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精选(九篇)

二手市场风险分析

第1篇:二手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环节风险控制最大化

Summar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s China's pillar indust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lso undergoing rapid changes, emerging new materials, new processes, which have an enormous impact on the project cost, the new specification, the new quota, announc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standards, but also Update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pace of progress, the paper through bidding and tendering two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ing business contract price risks against the risks, develop appropriate risk control measures, the cost of the contract to talk about their risk control Some easy to understand, in order to encourage each other.

Keywords:Link risk; control; maximization;

中国分类号:F(经济)文献标识码:B(科技)

在建设工程领域,作为工程投资费用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三大控制目标之一的投资费用成本控制,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合同造价的多少是直接控制投资费用成本的重要手段,但是,合同造价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要从分析风险因素控制风险因素入手,最终达到控制投资费用成本的目的。

在这里,只是谈谈作为施工总承包企业在合同造价方面如何分析控制风险。合同造价有两个环节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承包方通过参与投标的环节,由投标价中标后作为承包合同的合同造价,二是作为发包方通过招标谈判的环节,确定各分包及材料设备采购合同的合同造价。由于投标招标的内容不同,合同造价的风险因素也不相同,控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在投标环节方面:评标的一般要求是合理低价中标,投标报价的原则是“定额量、市场价、指导费”,各个投标方都遵循相同的原则,投标报价可能会相差无几,也可能会相差悬殊。施工总承包企业为能确保合理低价中标,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风险控制:一是费用优化,二是盈亏平衡分析,三是偏差分析。

“定额量、市场价、指导费”原则要求,在核准工程量的前提下,执行定额消耗量,必须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市场信息价,要有众多材料供应商的价格支撑,通过比选确定满足投标条件要求的合格的合理低的市场价格,在措施费、管理费、利润取费方面,要有企业内部消耗量定额做支撑,综合考虑企业利益,通过费用优化,确定合理低的综合费用,确保合理低价中标。

费用优化:就是降低造价。通过招标文件对工期的要求,画出双代号网络图,分析确定影响工期的各条线路和主要线路;通过对质量的要求,分析保证质量所采取的各项必要措施和主要措施以及主要方案;通过组价,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大宗材料和高端价格,把这些主要内容排列组合,选择最佳组合方案,优化综合费用,达到费用最低目标。

盈亏平衡分析:就是榨干水分,确定盈亏点。在费用优化的基础上,做出预算的盈亏平衡分析,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确认企业合理利润,确定公司企业的投标报价,确保在合理低价中标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偏差分析:就是知己知彼,确定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值。根据本企业以往类似工程经验,分析确定利润空间的可调幅度差值,分析有可能作为竞争对手的实力及成本情况,判断对方有可能的投标报价范围,分析本企业经过盈亏平衡分析的投标报价是否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再分析去掉差值的投标报价是否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选择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投标报价作为本企业最终报价,实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招标环节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是FIDIC合同条款和市场化原则,确定中标方的合同造价最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风险控制:一是风险因素识别分析,二是风险评估,三是风险对策,四是挣值分析。

FIDIC合同条款是国际公认的合同条款,在遵循国际合同条款的原则上,结合本企业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条款。本企业能够中标以及承包合同价格的确定来之不易,对外分包及采购的管理更要深化二次经营,根据市场行情及市场分包习惯,研究制定工程控制成本,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招标的方式优选确定分包队伍及材料设备供应商,最终确定低于控制成本的各分包及材料设备采购合同价格。例如,模板工程在定额中是按照不同部位构件接触面积计算确定造价,而按照市场上的原则,是按照建筑面积计算确定造价的。这样计算原则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造价,这就要求必须深化二次经营,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实现企业预期利润目标。

风险因素识别分析:这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的处理。通过分析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确定主要风险因素,并确定主要风险因素的主要方面。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分包合同的造价,确定对合同造价影响大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策略。

风险评估: 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各种风险 ;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 ;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推荐风险消减对策。评估对合同造价影响大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确定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风险对策:针对风险因素类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分别采用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担等不同的对策,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挣值分析:就是动态控制,风险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在合同实施期间,通过分析对比已完工程预算费用、拟完工程预算费用、已完工程实际费用三个参数,随时掌握费用偏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费用偏差,控制风险在预定目标内。

以上只是对合同造价风险控制的简单概括,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主次矛盾中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将合同造价风险控制到最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盛集团、瑞银华宝德威著, 《风险管理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

[2]蒋景楠,佘金凤,陆雷,《工程经济理论与实务》.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3)

[4]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编译,《施工合同条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

第2篇:二手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我国已成功加入WTO,证券市场也将逐步开放,只有10余年成长历史的中国证券公司,不久将与经历过百余年资本市场锤炼且实力雄厚的国外证券公司同场竞技。为了增强我国证券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业务创新和管理规范两手同等重要。就规范管理而言,无论证券监管部门还是证券公司本身都面临着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提高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如何提高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本文从证券公司的业务构成着手,分析了新形势下国内证券公司的风险类型,并在对中外证券公司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应对措施。

一、从业务构成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

我国证券公司(指综合性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按照《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有经纪、承销、自营、兼并收购、基金管理、咨询服务等。因此证券公司风险根据业务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证券经纪业务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较大,一般达到40—50%以上,因此经纪业务风险是证券公司最基本的风险,主要表现有:

1.经营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证券公司对经纪业务的依赖性增强,二级市场行情波动对证券公司收益影响较大,当行情低迷时,固定成本(如通讯费用、场地租金等)居高不下,经营风险凸现。

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度会员年检结果显示,96家证券公司类会员只有32%被列为年检好会员,与99年相比在总体规模、盈利水平有一定提高的同时,仍有近十家证券公司出现亏损或接近亏损,相当一部分证券公司净资产低于平均水平,在资产经营安全性、合法合规经营、内部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2.拓展业务风险

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深入,证券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拓展业务时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措施,面临较大风险:

(1)向客户融资。由于向客户透支资金的方法已经被严厉禁止,变相透支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利用国债交易向客户融资等),有的还与银行共同协作,使融资行为不易被发现。(2)返佣。返佣使经营成本加大,一旦行情不好,返佣成为节约费用的包袱;返佣的帐务处理有的返还现金,管理漏洞较多;返佣比例制定亦有较大的随意性,增加了规范管理的难度;同时返佣税金的收取有的只代扣了个人所得税,未扣所得税、营业税,留下了隐患。(3)提供担保。证券公司有的分支机构为客户贷款资金提供担保,因担保方比较隐蔽,只有在资金链出现断裂,才有可能被发现,而这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已十分严重。(4)三方监管。有的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实行三方监管(一客户提供资金给另一客户买股票,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监管客户的股票,以保证另一客户资金安全),这是《证券法》不允许的行为,监管协议不受法律保障,监管行为不受法规认可,一旦发生纠纷,证券公司十分被动。(5)业务创新。为追求规模扩大和市场占有率增加,证券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业务创新,并与银行、保险等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业务创新遇到来自包括技术、咨询、培训和推广等多方面的挑战,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3.系统网络风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广泛应用,随着证券行业业务创新的不断深入,网络是否安全可靠、网络是否便捷高效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证券公司对此的风险控制及抗风险能力仍不容乐观。

(二)证券承销业务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因为项目周期长,受市场不可预测因素影响较大,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证券公司的连带责任增加,公司各项风险增大。

如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研究不够,推荐企业发行证券失败而使证券公司遭受利润和信誉损失的风险。对二级市场的走势判断错误,造成股票价格定位不合理或债券的利率和期限设计不符合市场需求,券商包销的股票卖不出去;或者在增发配股时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证券公司资金被大量占用引发财务风险。随着B股市场将率先成为全流通市场,B股承销业务将有较大发展,如果履行包销责任,还可能出现外汇风险。对上市公司进行过分包装,在信息披露上出现过错,误导投资人,造成违规违法的风险。

