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康复治疗论文范文

康复治疗论文全文(5篇)

康复治疗论文

第1篇:康复治疗论文范文

目的:分析信息化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将所有患者的信息录入系统里,从信息的登记、修改、查询、审核、反馈、汇总等方面进行,在护理时按妇产科具体情况合理操作。为了提高护理效果,将妇产科信息管理分为护理、治疗、生产、康复、婴儿发展、查询、互助交流等区域。结果:为了保证信息完整,根据患者不同阶段记录资料,并对其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妇产科护理信息化管理有效性提高,提高护理效率,让妇产科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护理管理;妇产科

信息技术应用于妇产科可有效提高效率,使患者满意度提高。原本手工搜集信息耗时费力且易产生疏漏,为了提高护理有效性,本文分析信息化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使用效果,现分析如下。

1.管理内容

为了提高妇产科护理管理效果,我们从信息若干方面进行。在进行护理时,还要根据妇产科具体情况合理操作。

2.应用方法

将所有患者信息录入系统里,信息收集由妇产科护士负责。可将妇产科信息分为护理、治疗、生产、康复、婴儿发展、查询、互助交流等区域。为了保证信息的完整,根据患者不同阶段记录资料,对患者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1登记信息

2.1.1信息登记:患者入院时间,住院号,床号,姓名,年龄,诊断,五官功能状况,机体活动能力,外院、门诊及住院期间特殊检查报告及辅助检查结果,体重,身高,生命体征,用药情况,血型,家族遗传史,既往史,手术及外伤史,过敏史,传染病史,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记录,新生儿情况,怀孕时间,产程记录,特殊产检记录,生育史,配偶健康状况,家庭特殊情况,籍贯,文化程度,既往用药史,精神心理状况,怀孕期间异常情况记录,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家属姓名,家属电话,家属地址以及生产通知人。为了方便查阅,可以将患者的情况,编写成治疗情况册子、护理情况册子、采血调查报表等等[3]。所有的资料不仅要收集齐全,还要对妇女的其他资料进行补充,提高妇产科护理管理效果[1]。

2.1.2信息修改:当之前信息记录改变,或登记错误能在相应时间内由当时记录者或是上级领导在一定权限内进行修改,并要留下相应修改人修改痕迹记录,方便必要时检查。

2.2信息查询

可提供妇产科的便捷查询途径,同时保护患者隐私,设置查询网站或微信或短信等及时查询提醒功能,患者注册会员,设置专属密码,并可设置自动提醒患者及家属定时进行复诊[2]。提醒患者及家属对婴儿进行定期采血检测及接种疫苗。提供相关妇产科宣教资料、视频,便于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手术,用药,检查,饮食以及孕期、产褥期知识,婴儿健康问题,哺育方法等相关知识及注意点,并注明适合,慎用及禁忌之处。对于妇产科医务人员提供另一查询平台,方便查询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提醒患者,亦可提高患者后期护理效果,及时查找患者的家属,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另一方面,方便医务人员总结经验,及时收集资料,选择更好的治疗护理方法,节约资源,以更行之有效的方式服务患者。也可助其通过查阅前沿的妇产科临床资料提升自己专业水平,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3信息审核

每一个记录及资料的上传都要经过逐级审核,以防错误发生。

2.4信息反馈

对于审核不通过的可以反馈注明原因,记录或上传者亦可说明理由,同时还可建立医院内部跨科医务人员交流例如治疗或护理合并症,甚至可在上下级,同级医院之间进行相关疑难问题及知识的交流和反馈,经更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指导,更好的服务于民。对于患者或家属的在线疑问亦可通过网络渠道进行解答。

2.5信息汇总

方便妇产科医务人员收集资料,分析原因,选择更好的途径服务大家。

3.讨论

使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可避免手工记录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减少疏漏[4]和纸张成本,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护理效率,也促进其他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了顺利实施这一信息化管理,要让护理人员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了改善护理效果,要将其分为若干区域,方便管理。为了信息的完整性,根据患者不同阶段记录资料,对其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这样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从而提高妇产科护理信息化管理水平,让妇产科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参考文献

[1]杜玉清;石凡华;侯庆锋妇产科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期刊论文]-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06):124-125.

[2]皮红英;魏畅;王建荣个人数字助理在优化临床护理工作流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护理学报2014(04):36-37.

[3]邓玉环;薛梅医院再生医疗器械消毒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实效[期刊论文]-护理学报2015(03):241-243.

第2篇:康复治疗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期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误用;交互作用;统计学方法

