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范文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全文(5篇)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

第1篇:康复治疗技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健康中国;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健康事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健康事业发展。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提出健康中国建设蓝图和纲领。党的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以维护和改善功能为目标的康复服务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质量康复服务人才成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证。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康复服务人才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新形势下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1人员素质仍需提高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为康复事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康复服务人才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多为大专生,普遍存在入校前学习成绩较差,自律性不强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但所学课程多。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消极,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由于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康复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因此,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岗位胜任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康复服务的需求。

1.2不能满足社会对康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康复服务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康复服务是维护和改善人体功能与活动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服务。健康中国时代,社会对康复服务存在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康复服务由医疗机构逐渐走向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服务内容从运动康复、骨关节疾病康复向作业康复、言语康复、康复工程、康复心理等方向延伸。目前,高职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医疗机构,不能满足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往往侧重于运动康复、骨关节疾病康复,忽视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康复工程和康复心理,难以培养出适应健康中国时代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提升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2.1树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是一个对专业技能要求极高的职业,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这就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康复技术运用能力相对不足、医患沟通能力相对较差、终身学习意识不强和康复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康复治疗师岗位需求和自身价值提升需要。岗位胜任力培养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1]。制定和修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康复思维能力、技能运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将上述能力培养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岗位胜任力得到提升,从而满足新时代岗位需要和自身价值提升需要。

2.2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安排大多为两年在校学习和一年医院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因实训场地有限、实训设备不足、专业课教师操作能力不强、课程设置与临床需求脱节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医院实习期间,带教教师忙于一线临床工作,往往只重视康复技能传授而忽视理论知识、技能讲解,同样会影响人才质量培养。为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主动与医院合作,教研室与医院康复医学科合作,成立校企联合教研室,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承担学校教学任务、编写教材、考查学生。学校专任教师定期到康复医学科实践,提高专业技能。若条件允许,学校还可设立附属医院,尤其是康复专科医院,从而更好地完成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任务。

2.3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实训课程,编写特色校本教材

课程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以康复治疗师工作中的常见疾病为模块,整合优化专业课、实训课。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技术和常见疾病康复课程以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和骨关节疾病为主要教学单元展开实训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可编写校本教材,如《康复综合实训》教材。教材由学校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一线专家共同编写,教材内容集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技术于一体,提升学生综合康复技术应用能力。

2.4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教学。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PBL教学法、OTD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均适合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使用。

2.4.1PBL教学法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2],将知识点以问题形式提出,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结合临床案例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病情及功能障碍分析、评定与康复治疗方案讨论。该教学形式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4]。

2.4.2OTD教学法OTD教学法是将教学过程依次分为临床观察(Observation)、理论学习(Teaching)、案例讨论(Discussion)3部分。教师针对重点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安排学生到医院相关科室或康复科治疗中心见习,学生观察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和功能障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观察相结合展开教学。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最后总结。OTD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临床病例的认识和理论知识理解[5],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6]。

2.4.3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项目任务为教学主线,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7]。教师针对“母任务”,创设教学场景,将“子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分组完成,由小组代表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答疑解惑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又能培养学生康复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8]。

2.4.4混合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将线上课程资源和线下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使二者相互协同、优势互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9]。混合式教学法具有教学资源混合性、教学过程混合性、学习方式混合性和考核方式混合性的特点。该模式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又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10]。

2.5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应用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OBE)倡导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正的能力[11]。OBE的显著特点是以社会实际需求确定预期学习成果,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体系构建、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以预期学习成果为中心展开教学。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运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社会对康复服务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预期学习成果为中心确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确定考核方式。

3总结与展望

第2篇:康复治疗技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康复门诊模式;物理治疗技术;实践教学

近年来,我国进入老龄化加速期,老年病及慢性病人数增多,加上我国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造成康复医疗保健服务供需问题愈加凸显,因此康复治疗技术也日益为社会所重视。自80年展至今,国内康复医学教育已发展为从中专到研究生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达278所,培养了大量高职学历的实用型人才。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本科及专科院校每年可培养近两万名康复治疗人才[1],但是按照国际标准(30人/10万人)来算,我国康复治疗师缺口仍然十分巨大。截至2018年,仅107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2],针对该情况,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康复人才迫在眉睫。

