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

分享式教育教学精选(九篇)

分享式教育教学

第1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资源;数字教学;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有效应用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重要条件支撑,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在我国早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总是出现“重硬件轻软件”或“先硬件后软件”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模式,造成现阶段信息化共享平台和资源有效应用相对滞后[1]。如何解决区域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有效应用问题,己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多样化教学活动的需求[2],另一方面,很多师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自互联网,而这些信息资源内容上丰富多样,在形式上比较分散[3]。如何将分散、无序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使高校师生能方便、高效的将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且能够在区域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是区域教育资源建设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建设区域内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国内外已有一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美国教育资源门户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建设的“一站式”资源门户,可通过该网站查询任何用户需求的资源,该门户的重要经验是保证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性,使区域内各类组织、行业机构都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中来,并注重规范数字资源质量,该机构通过分布式的“资源实体”联合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方式,将区域内资源乃至美国教育信息资源做有效的整合和梳理[4];英国高度重视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采用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模式,将100家教育机构联网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英国的建设经验主要有非行政性的教育资源建设体制、多元化的建设资金投入、全面的引导机制和监管体制等;新加坡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实施了MP1(Master-Plan1)、MP2,建设了专门为学校查询、浏览和推荐教育信息资源的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开发和获取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优质信息资源制定了具体的策略[5]。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成功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开展了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上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层面适应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优化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广州成功建构了基于学校的教育行政学术合作机制,吸收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科专家、教学团队、基础教育学校等各种机构的重要力量,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可用性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比较贫乏,在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层面缺乏引导和监督机制。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

1.数字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及主要获取手段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高校师生主要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据调查统计,有22.5%的教师和30.3%的学生从传统图书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而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师生比分别是66.2%和65.1%。很多高校的图书因为查阅率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配套光盘、教材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这些教育资源被师生忽视。高校师生查找教学资料通常会进行互联网搜索,其次会通过登录与材料相关的专业学习网站或学校的数字资源库查找,这两部分所占比例约90.23%。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对高校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而言,建设好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但除了优质的精品课程外,其他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资源需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高校或机构,共同开发,充分使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

2.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师生的需求

自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购买一定的电子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带动教师开设精品课程,在近几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47%的高校资源平台并不对外开放,超过25%的高校资源平台是收费的,剩余的部分不仅供校内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而且校外用户可免费登陆和下载。在调查阻碍高校将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高校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日常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职称评定或职位晋升都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密切相关,但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应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高校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对教师的考察要涉及到对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四、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的实施措施

1.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通盘一致的共享政策和制度

为了实现从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首先要确保高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建设,努力建设优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其内容能够达到精品课程资源的保准,并对内容及时更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其他高校中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认可和使用。要实现高校内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准,客观上要求高校从全局出发,改变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提高认识,站在全国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角度,规划制定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项目运作的合理性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门引领出台一套完善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激励和奖励政策。通过充分调动高校各院系以及教务主管部门的协调,在高校各院系的积极建设共享意识支持下,制定有关协作条例并设置相关的约束机制和强制力。高校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适合于院系范围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案,并对院系有关职责、任务和具体要求等做出强制性的详细的规定,以规范全国范围内高校共建共享行为,用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相关院系的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使高校各院系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建设并有效应用数字教学资源,以避免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建设和共享层面出现无序和资源质量低劣等情况发生。

2.基于数字化校园实现高校内部数字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指面向高校内部的院系、职能部门和师生。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正确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院系合作来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同时,要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各类用户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权限,共享给校内各用户有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调动高校内部各部门和院系的共享合作意识,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加快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知名度。

3.基于因特网实现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因特网的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方式可以使高校师生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面积的减少重复性的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资源有效应用比例,实现资源共享。但是,目前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资源共享奖励机制。

4.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共享现状做了调研,发现基于因特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教育部主管部门或者共享高校所在区域的教育机构部门负责研发和规范,他们全国各类高校的资源共享信息,并能显示出优质教学资源的链接,推荐并评比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同时,根据资源的分类进行管理,能够快速检索和获得各大高校教学资源,享有最高权限,高校共享资源,以提高资源有效应用率。该共享平台应具备高校师生认证服(下转第215页)(上接第209页)务、索引目录管理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

5.通过行政和补偿手段,保障数字教学共享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了全面提高高校参与资源库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保证参与共享建设各类群体的主观利益,保障共建共享公平性,教育主管部门可从多方面调整参与共享的高校进行收益。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政府干预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其中政府干预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和建设资金补贴这两种措施来调整高校群体参与共建共享活动取得的收益,以提高高校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从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及高校内外交流状况等方面入手,从五个角度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并对模式的创建和共享做了详细分析,为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01):62-67.

[2]陈庚.资源与服务质量认证是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有效途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6):55-60.

[3]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3.

[4]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7):14-15.

[5]李鸿科,杨晓宏.信息化教育系统优化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22-25.

[6]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15-20.

[7]杨改学,张炳林.高等学校电教机构的发展变化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77-81.

[8]杨改学,付道明.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62-65.

[9]杨改学,付道明.强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62-66.

[10]王妍莉,杨改学,王娟,杨瑞姣.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04):27-32.

第2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共享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75―04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公平的日益重视,教学的硬件条件(如校舍、教学条件、设备等)将不再成为妨碍教育公平的壁垒,真正对实现教育公平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将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指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及伴随教学内容产生的其他信息。[1]也有学者将教育信息资源进一步划分为教育信息硬件资源以及教育信息软件资源。[2]本文中所提到的教育信息资源均指教育信息的软件资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已经成为普遍方式,这意味着教育信息资源对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能够均等获得自己所需资源,这是缩小区域内的教育差距,减小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

无锡市辖七区二市,区域内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达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水平标准的学校为100%。区域内的所有中小学在政府投资建设下均已完成校舍的信息技术装备改造,全部达到江苏省信息技术装备二类标准。区域500多所学校加入无锡市教育城域网,中心小学以上单位全部完成“校校通”工程,硬件设施已经到位,具备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全面,功能覆盖广,服务于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在大规模的信息化装备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以学校为主体的建库、建资源热,几乎所有学校都投入资金建设自校资源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资金投入总量巨大,产出效果如何却无人问津。学校间的共享体制建设欠缺,学校与学校间的资源不能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为研究无锡市中小学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使用方面的基本情况,随机选取了19所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范围涵盖无锡市的七个区和江阴、宜兴两市。发放工作人员问卷19份,回收19份,有效问卷19份。发放教师问卷665份,回收594份,有效问卷408份。问卷主要针对无锡市中小学的校内资源库建设情况,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和需求情况,学校间资源共享的程度以及学校和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态度等内容展开调查。

一 无锡市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1 学校资源库涵盖资源类型全,建设水平一般。在调查的19所中小学中,其中18所学校建设有自己的资源库。学校资源库中涵盖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所有类型资源,包括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和试题库。学校资源库来源主要以本校教师自己制作为主(44%),学校买进资源次之(31.6%),电教馆提供的资源(20%)以及网络搜索获得的资源(4.5%)作为辅助。学校资源库中资源的数量一般,在资源的质量上,以及与教学的贴近程度方面都需要改进。学校资源库的建设处于一般水平,不能满足教师对资源的使用需求。

2 学校资源库使用频率较高,学校教师自制资源对教师帮助作用大。13.2%的教师表示总是使用学校资源库中的资源,49.3%的教师表示经常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28.1%的教师表示偶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表1)。教师对学校资源库中资源的使用还是相对较为频繁,资源库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资源对教师帮助程度的调查中,对比了学校自制资源和学校买进资源对教师的帮助程度的区别(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校自制资源对教师的帮助程度相对于学校买进资源帮助较大。

3 学校对资源进行定期评价,但评价体系不完善。调查的学校都表示对自校资源库会定期进行评价,教师意见(48%)和资源使用率(36%)是用于评价资源库优劣的两个主要指标,专家的意见和教学成绩仅作为辅助意见。虽然学校有定期的资源评价,但具体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尚未细化,评价也只是基于感性方面的。教师制作的资源是学校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这部分资源进行评价时,主要以教师互评和比赛评比为主,专家的评价意见仅占7.6%。

