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案例教学背景精选(九篇)

案例教学背景

第1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地理;探索

为了让教育能够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实行了新课改,在新课改进行的过程中,老师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地理是和我们的生活有着直接联系的一门科目,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会直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全面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采取措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一、地理案例教学的一些主要特点

案例教学指的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案例的设置,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更好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1.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

案例教学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个性,在进行案例设置的时候也应该将一些比较热点的问题设置进去,比如说,在讲到地震的时候,可以根据我国最近的几次地震进行案例的设置,由于这些地震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的集中,理解记忆也会更加的深刻。

2.重视实践

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重视实践的作用,做好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讨论和总结。这样学生在进行知识掌握的时候才会更加的牢固,印象也会更加的深刻。

3.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案例教学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与此同时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地理案例教学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的,通过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活,提高自身生活问题解决的能力,这对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地理课堂中,将案例教学运用进去的目的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老师使用案例最主要的目的是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真正激发出来,让学生通过案例来找到地理学习的一些规律,所以老师在进行案例设置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内容,这样学生掌握规律会更加的容易。并且地理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都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的,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地理问题,所以,老师在进行案例设计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并且还应该保证案例的通俗易懂,真正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高中教学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进行案例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老师在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若是不到位,那么案例教学的效果便很难达到。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应该真正地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否则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案例的设置和案例教学。

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充分地利用自己能够掌握的资源进行案例的设置,在教学的时候将学生的兴趣真正地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有保证。

参考文献:

第2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课堂教学视频案例

数学课堂教学近年来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课程改革与国际比较研究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是,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场,其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活动。

录像带分析与案例研究在基础教育的师资培训与校本研修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课堂的录像带分析虽然可以弥补现场课堂观摩的一些遗憾,如可以重复且多维度的进行编码分析,从而使较为繁琐的教学过程研究逐渐变得清晰,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也有利于整合定性和定量分析。但录像带往往仅为普通的课堂教学实录,不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因此,对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意义偏弱。此外,案例研究虽然是“联结理论与实践,揭示教师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如何运用高层次决策技能的有效途径”,能够促使教师不断丰富与发展教学方法、更加清晰了解熟悉课堂等。然而鉴于传统的以文本为基础的案例研究是通过艺术加工的形式来描绘数学课堂,较难收获与实际数学课堂情境的细微的差异,容易“错解”复杂的实际课堂生活, 从而导致该案例研究的可信性受到质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多媒体视频案例的设想,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教师教育和校本研修的有效工具。

一、数学课堂视频案例研究的特征

(一)能够呈现真实的数学课堂实际情境。

视频案例能够提供研究者、学习者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情境,有利于促进观察者的再次认知与加工,业已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学习工具,其提供的数学课堂情境可以从多维度、多角度丰富与发展数学课堂的生态表征,加之视频案例所独特的空间、动态(活动)的特点也使得教学情境更为真实和可信。视频案例还可以为研究者反复提供大量的课堂教学细节,呈现出属性课堂的生态多样性,可以更好地为研究者探究课堂的生态模糊性,且更容易被学习者的记忆系统所编码和保存,并与其原有知识体系建立关联,从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深化。同时,鉴于数学课堂视频案例所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真实课堂情境,也有利于研究者者在不同的领域发现不同的问题,体现数学课堂研究的多样性。

(二)能够促进学习者更好的学习与掌握内隐知识。

数学知识的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学习者要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必须认识深化内隐知识的学习,内隐知识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情境性和个体性。首先,内隐知识是嵌入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的,它之所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定意义上是指的就是学习者不能脱离它所处的“实际土壤”。因此,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将此类知识连同它所处的背景一起呈现出来。其次,内隐知识还与个人的经验直接相关,难以格式化而成为可以间接传播的东西。因此,这种知识地引发往往需要一个环境,如外部的情境、言语的刺激。学习者可以通过课堂视频的多次、反复回放,从而提供一个实际的课堂情境促使内隐知识的发生于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过程中的内隐因素包含有教师个人对属性知识体系等的理解与把握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灵活掌控,这些经验性的知识在初期往往是外显的,也就是说,它们不仅具有可以表征的外部行为特点,也可以依靠相应的课堂情境来加以说明自己的临场发挥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学习者,就是教师本人也较难说明这种经验性的东西,此时它已经开始内化为内隐的知识部分,仅可以依靠个人的体会与感悟了。要重新“唤醒”它们,就需要一个“情境创设”的过程;其次,个体化的知识要想产生普遍的意义,只有经过一定的组织化运转后才能出现。因此,在视频案例的研究过程中,通过“专家访谈”、“同行点评”、“学生反馈”等不同形式,可以呈现出一个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引发更多人的不同教学感悟的交流,为个体经验的组织化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能够促使教师培训课程的统筹与规划。

教师培训课程一个较为复杂的专业问题,不仅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与知识,也涉及到具体的学科课堂教学的掌控欲管理。由于在具体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所有相关的知识往往是一起产生作用且发挥影响的,因此,将教师培训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业已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使用多媒体视频案例,可以有效的统筹与规划教师培训课程,一般在以下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事件、问题以及教师的困惑链接各种与案例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二是通过观摩、学习视频案例的各种教学活动,促使学习者主动链接相关学科案例的知识体系,使学习者变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从而促进个人知识的统整。

(四)能够提供数学课堂的多元外在表征。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掌握数学课堂的多元外在表征是学习者认识与了解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为了促使学习者能够在不同的、新的问题情境下可以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需要人们根据问题解决的情境对相关知识进行恰当的“裁剪”与“复制”。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视频案例的方式来构造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帮助学习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同一个案例”,从而为知识的表征提供多重的分类图式,从而提高学习者在新的教学情境下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与专家交流学习建立平台。

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重新回顾课堂中有趣的事件的机会,并且有机会去反思教学的意义。教师的回顾和录像带为近距离观察和评价教师自己的教学,专家也可以由两种途径“即时介入”:其一是作为案例的主体对教学进行“示范”;其二是作为旁观者对案例进行点评。在这个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上,可以分享彼此在教学中积累的教学火花、典型教例、教学得失,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这些都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可缺少的资料;也可以分享各自开发的课堂资源。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分享专家的思想、观点、课程设计思路、局部处理技术等,就能获得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那可能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六)能够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富饶”的土壤。

超媒体视频案例与一般的文本案例和课堂录像带相比较而言,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上更具优越性。超媒体视频案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反思水平,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研究与专业成长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也可以成为教师在职学习与研讨的重要方式。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与研讨,加上同行专家的点评与示范,为教师的不断成长提供了一块“富饶”的土壤,不仅可以浓厚学校的教研氛围,也可以“润物细无声”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数学课堂视频案例研究对传统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数学课堂具有复杂性,同时它也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1)多元性。多种不同的任务和事件在课堂里发生:教师必须记录学生的表现,必须按时间安排上课,必须监督学生做作业,收交作业和批改作业等;(2)同时性。数学课堂里的许多因素同时产生作用,在课堂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看法并及时做出反应,而且要监控好课堂上没有及时做出反应的学生情况,看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的实际情况如何;(3)即时性。因为一堂课的教学进度较快,教师不仅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还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一些事情做出反应并给予反馈;(4)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一般而言,数学课堂上总有一些事情通常不会按教师希望的方式发生。而且,发生在一个学生身上的许多事情,也会被其它学生看到,往往会导致数学课堂氛围发生一些转变;(5)历时性。一个班的学生和教师相处几周或几个月后,就会形成共同规范和促进相互了解。教师一般情况下,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的情况下九作出一些决策,这样也必将导致课堂教学行为没有成效。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对数学教师的发展与成长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形成规律性的反思与思考,将常规性的现象问题化,并不断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造成教师缺乏对自己课堂行为的意识,除了课堂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外,还因为:在监督和研究他们自己行为方面,教师没有受到广泛的训练;教师也不知道要寻找什么行为,怎样准确地收集信息,以及用什么概念框架来分析自己观察的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研究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方法论的问题。