1康复门诊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物理治疗技术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并以其极强的操作性和专业性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3]。近年来,互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们对以往实习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仍然不能掌握该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操作不易上手、临床思维不清晰、初次接诊病人手忙脚乱等。对于此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1)学时限制,基础欠佳。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仅两年,不仅要学习基础医学相关课程,还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核心课(如物理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多集中在大二第一学期学习,学时有限。(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尽管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绝大多数康复技术操作是在实训室完成的,操作对象也多为正常人,平时很少有机会到临床接触真正的病人,很难形成临床思维。(3)见习时间有限。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大多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因此学生见习机会十分有限,无法在临床观摩学习,影响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寻求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康复门诊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我校康复治疗专业的特色之一。

2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物理治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被动接收大量知识,结果常常是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临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欠佳,操作不熟练等。因此,改进和优化现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必要。针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知识点理解能力欠佳等状况,我们在康复门诊尝试了多种授课方法,例如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过程中融入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师生共同分析研讨,使学生主动思考、沟通、团队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在物理因子疗法中的电疗法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干扰电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例,进行了以团队协作为主的案例教学。课前分组,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及相关知识点预习以及知识小测;课中在康复门诊安排相应病人或标准化病人进行病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以及操作考核;课后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教学评估。

3培养临床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多年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尽管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等,但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物理治疗技术的操作要点。由于我院无附属医院,且课程学时有限,无法让学生在学习每种技术后都进入医院见习,这对于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该技术,形成临床思维影响较大,导致其今后在面对某种疾病时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理疗方法及参数进行治疗,在对常见运动损伤进行运动治疗时,往往关注肌力或活动度等的变化,忽视其功能性活动,偏离教学和治疗目标[5]。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外,还与其没有形成临床推理与逻辑分析思维有关。康复门诊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及时与临床应用联系起来。治疗师团队由大二在校学生组成,为全校师生及周边社区有康复需求的病人提供物理治疗、运动安全教育和运动损伤后急救等服务。我们在康复门诊进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理疗仪器的操作和运动疗法(如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等)。在理疗仪器操作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询问病人病史,了解禁忌证等,接着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操作,治疗结束后询问病情变化。学生通过观摩整个过程,不仅能直观了解操作及诊疗流程,对人文关怀也有了初步体会。在掌握基本操作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团队合作形式接诊病人。在康复门诊学生可以观察病人在一系列物理治疗后的病情变化,对形成临床思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针对一些常见病进行思考,并制订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理疗或运动治疗为病人解除痛苦。我们还建立物理治疗技术考核机制,考核不通过者需要重新学习。整个诊疗过程不仅是对课堂上学习内容的复习,也是学生形成临床思维,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为日后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4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

国内开展康复治疗的多在综合医院康复科,而二级及基层社区康复需求多,但却严重缺乏康复治疗师[6]。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二级及以下医院康复医学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从某种程度来讲,高职毕业生恰好填补了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疗康复人才的巨大缺口。具有高职学历的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自身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康复门诊模式给学生提供了社区医疗氛围,除了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康复门诊模式作为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特色,以学校师生为主体,辐射周边社区居民,为他们提供常见疾病的物理治疗服务,得到一致好评。学生在真正进入临床实习后,各种仪器操作和技能运动均可快速上手,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

5结语

在大健康背景下,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掌握物理治疗技术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关系到我国人民能否拥有“人人享有康复”机会。在众多康复治疗技术中,物理治疗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师最基础、最需要掌握的技术。高职院校在培养实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时,应注重对核心技术的教学,主动寻求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提高本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康复事业必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不断改革并优化现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康复人才。

参考文献:

[1]燕铁斌,敖丽娟.中国康复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历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8):881-884.

[2]中国残联.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残联发(2019)18号.

[3]王于领,黄东锋,王淑珍.物理治疗学本科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6):545-546.

[4]严晓华.关于高职儿童康复医学的教学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30-131.

[5]喻鹏铭,何成奇,熊恩富,等.物理治疗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功能性目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4):743-746.

