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精选(九篇)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第1篇: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新形势需要;措施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所有单位的历史档案的保管工作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级各类部门档案管理行为正逐渐趋于规范化、科技化,由此对我们的历史档案存储保管、现实运用过程拟订了更先进的考核基准。历史档案的内容包括每个人的历史资料记录及其各种相关证件,它如实、清晰地地记载着每个人各个阶段的政治表现、品德修养、业务水平、学识深浅、工作业绩等各种情况。给组织管理部门完整地、客观地审核、考验及启用所需人才提供历史档案依据。

1、加强人事档案的程序化管理

我国当今市场经济模式的构建,还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其都给社会档案的管理过程充实进了崭新的内涵,而且对此项工作制定出了更为严格的考核标准。在现实这样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我们一定要展望未来,利用更严格的标准、全新的观念做好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尤其是要遵循档案管理业务的特数化要求,力推其程序化管理进程,依照相关的规范化管理流程、超常化思维及有关法律条例及执行程序体系确确实实履行好历史档案的管护职责。

要完成此项管理任务,亟待要求现阶段的历史档案保管人员仔细揣摩关于历史档案保管的所有历史档案管护的工作条例、运作体系,彻底改善执行管理条例的业务运作水平及增强管理实践能力;第二,须树立规范化管理观念,完善所有工作程序,理顺业务运作流程。达到对所有历史档案保管工作科学化执行、档案查阅程序严格化、科学化、档案分类规范化。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落实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及规范,也就是:查看档案资料流程、资料入档控制流程、审查验正执行程序、不同地域查阅方法、资料保密控制程序、档案封存建档告知条例,促使历史档案资料的保管工作按照章程依法实施。

2、强化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人事档案资料作为一类现成的宝贵信息存储资源,仅在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的管理时,方可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完整展示其应有的价值。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其不仅给人事档案管理过程带来了全新的提质机遇,亦给扩大人事档案管理业务领域、流程、方法赋予了完整的技术支撑,人事档案管理业务只有立足于人力、程序及管理工艺三项内容最佳融合的管理构架基础之上,方有希望达到档案保管和使用过程的科学化及时消化。

其当使用微机对历史档案中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整合、凝炼,以达到对档案内容处理的信息模式运作化,如此不但可促使档案管理人员有效克服不得不进行繁琐反复人工操作的麻烦,还可大幅度增强档案工作运作效率,也有力促使了档案资料信息技术利用的区域、传递速率、操作模式的持续更新和优化,并且使历史档案管护迈入了崭新的阶段。

(1)加大网络技术在历史档案管护中的利用深度,完成历史档案信息化保管,有力于及时、快捷、精准地查寻每名工人的历史情况记录,给公司领导层做决定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储备相关数据资料。

(2)构建收回建档通知业务管理机制,快捷、精准地采集刚出现的的有关历史资料讯息,进一步丰富历史档案记录内容。平时工作过程中,要及时深入考察和掌握并采集每一名职工在日常工作中接受过的奖惩事例,各项新技术、新事迹、新经验的培训教育情况等,将其全部及时充实到档案内容中,为信息的再利用补充新鲜信息资料,此为人事档案信息化控制的基本流程。

3、强化人事档案电子化模式的管理

档案管护器具的科技化,其是为了满足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建设需求,促使档案内容管护向高科技化发展的有力保障。由于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不断繁荣及工业化水平的日益提升,其给我国历史档案管护工作质量提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历史档案库的基本设施构建中,需要利用现代化的多功能设备,尤其是对档案库房的防盗窃、防着火、防水浸、防虫咬、防潮湿等项工作中须尽力关注到切实保障档案的储存安全,在这一前提下,遵循档案存储方式提质的相关基准,还应当填置档案存放箱、缝合器具、装订设备等档案库房用在档案常规保管的相关设备,还有信息管理用具、打字复印设备等讯息记录,收集实用设备,另外还有加湿器械、紫外线式消毒照射灯等维护档案用的防护设备。此均为人事档案管理常用的硬件工具,构置此类档案管理的常用器具、装备均是实现历史档案科学化管理业务所必不可少的工具。

4、加强人事档案队伍知识化的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必须建设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作风扎实、乐于奉献、肯钻研新知识、新技能的复合型管档人员队伍,这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组织保障。随着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努力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因此,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提高干部档案人员的素质。

另外要依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规定,加强干部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管档人员必须具备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素质,同时还应经常组织政治业务知识培训和学习。

5、结语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各单位只有在人事档案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落实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引进和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才能使人事档案管理更加快捷、高效地为自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关莉.人事档案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6(02).

[2]汤娇美.关于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5(23).

