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县域发展研究精选(九篇)

县域发展研究

第1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县域;辽宁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7-0060-04

产业集群依靠内部联系网络,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培育各类产业集群,使区域内部的生产系统与区域的外力有效结合,以此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战略在各区域的发展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正在县域及以下地方形成,县域产业集群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通过对全国年度评比的“百强县”和“百强产业集群”的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的“百强县”都有着一个或若干个“百强产业集群”作为经济支撑,见表1。从某种程度上看,县域经济的竞争已转变为“集群对抗”。

辽宁县域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如瓦房店的轴承、海城的服装以及开原起重设备等县域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辽宁已有10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上述三个产业集群所在的县(市)都已进入全国“百强县”。但是,辽宁县域产业集群还很不成熟,很多集群仍旧处于集群发展的初始阶段,集群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对辽宁县域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态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其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进而促进县域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县域经济的“三化”建设,对于顺利实现辽宁县域经济新一轮“三年倍增计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域产业集群的内涵与发展类型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是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集群”与“园区”的本质区别在于“集群”更具有规模性、关联性和整体性。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时间的产物,不能与具体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环境相剖离[2]。本文的研究对象县域产业集群是指在县域地理空间上,在经济技术上存在关联的若干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3]。依照此定义,县域产业集群的显著特点是集中在县域范围内,同时县域产业集群作为集群的细分也是一个动态系统,具有产业关联性、主体多元性、客体支撑性以及发展动态性等主要特征。

根据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从集聚机制、发展路径、产业分类等角度来看,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4]:一是政府主导型集群。政府主导集群主要以各级政府规划建立的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等为载体,通过政府的规划,自上而下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型是辽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方式;二是龙头企业牵动型集群。龙头企业牵动型集群主要是围绕大企业、大集团,由大企业与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1+N”式的产业集群。辽宁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就是充分利用瓦轴这一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形成;三是资源开发型集群。如辽宁海城、大石桥等地的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就是利用丰富的菱镁矿资源,建立加工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产业群体;四是市场带动型集群。辽宁葫芦岛泳装产业集群就是基于市场需求,由此衍生出众多中小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五是外向主导型集群。普兰店服装产业集群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二、辽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辽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态势

辽宁重点产业集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辽宁要重点发展县域集群27个,每个县有一个百亿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5],见表2。辽宁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协作配套,加快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010年辽宁27个重点县域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699亿元,占辽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收入的55.5%。

2012年一季度,辽宁县域重点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613亿元,占全省重点产业集群收入的30.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新项目数359个。大石桥镁产品及深加工、海城菱镁新材料、瓦房店轴承三大产业集群同时跻身季度总量前十;在固定资产投资额前十位中,县域产业集群占了两个。辽宁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正在加速,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要力量。

(二)辽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2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县域经济;县城建设;灰色关联法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研究――以安国为例”(立项编号:2013HY14)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6月2日

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是关乎我国“三农”问题及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河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把发展县域经济确定为河北省经济的“两大支撑”之一,大力实施“强县兴市”战略,从而实现以县城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之间关系密切,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首先,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城建设。县城作为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载体,是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县域经济的火车头,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聚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次,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一般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城工业化的发展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县城的人口总量,从而引起县城商品房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使当地的财政收入增加,为县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很多学者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做了相关的研究,基本观点是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河北省的蠡县、高阳、容城、安国等都是很好的例证。本文以安国为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之间相互促进的情况,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安国的特色经济是中药产业经济,享誉海内外,有“药都” 之称。近年来,安国的中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安国县城的建设也呈现新的面貌。

一、安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县城建设的促进作用

安国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两千余年。历史上曾设置县、郡、州、市。曾沿用义丰、立节、蒲阴、祁州、祁县等名,1914年恢复安国县建制。1990年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1991年5月撤县设立安国市,2005年2月24日,被河北省确定为第一批扩大管理权限的22个县(市)之一。1994年建成的东方药城是国家认定的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被评为全国百强市场第二名。2006年安国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壮大制药工业,安国启动了规划占地4,500亩的中药产业园区建设。从这里可以看出,安国县城的建设离不开中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安国县城的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县城的建设吸引了人才,扩大了投资,突出了安国的“药文华”,对安国中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作为古老的药材集散地,安国中药产业以流通为基础,在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中药制药等方面不断拓展空间,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中药产业集群。

三、对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分析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及县城建设的指标,通过调研获取相应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之间的相互制约因素。

(一)安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的指标。县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来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县城建设也会对县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财政收支、居民生活水平等产生影响。

县城的建设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城区的人口、城区的面积、主次干道的情况、供水供电及通讯广播电视管网铺设情况、绿化情况、学校医院的数量水平、商业网点银行网点的建设等。

根据指标的选取原则,安国县域经济发展指标选取县的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预算内财政支出;县城建设的指标选取城区人口、城区面积、城区道路面积、供水总量、建成区绿化率。

