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范文

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精选(九篇)

地质灾害科普知识

第1篇: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普及;重要作用;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尤其是一些地质条件较差的山区,十分容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气象地质灾害,危害性很大,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失,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做起,提升人们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当前我国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一、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作用

1.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能够促进人们对气象知识以及气象灾害及其防范措施的了解,与此同时,人们也了解到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自然会提高对气象灾害的警惕,在潜移默化中,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增强,在防范和减少气象灾害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发挥出他们的作用,毕竟仅仅依靠政府来防灾减灾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政府相关部门不可能在第一现场就刚到灾害发生的现场,信息的传播总是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气象防灾减灾的重在主要在于人们平日里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灾害一旦发生,我们能够做的仅仅是尽最大努力减低灾害的损失。

2.助于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气象灾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泛,而且气象灾害的种类也特别多,比如洪涝、冰雹、干旱、高温、大风、雷电、暴雨、大雾、低温东海、暴风雪等等,这些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干旱灾害使得庄稼在地里被旱死,使得农民颗粒无收,损失巨大,此外,灾害还能导致人们失去生命,损失不可估量。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能够使人们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并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的知识,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地降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地形比较复杂,气候也各式各样,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的普及,能够使人们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点,以便人们根据相应的气候和地形进行农业的生产,这样能够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气象灾害。人们对气象知识一般都知之甚少,面对复杂的气候必须加强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做到对气象灾害的了解,这样在气象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气象灾害将会造成的损失,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4.有助于加强气象部门的服务意识

在我国,气象部门主要是服务于人们,为人们提供及时可靠的天气预报和预警,在气象灾害可能发生的地方或是时间,提醒人们注意防范气象灾害。通过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不仅填充了人们的气象知识的空白,也加强了气象部门的服务意识,塑造了气象部门的服务形象。气象部门通过建立相应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体系,积极开展气象减灾防灾知识的普及活动,深化人们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树立良好的气象科普宣传品牌效应,提升气象部门的工作水平和质量,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二、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活动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相应的活动,走进群众、贴近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比如定期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讲座,邀请气象专家向人们讲解气象灾害发生原因,气象灾害能够造成的损害,以及如何防范气象灾害等等。还可以通过演出的形式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融入到演出活动中,形象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比如排练一些与气象防灾减灾相关的小品、相声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吸引人们观看,从而在观看节目表演中学得相关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2.通过广播宣传和发小册子等形式进行普及活动

气象部门可以借鉴家电下乡、文化下乡的方式,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时候进行下乡宣传,这种宣传效果也非常明显,能够广泛地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通过村委会的大喇叭不定期地广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尤其是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多发的地方,要不断宣传相应的防范措施和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可以事先录制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磁带或光盘,使得普及工作更容易进行。另外,还可以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印制成小册子下发到人们的手中,为了防止人们将小册子当废纸扔掉,可以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印在日历、扑克牌、小扇子等有用的物品上,这样人们在闲暇之余就能够看到上面的宣传知识。

3.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普及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有着极好的效果,能够快速、及时、广泛的将相关知识传递给人们。在具体的活动开展中,可以与电视台合作,开辟一个气象防灾减灾的电视栏目,邀请专家进行节目的录制,然后在电视台进行定期播出,还可以设置有奖问答环节,以节目的提高收视率;另外,还可以借助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因为现代社会几乎人手一部手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能够广泛而直接地达到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的目的。

总结: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还没有普遍开展,让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普及活动,因此必须扩大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的范围,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和普及手段,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广泛而直接地向人们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从而达到防范气象灾害发生,减小气象灾害损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海民,王跃峰,薛玉敏.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J].中国科技信息, 2010(18)

第2篇: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 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现状;对策;山东聊城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33-01

气象科普工作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社会公众这一中心需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呈现高发频发趋势,同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人们对天气、气候变化越来越关注,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对提高公众的气象知识储备、有效应用气象预报产品和增强灾害防御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聊城市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近年来,聊城气象部门在气象科普工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属市县气象台站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小学生或大学生开放,把他们请进来或派遣专家讲解气象科学知识和灾害防御措施,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气象观测、体会影视主播、感受人工增雨防雹,让青年学生感受气象的奥秘和科学;通过每年“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安全生产咨询日”等契机,积极组织或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重大科普宣传活动,开展科普讲解、发放各类气象科普宣传画、灾害防御明白卡及气象资料,不断将气象科技向街道、社区、工厂、农村传播;借助报纸、电视、短信等传统媒体及网站、微搏等新媒体广泛宣传气象科技新动态、新成果,解析天气气候现象,普及科普知识。

聊城市气象科普馆始建于2003年,坐落在凤凰苑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内,建筑面积逾1 600 m2,采用现代装修理念及科幻风格。展馆内有大量展板、灯箱、图片、气象探测设备、立体电影、小球大世界、趣味性游戏等各类模型或实物,安置了雷电模拟器、人影发射装置模型、自动气象站等设施。先后被山东省科协、山东省气象局(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气象学会)、中国科协命名为“山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者在2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万余份,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宣传效果。

2 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

2.1 形式固化

多年来主要依靠气象日等活动契机开放气象台站和科普馆、专家讲课、媒体推送等形式进行科普,缺乏更加新颖多样的形式。

2.2 内容单调

缺乏多样性、创新性,讲解气象科技知识多,与经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内容少。

2.3 缺乏协作

与其他部门、行业协同科普的成效不大,有效协作的机制尚未建立。

2.4 缺乏演练

科普多为知识讲解和图像图形演示,模拟场景不够,公众缺少参与感,缺乏提高防灾减灾应急工作实战能力的演习演练。

2.5 覆盖范围有限

传统形式科普的受众人群有限,新媒体影响的范围非本行业能掌控,对广大农村居民也缺乏有效的科普措施。

3 对策

科普工作是一个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经常性的民生教育工程,应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从而形成发展合力。从国民素质教育抓起,开展广泛的科普教育宣传并组织有效的演习演练,强化与部门及行业的协作,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提升公众防御灾害包括气象灾害的意识和避险自救的能力。

气象科普还应兼顾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公众能不能听得懂、用得上各种气象信息产品,是衡量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主要标准,而“听得懂”和“用得上”离不开通俗化的气象科普,因此科普的形式和内容应更具通俗化、大众化,更贴近百姓的生活。

3.1 强化国民素质教育

将气象等科普教育特别是避害自救知识,分类别、分层次列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从青年学生抓起,逐步提升全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近年来,聊城市政府组织编写发放《聊城便民手册》,将气象灾害避险措施和应急处置纳入其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普及效果。

3.2 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宣传

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发制作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气象科普作品;充分利用现有电视、广播、手机、电话、电子显示屏等气象信息手段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不断提高气象科普公众覆盖面;继续利用气象日、科普日、防灾减灾日等活动日做好开放和宣传工作;积极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为提高社会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避险自救能力做出更多的努力。

科普内容上应更多元和开放,新时期社会公众对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气象科技发展本身有着难以逾越的瓶颈,如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的不足,这些也应该作为新时期气象科普的重要内容,争取公众对气象的理解和支持。

3.3 开展应急演练

在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中,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以学校、部门、社区、村庄为单位分类别开展气象科普专项演练,采用模型展示、灾害场景等讲解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原理以及如何防御气象灾害科学知识,增强科普教育的生动性,同时检验知识掌握及应变能力。

3.4 强化与其他部门行业的协作

强化与科协、民政、农业、教育、环境、交通、旅游等部门协作,强化与电力、汽车、拓展等行业的结合,深度挖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科普资源,让科普更具针对性。

3.5 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气象部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加强与媒体、应急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协作,广泛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教育;积极发挥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的作用,强化广大农村地区遇险自救的能力。

3.6 完善科普设施建设

推进互联网+气象科普网络共享服务。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气象科普场馆,加强气象科普教育资源建设,推进气象科普网络共享服务,加强气象科普示范工程建设,实现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发展,气象科普资源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气象科普信息传播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培训。

4 结语

基层气象科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将不断发生变化,惟有紧跟时代的步伐,集思广益、强化创新,将科普纳入整个气象现代化体系中协调推进,并且不断完善科普网络,强化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才能持续有效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05(2):8-10.

