑步机前要先检查跑步机的放置是否平稳,台面是否干燥。

4 在开始运动之前双脚要站在跑步机两侧的脚踏部分,并且把紧急制动夹片夹到衣服上。当所有都调试完毕,跑步机开始转动的时候,再把脚放到跑步机的台面上。如果是第一次使用,双手需扶在两侧的扶柄上。

5 运动时眼睛注视前方,不要突然扭头、回头,否则会让你失去平衡。

6 如果你的平衡感不好,跑步的时候不要手持重物。

7 不要在跑步机上倒跑,或者做一些危险动作。

8 结束训练时,要让自己的心率下降到每分钟120次以下才可以按停止键。

9 下跑步机的时候一定要等台面完全停稳。很多事故都是在运动结束时发生的。

10 如果你的体重超过140千克,则不宜使用跑步机。

学说三句话解心烦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遇到困难和烦心的事要学会化解,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快乐的心境。在生活中碰到烦恼,不妨学说三句话,对自身健康大有好处。

第一句话是“算了吧”。生活中有许多事,可能你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无法完成,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要自己努力过、争取过,其实结果并不重要。

第二句话是“不要紧”。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对自己说“不要紧”。因为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解决和战胜任何困难的第一步。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打开一扇窗。

第三句话是“会过去的”。不管雨下得多大,连续下几天,总有天晴的时候。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坚信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教孩子绘制地图

德国家长普遍认为:培养孩子拥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会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德国,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益智活动是早教课程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主要形式。

绘制地图是德国人的独创,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在很多早期教育学校,孩子们也在老师的启发下用图形表现抽象的事物。德国人的严谨作风从小就得以培养。

玄参桔梗汤治喉炎

得了喉炎,可以试试玄参桔梗汤。取玄参10克,桔梗8克,青果6克,蜂蜜1匙。先将玄参、桔梗、青果置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沸约15分钟,去渣稍冷,加蜂蜜调匀后服用。服用期间禁烟酒,忌食辛辣食物及刺激性调味品。连服10天,喉炎会渐渐消除。

国家药典委员会研究员白晓菊点评:喉炎的病因有内、外之分,外因多为感受风寒之邪,郁久化热或风热之邪;内因多为素体阴虚,又嗜食辛辣煎炸之品,痰热蕴结,上灼咽喉或日久耗伤肺肾之阴,导致虚火上炎,灼伤津液成痰,痰热循经上扰咽喉,清道失利。

本方中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桔梗宣肺,祛痰,利咽;青果清热生津,利咽解毒;蜂蜜祛痰,润肺,止咳。四药合用,具有清热凉血、滋阴生津、利咽解毒作用。但喉炎病情严重者,应到医院进行系统治疗。

脱发不妨试试宫廷方

第8篇:格列佛游记梗概范文

半个月后,广大观众喜爱的著名演员傅彪,也因患肝癌,于8月30日告别了他年仅42岁的生命。不久前著名演员古月也猝死于心脏病,而在这之前著名艺术家陈逸飞也因肠大出血撒手人寰……一位接一位的名人、明星飘然而去。他们的英年早逝,除了叫人唏嘘不已外,也再一次引起我们对中青年人才“过劳死”的关注。

演艺这份工作经常承受着时间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生活极不规律,有些演员经常拍戏到凌晨三四点,睡三四个小时继续赶工,好不容易有了休息时间则烟酒一起上,整夜狂欢,寻找最刺激的娱乐方式。据了解,身在演艺圈的人们,其压力比普通人要大得多:圈内知名度的竞争、受观众的喜爱程度、想出人头地或建功立业的愿望……演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生活很不规律,肩头压力如山时他们就忘了自己,忘了自己的健康,忘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于是,得了病不自知,明知有病也硬挺着……直至最后悲剧发生。

高秀敏近来工作非常繁忙,成名了的她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活动、演出,同时还在拍摄电视剧。在拍摄《圣水湖畔》后,她就表示自己身体出现了很多不适,走红不久,有关其作品的纠纷慢慢地多了起来,维权也成了她的一块心病;还有大儿子刚刚去世,高秀敏对继子的去世也十分悲痛……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心理压力过大、处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导致疾病终于在身体里暴发。

高秀敏等人的早逝可以避免吗?

