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一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制造业、壮大优势产业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开发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结构优化、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目标,促进全市开发区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到2020年,各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比重达到50%以上。

(二)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原则。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尤其是产业链配套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立足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特色。二是产业集聚原则。要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鼓励全市工业按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区内居民向生活小区集中,实现开发区建设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良性互动。三是高标准建设原则。要瞄准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开发区,超前进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增强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的承载力、吸引力。四是产业导向原则。进入开发区发展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无污染的项目。五是循环经济原则。大力推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按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开发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抓好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

(三)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发展规划。各类开发区,都要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门机构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切实搞好总体发展规划和主要专业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总体发展规划对开发区建设的指导作用。总体发展规划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

(四)规范开发区的规划决策程序。各开发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编制或修订完成后,必须报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由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论证后,报市政府或省政府审批。开发区详

细规划,以及功能布局和产业建设规划等,必须符合总体发展规划要求。

(五)着力培育主导产业。要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配套合理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智力密集、产业集聚、开放环境为依托,成为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载体和集中区域。经济开发区要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较完备的方向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和专业化加工制造基地要成为省级开发区的发展重点,要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单一特色产业资源要素集聚,形成产业链完整、具备园区品牌的企业集中功能区域。

(六)积极促进产业聚集。今后全市引进的外来投资项目,市内企业新建项目,原则上都要布局到相应的开发区。鼓励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龙头骨干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能形成规模效益的投资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鼓励城市搬迁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

三、大力优化开发区的发展环境

(七)高标准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区要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电力、燃气、供热、通讯、道路、消防、排污等必要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必须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各级政府管理的资金、土地、供气、供电等生产要素要优先满足开发区的需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八)高标准建设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开发区的建设规划要对排污总量控制、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提出对策措施。加快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集中供热设施和垃圾收集装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开发区。积极推进企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安全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九)努力提高开发区的土地容积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开发区内的生产性用地比例不得低于70%。部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240万元/亩,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亩。对进入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小于500万元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开发区内建设多层建筑,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十)努力创造一流的开发区服务环境。市、区县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区的扶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简化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省级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可享受地方同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权。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对进区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除全国、全省统一部署和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检查外,市、区县有关部门到开发区的检查,都必须报经同级政府批准,并由开发区管理机构或当地政府统一安排。未经批准的检查,各开发区和企业有权拒绝。

(十一)加强开发区智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各开发区要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高层次人才,走产学研联合和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路子,努力形成开发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的机制。要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的高创中心,其他开发区要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切实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切实增强开发区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

四、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十二)各项优惠政策要向开发区“聚焦”。今后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都要向开发区倾斜,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在开发区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对在各类开发区投资建设的项目,不分市内、市外,不论经济成份,优惠政策一视同仁。

(十三)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对于进入开发区的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在用地、财政扶持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办法,实行更加积极灵活的优惠政策

(十四)努力保证开发区建设用地需要。今后全市每年建设用地指标,除首先保证市政府确定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外,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将根据各开发区上报的全年用地计划,研究确定全市开发区用地切块指标,切实保证进入开发区的工业项目用地,严格限制开发区以外的工业项目用地。积极支持开发区进行土地整合,各区县通过土地整合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向开发区集中。

(十五)加大对开发区的财政支持。今后市里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评审、招商、考核奖励等,区县也要安排一定配套资金,用于扶持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对开发区项目用地上缴的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扣除国家规定的政策性专项支出外,按照50%返还开发区,专项用于开发区内土地开发建设。开发区规划区域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分成部分全部留在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开发区内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以2016年为基数,在“十三五”时期,超收的50%留在开发区,专项用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滚动发展。高新区的财政政策仍按照原规定执行。

(十六)加大对开发区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公用事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五、切实强化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十七)提高开发区招商引资水平。各区县、高新区都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建设的“一号工程”,围绕开发区产业特色,对开发区招商引资进行整体包装策划,确定招商目标,瞄准重点地区和国家,集中力量引进带动开发区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

(十八)加强开发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各开发区都要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招商引资机制。有条件的开发区,可以适当提高招商引资奖励标准,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区招商。

(十九)积极创新开发区招商方式。各开发区要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招商潜力,做好以外引外、以商招商工作。要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根据产业特色,组织开展专业招商活动。围绕开发区内的大项目、产业链项目、配套项目招商,提高区内配套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网络招商。

六、创新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开发区管理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设置。开发区管委会是设立开发区的市、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市、区县人民政府授权对开发区范围内的经济和行政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各开发区要完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原批准的省级开发区要尽快完善机构、规范运作。

(二十一)建立健全开发区封闭运作体制。要建立区划、人、财、物相对独立的运作体制,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岗责明确的用人机制。鼓励各类开发区与相应的行政区采取合一的管理模式;跨行政区划的开发区,有条件的要适时对区划加以调整。

(二十二)建立健全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要加强财政预决算管理,开发区的年度财政收支预决算、财政预备费的动用,以及财政收支计划的调整方案,须经同级政府和人大批准后执行。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开发区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执行,不得擅自出台增加新的人员支出项目;公用经费可在同级预算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但原则上不得超过25%。

(二十三)建立开发区统计信息报表制度。各开发区要设有专人负责,按照规定时间,及时准确地向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经济发展信息,并对所有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七、加强对开发区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2篇: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目前,有关部门正加紧推进“十二五”规划调研编制工作。各地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地方层面的叫“一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探求区域经济如何更好地谋篇布局,为未来5年发展注入新动力。

突出西部发展战略地位

7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部署西部地区未来发展规划。这次会议突出了西部的战略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十二五”期间乃至更远的将来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

中央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而目前正在研究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进一步明晰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布局、重点地区、重点专项规划产业发展等。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介绍,国家初步规划到2015年,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将比2008年翻一番,今后数年西部地区经济年增速都将保持在10%以上。此外,“十二五”期间中央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还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在转移支付和投资安排上也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局面,年均增速达到11.9%;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的工程相继建成;并且,当地已经集中了一批重点航天军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设备等具有雄厚实力的产业。

此外,西部能源和矿业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介绍,西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7%,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占全国的66%,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82%,以及风能、太阳能、特色产业优势、旅游优势、沿边开发开放优势,这些方面的潜力都非常巨大。