[2] 杜婧,张脉惠,朱献献. 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杭州: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2009:4.

第3篇: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范文

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地域广泛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结合部,西倚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季风气候特点明显,南北跨越50个纬度。因而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如洪涝、干旱、台风、冰雹、霜冻、雪灾等。从地质结构来看,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汇地带,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灾害多发。20世纪以来全国共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近千次,几乎遍布所有省级行政区;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总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灾害类型。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地质和海洋等灾害严重的地区,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严重。

二、地理灾害教育不如人意、亟须改进

首先,目前地理灾害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难教育完全被边缘化,没被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一些学校甚至把灾难教育看作是影响升学率的“包袱”,地理教师在上课时“蜻蜓点水”,少数学校开展灾难教育活动仅仅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其次,灾难教育技术落后,“重知轻练”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现行的学科教学主要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达成,注重对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应对灾害的技能训练,不能学以致用。再次,灾害教育的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灾害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相关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明显滞后,灾害教育教师的缺乏、教师缺乏培训等成为制约我国学校灾害教育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我国的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普遍缺乏灾害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在灾难来临时,师生惊恐万分,乱作一团,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如2005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与九江之间发生了5.7级地震,地震波及到了湖北省,导致湖北5县市受灾,造成1死81伤,其中81名伤者中78名是学生,主要是避震时拥挤、踩踏造成的。

三、地理灾害教育时代所需、刻不容缓

第4篇: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范文

一、领导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县域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作出重要部署,有效推进了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展开,使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独立的防震减灾机构。6月26日,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罗江县防震减灾局“三定方案”,将原挂靠在县规划和建设局内的县防震减灾办公室更名为县防震减灾局,作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局,负责全县地震管理工作,各镇设立防震减灾工作助理员,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基本建立了一支专群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

二是把防震减灾事业纳入了各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增加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研究解决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逐步健全,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得到加强

(一)加强地震监测工作,不断提高监测水平

1.群测群防工作常抓不懈。十一五期间,县防震减灾局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切实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局机关组织专人对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的10个群测群防宏观点进行了全面走访,按照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不同动物的异常观测反应,对各镇宏观点从事的宏观观测项目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如何观测家畜、家禽、鱼溏、水位等变化情况进行了现场讲解,要求宏观点的同志们因地制宜地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加强宏观监测信息报送工作。充分发挥了我县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2.县地震观测业务及应急指挥中心工程建设取得突破进展,20__年9月投资353万元灾后重建项目县地震观测业务用房及应急指挥中心工程项目基建部分通过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罗江县防震减灾能力;为震害防御、地震监测、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辅助决策信息和实时灾情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平台。

三、震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

宁可千年无震,不可一日无防。5.12汶川大地震的惨剧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实现罗江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防震减灾局班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罗江防震减灾工作,把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贯穿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防震减灾工作,找准薄弱环节,积极探索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新举措,不断提升全县防震减灾能力,加大震害防御力度,为罗江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一)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推进全县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县防震减灾局依据国家、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确保了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罗震〔〕1号)、《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的通知》(罗震发〔〕8号)、《关于认真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罗震发〔〕6号)、《关于做好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的通知》(罗教发〔〕49号)等文件,初步完善了防震减灾规章制度体系,使防震减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推进全县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二)全面贯彻新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并将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后的服务

1.抗震设防管理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措施。因此,县防震减灾局始终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作为防震减灾的重心,对全县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生命线工程及易发生次生灾

害的工程,全面实行抗震设防审批。同县发改局、县规划和建设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完善建设行政许可管理,把抗震设防审查纳入投资建设项目立项、报建、办证的前置审批程序,从源头落实依法管理和严格监督。2.乡镇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指导。“5·12”地震后,国家对《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了重新划定,县域内的地震烈度也从地震前的6度设防调整为7度设防。为全面贯彻新的抗震设防标准,县防震减灾局与县规划和建设局联合转发了市防震减灾局和市规划和建设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的通知》(德市震〔〕87号),县防震减灾局在全县农房重建技术培训会上,就灾后重建如何抗震设防进行了培训,就加强农房抗震设防管理,贯彻新的抗震设防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在蟠龙镇和原大井镇进行了农房抗震设防建设试点,率先建设一批能影响带动周围群众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和示范户,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试点村组的农房在“5.12”地震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1.加强全县创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的常态化。“十一五”期间,我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对罗江中学、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开展创建的资料,阵地建设,科普宣传展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指导,促使两所学校的创建活动的常态化。在今年的市级示范学校检收会上,德阳市检查验收组一行对我县申报的两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所取得的科普示范作用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工作行动“早”、科普宣传认识“深”、工作机制“全”、示范学校创建“实”的高度评价。

2.安排布置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4月,我局与县教育局、县科协联合发文,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要求到20__年底,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并通过考核验收合格,达到“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命名标准。到2015年底,全县所有学校都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有50%以上的学校经验收合格被命名为“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有5所以上学校达到市级创建标准,有2所以上学校达到省级创建标准,力争有1所学校达到国家创建标准。目前,各学校创建活动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四、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得到提高

(一)科学制定《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

1、修订完善了《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罗江县地震应急自愿者救援队伍,增强了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能力,按照德阳市防震减灾局的要求,我局组织起草了《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于3月初报经县政府批准正式出台实施该预案。《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为我县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进一步明确了应急指挥机构和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及行动方案;在“5.12”地震应急救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得到有效检验。

2、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每年对县级各有关部门、各镇的地震应急预案编制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每年对地震应急准备各项保障措施进行检查;建设地震应急数据库,为地震应急、震后救援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地震系统应急工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锻炼队伍,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全县共组建了10支镇地震应急救援队伍,26支学校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1支医院地震救援队伍。

(二)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及相关决策方案的制定

“5.12”地震后,我们认真分析处理地震前兆观测资料,仔细捕捉前兆异常信息,对接到群众反映宏观异常现象进行现场实地核实,宣传解释,对各类宏观异常现象实行登记上报制度,为省市专家进行震情趋势判断提供服务。

