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中国康复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康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已逐渐融入全球化发展趋势,很多院校也已完成国际康复专业认证,康复专业教育也将逐步推进三级专业认证标准、教育信息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的模式,为国际合作办学与专业教育模式创新带来了契机[1]。我国的大学将把国际化作为补充国内知识供应,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和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合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已成为寻求国内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全球化发展整合的历史背景下,根据康复专业的特征及其对国际合作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以掌握国际化发展和丰富的文化含义为导向,重点关注如何提高国际康复治疗专业领域的人才培训质量,以及真正实现国际标准的问题,充分融合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康复临床教育形式,促进康复治疗临床实践应用规范和规划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

1国内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1.1专业设置

中国康复专业教育自2003起第一批院校开设本科康复治疗专业[2],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大部分院校开设的主要康复治疗相关专业,但这类专业设置与境外康复专业设置有较大出入。在欧美及中国香港地区院校开设康复相关专业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专业[3—4],无康复治疗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与国内不相匹配,自2016年起教育部批准新设立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康复作业治疗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2],将原有康复治疗专业进行了细分,极大的推动了康复专业设置国际化接轨,并为国际化康复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打下基础。

1.2专业人才培养层次

目前境外院校开设专业为物理治疗专业、作业治疗专业,其培养层次自本科学士学位至博士专业学位,并且在专业设置中涵盖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的亚专业,其中包含运动物理治疗、手法物理治疗、发育障碍作业治疗、职业治疗等亚专业方向[5]。此外,为了加大对康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美国、中国香港也开始了物理治疗硕士、作业治疗硕士准入项目,允许本科是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两年学习获得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职业准入资格,在美国也同样设置物理治疗博士及作业治疗博士准入项目[6]。根据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目录,康复治疗相关专业属于医学技术一级学科下专业,根据2022年学科专业设置目录[7],自2024年起医学技术专业可设置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打通了本科康复专业学生报考专业硕士学位渠道,也将彻底缓解学生升学及就业压力,为提升目前康复从业人员教育水平及高层次康复治疗专业人才质量提供发展平台。

1.3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康复专业培养模式以国家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为参考依据,大多数院校均以“基础+临床”为培养模式,在学生前两年完成学生基本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社会价值观,完成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第三年、第四年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践。部分学校也开展“校-院”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大学完成基础课学习,第三年学生前往医院完成专业课学习,第四学年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学时的临床实习实践[8]。这类培养模式基本与国内外培养模式一致,但是部分国内院校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临床见习及实践课程安排不够紧凑,采取集中见习及集中实践教学活动为主,课堂基础知识与临床操作应用学习中存在时间间隔,降低课程学习实际效果。

2康复治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2.1专业设置改革

推行康复专业国际化接轨,首先应采取专业设置接轨,南方医科大学为全国前4所同时开设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专业的院校,在推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进行分专业人才培养,将康复治疗专业调整或新增为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或康复治疗(物理治疗方向)和康复作业治疗或康复治疗(作业治疗方向)与境外物理治疗专业、作业治疗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与保持基本一致,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吻合,搭建专业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基础。

2.2课程模块教学改革

国际化合作培养需要在课程教学模块进行相互匹配,以更好的衔接课程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并完成进阶性学习要求。结合国内外院校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及康复作业治疗专业课程模块以及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及世界作业治疗联盟(WFOT)专业认证标准[9],在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应主要涵盖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儿童及发育障碍物理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心肺系统疾病物理治疗课程内容[10];在康复作业治疗专业核心模块中应涵盖神经系统疾病作业治疗、肌肉骨骼系统及烧伤作业治疗、儿童及发育障碍作业治疗、精神及心理系统疾病作业治疗、职业治疗课程内容[11]。在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程、政治思想课程、公共辅修课程、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外语及社会学课程,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保障。

2.3构建国际化联合培养教学模式

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自2014年起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香港)、中山医学大学(中国台湾)、CreightonUni-versity(美国)、DuquesneUniversity(美国)、UniversityofBirmingham(英国)开展康复专业合作办学。在探索联合办学过程中采取硕士研究生培养、短期交流访问、课程互认、本科联合培养等多种模式,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模式,不仅仅将优质课程资源及培养模式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来,也将教师、学生推荐到各个院校学习教学模式及临床技能培训方法,拓宽教师及学生视野,鼓励探索式课程改革,建立临床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建立了多种联合培养模式。

2.3.1“4+1”联合培养模式:该联合培养模式为前4年在本校完成专业学习及临床实习,完成学士学位毕业要求,并拥有较好的外语能力,可以在联合培养院校完成1年的硕士课程及临床实习学习,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学历。该模式对学生本科教学课程及专业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期间需完成双语学习,掌握康复临床技术及实际应用,也需完成基础科研能力实践,并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实习考核。通过本科4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康复专业知识,并且熟悉国内康复医疗体系模式及临床操作规范,具备基本专业素养。经过1年联合培养院校学习,学生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对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亚专业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在某一康复亚领域更深入的探索和学习,了解了境内外不同医疗体制下的诊疗模式,拓宽国际化专业视野,并加强学生自主科研探索能力培养,达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

