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感美文范文

情感美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感美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情感美文

第1篇:情感美文范文

关键词:情感;活力;语文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主导角色,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配角。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成为最佳配角?这就需要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丰富的人文情感品鉴语文课程文本,感悟文本的美学内涵,领悟文本作者倾注于文本中的情感,从而获得美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一、语文教学情感美的认识

从语文教材内容看,所选篇目都是由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和古今精典诗文,也包括国外优秀文艺作品,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是鉴赏体验文学艺术作品的过程,情感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灵魂,情感美是文艺作品艺术美的核心。

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指出:“美和艺术起源于心灵自由的需要,是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而审美产生于人对自由的追求。”

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的内涵就是感受、思想和情感,人的感受和思想是通过情感物化或外化被人感知的。

喜、怒、哀、忧、思、悲、恐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同情弱小、建功立业、忧国忧民、抗击命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热爱自然、关注社会人生是人普遍情感生发的独特情怀。

二、诗歌教学中蕴含的情感美

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认为:“诗是诗人情感的吐露,情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感受,诗的功用在于培养人健康有益的情感,是韵律化、音乐化的情感。”

如: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就是奴隶。”

诗中传达出日本侵略者既凶残又,妄图占我国家灭我民族之心跃然纸上,令人读后倍增爱国杀敌之决心,极富感召力和鼓舞性。好诗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贵在有浓烈的情感。

再如:裴多菲的《自由颂》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其中的情与理直截了当、言简意赅。

另如:《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诗人在香港从事抗日宣传活动被捕入狱,在狱中,诗人受尽日本侵略者的酷刑与,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民族气节。诗中透露出诗人对祖国的赤胆忠诚。国土的沦丧和个人的灾难,使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加炽热。在这首诗中,他歌唱了自己对苦难祖国的一片真情。

真挚的情感美最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散文教学中蕴含的情感美

散文以其自由灵活的特点最易抒写人的性灵和人内心的感悟,往往能起到“豪华落尽见真谆”的艺术效果。

要说散文的情感美,当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背影》的情感美主要体现在,善于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真人真事,在特定的场景凸显人物的特点,捕捉人物内心刹那间的真情流露。当然,《背影》一文中的父子之爱真挚中见永恒,道尽天下所有具有普遍性的父爱。

散文大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往往令人唏嘘感叹,使人对中国五千年文化既感叹又惋惜,总有悲喜交加的味道,感叹之余令人深思,对待祖国的历史和祖国的文化,作为今人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如何去有所作为?

每位读者读此,心中必被余秋雨先生厚爱善待祖国文化的苦衷所感动,感受我们中华文化的崇高,而崇高本身就是美,这种美正是被文中的情感美所彰显而凸显出来。

四、戏剧小说教学中蕴含的情感美

戏剧虽是舞台艺术,但戏剧的核心——剧本,定要创造激烈的矛盾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实就是情感的冲突。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等文艺论文中阐明:“艺术欣赏的目的在于打开我们感情生活中快乐和享受的源泉。”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其中的人生百态、嬉笑怒骂、悲欢离合、无一不与情感密切相关。

不管是西方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还是中国的《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以及电影《泰坦尼克号》那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都烙上情感美的印痕。

当我们在欣赏《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时,你一定要认识到这时绘画大师达·芬奇对母亲充满温情微笑的美好回忆,达·芬奇把美好亲情产生的情感之美浓缩到了蒙娜丽莎的笑唇上,让每一位观者无一不被高尚的情感美折服,铭记终生。

第2篇:情感美文范文

1.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

随着现阶段课程的发展,初高校生已经不像小学课程那样轻松,学生所面临的中考使得美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受到忽视。学生对美术逐渐形成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美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其重要程度虽然不等同于主要课程,却也是不能或缺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要从根本上改变美术课程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

根据美术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只能挑较为重要的课程来讲。美术教育的任务重,课程时间少,内容多,不能很全面地完成美术教学的所有任务。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高校生的审美情感自然得不到培养。

二、美术教育在高校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全面培养学生情商

在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的共同影响下,学生表现出的情商水平也是不同的,例如,看到同一幅美术作品时,学生对画作的喜爱程度和欣赏水平会呈现差异,在作品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帮助学生对作品产生正确的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对自身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使学生深切体会艺术欣赏的乐趣,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真性情,心理健康程度进一步提升,情商的培养目标也可以达成。