(三)应急救援工作的定期检查与演练

为适应地震后全县救援工作的需要,各镇、县级有关部门按照县政府要求,相继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到目前为止,全县共组建了10支镇地震应急救援队伍,26支学校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1支医院地震救援队伍,努力提高地震应急快速反应,有效开展紧急救援工作能力,确保一旦有情况能拉得出、用得上。

五、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扎实有效

(一)积极组织编印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资料

“十一五”期间,县防震减灾局组织印制新《防震减灾法》、《地震灾区生活指南》、《地震救灾和抢救指导手册》,向社会各界发放宣传资料0余份。同时,与县委党校联系,精心组织编印《防震减灾法学习宣传读本》本,作为全县干部培训教材。

(二)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力度,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防震减灾意识

1.协助党校对全县公务员的培训。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全县公务员防震减灾意识,罗江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公务员培训的通知》,于10月25日对全县各级机关755名工作人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培训。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县委党校和县防震减灾局提前做好各项准备,专门编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学习宣传读本》做到人手一册。让全县公务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深入的学习。

2.防震减灾知识走进我县村干部培训班。在20__年全县村干部培训会上,来自全县的村(社区)书记、主任共计260余人认真听取了县防震减灾局局长李世模就如何避震、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等防震减灾知识作的专题讲座。同时,县防震减灾局还为与会干部发放了《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及《防震减灾科普科普科知识挂图》共计500余份。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推动全县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三)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1.开展纪念《防震减灾法》十周年、“科技活动周”活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原县防震减灾办组织人员参加市防

震减灾局举办的“德阳数码电脑城杯”防震减灾知识电视竞赛,竞赛中我县取得了“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五来年,县防震减灾局利用“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三下乡”活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发放《农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资料余份,通过宣传、讲解,使老百姓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有了初步了解。2.扎实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

4月,县防震减灾局同县委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罗震发〔〕6号),对全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宣传一条街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于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县防震减灾局牵头组织县政府应急办、县人武部等20余个县级相关成员单位,在县体育馆前开展了首个“防灾减灾日”暨新《防震减灾法》实施宣传活动。活动中,发放《防震减灾法》、《地震灾区生活指南》、《地震救灾和抢救指导手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等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2万多群众参与,声势浩大,县委书记卢也、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光勇亲临指导。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对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民减灾意识以及公众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3.全民参与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

为组织好全县干部、教师、学生、农民等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防震减灾局、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罗震发〔〕11号),按照通知要求,我局以全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务员、教师、学生、医生、房地产开发商、农民及社区居民为重点宣教对象,组织参与省人大法制委等单位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此次活动免费发放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卷5000份,收回答卷4500余份。活动得到了各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热情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积极开展“5.12”大地震应急工作

(一)搞好地震灾情调查及灾情范围评估。“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县防震减灾局在克服人员少,办公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迅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内,派专人到市防震减灾局汇报了罗江的震情,返回后及时将市局收到的震情信息和救灾要求,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进行汇报,为县委、县政府有效开展救灾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县防震减灾局迅速制订了《罗江县“5.12”地震灾情调查表》,通知各镇分管领导开会培训,安排灾情调查工作。通过全县各镇、村、组和各部门干部的共同努力,将全县遭受中等损坏程度以上近3万户房屋的灾情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了相关成果,为上级专家科学评估全县灾情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同时,按照市局要求,我局牵头完成了全县“5·12”地震灾害范围评估工作,为争取国家对罗江县灾害损失的相关补助政策提供了依据。罗江县被国家确定为“5·12”地震重灾县,金山镇得到了省内凉山州的对口支援建设。

(二)积极投入地震灾后重建。为加快恢复全县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按照县政府统一安排,县防震减灾局通过对全县地震灾害情况、未来地震形势及其灾害风险的分析评估,编制完成了《罗江县—2015年防震减灾规划》,把城镇的地震安全,村镇建设的防震减灾管理,全县防震减灾意识的增强作为发展目标。—20__年完成1个地震观测站修复,新建地震观测站2个;组织编制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划,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县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施市民防灾素质增强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牵头编制完成了《罗江县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修复规划》;积极参与乡镇危险建筑物拆迁排危工作,抓好排危督促检查,搞好数据统计和信息;配合县建设局研究制订县城旧城区地震灾后重建方案;参与灾民搭建临时性生活用帐篷实施方案编制;开展受灾群众安置点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对全县13处544.6亩活动板房安置点进行全面评估。

七、编制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进展顺利

作为全市规划方案试点县,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编制“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县防震减灾局把编制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作为20__年工作重点,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规划编写组。目前,全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征订意见稿已出台,并报送“十二五”规划办公室。

八、其他工作齐头并进

(一)积极响应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并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长效机制。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县各级部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相关要求,定期组织专人负责抓好我县行政区围城路由相关部门分配给我局负责地段的环境清扫和保护。为我县建成优美环境、幸福罗江贡献了力量。

(二)认真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制订了帮扶方案。按照县委、县政府“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工作制度的开展要求,县防震减灾局包村、干部帮户活动领导小组积极响应罗江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帮扶的万安镇班竹村、及后来调到白马关镇松林口村,明确“一帮一”贫困重点帮扶对象、村上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完善帮扶的措施,为万安镇班竹需要帮扶的特别困难群众3户送去了帮扶资金900元,20__年为万安松林口村提供致富信息10余信及相应的资金帮扶,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九、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防震减灾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防震减灾工作在罗江起步晚、基础差,防震减灾能力十分脆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虽有所提高,但与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仍不相适应,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是现有的地震工作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防震减灾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充实一批年轻的、专业的、素质高、能力强的新生力量。

三是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地震应急与紧急救援设施、设备缺乏,城市避难场所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尚未完全落实,震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四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入,特别是公众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20__年工作计划

20__年,我们将迎来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县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口向城市聚集,建筑物密集且高大,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生命线工程相继建设,城市向周围地区伸延扩展,结构愈来愈复杂,而相继带来的是受灾、致灾因素不断增加,城市越来越脆弱,易损性越来越突出,地震灾害风险也随之呈上升趋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潜在威胁。因此正确认识把握防震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防震减灾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生存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安全保障,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特制定20__年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20__年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以提升地震监测水平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重点工作】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工作,不断提升地震监测水平

切实做好震情监视与短临跟踪工作,通过区域联防渠道,坚持定期对辖区内及邻区地震趋势的分析,主动把握震情趋势动向,为政府和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和“三网一员”建设,巩固地震宏观观测员队伍,对各宏观点反映的宏观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查核实,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环境。

二、依法抓好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工作,构建城市农村地震安全家园

搞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批转报工作。依法加大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在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力度。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学校、医院、城乡民居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专项检查。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制度建设,保证地震安全制度的全面落实。

三、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继续指导、鼓励、督促县级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要充分利用“科技周、科技三下乡、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法制宣传日”,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要大力开展创建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并探索创建活动的新路子。

四、加强地震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处置地震灾害能力

依法修订好《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全县各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商场等单位编制或修订好地震应急预案。对重点单位要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监督、检查和评比。抓好本县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快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灾情速报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处置地震灾害能力。

第5篇: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范文

(一)基本情况

市地处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洪涝、干旱、高温、强对流天气、寒潮、暴雨、大雾、冰冻、霜冻、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都有发生。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类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在大幅度地增加,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在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防御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