[3]郭婷婷.现代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

第2篇: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

高校档案管理,是指高等院校将历年的学生档案资料、教师档案资料以及学校的活动档案资料等,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整理,并实行严谨、安全的保管[1]。高校档案管理,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妥善管理所有人的档案资料,按照国家相关的档案管理条例,合理、合法的调用学生及教师等的档案资料。[2]因此,高等院校的学校历史和该高校的档案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效档案管理为学校的历史提供了一定的资料见证,从一方面讲,充分的保护了该院校的历史,防止了历史的流失。为了进一步探究高校档案与学校历史的关系,本文从当今社会的热点出发,对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1.我国现阶段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开始实现了从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变,并已经实现了初步的完善,但是由于技术相对落后,现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1高等院校的各级领导部门,对高校档案的重视力度不足

大多数高等院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状况,忽视了对本学校历史保护的重视,尤其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及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

1.2目前高校档案管理的手段不科学

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都是一代又一代管理人员工作经验的积累,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践性,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造成了高校档案管理手段的不科学。

2.现阶段高校档案与学校历史的具体关系

2.1现阶段高校档案管理是收集学校历史、见证学校历史以及保护学校历史的重要工具

高校档案,包括了学校的几乎所有的实证资料,主要以纸质的档案为主,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档案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推广。由于电子档案[3]安全性高,查看与调用方便,并且存放空间小,保存时间久,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开始逐渐的取代纸质档案,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的主要形式。高校档案是学校历史的承载体,而高校档案管理,则是高等院校收集学校历史、见证学校历史以及保护学校历史的重要工具。只有做好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学校的历史。

2.2保留学校历史是实行高校档案管理的初衷以及最终目的

学校历史,是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高等院校不能丢失的魂。因此,为了充分的保护学校历史,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保护历史资料的完整性,而实行高校档案管理,就是最好的选择。

3.完善高校档案管理、保护学校历史的具体措施

3.1努力保证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高等院校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4],只有采用最新的技术,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保证历史资料的准确性,减少传统的档案保管工作过程中的损失率,以及实现高校档案的条理性和可查阅性,从而进一步的保护了学校的历史。

3.2高等院校要不断的拓宽高校档案管理涉及的领域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高校档案管理涉及的领域较为狭窄,只是涉及到了学生档案资料、教师档案资料以及学校的活动档案资料等,还缺乏一些其他的档案管理,以至于高等院校的一些活动并没有留档资料,从而造成了学校的部分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性。因此,高等院校只有不断的拓宽高校档案管理涉及的领域,才能保护学校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实现对学校历史的进一步保护。

3.3加强对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视

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该在关注学生学习以及未来就业情况的同时,大力加强对内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尤其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为了提高该项工作的工作效率,各高等院校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大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在高薪聘请专业人才的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在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努力为保护学校历史提供专业型人才。

第3篇: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

价值的形成:保存社会历史。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档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直接来源,是原始性、权威性的社会记录,承载了无数历史记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档案记录着人类社会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档案工作者担负着保存社会历史的责任。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活动的直接反映,为我国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最直接可信的原始材料,长期以来档案都是以其史料价值存在。提高历史记录的适用性,维护历史记录的连续性、确保历史记录的真实性,保持历史记录的生动性,保存社会历史是档案工作者社会责任。档案学术共同体保存社会历史的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修史编志。第二,与历史联系紧密。第三,注重历史档案。

价值的衍生:促进行政管理。从20世纪3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还是阶级斗争,各统治阶级为了应付战争、夺取政权,对档案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部分行政界的档案工作者参与到档案工作改革中,其主要工作的目的是为这一阶段的阶级斗争服务的。中国档案学产生就是一门十分贴近政府管理工作、带有较强行政色彩的学科。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促使一批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产生。由于中国档案学的产生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那么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就不可避免的与行政产生联系,促进行政管理是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表现。

价值的拓展:完善公共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后,我国逐步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阶段。为了适应国家机构改革的发展,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也不断改革。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一个政府对档案的管理职能逐渐弱化,市场、社会、政府等共同享有档案管理职能的过程。转型时期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适应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完成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现代公共管理的政府组织转型,确定了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机构模式。档案学术共同体围绕社会公共管理服务,完善公共服务是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表现,集中体现在文化教育和服务民生。

值的回归:建构社会记忆。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部分世界文献遗产已经遭到破坏或消失或正在遭受破坏,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保护和保管世界文化遗产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建立《世界记忆名录》。随着 “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展开,社会记忆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在国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推动下,我国档案学界对社会记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人类社会最大的遗憾之一是丢失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记忆, 以保存社会记忆为天职的现代档案工作者没有理由再加重这种遗憾。档案学术共同体建构社会记忆主要表现在城市记忆工程广泛开展与特色档案的建设两个方面。

第4篇: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城建档案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历史建筑作用城建档案不仅是一个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的重要记录,也承载了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社会越发展,人类文明越进步,对城建档案的重视程度就越高,它记录了人类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社会性活动“建筑”的发展历史,它使人们可以透过档案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历程,它还可以在需要还原历史建筑原来面貌时有所依据,在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中有足够的资料支持,尤其在规划未来城市建设时起到历史文化和建筑的保护参考作用。

一、历史上,人们对城建档案已有一定的认识

秦王朝时期保存有大量的舆图,因为舆图象征着本国的版图和对别国的征服和统治,所以秦统治者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对各国所献的地图以及绘制的各国宫室图样,都视为重要档案。还有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地图,共三幅: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绘制于西汉文帝以前,距今2100多年,这些图中描绘了山脉、河流、居民点、道路、军防、城垣和房屋等,从绘制技术来说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为我国地图科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汉书》中也对一些关塞古迹有着记载。这些古代城建方面的档案为现代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这些历史遗迹,让现代人能有机会更好的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包括城市建设各方面历史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技术水平。