以往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有三条途径:现场观摩、录像带分析与案例研究。这三条途径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首先,现场观摩是教研活动的一条传统途径,也是同事互助指导的一种基本形式,其优势和不足见下面的表1。

表1现场观察的优势与不足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一方面,课堂教学现场观摩仍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是一个复杂的情境,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课堂上的许多事件稍纵即逝,现场观摩往往难以把握教学的全貌,预测一些不寻常的教学特征,其编码结构也往往是盲目的。因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开始用录像带来分析课堂。

其次,录像带分析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见表2)。

表2录像带分析的优势与不足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录像带分析比现场观摩多了一些优势,比如可以对课堂教学事件进行多角度的编码,从而使较为复杂的教学过程更为清晰,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便于整合分析与研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录像带一般仅为单纯的数学课堂实录,少了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考虑与设计,不能全面呈现出教师的教学心路历程,因此,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效果不甚理想。

基于此,不少研究人员考虑用案例研究来弥补录像带分析的不足。众多研究也表明,“案例可以为训练教师的分析能力,激发自我反思提供例证与机会”;可以激发教师“探讨真实的、丰富而复杂的教学法问题,分享和探究教学经验”等。传统的教师教育呈现给学习者的通常是抽象的、一般化的研究成果,而案例方法提供的则是可信的、具体的教学片断。默塞斯(Merseth,1999) 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从四个方面促进学生的教学:发展分析与问题解决技能;获得大量的教学法技能;促进反思;体验积极向上的学习共同体。

由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文本案例研究(text-based case)是用艺术化的加工叙事形式去讲述课堂发生的情形,导致与实际课堂情境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容易曲解实际课堂生活的本来面目,从而导致其可信性往往会受到部分已经人员的质疑。而且,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偏简化的问题表征,也会导致后期实践中的误解出现(见表3)。

表3 (文本)案例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引进了超媒体视频案例作为课题研究的工具。超媒体是一种非线性系统,也就是说,它采用非线性、非依序性的方法取得资料。研究者和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在不同的内容段落之间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库。因此,它是一种直入数据库的崭新方法。超媒体系统的主要优势包括:

具有在分支交叉的文件组合中高速运行的能力。容易追踪关联,这意味着所有的关联在向前追踪、向后追踪、跳跃追踪、中途插入等方面都一样容易。

便于对系统的整体把握。对大量的和复杂的文件,提供很容易再结构化的支持;整体和部分的观看可以有效的混合使用。

文件的个性化与信息模块化。视频或文本的片断可以用许多种方法串在一起,使得同一个文件可以符合多种功能。相同的视频和文本片断还可以从几个角度做关联,从而简化系统的内部结构。

是一种界面软件,其特征是:使用者可以在内容材料中任意埋设控制键(链接图标),可以让编辑者或使用者创造各种链接,也很容易创造新的关联。

视频案例正是采纳了超媒体系统上的一些优势,使用计算机及超媒体编辑系统整合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文章)、图片、投影片、幻灯片、音频、视频等,把大量的、多样性的数据采用可变的、非线性的、快速提取的方式链接,从而为案例教学/研究提供了复杂的、多元表现的环境。

与上述三条途径相比,超媒体视频案例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一些优势:

首先是情境真实,有利于学习的物理环境。便于教师更为方便地介入课堂教学案例当中,为参与者提供了直接观察课堂上所发生的事件的机会。这种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教师多维度的感知数学教学,容易扩展他们的认知事物的物理空间。与文本案例和线性视频案例进行比较,超媒体视频案例的研制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使案例的研究者好学习者能够方便地探讨自己所需要的教学片断的相关含义。而且,清晰可见的活动画面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促进大脑记忆, 扩展思维视野,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尤其是对新进教师而言,有利于他们不断观察优秀的教学视频,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式。

其次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条理清晰的建构主义学习氛围,从而促使学习者不断反思行动的意义与价值。数字视频技术能够帮助学习者不断暂停自己所需要的不同教学场景与画面,营造出不同的教学氛围,留出供自己进行教学反思的时间段,以便不断地学习精彩的教学片断。

再次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实际行动中感悟教学理论的平台。相关研究发现:超媒体视频案例研究能够较好地将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植入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而并不一定要求参与者都置身于一个真实可见的课堂环境。因此,它有利于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论反思的深度。

三、数学课堂视频案例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之所以被称为是师资培训中的一条新途径,不仅是因为教学内容与传统途径不同,而且也因为其教学方式有较大的改变。朱迪.舒尔曼曾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培训对新教师和有经验教师来说,作用也是有差异的。值得注意的是,当案例用得不当时,教学也会没有显著效果,问题的关键在教授案例的方法。”

那么,案例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呢?

根据国外的经验,基于文本案例的教学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其中:

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是指阅读案例、完成案例讨论前的作业单、以及整理与案例相关的原理性知识。

案例讨论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和重新构建每一案例中的问题,探究和分析案例中的多种观点,将案例中的事件和参与者的教学经历联系起来,并积累处理这些事件的策略,激发合作性反思和对个体实践的反省,增加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理解。

角色扮演可以说是案例讨论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帮助参与者加深对案例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延展案例的情境空间,也能够使讨论更加活泼与有趣。通过实施角色扮演,既有利于扮演者不断揣摩、分析、研究案例中人物的各种心理,去设想案例的后续发展方向与形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理解与感悟,将案例延伸到另一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体会不一样的教学情境。

反思拓展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思拓展,能够帮助参与者不断强化对教学基础性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也可以把案例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每个案例的结束阶段,培训者与被培训者都应该撰写相应的反思报告。

由于视频案例以超媒体的形式融合了多种教学资源,因此,基于视频案例的师资培训活动要比传统的案例教学复杂得多,见下面的图5。

图5 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教学模式,以视频案例为平台的师资培训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五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观察、案例讨论、行动反思和研究拓展。这五个环节都围绕实际的课堂教学而展开,并且需要调动视频案例的各种资源和参与培训教师的个体经验。

作者简介:盛志荣(1960― ),男,汉族,浙江衢州人,衢州学院数理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1]鲍建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校本教学研修的多功能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19.

[2]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时琳琳.新教师入职教育中实践性知识获得的新途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刘睿智.教师教育视频案例学习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5]张哲等.课堂教学案例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68.

[6]马燕.视频案例在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32.

[7]杨.视频案例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18.