(三)自营业务风险

作为证券公司传统业务之一,证券自营收入约占中国证券公司总收入的30%,但其风险却比较巨大。首先是市场风险,自营收益与二级市场走势关系密切。目前我国证券二级市场整体来讲投机气氛较浓,市场波动相对频繁,很多证券公司未建立有效的业务决策系统、调研系统、操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面对相对较少的投资品种,证券公司无法利用套期保值等手段规避证券市场波动的系统风险,因此,二级市场的价格异常波动会给公司业务带来较大的风险。其次是新业务风险,很多新的交易品种即将推出,但由于业务新、经验少,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它在能够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有放大风险的效应。“李森事件”把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就是典型的案例。第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追求自营业务收益增加,恶意炒作使股价震荡加剧从中获利。这种行为是《证券法》所严厉禁止的。一旦受到查处,公司的各项业务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四)其他业务风险

在上述三大业务之外,资产管理业务是很多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但其带来的风险在2001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证券法》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指出,证券公司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不得向委托人承诺投资收益,但是不少证券公司在进行资产管理业务时,还是违规进行保底和收益分配承诺,在操作不当时,易使应由客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转化为由证券公司承担实际的亏损。同时该业务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收益分配机制,致使收益分配的品种单一、凭经验确定,客户可选择的机会少,证券公司遇行情波动较大时,风险应对的能力欠佳。假设某证券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实际资产管理的资金100亿元。允诺资金的保底利润率是10%。按此计算,其年成本在10亿元左右,在大盘下跌20%,损失应超过15%达8.5亿元,加上公司自有的自营资金按10亿元计算,大盘下跌损失2亿元,则两者合计损失超过20.5亿元,对该证券公司来说已达到生死存亡的地步。因此,证券公司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一定要注意风险。不能盲目扩展。其他如国外证券公司获利丰厚的资产重组、并购业务在我国虽然也开展,但业务量较小,所以其风险并不明显。

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随着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证券监管理部门和证券公司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得以稳健发展和证券公司业务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也看到,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相比,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科学风险管理理念的缺乏

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不仅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从认识、衡量、评价到控制的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而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科学认识,风险管理的经验是在惨痛教训中积累的,没有形成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组织架构上的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的各证券公司,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了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并且在市场发展中不断完善。如美林公司的管理体系:一名公司副总裁具体分管公司全面的风险管理事务,由其领导公司的风险控制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和修订公司的风险控制政策及程序,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评估和监控各种业务风险等。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为风险与信用管理机构。而我国多数证券公司未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或建立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但未有效履行风险管理职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亟待完善。

(三)管理手段上的差异

国外的证券公司对风险不仅能定性分析,而且能量化分析,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统计技术等手段来定量分析风险。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不仅是证券公司自身防范风险的内在要求,也是监管部门的硬性规定。在中国,很少有证券公司对市场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大多是仅凭经验判断风险,并以此进行定性分析。

(四)经营规模上的差距

与国外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存在规模小、数量多的现象。1998年全球十大证券公司平均资本(折合人民币,下同)为2334亿元,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分列一二位,资本规模分别为5618亿元、3448亿元。1999年底我国共有专业证券公司90余家,累计总股本为286.56亿元,平均每家股本只有3.184亿元。这样的规模难以适应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将面临较大风险的现状,更不要谈与国际证券公司竞争了。

三、风险防范与管理应对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从国外证券公司实践来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其认为业务的主要风险不是业务本身,而是业务管理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在整个证券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一方面自上而下地推动风险的警示教育;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证券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确保公司对各种风险能够识别、监管和综合管理。为此,风险管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1)成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2)审计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3)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4)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风险容忍程度,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5)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三)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证券公司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形成组织严密并能适时对风险进行监控的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证监会国际组织“资本充足率”的框架和计量与管理风险的VaR(Value—at—Risk)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其风险管理技术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估,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种风险来源(例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变量)的敞口和市场逆向变化的可能性。VaR风险管理技术(或模型)是近年来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主要在欧美)兴起的一种金融风险评估和计量模型,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公司和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

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内控体系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即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

1.风险评估:首先是各业务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是对证券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每一项业务或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的预测。它包括风险所在、风险所引起损失的时机、可能发生的损失原因、可能发生损失的金额、损失预测的可信度、损失发生的频率以及损失应对措施等。其次是整体风险评估。公司的整体风险最终都可能通过资产体现出来,因此,对公司整体风险的评估,主要是对资产风险进行测评。资产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有:(1)安全性指标:对外担保比例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0%;自营股票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30%,自营债券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50%等。(2)流动性指标:流动资产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长期投资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30%。(3)盈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分析,确定公司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

2.风险控制:完善以一级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授权分责制度,加强决策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实行与个人责任密切联系的集体决策制度,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建立高级管理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和重点岗位定期轮换的制度,保持决策体系的新鲜和活力。

(1).经纪业务风险控制。公司要对营业网点合理安排,防止盲目扩张。建立和完善交易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各岗位操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营业部各项业务的交易流程。加强财务稽核和现场监督。

(2).承销业务风险控制。建立“统一领导、专业分工、集中管理”的业务体制,在公司内部形成以专家评审委员会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公司承销业务的操作流程;负责项目立项、策划、创新业务的咨询和评审;负责拟上报项目材料的评审。规范运作、严格自律、提高执业水准。

(3).自营业务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自营业务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研究部门、财务资金部门、风险控制小组、投资决策部门等共同参与完成。在这个决策系统中,投资决策部门是最高决策机构;研究部门对市场分析和投资品种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财务资金部门负责资金调拨、核算;风险小组对自营业务全过程进行监督。加强自营资金的管理;加强自营队伍建设;公司总部对整个系统的资金运作、自营操作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第3篇:二手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证券市场;风险分析;基本框架

一、证券市场风险的内涵

防范、化解风险是我国证券监管的长期任务。加入WTO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将会提高。外国资本虽不能直接购买A股,但可通过证券公司等间接进入资本市场。这一方面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使我国证券风险监管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防范、化解风险也就变得更加重要。要防范化解风险,管理者必须要有科学的行为依据,这就需要管理者首先认清什么是管理层需要关注的风险,风险反映在哪些方面,并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潜在风险分析评估体系,以实施长期监测。本文从风险的定义、内涵入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提供构建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框架。证券市场风险作为一种风险,其内涵首先是由风险的内涵所赋予的。风险的内涵在于它是在一定时间内,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结果递进联系而呈现的可能性。证券市场风险的内涵在于它是在一定时间内,以相应的风险因素为必要条件,以相应的风险事故为充分条件,有关经济主体承受相应的风险结果的可能性。(一)证券市场风险因素证券市场风险因素是证券市场风险事故(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巨幅波动)赖以发生的客观条件。无论何种风险,其风险结果都是直接由风险事故的发生所导致的,证券市场风险也不例外。然而任何风险事故都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一定的诱因才能发生。这种客观条件和诱因都是风险因素。证券市场是一个涉及筹资者(政府、企业、机构)、证券商、证券专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证券交易所、投资者(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等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复杂系统。系统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筹资者通过证券商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同时,也可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实施配股方案,再次筹得资金。投资者可以在一级市场上从证券商手中买入股票、债券,也可直接进入二级市场买卖、炒作,以获取红利和差价。证券商是联接筹资者和投资人的桥梁和纽带,在一级市场的发行、申购和二级市场的、委托交易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中介作用,同时券商作为机构投资者又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操作。因此筹资者、投资者、证券商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操纵者,其利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一主体行为的不规范,都会引发风险事故。同时,证券市场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系统外部环境如国家政治、政策、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对系统产生影响,所以,证券市场风险的形成有来自系统内部的原因,也有来自系统外的原因,它是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我们将这些因素按照其对市场的影响范围具体划分为系统因素和非系统因素。由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造成,对市场整体发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称为系统因素。具体包括市场行为风险因素、政策和制度风险因素、利率风险因素、汇率风险因素、通胀风险因素和政治风险因素等。非系统因素对市场整体影响不大,只影响某种或某类证券的价格。这种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本身,具体包括公司财务风险因素、违约风险因素、流动风险因素和偶然事件风险因素等。(二)证券市场风险事故。证券市场风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无时不刻不在影响和决定着市场的风险程度。如果这些因素正常地合理地发挥着调节证券价格的作用,那么市场将按照它必然的规律运行。问题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成长期很短,发育很不成熟的市场,随时都会有风险因素的非正常的、非合理的变异(如投资者对市场的心理预期,心理预期是一风险因素,理性的心理预期将会对市场正常地发挥作用,非理性预期则是心理预期这一风险因素的非正常非合理变异;又如,证券法规、制度是一风险因素,健全规范的法规制度可以起到抑制风险的作用,而不健全不规范的法规制度则是制度风险因素的非正常非合理的变异),一种非正常非合理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在时间上的累积或者多种变异了的风险因素聚积,必将产生风险事故。证券市场的风险事故由变异风险因素引起,是导致风险结果的直接原因。在证券市场中,变异风险因素累积和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引起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巨幅波动,即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偏离其正常、合理范围或某种正常状态,这种非理性波动(或称价格波动偏离)必将导致证券资产虚假增值随后迅速贬值(向上偏离时)或大幅度贬值随后迅速增值(向下偏离时),从而对投资者、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或价格波动偏离)是由风险因素引起的,并且是导致风险结果的原因,它是证券市场风险事故。(三)证券市场风险结果证券市场风险结果是由证券市场风险事故给证券市场主体带来的直接影响。根据前面的定义,由证券市场风险事故给证券市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证券资产迅速贬值(股灾),各经济主体(投资者、筹资者、国家)蒙受损失。这里,损失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损失,不仅包括有形损失如投资者资产价值损失,而且包括无形损失如投资者信心丧失;企业融资面临困难;经济发展遭受重创。证券市场风险结果一旦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性和对投资者的打击很大。从证券监管角度,它是需要防范的。