二、城市基本建设档案成为重要科技档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事业也变得越来越完善,城市基本建设档案也成为重要的科技档案之一。建国以来,对城建档案的发展愈加重视,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关于加强管理城市基本建设档案的意见》,并将从试点城市取得的经验逐步向全国推广,许多城市的建设部门和建筑工程,均建立健全了机构,配备了干部,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测绘补充。例如,北京市成立了专项小组,组织了144位工程技术人员,对人民大会堂的基建档案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和补绘。在短短4个月中就整理了3199张竣工图,让人民大会堂这样宏伟的建筑工程的基建档案比过去更完整、更系统、更准确,基本上满足了以后维修、管理、改建的需要。而这些资料最珍贵之处,是未来它对这一伟大历史性建筑的见证,历经数十载或数百年后,从这些城建档案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技术含量,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程度,给予未来有可参照的历史依据。

三、档案资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尤为重要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众多历史古迹闻名遐迩,这些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历史建筑是活生生的文物,其依旧承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宝贵的财富,每个档案工作者都应该去保护这些历史建筑的档案资料,都应致力于将其补充完善,以备这些古老的建筑物不会在未来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洪流中销声匿迹,并且在重建时实现这些资料可以利用的价值。

去过四川的人,都会想到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武侯祠等名胜古迹,然而,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四川的这些旅游热点也没有逃过一劫,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被毁。以地震中心地带都江堰为例,都江堰因为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而闻名世界,为了纪念李冰,后人在都江堰岷江右岸修建了一个供后人祭拜的地方,取名为二王庙,是国内最大一处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都江堰通往二王庙的必经之路上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成为危房,房子破损情况非常严重,而二王庙在历史上曾多次重建,因地震破坏,二王庙已经垮塌。据媒体报道,二王庙庙门残缺不全,地上四处是残砖断瓦,建筑群内的多个大殿坍塌。二王庙片区山体滑坡,秦堰楼下沉,戏楼、厢房、五十二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疏江亭、前山门等建筑和围墙全部垮塌。伏龙观所有古建筑屋脊、屋瓦全部损坏,鱼嘴裂缝,木结构断裂,建筑严重倾斜,已成危房。

地震后,二王庙景区已经全面处于关闭状态,还没对外开放,然而幸运的是,建于两千年前的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组成部分挺了过来,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奇迹。目前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泄洪堤)基本无恙,只有鱼嘴出现了裂缝。这些经得起考验的建筑物,蕴含了多少古人的智慧结晶,保护好这些档案资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尤为重要。

现如今,那些历史建筑正在重建,要恢复原貌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过去那些珍贵的档案资料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城建档案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保护和完善这些历史建筑的档案和资料的重要性,做好城建档案工作,使这些历史建筑能在未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缮。

我国对著名的历史古迹非常重视,保护起来也相对容易。但还有一些历史建筑,他们或存在于城市角落,或不被重视甚至被遗忘,或在现代社会中被挪为他用,或在旧城改造中被无情拆除,这些历史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也不被重视,很多相关的档案资料残缺不全,在很多城市争相开展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时,我们才发现手中的相关有价值的资料少之甚少。

四、如何做好保护历史建筑工作

如何做好保护历史建筑这项工作呢?从管理上讲:首先,要提高重视程度,相关部门在城市建设时要兼顾好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工作中要认真履行相应的职责;其次,还要制定相应的法规,这样才具有保护力度,有法可依;最后,还要有必要的财政支持,有资金去做这项工作。

第5篇: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

一、明确文物工作的重要地位和指导思想

(一)文物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加强文物工作,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物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客观规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切实加强保护,充分发挥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充分认识文物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本质属性,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保护为主”为核心,将文物本体和历史环境的保护作为文物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抢救第一”为前提,将濒危文物的抢救放在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合理利用”为途径,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加强管理”为关键,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保障和促进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遏制自然和人为破坏,同时要积极做好文物的合理利用工作,促进文物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二、确立文物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三)重视和做好文物保护特别是重点文物保护规划的制定,并将其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至20**年,完成全省文物保护和利用规划、考古工作规划、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现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各市、县(市、区)要完成辖区内文物保护规划的制定。

(四)抓紧做好濒危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大力推进文物保护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各地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按期完成现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确保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无险情;配合“西气东输”和高速公路建设等国家、省重点建设工程,组织好文物考古发掘;加快文物考古发掘研究进度,推进考古研究成果转化和文物移交,使更多的文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启动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各类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建设;加强文物博物馆单位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措施,不断提高综合防范能力,确保文物安全;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对外合作与交流,扩大**文物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力争20**年前有一处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五)充分利用现有文物资源,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以文物保护单位为基础、部级和省级博物馆(纪念馆)为龙头、市县级博物馆(纪念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纪念馆)为补充的文物展示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引入市场机制,策划文物陈列展览,提高陈列展示和服务水平,推动各级各类文物资源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馆藏文物的利用率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地级市以上普遍建有高标准、标志性的博物馆(纪念馆),县(市、区)可视文物资源实际,建设综合或专题博物馆(纪念馆)。

(六)各类文物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新的文物保护管理、展览展示体系和方式。要以干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文物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和资源配置,增强自身活力。文物事业单位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部分,应从文物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各级国办博物馆(纪念馆)在实行向现役军人、任教满30年教师、70岁以上老人等特定人群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定期或长期向所有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自20**年起,**省博物馆实行对社会免费开放。

