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康复护理知识范文

康复护理知识全文(5篇)

康复护理知识

第1篇:康复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科;护理管理;责任分组;效果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科收治患者数量明显增加[1]。老年科收治对象特殊,由于高龄患者往往合并多项基础疾病,且身体机能有不同程度减退,因此在监护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未做好管理工作,就可能引发风险事件,影响患者的安全,也影响医院的服务评价[2]。传统的个体责任制强调的是一对一服务,虽然能够促进护患之间的交流,但护士的工作能力不同,护理工作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低年资护士很难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3]。全责康复管理模式指的是将个体责任转为团队责任,通过团队工作的形式来实现能力互补,减少护士个人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质量[4]。就全责康复管理模式在老年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4月,自2018年11月起对老年科护理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实施全责康复管理模式,2018年5~10月为实施前,2018年11月~2019年4月为实施后。研究期间老年科全体护士共29名,均为女性,年龄为22~46岁;专科21名,本科8名;护士7名,护师17名,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1名。研究期间护士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构建全责康复管理模式。由5名资深护师组成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本次责任分组管理的制定与实施。将全科29名护士分为3个责任小组,管理小组对全体护士进行评估,根据护士的学历、职称、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在人员分配上要考虑能力互补,新老搭配,同时也要根据调查结果,充分考虑护士的个人意愿,尽量构建人际关系良好的团队。每组设置一名责任组长,责任组长至少具备主管护师职称,且参与管理小组相关工作。(2)职责划分。在责任分组基础上,由责任组长对组内职责进行划分。小组成员要在责任组长带领下完成各项护理任务。实行小组管床制,不同小组负责不同床位,责任组长上行政班,要求每天必须8h在岗,24h负责,在组长不在岗期间,组内安排一名通班护士,负责对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组内每个护士负责职责不同,责任组长要充分考虑护士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职责分配,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每个季度一次进行岗位调整,避免长期重复工作增加护士的疲乏感。护士长要全面做好工作协调,对既往护理工作数据进行调研,根据护理需求曲线来安排护理资源,管理小组要形成统一调控,以护士长为首,通过责任组长向下传达信息。责任组长要负责好信息传递,积极收集一线护士的工作反馈,在管理小组会议上提出建议。(3)培训教育。按照责任分组制度进行在职培训方案的调整,除了理论培训外,其他的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活动均以小组形式进行,强调团队精神和团队配合能力,责任组长要带动组内气氛,形成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对于考核未通过的护士,责任组长要负责进行一对一带教,不抛弃不放弃,确保实现团队能力的提升。(4)质量控制。以责任分组制为基础,构建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三级质控网络。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做好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通过责任组长向上反馈,减少护理差错发生后的惩罚制度,鼓励护士提出意见和建议。管理小组定期召开安全会议,由责任组长汇报工作情况,讨论修改管理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确保管理质量持续提升。

1.3观察指

比较实施前后老年科的专科管理质量,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老年科护士、患者的满意度评价。管理质量比较包括患者监护、护理记录书写、考核评价、风险防控4个项目,采用百分制计分。满意度由护士、患者自行填写问卷,不记名收回,同样采用百分制计分,所有护士均参与满意度调查,并于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50例患者参与调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老年科的患者监护、护理记录书写、考核评价、风险防控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2.2实施前后的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老年科护士与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3讨论

3.1提高了老年科专科管理质量

从本次研究数据来看,实施后老年科的患者监护、护理记录书写、考核评价、风险防控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传统的个人责任制主要体现的是护士个人能力,对于低年资护士而言,由于临床工作经验少,专业素养不足,在面对风险隐患和突发事件时不能正确做出应对,这就可能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全责康复管理模式则体现了团队管理的优势,责任小组内各个护士能力互补,在面对困难问题时,低年资护士能够得到责任组长和高年资护士的指导,同时也能够借助团队协作来实现突发事件的应对,从而有效提高了专科管理质量。

3.2提高了老年科护士与患者的满意度

从研究数据来看,实施后老年科护士、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老年科工作性质特殊,加上护理编制不足,护士的工作压力大,护理队伍稳定性差,护士离职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科室[5]。全责康复管理模式显著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充分发挥了不同层级护士的工作能力,提升了护士的工作成就感。在各项工作、培训中都强调小组配合,责任组长充分发挥了中层管理的特点,维护了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这给护士创造了理想的工作氛围,获得了护士的肯定。团队服务不但确保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更能体现护理人员的关怀和重视,尤其在调整了高峰期的资源分配后,使护士能够由更多精力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患者满意度的提升,是对护理服务质量的又一次肯定。综上所述,将全责康复管理模式应用于老年科病房管理工作中,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老年科专科管理质量,改善了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夏丽莉,吴金凤,梅克文.老年医学科设置晚夜间护理二线值班岗位管理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2):1690-1694.

