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第1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五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五年,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更是落实“314总体部署、贯彻国发[]3号文件、全面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五年。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为切实开展好“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工作意见》提出如下意见:

一、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指导,规划目标要全面反映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内容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确保粮食平安、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体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农村改革的战略性推进、农业可继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等方面要求,编制出能科学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做好“五个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抓住重要机遇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掌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坚持绿色增长继续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恢复建设和环境维护并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妥善处置乡村与农村、一圈”与“两翼”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使各方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在开放大格局中思考未来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坚持走内陆开放型道路,以开放促发展。

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动身点和归宿,坚持发展效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利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适广大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效果。

二、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继承以往五年规划效果和经验。规划内容上要改革创新,规划体系上要科学务实。

(一)规划内容要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落地。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临时以来将规划作为宏观蓝图而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二)规划体系要科学合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四个层级。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行业规划、3个重点专题规划构成,形成“1+12+3规划体系。

具有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性。以宏观战略指导为主,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特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明确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制定农业政策,编制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题规划和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期5年,从2011年至2015年,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市农委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和实施。

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2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是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某一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指导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谋划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的依据。如粮油、经济作物、蔬菜、畜牧、渔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等行业和兽医、农机、农村能源、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及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平安、国际合作、农村经营管理、饲料工业等领域编制的五年规划。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自行编制,送市发改委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引导社会资源在空间合理配置的政策手段,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内某种功能或产业的维护与开发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空间细化和落实。与行业规划处于同一层级。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野生动植物维护区规划等。

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如水库天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奶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十二五”重点规划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围绕规划中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内容,4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是指以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指导。以公益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建设为内容编制的规划,争取和安排中央、市级投资,推进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依据。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等。

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根据工作情况另行布置。区县(自治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农委(农办)牵头编制,报审顺序参照市级规划执行。

三、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前。研究“三农”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和参与制度。涉及农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牵头单位应主动征求意见,有条件的应允许他参与规划编制。

(三)加强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形成合力。行业规划、专题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规划衔接工作由市农委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四)实施评估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并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问题,对调整和修改规划提出意见。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评估,市里统一安排下进行。

四、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农委牵头。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发展计划处。

(二)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大学、市社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院校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规划专家咨询组的意见,规划初稿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三)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专家小组。从委直属事业单位抽派专家。规划编制期内相对集中办公。

第2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新的规划理念和理论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新要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当有新的规划理念、规划理论、规划方法,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1、新的规划理念:理性发展

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理念上过分强调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以“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问题”、“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为目标,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建设用地强调不够,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需求研究不多,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考虑的不多,没有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关系,贯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续。

我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议充分运用“理性发展”理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确定规划指导思想、原则、规划目标、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时,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在规划修编的操作过程中树立全局观念、弹性观念和动态观念。在确定规划的目标时,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这一中心议题,由经济发展的单目标模式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转变,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

2、新的规划理论: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行有关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承袭原有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另一部分是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主要有:地域分异理论、区位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但总的来看,尚未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体系,没有从宏观(哲学层次、科学层次)到微观(技术层次)的系统理论,而是诸多理论混杂,让人无所适从,规划编制研究和学科建设严重落后于规划实践,已明显制约了规划工作的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的规划指导思想的需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胆运用国内外的和相邻学科(如城市规划、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的相关理论。在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我们准备运用的理论有两个:空间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1)空间规划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是综合协调资源供需矛盾,统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中长期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是地域性。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的基本模式为“用地指标调控与规划分区相结合”,其着重强调是规划对用地数量的指标要求,而缺乏空间布局约束,在规划的分区方案中,对分区内部土地利用的要求过于笼统,不能承担起有效的控制分区内部用地的功能。

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借鉴西方空间规划的理论如:“田园城市”理论、“绿化带”制度、中心地域理论、“开发轴系统”理论等,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比较优势,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和供应政策,进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规划修编由上轮主要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规模向控制环境容量、开发时序、控制建设标准转变。本轮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是在协调和平衡经济发展、公众利益、环境以及规划部门等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的空间规划,应当着重注意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各类建设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的空间安排和布局,确定其开发利用时序,并通过较大比例尺的地图(如市区用1∶1万)确定城市合理发展边界,引导地方政府提高城区建筑密度,实现现有城区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从而解决城市无序扩张、优质农地严重流失等问题。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未来需求能力的发展。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不损害我们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在正确的管理下,可以不断更新和利用。反之,它会退化、耗竭。故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要限制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限度内,同时采用人工生态措施,确保土地持续利用。