4 资源库投入费用参差不齐,维护和管理相对缺乏。调查中有17所学校表示学校每学期有专门用于购买资源的经费。15所学校给出了学校每学期购买资源的经费总量,从1000元―60000元之间不等,总体平均水平在17885元左右。只有12所学校给出了维护费用,每学期在100―20000元之间不等,总体平均水平在6908元(表2)。在资源库建设和维护经费中可以看出,不同学校在资源库建设的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资源库的管理上,11所学校设有专门的教师管理,6所学校由其他教师兼任,2所学校没有教师管理学校的资源库。学校在选择买进的资源库时,主要依据教师需求(73.9%)来决定购买类型。

二 无锡市中小学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1 以电教馆为中心的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无锡市电教馆承担着无锡市中小学的教育网接入等相关管理工作,与中小学联系密切,在中小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做了不少突出工作。无锡市电教馆还承担着部分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制作、收集、分类整理以及根据各学校需求下发电教资源等工作。对于无锡市中小学教师来说,电教馆提供的资源属于通用性资源,即所有的教师享有均等的使用机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锡市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雏形――以无锡市电教馆为中心的辐射状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图2)。电教馆在共享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承担着共享中的主要工作,中小学处于被动接受资源的地位,资源是维系这一共享关系的纽带。在此共享体系中,共享是单向的,即由电教馆向中小学单向提供资源,中小学对电教馆没有反馈,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没有交流和沟通。

电教馆下设资源研究部,远程教育部,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资源的相关工作。共享的资源以买进和制作两种方式提供,买进资源主要以省馆推荐的优秀付费资源为主,内容上涵盖教师日常教学所需的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等。自建资源以视频资源为主,依托无锡市大批优秀教师,由无锡市电教馆拍摄录制。另外,无锡市电教馆将每年在各种教师大赛中产生的一批优秀课件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源库,免费对中小学教师开放,供教师们观摩学习和教学使用。

无锡市中小学根据电教教材目录,登记自己所需资源,由电教馆统一协调购买。电教资源以无偿为主,有偿为辅,教育信息资源的无偿共享和有偿共享相结合,无锡市电教馆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效果。无锡市电教馆走有偿与无偿相结合,有偿资源由电教馆与学校共同出资买进,使学校使用资源的成本大大降低。无偿资源毕竟有限,要进一步发展优质的资源,必然要走上有偿资源之路。有偿则必须提供真正的优质资源,确保资源制作实现精益求精。[3]教育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教育消费产品,政府固然对这部分的费用应该有所承担。然而将信息商品和服务看作公共物品并不意味着政府资助是支付该商品的最有效方式。[4]

2 学校内的共享已经建立,学校间的共享尚未完成

(1)学校校内共享初步建设,对教师提高帮助很大。在调查的19所学校中,17所学校在校内教师间建设了资源共享机制,2所学校尚未建设校内共享机制。77.5%的教师表示平常与同校教师经常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19.6%的教师偶尔与同校教师交流(如图3)。96.4%的教师认为与同行业的其他教师交流对自己的提高有帮助,只有3.6%认为帮助作用不太显著,94.1%的教师表示愿意与同校教师共享资源。

(2)学校间缺乏共享渠道,形成信息孤岛。13所学校的资源库对外校完全不开放,5所学校部分公开,只有一所学校对外校完全开放。11所学校平时与外校在资源方面有过交流活动。只有23.3%的教师表示经常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60.8%表示偶尔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如图4),22.1%的教师表示很少与外校教师交流。与外校教师的交流主要是依靠远程工具QQ、MSN等,公共匿名平台也是主要途径之一。58.8%的教师表示没有与外校教师共享资源的原因是缺少共享渠道,30.6%的教师表示是由于没有回报。

(3)学校和教师的共享意愿高。虽然学校间的共享没有建立,但是学校与外校进行共享的意愿很高。18所学校表示愿意与其他学校进行资源方面的交流,1所学校表示不愿意交流。在适合的共享渠道并且保障产权的条件下,85.5%的教师表示愿意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共享,13%的教师表示看情况而定,只有1.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共享。在问及愿意共享的原因时,79.7%的教师表示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17.4%的教师表示是为了交换课件,2.9%的教师表示是出于私交。94.2%的教师认为共享对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有益之举,5.8%的教师认为没有太大作用。

三 无锡市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分析

1 共享模式不完善

当前的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中,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资源建设本身存在问题,真正能为教师所用的资源数量有限。电教馆的资源主要集中在视频课程的制作和在线学习平台,虽然有课件资源,但来源于次数有限的各种比赛,数量上难免匮乏。教师是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同时也是潜在的资源建设者。区域教育具有的文化一致性意味着同区域内的教师制作的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可用性更高,通用性更强。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不完善,教师之间的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渠道不畅,缺乏合理的机制和办法组织教师参与资源制作和共享。要形成理想的共享模式,引导教师参与,需要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电教馆在原有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完成角色转型,担当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形成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基于第三方共享平台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图5)。在理想的共享模式下,共享平台为学校提供的资源不仅包括原有的电教馆资源,也包括学校提供的用于学校间共享使用的资源,以及企业根据教师需要制作的相关教育信息资源。学校在共享模式下变被动为主动,以共享平台为渠道,参与资源的制作,与其它学校的教师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2 共享关系中主体作用缺失

共享关系一般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共享总是伴随着这样一些活动,它的特点是分担的、协作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5]教育信息资源是区域共享所关注的目标,共享的主体则是各个中小学的教师。共享活动的最终目的在教师中形成资源的互动和交换,满足教师的资源需求,而这个目的也是共享活动的直接动力。在以电教馆为中心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活动中,电教馆成为了整个共享活动中的主体,承担着资源的建设、分类、收集、分发的工作,真正的共享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共享主体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互补,各个主体自身的资源还是处于封闭状态,缺少主体间的互动。

3 资源评价机制需改进(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导向发挥不到位)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评价机制是指运用教育教学资源的评估标准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质量进行认证、审核和评价,从而有效地保证资源的建设质量,提高资源的建设水平。[6]电教馆作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第三方平台,应该承担起资源评价的责任,以保障评价的客观性。评价以目标为指向[7],而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目的就是为教师提供贴近教学,适合教学使用的资源。目前的资源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忽视资源与实际教学的关系,导致资源的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资源评价所具有导向发挥不到位,评价的后续工作不到位,未起到通过评价引导资源建设方向的作用。应以评促建,鼓励教师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型教学资源。只有有效的资源评价体系,才能保障资源的质量,促进教师参与到资源的共享和建设中来。

4 政府主导作用欠缺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研究已表明,一个共享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基础取决于行政因素和政策因素。行政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宏观规划、行政协调和督导评估三个方面。而政府系列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的制定,不但是信息共享体系运行的条件和保障,也是资金提供的有效依据。[8]无锡市目前的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仍然是以电教馆为主体行动单位,管理和运营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工作,政府并未发挥引导和参与作用。要建立健全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体制,吸引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参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的宏观规划和行政协调作用当然必不可少。政府需要建立共享政策,鼓励各学校参与到共建共享中来,发挥主导作用。在资金方面,政府需要引导优秀的教育机构参与到资源的制作上来,为教师制作适合教学的优质资源。从电教馆的运作中可以看出,资源建设目前主要以电教馆自身为主,是个体行为,与政府关系不大。在下一阶段的第三方平台建设上,需要政府注资,改善现有的共享平台,通畅共享渠道。

四 小结

无锡市在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想要达到有效的共享,在无锡市中小学中形成基于第三方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电教馆的进一步努力和参与。需要进一步建立相应的共享机制、评价指标和管理措施等。随着共享机制的逐步完善,无锡市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必定能够为当地教育发展做出贡献,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 熊才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城乡共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5-26.

[2] 柯和平.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与网络教学应用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2,(1):46-50.

[3] 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0):9-14.

[4] 马费城.信息商品和服务的公共物品理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5):398-400.

[5] 冯云廷.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 2006,(3):398-400.

[6] 尹睿.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9):48-51.

