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化转型发展范文

市场化转型发展精选(九篇)

市场化转型发展

第1篇:市场化转型发展范文

[关键词]航天产业;航天企业;市场化转型

[DOI]10.13939/ki.zgsc.2015.23.046

1962年,美国政府及许多私营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通信卫星”的公司,经营商用卫星通信系统,航天产品市场由此开始形成,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机遇,与之相适应的其他航天产品市场也陆续出现。近年来,世界航天工业及其市场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正在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力发展航天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 世界航天产业概述

航天科技与航天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培育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象征,而且航天科技和航天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航天科技和航天产业的发展,对航天产业的投资也不断增长。新一轮的军事质量竞争比过去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军事机构,发展新的武器装备,凝聚自己的实力。航天产业成为各国发展军事力量的主要载体,并且扩展到商业领域。航天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欧洲和美国为主的竞争体系,各自在国防、商业和民用航空领域保持相当的市场份额。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目前仍保持着航天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在政府、人力资源和产业的主要范围处于绝对优势。欧洲依靠改善政策和空间探索项目,政府方面得到改进,继续保持竞争力。全欧洲的航天制度(包括民用和军用航天)已经法制化,而且欧洲会继续加强其联合政策、多国(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市场结构。俄罗斯人力资源和产业方面的竞争力相对较低,但一直是航天发射活动最多的国家,并通过在发射平台和基础结构方面的战略投资强化了俄罗斯的复苏。日本由于在航天战略上的实质性变化和新的空间法,航天竞争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2 世界航天产业的发展特点

2.1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在世界航天产业发展中,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市场机制具体运用到航天产业,体现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合同承包机制。利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促进了航天产品的研制和采购。但航天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慢等特性,重大的基础创新型科技研发不可能单纯依靠企业,在这方面政府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各国均明确制定了航天长远发展规划,持续加大航天领域的投入,以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空间技术和相关高技术领域快速发展。商业市场是驱动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仍然是当前航天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

2.2 航天企业趋向大型集团化

世界主要国家的航天企业表现出集团化倾向,通过并购和重组不断扩大航天企业的规模和竞争能力。一系列航天公司合并与兼并的结果,使得当今航天集团的规模越来越大,世界航天科研生产形成越来越集中的局面。航天企业的集团化使资金集聚、产品结构互补、技术互补、市场互补,形成了规模生产能力,产生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实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依靠整体的优势而立于不败之地。

2.3 军用、民用和商业航天持续融合

冷战结束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各军事大国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均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实际调整改革围绕的中心和总体的目标就是实现军民一体化,形成富有弹性和市场化的航天产业基础。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使各国对军事装备的总需求量减少,对军事装备的性能要求和战略力量却越来越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强。作为以高科技为特征的航天产业,一定要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带动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 我国航天企业市场化转型

航天企业具有专业性极强的生产体系,它在航天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国内具有不可动摇的垄断性。另外,航天企业航天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人才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在产品和技术开发上有较大的突破。在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航天企业必须进行市场化转型,通过市场化的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航天企业的市场化首先要有市场化的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一切改革与创新的“总开关”。进行市场化的转型,必须树立市场化的观念。所谓“市场”就是权利对等的买卖双方的自由交易。其中,既有供给方的供给竞争,也有需求方的需求竞争。而市场化改革就是打破对市场的各种限制,恢复这样一种自由交易。而这种“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的理念,正是长期以来按照政府指令进行生产和供给的国有企业所不具备的。

实现航天企业转型,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转型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另一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保障企业依法享有经营自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体制保障。

实现航天企业转型,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创新管控体系。新型管控体系的建设就是要以市场化观念为指导,挑战行业或本企业内普遍接受的成规定式,重新思考目前的工作方式,寻找新的方式方法,突破“不可能”“行不通”的思维约束,改变企业的管控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促进企业适应市场竞争。进行战略管控,解决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风险管控,逐步搭建起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从根源上规避战略风险、决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组织风险等多种风险,降低风险损失。效率管控,以信息化的传输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航天企业转型,要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随着市场化的转型逐步深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种竞争由传统的资产、规模等资源的竞争,转移到人才的竞争上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被提升到企业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原则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同样适用,实现人才市场化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一是有计划地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断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二是实现关键岗位、紧缺人才必须面向市场配置,为企业带来创新和活力。三是建立留住、使用、培养人才的机制,使有能力的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以达到最大的效益。航天企业进行市场化转型,任重而道远,必须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总结提高,不断地增强驾驭市场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壮大。

第2篇:市场化转型发展范文

1.1资源型城市转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宗旨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系统性的整体过程,需要兼顾综合发展,如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实现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促进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协调物质和精神的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实现能源高利用、生态环保工作,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也要开发新兴产业,努力挖掘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多元化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还应该注重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强化对社会效益的发展,做大做强社会事业,解决社会大众现实生活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大众全面自由发展。

1.2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顺转型中涉及到的所有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向,解决转型问题,实现转型的顺利进展。如,在产业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产业开发中要同时注重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坚持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开发和利用产业资源,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为代价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促使资源型城市转型良性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新型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遵循的原则

2.1生态平衡原则

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很多都是依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发展起来的,致使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坏,打破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现阶段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境。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以此为戒,积极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在产业发展中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经济效益的调整增长,在经济发展中引进治理环境的新技术,取缔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产业,以严格的奖惩制度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进行管制。另外,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还需要加大对环保的宣传教育,只有每位公民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对环保负责,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态平衡。

2.2实事求是原则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要结合每个城市的优缺点,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本城市的转型道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其他成功城市的经验,不能实行一刀切的转型策略,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本城市的发展目标,正确评估本城市的发展资源,综合考虑本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交通条件以及国家政策等,参考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有效结合本城市内外部条件,积极探索适合本城市经济转型的道路。