目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研究的国际趋向表现为应用生态经济学观点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协调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化。

土地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和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无非是建设发达的经济、健康的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强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不可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应当成为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的主题。我市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和理念贯彻进去,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二、新的规划方法

我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为便规划更具科学性,除了要用新的规划理念、规划理论外,应当按照规划修编的要求,尝试采用一些新的规划方法。

1、评价方法

规划实施评价:按照

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各地必须对上轮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做出是否进行规划修编的结论性的意见。从我市已完成的规划实施评价的情况来看,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但面临新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和新的目标任务,现行规划已显得不相适应:一是规划定位已不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二是规划确定的用地指标已不能满足城乡建设快速发展对用地的实际需求;三是指标布局安排不尽合理,用地位置与规划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四是在规划实施期间,乡镇体制改革,行政区划变化,城镇和村镇用地急需调整;五是相关部门的规划均已作了调整,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协调和总量控制;六是国土资源部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上五年修编一次,而现行规划已执行五年有余,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加以修改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按照我国20__年10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__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对重要的项目规模与布局都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如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使之更趋合理性。

2、系统工程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着眼于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综合性的规划。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是国家最主要、可调控的资源,这一特点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挥作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是多目标的统筹协调过程。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采用以数学模型为主要手段的系统优化方法就成为必然。运用不同的规划方法来解决,如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模糊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参数规划和多目标规划等。按这样的思路,规划的适用性会大大提高,规划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好的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该方法强调在规划编制中,要全面考虑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并由此形成各种战略方案,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3、应用地理信息(3S)技术

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__]189号)、《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的要求,本轮规划修编要在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作为修订规划成果的主要载体,以提高规划管理水平。这是本轮规划修编最突出、最严格的技术要求,对提升整体规划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公众参与

规划编制前要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完善规划的公示制度。首先为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市政府在将规划付诸实施之前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不仅要听取普通民众的意见,还要听取有关利益团体的意见,并根据当地的生态效果予以考虑,然后在充分考虑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进行修正并进行表决。这样,规划以法律形式获得通过后,就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在实施中也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和监督。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果需对规划进行较大的变更或修改,仍需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以确保规划始终如一地得到民众的支持。

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在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初稿后,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讨论磋商,并做好协调工作。协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谈判过程。即由参与决策的各个主体通过磋商或“讨价还价”,最后在共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在这个协调的过程中,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全局利益与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之间的结合点,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在依法坚持全局和整体利益的原则下,统筹兼顾被协调者的利益,被协调者也既要考虑本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又要顾全大局,在这样的原则和立场上进行充分磋商,以形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应独自断然做出决策,以免重复过去那种部门分管、多头决策、各自为政、矛盾百出,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浪费破坏的错误。如果在协调过程中还有重大工程项目或用地规模问题存在意见分歧而暂时无法统一,则提交同级人民政府进行研究和决策。

第3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更好地发挥规划在宏观调控、政府管理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一)建立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部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国家总体规划和省(区、市)级、市县级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专项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

(二)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定位。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

(三)严格编制部级专项规划的领域。编制部级专项规划原则上限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需要国务院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水、海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国防建设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扶持或者调控的产业,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要求的其他领域。

(四)合理确定编制部级区域规划的范围。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地区、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地区、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或保护区域等,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进行划分,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二、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

(五)遵循正确的规划编制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六)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编制规划前,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编制部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拟订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衔接单位、论证方式、进度安排和批准机关等,并送有关部门进行协调。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要拟订年度计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应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后列入部门预算。

(七)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要求。

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在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应由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与国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送相关的相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必要时还应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部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相邻地区间规划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国务院决定。

专项规划草案由编制部门送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涉及其他领域时还应当送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同级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协调决定。

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草案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规划编制部门,认真做好衔接工作,并自收到规划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三、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

(八)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编制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各级各类规划应视不同情况,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意见。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在将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要认真听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

(九)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要组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对部级、省(区、市)级专项规划组织专家论证时,专项规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1/3。规划经专家论证后,应当由专家出具论证报告。

四、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

(十)规范审批内容。规划编制部门向规划批准机关提交规划草案时应当报送规划编制说明、论证报告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报送的其他有关材料。其中,规划编制说明要载明规划编制过程,征求意见和规划衔接、专家论证的情况以及未采纳的重要意见和理由。

(十一)明确审批权限。总体规划草案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国务院审批或者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部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他部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报国务院备案。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批准。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应当及时公布。未经衔接或专家论证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