第3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资源共享 模式 主体关系

在改革开放辉煌的30年里,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教育的基本矛盾由原来教育资源的极端匮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矛盾,转变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极大需求的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教育的基本矛盾,北京市教委制定了“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规划,到2010年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质量明显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2010年北京市所有中小学校在主要项目上达到新颁的办学条件标准,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

目前北京市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的方式,改善和提高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力争2010年在专用教室建设、教学设备设施、音体美教材和图书资料等主要项目上达到新颁的《办学条件标准》。但基础教育投入的增长尚不能满足现今教育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基础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寄托于教育投入的增加上,更应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注重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是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水平,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一、教育资源共享的定义

1.什么是教育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s)

教育资源泛指与教育行为相关的一切事物和人,既包括有形的资源,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又包括其他的无形资源,如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制度资源等。在本文中教育资源侧重是指能够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水平的有形资源,包括学校用地和建筑设施、教学和办公设备、教师和工作人员及学校教育辅助中心设备等。

2.什么是教育资源共享(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有人认为,教育资源共享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教育部门对其应有的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打破现有的界限,实行共同享用。还有人认为,教育资源共享实质上就是将高度独立的学校系统、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彼此融合,使彼此独立的子系统或更小的系统开放,有机的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合理地、最有效地相互利用教育资源,做到“1+1>2”。

本文中采用的教育资源共享定义为:教育资源可以为不同的主体进行服务的方式。它是指一定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于不同的主体(学校和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效益。

二、教育资源共享的主体关系

北京市各个区县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教育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区域内得到了均衡配置。目前基础教育的共享主要有下面三种主体关系:

1.教育机构内开放共享

西城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是西城区教委的直属单位,承担着30余所中学的劳技课程。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市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精神,1999年3月成立了首家劳动技术教育中心。西城劳技中心是西城区政府投资用于全区中学共享的资源中心,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共享专门教学机构。

2.社会资源对学校开放共享

从2008年9月起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全面启动,北京市有481家文化教育单位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众所周知,北京拥有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何在较高水平上实现教育公平全面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实施‘社会大课堂’建设,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资源的教育共享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并进行着积极的尝试和推广。

3.学校资源对社会开放共享

目前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2007年4月,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意见,强调学校应向社会公众开放部分设施,并规定了开放条件以及场地可适当收费等政策。北京市政府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努力使这一体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为京城百姓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健身环境。

上述两种形式可简化为学校一社会、社会一学校,即在双方均获得利益的条件下,达到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利用的双向主体模式。在本文中认为学校和社会两大主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具有单向性和双向性,如图1所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单向或双向的共享,共享过程中有可能是双方或多方的合作。教育资源共享的主体间具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但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中小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困难,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水平。

三、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目前的教育资源共享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教育共享的空间还很大,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将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北京市中小学的达标率,辅助基础教育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资源到底怎么共享、以哪种模式共享成为摆在共享道路上的一道鸿沟。本文根据目前北京基础教育现状,提出以下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

1.学区化服务模式

这种服务模式是把各个单独的学校按照区域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个单独的学区,在这个学区内的学校之间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这种模式有利于学区内部学校的整合,达到硬件均衡、师资力量均衡、生源均衡的目的,推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如东城区“学区化管理模式”,把全区10个街道,划分成5个学区,每个学区内,实现人力、课程、设施“三个资源共享”,全区已初步形成强校带弱校、一所优质资源校带活一片普通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这种服务模式主要依赖政府行为,包括共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府在学校的管理与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区内部的组织协调、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给与相应的资金支持等。

2.合作式服务模式

这种服务模式是邻近的几个学校自主的组成共享小组,在一个中介地域建立为本小组服务的“合作式校区”,由小组成员共享,并提供各项服务的成本和费用。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北京老城区学校占地面积受限制,或农村学校基础硬件匮乏等情况,将使这两类学校走出困境,大幅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如解决北京老城区学校体育运动场地普遍不足问题,并没有必要为每个学校都配备标准的操场和建立游泳池,可通过合作的方式,建立合作式的公共体育场馆,解决周边几个学校的占地难问题,达到办学标准中的硬件要求。

这种服务模式主要由政府来扶持和推广,比如一些打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昌平区雨竹学校是一所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比较匮乏,为了解决学校的运动场地问题,他们与仅有一墙之隔的昌平区娄各庄小学(公办小学)共用操场。一般来说建造和建设的经费主要由政府出资支持,但后期使用过程中的耗材和部分小仪器更新需要小组成员共同承担。

3.互利式服务模式

这种服务模式由两个或以上社会教育机构(其中一方为中小学校)组成互利小组,小组成员从自身需要和利益出发,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而同时又不得不付之于大致相当的资源利益作为回报。这种模式可以使双方通过合作和协作来得到双赢,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益。如某中学与某图书馆合作,中学学生可以无偿到该图书馆进行阅读和借阅,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无偿到该中学的游泳馆进行体育锻炼。

这种服务模式属于市场导向模式,彼此构成一种合同服务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意味着彼此需求将得到适当满足。

4.融资租赁式服务模式

融资租赁交易在经济领域指一方(出租人)根据另一方(承租人)提出的租赁财产的规格及所同意的条款,或承租人直接参与订立的条款,与第二方(供货方)订立供货合同并与承租人订立租赁合同,以支付租金为条件,使承租人取得所需工厂、资本货物及其他设备的一种交易方式。运用到教育领域,这种服务模式是由一个或几个学校与某个外部服务公司签订一份服务合同来进行资源共享,主要是针对大型仪器设备和昂贵设备设施所采取的一种方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增加贵重仪器的数量,并能及时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又避免了“买断式”的一次性投入太大。

这种服务模式是以实物为载体的融资共享手段,目前在国内属于新兴的服务领域,若融资租赁教学设备与政府采购相结合,将使中小学校获得更先进、更优质的教学设备。

参考文献

[1]刘扬.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北京师范大学,2005

第4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

常州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06年。百年来,虽然校名几经更迭,但学校一直秉承“精勤”的校训,朝着“办一所与时展同步、具有分享文化特质和‘常州实小’品牌的省内外著名学校”的目标迈进。2011年6月,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吸收了常州市平冈小学、钟楼实验小学的加盟,这将有力促进区域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在取得诸多全国、省、市荣誉的基础上,常州实小正在不断丰富分享教育内涵,建构分享文化,为造福一方百姓而不懈努力。

杨孝如:感谢杨校长接受我们的采访。经过七年多的思考和实践,“分享教育”在常州实小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但据我所知,当初提出“分享教育”时,还有一些不同意见,认为实小在百年历史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似乎没有必要再另起炉灶搞“分享教育”了。我很想知道,“分享教育”是另起炉灶吗?

杨文娟:提到这个话题,我要向您简要介绍一下常州实小的校史,因为我们提出“分享教育”正是在把脉学校办学历史与文化传统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成的。

常州实小创办于1906年,当时叫粹化女学,至今已有106年历史了。在学校1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发现实小人一直都在开拓、进取、大胆地实验。比如,在课程教学上,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实小高年级就曾试行过道尔顿制教学法,在实验过程中普遍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学校还是常州市第一个实施苏联新教学法“凯洛夫教学法”的学校,当时前来参观、学习的兄弟学校络绎不绝。再比如,在教育科研方面,学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设有“研究部”,相当于现在的“教科室”。研究部不仅在校内开展教学研究,还定期收集当时的武进县各校在教学上所遇到的困难问题来研究。当然,你可别以为学校只注重在课程、教学、研究方面做“先锋”,其实,实小历史上德育方面也有大胆“实验”。学校曾推出过“训育制”,进行“公民的体格训练”、“德行训练”;学生自治组织定名为“粹化市”,凡是本校同学都是粹化市市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养成服务团体的精神;学校在全市第一个成立了少先队大队,开展了全市第一个少先队观摩活动,全区都派老师代表观看。

细细读读这些校史,我们在倍感自豪的同时,不得不慨叹“实验小学”名符其实。一项项“实验”其实就是甘当先锋的最好诠释,也是对“粹化”的最好实践。

根据校史记载,当初之所以以“粹化”为校名,就是想追求“精粹”、“纯粹”。也正因为如此,我校的校训是“精勤”。“精勤”的主要内涵可以用三个词语来表达。第一个是精诚合作。实小人始终坚信,“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样,“合作”成为学校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式。这样的合作是真挚的,是诚恳的,是无私的,所以就有了“抱团”发展的良好传统。第二个是精益求精。这是实小人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精”就是追求完善,讲究专业精通,“求精”则是求发展,求更好。“好了还要好”,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目标追求。第三个是业精于勤。怎么才能有“精通专业”的水平与境界呢?只有勤奋,勤勉。实小人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不会偷懒,不会投机取巧,凡事讲究实实在在,诚实劳动。

我知道你想问:这样继续传承与发扬下去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又会想到提“分享教育”呢?其实,“分享教育”与学校的“精勤”文化传统看起来好像是两回事,事实上是密切相关的――

没有“业精于勤”积淀的深厚底蕴,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又怎么甘做探路人,“辟一条分享之路”?这使我们想到了“我拿什么给人分享?”之问。

没有“精诚合作”,又谈什么共同进步?小组合作法在实小的多次实验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可以这么“实验”,教师更应当“团队合作”。于是便有了“我怎么与人分享?”之问。

没有“精益求精”的姿态,是看不到“比自己更高大的山峰”的。正因为“好了还要更好”,所以,实小人要虚心好学,纳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自己更完善。“我分享别人什么?”是第三问。

在寻求这“三问”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就有了“分享教育”提出与研究的起步。

杨孝如:看来,“分享教育”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分享”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再提升、再建构。不过,我还有一个担心,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和教育主张,但不少都缺少教育理论作为支撑,有的甚至还跟教育的基本精神相违背,根本经不起推敲和追问。你觉得,“分享教育”能够经得起追问吗?