随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成较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站、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全市每天接受气象服务信息的公众达到95%以上;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显著下降,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初步构建起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办法》、《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陆续颁布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基地、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讲座、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

2.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

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

4.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工增雨、雷电防御等气象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求。

5.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加强合作与交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防(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作用,深入研究气象灾害发生的机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探索减轻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4.坚持依法科学防灾原则。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减灾水平,逐步建立预测、防治、抗御、救援的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我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2016—2020年)

通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制体系、组织体系、监测预警和防御体系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使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2.近期目标(2016—2017年)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编制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构,依法、科学、规范、高效处置各类气象灾害。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建立气象、水利、民政、新闻和相关社会团体协作开展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教育的合作机制,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和信心。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农村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气象信息通信网络系统、气象灾害分析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和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能力。完善长江流域防洪排涝和群测群防网络,全市气象信息覆盖率达90%。建设农村防雷示范工程推广项目,完成气象条件与优质水稻及特色农业关系研究,建成优质水稻气象服务示范基地、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加强气象条件所引发的交通安全、疾病流行等公共安全工作。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

按照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全面完善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御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建成各类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积极筹措资金,加速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开展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为城市建设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为全社会服务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到2020年实现各类防汛防旱、城市防洪、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基本适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非工程性措施)

(一)气象灾害监测监控系统

1.建立气象综合监测网。组建5—10公里格距自动气象监测网,实现乡镇全覆盖;在宁沪高速和沿江航道段建立包括能见度要素的自动站;在沿江和京杭运河及句容丘陵山区等洪涝、干旱等自然灾易发区域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点;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含地温、墒情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含水温、溶氧量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沿江地区建立梯度风观测站;在中心乡镇等防雷电重点区域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点。

2.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全市设立若干个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建立加密视频实况监测点。

3.建设卫星和雷达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建设气象卫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依托国家和省雷达观测网,建立我市雷达信息共享系统。

4.改造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着力推进市风廓线雷达建设,提高我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弥补高空观测站点的不足。

(二)气象灾害预测预警

1.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应用各种实时观测资料,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进行小空间尺度的订正,提高气象灾害的精细化预报警报质量。实时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落区的警报,开展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灾害联防。

2.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完善寒潮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大雾预警系统、中小流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以及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霜冻等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针对我市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电、大风、冰雹、大雪、低温冷害、雨雪冰冻、雾、霾等主要气象灾害和重点防御区域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综合业务平台。

3.建设气象数据分析处理系统。主要开展气象灾害市级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提高气象业务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系统、实时评价系统、资料处理和诊断分析系统建设,增强不同来源资料的综合处理能力;规划建设海量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建成全市气象信息共享网络,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害信息畅通和准确、及时传递。

(三)公共气象服务

1.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建设。开展气象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研发面向气象灾害防御全过程的监测分析、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产品,建立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和为农服务产品的制作平台,实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应用、服务产品快速制作与分发。开展气象灾害高影响行业服务需求调查评估,建立专业化的行业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增强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

2.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基于多渠道传播的多灾种预警信息汇集、制作与分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业务平台。推进实施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建设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和其他重要场所的电子显示屏等固定接收设施和气象信息接入工程;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应用广播、电视、移动通讯技术和手段,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高效、快速的和传播。

3.气象服务效益收集、评估、反馈系统建设。依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组织收集气象服务典型事例;研究服务效益评估技术和方法,科学评估气象服务综合效益;收集社会服务需求,及时反馈服务情况,更新改进服务产品、手段和方法。

(四)灾害风险评估和重建技术研究

气象灾害评估是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御措施、评价减灾效益、进行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成立由气象、水利、农业、规划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利用先进技术,全面考虑当地气候资源,加强气象灾害对环境、资源、生态、建设项目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预评估、跟踪评估和后评估。加强灾害重建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灾后重建的重大工程技术研究,如工程建筑技术、受灾体探伤技术、质量检验技术、信息处理传输技术等。

四、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

(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建设完善市近地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成分立体观测和自动化探测系统,发展城市区域精细化数值预报,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开展农村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建立健全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影响的监测评估体系。发展乡镇气象服务站,依靠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解决预警信息到农村的瓶颈问题。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近年来我市高温热浪、旱情发生频繁。政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投入力度,配备必要的增雨作业装备,建立结构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的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为防灾减灾、合理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提供保障。

参与建设宁镇扬人工增雨示范基地。开展以森林防火、增加水库蓄水量等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以对流云、地形云为主的调蓄型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和示范。

(四)雷电防御工程

加强雷电探测、预警预报和防雷装置建设,覆盖率要求达100%。针对不同的建(构)筑物或场所,不同的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电气设备,不同的地质、地理和气象环境条件,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定制雷电防护方案与防雷措施。重视农村地区的防雷工作,规范和加强农村地区的防雷安全监督和检测工作。按计划推进农村防雷示范村和示范工程建设。

(五)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派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

五、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加强市、辖市(区)、镇(街道)三级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水平。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切实加强市与各辖市(区)、镇及各有关部门协作,实行一级管一级的方针,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区域间、部门间、部门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切实加强我市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等的科学技术和标准研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响应仿真实验,制订应对气象灾害的战略和政策。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深入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新突破。

(五)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培养高素质防灾专业技术队伍,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同时还要加强灾害管理队伍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提高灾害管理人员水平。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依靠、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和各部门(行业)抢险队伍,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志愿者队伍和乡镇、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在乡镇设立气象协理员,协助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在社区、乡村设立兼职或专职灾害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及织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建设专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气象灾害受灾单位和群众的救助、损失转移及分担作用。

(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不断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各级气象台站要全部建成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公众广泛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气象灾害的信心。

第6篇: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灾害;地理教育;中学生

自20世纪中叶尤其是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受到严重恶化,如何有效地防灾减灾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我国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如何有效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我国来说更加重要。对比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在灾害知识的普及,我国的中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更显得欠缺。

一、重视地理灾害教育是时展的趋势

2008年印尼海啸中英国女孩蒂娜在泰国普吉岛旅游时凭她在学校学到的关于地震海啸的地理知识救了一百多人的生命,被人们称为“海滩天使”。英国向来重视中学地理教育,蒂娜的行为使英国对本国一贯以来重视地理教育而感到自豪。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环境危机。使人类不得不正视环境、自然灾害问题。地理学科的性质使地理灾害教育成为中学灾害教育的主战场。地理学科是提供灾害教育最有用的学科之一,这跟地理学科的学科内容、性质直接相关。地理学科可以呈现地球各圈层的原理,灾害的基础知识、发生机制及危害。灾害教育是为了防灾减灾,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有一定的减灾防灾意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救灾和自救能力,是地理灾害教育的核心目标。自然灾害摧毁经济建设的成果,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目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地理灾害教育,把地理灾害教育作为学习防灾、自救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人为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使我国的人为灾害有逐年加重的苗头。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6%每年百分之几的GDP损失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负担。问题还不止于此,国民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知才是最可怕的问题。从我国的学科教学中来看,中学灾害教育的重点放在地理学科教学上是比较合适的。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如果灾害教育不能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想要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加强灾害教育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所以重视地理灾害教育是时展的趋势。