[2]余丽娜,李小粉,龚玉枝,等.基于COSO-ERM的老年病医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模型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16):1972-1977.

[3]霍晓鹏,杜红娣,刘晓萱,等.CATCH跌倒管理模型在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7,24(18):13-16.

[4]张焱,姜丽萍.国内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压疮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与康复,2014,13(3):218-221.

第2篇:康复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结直肠癌;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围手术期;并发症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是一种针对手术患者所进行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模式,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及系统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减少因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强烈应激刺激,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快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1-2]。随着现如今医疗护理模式的改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综合康复护理措施也逐渐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也得到了患者的接受与认可[3-4]。而我院积极学习并总结了该护理模式的特点,在其基础上制定了完全符合我院当前护理条件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笔者对2014年1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予以相应干预,并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对照比较,旨在进一步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及实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6例,入院后均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术后病理及肠镜等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均未行放化疗治疗;肿瘤无远处转移。患者年龄≥18岁,无严重精神疾病,本人或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排除CT等检查确证病灶已转移者;急性病发作或者有影响手术治疗的慢性疾病者;肠梗阻或者肠穿孔者。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3例,2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TNM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较高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围手术期干预。①术前给予常规宣教,在术前3d给予半流质,术前2d给予流质食物,术前肠道准备,可口服泻药、抗生素、灌肠清洁等,术前12h禁食、术前4h禁水;②术中注意补液,补液量约为2500mL,注意术中保暖;③术后患者恢复排气后,根据病情遵医嘱,可饮水,进流质,对于疼痛严重者可给予肌注镇痛药,术后患者排气可酌情拔除胃管,术后7d,若无吻合口瘘可拔除尿管及引流管,术后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1.2.2干预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康复护理。①术前准备:向患者告知综合康复护理的具体计划,取得患者信任。积极与患者沟通,向其或家属发放宣教资料,进一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及护理流程,告知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消除担忧、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做好肠道准备工作,术前12h需禁食。②术中干预:注意保暖,体温36.0~36.5℃为宜。③术后康复干预:在术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测工作,给予患者吸氧,做好血糖、血糖饱和度、动脉血气及心电监测,密切注意患者的排气状况。积极做好术后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患者麻醉清醒6h后,护理人员帮助其调整体位,体位以半卧位15~20°为宜,注意2h换一次体位,从而缓解呼吸困难,也有利于腹腔与盆腔引流,降低切口缝合点的张力。对于出现意识障碍患者,可取平卧位,头稍偏向一侧,降低误吸率。此外要积极鼓励或者帮助患者进行早期的自主康复训练,在早期可进行翻身、坐起、伸髋或屈膝锻炼,逐渐到自行翻身或下床活动等,对于一些活动能力较弱的患者,为了预防深静脉血栓可使用压力治疗仪按摩腿部。术后还需注意输液管、引流管的引流通畅,对伤口要及时更换敷料,指导患者咳嗽锻炼,利用拍背、压迫气管或雾化吸入等方法刺激排痰。术后还可予以患者温和的中医康复干预,采取针灸穴位干预,选择不同的穴位如天枢、气海、足三里、中脘、巨虚、关元穴等,留针时间以30min为宜,1次/d,1周为1个疗程。患者转回病房,密切观察,待肛门排气后并根据患者个人具体情况遵医嘱拔除胃管,若患者术后疼痛较重,可酌情使用止痛药,例如非甾体类的散利痛等。此外要密切关注患者排气情况,若术后72h无排气,可使用百普素600mL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若患者耐受好且已经排气,可在术后4d改为半流食,若仍未见排气需继续使用百普素营养支持,直至排气为止,要尽快恢复饮食,鼓励患者少量多餐,在患者可进食后,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参照药食同源之法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蛋白、低钠盐、低脂及高热量的食物,要指导患者科学搭配药膳,辨证应用,例如对于气血亏虚者,要多食用补气之食材,如龙眼等,脾气亏虚者则可多食用莲子或山药等健脾益气的食材。此外,要积极酌情尝试下床活动锻炼等。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胃管放置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②统计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吻合口瘘、腹泻、腹胀、排尿困难等。③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采取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0~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80~100分为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为总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进行统计描述,予以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手术及术后康复相关指标比较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成功,无一例死亡。干预组患者胃管放置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2.2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症治疗后均消失。见表3。2.3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3讨论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较为常见,随着人们饮食规律、生活作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递增趋势[5]。目前治疗仍旧以手术为主,而在围手术期,出现的强烈应激刺激会对机体的多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减少不良的应急刺激及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一直是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6]。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则属于一种全面系统的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医护间的合作,提高护患关系,强化医护协作能力,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7]。且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了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了资源与流程,保障了医疗安全[8]。这种系统的模式也能帮助护理人员更加详细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更好地与医生进行沟通,抓住护理要点,并结合诊疗计划,充分全面实施干预,从而减少误差[9]。针对结直肠癌患者,在传统常规干预中,对于术前的肠道准备强调做充分处理,予以机械式的肠道准备处理,包括鼻胃管留置等,以清理肠道,为手术提供优质环境。但术前的肠道准备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应激刺激,尤其是灌肠清理方式,很容易造成患者水电解质失调,甚至出现脱水,加大了麻醉低血压的风险[10-11];另外肠道准备也会破坏细菌平衡,会增加术后感染及吻合口瘘的概率。而相关研究显示,给予全面优化的肠道准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且利于术后康复[12-13]。另外结直肠癌患者因手术后无法耐受疼痛或者担忧伤口破裂,传统干预不建议术后尽快下床活动;而相关研究也证实,给予综合康复护理,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积极恢复饮食,可缩短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也因此缩短了肛门排气时间,进而首次进食时间也提前,通过早期活动、早期排气、早期进食从而促进了恢复,减少了输液量[14]。本研究采取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宣教、心理干•6181•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7Jun,26(16)预、优化的肠道准备,术中的麻醉、保温,术后的镇痛、早期活动及进食等,同时加入中医康复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的康复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充分证实了结直肠癌患者予以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说明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是有效且安全的护理模式,可在实际临床中加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立凤,解晨.快速康复外科在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2):2793-2795