五、建立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十二)实行规划评估制度。规划编制部门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评估工作可以由编制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有关地区和部门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第4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做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把天门建成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农业度假基地、汉江下游重要的水运枢纽和城市圈西部综合性区域交通枢纽的战略目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对天门的影响,立足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着重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使其成为指导全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原则

(一)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十二五”规划要以天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城乡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制定既符合实际又高瞻远瞩、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二)实践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充分吸收成熟理念,承前启后,又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石,采取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和基层情况,并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三)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十二五”规划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四)宏观规划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十二五”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总体的发展规划,又要有具体合理的规划内容和政策措施,要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树立规划的权威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五)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使规划充分集中全市人民群众的智慧,更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理性。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成立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市长张爱国同志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小平同志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织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金融办、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物价局、市科技局、市人事局、市招商局、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财政局、市经委、市交通局、市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房地产管理局、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体育局、市农办、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水产局、市粮食局、天门经济开发区、仙北工业园、岳口工业园、龙尾山工业园(皂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发改委主任廖云霞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日常工作。

(二)编写组。成立“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写组,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赵水亭任组长,市发改委副主任吴慧斌任副组长,从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农办、市教育局、市规划局、市交通局和天门经济开发区各抽调一名同志为编写组成员,负责“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材料收集和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重点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基本思路、发展目标、结构调整、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改革开放和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规划前期调研课题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调研工作。

(二)研究起草市委关于编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议。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项目布局,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政策措施。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建议》。

(三)编制总体规划纲要。根据市委关于编制“十二五”国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第2页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议精神,按照天门市规划编制工作总体部署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规划纲要(草案)。

(四)编制专项规划。围绕“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任务,组织编制全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等专项发展规划,提供重大项目建设、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基本依据。专项规划领域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专项规划由相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目录及责任分工表附后)。

(五)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制定规划管理办法,改革规划管理体制,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创新规划编制方式,不断总结规划编制中的新经验,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由市发改委负责统筹推进。

五、时间安排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省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市已于10月底前完成了动员、部署等相关准备工作。从11月开始进入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xx年初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xx年11月至12月底。11月中旬完成各项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各部门于11月25日前将调研成果报市发改委汇总。12月底前形成“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报市人民政府和省发改委;各部门研究确定需编制的专项规划,初步确定各领域“十二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并报市发改委汇总。

第二阶段为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建议起草阶段:20xx年1月至6月底。20xx年1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规划培训,4月份以前,相关部门开展各专项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5月份研究讨论各专项规划,并进一步修改完善。6月份,市发改委根据市“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起草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研究起草市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第三阶段为规划纲要起草完善阶段:20xx年7月至10月底。市发改委起草完成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各乡镇、市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

第四阶段为规划纲要报批阶段:20xx年初,完成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修改完善工作,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报省发改委备案。

六、工作要求

(一)统筹兼顾,突出规划重点。“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突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责的基本职能。对一般的竞争领域,规划内容主要是研究制定政策导向,依靠市场调节,引导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研究论证。根据国家、省规划的发展方向,结合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研究确定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特别是需要报国家和省审核批准的重大项目,要搞好与国家和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力争纳入国家和省总体规划。

(三)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增强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规划充分反映群众呼声,凝聚集体智慧。完善规划编制程序,建立健全规划的衔接、论证、和评估制度。

(四)加强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切实搞好天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与国家和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力争把我市的规划内容纳入国家和省的总体规划。加强各类专业规划的相互协调与衔接,特别是要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增加规划在解决重大问题上的合力。

(五)强化时间观念,分阶段有序推进。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和规划编制的时间要求,组织强有力的队伍抓紧进行课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各时段的规划编制任务。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把编制“十二五”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研究部署本部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详细工作方案;要成立专班,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必须的智力和财力支持。

(二)落实专家咨询制度。对“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纲要草案以及相关专业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咨询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进行论证和评估。

第5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充分认识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州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促进灾区全面发展提高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十二五”规划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编制的规划。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必须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十二五”规划是我们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编制的发展规划,它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把握和体现好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领会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对规划编制提出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公平;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求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在生态建设方面,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精神和要求,进一步突出了推进科学发展的重点,突出了我们工作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为“十二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第二,“十二五”规划是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背景。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前所未有。全球经济短期内难以再现上一轮高速增长的景象,实现经济复苏还要经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的影响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全球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更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我州编制“十二五”规划除了要看国际经济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国内的经济环境。外贸出口型经济在我州不占主导地位,只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我州高载能企业的产品,基本上是为外贸型企业服务的,由于外贸型企业不景气,这些产品的销售渠道很不畅,销售价格较低。同时,也要看到在“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繁重。类似的不确定因素也给我们编制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工业发展这一块,我们要想在“十二五”时期工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工业产品怎样来调结构上档次,州经委在这方面一定要下功夫。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我州实际,编制出一个有效保持我州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规划。