第3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引言

案例教学法,就是对一个具体对象在实践过程中的情境细致描述,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思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对象和描述方法的传达,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着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至于案例的选取就较为自由,但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案例只是作为教学线索,教育本身主要还是靠教师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锻炼学生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案例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旧版的教材中,往往对某一理论知识进行解释时,通常是先知识点后分析说明,不像新课程教材中,知识点在罗列后都会有一个个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概况、总结。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被动学习的情绪,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明的案例,被动变主动,很容易使自己成为知识探索的主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地球公转自转一节中,旧教材就只是简单列出了太阳日、恒星日的具体时间,并没有作差别的描述,学生至此定然会困惑;在新教材中却有以活动案例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区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教师根据新教材编写的案例,不仅使每个课时的内容充实鲜活,避免了教条空泛,也使阅读教材成为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有了案例引入课堂,课堂不再只是为了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说明定义、原理和方法。这样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为教学工作减轻不少的压力。例如在传统工业区一节中,课本以德国鲁尔工业区来编排,在案例中图文并茂,详实细致,全面具体,又如为说明宇宙环境 对地球的影响时,选择太阳对地球是影响为典型案例等等。这样的教材自然很有趣味性、可读性,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1.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很好的体现这种教育目标和方法。例如,在工业区位选择一节中,教材给出了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案例,通过详尽的相关信息,可以要求学生归纳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别讨论选择的原因。这样通过鞍钢和宝钢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的要点有了基本了解,重要的是讨论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这样自然要比直接讲授工业区位选择更有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2.1地理案例的准备

案例教学对课堂教学重要自然不言而喻,要保证案例的时效性,教师必须要深入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素材储备。在案例教学当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述法、趣味引导法等加强讲课效果。讲述法,就是针对高中地理教材中一些理论性很强,内容抽象的定义性知识点时,教师应该用精炼简洁到位的语言要讲述,案例要精心选择。例如,在讲到水资源合理利用一节时,教师可以举例有一富人很爱洗澡,但每次洗澡都要用50桶纯净水,这样好吗?爱洗澡讲卫生是好习惯,但用这么多的纯净水就很是浪费了,这样自然就引到了节约用水的教学当中来了;趣味引导法,就是用机智幽默的讲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常见天气系统中的气旋和反气旋时,就可以讲解三国历史中著名的火烧葫芦峪典故,在讲到洋流时,也可以马上引入新航路开辟的先驱们等等。

2.2地理典型案例讨论

开展地理典型案例的讨论,是地理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永远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教育,教学效果很难保证。但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的更多参与,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可能少有兴致,可一旦到了案例分析或案例讨论时热情高涨满满。所以在案例分析或讨论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只作一个引导者,主体是学生[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全力掌控案例讨论的进程和方向,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和点评。例如,在对某一地地形地貌的讨论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地理知识,大胆发言讨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逻辑思维。

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当中应该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要精心选取合适的典型案例,并多组织一些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案例分析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关键词:“1+X”证书;案例教学设计;ADDIE模型

“1+X”证书制度自2019年开展实施以来,全国各类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学院专业特色开展研究和提升工作。重点是围绕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打造新的专兼教学团队,创新校企合作路径,拓展新的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1]。案例教学是还原真实的工作情景,设定工作中的矛盾与冲突,让学生站在主事人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进而提出符合实际情境的解决方案[2]。准确恰当的案例,可以蕴含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要求,实践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X证书涵盖工作岗位和任务要求,案例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可以体现X证书制度的一系列要求,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是推行“1+X”证书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磨合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开发案例资源、锻炼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现实需要。

一、“1+X”证书背景下案例教学的新内涵

总体来看,案例教学在内涵上包括“教学案例”“学生主体”“思辨方式”“方法教学”等要素,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情境+思考=知识+应用”。[3]

(一)案例遴选体现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一方面是服务性,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是价值性,通过工作获取报酬。“1+X”证书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岗位性更加明显,技能要求更为突出。区别于传统的案例阐述过多、启发不足、案例之间的逻辑关联不强等情况,“1+X”证书背景下,课程案例更多地融入了基于X证书所涉及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情境还原,体现出案例在岗位认知、课程思政、理论学习、技能锻炼、能力拓展等方面的因素,核心是能够体现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职业性特点。将课程案例与学历证书的理论知识、技能等级的技能素养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体现案例推演的职业性。

(二)学生为本体现主体性

一方面,工作任务具有复杂性。真实职业环境下,工作任务随着工作岗位层级的提升而越发体现出综合性。基层的工作往往只需要职业角色独立完成,而越往高层进阶,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对象的多样性,都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针对X证书中所描述的岗位任务与胜任能力,案例教学设计需充分体现学生本体的主体性。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在案例带入、案情研判、寻找冲突、逻辑解析、方案解决、复盘终结等流程中,做好引导者、旁观者、操盘者的角色,体现学生在案例中的主人翁角色。

(三)解决方案体现多样性

晋朝葛洪“抱朴子·任命”有云:“殊途同归;其致一也。”“罗马典故”里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是多样的,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类问题,是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学生在就业岗位上面临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对象,因此,解决方案也因时、因事而异。“1+X”证书背景下,教学案例既需要考虑简单工作任务的单项案例和复杂工作任务的综合案例相结合,也需要突出解决方案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案例选取到引导讨论再到操作解决,都需要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严谨的逻辑,在解决问题时,尽可能地全面和具有创造性,培养学生执行计划A,备选计划B、C的工作逻辑。

(四)兼顾学习能力的覆盖性

当前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学校的生源多样。一个专业,往往会存在中职考生、分类招生考生、高考考生三类人群。这些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素养、能力结构并不统一,进而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中,要尽量兼顾各类学生的学情。在案例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工作小组(即模拟现实工作情景,将学生合理分组,学生按工作小组完成案例任务,获取小组积分,作为课程考核分值,小组名称在教师审核下由学生自己选定,提高学生参与度)、模拟小微企业(即模拟小微企业,由学生成立小微企业,企业名称在教师审核下由学生自己选定,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互换,解决案例问题)等方式,兼顾不同类型学习能力的学生,调动学生的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团队与X证书匹配不足

“1+X”证书背景下,对教学团队的要求更高也更加具体。从教学目标上看,教学团队要把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与能力相互融通;从授课实践上看,要把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融通;从教学效果上看,要能践行产教的融通。当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比例正在不断提升。但是,客观上存在教师的双师证书与专业和职业匹配度不高,职业岗位关联度不大,教师获取X证书比例不高的情况。

(二)教学思想与X证书融通不够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准确清晰的教学思想,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教学对象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学情的分析和研判;从教学策略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不同以及职业技能等级的科学进阶;从教学成果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阶段性检测和作业成果;从观察测量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职业技能的掌握;从教学反思上看,教师应关注怎样更好地将教学与实际工作场景进行融合。从实际来看,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仍然较为传统与保守,课前针对X证书相关的学情分析不足,教师体现过多,学生主体体现不足,理论讲授过多,实际操作较少,学生的获得感不佳。教学中,关注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较多,标准容易一刀切,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引导和帮扶不够。与本行业或跨行业交流不足,教学场景设计容易脱离X证书实际情况。

(三)案例设计与X证书关联度不高

案例设计是案例教学的核心要素。案例的选取是否合适,案例和案例之间有无知识和技能上的递进关系,是否随着理论知识的由浅入深,案例也会提升难度,也会紧随行业发展变化,紧扣X证书技能考核点的素养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教师选择使用教材案例进行解析,案例的质量可以保证,但教材与X证书关联度不高;一部分教师采用网络案例讲解,案例的新鲜度可以保证,但又显得相对碎片化,难成体系。总体来说,案例教学与X证书的关联程度不够。