(七)整合全省文物科研力量,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作用,积极开展文物科研多学科联合攻关和文物基础学科研究。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文物保护维修、安全防范、陈列展示的科技含量和考古发掘研究成果转化水平。加快文物信息工程建设步伐,建立全省文物信息数据库和信息传播、管理网络,实现文物资源社会共享。省本级重点建设好“**文物保护科研基地”。

三、完善促进文物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八)各级政府要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将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文物事业的经费投入和对公益性文物事业单位的扶持,文物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库房、安全技防基本建设项目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世界遗产申报,要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部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文物遗存相对丰富的地区,可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提取1%至3%的比例,其他城市也可酌情提取一定比例,专项用于传统街区和城市史迹的保护。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安排要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严格审计,加强管理。

(九)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加快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各级政府可安排一定的财政贴息,用于经可行性研究、经济回报率较高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项目。建立扶持文物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或基金,进一步加大国债资金的争取力度,鼓励社会资金以捐助和投资等多种形式进入公益性文物、博物馆事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修缮与整治由政府、社会、个人按比例共同出资承担的投入机制。在不改变政府对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直接管理体制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民间资金参与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利用的改革试验。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与文物有关的产业经营,建立文物修缮、文物旅游、文物复仿制、文物展览、文物流通等经营实体。继续实行已定的各项优惠政策。纳税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为青少年服务的文物保护单位、公益性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的捐赠,享受对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捐赠的同等待遇,在交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对捐赠者,所在地政府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继续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博物馆(纪念馆),对民办博物馆(纪念馆),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规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办博物馆(纪念馆)一视同仁。

(十)各地编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当地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相衔接,保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用地。因保护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需要,保护范围内农村居民适当外迁另建住宅新区的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可列为省重点工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可另行解决农村居民外迁至新区住宅建设所需的安置用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指导帮助外迁居民做好原住宅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重大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工程已列入国债和专项资金项目的,可同时列为省重点工程。

(十一)各地编制和调整城乡建设规划,应按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列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严格控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文物密集区内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需建设的,在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须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征得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古文化遗址埋藏丰富地区的土地整理规划,应明确限制土地整理的重点区域,并事先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大型基本建设和有可能埋藏文物区域的土地整理工程,在立项前均应事先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并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列入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在基本建设和土地整理中,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调查勘探、抢救性发掘所需经费,列入工程预算。基本建设和土地整理中发现古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应依法立即停工,并报告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采取紧急措施。

(十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所在市、县(市、区)政府,应按法定期限编制保护规划,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认真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未经批准前,凡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风貌格局和重要历史地段的拆迁、改造、建设工程必须暂缓进行。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依法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未经批准前,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环境。文物保护单位未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也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历史风貌。

四、重视文物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

(十三)进一步加强各级文物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应依法管理的需要。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特别丰富的地方,可按文物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置专门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未设立专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市、县(市、区),均应明确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文物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应设置专门机构或指定机构、专人负责管理。各地应建立、健全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文物保护机构,调整和充实力量,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下承担文物保护、展示、收藏、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文物执法纳入综合性文化行政执法,加强文物执法力量。

(十四)加强文物管理和业务人才的培养,努力形成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物工作队伍。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型人才以及急需专业人才,适应文物管理和业务工作的需要。充分调动省、市、县(市、区)各级文物机构的积极性,加强对文物工作者的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馆校结合”、“师承制”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文物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切实关心和帮助解决文物工作者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十五)进一步健全业余文保员等群众性的文物保护组织,发挥其在文物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对多年从事业余文保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业余文保员,所在市、县(市、区)政府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发给业余文保员一定数额的生活津贴或补助。积极支持“博物馆之友”联谊会等民间组织和文物保护志愿者活动的开展,鼓励引导民间文物收藏活动健康发展,保护合法的民间文物收藏和流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文物保护中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

五、加强对文物工作的领导

(十六)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对文物工作的领导,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并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和督查。各级政府要明确部门责任,加强工作协调,实行目标管理,切实把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对文物保护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地方,要追究政府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原公布但濒临丧失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原核准公布机关要督促整改,整改不力的取消其称号。为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调、指导,省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的**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文化厅(文物局)。各地可根据实际,成立文物保护的协调指导机构。