拥有醉人歌喉的蔡琴,在43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长了肿瘤。蔡琴没有掉以轻心,当即进行了手术。但一年后她又在另一处发现了阴影,蔡琴现在3个月就要复诊一次。蔡琴每年仍活跃在各地的舞台上。

今年50岁的李雪健,在2000年被诊断出晚期鼻癌。这对于从艺二十余年的李雪健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李雪健做完手术后,边拍戏边治疗。随后他在静养期间学习书画艺术,并很快自创了一套“李氏画字”。

有医学专家认为,英年早逝者有91%属后天自身因素造成。年轻人大多数自恃年轻,认为自己身体强壮,不珍惜自己的身体。可见,得了病再治的观念不改不行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秀敏等之所以猝死,说明他们的病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因生活中遇到大喜大悲之事,或遭遇恶劣天气,或因严重的病理基础,便突然发病,危及生命。高秀敏等人之死肯定也是同样的道理。

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言人史坦恩说:“从鼻尖到肚皮,任何不寻常的疼痛,除非有清楚的原因,否则都该立即就诊。”现代医学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患上有较大的进展,但对其造成的猝死仍是无计可施,除非我们自己能及时发现疾病并积极就诊。因此,奉劝您如果发现了身体有任何异常或者生活习惯突然被迫改变,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一定要去看医生。

如何呵护好你的身体?

首先,要学会休息和减压,生活要讲究弹性,要学会一张一弛。著名健康教育家洪昭光的一句话可以“借花献佛”转送您:“像心脏一样工作(心脏2/3时间在休息),像蜜蜂一样生活(五彩斑斓)。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体重,适当锻炼,每天至少保持6小时高质量睡眠。夜间最好不要超过12点钟睡觉,因为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血压低,心率减慢,人体处于低代谢状态,此时长时间饮酒、成宿打麻将,情绪波动导致氧供需失衡,极易出现不良后果。

其次,尽量不吸烟。吸烟虽然不直接诱发心梗,但却是冠心病的一大高发危险因素。并且也不能大量饮酒,饮酒使心脏交感神经处于亢进状态,心跳加速,增加心肌耗氧量。

第三,要定期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建议每年做一次体检.特别是出现心脏部位难受、心慌、乏力、胸痛等不适症状,要尽早检查。据介绍,肝癌发病率与肝炎感染有关,在我国,男性发生肝癌的概率远远超过女性。肝癌是恶性度比较高的一种肿瘤,早期发现可以彻底治愈。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各种疾病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是那些患有肝炎疾病的患者,最好每三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体检。

第四,要适当运动。最好是能坚持天天锻炼,跳绳、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间要据体力情况而定,以身体不疲劳为度,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第9篇:格列佛游记梗概范文

[关键词]改写;改编;忠实;另类;尺度

曾几何时,是否忠实文学原著仿佛成了衡量影视作品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2010年,李少红声称新版《红楼梦》为尊重观众、完整体现原著精髓,连细节处理都忠于原著,“原本小说就是很好的东西,没必要再改编,要是乱改会对不起观众的”。可事与愿违,观众似乎并不满意,陈思和教授等专家亦认为这种高度忠实实为双刃剑,忠于原著令该剧“太过稳重”,在一些理应强化的情节的处理上,似乎缺乏深度而流于表面。忠不忠实原著是否如此重要?忠实以外没有其他选择吗?这些问题实在值得探讨。

《中外影视大辞典》《电影艺术词典》指明,作为编剧方式,电影改编“指运用电影思维,遵循电影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他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再创作为电影剧作的艺术现象”[1]104“是将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艺术创作过程”[2]102。两本工具书都写明改编应遵循忠实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都认同电影改编具有独立品格和特殊审美价值。

然而,《电影艺术词典》同时又说:“严格意义的改编,必须尊重原作。改编中外经典名著,尤其如此。”为避免前后矛盾,它释“尊重原作”为“忠实于精髓,即忠实于原著的艺术思想、形象、系统、风格神韵等”[1]104,而《中外影视大辞典》相对宽容地指出电影改编在将文学语言转化成电影语言时,应注意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性,在时空环境具体化、造型动作设计、声画结合、色彩使用等几方面进行再创造。它提到“节选”“挪移”“浓缩”“取材”等改编方式,其中前三种相对为忠实性改编,而“取材”法和“非常规改编”[2]103在编者眼中即为创造性改编的代表。