2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蕴含着较为深厚的人文特性,尤其是新课改的推行,使人文精神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美术教育当中,高校的美术课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或是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美术课程,教师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重点培养,学生还应具有材料工具及作业表现手法的自主选择权,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关注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发散,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以持久保持。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校生所处的成长阶段使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更加重要,美术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生情感,修养,品格等方面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觑,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建康成长,美术教育包含着理性和感性的因素,学生在动脑的同时也需要体力运动,因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材料工具,动手制作或是绘制图画。

三、培养审美情感的几项策略

学生的态度及美术课自身的局限使得美术课程长期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原本对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失去了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了解到,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它的存在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人才特性之一。只有对美术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学习,才能充分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美术课程的开展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也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

培养高校生审美情感首先要从加强学生的文化审美做起。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开拓眼界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达到精神层次的陶冶。比如在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中,让同学们赏析西方著名画作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同学们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会受到精神的熏陶。在对这些画作的感受中,学生最初只是感到惊奇,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通过感受画家的生平、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本身的美学内涵。只有学生可以独立欣赏美术作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审美感情的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深入解析作品,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积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影视等方式使艺术表现变得多姿多彩。对于高中生来说,多媒体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学生好奇的天性,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法应用恰当会给美术赏析课堂以“锦上添花”之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教师的审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自始至终对学生情感都具有启发性作用。教师自身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注入能构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对培养艺术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第3篇:情感美文范文

从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标要求来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目的。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从语文新课程理念出发,对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审美情感力培养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找到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实现语文教学审美情感力培养的目标。

一、审美情感力概述

情感力在意义上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种是心理动力,另一种是体验能力。审美情感力与审美知觉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注意力、审美感知力、审美现象力、审美思维能力共同构成了审美能力。通常来说,审美情感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外界事物诱发的人类情感。细化到语文中来,学生对审美客体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变化,比如愉悦、满足、愤怒等,对审美客体产生的这些情感活动就是审美情感。

二、审美情感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从本质上来看,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过程是一种情感交流与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为审美客体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而发生变化。要实现学生审美情感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时的审美情感教育中创建科学合理的审美境界,并运用积极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这个审美境界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通常来说,创设的情感境界应包括心理场和物理场两个部分。在实际的语文审美情感教学中,必须借助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及其所引发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但是受限于他们缺乏足够的场合活动等条件,学生普遍存在情感不敏感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创设更为丰富的情感场景来诱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聚焦,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主进入审美情境中。比如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老师可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逼真的审美情境。此外,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还可充分发挥文本的功能,再现文本情境,通过深情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情境的魅力,使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思考、体验、想象实践,进而诱发他们的现象力,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能力,从而得到新鲜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二)利用心理调动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兴趣与动机是基于个体内在的好奇推动而产生的,是在内动力驱使下而产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兴趣能够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活跃状态,从而集中精力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可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为实际的心理调动方法。通过兴趣激发和培养,使学生自主进入审美情境中,自主形成审美情感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情感力培养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注意学生兴趣激发和培养是建立在心理调动基础上的、由内而外的推动,是学生基于好奇而自发产生的,并非老师强制引导的。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不同的作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调动审美情感力。

(三)利用因材施教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学生都处于一致水平的心理发展阶段,受限于他们个体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审美情感力的基础是不同的;另外不同个体的审美角度、层次、认知等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十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素,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类型或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进而培养他们个性化、差异化的审美情感力。教学过程要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表达,能够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些学生。杜绝“一刀切”式的统一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并积极寻求最有效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审美情感力的培养。基于个性差异上的审美个性应得到老师的引导和支持,积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审美情感力。