二、目前我国中学生地理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中学自然灾害教育缺乏实践性

我国中学自然灾害知识主要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实践性的训练内容。灾害降临时有效避灾,不能光靠随机应变,如平时不经过训练,很难在灾害突然发生时有效自救和互救。我国的中学灾害教育,教师往往采取比较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向学生讲授自然灾害的知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对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八省市学生灾害教育的情况展开过针对性调查,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结果是38.1的教师反馈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从这一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的灾害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的训练。

2.我国中学灾害教育开展得不平衡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在开展灾害教育中不平衡。农村的学生课堂教学方式比城市更加单一,学生接受到的灾害知识更少。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发展差距大。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比西部内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达,这在教育水平上也有所体现。落后地区的学校由于基础设施、教师素质水平等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在中学灾害教育实施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3.我国中学自然灾害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评价这一环节的不重视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这么要求的“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活动建议里提到“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订计划,开展活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的频发区,灾害种类多,几乎只要是自然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但在课程标准里只要求学习某种自然灾害,就是学习一种就可以了,在课堂上老师也只是讲述一种。当然在选修模块中,选修5专门介绍了我国易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但我国的高中生基本上到了高一或者高二就分为文理科。理科生高考不考地理,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干预下,学生往往只关注高考涉及的科目,所以可想而知学生是不会自己主动去学。我们国家规定在选修模块中每个省份只要选两个模块就可以,所以不选选修5的省份,学生也不会去学自然灾害这一块的地理知识。

4.我国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的内容形式单一

我国中学地理灾害教育开展的形式比较单一,多数以教师的单一讲授、播放图片、影片等为主,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灾害知识的兴趣,对学生的心理也起不了震撼作用。学生会以为灾害离自己很遥远,学生的灾害意识淡薄,地理灾害教育课外活动开展得不充分。

三、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灾害意识

1.在高考地理卷中加大自然灾害这一内容的试题比例

目前我们国家的高中生学习的状况是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提高分数是我国高中生整个高中生涯的学习目标。应试教育,紧紧跟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走是我国中学目前的现状,分数才是学校和家长最关心的重点。如果光强调自然灾害知识的重要性而不体现在应试教育中的比例幅度上,是难以改变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薄弱的。既然高考是目前最适合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我国目前还不能改变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那么在应试中加大自然灾害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才能让学校和学生重视自然灾害的学习。

2.把自然灾害的知识加入高中生的综合实践课程当中

自我国新课改之后,综合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时数量提高。综合实践课中学生有很多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又不占用平时的学习时间。在高中生自然灾害知识的调查中显示,高中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差。综合实践课提供了很多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实践课与地理知识的结合,会更好地促进高中生学习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3.编制和开发自然灾害知识的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地貌差异大,区域之间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多。高中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不可能把我国全部的自然灾害知识全学会。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环境特点设计自然灾害知识的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地区的学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未能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由当地教师编制乡土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是最可行的方法。

4.利用节假日开展自然灾害知识的讲座

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自然灾害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上课、学习时间和教师授课的课时不冲突。在不与高考这个终极目标冲突的情况下,在我国的中学更具有可行性。讲座的时间一般比普通的课时长,以讲座的形式能系统而全面地学习自然灾害知识。利用节假日补充学生的空缺知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更有好处,农村的学生知识面没有城市的学生广,这种方式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史威,张静.地理学科・灾害教育・校园文化[J].心理教育,2010(5).

第7篇: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范文

深入持久地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素质、实现有效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满足多震区人民群众现实需求和期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地震局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做到了思想统一、组织健全、措施得力、保障到位,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全局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年度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特别是“5·12”汶川地震后,省政府印发了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市地震局抓住公众了解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技能的需求空前高涨的有利时机,迅速掀起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热潮,紧密结合省地震局开展“防震减灾家喻户晓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及时将相关宣传材料发放到全市各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农村、家庭,有力地提升了全民防震减灾素质。

一、市政府贯彻十项措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情况。

省政府关于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10项重大措施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丽政发〔〕11号)、《关于切实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通知》(丽政办发〔〕75号)、《关于修订部门各类应急预案的通知》(丽政办发〔〕131号),提出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狠抓落实。7月9日,永胜县召开全县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会议当晚,姚安县就发生6.0级地震,地震波及的乡镇参会领导迅速赶赴灾区调查灾情,开展应急工作;11月2日,宾川地震后,市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调查灾情、积极汇报、争取支持。充分体现了应急快、布置快、行动快、救灾快的特点,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市政府以第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相关责任,为进一步做好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明确了十项重大措施的实施牵头单位和协助单位,建立了跟踪检查、进度汇报工作制度,明确了启动问责程序和办法。市地震局及时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工作分解及实施意见》(丽震发〔〕32号,制定了宣传工作要点计划。

《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丽政发〔〕1号)对于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目标任务是:普及防震抗震知识,进一步提高全民防震抗震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主要措施有:1.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组织发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声像资料。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防震避震常识》、《防震避震常识挂图》、《地震科普知识和地震紧急避险常识》等声像资料及时发放到全市各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大中型企业、社区、农村等做到家喻户晓。2.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年度常规宣传。结合“2·3”地震纪念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纪念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日、“11·6”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及三月会、七月会等有利时机,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媒介,采取专家讲座、上街咨询、政风行风直播热线、知识竞赛、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加强《防震减灾法》等防震减灾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3.建立科普宣传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地震系统防震减灾宣传方案,使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单位、进农村、进社区。中小学校结合“三生教育”,认真开展防震避险知识宣传、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中小学防震避险应急逃生演练等活动。组建地震科普知识宣讲队,制作宣传展板、印刷宣传材料,定期到乡镇、街道、村庄进行宣传,扩大对社区、农村的宣传面。充分发挥新闻单位舆论宣传的主力军作用,改进新闻报道形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及时、主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4.建立应对重大地震灾害新闻制度。新闻单位对地震事件的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将信息通过正常渠道向社会公开,确保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以正面宣传为主,重点宣传报道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怀、抗震救灾工作取得成效和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动员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三、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四、协助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地震局、民政局、文化局、教育局、科技局、市科协、报社。

省政府十项重大措施和《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对开展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明 确要求。

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资料按比例配发到各县级地震部门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省局为市发放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100件共0本、《宾馆酒店防震避震知识卡片》7000份、《防震避震常识手册》100件共0本、《防震减灾科普知识100问》50件共10000本、《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小)》800件2万套共16万张、《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大)》400件1万套共8万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挂图》20件共400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蝶蟾童(ⅰ、ⅱ)》5件共500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蝶片-地震来了怎么办》5件共750张、《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碟片4件共800张,《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问答》7件共658本、《云南省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应急大行动画册》20件共200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资料为我们深入全面开展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市地震局收到宣传资料后,及时将宣传资料按各区县人口比例分发到各区县地震局,同时将各区县地震局科普资料发放补助经费及时下达给区县地震局。各区县地震局也及时深入农村乡镇,利用集市等时机,将宣传材料及时分发到学校师生、干部群众、来丽游客手中。

