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精选(九篇)

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

第1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

关键词:构造 学习者 最小述谓构造 核心句

一、研究的必要性: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汉语句型,前人已经做了不少研究,但是对于什么是汉语的基础语句或核心句型,人们尚未达成共识(施兵,2009)。究

网 其原因,汉语语法学界还没有从语言哲学的高度看汉语句型,没有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句型,进而挖掘汉语核心语句(kernel clause)与其他语言里核心语句的共性。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汉语的国际推广。因此,如何建构一个理论上符合汉语事实、实践上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句型系统,显得更加迫在眉睫。

二、研究任务: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

句型是语法研究的一个难题。句型研究应该着眼于整个句子的构造格局,通过概括分析,突出反映富有典型性的句法特征组合,从而明晰汉语语法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学习者角度和构造角度,探索汉语的构造类型学特征。作为核心句型研究的第一步,应当弄清汉语的构造类型特征。从语言学家关于语言(主要是英语)构造的研究中,提取基本思想。以此为出发点,抽象出汉语构造类型学特征。本文致力于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是“汉语句子的构造特征及其句法成分的认定”,技术方案是“最小述谓构造”和“学习者角度”,即“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的最小述谓构造”。第一步首先要完成“汉语句子的构造特征”的研究,至于“句法成分的认定”,将在后期研究推出。

三、研究的设计方案:双视角分析

长期以来,对于一些所谓汉语特有的现象,语法学家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是,给这些现象冠上一些新术语。可是这样带来的麻烦是,汉语分析语句的术语与西方任何语言学或语法学流派所使用的术语都不太对应。术语不统一,研究对象不一致,对语言共性和特性研究就无从谈起,对汉语的研究也就无法深入。为克服这个问题,笔者将借鉴国际语言学界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来重新界定一些重要概念,这将为核心句型的研究带来一股新风。

(一)理论视角之一:构造

construction由“struct-”加前缀“con-”和后缀“-ion(名词标记)”构成,中文对应词有“建造、修建、建构、构筑、建设、建筑、构造”等。这些词或只能用作谓词(如建造、修建、建构、构筑),或虽既有谓词用法,又有名词用法,但已经有了相当固定的使用范围(如建设、建筑),因此作为语言学术语,“construction”译成“构造”比较好。

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基础是结构主义。索绪尔(1983:177)对“构造”是这样解释的:用来指类比时,构造意味着在一次言语举动中把从各种联想系列中获取的数个成分一下子排列在一起。索绪尔认为,构造既可指词语历时的复合和派生,也可以指词语内部成分的共时结合。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在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将“构造”界定为“体现为由两个(有时更多)自由形式(free form指可独自使用的语位)结合成的短语”,依据“心”(center)的性质上又细分为向心构造(endocentric construction)和离心构造(exocentric construction),这是对结构主义理论对“构造”的重要贡献(bloomfield,1955)。

近年来兴起的“construction grammar”通常译成“构式语法”,因为其创始人lakoff(1987)、fillmore et al.(1988 &1990)以及goldberg(2007)将construction定义为“形式-意义的匹配体”(a form-meaning pairing)。

生成语法学派(chomsky,1957&1965)视每个完整的语句为“二元构造”(binary construction),即把它分成主语(subject)和述谓(predicate)或np和vp这两部分,然后再对主语和述谓或np和vp分别进一步一分为二,直至不能继续切分。这种一分为二贯彻到底的分析法其实是一种语言哲学式的分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法分析。

以上是语言学家对“构造”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论述,他们各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笔者从探索汉语核心句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各家的界定,认为这些界定并不能直接套用。出于本研究的需要,笔者在此将“构造”重新界定为“以谓词为中心携带其必有成分而形成的能称之为一个单位的复合体”。

(二)理论视角之二:学习者角度

前人研究句型主要是从语法学家的角度进行的,是为了方便语法学家讲语法,而不太考虑研究结果对外国人学汉语有什么帮助。基于这个出发点,笔者从如何让汉语学习者(本文将之界定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外籍人士”)更有效地产出语言出发,提出研究汉语句型优先需要解决的议题是:当选用一个词作谓语,组成一个述谓构造,表达一定意义时,需要哪些必有成分,这些必有成分的顺序应该怎样排列。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汉语以谓词为中心形成一个最小基础构造时的情况,这为确定汉语句型提供了一个工具。

鉴别汉语最小基础构造,必须借助于可行的标准。但是,由于前人研究者并未在此领域进行过探索,并无任何现成的标准可供参考。笔者重读英语语法学家(quirk 1985;huddleston & pullum,2002)的经典论述,从中得到启发,创造性地提取有效成分,发展了关于汉语基础构造的两条鉴定标准。

1.构造的直接成分是必有(obligatory)成分,因为必有成分是补足谓词必不可少的。必有成分是谓词句法投射所要求的,如果缺失,语句要么语义不明,如例(1);要么谓词的意义发生改变,如例(2);要么根本不能成立,如例(3)。

(1)在看电视。

(2)叫他小神童。

(3)(胜利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

可选(optional)成分不是谓词句法投射所要求的成分,删掉后语句依然合乎语法,谓词的意思也不发生变化。例如:

(4)带来了关于地震的消息。

(5)去过长城两次。

2.构造的直接成分有其默认(default)或正常(normal)的位置。确定一个成分默认位置的办法是把它和谓词搭配在一起,组成一个最小述谓构造(minimum predicative construction),看该成分在这一构造中居什么位置。以谓词“问”和代表三个不同语义角色的名词短语“我”“老师”“问题”为例:

(6)a.我问

b.老师问

c.问老师

d.问我

e.问问题

f.问老师问题

g.*问题问

h.*问问题老师

i.*我问题问

j.*我老师问问题

k.*我老师问题问

l.*我问题老师问

转贴于中国

从例(6)可以看出,提问者(我)在最小核心构造中的默认位置是谓词之前,被提问者(老师)和提问内容(问题)的默认位置是谓词之后;而且被提问者和提问内容也各有其默认位置,不能随意调换。由此可见,研究构造类型的标准或依据只能是直接成分的配置。直接成分的配置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成分的数目,二是直接成分的性质,三是直接成分的顺序。

(三)学习者视角下的汉语构造特征

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根据语句直接成分的配置情况,本文初步得出汉语有9种构造类型: 中国

1.系谓词+名词/形容词

系谓词包括“是”和表示“成为、变化、感觉”等的“成、变、感觉”等:

(7)是一个学生。

(8)成了大师级人物。

(9)变聪明了。

(10)感到很累。

2.非及物谓词

(11)来。

3.处所+及物姿态谓词

(12)在台上坐着。

(13)在床上躺过。

有时处所附语可在谓词前,也可在谓词后。例如:

(14)a.在北京住。

b.住在北京。

4.处所/时间+非及物运动/姿态谓词+了/着/过+动作主体

(15)对面来了一个人。

(16)天空飞过一排大雁。

5.单及物谓词+支配成分

(17)看见她。

6.把/将+支配成分+单及物谓词+处所/目的地

(18)把书放在桌子上了。

(19)将革命进行到底。

7.单及物谓词+支配成分+名词/形容词

(20)大家叫她小神童。

(21)学校任命她为系主任。

8.单及物使动谓词+支配成分+行为谓词

(22)使我改变主意。

(23)请她跳舞。

9.双及物谓词+关系成分+ 受事(受益或受损)成分

(24)给了他100块钱。

(25)偷了他100块钱。

(26)教我英语。

(27)问了我许多问题。

以上是通过演绎的方法求得的汉语的基础构造,目的在于取得分类上的穷尽性,进而能对汉语核心句进行推导。接下来的工作是用实际语料对这些分类加以检验,使之逐步完善。

四、研究意义

本文提出的“学习者的构造”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借助于这个方法得出的9种最小基础构造,是核心句研究的初步,反映了汉语的结构组成特征,直接构成汉语各类核心句,有益于汉语的国际推广。而且,通过这个方法也能找出人类其他语言里的最小基础构造,进而具有普世意义,这是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审视人类语言,有益于世界语言之间的同构性对话,对最终消除人类语言沟通中的“巴比伦塔”具有地标性意义。

参考文献:

[1]bloomfield,l.language[m].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55.

[2]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s[m].the hague: mouton,

1957.

[3]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1965.

[4]fillmore,c.j.,p.kay & m.c.o’connor.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 case of let alone[j].language,1988,(3).

[5]fillmore,c.j.construction grammar[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0.

[6]huddleston,rodney d.& geoffrey k.pullum.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7]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8]quirk,randolph,sidney greenbaum,geoffrey leech & jan

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85.

[9]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london:

duckworth,1983.

[10][美]戈德保(a.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

究[m].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施兵.句型研究的操作准则[j].语文学刊,2009,(9).

第2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

【关键词】考核模式;职业能力;过程评价;多元化

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的课程多元化评价方案的构建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企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而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的鉴定应该“以学生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否满足行业需求”为标准进行考察,应该着重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考核与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考核方式——平时简单的考勤和一次性笔试,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需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多元化考核模式,使考核成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本项目的研究具有很深远的意义:第一,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加强对平时学习的重视,淡化其对一次性考试的重视从而淡化考试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每一个项目都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第二,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考试模式改革的需要,认真研究教学规律,研究课程特点,不断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在考试改革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得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考试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促进了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更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提升教学能力。第三,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相关教学工作,并且参与课程的评价工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第四,对学院来说,更好的推动了教学改革,有利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因此,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企业参与评价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部分院校目前考核现状

大部分院校目前采用课程的考核方法采取平时30%+期末考试70%,折算课程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期末“以书面问卷进行集中考核”方式进行,评定标准是60分合格,这种主要“以期末考试一考论高下”的评价方式,存在着三方面的缺点:一是书面问卷只考核了学生的知识部分,无法考核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能全面地评介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学生工作态度、基本素质、交流合作精神等无法在考试中反映出来;三是这种单一的书面问卷考核会导致学生为追求高分数,学习中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主动思考少,大胆创新少,不重视实际应用,忽视操作训练,不利于培养实践能力,锻炼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更要深化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三、如何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将原有评价体系改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本课程的授课采用项目化教学,每一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模块,“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指每个模块的教学效果评价都将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由于学生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和职业素质等的考核,往往无法量化,也不能集中一次考察,它们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只能够通过经常性观察才能发现,因此对学生的鉴定就应该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考核。职业能力见下图:

本课程最终鉴定总成绩包括:单元作业10%;平时各项目鉴定成绩60%(5S表、实验评分表、实训技能评分表、创新成果评分表);期末考试成绩30%。

单元作业主要是考核学生各单元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内容对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改变“统一答案”的方式,不仅仅以完成作业的正确性作为评判作业成绩依据,应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性、独见性、创新性、灵活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各项目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工件的加工质量、专题报告以及总结交流等,再把每一个模块的得分按权重折算记入总分形式的考核。

期末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课程整体知识掌握情况,考试内容减少记忆性考试题目,增加应用性、分析性、开放性题目,注重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核。

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多元化,见下图所示。如果采用综合评价法,含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准确性,我们把能力标准分解成实作指标,根据学生在各模块学习中实作过程和具体表现来进行考核,评价在各能力单元学习结束时进行,内容包括:小组评定、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专家的评价和改进建议等部分。

由于各项目是以“小组”完成“工作任务”展开学习,因此进行“小组评价”,进行集体反思,能更清晰、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交流合作能力。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工作过程的主观评价,由于课程教学有赖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因而,学生自我评价表现出的是学生对自己工作成果的判断,其实质是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能力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获得提高。

“教师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工作量、工作结果、工作难度、在小组中的作用、工作态度、沟通协调能力等。

企业专家的评价和改进建议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从而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专家的评价和改进建议各占一定的权重,组成每一个模块和项目的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杨亚琴.数控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创新建设研究[J].品牌,201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Z].[1999]60号.