二、我国证券市场风险分析的基本框架构建

上述分析表明,风险因素是风险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风险事故则是风险结果发生的充分条件。这也就是说,风险结果的发生必然要受到风险因素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因素都会产生我们所指的风险,只有那些变异了的风险因素产生的风险事故才最终会导致风险的发生(风险结果)。比如利率变动,证券市场价格随之相应变化,可以看着这是证券市场价格对利率这一风险因素作出的正常反应,是利率杠杆作用下证券市场的必然运行规律,而不是宏观管理意义上需要加以控制的风险。只有当市场对利率的反应超过合理限度,利率这一风险因素才会通过市场交易人行为的变异产生风险事故———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不协调,最终导致市场风险发生(风险结果)。可以看出,风险事故是联接风险因素和风险结果的桥梁和媒介,它潜伏在市场中,风险事故一旦显露,说明市场存在着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危机的种子已经埋伏。因而,从控制防范化解风险的目的出发,对证券市场风险进行分析、监测,就是要分析、监测风险事故是否已经显露,市场是否有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存在。通过改变风险因素变异的条件和性质,达到防范、化解风险目的。在证券市场中,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单个作用或综合作用产生的风险事故是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即价格波动偏离正常、合理价格或正常运行状态。价格波动偏离程度大,表明市场中非理性变异因素聚积的能量大,市场发生倒塌的可能性即市场潜在风险程度大。对于价格偏离,投资者的理解和证券监管者的理解是会有差异的,投资者关注的是实际价格(或收益)对预期价格(收益)的偏离,关心的是现实的偏离方向是否会带来资金损失(或机会成本);而证券监管者关心的是证券市场是否健康理性,市场价格是否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波动,因此,他所关注的是证券价格波动是否偏离正常、合理价格或正常运行状态。正常、合理价格或正常的价格运行状态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证券价格充分反映有关信息。按照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如果价格充分反映有关信息,则市场是高效率的,当前定价是合理的。如果市场是低效的(证券市场低效的三个特征:价格变化的非随机性、对信息延迟或过度反应、公司业绩与其市场表现异向变动),则表明市场定价或定价机制是不合理的。从价格变化的非随机性特征来看,如果市场价格变化是非随机的,则市场是非有效市场,说明过去的价格变动和预期之外的价格震荡对价格的未来变化有强烈的影响,价格波动在很大程度上由过去价格震荡和过去误差所决定。那么,投资者(投机者)能够基于对过去价格变动的分析获取超额利润,从而这种不合理的定价机制使得投机成为一种可取的市场策略。从价格对信息延迟或过度反应特征来看,延迟反应说明新信息没有及时反映到当前价格中去,当前价格是不合理的;过度反应说明价格对信息的反应大大偏离了新信息所决定的正常价位,则当前价格可能高估或低估。从市场异向变动特征来看,市场回报(或价格)与公司业绩逆向变动,说明市场定价中非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市场定价有误。市场低效所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市场价格可以看作是对充分准确反映信息的合理价格的一种偏离,其市场低效程度越强(如同时具有三个特征),表明这种偏离程度越大,则市场潜在风险越大。第二,证券价格变化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变化相协调。证券市场价格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协调”是指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之间的一种变化规律,即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会受到现实经济的制约并将伴随着经济的波动而波动的这样一种长期稳定的动态关系。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决定理论告诉我们,如果经济变量(经济杠杆)对证券市场正常地发挥作用,如果市场交易者按照对宏观经济的理性预期做出行为决策,那么证券市场价格走势必然与宏观经济走势紧密相联,证券市场价格走势也将是正常的和理性的。这也就是说,如果证券价格走势和波动周期与经济景气变化相互协调,说明证券价格趋势和波动周期的形成有着经济背景的支持,从二者关系方面(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评价方面)可以认为证券市场是健康的和理性的;反之,如果二者的关系严重背离,可能预示市场潜伏着问题和危机(风险)。由于证券市场风险结果从本质上讲直接由风险事故:价格波动偏离正常合理价格引起,而这种偏离实际上表现为价格对其价值(或均衡价格)的偏离,对充分正确反映有关信息的合理价格的偏离,对宏观经济的背离。因此,对证券市场风险的分析可以通过价格偏离价值(或均衡价格)的测量和分析,市场效率的分析、价格变化与经济景气变化关系的分析,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考察市场价格是否偏离以及偏离的程度(市场中非理性波动是否存在,是否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波动)。其中,市场价格偏离价值(均衡价格)的分析,侧重从市场内在价值角度分析市场潜在风险,是认识市场潜在风险的起点,它可以通过构造价格偏离度、市盈率偏离度、市场VaR值等指标进行分析。市场效率的分析和价格变化与经济景气变化关系的分析是对市场潜在风险的进一步分析和认识。市场效率分析侧重从信息有效性角度通过分析检验证券市场的低效特征揭示市场潜在风险,可以采用游程检验、自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分析检验价格变化的随机性;采用超常收益(CAR)分析法对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过度反映进行分析检验;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公司业绩与其市场表现异向变动进行分析。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关系分析将证券市场放在经济大背景下考察市场的潜在风险,可以应用相关分析、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虚拟变量回归、SWARCH模型等方面分别从趋势(牛市、熊市)和周期两个层次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以从二者关系角度揭示市场潜在风险。上述三方面的分析构成潜在风险分析的基本内容。

三、结论

总之,我们认为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因素可能正常地起作用,也可能非正常地起作用(风险因素变异)。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并不一定就是监管意义上的风险,变异风险因素引起的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才是监管者需要加以关注的风险。非理性波动集中表现为价格波动偏离,偏离包含三个方面:市场价格对其价值(或均衡价格)的严重偏离;对其充分正确反映信息的合理价格的偏离;市场价格走势对宏观经济走势的长期严重背离。因此,通过对这三个大方面的测定与分析,可以认识市场潜在风险的程度。潜在风险程度的测定和分析可以为监管者正确选择干预时机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为发现证券市场中的问题提供信号指引。

参考文献:

[1]管理编写组.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刘亚著.国际金融风险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9月

[3]叶青.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监测体系构建.金融与经济,1999(5)

[4]C.ArtharWilliams,Jr(1985),“RiskManagementandInsurance”,fifthedition.

