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

康复工程新技术精选(九篇)

康复工程新技术

第1篇: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

第四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首次使用远程专线传输模式

10月28日,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等单位协办的第四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开幕式暨中国中西部地区康复人才培养项目远程教育网络开通仪式,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举行。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专家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孙先德代表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第四届国际康复论坛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康复人才培养项目远程教育网络开通这两件大事同时举办,不仅是我国康复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更是一次康复人才培养形式上的跃进。我希望,国际康复论坛能够借助远程教育网络的开通,及时地将会议的精华和学术前沿的消息传播到全国各地,为中国中西部康复人才的培养开启更广阔的平台。康复中心要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制定培养计划,精心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多形式的授课方式来完善创新型省级人才培养体制,真正做到“学出效果,用出效益”,让更多的康复工作者受益于此。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中国残联副理事长孙先德、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晓民、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公使片山和之、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北京事务所副所长松本高次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共同启动了远程教育网络。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承担着我国康复科学技术研究、康复人才培养、康复信息研究和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重任,是我国康复医学领域的技术资源中心和示范窗口,同时也是我国康复医学领域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为致力于康复医学事业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本届会议大家围绕神经泌尿康复、神经康复、儿童脑瘫康复、脊髓损伤康复、脊柱外科实用技术与康复、骨与关节康复、脑血管病及脑外伤的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康复、失语症治疗、物理疗法新理念与新技术、脊髓损伤的作业疗法、心肺康复、心理康复新技术与新进展、康复护理、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及康复工程与辅助器具等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分析当前国际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交流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最新动态,同时还设立国际尿控协会教育课程与尿动力培训课程。

中国中西部地区康复人才培养项目远程教育网络连接了陕西、广西、重庆三地,三地分会场的康复从业人员通过该远程教育网络,同步参与此次国际康复医学学术论坛的交流,掌握国内外最先进的康复资讯,这是我国康复领域首次使用远程专线传输模式举办康复医学学术交流活动。今后,陕西、广西、重庆三地的康复工作者在当地就可以接受高水平的康复培训了。

专家提示

高科技与高人文并进:引领康复成功之路

新世纪康复医学的发展,正在越来越多地因新的高科技元素的渗入而改变面貌,如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训练、远距康复医疗和支持,康复工程新技术和新产品、干细胞移植、新的物理治疗能量或手段、中西医结合高新科技等等。

人们一般都相信,高科技将带来优质的康复医疗结局,并使康复训练过程易化和有更高效率,还可节省治疗师、护士的体力和时间;尽管高科技使用本身具有价格昂贵、经费支出多,需倚赖高精仪器和技术,不便在农村或社区使用等缺点,但许多人仍相信,残疾人要更好地做到独立自理,新科技仍然是必要的。

然而,当人们考虑到康复医学既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社会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就会知道单是技术,还不能为残疾人带来满意的康复结果。机器人、各种高科技仪器固然有助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至沟通、认知功能的训练和恢复,然而它们不可能与残疾人互动,表达出仅为人类所有的对残疾人的爱心、同情与人文关怀,而这些人文性质的干预则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康复所必需的。

康复医学的先驱曾反复强调人文关怀对残疾人康复的重要性。“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应把康复看做是一种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不仅依靠技术,更重要的是依靠人们的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以促使残疾人振奋精神,改善功能,达到生活自立,并在社会上取得平等地位。”(H.A.Rusk,1977)“有技术而没有理念会迷失方向,有理念而没有技术则是一句空话。”(上田敏,2001)新版《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WHO,2001)更是指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可决定个体的功能障碍的范围和程度。”而对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干预则主要依靠人文关怀。因此,应当采取高科技与高人文关怀双轨并进的策略,引领康复成功之路。

一方面,要积极采用高新科技,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康复治疗和康复服务的技术含量,以Translational Sciences为媒介,从新世纪的生物科学、物理科学、工程技术科学、计算机及信息通讯科学等的开发研究所得的成果,吸纳为高新科技元素,应用于康复治疗。

另一方面,要从以下多个层面、多个渠道在康复工作中实施高度的人文关怀。

在发展高新康复技术治疗的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和推广“适用技术”(特别在社区康复中),“适用技术”实际上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设计和利用新技术时,要遵循整体主义的路向(Holistic approach),即不仅要考虑到患者身体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情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生活方式。

对康复专业人员加强人文关怀的教育,列入培训和工作考核的内容。

加强与人文关怀有关的机构建设,如在康复中心和综合医院中开设康复心理学科、社会工作学科,有条件的康复机构应充实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配备。

加强心理社会支持方面的服务,使残疾人能了解和使用社会支持方面的服务,使残疾人能了解和使用社会康复的资源。

积极培育和推行“康复文化”。所谓“康复文化”,是指与残疾人康复事业有关的理念、观点、态度、意识、精神、风尚,以至道德规范和行为。先进的“康复文化”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和促进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强大动力。“康复文化”的组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文明和谐的康复理念;扶弱助残的关爱风尚;八方支援的博济精神;参与包容的共融精神;尊重理解的平等观念;自强自立的康复意识;人定胜天的康复信念;长期锻炼的坚强意志。

建立康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及全国康复信息整合平台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经过21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康复服务模式,当务之急是要认真研究这套模式,并形成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康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把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模式尽快推广到其他医疗康复机构,促进其他医疗康复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连接全国的医疗康复机构,一方面,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为核心,建立康

复业务管理咨询、业务培训、会诊、技术指导、合作研究、经验交流的一个平台,强化“中康”网路建设,充分发挥“中康”作为全国残疾人康复技术资源中心的作用;另一方面,用标准化的康复服务信息统计格式,建立全国康复服务信息数据库,作为全国康复服务信息统计、分析、的一个权威性平台,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依据,也为科学研究提供大样本资料,同时,为每年编写《全国康复服务年鉴》提供基本的信息。