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成为未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国家明确提出,在西部地区,应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于今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资源性特征明显,在已有的产业结构中原材料、采掘业等基础性产品比重大。加工增值性产品比重较低。于今认为,目前,西部地区在重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能力。具体方式包括:围绕西部地区的矿产采掘业、原材料搞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围绕农业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特色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和比较优势产业。

目前来看,国家已经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十二五”期间,当地仍将获得资金和土地政策的倾斜和支持。

各省市紧锣密鼓布局

新疆“十二五”规划将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目前,新疆各项基建、民生和资源开发政策都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当中。如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定位以及发展战略等。

陕西“十二五”期间将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促进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扩大技术应用改造传统产业。陕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介绍,将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支柱产业,大力推进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加快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太阳能光伏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四川省则提出,要更加重视川南经济区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注重连接宜宾、自贡、泸州、内江、乐山五市的快速通道建设,促进川南城市群整体发展;注重川南临港经济发展,加快川南经济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注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东北:

措施打造新增长极

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会带动生产、消费等一系列领域的快速增长。

对于这次出台的支持措施,陈秀山称之为“第二次振兴”。事实上,实施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自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3%。“十一五”前4年,东北三省经济发展速度列四大区域板块之首。

会议提出,要继续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支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产业。

“对于长期消耗资源导致许多地方面临资源枯竭的东北来说,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件大事。”陈秀山表示。

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也被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张国宝指出,东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2:53:35。第二产业比重是全国最高的,且以重化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任重道远,发展旅游业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重要意义,将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佳切入点。

东部:

“十二五”主攻结构转型

2009年,国务院先后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十多个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2010年,区域振兴仍将成为国家的工作重点,将有数个振兴规划获批。其中,东部将成为重点布局的地区之一。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已编制完成《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并上报国务院,一旦获批将上升为国家战略。

事实上,除已经上报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外,东部地区已经出台多个规划,包括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则汇集了浙江、江苏以及上海等多个省市。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早在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这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河北省的8个地市,形成了“8+2”的规划模式。其中,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天津的加工制造与港口运输业、河北的原材料重化工以及旅游业等均有优势,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让三地的产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对调整经济转型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据了解,发改委正密集调研,酝酿“十二五”规划起草方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责成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牵头,研究“十二五”规划中区域经济发展方案,专家论证会上初步将区域规划主基调定为平稳中调整转型。

各个省市也正在密集进行“十二五”规划讨论工作。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大讨论正在进行,上海市政协专门成立推进小组,精心组织委员讨论,委员们认为,应把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规划主线,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和民生发展等多方面统筹安排,处理好传统工业和先进制造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业转移中市里和市外、产业布局调整中区与区的关系。

据了解,“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年至2015年,涉及能源、环保、工业、通信和信息化等具体领域的发展规划调研工作已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4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即将完成。

中部:

两大区域规划待出台

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的中部6个省份,在年初迎来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这一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后,正积极寻求“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据了解,在已经获得5个部级区域规划支持后,中部地区还将迎来两大区域规划。

中部仅有6个省份,却已经拥有5个部级区域规划,既有总领中部六省发展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又有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4个指导各省发展的规划,可见中部地区的受重视程度。

据了解,在中部六省份当中,仅有山西和河南还没有部级区域规划,但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上报国务院;河南正在积极编制大中原经济区规划,也力争上升到部级战略。也就是说,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总领下,中部六省份还将在具有各省特色的区域规划指导下,迈进“十二五”。

根据发改委年初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定位是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总体目标上,《规划》提出,要在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833元的基础上,到2015年争取达到36000元,也就是说。中部地区人均GDP要在五年内实现翻番。此外,城镇化率要提高到48%。

三省份“十二五”规划蓝图渐显

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地方特点,中部省份今年以来纷纷制定“十二五”规划,中部地区“十二五”蓝图在近期越来越清晰。

据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肖安民介绍,“十二五”时期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继续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建设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二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目标10%,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三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增加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第3篇: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非常高兴参加本次都市区建设与房地产业发展—思念·果岭山水“宜居城市”高层论坛。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都市区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以交通为纽带、以产业为桥梁、以建设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按照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路径,将周边的县(市)、乡(镇)统一纳入中心城区,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和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今天举办这个论坛很有意义,省会各个方面的专家、房地产企业的专家、省社科院的专家,欢聚一堂共同研讨都市区发展、房地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这必将对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和都市区建设带来积极作用。首先,针对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我表达一些个人观点。

从发展成效看,总的来讲,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潜力很大、任务很重。所谓势头很好,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发展势头还是非常好的,国内一些著名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看好房地产业;所谓潜力很大,目前市提出了都市区建设战略,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潜力;最后说任务很重,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省会城市,尤其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地级市相比,无论是开发品位还是品牌规模都还有很大差距,真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适宜人居的高端房地产,还是偏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市房地产业发展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

从发展走势看,房地产业曾经支撑了建设的半壁江山,并且我认为它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从年,市、区两级财政收入的结构来看,由房地产贡献的税收几乎占到了市级财政收入的50%以上,二七区是51%。所以我认为房地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都市区建设进程中将继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党委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

从发展空间看,都市区建设提出要打破规划界限、行政区划界限,推进合村并城、合村并镇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必将带动整个乃至周边地区进入城市建设史上少有的高速发展期,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从目前来看,房地产业在城市的发展非常好,但在农村几乎没什么发展。如果下一步房地产业能够按照合村并城、合村并镇的思路进军农村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从发展结构看,现在市产业结构正由“三一二”、“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其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当中的比重。发达地区一般是三个70%,其中三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要达到70%,从事服务业的人口要达到70%。而房地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关联性强、产业链长,它的发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带动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传统商贸中心区的二七区,正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城市景观形象差、功能不完善、群众居住环境差、产业业态层次低等现状。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领跑全国商业发展的二七商圈,年的营业收入仅为57.4亿,远远落后于面积相当的重庆解放碑商圈、南京新街口商圈,急需要升级改造。在这方面,我们一直也做了很多工作。从年开始,谋划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和合村并城,去年拆迁面积达到580万平方米,已经进入城乡更新的关键历史时期。房地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以房地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突破口,是历史的、现实的选择。房地产业重任在肩。

从发展过程看,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来到河南以后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巨大需求,决定了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个人判断至少二十年——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我个人认为,当前应该支持、鼓励发展房地产业,建议由政府主导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廉租房等,以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使居者有其屋。另外一个层面,政府要大力支持以市场为主导的房地产业发展。首先,要发展以人为本的高品位、高端居住经济。其次,要发展商业地产,包括办公写字楼、商业城市综合体。商业地产是支撑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市的商业地产发展严重滞后,老城区的经济承载力较低,没有一个真正的城市综合体,没有一个真正的5A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数量也屈指可数。针对二七区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经过前期我们的策划、规划,现在希尔顿酒店已经开工建设,还有5个正在谋划的五星级酒店。第三,要发展休闲旅游地产。二七区西南部位于上风上水的区域,有10万亩生态涵养林、6000亩水面、30里樱桃沟、1万多亩葡萄园,沟壑纵横,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地产。目前总规已经制定完毕,准备进入操作阶段。第四,要发展工业地产。工业地产利润率相对较低,必须依靠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否则很多企业可能都不愿意参与。那么怎么样做好市房地产业的发展?

