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

氧化物的化学性质精选(九篇)

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第1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

一、学情不同,选择的教学切入点不同

1. 氧气

氧气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最先接触并且需要系统学习的一种物质。学习之前,学生只有小学科学中学到的一些与氧气有关的知识,了解的并不深入,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学生对氧气的感性认识缺乏,学习氧气的性质,特别是物理性质学习之前,就显得较为抽象,更不用说对化学性质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比较大,入门较困难,因此教师应从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顺序切入。

2. 二氧化碳

对于二氧化碳来说,学生的感性知识比学习氧气要多,不但小学科学已经有所接触和学习,而且生物课也学习过它的某些知识,日常接触也多一些。在化学课上,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氧气的有关知识,包括氧气在自然界的存在、性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对系统地学习另外一种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困难应该小得多,因此教师应从类比探究物理性质的知识切入。

二、课标要求不同,确立的教学目标不同

1. 氧气性质的教学

氧气性质的教学,侧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即学习一种物质性质方法的传授。例如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教师侧重于教学生怎样学习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方法,并教会学生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密度等方面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学习化学性质时,教师先教学生怎样观察实验,再演示实验,然后学生分组实验,最后归纳总结化学性质。所以,氧气性质的教学,除知识与技能外,更侧重于方法的学习。

2. 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

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除知识与技能外,则更侧重于方法的应用和掌握。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物理和化学性质,学生自己分析概括总结。

三、目标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

1. 氧气的教学

导入上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设问、实验或影视资料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讲课上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可结合生动的先演示和再分组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归纳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归纳、分析、总结,得出氧气的性质。

2. 二氧化碳的教学

在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基础上,除保持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外,教学上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学习氧气性质的方法自己探究、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学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作用;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联系已学习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四、方法不同,设计的师生互动不同

1. 氧气

教学基本思路:(1)创设情境:人类的呼吸离不开氧气,你对它了解多少呢?(2)观看影像资料或图片: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气和氧气的三态变化。(3)探究活动: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能否燃烧?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4)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总结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二氧化碳

教学基本思路:(1)创设情境:同学们,在生物课里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界里的二氧化碳总在不断地消耗、生成,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变化吗?(2)学生阅读归纳小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3)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4)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的作用。(5)指导学生分析概括: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联系已学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在氧气性质的系统学习中,主要是帮助学生将氧气的性质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深化和拓展,让学生理解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物质。而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了解得就比较少了。学生对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认识可能停留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但学生对于原理却不明白。因此,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教学,需要我们从生产、生活以及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入手,从理论上作出解释,并完善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性质。由于两种气体的性质差异较大,教师可以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做一些联系和对比,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巩固。

五、内容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

1. 氧气教学注重学法指导

氧气性质的教学是学生认识身边化学物质的第一种物质,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起始阶段,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大量的实验、图片、生活已有的经验、生活实例等感性、直观的素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知识的科学方法,架构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等实验基本技能,为后来学习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二氧化碳教学关注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教学是建立在氧气的教学基础上,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再认识的过程。氧气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侧重于根据氧气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推断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而在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则侧重让学生立足于科学严谨的探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对现象变化和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推断出二氧化碳的相应的化学性质,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究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2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

【关键词】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价态 原子结构 反应规律 反应条件 程度 酸碱性强弱 电极反应 浓度 外界条件 灵活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0-02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难点与重点。而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的判断则是指导并学习氧化还原理论一个重要的环节。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则是物质失电子的能力,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则是比较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虽从概念上看似简单,但对学生而言,具体判断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却非一件易事。下面就如何判断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强弱做如下分析:

一、根据元素价态判断

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的化合物,根据该元素所处的价态分析:1.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Na+、Fe3+、MnO4-、H2SO4;2.处于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S2-、Cl-、NH3;3.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S、Fe2+.即“高氧低还中兼”。且同种元素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如氧化性Fe3+>Fe2+.还原性Fe>Fe2+。

二、根据原子结构判断

一般来说,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则该原子的单质就越易失电子,还原性强,但其阳离子的氧化性则弱;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则该原子的单质就越易得电子,氧化性强,但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弱,即概括为“单强离弱”或“单弱离强”。具体判断可依据以下两点:

1.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单质失电子减弱,单质还原性减弱,而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增强。

例如:还原性Al> Zn> Fe 氧化性Al3+

2.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除稀有气体),则金属单质还原性减弱,而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

例如:金属单质还原性:Na>Mg>Al

阳离子氧化性:Na+

非金属单质氧化性:SCl-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则单质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例如:IA族单质还原性Li

阳离子氧化性Li+>Na+>K+>Rb+>Cs+

ⅦA族单质氧化性F2>Cl2>Br2>I2

阴离子还原性F-

三、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判断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多为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反应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氧化还原可表示为: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剂与氧化产物均具氧化性,还原剂与还原产物均具还原性,则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所以这也可以认为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概括为“左强右弱”。

例如: 4HCl + MnO2 = MnCl2 + Cl2?邙+ 2H2O

还原剂 氧化剂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

氧化性:MnO2>Cl2 还原性:HCl>MnCl2

再如:根据反应式:①2Fe3++2I-= 2Fe2++I2;②Br2+2Fe2+=2Br-+2Fe3+,可以判断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Br-,Fe2+, I- B. I-, Fe2+, Br-