2.3政府参与原则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看出,政府都会或多或少的参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指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可能以主导形式促进城市转型,起到了主导转型的作用,也可能只是为城市转型提供政策扶持,促进城市自行转型,在城市转型中起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建设初期,政府主要以主导形式促进城市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产业的发展逐渐分离,不再以直接领导的形式参与城市发展,更多的是以无形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指导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时间还较短,政府只是通过采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宏观层面对城市的转型实施引导调控作用,以为城市转型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2.4市场规律原则

我国资源型城市通常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很多都是政府主导的国有大型资源企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资源型城市已经不再适应经济体制的要求。如,国有大型资源企业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政府会提供较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这类型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比之民营企业具有绝对的发展优势,存在较大的竞争差异,导致市场经济发展不公平性,不利于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必须秉承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才能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我国政府扶持的国有大型资源企业,与国内同类企业产品服务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长期发展的话势必会落后于市场竞争企业。因此,在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原则,实行优胜劣汰的规律,对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3.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

3.1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是一次理论创新,是一次思想解放,是城市发展中制定战略、编制规划和提出政策的理论基础。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过度依赖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依靠资源优势带动城市产业发展,没有以正确的发展思想作为指导,以持续性的战略作为调控,造成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经济发展中资源的消耗往往是经济发展的数倍之多。因此,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应以正确的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经济转型带动科学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第一,针对资源型城市现有资源状况,正确判断产业发展优势,精准产业发展方向。资源型城市应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创新自身的发展优势,在政府提出的城市持续发展的机遇下,立足本地实情,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精深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第二,延伸资源产业链,精深加工资源产业产品服务。资源型城市面临发展困境,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经营方式造成的,因此需要在产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加强对产业产品的综合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工程,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升级;第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附加值较低和高新技术欠缺两方面,因此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对传统产业技术进行创新变革,提高产业附加值,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

3.2培育集群发展优势

矛盾作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科学发展观实践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工作方法,要在发展中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解决,解决矛盾,实现发展。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就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工业经济大力培育集群发展优势,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企业集群化战略和品牌集群化战略,带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培育集群发展优势:第一,产业集群化战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是有资源优势的,因此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就需要资源型城市立足本地实情,寻求本地发展的比较优势,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的主体作用,发展具有潜力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产品服务,发挥产业优势,以产业集群的形式促进城市发展;第二,企业集群化战略。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内,联系紧密的企业之间形成的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需要以原有资源为基础,寻求带头企业,拉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企业集群,优化配置市场资源;第三,名牌集群化战略。品牌集群优势可以为企业发展,甚至产业发展带来比较优势,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精深企业产品服务。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需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统筹品牌发展,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品牌,以品牌集群形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3.3创新政府管理职能

第3篇:市场化转型发展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传统商品交易市场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4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自身的弊端日益凸显,加之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带来的冲击,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纷纷陷入不景气的境地。电商冲击、市场外迁、行业转型升级等问题给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行业带来前所未有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市场、改进服务、拓展空间、打造市场发展的新平台,这是当前市场转型升级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互联网+为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指明了方向:融合电商是市场转型的必由之路,铸造品牌是市场维系活力的源泉,弘扬诚信是市场生存发展的根本。

一、传统商品交易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互联网应用日趋广泛,电商经济风起云涌,给传统商品交易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量业户外流,空房率日渐增加;二是市场客流明显减少,据粗略统计,地市级商品交易市场日均客流量降低1―2万人;三是市场辐射半径减小,物流配载量同比下降超过40%;四是交易额普遍呈现锐减的趋势。从一铺难求到出现空房,从人流涌动到顾客锐减,从停车难到车位闲置,都反映出市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从国家宏观层面讲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宏观经济形势整体趋紧,商贸流通业进入了快速变革的重要时期。当前,“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行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直接影响实体市场的生存与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传统意义的中间商将逐步失去生存空间。而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就是一个销地型市场,本身就是信息不对称和物流不发达的产物,既需要租赁费用,又需要水电、人员等其他费用,直接增加了商品的成本,并且商品品类、便捷程度与价格优势远远低于互联网采购,市场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二)从市场自身层面讲

传统商品交易市场是惠及民生的项目,发展定位为中低档、大众化,更多地服务于市民的日常生活,在平抑物价、增加就业、引导生产等方面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特色不突出,竞争力低下的弊端日趋明显,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因此在差异化竞争中优势已逐步丧失。市场设施落后、功能单一、体验性较差的劣势更加突出,仅靠物美价廉已形不成竞争力,市场萎缩成为必然。

(三)从发展理念层面讲

部分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理念明显滞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存在守摊子、吃老本的思想,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不能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市场宁愿把钱花在设施改造和店面装修上,也不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互联网上。有的参办单位调整转型怕担风险,满足于眼前利益,思想跟不上时展步伐。二是思想不统一,缺乏发展合力。目前,专业市场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参办单位上项目、做决策,缺乏调研论证,存在盲目问题,造成了业户流失、效益下降的后果,引发了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

二、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的定位

今后一段时间,是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重大机遇,迎难而上,提振信心,实现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的华丽蝶变。

(一)转型升级要体现“专业化”

要加强规划引领,围绕当地优势行业、特色产品等优势,加快研究制定市场中远期发展规划,为市场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绘好“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成立由发改、商务、规划、财政、税收等部门和第三方服务企业组成的市场转型升级指导服务中心,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二)转型升级要突出“差异化”

鉴于各专业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各市场触电升级应实现差异发展、平衡发展、共同发展,形成互为协作、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借鉴周边市场的成功经验,整合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个体电商三者力量,创新建立“自主品牌+生产外包+网上分销”的发展模式。

(三)转型升级要注重“集约化”

各地要加快推进电商产业园区建设,提高电商企业的集聚度,依靠其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积极为各类电商企业给予场地、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着力打造若干个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要进一步聚集物流资源,鼓励仓储企业多元化方向发展,为电商企业提供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咨询、物流融资等服务,拓展服务空间,实现电商、物流、仓储、服务一体发展。

(四)转型升级要讲究“实用化”

借鉴外地成功做法,进一步完善电商人才培训模式。借助政府的力量,将培训的方式实用化、实践化,通过引进一批素质优、层次高、激情足,并且具有网络营销和经营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切实做好电商与市场的结合文章。