目的:一是开发出能与医院HIS系统相连接的康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建立全国性的康复服务信息整合平台。

材料与方法: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开展的各项康复服务业务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结合未来发展的需要,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康复业务流程、方法、手段和团队协作式的工作模式,并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康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首先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HIS系统相连接,进行试运行,在此基础上,开发能与各种版本的HIS系统相连接的网路版的综合性康复机构康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在开发综合性康复机构康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专科化的康复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康复疗养机构等康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建立具备康复服务预约、咨询、信息服务、网上培训、会诊、家庭指导等功能的网站和相应的设施。最后,在推广应用各种康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形成“中康”网络,建立康复业务信息整合平台,用标准化的康复服务信息上传格式,收集全国康复服务信息,建立信息库。

结果:开发出能与各种HIS系统相连接的各种康复机构的康复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能整合全国各种康复机构康复服务信息的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服务和交流的同时,建立信息库。

这项工作不仅能提高康复业务的工作效率,方便管理,方便患者,加强合作,做到各项康复服务的无缝连接,而且,也能促进康复业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为咨询、培训、交流、合作、会诊、信息服务和大样本研究等提供了高效的平台,为国家收集标准化的康复服务信息打下了良好基础,具有非常巨大的应用价值、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可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残疾患者需要必要的心理支持

残疾患者由于残损被迫放弃了他们的目标和期望。与残损相关的恼怒和冲突使他们感到孤立,因为他们失去了他们的价值并且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他们的交际能力减弱了,因为他们感到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我们把接受残疾的过程叫做心理调整。

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接受残疾的过程包含几个阶段。库伯勒一罗斯在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著名的。她提出人们一般在处理悲痛和不幸的过程中会涉及5个阶段,尤其是当被诊断为疾病晚期或灾难性的缺失的时候。这些阶段包括:否定期、愤怒期、谈判期、沮丧期、接受期。在这几个时期中,往往在两个或更多的时期中反复转变。

在残疾人接受残疾的过程中,给他们提供心理帮助有很大的意义。但是,除了要考虑残疾人的需要以外,环境和社会的改变也应该考虑在内。

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

(1)抑郁

脊髓损伤后抑郁的发生率很高,大约在11%~37%之间。

(2)自杀

许多研究人员报道脊髓损伤和自杀有很高的相关性。已经有许多案例显示一些脊髓损伤患者在出院后3年以内或者在受伤后的5~6年内发生自杀行为。另一则报道指出大概5%~10%的脊髓损伤患者会自杀,并且往往酒精和抑郁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有报道称,那些没有获得社会支持的人,不管他的瘫痪症状严重与否,都更容易出现自杀行为。

康复人员提供的心理支持

(1)创造一个让患者表达他们内心感受的氛围

PT(物理治疗)和OT(康复治疗)在康复的过程中需要创造一个让患者克服心理悲伤和冲突的氛围。此外,治疗师在同情他们遭遇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心声。

(2)让有相似伤残的人见面

当患者把他们的经历分享给其他人时,有助于减轻他们的焦虑。PT和OT应尽可能把有相似伤残的病人安排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在日本,有一个名叫“日本脊柱基金会”的自助组织,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召开部门会议。他们有权力,并推动一项致力于达到一个“无障碍社会”的运动。

调查

我国内地综合医院康复人才培养需求的调查分析:

综合医院对康复人才需求仍然很大,但不同等级的综合医院对康复专业、学历层次和培养方式的需求是有差异。

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会城市216家综合医院康复人才需求的种类、学历层次、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查发现;

在康复人才需求种类方面,康复医师为81.5%,需求最高;物理治疗师、作业疗法师、语言治疗师和康复工程师综合医院需求分别为74.6%、70.8%、63.6%和43.5%,不同等级综合医院之间有差异,且医院等级越高需求越大;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和特殊教师综合医院的需求为70.8%、32.2%和20.7%,且不同等级间无显著性差异;有27.6%综合医院对职业指导师有需求,且不同等级间有差异,医院等级越高需求相对越多。

在康复医师学历层次培养平均需求方面,大专为13.9%,需求最少,但不同等级医院间有差异,即医院等级越低相对需求越大;大学本科为72.9%,需求最多,且不同等级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级医院相对需求较少(51.8%);硕士研究生为43%,需求第二,且不同等级医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级医院最多67.5%;博士为17.4%,需求第三,且不同等级医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级医院相对需求最多(36.1%)。

在对康复技术人员学历层次的需求方面,中专为7.1%,需求最少,且不同等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大专为53.1%,需求第二,但不同等级医院间有差异,即医院等级越低相对需求越大,三级医院需求最少(37.8%);大学本科为79.6%,需求最多,且不同等级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级医院需求最多(90.2%);硕士研究生为28.4%,需求第三,且不同等级医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级医院最多(45.1%);博士为9%,需求第四,且不同等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第2篇: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康复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产品介绍

中图分类号:U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081-03

[Abstract]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pecialist is the future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important direction. Rehabilitation digital plat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al information, for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activities to provide an automated operating platform.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medical reform policy requirements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al development needs, set the national top rehabilitation medical experts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to improve the promo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o rehabilitation,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has a strong relevance and Applicability, through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rehabilitation of standardized treatment mode and rehabilit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model of innov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o bring a digital revolution.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digital management system; application; product description