杨文娟:你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在研究之初,也受到过质疑,自己也彷徨过。但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一一释疑,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自信地说:分享,扎根于教育土壤,又服务于教育实践。“分享”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第一,分享在漫长的教育史中有迹可循。孔子创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布学于四夷”,宣告了“学在官府”历史的结束,打破了氏族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这是强调文化成果应该由人类共同分享。《学记》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是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经验的分享。陶行知先生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所以,“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吸收人类的全体经验”。翻阅中国教育史,这样的说法还有很多,“分享”作为一种理念,是得到古今中外教育大家认同的。

第二,分享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从这个说法中可以看出,日常的教育教学就是教师跟学生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情感等等。当然,这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分享现在看来已经显得比较落后了,走进新课程的课堂,我们看到的是合作、对话、交流、互动……这样的教育教学,就不仅仅是教师跟学生的分享了,而且还有学生跟教师的分享、学生跟学生的分享、教师跟教师的分享,甚至是学校跟社会的分享。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分享其实是理解日常教育教学现象的一个视角,它一直存在于我们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

第三,分享与教育存在内在联系。什么是分享?在不断对话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做出了对“分享”的解读:主动和别人共同体验、创造、享受彼此的经验、思想、幸福等。它是一种理念,是以开放的心态一起去经历;它是一种策略与方式,是彼此主动合作、接纳、创造,从而主动去学习、交往和生活。什么是教育?我们都知道,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分析教育的这两个经典定义,我们发现,其中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影响”。教育拿什么去影响学生?当然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教育怎么去影响学生?强制灌输当然不是最好的路径,最好是在师生平等交往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主自觉、乐在其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交往、对话,共同分享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快乐旅程。

杨孝如:看来,“分享”和“教育”这两个概念之间果然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但是,“分享教育”一定不会是单纯的、机械的“分享+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你们怎么理解它?

杨文娟:是的。关于这个“分享教育”的理解,还有一段争论呢。第一种理解,是作为偏正结构的“分享的教育”。这种结构的分享教育就跟素质教育、情境教育等一样,是指为让主体获得分享的意识、能力、水平、品质等而实施的教育。它的落脚点是“分享”,“教育”是为了实现“分享”。第二种理解,是作为动宾结构的“分享教育”。这一结构的分享教育就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等一样,是指让主体主动地去分享教育的精彩、精华。它的落脚点是“教育”,“分享”是达到“教育”的方式。我们所认同的是作为偏正结构的“分享教育”,也就是把分享教育理解为一种指向分享的教育范式。我们对分享教育有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分享教育是基于经验分享、知识能力共生、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教育范式。有一点我想特别说明一下:分享教育是一种校本化的教育范式,它和常州实小的发展实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研究和实践分享教育,就是把“学会分享”作为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与竞争、学习与创造,形成分享的共同体,从而促使师生主动提升,走向文化自觉,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在剖析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时,常州实小人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要主动丰厚自己,要更加开放,要更善于张扬自己的个性。提出“分享教育”正是“对症下药”,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展开研究――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有实小人都应“厚积薄发”,要在“拿什么给别人分享”的反思中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与问题、短板与漏洞;要在“分享别人什么”的追问中学会虚心接纳、开放吸收;要在“怎么与别人分享”的思考中积极进取,研究策略,善于学习,乐于分享。归结起来,我们分享教育就是要求师生既要学会从别人那儿去分享,也要主动拿出东西来跟别人分享,我们把它形象地概括为“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

杨孝如:“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这个表述很形象,也很有意思,你们是怎么提出这两句话的?你们又是怎么理解这两名话的?

杨文娟:这样的“属于自己的句子”最早可是我们老师提出来的哦!不过,当初提的时候还“懵懵懂懂”,直到我们的部级课题“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的成果专著《学会分享》即将出版,我们请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给专著写序时,“意外”地得到了杨院长对这个句子意味深长的解读,那时的我们才豁然开朗,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惊喜与激动!

对于分享教育,我们一直试图用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句子进行表述,以便师生好记,也好传播。例如,“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我们成长,我们超越”成为我们的行动口号,“给每个学生一段难忘的分享经历”是我们的课程理念,“增强分享意识,提高分享能力,形成分享品质,倡导分享精神,营造分享文化”是我们对“分享团队”评比的基本条件等,但总觉得表述得不够全面,准确。当有老师提出“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时,我们把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吸纳”与“分享”上,认为这是在解决“我拿什么给人分享”的问题。可当杨院长的解读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有了顿悟!在杨院长看来,“分享文化最主要的价值观就是基于‘人人’、‘个个’,就是相信每一个师生在分享方面都有、能、会”,“分享文化的核心,就是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以人为本,以每个人的发展为本”。杨院长引导我们对“吸纳”和“分享”、“树”和“源”、“人人”和“个个”、“都是”和“成为”等对应的词做出校本化的解读,于是,便有了我们对这句话的校本理解。

第一,这句话是针对我校特有的分享文化的建构。“吸纳”是有选择地吸收与接纳,也有海纳百川的意思,表现的是我校师生虚心好学、如饥似渴的终身学习理念。在“吸纳”的同时,也有“分享”的要求,要能如星星之火一般去影响带动一大片,充分彰显百年实小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放大。

第二,这句话是针对学校校树百年银杏与百年的办学历史。常州实小有一棵180多年的银杏树,这棵校树告诉我们:实小所有的师生应该像古银杏一般,越是根扎得深,才会越枝繁叶茂。百年办学历史必有“源头”、“根脉”。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现在的实小人都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所以要树立标杆,成为名师,勇当“源头”。

第三,这句话是针对学校的培养目标。实小历史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有“厚基础,有特长”的要求。所以,“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具备特长”是高一级学校对实小毕业生的普遍评价。这样的培养目标是基于“人人”、“个个”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这与素质教育要求完全一致。

第四,这句话是针对学校长远发展中教师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发展。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充实、丰富并完善自我,多向先进学习,无论是师德修养还是专业素质,要永不知足,追求卓越,所以“都是”是普遍要求,无一例外。同时,教师要有“人人都成为好教师”的愿望与行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起到辐射、示范、引领作用,真正彰显知名学校的风采。但是“成为”毕竟是一种期望、方向,不可强行要求。所以“都是”、“成为”也是特别用心的期待。

杨孝如:提出一种校本化的教育哲学不容易,但要把它落到实处更难。我更关心的是,你们主要采用了哪些途径、哪些平台,让“分享教育”由美好的理念转化为美丽的现实的?