(四)利用时空拓展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时空拓展法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和课堂的狭小空间,拓展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社会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时空拓展法在语文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手段是发挥审美想象和联想。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很多,包括几个大类,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利用不同类别的作品,发挥它们的优势作用,运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比如通过小说作品中生动、丰富的语言描述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利用描述性语句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审美画面或审美情境,然后根据教师语言描述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去感悟这种情境所表达的内涵,达到情境交融、物我统一的情感体验。此外,老师还可借助优美的诗歌以及诗歌中蕴含的丰富寓意引导学生形成审美情境,仔细品味诗歌所延伸出来的诗歌之外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联想,尽量不要给学生制定束缚的框架,让他们在塑造的意境中展开联想的翅膀自由地飞翔,这种状态才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而形成丰富的审美情感力。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上。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合理整合课内课外语文教学资源,充分开发课外阅读、写作、交谈等课外语文活动,甚至包括学生的课外生活都能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力,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保持敏锐的审美触觉,使他们的审美情感力时刻得到提升。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教育实践中就非常重视学校课堂与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接触大自然、与万物为友才能真正了解世界,才能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赵明.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第4篇:情感美文范文

【关键词】审美鉴赏,审美想象,审美情操,创造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的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其存在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根据美感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1.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再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山中秋天的美丽,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这些学生的感知形象引发开去,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而无疑的,要让学生自己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诗画情景,肯定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构成自己独特的“山居秋暝图”。

另外,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展现艺术的境界,是使学生直觉到美的方法之一。

教师适时适度的角色化“表演”,形象而具有整体性的板书、直观生动的画图,也能激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并且经过学生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参与,会使学生创造出更深刻的意境。

2.展开审美想象,使美感深刻而丰富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丰富、完善对象隔阂创造对象的心理过程。自觉的美育实施者,在审美教学操作中,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后,则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以实现自己设置的审美目标。

要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就必须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复活”,调动学生美感心理因素中关键性因素——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想象能力,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深刻的想象,向高层次迈进。使学生不仅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而且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任务形象的认识。

3.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花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但是,这种审美感受和体验毕竟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学生不一定都能上升到这一审美层次,有些同学有这种审美体验,但也是瞬间的,怎么样来保持和强化这种审美活动呢?因此,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就从“配乐美读,提升情操”入手。配乐朗诵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调动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我利用乐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要求学生主动起来进行配乐朗诵的表演,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通过审美对象诱发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用艺术美的力量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方面转化,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欣赏抒情散文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入情入境地朗读散文的能力,同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4.把美的感悟融入写作的创造活动中去

一部优秀的作品就是一个自在体,它有自己的个性、气质与生命的亮色。我们深情凝视,就会发现其间浇铸着的作家的思想,那种鲜活的思想,呈现着一种撼人的美。这种美要让学生用心去感悟,诱导他们去体味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韵,并用从中获得的感悟去认真观察、体味生活,以美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的美,并且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去感动更多的人。

第5篇:情感美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感;美能冶情

【Abstract】The job’s Gao Sheng’s language foundation is bad and the student don’t like to learn a language, is already everyone’s generally accepted fact.How let the student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study language?Fulfillment?We want to break tradition of teaching method, let pleasant impression and student study concomitant, at study of in the meantime student can experience arrive life the United States, human nature the United States, image the United States, language the United States,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United States, morals the United States.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Pleasant impression;The United States ability Ye feeling

职高生语文基础差,学语文的兴趣不高,上课不那么投入,课前不预习,课后不主动复习,许许多多的学生都把精力和兴趣转到学习专业课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认为学不学语文都无所谓。总之,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已大不如从前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不从学生身上找问题,而从我们自身抓起,多找一些方法拯救语文课。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磨难。我想,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也讲究一些美学的问题,尽可能把我们的语文课教得更加生动一些,更有乐趣一些,更有美感一些,因此,教师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想象、美的朗读、美的训练是进行美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美感语文呢?所谓的美感语文,就是使学生在体验、感悟语文美感的同时,学到他们应该学到的知识。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语文课美感的同时,既能体验到语文课的独特美感,也能学到许许多多的关于人生的、关于社会的、关于真善美丑恶等等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能真真正正地派上用场,多注重的是语文生活实用性的讲解。比如应用文写作知识,作文知识的讲解,与本专业对口的语文常识,总之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学会做人,学得知识,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以致用。那么,美感语文的教学研究应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呢?