1 引言

伴S着近年来医院康复科的发展、治疗过程的规范化实施以及新技术的学习、应用和推广,国家对康复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卫生部十二五规划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管理指南》中对康复医学明确提出了专业人员层次、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团队协作的发展要求,需要康复医疗在临床路径的指导下和康复治疗流程规范化开展治疗,实现学科交叉、区域协调、前移后延和康复医学的分级建设与网络服务的目标,从而实现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全国各家医院已在康复医学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张晓红等[1]通过系统分析康复工作流程和所需处理的数据,进而设计开发了康复信息管理系统。试运行结果表明:康复信息系统在理论和技术上均可行,在完善康复电子病历、提高工作效率、辅助临床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李林等[2]从业务流程分析、功能模块设计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对策等方面对康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论述。孙立[3]从康复医疗的档案管理工作入手,分析了智能化康复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的定义,阐述了建立智能化康复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的意义,分析了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供了从加强宣传、增加投入、提高素质、制度建设、信息化平台构建等创建智能化康复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的措施与方法。

2 康复数字化平台介绍

2.1 系统简介

中医康复数字化平台是实现“中西医结合康复过程和康复数据管理”的专业化平台,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康复机构,包括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康复中心、残联系统等机构。系统需具备以下特征:采用多层架构设计,能有效满足软件目前以及未来在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需要;使用主流的面向对象(OOP)编程语言,实现模块化的软件设计和开发,降低软件维护和升级的难度;可实现参数化和可配置化,通过参数的设置,在无需定制开发的情况下就可实现个性化的系统特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2 建设目标

(1)诊疗技术规范实施、管理,建立以ICF(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为标准的临床康复路径,对病人的病史、基本健康资料进行完整、规范化的收集,保证资料的溯源性和真实性,同时规范康复治疗,确保康复治疗的完整性,为治疗提供原始依据,提高病历质量,实现病历标准化,医疗作业标准化。通过系统管理,对某种病情实施经过实践经验确定的治疗方案,减少不同治疗方案不同造成的疗效差异,避免出现漏诊和误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系统在诊断、治疗方案中添加了规范化治疗模板,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

(2)治疗过程规范管理,规范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流程管理,包括诊断、评估、治疗等环节,并且可以追踪任何一个治疗环节,提高服务质量。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都能清晰的显示出来,实现全程治疗跟踪,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并且提供离线治疗方案,对病人治疗进行全程管理。通过系统的评定功能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方便了解治疗方案的疗效,也为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3)提高康复治疗管理水平,为医师、治疗师、康复护理人员建立实时在线沟通平台,及时了解病人治疗情况和调整治疗方案。应用系统实现康复数字化平台自动采集康复治疗设备的评估和治疗信息,按照要求进行分析和共享。应用各种通用评估量表,为评估操作过程提供及时在线帮助,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为医务人员对评估结果进行实时对比和调整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平台。通过权限管理,规范科室人员的工作职责;对科室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内容包括治疗人数、项目次数、总计金额等,为科室管理人员提供全面、准确管理数据。通过对治疗项目的统计,使科室管理人员及时、准确了解科室设备使用情况,为科室硬件购置提供原始参考。

(4)降低新技术学习支出,快速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为康复医学科提供新技术学习和在线治疗技术帮助,为治疗实施提供全程指导,提高康复治疗技术水平。系统提供的新技术学习平台,让科室人员在科室就可以学习到新的治疗技术,减少人员进修培训时间,为科室节约进修费用,提高人员工作效率。通过系统收集的全面的病案资料,能统计各类疾病的分布情况、针对某种病情的最佳治疗方案等信息。提升治疗技术,为科研提供原始数据

(5)成本控制,合理化治疗管理,使用电子方式对病历进行管理,扩大了存储容量,减少纸质资料的使用,改善病历的管理效率,提高病历利用率,促进科室间的合作。通过对电子信息的规范化管理,能及时统计出各种科室管理所需的统计报表,节约科室人员手工统计的时间,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快速调阅病人历史治疗资料,减少调阅病人资料的中间环节,及时了解病人的治疗经历,实现治疗方案的合理化实施。

(6)建立同级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机制,提高科室技术水平。通过系统的使用,和其他大型脑瘫医疗机构建立良好学术合作关系,接受先进治疗技术培训、进修,降低培训成本。由于系统中收集了大量原始案例,可以和其他大型康复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系统的科研课题,提升医院的专业学术影响力。

2.3 技术方案

图1给出了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功能实现的数据流程。由图中可以看出,在实现了与HIS的对接后,个人健康卡可以全部由HIS就诊卡代替,个人健康卡为替代因可能的HIS系统故障确保康复管理系统正常使用的临时信息存储工具。本软件系统基于C/S架构开发,网络硬件依赖于医院局域网络,运行时系统自身数据传输为闭合系统,不影响网络上其他设备。服务器端提供webservice接口,为系统与其他系统唯一数据交换点。

2.4 软件功能与特点简介

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有两大重要特点,其一表现为实现医疗信息的规范化,包括病历信息规范化、检查规范化、治疗规范化和评定规范化。医院在标准、规范的流程和模板的引导下,实现信息的规范化收集,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交流和研究。图2给出了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所提供的治疗界面图,可以看到医生诊断遵循系统所提供的医学康复路径应用,可以完成ICD的疾病分类为入口的康复菜单(路径),加入中医辩证分类的中医康复路径入口分类,可兼容ICF的功能障碍分类,从而设定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的另一大重要特点是可以合理安排和管理科室人力、设备资源以及快速查询相关数据。医院通过软件提供的智能排班系统(图3),可以进行排班设置并实现病人班次查看、治疗师班次查看、治疗设备班次查看。此外软件还可以为科室管理人员提供各种原始统计数据,例如治疗数,器材使用频率、治疗周期等,有利于实现科室合理、高效的管理。此外也可提供各病种的比例等,给流行病学等科学研究提供有用数据。