改编本无定法,忠实与否并不能决定影视作品的成败。其成功与否,实看被改后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大小,其艺术性、感染力能否为受众理解接受。从以上工具书中的论述可见改编含义的不明晰甚至混乱,其间的尺度也很难把握。提到改编,特别是对经典名著改编,很多人仍自觉不自觉地奉忠实为圭臬,先入为主地容不得一点“不忠”,稍有改变则上纲上线、横加指责。文学相对于影视有更悠久的历史、更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审美“文学中心论”,导致众多人以文学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与原作的吻合度来衡量影视艺术价值。而实际上文学与影视属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擅长,各有特色,不能严格地一一对应。如果都遵循忠实原则,那么影视似永为文学的附庸。

影像盛行的当代,“文学中心”论的保守性益显现。“改编”一词有被狭隘化定论的危险。鉴于这一现状,笔者建议索性另创一个术语,用“改写”来代替那种“取材”式、“非常规改编”的创造性改编,以示二者明确的区分。不妨将忠实性相对凸显的称为“改编”,而将创造性相对突显的称为“改写”。

“改写”,原指变换另一种写法或根据原著修改重写,这里将其重写、修改、转变之义提炼升华,确定为一个区别于“改编”的新术语,成为不同于忠实性改编的、另类的、不羁尺度的创造性改编或自由改编的代称。若将原作人物、故事、情节等称为“形”、将主题、意蕴、思想内涵称作“神”的话,“改编”即可单纯意指“形神兼备”或“得神变形”,“改写”则指“得形变神”或“形神皆变”。这样加以标注,可充分提醒受众注意区分,如标明“改编”自《西游记》,则强调其与原著的忠实性,“改写”自《西游记》,则强调其与原著的异处,明确区分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偏重,使不同的受众都得到满足。如此,既尊重原著又不羁于原著,发挥出影视艺术应有的特色,或许就能达到影视与文学的新和谐。

其实,无论是忠实地“改编”,还是自由地“改写”都由来已久。巴赞盛赞“再现原作风貌”的电影,认为编导“力图至少做到不再是仅从原书中取材,任意改编,而是把原著如实转现到银幕上”[3]98。他只允许在尊重原作基础上进行删减。“在语言和风格方面,电影的创造性与原著的忠实性是成正比的……好的改编应当能够形神兼备地再现原著的精髓。”[3]99前苏联列别杰夫“在符合戏剧表现的要求的条件下,组织准备改编的文学作品的素材时,必须丝毫不损及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形象内容”[4]的看法,也流露出类似忠实原作的声腔。巴拉兹·贝拉则最早提出自由改编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忠实的改编不仅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改编就是“把原著仅仅当成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已具有的形式”[5]。乔治·布鲁斯东的看法与之相似,“当一个电影艺术家改编一部小说时,他所编的只是小说的一个故事梗概——小说只是被看做一堆素材……小说拍成电影以后,将必然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完整的艺术品。”[6]

在“改写”思想指导下,国外影视改编打破了必须忠实的迷信,尤其是突破了以文学为中心的改编思维观念,呈现出自由不羁的一面。而国人常纠结于忠实问题,忠实常如绞索般高悬。追根溯源,当年夏衍强调“忠实于原著”“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对我国影视改编之影响实在巨大。尽管其“两忠实”原则已微透自由气息,尽管他对待不同作品有不同态度:“假如要改编的原著是经典著作,如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这些巨匠大师们的著作,那么我想,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忠实于原著……但,假如要改编的原作是神话、民间传说和所谓的‘稗官野史’,那么我想,改编者在这方面就可能有更大的增删和改作的自由。”[7]而实际上,遑论改编经典,他对非名著类改编的容忍度也非常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忠实性改编”地位益受到冲击,改编理念呈多元化趋向。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原著当做模本,而视其为素材。视觉文化的崛起反使文学创作呈“影视化”倾向。有人甚至声称文学终结的地方,便是电影开始的地方。自由叛逆式改写大显异彩,“文学中心论”悄向“影像中心论”转变。艺术本身要求自在的发展,而欲自在发展必须容忍自由改写。忠实性改编与自由式改写完全可以共存共荣。即使是名著,也可视作丰富的素材,自由地改写,只要清晰标明“改写自某某”,让受众和研究者可以明辨,就不能一概以不忠实来横加指责。让改编者承担文化启蒙、推广名著的重任,让改写者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的自由。由“改编”含混的名称到“改编”“改写”两种术语的明晰区分,这种改变,实质上体现了人们思维突破,有利于突破文学中心论的束缚,尤其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使影视艺术得以拓展巨大的空间。