第5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 资源共享 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02

现代远程教育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核心,建设开放性、标准化的网络教育资源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近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以及信息技术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保证。但在各分校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①各级电大相继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平台,在人力和物力紧张的环境下,都在开发和建设本校自已的资源;②大多数学校通过几年的努力虽然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精品资源,但优质资源还是相对较少;③远程教育教学平台还处于建设和应用的初级阶段,教学平台在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中还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性作用;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与共享。

1 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开放的创新思维

综观各级电大学校,纷纷用自已的网络开发自已的系统、建自已的平台,创建整合本校资源。这种各自为政、封闭式的办学思维与模式导致硬件设施的重复投资、软件平台的重复开发、网络课程的重复建设。现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再加上重复、分散建设造成更大的浪费,成为电大远程教育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各个学校网络教学优质资源缺乏交流与共享,严重影响了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础,也是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难,互通渠道散,“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成为制约教学资源交流的瓶颈。同时各类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大量教学资源,如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教案、教学改革成果等,分散在教师的个人电脑中,资源利用率非常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协作和资源共享,导致资源重复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匾乏并存,无法充分有效利用优质资源,阻碍了教师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工作和开放教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3 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

在教学资源开发、制作、管理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分校课程指导教师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大多根据自已的理解与认识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及开发制作,这就导致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不同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自成体系,教学资源重复建没;资源库缺乏对资源元数据标准的支持;资源库中对于元数据的处理不规范,从而导致无法实现教学资源有效的兼容、对接及相互交流与共享。

1.4 资源的应用模式单一

各学校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上重开发轻应用,缺乏合理的共享机制,忽略了电大教学资源和电大学生特色,这些因素导致了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应用中缺乏足够的针对性。一些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网络教学资源,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往往是昙花一现,应用状况堪忧。在资源的应用上也是由原来的“书本灌输”走向了“电子灌输”,这造成了现代形式主义的技术化。

2 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对策建议

2.1 转变观念,树立资源共享意识

资源共享型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局限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而是包括数据库、图书馆、实验仪器设备、教师和学生等资源的共享,树立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转变传统的“本位主义”,摆脱过去“单兵作战”状态,实现各分校间共建资源、互相促进、资源共享、合力办学的格局。这样既可以避免各学校需投入大量及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教育资源缺乏和资源利用率低的矛盾。探索建立全省电大分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保证在投入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科学合理地办好开放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开放大学教育的建设和整体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2 建立有偿共享机制

为了进一步激发有教育资源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参与共享的各方能得到合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偿共享机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以省校为主体,分校为共同体,吸引和鼓励相关社会力量参与,以共建、捐建、冠名或设立基金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推动各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同时提供面向所有开放教育学生的网上授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参考资源应用平台。

2.3 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应用实践

针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目标与运用效果,注重对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扩充与完善,实现电大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满足远程教育对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需求。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实践,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提升了远程教育教学效果。

2.4 建立共享平台资源可持续性机制

共建共享性是电大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基础。共享平台应当提供强大的交互功能,一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经过论证的优质教学资源下载和在线浏览,另一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上传原创优秀教学资源的途径,实现广大师生对教学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平台的开发应当采取面向学习者和教师的动态开发技术,以保证课程资源的动态及时更新。在对资源进行严格的筛选、审核之后,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给广大师生。

2.5 统一技术规范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各电大分校间的资源整合需要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虽然目前网络技术已为教育资源的使用与共享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但是缺乏保证教学资源自由交换和共享的标准。制定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运作模式和统一的系统平台标准,对远程教育的具体应用和实施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建立起资源建设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规定教学资源和共享使用过程中的技术规则,包括数字资源的共享范围、利用深度、有效期,考虑数据加工、存档、存取、管理及媒体格式到传输模式,资源交换到接口标准等一系列体系结构,真正实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动性。

2.6 建立共享平台的评价体系

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和评价管理机制,对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效果及成效进行检验和评价,有利于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改进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和资源可持续性机制建设。同时该评价体系的建设要综合考虑各电大分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等综合因素,通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资源实施动态的评估,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可以使各高校的资源建设和应用走向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 结语

各电大分校无论是在学校规模、教学水平、教学资源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资源分布严重不均,教学资源匮乏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我们探究开放教育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了新的选择;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远程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为远程教育在方法、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开放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怀化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怀化418000)

参考文献:

[1]沈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方案[J].考试周刊,2010(7).

[2]李晓锋.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台构建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

第6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机制;信息网络平台;师资水平;优质课程资源

大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服务学生为导向,以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目的。 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彰显突出,其自身的有限性与对其需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如何缓解课程资源短缺,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是各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难以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探求各种途径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已成为高校当前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从高校资源共享源现状、原因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资源共享的建议。

一、对高校教育资源、资源共享的读解

教育资源是指服务教育的一切可动用的e极因素,主要包括为教育提供的人力、物 力、财力资源和无形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有形资源,它是高校教育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具体包括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物力资源主要包括高校的 基础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高端实验室、图是资料、网络资源等等。而财力资源主要指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支持、高校的创收机制。其中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评价一所高校的标准,也是高校软实力的最好表现。物力资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财力资源是保障[1]。无形资源主要指教育管理模式、大学发展理念、大学精神、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和学校知名度等,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相对于有形资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的财富,在教育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各高校内部、各高校之间或一定区域之内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它不仅包括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实验设备、运动设备等物力资源的享,还包括师资共享等多种形式。实施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在少增加或者不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发挥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高校办学的效率和教育教学的质量。简单讲就是通过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从而实现共同使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为了更好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淡化专业,特别是增加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其课程资源的共享显得尤为重要[2]。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也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宏观上的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是指国内外不同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微观上的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是指高校内部不同院系、专业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其中,课程资源共享是指同一所高校不同院系间及同一学院不同专业间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的共享。

二、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存在问题及原因

1.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状况不甚合理,其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内缺乏促进资源共享的动力,资源共享的意识较为淡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制原因,政府拨付经费是高校资源的主要来源,由于每年拨付的经费有限,各个大学对其拥有的资源不仅实际占有且较为珍惜。更有甚者以此来树立自己学校的形象。这就必然会出现有些高校的教育资源闲置甚至浪费,也不愿与其他高校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意识较差(即使同一所大学,各院系之间资源共享亦存在此类问题)。这就无形中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以及增加资源成本。即使各高校都清楚资源共享的动因及目的,但在资源共享的实践中还是顾虑重重,缺少动力,甚至有的高校将自己一些优质的、重要的资源保留校内不参与共享。这必然样就会造成共享资源的效果要比预期低好多,不便于从整体利益出发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来改进自身机制。加之人们利益意识的倾向性,会担心因资源共享削弱自身的利益,又缺乏统观全局的意识观念。

2. 高校之间缺少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

我国高以公办院校为主,教育资源由政府的主管部门问同意调配,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分别隶属不同的职级部门管辖,这中固有管理模式会加大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困难。随着政府对高校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的加大,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但不同高校在教育资源分配、使用方面明显倾向层次高的高校,资金分配缺少合理的标准。例如,我国教育部每年会给“985”、“211”这样的院校大量拨款,却不论这些高校是否真正需要大量资金,而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地方院校院校和高职得到资金却常常捉襟见肘。这种资金支持的差异化必然造成了教育资源分布的极大不平衡,也难以管理和统一协调,给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有效构建加大了难度,因而会出现各高校间相同资源重复投资和建立的情况。虽然政府也意识到高校存在这种问题,也在提倡和促成高校间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和共享,但没有真正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再说了政府重往往只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高校往往重视争取资金却忽视了资金的在各院系间的合理利用,必然会造成了教育资源共享呼声高实际效果差的结果。而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资源共享只停留在服务设施和学生交流层面上,真正在硬件设备和软件方面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究其原因还是由于高校之间的管理差异化,这也是实现高校资源共享的难点。

3.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领域比较单一

教育资源共享的状况由高校教育资源内容和层次的丰富情况所决定。当前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还处于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索和发展初期,其共享领域还较为单一。我国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只仅在院校教务处能力范围内,主要表现在选修科目和图书资源方面的共享,停留层次较低,共享内容有限[3]。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优质资源与同类别的地方院校实现共享,如名家讲座、图书馆以及师资合作活动和政策性等,这些问题有待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也需要个案的试点、改进直至形成完善的模式,以便于推广。

4.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焦点是缺乏服务型人才及优质课程资源

随着教育资源共享的全面推进,需要各方面配套的人才扶持,例如,教学实验设备的维护人员、网络系统维护和更新的专业人员以及信息、图书资料运行平台的专业维护人员等,同时还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需要拥有多方位综合型的的人才,方可根据各院校的需求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划分、进而实现资源共享的整合。课程资源表现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课程的封闭性,给非专业的学生选课带来不便;交叉学科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现象在地方高校表现较突出,影响学校的发展。实现高校资源共享可化解此难题。