第一、做好策划。策划很重要。都市区的发展战略提出后,市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我们到底该怎么样定位、策划、发展?第二、做好规划。在策划的基础上,要做好规划。现在我们城市周边休闲地产、工业地产、合村并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规划滞后,没有实现规划全覆盖。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必须要依据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但是小城镇规划面积有限,如何突破规划瓶颈,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市委连书记对此非常重视,已经做出了指示,制作西南小城镇南水北调区域的总体规划。第三、解决好土地问题。如何在集体土地上搞开发建设?如何利用合村并镇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如何使集体土地尽快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开发建设也会受影响。国家对土地的管理非常严格,新的土地管理法正在酝酿阶段,下一步很可能集体土地也会像国有土地一样流转、拍卖。如果实现这一步,我们的开发建设就能破解土地瓶颈。但是目前来说,在农村集体土地上搞建设开发,条件还不成熟。第四、提高标准。现在市房地产业建设的标准不高、品位不高、定位不高,没有把房地产业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仅仅定位于赚钱。如果这句话冒犯了哪位领导,希望提出批评意见。

作为党委政府一定要全力支持发展房地产业发展,这必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动农村房地产市场方面。再往深处说,目前我们国家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就是服务业、房地产业。今年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城区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创。我们区就已经初步显现,房地产的成交量大幅下滑。我同意韩恺先生的观点,单纯依靠降价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怎么样真正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在新加坡70%的人口都住在政府提供的现代化公共租屋中。因此由政府主导建设保障性住房,这是最重要的。

作为市中心城区、传统商贸区和都市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七区也高度重视并依托房地产业发展,按照都市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紧扣“财富二七、商贸旺地”的发展定位,坚持“组团发展”的理念,打造“上风上水上二七、宜商宜居宜兴业”的城区品牌。为什么说“上风上水”?市地形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西南部是市的最高点,西南部海拔比东部平均要高出100多米。有人曾经做出测算,南四环与二七塔顶的高度是一样的;另外,市的几条主要河流金水河、熊儿河都发源于西南部。根据辖区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我区提出了四大经济板块组团发展的模式。

第一板块是中心城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主要通过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引进国内外品位高的开发商建设。去年我区城中村拆迁面积达到400多万平方米,三环以内城中村已基本上全部拆迁完毕。快速推进恒隆广场、华润万象城等重大品牌项目,以此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住环境、建立产业体系、提升产业业态、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居民就业、造福二七群众。第二板块是二七新区。南水北调经过二七区的长度是6.72公里,围绕两侧,我们规划了28平方公里的区域,这是目前离市城区最近的尚未开发的地块,生态、自然资源非常好。正式的名称已上报市委市政府修订、批准之中,可能会改为“滨水新城”或“滨河新城”。新区的规划设计采取面向国际招标、征集总规设计方案,共有国内外四家专业规划设计机构参与竞标,经过专家评审最后上海同济规划院中选。主要以“总部经济产业园区”、“商业商务办公区”、“现代物流产业区”、“生态休闲产业区”等四大功能片区为支撑,通过土地一级整理和二级开发,加快推进新区道路、水电气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总部经济产业园等品牌项目带动新区发展,进而打造成引领都市区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智慧宜居新城区和低碳生态示范区。第三板块是马寨食品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已建成6.1平方公里。主要是发展食品工业和装备机械制造,已引进企业268家,其中规模企业69家,年完成产值90个亿,总收入达到3亿。大家现在喝的康师傅品牌的矿泉水和饮料都是产自于马寨工业园区,我们建设高铁、高速公路需要的重工机械也都是来自于马寨工业园区的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大商加快发展,第四板块是龙西湖休闲产业集聚区。龙西湖也就是原来说的尖岗水库,水面面积6000亩。围绕龙西湖的开发建设,我们邀请了香港泛亚国际规划设计了龙西湖休闲产业集聚区。规划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有八万亩生态涵养林、6000亩水面,以及一个已建成的4400亩市树木园,适合中原地区生长的700多种植物中,这里就有600多种。上周一在全市重大项目例会上,连书记决定,将龙西湖休闲产业集聚区正式更名为市龙西湖文博森林公园。按照组团开发的原则,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打造休闲旅游地产,未来将是市区群众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同时,我区高度重视策划、规划工作,聘请了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教授编制完成了《二七区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中国策划之父”——领衔编制完成了《二七区发展战略策划》。《二七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村并城规划》、中心城区五大商圈的规划、《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区总部经济产业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等已经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从年到年,我区已相继完成了四大板块的所有规划。

第4篇: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的情况

初步统计我县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七个乡镇九个区块,合计开发面积2035亩,去年实现工业产值14.55亿元。

二、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区块情况

*县《三十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平台工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平台规划〉,基本布局方案是构建两大类,即*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和*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而*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又包括了东、中、西三个区块,分别是*工业园区(东区),*工业区(中区)和*工业区(西区),已经整合了县工业园区、孵化基地*区块及*、*、*等现有乡镇工业区块。列入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的仅有*、江南、十五里茶产业(含新兴分区)三块。

鉴于平台规划尚在完善讨论之中,以及平台规划的长远性,本报告仍按前言所述的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讨论。据此不含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扩容,实际在规划的新建乡镇工业区块为*镇*区块,其规划开发面积为1645亩。