第6篇: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

1分析存在的瓶颈

对我国当前的市政工程技术规范程序,以前的技术经济对其建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灵活性不够,其中参数的条文和具体技术手段是该技术规范的主要表现,通常这种指令性规范往往就是在指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于这种指令性规范,在传统社会中必然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有着这样的弱点存在于现行的指令性规范中.(1)因为历史上的原因.统一规范中的有关条文和现行各个规范之间经常出现互相矛盾和互补沟通的情况,这样就很难将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在设计方法间建立起来.(2)对于不同的使用情况、建筑类型、不同地域和规模指令性规范没有办法穷尽,这样就一定是通用性的,对于全部的案例不可能全部适合,也不能有效的落实到历史文化街区中.(3)指令性规范将各种参数和技术细节制定出来,但是,对于各个技术措施间能够协调一致的工作是无法进行考察的,并且,整体性水准在综合作用中是很难被表示出来的.对于人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和舒适度是很难通过机械的规范数据体现出来的.(4)既有的成功理论和经验是建立指令性规划技术措施的前提,对于以后城市的经济状况、交通、市政和社会发展状况是很难有效预测出来的,也很难适应时代中的新材料、线技术,并且就连审查关都很难通过.(5)经常依靠那些非灵活的、太过具体的、工具性的条文规范进行判断设计,不但制约着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经常令其存在于基于价值理性和综合理性的审慎判断中,经常由于不正确的技术路线而影响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2、应该将性能化规范和湿度差异原则应用到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中基于性能化的规范正好与指令性规范使相对的,从哲学的角度讲,在技术范畴中不包括规范,而是对技术应用的约束和限制,所以,其并非为详细的技术条文,而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所,对实现技术的价值目标进行规定.根据相应的维度来分解这些价值目标,即为我国经常所讲的性能,所以,应该在性能化规范的基础上将规范建立起来.性能化规范没有限定具体的技术手段,而是对这些综合性技术手段进行限定之后,要实现的整体性象征.为了实现历史文化街去区管理上的性能要求,当前可以对管理上和技术上的方法进行选择使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还会出现更多的可能性,然而,为了达到同样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现实中,对于特定的对象我们要求设计人员一定要细致的关注,尤其是他的应用者最后能够有效的应用.对于市政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并非不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同时也能够将一个性能好的生活环境提供出来,然而,只是对我国当前的一些市政规范条文还很难给予满足,或是当前缺乏成熟完善的技术来满足要求和规范.3、发展需求的专门技术规范和兼顾保护规范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中还不存在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能性和古老的空间格局,从多个方面都表明它很难同普通城市一样应用全部相同的技术指标和规范,在1984年,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制定了专门的规范之外,很长时间内,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规范、标准和法规都比较的缺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践和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实践中,不管是选择市政管线,还是道路线路的布局,长期以来,针对历史文化街区还缺乏特别性的规范、标准和法规等.特殊政策在历史街区保护目标中还非常的缺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是我国于2005年颁布的唯一一部针对街区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技术规范,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密集度等都进行了规范,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规模的不断加大,有关这方面的规划建设越来越紧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并且,一些城市并没有这对这种情况将针对性强的解决对策制定出来,任凭其继续不规则的发展.在08年的时候,我国将历史街区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领域保护的一部行政法规颁布了出来,即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但是,对于消防方面的问题,只在第二十九条中进行了规定,然而,对于市政、建筑、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实一些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建筑、市政或者规划体系中都涉及到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特别条款.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国台北地区也将新的《文化资产保护法》编制了出来,为了利于历史建筑、聚落修复和古迹的保护,将相关的消防管理、建筑管理和土地使用管理的对策建立起来.并且都市中的建筑法、消防法和计划法等不会对其带来影响.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根据江苏省等省市的经验,规划论证宜由省级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论证专家应包括具体规划可能涉及的规划、文物、建筑、市政、交通、消防、防灾、结构、旅游等各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专家,以保证其科学性和权威性.

2具体的解决对策分析

(1)除了要将兼顾发展需求和保护的专门条款和性能技术规范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建立起来之外,对于相应部门规章、技术规范和行政法规的修订工作也需要积极的开展起来,确保其在具体的应用中能够互相统一.因为建筑、交通、市政、消防、文物和规划等方面的内容都存在于历史文化街区中.因此,首先,我们应该将历史文化保护的条例赋予到《文物保护法》、《建筑法》和《城市规划法》中,并且将相应的法律依据建立构建起来,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通过此条例建立起来,并且指定的部门和程序同意了之后,其他的技术规范就不会过多的对其进行限制,进而加载法律体系上将历史文化街区的适应性技术规范建立起来.(2)在出台一些针对性强的技术规范之前,为了将行政技术规范的标准约束超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就需要技术管理合理的程序来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可以将一事一议道德专家论证制度应用到这种管理程序中,因为在一些超大跨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就应用了这种程序.因为有高层建筑消防规划的技术问题和民用建筑消防规划的问题存在于其中,因此,对于规划设计单位给出的综合技术方案,国内的很多城市经过一事一议的专家论证会完成了审批和论证.因此,也可以应用一事一议的专家论证制度来解决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产生的技术规范问题.尽管在一些时候会将当前的规划审批工作量提升上来,然而,因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从总体上将仍然是可行和必要的.(3)应该强调的是,有着高度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存在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通过分析江苏等省市的相关实验,由省级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规划论证工作,其中管理专家和可能涉及的文物、建筑、市政、消防、结构、旅游、防灾和规划等专家为其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其权威性和科学性提升上来.(4)在具体的工作中,将性能化设计作为其中的主要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应用现存的管理技术和工程手段完成集成创新和组合,也可以将满足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应用进去.即便是在有限的技术手段和现行条文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也绝对不可以由于机械的满足而伤害历史街区,这样要能够解决技术带来的缺陷.同时,居民可持续的居住环境和居民基本的市政建设设施在历史文化街内也应该有效的给予满足,并且利用一切管理手段和技术在对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将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和区内的市政设施建设水平提升上来,但是,为了实现城市普通地区的市政建设目标而损坏历史文化街区的现象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予以防治.对于适度差异性的原则,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标准需要积极的秉持.