(五)转型升级要面向“国际化”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有关国家陆续签定自贸协议,跨境电商成为一种新趋势。传统商品交易市场集散功能尤为突出,要借助跨境电商带来的有利条件,加快将本地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地产品优势转化为交易优势;同时,充分利用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平台,积极与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外贸等部门对接,力争加快建成具备海关特殊监管、检验检疫和物流仓储功能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切实推进跨境电商的全面开花。

三、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就必须借助互联网手段,整合现有资源,全面转型升级。总的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两大战略,推进三个创新,坚持五个拉动。

(一)围绕一个目标

利用“互联网+”,整合信息、物流、商贸、展会各大功能,建起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齐发展、线上线下结合、内外贸双驱的新模式,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城市形象新亮点、旅游购物新节点。

(二)实施两大战略

一是大力实施电商战略。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应积极打造电商平台,并以此为依托与外地跨境电商创业园对接。在各专业市场要迅速设立电商经营服务区,吸引业户开展线上交易,实现触电升级,使线上线下两种业态互促发展,形成线下繁荣、线上爆棚的新格局,实现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集群发展。同时要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积极引进电子商务高端人才,广泛开展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和业务实训,培养一批跨境电商、外语外贸、市场运营等方面的跨境电商人才。二是大力实施内外贸并举战略。外贸方面,充分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鼓励各企业与外国的企业、贸易商进行洽谈合作,采取工贸联营、连锁经营等方式,实现国际商品联营直销;内贸方面,采取货物、采购、销售等模式,直接对接消费商,建立大企业、大财团采购中心,建立政府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采购中心,充分放大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已有的资源优势。

(三)推进三个创新

一是创新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结构。首先要拓宽市场经营领域,加快推进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由生活型消费资料市场向生产型消费资料市场转变,由销地型市场向产地型市场转变。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力争将传统商品交易市场打造成专业性的采购市场平台,切实增强地产品的辐射能力,更好地发挥市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功能。其次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大力发展创客空间、文化创意、广告策划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实现市场由单一产品交换功能向信息、招商招展和价格形成等功能转变,将会展业培育成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的新兴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积极拓展产品展示、休闲娱乐、金融服务、法律服务、报关报检以及商业文化传播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新亮点。二是创新流通方式,构建新型流通体系。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推进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规划,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开展点对点、门到门式服务,全面提升陆海空铁联运水平,全面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物流网络。延伸拓展仓储、包装、供应链融资等物流功能,推进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与周边港口、机场等的无缝对接,形成区域性物流枢纽。三是创新产销互动体系,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积极引导市场企业与生产企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与大商家大品牌的联合协作,推行新的营销模式和利润分配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价格统一,降低商品成本,极大限度地让利消费者,提升商品竞争力。在大力发展电商平台的同时,结合市场建设改造,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消防、安保、物流、物业、金融、企业信用等纳入信息化改造,全面打造三站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提升市场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企业、境内外客商共同参与的贸易摩擦处理机制,探索建立贸易伙伴长期互信机制和市场信用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合同诈骗等违约违规行为,真正做到境外客商引得进,境内商家走得出,维护好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和市场环境。

(四)坚持五个拉动

一是坚持以旅游经济拉动贸易。充分依靠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将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作为旅游采购定点市场,切实增强市场商品的辐射力。二是坚持以商会交流拉动贸易。积极开展与国外商会组织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的名优商品,把本地商品推向国际。三是坚持以跨境电商拉动贸易。完善跨境电商平台功能,为线上交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四是坚持以国外展会拉动贸易。积极帮企业搭建海外交易平台,组织企业走出国门,拓宽交易渠道。五是坚持以友好市场拉动贸易。与国内大市场形成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双方优势的嫁接。

【参考文献】

[1]李炜.互联网应用背景下传统专业市场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

第4篇:市场化转型发展范文

关键词:转型时期 国有企业 管理创新特征 动力机制

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始于1978年,是通过自上而下发起的,通过对经济体制的转型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崛起的顺应。

一、经济体制转型的阶段划分

(一)转型早期(1978-1991)

1978年,中国确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尝试计划经济体制的变革。其变革的核心在于转换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责任制,实现微观经济的重塑。

(二)转型中期(1992-2001)

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将经济体制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而途径金融、外贸、财税等相关体制的改革,实现市场化经济体制框架的搭建。

(三)转型深化期(2002至今)

以中国加入WTO为起点,国内的经济转型进入深化期,逐步实现与全球市场的接轨,推动我国市场和企业的转型速度,促使市场化经济体制尽快成熟。

二、经济转型各阶段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特征分析

(一)转型早期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特征

转型早期,国有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还未完全恢复,导致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低下。与此同时,人们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则在稳步提升,这导致国有企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巨大供需差距。鉴于此,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于尽快恢复生产,实现产品的优质足额供给。该种形势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二)转型中期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创新特征研究

1、国企管理创新的多元化

转型中期,中国已经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全国各行业改革趋势明显,几乎所有的国有企I都投身到管理创新中,希冀通过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该阶段,由于市场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和各国企自身条件的差异,导致管理创新的基础各异,促成了国企管理创新的多元化格局。

2、管理创新的市场化

通过国企改革相关政策的推行,国有企业从过去的政府附属机构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企业管理也摆脱政府监管的尴尬局面,获得极大的自,这为国企管理创新提供基础,使其可以按照市场化的需求进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创新,在完善企业管理模式的同时,导致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特征。

(三)深化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特征

1、现代化企业管理改革的彻底性

深化阶段、中国市场逐步实现与世界市场的接轨,企业直接面对全球市场,与国内外企业共同竞争,这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应该实现彻底的现代管理变革,如此方能满足企业的全球化发展需求。

2、国企管理创新的普遍性

市场的全球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对国有企业而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对此形势,如果管理落后将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影响企业的生存。因此,国有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三、转型各阶段的过去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转型早期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动力机制分析