三、乡镇工业区块发展空间评价

*成片工业小区开发始于上世纪末,陆续建成了*、*三个小区,开发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本世纪初以工业园区开发为契机,先后建设了园区一至四期,孵化基地江南、*二个小区,以及*区块和*等区块,开发面积约为6.28平方公里,全部工业区块去年实现工业产值54.1亿(园区四期、*小区、*二期在建),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0.1%,是*工业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总结调研成果,我们认为在工业发展空间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自然空间优势与政策环境空间限制的关系。*市域第一的*盆地及丰富的低丘缓坡无疑是*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资源,但优势空间资源的实现还取决于主观的发展理念和客观的政策环境空间。目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与产业平台规划几经衔接,基本满足了平台建设农用地转换要求,大平台*生态产业集聚*区块规划也在争取衔接中,择子山低丘缓坡开发已列入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一期规划开发5700亩),大量的规划前期工作初步缓解了政策和土地制约矛盾。“十二五”以至今后的十年,关键还是要坚持“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抓住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省布局产业集聚平台及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三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全力而为,向规划要空间、向低丘缓坡要空间,向大平台要空间,向工业小区扩容要空间、向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要空间,做足做好产业平台拓展工作。

具体而言,主要还是要想方设法突破供地、环保、节能三方面主要瓶颈,在供地方面虽然在编土地利用修编规划,可以缓解农保率过高的矛盾,但规划还在讨论衔接中,可能还会作必要的调整,难以完全满足工业用地的调整需要,更为关键的是今后的供地指标,尤其是大平台建设能给多少供地指标尚无政策框架。供地政策制约矛盾依然十分明显,一方面需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同时,多方争取工业用地建设指标;另一方面更要脚踏实地,根据在规划工业区块的重要性及开发条件,合理确定今后五年的区块开发时序,优先保障大平台建设和急需扩容的区块建设,并积极提高土地集约水平上做足文章。在节能方面,今年的有序用电已给我们一个警讯,需要我们在产业定位上有更为明智的选择,无论是不锈钢还是铜产业以及新一代合成革产业都是能耗较高产业,其产业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论证。在环保方面,更是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国家减排政策压力,要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并实行总量替代政策;另一方面是公民的环保意识觉醒及绿色农业环境需求压力,工业污染导致的纠纷日益增多。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体现在区域布局上,十五里以上至*、*布置三类工业用地的民间呼声也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大平台与乡镇工业区块建设的关系。从规划层次分析,平台规划突出了大平台的龙头地位,对乡镇工业区块的整合也十分必要,但客观上也缩小了乡镇工业区块的发展空间,不利于调动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是否可以保留*、*已建在建功能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区块去掉中区,西区仅含择子山工业区块,而在东区中划入孵化基地江南区块,同时在今后东区(*工业园区)扩容开发中划出一块园中园由*镇开发,尝试建设部分标准厂房孵化本土中小企业。逐步整合形成*、*、*四大块为主的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布局。从操作层次上分析,当前乡镇工业区块开发的根本矛盾还在于,由于乡镇工业区块开发模式已由过去的逐步开发(即在初步规划的条件下,进一家企业征用一块土地,建设一家企业的模式)转到整体连片开发模式,从征地、审批费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成本远非一般的欠发达乡镇所能承受,基于我县乡镇的经济实力及融资条件,以及乡镇区块开发的入不敷出,(一般土地出让收入均低于征地,审批费用)和现行的以县为主的财政分配机制,再加乡镇功能区开发人才的缺乏,乡镇自主独立开发难上加难,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也是负债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缓解这一根本矛盾固然有待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但在开发模式上县乡共同开发可能不失为当前现实条件下的务实举措,无论是园区还是孵化基地都积累了工业小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且有县财政依托,有一定融资能力,有实力扶持乡镇区块开发。期盼孵化基地与*镇在共同开发**区块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一套县乡共同开发乡镇工业区块的成功模式。

(三)功能区本身的规模效应及投入产业问题。目前全县已建在建的乡镇功能区开发面积大都在300亩以下,过小的区块开发面积直接导致了区块配套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安全设施难以跟上等一系列问题,典型的如*工业功能区,一期开发200亩有6家不锈钢企业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污水处理设施也已在建,急需后续二期开发有一批不锈钢企业入园,否则6家投产企业肯定难以承担污水处理的高成本运行。加快现有乡镇功能区扩容步伐,充分发挥功能区规模效应是拓展乡镇功能区空间的首要选择。而从功能区入园企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由于新建功能区多数企业刚投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还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至于老区情况更为复杂,尤其是*功能区城东区受城市发展影响,已趋萎缩,*区也有类似趋势,为尽可能反映功能区入园企业投入产业情况,我们选取了发展稳定,资料详实的*、十五里等产业区块入园企业情况调查表附录于后。初步统计其区块的投资强度分别为80万元/亩与120万元/亩,亩均产值均在130万元左右,与工业园区亩均产值150万元左右相差不大,总体水平偏低,与青田亩均447万相比,差距更大。还有提高投入产出的巨大潜力空间。至于区内企业则相差悬殊,个别企业亩均产出甚至不足50万元,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也可以看出现有功能区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四)功能区空间与产业定位的关系。功能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小区的,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功能区明确的产业定位无论是对区块基础设施配套、区域品牌,还是对区块内企业的协作提升都有积极意义。当然明确的产业定位对于以区外招商引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也有不确定风险挑战,需要承担闲置开发用地的风险代价,本质上是空间布局的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矛盾。这方面龙泉市已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一心五点”工业平台布局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有企业入园三堂会审,四方会商的制度保障,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而在发达地区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则已列为主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县功能区空间产业定位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和**区块及在规划区块,*二期产业定位迫在眉睫,是坚持不锈钢产业还是引进其它产业,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区块的产业定位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配套,尤其是水电设施的配套条件,作为全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在即,也需尽快组织专家论证。至于其它在规划区块更要明确工业用地类型,确定大类产业定位,尽可能避免在一个不大的区块内,一、二、三类工业用地类型齐全的做法。

四、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我们的对策建议是:

1、贯彻适度集中原则:综合考虑乡镇工业区块的规模效应,乡镇经济的现有实力以及环保安全因素,尤其是土地利用修编规划的展开为大规模集中用地创造前提条件的基础上,乡镇工业区块布局宜适度集中,除已经规划的*区块由县乡共同开发,适当时间建设*工业园中园外,近期不再展开新区布局,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以已建在建区块的扩容为主,重点做大做强*、*(*工业功能区块、十五里茶产业区)功能区,力争“十二五”期间新拓展乡镇工业功能区3000亩。与此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开发实施办法》的连片开发100亩以上工业区块的规定,宜结合工业用地类型适当提高乡镇工业功能区的最低规模标准,二、三类工业用地至少在连片300亩以上。