3结语

第7篇: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历史气象资料;记录档案;数字化;图像扫描;资料录入

中国气象局从2009年开始安排全国各省市气象部门开展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工作,截止2016年7月,陕西已经完成了大约百分之八十的纸质历史气象资料的扫描,也将少量数据进行了人工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改进。

1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成效显著

2009年3月—2015年12月,中国气象局《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三个工程,安排全国31个省级和部级气象信息中心,将各省局气象档案馆和部级气象档案馆馆藏的解放前资料,1951—2005年未数字化处理的纸质资料,如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地面气象记录年报表,农业气象记录年报表,高空气象记录表,农业气象观测簿,气温、风、降水三种自记记录纸等记录档案进行了图像扫描或录入处理,获得了丰硕的数字化建设成果,这些成果已经在气象业务和科研中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工作的问题

从2009年至今,历史气象资料工作开展了6期,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实际数字化建设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历史气象资料种类繁多,数量大,加之经费有限,全部将其数字化目前还不可能,只能逐步进行,所以如何确定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的范围和先后顺序是首要问题。(2)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历史气象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是由专业数字化公司来完成。由于原始纸质气象资料的重要性和保密性,加之纸质档案天长日久会发霉变质、破损,增加了纸质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处理过程中的安全难度[1]。(3)如何保证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成果的质量,使其能够在气象业务、科研和其它社会部门中得到应用,发挥作用以及如何管理和应用这些成果,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3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工作的建议

3.1合理安排数字化档案的范围和先后顺序

将利用率最高的、社会急需的历史资料优先数字化。从多年气象资料服务的情况看,地面气象报表资料利用率最高,而且这些报表,特别是60年代初的报表,纸张黑而脆,大部分有破损现象。将这部分纸质档案优先数字化,减少了对其纸质报表的查阅,从而对原始纸质档案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拯救,延长了档案原件的寿命[2]。

3.2加强管理,确保安全

为保证纸质档案原件的安全和保密,以免发生意外,在进行数字化工作前,必须与数字化专业公司签署安全保密协议,严格执行《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在进行数字化工作时,首先对要扫描的档案进行预处理,即对每份报表编写页码,再拆成单页,对报表破损的地方进行裱糊,对有破损、污点等做详细登记,并签署工作人员姓名。档案交接要有书面交接记录。工作人员对档案原件要小心存放,不得损坏和丢失,不得篡改记录内容。数字化公司扫描完后,档案工作人员要再次对记录档案原件进行逐页详细检查,确保完整无误后,再装订成册,放回原处。

3.3严格审查,保证质量

为了保证数字化成果的质量,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质量检查包括机器检查和人工审查两部分,机器检查就是编制质量检查程序,利用计算机对成果文件的命名、时间、内容等进行格式检查和质量检查,提出疑误信息。人工检查就是人工对计算机检查出的疑误信息进行逐条核对,将真正有错误的数据进行修改。3.4做好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成果的管理及应用2009-2015年,陕西气象历史资料数字化建设共扫描纸质报表、自记纸、观测簿等图像文件484.9万个(约485万页),数据量达4684GB,录入文件13.2万个,数据量4.3109GB。本着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建设所产生的数字化资料已经在太阳能、风能、气候资源评估等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气象资料数字化建设的逐步开展,将会产生更多的数字化成果资料,因此要做好已经数字化的记录档案的管理和有效利用。首先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按数字化资料的分类,将不同资料的图像文件、数据文件,分类进行管理,并预留接口,将以后的数字化成果逐步挂接到数据库中;开发资料服务软件,将数字化成果的扫描图像文件、录入的数据文件与原有的历史资料一同进行管理和服务。

4结束语

随着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工作的继续开展,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才会有更多更丰富的气象资料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林莉,张智,冯瑞萍,等.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中的安全管理措施[J].陕西气象,2011(6):25.

第8篇: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1-04(6)

作者简介:仇保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经济学博士 工学博士

一、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回顾

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以及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地方历史文化名城、村镇、街区保护工作的开展,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评选,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

198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0座,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四批共25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达529个,基本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为加强各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交流与合作,建设部先后在山西碛口和安徽黟县召开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联谊会,起草了《碛口宣言》、《黟县宣言》,强调了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的理念。

(二)制订和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

继2002年《文物保护法》颁布后,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一直致力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政策和法规的完善工作。在2003年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制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基础上,2007年正式出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为名镇(村)申报评选和实施动态监管提供了技术依据,并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时得到了实际应用。为了加强对历史建筑比较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建设部于2004年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主要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的划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等进行了规定。针对一些城市在旧城改建中拆毁名人故居及老字号等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情况,建设部于2004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划定和颁布、规划编制、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等提出了要求,同时,2005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规定。

近年来,建设部陆续启动了一系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课题,开展了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办法研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办法》等管理办法的研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后的配套规章,进一步细化和指导各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三)及时发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中的问题,严肃查处和纠正各地破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行为。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现存明清建筑集中的地区之一,是福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上世纪90年代,福州市曾经准备将三坊七巷交给开发商进行改造,拆除历史建筑修建高层建筑。在专家的呼吁下,建设部及时约谈福建省和福州市的有关领导,要求立即制止拆除行为,强调在三坊七巷的保护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福州市后来改变了原来的决定,使得三坊七巷得以保留。在福州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三坊七巷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建设部均委派专家进行了专业指导。几年前,专家反映成都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宽窄巷子正进行拆除。接到来信后,建设部领导立即与有关专家赶赴成都,向成都市指出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及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市政府听取了建设部的意见,停止了拆除活动,抢救了部分真实的历史遗存,使宽窄巷子成为成都市仅存的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先后对南京、天津、洛阳、开封等历史文化名城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进行了查处,挽救了一批濒危的历史文化遗存。