1、政府行政力量的主导和推动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与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和产权所有关系,这导致国企缺乏管理自,其管理创新的开展需要以政府的行政支持为前提。所以,该阶段的国企管理创新,政府的行政力量是主要的创新动力,起到决定性作用。

2、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求

该阶段,经历风波的冲击,国有企业面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和员工素质低下等问题,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营。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只能通过管理创新,尽快的恢复企业运转,实现企业生产的正常化,在满足社会的产品需求的同时,改善企业的现状和人员的处境。

(二)转型中期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创新特征研究

1、政府的持续推动与主导

该阶段,中国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国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获得极大的经营自,进而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从而提高了国企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经济的各类问题,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来自市场的愈益激烈的竞争挤压

该阶段,中国的经济转型已经推进了十余年,市场经济的优势逐渐显现,表现为市场的日趋活跃和竞争的不断加剧,这导致市场整体的供需关系发生改变,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导致国有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受到冲击。面对此种形式,国企只能通过加快管理创新的步伐,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提升,从而改进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对市场的保有和拓展。

(三)转型深化期国企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1、国际化竞争的加剧

国际化的激烈竞争给予企业极大的生存危机,要想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借助现代化的管理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国企发展的内外愿景推动

该阶段,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获得更大的自,加之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导致国企的管理创新具备政策、体制和企业自身诉求等相关基础上,在此基础下,国有企业的重组和资源优化速度加快,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国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面对经济转型,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是国企对经济转型的适应,对其特征和动力机制分析能够实现经验的积累,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婉.转型期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N].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66-68

[2]廖冰,张铄,赵庚.加强认同与鼓励创新――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员工管理新思考[J].开发研究,2013(2):146-148

第5篇:市场化转型发展范文

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始于1978年,是通过自上而下发起的,通过对经济体制的转型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崛起的顺应。 

一、经济体制转型的阶段划分 

(一)转型早期(1978-1991) 

1978年,中国确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尝试计划经济体制的变革。其变革的核心在于转换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责任制,实现微观经济的重塑。 

(二)转型中期(1992-2001) 

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将经济体制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而途径金融、外贸、财税等相关体制的改革,实现市场化经济体制框架的搭建。 

(三)转型深化期(2002至今) 

以中国加入WTO为起点,国内的经济转型进入深化期,逐步实现与全球市场的接轨,推动我国市场和企业的转型速度,促使市场化经济体制尽快成熟。 

二、经济转型各阶段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特征分析 

(一)转型早期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特征 

转型早期,国有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还未完全恢复,导致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低下。与此同时,人们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则在稳步提升,这导致国有企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巨大供需差距。鉴于此,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于尽快恢复生产,实现产品的优质足额供给。该种形势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二)转型中期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创新特征研究 

1、国企管理创新的多元化 

转型中期,中国已经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全国各行业改革趋势明显,几乎所有的国有企業都投身到管理创新中,希冀通过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该阶段,由于市场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和各国企自身条件的差异,导致管理创新的基础各异,促成了国企管理创新的多元化格局。 

2、管理创新的市场化 

通过国企改革相关政策的推行,国有企业从过去的政府附属机构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企业管理也摆脱政府监管的尴尬局面,获得极大的自主权,这为国企管理创新提供基础,使其可以按照市场化的需求进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创新,在完善企业管理模式的同时,导致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特征。 

(三)深化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特征 

1、现代化企业管理改革的彻底性 

深化阶段、中国市场逐步实现与世界市场的接轨,企业直接面对全球市场,与国内外企业共同竞争,这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应该实现彻底的现代管理变革,如此方能满足企业的全球化发展需求。 

2、国企管理创新的普遍性 

市场的全球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对国有企业而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对此形势,如果管理落后将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影响企业的生存。因此,国有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三、转型各阶段的过去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转型早期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动力机制分析 

1、政府行政力量的主导和推动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与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和产权所有关系,这导致国企缺乏管理自主权,其管理创新的开展需要以政府的行政支持为前提。所以,该阶段的国企管理创新,政府的行政力量是主要的创新动力,起到决定性作用。 

2、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求 

该阶段,经历文革风波的冲击,国有企业面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和员工素质低下等问题,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营。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只能通过管理创新,尽快的恢复企业运转,实现企业生产的正常化,在满足社会的产品需求的同时,改善企业的现状和人员的处境。 

(二)转型中期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创新特征研究 

1、政府的持续推动与主导 

该阶段,中国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国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获得极大的经营自主权,进而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从而提高了国企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经济的各类问题,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来自市场的愈益激烈的竞争挤压 

该阶段,中国的经济转型已经推进了十余年,市场经济的优势逐渐显现,表现为市场的日趋活跃和竞争的不断加剧,这导致市场整体的供需关系发生改变,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导致国有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受到冲击。面对此种形式,国企只能通过加快管理创新的步伐,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提升,从而改进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对市场的保有和拓展。 

(三)转型深化期国企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1、国际化竞争的加剧 

国际化的激烈竞争给予企业极大的生存危机,要想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借助现代化的管理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国企发展的内外愿景推动 

该阶段,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加之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导致国企的管理创新具备政策、体制和企业自身诉求等相关基础上,在此基础下,国有企业的重组和资源优化速度加快,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国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面对经济转型,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是国企对经济转型的适应,对其特征和动力机制分析能够实现经验的积累,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婉.转型期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N].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66-68 

[2]廖冰,张铄,赵庚.加强认同与鼓励创新——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员工管理新思考[J].开发研究,2013(2):146-148 

第6篇:市场化转型发展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转型;影响经营管理

86DOI:10.14013/ki.scxdh.2016.13.053

一、前言

企业要实现转型发展,更好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要重视工商管理的作用,工商管理不仅能够为企业转型提供给必要的保障,还会给企业经营与发展带来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某些错误观念的影响,部分企业认为工商管理会限制企业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研究何为工商管理,同时研究其对企业转型所带来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概述