论文质量一直是期刊建设的核心,一般来说,一篇医学论文的质量从三个大方面去考证:专业理论、文字水平、统计学方法[1]。一般的医学期刊都严格执行了三审三校制度,各专科杂志都有自己专业的编委和审稿专家团队对文章质量进行把关,他们可以在医学专业领域方面进行很好的把关,文字方面,编辑部都会对编后的文章进行三校一读制度,在文字流畅度、错别字、论文规范方面进行了很好地灭错和提升,但是唯独统计学这一块是长期缺乏重视的一方面。而医学论文中统计学质量的高低在提高医学论文整体水平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编辑部的审稿专家大多数关注医学专业内容方面的把关,很多专家对于统计学方法部分却不足够专业和精通。医学方面的问题可以分配给各个医学领域的专家,但是每一篇文章(除综述外)基本都涉及统计学知识,均需要统计学把关。虽然很多编辑部都有统计学审稿专家,但是如果每一篇文章都送统计学专家审稿,审稿工作量巨大,会导致文章长期审不回来,同时也拉长作者的发表周期,降低编辑部工作效率。所以编辑初审时如果能够在文章统计学方面筛查把关,将对来稿的质量提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统计学已经在医学论文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各种统计学软件的开发,也给科研带来了更多的便利。随着国内科研事业发展,统计方法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而误用率也较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论文的多样性发展,误用的结构也在发生深刻改变,技术性和规范性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少了,但概念性问题仍大量存在[2]。本人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发现,常识性统计学错误较容易纠正,往往由于作者粗心或者对统计学基本概念不清造成,长期做科研、写文章的人还是可以改善这些错误,但是还有一个长期未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的统计学错误,那就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误用。很多医学论文都涉及到对同一指标的重复测量,得到大量重复测量的数据,据统计,这类数据在所有医学论文中的使用占到1/4[3]。康复医学研究中也时常应用重复测量资料,如在临床试验中,某康复治疗手段疗效的短期、长期及随访观察,基础研究中某种康复干预作用于大鼠后,干预后1d、7d、14d的变化趋势等。笔者翻阅了大量已发表文献,发现很多作者的文章中的数据是重复测量数据,但是统计学方法却是错误的,往往应用了t检验或者单因素方差分析。应该注意的是,重复观测数据间是有相关性的,不能直接按照独立结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会增大了犯Ⅰ类错误的概率,不能准确地解释实验现象,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本文将列举本刊的典型例子,来阐述此问题,从而引起重视,减少错误。

一、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基本理论

重复测量资料是对同一受试对象的同一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点上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的资料,通常用来分析该观察指标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变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是对同一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和比较的一种统计学方法。重复测量资料最常见的情况是前后测量设计,比如比较某种干预方法实施给患者后的前后效果比较,需要与配对设计t检验区别开来。当前后测量设计的重复测量次数m≥3时,称重复测量设计或重复测量数据。重复测量数据与随机区组设计数据相似,应注意区别;重复测量数据不同于单因素设计,通常要考虑处理分组与重复测量的时间点两个因素;同一观察单位各时间点重复测量值并非相互独立,存在相关性,一个观察值会受另外一个观察值的影响变化的趋势[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的是,除了要比较组间差异、组内随时间变化的差异,还需要比较处理因素和时间因素之间是否有交互效应,而这点,往往是被众多研究者忽略的一个点。最后,做重复方差分析应注意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满足方差齐性的条件,另一个是满足球对称性条件(Mauchy检验)。

二、杂志中常见关于重复测量方差方法的误用举例及错误分析

本人总结以往编加或阅读过的文章,将作者在重复测量资料方面的常见错误分为如下几个类型:(1)误用t检验分析重复测量设计资料;(2)误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重复测量设计资料;(3)统计学方法里面说明了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但未说明两两比较用何种方法;(4)用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也说明了两两比较用何种方法,但是结果表格表达不正确,结果描述不完整;(5)讨论未正确地说明和解释统计学结论,或者不能很好地围绕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进行。下面列举几个典型例子。

1.误用t检验分析重复测量设计资料例如我刊2019年第1期的一篇文章就出现了重复测量资料的统计学方法误用[5]:某研究观察分阶段、渐进性的康复训练对I型骨性BanKart损伤肩关节镜修补后的恢复效果。将33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进行肩关节的早期制动康复训练,治疗组术后进行渐进性、分阶段的康复训练。通过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SS)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统计学方法里面的描述为:“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结果见表1(原文中为“见表2”)。上述例子,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肯定是错误的。为什么不能用t检验?因为一般用t检验的配对设计中,配对的2个对象可以随机分配处理,2个实验对象可以在同一个时期观察结果,从而比较处理之间的差别;而重复测量设计不能同期观察试验结果,比较的是前后差别,推论干预是否有效是有条件的,即假定观测结果不会随着观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配对t检验要求同一对子的2个测量结果分别与两者的差值相互独立,差值需服从正态分布,而重复测量设计前后2次观测结果通常与差值不独立,往往与差值存在相关关系[6]这样用t检验代替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去处理数据,没有考虑到观测指标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相关性,增大了犯Ⅰ类错误的风险,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可信。

2.未真正正确应用重复测量方案分析[7]如某研究观察头皮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A1组)、对照2组(A2组)和观察组(B组),A1组采用头皮针治疗法治疗,A2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B组采用头皮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3个疗程后3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的评定结果。统计学方法部分,作者最开始写的是“2组数据的比较采用双总体t检验进行”,后来经过编辑审稿,提醒这种数据应该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于是作者改为了“均数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然而结果描述仍然是:“3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第1个疗程至第3个疗程的MoCA分值均较前一次治疗有显著升高(P<0.05,0.01);3组患者分别完成各自的3个疗程治疗,各组在同次治疗后,B组的MoCA分值均较A1、A2组高(P<0.01)。”见表2(原文中为“见表3”)。说明作者并未真正理解什么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也未按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标准去做数据统计,比如,并未说明两两比较用什么方法,还有未说明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也未在表格给出相应的F值。对于这样的现象,编辑部常常遇到,很遗憾的是,很多作者为了通过审稿,直接改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但是均未真正正确地按照此方法进行统计和表达,即使编辑与作者一再沟通,作者仍然不太清楚怎么正确应用此方法。