第3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

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1.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答: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懂得数学的价值;

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

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会数学交流;

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2.简述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注重问题解决;

第二,注重数学应用;

第三,注重数学交流;

第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3.简述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四个:

基础性原则;

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作用原则。

4.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答:①注重问题解决;

②注重数学运(应)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

⑤注重数学体验;

⑥注重数学活动;

5.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如下三个共同性的特征:

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

的价值取向;

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6.简述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如下四个因素:

对象的共同因素;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定势的作用;

学习的指导。

7.简述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答: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探究教学模式对学习主体的适用性。

第二,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

第三,注意教师引导的适度性。

第四,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8.简述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

答: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是按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不断错位滑移来实现相互作用的。(6分)

具体地说,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切合的引导予以体现;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交互形式;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之间充分交流与分享的过程。(6分)

9.

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答:所谓学生参与,主要就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的程度。(3分)

①行为参与。行为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10.

简述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答: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有三个:

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11.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答:常见的教学手段有:

操作材料;

辅助学具;

电化设备;

计算机技术等四类。

12.简述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如下七个方面:

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数学技能的形成;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

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

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13.简述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

答:(1)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

(2)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14.

简述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答: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数学问题是一组尚未达到目标状态的、有待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6分)

它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

条件信息、目标信息、运算信息。(每个要点2分)

15.简述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答:

在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这个过程中,主要会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2)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3)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6.简述当今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17.简述空间想象力的基本要素有那些?

答: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

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

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

④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

18.简述在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组织中可以运用那些基本的策略。

答: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19.简述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

答:①例-规教学模式(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等获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

②规-例教学模式(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

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答: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

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

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

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

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①情境导入

核心词句: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②活动导入

核心词句: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尝试;探究;

③问题导入

核心词句: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认知冲突;主动探究;

22.简述口算与笔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①规则制约运算的效果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主要是依靠心智活动为主;

②间接联系的作用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主要依靠间接联系起作用;

③运用技能的性质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不容易进行思维的逆推;

④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可以选择运算方式推;

⑤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的转变过程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常常会由一直联系转化为另一种联系;

⑥智力要求的不同。

核心词句:注意力;记忆力;

23.

简述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②突破学科中心;

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评价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⑤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24.

简述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

答:①创设情境;

②提出假设;

③检验假设;

④总结运用;

25.

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变革。

答: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

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

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

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

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26.

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

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

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

27.

简述儿童的数学技能发展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答: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28.

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答: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

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29.

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答: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30.

简述小学几何教学中“强化动手操作”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答:①搭建活动

②剪拼与折叠活动

③实物操作活动

④测量活动

⑤作图活动

31.

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

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学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

32.

简述儿童数学技能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33、简述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答: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

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

③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

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⑤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

34.简述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㈠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

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㈡问题的表征;

㈢定势;

㈣经验

㈤认知策略;

㈥个性心理特征;

35.简述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基本矛盾?

答:要素:

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②教学活动的对象;

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基本矛盾:

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

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③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

36.简述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答: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

②学会深度表征;

37.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答:培养儿童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㈠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

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㈡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

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

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38.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答:㈠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㈡视觉知觉障碍;

儿童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39.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重点、应用、中)

答:①生活化策略

主题词句:多样化的和丰富的情境;激发探求欲;唤起有的经验;

②操作性策略

主题词句:儿童数学学习;直观方式;操作;

③情境激疑策略

主题词句:丰富的情境;有利于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知识迁移策略

主题词句:有的稳固和清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化;

40.简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教学方法不是一个不变的程序结构。

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③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④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41.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①多例比较策略

核心词句:数学概念的标志;内涵;正、反例子;

②表象过度策略

核心词句:表象是直观到抽象桥梁;表象鲜明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

核心词句:定义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素);

④表述交流策略

核心词句:内部的思维常常需要一定的外部语言给予某些支撑;

⑤多次归纳的策略

核心词句:儿童观察的不精细,常常归纳的不全面或不确切,;

⑥操作分类策略

核心词句: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

第4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高校

2012年11月十报告明确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成为新时期引领公民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的纲领性宣言。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关于《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这次讲话为全社会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极大提升了广大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奋进者和奉献者的积极性和踊跃性,长远来看,本次讲话对于激励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相一致,对于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先进性是其本质属性,是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共产党自身不断创新和完善来实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新时期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结晶。(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成果,它属于构成上层建筑中观念意识形态的一种,针对全社会民众而产生作用,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因此,它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文化形态。(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和文化特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特征,是民族文化、软实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它由民族创造,又服务于大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否则就失去了它产生发展的土壤。

二、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全社会特别是高校都兴起了学习宣传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核心价值观的在人们头脑中印象的形成,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人人了解知晓的良好局面。 但是,当前对于高校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培育状况同核心价值观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念不了解、不熟悉甚至不认同,带有排斥心理和反感情绪;对核心价值观念的来源、产生背景、内涵、作用及意义知之甚少;少数学生价值取向不明,价值观扭曲;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等等诸多问题。

三、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青年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无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个人价值观确立和引导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青年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由此而产生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以之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身学习工作实践。

(二)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的人生目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同时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并立足现实,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时代文化不做文化上的“啃老族”,内对得起国人,外对得起世人。

(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投身社会实践。在校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户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青年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在世界上生存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价值核心、价值追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要引领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进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宁先圣,石新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党史文苑,2008(11).