1.主要工作内容

对于工商管理职能部门来说,其主要责任就是对市场经营主体进行监督、管理,同时也为市场主体提供必要的服务,且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确保市场经济始终处于健康发展中。工商管理的工作内容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制定工商管理工作准则,用于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并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做好企业登记注册等工作,并通过质检的方式优化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行为。第二,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依照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维护市场主体权益不受损失,并为以企业为首的组织提供发展所需的服务与指导。第三,在工商管理工作中还包括执法,也就是说可以保护市场稳定发展,对于市场发展中所出现的违法行为可以进行惩处,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市场处于良好运行阶段,在维护了市场主体应有权益的同时,还促进了市场进一步向前发展。

2.特征

工商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建设与发展,同时落实党和国家所设定的各种路线与方针政策,且给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意见与监管。对于工商管理的特征来说,主要有程序性、系统性以及综合性。一般来说,工商管理工作性质较为复杂,但这不并意味着它是片面的、零散的,相反,工商管理工作较为系统且统一。同时,工商管理利用经济与行政等手段可以对市场上各个企业进行一定的监管,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保证企业经营具有合法性,并让企业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这样就可以将宏观调控与企业内部配置管理结合在一起。此外,要做好工商管理工作,还需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因其具有一定的程序性,也就使其与市场之间并不是隶属关系,它主要是监督与管理各个企业。

三、企业给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国家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随着企业发展,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在我国经济体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很多企业在发展中都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与思维开展工作的,不仅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企业还难以发展到理想高度,即便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以后,不少企业并未很快从计划经济模式下走出来,在发展上依然走老套路。针对这种情况,为更好的完成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发展,一定要做好企业改革,只有企业发展得以改变,我国经济体制才能被改变,经济才可以实现快速增长。在企业的发展改革中,工商管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工商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使改革工作在特定条件下顺利进行,还可以强化改革效率。此外,随着工商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让企业在改革中将部分风险去除,还可以防止企业出现违法行为,由此可见,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升级与改革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应正确认识企业给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发展更具紧迫感,从而认识到工商管理给企业转型所带来的作用,让工商管理真正成为促进企业转型的动力。对于企业转型来说,实际上就是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型,主要改变的是企业管理者与工商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让最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其中,让社会共同富裕成为他们的主要思想,且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转型升级中,进而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

四、工商管理给企业转型带来的影响

1.有利于企业市场竞争

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了转型升级,且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也给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各个企业受市场环境影响很大,很快就会进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样一来也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不仅可以让企业在转型升级的同时得以发展,接受现展的机遇,还可以让一些企业进入到劣性竞争中,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影响市场稳定性,更会给市场发展带来较大破坏,也会让企业发现陷入困境。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展,工商管理部门要从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入手,确定市场上各个企业应有权益,在对各个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行监督与管理的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实行区别对待,以便为企业转型制定科学且多样的经营与管理政策,以便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依据,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意识与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得到很好的约束,不超出法律规定范围,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减少违法事件在市场上的发生次数,并为市场进一步向前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竞争环境的有效措施。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还可以行使自己的执法权力,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净化市场环境,因其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也可以打消部分企业不良竞争的念头,且给有违法思想的企业给予告诫,在打击了违法行为的同时,还为守法经营企业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以便让市场始终处于健康发展,且为市场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工商管理部门应做好企业合法权益的确定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同时为企业经营与管理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让企业在转型发展阶能够得到保护,且具有合理的经营理念。

2.为企业发展提供理性指导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各个企业或是主动或是被动的进入到转型升级中,但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转型都会带来问题,这样就使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发生了混乱,这样一来就会使市场竞争风险不断加大,且会给健康稳定的市场带来严重破坏,市场发展也会因此陷入困境,不仅会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还会影响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而工商管理的介入就会改变这种情况,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理想指导,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在我国,工商管理部门是制定工商政策的主要责任部门,是在市场调研基础上形成的,能够准确且快速的了解存在于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并掌握导致市场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工商管理部门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有效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且在企业转型发展中给予其必要的引导与支持,这对企业进一步发展,及时走出发展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如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工商管理部门能够结合人资管理给企业提供必要的管理与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企业在当今环境下做好转型升级。第二,工商管理具有调控各个企业的作用,可以让企业在一定的政策下参与到企业竞争中,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强化与引导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让企业在正常经营与竞争中始终受法律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各个企业无论是在竞争中还是在经营中都有国家相关政策作为保障,保证企业的各种行为与活动都会被限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市场秩序更加稳定,还可以让企业更加信任工商政策,让企业全部投身到转型发展中,以便帮助国内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此外,工商管理部门可以为处于转型中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通过这种的方式确定各个行业行为标准,让所有企业发展始终处于良性状态。如在针对与农业相关的政策上,适当且有效的扶持机械制造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3.促进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在转型经营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真正发展起来,严重限制了转型速度,然而,在工商管理进入到企业以后会可以为企业更为全面且系统的服务,更可以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让企业更好的应对各种问题,在实现转型以后还可以稳定发展。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以当前市场与社会环境为基础的,将整合行业材料作为基本工作,其目的是为企业转型指明方向,同时也是为了帮助那些不能及时找到转型方向的企业提供良性意见,这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在工商管理部门的协助下,企业可以尽快获取最新来自国内外转型成功企业或组织的经验,帮助依然处于转型发展中的企业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为这些企业提供一定的创新与可预见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企业在转型中不必走弯路,进而促进我国企业转型。同时,由于工商管理部门可以将不同行业与企业在转型中的数据资料保存与整合在一起,以便为企业后续生产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这也是促进企业健康转型的有效举措。最后,工商管理部门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将成功转型企业在转型期间所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等汇集在一起,能够发现工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且及时给予补充与改进,将更加完善的工商管理政策提供给企业,以便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样一来也可以让企业在转型中更为科学,让企业懂得如何在转型中应用工商政策,这样既能体现出政府对企业转型的关心,还可以让企业转型更加顺利,最终发挥工商管理应有作用,帮助企业尽快实现转型发展[8]。此外,工商管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无论是企业规模大小都要受工商管理,主要是由于工商管理能够让企业实现稳定转型,由此可见工商管理是企业转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结论

之所以我国企业急需转型升级,主要是由于企业所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尽快从原有思维模式中走出来,才能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压力,因此一定要做好工商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改变对工商管理的错误认识,主动接受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企业转型升级更加顺利,促进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连华.浅议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4,04:93.