三、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

1. 高校内部树立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

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各高校对资源共享的投入和进展力度。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认识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是高校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符合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因此,要高度重视对教育资源共享行为。各高校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视教育资源为院校间的公共资源的理念,积极参与资源共建工作,认识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高校相关管理者也要转变教育资源共享理念,共建有效的教育资源平台,进而实现不同资源的分类和有效整合。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树立信息和共享意识,为各高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供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共享建设。各高校学生也有必要将日常学习纳入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可主动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上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建立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关键

首先,建立健全共享机制。依据各个高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多少极其运作能力,明确各校在教育资源共享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享受的权利。教育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所有参与共建的各校持有,这样可以预防因产权问题危害资源共享行为,且要保障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收益和回收成本的机会。[4]这样确保参与者积极性,保障资源共享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这一过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为其积极推进助力。

其次,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协调问题是教育资源共享中始终存在的问题,而利益问题处理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共享协议的达成及其正常运行。为了保障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及运行效率关键要解决好利益协调问题。让参与者充分表达自身需求,积极使用市场交易形式,以市场机制为协调各方利益的有效基础,在此基础上依据教育资源共享的特点,充分运用协调机制协调好各参与方的利益。

最后,建立健全长效运营机制。构建长效运营机制是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项目持续发展的基石,通过构建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是参与者能够不断获取所需资源的支持,也会推动教育资源的创新力度,以便更多的资源成为共享的备用资源,通过运营机制的有效运行,发掘资源的潜在能力,让其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3.高水平的师资和设置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是高实现资源共享的核心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离不开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高校间可以定期开展名师讲座和教学交流座谈会,也可聘教学水平高的专业教师。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制度,为高校师资共享稳定进行提供制度保障。开展人才引进机制,引进综合能力较强的师资人员,确保教师水平同校园教育建设水平协调。充分发挥校内优质教学资源的积极作用,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水平、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课程方面,从学科层面设里平台课程。要求每个学科专业都要设置一些最为必要、最为基础、最为核心、最有价值的课程作为平台课程,根据面向对象分为不同级别面向全校的课程将作为公共平台课程,面向若干个学科专业课程将作为基础平台课程,面向若干专业大类课程将作为专业平台课程。[5]突出学科专业交叉和资源共享。跨系选课是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交叉综合的重要体现。在新的教学计划安排中,不同专业的部分专业课可相互向学生开放。这种课程开放共享有利于教师资源节约。综合新大学课程资源多样性和选课灵活性,为学生未来升学或就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目标。

4. 构建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方式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渠道

信息络教育及其平台的构建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依托。首先,大力推进高校教育信息网络化建设,破除高校间的屏障,实现信息网络一体化,为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网络平台互动,让学生共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便利。其次,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区域。信息本身具有分散性特点,信息的形式多元化,这要确保大量多元信息传递的快捷畅通。最后,加快信息更新速度。通过构建资源库,将资源内容进行划分,并需要对资源库不断更新和扩充。核心是构建网络课程,通过将各种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数据资源进行网络链接,让需求者充分享有资源选择的自,实现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共享信息网络交流圈。为了确保资源共享的有效性,教育资源传递一定要保障其安全性和保密性。需要通过对教育资源进行分层次及管理,构建其安全体系,并制定相关的制度,以保护高校教育资源的的知识产权。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等各方力量的支持和配合。政府层面要出台鼓励和支持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加大对教育资源共享的投资力度;高校层面要将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积极开发和探索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模式;教师层面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教育资源共享活动,从中汲取优质教育资源,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教育资源共享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服务教师、帮助学生的重要举措,是资源节约、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因此,要不遗余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和加强高校间的教育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张利娟.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与提高教学质量研究[J].2016.(03):137.

[2]朱 莉.广州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研 究 [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0.

[2]w忠,马雪静.浅析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J].2016.(02):272.

[3]殷耀国等.谈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J].教育教学论坛,2012.

第7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125―05

一 概述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一定区域范围限制内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这里的区域可以指某特定的省,也可以指某特定的市或区,并不设置绝对的界限,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从外界环境中不断的吸收信息与能量,进而消费和转换以维持自身正常运行。本文将采用复杂视角审视区域性问题,一方面意在寻求区域与全国之间的契合,另一方面更注重区域与其外在因素,特别是与区域文化之间的互动,以探索一条适合区域教育发展的道路。

二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作为一个系统性建设工程,无论是区域性教育资源体系平台的建立还是具体过程的实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应遵循构建体系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稳定性原则。还应遵循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共享自身特有的一些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标准化及政府调控建设,以及以利益为主线、贯穿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始终的利益性原则。

三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标准化

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目的是统一开发者的行为,达到资源基本属性结构的一致性,实现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更广泛共享,并为用户对区域性教育资源的查找、评估、获取或者使用能最大效率的提供支持。我国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教育信息化标准(CELTS)制定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支持系统互操作、保证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通过对国际相关标准的研究、引进,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最终出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

教育资源建设是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基本要素,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应该对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采取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使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具有可扩充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四 区域性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内容分析

1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总体框架

实现共享,首先要了解现实需求,现实需求是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与管理的针对性目标,只有了解了区域内数字化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探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才能对管理与服务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其次需要一定的保障途径,和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都是对共享的保障支持。此外,还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作为有效支撑。没有共享平台的支持,再好的教育资源,再好的服务与管理,都不能实现。现实需求、共享平台、管理与服务、保障途径和最基本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同构成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各要素。通过以上各要素的分析,可以得出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利用Internet建立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提高用户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知能力与可获得能力。

笔者将主要从几个个方面入手探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生产流程、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与服务、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基于该体系构建的目的与意义,分析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与原则,作为该体系的基础指导思想,为其他共享工作提供了非技术支持。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对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是该体系的重点,结合目前区域内数字化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为区域性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管理与服务体系作为辅助工具,对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进程进行管理,为实现“一站式”资源服务提供支持。共享保障途径分为共享方式、信息平台、共享机制与共享的评价,为资源的有效共享提供技术与非技术保障,其中共享的评价,是该途径的“反馈机构”,是完善和优化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

2 构建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生产流程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是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针对区域性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建设首先讨论资源的生产流程体系。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指在现阶段或今后在区域性教育和学习中使用的数字化信息,主要包括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校内资源是资源建设的重点,也是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内容。

3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指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全面深入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而促进对教育资源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一个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在充分共享的基础上,还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的共享需要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开放性、应用性、层次性和经济性原则。基于SAN网络存储框架、TRS跨数据库检索技术和统一身份认证的门户网站的导航三层技术,在校园局域网建设的基础上,对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实现各“孤岛资源”的有效聚集和广泛共享。提供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服务,保证查询速度、保护知识产权及资源的交互式应用[1]。基于此,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4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与服务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下的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区别在于教与学的分离,尤其空间上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与服务途径,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整体质量和效益。

首先,以数字化教育为主线,开展方式多样、内容全面的教育活动,构建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形成完整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共享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建立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共享的整体框架[2]。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区域性教育资源服务共享试点,并在资源服务共享体系建设已经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构建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体系,分析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建设的生命周期,探讨整个周期每个阶段要做的具体工作和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探索实施“整体规划,分层渐进,重点突破”的服务战略,搭建“政府扶持,共同参与,社会效益优先”的服务环境。

再次,在构建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途径的整体规划时,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以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学、系统论所包含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根据目前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环境,结合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实施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

最后,构建基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创新服务体系。随着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进程,教育资源库会不断丰富,针对用户对资源需求的不确定性,提出基于挖掘技术的共享服务。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服务。还要根据区域内各种类型和不同载体的资源,建立区域性各类用户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也要反映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建立面向所有用户的以人为本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的共享途径。

5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目前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妨碍了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进程,尤其在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初期,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将寸步难行。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有效地化解或减弱观念落后、教育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混乱以及技术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对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不利影响,确保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进程的正常快速发展和稳定运行。为实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和谐有序地发展,要从宏观管理协调机制、法规与标准化协调机制、资金协调机制和技术协调机制来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

6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价方法探讨

(1) 建立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评价的必要性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价机制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质量进行认证、进度审查、效益评估和评价,从而有效保证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质量,提高资源共享的总体效益。因此,需要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共享评估标准,保障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能够有步骤、按计划的实施。

(2) 建设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评价的基本思想

在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建设中,由区域教育督导部门、课程与教学专家、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技术设计专家等组成评估机构,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结合本区域的现状,制定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评估标准,定期对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进行内容、形式、进度、水平及相关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审核和认证。