3.未做球形检验在笔者以往审阅的文章中,能对重复测量资料采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的作者已经较少了,而能够描述Mauchy检验是前提的就更是寥寥;有的文章在统计学方法里面说明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但是未交待是否满足球形假设。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之前,要先检验数据是否满足方差齐性,另外,还需要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形假设,这是必然条件。通过球形检验后,如果P>0.01,说明重复测量的数据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符合球对称,可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若P<0.01,说明重复测量的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数据不符合球对称性条件,应对结果进行矫正后再做统计学处理。一般用得较多的是Greenhouse-Geisser矫正方法;或将从各时间点上测得的数据视为测自不同的指标,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还可采用更细致的混合模型分析法进一步考察各时间点上数据之间是否具有某种特殊关系,即协方差结构[8]。实际应用中的重复测量设计资料以后者多见[9]。

4.未正确进行数据的讨论很多作者部分程度地正确应用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但是未正确地针对数据结果进行讨论,未真正理解什么是主效应,什么是交互效应。重复测量资料的分析可得到3个部分的结果:(1)时间因素的作用;(2)干预因素的作用;(3)时间与干预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结果的正确描述可分为3个部分来阐述:时间与处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差异有否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的均数间差异有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否统计学意义。首先应该确定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的两个因素,比如时间和干预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一个因素的水平改变,另一个或几个因素的作用也相应改变。若无交互作用,则可以用主效应直接判断相应水平总体均数间是否存在差异;若存在交互作用,则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化作简单效应统计分析。许多作者的文章结果中当有交互作用时,并未真正理解,主效应的作用被错误地解释,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有交互作用时,主效应的差异与相应水平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是不对应的,应进一步作简单效应分析来推断相应均数之间是否有差异[10]。比如一个重复测量资料的研究中,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检测指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时间检测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时间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的作用不随着分组的不同而变化,可以直接观测主效应。但是如果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那检测的数据随时间的变化有可能是受分组的影响,不能单纯地下结论。

5.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在此统计学方面的错误随手翻阅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同样发现存在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刘浩等[11]的研究就是设置了术后6周、3个月、1年3个时间点,属于重复测量资料,但是统计学方法中采用了配对t检验,而不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格里面给出的是t和p值。还有余辉等[12]的研究为随机对照实验,分为2个组,数据采集分为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3个时间点,但是统计学方法采用的是单因素方差分析。再比如方丽萍等[13]设置了入院第2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4个时间点,但统计学方法描述的是“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还有张超等[14]的研究中设置了镇静前、镇静后10min、镇静后30min、镇静后60min、镇静后90min,5个时间点,但统计学描述为“各观察时间点数值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NK法检验”。鉴于国内医学论文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较低,刘清海等[15]研究设计了一份评价医学论文统计学报告质量的初步量表(总分50分),对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文献进行了评分,结果发现国内医学论文平均得分为26.00±6.64分,国外为38.67±4.42分,差距较大,国内中华医学系列杂志论文与普通医学杂志论文的得分并无多大差别。说明国内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在统计学方面跟一般医学杂志一样,同样存在相似的问题。

三、正确认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混合效应模型对重复测量资料的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16]。王超等[17]研究比较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处理重复测量资料的应用特点,发现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是处理重复测量资料的有力方法,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既考虑了观察对象在不同观察时点间的内在联系,又考虑了观察值间的内部相关性,结论更为可靠,它对资料的协方差结构要求宽松;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资料的协方差结构有严格的限定。金雪娟等[18]一共用了5种方法应用于重复测量资料,(1)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2)对差值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3)把治疗前收缩压值作为协变量,选用协方差分析;(4)广义线性模型;(5)混合效应模型。比较这5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出结论是混合效应模型是较好的分析方法。作者认为混合效应模型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既可以分析随机效应和相关性,又能处理缺损。混合效应模型允许每个观察对象观察次数和观察时间不同,可以处理重复观察值之间的相关性和有缺损值的资料,适用性更为广泛。

2.两两比较笔者翻阅过一些统计学教科书,对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均有论述,但不全面,还需要查阅文献资料来全面认识,尤其是对其后的进一步在不同时点或不同组间两两比较的方法较少介绍。如果研究者希望继续分析不同处理间某个时间点的差异或不同时间点某两组间的差异,这就需要借助Gen-eralLinearModel的Multivariate过程来实现。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可不必做不同时间点上的两两比较,因为重复测量资料侧重于分析不同时间点的总体变化趋势及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并不一定要细致地每两个点之间均比较,也使得统计学变得更为复杂[9]。所以,研究者可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需求选择是否做两两比较以及做哪些两两比较。至于结果数据的表格表达,未发现有官方统一的规范,笔者参考一些做得较好的杂志,并查阅丁香园等医学分享网站的实例,经过自身的思考,认为至少应该给出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的F值,还应该进行球形检验,如果不符合球形检验,应该做校正。讨论中对此结果进行正确及合理的解释。至于是否进行下一步的两两比较,根据研究的目的来灵活选用。