[2]张艺,乔健.试析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4,02:215-216.

[3]谢俊展.试论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68.

[4]王一丹.企业转型过程中工商管理的价值和意义[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8.

[5]白锦飞.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企业研究,2014,12:35+40.

[6]彭文静.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的重要性[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1:28-29.

[7]高雪琳,张渝,张晓敏.刍议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的重要性[J].商场现代化,2015,06:97.

第7篇:市场化转型发展范文

摘要:转型经济学(或称转轨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包括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的经济体制转型。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形成巨大反差。

关键词:转型经济渐进式演化激进式变革制度变迁

一引言

转型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学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题和追求目标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盛洪,1996)。目前,关于转型经济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很难说谁是转型经济学家,因为还没有专门从事这一理论研究的人。关于其理论体系,我们只能从现在构成这一经济学流派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的文献、研究思路来寻找一条线索,理清其脉络。本文首先介绍转型经济学的内涵,然后简述一下各个学派关于转型经济的理论要点,最后简要回顾中国经济奇迹并作以简要评述。

二转型内涵

关于转型概念的理解,比较经典与普遍的定义是热若尔·罗兰的表述:转型即一种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或者说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从目前国内的文献来看,从三个层面上使用转型的概念:第一种含义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第二种含义是在包括了第一种含义外,还包括那些过去实行广泛管制的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第三钟含义是在前两种理解基础上还包括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市场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许多人把转型经济学看作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转型理解成为一种制度的变迁过程,只是描述了转型的一般的特点。不错,转型的确主要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但转型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仅依靠制度变迁是不能够真实的描述,更别说来解决这些问题。鉴于以上理论实践中三个层面使用转型概念的事实,笔者个人比较赞成转型的第一种含义,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当然,后两种转型概念的理解当然没错,但关键是其不符合概念提出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更不适合建立新的独立的研究学科。对于第二种理解,放松政府管制,实行经济自由化,其实这在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框架内可以得到解释;对于第三种发展经济学范畴内使用的转型概念,现有的发展经济学就有了相应的解答与分析框架。转型(或者转轨、过渡)概念的提出应该来说主要发源于二十世纪上半期全球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实践中遇到困难并探索其解决办法的历史事实。

三几种转型理论范式

20世纪80年代末,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了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将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一起称之为“二十世纪两项最伟大的经济实验”。毫无疑问,这场涉及多达15亿人口的重大变革吸引了全世界学者的目光,他们应用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以及比较经济学等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从不同侧面对这一变革加以研究。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相关文献数量迅猛增长,从而在主流经济学中赢得了巩固的学术地位,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催生出了一门新的学科—转型经济学,来专门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1、主流经济学的激进主义转型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系统化。按照新古典理论的理解,市场机制不过是资源配置的工具,其核心是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在转型之初,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在转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根据华盛顿共识:严厉的需求紧缩,加上放松管制、贸易自由化和私有化,就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核心就是“管住货币,放开价格”,实行以宏观经济稳定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和价格自由化为核心的激进式的“休克疗法”。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大幅度缩减货币供应量,实行高利率;保留少数重要商品的国家定价,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全面放开;消除预算赤字,减少价格的国家补贴;取消对企业工资的限制;全面改革财税体制等措施。

2、演进主义的渐进式转型理论

随着俄罗斯等国的激进式改革的受挫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演进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力的扩大是转型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演进主义理论核心思想可概括为:知识和信息是有限和主观的,并以分散的状态为个人拥有,因此,人们根本无法认识和控制社会生活,最好的社会就是顺其自然。想通过理性设计而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必然造成社会的灾难。渐进式改革实际上是社会不断的积累、加工信息,而且知识与信息是具有连续性的,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系统来强制使其中断是不可取的。经济体制本身是一个具有自我强化机制的复杂系统,在演进过程中会不断吸取旧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因而,渐进式改革更可取。

3、新制度经济学转型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把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以及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制度现象纳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扩展了经济学的视野,对于我们研究制度现象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根据这种理论,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寻求成本最小的最优改革路径。经济学家热若尔·罗兰曾指出:“如果转型的经验给了我们任何启示的话,那便是,没有以适当的制度为基础的自由化、稳定化和私有化政策,不大可能产生实际的效果”。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市场制度是自由交易的制度,这些制度结构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另外,科尔内、萨克斯都提出了新制度经济学转型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4、凯恩斯主义转型理论

与新古典主义理论相比,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和内在机理的认识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他们对于转型经济中产权改革、宏观经济、转轨速度和次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认识值得重视。

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书中,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转型经济理论提出批评。认为在决定选择哪种市场经济模式时,一定要牢牢记住实际的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不是去记住毫不相干的完全竞争范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竞争远比私有化重要得多;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私有企业和公有企业一样都会出现激励问题,因此,建立一种集中与分散、公有因素与私有因素相结合的混合体制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正确选择。马克·奈尔(MarkKnell)等人认为激进式改革对自由市场的崇拜是盲目的。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方案往往忽视了这样几个重要因素: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交易关系,而是一种生产关系;企业是生产组织,市场是交易机构,企业与市场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价格机制不仅是一种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同时还有金融功能、战略功能等,在满足这些功能上越是成功,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就越难以实现;私有化对于提高效率并不是必要的;国有企业也可对市场做出积极的反应。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重要的。

5、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就是以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为目标的一种理论和主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结合,能否在理论和实践中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问题,是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模式即兰格一泰勒一勒纳模式,借助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这一理论假定,市场机制仅仅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后来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新古典的范式,但是中性论的假定却被接受下来,因而这些理论难免会带有新古典理论的缺陷。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实践表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任务,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巨大的发展,市场社会主义也成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