[5]PhilippeJorionandSarkisJkhoury(1996),“FinancialRiskMangement—DomesticandInternationalDimension”,PrintedinUSA.

[6]Fong,g.(1997),“AMultidimensionalFrameworkforRiskAnalysis”,FinancialAnalystsJournal,July/August,1997,p51-57.

[7]CharlesW.Smithson(1998),ManagingFinancialRisk,McGraHill,1998.

[8]RichardBookstaber(1999),“RiskManagementinComplexOrganizations”,FinancialAnalystsJournal,March/April1999,PP18-20.

第4篇:二手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文字在2-3页以内)

一. 项目简单描述(目的、意义、内容、运作方式)

二. 市场目标概述

三. 项目优势及特点简介

四. 利润来源简析

五. 投资和预算

六. 融资方案(资金筹措及投资方式)

七. 财务分析(预算及投资报酬)

第二部分 综述

第一章 项目背景

一. 项目的提出原因

二. 项目环境背景

三. 项目优势分析(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

四. 项目运作的可行性

五. 项目的独特与创新分析

第二章 项目介绍

一. 网站建设宗旨

二. 定位与总体目标

三. 网站规划与建设进度

四. 资源整合与系统设计

五. 网站结构/栏目板块

六. 主要栏目介绍

七. 商业模式

八. 技术功能

九. 信息/资源来源

十. 项目运作方式

十一. 网站优势(资源/内容/模式/技术/市场等)

十二. 无形资产

十三. 策略联盟

十四. 网站版权

十五. 收益来源概述

十六. 项目经济寿命

第三章. 市场分析

一. 互联网市场状况及成长

二. 商务模式的市场地位

三. 目标市场的设定

四. 传统行业市场状况(网站市场资源的基础)

五. 市场定位及特点(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特定受众等

六. 市场成长(网站pageview与消费者市场)

七. 本项目产品市场优势(对于特定人群的市场特点的省事、省时、省力、省钱等)

八. 市场趋势预测和市场机会

九. 行业政策

第四章 竞争分析

一. 有无行业垄断

二. 从市场细分看竞争者市场份额

三. 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第五章 商业实施方案

一. 商业模式实施方案总体规划介绍

二. 营销策划

三. 市场推广

四. 销售方式与环节

五. 作业流程

六. 采购、销售政策的制定

七. 价格方案

八. 服务、投诉与退货

九. 促销和市场渗透(方式及安排、预算)

1. 主要促销方式

2. 广告/公关策略、媒体评估

3. 会员制等

十. 获利分析

十一. 销售资料统计和销售纪录方式,销售周期的计算。

十二. 市场开发规划,销售目标(近期、中期),销售预估(3-5年)销售额、占有率及计算依据

第六章 技术可行性分析

一. 平台开发

二. 数据库

三. 系统开发

四. 网页设计

五. 安全技术

六. 内容设计

七. 技术人员

八. 知识产权

第七章 项目实施

1. 项目实施构想(公司的设立、组织结构与股权结构)

2. 网站开发进度设计与阶段目标

3. 营销进度设计与阶段目标

4. 行政管理部门的建立、职工的招募和培训安排

5. 项目执行的成本预估

第八章 投资说明

一. 资金需求说明(用量/期限)

二. 资金使用计划(即用途)及分期

三. 项目投资构成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分类

四. 主要流动资金构成

五. 投资形式(贷款/利率/利率支付条件/转股-普通股、优先股、任股权/对应价格等)

六. 资本结构

七. 股权结构

八. 股权成本

九. 投资者介入公司管理之程度说明

十. 报告(定期向投资者提供的报告和资金支出预算)

十一. 杂费支付(是否支付中介人手续费)

第九章 投资报酬与退出

一. 股票上市

二. 股权转让

三. 股权回购

四. 股利

第十章 风险分析与规避

一. 政策风险

二. 资源风险

三. 技术风险

四. 市场风险

五. 内部环节脱节风险

六. 成本控制风险

七. 竞争风险

八. 财务风险(应收帐款/坏帐/亏损)

九. 管理风险(含人事/人员流动/关键雇员依赖)

十. 破产风险

第十一章 管理

一. 公司组织结构

二. 现有人力资源或经营团队

三. 管理制度及协调机制

四. 人事计划(配备/招聘/培训/考核)

五. 薪资、福利方案

六. 股权分配和认股计划

第十二章 经营预测

一. 网站经营

1.访问人数成长预测

2.会员增长预测

3.行业联盟预测

二. 销售数量、销售额、毛利率、成长率、投资报酬率预估及计算依据

第十三章 财务可行性分析

一. 财务分析说明

二. 财务数据预测

1. 收入明细表

2. 成本费用明细表

3. 薪金水平明细表

4. 固定资产明细表

5. 资产负债表

6. 利润及利润分配明细表

7. 现金流量表

三. 财务分析指标

反映财务盈利能力的指标

a. 投资回收期(pt)

b. 投资利润率

c. 投资利税率

d. 不确定性分析

第三部分 附录

一. 附件

1. 主要经营团队名单及简历

2. 专业术语说明

3. 企业形象设计/宣传资料(标识设计、说明书、出版物、包装说明等)

二. 附表

1. 市场受众分析(人群分布/数量等)表

2. 互联网成长状况表

第5篇:二手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资金;集中营运;市场风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4-0045-04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一、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及最新发展

(一)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组织架构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之后要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使风险管理有据可依,接着要确定本行市场风险管理要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另外限额政策、监控手段和控制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1、组织架构。一个恰当的组织架构应该能够清晰地定义银行中各个相关部门角色与职责,并有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为此,市场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独立于业务部门,与前、后台的职责明晰。除此,银行所有员工也都应掌握全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及其个人在实现对风险有效管理中的职责。

2、政策及程序。一套完整的政策及程序有助于管理层自上而下地传达银行的业务目标及风险偏好,在提供指导的同时,加强对风险的整体控制。在制定政策及程序时,要特别注意风险管理理念对银行业务战略反应、支持以及加强作用。

3、方法论及工具。市场风险管理对方法和工具的要求就是识别和计量风险,以确保高级管理人员对整体风险情况的了解。目前主要有市场风险资本的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两种。

4、风险限额。一个恰当的风险限额结构有助于高级管理层监控银行的风险敞口。高级管理层应该根据银行的风险容忍度与风险偏好来定义控制需要,从而设定风险限额。对风险限额利用程度的监控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5、报告及监控。一套强大的风险报告必须能按照需要及时地将各种信息提供给银行内部管理人员,以及外部的投资者、分析师以及监管机构。作为一种监控机制,风险报告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编制工作必须是定期的、及时的。

6、控制机制。成文的程序旨在确保所报告中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有效的控制则能够减少银行的操作风险。信息系统在对风险限额及操作程序的监控上往往非常必要。西方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一般都有由普通数据库生成的风险数据库,并由系统固化的数据模型进行计算,同时使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监控和管理。而管理层可随时对其关心的风险情况进行特殊查询。

(二)西方商业银行常用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计量及管理手段

对利率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利率敏感性分析(如:缺口分析、久期分析等)、情景分析等,而比较常见的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期权等。汇率风险的基本计量方法主要是,先计算净外汇风险敞口,将其折算成本币,再结合汇率的预期变动趋势对其进行计算。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和外汇互换期权等。

比较常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指标主要有名义风险额、基点价值、单一产品的风险价值(VAR)和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VAR)等。名义风险额是指金融工具名义本金的敞口;基点价值是指利率变动1个基点对金融工具价值产生的影响;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

巴塞尔委员会对Var值的定量计算有着较为具体的要求。计算频率是每天计算,置信区间的规定是99%,观察期是10天,波动率和相关性需使用至少1年的历史数据。另外,对Vat值的计算应进行事后检验,将银行每日计算的VaR值和对应的每日实际交易净损益进行校对,事后检验必须每季度进行一次,发现例外情况应及时调整。