四、编辑和期刊就此问题的努力方向

1.编辑就统计学问题的努力方向首先,编辑自己系统地学习统计学知识是必修课。很多编辑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都学过统计学,但是并不深入,工作后遇到具体问题应该重新翻阅教科书的最新版,结合具体实例思考如何正确应用统计学方法。具备一些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和概念后,才能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在编辑初审稿件时,就能给初稿很好的建议,使文章消灭一些常识性统计学错误,从而更合理地配置审稿资源,让审稿专家专注于更深层的审稿,而不用耗费精力在一些简单错误上。另外,要针对一些常见的疑难的统计学问题,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认知此种统计学方法,这样,在和作者沟通的时候,尤其就审稿专家的提问给作者做桥梁作用的时候,能够沟通自如,自信应对,树立杂志的学术形象,建立学术权威性。再次,最好是能够检验作者给出的统计学检验值是否真实、是否正确,那么编辑应该自己学会应用统计学软件。编辑就统计学方面的问题,除了多自学外,应该多翻阅同行内其他优秀杂志的文章,查看里面相关统计学方法的书写格式,向统计学知识扎实的编辑或者审稿专家请教,针对具体实例可以一起讨论和分析。笔者曾经就此问题请教过《护理学杂志》的一位精通统计学的老师,她对此问题做了详细解答,还请教了肿瘤科的一位医生,还有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感觉受益匪浅。另外,还可以参加统计学培训班,线上、线下的都有很多。作为新时代的编辑,不应该只是着眼于每天的日常工作,埋头看文字,还应该有宏观编辑的意识,对整个期刊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为提高杂志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当然,我们编辑毕竟不是统计学方面的专家,不一定要在统计学方面有十分深入的研究,但是起码,常识性的错误我们要学会发现,早期消灭,经常出现的统计学错误,我们要学会辨认,知道大的原则。

2.医学期刊就杂志统计学问题的努力方向再从期刊管理层面来说,有必要建立一套相应的把关制度,个人认为,可从4个方面着手:(1)编辑初审,应在此阶段消灭统计学常识性错误,应提醒作者补充齐全统计检验值、缺损项、统计学描述不规范等问题;目前我刊尚未要求所有作者补充统计学检验值,但是个人认为开展这项工作势在必行。越来越多的医学期刊开始重视统计学的审查,如《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自2014年第1期起改进论文统计学处理方式,要求:提供具体P值,3组以上的数据比较要求进行方差分析。2015年此刊连续5年被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优秀期刊一等奖。笔者翻阅此刊文章,发现在统计学方面做得比我刊更为规范。(2)一审除了医学专业的审稿专家,还应该请统计学专家一审及复审,尤其是对于统计学方法稍微复杂一点的稿件,更是应该请统计学专业人员好好地把关,否则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文章录用后,编辑编加文章后,应请权威统计学专家对整期杂志进行通读把关。此时,基本在前面审稿阶段已经消灭统计学大的错误,这一关,主要在于规范统计学表达和描述等问题。2017-2018年间,我刊聘请了一位擅长出版学和统计学的专家进行编加后审读,发现本刊以前用的有些术语不规范,经过他的把关后,统计学这块明显比以前改善很多,同时也会帮我们发现一些数据问题,如前后数据不一致,数据统计学检验值漏掉了数字等,从而及时改正,使得文章的数据更加精确、准确,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文章质量。(4)另外,为了更加系统和规范统计学审稿模式,建议每一层审稿给出相应的表格,每一关分别从哪些方面入手,消灭哪些方面的错误,制作成表格,逐条不漏地对文章进行审核。接雅俐等[19]研制出一种评价医学论文统计学水平的量表,可以对医学类学术期刊所刊载的医学论著的科学性水平进行评价。这方面的工作还可以参考刘清海[15]、姜春霞等[20]文章中应用的表格。编辑们可以根据这些量表做出一个更符合本杂志实际情况的量表,用于统计学更细致和严谨的把关。(5)建议期刊主管部门制定在杂志评比条目中增设有关统计学质量评比的条目,并给与一定比重,从而督促医学期刊提高期刊的统计学质量[21]。有学者曾提出应将统计学内容纳入医学期刊的评价[22],个人认为是很有必要的,鉴于影响因子的操控性(有的杂志违规操纵互引和自引),光看影响因子无法客观评价杂志的真实水平。国内的医学编辑最好能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草拟统计学报告指南,以形成正确、规范的统计学表达方式[23],但就目前国内医学编辑对统计学方面的认知及重视程度来说,离这个目标还相距甚远,还需要各界人士的长期共同努力。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在这里抛砖引玉,还期盼同仁可以一起研究和讨论。

五、结语

第3篇:康复治疗论文范文

1国内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1.1专业设置

中国康复专业教育自2003起第一批院校开设本科康复治疗专业[2],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大部分院校开设的主要康复治疗相关专业,但这类专业设置与境外康复专业设置有较大出入。在欧美及中国香港地区院校开设康复相关专业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专业[3—4],无康复治疗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与国内不相匹配,自2016年起教育部批准新设立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康复作业治疗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2],将原有康复治疗专业进行了细分,极大的推动了康复专业设置国际化接轨,并为国际化康复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打下基础。

1.2专业人才培养层次

目前境外院校开设专业为物理治疗专业、作业治疗专业,其培养层次自本科学士学位至博士专业学位,并且在专业设置中涵盖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的亚专业,其中包含运动物理治疗、手法物理治疗、发育障碍作业治疗、职业治疗等亚专业方向[5]。此外,为了加大对康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美国、中国香港也开始了物理治疗硕士、作业治疗硕士准入项目,允许本科是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两年学习获得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职业准入资格,在美国也同样设置物理治疗博士及作业治疗博士准入项目[6]。根据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目录,康复治疗相关专业属于医学技术一级学科下专业,根据2022年学科专业设置目录[7],自2024年起医学技术专业可设置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打通了本科康复专业学生报考专业硕士学位渠道,也将彻底缓解学生升学及就业压力,为提升目前康复从业人员教育水平及高层次康复治疗专业人才质量提供发展平台。

