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精选(九篇)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1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 信息化建设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1.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信息化建设

1.1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激活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基础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飞速前进,为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央企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资力度,以流程再造为契机,在人、财、物的管理中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央企管理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逐步建立统一的央企资源计划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建立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网络基础设施,统一接口的综合办公系统等。

1.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与信息化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关注几个方面,一是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央企科研生产设计、试验、制造的水平和效率;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央企,注重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制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开展信息化投资和建设。重点投资以协同设计制造和资源共享为主线的一体化研发信息化建设;远程服务及计划、质量等管理信息化建设。

2.央企信息化建设实现途径

2.1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设计研发、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2.2央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央企均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尤其是敏捷制造、并行工程、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在央企制造业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研制生产能力,但从整体发展来看,央企信息化水平与国外信息化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系统集成程度较低。

由于各信息系统建设时间不同,负责建设的厂商不同,采用的标准不同,造成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困难,无法兼容,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无法数据共享的信息孤岛,此外,随着门户、商业智能及协同应用等系统的建设,系统整合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企业的现状,为应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加强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与协同成为一个时期内工作的重点。

2.3完善信息化保障体系,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们必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央企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比如: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业务战略、主要流程,分析信息化需求;研究信息化最佳实践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制定信息化愿景;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等。

结合产业特点,建立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围绕纵横两条工作主线,一是垂直延伸至所属单位部门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围绕管理业务,建设以OA、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分析统计与决策支持等核心的业务应用系统,涉及计划调度、质量、财务、项目、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材料等管理协作平台;二是贯穿央企各板块产业主线的科研、设计、试验、生产制造、总装集成的业务工作部门,围绕设计研发数字化、模拟化、数字三维化、协同化、试验验证仿真虚拟化、三维数字制造、可视化、敏捷化等专业协作主题,进一步提升主营业务智能化和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4央企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央企的发展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宏观上,央企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能够更好的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有利于实现全球资源信息的共享、利用和传播,能够提高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还能够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二是从微观上,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

3.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切合实际,对企业进行统筹全局的规划,并且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进.军工电子企业信息化策略研究[J].信息化研究.2009(11)

[2]范炳健.国外军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趋势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07(03)

第2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 大型央企 IT运维服务管理 ITIL

当前是一个信息文化时代,大型央企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因此,央企必须不断优化企业IT部门的服务模式以及管理体制,完善IT运维流程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从而不断的提高央企的IT运维服务管理水平,最大化满足企业的服务需求。央企的IT运维模式要打破传统模式的弊端,要建立以服务为中心的运维模式,加强主动服务,不断去创新IT技术以及服务方式。

一、IT服务管理与ITIL

1、IT服务管理。IT服务管理又称ITSM,它作为一套辅助企业对IT系统的规划、开发、实施以及运营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法[1]。ITSM为IT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实施框架,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到任何服务,不会局限于一个单独服务提供商,同时ITSM作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流程为导向的方法,高度重视使用过程的灵活性以及实用性。

2、ITIL。ITIL作为一套IT服务管理标准库,1980年被英国国家电脑局开发出来,ITIL的开发出现使英国的IT管理服务形成一套标准规范,有效的提高企业IT部门的运维服务管理。ITIL为广大企业的IT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严谨、科学、客观以及可量化的标准和规范[2]。

二、开展IT运维管理的关键

2.1完善运维流程管理

央企要想不断完善运维管理,就要高度重视变更管理、事件管理、配置管理以及问题管理等核心管理流程工作[3],与此同时还要严格遵守ITIL规范,落实数据管理、设别备管理以及机房管理的制度建立和执行。央企要想有效的控制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的信息数据交互机制,从而产生闭环管理,企业就必须重在第一时间确定事件分级办法,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的事件响应以及升级机制,提高企业事件后期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从而持续的优化管理流程;在变更管理流程上,央企要建立起完整的变更分级审批以及变更分类标准流程,不断的完善变更窗口管理制度,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变更给企业生产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数据管理的流程上,企业要高度重视各项数据的运用、储存、备份、传输以及最后的销毁管理,对于重点客户的信息以及企业的机密数据信息,企业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和使用。

2.2加大集中化监控与一体化管理力度

央企在集中化监控与一体化管理上,必须先制定出生产系统中软硬件、应用系统以及网络环境性能监测的指标体系与监控策略[4],企业在完成对各项网络设备以及应用系统的有效监控后,就可把主要关注重心放在企业的核心应用系统以及对外营销客服系统的监控上,从而保证企业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不会受到外来因素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实现运维管理一体化的管理制度,企业要不断加强上级部门对各个基层单位生产经营情况的监管能力,利用有效的监控措施不断去完善企业各个运维管理流程的运行机制,保证央企完成随企业内部所有基础设备以及核心应用系统运行状况的整体监控,不断提高央企的IT运维管理自动化水平。

2.3加强应急处理,提升跨部门协作能力

企业必须不断加强IT运维管理的应急处理,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设施故障的应急处理;二是灾难恢复计划;三是业务连续性计划。央企在面对突发的重大事件时,要想沉着冷静的解决此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在日常运维管理过程中,建立起健全的应急处理机制,只有这样企业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预警、报告、决策以及指挥等应急措施。企业要做好跨部门协作工作,建立起完善清晰的报告路线以及流程,严格执行应急指挥和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保证各部门、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企业要建立起健全的应急一体化管理体系,不断加强灾备体系的建设,按照企业的业务性连续目标以及风险战略,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有效的灾备体系实施流程以及建设策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型央企在IT运维服务管理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运维流程管理,高度重视每一个重要流程的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大对企业集中化监控以及一体化的管理力度,实现大型央企的自动化运维管理,还要加强企业的应急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参 考 文 献

[1]许宏彬.面向业务服务的供电企IT运维管理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0,8(10):30-37.

[2]杨先杰.ITSM运维体系在电力企业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0,8(2):78-81.