(二)安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的总体情况对比。从安国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中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代表性的指标,从县城建设的指标选取城区人口作为代表性的指标。根据这两个代表性指标的2000年到2013年的数据画出图1。(图1)从图1可以看出,GDP数值及城区人口变化趋势一致,两指标高度相关,从而反映出安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相互促进的情况。

(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安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的情况。根据调研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安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的2011~2013年的相应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关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分析步骤参照笔者发表在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年第六期 “灰色关联分析法中原始信息丢失的一种补充方法”中的1.1进行,此处不再赘述。

1、安国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首先把2011~2013年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支出指标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把三个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作为参考序列。把2011~2013年反映县城建设的指标城区的人口、城区面积、城区道路面积、供水总量、建成区绿化率也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把这五列作为比较序列,得到如下矩阵:

0.9310.91510.9620.9620.993

0.9991.03211.0031.0040.999

1.0701.05311.0361.0341.008

最后计算出γ01=0.625,γ02=0.547,γ03=0.645,γ04=0.633,γ05=0.574。这说明城区道路面积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高,城区面积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低。其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供水总量、城区人口、建成区绿化率。由此可知,城区面积的扩展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建成区绿化率与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的一致性也比较差。

2、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城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步骤同上,首先把2011~2013年反映县城建设的指标城区的人口、城区面积、城区道路面积、供水总量、建成区绿化率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把五个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作为参考序列。把2011~2013年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支出指标也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把这三列作为比较序列,得到如下矩阵:

0.9660.9910.9170.885

1.0080.9981.0170.981

1.0261.0111.0661.134

最后计算出γ01=0.898,γ02=0.761,γ03=0.545。这说明总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支出与县城建设的关联度依次降低。从这里可以看出,财政支出与县城建设的关联度仅为0.545,财政支出是明显制约县城建设的一个因素。

(四)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分析。由于有些内容很难定量化,因此仅仅通过定量化的方法分析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定性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1、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县城建设中的软实力亟待提升。安国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中药产业集群,中药产业已经成为安国的支柱产业,一些农民纷纷进城做起了药材加工贸易的生意,为县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县城建设不仅仅是外延式的发展,还需要内涵式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提升软实力。安国的文化娱乐设施相对经济的发展来说比较落后,文化娱乐的内容也没有形成当地的特色,与“药文化”联系也不够紧密。另外,安国的教育水平没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发展,因此应该抓好教育。

2、县城建设基本适应了中药产业的发展,但经济发展的档次需要提升。安国药市的建设、东方药城的落成以及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安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安国中药产业仅仅是居于产业链的末端进行种植、加工、贸易等,缺乏高附加值的成分、缺乏高新技术的含量。

3、为了县城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向农民征地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安国县城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是以周围农村的耕地为代价的。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土地上的收成,这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做生意等也为县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现在,县政府进一步征地的阻力越来越大,征地中的矛盾越来越多,需要政府进行综合考虑。

四、促进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现结合理论及实践经验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安国的文化建设。为了安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安国县城的内涵建设,要紧紧抓住“药文化”这个根本,打药牌、唱药戏、做药文章。一是顺应养生保健热潮,培育健康产业,大力引进开发生产药酒、药茶等系列健康产品;二是整合药文化资源,搞好策划,包装造势,建设融中医药博览、药用动植物观光、休疗保健于一体的药都博览城。进一步丰富中药博物馆内容,提升药都文化品位,提升药都魅力;三是抓住“北京-安国”旅游线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唯一一条医药保健旅游专线的机遇,依托安国“药都”优势,下大力发展以药文化为主的旅游业,着力抓好药王庙的开发建设,加强东方药城中华药园、纪念馆、药都公园、药材博物馆及其他旅游景点建设,逐步建成具有浓郁药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使来安国的人领略到“拜药王、逛药城、看药树、食药膳、购药品”的独特药文化风情。

(二)加大创新力度,增强“祁药”品牌的影响力。教育是创新的根本,因此不仅要做好各级各类的基础教育,还要谋划建设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中医药实用人才,从而为安国的中医药产业服务。另外,要积极引进为安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高端人才,加强科学研究或与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以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安国药业的竞争力,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合理征地,增加征地的综合效益。从以上分析已知安国城区面积、建成区绿化率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幅度之间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同时财政支出与县城建设的步调一致性偏差。因此,要求县政府进行合理规划,财政支出要与县城建设相辅相成,安国城区面积、建成区绿化率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并不是要求城区面积越大越好,当地政府要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使征得的土地发挥其应有的效应,避免单纯的圈地为城的做法;同时,县城的建设也离不开征地这项内容,但要处理好其中的矛盾冲突,毕竟县城建设还包含精神文明的建设。

五、结束语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四化”同步发展,其中城镇化是重要内容之一,但城镇化离不开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因此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但由于统计资料调研中的局限性,使得研究中涉及的指标的合理性以及指标数据的数量方面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结果。但随着统计制度的建设及统计内容的完善,笔者将继续关注、继续研究本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闫然.怀宁县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D].合肥:安徽大学,2013.