1.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音律美

所谓的音律美就是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语文课听觉上的美感。比如苏东坡之词的豪迈激昂之情,柳永之词的缠绵欲绝之情,李清照之词的凄凉孤寂之情,余秋雨之散文的至情至理的阐释与反思……总之,我们通过满足学生听觉神经对音律美感的要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最后完成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还要使学生体验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不同阶级、不同层次、不同作者、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情感、不同形式的种种文章的音律美,尽量满足他们听觉神经对美感的需求,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在他们体验美感的同时得到实现。

2.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塑造美

语文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塑造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怎么去做一个正直的、善良的、勤劳的、诚实的、俭朴的、勇敢的、爱家爱国的……社会有用之才。可是要达到这个塑造人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枯燥地传教,而是要通过阅读的潜移默化,而是要通过对其人物、事件等等的分析、鉴赏、识别、研究、理解、反思、模仿、对比、音像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在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认识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规范、完善自己的行为、语言、心态、思想、态度等等。比如学了《水浒传》就要教会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英雄豪杰有不同的要求和概念:比如学了《离骚》,通过对主人公屈原的鉴赏分析,就要学会该怎么去爱国,怎么去面对挫折;再比如学了《窗》,就要学会应该怎样做人,怎么待人;总之,要让学生在体验文章的人和事的喜怒哀乐的快感的同时,学会怎么去做一个心灵美、行为美、理念美……合乎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3.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认知美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心灵感应等各种方法与途径去感受生活,去认识社会,去了解世界,去走向世界,要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这认识过程的快感与美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学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康桥不同情愫的美,徐志摩化身“浪漫之神”的才华横溢的写出了诗中表现出来的建筑美、画面美、音乐美。比如学了《诗经》,我们就要教会他们如何去认识那个年代的文化、经济、政治、民俗民风等情况;比如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就要教会他们学会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阴谋,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学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们就要教会他们去体会伟人的崇高理想、豪情壮志,意气风发……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这个窗口去教会学生一些认识生活、接触社会、了解世界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在认识的过程体验到种种进步、成功的快感和美感,使他们知道这认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体验美的过程。

4.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实用美

我们教给学生的各种知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能真正的派上用场,学以致用。使得他们因为学了这一些东西,从而能有更多的体验到进步、成功的种种喜悦和自信,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因为学了这些知识而变得更加美好。

5.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形式的多样美

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在课堂上完成,还可以在课外完成;而语文课的乐趣,也不只是课堂上、书本上,还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因此,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真正地融入到大自然当中,融入到社会现实当中,让他们在实践去认识知识,让他们在实践当中得到进步的快感和美感,比如可让他们春游、秋游、冬游,可以让她们学演戏剧、电视、电影,也可以让他们到社会去实践,把春夏秋冬的意境尽收眼底,这样写作文就如同有了妙笔生花,自然就能水到渠成,我想学生们再也不会因为一提写作文就头疼的要命。

6.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亲切美

这里主要是指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之间应该更加亲密一些、融洽一些、和谐一些。我们要创造一种民主的、亲切的、温馨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去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发现他们种种的长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总之,美能冶情。当学生持久地、多侧向地获得美感,就会一次又一次产生对客观现实的美好的情感体验,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深化,可逐渐培养起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只要老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语文课,将美感实实在在的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学生想不学语文都很难。每当你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同学们美妙的词汇,优秀的作文,文明的礼貌用语,精彩纷呈的辩论赛,深情投入的演讲,有模有样的戏剧表演时,这种满足感将是用无限的金钱都不能买到的。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们。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心灵的每一寸角落。

参考文献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当代世界出版社朴雪涛主编;

[2] 《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唐晓杰主编;

第6篇:情感美文范文

摘要:艺术是人们精神意识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对社会事物的思维活动,就是审美鉴赏过程,因而隐寓了情感的体验。情感的作用贯穿于整个文艺创作的始终。本文从情感的丰富性、情感的倾注、情感的主观性、情感的体悟等几方面探析了文艺创作的情感作用。

关键词:文艺创作、审美感受、情感作用

大自然是美的,艺术也是美的。艺术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精神意识的反映,因而艺术的本源在于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并且一切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都存在潜意识的情感作用。人们常说泰山的巍峨壮美、华山的险峻峭拔,鄂尔多斯草原的辽阔无边、庐山的奇秀、西子湖畔的浓装淡抹等等,这些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自然界之崇高美,幽雅美,都是人们情感参与下对自然事物的感受、认知的结果。因此,情感在文艺创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了。