(三)国际上市场风险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快速增长,各国加大了对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的投入,市场风险控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有效的风险控制已经从收益和成本管理主导阶段、风险控制主导阶段发展到全面风险与价值管理阶段。最新的市场风险控制技术包括:在价值最大化的共同目标下,综合地提高收益率与控制风险;采用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工具(例如: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综合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风险计划;根据资本和收入的波动性来决定风险偏好等。

当然也应看到,国际上一些先进的金融机构在市场风险管理上也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致了一连串的市场连锁反应,使大批国际上的先进金融机构都卷入其中,遭受了巨额损失。这种损失虽然主要是最初的放贷机构审贷不严、盲目放贷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所造成的,但是这些大的金融机构购入放贷机构的资产抵押债券后,盯市不足以致无法及时止损,也是造成如此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说明即使是国际先进的金融机构对盯市这种市场风险控制手段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中资商业银行资金集中营运的市场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的资金交易业务种类大同小异,包括一些新业务,如即期、远期、掉期等业务,各中资银行均有涉及。各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整体差别不大,大部分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其风险管控能力,尤其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管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中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侧重宏观层面的风险控制,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侧重于操作层面的审批,一般市场风险的日常管理归口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听取银行账户以及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管理情况汇报,对全行市场风险管理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确定全行市场风险基本风险偏好和基本政策。资金交易部(资金营运中心)根据总行授权,经营运作总行集中的各项资金,并配合管理全行流动性管理需要,满足有关部门提出的支付需求。

1、资金集中营运的市场风险管理程序及决策机制。经总行授权后,中资商业银行的总行资金交易部门在具体的投资决策中一般实行两级投资决策体系。第一级是季度阶段性战略投资决策机制,资金交易部门按季拟定投资运作策略方案,对核心资产的规模、收益率、风险指标等提出具体的操作指标。该方案提交总行计划财务部和风险管理部审核、经总行有权审批人批准后下达执行。第二级是日常性投资决策机制,即在总行批准的阶段性投资方案框架内,资金交易部门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按照总行授权,自主确定每月、每周的操作方案。

中后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一般实行嵌入式风险管理,实时监督总行资金交易部门的市场运作,并定期做出书面风险评价报告。对重大风险事件,风险管理有权暂停资金交易部门相关交易,提请总行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审议或直接向有关管理层请示决策。同时,为保证资金交易的内部控制需要,总行会计结算部作为资金交易部门的会计后台,保持资金业务会计核算、清算、结算的独立性。

2、资金交易部门市场风险管理的限额政策。总行在每年确定的年度授权方案中制定一些比较大的指标限额,而交易部门每季度的阶段性投资方案中也会制定一些针对具体业务的限额。授信的限额中公司客户的授信限额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制定,并经授信审批部审批后执行;同业客户的授信限额由同业部审批,因为资金交易部门同业客户交易量较大,所以专门给交易部门划出了一部分专用额度。为此,限额管理是分若干层次,权限不一的。

在具体的限额控制上,人民币业务主要在债券业务系统、本外币交易系统提供的基本交易信息和市场分析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资金业务市场价值计算规则;外币业务主要在路透和彭博等专业性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资讯、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平台上,通过其内嵌的现代金融工程数理统计模型,进行包含久期、浮动损益、止损比例、可接受损失限额等的风险量化管理。

目前资金交易部门具体采取的限额管理手段主要有敞口限额管理、止损点管理(单笔交易止损点指标)和可接受损失限额管理(分交易类别)。关于风险量值(VAR)管理,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正处于内部研究探讨阶段,研究结果仍在不断检验、修正中,尚未用于日常的风险控制。

3、资金交易部门市场风险报告制度。资金业务的风险报告,采取日常报告与定期报告、内部报告与外部报告相结合的办法,对资金业务的各项风险指标的执行情况以及潜在风险程度的变化态势进行分析总结,提交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作为风险和业绩评估、风险动态控制的主要参考。

(1)日常报告。每日营业终了,风险和交易前台分别就资金业务情况和风险指标执行情况向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提交报告(报表),报告内容包括:信用额度占用、自营交易明细、各项产品的风险点、止损情况、整体资产组合的市值估算、资金产品组合的风险指标、代客交易明细等。

(2)定期报告。资金交易部门在每季季初向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提交季度资金业务策略报告,经审批后执行。内容包括:上季资金业务情况、损益情况和各项风险指标的执行情况,本季市场分析和相应的资金业务策略等。月末还要就本月对季度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月度资金运作计划,经各具体资金运作部门集体决策后落实。

与此同时,风险每月根据其独立的风险评估和市场判断,就全行资金业务的风险指标、尤其是市场风险指标方面的执行情况及调整意见提出报告,报总行风险管理部审定后下达执行。

(3)特别报告。在出现特定风险事件时,风险和交易前台应及时报告风险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并报行领导审批,通过取消交易、对冲交易、强制止损、暂行交易资格等方式控制资金业务风险。风险和交易部门应分别就特定风险事件的处理过程、对该事件中问责制的执行意见、今后的防范措施提出专项报告,报送总行有关部门。

由于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或由于总行政策出现较大调整而导致原有交易策略无法执行时,交易部门应立即出具策略调整报告,经总行有关部门审批后执行。

(4)外部报告。通过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就资金业务的风险评估、风险指标的设定、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分析报告,作为资金业务的决策参考。

4、市场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近些年,各中资商业银行花费巨额投人建立数据大集中,打造新型综合业务系统,其中也包括有关市场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前台交易的数据经专门的系统录入员录入后,直接自动传递到后台进行相应的处理,可快速反应额度占用和市场风险头寸情况。

除此,各银行风险管理政策还包括一套较为完善的后评价机制,主要由风险代表总行定期对市场状况及交易部门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对交易部门的内部审计也有着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交易部门对员工的培训主要是直接参加具体项目或由老员工以传帮带的方式进行。

(二)对不同类型市场风险的计量及管理手段

一套相对完整的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就基本上保证了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而让其完全发挥效用的则是对各种类型市场风险的科学的计量和管理手段。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对整体市场风险的分析和计量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单因素(如CPI、利率、信贷规模等)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多因素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及Var值计算还无法实现。多因素分析的模型也建立过,但由于模型有效性的确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还未能在实战中应用,只能作为实战的参考。而在产品定价方面,主要应用中债曲线,内部的收益率曲线作为参考;对于信用产品进行信用分析时会参照其他机构(如中金公司)的信用报告,按不同档的信用利差进行定价。

三、对比国际经验,中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

(一)资金交易业务的管理模式为彻底摆脱传统业务框架,决策审批的时效性有待加强

对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控制有赖于快速有效决策审批机制和信息传递渠道。中资银行的资金交易风险管理链条比原来大为缩减,但由于仍如前所述涉及部门众多,决策审批时效性不足。例如对于短期融资券(发行期一般只有5天)的授信管理在操作上无法纳入企业统一授信管理。

(二)定价模型还不够全面,产品定价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强化

没有具体的定价模型,就不可能准确地计算出衍生产品价格对各种市场因素变化的敏感性,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对冲。目前中资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利用中债曲线和内部收益率曲线,已经对一些比较常用的金融衍生产品做了定价模型,但是对较为复杂的产品,尤其是复杂的外币衍生产品,仍需要通过外资机构提供报价。

(三)目前还无法做到实时的、准确的计量风险敞口;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手段仍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资金交易部门对债券久期、基点价值等指标的计算和对汇率敞口的控制等,无法做到实时的、准确的计量风险敞口。特别是,由于受人力资源和系统的限制,目前中、后台无法实现逐日盯市,在中后台不进行盯市核算时,只能依赖于前台,使风险控制效果大大降低。此外,由于风险量值(VAR)管理,压力测试和场景分析正处于内部研究探讨阶段,尚无法通过专业化的系统平台,对全行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产品组合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波动性风险等进行统一的风险计量。