三、及时向学校、乡村、政府部门、酒店等分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情况。

市地震局重视科普资料发放工作,收到省局配发的宣传资料后,市地震局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安排强化宣传工作,并初步制定了工作计划及内容,就宣传工作专门进行安排部署,对区县地震局提出了要求,要求各区县地震局利用“2·3”地震、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等有利时机,针对性开展强化科普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科普宣传热潮,形成合力,以大规模、大声势达到大成效。

市地震局以点带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联系乡永胜县顺州乡中学、新河村中学、小学及村民送去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防震减灾知识100问》等科普材料共4000册,做到联系村中小学及群众人手一册,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市属大中小学校师专、实验学校、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等发放了知识挂图和宣传资料,做到人手一册。

市县党委、政府文件交换系统向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及党委、政府部门发放了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防震避震常识手册》、《地震知识100问》及市地震局编印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规汇编》等宣传材料。

通过全市司法系统、中小学和市政科普宣传专栏广泛张贴《防震减灾法》及《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宣传挂图。

积极协调市旅游局,由市旅游监理公司将省地震局配发的酒店宾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插页7000份分发给全市三星级以上酒店宾馆。由于市酒店宾馆客房标间达5万多,省局所发材料严重不足,将实际情况上报省局震防处。

在市、县、区人大、政协“两会”隆重召开之际,市、县、区地震局为与会代表和委员发放《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知识》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材料,面向来自全市各个地区、各条战线、各个界别、各级领导、各种民族的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向他们开展专门的科普知识宣传取得了带动示范作用。

在新春佳节之际,市地震局为全市中小学地震兼职宏观信息员寄去了春节慰问卡和防震减灾知识挂图、dvd、《防震避震知识》、《地震知识100问》,为全市中小学在新的一年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供了条件。另外,还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分管领导寄去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材料及《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规汇编》。共寄出防震减灾知识材料3000余份。

市县(区)地震局以学校为重点将省局配发的宣传资料及时发放给各学校,做到人手一册,宣传挂图做到了入班、入村。玉龙、古城、永胜、华坪、宁蒗各区县地震局还组织了科技化宣传、乡镇街天强化集中宣传、交流会强化宣传等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欢迎,宣传效果极为理想。

永胜县地震局于7月10日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向与会代表《防震避震常识》、《地震知识100问》共234本;于8月3日在永胜县大安乡召开“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培训会”,向参会人员发放宣传资料800册、dvd光盘10盒;9月在县教育局召开全县中小学校校长会议时,向参会人员发放dvd光盘《蟾童》120盒、《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1000份;于9月23日组织参加了永胜县“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地震知识咨询,摆放防震避震宣传展板,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折页、《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等宣传材料,近千人次观看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多份。在民主广场的科普画廊内展出8平方米的宣传材料;11月19日,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地震科普大篷车宣传组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全县乡镇分管领导、县直地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共80人举办了科普宣传报告会。科普大篷车到十字街进行街头宣传,播放《蟾童》、《应对地震灾害自救互救常识》等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发放《防震避震 常识》、《地震知识100问》等地震科普宣传材料近5000份;12月11日我局召集全县十五个点的宏观观测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发给宏观观测人员宣传折页、《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等宣传材料多份。

玉龙县地震局在纪念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向全县各部委办局发放地震宣传知识手册1500余份。以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了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月活动,到玉龙中学、玉龙县五中、白沙中学开展了防震避震常识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共发放地震知识宣传手册余份。

古城区、华坪县、宁蒗县地震局也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六进活动,及时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材料发放到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单位、家庭。

四、利用防灾减灾日、“11·6”等时机开展宣传活动情况。

在防灾减灾日、“11·6”等时机,市地震部门都认真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年度计划要点要求,切实做好重点时段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全市地震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媒介,通过开展讲座、上街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刊登文章、播放宣传片、张贴挂图、悬挂横幅、播放标语口号、短信宣传、知识竞赛、网络宣传、通过公共汽车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走入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学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做到了报纸上有文章、电视上有画面、网络上有专栏。全市中小学校结合“三生教育”,以防震避险知识宣传、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中小学防震避险应急逃生演练为重点等,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学习宣传活动。

5月12日前后,全市地震系统深入基层农村、小区、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以中小学师生为重点,实施了科普知识全覆盖工程,发了科普宣传材料近20万份,开展知识讲座20场。在5月12日,与全市各主要减灾职能部门一道开展了规模大、影响大、效果好的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全市电视台共播放宣传片600分钟(含重播、新闻)、宣传口号共40余条。

2月3日,在大地震14周年之际,市、古城区、玉龙县地震局联合开展了纪念1996年“2·3”大地震现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市、区、县地震局全体干部职工到红太阳广场、束河古镇等地向行人发放《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常识》、《科协网络通讯“5·12”专辑》等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材料,回答行人有关防震避震方面的问题,讲解介绍防灾减灾法规。本次活动共发放地震科普知识材料5000余份,圆满完成了宣传任务,对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按照市地震局的要求,永胜、华坪、宁蒗县地震局也在2月3日当天开展了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县城市政广场和主要街道开展现场宣传,县挂宣传标语条幅3幅,发放科普知识读本共6000份、开展现场咨询780人次。

在每年的“11·6”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全市地震部门都认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果显著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五、各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情况

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创建工作要以“加强校舍安全建设”为基础,以“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防震避震方法、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为宗旨”,以“学校科普宣传教育和紧急避震逃生演练”为重点,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为目标,开展了经常性培训宣传和演练工作,通过全市各级教育、地震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中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意识普遍增强、应急避险能力有力提高。

到目前为止,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各县地震局都建立了两所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古城区祥和办事处白龙潭小学、永胜县第四中学两所学校被评为云南省首批科普示范学校。永胜县“红石崖·天坑”地震遗址于被中国地震局评为部级典型地震遗址。全市初步形成以学校为重点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网络,正在发挥示范、带动、影响的作用。

六、其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情况

积极争取省局支持,《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专题dvd蝶片制作项目得到省局支持。投入15万元,将立足实际,强化人对本市多地震的市情了解,切实增强忧患感、责任感,并从思想根源重视防震工作、做好应急工作、全面提高防震意识,融合现实性、观赏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提供较好的教育素材。dvd宣传片已进入制作后期。

积极组织代表队参加了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并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认真组织全市师生收看省电视台少儿频道每月一期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地震百科》和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大赛电视录相。

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大篷车”活动,11月18-19日,在古城区、永胜县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巡回宣传、发放材料等方式向市民及游客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加强对市防震减灾网的管理、更新、维护工作,按照把网站建设成为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接受监督、强化宣传的重要平台的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新兴媒体优势,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利用广播电视覆盖面和影响面广的优势,协调市电视台不定期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电视台综合频道分别于5月12日、综合频道于1月31日黄金时间晚8:05分播放了《汶川地震启示》、《蟾童》(ⅰ、ⅱ)及《应对地震灾害—公众自救互救常识》等宣传片,并于次日在公共频道重播,效果显著。积极开展每年的政风行风直播热线活动,向广大听众介绍了市防震减灾事业成就,就感兴趣的科普常识问题回答了听众提问,广泛宣传了地震工作和科普知识。在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座谈会、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利用纪念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学校科普知识讲座及紧急避震逃生演练、全市地震系统年度工作会议召开、防震减为重要活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积极推进情况,市广播电视台、日报都及时进行定传报道,有力地宣传了防震减灾工作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在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颁布、地震纪念日之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分管领导都在《日报》及网等媒体上刊登署名文章,广泛宣传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和知识。利用《年鉴》、《腾飞-建国六十年纪念册》、《统计年鉴》等媒介广泛宣传了防震减灾工作和科普知识。