[2]李晓浩.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3]张毅.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

第3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 问道南通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黄陵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陕北资源型县域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唐山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太湖县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栖霞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创新 新常态下上虞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研究 江西县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经济恢复时期前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辽宁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于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工业经济发展与能源息息相关 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周励:研判府谷[J].西部大开发,2013(6).

[4] 叶飞:府谷民营资本“涌流”新农村[J].当代陕西,2010(4).

[5] 王劲苍:陕西县域竞争新态势[J].当代陕西,2012(6).

[6] 杜俊娟、李姚矿、夏业鲍、张克宏:转型期资源型县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典型资源县域繁昌县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6).

第4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马宗国, 朱孔来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及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破解发展难题,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 通过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的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 12-0065-04

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近几年, 山东省在/促强扶弱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 通过加快实施/双30工程0, 县域经济呈现出龙腾虎跃、竞相发展的局面。但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 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2009年, 山东省122个县(市、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341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2381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51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923818亿元, 进出口总额108517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8615%、5613%、8416%、8117%、7813%。全省有26个县(市) 进入全国百强, 其中前20强中占了7席。

(二)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山东省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提高经济集中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山东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8年的1012B 5911B 3017调整为2009年的919:5810:321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114%, 比2008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以提高经济集中度为目标, 通过加强园区建设, 促进了县域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的聚集。近几年, 许多县市规划建设了各类经济园区, 目前, 全省县域经济园区已达1100多处, 60%以上的新建项目聚集在园区内, 经济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区域经济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三)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 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55元, 同比增长819%, 农民恩格尔系数达3615;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3476元, 同比增长1317%; 2010年一季度,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14元, 同比增长1318%。

(四) /双30工程0成效明显

通过实施/双30工程0, 经济强县优势更加突出。2009年, 30个经济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收稿日期:2010-08-20

作者简介:马宗国, 男, 山东泰安人,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1290818亿元, 同比增长1212%, 高于全省增幅013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612亿元, 同比增长1412%, 高于全省增幅119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324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917%, 低于全省增幅7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1210亿元, 同比增长1610%, 高于全省111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县发展势头也较强劲。2009年, 30个经济欠发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216亿元, 同比增长1316%,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17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16亿元, 同比增长1818%,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615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26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15%,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01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9117亿元, 同比增长1819%,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二、山东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模式(一) 特色产业主导型

山东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0, 发挥比较优势, 打优势牌、走特色路,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 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几乎每个县市都有特色的典型或品牌, 有的特色项目与县域名称齐名, 甚至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如, 提到/贸工农一体化0就会想到诸城, 提到南北两大/菜园子0就会想到苍山和寿光, 提到/阿胶0就会想到东阿, 提到蔬菜加工和出口就会想到莱阳, 提到羊毛衫加工就会想到海阳, 提到黄金生产就会想到招远。

(二) 创新导向型

山东省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先导地位, 整合创新资源, 聚集创新要素,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县域经济全新发展模式。如, 沂源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实现以/高0补/晚0, 以/高0补/弱0, 强化了科技的支撑作用。禹城市实施/新、特、优0工程, 突出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知名品牌、循环经济四大亮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以上。

(三) 产业集群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导向,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 注重拉长)

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加快发展配套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如, 茌平县以打造东方铝城为重点, 着力发展以信发铝电为龙头的铝产业集群, 与铝相关的企业发展到70多家, 全县65%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税收来自铝产业; 诸城市培育了销售收入过千亿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四个过百亿的食品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区域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

(四) 大企业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壮大骨干企业, 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推动了县域经济规模扩张。如, 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一个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近7成; 海阳核电建设2009年为地方提供税收7560万元; 寿光晨鸣、高唐时风、莱阳龙大、诸城福田汽车、龙口南山集团等一大批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成为建设经济强县的主导力量。

(五) 资源开发型

山东省坚持依托优势资源, 进行综合开发, 促进资源和原材料产品多次转换、加工、增值, 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如, 巨野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煤电化工和优质浮化玻璃, 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多。邹城市着力推进煤电开发, 形成了以煤化工、触煤合金、特种玻璃、新型建材为重点的煤电化产业集群, 全市煤电行业利税占工业利税的7成多, 税收占地方入库税收的一半以上。

(六) 大城市依托型

坚持依托中心城市, 主动对接融入,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配套经济, 走大城市辐射带动发展的路子。如, 胶南市抢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滨海交通公路通车的重大机遇, 沿桥隧、滨海公路辐射, 形成了家电电子、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三大产业群, 其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章丘市积极承接济南的产业转移, 落户开发区的重汽汽车产业园年实现产值

占章丘工业园产值的三分之一。

三、山东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 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是江苏和浙江,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 强县大而强; 浙江县域经济富裕程度高、差别小; 而山东/强县不强0、/居民不富0、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山东省平均每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为江苏的70%、50%左右; 全国百强县前10位中, 江苏占了7席, 而山东省最强的龙口市仅列第11位。