(四)教学方法对尊重学生X证书主体地位不充分

职业教育中,现场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是较多使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教学工作来看,确实可以增强学生的现场感、兴趣感和参与感,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老师示范、学生演练,老师教导、学生模拟的循环模式。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讲解问题、示范操作、学生操作,而不是教师引入任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辨、教师讲解问题、示范操作、引导学生操作。教学实施中,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做到充分认可。这就会导致在理论课上,教师激情澎湃地讲解,学生无精打采地聆听;在实践课上,教师专注于自己的示范操作,而真正能掌握动手能力的学生寥寥无几。

(五)实践教学与X证书融通不强

实践教学一直都是职业院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X证书实施之前,实践教学往往是以学生完成某个或某些实践任务为主。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认知,常常会高于对工作岗位的认知。X证书则不同,它以岗位来明确与之对应的具体工作任务。这就要求,X证书背景下的案例教学,要先明确工作岗位,再明确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最后明确对应的教学案例,进而开展相关的案例教学。

(六)教学评价与X证书评价标准不统一

X证书的落地工作正在各个职业院校稳步推进。从目前落地的情况来看,很多院校为了实现证书落地,往往采用短平快的方式。一般来说,是先论证、引入与本专业关联度高的X证书,进而组织教师参与证书培训,随后组织学生参与考试,获取首批证书,在组织考试的过程中,积极申报考点。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还是以传统的理论考试或者实践操作考试为主,教学评价标准与X证书评价标准还存在不统一、两张皮的情况。

三、“1+X”证书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案例设计的路径——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吸收了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优点后提出的教学模式[5]。刘红梅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构建与应用》中指出,95.2%的学生更偏向于选择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有74.6%的学生认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下学习效果显著、学习效率更高。[6]

(一)“1+X”背景下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的特点

1.X证书典型任务与理论知识结合X证书的开发主体是职业教培相关组织,而职业教培组织的前身就是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有良好培训业绩且熟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规律的培训组织。职业教培组织,承担着职业技能等级的开发、培训和认证工作,而学校教育又必须以毕业证书的这个1为基础,这就要求,“1+X”背景下的案例教学,必须突出理实一体,理论知识与典型任务相结合。2.典型任务与教学案例相匹配X证书中各技能等级的具体工作任务是个人职业活动中能够独立执行的最小单元,是考核学生对于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的最小技能单元。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往往对应多个职业技能要求。从目前已经公布的X证书来看,一般1个工作任务会对应3至10个职业技能要求。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必须与典型任务相匹配,根据案例实际,涵盖部分或者全部职业技能要求。3.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X证书的开发,都是依照实际工作中的相关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的。X证书解决的是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的认知与实践。以往的案例教学设计,尽管也以任务驱动,但案例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往往割裂与独立。部分案例更是为了引导、认知、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而设计的,与职业技能等级相去甚远。为了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相吻合,案例教学更应该凸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而且这种职业能力的塑造应该伴随着课程的进行,体现出案例的由简单变复杂、由此及彼、由单一能力变综合能力的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4.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工作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一方面是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则是道德教育。正所谓先要成人再要成才。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只在某个案例中体现职业道德,更多的是强调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1+X”证书背景下,案例教学的设计要结合课程思政,一方面突出思政典型案例,另一方面突出各个工作任务中的职业道德素养。因为职业道德是伴随每一次的职业行为发生的,在职业中的人的每一个工作行为,都是职业道德素养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在处理某些复杂问题的时候,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1+X”背景下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设计

1.课岗赛证例一体化设计思路目前,“1+X”证书制度试点正在建设中,部分X证书的等级标准并不能完全符合当下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院校初次引进X证书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尚未与X证书进行磨合,X证书培训与课程教学尚未互联互通。因此,新形势下的案例教学设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与X证书融合入手,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就业岗位、技能素养、技能大赛、X证书融合入手,具体到某一门课程时,再根据课程内容、技能要求来设计具体案例。2.任务驱动下案例教学设计三步骤同教学设计一致,学情分析是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和能力是激发求知兴趣、引发案例思考、触发案例讨论、开发职业技能的前提和保证。更进一步,则是对标知识点和技能点,筛选出合适案例。明确案例是筛选出来的,是来源于社会环境下的真实案例,需要教学团队或授课教师,或对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寻找案例,或在典型案例中发掘出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后一步,则是设计案例的引入、讨论分析、原理或技能运用、问题解决、案例复盘、案例拓展的具体环节设计。3.构建X证书下的案例教学设计模型ADDIE模型起源于美国军方,是美国军方委托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于1975年设计出的一个课程开发模型。该模型是一种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可以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及课程设计蓝图中。该模型将课程开发分为五个阶段,即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估(Evaluation),即ADDIE模型。X证书背景下,案例教学可以采用ADDIE模型,来搭建案例教学设计模型。

四、结论

“市场营销学”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高度实践性相结合的一门课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竞争环境的变化莫测,客户需求的错综复杂,都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引发求知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锤炼职业素养,检验教学效果。本文以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为研究视点,探索“1+X”证书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设计路径,引入ADDIE模型,构建案例的筛选、引入、退出机制。当然,探索符合X证书技能等级要求的案例教学,也只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思路,如何更好地落地,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5-28.

[2]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1.

[3]吕承文,丁远.案例教学再思考:内涵、设计及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2):85-89.

[4]兰霞萍,陈大超.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7(10):1-4.

[5]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案例教学”不是“例子教学”

培训中的“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例子教学”。例子教学具有权威性的结论,它指讲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列举多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教学观点;而案例教学法需要学员对具体事件分析思考,用针对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最终给出答案。案例教学拥有四个典型的特点。

案例是真实的情景纪实

想要体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完整“故事”,必须有发生背景、起因、详细的情节,以及矛盾和冲突。因此在设计培训案例时,首先要解决选材问题。素材的选择要基于教学目的,选择来源于工作实践的背景素材,这样可以保障案例教学的实战性。确定了讲授内容的要点和结论后,需采集案例的背景素材,这要求我们具备足够的积累和耐心,在工作应用中找出具体问题,并捕捉相关的“典型事件”。

完整案例包括面临的问题与决策

案例中必须要有让学员做决策的 “突出问题”。讲师可以在学员商讨的解决方案中获得有效信息,同时要考虑到学员解决案例问题的难度,太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调动学习。案例设计者可以把设计重心放到冲突设计上,宁愿挑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也不要选一个复杂的难题。当然,对于一些结论一目了然的案例,在讲解中直接列举就行,不必作为案例教学或讨论。

案例解析重在知识框架的应用

学员在案例讨论后,会自发形成解决案例问题的统一答案,但结论有可能五花八门,不仅方法不尽相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讲师不必过于纠结“正确结论”,因为答案并不重要,关键是学员对案例背后原理的解析,明白哪些原理符合知识点。此时,讲师的点评和引导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案例问题的设计以及讲师对信息的提炼和掌控。

开放决策方案

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案例的最终结论可以是多个相近或相反的解决方案,所以讲师不应纠结解决案例答案的一致。他们需要做的是总结和归纳案例中的解决措施,作为以后处理相应问题的指导,并从中导出共同特性,作为自己教学结论中的知识要点。

借助案例四要素

使教学更完整

想要培训案例教学激发学员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深度的思考,必须对案例进行完美的设计。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设计包含了四个方面:标题的设计、主体的设计、问题的设计、解决方案的解析。