侍俊书记在11月14日听取了州发改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的汇报,要把录音整理后发给州直各部门,作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

第三,“十二五”规划是在国家加强重点区域开发背景下编制的规划。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国家作出了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转向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的重大战略调整,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在第十届西博会上,总理指出,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机遇,就是国家、党中央关于加快除以外藏区的发展的相关政策。温总理指出: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要突出民生优先、二要量力而行。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要以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强化重点区域开发为编制背景,着眼于推进西部( )大开发的“二次创业”,研究我州在区域中的比较优势与薄弱环节,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策略、发展重点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在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争取积极有利的地位,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十二五”规划是在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背景下编制的规划。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结合我们__州的实际情况,尽管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但是有藏区政策的支持,有大规模灾后重建的支持,有国家扩大内需的支撑,这些有利因素对编制好“十二五”规划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条件下,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格局,提出了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发展路径。这些体现省情和实际的重大发展理念和精神,已经并将继续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因而,我州的“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把握好这些发展理念和思想,进一步研究提出新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

第五,“十二五”规划是我州历经“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 大规模重建背景下编制的规划。“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州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灾后的重建也给我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超过700亿元的重建投资将在震后两年多内得以实施。届时,我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将大大完善,产业基础将得到大的提升,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等领域都将得到极大改善。各县、各部门对灾后恢复重建完成后的__要有一个较为精准的展望,在此前提下超前规划未来五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二、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各项任务

省上已经正式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我州已经开展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各县、各部门也要认真、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工作。

一是做深前期研究。理清规划基本思路,是编制好规划的重要前提。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调研,做好重大问题的前期研究,要力争在明年初形成研究成果。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经验,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从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加快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加强一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比如:如何通过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何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和巩固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来调整优化我州产业结构;如何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来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如何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通过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通过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来推动形成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奠定扎实基础,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目标和相关政策举措提供基础和依据。省里面对“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提出了十个问题,我们州里面也要把问题罗列出来,带着这些问题对“十一五”进行总结,对“十二五”进行前瞻,只有把国情、省情、州情吃透才能编制出一个具有宏伟目标、振奋人心的规划。

二是做好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要在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由州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方向和重大举措等。

三是做好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是政府指导特定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专项规划由州级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围绕“一强一地两区”和“一体两翼”的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环保生态、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等需要政府主导的领域,以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一些重要行业,比如文化、教育等。州发改委提出了十三个前期研究的重大课题,各个部门下来还可以继续提,看有没有遗漏。专项规划的好与坏,决定着__州“十二五”总体规划的好与坏、质量高与低,各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支撑,因此做好专项规划工作至关重要。

四是编制分县规划。按照国家、省的提法,分县规划是规划体系中最具地方特色,最贴近实际,也是最需要实用性、操作性的规划。各县要拓宽规划视野,加强上下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把州委、州政府的战略决策贯彻到各县规划中,把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具体的地域统筹起来,科学引导各县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希望各县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编制好“十二五”规划。

州发展改革委要组织州直有关部门,会同各县人民政府,编制区域规划,指导跨行政区域的经济、人口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重大工程建设等。要突出区域规划的战略性、空间性、跨行政区和有约束力的特点,做好编制工作中部门与部门、县与县之间的衔接。

三、研究好规划编制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

编制“十二五”规划,需要从解决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对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把握好州委、州政府关于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使一些重大思想和要求得到体现。我这里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是关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问题。“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是我州最大的州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特别明显”仍是我州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我州最大的问题。作为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从人均指标看,我州与内地市州、沿海地区、全国平均水平比,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仍是全州工作的总体取向。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并体现这一总体工作取向,落实好这一取向的要求,坚持打造“一强一地两区”目标不改变。同时,我们还要看到,__州经过多年的发展和“5.12”地震灾后重建,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基础设施、交通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都有很大改观,给我们“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这是内地和其他民族地区无法比拟的。