(四)市场风险信息系统的功能制约了其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目前中资银行资金交易部门的系统模式存在着

业务处理效率较低、数据需要多次转换、部分环节需要繁琐手工操作等问题,特别是,无法实现信用额度占用的实时计算,暂未实现市场风险指标的连续计算和,存在前、中、后台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短期内很难达到外资银行市场风险信息系统那样强大的数据库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仍有待深入

目前,在资金业务的外币市场上中资银行有着后发劣势,而人民币市场上,在交易数据的积累、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外资银行依据其本身的强大资金实力、研究实力和外币市场上多年的经验,明显有着强大的后发实力。近期外资银行法人化后全面进入人民币业务以来,他们在人民币交易市场上的活跃表现也证明了这点。

四、主要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执行和落实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力度,进一步强化市场风险意识

中资银行及其资金交易部门应切实落实《指引》中对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市场风险资本五个方面的要求。

(二)加速市场风险管理模型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检验

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适应自身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和交易头寸的内部风险模型,中资银行应针对历史数据及市场数据不足和内部模型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加大对模型研发的投入力度。

(三)进一步理顺资金交易部门与总行管理部门架构,改善传导机制,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传导效室

中资银行应进一步理顺传导机制,使上传、下达都更为通畅,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的传导效率和执行效率。

(四)构建合理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增强定价能力,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国外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趋于成熟,中资银行应借鉴其经验,改变目前无公认的人民币市场收益率曲线的状况,尽快构建一个基准收益率曲线,加大对人民币产品定价的研究和投入力度,将自行设计的收益率曲线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和调整,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定价能力。

(五)重视盯市核算、积累数据并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型,为实现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做好准备

中资银行不仅要加强盯市核算这一工作,还要在日常交易数据和风险数据的收集、积累上增加投入力度,并结合人民币市场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型,为实现全面的风险与价值管理做好准备。

(六)努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中资银行应加快引进具有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加快风险管理模型研发能力和市场风险控制能力。

(七)加大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力度,使系统在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资银行应进一步积累数据和管理经验,将积累的经验用于新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使新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就能够实现现有系统缺乏而风险管理急需的、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功能。提高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第6篇:二手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困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难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问题。相对于数据充分、数理统计模型运用较多的市场风险管理而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匮乏,二是难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匮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不采取IT市原则计量每日损益、持有期限长、违约事件发生少等。模型检验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用产品持有期限长、数据有限等原因。近些年,在市场风险量化模型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以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这已成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信用悖论”现象。这种“信用悖论”是指,一方面,风险管理理论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循投资分散化和多样化原则,防止授信集中化,尤其是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中缺乏有效对冲信用风险的手段的情况下,分散化更是重要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银行信贷业务往往显示出该原则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许多银行的贷款业务分散程度不高。造成这种信用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多数没有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对其信用状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长期发展的业务关系,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银行比较偏向将贷款集中于有限的老客户企业;二是有些银行在其市场营销战略中将贷款对象集中于自己比较了解和擅长的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三是贷款分散化使得贷款业务小型化,不利于银行在贷款业务上获取规模效益:四是有时市场的投资机会也会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有限的部门或地区。

三是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主要是因为 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而非系统风险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充分多样化的投资完全分散,因此基于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理论而建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基于组合套利原理而建立的套利资产定价模型都只对系统性风险因素,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进行了定价,而没有对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定价。这些模型认为,非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的,理性、有效的市场不应该对这些非系统性因素给予回报,信用风险因而没有在这些资产定价模型中体现出来。

对于任何风险的定价,首先都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衡量为前提条件的。由于前述的一些原因,信用风险的衡量非常困难。目前国际市场上由J.P摩根等机构所开发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lsk+、KMV模型等,其有效性、可靠性仍有争议。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对信用风险仍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金融系统中纯粹信用风险交易并不多见,因而市场不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依据。

对不同类型同期限的金融工具,如国债、企业债券等到期收益率的对比分析,尽管能为信用风险回报和定价提供一定参考,但主要局限于大类信用风险的分析,难以细化到具体的信用工具。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信用风险作为一种古老的风险形式,在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了许多方法来规避,以期减少损失。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贷款内部评级分级模型以及Z评分模型等。但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使得这些方法有些显得过时,有些则显得不精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出现了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等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使得信用风险管理更加精确、更加科学。

总的来说,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呈现出如下几个发展趋势。

信用风险管理由静态向动态发展。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都表现为一种静态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的计量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发展,银行对信贷资产的估值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信贷资产只有到违约实际发生时才计为损失,而在违约发生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变化而造成信用风险程度的变化难以得到反映,银行因而难以根据实际信用风险的程度变化而进行动态的管理。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首先,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可以每天根据市场和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动态地衡量信用风险的水平,IT市的方法也已经被引入到信用产品的估价和信用风险的衡量。其次,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拥有了更加灵活、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其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可以根据其风险偏好,通过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进行动态的调整。

信用风险对冲手段开始出现。长期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局限于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相比缺乏创新和发展,尤其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管理手段。传统的管理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的水平,很难使投资者完全摆脱信用风险;而且,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种投入还会随着授信对象的增加而迅速上升。这一局限性对以经营存贷业务和承担信用风险为核心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并无多大影响,但随着信用风险越来越多地进入证券交易和投资银行领域,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的这一局限性变得愈益突出。对于证券交易商而言,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与商业银行不同,证券交易商是以承担市场风险而不是信用风险为自身业务的核心的,信用风险只是交易的副产品,是交易双方都试图剥离或摆脱的:二是由于证券交易品种多样化、交易对手也涉及广泛的特点,证券交易商往往比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信用对象;三是证券交易商往往缺乏商业银行那样管理信用风险的经验和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这都使得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信用风险对冲管理手段开始走到风险管理发展的最前沿,并开始推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分散投资、防止授信集中化、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和动态监控,要求提供抵押或担保的信用强化措施等。尽管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相当完善和成熟,有些甚至已经制度化,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都是基于定性分析。

近年来,信用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的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产生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思想。随之而来,在传统信用评级方法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这些模型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现代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是通过数理统计手段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有关群体或个体的信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估,并对其未来行为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提供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依据和手段。

第7篇:二手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3-0044-03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念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重视。根据CME(Chieago Mercantile Exchange,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全球外汇市场调研结果,被调研的893个市场参与者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已经使得投资者开始重点关注对手方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等。

金融机构评估对手方信用风险的方法、模型合理与否,关系到评估结果的优劣。通过笔者与穆迪信用咨询公司、惠誉信用咨询公司、德勤风险管理咨询、Riskmetrics信用咨询等机构的多次沟通交流,本文概要阐述了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一)统计模型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至少需要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理论

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2.违约损失率LGD(Loss Given Default)理论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适应上述市场和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注重违约率又注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许多规定也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简单易操作而受到欢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因其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d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其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为“CAMEL”,正好与“骆驼”的英文名字相同而得名。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骆驼”评级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在具体CAMEL模型的指标及其权重选取及校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专家判断模型

银行信用评估的起点是对其财务实力的综合判断,应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估。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监管情况、经营环境、行业前景等要素,无法通过确切数量加以计算,而专家打分卡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准值,如信用等级、违约和损失数据等的情况下,开发专家判断模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专家判断模型的特点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专家打分卡建模时间短,所需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多;专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评估人员的经验。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评估方法应充分考虑风险元素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一方面,引人大量的精确分析法,并尽可能地运用统计技术。另一方面,不浪费定性参数的判别能力,并用以优化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除CAMEL要素外,还需考虑更多更深入的风险因素。评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价值、风险定位、监管环境、营运环境、财务基本面。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做法如下图所示。

(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数据准备是模型开发和验证的基础,建模数据应正确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特征以及评级框架。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开发和验证所需要的样本数据集。影响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因素主要有非系统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是指与单个交易对手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财务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统性因素是指与所有交易对手相关的共同风险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既要考虑交易对手目前的风险特征,又要考虑经济衰退、行业发生不利变化对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影响,并通过压力测试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敏感性。