3 软件为医院带来的效益分析

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包括:一、提高康复医学科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实现康复医学科电子化诊疗,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应用HIS就诊卡快速查询病人病历,避免重复检查和治疗;共享病人康复医疗数据,提高工作效率。二、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质量。共享治疗信息,减少治疗过程中的误诊和漏诊率;病人应用HIS就诊卡,确保康复诊疗服务质量,保障诊疗数据的溯源性、安全性和完整性。三、合理分配和利用科室康复医疗资源。缩短先进治疗技术的培训、学习时间,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康复人员的康复诊疗水平,促进我科康复医学诊疗水平迅速提高。

康复数字化平台软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则包括:一、应用该系统后,对康复治疗信息科学、规范管理,提高治疗信息利用率、降低康复医疗过错。按照目前权威部门统计,医疗机构每年的病历流失量在10-15%,如果因此产生医疗事故,若发生一件医疗事故就将给医院造成20万以上的经济损失;二、通过康复数字化平台的标准康复流程路径应用,规范化康复治疗流程实施,通过HIS就诊卡及时回顾病情,专家知识库提供快捷,高效的学习平台,可提高康复医生、治疗师1/4以上工作效率例如:一位医生或治疗师通过系统应用减少5分钟的病人病历回顾时间,按照一天24人的接诊量计算,一天可以增加1/4的工作效率:5分钟×24人=120分钟;120分钟/480分钟=25%。通过提高康复工作规范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按照目前科室病人量保守计算,该系统每年至少创造50万以上的经济效益,一年即可回收投入。

4 总结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专科化是未来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康复数字化平台是康复医学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康复诊疗活动提供一个自动化的操作平台。在国家医改政策要求和康复医学发展需求大背景下,集全国顶级康复医学专家的专业优势,提高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实施水平,提高康复新技术推广力度,对康复临床诊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康复规范化治疗模式和康复治疗信息共享模式的创新,为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一场数字化革命。

致谢:感谢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王超为本文研究提供分析数据和研究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晓红,丁志宏,曹波,毕霞,赵江霞. 康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 中国数字医学,2015(7):59-61.

[2]李林,廖琳,苏韶生,黄营湘,李小鹏,吴伊敏,伍志平. 康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难点[J], 医学信息, 2014(7): 4-5.

[3]孙立. 建立智能化康复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的重大意义[J]. 黑江科学, 2015(8): 302-302.

第3篇: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高职言语治疗技术 教学改革 学习兴趣 职业能力

为了顺应高职院校“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趋势,笔者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言语治疗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旨在通过构建集态度、技能、知识于一体的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课程定位

言语治疗技术是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衔接康复基础和康复临床的桥梁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运用各种手法、辅助具等方式对存在各类言语障碍的成人和儿童实施康复训练与指导,从而实现由学生向言语治疗师(职业人)的转变。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1.紧贴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以临床最常见的失语症和构音障碍为教学重点。

2.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言语治疗技术的基本评定和治疗方法。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职业意识。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言语治疗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调研分析言语治疗师职业岗位,按照岗位归纳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及人文素质;充分考虑康复岗位工作对言语治疗技术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康复治疗技术执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与临床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内容。

紧贴言语治疗师岗位需要,以实际岗位构成为框架,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与临床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目标,选取课程内容,见表1:

(二)课程教学。

1.教学模式

运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即通过临床情境,导出学习任务,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按照康复治疗师接诊患者认知疾病、康复评定、制订康复计划、实施康复治疗、进行康复效果评价这一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融入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活动中,见表2:

2.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考核、作业考核、技能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突出形成性考核的考核方式。多层次、分阶段进行,形成多元过程考评体系,并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总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言语治疗技术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则是改革的唯一途径。

四、特色与创新

(一)内容选取针对性强,实用性强。

以实际岗位构成为框架,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校内外实训条件为依托,覆盖言语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满足康复治疗师职业资格考试需求,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模式创新。

本课程实施“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4篇: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的“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的要求, 逐步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功能,提高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市中医医院康复科积极传达文件精神,结合***市中医医院实际,开展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基础,业务指标再上新台阶。

    2013年一月至十月,康复科共接待门诊病人3261人次,住院病人566人次,业务收入达5452268元。

二.完善康复治疗设备,不断优化硬件资源;

按照***市建立和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将建设成为能综合应用康复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诊疗科室。康复科在原有的康复诊室、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中药熏洗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牵引理疗室、手法治疗室、冷热治疗室、针灸治疗室、中医特色诊室等设备的基础上,引进了骨质疏松治疗仪、低频治疗仪、SET悬吊工作台等,并采用国际通用的康复评定量表,形成了系统的康复诊疗规范,建立健全了质控体系,完善了科室的康复诊疗手段。

三. 继续坚持业务知识的学习,继续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团队。

发挥云南省重点专科的优势,成立了“中西医结合骨伤康复研究室”。设置了物理康复技术、老年康复技术、儿童康复技术、工伤康复技术、中医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等,以对应慢性病,老年化和亚健康人群对康复的需求,并通过全科人才培养计划定期派送人员外出学习,不断增加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康复医师、治疗师及护士的职业技能水平。多次派医生和治疗师到参加全国康复学术交流。

2013年,科室共接收云南中医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实习生、各个区县级医院进修生100余名;并将在11月举办部级继教项目“中西医结合骨伤康复高级研修班”,同时科室还承办医管局会议“***市康复医疗服务研讨班”。

四.做好科研工作,提高康复医学专业的服务能力

按照***市建立和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各试点医院中的三级医院要加强康复医学的课题研究,发展新的医疗技术。科室通过相应的政策,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到学术科研工作中来。我科在认真完成去年课题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共完成论文8篇;此外,康复科作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攻关课题“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临床规范和评价研究”的分中心,目前已参与完成病例8例。