C. Br-,I-, Fe2+ D. Fe2+, I-, Br-

解析:首先确定两个反应的还原剂:①I- ②Fe2+,还原产物:①Fe2+ ②Br-;再依据“左强右弱”原则,故有还原性;I->Fe2+, Fe2+> Br-,故选B。

四、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不同氧化剂(或还原剂)与同种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如果氧化(或还原)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高低来进行判断,条件要求越高,则其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弱,即“强易弱难”。

例如: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 +8H2O

MnO2+4HCl=MnCl2+2H2O+Cl2

O2+4HCl=2H2O+2Cl2

上述三个反应的还原剂都是浓盐酸,氧化产物都是Cl2,而氧化剂分别为KMnO4、MnO2、O2,不难看出,三个反应条件要求逐步提高,则氧化性KMnO4> MnO2> O2。

五、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程度的不同进行判断

当变价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若还原剂被氧化价态越高,即氧化程度越大,则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若被氧化价态低,即氧化程度小,则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弱。相应地,同一氧化剂被还原程度越大,即价态降的越低,还原剂还原性越强;被还原程度越小,还原剂还原性越弱,即“强大弱小”。

例如:Fe+S=FeS 2Fe+3Cl2=2FeCl3

第3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既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引入】

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2分钟。

提出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否?

3、没有行否?

4、二氧化碳有什么重要性质?

【展开】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条件不同,采取不同方案。

方案一: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简单讲解实验注意事项。而后又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实验,边实验边填表分析每个实验的现象与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二:学生以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讲一个实验学生做一个实验,总结一个实验。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三:学生边讲边实验。

方案四: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实验1: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溶解性实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实验5: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与水反应实验

实验7: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总结: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灯火试验)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H2O(碳酸饮料)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抹墙)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Na2CO3+2HCl===2NaCl+H2O+CO2­

2.化工产品的原料

3.制冷剂

4.植物光合作用

四、石灰是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主要用途:

1.建筑材料

2.制生石灰:CaCO3=====CaO+CO2­

3.制水泥

结束: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氢氧化钙)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O2====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引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提示:

第4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

本教材选自人教版《化学1》必修。该课中的学案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理解水平,将知识点设置成一系列问题。它体现了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对学生用问题启发思维,提供学法指导。在教学思路上,该课的最大特点是不单纯地讲解知识,而是将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加工,使其向上与化学原理、观念以及方法相链接,向下能落实到应用层面。及时利用化学原理整合知识,适时渗透化学学科的研究程序和思维方法,不仅能使知识条理化和脉络化,消除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散、繁”的现象,而且体现了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给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建立框架。该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支架,加强了思维方法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优化教学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双重功效。

教学具体过程

[引入]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Si、Cl,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非金属元素S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重点是探究其氧化物的性质。

[板书]第四章 第三节 硫的氧化物

[问题]根据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的原理,我们可通过什么来了解S元素的性质?完成学案的第1题。阅读教材第89页,了解单质S的物理性质,完成学案的第2题。

1. 画出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通常容易_____电子。

2. 单质硫的俗名为________,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成粉末。________溶于水,微溶于酒精,_____溶于二硫化碳。

设计意图:画出S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推测S元素的性质,使学生掌握用原子结构思考元素性质的化学思维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了解单质S的物理性质,培养自学能力。

[问题]常见的硫磺就是单质S,硫磺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可以燃烧。

[教师]回忆S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完成学案的3题。

3. 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提问]根据S燃烧的现象,推测SO2的物理性质,完成学案的第4题。

4. 二氧化硫是_____色、_____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液化。

[板书]一、SO2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

设计意图: 根据单质S燃烧的现象, 推测SO2的物理性质, 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过渡]研究物质的性质是有一定的程序的,一般从色、态、味、密度及水溶性等角度讨论物质的物理性质。那么SO2溶于水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并提出SO2的水溶性问题。

[提问]假设SO2能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完成学案的第5题(1)题。

5. (1)实验目的:证明SO2能溶于水,并说明与水反应后生成的产物的种类。选用的试剂为__________,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影]提供下列试剂: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澄清石灰水、pH试纸、若干收集有SO2气体试管,数支储有SO2气体的大针筒、品红溶液。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进行演示实验]将一试管的气体倒放在水中,看到什么现象?往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完成学案的第5题(2)。

(2)实验现象为试管内液面_____,说明了SO2的水溶性为_____。试管内溶液显____性,说明SO2与水反应生成了_____。

[板书]SO2能溶于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再组织学生讨论方案可行性,演示其中的一种方案。学与单纯地演示实验相比,这样的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突出了化学实验的作用。

[提问]SO2与H2O反应生成了什么酸?根据SO2与H2O的反应与CO2相似,完成学案的第6题。

6. 写出C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与H2O反应生成_____,但不稳定,容易分解成________。试写出S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CO2与H2O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吗?

[讲解]SO2与H2O发生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反应产物是H2SO3,而不是H2SO4。同时,H2SO3不稳定,可以分解为SO2。在相同的条件,能同时往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用符号表示。

[板书]2. 化学性质(1)SO2+H2OH2SO3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利用学生熟悉的CO2与H2O的反应,来说明SO2与H2O发生可逆反应生成H2SO3。

[提问]刚才我们讨论了SO2的物理性质及与水的反应,现在请大家根据SO2的化学式推测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SO2是非金属氧化物,它溶于水时能生成酸,这样的氧化物应该为酸性氧化物。

[提问]什么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有什么共同性质?