二是关于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的问题。我州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点是形成了共识的。一是农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工业结构的调整,三是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这些都是要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突出这一思想和要求,把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主线、作为核心。我们要研究国家的大政策,结合__州的实际来进行结构调整。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坚持壮大提升水电、中藏羌医药、旅游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精心扶持葡萄酒生产、果蔬加工和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电解铝及铝加工、新能源锂产业、新型磁材电子材料、新型硅系列产品、新材料(人工蓝宝石)、氯酸盐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提高发展规模和水平,把我州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的重要集聚区域。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积极发展生产业,提高生活业水平,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是关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问题。扩大内需应该说是我国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也是推动经济转型最现实、最重要的途径。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才能形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长远的内生动力。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是紧密相关的,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农村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民生工程和扩大内需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时期农牧民的增收、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必须要有切实的增收途径,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涉农部门、各县都要认真考虑。

第6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同志们:

按照会议的安排,由我传达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一、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会议精神

11月4日,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会议贯彻落实了全国、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会议精神,并全面部署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市政府刘长林副市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上,市发改委刘雄主任传达了全国、自治区会议精神,部署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署。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进一步强调“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有效途径。

(二)准确把握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总揽,以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以及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主线,以加快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认真开展基础调查和前期研究,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紧编制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

(三)强调规划编制工作的原则和工作要求(略)

二、马山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

我县在去年底完成“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后,今年初在结合“十一五”中期评估的情况下就开始着手考虑“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今年3月底,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对做好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县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做了总体部署,按照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具体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把马山建设成为市新兴工业基地、广西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和文化旅游美食城(‘两基一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认真开展基础调查,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凝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智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实现我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宏伟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二)编制原则

1、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编制我县“十二五”规划要以马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城乡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结合市提出在全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我县建设“两基一城”发展目标,制定既符合实际又高瞻远瞩,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2、实践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充分吸收成熟理念,承前启后,又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石,进一步深入乡镇、深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基层情况,并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规划编制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4、宏观规划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十二五”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总体的发展规划,在规划内容、政策措施方面又要具体合理,增强规划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树立规划的权威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5、政府主导与 社会参与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使规划充分集中全县人民群众的智慧,更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理性。

(三)工作内容和要求

为了扎实完成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将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展规划工作调研。重点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改委、自治区发改委和市发改委有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探讨规划编制工作的创新,研究我县“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建设重点等。

第二,开展规划前期重大发展问题研究。安排对关系我县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凝聚社会智慧,理清发展思路,加强科学规划,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撑和指导,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由县发改局统筹安排。

第三,精心编制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编制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核心。要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和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认真开展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准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确定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等,然后以基本思路研究报告为提纲,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科学制定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即:《马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各乡镇政府按照《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组织编制各自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时间安排为:

第一阶段,动员准备阶段。10月底进行全县“十二五”规划工作动员,开始组织规划编制。

第二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步骤:11月前完成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思路;1—7月起草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基本框架草案,并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9—10月修改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报县委、政府审核;各乡镇规划纲要编制步骤:11月前提出规划思路;5月底前将规划纲要初稿交县发改局平衡;7月底前将规划纲要交县发改局衔接;重点专项规划编制步骤:5月底提交初稿,在7月底将正稿给县发改局进行衔接。

第三阶段,规划报审阶段。10月—12月完成《马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修改工作,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底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编制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

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纲领和依据,围绕“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要求,编制全县重点领域(行业)建设发展的专项规划,主要包括21个专项规划:城乡建设规划(—2015年)、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畜牧水产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交通发展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人才发展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马山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民政事业发展规划、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主要由对应领域和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人员开展编制工作。

专项规划编制的时间要求为:11月底前交基本思路,5月底提交规划初稿,在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获县人大审议通过后,以其为依据进行衔接,修改后于20xx年5月前上报“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县政府审定。

(四)职责分工及工作保障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马山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推进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和县发改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经贸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林业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文化和体育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审计局、环保局、广电局、统计局、旅游局、扶贫办、招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协调工作。

2、编写小组。由县发改局负责组建“十二五”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小组,成员从县发改局有关股室以及县经贸局、规划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部门或单位抽调。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县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编制的要求,要分别成立规划编写小组。

3、给予经费保障。县级“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各乡镇规划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规划经费落实到位。

三、“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领导挂帅,专人(部门)负责,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人员、经费、设备等保障。

(二)加强衔接,协同推进。各部门要加强衔接和协调,形成下级规划服从和落实上级规划,同级规划各有分工、各有侧重、衔接协调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融为一体。同时加强配合,认真协助责任单位开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

第7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全面贯彻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体现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立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凝聚各方智慧,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市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使其成为指导全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分工

(一)组织开展前期重大课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围绕“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三大产业培育、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计民生改善、发展要素保障、重点领域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调查和研究,为规划纲要、专项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撑。此项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统筹安排,各研究课题责任单位按照任务安排认真做好相关工作(详见附件)。