1.3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康复专业培养模式以国家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为参考依据,大多数院校均以“基础+临床”为培养模式,在学生前两年完成学生基本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社会价值观,完成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第三年、第四年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践。部分学校也开展“校-院”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大学完成基础课学习,第三年学生前往医院完成专业课学习,第四学年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学时的临床实习实践[8]。这类培养模式基本与国内外培养模式一致,但是部分国内院校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临床见习及实践课程安排不够紧凑,采取集中见习及集中实践教学活动为主,课堂基础知识与临床操作应用学习中存在时间间隔,降低课程学习实际效果。

2康复治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2.1专业设置改革

推行康复专业国际化接轨,首先应采取专业设置接轨,南方医科大学为全国前4所同时开设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专业的院校,在推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进行分专业人才培养,将康复治疗专业调整或新增为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或康复治疗(物理治疗方向)和康复作业治疗或康复治疗(作业治疗方向)与境外物理治疗专业、作业治疗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与保持基本一致,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吻合,搭建专业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基础。

2.2课程模块教学改革

国际化合作培养需要在课程教学模块进行相互匹配,以更好的衔接课程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并完成进阶性学习要求。结合国内外院校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及康复作业治疗专业课程模块以及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及世界作业治疗联盟(WFOT)专业认证标准[9],在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应主要涵盖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儿童及发育障碍物理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心肺系统疾病物理治疗课程内容[10];在康复作业治疗专业核心模块中应涵盖神经系统疾病作业治疗、肌肉骨骼系统及烧伤作业治疗、儿童及发育障碍作业治疗、精神及心理系统疾病作业治疗、职业治疗课程内容[11]。在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程、政治思想课程、公共辅修课程、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外语及社会学课程,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保障。

2.3构建国际化联合培养教学模式

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自2014年起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香港)、中山医学大学(中国台湾)、CreightonUni-versity(美国)、DuquesneUniversity(美国)、UniversityofBirmingham(英国)开展康复专业合作办学。在探索联合办学过程中采取硕士研究生培养、短期交流访问、课程互认、本科联合培养等多种模式,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模式,不仅仅将优质课程资源及培养模式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来,也将教师、学生推荐到各个院校学习教学模式及临床技能培训方法,拓宽教师及学生视野,鼓励探索式课程改革,建立临床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建立了多种联合培养模式。

2.3.1“4+1”联合培养模式:该联合培养模式为前4年在本校完成专业学习及临床实习,完成学士学位毕业要求,并拥有较好的外语能力,可以在联合培养院校完成1年的硕士课程及临床实习学习,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学历。该模式对学生本科教学课程及专业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期间需完成双语学习,掌握康复临床技术及实际应用,也需完成基础科研能力实践,并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实习考核。通过本科4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康复专业知识,并且熟悉国内康复医疗体系模式及临床操作规范,具备基本专业素养。经过1年联合培养院校学习,学生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对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亚专业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在某一康复亚领域更深入的探索和学习,了解了境内外不同医疗体制下的诊疗模式,拓宽国际化专业视野,并加强学生自主科研探索能力培养,达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

2.3.2“2+1+1+1”联合培养模式:我院自2021年起探索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开展“2+1+1+1”联合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我校完成专业基础课及人文社科通识课程学习,第3学年在伯明翰大学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践,第4学年在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临床实习及科研应用课程学习,第5年在伯明翰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课程及临床学习。该模式在实践探索中,为统一双方院校教学模式,双方院校共享课程教学大纲、完善统一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制定教学质量评估要求,通过开设双语课程、提高自主学习考核分数比例、实践操作应用考核、团队式分享教学互动,进一步推动学院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3.1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逐步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国际化创新实验班,论证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选配国际化师资队伍,利用远程实践教学反馈平台,线上资源课程全面跟进学生全学段培养过程,提供各类临床教学资源平台,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应用,逐渐形成了以“4+1”与“2+1+1+1”模式为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我校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康复作业治疗专业连续2年全国“软科”专业排名均为A+,并获得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

3.2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成效

经过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本科境外升学率提升至43.5%,2022年增长率98.5%,毕业学生参加首次康复治疗师职称考试通过率提升至99.3%,学生在校参与校内外科研比例提升至89%,本科学生2022年年均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增长180%,提升了学生临床应用操作能力,培养基础科研探索精神,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增加高层次康复专业人才数量。

3.3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学生就业质量不断优化,升学比例逐渐提升,学生首次就业率提升至92%。就业层次不断提升,本科生毕业免试录取至国内外顶尖院校直博生,或承担境外知名院校康复研究工作。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学生就业不仅仅在医疗机构,也拓宽至康复医疗设备公司、康复互联网医疗公司、特殊教育领域。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学生先后在英国、美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就业模式,扩大学院专业影响力。

4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1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依托本专业建设基础及社会发展资源,挖掘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导向需求,融合国内外康复专业发展趋势,发挥吸纳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传统康复、中医康复教学优势,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及残疾人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康复专业人才,服务于医疗卫生及残疾人事业。

4.2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推动专业国际化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教学评估体系,更需要院校结合国内专业发展特点,发挥多方优势资源,既要结合中国康复教育特色,也要改革教学教学方法,既要立足我国康复专业发展需求,也要整合境外优势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为最低要求,选择性吸纳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改革方法本土化、体系化,合理融入人才培养路径中。