此外,科室积极申报“***市康复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围绕质控中心的准备工作,制定并完善了《***市中医医院康复医疗质控工作方案》、《***市中医医院康复治疗训练记录规范、诊断标准及流程》、《***市中医医院康复治疗工作评价流程》、《***市中医医院康复诊疗活动评价标准》、《***市中医医院康复医疗质控小组分工及职责》等。

五.逐步建立通畅的医院内部协调机制,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医学的兴起是医学发展较高层次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为满足新形势下医院建设发展需要,***市中医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康复发展,在政策、经济均给于很多支持。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加强与医院兄弟科室的交流合作,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康复患者转诊、流动机制;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深入研究,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强化督导,不断总结,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根据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应达到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康复科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康复设备相对简陋,治疗场地有限,限制了康复科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医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康复科业务范围的拓展,目前运动疗法等大部分康复治疗手段仍为自费项目;因为医保对于住院时间的规定,康复病人,尤其是神经康复的病人普遍存在治疗时间不足的问题。我们很希望依托政策的支持及我们的努力,尽快完成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5篇: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

    1.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发布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着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7]。

    1.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1.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

    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10]。2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2.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部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2]。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

    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11]。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

    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12]。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4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4.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

    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4.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

    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最佳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4.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

    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4.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

    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4.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优秀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第6篇: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护理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多,给康复医学带来了契机和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发展迅速,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断被我们引进和采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职业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人们更加关注康复医学的发展,因为康复医学的宗旨就是帮助人们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在这种蓬勃发展的形式之下,康复护理学也在发展、进步,然而与康复医学、康复治疗学的发展相比,康复护理学发展的步伐还不是很大,在理念、教育、临床护理以及总体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现在康复护理学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回顾和探讨。

1.康复护理学的发展现状

1.1 护理人员紧缺。目前,康复护理学越来越重要。很多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接触康复医学和康复护理学,但是,在师资、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临床护理方面,部分医院也开展了康复专科护理,但是在如何开展康复护理、开展哪些项目方面,每个医院也存在着不同,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平衡。目前,对于临床康复护理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观念上比较落后。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正在推广,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与国际接轨,但是康复护理的发展脚步迈得还不是很大。康复护理是康复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来源于一般护理,但又区别于一般护理。康复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普通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通过实施各种康复护理技术,最终使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但是在实际临床操作中仍然存在“能不能这样做”,“敢不敢这样做”,“这样做行不行”,甚至“做不做”,“这样做会不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种种顾虑。其次很多临床科室都需要康复护理,例如心内科、呼吸科、妇产科等等,但由于观念的落后和认识的缺乏,这些科室患者的康复过程往往缺少了康复专科护士的参与。

1.2 康复护理技术很多康复护理技术和治疗技术是交叉存在。在康复医学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技术中.有不少是护理技术已经涉及的内容,如:卧床病人的摆放、压疮的预防、被动运动、大小便功能的训练、热敷冷疗法等等;还有一些康复技术是护士掌握后最有机会为病人服务的,如:心肺功能的锻炼、吞咽障碍的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等,这些康复技术完全可以是护理技术的延伸和扩展。护士在护理学的基础上接受这些相关的康复技术是得心应手的,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些技术大多数是有治疗师来完成,护士的工作似乎始终脱离不了打针、发药、执行医嘱。康复专科护理技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怎样实施康复护理技术也很困惑,各个医院开展的项目种类也有所不同。

1.3 人员专业素质康复专科护士缺乏。现在很多在职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常常忽视患者的功能问题。其任务仍只完成打针、发药、测体温、测量血压等简单的操作,而以功能维护和促进为主的康复护理在这种模式中难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康复护理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康复护理意识,给康复护理工作的实施和推广带来不利因素,影响了康复护理事业的正常发展。另外,护士对康复护理知识的缺乏,也是康复护理学发展的瓶颈。做为康复护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掌握哪些专业技能,取得怎样的专业资格,临床上如何开展康复护理都是所面临的问题。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对康复护理人员的从业资格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康复专科护士的培养越来越迫切。

1.4 工作程序康复护士缺乏科学的工作程序。康复治疗工作是一个团队协同合作的项目。医生、治疗师、护士都会参与其中。目前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在病人康复的过程中的角色,还是停留在“执行”的阶段,如何更好的在临床工作中发挥护士的作用,如何更好的与医生、治疗师恰当的分工协作,如何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康复护理,这都需要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护士仍然无法抽身于打针、发药,很多专科地康复护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很多工作都停留在口头上的健康宣教,没有真正评估、实施和评价。在工作时间上,有些医院开展晚间进行康复护理,这虽然能够避免与患者日间的治疗相冲突,但是,增加了夜班护士的工作量和负担。

2.发展的方向

2.1 教学。首先,在《康复护理学》教材的编写上,我们应该更着重于护理方面。一些临床实用的康复护理技术应该编入教材里。其次,在教授《康复护理学》的师资方面,我们更应该倾向于那些既有深厚的护理理论知识又有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的专业护理人员,在护理学院应该增加这部分师资的比例。定出的康复护师资格标准培养和选拔康复护师,充实康复护理教师队伍。我们可以从护理学院的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护师进行2―3年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之能满足和适应康复护理教学的需要。建立康复护理自己的教师队伍,彻底改变康复护理教学由康复医师承担的现状。使学生更多的获得关于康复护理方面的信息。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康复护理学》的学时,增加临床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康复护理学的实质。