(二)研究起草“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在前期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和环境,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作为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此项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各县(区)、市有关部门配合。

(三)研究起草市委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根据省委关于编制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研究起草市委《关于制定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建议》。此项工作由市委研究室具体负责,市有关部门配合。

(四)编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内容包括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项目布局和建设计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措施等。此项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各县(区)、市有关部门配合。

(五)编制专项规划。围绕“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任务,组织编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等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制定领域相关政策,指导该领域、该行业发展,决定重大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基本依据。此项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统筹安排,市有关部门具体承担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六)编制县(区)规划。围绕落实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任务的要求,各县(区)自行组织编制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市发展改革委要切实加强对各县(区)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

三、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国家、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和全市工作任务安排,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4年6月)

拟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研究确定前期重大研究课题,召开任务部署会,建立工作机构和工作班子。

(二)前期重大课题研究阶段(2014年8月31日前)

2014年7月20日前,各研究课题牵头单位提交课题研究提纲;

2014年8月20日前,提交研究成果。

(三)规划基本思路研究起草阶段(2014年8月初至2014年底)

2014年11月底,形成基本思路初稿,征求各县(区)、市有关部门意见;

2014年12月中旬,呈报市政府审定,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四)规划起草和报批阶段(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

1.《规划纲要》编制安排。

2015年1月初,起草《规划纲要》框架;

2015年3月,形成《规划纲要》框架初稿,征求市有关部门意见;

2015年5月,形成《规划纲要》框架,报市委研究室;

2015年6月—8月,形成《规划纲要》初稿,征求发改系统内部意见;

2015年9月上旬,《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及省规划衔接,形成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

2015年10月中旬,形成《规划纲要》送审稿,送市委、市政府审定;

2015年11月上旬,市委出台《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2月上旬,《规划纲要》再次广泛征求意见;

2016年1月,《规划纲要》提交市人代会审议批准。

2.专项规划编制安排。

2014年12月,市有关部门根据本领域发展需要并结合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情况,提出“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计划,提交市发展改革委;

2015年1月,市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省编制工作要求,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全市专项规划编制任务;

2015年2月—6月,市有关部门根据编制任务起草规划;

2015年7月—9月,形成初稿,征求意见后将专项规划提交市发展改革委;

2015年12月—2016年2月,与《规划纲要》进行衔接修改,呈报市政府审定后印发。

各县(区)和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度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自行安排,原则上要与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基本保持一致。

四、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为切实加强对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及日常工作。同时,邀请省、市、县有关领导,专家和学者组成规划咨询小组,对“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确定、规划基本思路、规划纲要框架、规划纲要文本及专项规划提供咨询和论证。

第8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提高认识,充分领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1、“十二五”规划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将更趋复杂多变,影响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将不断增多,加上,近几年,周边县市发展势头迅猛,有的县市主要经济指标已经逼近甚至超过我市,因此,我市经济如何经过自身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缩小与发达县市的差距。这些都是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面对这样一个新形势,我们要通过编制“十二五”规划,分阶段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以推动我市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2、“十二五”规划是*科学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的重要手段。规划编制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摸清家底、理清发展思路,为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确定战略方针,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关键要有大批的项目支撑,*近几年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并且这些好项目、大项目挤进省、国家规划的“笼子”。项目从哪里来,项目从思路中来,近几年我市高度重视项目谋划工作,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动员全市上下合力抓好项目谋划,项目谋划就是要积极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善于“无中生有、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就是我们的思路要与国家的宏观形势、宏观政策进行谋合、对接。因此,规划要体现思路,规划要靠项目来实现,有了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加快*经济发展也就有了可靠保障。

3、“十二五”规划是*实现保稳促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31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94倍,总体上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到20*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连续8年超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各县市区持续保持位居第一,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是,我市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发展方式粗放,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工业平台仍需突破等问题,一定时期内将承担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肩负着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面临着环境容量和要素制约的双重矛盾。尤其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性经济衰退已成不争的事实,全国性的经济滑坡仍在持续,“保稳促调”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工作的主旋律。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经济波动困难时期,往往也是各种经济要素重新组合、产业重新布局的关键时期。因此,“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把握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两大重点,突出主攻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理清思路,明确“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编制“十二五”规划,相对于以往规划编制,难度更大,主要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在蔓延、扩散之中,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规划在体制、内容、方法上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刚才,顺才同志讲到我市已成功争取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试点工作,试点是带有试探性、探索性、摸索性的工作,特别是面对省、国家在规划体制的内容、方法上的新要求、新变化,我们怎样适应、提高、改善,都值得很好研究。因此,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理清发展思路,理清发展思路是编制规划的主要内容。