第5篇: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的情况

初步统计我县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七个乡镇九个区块,合计开发面积2035亩,去年实现工业产值14.55亿元。

二、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区块情况

县《三十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平台工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平台规划〉,基本布局方案是构建两大类,即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和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而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又包括了东、中、西三个区块,分别是工业园区,工业区和工业区,已经整合了县工业园区、孵化基地区块及等现有乡镇工业区块。列入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的仅有茶产业(含新兴分区)三块。

鉴于平台规划尚在完善讨论之中,以及平台规划的长远性,本报告仍按前言所述的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讨论。据此不含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扩容,实际在规划的新建乡镇工业区块为镇区块,其规划开发面积为1645亩。

三、乡镇工业区块发展空间评价

成片工业小区开发始于上世纪末,陆续建成了、三个小区,开发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本世纪初以工业园区开发为契机,先后建设了园区一至四期,孵化基地、二个小区,以及区块和等区块,开发面积约为6.28平方公里,全部工业区块去年实现工业产值54.1亿(园区四期、小区、二期在建),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0.1%,是工业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总结调研成果,我们认为在工业发展空间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自然空间优势与政策环境空间限制的关系。市域第一的盆地及丰富的低丘缓坡无疑是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资源,但优势空间资源的实现还取决于主观的发展理念和客观的政策环境空间。目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与产业平台规划几经衔接,基本满足了平台建设农用地转换要求,大平台生态产业集聚区块规划也在争取衔接中,择子山低丘缓坡开发已列入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一期规划开发5700亩),大量的规划前期工作初步缓解了政策和土地制约矛盾。“十二五”以至今后的十年,关键还是要坚持“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抓住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省布局产业集聚平台及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三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全力而为,向规划要空间、向低丘缓坡要空间,向大平台要空间,向工业小区扩容要空间、向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要空间,做足做好产业平台拓展工作。

具体而言,主要还是要想方设法突破供地、环保、节能三方面主要瓶颈,在供地方面虽然在编土地利用修编规划,可以缓解农保率过高的矛盾,但规划还在讨论衔接中,可能还会作必要的调整,难以完全满足工业用地的调整需要,更为关键的是今后的供地指标,尤其是大平台建设能给多少供地指标尚无政策框架。供地政策制约矛盾依然十分明显,一方面需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同时,多方争取工业用地建设指标;另一方面更要脚踏实地,根据在规划工业区块的重要性及开发条件,合理确定今后五年的区块开发时序,优先保障大平台建设和急需扩容的区块建设,并积极提高土地集约水平上做足文章。在节能方面,今年的有序用电已给我们一个警讯,需要我们在产业定位上有更为明智的选择,无论是不锈钢还是铜产业以及新一代合成革产业都是能耗较高产业,其产业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论证。在环保方面,更是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国家减排政策压力,要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并实行总量替代政策;另一方面是公民的环保意识觉醒及绿色农业环境需求压力,工业污染导致的纠纷日益增多。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体现在区域布局上,十五里以上至、布置三类工业用地的民间呼声也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大平台与乡镇工业区块建设的关系。从规划层次分析,平台规划突出了大平台的龙头地位,对乡镇工业区块的整合也十分必要,但客观上也缩小了乡镇工业区块的发展空间,不利于调动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是否可以保留、已建在建功能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区块去掉中区,西区仅含择子山工业区块,而在东区中划入孵化基地区块,同时在今后东区(工业园区)扩容开发中划出一块园中园由镇开发,尝试建设部分标准厂房孵化本土中小企业。逐步整合形成、、四大块为主的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布局。从操作层次上分析,当前乡镇工业区块开发的根本矛盾还在于,由于乡镇工业区块开发模式已由过去的逐步开发(即在初步规划的条件下,进一家企业征用一块土地,建设一家企业的模式)转到整体连片开发模式,从征地、审批费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成本远非一般的欠发达乡镇所能承受,基于我县乡镇的经济实力及融资条件,以及乡镇区块开发的入不敷出,(一般土地出让收入均低于征地,审批费用)和现行的以县为主的财政分配机制,再加乡镇功能区开发人才的缺乏,乡镇自主独立开发难上加难,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也是负债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缓解这一根本矛盾固然有待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但在开发模式上县乡共同开发可能不失为当前现实条件下的务实举措,无论是园区还是孵化基地都积累了工业小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且有县财政依托,有一定融资能力,有实力扶持乡镇区块开发。期盼孵化基地与镇在共同开发区块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一套县乡共同开发乡镇工业区块的成功模式。

(三)功能区本身的规模效应及投入产业问题。目前全县已建在建的乡镇功能区开发面积大都在300亩以下,过小的区块开发面积直接导致了区块配套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安全设施难以跟上等一系列问题,典型的如工业功能区,一期开发200亩有6家不锈钢企业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污水处理设施也已在建,急需后续二期开发有一批不锈钢企业入园,否则6家投产企业肯定难以承担污水处理的高成本运行。加快现有乡镇功能区扩容步伐,充分发挥功能区规模效应是拓展乡镇功能区空间的首要选择。而从功能区入园企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由于新建功能区多数企业刚投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还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至于老区情况更为复杂,尤其是功能区城东区受城市发展影响,已趋萎缩,区也有类似趋势,为尽可能反映功能区入园企业投入产业情况,我们选取了发展稳定,资料详实的、十五里等产业区块入园企业情况调查表附录于后。初步统计其区块的投资强度分别为80万元/亩与120万元/亩,亩均产值均在130万元左右,与工业园区亩均产值150万元左右相差不大,总体水平偏低,与青田亩均447万相比,差距更大。还有提高投入产出的巨大潜力空间。至于区内企业则相差悬殊,个别企业亩均产出甚至不足50万元,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也可以看出现有功能区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四)功能区空间与产业定位的关系。功能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小区的,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功能区明确的产业定位无论是对区块基础设施配套、区域品牌,还是对区块内企业的协作提升都有积极意义。当然明确的产业定位对于以区外招商引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也有不确定风险挑战,需要承担闲置开发用地的风险代价,本质上是空间布局的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矛盾。这方面龙泉市已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一心五点”工业平台布局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有企业入园三堂会审,四方会商的制度保障,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而在发达地区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则已列为主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县功能区空间产业定位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和区块及在规划区块,二期产业定位迫在眉睫,是坚持不锈钢产业还是引进其它产业,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区块的产业定位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配套,尤其是水电设施的配套条件,作为全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在即,也需尽快组织专家论证。至于其它在规划区块更要明确工业用地类型,确定大类产业定位,尽可能避免在一个不大的区块内,一、二、三类工业用地类型齐全的做法。