[2] 李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问题[J].理论探索,2007(03).

[3] 肖庶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办法.管理观察,2008(7).

第5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

    一、立足顶层设计,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

    (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要善于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要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正面材料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坚持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适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知识竞赛和辩论赛,尽可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二)要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指导实践。与实践相脱离的理论必然不能得到我们的认同。我们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两手抓,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认知。如定期组织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参加革命遗址等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受教育者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和体验,感受人生真谛,验证所学理论,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价值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践行能力。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中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

    任何一个理论被广泛认可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必然从少数先进分子模范人物向大多数人蔓延和扩散拓展,逐渐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榜样就是力量,榜样就是旗帜。榜样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对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用先进带动后进,增强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

    二、把握路径选择,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

    (一)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的逻辑起点

    由灌输式为主的方法转换为侧重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灌输式方法是一种视受教育者为单纯接受客体的单边教育方式,忽略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选择性。这种教育方法在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的今天其教育效果正在弱化。积极建构的民主方法是一种主体维度、建设维度以及建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它强调的是“尊重的教育”的人本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大学生群体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建构中的主体性、选择性作用,鼓励反思与追问,倡导独立思考,立足于建设和培育。强调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民主的方法,促进大学生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方法更加符合大学生实际及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构建,为学生抵制西方不良思潮和封建思想侵袭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依据。

    由单一整齐的方法向丰富多元的方法体系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体与层次、先进与广泛辩证统一的理论体系。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因为学生中存在不同层次的思想道德素质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现实差异,用完全相同的标准要求所有大学生。这必然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根本性变化,即由过去为追求整齐划一效果而运用的简单教育方法向针对不同学生个性特点设计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转换,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丰富多元的方法向“自下而上”转变,激发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在牵引向内在驱动转变,促使其自觉运用科学的价值标准,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二是处理好学生表面物质需求和深层自尊需求的关系,要在尊重学生基本物质需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多角度强化人文关怀,唤醒学生对于社会、国家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实现由“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精神跨越;三是处理好现时需求和未来需求的关系,既要注重借助鲜活的事实和可操作的方法,在学生成长的时时处处体现价值引导并加以渗透,又要立足长远,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四是处理好个人需求与群体秩序需求的关系,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鼓励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又要坚持学生个人需求的满足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倡导学生将个人需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建立整体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结合的教育视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与层次性辩证统一的基本特征规定我们在融入过程的工作实践中要建立整体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的独特视角和教育方式。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向全体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一以贯之到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大学生奠定共同的思想价值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根据不同形势和大学生不同群体特征、专业特征与个体特征进行分层次教育。一是因势施教,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依托广普教育、团体引导、谈心辅导等有效载体,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激发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因群施教,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分化明显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群体的具体特征及特殊需要,总结归纳不同学生群体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规律,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开展针对性教育引导;三是因业施教,构建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教书育人新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四是因人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合理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教育内容,进行跟踪式培养和专业化辅导,搭建学生与教育者深层次沟通的互动平台,实现一对一针对性教育引导。

    (三)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进程既包括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也包括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从施教的角度出发,“融入全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贯穿教育始终,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发展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针对性分阶段教育。以大学本科生为例,可在一年级上学期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侧重行为养成和典范教育;在一年级下学期侧重生涯规划教育和朋辈互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和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在二年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侧重创新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在三年级侧重成长反思教育,引导学生反思成长历程,明晰发展方向;在四年级上学期,侧重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在四年级下学期,侧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国家、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从受教的角度出发,“融入全过程”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感知、内化、外化和固化。具体实践中,要研究把握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接受的基本规律,注重抓住校园文化的熏染感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固化等关键教育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的主观感知内化为大学生群体的普遍价值标准和自觉意识,引导大学生把内化了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具体的价值行为,将被动、一时的外化行为固化成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

    (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在教育主体方面,要从体制入手,充分调动 “融入全过程”的全员要素,构建教育教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一体化、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一体化、学团工作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要抓住核心队伍的关键要素,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政工干部队伍以及一线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认同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在教育客体方面,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包容性,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分层次、分阶段教育模。

    三、结合对象特点,突破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难点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是“90后”,这些大学生带有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在一些道德领域,会出现道德问题,深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和改革过程中,思想观念更新的延时性、新制度建设的滞后性、青年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性以及青年的易塑性决定的。我们必须给予“90后”大学生全面、客观、理性的评价,根据他们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突破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难点。

第6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相一致,对于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先进性是其本质属性,是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共产党自身不断创新和完善来实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新时期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结晶。(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成果,它属于构成上层建筑中观念意识形态的一种,针对全社会民众而产生作用,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因此,它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文化形态。(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和文化特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特征,是民族文化、软实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它由民族创造,又服务于大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否则就失去了它产生发展的土壤。

二、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全社会特别是高校都兴起了学习宣传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核心价值观的在人们头脑中印象的形成,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人人了解知晓的良好局面。 但是,当前对于高校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培育状况同核心价值观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念不了解、不熟悉甚至不认同,带有排斥心理和反感情绪;对核心价值观念的来源、产生背景、内涵、作用及意义知之甚少;少数学生价值取向不明,价值观扭曲;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等等诸多问题。