[2]孔红艳.快速康复在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2):93-95

[3]黄希,高萍.加速康复护理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4):5133-5134

[4]ChenZX,LiuAH,CenY.Fast-trackprogramvstraditionalcareinsurgeryforgastriccancer[J].WorldJGastroenterol,2014,20(2):578-583

[5]郭晓华,施正华,葛永盛.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1,17(5):286-288

[6]吴丽红,曹媛媛,黄益金,等.结直肠癌病人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5):319

[7]韩蓟.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2,25(5):787-789

[8]LiK,LiJP,PengNH,etal.Fast-trackimprovespost-operativenu-tritionandoutcomesofcolorectalsurgery:asingle-centerprospec-tivetrialinChina[J].AsiaPacJClinNutr,2014,23(1):41-47

[9]叶丽群.快速康复护理对直肠癌切除术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32-1833

[10]雷玉峰.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109-110

[11]张蕾.护理干预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15-116

[12]刘萍,杨之斌,程先硕,等.腹腔镜联合快速康复结直肠外科手术在老年人结直肠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7):760-763

[13]王俊,周凯,傅平,等.加速康复外科在老年结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139-2140

第3篇:康复护理知识范文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第4篇:康复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方案;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由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病的关键在于尽早期治疗,但即使在经过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语言、肢体运动等障碍[1]。包括康复治疗在内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2]。我院将循证护理方案纳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本文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55例。观察组55例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44~79岁,平均(66.23±3.47)岁;对照组55例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45~80岁,平均(66.92±3.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遵医嘱用药、预防并发症、康复指导等。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成立由心脑血管内科护士长任组长的循证护理小组,成员包括3名主管护师、3名业务骨干,小组成员均经过循证护理的相关培训。小组负责查询资料、制定循证护理计划、监督计划实施。(2)提出问题,查询证据:根据既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经验、临床专业知识、收集分析护理病例、结合医生治疗方案、评估患者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包括稳定患者情绪的方法、如何提高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水平、并发症的预防、提高患者主动参与康复锻炼的积极性等。查阅文献,寻找国内外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护理资料,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结合最新研究领域的实证对这些解决办法进行论证,是否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真实性。(3)循证护理的实施:根据循证后得出的结论、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循证护理方案并实施。心理护理,患者常存在活动受限、失语等症状,多情绪低落。护理人员应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不良情绪的原因,通过倾听、鼓励其说出真实的感受、劝导等方法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其心态,增加其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健康教育,制定患者喜闻乐见、趣味性、互动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每周举办1次讲座,内容包括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性知识、诱发因素及预防、脑卒中发生后的应对措施、情绪控制、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复发因素及控制、血压控制等。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体位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注意动作轻柔。患者取健侧卧位,将两高枕分别置于其体前后方,使患者向前伸上肢,使肩关节100°屈曲,同样将软枕分别置于其患侧上肢和患侧下肢下方,使髋、膝屈曲位。(4)肢体康复训练:参考国内外文献进行被动锻炼、肌力训练、坐位平衡、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其进行被动运动,按照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原则,对髋、膝、肘、足部等关节进行屈伸练习,练习手指屈伸、分合等动作,2次/d,30min/次。进行肢体拉伸、抬举、外旋动作,注意逐渐增加运动幅度,2次/d,15min/次。进行肌力训练,如训练手掌捏、侧捏、抓握能力等。同时对肌肉进行拍打,以促进肌力恢复。其肌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后,鼓励患者进行床头跪立位、坐位平衡训练,引导其由卧位坐位变,逐渐增加坐位时间,并进行穿衣、梳头等训练,5min/次,5次/d,以恢复期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增强其对康复信心。协助患者进行床边扶床站立,由每次站立2min开始逐渐增加时间。然后自主站立,行站立平衡训练。站稳后由两人协助其原地踏步行走,逐渐过渡到迈步行走,慢慢移动,协助人员逐渐有1人变为自主行走,行跨步练习,逐渐扩大行走范围。锻炼时有专人在患侧保护。根据患者肢体恢复情况逐渐进行行走、上下楼梯等有氧运动,30min/次,隔日1次。训练时根据患者缺失障碍制定目标,指导患者按时按量完成。对失语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先模仿护理人员的口型进行单音节字训练,逐渐增加吐字量,先回答简单的问题,然后逐渐加深,鼓励其与别人交流,以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