一、情感的丰富性是蕴孕艺术灵感的前提

自然万物是美的,但美的发现需要审美者具备情感的丰富性。有了丰富的情感,就可以运用神奇的想象力纵横驰骋,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的“自然”形象(意象)。没有丰富的情感参与,即使我们登临雄伟壮美的泰山之巅,沐浴在绮丽柔美的西子湖畔之怀,搏浪于滔滔的长江之中,又怎会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的艺术感受和认知呢?李白与朋友汪伦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当汪伦在桃花潭处为他踏歌送别时,李白满怀内心的感动即兴吟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深款款,触景而发,直抒胸臆。

“诗以言志”、“诗缘情而绮靡”说最能反映我国古代诗学理论强调创作的情感作用。被誉为中国文学起源的《诗经》的国风和大小雅等诗篇,就是古代抒情文学的典范。“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刘协《文心雕龙。情采》)

这些说明,文艺创作的前提首先就是创作者(主体)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艺术灵感就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蕴孕并且最终产生。

二、情感的倾注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人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认知的过程,就是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过程。通过这种审美鉴赏的思维活动,主观上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认知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心理诉求,即艺术创作欲望。这种创作欲望的强烈与否,与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主观上对事物的情感淡薄,就无法对事物激引起审美鉴赏兴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创作意念。只有对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地使得主观上对事物倾注情感并达到一定的感受认知水平,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艺术家审美思维与科学家抽象思维的不同在于它的思维活动全靠情感作催动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使得其作品生动且感人。著名的罗马诗人名言——“愤怒出诗人”正恰是一个经典例子。“愤怒出诗人,愤怒在描写这些弊病或者在抨击那些替统治阶级否认或美化这些弊病的和谐派的时候,是完全恰当的。”(恩格思《反杜林论》)

其实,诗人愤怒的原因在于主观上情感的专注。由于情感的专注,使思维主体往往处于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这种情感的高度集中,使得思维主体对客观意象的感受认识如同被阻塞高涨的江河水一样最终在“灵感”的突破口下非泻不可——完成创作。郭沫若在创作《凤凰涅槃》时就是如此:“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中分两个时期写出来的。上半天在学校的课堂里听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就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地写出了那诗的前半-----犹在枕上用铅笔只是火速的写-----”(《我的作诗经过》)。

古代有关郊寒瘦岛的创作典故如“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虽说的是炼字炼句的例子,也足以说明强烈的创作欲望是在情感的倾注中激奋起来的内心情绪体验。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协《文心雕龙。神思》)。人们只有对事物对

象倾注饱满的情感,才会激发强烈的内心冲动——创作欲望。

三、情感的审美主观性深化艺术构思的成熟过程

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面对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又如何创造性地实现以“艺术”的形式来再现和表现客观社会存在呢?这就需要创作主体对客观存在即社会生活进行情感的系列思维活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竹》创作论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他在《题画竹》中阐述了画竹的全部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眼中之竹——审美感受;胸中之竹——艺术构思;手中之竹——艺术传达

在上述的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当然是最重要的核心环节(阶段),但它是建立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审美感受的初始化阶段,自然万物始终还是原始状态的自然现象和景观,与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没有任何的联系,因而也就不存在反映和再现现实的“艺术”问题,更谈不上进入创作过程。因此,只有在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通过情感的主观感受,即主观上对社会人生的一种直感、直觉,当然这其中自然地凝聚了人们丰富的社会历史的实践经验,才能催动创作进入艺术构思的阶段,促进并深化艺术构思的成熟过程。

情感的审美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改造。面对着客观存在的物象,由于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不同,创作主体自然而然地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进行物象组合,最后酝酿催化为“其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艺术构思。

四、情感的独特体悟实现艺术创作物我交融的极致境界

千人百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或说心理性格。例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精明泼辣,工于心计;薛宝钗的虚伪、世故;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史湘云的凄怨等。人们心理性格的不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自然也就不相类同。诚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所得的感受迥然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可看作因情感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审美感受吧。