三、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青年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无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个人价值观确立和引导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青年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由此而产生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以之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身学习工作实践。

(二)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的人生目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同时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并立足现实,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时代文化不做文化上的“啃老族”,内对得起国人,外对得起世人。

(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投身社会实践。在校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户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青年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7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

关键词:核心词汇;二语习得;英语通用词表;语义;上义词;下义词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2-0027-04

词汇的学习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核心词汇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词汇,在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在日常交际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核心词汇的确定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的初级阶段)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词汇,从而获得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活动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核心词汇的定义和认识。[1]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词汇虽然数量少,但对于能否有效使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覆盖文章,所以,每个核心词汇都应该引起教师们重视。[2]其次,核心词汇在日常交际中扮演重要角色。核心词汇涵盖了衣、食、住、行、购物、聊天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回顾并总结英语核心词汇方面的相关研究,意在引起广大英语学习者对核心词汇的重视,加深对核心词汇的了解,并对未来核心词汇研究有所启发。

一、核心词汇研究回顾

对核心词汇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Ogden和Richards提出了一个包含850个词的基本词汇表,其中包括600个名词、150个形容词、82个语法词和18个作用词(operator,动词)。850个单词的词义至少有18 416个,是“通向通用英语(Leading into General English)的基础”。[3]虽然该词表存在缺陷,比如缺少thank you和good-bye等寒暄词汇,但无法否认的是,基本词汇表在英语核心词汇等研究领域起到开先河的作用。

目前,学术界内比较权威的核心词表是1952年美国学者M.Swadesh挑选出的200个词汇,编制了《二百词表》,其选词原则是“‘语素项目必须是世界共同的,非文化方面的,容易辨认的广阔概念,在多数语言中有一个单词可以对应的’,也就是选择一些与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物质文化条件无关、不易受另一语言影响的基本词根语素”。[4]在此基础上,斯瓦迪士进一步甄选,选出100个词汇编制了《百词表》,尽管学术界对《百词表》有诸多质疑,但“斯氏的《百词表》实际上是根据语义原则建立的,一般地说,能够代表人类在远古时期生活中的各种概念。故这个词表提出后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广为使用”。[5]

1953年,Michael West制定出“英语通用词表”,该词汇表有2 000个单词,并包括了使用频率和语义用法。如果能学会这2 000个单词就可以读懂80%的书面文字。选择单词的原则还包括这些单词的通用性(universality——即在所有英语国家都通用)、适用性(utility——即适用于尽可能多的场合)和定义价值(definition value——即为其他单词下定义的能力)。[6]这张词表也存在缺陷,比如该词表只列出书面词汇的用法,并未说明口语词汇的用法。再如Kennedy曾质疑该词表的来源,该词表所选的词大多数来源于课本、孩子经典故事、英语诗歌等文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英语通用词表”对于外语教学和词典编纂起了积极的作用。

到20世纪80年代,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相关文献开始探索那些在词汇中处于中心和核心地位的词汇,核心词汇这一概念也引起许多学者注意。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学者们发现,与其他词汇相比,一些词汇在结构、语义和语用方面具有“核心属性”(coreness)。这些核心词汇在表达方面通常是中性(neutral)词汇,从命题角度来说往往是上义词(superordinate),而在文体学角度来看核心词汇往往是未标记的(unmarked)。也就是说,核心词汇可以应用于更为广泛的语域(register)。

二、核心词汇定义

对于核心词汇这个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使用不同的词来定义它,比如Carter用core vocabulary,而Stein却用nuclear vocabulary命名它。

核心词汇是一组具有相似意义的词汇中的核心。[7]核心词汇通常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词汇,并且信息含量较高,从语义角度上看,往往是中性的。核心词汇通常有一个能够被接受的反义词,比如thin-fat,而且不能轻易地用其他词来定义。对于核心词汇的描述需要更基本的概念成分描述。

而Stein则把核心词汇定义为那些说话者能够运用自如或很明显感觉到突出的词汇。核心词汇不包括那些外来词,发音和拼写不稳定的词汇,以及复数和拼写不规则的词汇。核心词汇大多数是单音节词汇。

三、核心词汇的特征

学者们做了许多检验,通过这些检验,发现了核心词汇的特征。总体上讲,这些检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核心词汇的语义句法关系;第二类是核心词汇的中性属性。第一类检验意在展示核心词汇和非核心词汇相比与语言系统结合的紧密程度,即核心词汇处于一个组织严密的结构——语义和句法的关系网中。第二类检验是一组旨在探索核心词汇在语篇层面上与非核心词汇相比趋于中性程度的检验,即核心词汇在语言使用的语用语境下往往是未标记的。[8]

(一)核心词汇的语义和句法特征

1. 句法替换。核心动词具有同类词中其他非核心动词的句法特征,反之,非核心词汇却不具备所有同类词的句法特征。[9]这里所说的句法替换是指,在一组意义相近的词汇中,核心词汇具有其他词汇的句法特征,因此可以利用核心词汇来解释或定义那些意义相近的非核心词汇。比如在guffaw,chuckle,giggle,laugh,jeer,sneer这组词中,laugh是核心词汇,其他词都包含“laugh”的语义成分,guffaw(give a noisy laugh),chuckle(laugh quietly),giggle(laugh lightly in a nervous or silly way),jeer(laugh at or mock sb. or sth.),sneer(laugh scornfully)。由于所有词都含有“laugh”的语义成分,laugh在句法上可以代替任何一个词,这些词都可以用核心词“laugh”来解释。反过来,这些词则不能用于解释laugh。

2. 反义关系(antonymy)。与非核心词汇相比,核心词汇更容易找到相对应的反义词。在上面提到的一组例子中,很容易找到laugh的反义词cry,但无论是讥笑、冷笑还是咯咯的笑,这些表意更确切的词汇却很难找到相应的反义词。再如,weedy,emacinated,skinny,lean,thin,slim,slender在这一组词中,很容易找到核心词汇thin的反义词fat,但是对于skinny这个词却很难找到对应的反义词。如果想找skinny的反义词,胖到什么程度才能与skinny相对应呢?