第3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近年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现实中的舆论环境与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贡献很不相称,有关中央企业的负面新闻舆论却经常充斥媒体,严重损害了中央企业的形象。据中国传媒大学舆情所对2012年涉及国企和国资委的舆情事件的统计分析,国内舆情中,正面事件占比23%,中性事件占比48%,负面事件占比29%;国外舆情中,正面事件占比25%,中性事件占比65%,负面事件占比10%。涉及央企系统的舆情话题约2 060个,话题倾向以中性为主,占比为61.2%,正面话题占比12.4%,负面话题占比26.4%。一些负面宣传舆论的背后,不仅暴露出中央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同时暴露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能力已落后于实践要求的客观事实,宣传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不适应新形势、新媒体对宣传舆论的新要求。

本文从中央企业宣传舆论环境现状入手,结合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实践,探索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思路和对策。

新形势下中央企业宣传舆论

引导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中国社会整体上处于矛盾的多发期和并发期,中央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各种问题不断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央企业由于点多、线长、面广,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各种宣传舆论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开展宣传舆论引导,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多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企业面临的宣传舆论压力不断增强,这就迫切需要越来越重视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逐步建立健全塑造中国企业的外部形象。中央企业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国资委成立以来,深刻分析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高度重视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对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地方国资委主任研讨班上多次邀请新闻宣传方面的官员、国内知名宣传舆论专家讲授相关知识。成立了国资委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新闻中心。许多中央企业从战略高度来谋划新闻宣传工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新闻宣传工作;一些企业设立了新闻宣传中心或新闻宣传办公室;中央企业普遍建立了新闻宣传制度,明确了新闻发言人;一些企业将新闻宣传工作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专题学习研讨等,提高了中央企业新闻宣传水平,特别是宣传舆论引导能力。

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力度加大。适应国有企业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及媒体传播方式快速变化的新特点,国资委及中央企业主动宣传意识和策划意识不断增强,加大了正面宣传、主动宣传引导力度。2012年,在全国广泛开展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宣传,进一步壮大了有利于国企改革发展的主流舆论。组织了“中央企业先进精神报告团”,在全国15个省市和部分高校对“大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入航天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中央企业先进精神进行了广泛宣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活动,如“国企改革发展成就”、迎接十“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等系列主题宣传,集中宣传了吴大观、孙家栋、郭明义、李俊贤、窦铁成、罗阳、李新民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刊发系列理论文章,对涉及国企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起到了正本清源、解疑释惑的作用。

宣传舆论引导方法载体不断创新。适应新媒体的需要,不断改进创新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方法,丰富、拓展传播载体和渠道。与中央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建立了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和工作联动机制;与媒体记者、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神华集团与人民网合作建立了“舆情监测网”并上线运行;重视利用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增强传播效果,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南方航空、上海贝尔等企业开通了官方微博;加大“请进来、走出去”的力度,邀请媒体记者、专家学者、意见领袖、院校师生等走进企业;主动走进媒体和高校演讲、授课,参加国内、国际论坛,传播企业的价值观。2012年国资委首次组织了50多位外国驻华新闻官到企业参观考察,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第一部反映国企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纪录片《国企备忘录》及专题片《国企在海外》,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同和反响,增强了宣传舆论引导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在近年来宣传舆情引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社会上丑化、妖魔化央企的现象依然突出,舆论环境与中央企业的地位作用相比,与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要求的舆论力量支持相比,与广大职工的期待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不足。

思想意识滞后,观念跟不上形势要求。部分中央企业对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到位,把宣传舆论引导工作仅仅看成一个部门的事,没有把宣传舆论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来规划,缺乏统筹和系统设计;不适应新媒体带来的舆论格局的新变化,习惯于运用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内部的宣传比较重视,对外宣特别是在海外如何做好宣传舆论重视不够;对正面宣传比较在行,对负面舆情产生的后果研判重视不够,声誉风险意识不强;主动解疑释惑、回应关切、勇于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中央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分析报告(2010年7—10月)》显示,中央企业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以下特点:普遍采用沉默公关方式应对危机舆情;采用传统媒体配合网络媒体的形式,较少使用新媒体;仍然存在删帖等不当网络公关行为。可见,中央企业在宣传舆论应对方面观念陈旧、缺少与媒体大众的主动沟通,解决问题方式方法陈旧等,致使在舆情应对与引导上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方式方法陈旧,不适应新媒体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宣传传媒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媒体正受到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前所未有的考验,目前我国现有报纸1 918种、期刊9 867种,公共广播节目2 726套、公共电视节目1 329套,具有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近400万家。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打破了媒体传统格局,媒体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长期以来主要通过传统形式开展宣传、消息、塑造形象的中央企业已经不适应新媒体的需要。一些中央企业停留在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应对媒体,不研究网络媒体传播规律,经常陷入被动局面;一些企业不善用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舆论引导,造成了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舆论失真;不注重研究不同受众的特点、接受习惯,没有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宣传舆论引导的渠道狭窄,中央企业的“好声音”发不出来。

工作机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宣传舆论引导的机制还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宣传舆论制度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宣传舆论职责不清、职能交叉、资源分散,没有制订宣传舆论引导管理办法,内宣与外宣、新闻宣传与广告投放、品牌传播与形象建设的协同性不够。二是企业新闻宣传制度和新闻发言人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新闻宣传没有归口单位,更谈不上新闻发言人。不少企业虽然有制度,但是落实不到位,新闻宣传滞后,信息不愿公开透明,宣传报道口径不一。三是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危机管理和突发事件媒体应对预案。危机来临时,没有危机管理流程,缺乏应对媒体的经验,仓促上阵。四是企业宣传舆论引导与企业中心工作脱节的现象存在,国有企业拥有的宣传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之间的统筹和协同还不够。