第3篇:康复治疗技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康复治疗;实训教学;问题;措施

近年来,我国康复治疗行业发展势头特别的迅猛,各大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开设相关康复治疗专业,培养康复治疗专业性人才。但是由于我国的康复治疗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方法进行革新,使他们能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拥有灵活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教学现状

据相关调查发现,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教学在各大高职院校中普遍都设有相应的教学课程。但是相对于校内实训教学来看,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出台相应的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标准,导致各大高校现有的实训教学基地存在巨大的差异,不能满足学生实训教学的目标。另外,学生的实践教学除了在校内进行,还可以去康复治疗相应的医院或者中心等等进行实践教学,由于国家没有相应政策支持,教师不能在实践中进行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

二、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内容比较随意

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由于缺乏专业设置标准,导致实训教学内容比较随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也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纵观各大高职院校,我们会发现他们大部分采用的是实训模拟教学的方式,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继续提高。因为在校内实训模拟的过程中,学生的病人基本上是另一个学生,就学生来说他们属于正常人,不是医院的病人,对其进行实训教学,学生很难对病症和治疗方法产生真实的印象。也就是说导致后来他们参加工作后,会发现和现实情况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不能及时应对病人发生的各种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实训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严重的阻碍学生康复治疗技术的掌握。

(二)校内实训基地数量较少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迎来新的春天,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它的学生人数队伍每年都在不断扩大,正是由于学生数量的扩大,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现有的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当前实训教学活动需求,进而影响高职院校康复治疗的实训教学效果。首先,由于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班级数量也随之增加,这就导致实训教学课时的减少,使得康复治疗实训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各大高职院校虽然认可康复治疗专业未来的前景,但是由于对其缺乏重视,高校没有建立或者建立的实训基地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现有学生实训教学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学生康复治疗技术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基本上一致,没有特别突出的自我特色表现,这就说明了高职院校对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不明确。因为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康复治疗的对象就如医院的病人一样存在分类,不同的对象,我们要针对其特点和病情,采取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法和技术进行治疗。目前,尤其是在实训教学中,教学内容虽然满足于康复治疗整个行业,但是没有具体的和针对性的方向进行实训教学。这会让学生参加工作后需要长期的适应时间,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定位。

三、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教学方法革新措施

(一)科学合理安排实训课程

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教学要结实际人才培养定位其教学课程,提高实训教学在康复治疗基础专业课程中的课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针对康复治疗临床实际操作技能较多的项目,增加其实训教学课时,有利于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康复治疗实践技能。其次,按照实际康复治疗行业的情况进行实训教学课程内容的调整。这样可以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有侧重点,避免满堂灌,有利于学生学习时掌握关键技能。最后,需要制定课程的实训训导手册,使得学生在实训教学的过程,能够按照正确的规定和流程进行操作,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在未来的工作中更能得心应手。

(二)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国家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经费投入,使他们能够建设更多的实训基地和配置更多更好的先进设备设施,进而增加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实训课时,让他们能够在充分的实训教学活动中掌握康复治疗的实践技能。另外,一旦校内实训基地数量增加,有利于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工,设置不同类型的实训基地,有利于实现学生最大限度获得真实体验,还有利于学校进行相关设备和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进而使得实训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

(三)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对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相关课程教学的设计和实训教学活动的安排,如果不明确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会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设置单一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专业技能。当然,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还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一旦发现学生的学习偏离实训教学目标,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还能掌握学生的实训进度,为下一步实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训教学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和国家、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训教学活动,并在具体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改进传统的实训教学方式,不断的增加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进而建设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康复治疗人才,造福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第4篇:康复治疗技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是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该专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和康复治疗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面向各级、各类康复医疗保健机构从事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吞咽治疗等基本工作。

2山东省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从调研结果看,山东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仍沿袭传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分段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多是考虑到现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师资结构、水平以及节约教学成本。该模式未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技能标准不规范、校企合作不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敬业精神差,需要在工作后的1~3个月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学生毕业后实践经验不足、技术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无法胜任企业岗位工作[2]。因此,加快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和研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紧迫且必要的。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实践环境、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3]。

3.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一线岗位需求,本研究将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康复治疗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技术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教学中分科学习、分科结业的模式,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彻底改变理实教学内容二元割裂的状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将康复治疗技术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合理分解成若干单元或模块,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3.3师资队伍

目前,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存在严重的理实教师两极分化的突出问题,专业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实践指导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指导能力强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应坚持优化结构、整体发展的建设思路,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积极开展说课、讲课、技能比赛等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2)加强师资培训,安排专业理论教师到康复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专业理论学习;(3)推行理实教师搭配的主副带形式,实行不同教学课题理实教师主副带轮换制,做到理实结合、优势互补;(4)有计划地培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使其通过技能鉴定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5)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弥补师资的不足;(6)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康复治疗师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4教学资源