3. 引申意义(extention)。Stubbs指出过核心词汇具有引申意义特征。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中列出了大约150个词语组合,这些词语组合都是以“well”开头的,他同时还注意到像run这样的具有核心属性的动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将其扩展为合成词、习语、多词构成的动词、短语动词等方式来表达意义。[10]break有很多引申意义,搭配能力很强,比如break-dancing,break down,breakaway,take a break,breakday等。

4. 上义词(superordinate)。核心词汇在上下义关系(hyponymy)中往往是上义词(superordinate),而非核心词汇则是下义词(hyponyms)。如图1、图2所示。

在上面两组上下义关系中,fish和flower都是核心词汇,它们都是上义词,而诸如salmon,carp,peony redbud这些非核心词汇,在上下义关系中属于下义词。

5. 搭配力(collocability)。核心词汇具有较强的搭配能力,而非核心词汇的搭配要受到句法和语义上的限制。如形容词blight与radiant是一组同义词,bright可以与sun,light,sky,idea,colors,future,child等搭配,而radiant就不如bright的搭配能力强,它只能与light,mile,sun等搭配。

(二)语篇中立和语用中立

1. 与文化无关。核心词汇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特定文化背景下使用。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借词现象,但是那些由其他语言借来的词汇往往与文化工艺品、贸易产品、宗教、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相关,而这些词并不是核心词汇。表达人体基本功能、自然物理现象、形状大小及人称的核心词汇,很少从另一种语言借词。这些核心词汇尽管在不同语言里有不同的名字,但是它们反映的是人类普遍的内在的“人类思维的字母”。[11]因此每种语言的核心词汇大体相同,核心词汇并不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也就是说核心词汇与文化无关。

2. 核心词汇出现在概要(summary)中。Stubbs在1982年的文体文学报告中指出,被调查者在总结事件和情节的时候,核心词汇占较大比例。在被调查者所写的海明威短篇故事《雨中之猫》的概要中,被调查者一致选择用cat一词,并没有用那些出现在原文当中或故事之外的备选词,比如“kitty,pussy feline mog”等等。这表明在概要这种文体中,命题应该是避免显露文体特征,修辞色彩,避免叠加相互评价。[12]

3. 联想说(associationism)。1982年,Carter进行了一项检验,要求被调查者按照量表鉴定词汇级别。总共有三个量表(见图3),这三个量表为评价量表、效能量表和正式程度量表。在emaciated,skinny,lean,slender,slim,thin,weedy这组词中thin在正式程度的量表中表现出来是非常正式,在效能量表和评价量表中,thin所处的位置大概在中间位置,而其他词却带有不同程度的联想或不同程度远离中立属性。比如skinny的正式程度就很低,在评价量表中显示出来的值较大,也就是说带有消极意义,而在效能量表中处于中间位置。相比之下,slim正式程度处于中间值的位置,比skinny正式,在评价量表中处于低值位置,即slim带有积极意义,在效度方面,处于中间位置,略低于skinny。

4. 中立的话语语场和话语基调。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一般来说,很难通过核心词汇来识别出话语的语场,比如galley,port,starboard,fore and aft,knots这些词很容易让人们想起航海或航空情境,而kitchen,left,right,miles per hour却很难想象出相应的情境。

基调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这种关系会影响文本中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核心词汇的话语基调是中立的,它们的用法并不局限于在正式场合,也不局限于在随意场合。

四、核心词汇的界定

前面曾经提到过一些学者在制定核心词表时所使用的原则,比如,Ogden和Richards在制定基本词汇表的时候,就提出过“可定义性(definability)”的原则,再如,West提出的通用性(universality)、适用性(utility)和定义价值(definition value)原则。早期研究所提出的这些原则基本上是根据经验和直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对英语词汇教学和特别是核心词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核心词汇界定方法最具影响力的要算是Carter于1987年提出的方法,他所提出的方法正是基于核心词汇的特征。(1)句法替换法:核心词可以替换非核心词,反之不可;(2)寻找反义词:核心词可以很容易找到反义词,而非核心词则很难;(3)词的搭配性:核心词比非核心词具有更多的搭配关系;(4)构词能力:核心词构词能力强,可以与其他词构成复合词、成语或短语等。[14]

除此以外,词频(frequency)是确定核心词汇的因素之一。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型语料库纷纷建立,比如伯明翰大学Sinclair教授主持的COBUI LD Project。Collins COBUI LD Dictionary通过对大型语料库The Bank of English 的分析,对词汇按词频进行了等级划定。而大家都熟知的Longman Contempoary Dictionary通过对语料库的分析,实现了用2 000个常用词解释所有词条的目标。[15]

五、核心词汇的重要作用

核心词汇在词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核心词汇对外语教学以及词典编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核心词汇可以促进不同阶段学习者的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的最初阶段,核心词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学习者需要经常使用那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核心词汇,只有掌握这些核心词汇才能为日后更为高级更为复杂的词汇学习以及其他各项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掌握核心词汇成了学习者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核心词汇学习同时也推动中级和高级阶段的词汇学习。中级和高级阶段的词汇学习不仅要扩充词汇的数量,同时也要加强核心词汇的引申意义和关联意义的学习。