四、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我们的对策建议是:

1、贯彻适度集中原则:综合考虑乡镇工业区块的规模效应,乡镇经济的现有实力以及环保安全因素,尤其是土地利用修编规划的展开为大规模集中用地创造前提条件的基础上,乡镇工业区块布局宜适度集中,除已经规划的区块由县乡共同开发,适当时间建设工业园中园外,近期不再展开新区布局,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以已建在建区块的扩容为主,重点做大做强、(工业功能区块、十五里茶产业区)功能区,力争“十二五”期间新拓展乡镇工业功能区3000亩。与此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开发实施办法》的连片开发100亩以上工业区块的规定,宜结合工业用地类型适当提高乡镇工业功能区的最低规模标准,二、三类工业用地至少在连片300亩以上。

第6篇: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规划力、决策力、执行力构成了一个地区发展和治理的实际能力。区域战略规划是一个地方发展思路的表达,建设议程的设置,治理价值和取向的择定。

好的区域战略规划促进发展,差劲的区域战略规划则折腾、延宕发展,造成地方社会经济长久的低迷和徘徊,需经长时间的调整才能“重振河山”。因此区域战略规划的质量和境界,是影响一个地方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变量。

按照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十三五末期(2020年),我国一是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要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三是初步建成法治政府;四是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更为艰巨的,是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取得重大进展。根据这些重大战略目标,进一步厘定区域发展主线、科学设置中长期发展议程,就相当重要了。

区域战略规划的第一境界是“商业境界”。规划和规划的实施主要局限于对包括购物中心、商业街、商务楼、工商企业、主题广场、专业市场、娱乐地产、住宅等进行规模化商业布局,重心在于对商务、物流、园林、交通等硬件进行规划设计。尽管涉及内容林林总总,但主线是商业地产、楼宇建设、产业布局,具有突出的“物理性”发展思路和取向。

区域战略规划的第二境界是“经济境界”。突破拘囿于商业地产、产业园区、楼宇建设、开发区营建、产业布局的局限,而能对整个区域经济作出相对整体的规划布局,如确定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比例、人均收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在内的经济发展目标等。在这一类型中,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产业基地、工业区、特色产业园等为主体。好一点的规划,能对区域经济中心模式、发展中轴、产业集聚带以及重点开发基地、重点发展领域作出较好选择和安排;而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或推进,通常占有较大比重。我国目前许多区域战略规划大体处于这一阶段。

区域战略规划的第三境界是“生态境界”。从单线性的商业模式、经济理性、产业布局,提升到“自然-生态”为主线的综合发展模式,把规划建立在良好生态的维护和治理上,不以生态破坏为代价来推动一时的发展,实现经济-环境、产业-生态、人-自然的协调共进。这一境界的规划注重对经济发展软、硬环境的分析,对诸如人口密度、技术密度、劳动密度、资源密度等基本要素、条件以及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文化教育状况以及人与自然的承载关系等,有较为全面的统筹和考虑。

第7篇: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合理发展大城市,着力提升现代新昆明建设水平,全力加快曲靖、玉溪、大理、红河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建设楚雄、丽江、保山、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昭通、文山等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和安宁、宣威等县级城市,使其发展为中等城市;其他州府所在地、县级市和发展潜力大的县城、中心镇,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小城市群体。择优发展小城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风貌显著的现代农业、工业、旅游、商贸、边境口岸等特色小镇。同时,推动不同层级城镇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实现云南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城镇上山”

按照耕地总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有提高的原则,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发展界线,提高坝区耕地划入基本农田比例,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强化坝区耕地保护。树立梯度开发新理念,严格保护8度以下坝区,调整优化8~15度浅山区,重点开发15~25度缓坡区,全力建设25度以上生态屏障区。开展山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运用市场与行政手段,提高坝区用地成本、补偿山地开发成本,推动工业项目、城镇建设尽量向山坡、丘陵发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

加快农民进城步伐

放宽城镇户籍,适度放松昆明主城区、进一步放宽县城、全面放开乡镇的落户条件。同时,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力争在5~10年内给予进城落户农民“城乡兼有”的身份待遇,将他们及时纳入城镇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五大保障体系,并允许转户后继续保留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和集体经济分配等五大权益,使他们“退可回农村、进可入城镇”,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变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全方位推进云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聚集。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可以采取“三分”思路:1.分区域布局:遵循宽严有度、分级承接的原则,通过设置不同的准入标准,引导、鼓励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形成合理的城镇人口区域布局。2.分群体实施:重点解决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包括在昆明主城区务工经商3年以上、在县(市、区)务工经商1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农村籍退役士兵的转户问题。3.分阶段推进:在2010至2020年期间,前5年先集中解决存量人口和历史遗留问题人口的转户,后5年转户进入常态化。

着力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

树立全域规划理念,建立健全相互配套、全面对接、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实现城乡发展目标相协调、部署相适应、发展相促进。加快构建云南区域城镇群内部及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方式,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布局,做到布局统一规划、功能统筹安排、项目同步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共建、联网共享。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开展城乡产业协作,把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产业联系紧密、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利民惠民政策广覆盖,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

进一步提高云南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对策建议

扎实开展规划工作

一是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科学修编和实施好全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年)和城市群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跨行政区协调。转变城乡规划修编方式,合理确定城镇定位、规模、性质、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重视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加强各类规划衔接,并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二是强化城乡空间管制。划定城镇发展边界,加快编制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明确不能建设和必须保护的空间区域,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三是做好城镇规划的动态修编。按照加强坝区优质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建设向山地发展的要求,调整完善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保三个规划有机衔接。四是编制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规划。抓好城乡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协调指导功能;丰富完善各类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内容;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衔接,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和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布局;加快推进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镇镇有规划;尽快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和建设要与县城、中心镇相关规划对接,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五是强化规划约束力。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认真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突出重点,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城乡规划管理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对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规划编制审批和重大规划方案变更的审查力度,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管理,实现城乡规划审批管理一体化。