[学生]讨论

[投影]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具有的性质:

1. 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2. 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

3. 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

[提问]SO2是酸性氧化物,那它有什么性质?完成学案的第7题。

7. 写出SO2分别与Ca(OH)2、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SO2 + Ca(OH)2 = CaSO3+H2O;

SO2+CaO=CaSO3

SO2 是酸性氧化物

设计意图:复习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及其通性,使学生了解根据物质的类别推测其化学性质的研究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区分酸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通性的关系,使学生不会误以为“酸性氧化物就是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

[提问]1.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一定是CO2吗?

2. SO2是一种有毒气体,排放在空气中会污染环境,那怎样处理工厂生产中的SO2尾气?

[学生]回答:SO2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熟石灰等物质来处理工厂中的SO2尾气。

设计意图:将知识运用于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化知识、进行迁移,使其能将新知识拓展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并进行自我建构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

[提问]从二氧化硫的化学式的元素组成判断出SO2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那么,现在我们能否换个角度分析SO2的化学式,推测SO2还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

[总结讨论]从S元素的化合价,判断SO2的氧化(还原)性,完成学案的第8、9题。

8. S元素的化合价有_________四种,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那SO2具有_________性和_________性。

9. SO2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标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讲解]我们可以从S元素的化合价来预测SO2的化学性质。SO2中的硫元素既可以由+4价被氧化到+6价,也可以由+4价被还原到0价或-2价,被氧化时SO2表现出还原性,被还原时SO2表现其氧化性,所以它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边讲解边板书](2)

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运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讲解]我们一般可从物质的类别、中心元素的化合价、特殊性三大角度来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SO2有哪些特殊性质?

[实验]将针筒中的SO2慢慢注入品红溶液中,观察,并解释现象。再加热试管,观察现象,解释现象。

[学生]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具有漂白性,但是它不稳定。

[讲解]SO2能与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物质,但这种漂白具有暂时性。我们见过有些白纸放久了会发黄,就是这个原因。

[板书](3)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提问]常见的漂白剂有哪些?

[投影]

常见的漂白性物质:SO2,Cl2,Na2O2,O3,活性炭……

它们的漂白机理:

Cl2,Na2O2,O3――氧化漂白

活性炭 ―― 吸附漂白

SO2 ―― 化合漂白

设计意图:总结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的三大角度,让学生了解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对三类漂白的原理的讨论增强学生对SO2暂时可逆漂白性的认识,并将有关漂白知识进行条理化与结构化。

[过渡]SO2在一定条件下可氧化成SO3,那SO3也是硫的氧化物。

[板书]二、SO3

[提问]阅读教材,回答SO3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归纳]SO3的物理性质。

[板书]1.物理性质:纯净的SO3是无色易挥发的固体。

[提问]SO3也是酸性氧化物,推测它应该具有的性质,完成学案的第10题。

10. 写出SO3与H2O、Ca(OH)2、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SO3是酸性氧化物。SO3+H2O=H2SO4

SO3+Ca(OH)2=CaSO4+H2O; SO3+CaO=CaSO4

[提问]根据SO3中S的化合价,推测SO3应该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氧化性。

设计意图:用研究SO2性质的方法来学习SO3的性质,促进学生对研究化学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的掌握。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硫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SO2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酸性氧化物性质和处于中间价态的氧化还原性以及暂时的漂白性方面,SO3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酸性氧化物性质和氧化性方面。我们研究SO2和SO3是从物质类属通性、氧化还原反应和特性的角度来认识,这也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

[提问]这两种氧化物有什么区别?完成学案的第11题。

12. 硫的氧化物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对比如下:

设计意图:用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维方法对SO2和SO3的化学性质进行概括总结,展示了这些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升华。最后将两种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随堂检测题

1. 下列物质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A. SO2B. 活性炭C. O3 D. CO2

2. 写出SO2与H2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在亚硫酸溶液中滴加几滴品红溶液,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说明理由。

4. SO2与湿润的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 )

A. 立刻褪色 B. 慢慢褪色

C. 先褪色,后复原D. 不褪色

5. 用足量的SO2、Cl2分别通入到石蕊试液中有什么现象?若按1∶1的体积比混合后再通入石蕊试液中又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6. 1 mol SO3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22.4 L,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9~91.

第5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被广泛应用在科学技术以及工农业生产当中,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处处可见该反应的应用。在建筑类的高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内容不仅是一个重点而且具有不容易理解的难学之处。但是,它一直存在于化学教学过程的始末,并且和建材等专业知识相关。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述

氧化还原反应不同于从宏观上元素变化的形式来分类的四类基本反应的分类方法,而是从微观上化学变化中原子重新结合时可能伴随化合价变化角度的一种新的化学反应分类方法,它更能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系统的教学价值氧化、还原既是一组对立的化学概念,又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同时存在,相伴而生。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某原子失电子,被氧化,该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某原子得电子,被还原,该物质具有氧化性。因此,得、失电子,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就构成了结构完整、关系密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系统。根据不同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可以判断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还可以用于原电池、电解池、钢铁腐蚀及其防护等定性研究。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也可以进行有关电子转移数自的计算或有关化合价升降的计算等定量研究。