其次,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活动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核心词汇的定义和认识。[16]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Collins COBUILD系列词典的主编John Sinclair提出:在没有特定指导方针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建议英语学习者将学习的重点放在:(a)语言中的最常见词形;(b)词汇的核心用法;(c)它们构成的典型组合搭配。[17]因此,无论如何这部分词汇应该是基础教学的重点,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也要能够体现出对核心词汇的关注和重视。[18]

此外,核心词汇在日常交际中扮演重要角色。核心词汇涵盖衣、食、住、行、交流、购物等方方面面,用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人们的思想,传递人们的感情。

六、结语

本文回顾并总结核心词汇方面的研究,详细阐述了核心词汇的定义、特征和界定,最后指出核心词汇的重要作用。核心词汇作为最简单、最基本的词汇,在语言学习和词汇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在日常交际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核心词的研究方兴未艾,在研究理念和方法等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讨论。这就要求学者们抓紧时间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以争取建立更为完善、更为科学的核心词汇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16]张建颖,丁放.论核心词汇的判别标准:兼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通用词表(1-4级)[J].外语界,1995,(2).

[2][9]Dixon,R.M.W. A method of semantic description[M]. Steinberg,D.& Jakobovits,L.A.(eds),1971:436-470.

[3][6]汪榕培.标准英语和核心词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

[4][5]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Carter,R.A. Linguistics and the Teacher[M].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2.

[8][10][12][13]Carter,R. A. Vocabulary: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ves[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ll,1987.

[11]刘静红.当代英语中的核心词汇[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3.

第8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

关键词:知识 核心能力 层次结构 培育

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又称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最初是由Prahalad和Hamel在1990年提出的,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并支撑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独占性和不可仿效性,是企业独有的特殊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对企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赋予了企业核心能力崭新的时代特色,知识经济理论为核心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知识和技能”,核心能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此处的技术不能单指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还包括管理、组织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它也不是一两项单个技术,而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技能和知识群,具体体现为产品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市场反应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等全面能力的特定组合。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一种积累性学识和能力,需要历经较长时间的孕育、培育和凝练才能得以形成。由于企业核心能力具有知识特性,因此从本质上讲,核心能力是一个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动力源的动态知识系统,企业间业绩的差异是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企业能力的差异。

知识核心能力的知识内涵

知识的核心能力具有系统的共性,拥有不同的属性和维度,其中最基本的关键维度是“硬性因素”和“软性因素”。企业核心能力的“硬性因素”是指企业自主技术的实力和水平,主要体现在: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积累性学识,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内部累积和学习过程,一般不能通过短期突击或买卖交易迅速获得。它具有稳健性和“粘滞性”,一旦形成并达到较高水平,通常能够成为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当形势发生重大改变时,也不容易快速地变化。它是企业向高层次发展非常基本和必要的条件,在企业运营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软性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对动态环境的有效反应和适应能力,这里的反应不仅包括被动的反应,而且包括主动的创新和影响环境。核心能力的软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目的是与动荡多变的竞争环境相适应,这就决定了它本身也具有不固定性和伸缩性。它的形成方式、所需时间和形成后的形态与水平在不同的企业间有较大差异。与“硬性因素”的最终体现多是有形的产品或直观可测的“硬”的成果相比,“软性因素”的最终体现多是无形的或难以直观测量的“软”的成果。

有效的核心能力是跨越各部分的、能够灵活适应长远发展的技能或知识集群,由各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各构成要素就是能力元,而能力元之间的关系属于能力构架。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存在于市场、技术、管理三个层次中,因此无论是“硬性”还是“软性”特征,都会在这三个基本层面上体现出来。

核心市场能力。核心市场能力是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中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各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属于企业最易被感知的外部特征。一个生产成本未必最低但市场营销能力很强的企业,它们拥有名牌、发达和完善的渠道网络、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声誉等,可能只需花费很少的一点销售费用,就能把产品销售出去。而缺乏营销能力的企业,则需要很高的销售费用才能销售产品,完成产品从企业向顾客转移需要的全部费用,就可能是营销能力强的企业的数倍。在该层面上,企业核心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主导产品的技术品质和综合竞争实力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产品适应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上。

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整合各种技术元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学科整合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等,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的能力和水平,是市场层面的基础。核心技术能力在企业核心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核心能力之所以难以模仿就是因为它包含着各种技术、技能、创新观念的和谐融合。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与工艺水平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与调整的速度和柔性特征上。

核心管理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对管理元的开发、处理、组织、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是整个企业良好运作最根本的保证。管理元包括企业资产、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子公司、界面、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等。其中,企业资产、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子公司、界面、企业战略等可称为硬管理元,互相之间形成核心管理能力的组织构架;企业文化可称为软管理元,融合于企业之中,形成核心管理能力的文化氛围。因此,核心管理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高层领导的素质和整个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预见能力和团队学习能力上。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实施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归纳、积累、存贮、使用、综合和集成 ,使零散知识、单一知识、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挖掘企业内部各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一方面需要从庞大的外部知识环境中挑选出企业发展可能需要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企业必须鼓励员工把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把员工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立知识主管、知识经理等专职管理人员,组建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知识管理体系,加快知识的交流、转化、共享和创新等。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寻人数据库”等专家网络系统,让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和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比如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票期权制和精神激励等,并按“能位匹配”原则对员工赋予更大权力和责任,满足员工的成就欲和尊重感,以推动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营造一种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可以形成一种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知识价值观。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过程是企业核心能力建立、提高和应用的核心,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高效率地推出高效益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过程是复杂的和由多种条件促成的,存在戴布拉的“莲花式创新”模型和Nonaka & Takeuchi (1991)提出的“螺旋形创新”模型两种创新模式。“莲花式创新”模型的本质是整体性的协作创新,不是竞争性的,并且必须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和其它利益相关者,而“螺旋形创新”模型——SECI(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着重于个人未编码知识与组织编码知识之间的互动,即交感型知识—概念型知识—运作型知识—系统型知识—交感型知识的循环反复过程,是人们用得最多的创新模型。随着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的扩散及不断成熟和发展,它将转化为核心技术以支撑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逐渐凝练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通过将由知识创新成果构建的核心技术扩散和渗透到不同产品中,使企业的核心能力产生“乘数放大”效应。