利用教育效率来分析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情况,教育效率即数字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指教育资源库现有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得到有效利用的教育资源的比较。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效率=有效利用的教育资源数/教育资源库内总教育资源数。

对于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投入,用其与教育资源利用效果的比值来建立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效果、教育资源共享各环节是否达到最佳组合,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整体水平。

(3) 建设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评价方式方法

反馈法:要得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情况,需要进行必要的评估和反馈活动,目的是搜集、利用、分析前阶段的信息,找出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减少共享途径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修正决策中的失误,及时反馈、控制共享的发展方向,提供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具体实施可以通过用户对使用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必要的打分或意见反馈,最后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整合,做到对反馈的精确性能准确到定位问题的所在,以便及时修正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的不足。

第三方评价:为了形成更公平、更全面的公平评价结果,可以利用中立的第三方机构组织评价与年度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综合性评价,构建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以增加公正性。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评价,能及时完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的途径,并对共享服务的发展做出指导。

在科学的评价制度下,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评价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各类区域性教育资源的筛选审核,以便遴选出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供共享;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发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对策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五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战略思路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应该遵循一定的路径,使得资源共享的进程可以稳步健康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用何种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进程。

1 制定和实施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战略

首先在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进程中,要将实施共享战略作为重要职能予以重视,借助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通道构建区域性的共享平台[3]。要转变过去旧的共享理念与原则,吸取成功教育资源共享案例的有益经验,构建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

其次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解决共享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要尽快制定和实施教育资源共享战略计划和长远规划,从社会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宏观层面对共享进行规范和指导。

因此,制定“支柱数字化教育资源区辐射和带动”的发展战略。针对区域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均衡性,鉴于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共享工作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建议选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区域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支柱教育资源区,充分发挥支柱数字化教育资源区在资源共享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活动,逐渐帮助所有地区教育资源共享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最后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区域内平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

在共享服务过程中,实行逐步推进,不断深化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进度。共享构建前期,主要靠各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单位自制共享资源,重点发挥支柱数字化教育资源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加快各单位教育资源共享资源库建设速度,注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系统化组织,加快建设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进度[4]。随着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步伐的不断迈进,积极推进各共享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合作共享,建立面向整个区域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环境。

2 分阶段实施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

依照制定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战略并逐步推进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同时参照具体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实际情况和各类服务的需求,设想将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1) 加快各自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和共享进程推进

作为第一阶段,可以按照如下设想构建:同步制定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的相应标准化体系,设置一个地区资源点为教育资源总中心,整个教育资源共享系统有总中心和分布式的教育资源子中心以及各教育资源点构成,教育资源子中心主要为各地区分享单位的教育资源中心,资源点主要由分散的教育资源生产组织或个人组成,作为总中心,应该通过财政拨款或集资来配置一定数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各个分享单位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一起整合到总中心的教育资源库中,并面向所有教育资源中心免费开放共享[5]。与此同时,对于那些还没有实现自身内部教育资源共享的单位要加快内部共享的速度,实现区域内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特色教育资源,形成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并提交到教育资源总中心,然后实现与教育资源总中心的教育资源共享。

(2) 建立支柱数字化教育资源区中心,形成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辐射型布局

选择一个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理论和实践相对成熟的地区作为共享区域的支柱数字化教育资源区,以该支柱教育资源区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的教育资源共享工作。通过“成功经验共享”体制,帮助周边地区加入教育资源共享行列。以这种方式可以形成辐射型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布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整个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

实现由点及面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实践,选择试点教育资源区,形成稳固良好的教育资源共享基础,这样可以保证在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进程的初期共享工作顺利进行。然后在试点的基础上,以地域或教育发展程度划分,分层次有重点的逐步推进共享进程。总的来说,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将是一个试点优化推广再优化推广不断循环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中各项措施和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3) 加强交流合作、进行开放、协作和共享

首先需要加强管理层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打破封锁,建立各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单位之间的沟通渠道,走出固步自封的环境,开阔眼界,提高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区域性教育资源数字化共享的意识。

在各层次上都要实现通力合作,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不断开发和完善面向用户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分享各自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成果,使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更加完善[6]。从而加快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进程的发展,使优质区域性教育资源能够更快地得到共享,让更多的用户受益,服务于区域内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3 加强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方式的建设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要得到有效的实施,应该选择合理的共享方式。共享方式即用于共享区域性教育资源所采用的组织形式,指在多用户共同使用的情况下,用户借助何种模式、方法、途径或规则等,来实现对共享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同享有和使用。共享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共享区域性教育资源使用的公平性、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教育资源共享方式的建立和选择,必须考虑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共性和具体情况下的特殊性。要保证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及时性、资源利用的高效性,以便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关键是知识资源的共享。针对知识资源的特性,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方式形式上可分为基于空间布局的、利益调节的、由内向外扩大的三个层次的共享。

4 完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建立相互联接、沟通畅通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及时相关信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信息的网络化管理,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满足用户方便、高效、有效、迅速的对区域性教育共享资源进行管理和利用。在更广的范围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从基础局域网兴建开展,大力推进网络课程、多媒体课程、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互相开放,并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创建数字化资源库,来满足用户在线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要特别加强分布服务器的管理、教育资源库的更新和网络维护与安全等方面的分工与协作。

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结合网络技术、数据库以及浏览器技术来进行教育资源信息的,是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最直接的信息平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服务性和互动性。用户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向信息平台定制所需要的教育信息资源,检索需要的教育信息资源,跟踪资源更新情况,获得教育信息资源目录等。

5加强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前瞻和预测功能的建设

在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途径运行维护中,在保证稳健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和内容,增加共享服务的功能,能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不落后,始终以提供优质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为宗旨。

在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进程中,要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内容、形式,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做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的创新,不断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7]。切实落实提高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应用效益,保证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六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景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本身就是依托网络来实现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未来发展,是不断扩大区域、实现更广范围的共享。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是我们每个区域性教育工作者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此,笔者借鉴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认真剖析发达地区走过的历程,结合区域现状,探讨适合一定区域内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的解决方案,将“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的建设与区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学科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把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纳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之中。对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程结晶等.江西省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理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33-37.

[2]程结晶,刘晓晓.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3):94-97.

[3]魏淑艳.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5,(3):32-35.

[4]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56-61.

[5]冯云廷.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6,(3):61-66.

[6]卢克敏.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及对策探讨[D].南昌:南昌大学,2007:25-29.

[7]刘开.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3):99-101.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the Sharing Approach of Regional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CHENG Jie-jing1 HUANG Jing-jing2 PAN Yan2

(1.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Nanchang 330031, 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Nanchang 33003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its basic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standardiz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how to construct the sharing system of region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and solution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regional educ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Keywords: regional;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第8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赣州市各大高校校区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如何加强高校园区内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各校师生讨论的热点。笔者在对所在地区及邻近城市的多个高校园区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事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希望能抛砖引玉,为高校园区的教学资源整合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 前言

自2002年以来,赣州驻市本科院校——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先后都在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启用新的校区。截至到2009年9月,进驻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已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与园区内硬件资源建设高速发展不成正比是园区内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各校都拥有各个特色的教学成果奖、实验示范中心、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优秀多媒体课件,但由于受到知识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往往评完即止,最多仅受益于其所在学校,造成优秀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1.2教育教学资源重置现象严重

虽同在一个高校园区,但由于各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校际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

1.3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重视

目前,赣州高校园区内各学校之间没有开展校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探讨,缺乏合理的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共建共享模式,对校际间的网络共享平台全方位、可持续建设的体制和方法的研究尚为空白。

随着各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赣州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性高校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之一,是构建整个赣州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战略重点。

2 建设目标

如上所述,赣州市高校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面广,在教学资源和文献信息的建设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所提出的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主要将实现以下几个建设目标:(1)探讨高教园区教学化建设新模式;(2)建设统一开放的信息标准;(3)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园区公共教育服务平台;(4)推动园区内各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该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将会为各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校际间互通有无提供桥梁,有利于集合园区内各院校的专业特长,形成赣州高校园区特色的教学、科研、学习、讨论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建设思路

笔者建议以部级和省级优秀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的运作为先导,结合江西省内各知名高校园区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经验,建立一套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实际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模式,并进一步阐明大学城内校际网络共享资源知识产权的限制和共享的关系、优质教学资源的协作模式和共享机制。