永胜县积极争取世界宣明会资助,制作乡土宣传手册,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把乡土科普宣传资料送到学校、送到贫困山区,把防灾知识作为扶贫、扶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理念,深受贫困山区人民的喜爱。

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家喻户晓全覆盖工程,由于领导重视、思想统一,通过全市地震系统干部职工近两年来的扎实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以机关为重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强化;以学校为重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学校建设取得突破,学校科普教育和紧急避震演练做到常态化;以厂矿及次生灾害容易发生企业和生命线工程为重点,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准备检查工作经常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地震平安示范社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以熟悉、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防震避震常识、地震自救互救常识、防震减灾政策法规、抗震防震常识为标志,全民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得到有力提高。

第8篇: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范文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中省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各界十分关心。各级各部门要立足我市毗邻汶川特大地震余震发生区的实际,进一步深刻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扎实认真地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措施。

(一)将防震减灾纳入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把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切实纳入到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基本建设、事业发展、科技进步、重点项目等专项计划中,要充分体现防震减灾工作内容。要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充分发挥科技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地震科技攻关,增加地震设施手段。对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项目,从立项到经费安排方面要给予倾斜。要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测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大力推进实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工程抗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技术措施的落实,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救助工作水平。

(二)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市各级地震、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市、县区都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完善宣传网络,加强阵地式宣传。要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法制观念和意识。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即将实施。各县区要以“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之春宣传月、唐山地震纪念日等为契机,大力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和防震避险知识教育。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和新农村建设中,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录音录像、张贴标语等形式,对包括农村在内的广大群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应急避险知识,引导、帮助群众消除恐震心理,增强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全市各级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每个县区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并逐步推广。各级学校也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使广大学生能够掌握应急防范措施和应急避险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要加强新闻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平台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不断强化防震减灾执法工作。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与监督,加强抗震设防的执法检查;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加大防震减灾相关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力度,强化执法队伍,健全执法机构,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体系,坚持经常性研究防震减灾工作的会议制度,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各自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目标考核,把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市、县区地震行政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备专业人员,明确职责。依据省地震局重新确定的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我市汉台、宁强、略阳、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八县区要重点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县区在下一步政府机构改革时研究单设,条件暂不成熟的可与科技等有关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配备3-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有牌子、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同时,各乡镇要确定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落实基层防震减灾日常工作,抓好“三网一员”建设,巩固群测群防工作基础。各县区、乡镇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情况要在6月底前分别报市地震局备案。要加强对地震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市、县区地震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防震减灾综合工作能力。

二、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测,积极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地震监测预测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要努力探索和揭示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能力。

(一)继续严密监视震情变化。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对全市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构造及其活动规律和地震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措施,坚持重大异常速报制度,及时做好资料分析,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提高震情分析会商水平,确保各类地震监测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地震监测资料质量可靠,地震信息及时传递。要规范地震信息行为,积极探索逐步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判定信息的渠道,使群众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二)努力加快台网改造建设步伐。要按照“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前兆台网合理布设、基本实现地震烈度速报”的目标,将监测台网建设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强省、市、县区的沟通,统筹安排经费,进一步加密测震、强震、前兆台网密度,新增监测手段;加快实施**GPS监测项目;开展陕南地区跨断层流动监测。今明两年我市要建设完成12个强震观测台,7个测震台,5个A+级GPS测点,4个形变台,8个跨断层一级水准观测点,3个断层流体观测台,到20**年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区要建至少2个断层观测台,其他县至少应建1个断层观测台。要健全地震信息网络,建成市级区域台网中心和地震速报平台,以市地震信息节点为平台,建立全市防震减灾虚拟网络,实现与各县区及周边地震联防区、协防区的地震监测信息共享,确保信息传递快速、准确。要不断引进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逐步形成空间、地表、地下相结合,覆盖全市、与周边地区互相联网的立体观测系统,不断提升我市地震监测能力。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

(三)全面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以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技宣传网、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一员”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群测群防投入力度,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要以地震宏观监测技能和科普知识宣传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培训,使其成为基层地震工作的重要力量,巩固防震减灾宣传的前沿阵地。

三、着力抓好地震灾害防御,依法加强抗震设防工作

地震灾害防御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灾害损失主要是由建(构)筑物的倒塌破坏造成的。当前我市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普遍不高,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学校医院、村镇房屋毁坏。为确保建筑物的防震安全,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行政监督,加强建筑物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的行政审核把关和技术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国家批准的地震小区划确定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生命线等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据此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程序,为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的设防依据。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

(二)切实做好恢复重建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市县人民政府在制订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重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评价和地震小区划等地震基础性探测工作。配合省上尽快组织实施汉中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和小区划项目,详细排查具体的地震地质环境,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提出抗震设防要求,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基本建设提供依据。认真加快全市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做好防震减灾技术服务,开展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检查,使恢复重建项目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从根本上消除灾害隐患。要组织开展县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作,对达不到设防标准的要统一规划,逐步予以加固改造。对存在地震安全隐患的病险水库及能源、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要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改造,消除隐患。加强对地震可能引起的滑坡、水库、溃坝、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防御。继续推进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建立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指标体系,各县区至少建设1个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区。

(三)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村民居的地震安全水平。各县区要新建1—2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把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地震安全民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建设、地震部门要组织力量,及时提供抗震性能比较好的民居设计图和模型,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为建设地震安全民居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鉴于我市乡镇机构设置情况,村镇成片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由建设、地震工作部门协同分工把关;农村零散农户建房的抗震设防工作由镇政府牵头,土地、建设、地震部门参与,采用“会商制”,共同抓好。发展改革、民政、扶贫等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和推进安全民居工程中,将地震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扶持、引导农民建设地震安全民居。

四、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减灾的转变。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分级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尽快修订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体系。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要完善措施,建立地震快速评估基础数据更新机制,推进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要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市上力争20**年建成1个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县各建成1个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二)切实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各县区在规划建设或改扩建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时,根据人口密度和分布实际,应充分考虑紧急疏散和安置受灾民众的需求。**期间,受汶川地震影响灾情较重的**县要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各建1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上将在2009年底前建设完成桥北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再建2处避难场所。“**”期间,其它每个县城的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要能满足30%城镇人口应急避险需求。

(三)建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依托消防部门,建立市、县区两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及时配备、补充救援效果好、携带方便的专业救援设备;要对现有的各行业各部门救灾力量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统筹现有救灾救援力量,建立和完善统一指挥、统筹调度的工作机制,并加强对救灾救援知识的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集中统一组织开展救灾救援工作。同时要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各县区必须有1—2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群众自救互救中的作用,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要进一步完善军地联络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为及时应对地震突发灾害事件做好准备。

第9篇: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自然灾害;种类;防御措施;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S42;P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20-01