(二) 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 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用地指标紧张, 从宏观看, 是由国家严格土地审批、减少项目用地指标、对开发区进行审查核减等措施造成。受国家宏观土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目前平均每个县市只分配给200~300亩的土地指标, 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 计划指标下达晚, 加上建设用地按项目审批手续繁杂, 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 不利于建设用地的及时供给,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现行金融体制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 县级银行普遍没有信贷权, 只能吸收存款, 不能发放贷款, 而向上级银行申请贷款审批程序又过于繁杂, 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影响了使用效率。虽然为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惜贷慎贷现象,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 且越是需要资金扶持的欠发达县融资难度越大。

(三) 县域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强

山东省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差, 大多数县属/吃饭财政0, 除了保工资、保民生的/刚性0支出外, 所剩财力寥寥无几, 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县域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同时, 县域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 高素质劳动力也相对短缺, 这对县域的自主发展能力造成影响。对欠发达县而言, 财政支出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种补贴来维持,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乏力,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

[1]

有效支撑。正是由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招商引资难, 县域内资金外流现象突出, 导致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四) 县域发展不平衡

山东省东部和西部、强县和弱县相比, 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且差距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2009年, 山东西部四市县域(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的31个县市) 的人均G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东部四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的24个县市) 的4315%、3719%。不仅强县与弱县之间差距大, 而且30个强县之间也有较大差距, 人均GDP 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分别是最低的318倍和417倍。

四、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一) 破解三大难题, 增强发展活力

11切实解决建设用地缺口大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土地保护越来越严格, 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 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与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0。从山东省县域情况看, 许多县市已十多年没有进行过村庄规划, 由于农民进城、子女上大学等因素, 农村出现了许多空闲宅基地, 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 也影响了村容整洁。目前, 如能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民住房模式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有效化解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 也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21在产业集群内打造/企业联合体0, 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在于担保问题。借鉴山东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 建议由政府搭桥, 推动同一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加强协作, 本着互相帮助、利益共享的原则, 打造以产业协会为重点的/企业联合体0。/联合体0实行会员制, 政府为其提供部分/过桥0贷款周转金以吸引更多的同类型企业加入/联合体0。/联合体0的成员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拆借流动资金, 尤其当某一企业急需银行贷款时, 由/联合体0成员审议同意, 其他企业按其权益在/联合体0中所占比重提供同比例的信用担保, 改变过去一家企业为多家企业集体提供担

保模式, 有效分散风险。在此基础上, 要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联合体0、中小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组成的融资联盟, 形成多方交流合作机制、服务机制和诚信机制。

31加大对欠发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欠发达县由于财力捉襟见肘, 再加之县域内资金外流而导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山东省目前对欠发达县虽有一些扶持政策, 但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 关键要解决扶持资金的来源问题。因此, 应借鉴国家筹集各地区资金集中支持西部地区的做法, 建议实施/强弱统筹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按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基金0, 该基金主要用于提升欠发达县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1推进强县扩权改革。一是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 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 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二是加快/省直管县0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 加大省级扶持力度, 减少运转层次, 提升管理效率。

21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 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 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 每年安排部分资金, 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 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 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 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

31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 也比较零碎, 且政策刚性很强, 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 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三)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11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差异化考核。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为推动措施, 结合各地区位特点, 梳理思路、明确方向,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东部县市区, 要充分利用蓝色经济与高端产业这两个/加速器0, 唱响/蓝色主旋律0, 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 推进制造业由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中部县市区, 要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 主动接受辐射带动,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加快县域经济崛起。西部县市区, 要把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优势与西部的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 培育经济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 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科学分类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考核。

21实施新一轮/双30工程0。建议重新调整30强县和30个弱县名单, 实行动态管理, 加大对调整后的30弱县的扶持力度, 制定实施强县对欠发达县新一轮对口帮扶政策, 使帮扶政策长期化、制度化。

31明确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启动新一轮小城镇规划修编, 明确各个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全省评选100个经济强镇, 对其所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由省市县加大支持力度, 促其快速发展。同时, 在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角度制定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徐清照1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1中国集体经济12009, (4) 1

第5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人才支撑体系;安徽肥西县;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4-0088-02

一、县域经济及特征

(一)县域经济概念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基本单元。它是以行政区划中的县级地域为界限,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题,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为目标,立足自身实际,依据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借助产业政策、行政机制、财税手段、持续有效地聚合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形态。

(二)县域经济的特点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和协调城乡关系的关键环节,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以下特点:(1)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和显著的区域性;(2)县域经济拥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县级政权,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具有地域特色;(3)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4)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县域经济作为一个自身系统,又体现了事物内在联系的有序整体性;县域经济本身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关系则使得县域经济具有稳定性和适应性。

二、县域经济与人才支撑体系

(一)人才与人才支撑体系的概念

人才是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人才”这个概念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人的知识和才能;其二是指有知识和才能的人。结合我国人事部人才标准定义,我们认为人才是指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或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以及其它具有某种专业特长的人员。