王国维曾把艺术创作的最高意境称之为“境界”,并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物我相融,浑然一体,就是艺术创作的极致效果——“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人们对审美对象有着独特的情感体悟,才能创作出物我交融的极致境界。苏轼对杨花有着特别细腻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他眼中的杨花既不是自然物的杨花,也不同于挚友章质夫的杨花观念:“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这是因为坡公融进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从而创作出无我之境。

第7篇:情感美文范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之上。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会产生消极情绪与情感,会大大降低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与参与的积极性,审美情感的培养何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就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兴趣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热情。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能够将静止的文字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亦动亦静的情境,其优美动听的音乐、形象直观的画面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强烈动机,从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此时,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大脑处于最兴奋状态,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思考、充分想象与积极思维,学生也更能从学习中感受文字美、意境美,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审美情感。

二、确立主体地位是核心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是典型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递,忽视学生人文情感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就必须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教学观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学观的转变,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中体会文章的文字美、意境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与感染,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这样,学生所获取的不单单只是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主动思考,让学生有机会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让学生真正地读懂、读通,掌握文字的精髓。

第8篇:情感美文范文

一、童年经验与文学创作的联系

在我们的印象里,作家总是那种用灵魂的眼睛窥视生活的真谛,用一颗“赤子之心”真诚地对待生活的人。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拥有真诚之心的作家,才能在历史的风云中开拓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一种不朽的存在。因此,对于作家来说,拥有一颗童心尤为关键。虽然艺术家会随着人生实践经验的丰富而变得成熟,其内在心灵也会变得饱满、充盈,但是艺术家始终脱离不开童年这一先在的意向结构对其创作的影响。

深深震撼作家心灵的体验往往是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童年时期所遭受的苦难与不幸使作家引发痛苦、孤独、抑郁等心理感受。为了转移这些难以承受的心理痛苦,他们走上了创作道路。中外作家中有此种经历的人不胜枚举,表现尤为明显的是中国的郁达夫和奥地利的卡夫卡。

郁达夫在幼年失去双亲,这一巨大的不幸给他带来重大的精神打击。长大后,婚姻的不幸、生活的不安定、经济的窘迫、故国的哀思使他的这种忧郁气质更加浓厚。种种郁积在心中的苦痛,就用这沾满忧郁的文字流出笔端来。所以在他的作品里,我们所能呼吸到都是那种忧郁、暗淡、感伤的“空气”。

西方著名作家卡夫卡从小就有一颗稚气、敏感的心灵,很小的时候就流露出强烈的艺术家气质,这也注定他将成为一位作家。可是,卡夫卡的父亲始终不能容忍他那稚气又敏感的儿子,不惜用一生的时间反对儿子走上创作道路,逼迫卡夫卡按照他的旨意行事。为此,卡夫卡对父亲充满怨恨。他每时每刻都在忍受父亲的威严给他带来的巨大戕害。一直以来干着违背自己心灵的事情让他痛不欲生,所以当他可以毫无阻碍地拿起笔来的时候,“反抗父亲”就成为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郁达夫和卡夫卡的事例确切无疑地证明了由于童年的创伤性体验而形成的先在的意向结构对作家创作的内容和风格倾向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二、变原始情感为艺术情感

艺术情感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情感,但又不等同于生活中的自然情感。生活中的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等都还不是文学创作所必需的艺术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带有一种刺激人、折磨人的特性,而不带有可供人享受的特性。因此,它们只能激起人的反感,却不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没有一个作家愿意把生活中的原始情感一丝不改地倾泻出来,作家所要表现的情感必然是那种经过回忆和沉思得到艺术升华以后的情感,亦即艺术情感。这种情感使作者和读者的心灵时刻处于轻松的状态,是一种平静的、自由的、审美的情感。

三、艺术情感的生成机制

艺术情感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过原始唤起、内觉体验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情感。

1 原始唤起

童年经验作为原始的感受和经验储存在作家的记忆中,并与后来的经验和感受相融合,经过作家的内觉体验,便会从中生发出美感来。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对作品的创作缘由作了如下交代:多年以后,家庭变故所遭受的损失所产生的种种利害考虑也早就搁置一边,于是在“经历了一番梦幻之后”,“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细玩颇有趣味”,这才觉得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经历一番梦幻”、“细考较去”、“细玩颇有趣味”就是对童年经历进行反刍式体验,从原始情感发现出美感的过程。