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几组概念,如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被氧化与被还原等! 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化合价降低!得电子!氧化剂!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还原剂!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总结为几个字: 得低还氧,失高氧还。要想弄清这些规律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理和技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必须说明氧化剂的氧化、还原剂的还原能力的强弱顺序,这就要求我们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对元素的周期率的理论要有详尽的了解,主要思考的因素:原子半径的大小,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最外层电子的轨道特征,第一电离能的相对大小等。其一般的规律是:首先,对非金属元素而言,其非金属性越强,氧化性越强,对应离子的还原能力越弱,最高价氧化物水合物的酸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其次,金属性越强,其还原能力越强,其对应的离子氧化能力越弱,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再次,对于处在中间的价态的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二者能力的相对大小的分析比较,以及属性的展示,必须要根据主体元素的性质进行推断。如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由于主体元素是非金属单质硫,所以SO2的氧化性强于还原性。同理,Fe2+的还原性应强于氧化性。对于NO2气体来讲,虽然二者属性兼而有之,但由于N元素是非金属元素,其氧化性一定强于还原性。

二、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体现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在氧化还原反应当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可以算是比较复杂的一类。化学方程式为:6H2O+6CO2=C6H12O6+6O2。光合作用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绿色工厂,它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叶绿体的作用,绿色植物能够充分利用光能将水以及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质,用以储存能量,同时还可以释放出一定的氧气。光合作用除了能够制造有机物,还起到了转化并且储存太阳能,平衡大气中氧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使其达到一定稳定度的作用。

2. 医学与氧化还原反应

医学界在针对疾病和老化的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自由基——抗氧化物质的理论。人体内的自由基有许多种,较活泼、不成对电子的自由基性质不稳定,具有抢夺其他物质的电子,使自己原本不成对的电子变得较稳定的特性。而被抢走电子的物质也可能变得不稳定,可再去抢夺其他物质的电子,于是就产生了连锁反应,造成这些被抢夺的物质遭到破坏。人体的老化和疾病,极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尤其是今年位居十大死亡原因之首的癌症,其罪魁祸首便是自由基。

3.工业与氧化还原反应

(1)金属冶炼

氧化还原反应将我们日常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必需的所有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这里举几个例子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金属冶炼的主要实例包括:制造活泼的有色金属:电解法(k-Al 之间)或者置换法。化学方程式为:2Al2O3= 4Al+3O2。高温条件下制造黑色金属和其他有色金属:热还原法(Zn-Cu 之间)。化学方程式:Fe2O3+2Al = 2Fe+Al2O3。制备贵重金属:湿法冶金。

(2)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中的漂白、消毒等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三、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的反应类型,概念经过由狭义到广义,具体到抽象,定性到定量的演变,氧化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注意到,在某些反应中,如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常要针对分析有机物是发生氧化反应还是发生还原反应,并且有机物中的碳的氧化数或化合价不好确定,中学生难以掌握,用化合价来配平相关反应难以进行,这时用狭义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反而很方便,很实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应用》,马秉乾,(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花岘子学校)

[2]《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韩书明,

第6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硫酸和盐酸)的性质后对另一类物质——碱的学习。酸和碱是常见的两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试剂。对于碱,在已有的生活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这类物质,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原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了解了生石灰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并且生成熟石灰;在学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过程中伴随放热现象;在学习“溶解度”时,学生知道了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学习“酸的性质”时,掌握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上述这些有关碱的零散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构建学生学习的知识主线,以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常见碱的俗称及其腐蚀性,了解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学习,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

三、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钠溶液、水、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烧杯、表面皿、药匙、多媒体、图片等。

学生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定组长,指导本小组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超市中有一种自加热盒饭,加热剂是分开包装的生石灰和水,使用时将绳子一拉,10分钟即可加热食品。这种自加热盒饭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写出反应原理:CaO+H2O=Ca(OH)2,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是一种碱,而炉具洗涤剂中也有一种碱叫氢氧化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碱——Ca(OH)2和NaOH。这里有两种白色固体,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要把它们鉴别出来,你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鉴别。

讲述:鉴别两种物质的前提是知道它们的性质差异,而我们只有在全面了解它们的性质后才能知道差异在哪里。所以我们首先来了解它们的性质。

多媒体展示:盐酸、硫酸两种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情况。

提问: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H+。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式,学生对两种溶液中的离子情况进行猜测。

根据图片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得出结论:两种碱溶液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OH-,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相似。

讲述:两种碱溶液中存在相同的离子——OH-,但也有不同的金属离子。它们的性质应该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分别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来比较两种碱的异同。

实验准备:在实验桌上的两个表面皿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并放置两个盛有等量水的小烧杯。

提问:观察表面皿中的固体,对两种碱的溶解性大小利用设计实验进行比较。

多媒体展示:制作叶脉书签;鸡爪浸泡在氢氧化钠浓溶液中的状况。

提示: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它的俗名有烧碱、火碱、苛性钠。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展示:将表面皿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向学生展示。

观察对比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与刚刚取出的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无变化。了解潮解的过程。)

讲述: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表面会变得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潮解。

实验:观察两种碱的颜色、状态,并通过实验比较两种碱的溶解性。(学生在加碱的过程中可能会缺少对比意识,即没有往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碱。)

在比较溶解性时,通过触摸烧杯壁感受氢氧化钠溶解过程中的放热情况。了解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及其俗称。

小结两种碱的物理性质。

明确两种碱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引导:通过对比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我们分析得出两种碱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下面我们以熟悉的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共同研究两种碱的化学性质。

体会学习方法——以已知物质为参照物来学习相似的未知物质的性质。学生联系到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也会根据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而猜测碱可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提问:你认为碱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讲述:OH-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有,溶液都显碱性,而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演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

提问:二氧化碳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反应如何来证明呢?