6、比较主义

用比较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现实的改革问题是九十年代以前转型经济学的主流。这种理论从不同的经济体制中总结出若干基本的经济体制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做出最优选择,指导改革的实践。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从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到匈牙利新经济机制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再到90年代东亚模式,都曾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和市场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的经济转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比较经济学的方法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一方面,这一理论是经验的而非规范的,因而无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另一方面,它把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历史环境下的经济体制简单化,因而无法深刻理解制度变迁的复杂现实。

7、特殊改革方式理论

中国的学者在借鉴国外关于转型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把转型经济研究放在中国特殊国情和特殊道路选择上。林毅夫等人认为,经济改革的核心是经济发展战略的转轨,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使资源的比较优势能发挥出来。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是选择了渐进式改革道路。张军指出,由于传统国有部门的绝对规模使它事实上处于垄断地位,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如果实行完全的价格自由化,就可能给国有企业提供操纵市场的机会,造成生产下降和经济的衰退。相反,在价格双轨制下,国有部门将比完全的价格自由化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多且定价更低。以价格双轨制为特征的“边界改革”的经验正在于,国有部门在计划外边界上通过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去捕捉获利机会,要比突然被私有化的国有部门去对经济扭曲和短缺做出的反应更迅速。

四中国增长的“奇迹”

自1978年开始,中国开始经济转型。10年后,东欧和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也加入转型的行列。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选择了与东欧和前苏联不同的道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而不是激进的“休克疗法”。中国经历了20年迅速的增长,而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却经历了将近10年的下降。改革方式选择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改革结果。以下两组数据清楚的表明了中国改革与前苏联、东欧改革成果的巨大反差:

中国改革二十多年的稳定的高速发展,引起全球的瞩目,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专家指出中国能在这二十年间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于1979-1983年之间中国建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起了非常重要要的作用,在此之后,中国又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还有乡镇企业的作用。中国的改革成功的原因是基于保持和建立在社会和组织资本上的这一系列的制度变迁。斯蒂格利茨认为基于社会资本的制度变迁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基础,而在很多国家转型后的社会资本比转型前要薄弱的多。相对而言中国特别重视创造和改组,特别是新企业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私有化。而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采取了渐进型的方式。这对于改革普及到其他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体制外增量改革对解释转型经济的中国提供了有创建性的解释,但随着转型的完成,对存量的改革也许会成为重点;国企改革还存在诸多困境;城镇改革与农村改革的冲突;消费需求的拉动力不足;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五简评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转型经济学正在同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相融合,然而以上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够完全取代转型经济学,它们只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转型经济学所正在经历的分化。而对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来说,过渡问题的出现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种挑战,不同理论所具有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将受到严峻考验。在实践中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价值和逻辑相一致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我国经济理论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中面临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应当为此做出努力。

第8篇:市场化转型发展范文

关键词:孝义;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

孝义市是一个典型的以煤立市的县域经济体,作为城市主导产业,煤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孝义市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地区生产总值,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煤炭产业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迅速提升,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孝义市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加快以产业结构转型为重点的城市转型步伐。

一、孝义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孝义市位于晋中盆地西南隅,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工业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十一五”期间,该市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孝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33.1647亿元,成为吕梁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个超过百亿的县市;2007-2012年间,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百强县”;2012年,孝义市地区生产总值390.09亿元,占吕梁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0.8%,其中第二产业占比74.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25亿元,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221.25亿元,占吕梁市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2.6%。

孝义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有:(1)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煤焦产业在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居高不下,制造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结构偏重,不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2)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波动幅度较大,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由于煤炭市场价格下降、需求萎缩等因素的影响,煤焦产业的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3)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与居民实际收入的缓慢增长并存,煤炭和炼焦产业发展迅猛,但能够共享所创财富的人是少数的。(4)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有煤炭的大量开采,采煤造成了大量的矿区土地裂缝、水土污染,给矿区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生产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5)孝义市在城市、城镇功能建设上还有很多问题,第一,城市职能结构模式落后,工矿职能过于突出,城市服务职能及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均显不足;第二,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小,矿区城市城市化水平低,难以发挥城市对周边乡镇农村的经济带动及辐射作用;第三,矿区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到了孝义市作为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水平,环境污染严重。

二、孝义市转型发展机遇挑战分析

孝义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机遇有:① “十二五”时期,全国资源型城市都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对于促进转型的政策实施具有一定的持续性;②2012年年初,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对辽宁阜新等12个城市(地区)为资源枯竭城市(地区)的决定,孝义市成为山西省唯一一个通过审查的城市,“十二五”期间得到国家资金及政策上的支持较多;③经济危机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格局发生了变化,可以顺应市场取向,选择效率较高、发展较好的部分产业进行产业承接;④孝义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治理、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孝义市在“十二五”期间加大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

孝义转型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有:① 作为一个资源型县域经济体,其转型之路虽有共性之处,但也有其个性,需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在探索中步步前进;② 孝义市同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经济结构具有较大的稳态性,严重的路径依赖会成为转型的一个重大挑战;③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煤焦企业发展放缓,转型过程中招商引资难度也会加大。

总之,综合分析孝义市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及城市转型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要实现孝义市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转型难度大、面临的挑战多,但也要抓住机遇、积极转型。

三、孝义转型路径探讨

根据上文的分析,孝义市的转型发展需要以煤炭产业和焦化产业转型为重点,进而分析其城市转型路径。孝义市的转型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煤炭产业的转型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孝义市要实现煤炭产业转型,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在煤炭资源枯竭的情况下,有节有度地进行煤炭开采工作,搞好煤炭资源的战略储备。第二,在市场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建立煤炭工业园区,扶持、培养一批高精尖项目。第三,继续实施煤炭改革,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实现煤炭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第四,要加强政府对煤炭产业部门的监管,根据价格波动的幅度调整煤炭部门的利润空间,通过征收类似存款准备金的部分来缓冲煤炭价格波动引起的经济增长波动。