着力制定一批重大相关配套政策

一是抓紧制定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对接、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综合利用在内的滇中城市群建设政策体系。二是建立滇中城市群建设专项资金。将省级财政获取的滇中四州市税费收入,以及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四州市建设资金的一定比例,纳入“滇中城市群建设专项资金”,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则统筹用于滇中城市群建设。三是制定支持特殊类型城镇发展的政策。加大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枯竭型城镇、山地型城镇等特殊类型城镇建设的扶持力度。四是建立占用坝区耕地质量补偿政策。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抓紧制定差别化耕地质量补偿制度实施细则,实行差别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引导各类项目利用存量土地和未利用土地搞建设,有效保护坝区耕地。五是加快制定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机制实施办法。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对利用山地发展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在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时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六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科学划分财权和事权,让各级政府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城镇产业发展和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优化城镇产业空间布局。以增强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城镇产业的有序更替、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扩大城市产业的分工协作、提高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和高级化,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城镇产业格局;进一步调整大中城市工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商贸、旅游、文化、会展、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一批高端产业聚集区;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优势加快发展小城市和重点镇,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大中城市的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推动发展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园区以二产为本、城镇周边以城郊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二是实现城镇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完善城镇功能分区,合理配置产业用地;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园区布局的结合,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围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城镇集聚。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强城乡产业对接,充分考虑产业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推进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下乡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城乡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手段;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支农化工等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先发展需要农村配套、提供原料和能够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推动适宜于农村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项目向农村布局,努力形成一个工业项目、一个骨干企业带起一方农村经济、安置一批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一是在省级层面成立推进滇中城市群建设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滇中城市群建设中的重要支持政策、规划、重点项目等重大问题。同时,设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的日常工作。二是成立云南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协调领导小组,并在省政府办公厅设立副厅级的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三是建立规划调整部门间沟通协调长效机制。在城乡规划编制和调整过程中,省发改、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共同协商规划衔接和制定技术指南,并指导各地同步开展城乡、土地等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四是完善对农村产权流转、置换的金融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简化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程序、降低门槛,扩大面向进城农村居民的住房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给予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一定的授信额度。

当前应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第8篇: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兰州;产业园区;整合;策略

The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new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in Lanzhou

ABSTRACT: New development zone in city is an important window of reform and opening ,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Implementing industrialized city , is an important strength of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In the development zonein lanzhou has mad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accumulated and exposed many contradictions gradually.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zon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 Lanzhou Industrial parkConformityStrategy

所谓产业整合是指为了谋求长远的竞争优势,按产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为整合对象,跨空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重新配置生产要素,调整和构筑新的资本组织,从而形成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相应产业结构的过程。

产业整合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混合整合。所谓产业的横向整合是指产业链条中某一环节上多个企业的合并重组;产业纵向整合是指处在产业链中,上、中、下游环节的企业合并与重组,包括前纵向整合和后纵向整合。

从兰州市空间发展的角度考虑,兰州新区的建设,应借鉴伊利而・沙里宁德有机疏散理论,根据产业的性质和关联程度通过横向、纵向等整合方式来分解过度集中的城市核心区产业功能来解决城市拥挤问题,同时将原有城区和新开发区作为一个有机联系、并相对独立的个体区域。

1、兰州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兰州的园区开发建设始于1988年,截止2005年全市共有各级政府审批的各类开发区24个。经清理整顿,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公告保留的有6个,其中部级开发区两个―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四个―兰州连海经济开发区、兰州和平工业园、兰州九州经济开发区和西固新城工业园。

兰州市的园区建设主要包括“六区七基地”,即部级省级六个园区和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西固石化科技产业基地、皋兰三川口橡塑产业基地、平安有色经书冶炼加工基地、盐场堡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榆中金崖钢铁冶炼加工基地等七个产业集中区。

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没基本实现了“九通一平”(“九通”为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及有线电视管线,“一平”为土地平整),产业发展以机电制造、轻工食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医药及新医药为主。园区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风向标,对带动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支撑和引领作用。

2、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兰州市的产业园区建设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中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了产业升级,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初步显示出高新技术孵化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但在园区快速开发建设的同时,也同样存在很多的问题:

1)园区远期发展空间有限,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目前,兰州市各类开发区原有储备土地基本饱和,未来可开发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开发成本高昂,企业进区困难,进一步发展需要新增规划面积或增加用地指标。造成开发区建设用地不足、空间受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选址不当,没有考虑到开发区后续连片开发并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如高新区、经济区、和平经济开发区规划开发区域大都处于城市中心区域,不仅可开发利用土地空间受限,而且开发成本非常高昂,产业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很高。二是收储征用难度大。现有一些园区,在规划范围内有大面积的农保田和自然生态公益林地,受用地指标限制,土地收储征收报批难度大。

2)产业聚集能力弱,产业优势不够突出

兰州的各类产业园区虽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产业集聚雏形,但普遍存在着产业布局散、规模小,档次低,链条短,发展速度慢、品牌带动弱等问题。原因有四,一是各园区内的产业交叉重叠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专业化特色;二是招商引资项目门类凌乱,产业关联度小,互相配套协作能力差;三是主导产业规模效益不够突出,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发挥聚集经济效益和优势;四是以重点项目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配套做大做强的能力不足,急需加强培育和发展。

3)园区规划起点低产业布局欠合理

从园区发展的过程来看,大多忽略了园区整体发展规划,规划起点较低,且缺乏科学系统性,直接影响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进程。其次,产业布局与规划脱离。在招商引资的竞争压力下,一些园区急于求成,入园项目门槛低,致使项目于园区规划定位不符,导致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集聚能力不强,制约了园区的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3、产业园区整合的具体措施

1)规划先行,总体布局

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承担着提升科技含量、扩大经济总量、建立现代产业基地、拓展新型城区空间等重要作用,也是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发展开放性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兰州市的产业园区应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群,有序发展,突出重点,提升质量的原则,结合正在进行的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即将展开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其他相关规划,积极整合各类开发区、形成规模结构有序、功能定位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产业园区体系,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提高周边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2)明确功能,积极拓展

(1)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向榆中盆地拓展

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向榆中盆地拓展,面积可由目前的29.78公里增加到100平方公里。雁滩部分的7.5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研发中心、总部经济、科技成果培育和孵化为主的电子信息、IT产业、现代传媒、服务外包以及重离子治癌技术创新与装置研制等相关产业。榆中部分,涉及榆中和平、定远、连塔3个乡镇,面积约9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

(2)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西拓展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西拓展面积可由现在的9.53平方公里增加到约100平方公里。安宁区部分面积4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轻工食品、商贸服务以及文化旅游等产业。西固区部分面积6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及沿黄河旅游。

(3)兰州新区向北布局产业

兰州市出城入园的项目和新招商引资的项目,原则上优先考虑兰州新区布局,在新区成立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独立建制,对开发区范围内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及人力资源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兰州市应基于工业强市、聚焦园区的视角,主要从规划管理、用地空间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解决产业园区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带动兰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凤中.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 城乡建设, 2009,(11) .