宣传舆论引导能力较低,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中央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高效的宣传舆论人才队伍,宣传舆论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习培训不够,导致宣传舆论引导能力不足。许多企业人员调动和轮岗频繁,新从事宣传舆论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不清楚宣传舆论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譬如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危机公关能力、主动引导舆论的能力等,亟须通过加强自身学习和培训,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渠道不畅,合作关系有待提高。如何利用好媒体,为我所用,引导媒体方向,使宣传舆论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是中央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与各类新闻宣传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关系。然而,一些企业对此认识不足,措施不利,方法手段单一,不注重与媒体平时沟通联络,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感情,有的企业只和某个媒体来往,不注重建立全面的媒体网络关系。相比日本和欧美企业的做法,我们在这方面差距较为明显。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巩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维护经济安全的客观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所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国家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面临着复杂的舆论环境。社会上对国有企业持有偏见、误解、误读、不了解的人还不同程度存在。少数人出于各种目的,丑化妖魔化国企,散布“国企垄断”“国企腐败”“国企低效”“与民争利”等言论,混淆视听,误导公众,造成了人们思想混乱。我们必须从巩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营造改革发展良好环境的迫切需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发展,中央企业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宣传舆论一律的时代已不可能再现,民间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不断加大,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软实力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声誉、品牌、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企业存在重业务轻形象、重产品轻品牌等问题,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的国资委系统监管国有企业达到54家,而以品牌价值排名的《商业周刊》“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没有一家企业上榜。对企业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品牌、形象也是生产力。品牌和形象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事。譬如企业出现的突发事件或负面舆情,如果应对失当,不仅会导致企业声誉受损,也会导致股票贬值、产品滞销等经济损失;不仅会导致单个企业声誉受损,也会导致国有企业整体声誉受损。我们必须强化中央企业形象建设,通过有效公关,搭建沟通平台,促进相互了解,以赢得公众对企业的理解和支持,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国有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要求。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突出表现在是否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499亿美元,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538亿美元,境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已经分别占到全部中央企业的11%、16.9%和11.3%。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在海外设立的机构、控股、参股的公司已超过6 000家。走出去的企业,代表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国家,企业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重国内宣传、轻国际传播”的局面,在依法诚信经营的同时,借助国际化传播平台,塑造良好形象,以赢得所在地政府和民众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是适应当前社会媒体舆论环境的实际需要。近年来,互联网络、数字报纸、触摸媒体、移动电视、楼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正逐渐消解着传统媒体的边界,以锐不可当的态势给传媒业带来巨大变革,同时也丰富了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或者媒体3.0时代),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媒体异军突起。论坛、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工具特别是微博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舆论引导和舆情管控难度加大。中国已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并且微博网站数量多,传播功能增强,尤其是微博的转发功能实现了信息传播速度的几何增长。二是媒体观点多元多变。媒体市场化改革加深,竞争加剧,价值取向受商业资本影响,媒体从业者思想意识更加独立,偏好求新、求异、求娱、求怪,动辄进行道德审判、舆论审判。三是意见领袖影响凸显。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名人明星凭借专业优势和前卫观点,成为“粉丝”众多的意见领袖,直接影响甚至左右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此,中央企业必须加强对媒体环境变化特点及规律的研究探索,切实提高宣传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加强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改善新闻宣传舆论环境,实现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和谐沟通,树立中央企业良好品牌形象,着力构建“一、二、二”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模式,即科学搭建一个舆情监测系统,重点抓好正面宣传引导、危机管控两个关键环节,全力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两项保障措施,着力提升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水平,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科学搭建一个高效的舆情监测系统

舆情监测系统是利用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全文检索技术,结合网络舆情的传播分析模型,通过对境内外网络中的新闻网页、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网络资源进行全网监控、定向采集和智能分析,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从而帮助用户及时掌握舆情动向,为舆情工作部门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支持。舆情信息是中央企业了解情况、分析形势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近几年中央企业新闻舆论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媒体对中央企业的负面新闻相对较少,绝大多数负面舆论都是因为网络媒体的推动,网络媒体新闻的突发性、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让众多身陷其中的企业感到猝不及防。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抓好日常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对媒体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重点跟踪、分级处置,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中央企业而言已迫在眉睫。国家电网、神华集团、国电集团等中央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实行由专人负责、专业公司配合的舆情监测、研判与处置工作机制,形成全方位监测制度,定点监测、应急监测相结合,日报、周报、月报、专项报告并行的机制。安排专人担任网络监控员,24小时值班监测网络舆情,周末和节假日轮流值班,发现负面舆情随时短信预警。安排专业公关公司定时报送企业日报、周报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处置报告,企业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宣传舆论效果。

重点抓好正面宣传引导、危机管控两个关键环节

第一,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力度,形成有利于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正面舆论场。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要有“占领”意识,而且是牢固地占领,而不是时紧时松。同样,对于新闻舆论阵地,我们不占领就要被他人占领,正面宣传不占领就要被负面报道占领。做好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正面宣传引导为主方针,大力宣传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和贡献,进一步树立中央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达到树立信心、化解矛盾、疏导情绪的作用,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中央企业正面宣传主要内容:一是大力宣传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地位、作用及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及作出的巨大贡献。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对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排头兵作用;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中发挥着领军作用;在实现各类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发挥着带动作用。二是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功之路。国有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权让利、承包经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破产关闭、重组并购到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三年改革脱困到做强做优、培育国际一流企业,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包括: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企业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活力等。三是大力宣传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肩负着政治、经济、社会、国防等多重社会责任;中央企业在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自主创新、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着表率作用;特别是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价、抗击自然灾害和完成国家重大活动等大事、要事、难事中,勇挑重担、知难而上,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大力宣传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彰显国企价值,树立良好形象。此外,正面宣传还需要针对一些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的理论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行释疑解惑,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增强公众对中央企业的信任,为中央企业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新闻舆论环境。