4.3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4.3.1加强国际化师资培养:师资培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国际化师资担任课程负责人,开设实践导师培训班,外派教师学习教学理念及授课方法,邀请国际专家评审专业建设情况,弥补短板。构建协同师资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梯度化建设,在区域内成立构建“非我所有,为我所用”的协同师资管理体制,鼓励跨校、跨院成立课程模块师资队伍,以课程教学为基础构建课程模块师资小组。

4.3.2加强专业内涵及基础建设:以传统康复为专业特色,发挥中医药传承优势,强化学生文化自信、政治自信,提高人文社会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志愿服务,提升学生人文关怀及助残服务意识,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各级医疗机构实践探索提高学生职业荣誉感及社会责任感,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整合学校、医院资源,完善教学实验场地条件,充分利用社会民间资本成立各类奖学金或助学金,采取定向培养制度,为学生参与国际联合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4.3.3强化远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国际化学生培养质量要求,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建立远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远程临床评价数据库建立,完善教学质量评议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教学形势分析会、教学工作研讨会、师生座谈会、教学检查等形式,收集和反馈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全方位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确保双方院校合理、及时的监督与管理,促进双方教学质量提升。

5小结

国际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中国康复医学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时代产物,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世界一流专业,世界一流学科也将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核心驱动力,这关乎中国康复医疗卫生事业与残疾人健康事业的发展,也是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应发展传统康复医学特色,结合国内外人才培养先进理念,培育学生专业基本素养技能,优化人才培育质量,拓展人才培育范畴,为实现“健康中国”而贡献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励建安.中国康复医学国际化进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10):1137—1142.

[2]燕铁斌,敖丽娟.中国康复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历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8):881—884.

[3]HelgøyKV,BonsaksenT,RøykenesK.Research-basededucationinundergraduateoccupationaltherapyandphysio-therapyeduc

ationprogrammes:ascopingreview[J].BMCMedicalEducation,2022,22(1):358.

[4]Noauthorslisted.Occupationaltherapyfieldworkeducation:Valueandpurpose[J].TheAmericanJournalofOccupation-alTherapy,2022,76(Supplement3),7613410240.

[5]OlivierB,VerdonckM,CaseleijnD.Digitaltechnologiesinundergraduateandpostgraduateeducationinoccupationaltherapyandphysiotherapy:ascopingreview[J].JBIEvi-denceSynthesis,2020,18(5):863—892.

[6]王海明,何任红,吴敏,等.美国康复医师毕业后教育体系的分析和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1):90—95.

[7]教育部正式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J].考试与招生,2022(10)9.

[8]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8.3:10.

[9]WorldConfederationforPhysicalTherapy.WCPTguidelineforcuriculaforphysicaltherapistsdeliveringqualityexer-ciseprogrammesacrosthelifespan[EB/OL].[2017-01-1].

第4篇:康复治疗论文范文

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结合本专业的实际,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难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公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计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1.1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公共课是每位医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外语等。这种课程的设计不尽合理,一是开设的课程太少,二是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同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可选择不同的公共专业基础课,如急诊医学、临床检验理论与应用,影像医学理论与应用,临床药理学,医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与临床多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是作为当代的医学研究生必选的课程,但有的学生为了完成学分,只选一些考试好过的科目,因此没有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应该指定什么样的亚专业必须学习,包括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基础课,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基本效仿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临床医师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相关内容的培训。要知道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模块体系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雷同,大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学习,而且由各教研室自行组织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涉及临床医学前沿进展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1]。

1.2核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的建设应该从根本上变革,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最终保证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持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首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强调“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按照一级学科培养要求设置学位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开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横向联系,开设跨学科课程,增设反映当代医学科学前沿,富有启迪创新思维的高水平课程和综合性专题讲座,逐步形成能体现医学学科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2]。应该把与医学各二级学科相关的、联系密切的学科都列为公共的必修课,康复医学就是这样的学科,把没有用的课程拿掉,把能反映当代医学发展的科目逐年随时补充进来,只有这样,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才能逐步完善,适应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这样可以使研究生们宽基底、全面地掌握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从而在其毕业后从事临床专科工作时,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开阔视野,从而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康复医学教学的现状

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引入国外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约30万左右[3]。但目前经过专业训练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懂得康复医学知识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更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在本科生阶段,虽然各学校都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但康复医学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却很多,治疗病种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的多种疾病,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逐一讲解,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又因学生此阶段大部分处于考研准备阶段,上课出勤率不高;同时,学生没有见习期、实习期,不能很好地体会康复医学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康复医学教学仍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各学校还没有把其列为临床研究生的公共课或公共基础课,值得深思。

3康复医学课程纳入核心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多所本科和大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专业[4],并且康复医学课程已纳入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没有进入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这一缺陷亟待完善。因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无论是医学哪个专业的研究生都应懂得完整的医学体系的概念。临床、预防、康复、保健“四位一体”构成全面的医学,没有康复医学不能算是完整的医学,缺乏任何一门医学都意味着医学模式的缺陷。因为我们的研究生将来必将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如果只掌握了本专业的(二级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治疗患者时,视野就不够开阔,思维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不能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这样就会造成延误病情恢复,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增加医疗支出等后果,影响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如果不掌握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那么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就会缺少一项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措施,不掌握现代康复理念的医学硕士也算不上是一名优秀的硕士,而康复医学能真正的体现当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应该把康复医学课程列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