小组讨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笔记上。

演示:一组对比实验:往两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两个瓶子都变瘪了,但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那个瓶子变瘪的程度更大。

提问:如果只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瓶子变瘪能否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回答:不能,软塑料瓶变瘪还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中造成的,实验不严密。

讲述:大家已经证明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实,氢氧化钠和氢 氧化钙还能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这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原理相似。

请同学们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SO3+2NaOH=Na2SO4+H2O

SO2+Ca(OH)2=CaSO3+H2O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原因是什么?

回答:密封保存。(1)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2)氢氧化钠固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吗?

回答:不可以,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干燥。

提问:如何得到这两种重要的碱呢?

多媒体展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工业制法。初步了解两种碱的工业制法。

提问:学完这两种碱的性质后,现在你会用哪些方法来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呢?

应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碱在用途上的区别及其原因。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鉴别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或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

课堂检测:学生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新授知识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通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对比学习两种酸的基础上,推测两种碱存在相似性质的原因。从它们结构中都存在OH-,可以判断它们都有碱性,同时每种物质可能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在认识它们的共性时,氢氧化钙(澄清石灰水)学生已比较熟悉,因此作为参照物,通过与氢氧化钙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这样安排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验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是一个探究过程,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重要的知识点,它与元素化合物、离子反应、有机化学、电化学等都有较强的联系,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点内容。学好氧化还原反应,必须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几大规律及其应用。

1关系律

(1) 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几组概念,如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被氧化与被还原等,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氧化剂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还原剂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总结为8个字:得低还氧,失高氧还。

应用: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

例1.(2009上海・7)在下列变化:①大气固氮,②硝酸银分解,③实验室制取氨气,按氮元素被氧化、被还原、既不被氧化又不被还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解析:大气固氮是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NO,氮元素被氧化了;硝酸银分解生成NO2,氮元素被还原了;实验室制氨气利用复分解反应,没有化合价的变化。答案为A。

例2.(2007全国II・11)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

A. CO+H2O CO2+H2

B. 3NO2+H2O=2HNO3+NO

C. 2Na2O2+2H2O=4NaOH+O2

D. 2F2+2H2O=4HF+O2

解析:A中H2O中的H元素在反应前后由+1价降低到0价,故H2O是氧化剂;B、C中H2O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D中H2O中的O元素在反应前后由-2价升高到0价,故H2O是还原剂。答案为A。

(2)根据物质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人们将化学反应分成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这两种分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图):

应用:确定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例3.(2009福建・6)下列类型的反应,一定发生电子转移的是()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解析: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只有置换反应才一定发生电子转移。答案为C。

例4.(2007广东・3)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利用反应3Cl2+2NH3=N2+6HCl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管道漏气遇氨就会产生白烟

B. 该反应利用了Cl2的强氧化性

C.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 生成1 mol N2有6 mol电子转移

解析:在常温下能发生该反应,说明Cl2的氧化性比较强;HCl+NH3=NH4Cl(白烟), 故氯气泄漏时会产生白烟;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复分解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化合价变化可知生成1 mol N2有6 mol电子转移。答案为C。

2价态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物质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表现。

应用:判断元素或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

例5.(2008上海・6)下列物质中,按只有氧化性,只有还原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 F2、K、HCl B. Cl2、Al、H2

C. NO2、Na、Br2 D. O2、SO2、H2O

解析:F2、O2只有氧化性,K、Al、H2、Na只有还原性;Cl2、NO2、Br2、SO2、H2O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答案为A。

3守恒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失电子总数相等,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升高必有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应用:①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②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③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例6.(2009全国II・6)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4 B.1∶5 C.2∶3 D.2∶5

解析:2 mol Zn失去4 mol电子生成2 mol Zn2+,结合NO3- 4 mol,故5 mol硝酸中被还原的硝酸只有1 mol,所以是1∶4。答案为A。

例7.(2008全国Ⅱ・12)(NH4)2SO4在高温下分解,产物是SO2、H2O、N2和NH3。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由小到大的产物分子依次是()

A. SO2、H2O、N2、NH3

B. N2、SO2、H2O、NH3

C. N2、SO2、NH3、H2O

D. H2O、NH3、SO2、N2

解析: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NH4)2SO4NH3+N2+SO2+H2O,反应中: N:-30, 化合价变化总数为6,S:+6+4,化合价变化数为2,根据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所以应在SO2前配3, (NH4)2SO4前面配3,NH3前面配4,再根据N原子和H原子守恒可知N2前面配1,H2O前面配6。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3(NH4)2SO44NH3+N2+3SO2+6H2O。答案为C。

例8.(2008海南・4)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 mol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A. 2mol B. 1 mol C. 0.5molD.0.25 mol

解析:Zn:0+2,当生成1 mol硝酸锌时,失去电子总数为2 mol;N:+5-3,化合价的改变值为:(5+3)×1=8, 据电子得失相等可知,被还原的硝酸为2 mol/8=0.25 mol。答案为D。

4 转化律

(1)邻位转化原则

在一般情况下,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价态变化是邻位转化最容易。如:

(2)互不交叉原则

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结果是两种价态只能相互靠近,而决不会出现高价变低价,低价变高价的交叉现象。如:H2S+H2SO4(浓)=S+SO2+2H2O, H2S被氧化为单质S,浓硫酸被还原为SO2。

(3)归中反应

同一元素的高价化合物与低价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只能得到中间价态的物质。

①若两个价态之间无中间价态时,则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②两个价态之间只有一种中间价态时,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相同,均为中间价态的产物。如:KClO3+6HCl(浓)=KCl+3Cl2+3H2O, KClO3被还原为Cl2, HCl被氧化为Cl2,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都是Cl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③两种价态之间存在多种价态时,价态变化遵循“邻位转化”原则。

(4)歧化反应

元素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时可发生歧化反应,中间价态高价态+低价态(同一元素)。如:Cl2+2NaOH=NaClO+NaCl+H2O。

应用: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分析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判断电子转移的数目,判断反应的产物。

例9.(2008上海・13)已知在热的碱性溶液中,NaClO发生如下反应:3NaClO2NaCl+NaClO3。在相同条件下NaClO2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其最终产物是()

A. NaCl、NaClO B. NaCl、NaClO3

C. NaClO、NaClO3D. NaClO3、NaClO4

解析:从已知反应中可知氯元素的化合价有升有降,既然NaClO2也有类似的反应,即氯元素的化合价也有升有降,选项A中均降低;选项B、C与题意相符;选项D化合价均升高,但选项C中NaClO不是最终产物。答案为B。

例10.(2000上海・24)KClO3和浓盐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会生成绿黄色的易爆物二氧化氯。其变化可表述为:KClO3+HCl(浓)KCl+ClO2+Cl2+

⑴请完成该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未知物化学式和系数填入框内)

⑵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_______(填写编号,多选倒扣)。

①只有还原性②还原性和酸性

③只有氧化性④氧化性和酸性

⑶产生0.1 mol Cl2,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mol。

⑷Cl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常被用作消毒剂,其消毒的效率(以单位质量得到的电子数表示)是Cl2的_______倍。

解析:(1)根据邻位转化原则可知,KClO3ClO2, HClCl2, 由电子得失守恒可知KClO3、ClO2、Cl2前面的系数分别为2、2、1,再由K原子守恒得KCl前面系数为2,由Cl原子守恒知HCl前面的系数为4,最后根据H、O原子守恒可知右边还缺2个H2O。

(2)HCl中Cl元素部分化合价升高,部分化合价不变。

(3) 由(1)知,生成1 mol Cl2转移2 mol电子。

5 强弱律

具有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跟具有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反应,生成具有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和具有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故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应用:在适宜条件下,用氧化性(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制备氧化性(还原性)较弱的物质;或用于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例11.(2009广东・17)常温下,往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SO4溶液,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2Fe2++H2O2+2H+=2Fe3++2H2O,2Fe3++H2O2=2Fe2++O2+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其还原性比Fe2+弱

B. 在H2O2分解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下降

C. 在H2O2分解过程中,Fe2+和Fe3+的总量保持不变

D. 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2+

解析:由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规律可知,氧化性是氧化剂大于氧化产物,还原性是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由方程式一可知,氧化剂H2O2氧化性比氧化产物Fe3+强,由方程式二可知,还原剂H2O2还原性比还原产物Fe2+强,所以A错误;方程式一和方程式二相加,即H2O2分解生成H2O和O2,H2O2呈弱酸性,所以随着反应进行,pH升高,B错误;Fe3+或Fe2+作催化剂促进H2O2分解,所以总量不变,C正确;因为Fe2+可导致H2O2分解,所以H2O2生产过程要避免混入Fe2+,D正确。

答案:C、D

例12.(2002・全国)R、X、Y和Z是四种元素,其常见化合价均为+2价,且X2+与单质R不反应;X2++Z=X+Z2+;Y+Z2+=Y2++Z。这四种离子被还原成0价时表现的氧化性大小符合()

A. R2+>X2+>Z2+>Y2+B. X2+>R2+>Y2+>Z2+

C. Y2+>Z2+>R2+>X2+D. Z2+>X2+>R2+>Y2+

解析:由X2+与单质R不反应,知X2+的氧化性比R2+弱;由两方程式知氧化性:X2+>Z2+,Z2+>Y2+。答案为A。

6先后律

在溶液中如果存在多种氧化剂(或还原剂),当向溶液中加入一种还原剂(或氧化剂)时,还原剂(或氧化剂)先将氧化性(或还原性)强的氧化剂(或还原剂)还原(或氧化)。

应用: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及反应顺序。

例13.(2009全国II・13)含有a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x mol Cl2。下列各项为通Cl2过程中,溶液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x=0.4 a,2Fe2++Cl2=2Fe3++2Cl-