原始情感不仅要经过前后期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还必须借助一定的契机才能被唤起。就像鲁迅在《朝花夕拾》题词中说的,“虽然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忆中,但仍没有摆脱愤怒、悲凉的心境,也可以这样说,借助于对过去的回忆,给自己的那份强烈的愉快找一个暂时的归依,使自己那颗孤独、苦闷的心得到慰藉”。《朝花夕拾》是伴随着给受伤的心灵寻求一个安静的住所,给孤独苦闷的灵魂寻找一个温暖的港湾这一强烈的心理需要和深层的心理动因而产生的。

2 内觉体验

对于艺术家来说,原始情感伴随人物形象在作家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生命的种子,这颗种子只有找到适合的“土壤”、“空气”,才能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耸立的艺术之树。这适合的“土壤”、“空气”,就是内觉体验。一旦原始情感进入内觉体验,就像种子找到了适宜的土壤和空气,其生根、发芽、开花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内觉体验过程中情感波动于心间,一次次的情感风暴把作家折腾得身心俱疲。

举世名著《浮士德》的诞生,花费了歌德六十年的光阴和心血。在这六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歌德心中有关“浮士德”的内觉体验一刻也不曾停息。因此,这段时间里,作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经历一次情感风暴的袭击,内心的情感负荷很重。作家就是这样把记忆中留存下来的原始情感不断拿来回味和咀嚼,并借助于一定的时机将其升华为具有审美色彩的艺术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花费十年心血创作《复活》,在这十年里情感的波澜一次次袭来,有关“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内觉体验一刻也不曾废离,预设好的情感一次次被,作品就是在一次次情感的“冶炼”中日臻完善的。

3 情感形式化

经过内觉体验后的情感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情感,具有浓烈的诗意的光辉和审美特征,但是如果这种情感不能对象化和形式化,那么它将只是一种模糊不定的情感,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存在,而不能成为客观上的存在。更进一步讲,如果这种情感不以文本的形式显现出来,那么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将无法进行,审美活动也不可能出现。要将飘移不定的模糊情感变成一种客观稳定的艺术情感,唯一的选择就是使情感对象化、形式化。

第9篇:情感美文范文

一、引导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儿童好奇好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引导学生提出“溪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理清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理清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教学《卢沟桥烽火》时,鼓励学生质疑:为什么描写敌人时用“偷偷地”“摸”,而描写我国守军用“悄悄地”“进”?在《半截蜡烛》中,引导学生质疑:“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句话中的“似乎”能去掉吗?为什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怀疑,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巧设悬念,创设表达情境

如《烟台的海》一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教学时,教师以“烟台的海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为悬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词句,感受烟台的海的特点,烟台人的生活以及与海的关系。然后,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边欣赏边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多媒体播放的画面,配上“小解说员”那充满激情的解说,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的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烟台人的尊重、佩服,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画面情境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画面情境。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用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海滩等南国风光,配以优美轻柔的音乐,穿插鸟叫、风声、浪声。同时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抓住“蓝透了、洁白、碧玉般、玉屑银末般”等词语,品词品句地朗读,把学生带到文本中去,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热带风情,充分体会到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真有诗意”。

四、联系教材,创设表演情境

人天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在教学中,排演课本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人人均等的,不管你的语文成绩好坏,只要你敢于参与,机会就属于你,学生自编自组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排演本剧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负荆请罪》一文,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和蔺相如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那么后来他们又是怎样成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合力卫国的亲密朋友呢?教学时,我在学生初学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在表演时,学生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将廉颇痛改前非、爽直磊落,还有蔺相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忧国忧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演出推向了高潮,台上与台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和愉快的笑声,整个课堂其乐融融。

五、适时引导,创设朗读情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用充分的时间来品读,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每篇文章不仅要充分地读,还要适当范读。由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提供给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小组赛读、评读等的机会,还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范读时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力求读得声情并茂、流畅自如,让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或教师的范读中,领悟语文的情味、韵味、诗味,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或品味作家所阐述的生活哲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