体系就是由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人才支撑体系是人才运行的载体,是一个多元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社会系统。它是以人才资源为核心,利用各种资源和多种方式,通过政策、市场导向、资金投入、激励、教育和培训、人才服务、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立科学的、具有操作性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它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主要是围绕人才资源直接体现出来的。

(二)县域经济与人才支撑体系的互动关系

1.人才支撑体系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强化人才支撑体系是做好人才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枢纽和调控作用。

2.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才的集聚。人才的集聚推动了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势的形成,经济的飞速发展又赋予了地区对各类人才源源不断的吸引力。在当前县域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在发展中初步形成人才集聚优势,以更大的智慧为县域在新时期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个案分析

以安徽肥西县为例。肥西县位于安徽中部,江淮流域之间,东临巢湖,西接六安,南望舒城、庐江,北邻长丰、寿县。总面积1961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为90万亩。全县共有14个乡镇、2个管委会,共辖村295个,居委会29个,社区10个,总计334个基层自治组织,截至2007年底,全县约89万人,人才总量33386人。

(一)肥西县人才资源总体状况

肥西县人才资源按学历划分主要有研究生151人,本科生6520人,专科生20917人,专科以下5798人。各类人才的比例分别是研究生0.45%,本科生19.53%,专科生62.65%,专科以下17.37%。从肥西县人才学历结构中明显看出,研究生所占比例非常少,这是未来发展过程中吸收新人才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在全社会学历层次普遍提高的大前提下,肥西县各领导更应该通过吸引更多的高学历人才来提高县域人才系统的学历层次。

按职称划分,主要有高级职称990人,中级职称8181人,初级职称10237人。各类人才的比例分别是高级职称5.1%,中级职称42.15%,初级职称52.75%。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人数形成金字塔型,这是县域人才体系稳定的结构形式。

(二)肥西县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肥西县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下肥西县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总量不足。截至2007年底全县人才总量3338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0160;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894;技能人才27894;农村实用人才4515;社会工作人才1112人。(这几类人才中存在重合的部分)远远不能满足肥西县经济发展的需要。

2.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1)从专业结构来看,传统专业型人才较多,与知识经济相关的专业人才稀缺。如法律、金融、外语、计算机、经济类等人才严重欠缺;(2)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人才相对短缺,人才队伍老化现象值得关注;(3)从知识层次上看,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仍然需要更大力度的引进和留用,普通工人多,技术工人及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少,一般人才不多,中高级人才更少。

3.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随着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肥西县与周边城市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各学科带头人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外流,人才流失导致肥西县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更大压力。

(三)建立富有特色的肥西县人才支撑体系

这些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肥西县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肥西县在人才资源的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新时期,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肥西县围绕中心工作,超前谋划人才支撑、人才强县战略。建立富有特色的人才支撑体系。

1.把握五个途径。一是人才理念强化:在全县开展系统的、全员的、持续渐进的人才理念宣贯活动,开展人才内涵研讨活动,强化人才理念;二是人才制度固化: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要求,系统梳理、完善肥西人才各项制度,实现人才理念向人才制度的渗透与固化;三是人才行为宣传:开展肥西人才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宣讲活动。落实肥西县《群英谱》的编写工作;四是人才载体建设:建设好肥西人才网,提升人才管理品位。开辟人才终端服务载体建设,加强人才工作的宣传;五是人才文化传播:通过各种活动、服务、载体等多种形式向全县传播人才文化。完善“人才”公益基金。在县内外媒体和网络进行宣传。

2.实现四个落地。(1)机制落地,一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加强人才资源统筹管理,克服人才资源管理中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消除对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歧视政策;二要创新人才配置机制。遵循人才资源配置规律,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形成专业化、信息化、企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各类人才评价机制。四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2)执行落地。即通过理念引导和制度约束,使全县形成一种尊重人才的行为与文化氛围。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3)形象落地。即通过人才理念传播塑造良好的肥西形象,实现对肥西人才工作和人才文化广泛的社会认知和美誉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形成统一的人才市场,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互通。拓宽人才引进方式,建立和完善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制定人才柔性流动管理办法。(4)效应落地,即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为肥西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是组织全县各级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经济、法律、管理等知识。鼓励青年干部提升学历力争到2010年使40岁以下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历全部达到本科,继续资助县级后备干部、青年干部攻读硕士学位;二是积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三是实施“3320”创新创业工程,每年支持20个创新创业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人才。通过以上努力使得肥西县的人才工作效应落地。

第6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西部经济;县域经济;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亦是微观经济之首,其具有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双重特征,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县域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衔接点,是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石。西部县域经济是全国县域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具有城乡二元矛盾突出、经济总量偏少、收入水平较低等特点,也是西部省份实现跨越式发展,后发赶超的动力源和引擎。探索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寻求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实现西部省份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一、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西部县域普遍既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又有基础条件较差、主导产业缺乏、劳动力素质低等基本特征。