(三)变量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

称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层次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构建及层次划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相对优势排序;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多个原始指标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变量的内在联系,得出关键指标(即主成分)。

3.专家判断

关键指标权重和取值标准设定是通过专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确定,取值标准是建立指标业绩表现同分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值标准的设定应能正确区分风险,取值标准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周期定期调整,从而反映风险变化。

(四)模型校验修改

模型构造完成后,需要相应财务数据的不断校验修改。财务数据可直接向对应机构索取,也可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得。直接获取数据的方式准确性较高,但需对应机构积极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数据录入、核对和计算。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取数据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费用,且面临数据不全、数据转换计算等问题。在违约概率模型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赖以建造的数据样本中的违约率不能完全反映出总的违约经历,需进行模型的压力测试,确保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合理的结果,并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

(五)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根据完善授信评估模型,撰写授信评估系统业务需求书,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提高授信评估效率。授信评估系统还应与会员历史数据库、限额管理系统、会员历史违约或逾期等信息库无缝连接,避免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

三、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评估的启示

(一)完善授信评估可积极推动银行间市场业务发展

银行间市场会员信用评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风险。为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成员需及时、合理、有效地对相应会员银行或做市商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会员或做市商资信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为其设置信用限额。

(二)引进成熟的授信评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监管要求,国内大中型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国际先进授信评估机构的帮助下,开发PD或LGD评估模型。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国际先进咨询机构作为顾问,构建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为防止操作风险,提高授信评估工作效率,实现授信评估与机构内部相关系统的连接,银行间市场参与者需根据授信评估方法、模型、授信资料清单、分析报告模板、建议授信计算公式等内容,撰写系统开发业务需求书,或引进先进的授信评估系统并进行客户化改造,或选择系统开发商进行自主开发授信管理系统。

(四)加强授信评估培训和知识转移

借助专业授信咨询机构的培训,授信评估人员可学习授信评估模型的理念,掌握定性评估时专家判断的尺度,运用统计方法确定定量和定性因子的最佳模型;掌握数据转换和根据数据质量或可获得性调整数据的方法;动态识别模型的表现,包括统计证明和稳定性;熟悉模型的样本外测试;学会将模型评级映象到外部评级级别和内部、外部PD值等本领,同时增强业务人员对新资本协议的理解,提高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培养出自己的专业信用风险评估分析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完善授信管理项目组[J].国际现金授信评估机构研究报告.

[2]马海英,郭钰.数据挖掘技术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

第8篇:二手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03-1-25作者:秩名

[摘要]我国已成功加入WTO,证券市场也将逐步开放,只有10余年成长历史的中国证券公司,不久将与经历过百余年资本市场锤炼且实力雄厚的国外证券公司同场竞技。为了增强我国证券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业务创新和管理规范两手同等重要。

我国已成功加入WTO,证券市场也将逐步开放,只有10余年成长历史的中国证券公司,不久将与经历过百余年资本市场锤炼且实力雄厚的国外证券公司同场竞技。为了增强我国证券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业务创新和管理规范两手同等重要。就规范管理而言,无论证券监管部门还是证券公司本身都面临着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提高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如何提高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本文从证券公司的业务构成着手,分析了新形势下国内证券公司的风险类型,并在对中外证券公司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应对措施。

一、从业务构成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

我国证券公司(指综合性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按照《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有经纪、承销、自营、兼并收购、基金管理、咨询服务等。因此证券公司风险根据业务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证券经纪业务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较大,一般达到40—50%以上,因此经纪业务风险是证券公司最基本的风险,主要表现有:

1.经营风险

由于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占证券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证券公司对经纪业务的依赖性增强,二级市场行情波动对证券公司收益影响较大,当行情低迷时,固定成本(如通讯费用、场地租金等)居高不下,经营风险凸现。

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度会员年检结果显示,96家证券公司类会员只有32%被列为年检好会员,与99年相比在总体规模、盈利水平有一定提高的同时,仍有近十家证券公司出现亏损或接近亏损,相当一部分证券公司净资产低于平均水平,在资产经营安全性、合法合规经营、内部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2.拓展业务风险

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深入,证券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拓展业务时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措施,面临较大风险:

(1)向客户融资。由于向客户透支资金的方法已经被严厉禁止,变相透支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利用国债交易向客户融资等),有的还与银行共同协作,使融资行为不易被发现。(2)返佣。返佣使经营成本加大,一旦行情不好,返佣成为节约费用的包袱;返佣的帐务处理有的返还现金,管理漏洞较多;返佣比例制定亦有较大的随意性,增加了规范管理的难度;同时返佣税金的收取有的只代扣了个人所得税,未扣所得税、营业税,留下了隐患。(3)提供担保。证券公司有的分支机构为客户贷款资金提供担保,因担保方比较隐蔽,只有在资金链出现断裂,才有可能被发现,而这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已十分严重。(4)三方监管。有的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实行三方监管(一客户提供资金给另一客户买股票,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监管客户的股票,以保证另一客户资金安全),这是《证券法》不允许的行为,监管协议不受法律保障,监管行为不受法规认可,一旦发生纠纷,证券公司十分被动。(5)业务创新。为追求规模扩大和市场占有率增加,证券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业务创新,并与银行、保险等机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业务创新遇到来自包括技术、咨询、培训和推广等多方面的挑战,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3.系统网络风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广泛应用,随着证券行业业务创新的不断深入,网络是否安全可靠、网络是否便捷高效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证券公司对此的风险控制及抗风险能力仍不容乐观。

(二)证券承销业务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因为项目周期长,受市场不可预测因素影响较大,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证券公司的连带责任增加,公司各项风险增大。

如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研究不够,推荐企业发行证券失败而使证券公司遭受利润和信誉损失的风险。对二级市场的走势判断错误,造成股票价格定位不合理或债券的利率和期限设计不符合市场需求,券商包销的股票卖不出去;或者在增发配股时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证券公司资金被大量占用引发财务风险。随着B股市场将率先成为全流通市场,B股承销业务将有较大发展,如果履行包销责任,还可能出现外汇风险。对上市公司进行过分包装,在信息披露上出现过错,误导投资人,造成违规违法的风险。

(三)自营业务风险

作为证券公司传统业务之一,证券自营收入约占中国证券公司总收入的30%,但其风险却比较巨大。首先是市场风险,自营收益与二级市场走势关系密切。目前我国证券二级市场整体来讲投机气氛较浓,市场波动相对频繁,很多证券公司未建立有效的业务决策系统、调研系统、操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面对相对较少的投资品种,证券公司无法利用套期保值等手段规避证券市场波动的系统风险,因此,二级市场的价格异常波动会给公司业务带来较大的风险。其次是新业务风险,很多新的交易品种即将推出,但由于业务新、经验少,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它在能够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有放大风险的效应。“李森事件”把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就是典型的案例。第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追求自营业务收益增加,恶意炒作使股价震荡加剧从中获利。这种行为是《证券法》所严厉禁止的。一旦受到查处,公司的各项业务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四)其他业务风险

在上述三大业务之外,资产管理业务是很多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但其带来的风险在2001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证券法》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指出,证券公司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不得向委托人承诺投资收益,但是不少证券公司在进行资产管理业务时,还是违规进行保底和收益分配承诺,在操作不当时,易使应由客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转化为由证券公司承担实际的亏损。同时该业务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收益分配机制,致使收益分配的品种单一、凭经验确定,客户可选择的机会少,证券公司遇行情波动较大时,风险应对的能力欠佳。假设某证券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实际资产管理的资金100亿元。允诺资金的保底利润率是10%。按此计算,其年成本在10亿元左右,在大盘下跌20%,损失应超过15%达8.5亿元,加上公司自有的自营资金按10亿元计算,大盘下跌损失2亿元,则两者合计损失超过20.5亿元,对该证券公司来说已达到生死存亡的地步。因此,证券公司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一定要注意风险。不能盲目扩展。其他如国外证券公司获利丰厚的资产重组、并购业务在