B. x=0.6 a,2Br-+Cl2=Br2+2Cl-

C. x=a,2Fe2++2Br-+2Cl2=Br2+2Fe3++4Cl-

D. x=1.5a,2Fe2++4Br-+3Cl2=2Br2+2Fe3++6Cl-

解析:Fe2+的还原性强于Br-,故氯气通入FeBr2溶液中,先氧化Fe2+,再氧化Br-。当n(FeBr2)∶n(Cl2)≥2∶1时, 发生反应6FeBr2+3Cl2=2FeCl3+4FeBr3,故当x=0.4 a时,只有Fe2+被氧化,A正确。当n(FeBr2)∶ n(Cl2)≤ 2∶3 时,发生反应 2FeBr2 + 3Cl2=2FeCl3+2Br2,故当x=1.5 a时,Fe2+和Br-完全被氧化,D正确。当2∶3≤n(FeBr2)∶n(Cl2)≤2∶1时,Fe2+完全被氧化,Br-部分被氧化,此时应根据电子得失守恒来配平,当x=0.6 a时,离子方程式应为:10Fe2++2Br-+6Cl2=10Fe3++Br2+12Cl-,B错误;当x=a时,Fe2+全被氧化,Br-有一半被氧化,C正确。答案为B。

7转移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故实质是还原剂将电子转移给氧化剂。电子转移有两种方法:(1)双线桥法:两根线,前到后,同元素,标得失;(2)单线桥法:一根线,反应物,还(原剂)到氧(化剂),不标字。无论哪种表示方法,电子转移的总数都等于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总数。

应用:在化学方程式中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计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

例14.(2009上海・24)某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有:AsH3、H2SO4、KBrO3、K2SO4、H3AsO4、H2O和一种未知物质X。

(1)已知KBr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则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__。

(2)已知0.2mol KBrO3在反应中得到1mol电子生成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3)根据上述反应可推知______。

a. 氧化性:KBrO3>H3AsO4

b. 氧化性:H3AsO4>KBrO3

c. 还原性:AsH3>X

d. 还原性:X>AsH3

(4)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式及其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方框中,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解析:(1)KBr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则另外一种化合价变化的元素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所给物质中As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低价态的AsH3是还原剂。

(2)0.2 mol KBrO3得到1 mol电子,说明Br元素在反应中降低了5价,所以x的化学式为Br2。

(4)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相等的规律可配平该方程式:

8KBrO3+5AsH3+4H2SO44K2SO4+4Br2+5H3AsO4+

4H2O

第8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

一、抓住性质、理顺关系

只要抓住物质的性质,就可以理顺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等之间的关系,且能将这些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1、结构一性质一用途

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容易分清,即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如氢气的密度小,可以用于填充气球;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热量,可用做燃料;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能与多种物质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氨、制盐酸等。

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如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安静的燃烧;而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时,常会发生爆炸。为什么?要搞清这个问题,就要从氢分子与氧分子的接触情况入手考虑。纯净的氢气燃烧只是在“表层”与氧气接触,“内部”并无氧分子侵入;而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中,两种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充分接触。所以,同样是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激烈程度就大不一样。

物质结构知识包括若干方面,在研究单质的化学性质时,主要联系原子结构特点。如氢气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能以这个电子与与其他元素的原子{如氧原子、氯原子}结合,故氢气易与氧气、氯气等反应,即表现出可燃性、还原性。在研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时,主要联系分子结构的特点,即所给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各元素所显示的化合价如何等。如不同的酸之所以在化学性质上有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里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不同的碱之所以在化学性质上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里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2、性质一存在一制法

物质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它在自然界里的存在形式。如稀有气体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在自然界里以单质形式存在;而铝、锌、铁的化学性质较活泼,故地壳中它们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反之,若某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那就说明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这就是物质的性质和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质的性质及其在自然界里的存在形式,又决定着这种物质的制备方法。如空气中含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氧元素,工业上就直接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像氯酸钾、高锰酸钾等化合物中含有-2价的氧元素,实验室中就可用加热的方法来分解氯酸钾、高锰酸钾,使氧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上升为零价,这样,氧元素就被释放出来,得到氧气,这就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制备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中具体典型物质多,实用性强,与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在学习时要用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深化。

如用石灰浆抹过的墙壁开始很湿,过一段时间,墙面要逐渐变硬、变白。但在墙面干燥过程中,常发现墙壁“出汗”。如果用炭火烤一烤,墙面会干、硬得更快一些。上述现象都与二氧化碳气体有关。在学习二氧化碳时,应运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性质,深入分析,解释上述现象。通过分析可知,石灰浆是氢氧化钙的悬浊液,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相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的质地坚硬的白色固体一碳酸钙,所以墙壁会变硬、变白。但内部的氢氧化钙还要继续与二氧化碳反应,由于这一反应中有水生成,水的蒸发速度又小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速度,因而变硬的墙壁上常会“出汗”。当用炭火烘烤时,一方面由于炭的燃烧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增大,另一方面温度升高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所以墙面干、硬的更快了。

三、把握规律、明确范围

无论是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还是讨论物质的存在和制取,都要涉及到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中最主要的还是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两大类。为此,必须做到:

1、明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适用范围

金属活动顺序是判断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重要依据,但它只能用来说明在湿态{水溶液}进行的置换反应。如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就必须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即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关于在干态(加热)下发生置换反应,如:H2+ZnO Zn+H20金属活动性顺序就不适用了。

2、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

酸与碱、酸与盐、酸与碱性氧化物、碱与盐、盐与盐之间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此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生成的沉淀是难溶性物质,要从溶液中脱离出来,生成的气体要从溶液中逸出,生成的水与溶液中原有的水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认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是至少要有某一生成物脱离反应体系。