1、要围绕“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市委确立的“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是今后一段时期,全市上下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因此,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围绕“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科学制定指标体系。一是规划目标要与“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相衔接。即到2012年构建浙闽赣三省边际县域发展高地;到2015年进位省内中等发达县市。二是要合理设置发展指标。要根据规划目标,合理设置发展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等五个方面,重点要突出约束性指标。三是要科学测算指标参数。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发改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在最大限度地分析掌握我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对指标参数要作细致论证和测算,目标值设置既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又要符合我市的发展实际。

2、要围绕“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已经非常明确,实施城市定位必须要将保持空间协调和空间均衡作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原则和内容,将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分布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落实到空间布局中。去年,我市专门邀请清华大学教授编制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打下了扎实基础。一要深化落实“一体两翼”工业平台体系。重点建设莲华山工业园、山海协作示范园,加快推进四都、峡口工业基地,真正发挥工业平台主战场的战略地位。二要深化落实“一中心三景区”旅游空间布局。抓住江郎山申遗的有利契机,着力提升中心城区旅游接待能力;重点建设江郎山-清漾、仙霞关—戴笠秘宅、廿八都古镇—浮盖山等三大核心景区,着力提升三大核心景区的品位和档次。三要实施“三化”工程建设山水家园。围绕市域总体规划的一江两带、三山四园城市景观布局,扎实推进绿化提升、文化融入和功能优化“三化”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城市。

3、要围绕“工业、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战略明晰“十二五”时期发展重点。市委十二届七次、九次全会分别作出工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提升的决定,这是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地方综合实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决策。因此,“十二五”规划编制必须要明晰发展重点。一是加快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按照“4+X”重点产业培育方向,实行差异化政策,个性化扶持,促进重点培育产业快速壮大;按照“空间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集群”的总体要求,加快产业集聚,做大经济总量。二是围绕“两地一城”建设,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按照“立足*、依托浙江、辐射闽赣”的要求,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努力打造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现代物流(专业市场)集散地和商贸商务名城。三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探索完善领导决策、执行、监督、协调配合和政策机制,深化创新项目推进、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唱响“兴工强市”第一战略、“工业经济”第一经济主旋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有利于工业、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政策洼地,不断激发业主创业创新的原动力。

4、要围绕“统筹兼顾、协调有序”原则推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规划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协调是编制科学规划的重要原则。“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显示,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良好,大多数指标均达到规划进度要求,有些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但还有一些社会发展指标滞后性比较强,如R&D(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到“十一五”期末的目标值为1.5%(发达地区一般都是2%以上),但20*年我市仅为0.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到十一五”期末的目标值为7%,但20*年我市仅有0.3%。这说明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一些民生问题,如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于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予以解决,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也会动摇经济发展的根基。因此,“十二五”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强化“注重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三、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水平

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紧紧抓住规划编制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查研究,强化规划深度,规范编制程序,提高编制工作的有效性。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1、要立足课题调研,做深前期研究。调研课题是理清发展思路的前提和基础,课题研究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成败。刚才,顺才同志讲到“十二五”规划编制有40个重点调研课题需要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单位,这些课题包括发展的总体思路、区域环境、发展目标、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城乡统筹、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环境资源、公共服务等11个方面。总体来看,这些课题的质量还比较好,但在题目、内涵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充实完善,希望各级各部门务必组织最精干力量、整合最优势资源、花最大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确保今年10月底前完成课题调研工作。

2、要立足规划统领,做好总体规划。在研究40个重点调研课题的基础上,要按照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做好总体规划,关键要把好三个环节。一是形成规划的总体思路。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特别是经济运行情况,认真掌握了解国家“十二五”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另一方面要全面摸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并做到有机结合。二是起草规划《纲要》(草案)。内容上要改变无所不包、涉及领域过宽的状况,重点突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三是进行衔接论证。一方面规划之间要很好衔接,特别是与已有的中长期规划和上位规划,在空间布局、约束性指标方面避免相互“打架”;另一方面规划自身要很好论证,要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高层领导为我们的规划“把关、号脉”。

3、要立足细化落实,做实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分工、落实的,要切实增强专项规划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目前,我市结合实际情况,拟组织编制城乡统筹建设、资源集约利用和开发、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三次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26个重点专项规划,这26个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牵头完成,要求各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编制,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四、加强领导,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编制“十二五”规划,实质上就是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准确定位、认真求证和科学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市发展的大局上,高度重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