(四)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从2003年开始,建设部先后投入近200万元资金,用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在加大部内资金投入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共补助历史文化名城7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了近40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地方政府积极进行了资金配套和保护项目的建设实施,既明显改善了街区内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周围环境,又提高了地方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在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建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编制了《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国家共投入资金9.8亿元,专项用于178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已受到普遍重视,成为各地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提出要“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予以保护”,不少地方政府开始加强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命名和保护工作,如江苏省的周庄、同里,浙江省的南浔、乌镇,重庆市的双江、涞滩,上海市的朱家角,云南省的凤羽等镇分别被公布为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在命名的同时,各地相继组织开展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江苏省人大于2001年出台了《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加强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法规建设;山西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的意见》,提出了名镇(村)保护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山西、河北、福建、北京等省市开展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普查工作,通过摸清家底,抢救性地保护地方的优秀乡土建筑。

(六)建立健全了派驻基层的规划督察员制度,及时纠正了部分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做法。

建设部积极推进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的建立,从2006年开始先后向51个城市派驻了四批城乡规划督察员。目前,由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建设部派驻的城乡规划督察员。城乡规划督察员在支持、帮助和监督地方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规划和推进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驻西安的督察员及时发现和制止了在西安清真大寺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违规建设办公大楼的行为;驻昆明督察员针对昆明官渡古镇、晋城古镇没有划定紫线,导致违法建设出现的情况,及时提出督察意见,昆明市正认真整改;驻桂林督察员及时制 止了某开发商拟调整处在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地块控规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行为;驻广州督察员及时向市政府发出督察建议,使得即将被拆除的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2栋保护建筑得以保留。通过事前、事中的监督,派驻各地的督察员针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下发督察建议书和意见书,有效地遏止了许多处于萌芽状态的违法违规行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以后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识,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对立起来,在工作中重建设,轻保护,没能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二是依法行政力度不够。一些地方不严格执行保护规划,随意修改保护要求,结果导致部分古城的历史格局被破坏;历史文化街区被挤占,有些名城内甚至已无一处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周围的历史环境被破坏:一些地方在建设中拆毁了部分尚未列入保护等级的历史遗迹。

三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滞后。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于经费所限,没有及时编制保护规划,在保护整治和建设发展中缺少必要的依据。在保护中往往只注重“点”的保护,而忽视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导致整体风貌被破坏。

四是保护资金不足,对历史建筑缺乏定期的维护。名城中历史文化街区内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建筑年久失修,居民居住条件差。由于保护专项资金配套不足,这类地区的建筑或处于消极保护的状况,或交给开发商进行建设改造,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其结果往往毁坏了有价值的历史遗存。

五是“旅游开发性破坏”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部分历史建筑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建造了一批毫无历史文化价值的假古董。某个地方,为了拍电视剧,竟然把原来单独的历史建筑全部打通串起来作为拍功夫片“飞檐走壁”的道具背景。这些做法,实际是将十分脆弱的文化遗产作为普通的旅游资源开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毁坏了真实的历史遗存,造成了“开发性破坏”。

六是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档案亟待建立。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对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底数不清,对资源的种类、数量、年代、工艺、材料等基本信息没有建立档案,导致在保护管理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影响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讲问题比讲成绩更重要,这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贯彻和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紧迫性和积极性。

二、充分认识《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依法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管理。

《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确立了法定地位,《保护条例》的及时出台,则分别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保护规划的编制、保护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提出了名城名镇名村的基本条件,解决了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等方面的问题,这对于正处在城镇化进程中名城名镇的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中名村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传承延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地方绵延久远的历史文脉正在被无情割裂,一些古老的城市、村镇不同程度地受到现代化建设的侵袭,传统风貌和历史格局受到一定程度地破坏等问题。《保护条例》强调了对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以及名城名镇名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三)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遗留和保存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城乡社会发展、民族地域文化融合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载体和历史见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保护条例》的出台,不仅有利于传承历史文脉、发展先进文化,而且对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分发扬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生活的场所,但由于形成年代久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逐步改善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原居民的人居环境,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下一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主要任务措施

针对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的问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结合各地保护实际,探索出适合地方特色的思路和措施。总的要求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为先、合理利用、加强监管,努力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健康持续发展,促进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自觉性。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新建的建筑占世界新建建筑总量的40%以上。大规模建设将不可避免地给原有城市和村镇历史风貌、历史空间格局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如果在这个时候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好先人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一些地方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在“三年一大变”的强烈诱惑下盲目建设,对城市的历史风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许多人对字画瓷瓶等古董十分珍惜,而对历史建筑、千年古镇以及几百年的村庄被破坏甚至毁灭熟视无睹。这样做实际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毁坏了宝贵的历史遗存。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要多做一些实事,少喊空口号。哪里有破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行为发生,就应当坚决制止。许多老专家不顾自己年老体弱,还在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奔走疾呼。我们每个人都要向老专家们学习,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尽责尽力。