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和“成功的关键”,应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以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学习型组织是扁平化网络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的信息与资源开放性,充满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并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本质是学习,具有以下职能。

激活企业员工的“自我超越”:企业员工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携带者,对其进行激活,使其不断地学习与创新,成为具有“自我超越”精神的个体。

改善团队的心智模式:摈弃资源部门拥有、不容共享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资源企业拥有、部门共享的新思维模式。

建立共同愿望:以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为使命,并通过核心能力的构建来提高企业的市场领导地位和竞争实力。

团队学习:构建富有合作精神的自组织项目团队,加强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和隐性知识的学习。

系统思索:用系统、整体的观点将企业的业务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企业还应当与客户、供应商、销售商、大学、研究机构甚至竞争者等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盟(Knowledge Links),通过合作、流动与转化等,尽可能多地从外部获取所需的隐性知识,并使之与企业内部知识相融合。

人才的培养与积累

第9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范文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溯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帝斯塔•维柯,然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直接的贡献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而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抛锚式、支架式、交互式和随机访问式教学法。

2教学目标设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商品学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中药商品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各论中每味药的来源、药材产地、采制、商品特征、化学成分、质量要求、鉴别与检查、性味功能和用法用量这些知识层面的目标一般设置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明确指出哪些药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然而学生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便学生全部掌握了书中中药商品学的知识,并且工作后也没有遗忘,但如果不能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仍然是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的,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因此,我们还应培养学生利用中药商品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简单明了的,通常利用已有的知识还是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除了教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授方法,掌握了方法可以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解决不同的新问题,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目标,中药商品学教学中总论内容的教学尤为重要。张贵君教授主编的《中药商品学》教材中总论部分着重介绍中药商品学的概念、中药商品的经营与管理、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中药商品的包装贮藏和中药商品的特征鉴定。如在总论的中药商品特征鉴定的学习中,将掌握中药商品特征的主要内容设为知识目标,通过知识学习要求学生总结中药商品特征的描述方法,进而将此方法应用于中药商品的等级区分,培养学生利用中药商品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各论内容,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商品学总论中的知识去构建新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药材市场实践和饮片厂实践中发现问题,利用已有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暂时不能解决,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寻找新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3教学环节设计

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目前提出了抛锚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环节是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商品学教学环节做了初步探索。

3.1设置冲突,温故知新中药商品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关学科多,因为它是建立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特别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运用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中,学生构建掌握了新的知识。这与中国传统的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在教学中,首先简单和学生一起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将复习的内容集中在中药商品学中需要应用的知识。受课时的限制,一般在本次课结束提出下节课需要复习的内容,由学生课后自行复习。需要强调的是,在“温故”的同时教师需要适时、适度和适量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将不同规格等级的三七样品及部分伪品给学生,让其辨认分等级。学生利用药用植物学知识知道正品三七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茎;利用中药化学知识了解到三七主要含有皂苷类成分;利用中药学知识知道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利用中药鉴定学知识知道三七的鉴别特征。但利用已有知识还无法辨别三七头子、剪口、筋条的商品特征,对于三七的市场行情也不熟悉,也不知道三七不同商品等级是否存在化学成分和功效的差别,更不了解为什么要对三七如此分等级。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后,也能够想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对不同三七商品进行成分分析,找出化学成分的区别,利用中药鉴定学知识对不同三七商品进行鉴别特征描述等。但应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形成了认知冲突,自然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决的确有帮助作用,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

3.2创设情境,引导自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改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这与我国的教育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中心意思不谋而合,都是讲教学应变成助学和帮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生心态的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等。在创设学习情境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应以达到学习目标为主导,但并不直接告知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学习目标。在中药商品学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学条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提前将本节课的问题布置给学生,方便他们课前查找相关材料,让每个学习小组制作自学课件,这是学习活动的前期组织和准备,为学生创造了必要的学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药材标本,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件展示和讲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自然而然引出问题,也可根据生活真实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文化的建设和学生心态的观察。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利用已有的材料分析解决问题时,教师不应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和权威的身份对待学生,而应以普通组员的身份参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努力营造平等、互动和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给予鼓励,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如有的小组中个别学生总是很少发言,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就应注意观察,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整个情境创设中,教师应始终把握好学习目标,做好引导,切不可离题,否则难以完成教学目标。

3.3归纳总结,构建新知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不管教师如何出色,都代替不了学生学习,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当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如学生对不同商品规格三七的商品特征描述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性状鉴别方法,通过观察标本、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自我构建的新知识。通过资料查找、与师生的讨论,掌握了三七不同商品规格的价格,明确了以质论价的意义。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了新知识。学生在展示制作的自学课件后,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对课前设置的认知冲突进行梳理,对新构建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示学生寻找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如对于三七分等级的依据,还能应用于哪些根及根茎类药物?含有皂苷的药物还有哪些?如何控制其质量?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4学习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