案例标题:既有铺垫,又有问题

案例的标题必须既有铺垫,又有问题,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

写实型标题 用一个写实的名称作标题,不带有结论倾向性,如《新任经理的心理困惑》《特殊的要求》《勇敢的银行出纳员》等。

概要型标题 在主题中反映案例的基本信息,让学员对整体有所认识,比如《如何跟第一名的同事沟通》《交代的工作总是无法按照标准完成》等。

切题型标题 抓住案例材料中最要紧、最本质的内容,在理论上给予点破,让它能够引起读者关注,让读者的思路朝着既定方向延伸,如《销售为什么没有成功》《该不该开除××》《三万块钱是否应批准》等。

案例主体:既有过程,又有冲突

案例主体也称案例背景资料的编写,一般以记叙的方式层层展开。基本信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案例涉及公司的基本信息描述、目前状况、相关环境信息等;二是案例教学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典型情况。

培训课堂教学的案例背景资料不宜过长,否则会增加案例讨论和教学控场的难度,复杂的案例更适合在案例分析专题会中研讨。培训课堂中,应当适度剪裁和编辑案例背景文字,以帮助学员分析与决策。字数一般控制在500字以内,300字左右为最佳,但也要避免信息过少的情况。

除了将有关情况交待清楚外,案例背景的另一个要点是冲突的捕捉与制造。冲突是指与常理或公认逻辑相悖的事件、事件本身的矛盾和对立的解决方案等,能引发学员浓厚的兴趣。

问题设计:既引发思考,又鼓励决策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员在解决问题中的思考,因此在设计案例问题时,应以引导学员解析案例难题为核心。我们可以用问题引导学员在案例中找准决策角度,直面管理问题中的挑战。例如,我们可以将案例问题设计为“身为人力资源部经理的你将如何处理这一难题”。

好的问题设计应该做到三点:能使学员进入角色;提供特写的情景让学员进入现场 ;让学员决策,形成具体结论。

为了顺利掌控场面并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可以选择单个或组合问题。组合总数以1~2个为最佳,最多不要超过3个(见副栏)。

案例的解析与解决方案:既刻意准备,又自然导出

第6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案例教学是美国商学院教学过程中较常用的方法,哈佛大学对现代案例教学法的形成和运用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随后,案例教学方法被引入医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商业等领域。案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完善,效果显著,不仅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国家教学方法的改进。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案例研究是通过在多种信息来源和丰富的背景中收集深入、详细的资料,对一个或多个个案进行历史性的探讨,对一个过程、事件或行动进行深度描述(米勒、萨尔金德,2005)。尽管有人认为案例研究缺少精确性(即定量分析)、客观性及严谨性,但人们仍在很多领域大量应用案例研究方法。之所以采用案例研究法,是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全面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特征——譬如个人生命周期、组织管理过程、社区变化、国际关系以及某个产业的发展过程等(殷,2004)。由此可见,案例研究可以将理论和实践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对案例的深度理解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抽象,这种抽象建立在对背景界定的基础上。由于案例研究对背景的全面和系统的描述使这种抽象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财务管理是在实务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筹资、投资、日常运营和股利分配都是从财务实务中抽象概括出的一般理论。财务管理和案例研究两者都关注理论和实务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的理论大多比较抽象,而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其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实务工作中能够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这就必然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在权衡环境变化的动态背景中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案例研究方法。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问题导向”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构造案例。在案例背景中要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

(Simkins,2001)。“Who”是财务决策中的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及他们面临的决策约束条件。在财务决策中,强调约束条件下的目标函数最大化或最小化。如在筹资决策中所要求的目标是加权资金成本最小化,决策者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是债权人和股东。在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税率等理财环境急剧变化的条件下,决策者、债权人和股东三者之间的博弈是比较复杂的。这些均会影响最后的决策行为和结果。“What”是具体的财务决策行为内容。对较大和较重要的项目,内容既多且复杂,如英法海底隧道的财团融资行为。“When”是财务决策的时间跨度和影响的时效。如筹资决策中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关系,他们和企业投资活动与日常运营活动的匹配关系等。“Where”是指财务决策的空间范围。如筹资地的选择,海外上市还是本土上市等。“Why”是指财务决策中的因果关系。如债务融资的个别资金成本较低,但为什么国内的企业偏好使用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这是否和加权资金成本最小化决策目标相冲突等。“How”是财务决策的具体实施。如进行债务融资时,是发行债券还是向银行借款?具体如何操作等。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分析时,不仅要先把这些内容进行局部分析,还要进行全面分析,否则会以偏概全。同样,在教学中,学生主要围绕这六个方面进行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把教材中的理论和现实中的财务实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分析中要注意:教材中的理论有太多的前提假设,这些前提假设在实务中有哪些是不相符的,会带来哪些后果?对有些案例只需要宏观经济、金融和法律等情景背景资料就够了,有时也需要把案例置于地理、政治和社会等更大的背景中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中,重要的是找到利益相关者的约束条件和各自的目标函数,再寻找他们的交集。

在分析的过程中,会大量用到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归纳主要是从大量的信息中先确定被解释变量及其特征,再寻找解释变量及其特征。这些内生变量的选择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还要求有一定的直觉。然后要寻找外生变量,思考这些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外生变量不进入模型?如果把其中的几个也作为解释变量,会有什么后果?思考这些问题可使学生使用归纳法,产生思维的跳跃,进行一种更具有智慧的思维活动。在进行归纳分析的时候,关注的主要是案例的逻辑性即侧重于内部效度方面;演绎是分析通过归纳法得出的结论能否适用于其他案例或其他环境?如果不适用,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才能适用?这个过程主要是检验结论或理论的一般性即考察理论的外部效度。

任何财务决策都有多个备选方案,只有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才能使财务决策比较科学,结论比较合理。在这个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是否应该做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应该如何做我们想做的事?我们的解决方案行不通,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战略?我们存在问题吗?(明托,2002)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对话思想”

“对话思想”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英国著名学者戴维·伯姆。戴维·伯姆的“对话思想”主要包括:分裂性思维和思维假定、共享思维和平实思维、悬置和思维的本体感受性、非预设目的及对话的无限性和“微文化”背景下的对话环境(袁春平、匡茜,2007)。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参与者一般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使每个人分析问题时对事物局部以及整体关注不同,导致在案例分析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达成共识和实现双赢,每个人根据事实在平等参与的环境中达到思维的共享。在处理冲突时要做到求同存异,放弃自己的偏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正是理论的差异才使案例研究更有意义,这是创造性的源泉,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达成共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不同的观点是否有可靠证据支撑和是否有合理的内容。财务管理案例是开放的,并不一定有事先做好的标准答案。其所涉及的变量是如此之多,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这也符合黑格尔“存在即合理”辩证法的思想。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良好的决策习惯。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适度组织”

第7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政治觉醒,在2005年,中央有关部委便推出了极具实践的新课程体系[1]。新的课程将原有的7门课减为5门课,这5门课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新任务,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哲学的高度为学生建构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悉数展示给学生,让他能够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寻找自己人生未来的价值与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中华民族的过去,尤其是1840年以来的伤痛,用历史材料去证实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和政权合法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很贴近现实,为学生未来生活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考虑并务实地把法律加入其中;《形式与政策》明确地针对时下热点,帮助学生摆正方向并深度分析,是学生理解大势的重要工具。总的来看,我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围绕着“大局”来展开,让学生形成大局意识,在学习中主动知道大局,分析大局,坚持大局。