西部县域具有丰富的农林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西部地区县域面积是525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的54.7%。全国水能资源的80%集中在西部,此外,西部还有丰富的风能和地热资源。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6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45种。西部地区有高原湖泊、冰川雪山、岩溶地貌、森林草原、戈壁大漠等自然风景,西部有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不同的信仰和习俗,这些都是为西部旅游提供的资源。

西部县域大多处于山区或高原地区,地理位置偏僻,道路交通不够便利。其中有些县域生存条件相对恶劣,一些地区干旱少雨,一些地区高寒阴冷,自然灾害频发。西部县域资源相对贫乏,如煤炭、石油等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源性资源相对较少,不少县域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可耕种面积少。

西部县域经济中支柱性主导产业较少。主导产业是拉动县域经济的主要引擎,其具有经济总量大、消化就业能力强、品牌效应好等特点。不少县域工业布局分散不合理、工业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较低等,缺乏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不突出。多数县域探索特色经济,但大多特色产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特色产品的深入加工和其品牌营销等。

在西部县域劳动者普遍素质不高。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等多方面软硬件资源的缺乏,大部分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多数家庭教育水平落后、生活质量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等等这些也制约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西部县域城镇功能有待提升。西部地区的城市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在西部地区GDP排名中最高的重庆市在全国排名仅列第六位。西部地区成渝、关中城市集群效率不高,区域协调能力不强。超大、特大城市的综合实力有待提升,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相对不足,这使得各类城市的潜力和辐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形成了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等特点。

二、西部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西部县域普遍存在着环境建设滞后、产业结构滞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民营经济弱小等问题。

近些年,西部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大部分县域仍在环境城市建设和发展上滞后,某些地区脏、乱、差现象严重,行政效率低下、社会治安差也普遍存在,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不高。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滞后制约着县域的招商引资,导致县域竞争能力不强。

西部县域产业结构偏重第一产业严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滞后。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比重较大。近些年,生态农业等现代化高效农业有所发展,但其经济总量还是相对较小。第二产业中,由于西部县域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工业和高科技企业较少等等,导致西部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缓慢。第三产业中,仍以传统服务也为主,以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还未形成。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一是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支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较少;二是投资总量少,新添动力不足。基建设施落后、投资环境较差等招商引资受限,吸引社会投资能力差;三是西部县域财政资金捉襟见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未能得到改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不强。

西部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弱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不可或缺的动力源。但在西部县域,民营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有限。这与当地市场建设、投融资环境、法制环境及市场主体自身素质有关。

西部县域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一贯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产业结构的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使得西部地区人口要素与资源要素、环境要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全国建成区绿化率排名中,西部地区只有重庆、陕西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不仅影响到西部地区人居生态环境,而且威胁着城镇生存发展的生态基础,严重制约着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西部县域经济落后的原因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落后主要有着思想观念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

西部县域长期受粗放式增长方式和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不少干部群众市场竞争意识薄弱,缺乏危机和忧患意识,不善于抓住市场机遇,不善于参与市场竞争,不善于规避市场风险。此外,部分干部群众因循守旧,不善于接受和掌握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思路、新观念、新办法,以致跟不上形势,错过发展机遇。

大部分西部县域经济体远离沿海城市群经济圈,远离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且相对落后的西部县域连片成群。其既缺乏经济增长级的辐射,又缺乏经济中心城市的拉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知识型劳动力离乡远赴沿海城市就职打工、三留守问题严重等,造成西部县域城镇化水平低的原因。县域所辖乡镇多为农业为主,在乡居民多从事涉农产业,这又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1]高晓燕,杜金向,马丽.我国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东、中、西部47个县域的数据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

第7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89-03

作者简介:孟光(1990-),男,汉族,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县域经济、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同时又是全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县域经济的贡献。近年来,河南省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入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部分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仍不均衡且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研究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是当务之急。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河南省现有108个县(市),县域面积达15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905%,县域人口8134万,占全省人口的818%。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县为山区县,其他地区为平原县。2009年,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为1382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7450亿元;粮食产量连续3年突破500亿公斤;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07亿元,支出为13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突破两位数增长,达到5010元。但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实力还偏弱,整体效益和人均收入水平偏低。2009年,河南省跻身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5位,在这5个省份中,年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河南省仅占10个,而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均超过30个。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806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只有39个,占全省所有县(市) 的36%。

(二)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

1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但整体发展滞后,经济强县少

河南省县域在经济多元化发展态势下,通过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逐步探索出一条兴县富民的路子,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如以巩义、新安、伊川为代表的大工业、大项目拉动模式;以长垣县、许昌县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以临颍县、鄢陵县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兴县模式;以林州市和西峡县为代表的配套经济模式;以邓州市、林州市、固始县、长垣县为代表的劳务经济模式等。