第9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法;城乡建设;挑战;规划改革

引言

《城乡规划法》是直接从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体系角度,针对城乡规划法之中所存在的相应基础性问题所进行的论证性法律,在这部法律之中,实际上上涉及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范畴、特性、内涵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尤其是城乡规划法的实际应用、研究,能够起到对于规划工作的奠基性效果。但也整是由于这方面的因素存在,导致的总体规划工作受到了挑战。下文主要针对城乡规划法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挑战以及对策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 城市规划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体系、科学技术、文化层次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建设已经越来越多的朝着高综合体的方向进行发展。人力社会本身也逐渐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进行迈进。同时,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城市规划工作是城市发展、布局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城市本身长远发展的蓝图。同时,城市规划也是整个城市管理体系之中所涉及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更是一个城市在进行运行、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前提。

城市规划自身实际上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淤城市规划;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就是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各方面因素进行适宜的城市整体设计。以协调城市为基本原则,将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统一的管理与部署工作。城市建设,则是根据政府的部署的城市规划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能源、交通、通讯、信息网络、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城市规划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与项目一一实现,是一个将城市规划部署变为现实的一个过程。

城市的规划工作有着自己独立的一套理论和思维模式,并不是用简单的数字模式和几何学思维就能制定一个城市的规划蓝图。因为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因为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也说明城市规划工作没用可以套用的公式。城市规划需要科学的。现在是21 世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当今城市规划工作的主题,所以更加需要城市规划者在城市规划工作时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 城市规划法对城市规划的挑战

城市规划法给予城市规划工作所带来的挑战是多个方面的,这其中包含了规划刚性、规划双重性、规划冲突、评估编制、市场灵活性等多个不同的方面。

(1)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协调规划刚性与发展灵活性

城市规划工作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要由于具备战略性以及刚性。但是城市本身的发展又存在着较大程序的不确定,在这类型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之下,城市规划工作自身也就必须要具备较为良好的灵活性,如此以来才可以和城市持续发展加以适应。因此,绝大部分城市在进行规划工作的过程中,都是科学合理的分阶段执行,大致可以将多阶段计划分为远、中、近这三个不同的层次,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规划,能够促使城市规划工作最大限度的适应城市未来发展。但是,越是长远的规划工作,实际上所可能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大,那么如此以来,在城市变化过大之后,就需要在以往的项目基础体系之上来进行相应的更改,那么不可避免的就可能会产生规划冲突。由于考虑到新城乡规划法本身对于城市规划工作所产生的调整以及面对未来变化所呈现出的不确定性,城市总体规划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务必要留下一定的余地空间,如此以来才能够避免规划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减少影响。而需要更改规划计划时,可以利用这些空间进行灵活的调度,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发生,减少规划调整和因修编造成的成本增加。

(2)城乡规划工作与市场效益的矛盾

在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要遵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城市的规划工作要以市场效益为原则。在市场效益最大化的时候,城市的规划工作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在空间上、结构上使城市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如果城市规划工作不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话,那就意味着市场出现扭曲,市场会因为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失效,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损失,城市的发展模式效率低下,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和经济效益。所以,如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功能规划在遵从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能正常的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坚持新城乡规划法和市场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城市的规划工作要以经济原则为中心,将城市福利与城市资源达到最大化。

(3)城市长期规划与新城乡规划法的衔接问题

新城乡规划法要求我国城市每5 年一个周期,而城市的总体规划是以20 年为周期,在这四个周期中,城市规划需要为这四个周期提供足够的城市资源以及发展布局,以保证这四个周期中城市发展。这四个5 年周期当中,至少有三个周期会是未知数,也就是说这三个五年周期中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其中。

3 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1)基于市场机制原则下城市合理规划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模的高度在集中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制定城市规划计划时,一定要遵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市场效益为原则,对以土地为主的城市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在最大限度上支持经济发展。

(2)改革城市的土地供给模式

在市场经济下,城市的人口流动基数越来越大,与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一起影响了城市的土地资源规划。所以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可以利用那些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留下的“空白地”,适当的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就需要土地资源利用上进行合理的灵活的开发。

(3)规划整合

新的城乡规划法要求城市规划要依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规定了严格的城市规划调整和修编程序,在最大程度上,推进3 个规划期之间的内在协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经济体系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各个城市的规划工作都面临了来自政策、市场的影响,并且影响在不断的扩大。因此,在城市规划工作坚持新城乡规划法的过程中,还应当要对于城市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是当前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必须要严加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只有将这方面进行了妥善的解决,才能促使城乡规划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