面对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线人员,必须深刻地分析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现实的课堂教学为出发点,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引进国外思想教育的新成果和新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堂活动,大多没有实质内容,只是在唱“口号”,拉“标语”,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中去发掘最能打动他们的正能量。这些浮于表面的教学活动,只会让思想政治课失去更多的地位和支持,因而,必须以最新鲜的思维去撬动成旧的教学模式。

二、专题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上世纪初,美国学者[2]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开始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来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承认与推广。案例教学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理论角度去看待它,很明显就可以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身影,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必须依靠主体对外在素材进行分析和内化,才能产生自我的知识体系。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便受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关注,他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不断地引入这种新型模式,形成了独有的专题案例教学模式。从概念上来说,专题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案例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通过师生在案例情景下互动交流,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评价、应用四大环节,从而构建自己的实践生活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为背景,将课堂知识教学实例化,从现实背景帮助学生产生更真实的实践体验。在专题案例教学的实施时,教师主要需要抓住以下案例选择——案例制作——案例分享——案例评价四个环节,相互之间关系固定,不能随便打乱。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时,表现为适应新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特别是课堂主动性调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效果等方面,作用巨大。

(一)调动课堂主体的能动性

大学课堂在本质上其实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平台,这一个平台所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东西,应该是尽可能地真实或还原真实。课堂的模拟性特征,使得它必须要给主体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去利用和发掘自我的潜在能力。传统的课堂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而现代的课堂不仅要为教师设计,还要为学生设计。这种设计的核心就是主体的能动性,以能动性为抓手,着力提高课堂最终的时效性[3]。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能动性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种考验就是源于案例的制作,例如: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学前的案例制作时,考虑到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形象性与故事性相结合,之后确定“林则徐的仕途浮沉”作为案例,在找寻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知道许多历史知识和典故,并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不公深感沉痛。为了扩大学生的认知面,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解读西方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从台湾学者研究林则徐的论文和资料,又会有另一种解读。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课下去充实自己,教师要充实自己,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充实学生,在上课时,我便以“林则徐的仕途浮沉”为教学材料,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还有许多不为自己所熟知的故事兴奋不已。通过一个小小的案例,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被调动了起来,而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因为这一个制作案例的过程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开发学习资源的多样性

现代学习理念要求学习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重要是创造知识即是探究性学习,案例学习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学习资源运用上,实践教学[4]运用的资源最为多样,也最为综合,最适合实践教学的模式便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资源来自实践,特别是来自于真实的社会时政热点,对于当代大学生十分具有吸引力,而且很能打开他们的思维窗口,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透析时事背后的深刻规律。这种丰富的资源,必须得到有效整合,这种手段只有案例。针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实践法律规范”的案例教学,表面上看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明白法制重要性,但是这种与他们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的话题,很难引起共鸣。因此,我制作了专题案例“美国次贷危机与法制的关系”,选取了多种类型和多种观点的材料,集合百家之言,例如:西方媒体对自身文明的审视;中国社会各界盲目乐观;学者对美国和世界金融制度的反思等等。这些多样的材料和资源,都可以集中到“次贷危机”这个案例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时政学习的材料,也增加了更多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习资源。从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探究性学习,最好的开展形式就是案例教学法,这种将多元化的资源以理论实践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民主与和谐的交流气氛。

(三)生成教学成果的显著性

一门课最能反映教学效益的东西,便是教学成果,特别是显而易见的成果。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这项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教学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与统筹,特别是在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讨论与述评时,必须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紧紧地凝聚在“大局”思想上来。思想政治教育最高的目标就是实现情感态度的认同,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以情感类的专题案例分析与探讨最能产生显著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个人品格培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在第三章“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标题下第二节“人生价值的取向与把握”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面临选择时的从容不迫的精神,在这种个人价值取向比较明显的课题,往往会让很多教师在阐述“大局”和“小我”之间关系上犯难,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实这些困惑,并不是没有破解之法,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能够以真情实感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尽可能地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取向。例如:我在这一课时的设计时,以“我的选择,我负责”为题目,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个人选择等内容制成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以“我”的角度去面对我以前所遇到的困难和抉择,畅快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那节课结束之后,有很多学生自愿留下来和我一起交流自己的感悟,还有自己所面临的困扰,希望能够从我这里获得更多的答案,虽然我并没有给他们任何准确的答案,但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这群浑浑噩噩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也开始有了思考,对于现在和未来可能面临的选择有了醒悟。

三、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简单地说,我们的专题案例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以一种真实场景重现的模式,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研究或探究的过程。在实践这个过程时,教师有可能遇到各种挑战和障碍,特别是来自学生的挑战,还有就是制作案例遇到的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必须依赖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点,发挥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并开发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和素材以及利用情感态度的非理性特征,去完成教师的教学引导工作。

(一)专题案例单一

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尤其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教学载体——案例。如果案例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有效实现引领,那么很有可能整堂课都是会失败。但是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常常面临的情况就是案例紧张,案例内容过于单一,更甚至于没有案例可用。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上课准备,平时生活过程中时刻注意案例的搜集,特别是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这些事情就是最好的案例,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例如:前几年,学校周围发生了不少与学生有关的治安案件,但是学生相互之间并不能说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内情。不过各种流言和小道消息,在学生之间便不胫而走,对于学校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中便用“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为案例课题,将自己所知道的各种大小事情都编在其中,以自己听说和亲身经历的时间先后顺序打在PPT上面,让学生参与并填充自己所知道的相关内容,经过一节课的努力,各种大小故事便都浮出了水面。从学生的细节补充,我的案例库又得到了充实,并且将他们的消息来源和我的消息来源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最多的就是以“听说”“据说”等不确定信息。最后,我用法律基础知识为学生的道听途说做了界定,这些流言只要不是针对他人的恶意攻击和诽谤都无伤大雅,但是我们老是生活在流言之中显得太悲哀了。生活不仅也是一个“万花筒”,而且也是储藏案例资源的大宝库,只有留心生活,留心小事,我们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案例供给。

(二)背景知识不足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综合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知识,比如:教育学、哲学、历史学等,这种复杂的学科背景,直接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出现的案例内容复杂多样。这种多样的案例虽然可以给学生以多种层次和角度的透析视角,但是也给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带来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我国文理分科的高中教育教学现状,一时无法被打破的情况下,课堂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不足产生的问题,显得更加棘手。在此时,补充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也存在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时间上并不能够充分的满足;二是学生自己并不会化太多的心思去关注这些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必须选择一个能够化难为易的方法,把背景知识浅化为已有的生活常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案例的内容。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一章,关于“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内容是学生在学习时,最难以理解的一节知识,因为这里涉及的背景知识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又涉及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理论作为课题的背景知识,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理解起来都很有难度,更何况是非专业的学生。在上这一课时,我选择了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案例,以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及背后的原因所折射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让学生从正面去了解共产主义的存在巨大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三)课堂结构松散