1.3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采用NIH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FMA(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MBI(改良Barthel指数)分别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NIH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36%(53/55),对照组为81.82%(4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P<0.05)。

3讨论

据报道,有60%的脑血管病患者在正规康复治疗后1年生活能力明显改善[3,4]。因此对缺血性脑卒中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是必要的。循证护理是以循证医学为指导,以证据为核心,从总结既往护理经验、科研成果、患者需求中获取证据,作为制定临床护理方案的依据。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护理后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循证护理方案,可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资料认为[5],根据康复治疗指南规范护理,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水平及质量。通过查阅文献,根据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最佳康复护理方案,使护理方案更科学、更系统、更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了康复质量。患者由于活动受限,部分患者还存在失语、偏瘫等症状,多有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阻碍其康复锻炼。通过劝导、安慰等心理护理可缓解其不良情绪,增强其面对疾病的勇气及增加对护理的配合。通过健康教育可增加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提高其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通过指导其肢体锻炼,使其掌握康复锻炼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可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其进行语言功能康复护理,逐渐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通过康复护理,可有效调动患者脑组织残余细胞的代偿功能,从而促进其脑功能的重建,改善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总之,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方案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仕绉,朱玲.循证护理干预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价值及对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8):901-903.

[2]吴淑苗.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8-20.

[3]钱春荣,沈盈盈,钟代曲.手指操练习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6,15(12):1165-1167.

[4]陈丞鲜,张建丽,简媛,等.NZHSS评分分组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1):46-48.

第5篇:康复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体位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1)GMFM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MFM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GMFCS分级比较观察组GMFCS分级中I级33例,占比78.57%(33/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脑性瘫痪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主要由于脑损伤引起,主要是在母体内或出生后1个月内发生,此阶段是脑损伤发生的高峰期[3-5]。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癫痫、意识障碍、语言及行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病情严重者常会伴有终身残疾。据《小儿脑性瘫痪中医现代文献计量学分析》[6]显示,国内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0.2%。目前,临床上没有治疗脑性瘫痪的特效药,主要是以常规康复护理为主,但是我国这方面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且从事康复护理的工作人员的护理技能还有待提升[7-8]。大部分患儿仅能在医院接受短时间的康复护理,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患儿必须接受周期性康复训练及护理,才能逐渐获得康复效果。为了保证患儿后续的康复治疗,由家长参与患儿的康复护理,既保证了康复护理疗效,也减轻了患儿家庭的负担。由家庭成员与医院共同对患儿实施康复护理,对患儿的多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训练,家长为实施主体,医院为监督主体,双向合作,不断提高患儿的家庭康复水平[9-10]。综上所述,家庭康复护理是在医院康复护理师的指导培训下,由家庭成员为实施主体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提升家属的专业护理技能,发挥护士的专业知识,在家庭中进行持续性、连贯性的康复护理,不仅巩固了家长的专业康复训练技能,还提升了患儿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史惟,陈冬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7):55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