第9篇: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园区规划;滞后;隐患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建设工业园区的意义

工业园区是聚集若干工业企业区域,它是有开发面积较大,拥有多个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对入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对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等特征。工业园区的出现,加快了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工业发展平台、项目落地载体和民营经济孵化器的作用。

〈一〉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不管是从国外的还是从国内看,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并能有效推进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工业园区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没有高质量的工业化,就没有高质量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不仅可以减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提高基础设施投入效益,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增强城市的产业支撑,而且可以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齐全的优势,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进而使工业园区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并最终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经济发展极。工业园区建设还可以将大量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去,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工业园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工业发展与资源有限这个问题,工业为人类带来文明与进步的同时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实现工业园区化,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资金、水、电、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益,集约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突破资源有限性的制约,使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同时,工业园区可以通过集中联片生产、对污水等“三废”进行统一综合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促进园区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园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遍地开花,布局不尽合理

遍地开花,大密度的工业园区布局显然与资源、人口、环境承载力和基础设施匹配度不尽适应。由于缺乏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各地自行上报园区建设方案和规划。

(二)产业定位模糊,特色优势不鲜明

中国工业园区大多属于政府主动型,其工业园区的规划大都由建筑设计院完成,工业园区规划和产业结构大致趋同,工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城市产业结构也出现了同质化。此外,由于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规模定位模糊,工业园区之间相互攀比,脱离实际,没有根据园区内的实际产业集聚来进行定位,导致各园区没有自己的特色优势,招商引资困难。实际招商中为了招商成功又不得不放开条件,致使落地的项目和事先的规划不一致,定位和现实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三)规划缺乏前瞻性,照搬照抄盛行

由于在规划时缺乏前瞻性,园区建设缺乏明确长远目标。园区规划开发经验不足与人才的缺乏,于是掀起一股学习国内其他优质园区的高潮。在学习优质园区的过程中,都向国内排名靠前的几个园区学习,学习榜样趋于一致性,导致了园区规划雷同,照搬照抄严重的情况。另外,国内一些园区的规划制定时间很早,有的距今已有数十年,一些规划设计院以之做为参考依据,忽视国家当前的产业规划与布局、城市规划和配套规划,造成了园区规划缺乏前瞻性。

在园区规划时,因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规划滞后于开发建设,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城乡规划区域内园区缺乏统筹规划建设,出现了很多脱节,园区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不强;各类规划之间衔接和协调不够;城市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脱节,难以形成园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

(四)规划随意变更,资源浪费严重

因为一些工业园区一开始的规划就缺乏科学而严密的论证,也没有履行过法定报批程序,所以园区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规等都没有法律效力。有些工业园区虽然有分区规划以及控制性详规,而且也经过了法定程序,通过了当地人代会的讨论并得到了批准,具备了法律效力,但工业项目及其他配套工程设施的选址布局与建设规模标准,都是由当地领导说了算,有个别地方的党政领导随意干预和变更规划,甚至有的听任客商提出种种不符合规范的要求,规划随意变更,“领导一动,规划重弄,不但使工业园区规划丧失了应有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关于园区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统筹兼顾

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首先必须端正园区规划建设的理念。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要提高认识,统筹兼顾。在园区发联系紧密,科研成果和技术可以快速进入工业园区,实现产业化。其次,工业园区虽然一般都有管委会,但伴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和企业的成长,企业需要的服务内容就越来越宽泛和复杂,如物流配送服务、金融经纪服务、检测检验服务等都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来提供。可园区内缺少中介服务机构。再次,工业园区要获得快速发展,就必须将各类要素快速向工业园区集聚。要素市场和各种专业化商品市场发育程度高,是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

(二)控制数量,提高质量

在园区企业的引进中,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首先,就要控制园区发展数量,省委省政府可通过合并重组的形式,精简园区数量,下放管理权限,提高管理质量。其次,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制定《园区发展行动路线》,集中优势资源,选择优势园区重点扶植,让一部分园区先发展,然后再通过省政府支持,先发带后发,实现共同发展。再次,要集约发展,塑造精品。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管力度,切实督促产业园区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着力塑造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此外,要着力引进大企业,支持园区的中小企业向配套的方向发展,以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合理预算,增加投入

在园区规划中,要根据目前园区发展的格局及现状,搞好园区建设的预算工作。在预算中,指导各类园区突出重点,力争形成一批专业特色区域,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以特色吸引客商、提高效率。部分园区土地紧缺,要进一步提升引资质量、水平,并有选择地引进企业。

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投入一定的财政性资金作为引导,同时利用税收优惠、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还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要以政府资金启动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投资。此外,各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形式、全方位、多渠道的融资思路,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工业园区建设,还要争取国债指标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精准定位,科学规划

园区建设,规划先行,要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的前瞻性。在园区建设方面,要结合本地实际,坚持总体规划一步到位,部分规划逐步完善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工业园区是工业布局调整的载体,其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交通环保、消防治安等规划配套起来,立足于规划先行,注重与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有机结合,做到长规划、短安排。在明确园区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和方向的同时,一是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园区的配套建设;二是要对入园企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密度、投入产出率和上交税收等都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还要以特色的思路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园区特色优势。

(五)依法规划,从严管理

在园区建设中,必须坚持依法规划,实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建设准入机制。在经过相关的审批程序被批准后,就已经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未经批准机关批准,不得随意变更。不同的园区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产业定位,制定不同的企业准入标准。在制定标准时,应当建立项目建设评审委员会(由专家、领导和群众代表组成),对要求进入园区的单位或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待其入驻园区,对其要进行严格管理。

综上所述,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要分析原因,采取对策,保障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序、良好地开展,为经济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