四、科学记忆、讲究方法

记忆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只有善于记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化学知识是分层次的,对记忆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些知识理解后必须牢固、清晰地记忆,如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等,有些知识需要着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规律去记忆,如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等;有些知识则不必记知识内容,只要记知识的隶属范围,在用时查找即可。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记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将各部分知识分成不同层次,采用不同方法,取得较好的成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l、疏密记忆法。如元素符号、化合价知识多采用先密后疏、反复强化的方法。

2、音韵记忆法。这种方法是将所有记忆的知识编成口诀、顺口溜等,以此减轻记忆难度,如化学基本操作,元素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等。

3、特征记忆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简化记忆。如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过滤操作中的“一角二低三靠”,溶解度的“四要素”等。

4、对比记忆法。抓住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着去记,如分子与原子,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酸、碱、盐的通性,氢气、碳、一氧化碳的性质等。

5、理解记忆法。对一些知识需要认真理解,抓住实质或规律去记忆,如质量守恒定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

第9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

【关键词】金属氧化物 酸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6-01

初中课堂上通过稀盐酸和生锈的铁钉反应的实验,由此推广到其它金属氧化物与盐酸、硫酸的反应学习,从而得出金属氧化物与酸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对于化学教师,应该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反应情况。笔者通过查阅教材、教辅等资料,同时也多次在实验室做做对比实验,测定了一些相关数据,简单归纳了以下几个因素对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影响,以期引发同行探讨或反思。

一、金属氧化物的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1.酸性金属氧化物

酸性金属氧化物的特性就是容易和水作用,生成对应的酸。例如Mn2O7,它具有强氧化性,如果将它和盐酸作用,则盐酸的浓度哪怕比较低,也可以产生Cl2, 反应方程式为:, 即将盐酸氧化。

2.碱性金属氧化物

CaO、CuO等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例如, 可以和稀盐酸和稀硫酸发生反应,方程式为:[1]对于上面两个反应,就初三学生而言,在归纳酸的化学性质时,可以这样表示:酸溶液+金属氧化物盐溶液+水。当然,的同质多象变种有两种,即。前者在自然条件下稳定,后者在自然条件下不如稳定,处于亚稳定状态,所以不是所有的氧化铁都能顺利的与酸反应。

3.两性金属氧化物

既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常见的两性氧化物有等。氧化铝和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如下: 中学阶段所说的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一般是指碱性氧化物以及两性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属复分解反应。但过渡金属高价态氧化物有部分为酸性氧化物(如:Mn2O7、CrO3),它们一般不能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有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本文中没有涉及过氧化物、超氧化物(如Na2O2)等与酸的反应,该类反应生成盐、水和氧气,这类并不属于金属氧化物讨论范畴。总之,金属氧化物种类较多,与常见的酸反应时情况较为复杂。

二、酸的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1.浓硫酸

实验证明,把生锈的铁钉(氧化铁)加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因为从反应的原理上讲,氧化铁是和H+的作用,Fe2O3+6H+=2Fe3++3H2O。而常见的浓硫酸溶质质量分数为98%,其密度为1.84g・ml-。[2]浓硫酸中含有很少的水,所以只有小部分硫酸能在水中电离出氢离子,浓硫酸中主要是大量硫酸分子。根据上述反应原理无法用浓硫酸除去氧化铁,而要溶解氧化铁,要用稀硫酸。在稀硫酸中无氧化性,只有酸性。

2.浓盐酸

把氧化铁加入浓盐酸中,反应现象与稀盐酸反应相同。反应的原理也相同,化学反应在上文已经阐述。

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锰(MnO2)反应情况就与氧化铁大相径庭。二氧化锰与稀盐酸不反应,但是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可以进行如下反应:MnO2+4HCl(浓)。当盐酸浓度较低时,稀盐酸的还原性比较弱,氯气的氧化性比二氧化锰要强。如果盐酸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二氧化锰的氧化性就比氯气强了,反应就可以进行了,但仍然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不是复分解反应。

由此可知不同浓度的酸不仅对反应是否进行有影响,对反应按照复分解还是按照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酸的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上文阐述了稀硫酸和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速率只和H+的浓度有关,所以是否只要H+浓度一样,酸就可以溶解氧化铁?但实实际并不是这样。为此,笔者做了对比实验:把等质量的氧化铁分别加入①5ml稀硫酸、②5ml稀硫酸(加少量Na2SO4)、③5ml稀硫酸(加少量NaCl)、5ml稀盐酸中。测定了三次实验数据并取平均耗时。相关数据如下:

实验证明,盐酸溶解氧化铁的速度较快,在硫酸中加入少量食盐,结果氧化铁的溶解速度加快了,而加入硫酸钠的硫酸反应速率没有明显改变。由此可知,Cl-对于改变反应速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是由于一些阴离子和Fe3+有一种配合作用,Cl-可以替代氧化铁晶体中的O2-离子,破坏氧化铁的晶体结构,使Fe3+可以顺利进入溶液,并和Cl-结合成比较稳定的配离子,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在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时,不同种类的酸对反应的速率是显而易见的。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分析物质之间是否可以反应,或者又是以何种反应类型进行,往往要考虑一定的因素。否则,就会使问题讨论的面牵扯太广泛而无法解决。

对于化学教师而言,在平常教学先不考虑具体的教学设计,而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对教材进行深度透视,首先研究教材上显性可见的以及这部分内容所隐含(或称可拓展)的相关知识,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对所教内容在高度、深度、广度上的认识和理解,是无法完成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