由表1可知,河南省县域中经济强县较少。其中,在2012年第十二届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 评比中,河南省仅有2个县级市入选,其中巩义市列第49位,偃师市列第92位,而江苏省占据25 席,浙江省占据22席,山东省占据20席,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工业化进程加快,但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9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达745041亿元,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5387%。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河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09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81:583:236,第一产业比重依然偏大,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同时,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城镇集聚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内生机制还不健全。可见,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3农业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但进程缓慢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所提升,粮食产量连年攀升,乳肉禽蛋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4620个,这为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但其生产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工业化进程。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全省县域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较为密集,除淇县、临颍、固始等少数县外,大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二是县域龙头企业和组织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仅有双汇、永达、华英等几个知名品牌;三是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对接机制不完善。有些地方出现坑农害农现象,企业打白条,甚至拒绝履行合同;四是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深加工能力弱,规模经营比重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关联度还不强;五是社会配套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市场信息网络服务落后,严重制约农业快速发展。

4城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水平偏低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09年河南省城镇总人口达6209 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 1314万人,年均增长28%;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为377%,比 2000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约 16个百分点。

由表2可知,河南省城镇化虽呈较快发展趋势,但城镇化水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加快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倡导多元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积极推进县域各项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1因地制宜推进县域政府机构改革。目前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增加了财政负担,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精简县乡机构和人员。

2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河南省已经将部分省级投资项目审批权下放,但力度还不够大。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推行“一站式服务”。

3落实农村税收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取消农林特产税、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同时,县域政府应切实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和“一事一议”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4尽快完成县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国有资本原则上应从竞争性领域退出。集体企业要加快完成改制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首先,必须抓好产业布局,河南省应继续搞好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区域,尽快在豫北等县域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其次,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际上是选择适当形式来联系农户与市场。至于如何建立联结机制,选择何种组织形式,则要按市场规律办事;第三,完善分配机制,兼顾农民利益。必须制定各项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分配机制,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维护好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第四,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首先,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加快城镇化步伐。争取以较发达县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其次,要加快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向城镇集中。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形成集聚效应;第三,合理推动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四)加快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机制上真正保证非公有制经济顺利发展。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及时清理和修正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

上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切实给予其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采取切实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等。

(五)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大问题。近年来,对于发展迅速的县域经济来说,资金缺口大、供不应求的矛盾依旧存在。为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大对县域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首先,应充分发挥现有县域金融机构的作用,完善管理服务和考核体系。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进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中心,针对中小企业性质和特点搞好服务;其次,加快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民间资金准入条件。监管部门应适当放开对村镇银行“发起人”的准入限制,同时把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向现有正规国有金融机构融资的规定落到实处;第三,适当加快全国范围内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切实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Z]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王志电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

第8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保定市;阜平县;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保定市县域经济对策研究――以阜平县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1日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是功能较为完整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的提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阜平县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属于部级贫困县。2012年12月,到阜平县考察,在听取了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后,指出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因此,如何发展阜平县经济,如何按地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阜平县发展战略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此为契机,对阜平县经济发展情况做了一番调研,针对阜平县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阜平县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阜平县全县经济实现较快增长,GDP增速保持在10%以上,2010年生产总值完成23.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59亿元,比“十五”末增加0.79亿元。2012年1~4月份阜平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31.5%,工业增加值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22%;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在林业方面,阜平县2012年根据保定市提出的“创建森林城市”、“构筑三大生态屏障、建设两在基地”的要求制定了造林绿化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到2012年底全县13个乡镇完成人工造林5.5万亩,完成封山育林4万亩,完成义务植树90万株,并强力推进大枣特色产业,适当种植核桃。在农业方面,阜平县借助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枣产量突破亿斤大关。在旅游业方面,近几年阜平县旅游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相得益彰的局面,被游客誉为“太行山深处的香格里拉”。近几年来,全县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门票收入近5千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4亿多元。

二、阜平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近几年来,阜平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产值比重小,企业结构单一,流动资金匮乏。近年来,阜平工业总产值虽然处于上升阶段,但其对全县国内总产值的贡献率远低于保定市的平均水平。2012年保定市工业总产值为4,122.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8%,阜平县工业总产值对全县国内总产值的贡献率不足30%。目前,阜平县入统工业企业有13家,其中10家为铁选企业,这些企业产品单一,受市场因素的制约较大。另外,石材加工产业为阜平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县有500多个厂点,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流动资金匮乏。

第二,森林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林业方面科技含量较低。阜平县属于土地条件差、人工造林困难的偏远山区,在保定市政府的号召下,近几年开始实施封山育林,严禁牛羊上山和人为破坏。但个别乡镇执行力较差,没有达到“三年草满坡,五年灌成林”的效果,甚至个别农村开山种田的现象严重。林业方面科技含量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大枣栽培中无公害管理措施不能全面实施,能按无公害管理的面积点总面积的不足50%,对提高大枣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优质品种大枣推广力度不够;三是枣疯病发病率高,发病率高达3%~5%,年损失枣树40~70万株,使阜平大枣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四是枣缩果病、枣裂果病还没有得到有效防止,严重影响了大枣的产量和质量;五是在核桃栽培上表现为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