自然灾害关系千家万户安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经济发展全局。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人们加强减灾防灾能力建设敲响了警钟。经济社会要发展,加强防灾减灾能力是基本保障,全社会都要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积极行动起来,才能保证国家的和谐、健康发展。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特殊,防灾能力薄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严重,是防灾减灾的“短板”,为此农村的防灾减灾能力迫切需要加强。2010年党中央以中发1号文的形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加强农村减灾防灾体系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统筹做好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农村趋利避害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农村减灾防灾工作中,各地都积累了很多经验,但由于各地地理情况、气候情况、减灾防灾的能力和意识不相同,应该结合各地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现以广西农村防灾减灾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的防灾减灾工作进行探讨。

1广西农村自然灾害种类和危害

由于农村幅员辽阔,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受自然灾害影响要比城市严重很多[1]。影响广西农村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洪水、泥石流、塌方、地震、地陷、高温、干旱、大风、寒潮、冰雪灾害、冰雹、雷电、流行性疾病、农作物病虫害、火灾等。近几年连续发生洪水、干旱、泥石流、雷电、低温等灾害,给农村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一是台风。每年影响广西的台风有3~4个,台风带来的暴雨、大风对沿海农村、渔村产生的影响最大。二是暴雨洪水。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广西。4―9月是广西的汛期,这期间区内主要江河经常出现超警戒水位的灾情。虽然国家最近几年加强了水库的除险工程建设,使病险水库得到了有效的维护,但每年洪水还是给农村带来不小的灾害。三是干旱。也是广西的主要自然灾害,一般春季、秋冬季多发。2010年春季,广西西北部地区生活用水都出现了困难,大量田地因缺水而干裂,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种植或生长,给广大农村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四是地质灾害。广西每年都会发生。广西为多山地区,山洪暴发,很容易引发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除了损坏房屋、掩埋田地外,对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农村基础设施造成损坏,给山区农村造成重大损失。由于水土流失的长期作用,造成桂西北地区的石漠化加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2]。五是雷电灾害。雷电每年都要造成人畜伤害事件。2010年龙胜山区一农户20多头牛被一次强雷电击死,荔浦县一山区农户几头待出栏的肥猪被一次强雷电击死。雷电还经常带来森林火灾。六是高温、低温、大雾等灾害。也是每年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很大。七是大风、冰雹。对广西的影响也很大,雷雨大风伴随冰雹,对农村民房、田野里的农作物都有毁灭性破坏,大风吹倒大树、吹坏民宅、伤人、伤畜的现象每年都有发生。

2防御措施

2.1科学规划,将防灾减灾规划工作纳入决策工作日程

防灾减灾要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决策,规划先行,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农村减灾防灾。一是通过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成灾机理的调研,切实了解全区农村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和灾害种类,建立全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档案。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制订各自然灾害的防御规划。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已经全面铺开,要广泛征求水利、气象、地质、环保、建设等部门及当地农民的意见,保证规划科学合理,使群众满意。合理避开自然灾害高发地段进行建设,尤其是建住房。广西区政府启动了生态移民行动,目前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解决了不少村民的生存问题,保护了村民的生命安全。三是根据各种自然灾害的防御规划,制定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预案中包括灾害防御工作中政府及各级部门的职能,当地群众的应对措施,以及组织群众撤离的方案等。经过认真组织规划,使政府在组织防灾减灾工作中有章可循。

2.2发动群众,加强义务信息员队伍建设

自然灾害的防御离不开信息,要保证信息畅通,做到及时掌握信息,及时采取措施,才能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发现可能征兆及时汇报。政府加强对村屯的各种信息员的管理,现在国土、水利、林业、农业、气象、卫生、公安、计生等很多部门都在乡村设有信息员或协管员,政府对其做到统一管理,协调工作。出现各种灾害都有群众汇报,乡、县级政府要有人专管自然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汇报工作,最好由政府下文,规范乡镇信息员的管理。要公布各级信息员的电话,切实做到:群众将信息反映给村信息员,村屯信息员将信息向乡镇信息站汇报,乡镇信息站再向县、市的分管部门汇报。政府拨付防灾专款,给义务信息员适当的补助,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由于乡村信息员的积极作用,成功避免了多次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农村减灾防灾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统一指挥,提高减灾防灾的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减灾防灾的能力,政府应加强应急办的功能,由政府成立自然灾害防御指挥中心,将地质、地震、气象、水利、林业、农业、化学药品渗漏、卫生、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防御指挥权统一到政府领导手中,这样可以大大避免机构的重复以及单部门指挥不动等现象。像防汛抗旱指挥部一样,设立政府常设机构,平时负责收集各地上报的信息,遇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指挥防灾减灾应急处理工作。

2.4组织演练,加强减灾防灾能力

根据各种自然灾害的防御规划,适当组织一些应急演练。汶川地震,某小学期间刚组织过避震演练,该学校教师在地震发生时便成功组织学生避震,这一事例说明适当组织防灾的演练能够加强广大群众防灾的能力,这是减灾防灾很有效的手段。通过组织演练,检验政府、有关部门及广大群众的应急处理能力。要提高群众对预案的知晓度,使预案制定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要注意教会农民如何利用农村现场易找到的材料创造条件进行自救和他救的方式方法。

2.5多措并举,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是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基础牢、质量好、抗击自然灾害的标准高,就能有力地抵御自然灾害,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对农村基础和生活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各地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的分析,针对性地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如滑坡塌方的治理、通过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强防洪、抗旱能力。组织灾害高发地群众搬迁,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分步实施,逐步加强广大农村的防灾减灾能力。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击干旱、洪涝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提高农民住房抗击地震、洪涝、风雹灾的能力。三是督促农村电讯、电力产权单位加大对农村电讯、电力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升级,提高抗灾能力。四是加强避雷设施的建设,避雷检测单位要加强宣传、积极指导农民安装避雷设施,科学避雷[3-4]。兴安县一村庄原来经常发生雷击,造成人畜伤亡,引起人心恐慌,自从气象部门考察后,在村上建了6个避雷塔后,该村遭受雷击事件基本没有再发生,说明了农村的防雷基础设施建设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6加强科普,增强群众减灾防灾意识

减灾防灾离不开群众意识的提高,离不开防灾减灾的科学技术普及,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及技术手段,将各种自然灾害的防御常识制作成科普短片,排练成群众喜欢的地方戏,让每个群众一年看1场科普彩调剧或桂剧,听1场山歌会,让广大群众在娱乐的同时增强了减灾防灾的意识。河池市气象局就利用当地群众喜欢唱山歌的习惯,将气象科普常识精心组织成1台山歌会,到各地农村演唱,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听1次科普讲座;看1次科普电影;看1本科普图画宣传书。各相关部门要将这些工作抓实,作为各单位的常规工作进行考核。电视、报纸、网络都要增加农村减灾防灾科普宣传。通过媒体散布、专家宣讲、中心户的示范带头,提高广大群众防灾减灾能力。要利用农村中小学校这个阵地,从小学生抓起,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使广大群众从小掌握防灾减灾的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减灾防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集全社会的力量,做好新农村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义务信息员队伍建设;制定减灾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加强自然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政府加强减灾防灾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切实为农村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4参考文献

[1] 侯球锋,苗志华,邢文理.浅谈文成县农村自然灾害的防御[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8):70-72.

[2] 田东升.煤矿区地质灾害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