2.2 临床护理。一是制定专科技术标准规范。在这方面,我们应将现有的康复技术总结归纳,吸各家之所长,建立一套专科技术操作体系。随着康复护理的发展,我们应该对专科技术不断修改更新,不断适应新的要求。二是培养康复专科护理人才。目前,专科护士的培养已经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一套康复专科护士的培养体系,并规定其准入资格,是康复护理学发展的要求,专科护士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建立合理的工作程序。建立合理的工作程序,与康复医生、治疗师分工协作,发挥护理人员的重要作用。随着专科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不断地、主动地参与到病人的康复进程中来,在医院病房、门诊、社区等发挥更多的作用。

3.康复护理服务社会化

第7篇: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

1 对象

抽取我院2009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二年级高职学生110名,均为通过高考录取进入我院就读的。年龄18~21岁,男性6人,其余均为女性。按照自然班级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8人,对照组52人。两组的授课课程均选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运动治疗技术》和《疾病康复技术》两门课程,其中《运动治疗技术》教学时间每门课程均为4学时/周,18周。

2 方法

2.1对照组教学方法。按照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授课。即提前安排学生预习,随后根据临床的工作过程导入新课,导入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学生分组练习,最后教师总结。课后要求复习,留置作业。

2.2实验组教学方法。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安排教学。

2.2.1分组:在《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抽签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在《疾病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固定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时充分注意到小组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分组后各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并明确其组长的职责:负责领取实训时的相关资料、负责和教师之间的联系、负责小组内的计划和决策、负责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安排、负责小组内的效果评价、负责协调小组成员的关系等。

2.2.2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实施计划单、资讯单、多媒体教学课件、实训设备的准备、实训器具的放置、实训设备的调试等。

2.2.3布置任务: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本次上课的情景布置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重点说明任务完成的关键和标准。各组组长根据工作任务安排护士、医师、治疗师、患者、家属、记录员等角色,全体成员利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网络资源、专业书籍等资料,查询本次课程所需的相关知识,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进行临床治疗的情景设置,提出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填写资讯单。

2.2.4授课方法的选取:根据每个授课情景的不同,可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①案例教学法:选取临床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典型病例,教师结合案例,巧妙地设置悬念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②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护士、治疗师、医师、患者、家属等角色,模拟临床康复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③模拟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不同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模拟患者的摆放和治疗师的手法治疗,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其操作规范。④项目教学法:教师组织学生讲一个完整的治疗过程划分成几个小的子项目,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完成整个项目。

2.2.5效果的评价:根据每次课程授课结束的学生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形成本次课程的日常评价;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本门课程的终期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按照日常评价占30%,终期评价占70%的比例形成学生的最终评价。每次评价时评价人员均不得少于3人,取其平均值作为评价的分值。评价结束后将评价分值划分为三个等级:优秀100~80分、合格60~80分、不合格

2.2.6统计学方法:运用SPS19.0对测试结果进行秩和检验。

3 结果(见表1)

表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技能测试分值比较(110人)

4 结论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明显得出,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安排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5 讨论

行动导向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它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基本特征体现在“完整的行动模式”和“手脑并用”两方面[2]。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的脑、手共同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团结协作能力。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持人与协调者。教师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学习情境,用“完整的行动模式”替代了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通过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而且在行动前能对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预测,通过有计划的行动,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影响行动的结果。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解决了目前困扰职业教育的难题:其一是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难度,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3];解决了由单纯的教室授课与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过程的转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解决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纯的由教师单一的灌输为学生全程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行动导向教学研究在工学类、财经类等专业的职业教学中开展较多,但是在医学技术类各个专业中研究很少,特别是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教学中还处于初步的研究。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缩短在校学生与临床工作者之间的要求差距,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基于这种思想,笔者将行动导向教学大胆的应用于康复治疗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运动治疗技术》和《疾病康复技术》中,以期能探索行动导向教学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果。

康复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康复医学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康复医学中最主要的核心内容是康复治疗,其相对应的康复治疗技术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到2011年末全国已经有100余家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此专业。经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均叫欠缺,其职业能力和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均较差,为此急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目前的这种教学现状。《运动治疗技术》和《疾病康复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的两门核心主干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共同特点均是专业实践性强,专业表现性好,能代表康复治疗技术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因此,笔者选择这两门课程作为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对象,并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尝试。

在实验组的授课中,我们坚持以行动导向教学为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运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小组评价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对照组的授课中,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也就是采取提前安排学生预习,随后根据临床的工作过程导入新课,导入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学生分组练习,最后教师总结。课后要求复习,留置作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和思路进行教学中明显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兴趣不浓,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发挥。但是在实验组的授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综合训练中均能积极参与,使其学习成绩得到了明天的提高,充分说明这种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值得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使用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建尔等.我国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年 第11期

[2]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职教论坛,2008年第10期.

第8篇: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工程机械 健康监测 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02-01

随着工程机械事业的深入发展,近几年,工程机械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使得工程机械健康状态检测技术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过去传统的监测技术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应用需求,势必要求在传统的监测方法的基础上的做出创新发展。

1 工程机械健康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在工程机械健康状态监测技术领域的研究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针对声音信号的分析研究及其处理方法。此技术的研究大概历经了由最初的谱分析、序分析、时分析到现代所应用的信号分析的应用过程。现代信号分析手段,其中包括:短时间福利业分析,小波变换分析和Wingner谱分析等分析手段,在分析数据的精准性上大大的弥补了传统分析技术的不足。

(2)针对传感技术的分析研究。此技术是通过设备工作状态的仪表参数数值得以反应的分析技术。在我国先后研制了电涡流、加速度和温度传感器;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传感技术是最新的光导纤维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和声发射传感器等等。

(3)对于神经网络系统的分析发展。旋转机械在神经网络系统中的分析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且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4)针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分析研究。此项技术已经是目前监测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工程机械故障人工诊断系统现在已经得到了应用,但其监测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值。