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有与专业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传统教学资源形式单一,且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度不高,很难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核心能力及职业素养为核心。努力开发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学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遵循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认知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2)实用性。以职业为本位、能力为标准,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3)应用性。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信息检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合理性。坚持“够用”原则,尽量减少认识性、验证性的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比重,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3.5教学实践环境

尽量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场所,必须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配置,实践教学环境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符合模块化教学要求,保证教学时各教学区域互不影响;(2)具有完整的康复实训中心及配套设备,如康复功能评定实训室、运动疗法实训室、作业疗法实训室、言语实训室、物理因子实训室、中国传统康复实训室等;(3)具有一体化教室,配备多媒体、实物展台、模型、挂图等。3.6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以场所装备技术配置为核心内容,满足全真或高仿真职业素质训导、技能训练、生产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要求,是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重要实践场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实践教学质量,在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3.7考核评价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考核评价主要方法如下:(1)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及用人单位三方共同考核;(2)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且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3)考试内容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4)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等。

4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应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加强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联系,注重在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提升技能水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相统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技能实习实训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不匹配的问题,减少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复,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康复实践技能,在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疾病康复等核心课程中,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情境,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2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相统一

基于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对康复治疗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或项目进行筛选、分解、归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出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课题或项目内容,建立校内外康复专业实训基地,以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4.2.1校内教学实践方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思想,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启发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岗位能力和社会能力。4.2.2校外生产实践积极推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4],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加强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选择一些管理好、技术水平高、效益好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签订长期的工学交替合同,保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实践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力求做到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工学交替可分两阶段进行:(1)在大部分专业课程完成后,把学生分配到教学实习基地,采用“师带徒”的方式[5],进行为期半年的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使其获得大量康复治疗方面的实践知识和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后续学习时理论联系实践,便于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2)在专业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训教学完成后,再把学生分配到实习医院进行综合课题实践,达到顶岗实习要求,并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掌握康复相关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整个学习过程按照“2.5+0.5+1.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4+1”教学模式。

4.3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与行业专家进行充分交流,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工作岗位的任务和内容开发教学内容,校企双方互派教师进行授课[6],统一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实现双元育人、交互授课、岗前成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典型病例作为实训总课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并将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相关核心技术作为子课题合理融入实习实训各个环节中,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相统一,顶岗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优秀带教教师的综合实训课题培训,努力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毕业前能够根据患者需求和功能障碍特点,明确康复治疗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且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最后由学校和相关医院专家对每位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质量评价,并给出评价报告,以此作为考核学生能否顶岗的主要依据。学生根据质量评价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形成个人质量分析总结报告,并在后续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学校应委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单位跟踪指导,直至完全具备从事顶岗工作的能力,确保学生顺利从事岗位工作。

5结语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广泛开展势在必行。本研究以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对象,分析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构建要素,深入探索和研究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与顶岗实习能更好衔接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提高五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实用型高技能的康复治疗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曙青.关于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6):122-124.

[2]闫燕.论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和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124-126.

第5篇:康复治疗技术教学范文

1国内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1.1专业设置

中国康复专业教育自2003起第一批院校开设本科康复治疗专业[2],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大部分院校开设的主要康复治疗相关专业,但这类专业设置与境外康复专业设置有较大出入。在欧美及中国香港地区院校开设康复相关专业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专业[3—4],无康复治疗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与国内不相匹配,自2016年起教育部批准新设立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康复作业治疗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2],将原有康复治疗专业进行了细分,极大的推动了康复专业设置国际化接轨,并为国际化康复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打下基础。

1.2专业人才培养层次

目前境外院校开设专业为物理治疗专业、作业治疗专业,其培养层次自本科学士学位至博士专业学位,并且在专业设置中涵盖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的亚专业,其中包含运动物理治疗、手法物理治疗、发育障碍作业治疗、职业治疗等亚专业方向[5]。此外,为了加大对康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美国、中国香港也开始了物理治疗硕士、作业治疗硕士准入项目,允许本科是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两年学习获得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职业准入资格,在美国也同样设置物理治疗博士及作业治疗博士准入项目[6]。根据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目录,康复治疗相关专业属于医学技术一级学科下专业,根据2022年学科专业设置目录[7],自2024年起医学技术专业可设置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打通了本科康复专业学生报考专业硕士学位渠道,也将彻底缓解学生升学及就业压力,为提升目前康复从业人员教育水平及高层次康复治疗专业人才质量提供发展平台。