3.1与国家卫生政策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健康理念上的更新,人们不再满足于治病救命,而在于病后如何高质量地生活,大众对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WHO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提出了“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一套保障所有大众都能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5]。而康复医学正是这种体系得以实施的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工作1998年正式启动。同年颁布实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即要求研究生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相应的第1阶段、第2阶段培训结束时的临床工作水平要求[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临床高级专门人才,而康复医学课程的建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具有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并且能灵活运用康复医学的独特评定和治疗技术解决患者功能障碍的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随着《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我国正式创建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制度之路。这就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成为专科医师之前必须具备全科完整的医学体系和思维能力,减少因专科无限细分而导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科弊端。研究生对全科医学和康复医学了解后,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就多了一种选择。

3.2康复医学的地位和作用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第一医学)、临床医学(第二医学)、保健医学(第三医学)相并列,被称为第四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的整体功能也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得更好,从而使接受过康复治疗的患者能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少临床各科的疾病虽经医生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大部分患者遗留有各种功能障碍,而早期的康复介入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医学在整个现代医学中的这一独特地位,是其他学科不能取代或不能完全取代的,因为康复医学诞生的土壤就是临床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医学通过功能训练,采用代偿或替代的途径增强患者的实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疗十分重要的扩充和延续。康复医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7]:①解决临床医疗所难以解决的问题;②减少临床治疗的负荷和提高疗效;③康复医学显著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残疾者的权益得到保障。④康复医疗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⑤康复医学为开发和保护潜在的社会劳动力资源开辟了新途径;⑥康复医学为节约社会开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做出贡献;⑦康复医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⑧康复医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3.3康复医学与临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康复医学在广义上属于临床医学,但它不是临床医疗的延续和重复,而是临床医疗的重要补充,康复医学的诞生源于临床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医学发展初期以骨科和神经系统伤病的康复治疗为主;后逐渐展开对心肺疾患、器官移植、肿瘤患者的康复治疗。随着康复概念的更新和全面康复思想的传播,康复医学范围逐渐扩大,与临床学科的关系也日益密切,由以功能障碍为主要治疗对象逐渐转向早期即介入康复治疗,如急性期和ICU病房的床边治疗、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的训练等。康复医学有与临床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趋势,康复治疗已经成为各临床学科整体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在疾病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使康复医疗与临床医疗一起构成整体治疗方案有其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功能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过去的那种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要求。医学最终要解决的是患者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广义的康复医学概念来看,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各种疾病经临床治疗后都有一个康复过程,特别是一些破坏性较大的疾病,如截肢、烧伤、脏器移植、关节置换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各种精神和功能上的障碍。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整个临床医学治疗的后一阶段都应包括康复医学的治疗部分。因此,临床学科的发展能够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同样,康复医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临床各学科的发展。因此,康复医学与临床各学科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因此,把康复医学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是必要的,符合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的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康复医学核心课程建设

4.1内容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具有现代康复理念、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级临床医师。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要紧紧围绕临床各科疾病的评定和康复治疗技术的内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及操作技能。杜绝重复性内容的讲授,每年的讲课内容都必须进行新知识、新理论的补充,全面更新、优化课程内容,形成以临床各科疾病综合化为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说:总论部分可强调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各论部分可从“典型病例”入手,如脊髓损伤康复、颅脑损伤康复、颈肩腰腿痛康复等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的疾病,引出对不同疾病的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技术的讲解,同时增加“康复治疗”实物图片,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康复医学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教学方法

4.2.1PBL教学康复医学的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不适合应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近年来人们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PBL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学习手段如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资料等进行自学,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及潜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使学生获得了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8]。与传统的教学相比,PBL教学法具有3大优势。首先,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代替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习惯。其次,PBL教学应用的是整合的思路和方法,包括跨时纵向整合和跨科横向整合。它以病例和问题作为线索,模糊了学科界限,突出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意识,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医学的要求。再次,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一般能力和技巧,包括团队协作精神、联合攻关的能力、主持能力、倾听能力和文献使用能力等[9-11]。康复医学的课时较少,理论22学时,实习8学时,由于实习时间太短,比较适合PBL教学。在学生入科实习之初,我们根据不同的亚专业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给每个小组提出问题,如“如何设计偏瘫的最佳治疗方案?”,“颈椎病的最佳康复流程如何确立?”,“脊髓损伤的临床路径如何建立?”等与临床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去查找文献,结合临床患者,利用团队的集体智慧,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出科的前一天进行总结,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11-12]。

4.2.2注重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针对的更多是临床诊断、治疗和功能恢复等方面内容,临床医生要做早期的康复诊疗,减少残疾的发生,因为他们在临床第一线,他们最懂得患者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临床医生是最有成效的康复专家。康复医学的很多治疗技术是全体临床医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早期对肢体良肢位的摆放,转移技术,步行训练等等,这些技术在其他临床各科患者中都将被广泛地应用。因此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技术,可将丰富多彩的康复治疗器械图片、具体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过程、康复评定方法做成电子教材、电子课件,以声像形式直观、形象地讲授出来,并加以任课教师的即时讲解、分析和师生共同探讨,形成互动[13],使学生对讲授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够形象、深刻地理解。如果能够在课堂授课时随堂安排实践课,提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2.3寓科研思路于临床康复医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时刻注意把好的科研思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受到启迪,因为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在基础课结束之后马上就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同时要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而康复医学课程所涉及到的评定和治疗内容是研究生科研思路培养的最好途径。例如对于骨折的患者我们能否突破传统的观念,让患者早期即开始负重并做功能训练呢?我们可以先做一个骨折的动物模型。在制动期我们让动物早期负重、开始功能训练,同时设立制动组。然后对两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为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负重和功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康复医学课程涉及大量的国际评定量表,其信度、效度都很高,因此为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科研素材,康复医学涉及的病种比较全,因此各亚专业的研究生都可共享这些量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服务。科研的思维从教学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形成,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应用,这才是我们培养21世纪优秀医学人才的基本思路。科研能力培养的目的是增强学生较强的科研意识,严谨的科研态度,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的医学人才应该是顺应时展的具有良好临床、科研、教学思维的“三位一体”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的目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实现[14]。