第二,加大舆论危机管控力度,抓住有利于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宣传舆论主动权。突发性危机事件在中央企业中时有发生,不但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企业形象,阻碍正常生产经营,甚至破坏稳定团结的大局。因此加强舆论危机管控,及时正确科学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是所有中央企业共同面临的严峻课题,也是中央企业提升宣传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社会整体上处于矛盾的多发期和并发期,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不断呈现出来。综合来看,中央企业突发危机事件主要包括生产事故突发事件,如中石油吉化爆炸事故等;财务金融突发事件,如中航油新加坡事件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如胜利油田下岗职工示威游行等;涉外型突发事件,如去年利比亚战乱中资公司受损事件等。此外还包括由媒体不实报道或者片面报道引发的媒体事件等。这些危机事件点多、线长、面广,如果处理不好将给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管理等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后果相当严重。中央企业必须将危机管控作为事关企业生死的大事抓好,确保关键时刻的宣传舆论的主动权。

在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及时汇报,做到信息畅通。科技的发展、通信的便捷、网络的普及,丰富了现场信息传播和传递的源头,中央企业发生的任何突发性事件都很难处于保密状态。中央企业政治责任重、社会影响大,突发危机处理不慎,往往会引发超出危机事件本身的关注和影响。因此危机发生后,中央企业必须第一时间向上级机关和当地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汇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二是正确面对,敢于正视问题。正因为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手机通信、触摸媒体等新媒体已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突发危机是“瞒不住”的。如果中央企业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表明态度,用“负荆请罪”的态度让公众看到诚意,则将赢得部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将舆论的注意力从批评中央企业转到支持中央企业查处危机事件本身上,从而避免因危机遭受形象重创。三是善用媒体,权威消息。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信息传播混乱,极易出现谣言四起、公众心理失衡、情绪波动等现象。第一时间权威准确的消息,可以增强公众对党和政府以及中央企业的信心,有利于遏制谣言、安定人心。除当事单位自己出面说明情况外,还要更好地对新闻媒体做好服务和管理,并争取权威媒体权威消息,通过媒体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汇集传播能量,赢得社会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四是关注舆情,处理负面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当事单位要及时关注网络舆情,对一些负面舆情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对于一些网络的负面信息,可以及时进行撤帖或更换标题处理;对于网络搜索,可以督促搜索引擎网站酌情处理,或用优化软件将其下沉。为微博时代,还要特别注重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粉丝众多,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之巨,他们的观点影响着观众对同一事件的认知,比一般媒体传播得更为广泛。可以借助舆论领袖对事件的解读,引导公众舆论。

全力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两项

保障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宣传舆论引导是一件政治性和业务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主要建立健全六项制度。

一是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是中央企业降低和防控风险的需要,对中央企业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高度重视企业突发事件的宣传舆论应急处置工作,把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和整体应急预案中,制订预案和工作流程。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积极主动开展新闻宣传引导和,解疑释惑,掌握话语权。

二是建立新闻工作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建立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是中央企业加强与民众沟通,增强相互信任的基础。突发事件的新闻在时间上要遵循“4小时黄金准则”。要做到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确定应对原则,明确新闻发言人、准备背景材料,统一媒体应答口径;第一时间了解、跟踪媒体报道情况,进行研判,及时引导舆论。

三是建立舆情监测与研判机制。为及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从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无缝隙、无漏洞舆情监测,应建立起全站点、全天候的监测网络,力争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从即时处置型向事前预警型转变。舆情信息员要加强对安全隐患、苗头事件的预测,掌握事件舆情的传播路径,加强对有关信息的跟踪、汇总、梳理、归纳,将监测结果以专报、摘报的形式及时上报企业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并协同相关人员进行会商、研判,为应急处理预案的实施提供快速决策依据。

四是建立与新闻媒体良好合作机制。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的重要保障。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具有传播和信息的可能,但实践证明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具有信息来源丰富、声音权威的媒体信息,因而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是中央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中央企业可以定期与媒体进行沟通,采取多种形式与主要新闻网站建立联系;或邀请记者走进企业,参与重大活动,主动提供新闻线索,尽量争取主要媒体记者和编辑的信任和支持,获得新闻媒体的公正对待,从而形成稳定、有效、快捷的正面传播渠道。

五是建立宣传舆论工作队伍培训机制。打造一支精干的宣传工作队伍对中央企业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培训、重点培养等措施,形成宣传舆论培训的良性机制,促进中央企业新闻宣传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要不断创新队伍培训方式和方法,不定期地开展培训活动,通过课堂教授、借调学习、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沙龙、读书会、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讲座活动,或者组织内部员工进行经验交流;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研究,储备理论知识,探索学习及应用的新措施和新方法;购置相关书籍材料及电子图书馆服务等,建立实体或虚拟的小型“图书库”,供员工查阅和自我充电。

六是建立宣传舆论引导评价机制。建立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的评价机制,可以做到量化测评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能力,使舆情应对处置向事前预警型转变,将突发事件舆情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增强相关部门对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可进一步促进各中央企业根据评估体系,对照督准、查漏补缺,以评估作为动力,有效推动企业宣传舆论能力上水平,同时也是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志。通过设立制度建设、队伍经费、经费投入、应对成效、社会评价、专家评价等一系列重点指标为特点的评价体系,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日后中央企业舆情引导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二,建立中央企业宣传舆论四支队伍。

宣传舆论工作的质量、舆论引导水平的高低,说到底,取决于宣传舆论工作者的素质和队伍建设。根据中央企业实际情况,主要建设好四支队伍。

一是建立高素质宣传舆论工作者队伍。加强宣传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迫切的问题,新形势下对宣传舆论工作思想观念、政治业务、工作作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学习培训、重点培养、加强锻炼等方法,不断提高宣传舆论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培育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宣传舆论工作者队伍。

二是建立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队伍。按照国资委《中央企业新闻工作指引》的有关要求,积极推动中央企业逐步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央企业总部及重要子企业必须设立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应的新闻机构,同时要提高新闻发言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快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队伍的建设步伐,为做好中央企业新闻工作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是建立中央企业网评员队伍。选拔一批热爱网络宣传工作、熟悉网言网语、具备足够上网时间和条件、长期活跃在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的网评员,通过办班培训、考察学习等形式,提高网评员的舆论引导水平。同时通过开通微博客等途径,加强针对本单位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利于本单位发展的良好网上舆论环境。