2.3.2“2+1+1+1”联合培养模式:我院自2021年起探索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开展“2+1+1+1”联合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我校完成专业基础课及人文社科通识课程学习,第3学年在伯明翰大学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践,第4学年在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临床实习及科研应用课程学习,第5年在伯明翰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课程及临床学习。该模式在实践探索中,为统一双方院校教学模式,双方院校共享课程教学大纲、完善统一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制定教学质量评估要求,通过开设双语课程、提高自主学习考核分数比例、实践操作应用考核、团队式分享教学互动,进一步推动学院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3.1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逐步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国际化创新实验班,论证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选配国际化师资队伍,利用远程实践教学反馈平台,线上资源课程全面跟进学生全学段培养过程,提供各类临床教学资源平台,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应用,逐渐形成了以“4+1”与“2+1+1+1”模式为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我校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康复作业治疗专业连续2年全国“软科”专业排名均为A+,并获得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

3.2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成效

经过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本科境外升学率提升至43.5%,2022年增长率98.5%,毕业学生参加首次康复治疗师职称考试通过率提升至99.3%,学生在校参与校内外科研比例提升至89%,本科学生2022年年均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增长180%,提升了学生临床应用操作能力,培养基础科研探索精神,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增加高层次康复专业人才数量。

3.3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学生就业质量不断优化,升学比例逐渐提升,学生首次就业率提升至92%。就业层次不断提升,本科生毕业免试录取至国内外顶尖院校直博生,或承担境外知名院校康复研究工作。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学生就业不仅仅在医疗机构,也拓宽至康复医疗设备公司、康复互联网医疗公司、特殊教育领域。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学生先后在英国、美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就业模式,扩大学院专业影响力。

4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1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依托本专业建设基础及社会发展资源,挖掘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导向需求,融合国内外康复专业发展趋势,发挥吸纳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传统康复、中医康复教学优势,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及残疾人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康复专业人才,服务于医疗卫生及残疾人事业。

4.2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推动专业国际化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教学评估体系,更需要院校结合国内专业发展特点,发挥多方优势资源,既要结合中国康复教育特色,也要改革教学教学方法,既要立足我国康复专业发展需求,也要整合境外优势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为最低要求,选择性吸纳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改革方法本土化、体系化,合理融入人才培养路径中。

4.3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4.3.1加强国际化师资培养:师资培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国际化师资担任课程负责人,开设实践导师培训班,外派教师学习教学理念及授课方法,邀请国际专家评审专业建设情况,弥补短板。构建协同师资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梯度化建设,在区域内成立构建“非我所有,为我所用”的协同师资管理体制,鼓励跨校、跨院成立课程模块师资队伍,以课程教学为基础构建课程模块师资小组。

4.3.2加强专业内涵及基础建设:以传统康复为专业特色,发挥中医药传承优势,强化学生文化自信、政治自信,提高人文社会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志愿服务,提升学生人文关怀及助残服务意识,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各级医疗机构实践探索提高学生职业荣誉感及社会责任感,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整合学校、医院资源,完善教学实验场地条件,充分利用社会民间资本成立各类奖学金或助学金,采取定向培养制度,为学生参与国际联合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4.3.3强化远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国际化学生培养质量要求,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建立远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远程临床评价数据库建立,完善教学质量评议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教学形势分析会、教学工作研讨会、师生座谈会、教学检查等形式,收集和反馈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全方位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确保双方院校合理、及时的监督与管理,促进双方教学质量提升。

5小结

国际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中国康复医学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时代产物,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世界一流专业,世界一流学科也将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核心驱动力,这关乎中国康复医疗卫生事业与残疾人健康事业的发展,也是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应发展传统康复医学特色,结合国内外人才培养先进理念,培育学生专业基本素养技能,优化人才培育质量,拓展人才培育范畴,为实现“健康中国”而贡献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励建安.中国康复医学国际化进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10):1137—1142.

[2]燕铁斌,敖丽娟.中国康复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历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8):881—884.

[3]HelgøyKV,BonsaksenT,RøykenesK.Research-basededucationinundergraduateoccupationaltherapyandphysio-therapyeduc

ationprogrammes:ascopingreview[J].BMCMedicalEducation,2022,22(1):358.

[4]Noauthorslisted.Occupationaltherapyfieldworkeducation:Valueandpurpose[J].TheAmericanJournalofOccupation-alTherapy,2022,76(Supplement3),7613410240.

[5]OlivierB,VerdonckM,CaseleijnD.Digitaltechnologiesinundergraduateandpostgraduateeducationinoccupationaltherapyandphysiotherapy:ascopingreview[J].JBIEvi-denceSynthesis,2020,18(5):863—892.

[6]王海明,何任红,吴敏,等.美国康复医师毕业后教育体系的分析和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1):90—95.

[7]教育部正式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J].考试与招生,2022(10)9.

[8]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8.3:10.

[9]WorldConfederationforPhysicalTherapy.WCPTguidelineforcuriculaforphysicaltherapistsdeliveringqualityexer-ciseprogrammesacrosthelifespan[EB/OL].[2017-01-1].

[10]邹积华,黄国志,曾庆,等.康复物理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2(17)125—128.

[11]刘雪枫,曾奕,伍娟,等.基于ICF的康复作业治疗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观察,2019,8(39):71—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