4.2.4教材建设现代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本科生康复医学教材第一版1994年由南登昆教授主编并出版,修订后的第二版已纳入卫生部规划教材系列。其他还有《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医学评定学》、《社区康复学》、《作业疗法》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编写的参考教材。纵观其他学位课程,已有一些为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出版。该套研究生教材应在本科生教材的基础上,扩大广度和深度,并能反映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把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治疗技术写进本书。教材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4.2.5建立有效评估机制应将康复医学考核内容定位在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以及评定方法的选择与解释上,这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相适应。具体可采取与平时成绩、实践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定形式[15]。

第5篇:康复治疗论文范文

1.1院校合作,坚持学校和医院双主体教育人。[2]合作医院安排年资较高、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担任师傅角色,通过专业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和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具备独立思考、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康复治疗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在做中学、学中做。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还培养其临床诊疗思维、医患沟通技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近距离接触患者甚至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患者的痛苦,深入患者的内心,从而增强责任感。1.2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和临床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接受“3+1+1”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第四年在合作医院进行临床学习,近距离观察康复治疗操作,并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相关实践,第五年在实习医院进行专业实习。学校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师傅,进入合作医院进行临床教学和门诊教学,而临床医生担任校外师傅,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践。传统学徒制是教师带学生,手把手、一对一教,这种方式需要大量教师,无论学校还是医院都难以满足。两种方式交叉进行,不仅可以弥补临床带教、理论教学人员的不足,还可以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康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1.3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医院员工双重身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临床学习时,合作医院安排宿舍,吃、住、生活都在医院,应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合作医院创造性地利用品管圈方式加强学生管理,由医院兼职学生班主任、科教科科长、科员、后勤专业人员组成6人小圈团体,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制定的相关程序来解决学生管理问题。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医院员工双重身份,进行合作式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康复治疗师。1.4学生与合作医院签订劳动合同,学校与合作医院签订联合办学合同。学生与合作医院签订劳动合同,在毕业后择优录取,目前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已接受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生一名,意向生一名。同时,合作医院制定了《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制度》《康复治疗专业夜自修制度》《康复治疗宿舍卫生条例》等规章制度,安排专业医师担任学生班主任,规范了学生在医院的行为,保证了学习效率和安全。学校与合作医院签订联合办学合同,向合作医院提供近百万余元的医疗仪器,医院利用这些先进的仪器进行教学和康复治疗,获得了近百万元的经济效益,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现代学徒制的效果

通过4年的院校合作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教师和医院医生共同出版校本教材10本、医学专著4本,发表医学论文十余篇,合作申报省市级课题7项、青年医学课题2项,建立省市级康复治疗名师工作室,主持省市级继续教育班2次,获得南通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项、省市级医学教育奖5项,其中2017年获得江苏省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获得国家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全国康复治疗技术竞赛个人一等奖、团体二等奖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对教学、实训满意度高,临床诊疗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参与临床工作,丰富了诊疗经验,解决了临床康复治疗师人手不足问题,提高了患者就医满意度。

3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

3.1合作医院临床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医院康复专科分科还不够精细,康复亚专业分科(如骨科康复、神经康复、疼痛康复、儿科康复、盆底肌康复)不能满足教学和实训需求。合作医院教师教学以书本知识为主,康复治疗特色不明显,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临床实践能力较差。同时,康复治疗设备不完善,病种较少,学生在实训课上走马观花,课后对康复设备利用率低,没有足够的操作机会。此外,临床教师的精力主要在医疗工作上,而实习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导致教学资源满足不了学生需求,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3.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目前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薄弱。临床教学多采用大组实习、一对多等方式[3],需进行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临床教师,使得临床教学更加精准化。同时,院校共同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促使学校教师和临床医生投入更多精力、时间完成临床教学工作。

4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集教育、培训和就业于一体,实用性、针对性更强[4]。现代学徒制能使学生快速掌握技术要领,加强临床教师与学校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教学模式将课堂从学校搬至医院,教学与临床资源结合,实现了“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帮助学生掌握技术的同时树立“整体康复”理念。4年来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与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紧密合作,联合办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双方合作坚持“四双”[5],即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学生双重身份、双合同,符合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基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3+1+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解决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6],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肖玮玮,陈建成.重拾师徒制,促进人才培养[J].商业文化,2010(12):177-178.

[2]李艳红,毕立雄,张顺贞.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60-61.

[3]谢雪姣,卓海燕,熊辉,等.大众化教育视野下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2(34):143-144,147.

[4]安川林,王文军,李冰.在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实施知识管理的若干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22(6):516-519.

[5]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4(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