1.3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康复专业培养模式以国家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为参考依据,大多数院校均以“基础+临床”为培养模式,在学生前两年完成学生基本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社会价值观,完成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第三年、第四年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践。部分学校也开展“校-院”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大学完成基础课学习,第三年学生前往医院完成专业课学习,第四学年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学时的临床实习实践[8]。这类培养模式基本与国内外培养模式一致,但是部分国内院校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临床见习及实践课程安排不够紧凑,采取集中见习及集中实践教学活动为主,课堂基础知识与临床操作应用学习中存在时间间隔,降低课程学习实际效果。

2康复治疗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2.1专业设置改革

推行康复专业国际化接轨,首先应采取专业设置接轨,南方医科大学为全国前4所同时开设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专业的院校,在推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进行分专业人才培养,将康复治疗专业调整或新增为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或康复治疗(物理治疗方向)和康复作业治疗或康复治疗(作业治疗方向)与境外物理治疗专业、作业治疗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与保持基本一致,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吻合,搭建专业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基础。

2.2课程模块教学改革

国际化合作培养需要在课程教学模块进行相互匹配,以更好的衔接课程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并完成进阶性学习要求。结合国内外院校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及康复作业治疗专业课程模块以及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及世界作业治疗联盟(WFOT)专业认证标准[9],在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应主要涵盖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儿童及发育障碍物理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心肺系统疾病物理治疗课程内容[10];在康复作业治疗专业核心模块中应涵盖神经系统疾病作业治疗、肌肉骨骼系统及烧伤作业治疗、儿童及发育障碍作业治疗、精神及心理系统疾病作业治疗、职业治疗课程内容[11]。在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课程、政治思想课程、公共辅修课程、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外语及社会学课程,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保障。

2.3构建国际化联合培养教学模式

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自2014年起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香港)、中山医学大学(中国台湾)、CreightonUni-versity(美国)、DuquesneUniversity(美国)、UniversityofBirmingham(英国)开展康复专业合作办学。在探索联合办学过程中采取硕士研究生培养、短期交流访问、课程互认、本科联合培养等多种模式,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模式,不仅仅将优质课程资源及培养模式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来,也将教师、学生推荐到各个院校学习教学模式及临床技能培训方法,拓宽教师及学生视野,鼓励探索式课程改革,建立临床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建立了多种联合培养模式。

2.3.1“4+1”联合培养模式:该联合培养模式为前4年在本校完成专业学习及临床实习,完成学士学位毕业要求,并拥有较好的外语能力,可以在联合培养院校完成1年的硕士课程及临床实习学习,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学历。该模式对学生本科教学课程及专业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期间需完成双语学习,掌握康复临床技术及实际应用,也需完成基础科研能力实践,并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实习考核。通过本科4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康复专业知识,并且熟悉国内康复医疗体系模式及临床操作规范,具备基本专业素养。经过1年联合培养院校学习,学生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对物理治疗或作业治疗亚专业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在某一康复亚领域更深入的探索和学习,了解了境内外不同医疗体制下的诊疗模式,拓宽国际化专业视野,并加强学生自主科研探索能力培养,达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

2.3.2“2+1+1+1”联合培养模式:我院自2021年起探索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开展“2+1+1+1”联合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我校完成专业基础课及人文社科通识课程学习,第3学年在伯明翰大学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践,第4学年在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临床实习及科研应用课程学习,第5年在伯明翰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课程及临床学习。该模式在实践探索中,为统一双方院校教学模式,双方院校共享课程教学大纲、完善统一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制定教学质量评估要求,通过开设双语课程、提高自主学习考核分数比例、实践操作应用考核、团队式分享教学互动,进一步推动学院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3.1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逐步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国际化创新实验班,论证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选配国际化师资队伍,利用远程实践教学反馈平台,线上资源课程全面跟进学生全学段培养过程,提供各类临床教学资源平台,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应用,逐渐形成了以“4+1”与“2+1+1+1”模式为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我校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康复作业治疗专业连续2年全国“软科”专业排名均为A+,并获得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专业。