日常生活中,案例往往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虽然能够调动人们的兴趣并引来极大的关注,但是这种故事化的倾向也使得实行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结构比较松散,难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进行足够深度的思考,总是停留在表面。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是课堂气氛活跃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学生的热情一定要集中到学习上来,将精力放在对课堂问题的探究和案例的分析上去。对于课堂结构松散的问题,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己的局限。因而,在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课时,我原本设计好以“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内容和实践”作为案例交由学生分析,这条基本路线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并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贯彻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然而,在进入教室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正在议论“中日之争”,而且谈论得很激烈。我想自己应该适时调整自己上课的思路,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放在最后,先以“”问题为引子,和学生一起探讨相关问题的产生、变化和现状,并让学生以自己的想法制作一个方案“夺回”。表面上看来,这堂课已经脱离了上课的主线,但是最后3分钟的时候,我打住了所有的讨论,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争端之我见”。这样一下就将案例教学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大家充分的讨论已经有了充足的资源,课后学生便可以从上课时获得的信息去制作属于自己的“社会初级阶段”案例。

第8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兼具,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为提升教学效果,探索从教师教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向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的主动式教学法转变,我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探索项目教学法,通过增加课堂互动环节,课后持续学习,强化学生互动学习和团队学习,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加深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提高本科生社会交往和互助合作能力。

一、“企业价值评估”实践教学的困境

“企业价值评估”是资产评估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很强但同时也需要结合实践才能融会贯通,因而实践性教学成为“企业价值评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尚洲(2010)提出“企业价值评估”教学应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实践课教学方法革新来改进教学效果[1]。很多学者提出资产评估的实践课应包括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习等方法,而案例教学是最常用的提升课程实践性,增??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受到很多教师的怀疑。一方面,有研究从教师角度分析,认为高校缺乏具有从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使得案例教学难以深入,学生真正从案例中获得实践知识的可能不大(赵剑锋,2013)[2]。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分析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的随意性很强,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参与讨论(孙旖旎,2012;程玉英等,2012)[3]。陈蕾等(2015)通过首都经贸大学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规模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合理分组,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投入度;开展小组讨论与问题辨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明显效果[4]。陈蕾等(2015)已经采用

GROUP STUDY合理分组的一些方法,但还是停留在小组讨论阶段[5]。

二、“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模式的引入与误读

小组讨论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很多教学环节都会采用,很多人认为小组讨论就是GROUP STUDY,导致这种教学方法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教学研究中笔者没有发现任何文章对GROUP STUDY在资产评估系列课程的应用进行研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是北美实践性教学最为常用,并且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很多教师认为GROUP STUDY只是教学环节一种辅助方法,忽视了这种团队学习可以贯穿课堂内外,是北美MBA教学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把课堂教学的问题带到课外,通过团队的共同调查、研讨,寻找解决方法,获取可能结果,最后在课堂再进行总结和提炼,这是一种可以贯穿始终的方法,在学生的暑期实习、社会活动中都可以采用,而事实上在大学阶段获得成功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三、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模式的应用

经历高中阶段痛苦的“填鸭式”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对互动体验强烈的电子游戏疯狂热爱就很容易理解了,而现有的教学方法仍然偏重“讲述性”,轻互动式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兴奋点和满足感,相较于单调乏味的课堂,学生更乐于从事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社交经验和组织能力都来自社团活动。而我们的教学中互动类教学却过于稀少或流于形式。

GROUP STUDY是互动教学的重要方式[6],包括四大要素,即小组构成、小组学习计划、小组考评、小组学习地点。其中:1.小组构成包括小组成员的知识背景、学习风格,以及成员数量等。小组成员知识背景相对统一有利于大家达成共识,团队合作会相对容易;小组成员知识背景复杂则会带来多方面的知识分享,有利于小组对问题形成正确认识。而学习风格主要指不同成员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形成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1983年由Peter?Honey和Alan?Mumford在总结kolb的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学习风格:行动型、反省型、理论型、实际型。

2.小组学习计划包括选举小组领导、成员分工和学习承诺等,选择一个好的小组领导非常关键,小组领导负责召集讨论、组建微信群、安排讨论地点和引导讨论进程。如按照Case Study,Market Simulation等需要对小组讨论进程进行引导,选取估值计算中一些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演练、比较和讨论;Group Study首先从责任分工Team Contract开始,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小组间竞争机制(Jigsaw)。

3.授课教师需要对各小组的案例讨论、模拟实验等建立Observation考评机制,在小组考评中需要把讨论过程、成员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方法以及外部资源利用等综合在一起,结合最后的小组结果陈述进行打分考评,因此教师需要在各小组之间来回走动,参与讨论,观察小组的讨论过程。考评通常分为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评。

4.学习的地点选择也非常关键,北美的图书馆一般设有专门的讨论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微信等方式越来越常见。GROUP STUDY在“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对估值中一些复杂环节保持持续讨论,可以不断对市场中价值评估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讨论,尤其对于课程论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学习对学生社交能力有显著作用。学生在团队相互学习中可以学得更好,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比传统教学方法延续更长时间,更好地提升项目质量和业绩 (Dillenbourg,1999;Gross Davis,1993;Soliman and Okba,2006)。团队教学也帮助学生开发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和推理能力,表现为语言交流,清楚明白的表达,承担责任和愿意合作(Schlichter 1997)。团队每个成员的作用和交互作用决定团队的效率和成功,团队成员在交往过程中社会交往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的学生,通过团队学习能够更容易主动接近其他人,培养主动沟通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对比北美大学生,国内大学生往往较为内敛,不具有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方式往往较为被动。这种现状可能与大学缺少团队学习等互动类学习方式有关。

团队构成对团队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团队如何构成可能会影响学习的结果(Webster and Sudweeks 2006;Martin and Paredes 2004),因而采用合适的方式组成团队可能会解决很多问题(Muehlenbrock 2006),国外对于团队成员多样性的研究已经关注到团队成员的心理特征、个性以及价值观的差异,偏好和信仰(Harrison et al. 2002)。团队不同的构成方式中有一种是根据成员的不同学习风格来分,在很多研究者看来这种方式组建团队似乎是非常有效(Al-Dujaily and Ryu 2007)。Group study可以让不同风格的学生互相帮助,通过合理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不同学习风格的人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合作型或者主动型的学生更容易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而被动型进入深度学习较难(Esma Colak, 2015)。学习团队的异质性对相互补长取短,不同的学习风格对团队的复合型思考非常重要(Maria Kyprianidou.etc,2012)[7]。团队不同的知识背景同样对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产生重要影响,在科研团队中不同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会增加团队交流的障碍,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效。而在企业管理团队决策中,过于单一的知识背景和行业经历会使得团队学习效率下降,群体性思维现象严重,增加决策风险。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团队学习对于国内大学生开展互动式学习、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非常重要,鉴于大学生知识结构普遍差异不大,我们认为团队成员应尽量精炼,因此形成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一:在团队学习中,成员数量少学习效果更好。

在国内开展团队学习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相对一致,因此团队中出现有差异的知识结构可能会对学习效果有显著作用,形成假设如下。

假设二:在团队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多样化与学习效果正相关。

相对于北美大学生,国内大学生学习风格较为被动,主动沟通型的人在团队中较为重要,因此团队的风格越多样对学习效果的作用越显著,形成假设如下。

假设三: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学习风格的多样化与学习效果正相关。

四、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在“企业价值评估”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利用2015―2016第二学期同时上“企业价值评估”5个班的机会,选择102名学生,共12个小组,在教学中开展GROUP STUDY,从团队构成、学习风格、知识背景、学习环境、讨论时间以及学习效果等对团队学习的过程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耐哦尤嗽笔?量上,团队人数分别有10人以上、8―10人、6―8人、5―6人。学习小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再调查不同小组的知识背景和学习风格等基本信息。