第4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7月28日上午,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是由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会议由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和平主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文简称“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国资委、国家档案局以及各中央企业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档案部门负责人共2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传达了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对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做的批示,批示指出“中央企业档案是真实记录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准确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珍贵资料。10年来,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国家档案局和国资委联合召开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希望国家档案局和中央企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充实力量,切实把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87家中央企业共有专兼职档案人员65520人,档案室9963个,档案馆201个,库房总面积达207万余平方米。保管的纸质档案1亿多卷,排架长度438万延长米,照片1235万张,光盘82万张,还有大量的录音、录像和实物档案资料。为做好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从1999年中央企业组建起,国家档案局就建立了对中央企业的档案业务指导关系和发文渠道,监督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组建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协作组,开展业务学习和交流活动;组织中央企业档案人员参加国家档案局召开的工作会议和有关业务培训。1999年国家档案局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研讨会,对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2年国家档案局、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有关主管部门联合召开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总结和宣传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在近年来的《档案法》执法检查和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和优秀档案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中,国家档案局专门将中央企业作为检查和表彰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会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及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的档案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本单位的档案工作情况,在档案征集、保管利用、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听取了以上单位的发言后,归纳指出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分别是领导高度重视、健全工作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新团队、加大技术投入、强化开发利用以及创新服务方式等。档案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好的经验习惯要继承,同时也要改革。档案工作在新时期要做一些改变、做一些创新。同时他还提出了对中央企业的三点认识:一是中央企业档案资产是重要的国有资产,必须完整保存好、充分利用好;二是中央企业要想成为“百年老店”,就要建好“百年档案”,传承好百年历史;三是做好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既能产生社会效益,也能创造经济效益。

黄淑和指出,在2007年国家档案局表彰名单中,有49家中央企业被评为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36名同志被评为优秀档案工作者,这是国家档案局对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从20lO年开始,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将由国资委为主进行指导,国资委将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并且记载着国有经济改革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不仅如此,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还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从任何角度来看,都需要管理好、利用好中央企业档案。

会上,黄淑和还与大家探讨了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在积极配合国家档案局完成指导职能的交接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并加强档案工作的指导检查以及经验交流和人员培训。他要求中央企业的档案部门要不断加强管理职能、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还要在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会上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的讲话。杨冬权指出,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全局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中央企业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在中央企业发展中和全国档案事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企业档案不仅记录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的建设史、成长史、改革史、发展史,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和重大历史事件,是我们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而且记录了企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是企业扩大生产和销售、加强经营和管理、维护权利和利益、保持发展和稳定的可靠凭证与有力依据,是中央企业资产和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如何做好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杨冬权指出,在各方面的重视支持下,在中央企业档案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逐步规范,档案归档质量明显提高;档案安全保管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档案处置工作稳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起点高发展快,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保持同步;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得到加强:项目档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档案利用价值得到体现,档案为企业创造效益明显。杨冬权着重强调了档案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的贡献。

关于下一步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杨冬权指出,目前中央企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不仅在当前,而且在今后,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清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思路。其次,要深入研究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规律,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快提高中央企业档案信息化和电子文件管理水平。第四,要进一步完善档案安全保管的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档案安全。在档案安全保管方面,杨冬权强调不仅要加强企业内部档案管理,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还要对重要档案进行备份,包括异地备份保存和异质备份保存。并且要加强在企业改制重组和破产清算时期加强档案的管理和档案工作监管。

第5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一、《条例》出台对央行履职的积极意义

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进行主导的征信业,作为央行履职的一个新窗口,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民众的广泛关注。征信业作为信用信息服务行业,规范其健康发展对于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可借助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尤其是小微企业所有人信息资源,简化中小企业贷款调查手续,在企业的历史交易、信用记录等情况的调查上节省时间。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可依托信息资源,开发评分模型,发展批量化评价、审批,将提高审贷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信贷业务规模。

此次《条例》的出台,也体现了央行一直以来倡导的,信用作为个人身份标识以及社会资产等积极面的基础价值体现:一是信用要作为一种资格与能力,成为进入市场的入场券;二是信用要构成一种资本与财富,发挥商誉的品牌效应;三是信用也应成为社会公众可以共享的信息资讯,发挥社会的监督舆论作用。这些一直以来被人们所追寻的信用原则,在《条例》中也得到了体现,这将为央行开展下一步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条例》对央行开展征信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在国家层面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达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在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逃废债务、拖欠贷款、偷逃骗税、商业欺诈、非法集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经济秩序和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防范和惩治失信行为,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正常社会经济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政府部门依法履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信用体系的崩溃与瓦解将对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害,对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后果。对经济学中最难回答的“公平”问题,其最合理的认定来自社会认同,而认同感的培育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的。缺乏认同感的社会对经济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而效率最大化作为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其超常实现的基础在于道德,其核心正是诚信。因此倡导诚信,惩治背信,重建信用道德规范与建设信用法律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此次《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高度关注,也意味着我国征信业进入了新的法规时代,是央行开展征信工作,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全面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框架的新契机。

(二)在制度层面上,强化了基层央行开展征信工作的法律依据

一直以来,基层央行开展征信工作赖以的依据并不多,大多是内部的管理办法,并没有对外效力较高的法律、法规文件。这在依法履职以及推进征信工作的开展上使基层央行的工作缺乏底气。此次《条例》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称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征信业进行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推进本地区、本行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征信市场,推动征信业发展。”这是再一次对央行开展征信工作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并且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为基层央行依法行政、依法履职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后盾。

(三)在个人信息保护层面上,进一步加大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加大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是此次《条例》的一个亮点。一直以来,为确保纳入到人民银行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安全,人民银行严格遵守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按照授权查询、限定用途、保障安全、违规处罚等规定,保证征信系统的运行安全。对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人民银行负有保密义务,不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若出现泄密事件,还将依法追究泄密者的法律责任。但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系统的个人信息的保护法律,在日常的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保管环节上还是欠缺制度的支撑和明确的规定。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采集的农户信息为例,由于采集面过广、采集量过大,很多个人信息在采集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采集后没有使用的信息也未进行适当的处理,给农户带来了一些疑虑。