(5)针对便携式监测仪器的研究,目前此项技术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6)针对工程机械健康状态诊断仪器的分析研究。目前主要从单机巡检与诊断到上下位机式的主从结构,直至以网络为基础的分布式结构,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监测的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

2 工程机械健康状态常用的监测方法及仪器

2.1 工程机械健康性能监测技术

2.1.1 液压功率监测方法

常用的液压功率监测设备是动态的压力监测系统,在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内部安装一些压力传感器,通过机械工作所产生的压力将信息准确无误的输送到信号接收系统,再通过调整、放大、过滤、传送到达诊断系统,利用回路原件将整个液压系统的性能及工作状态做出细致描述,最后利用计算机导出数据。这种监测系统所采用的是波形诊断原理,对于液压系统中较长出现的溢流卡滞和压泵吸空等问题能够较为准确的做出诊断和检测。利用压力表和流量表还能够监测出液压系统的故障问题。

2.1.2 发动机功率监测方法

对于工程机械而言,其发动机的功率大小密切关系着机械的工作状况。假如一台工程机械工作无力,通过人工监测又无法给出正确判断时,就可以利用功率监测设备对发动机的功率进行测量。此种监测方法较为常用的监测设备就是无外载测试加速仪器。

在油样检测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铁谱和光谱分析技术。铁谱分析是利用磨砺形貌获取磨损信息,光谱分析是通过从磨损产物中的数量获取信息,二者比较铁谱分析要更加敏锐。通过机油中的金属成分检测,比较出需要更换和修理的部位和部件。

2.2 工程机械健康状态的震动监测技术

在众多监测技术中,工程震动监测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其监测原理是通过正常工作设备的震动特点的差异性对故障做出判断。在工程机械障碍中有60%的故障是利用振动监测技术反映出来的。振动监测技术大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需要诊断的部位做出机理分析,比如机械的结构及工作特性等相关联的部件连接情况做出分析,要求必须掌握好机械的工作条件和其历次的维修档案,了解机械工作异常的震动反映和状态特征;第二步,开始对较为常见故障的部位进行检测,其中有测点的定位,测试参数的确定及振动方向的识别,利用测试信号分析出机械的运行是否正常,通过检测数值偏离正常值得大小判定故障的大小程度。周而复始,就会摸索出机械的运行规律,进而更好的掌握机械的运行状态及故障的严重程度;最后一步就是对检测出的故障,作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其成因、厉害程度,做出维修判断。其中包括振动波形的判断、时差的定位、波频的特性、相位的分析等等。通过以上检测步骤完毕之后,就可以根据故障采取对应的维修措施进行修复了。

3 工程机械健康状态创新监测技术研发

3.1 开创计算机辅助监测技术

在继承传统监测技术优良部分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监测系统,安装多功能的自动监测软件。要勇于打破落后陈旧的工作模式,善于创新,成为创新技术研究的开拓者。通过人机对话,帮助工程机械设备做好检测工作,对于工程机械健康状态检测系统,领导干部要用创新观念进行创新领导,这样才能实现机械的正常运转,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3.2 建立高效的高效的专家监测系统

通过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自动监测系统之后,要建立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咨询系统,把对于工程机械健康检测的监督机制和工作实行科技化管理,从而达到科学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使得专家监测的宝贵经验与方式方法利用计算机得以储存,形成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化监测系统。利用计算机中所储存的知识库和监测数据,对诊断数据做出推理识别,从而解决监测诊断中的各项复杂障碍问题。

3.3 神经网络诊断监测创新技术

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对工程机械运行做出故障监测诊断的方法。此项方法在知识获取上无需在经过整理,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知识的表述问题,通过过去专家的经验实例对神经网络系统进行模拟训练就可以。神经网络系统能够轻松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将其同专家系统做出对比,具有高效、保质的监测性能。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只能利用一些明确的故障案例进行诊断,不具备自身逻辑思维的能力。

3.4 提升检测工作人员的素质

进行检测管理,必须把工人的各项素质不断进行提升,第一生产线上的检测的工作人员真正将设备的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把设备检测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

4 结语

对于新形势下工程机械健康状态的监测技术,我们必须要给予新的认识,从思想观念和技术方法上进行创新,做好新形势下工程机械健康状态的监测技术的应用,使工程机械健康状态的监测技术的可靠性和检修质量进一步提升,为我国工程机械健康状态的监测技术事业的更快、更稳的发展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永涛,王献岭,刘成栋.工程机械的状态监测参数和测量方法[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0(2).

第9篇: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

1.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概念的探讨

以中医为代表的东方康复医学常常被称为传统康复医学。在固有的观念中,传统往往会被认为是过去的和落后的,而现代则代表新型和先进。但是笔者认为,凡是现在有效和普遍使用的方法都是现代的。以中医为代表、在东方发展的康复医学理念和技术(运动、意念、手法、针灸等)与西方发展的医学体系一起,构成了现代康复医学。

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先于现代医学,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所采纳的核心思想。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辨证施治、固本培元等思想已被现代医学界所肯定,特别是“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念,与康复三级预防的思想异曲同工。以中医学为核心的东方康复医学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体,人体自身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神是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强调基本康复应当考虑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综合因素,强调全面康复;在治疗上重视调动机体的自疗能力,使之自然恢复健康。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的思想,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措施,治未病及“养”“治”结合的理念,是中国康复医学的特色,也是优势。中医适宜技术补充、完善了康复医疗体系,康复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减轻了疾病对人的身心功能的影响,降低了医疗支出,扩大了康复服务覆盖面。