2.焦化产业的转型

焦化产业作为一种接续产业,对包括孝义在内的煤炭城市都具有重要意义,孝义市焦化产业转型路径主要有:第一,用高新技术改造企业,大型焦化企业逐渐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及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第二,加大焦化产品的回收利用程度,延伸焦化生产产业链,做好“煤-焦化-精细化工”的产业链生产。第三,建立环境保护机制和补偿机制,一方面,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交易原则,准确评估排污收费标准,另一方面,焦化企业应按照国家环保要求配套煤化工产品回收系统,减少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

3.其他方面

孝义市在转型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根据实际区位优势条件,找准市场方向,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继续拓宽市场,引进先进加工生产技术,做大做强孝义市的核桃等经济林产业。第二,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上,合理规划资源开采,注重“节流”;树立大资源的理念,综合利用当地人文社会资源,实现城市的突破性发展。第三,注重城市经济圈建设,积极融入介孝汾经济圈,加强区域联系,实现优势资源整合与互补,提高资源型城市的整体效益。第四,政府应加大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引导矿区人口向城市、城镇的集中,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并鼓励煤炭部门收入向当地非煤产业的投入,政策上扶持制造业及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增加非农产业劳动力就业岗位。

总之,孝义在转型过程中要做到:第一,从实际出发选择和优化支柱产业,既要在原有结构上通过技术改进和制度创新做大、做优、做强城市支柱产业,又要利用已经积累的资金、劳动力等条件发展替代产业。第二,适应市场,调整产业深加工中的产品结构。一方面,坚持走“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道路,通过技术的引进是资源的利用有更多的层次,减少资源浪费,增加资源使用效益,使产业由初级产品向产品深加工转化;另一方面,要在技术的基础上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第三,适应时代,淘汰落后工艺,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田霍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

[2] 吴雨霏.浅谈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三种转型模式[J].中国矿业,2010(19):24-28.

第9篇:市场化转型发展范文

经济转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面体系制度的配合,其中,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经济转型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

经济法;经济转型;促进作用

1.前言

虽然我国开展改革开放,转变市场经济形态由来已久,但是客观来看,我国仍然没有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完全转变,仍然处于中间的转型过渡期,这个转型期的发展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最终形成的市场经济的水平高低。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为依法治国,在庞大的法律中,经济法对经济转型产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刻,因此必须要重视经济法在经济转型期的重要地位。

2.经济转型概述

2.1经济转型涵义

经济转型这个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全方位的理解,第一,经济转型是我国整体的经济体制的转型,即从落后的计划经济向更加先进的市场经济发展;第二,经济转型也是一个社会层次的转型,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较低经济发展层次逐渐转向与世界先进水平趋同的层次;第三,经济转型不单单是经济体制与制度方面的转变,更是基于经济社会这一基础建设的各种上层建筑的相对应的变化,由点及面的辐射带动整个社会进行自我变革与提升。

2.2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各方面竞争都十分激烈的背景下,停滞进步就等于落后,经济地位的降低会间接地导致国家的政治地位、军事地位等随之下降,不利于我国为自身争取更多权力和利益。此外,我国经济体制不完善也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和稳定发展。因此,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来看,经济转型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3经济转型的特点

第一,经济转型是在政府的主推之下开展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个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同时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也应协同发生变革,因此,除了政府的号召力和助推力之外,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有能力完成这种转变。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步转型。社会体系是一个多元化、和谐统一的体系,当该整体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要素应当及时调整自身,以实现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转型必然导致我国的经济基础更上一层楼,随之而来的也应当是科学技术、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进步。第三,法律约束缺失。经济转型是一个社会性的大工程,转型具有巨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这个过程中很难照顾到转型工作的方方面面,难免出现部分环节的漏洞,再加上最初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后来的法律贯彻力度不强等,都导致法律对于经济转型工作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差强人意,从而导致了等经济问题的出现,大大影响了经济转型的效率和质量。

3.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3.1经济法的功能

第一,调整功能。经济法作为基本功能法之一,一个最基础的作用就是调整作用,即对其作用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进行有依据的管理和协调。经济法在调整政府与市场之间、市场主体之间等的关系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指引功能。经济法的条文以具有逻辑性、合理性、完整性等特征的文字将经济社会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规范化引导,指引人们在面对不同场合和情况时能够有所依据的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起到规范市场活动、调节市场秩序的作用。除了作用于经济社会主体之外,经济法还能对市场经济本身起到调整完善的作用。第三,保障作用。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经济法规定了一系列经济环境中各个主体应当承担的义务,同时也赋予了他们相应的权利,只有各个主体都自觉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才能使享受权利的环境得到保障。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在义务和权利的实现方面,法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3.2经济法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经济法具体体现在经济转型期的作用又有所深化,我国的经济形势背景以及经济法律结构与其他国家都有所不同,只有深入分析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利用经济法促进我国经济形态的完全转变,实现综合国力的高质量发展。第一,经济法有利于更好地调整市场经济活动。任何组织和体系都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条文化、规范化的制度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法就综合性的起到了活动调节的作用,详细的规定了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并以相应的惩罚条款进行反向约束,确保经济活动有法可依。第二,经济法能够维护经济转型期的秩序。经济市场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竞争,只有实现竞争的公平性才能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循环上升。此外,经济法在保证了市场竞争主体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保障了消费者的权利不受到侵害,例如经济法对于垄断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与杜绝,防止消费者权益由于垄断市场行为而受损。公平竞争与合理交易的保障使得经济转型能够以更加稳定的秩序和更高的质量展开。第三,经济法还有利于约束政府权力。在经济市场中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即经济规律,以及一双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二者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是此消彼长的,政府如果对市场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就会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政府权力应用的范围、程度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和合理的控制。经济法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即政府只是经济市场的服务者和协调者,而不是管理者和控制者,只有明确这一点,政府才不会过多干涉经济市场活动。

结论

经济转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法在调整经济活动、维护经济秩序、约束政府权力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获得更高的质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更好地完善经济法,使之与经济转型期更好地协调配合,从而推动经济转型的完全化。

作者:刘强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建.经济转型中经济法的作用[J].南方论刊,2012(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