我国虽然也开展,但业务量较小,所以其风险并不明显。

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随着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证券监管理部门和证券公司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得以稳健发展和证券公司业务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也看到,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相比,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科学风险管理理念的缺乏

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不仅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从认识、衡量、评价到控制的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而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加入WTO后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时间:2003-1-25作者:秩名[摘要]我国已成功加入WTO,证券市场也将逐步开放,只有10余年成长历史的中国证券公司,不久将与经历过百余年资本市场锤炼且实力雄厚的国外证券公司同场竞技。为了增强我国证券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业务创新和管理规范两手同等重要的证券市场相比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科学认识,风险管理的经验是在惨痛教训中积累的,没有形成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组织架构上的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的各证券公司,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了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并且在市场发展中不断完善。如美林公司的管理体系:一名公司副总裁具体分管公司全面的风险管理事务,由其领导公司的风险控制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和修订公司的风险控制政策及程序,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评估和监控各种业务风险等。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为风险与信用管理机构。而我国多数证券公司未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或建立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但未有效履行风险管理职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亟待完善。

(三)管理手段上的差异

国外的证券公司对风险不仅能定性分析,而且能量化分析,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统计技术等手段来定量分析风险。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不仅是证券公司自身防范风险的内在要求,也是监管部门的硬性规定。在中国,很少有证券公司对市场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大多是仅凭经验判断风险,并以此进行定性分析。

(四)经营规模上的差距

与国外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存在规模小、数量多的现象。1998年全球十大证券公司平均资本(折合人民币,下同)为2334亿元,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分列一二位,资本规模分别为5618亿元、3448亿元。1999年底我国共有专业证券公司90余家,累计总股本为286.56亿元,平均每家股本只有3.184亿元。这样的规模难以适应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将面临较大风险的现状,更不要谈与国际证券公司竞争了。

三、风险防范与管理应对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从国外证券公司实践来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其认为业务的主要风险不是业务本身,而是业务管理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在整个证券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一方面自上而下地推动风险的警示教育;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证券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确保公司对各种风险能够识别、监管和综合管理。为此,风险管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1)成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2)审计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3)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4)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风险容忍程度,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5)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三)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证券公司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形成组织严密并能适时对风险进行监控的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证监会国际组织“资本充足率”的框架和计量与管理风险的VaR(Value—at—Risk)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其风险管理技术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估,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种风险来源(例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变量)的敞口和市场逆向变化的可能性。VaR风险管理技术(或模型)是近年来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主要在欧美)兴起的一种金融风险评估和计量模型,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公司和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

(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

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内控体系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即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

1.风险评估:首先是各业务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估是对证券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每一项业务或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的预测。它包括风险所在、风险所引起损失的时机、可能发生的损失原因、可能发生损失的金额、损失预测的可信度、损失发生的频率以及损失应对措施等。其次是整体风险评估。公司的整体风险最终都可能通过资产体现出来,因此,对公司整体风险的评估,主要是对资产风险进行测评。资产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有:(1)安全性指标:对外担保比例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0%;自营股票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30%,自营债券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50%等。(2)流动性指标:流动资产余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长期投资余额占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30%。(3)盈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分析,确定公司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

2.风险控制:完善以一级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授权分责制度,加强决策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实行与个人责任密切联系的集体决策制度,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建立高级管理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和重点岗位定期轮换的制度,保持决策体系的新鲜和活力。

(1).经纪业务风险控制。公司要对营业网点合理安排,防止盲目扩张。建立和完善交易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各岗位操作制度。进一步完善营业部各项业务的交易流程。加强财务稽核和现场监督。

(2).承销业务风险控制。建立“统一领导、专业分工、集中管

理”的业务体制,在公司内部形成以专家评审委员会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公司承销业务的操作流程;负责项目立项、策划、创新业务的咨询和评审;负责拟上报项目材料的评审。规范运作、严格自律、提高执业水准。

(3).自营业务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自营业务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研究部门、财务资金部门、风险控制小组、投资决策部门等共同参与完成。在这个决策系统中,投资决策部门是最高决策机构;研究部门对市场分析和投资品种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财务资金部门负责资金调拨、核算;风险小组对自营业务全过程进行监督。加强自营资金的管理;加强自营队伍建设;公司总部对整个系统的资金运作、自营操作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第9篇:二手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我国城市用水人口和用水需求大幅度增长,供水普及率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城市用水总量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500亿立方米/年左右。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且时空分布不均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今后加强城市节水工作,还要进一步完善节水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提高节水的法制化水平,切实调动和提高社会各界节水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提高节水工作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加大节水工作责任制。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和市场引导作用促进城市节水工作。发挥水价改革对城市节水的作用。要增强节水减排科技支撑能力,加大节水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并进一步创新方式,加强宣传动员和公众参与。

【目录】

第一部分 摘要

一、节水公司概况描述

二、节水公司的宗旨和目标

三、节水公司目前股权结构

四、已投入的资金及用途

五、节水公司目前主要产品或服务介绍

六、市场概况和营销策略

七、主要业务部门及业绩简介

八、核心经营团队

九、节水公司优势说明

十、目前节水公司为实现目标的增资需求:原因、数量、方式、用途、偿还

十一、融资方案(资金筹措及投资方式及退出方案)

十二、财务分析

1.财务历史数据

2.财务预计

3.资产负债情况

第二部分 综述

第一章 节水公司介绍

一、节水公司的宗旨

二、节水公司简介资料

三、各部门职能和经营目标

四、节水公司管理

1.董事会

2.经营团队

3.外部支持

第二章 技术与产品

一、技术描述及技术持有

二、产品状况

1.主要产品目录

2.产品特性

3.正在开发/待开发产品简介

4.研发计划及时间表

5.知识产权策略

6.无形资产

三、节水产品生产

1.资源及原材料供应

2.现有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

3.扩建设施、要求及成本,扩建后生产能力

4.原有主要设备及需添置设备

5.产品标准、质检和生产成本控制

6.包装与储运

第三章 节水市场分析

一、节水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

二、目标市场的设定

三、产品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

四、目前节水公司产品市场状况,产品所处市场发展阶段(空白/新开发/高成长/成熟/饱和) 产 品排名及品牌状况

五、市场趋势预测和市场机会

六、行业政策

第四章 竞争分析

一、有无行业垄断

二、从市场细分看竞争者市场份额

三、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公司实力、产品情况

四、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变化分析

五、节水公司产品竞争优势

第五章 节水市场营销

一、概述营销计划

二、节水销售政策的制定

三、节水销售渠道、方式、行销环节和售后服务

四、主要业务关系状况

五、节水销售队伍情况及销售福利分配政策

六、促销和市场渗透

1.主要促销方式

2.广告/公关策略、媒体评估

七、节水产品价格方案

1.定价依据和价格结构

2.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和对策

八、销售资料统计和销售纪录方式,销售周期的计算。

九、节水市场开发规划,销售目标

第六章 投资说明

一、资金需求说明(用量/期限)

二、资金使用计划及进度

三、投资形式(贷款/利率/利率支付条件/转股-普通股、优先股、任股权/对应价格等)

四、资本结构

五、回报/偿还计划

六、资本原负债结构说明

七、投资抵押

八、投资担保

九、吸纳投资后股权结构

十、股权成本

十一、投资者介入公司管理之程度说明

十二、报告

十三、杂费支付

第七章 投资报酬与退出

一、股票上市

二、股权转让

三、股权回购

四、股利

第八章 风险分析

一、资源风险

二、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三、研发风险

四、生产不确定性风险

五、成本控制风险

六、竞争风险

七、政策风险

八、财务风险

九、管理风险

十、破产风险

第九章 管理

一、节水公司组织结构

二、管理制度及劳动合同

三、人事计划

四、薪资、福利方案

五、股权分配和认股计划

第十章 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说明

二、财务数据预测

1.销售收入明细表

2.成本费用明细表

3.薪金水平明细表

4.固定资产明细表

5.资产负债表

6.利润及利润分配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