因此,在《条例》中,《条例》对个人征信业务实行严格管理,在市场准入、信息采集及查询范围、不良信息提供、异议和投诉、保障信息的准确和安全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对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中的个人信用信息保护实行常态化管理,信息主体可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市场主体可以依法采集和使用个人信用信息,有效防止信用信息泄露、不正当使用等违法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基础上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将贯彻“依法行政”的理念,合法管理信用信息,保证信用信息源的合法权益,并力争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信用信息“零异议、零争议、零复议、零诉讼”的目标实现。这也将进一步确保我们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能够推得更深、推得更广。

三、基层央行在《条例》颁布后应该考量的问题

(一)在县支行设立征信中心或征信综合服务部门的必要性

前面已经对征信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那么县支行对征信工作的关注度是否应该提高呢?以晋宁县支行为例,自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以来,支行就积极与政府部门协商沟通,经过与县金融办等部门的研究,在人行晋宁县支行设立了晋宁县征信中心。设立征信中心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对日常的征信工作进行整合。支行将贷款卡管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分配到征信中心,形成了全行征信工作“一道门、一个口、一盘棋”的综合框架。二是进行人力资源的统筹安排。随着晋宁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信用意识作为“诚信晋宁”主打的精神价值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贷款卡、个人信用报告的含金量日益增加,政府各部门对信用工作的态度有了更积极的转变。这也加大了支行征信的工作量,为了提供更及时、高效的征信服务,支行设立征信中心,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议:以支行主管,政府部门聘请人员的方式,充实征信中心的工作人员。2012年晋宁县政府以金融办的名义通过合同形式为征信中心招聘了工作人员,所有人员费用由晋宁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安排。人员的到位,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三是打开了便民服务的窗口。过去,支行的征信业务由综合业务科处理,由于办公室较为狭窄,来支行办理的群众经常拥堵在支行的楼道内,接肘擦肩、秩序混乱,由于人数过多耽误了部分群众的时间,导致工作人员与群众经常发生口角。有了征信中心后,支行统一受理征信业务,集中处理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群众的等待时间。目前,征信中心对外的贷款卡业务、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已经做到了“零等待”,大大便利了群众,受到了政府部门及群众的好评。

因此,在《条例》颁布后,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对征信工作的关注,以县为单位,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征信中心;条件不完善的可以先设立征信综合服务部门。以提升工作效率、更好服务群众为初衷,也为下一步推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设立必要的硬件。

(二)对信用查询进行收费是降低工作成本的必由之路

过去,我国曾将对行政许可收费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理,行政许可项目的收费均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在基层央行对信用查询是免费的。在《条例》中对个人或企业信用查询是否能够收费的问题并没有进行明确。仅规定了:“信息主体可以向征信机构查询自身信息。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每年两次免费获取本人的信用报告。”由于不能够收费,且没有专项的资金拨备,每年信用查询支出的费用是较大的。以晋宁县2012年为例,由于县域部门工作人员购买公务员小区的房产,要求出具个人信用报告,近4000余人,前来支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仅纸张、硒鼓的支出费用就超过5000元,还不包括人工、办公用品等一些杂项的支出费用。这对于县支行而言,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条例》颁布后,央行还将出台相关的事实细则,希望在细则中对能否收取一定的工本费的问题进行明确,以缓解基层央行在征信工作上过高的费用支出。

(三)信用系信息的整合与使用问题是开展征信工作的关键

我国目前的信用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三块: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建设的同业信用信息系统;二是地方政府主导建立的区域信用信息系统;三是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建立和积累的数据库。一直以来,这三块系统各自为证,无法共享。如:人民银行目前运作的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工商部门运作的企业行为警示系统;税务部门运作的税务信用等级信息系统;法院运作的讼诉记录系统。此次在《条例》中规定:“国家设立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发展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专业运行机构建设、运行和维护。该运行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

第6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银行通过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查实,徐先生长期持有几家上市企业的优质股票;他在某保险公司还购买了100万元的个人寿险;他本人的信用卡还款记录良好。银行认为,徐先生信用良好,因而同意为其发放信用贷款500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银行一个中小企业融资产品促销的案例,然而,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因为这里所说的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目前已经在规划建设之中。

政策推动

今年以来,关于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的建设工作,已多次被政府提及。

在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对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即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在央行最近召开的2012年征信工作会议上,央行副行长杜金富也表示,今年将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建立包括证券、保险、外汇等信息在内的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

如果再往前追溯,中国提出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至少已有5年时间。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曾指出,要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统,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逐步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稳步推进中国金融业信用体系建设。

业内人士向SMEIF记者分析,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的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制订了相关政策。除正式颁布《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外,政府还在着手制订其他两项政策。早在2003年,主管部门就已起草完成了《征信管理条例》(代拟稿),并于2009年10月和2011年7月先后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条例内容相对比较完善,具备了出台基础。另一项由央行制订的《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等待批示。

另一方面是央行建立了征信系统。2006年,央行正式建成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目前,征信系统已经与中国境内所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及其他金融机构连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数约8亿人,全年累计查询次数为2.4亿次;企业征信系统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共计1800万户,全年累计查询次数为6930万次,全国已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27万户;全国共为1.4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定了9300万信用农户。

建设蓝图

但是,业界普遍认为,这些成果距离发展目标还很远,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的建设进度仍需加快。

“中国提出建设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已有几年了,但是细化的政策至今没有推出,工作进度因此受到影响”,中国信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德顺向SMEIF记者表示,从与信用相关的政策来看,涉及到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的内容普遍比较笼统,诸如建设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的具体目标、任务、措施、时间表均未明确,引导性不足。