3.1网络中心资源建设的目标需求

首先,是开展省内大学城共建高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和用户需求调查。在了解各个学校对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方法、投入、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期望、设想和建议。

其次,是规模化的定位。调查师生的需求,了解教师所希望的网络共享模式,了解教师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期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来,实现网络共享平台的规模化建设。

3.2各院校的信息整合与应用开发

首先是信息的整合。校际间的资源整合需要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需要协同联合建设。笔者从数字资源的共享范围、利用深度、有效期的角度出发,考虑数据加工、存档、存取、管理等标准。

3.2.1信息资源的存档

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的共享、图书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跨校区选课等。其中涉及信息资源存档级别的设置,中心资源或结点资源存档位置的选择、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档的密级和版权的保护等等。

分布式多结点用户使用的技术支持。包括解决:海量信息存储、吞吐量、网络与数据安全、海量用户数接入、信息检索、计算能力等等。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扩客与发展节点接入等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2.2公共平台的协作活动

加入该平台建设的联盟单位需要建立联合建设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园区内各院校子资源的建设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如有些高校园区开展了针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协调采购、合作编目、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共同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活动。

可以说存档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基础,大用户数接人技术是运行的保障,协同服务是发展的根本。

其次是应用开发。要进一步推动园区内各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面向节点用户的应用软件设计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各校联合建设或补充建设的方式丰富园区内现有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的工具,提供网上学习和教学参考。特别是面向园区内所有师生提供网络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校际选课及自选课程辅导系统等等。

4 建立校际网络共享平台的资源共享评价体系

为检验和l评价基于该平台的教学资源共享的成效,以便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改进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有必要建立资源共享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综合考虑学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

第9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资源共享;精品课程

一、什么是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泛指与教育行为相关的所有人和事物。按照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

(一)从使用时间的长短上

教育资源分为可再利用资源和不可再利用资源。可再利用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被拿来循环利用的与教育行为相关的事物和人。师资、教材、图书、电脑等均属于可再利用的资源。不可再利用资源使用时间长,虽然不可重复利用,但在使用期限内可以被多个用户共同使用,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

(二)从资源的性质上

教育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教师、管理制度、教育模式是一种软件资源,教学楼、试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宿舍楼、音体美设施、交通工具、草场等属于硬件资源。

(三)从资源的共享方向上

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学校内各学院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共享,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和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一种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实质上是将高度独立的学校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彼此融合,使彼此独立的子系统或更小的系统有机,开放的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最有效的将系统联系起来,实现:“1+1>2”。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育资源共享

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因此,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的变革。这一阶段的教育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打下良好基础的养成教育。而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学校仅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源来实现该目标,对于希望有更多选择的高校学生而言是有限的,这时高校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教育部非常重视资源建设与共享。2000年启动建设基础性、示范性的本、专科网络课程、案例题库和试题库。2003~2007年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内又启动了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以带动和促进各地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并逐步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截至2006年年底国家精品课程的数目已突破1100门。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学生大幅扩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一)从硬件方面说

教育基础设施供应紧张,目前高校教育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使用,如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的短缺(参与调查的大学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对各高校同学使用校内基础教育、体育设施的频率进行了调查(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对基础教育、体育设施都有很高的使用率,使用的比率占到90%以上,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减小,同学们对设施的使用率在逐渐提高,侧面反映了高校扩招导致的基础设施供应紧张,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加剧教育资源硬件设施紧张与同学们需求增大的矛盾。

(二)从软件方面说

1、教师数量的短缺导致工作量加大,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目前大学本科的教学一般都采取大课堂教学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存在很大障碍,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发挥,从而得不到高质量的学术指导。同时,高负荷的工作也使高校教师将工作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教学课时量和自己的科研发展上,放松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各个学校在积极寻找解决措施,比如建立网上师生交流平台、精品课程库、讲座等课外教学方式,通过对上这些方式的利用程度的调查,发现这些解决方式在利用程度上非常低,经常使用的不足10%,说明学校在建立这些课外学习方式的时候存在着流于形式、跟风的现象。通过同学们对上述方式的满足程度的调查发现约70%的同学认为上述教育方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电脑等高科技教育手段在同学中普及率、利用率不高。对同学们正确使用电脑的引导有利于上述矛盾的缓和。

2、文献资源的紧缺与浪费。大学生对于文献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导致本校文献资源在品种和数量上供应不足,同时各大高校之间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缺少沟通与交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次调查涉及了对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和满意度的调查(见表2)。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对图书资源的利用率逐渐降低,说明在图书资源方面,大学前半阶段的利用和积累对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当同学们面临毕业、面临社会的时候,经历就十分有限,用来看书增长知识的时间更是减少,所以各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应注意在大一大二多开设一些公共基础课程,给予充足的个人学习时间,并对大学生的时间分配和利用方法进行合理引导,以使同学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校人才培养方面有质的飞跃。

3、各个高校的文化底蕴不同以及发展侧重点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由于地域和人文的因素,高校文化迥异,这使得教育资源共享显有契合点。各高校发展侧重点的不同不仅影响着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同样影响着资源共享的可行性。调查显示约80%的同学渴望能够到其他学校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不同大学的同学在被问及到他校选课时,回答不同。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的同学更希望到自己同专业优势学校学习深造。在可行性方面,约60%的同学表示到别的学校听课会有所顾虑。除此之外,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各学校教学模式的差异给资源共享设置了很大障碍。

三、教育资源共享途径探索

(一)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成都各大高校可以建立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结合、兼职与专职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挥流动编制的功能,吸引企业、科研单位有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或兼课,充实教师队伍。职业学校通过引进企业、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兼有教师资格和职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鼓励教师跨校联聘、互聘、兼课。目前成都地区推行的义务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就主要通过城乡教师互动来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

(二)学分互认

成都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资源共享手段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成都地区各高校都在向周边地区转移,实行多校区管理。对于位于同一地区彼此靠近的大学,可以采用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满足一所高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另一所学校选择专业学习的需要,既不妨碍获得学分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部表示,将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自身的一些特性使其具有巨大优势,对于高校和学生都是一块不容忽视的极具开发价值的领域。现有的一些利用网络资源的形式仅是共享老师授课的课件、视频等等,只是将课堂教学移到网络这个平台上而没有充分的利用,成都各大高校可以结合四川各高校做精品课程的实际,搜集各高校精品课程的资源,做出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精品课程库。满足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广大在校学生的需求。但要避免课程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这就要求个个高校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和协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公共课程(如公共英语、哲学、各专业基础课等)的开发为例,如果每个网院都独立去做,自然会出现许多类似的网络课程,许多类似的网络课程,并且由于缺乏分工,在各网院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自然难以有精品。

(四)学校后勤社会化,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学校后勤社会化就是将学校部分职能分解,由社会来承担,引起学校内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变化,大大降低教育成本,即使教育成果不变,教育效率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学校后勤社会化,从硬件资源上看,是社会向学校提供食堂、校车、宿舍、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场、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和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所属文化体育设施。从软件方面看,第一,要进行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实行教育制度改革,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后勤社会化正是实现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教育资源共享应该遵循开放性和公益性,社会中有教育资源的部门或主体都应本着这两方面原则,在教育系统或学校使用时给予免费或无盈利模式开放。第三,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高校加强相互联系,在师资资源、实验室等方面互通有无,有效地克服资源闲置与紧张的矛盾,扶持薄弱学校,使薄弱学校共享强校的教育资源,强强学校间的合作与互助也必不可少,它们之间也有共享的资源。

(五)文献资源的共享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实行馆际互借,提高图书网络化程度,建立长效图书捐赠机制等措施真正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馆际互借可以将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作为本馆藏书的延伸,弥补各自馆藏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网络图书的数量,方便学生的查阅,缓解图书资源紧张问题;图书捐赠机制可以收集到各个高校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书籍,使文献资源的共享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文献的使用效益。除以上两点,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还应注意高宽带、核心设备陈余备份、扩展性好、远程访问高校教育资源、高安全五个方面。

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必要性的认识和共享途径的探索,各高校在综合办学,优势互补方面定会取得长足进步,并适应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懋远等.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徐辉.变革时代的大学使命[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3、程斯辉,余学敏.论建设大学城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