从学习风格上,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主动沟通性、被动接受型和思考沟通型。

从知识背景和学习特长方面,主要有三种背景,分别为数理背景、公司金融背景和文学背景。资产评估专业学生主要知识背景都是大学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获得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公司金融知识,其他知识背景的学生相对较少。

从小组学习环境来分,主要通过微信、教室、寝室来进行小组讨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小组讨论采用微信群方式越来越方便。

从讨论时间看,最长的为半天,最短的20―30分钟,一小时左右比较常见。

案例讨论的评分是由教师打分和学生自评综合而成。案例资料会事先分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外的学习和讨论,再到课堂参加案例讨论,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因而小组的讨论结果是综合了课堂和课外两方面的学习过程。

我们把单一学习风格人数占团队总人数60%以上定义为同质性风格团队,设为虚拟变量,值为0,其他的则视为异质性团队,值为1。我们把单一知识背景占团队总人数60%以上视为同质性背景团队,设为虚拟变量,值为0,其他的则视为异质性团队,值为1。再通过对12个小组的课堂案例分析打分,研究风格特征、知识背景对团队学习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12小组的各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POOLED OL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习风格、知识背景和小组成员数都与学习效果显著相关,其中小组成员数量与学习效果负相关,而学习风格和知识背景均与学习效果正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北美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五、总结及展望

我们的研究涉及了团队构成、团队评价与学习地点等多个环节,我们对于团队成员数量与学习效果的研究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国外研究发现团队成员5―6人最为合适,我们的小组构成中5―6人恰好是最小规模分组,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而人数较多的小组学习效果普遍下降,这提醒我们今后在小组人员数量上要控制在5―6人,见图1。

我们发现广泛的知识背景对于小组学习效果有利,现在大学生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都较为接近,因此组建团队时要形成复合的知识背景并不容易。在实践中通常会采取把相似背景学生置入同一小组的做法,按照我们的研究结果以及国外相似的研究,这种做法都是不合适的。

我们发现了学习风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常认为小组中主动沟通型的人越多小组学习效果越好,我们的研究发现并不如此,学习风格的多样化更为重要,不同学习风格的人集合在一起更容易取长补短,善于交流加冷静思考会使得每次小组讨论的质量更高,因此异质性的学习风格对于GROUP STUDY更有利。

GROUP STUDY在国内的研究不多,我们的教学实践还带有实验性质,在团队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组建团队时,教师本身缺乏经验,团队采取教师主导组建,还是学生自主组合,教师主导团队组建有利于贯彻团队合作的总体策略,但由于对于学生的学习风格等具体信息不明,也难以操作;学生自主则变成自组织,缺少总体把握和控制。

团队课外活动完全是小组学生的自发学习过程,学习过程面临无法监督和检查的问题。笔者发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展的金融案例大赛在学生中影响很大,而为比赛组建的团队凝聚力很强,经常主动找教师请教问题。这个现象反映了团队的学习也需要激励,如果我们最后对团队学习的结果给予优厚的奖励,对团队自发学习会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因此笔者在动员学生组建团队时,鼓励他们以此来形成金融案例大赛团队,或者争取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让GROUP STUDY真正成为学生大学期间的长期学习形式。

团队学习要能长期持续下去,保持团队的凝聚力非常关键。团队凝聚力需要有一个可以随时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最好有一位指导教师能长期跟随,这显然不太现实。但是微信群给团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空间。利用微信群一位教师可以同时指导3―5个学习小组,随时了解不同小组面临的问题,并且参与讨论,微信群这种移动互联网学习方式为团队学习开创了新的学习空间。

团队学习中如何平衡积极型的学生和消极型的学生也很重要,主动沟通型学生通常在团队学习中付出更多,而被动接受型通常缺乏主动参与意识,造成团队合作的不平衡。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制定比较详细的团队分工,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特点,积极型学生多做组织工作,而消极型学生可多做资料收集等案头工作,相互配合。

第9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

摘要:针对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基于案例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核心案例,分层次地引入相关技术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的兴趣。

关键词:案例教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80-03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是机械大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特点是基本概念多、理论抽象、实践性强、工程应用突出。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法是基于课程知识体系,根据课程内容章节的知识点,先从概念入手,然后介绍理论知识和原理,最后给出应用实例来说明知识原理的应用;这样往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的场景或案例,通过案例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它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行为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医学、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在工程学科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二、基于案例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和机械类专业应用需求的特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规划组织与设计,基于“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块结构”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组织与设计,构建了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相交织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划分为“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设计”4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某一方面的研究主题,可以按照几个项目(或章)来组织教学内容。每一章通过“案例”给出“问题原由”,即“案例原由”,它又是本章教学内容的背景,通过案例引入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既是本章的知识要点,也是本章的教学任务;“能力要求”则是本章教学对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本章的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结合机械专业应用背景,列举一些计算机网络在制造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环节至关重要,除了课程教学中列举大量的实例和应用案例之外,针对每章设计相应的实训环节,重点章节设计综合训练环节,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建立课程的技术与技能体系,以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合专业背景的核心案例O计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制造自动化、数字化与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计算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日趋重要。因此,针对机械类专业的背景,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制造中的应用,引入制造工程中网络应用的实际案例,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若干核心案例,如在“局域网技术”的教学中,引入“构建制造车间局域网”的案例;在“Internet技术应用”教学中,引入网络化制造的应用案例。由专业应用需求分层次地引出基本技术问题、扩展技术问题和探索性技术问题,并归纳总结引出相关知识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背景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网络理论和技术知识,激发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其中,基本技术问题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讨论回答;扩展技术问题则是本章要学习和解答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探索性问题是课程教学之外的深度探讨性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来解答,以3―5人为一小组,分工协作,各小组之间可以展开交流与讨论,课堂中派代表讲解,老师给予点评。

例如,在“局域网技术”这一章的教学一开始,首先引入“构建车间局域网”的案例,给出一般制造车间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根据案例应用需求,层次性地引出相关技术问题,并进一步给出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

构建车间局域网的目的:将车间加工设备联网并接入企业局域网,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控制管理,诸如通过服务器:(1)集中管理NC加工程序,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加工设备;(2)实现生产计划的调度与管理;(3)监控加工设备的状态及生产流程等。

根据车间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图,引出其中的基本技术问题:(1)车间网络扑结构的类型是什么?(2)车间局域网由哪些部分构成?构建车间网络所用的传输介质有哪些?等等。

进而引出车间网络涉及的扩展技术问题:(1)车间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什么?(2)车间网络构建的布线规范标准是什么?(3)所有网络设备有哪些?等等。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随后,提出一些深度的探索性问题:(1)车间设备是否都可以直接连接到车间网络?如不行,需要采用什么技术手段来实现联网?(图中RS232和RJ45的含义是什么)(2)车间设备联网后,还需要一个基于网络的生产管控系统平台才能实现对设备的管理控制,那么,实现这一管控系统需要用到哪些相关技术支持?(3)图中CAD、CAM/PDM、MRPII/ERP、MES等的含义是什么?(4)如何将车间网络并入到企业网乃至Internet,以实现基于Internet的网络制造?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四、结束语

将案例教学应用于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特点的案例教学,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实际,有利于具有工程背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军,朱永伟,孙玉利.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3):33-34.

[2]赵航.基于“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3):28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