3.2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成效

经过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本科境外升学率提升至43.5%,2022年增长率98.5%,毕业学生参加首次康复治疗师职称考试通过率提升至99.3%,学生在校参与校内外科研比例提升至89%,本科学生2022年年均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增长180%,提升了学生临床应用操作能力,培养基础科研探索精神,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增加高层次康复专业人才数量。

3.3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学生就业质量不断优化,升学比例逐渐提升,学生首次就业率提升至92%。就业层次不断提升,本科生毕业免试录取至国内外顶尖院校直博生,或承担境外知名院校康复研究工作。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学生就业不仅仅在医疗机构,也拓宽至康复医疗设备公司、康复互联网医疗公司、特殊教育领域。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学生先后在英国、美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就业模式,扩大学院专业影响力。

4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1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依托本专业建设基础及社会发展资源,挖掘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导向需求,融合国内外康复专业发展趋势,发挥吸纳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传统康复、中医康复教学优势,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及残疾人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康复专业人才,服务于医疗卫生及残疾人事业。

4.2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推动专业国际化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教学评估体系,更需要院校结合国内专业发展特点,发挥多方优势资源,既要结合中国康复教育特色,也要改革教学教学方法,既要立足我国康复专业发展需求,也要整合境外优势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为最低要求,选择性吸纳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改革方法本土化、体系化,合理融入人才培养路径中。

4.3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4.3.1加强国际化师资培养:师资培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国际化师资担任课程负责人,开设实践导师培训班,外派教师学习教学理念及授课方法,邀请国际专家评审专业建设情况,弥补短板。构建协同师资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梯度化建设,在区域内成立构建“非我所有,为我所用”的协同师资管理体制,鼓励跨校、跨院成立课程模块师资队伍,以课程教学为基础构建课程模块师资小组。

4.3.2加强专业内涵及基础建设:以传统康复为专业特色,发挥中医药传承优势,强化学生文化自信、政治自信,提高人文社会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志愿服务,提升学生人文关怀及助残服务意识,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各级医疗机构实践探索提高学生职业荣誉感及社会责任感,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整合学校、医院资源,完善教学实验场地条件,充分利用社会民间资本成立各类奖学金或助学金,采取定向培养制度,为学生参与国际联合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4.3.3强化远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国际化学生培养质量要求,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建立远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远程临床评价数据库建立,完善教学质量评议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教学形势分析会、教学工作研讨会、师生座谈会、教学检查等形式,收集和反馈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全方位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确保双方院校合理、及时的监督与管理,促进双方教学质量提升。

5小结

国际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中国康复医学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时代产物,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世界一流专业,世界一流学科也将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核心驱动力,这关乎中国康复医疗卫生事业与残疾人健康事业的发展,也是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应发展传统康复医学特色,结合国内外人才培养先进理念,培育学生专业基本素养技能,优化人才培育质量,拓展人才培育范畴,为实现“健康中国”而贡献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励建安.中国康复医学国际化进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10):1137—1142.

[2]燕铁斌,敖丽娟.中国康复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历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8):881—884.

[3]HelgøyKV,BonsaksenT,RøykenesK.Research-basededucationinundergraduateoccupationaltherapyandphysio-therapyeduc

ationprogrammes:ascopingreview[J].BMCMedicalEducation,2022,22(1):358.

[4]Noauthorslisted.Occupationaltherapyfieldworkeducation:Valueandpurpose[J].TheAmericanJournalofOccupation-alTherapy,2022,76(Supplement3),7613410240.

[5]OlivierB,VerdonckM,CaseleijnD.Digitaltechnologiesinundergraduateandpostgraduateeducationinoccupationaltherapyandphysiotherapy:ascopingreview[J].JBIEvi-denceSynthesis,2020,18(5):863—892.

[6]王海明,何任红,吴敏,等.美国康复医师毕业后教育体系的分析和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1):90—95.

[7]教育部正式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J].考试与招生,2022(10)9.

[8]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8.3:10.

[9]WorldConfederationforPhysicalTherapy.WCPTguidelineforcuriculaforphysicaltherapistsdeliveringqualityexer-ciseprogrammesacrosthelifespan[EB/OL].[201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