徐德顺认为,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的建设工作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对个人隐私由央行牵头,将“一行三会”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第二步,研究信息的使用问题,使这些数据向金融部门和社会放开;第三步,进一步整合公安、工商、海关、检察院、法院、中国移动等部门的信息数据,建设成为全社会统一的征信平台。

“在时间表上,只要措施得力,这项工作在‘十二五’时期可以初见成效;‘十三五’时期可以达到预期目标;此后可以不断维护和完善”,徐德顺说。

除此之外,央行征信系统的信息采集方式也被认为需要完善。

据了解,目前征信系统在信息采集上,主要以信贷信息为核心,同时还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和其他信用信息。基本信息方面,收录了个人身份证件信息、工作单位信息、联系方式等。企业基本信息主要有概况信息、出资人信息、财务报表信息等。信贷信息方面,征信系统采集了企业和个人的所有正负面信息,覆盖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信息,包括各类贷款信息、信用卡信息、担保信息等。此外,征信系统还收录法院判决信息、履行法定义务信息、行政执法信息等其他信用信息。

“央行征信系统所采集的信息,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定期报送的信贷信息,而对于全面评估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诸如个人社保信息和收入信息、企业水电费用等使用信息却严重不足”,国内某信用评级公司的负责人如此表示。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认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征信系统,不仅包括企业的信贷还款记录,还应包括企业水电煤气缴费记录等,在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时将信息方便地提取出来,对于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意义。

瓶颈待解

2008年,国务院将央行的相关职能由“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扩大到“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央行成为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单位。专家认为,在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的建设工作中,如何打破部门利益分割,实现资源和利益的共享,是牵头单位所面临的一个考验。

“在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的工作中,央行具有牵头的职能。但是,以行政级别论,央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同为部级单位,要协调这项工作也不容易”,一位金融部门的人士向SMEIF记者这样分析。

徐德顺则认为,针对中国国情,可以考虑在“一行三会”的基础上增设一个信用监督管理委员会,专门来协调和指导信用建设工作。该部门主要围绕金融业的征信开展工作,又不局限于金融部门,它的职能可以延伸到公安、工商、海关等更广的信用范畴。

“结合国家现状来看,一开始有政府去推动征信工作是必要的。成立信用监督管理委员会适合中国特色。但是长久来看,我认为更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徐德顺强调。

而征信法律法规不健全则是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工作中的另一个阻碍因素。

第7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公关的核心就是企业为了达成其商业目标而去主动影响其利益相关者的专业传播手段。由于央企的政治背景和在经济中的垄断地位,一些央企在与受众的互动沟通方面十分欠缺,还处于“一厢情愿”被动传播的状况。中铝在这方面可以说吃了苦头,在其整体的并购传播中,全球知名财经媒体竟然缺席,丧失了让受众认识中铝的机会。而在发挥公关的作用上,中钢做得非常好,在这次并购中,中钢请澳大利亚有实力的公关公司做其战略咨询,帮助中钢与受众建立了互相认知的桥梁,同时也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了并购中的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央企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良好的公共关系将提升央企的市场竞争力。央企要做好公关,无论在对待公关的态度上,以及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都要做好如下转变――

从“单向宣传”向“双向沟通”

对大多数央企来说,从来就不缺少宣传意识。但央企的宣传总是单向的,更多的是为自己唱赞歌,为自己的行为涂脂抹粉而已。当受众不能有效影响和制约传播主体的行为时,宣传往往总是高高在上、自说自话的。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表达渠道的多元,表达空间和表达力度的加大,央企的一些不为公众所理解的行为,不少是以丑闻的面目出现,受到了公众的强烈而不间断的质疑。这种压力越来越大,挥之不去,以至于形成了对央企来说是“日益强势的民间舆论”。比如,多家央企涉嫌“洋贿赂”事件,比如中石油被曝涉嫌用20亿进行团购豪宅,中石化的“天价吊灯”事件等。公众对这些事件的不满,固然有可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不了解具体情况而盲目发泄,但央企又做了什么工作呢?除了环顾左右而言它,就是沉默不语;不是答非所问,就是强词夺理,如此,怎么能够获得公众的宽宥和谅解?

在传播中,唯有通过“双向沟通”的方式,才能真正达到和受众的“心与心的沟通”。只有通过这种“心心相应”的双向沟通才能有效地传达出企业理念、远景和规划,让受众可以以理解的方式来接收信息并予以支持。可以说,双向沟通可以为央企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找到更多潜在的传播机会。

从“向上看”往“向下看”转变

由于特殊的市场垄断地位,某些央企不自觉产生了习惯性的傲慢,并时时以老大自居的心态面对公众。在公关传播中,宣传部门的人往往“唯上是从”,领导让怎么说就怎么说,无视市场需求以及当前的信息传播规律。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草根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呈现碎片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如果对“下面”,也就是受众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总是 “向上看”,也就是“向领导看”,势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法实现信息的再次加工和传播,大大降低了传播力度和波及度。“向下看”对于央企来说是个传播理念上的转变,需要央企的领导们在传播领域放下姿态,多听听“下面”的声音,根据受众的喜好来传播,如此才能将企业的传播真正做到位。

从“战术公关”向“战略公关”

这里要特别提醒央企的有关领导,公关已经不再是某一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领导要从原来只重视传播结果往重视传播战略转变,要从单个产品传播往重视品牌整合传播转变。公关已经不再是某个单一层面的公关,而是一个“大公关”的概念。领导们要将公关部门从辅助支撑部门提升到核心决策机构,公关最有价值的是公关理念、公关思想,而不是公关发稿,它可以给企业发展战略带来决定性的启示。

由于部分央企长期延续政府式的制度体系,以及在思维模式上的相对滞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在竞争中屡屡遭受挫折。从中海油海外并购尤尼科的失败,到国内中石油“低价团购门”带来的不良社会舆论,都说明在国际化和品牌建设中,央企应将公关纳入到品牌战略体系中。

从“本土思维”向“国际惯例”

央企大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与老百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关注度很高,热点问题很多,社会对于其信息的要求自然也很高。通过健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的进行信息沟通以保持企业信息透明化,是央企走向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