2.快速发展的中国康复医学

2.1康复医学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自1982年卫生部提出“选择若干医疗机构试办康复中心”以来,我国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从点到面,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原卫生部启动医院评审工作以来,要求三甲医院应当建立康复医学科,更是有力推动了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现有3288家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其中50%开设康复病区,各类康复医院338所,康复编制床位52047张这些医疗机构与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一起,构成了康复医疗服务的基本网络。康复医学专业人员队伍也不断壮大,结构和素质不断优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许多医疗机构在开展专科康复的同时,与其他临床学科交叉渗透、密切协作,开展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对预防残疾发生、减轻伤残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设立康复重点专科。“十一五”期间,康复重点专科发展至17家单位;截至目前康复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达到82家,专病协作组超过93家。康复重点专科专病协作组单位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康复科床位数超过4000张,对口支援社区约150家,充分发挥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2.2康复医学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康复医学发展,在政策及公共卫生资源规划中不断强调,大力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提出“防治康”三结合的方针。《“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鼓励发展康复医疗。《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全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展目标中包括“康复、护理等服务业快速增长”、“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相关流通行业有序发展”。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w将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列为重点任务。良好的外部环境,给康复事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2.3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2011年,我国开始启动涉及14个省份46个城市(城区)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探索构建分层级、分阶段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各地已根据要求启动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为试点开展建立了必要的政策和技术保障,部分省市还提供了资金保障,实施了人员资质认定和岗位准入等管理保障措施。在各地卫生部门政策鼓励和技术指导下,一些有特点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管理模式初具雏形[5]。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福州市以福建省康复医院为核心,在福州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试点,加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推广康复适宜技术、设备,并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康复资源共享。三明市在福州市试点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医疗康复与残联康复资源,并由政府出资为残疾人购买康复服务,提高了康复资源利用率和康复服务受益面。厦门市将康复体系建设纳入医改工作的重点,与分级制度改革工作共同推进,突出慢性病康复预防、康复护理,并融合了康复护理和养老资源,有效应对了庞大的康复需求。

2.4康复技术日趋丰富

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和专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康复医疗的服务手段和内容不断丰富,形成的技术规范已在社区推广应用。2012年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委托中国康复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将常用的康复技术操作进行了规范,方便社区及各级康复医疗人员施行。原先只注重肢体运动康复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康复理念被应用于康复实践中。言语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受到重视,上下肢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计算机辅助言语训练、泛化学习、镜像疗法、远程康复等新式治疗手段不断涌现,提高了临床康复的疗效。

2.5康复科研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康复医疗相关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国家支撑计划有多项涉及康复医疗。“十二五”期间科技部设立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临床规范和评价研究”,围绕临床常见功能障碍,选择有一定关联度、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功能障碍为切入点,设置6个课题,开展康复临床规范和评价研究。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康复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国内康复科研团队通过康复基础和临床研究,优化康复的有效技术,不断为康复临床提供适宜的康复技术和有效治疗方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复诊疗设备研发也取得一定成绩,并转化应用,进入康复临床,在医院、社区、家庭推广应用。

3.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

3.1中国特色康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趋势加快,需要康复的人数众多,但人均GDP较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加强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建设。大量研究表明,发展社区康复能够服务众多的功能障碍患者,并提供持续的康复服务,显着改善提升患者的功能,并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当前我国社区康复存在康复服务模式不健全,康复专业人才匮乏,技术薄弱,康复适宜技术设备缺乏等问题。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语言治疗师(ST)为核心的医院康复模式,受条件限制,社区难以复制。有效的中医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对于肌力、疼痛、平衡功能、认知功能等功能障碍具有确切疗效,已普遍用于康复临床,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我国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现状,加大对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改善服务环境,购置必需的康复设备、器材,加强康复人员培训,向社区推广、应用康复适宜技术、设备,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社区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可实现低成本、广覆盖。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将进一步铺开。

3.2康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健康中国目标的提出,康复服务在现代医学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康复产业成为健康服务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业的需求,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随着国家对康复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多重投资体系的建立,康复服务的延伸,如康复与养老、护理、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康复医疗器械研发和转化生产规模的扩大等,康复产业潜力巨大。

3.3科技助推康复医学发展

康复医学的发展一直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康复医学领域里引进和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多学科团队研发康复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共识,如生物芯片技术、微电子脉冲技术等,对人体功能测定、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对通过恢复运动、语言、心理、认知以及个人自立所需的其他功能,都将带来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互联网十康复将成为康复服务改革创新的一大动力。物物相联的物联网技术将训练过程中的运动训练器材、物理治疗设备、评估设备联动起来,汇集整个康复过程中的设备与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处理,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虚拟现实技术将为康复训练带来“随时随地训练”的可能性,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技术使缺失的功能得到代偿。3D打印技术将使康复辅具与用品更加多元化。医院-社区-家庭的康复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实行三级联动,康复服务将更加便捷、高效。

3.4康养结合打造健康中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内涵已发生根本改变,健康不仅仅意味着没有疾病,健康应体现个体良好的生活活动水平和社会参与能力。老年群体或因患有慢性病,或因增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身心功能、生活活动和社会参与能力的障碍。为老年人提供康复养老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的身心功能水平和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现有的养老服务多数侧重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护和疾病预防、治疗,较少关注老年人的功能活动水平与生活能力的保持和提升,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康养结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健康中国的根本要求。

3.5东方康复与西方康复相互融合

东方康复的服务实践和理论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形神合一”以及‘‘治未病”等原创思想,具有切实的临床疗效和广泛的群众基础m。当前,中医医疗康复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广受国际康复医学界和世界卫生组织关注。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在改善平衡、控制血压、预防跌倒、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等多个方面具有显着效果,是不花钱的康复手段,其融合了身心医学的特点,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替代医学(alternativemedicine)或者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medicine)已经不能简单概括东方康复医学的内涵,思考东西方医学的优点与不足,将东西方康复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势必成为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