第9篇: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

摘 要:近代会计于15世纪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始出现。在19世纪多层次管理开始之初,管理会计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分析了各时间段的世界经济发展阐述与之相对应的管理会计的发展,指出管理会计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形态与需求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并说明了管理会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发展历史;重要性

引言

会计是社会经济和管理理论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管理会计是一门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在了解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加以理解。纵观管理会计的历史,特定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发展都对应特定的历史与经济环境。会计发展和创新的中心总是与经济强国相联系。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概括管理会计的历史。

一、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

(一)工厂制企业管理

15世纪之前的会计,以单式簿记为主。簿记文化起源于东方,它与数学构建出了单式簿记体系。其中体现了在生产力较低的封建社会时期,对经济责任,受托责任而形成的经济牵制思想与组织制度,体现在当时的官厅簿记,庄园簿记,寺院簿记。13—15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金融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单式簿记不足以应对现实情况,经济发展促使了单式簿记的改革。

从15世纪到产业革命,不少国家都开始展开对会计的介绍和研究,但都没有脱离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簿记论”的窠臼,只是在记帐技术上有所改进。

(二)工业时代公司制的企业管理

16-18世纪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社会出现大批自由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资本,构成了工业革命的两个基本条件。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在此阶段迅速发展,织布机,纺纱机,蒸汽机的发明推动生产社会化进程。工业革命是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一个历史进程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一种说法认为,成本会计与工业革命和制造业时代是同义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市场股份公司开始兴起。新的公司形式对会计职能有了全新的要求,例如:定期向股东提供会计报表,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自此,会计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向报表的编制,收益的确定,分析和解释等新的方向发展。

19世纪之前,企业所进行的交易活动,都是在制造过程中进行的,当大量的交易活动发生在企业外部,并且企业大部分投资决策都是由外部的利益集团制定时,财务会计系统就能为企业的评估提供充分的信息依据。

管理会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出现的多层次管理企业,如军工企业,纺织企业等。这些企业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都是在一个经济组织内完成多步骤生产的产品,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为了管理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需要获取更多关于内部生产的信息,来反应生产过程中的各部分生产的效率。

管理会计起源于实务的需求,19世纪铁路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大规模推动了管理会计系统的发展。铁路业是当时规模最大经营最复杂的企业组织,为了管理这个复杂的组织,铁路业管理者发明了铁路业务的计量方法。每一个部门都需要列示每一个生产步骤所耗用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以及数量。这些汇报的成本计算单成为了基本的成本控制工具。卡内基利用成本单评价员工以及部门管理者的工作业绩。在这一阶段,纺织业,铁路业等都已建立起相应的计量指标激励和评价企业内部经营的效率。这一阶段的企业类型特点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很集中,企业使用简单的产品汇总指标即可。

19世纪末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美国转移,工厂制企业迅速扩大并在全美开始普及,公司制企业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导形式。综合性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管理会计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由多个独立的单一经营公司在这个时期开始合并成为一个集团公司。集团公司生产及销售遍及全国甚至全世界,而且多层级,多活动,多样化经营。面对这样新的企业形式,如何管理会计活动如何将各种经营活动,各个地域分散的生产销售以及其他业务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围绕同一目标运行并提高其效率成为主要问题。基于发展的需求,管理会计开始新一轮的发展。以第一批决定多元化企业的杜邦公司创造的杜邦通用模式为例,展示管理会计行为在集团公司的操作模式。杜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建立集中型管理会计系统,设计多个经营和预算的指标来协调各部门的经营活动并将资源有效的在各部门间分配。其中最重要的是投资报酬率(ROI)指标,将其分成销售净利率和资金周转率,并将其贯彻到生产,销售,采购等所有活动中,起到了为集团公司的整合作用,为企业整体部门的经营业绩提供了评价依据。

(三)信息时代公司制企业管理

20世纪开始迈进经济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蓬勃发展。在整个20世纪,经济效率呈上升趋势,资源使用效率成上升趋势,资源有效利用率增加、产业结构从工业化到非工业化,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行业的变化和全球性的竞争所带来的挑战,管理会计也在不断进行新方法的研究与建立。例如当前制造业企业又一次创新为管理会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制造业的产品相较以前有了新的特点,要求管理会计实现以过去水平为基础,改善企业经营活动。随着技术的不同,管理会计也需要随之更新和改变。

二、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回顾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企业的发展与管理会计在互相促进中得到发展。管理会计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管理需求提高的结果,其本身也发展成为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独立学科。在企业中,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在总会计师的统领下由专门的人员组织。管理会计为集团公司提供的内部分权经营组织运营效率信息,例如杜邦公司,通用汽车才得以发展起来。而如果大型的集团公司不存在,管理会计也没有用武之地。在复杂的大规模的企业组织管理中,管理会计在制定决策,战略,改善经营,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多种重要的作用。随着公司越来越大,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在一个企业中,管理会计人员扮演着商业咨询师的角色,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一个先进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在组织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等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付磊,. 会计史研究三十年[J]. 会计研究,2008,(12).

[2] 陈良. 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及启示[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2).

[3] 包守一,. 会计历史资料的整理[J]. 财务与会计,1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