大多数情况下,跨国公司重视职业分工和媒体责任,更尊重媒体对企业信息的深度挖掘并以独立的观点对企业进行深层次的传播。而我们的部分央企,由于其政治地位和企业角色的特殊性,很容易“一厢情愿”地安排媒体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传播,不太情愿媒体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进行信息挖掘和传播。央企要向国际企业学习,学会和媒体的深入沟通,善于通过媒体的深度挖掘传播出更具生动性的主题,以达到和受众的“深层”沟通。

从“短期行为”向“持续沟通”

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央企领导人任期的压力,某些央企在经营中存在短期行为,不择手段获取短期内的最大利益,从而使这些企业忽略品牌的长期经营以及持久良好的公关形象的建立。我们知道,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和企业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分不开。央企更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通过持续的公关传播将对社会的贡献传播出去,从而建立良好形象。

承担责任的央企形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来的,首先是企业要脚踏实地地履行企业所承担的责任,其次,公关传播部门要主动、持续地将企业的良好形象传播出去。围绕着“责任铸就卓越”的主题,中粮酒业通过“持续沟通”打造中粮酒业形象。中粮酒业很早就意识到只有利用自己在葡萄酒行业的领袖地位和专业能力,推动产业发展和升级,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才能同时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公民。为此,中粮酒业一直重视并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从酿造国际标准的中国第一瓶干白、干红与起泡葡萄酒,到在国际评酒会屡夺大奖,再到市场综合占有率和产销量30年稳居榜首,品牌价值持续居中国葡萄酒界第一强,中粮酒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已成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的里程碑。

从“被动应对”向“体系建设”

危机来临,多数企业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躲避,如何与媒体周旋,而不是主动应对,解决消费者关心的问题,这样反而导致问题越变越大,最后给企业的美誉度带来沉重的打击。央企领导首先应该重视公关,保持一颗警惕的心态,对于潜在危机应该“防微杜渐”,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而不是出了事情,再用公关手段去掩盖。

在公关“体系建设”方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走在了前面。早在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成立之初,中国移动就引入专业化公关公司,并不断完善公关体系。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中国移动充分意识到提升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他们在内部推行公关危机管理的体系化建设,使危机管理体系呈现“四化”,即机制常态化、手段分级化、流程标准化、团队一体化。“四化建设”使中国移动这家央企面对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能够以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得体的应对方法迎接各种传播危机的挑战。

从“独立操作”向“合作共赢”

公关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它有着严格的职业分工,如媒体调研、策略规划、文案撰写、媒体关系、危机公关、政府关系和活动管理等,同时公关也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工作。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合作平台,吸纳各类资源为我所用,打消之前的“独立操作”理念,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与消费者代表、行业意见领袖、媒体代表保持密切沟通,而这些工作需要借助外力――专业公司才能实现,通过将公关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的方式,企业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第8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所谓个人征信,对许多有过贷款经历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当个人在银行办理过信用卡、贷款、为他人贷款担保等业务,其信贷交易历史信息就会被记入个人征信系统,从而形成个人的信用报告。在个人申请信用卡或是贷款消费时,商业银行便会查看申请人的信用报告,了解申请人的信用记录。

个人征信市场化,那么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将可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依法向合法的信息查询人提供个人信用历史记录。个人征信市场化破冰,也是对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具体落实。

在此之前,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由央行主导建立,可以开展个人征信服务的“正规军”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央行的一小步,能否成为我国个人征信市场发展的一大步?而且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的“开闸”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个人征信体系不再是一家独大。个人征信体系是2006年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并正式运营,大有一家独大的态势,这次“钦点”了8家机构,也正说明这种现状将会被改变,将来的个人征信体系可能会由多家机构共同来完善和运行,这对企业或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其次,个人征信体系将会更加完善。央行征信系统主要采集的是授信机构信贷信息,缺乏未与银行有借贷关系的个人或企业信息,许多未被系统覆盖的群体如学生、个体工商户等难以获得信用服务。此外,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众多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P2P平台等却无法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经过这次的开闸,这方面的信息会更加完善和全面。

再次,个人征信体系将走商业市场化模式。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运营的央行征信系统,截至2014年10月底,该系统分别为1963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及8.5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查询量分别达到8398万次和3.27亿次。总体来看,中国征信机构规模小,服务与产品种类少,信息获取难度大,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征信机构将向信息提供者付费获取信息,制作如个人信用报告及个人信用评分等个人征信产品,使用者需付费获得这些产品。据方正证券此前预测,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未来发展成熟之后个人征信市场空间很可能达1000亿元规模,前景非常广阔。

第9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对此,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明确表示,国资委视频会议系统的建成,标志着国资委建设运用信息化平台迈上了新的台阶。管理越是扁平化,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就越突出。这套系统拉近了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的距离。要充分应用这个平台,央企的一些专题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及时沟通和探讨。

通过对系统承建方中国联通的采访记者了解到,中央企业视频会议系统的整体建设方案初步确定于2006年9月,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国资委和公司领导都给予高度重视,双方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国资委副主任李伟亲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国资委办公厅张德霖主任,刘长虹副主任,信息中心、技术中心领导,中国联通李正茂副总裁,数固业务部、运行维护部、北京分公司及其余14家分公司相关领导均参加了项目组。同时针对151家央企,还组成10个项目实施小组对应负责中央企业的接口工作,确保每家央企都有专人负责协调项目涉及的各项工作,为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与传统电视会议系统相比,“宝视通”具有设备投资少、通信质量好、服务多样等明显的优势。据中国联通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企业自行建设专网,这种专网专用的传统视频会议系统,不仅投资高、线路租用费用高、维护成本高,而且扩展难、互通难、提高可靠性难。基于公用电视会议网的“宝视通”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的综合电信业务运营商,中国联通“宝视通”宽带视讯网络平台,是目前国内商用的最大的基于IP技术的宽带视讯交换平台,它采用H.323协议,并通过全程全网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提供端到端的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