第三,农业内部结构水平较低,产业化进程滞后。近几年来,阜平县农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农产品质量较差,综合产出效益较低,农业内部结构虽然也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结构档次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规模较小,不能起到带头作用;信息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农业指导的机制。

第四,旅游业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阜平县位于太行山内部,自然环境优越,适合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旅游业作为阜平县的新兴产业,相关配套措施发展较为缓慢,如交通、购物不便;住宿、娱乐发展滞后;通讯设施、游览安全设施不完善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阜平县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三、解决对策

第一,增加工业企业产值比重,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阜平县应稳步推进三大支柱产业的产业规模,提升三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品质,增强三大支柱产业的带动能力。如,对于石材加工产业,大部分企业规模校小,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政策支持,扩大其加工规模。贯彻好、落实好保定市政府《加快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挥好省、市、县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努力增加技术投入,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市场因素制约的影响。另外,作为部级贫困县,阜平县要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与国内知名大企业合作,提高本县的竞争优势。

第二,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林业科技含量。从政策实施层面上看,保定市政府和阜平县政府均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个别乡镇政策执行力度较差,因此在政策如何落实方面应有所加强。如,加大宣传力度,对不遵守者加大处罚力度,将政策实施效果和乡镇领导、村干部业绩考核挂钩等。针对林业科技含量低的问题,阜平县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果品质量。一是全面实施果树的无公害管理,加快优良品种的发展速度。在果树管理技术上,每个乡镇设点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在枣树发展上可推广选育优质品种――河北沟大枣、狼窝沟大枣等。在核桃发展上选用农大专家开发的薄皮核桃等;二是加快果品高效化、商品化栽培过程,进一步加强与省科研机构和各大专院校的合作,研究枣疯病、枣缩果病、枣裂果病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大枣的产量和质量,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应用于林业发展;三是加快果品采收后的商品化处理,健全果品营销体系,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第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以特色农业为先导,培育主导产业,加大经济作物如马铃薯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力度;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在土地肥沃、耕作方便的乡镇建立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强与省科研机构和各大院校的合作,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第四,完善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为了使旅游业成为特色产业,阜平县应着力强化基础工作,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如大力发展交通,改善住宿条件,完善通讯设施和安全游览设施等。

主要参考文献:

[1]郄佳国.阜平县林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林业,2010.5.

[2]赵丹.阜平县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8.

第9篇: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对策见解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发展区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层次。

中国现有县和县级市2074个,总面积9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幅员面积93.8%;人口9.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4.46%。2000年全国县域经济GDP总量50930.21亿元,占全国GDP总量9720.37亿元的52.3%。其中,县域粮食产量4.42亿吨,占全国粮食总量的91.67%;棉花448.7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0%;油料2245.11万吨,占全国的75.98%;肉类产量5548.7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0.58%。

由此可见,县域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和层次,不仅是我国的国土的主体,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是中国主要人口的居住地,养育着全国74.46%的人口。从经济总量看占全国半壁江山;而同时,县域几乎提供了全国粮食、油料、肉类的生活保障,是全国安全、稳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棉花、粮食、油料等基本原材料。它处在“城尾乡头”的位置,既有城镇也有农村,既有第一产业也有二、三产业,既有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可以说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点。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1.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

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转2.大力发展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工业化,大力培育县(市)属企业,通过新型工业化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工业的增量。一要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突出县情和自己的特色,建立科学的县域工业发展规划。二要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措施,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三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改变县域初始工业的粗放生产和经营,积极推进信息化、生态化产业发展,有效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要继续落实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引导,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重商、亲商、爱商的良好环境。

3.突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把县域经济发展为特色经济就是形成自己的优势经济。为发展特色经济,一是调整县域经济的经济结构。从当前来看,结构调整的最重要内容是降低县域经济的经济内容重复率。根据调查,目前县域经济小而全的体系基本没有打破。这种经济结构导致谁也没有优势,在市场经济好时一片繁荣,市场不景气时则一片凋零。调整原则不是什么一、二、三产业比重,也不是轻重结构比重等,而是优势比重,只要占优势,不管是什么产业,是什么部门,都应当重点发展,否则都应逐步淘汰。二是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要把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避免开发不足使资源整体闲置或品位开发缺位,又要避免过度开发,使稀缺性资源价值降低,寿命缩短。在发展特色经济中,一定要强调对稀缺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要注意领域内市场,在巩固域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外拓展。对域外市场,在售后服务、质量、信誉上要给予域内市场同样的重视度;同时,要注意保护地方品牌,不要轻易放弃、更改名牌,以保证品牌的连续性、稳定性,离开了一定的地方品牌,特色经济将失去其最有影响的外包装。

4.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激发县域的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县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势。重点要抓好两点,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切实搞好县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氛围。二是全面激发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创业、共谋发展的局面。同时必须明确,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而是开放经济,只有扩大开放,加强与外部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两个转移”,积极引进经济要素,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规模的有限性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也要求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所以,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开阔视野,扩大开放,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克俭:促进县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思考[J].济南金融,2006,(2).

相关热门标签