改写的方式亦庄亦谐,并无定规,或得形变神,或形神皆变。可严肃式改写,从原作中非戏说地取材,延伸演绎创造,如《罗生门》《东邪西毒》《活着》《赤壁》《黄土地》《没事偷着乐》,电视剧《雷雨》《出》、内地版《京华烟云》等。有的是戏说式改写,如《大话西游》《东成西就》《唐伯虎点秋香》《戏说乾隆》《春光灿烂猪八戒》及新版《西游记》之类,益花样繁多。

黑泽明《罗生门》可谓“得形变神”的严肃式改写的典型。小说原作含蓄地表达了对人性的怀疑和失望,最终指向虚无,读来让人悲观绝望。而影片借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象征背景及《筱竹丛中》的故事框架,展示人性之恶外,更增添人类的反省、人性之善的终极关怀,最终指向了不乏温情自信的可知论。其电影《乱》改写自《李尔王》,则是“形神俱变”的严肃式改写。《乱》的故事大纲源于莎氏悲剧,它却完全用式风格重构形神,亦成改写莎剧之典范。国内“形神俱变”的严肃式改写的典型莫过于张艺谋的《活着》。余华的同名小说不无宿命色彩,父母双亡,儿子血被抽干而夭,妻子病死,女儿难产死,女婿工伤死,外孙被噎死……死亡与苦难接踵而至,福贵却依然活着,生之坚韧显现了“活着”的荒诞悲剧。而电影却挣脱了小说的羁绊,改变多人命运,让他的妻子、女婿和外孙活了下来,三代同堂,一家团圆,增添了诸多亮色,改写的尺度可谓大矣,却没有影响它成为一部经典电影。

而“戏说”式改写最能体现“改写”不羁的另类风格。《大话西游》掀起的“大话”风、《戏说乾隆》掀起的“戏说”风完全是对原作颠覆性的借用,充满调侃、消解、狂欢之味。有些甚至只借用人名,其余一切皆戏说乃至“胡说”。受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以一种非理性的、随意的、自由嬉戏的态度对待事物,自贬与嘲弄、戏谑与反讽成为很多作品的主调,大众多形成“娱乐至死”般的特定游戏心理和需求,“戏说式改写”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戏说的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名作。相对于《西游记》,《大话西游》则是形神俱变的无厘头喜剧。《月光宝盒》《大圣娶亲》抛却名著的沉重,改得天马行空:至尊宝可与众妖相恋,借月光宝盒穿越时空去拯救爱人;唐僧成了婆婆妈妈的滑稽人……影片1994年在香港公映时虽票房不佳,但21世纪后却成为经典,推动了无厘头文化在中国的流行。思维观念的改变,使这两部电影成了经典后现代喜剧。

但是,仍有许多国人不能接受这种风格,认为可能会对青少年理解名著造成不好的影响。其实,若照笔者建议,标明影片“改写”自某名著,这种担心则全无必要。欲更好理解名著,推荐看“改编”自名著之作即可。试想,名著会多次改编,《哈姆雷特》《红楼梦》被改次数成百上千,如果每次改编都忠实于原著,那岂不是面目相似得让人兴味索然?黑泽明忠实于《筱竹丛中》,拍出电影并无反响,不受原作拘束之后,《罗生门》轰动了世界。如果他死守着原著,不朽之作又何以会诞生?因此,改写,摆脱“忠实”的束缚,影视艺术方能获得自由,无论是得形变神、形神俱变,无论是严肃式、戏说式,不羁的改写,方能获另类之力,使影视艺术之园百花斗艳、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汪流.中外影视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4][前苏联]列别杰夫.文学与电影的关系[A].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391.

[5][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280.

[6][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